桂林全年民俗节庆全部资料汇编

桂林全年民俗节庆全部资料汇编
桂林全年民俗节庆全部资料汇编

桂林全年节庆日介绍

RT,在万恶的WY上班的时候花了漫长的时间整理出来的,算是万恶的GL比较全的节日庆典了,说来这些都是文化和历史类的东西,ZF怎么就不弄下呢……

1-3月

序号

名称

开始举办年份

目前届数(09年)

举办日期

举办地点

相关介绍

1

禁风节

农历

正月二十

临桂县庙坪

传说远古时,风神发怒,村寨受灾。有神仙指点众人,正月二十日禁声禁风,祭祀风神,果然灵验,这一天便成了禁风节。节前,人们用稻草扎些十字架,压在田头屋角,挂上屋檐。节日期间,禁止一切声音,连晾衣服也只能铺在草地上,为了避免人来人往弄出声响,全寨人都离家到庙坪圩去过节。节日中活动多姿多彩,敲锣打鼓,舞狮唱戏,夜幕降临时,对唱山歌。这个原是禁声禁风的日子,变成庙坪圩一次欢乐的盛会。

2

焰火节

未知

未知

1月-2月

荔浦银子岩景区

观赏田园风光,吃农家饭体验农家生活。绚烂的焰火将让您享受其中。(网络上内容仅此)

3

龙脊民族美食节

2月

龙脊景区

品尝少数民族美食,推广龙脊饮食文化。到龙脊农家做客杀猪吃泡汤、腊肉、三角酿豆腐、鲜冬笋、壮家五色饭、竹筒鸡、瑶家串串肉、厥粑酿等少数民族美食。还可参与打过年糍粑、打珍珠油茶活动。

4

兰花博览会

2006年

第4届

2-3月

桂林国际会展中心

上百个品种的兰花,竞相斗艳,犹如一个兰花荟萃的舞台,让人流连忘返。来自中国各地的数千盆高档兰花在亮相博览会。

5

冠岩杯摄影大赛

2003

7

3-4月

冠岩景区

2008年活动介绍:

春游冠岩——赏千树万树李花开之盛景;鉴“冠岩杯”摄影大赛之喧嚣;品乡吧岛特色烧烤之美味;观异域风景歌舞表演之浪漫;领略中华武术精神之独特魅力;娱自身于万千山水之间;欣然陶醉,不亦乐乎。

春天来了,“三八节”与学生、市民春游的时节来临,此时的冠岩景区正是如诗如画的醉人季节,景区上千株众多品种的桃花、李花、油菜花等也已竞相绽放,形成了花的海洋,火的世界。在这美丽的季节,我们诚挚的邀请辛勤工作在各条战线的妇女同志们,广大市民与学子们来到漓江冠岩景区,参加“烟雨漓江,春满冠岩”2008漓江冠岩景区春游月活动。

6

桃花节

2003年

第7届

3月

恭城

恭城桃花节是桂林每年一度的旅游系列活动的开春首个活动。恭城瑶族自治县地处中原与南岭结合部,北进三湘、南望粤梧,距桂林市108公里。隋未大业置县以来,至今已有1380多年的历史。

恭城西岭近年来已经成为桂林春季旅游的一个品牌,每年开春都吸引无数游客踏青、赏花。每年春暖花开的季节,恭城桃花节伴着春天的脚步,带着春天诱人的气息,款款而至。恭城桃花节把美丽的自然风光,融入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突出民族特色,向世人尽展瑶乡春天的多情与妩媚。

7

灌阳农具文化节

农历

二月初八

灌阳

灌阳农具节源于庙会,始于唐代,盛于清代,如今逐步演变成为以县城为中心,以农具交易为主的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盛大传统节日。节日中将以传统农具节为平台,以传统农具和现代农具展示交易为内容,以开展“万台农机补贴下乡”,“万台农机手创业培训”,“五十万水稻全程机械化”和“十万农机闹春耕”四大主题活动为载体,掀起春季农业生产的高潮。

8

“三月三”民族旅游节

农历

三月初三

平乐

三月三是壮族传统歌节,又叫“歌圩节”、“歌婆节”,分日歌圩和夜歌圩。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已将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定为壮族歌节,正逐渐发展成“三月三”文化艺术节。

三月三歌墟的民俗活动甚为隆重。节前家家户户准备五色糯饭和彩蛋。人们摘来红兰草、黄饭花、枫叶、紫蕃藤、用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红、黄、黑、紫、白五色糯饭。相传,这种食品是深得仙女们的赞赏后留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祭祀歌他刘三姐的。吃了这种饭,人丁兴旺,身体健壮。彩蛋则是歌墟中男女青年用以交际传达情感的物品。对歌前,刘三姐的神像由众人抬着游行一周,人们祈求她赐予歌才,保佑三月三歌墟人人对歌如意。人们敬完了歌仙刘三姐,争相亮开歌喉,相互对唱,歌声此起彼落。歌词内容包括天文、地理、民族历史、现实生活、生产知识等等。男女老少在这歌墟中度过一个个不眠之夜,歌墟也成为传授知识的好场所。歌墟的文娱活动也很活跃、丰富,抢花炮、演壮戏、耍杂技、舞彩龙、舞彩凤、唱桂剧等,整个山乡沉浸于节日的气氛中。

在以前,三月三歌墟是男女青年进行交际的好时机。每逢歌墟,方圆数十里内的男女青年聚集在歌墟点。小伙子在歌师的指点下与中意的姑娘对歌。通常是男青年先主动唱“游览歌”,观察物色对手,遇到合适的对象,便唱起见面歌、邀请歌。女方若有意就答应。男青年再唱询问歌,彼此有了情谊,唱爱慕歌、交情歌。歌词皆即兴发挥,脱口而出,贴情贴景。歌声是条红线,牵引着两颗爱心,若姑娘觉得眼前的小伙子人才、歌才都满意,便趁旁人不注意,悄悄将怀中的绣球赠与意中人,“他”则报之以手帕、毛巾之类的物品,然后歌声更加甜蜜,遂订秦晋之好。

9

龙胜红衣节

农历

三月十五

龙胜县寨纳泗水乡或龙脊山

龙胜县是多民族的自治县,红瑶是龙胜瑶族的一个支系。红瑶妇女爱穿自己编织的红衣衫,故称红瑶,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或四月初八是泗水乡红瑶同胞的会期、亦称红瑶同胞一年一度的红衣节。

红衣节是龙胜红瑶同胞所特有的民族节庆日,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元朝期间,红瑶同胞在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这天,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盛装,肩担自己生产的土特产品,成群结对来到泪水街举行节日盛会,交换一年所需的生活用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用品,未婚青年则在这一天借机唱山歌、吹木叶,以优雅动听的情歌来相约幽会意中人。红瑶同胞能歌善舞,民间体育活动顶竹杠、拉山拔河,打旗公等十分有趣。红瑶妇妇女爱盘发,头发又黑又亮而且很长。红瑶姑娘爱比美,不仅长得漂亮,而且要有文化、善言善歌、心灵美。因此,对山歌、跳长鼓舞、体育比赛、比长发、评寨花,使红衣节内容丰富、非常活跃。

10

妈祖文化旅游节

2001年

第9届

农历

三月二十三

平乐县榕津古镇

我国历史上自宋绍兴二十六年(公元1156年)开始由朝廷祭祀妈祖后,历经元、明、清各朝代,形成了按每年春秋二祭的定例,并编入国家祀典。

桂林市平乐县榕津、华山妈祖文化旅游节将在主会场的同安镇华山村及分会场张家镇榕津村拉开帷幕。届时,一系列祭祀“海上和平女神”妈祖的民俗表演将陆续登场。

活动当日主会场处,太婆出游仪仗队将抬着妈祖神像从华山粤东会馆出发,仪仗队途径华山古街再返回会馆,舞龙舞狮队伍将随着仪仗队一同出游。巡游结束后,还有富有当地特色的桂剧及彩调表演在华山礼堂精彩上演。另外,分会场的太婆出游仪式将沿着榕津粤东会馆、榕津大街、榕津新街,最终到达榕津粤东会馆与主会场的仪仗队会合。旅游节为推动平乐特色旅游的发展,弘扬推广当地独特的民俗文化起到积极的贡献作用。

11

温泉浴花节

2005年

第5届

3-4月

龙胜

被誉为“人间瑶池”和“神州第一泉”的世界旅游组织推荐景点龙胜温泉在整个3月至4月成了花的海洋,整个美妙的春季,龙胜温泉为前来观光游览的宾客摆下了花的盛会。

温泉是龙胜旅游花环上美丽的鲜花。经过一年多时间精心打造的温泉景区重新面客,给龙胜旅游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如今,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在这里受用世界上最美妙的“森林之浴”、“矿泉之浴”。而越来越多的桂林市民也在双休日赶到这里,呼吸清纯的空气,洗去都市的繁忙与疲惫。此次温泉景区隆重推出的浴花节,为传统的温泉之浴增加了新的内容,更加迎合都市人求新求浪漫的要求。整个浴花节的活动可谓缤纷多彩,从3月8日美人鲜花浴专场,到农历三月三民族歌舞盛会,鲜花处处,歌舞处处,欢乐处处。

12

龙脊山花节

3-4月

龙脊景区

春天是迷人的季节,在春季里赏花让你赏心悦目,遐想连翩。游人络绎不绝地来到村寨田园。房前屋后的李花、梨花争先开放,洁白如雪。梯田里遍地的油菜花,层层叠叠变成金色的海洋。桃花、梨花、杜鹃花百花争艳加上小桥、流水、吊脚楼、梯田的底衬那简直就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了,是世人所往向的人间仙境。

4-6月

序号

名称

开始举办年份

目前届数(09年)

举办日期

举办地点

相关介绍

1

牛魂节

农历

四月初八

龙胜县

该节又称脱轭节,流行在桂北龙胜一带壮族山村。传说这天是牛王诞辰。要给牛脱轭,刷洗身子,放牧到水草丰美的地方。牛栏要打扫干净,铺上干爽稻草。不准役使,更不准鞭打,还要给牛唱山歌,喂乌米饭。过去有些寨子里还建有牛

魔王庙,过节这天,要杀猪祭祀,村民们在庙里聚餐。当地流行一个传说:当初陆地只有岩石、黄沙,牛王奉命下凡播种百草,原定跨3步撒一把草万,牛王记错了,变成跨一步撒3把,使得大地百草丛生,连庄稼都长满野草。天帝大怒,罚牛王下人间吃掉百草。但天帝并没有忘记它,每当它生日,便派牛魔王下凡看望、佑护牛王和它的子孙,为它们灭病去灾,由此便建起了牛魔王庙。牛魂节表现了壮族人民对耕牛的爱护和对农业丰收的期望。

2

龙脊金坑春耕摄影节

4-5月

龙胜金坑大寨红瑶梯田

春耕节暨龙脊摄影节,用手中的相机摄出心中最美的景色,还可以参加龙脊摄影展览,分享和参与到活动当中(网络上基本没有相关介绍)

3

桂林兴安米粉节

2006

第4届

4-5月

兴安

兴安作为米粉的发源地,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第一届米粉节期间先后成功地举行了“金牌米粉宴”、“米粉发源地国际论坛”、“开幕式暨‘桂林米粉发源地—兴安’(石碑)揭幕仪式”。现在每年举办一届,节日几十家各具风味米粉店家云集兴安美食小吃一条街,活动精彩纷呈。

4

五排河大众漂流节

2005

第5届

5月

资源县五排河景区

桂林资源县旅游资源丰富,特色鲜明,已获得“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等两顶国家级桂冠。浔江流域的资源30公里五排河河段,自然风光绮丽,生态环境良好,以其河道窄、河床落差大、河岸景观丰富、岩性古老、水流流速快、激流回旋多等优点,在国内漂流景区独树一帜,早已被国家体育总局水上运动中心认定为国内“唯一能满足激流回旋运动所有6个级别训练与比赛的河道”,因此被国家体育总局授牌为“全国漂流训练基地”。

经过多年的开发与整合,五排河景区已逐渐走向以漂流为主体,兼向徒步、民居、农家乐等多元旅游化发展方向。作为桂林乃至全国以漂流运动为主题的体育旅游盛事。漂流节期间将举办开幕式、五排河景区摄影大赛、五排河流域精品旅游线路推介会等活动。

5

古东大学生泼水节

第6届

5月底

古东景区

泼水节每年一个主题,活动中围绕主题进行。活动当天将现在古东景区晒谷坪举行开幕式,并有精彩的文艺表演。泼水节以瀑布段走瀑戏浪、细水渠泼水活动为主,同时还开展猜谜语、水中夹乒乓球、泼水英雄等丰富多彩的游园活动。

6

银子岩杯自行车拉力赛

6月初

荔浦

银子岩

“阳朔——银子岩路段”银子岩杯自行车拉力赛,以“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的阳朔县城为起点,途径阳朔至高田的“十里画廊”,人置身其中,如同欣赏一副美丽的中国水墨山水画,同时目睹世界各地车水的英姿,为其摇旗呐喊。

7

龙舟节1998

第4届

五月初五

漓江

赛龙舟是端午节最隆重的节庆活动之一。桂林龙舟赛每三年在漓江举行一届。各参赛队伍早在半月前就积极准备,反复训练。比赛期间龙舟穿梭于漓江之上,龙船歌不绝于耳,随着威风锣鼓的响声,观赛者人潮涌动,盛况空前。获胜者奖银钱若干,烤猪一头。参赛者视获胜为荣事。五月是海内外宾客浏览桂林龙舟赛的好时机。98年桂林兴行了第一届国际龙舟赛,以后每隔三年举行一次大型龙舟赛,邀请东南亚、港、澳和台湾等地区龙舟爱好者组队参加。

8

福利民俗文化旅游节

农历

五月初八

阳朔福利镇

五月八是福利镇传统节日,源于17世纪初期清康熙年间。这天的活动精彩纷呈:观赏立式彩灯、祭祀两庙(妈祖庙、公公庙)中的一百余尊菩萨,抬、抱公公婆婆上大街游行、舞狮、耍牌灯、踩高跷、八仙纸扎、锣鼓蓬、故事台、旱船、民间文艺表演(唱桂戏灯)、品尝地道本地乡土美食。

关公文化节

农历

五月十三

平乐县二塘镇

平乐县二塘镇民间为纪念关羽,在其诞生日举行纪念活动,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形成了一种民间的传统活动。节日期间将进行地方戏文艺汇演;数万名群众进行传统民间祭祀活动、舞龙舞狮比赛、排等表演、桂剧表演、山歌擂台、个人才艺表演、武术表演、特产商品展示等。

10

恭城县城武庙

原系恭城民众为纪念三国名将关公自发组织的纪念活动,活动内容有关公出游,戏曲展演,龙灯舞狮,山歌对唱等。九五年重修庙正殿后,改为一年一小庆,三年一大庆。九八年,正式定为“公关文化节”。节日期间将进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恭城油茶大赛;龙狮大赛;斗鸡、斗鸟大赛;恭城山歌大赛;恭城民间贸易活动;恭城瑶族民间传统活动。

江头洲姑娘节

农历

五月十四

灵川县江头洲古民居

江头洲是广西桂林市灵川县九屋镇所辖的一个自然村,该村有“南国第一村”之誉。明清时期,科举入仕为官者居南国诸村之最。悠久的历史文化还演绎着一个充满神秘和传奇色彩的故事。节日发展到现在,继承了从前的节日方式,进行民俗风情展示、千民姑娘巡游、大型文艺活动等。

古时候江头村有一户人家生了个水灵的女孩叫苦妹。苦妹从小聪明手脚又勤快。河对岸田尾洲村有个砍柴卖的男孩柴郎,时常挑柴路过苦妹家门口,歇歇脚讨口水喝。两个长大就定情成了亲,小日子过得恩爱。有一年的五月十四,苦妹清早起来赶着一群鸭子去东山下放养。到了山下坐在地上从头上取下柴郎送她的梳子梳头。忽然一阵清风刮过,天上飞下一只乌鸦将梳子叼走了。她忙追赶那乌鸦往山上跑。来到岩洞口,一看那山门好宽敞,里面有青山绿水仙气缭绕,小鸟儿吱喳地叫,山风飒飒地吹。门洞里有一块光滑的小青石,苦妹子坐下来歇口气,忽然手脚酥软,人顷刻间化作了石头成了仙。后来江头村人为了纪念聪明能干的苦妹子,每年农历五月十四从村里面12岁以下的妹子中挑一个漂亮的出来,坐上花轿环村游走,舞龙舞狮扭秧歌,包粽子杀鸡鸭,请远近的村邻朋友来一起过节。

桂林(灵川)旅游美食节

2004

第6届

6月

灵川县城

桂林(灵川)旅游美食节集旅游、美食、娱乐、商贸于一体,由大型开幕式、启动仪式及文艺演出、美食展销与品尝、美食两大比赛、电影狂欢晚、旅游资源宣传推介、旅游商品交易会活动、汽车展览、旅游房产展览、游园活动等十大部分组成。

在美食节现场,游人、市民如织,巴西烤肉、非洲驼鸟串肉、北京烤鸭、武汉三鲜豆皮等美食参展商96家,旅游商品参展商150家齐聚美食节

7-9月

序号

名称

开始举办年份

目前届数(09年)

举办日期

举办地点

相关介绍

1

银子岩民俗美食节

2007年

第3届

7月

荔浦银子岩

2

红瑶晒衣节

(火把节)

农历六月初六

龙胜金坑大寨红瑶梯田

农历六月初六是红瑶最大的节日,也可叫晒衣节,粽粑节,半年节。瑶族嫁出去的女儿和出去上门的儿子,每年这个时候都要挑着礼品,背着小孩到婆家来过节,亲朋好友也都请回来过节,家家户户都包粽子,把两扇粽粑捆在一起,象征瑶族通报团结一心。寨子要杀猪祭庙神,各户要杀鸭供田神,供田神的地方是固定的,

插一块石头作神位,年年都是在那里供,供品鸭、酒、粽子、香纸,用篮子装着,主家戴着斗笠,拿着供品去供田神,路上逢人不打招呼,供罢用一根竹子挂上纸幡,插好在田神之位,收拾供品回到家,在门外挂上茅标,把门关上,以示禁入。这一天家家户户把箱底的花衣、饰衣、花裙拿出来晒,在各家的晒排上、走廊上一串串的花衣红红绿绿鲜明夺目。

寨中央搭好了戏台,瑶女们表演自编自演的歌舞节目,节目精彩纷呈。入夜,在梯田上点起数千支火把,把梯田变成了一条条火龙,梯田上空还放起烟花,绚丽多彩。

3

资源河灯节

1995年

第15届

农历

七月十三至十四

资源县

距桂林市107公里的资源县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河灯歌节。每当节日来临,汉、瑶、苗各族同胞以民风浓烈的传统习俗来纪念他们的祖先。节日里,他们举行盛大的集会,各乡的舞狮队、舞龙队、河灯队、艺术表演队都要汇集到城里大显身手。夜暮降临时,人们将自己制作的各式各样的河灯点亮一起放到江中随波而去,以此寄托对先人的怀念,并祈祷先人对子孙的保佑。放逐河灯,其景十

分壮观,五彩缤纷,满江辉煌。赏灯之后,便是彻夜的文艺表演和山歌比赛。次日满街的群众,拥挤在城乡物资交流的集市上。人流、物流、灯流、歌流、将这个小小山城掀得沸腾起来,一派太平盛世的繁荣景象。

4

兴安葡萄节

2009年

第1届

8月

兴安县溶江镇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兴安开始引种巨峰葡萄品种,经过20多年的摸索、实践、总结,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强,直到至今拥有将近10万亩的葡萄种植区。兴安因此而享有了“南方吐鲁番”之美誉。

节庆期间,葡萄展示一条街内容丰富,全县各乡镇数百名种植户,将展示数十个品种的葡萄果品;吃葡萄比赛,让您享尽吃葡萄的乐趣;农产品礼盒设计大赛,将展示兴安人的市场意识和产品意识。还有极具特色的葡萄山歌比赛、征文比赛,果蔬经贸洽谈、葡萄节旅游观光等活动。届时,兴安人邀您在古灵渠畔一边欣赏美景,一边品尝晶莹剔透的美味葡萄,享受夏秋时节那份特有的惬意清凉。节日中可以下到田间地头采摘葡萄,并有评选葡萄大王的活动等。

5

桂林永福国际养生福寿节

传统节日及习俗报告

传统节日及习俗 一、“四时八节” “四时八节”,是益阳本地人常说的一句口头禅。 原来,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便是“四时”。“八节”呢?并非指二十四个个节气中的春分、秋分、立春、立夏、夏至、东至、立秋、立冬此八节,而是指流行于民间的八个重大的传统节日。它们分别是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冬至日(重阳节)、过年(除夕日)。 二、过年、春节习俗 春节,俗称新年。原本仅指农历正月一日这一天。现在泛指从农历十二月(旧称“腊月”)二十四日过“小年”起至正月十五日闹完元宵节才告结束。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其特征有四个方面:一是广泛流传于汉、壮、蒙、满、侗、瑶、白、黎、纳西等近二十个民族之间;二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旧时与新时代节庆活动交相辉映;三是风俗古朴,礼仪频繁,形式多样化;四是节庆时间长,岁末年初前后共长达二十多天,天天都是春节节庆日,且气氛热烈,喜庆祥和,令人陶醉。 这期间有许多礼仪习俗和活动内容,现摘要简述如下: 1、家家办年货 2、户户大清扫

3、祭祀灶神爷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又称“小年节”,或称“祭灶节”,“新年”)这天,旧有“祭灶神”的习俗。据说,灶神爷(又称“司命菩萨”)是天皇玉帝派到人间来监督和奖惩人们的善恶之神。家家都有,每年在过小年的晚上,上天堂向玉帝汇报人间的善恶情况。信奉佛教和道教的乡民为其设祭送行,谓之“祭灶”。4、贴春联 春联,是我国最早出现且应用范围最广的对联形式之一。多用来表达人们除旧迎新的喜悦和继往开来的奋斗精神。每当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在大门两侧贴上一幅春联(现在凡有门窗处都贴对联),还有横披。这样就给本来热闹祥和的节日增添了更加浓郁的喜庆气氛。 春联是对联,门对的一种常见形式。古时有“桃符”、“门贴”之称。古时候,限于人们的认识水平,因而对自然现象或自然灾害无法正确理解。一旦遇到天灾人祸时,就总认为是有鬼神在作祟。于是,在腊月里多数人家用两块桃木削成一两寸宽、七八寸长的木条,上面画着神荼、郁垒二神的形象,挂于门侧。这实际上就是将门神与春联合在一块了。 5、挂年画 春节来临之际,湖乡人民家家户户除了贴春联之外,还有挂年画的传统习俗。其中有一首描述年画的诗特别有趣: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 1.春节: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称“过年”。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是“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是一年的开始。传统的庆祝活动则从除夕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每到除夕,家家户户阖家欢聚,一起吃年夜饭,称“团年”。然后一起守岁,叙旧话新,互相祝贺鼓励。当新年来临时,爆竹烟花将节日的喜庆气氛推向高潮。我国北方地区在此时有吃饺子的习俗,取“更岁交子”之意。而南方有吃年糕的习惯,象征生活步步高。守岁达旦,喜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送旧迎新的活动热闹非凡。另外,各地还有互相登门拜年,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逛花市,赏灯会等习俗。 2.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3.二月二: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4.清明节:四月五日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清明的前一天称寒食节。两节恰逢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红柳绿。寒食节的设立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晋朝“士甘焚死不公侯”的介子推。清明寒食期间,民间有禁火寒食、祭祖扫墓、踏青郊游等习俗。另外还有荡秋千、放风筝、拔河、斗鸡、戴柳、斗草、打球等传统活动。 5.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重 五、端五节。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但今天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南方各地举行龙舟大赛,都与悼念屈原有关。同时,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

桂 林 的 民 俗 风 情

桂林的民俗风情 三年二班郭芳伊 桂林不仅山水风光、人文景观令人神往,而且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也令人迷恋。壮、回、苗、瑶、侗等28个少数民族占全市总人口的8.5%左右,共有少数民族70多万人。淳朴的民风、独特的地域文化,诸如农耕、游牧、节庆、服饰、饮食起居、婚丧、建筑、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等,构成了一幅浓郁而又色彩斑斓的民俗风情图画,为您的桂林之行增添情趣。 农历七月半河灯歌节(七月十三日—十五日),历史悠久,是当地民间一年一度民族风俗传统节日。每到七月半,以唱歌放灯寄托缅怀先人,消灾避祸的情思。人们自发携灯,沿河漂放,夜幕下灯光辉煌,形成“万盏河灯漂资江”壮景。节庆期间,地方特产、民间小吃琳琅满目,经贸洽谈,形势多样,有顶竹竿、舞狮、舞龙、大象拔河、斗鸡、斗羊、羊鸟等古朴的民间体育、娱乐活动。 红衣节是龙胜红瑶同胞所特有的民族节庆日,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元朝期间,红瑶同胞在每年农历3月15这天,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盛装,肩担自己生产的土特产品,成群结对来到泪水街举行节日盛会,交换一年所需的生活用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用品,未婚青年则在这一天借机唱山歌、吹木叶, 以优雅动听的情歌来相约幽会意中人。红瑶同胞能歌善舞,民间体育活动顶竹杠、拉山拔河,打旗公等十分有趣。红瑶妇妇女爱盘发,头发又黑又亮而且很长。红瑶姑娘爱比美,不仅长得漂亮,而且要有文化、善言善歌、心灵美。因此,对山歌,跳长鼓舞,体育比赛,比长发,评寨花,使红衣节内容丰富、非常活跃。一年一度的红衣节,举行于寨纳(泗水乡),或举行于龙脊山下。随着旅游业的发展, 红衣节已成为龙胜向外界展示自己的一个窗口。 阳朔居有汉、壮、瑶、苗等11个民族,各民族除有自己的习俗、节日外,一个共同的特点便是擅长对山歌。不论婚丧嫁娶,还是逢年过节,每每摆起歌台,一比高低,直至通宵达旦仍不肯散去。这些山歌有谈情说爱的,有倾诉生离死别、崇尚忠孝的,也有谈古论今叙事的。唱者少则三、五人,多则几十人,歌声或激越高昂,悠扬动听;或深沉委婉、如泣如诉;或轻呤浅唱、闲适洒脱......尤以壮乡高田的中秋节对歌、福利龙尾瑶民的“歌堂愿”会最富特色。 中国农历每年的五月初八前后,由民间组织在福利镇上开展的民间文艺、体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传统节日】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大全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传统节日】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大全 【元宵节】时间:农历正月十五习俗:看灯、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寒食节】时间:清明节前一天习俗:起火烧饭、吃冷食。 【清明节】时间:农历三月初八习俗:扫墓、踏青。 【端午节】时间:农历五月初五习俗:吃粽子、赛龙舟。 【七夕节】时间:农历七月初七习俗:穿针乞巧。 【重阳节】时间:九月初九习俗:登高、插茱萸。 【中秋节】时间:农历八月十五习

俗:赏月。 【腊八节】时间:农历腊月初八习俗:喝腊八粥。 【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春节,是我国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100多年前,民间艺人“百本张”曾在他的曲本中这样写道:“正月里家家贺新年,元宵佳节把灯观,月正圆,花盒子处处瞅,炮竹阵阵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这是历史上关于岁首春节的生动写照。相传尧舜

时期,我国就有了这个节日。殷商甲骨文的卜辞中,亦有关于春节的记载,有庆祝岁首春节的风俗。但当时的历法,是靠“观象授时”,是否准确,尚难确定。到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我国人民创造了“太初历”,明确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岁首。从这时起,农历新年的习俗就流传了2000多年。直到新中国成立,改用公元以后,这个节日就改为春节。 【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

桂林全年民俗节庆大全

桂林全年节庆日介绍 RT,在万恶的WY上班的时候花了漫长的时间整理出来的,算是万恶的GL比较全的节日庆典了,说来这些都是文化和历史类的东西,ZF怎么就不弄下呢…… 1-3月序号 名称开始举办年份目前届数(09 年)举办日期举办地点相关介绍 1 禁风节农历 正月二十 临桂县庙坪 传说远古时,风神发怒,村寨受灾。有神仙指点众人,正月二十日禁声禁风,祭祀风神,果然灵验,这一天便成了禁风节。节前,人们用稻草扎些十字架,压在田头屋角,挂上屋檐。节日期间,禁止一切声音,连晾衣服也只能铺在草地上,为了避免人来人往弄出声响,全寨人都离家到庙坪圩去过节。节日中活动多姿多彩,敲锣打鼓,舞狮唱戏,夜幕降临时,对唱山歌。这个原是禁声禁风的日子,变成庙坪圩一次欢乐的盛会。 2 焰火节 未知 未知 1 月- 2 月 荔浦银子岩景区 观赏田园风光,吃农家饭体验农家生活。绚烂的焰火将让您享受其中。(网络上内容仅此) 3 龙脊民族美食节 2月龙脊景区品尝少数民族美食,推广龙脊饮食文化。到龙脊农家做客杀猪吃泡汤、腊肉、三角酿豆腐、鲜冬笋、壮家五色饭、竹筒鸡、瑶家串串肉、厥粑酿等少数民族美食。还可参与打过年糍粑、打珍珠油茶活动。 4 兰花博览会 2006年 第4届 2-3月桂林国际会展中心上百个品种的兰花,竞相斗艳,犹如一个兰花荟萃的舞台,让人流连忘返。来自中国各地的数千盆高档兰花在亮相博览会。 5 冠岩杯摄影大赛

2003 7 3-4月冠岩景区2008年活动介绍:春游冠岩——赏千树万树李花开之盛景;鉴“冠岩杯”摄影大赛之喧嚣;品乡吧岛特色烧烤之美味;观异域风景歌舞表演之浪漫;领略中华武术精神之独特魅力;娱自身于万千山水之间;欣然陶醉,不亦乐乎。 春天来了,“三八节”与学生、市民春游的时节来临,此时的冠岩景区正是如诗如画的醉人季节,景区上千株众多品种的桃花、李花、油菜花等也已竞相绽放,形成了花的海洋,火的世界。在这美丽的季节,我们诚挚的邀请辛勤工作在各条战线的妇女同志们,广大市民与学子们来到漓江冠岩景区,参加“烟雨漓江,春满冠岩” 2008 漓江冠岩景区春游月活动。 6 桃花节 2003年 第7届 3月 恭城恭城桃花节是桂林每年一度的旅游系列活动的开春首个活动。恭城瑶族自治县地处中原与南岭结合部,北进三湘、南望粤梧,距桂林市108 公里。隋未大业置县以来,至今已有1380 多年的历史。 恭城西岭近年来已经成为桂林春季旅游的一个品牌,每年开春都吸引无数游客踏青、赏花。每年春暖花开的季节,恭城桃花节伴着春天的脚步,带着春天诱人的气息, 款款而至。恭城桃花节把美丽的自然风光,融入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突出民族特色,向世人尽展瑶乡春天的多情与妩媚。 7 灌阳农具文化节农历二月初八灌阳灌阳农具节源于庙会,始于唐代,盛于清代,如今逐步演变成为以县城为中心,以农具交易为主的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盛大传统节日。节日中将以传统农具节为平台,以传统农具和现代农具展示交易为内容,以开展“万台农机补贴下乡”,“万台农机手创业培训”,“五十万水稻全程机械化”和“十万农机闹春耕”四大主题活动为载体,掀起春季农业生产的高潮。 三月三”民族旅游节农历 三月初三 平乐 三月三是壮族传统歌节,又叫“歌圩节”、“歌婆节”,分日歌圩和夜歌圩。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已将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定为壮族歌节,正逐渐发展成“ 月三”文化艺术节。 三月三歌墟的民俗活动甚为隆重。节前家家户户准备五色糯饭和彩蛋。人们摘来红兰草、黄饭花、枫叶、紫蕃藤、用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红、黄、黑、紫、白五色糯饭。相传,这种食品是深得仙女们的赞赏后留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祭祀歌他刘三姐的。吃了这种饭,人丁兴旺,身体健壮。彩蛋则是歌墟中男女青年用以交际传达情感的物品。对歌前,刘三姐的神像由众人抬着游行一周,人们祈求她赐予歌才,保佑三月三歌墟

中国的传统节日及习俗90979学习资料

中国的传统节日及习 俗90979

中国的传统节日及习俗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习俗:放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习俗:看灯、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 【清明节】:农历三月初八(公历4月5日左右)习俗:扫墓、踏青。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习俗:吃粽子、赛龙舟。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习俗:穿针乞巧。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习俗:登高、插茱萸。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习俗:赏月。 【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习俗:喝腊八粥。 【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等,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相传尧舜时期,我国就有了这个节日。殷商甲骨文亦有记载。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我国人民创造了“太初历”,明确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岁首。从这时起,农历新年的习俗就流传了2000多年。直到新中国成立,改用公元以后,这个节日就改为春节。 【元宵】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

吃、蒸吃。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而定为元宵节。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清明节】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四日或五日。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净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历代文人都有以清明为题材入诗的。如唐朝杜牧的“清明”。 【端午节】又称端阳、重午、重五。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有关。屈原忠而被黜,投汨(mi)水自尽,于是人们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来悼念他。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赛龙舟、驱“五毒”等。每逢这一天,人们就在江河上赛龙舟,意在怀念屈原。人们还把粽子投入水里,只为了喂饱鱼龙虾蟹,保全屈原的尸身不被吞食。 【七夕节】又称少女节或乞巧节。相传,天帝的女儿织女下凡嫁给河西的牛郎后,王母娘娘大怒,将织女逐回,只许两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夜晚在鹊鸟搭成的桥上相会。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趁织女与牛郎团圆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她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在葡萄架下,静听牛郎织女的谈话,也是七月七的一大趣事。相传,“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

桂林风俗+图片资料

榕津古镇妈祖民俗节 距平乐县城25公里的国道323线旁,有一座始建于宋治兴元年距今约1000多年的古圩——榕津古镇。古圩千年古榕成群,塘泽星罗棋布。古榕、古街,还有镶嵌在古圩里明珠般的塘泽,相映相辉,构成了岭南古圩特有的景致,古圩因此而得“榕津”美名。 古圩交通便利,东、南、北三面被一条清水碧绿的榕津河环绕着,国道323线由东向西横贯而过。古圩内,三纵两横的街道,把全城民居划分六大块。主街内建有4座闸门,其他各小巷共有闸门5道。走进古圩,但见长街深巷,店铺林立;民居青砖黛瓦,飞檐画栋,至今尚保存有宋、明、清和民国建筑遗风。各时代风格的建筑融合一体,赋予了古圩深厚的文化积淀。 从宋代开始,就有福建、广东等地的客商到榕津古镇经商,并在榕津古镇修建妈祖庙、信奉妈祖文化,妈祖文化渗透到了榕津的各个角落。 在众多的古文化建筑物中,粤东会馆是最宏大,最气派,也是保存最完好的。整个会馆有大小厅堂40余个之多其中最为壮观的是妈祖祠堂。这座明清建筑占地约1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达800平方米。内设雨亭、画廊、天井、后正宫等,各建筑物鳞次栉比,错落有致,雕梁画栋,工艺精湛,有很高的文化和历史价值。走进堂内,只见重檐门楼,巍峨壮观。堂内那栩栩如生的妈祖像,形象地再现了妈祖生前济世扶贫的慈爱。传说妈祖(太婆)于宋建隆元年(公元910年)出生在福建浦田县湄州岛,有姐妹6人,她排行最小取名默。林默自幼聪慧,8岁启蒙读书,16岁得神灵点化而获神奇的理念。她心地慈善,一生济贫,受历代君皇封赐。榕津人为纪念她,把每年的农历3月22日定为纪念日,是日,榕津人将“妈祖”塑像从庙中请出,抬上街游拜,以示纪念,称为“太婆出游”。 这天,家家户户做年糕,杀鸡宰鸭,招待亲朋好友。圩里日夜唱戏,好不热闹。这一习俗,沿袭至今,到2001年已升华为“妈祖文化旅游节”。期间举办各种民间民俗艺术表演,吸引了区内外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使得榕津在桂林旅游圈内格外耀眼夺目。

中国的传统节日及习俗

中国地传统节日及习俗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习俗:放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习俗:看灯、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清明节】:农历三月初八(公历月日左右)习俗:扫墓、踏青.【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习俗:吃粽子、赛龙舟.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习俗:穿针乞巧.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习俗:登高、插茱萸.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习俗:赏月. 【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习俗:喝腊八粥. 【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地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等,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地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相传尧舜时期,我国就有了这个节日.殷商甲骨文亦有记载.公元前年汉武帝太初元年,我国人民创造了“太初历”,明确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岁首.从这时起,农历新年地习俗就流传了多年.直到新中国成立,改用公元以后,这个节日就改为春节. 【元宵】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宋代始有吃元宵地习俗.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地或带馅地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而定为元宵节.司马迁在“太

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清明节】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四日或五日.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净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历代文人都有以清明为题材入诗地.如唐朝杜牧地“清明”. 【端午节】又称端阳、重午、重五.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有关.屈原忠而被黜,投汨()水自尽,于是人们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来悼念他.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赛龙舟、驱“五毒”等.每逢这一天,人们就在江河上赛龙舟,意在怀念屈原.人们还把粽子投入水里,只为了喂饱鱼龙虾蟹,保全屈原地尸身不被吞 食. 【七夕节】又称少女节或乞巧节.相传,天帝地女儿织女下凡嫁给河西地牛郎后,王母娘娘大怒,将织女逐回,只许两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夜晚在鹊鸟搭成地桥上相会.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趁织女与牛郎团圆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她乞求织布绣花地技巧.在葡萄架下,静听牛郎织女地谈话,也是七月七地一大趣事.相传,“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地仙女,凡间地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 缘. 【中秋节】也称仲秋节、团圆节、八月节等.八月十五秋高气爽,明月当空,中秋节地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地第二大传统节日.也流行于朝鲜、日本和越南等邻国.因为秋季地七、八、九三个月(指农历),八月居中,而八月地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称之为中秋节.b5E2R。

中国各民族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

有关周总理的资料 周恩来(1898~1976),字翔宇,曾用名伍豪等,浙江绍兴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之一。1917年天津南开学校毕业后,留学日本。1919年回国。五四运动中,在天津组织觉悟社,从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1920年去法国勤工俭学,发起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青年团旅欧支部书记、中共旅欧支部领导人。1924年回国。1927年8月1日领导了南昌起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担任政府总理,兼任过外交部长,并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主席。是中共第五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六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第七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兼书记处书记,第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第八届、第十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1946年11月从南京返回延安。 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陕甘宁边区时转战在陕北,同年8月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代理中央军委总参谋长。 1948年9月,参加领导和指挥了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同年11月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为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武装夺取政权、创建社会主义新中国,建立了不朽的功绩。 建国后,历任政府总理、外交部长(兼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第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二、三届主席。是中共五届中央委员,中共六至十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六届、七届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共八至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八届、十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在担负处理党和国家日常事务的同时,和毛泽东一起制定了党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几个发展国民经济的五年计划都是他亲自主持制订和组织实施的。1960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国民经济顺利地得到恢复和发展。还提出了中国知识分子绝大多数已经是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科学技术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关键性作用等观点,对社会主义建设都有重大意义。在国际事务中,参与制定并亲自执行了重大的外交决策,提出了外交工作中一系列具体的方针和政策,创造性地贯彻执行了党的革命外交路线。1954年,倡导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年4月,率中国代表团出席第一次亚非会议,使会议通过了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万隆会议十项原则。1961年,出席苏共二十二大,对赫鲁晓夫集团分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行为,进行了坚决斗争。在“文革”中,顾全大局,任劳任怨,为继续进行党和国家的的正常工作,尽量减少损失,为保护大批的党内外干部,费尽心血,并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阴谋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斗争。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代表党提出: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前列的宏伟规划。1972年患病以后,一直坚持工作。 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终年77岁。 周恩来是新中国重要的缔造人之一,他为中国革命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无私贡献了一生,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主席、中国***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等重要职务。故居为周恩来祖父与二伯父从浙江祖籍迁居淮安后,共同买下的东西两个宅院。两院中间有一块很狭长的空地,有隔墙和腰门相连。原来有房屋31间,其中东院共三进12间,西院三进19间。1898年3月5日,周恩来在西院北屋靠西的第三间诞生,并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少年时代,西院北屋靠东两间是周恩来读书之处,在这里受到最初的启蒙教育。1910年,12岁的周恩来离开淮安去东北求学。 中国各民族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 一、传统节日 1.泼水节——傣族的新年称为“泼水节”,时间为傣历六月(清明节前后)举行,一般为3-4天。节日清晨,人们穿着盛装,采摘鲜花到佛寺供奉,听佛经,中午挑来清水为佛像洗尘,礼毕拥出大街小巷,用象征吉祥的清水互相泼撒嬉戏,以示祝福。其间举行划龙舟比赛、跳象脚舞和孔雀舞,放升高,节日气氛达到高潮,青年男女则进行丢包活动,谈情说爱,选择配偶。 2.三月街——是大理白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也是云南省和全国少有的规模最大的物资交流盛会。据史料记载,三月街始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最初带有浓厚的佛教庙会色彩,后来逐渐发展成交易货物的集市,而且规模越来越大,内容也更丰富,除集市经贸外,还有唱大本曲、打霸王鞭等传统文艺活动和赛马、赛龙舟、射箭、田径等民族体育表演或竞赛。 3.火把节——彝、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民族共同的传统节日,通常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其中以彝族和白族的火把节最为隆重,最具代表性。到了火把节之夜,村村寨寨都要竖起一个高丈余的大火把,各家的小火把放在大火把周围,以示团结齐心。人们穿上节日盛装,围着火把唱歌跳舞。高潮时,人们还要举着熊熊燃烧的火把,绕住房和田边地头巡游,边走边唱,并发出阵阵宏亮的歌声的吼声;火把相连,形成条条火龙,蔚为壮观。火把节期间的白天,人们将参加摔跤、赛马、斗牛、爬杆等活动和比赛。

广西桂林饮食文化

广西桂林饮食文化 "桂林三宝"中的桂林辣椒酱以独特的风味冠压群芳,不仅走俏国内,而且畅销港澳及东南亚,与桂林三花酒、桂林腐乳一起被誉为" 桂林三宝"。桂林辣椒酱因配料有别而品种有异。以大蒜头为配料的 是蒜蓉辣椒酱,再加入豆豉就成为了豆豉辣椒酱。桂林辣椒酱通常 是选用优质红辣椒、大蒜头剁碎,拌入豆豉,加入三花酒和细盐等,密封入坛,数月之后始成。桂林辣椒酱油润鲜辣,香醇可口。既可 食用提味,还可做调味用。深受中外游客的喜爱。 桂林最具有地方民俗饮食特色的有桂林米粉、灵川狗肉、恭城油茶和荔浦芋扣肉。荔浦芋扣肉源于清代嘉庆年间,由民间厨房创制,发展成闻名中外的传统风味名菜。荔浦芋扣肉肉质细腻,营养丰富。含有粗蛋白、淀粉和一定的无机盐、维生素,具有补气益肾、健脾 胃之功效。用荔浦芋和五花猪肉做成的扣肉,历来是逢年过节或红 白喜事与家宴酒席上的一道名菜。 灵川狗肉是桂林家喻户晓的传统佳肴。灵川狗肉讲究选料、刀功及烹饪方法。制作出的狗肉熟而不烂、浓香四溢。食后余香满口, 通体舒泰,令人百吃不厌,回味无穷。灵川狗肉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可益气强身,祛寒健胃。是冬季具有滋补和御寒作用的传统佳肴。 桂林米粉是桂林地方小吃中的精品,用大米加工而成。桂林米粉因佐料和烹调方法不同,大致分为三鲜粉、原汤粉、卤菜粉、牛腩 粉和马肉米粉,其中以马肉米粉最负盛名。70年代桂林市传统风味 研究会收集整理出78个风味小吃品种,桂林米粉居其榜首。米粉是 桂林人早点、晚点的主要食品,也是古今中外游客喜好的风味小吃。 油茶是居住在山区的少数民族,特别是苗、瑶、侗族人民普遍饮用而独具风味的食品。桂林地区的油茶分为恭城油茶和灌阳油茶两 种风味。打油茶原为山区习俗,现已遍及城乡,流传广西数地。那

传统礼仪和节庆等民俗

以春节为例分析传统节庆传承问题 我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全社会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日益关注和重视,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雪顿节、傣族泼水节等27个民族的49个传统节日分别列入第一批、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大批与传统节日密切相关的项目如年画、剪纸、花炮制作技艺、灯彩制作技艺、风筝制作技艺等也分别列入了国家级名录中的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等类别。 传统节日是承载和展现广大民众社会思想情感、精神信仰、道德观念及人生理想等的文化空间。传统节日一定是有其载体的,在传统节日期间,广大民众通过传统习俗、礼仪、游艺等各种活动方式以及相应的物质载体,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未来的期望。 作为农历新年伊始的春节,是我国最为隆重、最为热闹,也最能反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精神面貌的节日。忙碌了一年的人们在除旧迎新的年节里,依照习俗欢庆娱乐,祈愿来年五谷丰登、人丁兴旺。千百年来,春节在传承中华文明、保持文化认同、弘扬民族精神、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如:2011年春节“我们的节日百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迎春展示活动”由文化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北京市文化局、北京市商务委员会、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 这次迎春展示活动选调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100个与民众年节文化密切相关的项目,如河北蔚县剪纸、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北京灯彩、山西闻喜花馍等,由百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现场展示其精湛技艺并销售作品。在春节前夕选择在首都各大商场举办迎春展示活动,是为了挖掘节日的文化内涵,营造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增进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同时,也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在新春佳节到来之际,开展此次迎春展示活动,组织传统美术和传统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在首都各大商场展示精湛技艺,并制作销售其精美作品,是推进生产性保护的一种积极的方式,对于弘扬传统的节俗文化,继续保持和发挥春节等众多传统节日在我们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社会热点问题——春节申遗 节日的本质是精神的。看似民俗形式,实则是人们在高扬心中的生活情感与理想。这里有民族和民间的精神传统、道德规范、审美标准和地域气质。如果我们不从文化、精神上看节日,就不明白节日为何物,会不经意间随手丢掉。节日申遗可以提高人们对春节文化保护的全民自觉,增强文化自信,促进中华民族四海一家的认同感和亲和力。同时,可加强国家与民族的软实力、文化影响力和民族人文形象。 如果把春节放在申遗工程首位,对于保护春节传统节日文化,无疑将产生重要的符号提升意义。文化是根植于特定的符号体系中的,任何轻视文化符号的做法,都是极其危险的。如果“春节”的符号意义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认同与辐射,那么,春节传统的内容也就失去了依托。这方面此前已有教训,比如,韩国“江陵端午祭”前几年

中国主要传统节日及习俗简单罗列

中国主要传统节日及习俗简单罗列 1、(农历正月初一) 即夏历(农历)新年 时间:狭义农历正月初一,广义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 英文:The Spring Festival 古称: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岁旦、岁首、岁朝、新正、首祚、三 元(“正”即正月之“正”) 俗称“过大年”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看春节联欢晚会) 元日(宋) 爆竹声中一岁除,;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农历正月十五) 时间:农历正月十五 英文:Lantern Festival 是中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 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因此又称“上元节”,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而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习俗: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此外还有吃元 宵、踩高跷、猜灯谜、、赏花灯、等风俗。 3、(节气清明) (时间):公历(阳历)四月五日前后 是中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最适合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

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4、(农历五月初五) 时间:农历五月初五 英语:Drag on Boat Festival 农历五月初五日为“”,是中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早在西周初期即有记载,并非为纪念屈原而设立的节日,但是端午节之后的一些习俗受到屈原的影响。 习俗:赛龙舟、吃粽子、佩香囊、饮雄黄酒 5、(农历七月初七) 时间:农历七月初七 来源 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中国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此夜在天河鹊桥相会。所谓乞巧,即在月光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就算很“巧”了。农谚上说“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镰割好稻。”这又是磨镰刀准备收割早稻的时候。 习俗 妇女于七夕夜向织女星穿针乞巧等风俗,受西方国家的影响,中国越来越多的情侣把那天视为中国情人节,男女双方会互赠礼物,或外出约会。 6、(农历八月十五) 时间:农历八月十五 英文:the mid-autumn festival 来源 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到了晚上,月圆桂香,旧俗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的象征,要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是赏月的佳节。中秋节还要吃月饼。据传说,元朝末年,广大人民为了推翻残暴的元朝统治,把发起暴动的日期写在纸条上,放在月饼馅子里,以便互相秘密传递,号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义。终于在这一天爆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腐朽透顶的元朝统治。此后,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就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习俗 中秋夜人们会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到庭院赏月。 7、(农历九月九)

桂林春节的民风民俗

桂林春节的民风民俗 本文是关于民风的话题作文,仅供大家参考! 春节踏着农历12月24日零时的钟声,走入桂林的城乡。这天是桂林人的“小年夜”,也就是“过小年”。过小年这天,人们宰狗、杀鸭,庆贺春节来临。这天的爆竹声,带着人们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的心愿噼哩啪啦地炸响,声传高宇。人们认为灶神是一家之主,一家的善恶功过祸福都由它掌管,所以每年将尽,都要送灶神上天向玉帝奏明,为全家降福免灾。祭灶的仪式多由家里的长辈去办,他们将糖果放在灶头祭祀灶神,祈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用糖果祭灶神,目的是让糖“粘住”灶神的嘴巴,让他甜甜的嘴巴尽说好话,不使人间遭殃。除夕夜幕降临后,再放爆竹接灶王爷下凡。这是桂林“过小年”的古俗,现在即便是鸣放鞭炮,也仅是古俗遗存的仪式罢了。 从腊月二十四到三十,人们忙着置办年货,打扫居室内外,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过节的传统食品种类繁多,且寓有美好的愿望:腊月二十九蒸年糕,年糕有甜、有成、有荤、有素,吃了年糕(高),新的一年生活、工作蒸蒸日上,步步高升。 除夕的晚餐,人们喜欢阖家团聚,菜肴中必有“圆子”、“欢喜”,取其团团圆圆,欢欢喜喜之意。这个夜晚,万人空巷,都在家中守岁。守岁时,要把火盆的炭火烧得红红火火,以象征生活岁岁兴旺。当零时一到,老老少少喜气盈盈,以爆竹声声迎接新年。这喜炮声不绝于

耳,此起彼伏,直到更深夜静,人们仍无睡意,炉火依然旺着,就是要去休息,也依然不会忘记把火盆的火偎好,留下火种,等明天一早燃上一盆好火。新年的火种犹如人的生命,它是新年财旺、家旺的好兆头。人们对火的感情如此深厚,或许是因为火给人类带来了文明、带来了温暖吧。爱火就如同热爱自己的生命,在新年尤其如此。大年初一清晨,人们争相早起开门,用热烈的爆竹声来迎接财神爷爷的光临。街坊邻里、朋友、同事,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恭祝新年好。小孩们给大人拜年,大人要给小孩们压岁钱。春节是人们增进感情,巩固友谊的好时机,人们互相拜年,寓情于乐,回顾过去,憧憬未来,情浓意浓。 街头巷尾,一队队拜年的瑞狮边舞边行,十分活跃,许多孩子尾随狮子队去看狮子拜年的热闹。当狮子队走到一家商店门前,主人便点响鞭炮迎接,狮子在门前向主人行拜大礼,领队也走上前向主人拱手作揖致新年祝福。狮子富有人情味的拜年礼、领队致的吉祥辞使主人心花怒放,商店也会生意兴隆。狮子在鞭炮声中起舞,舞出一身瑞气,舞出一身雄风。它那喜气洋洋的大脑袋、宽阔的额头、神气的大眼睛、突起的鼻子、方方的大嘴,金红色的长毛,其形象既威武又憨态,逗人喜爱。只见狮子刚健而勇猛,出洞、过桥,在抬头乱云飞渡,低头“万丈深渊”的桥上奋起神威。此时惊狮鼓点如疾风骤雨,惊险而精彩的狮子表演惊心动魄。然后是上下山、饮水吃青、踏星走桩、上云梯,九天揽月等,狮头、狮尾配合默契。舞到酣时,叠罗汉采青,狮子采得青后点头向观众作揖。然后理毛、理项,颇有趣味。鼓声嘎

传统节日习俗的传承与变化

传统节日习俗的传承与变化 ------ 我眼中的春节 传统节日习俗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瑰宝。作为站在二十一世纪新时代青少年-----我们应以什么心态来对待祖国的传统文化呢?下面是我的一些看法,希望能抛砖引玉。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隆重、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 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那么春节有哪些习俗呢?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我们从这首诗里了解到春节里我国人民要放爆竹、贴桃符和喝屠苏酒。 放爆竹、贴桃符和喝屠苏酒有何寓意和演变的呢?相传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人们携老带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不过,有一年除夕,来了个乞丐。乡亲们忙着逃命之时,却见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乞丐一些食物,并劝他也快点上山躲避“年”兽袭击,那老人捋髯笑道:“婆

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丐笑而不语。村里人们发现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客家人的传说)从此我国人民每年除夕,家家贴桃符、燃放爆竹的习俗就流传至今了。现在我国正大力提倡低碳生活,节能减排,所以我国很多地方禁止燃放爆竹(鞭炮),但是现在由于科技进步,我们改用播放燃放爆竹(鞭炮)的视频,这一传统习俗得以传承下来。 过春节喝屠苏酒又是怎么回事呢?据传,屠苏酒是由汉末名医华佗创制而成,这种药具有益气温阳、祛风散寒、避除疫疬之邪的功效,后由唐代名医孙思邈流传开。每年腊月,孙思邈总是要分送给众乡亲一包药,告诉大家以药泡酒,除夕进饮,可以预防瘟疫,孙思邈还将自己的屋子起名为“屠苏屋”。以后,经过历代相传,饮屠苏酒便成为过年的风俗。

桂林市传统文化之丧葬

第五节丧葬 入殓 解放前,老人50周岁以后,经济宽裕且居室宽敞的人家,即预为老人备置棺木、缝制寿衣,但多数人家在老人亡故后方购棺木和缝制寿衣。寿衣为单、夹、棉3套,外加垫被,出嫁的女儿有的还缝制长行被,其他帽、鞋、袜、“鸡鸣枕”一应俱全。老人亡故即雇人或发函电通知近亲好友,定时入殓。入殓前购松香9斤,将棺木打好堂子(即将松香烧溶,涂满棺木的底部及四壁) ,继用都安县产纱纸包草木灰99包放在棺木底部,再由亲人将遗体抬进棺木内。男性须经过兄弟验认,女性须经外家人验认,方可鸣炮叩首盖棺,并在棺木上钉上钉子。解放后至70年代初期,城乡大多依例进行。70年代以后,城区实行火葬,农村尚有部分居民依例进行。 设灵堂 入殓后即设灵堂。首先在棺木下首备一长明灯,并放一只大雄鸡于棺木之下,意为死者幽灵司晨报晓。然后用白布幔围着棺木,幔上悬挂佛幡及死者遗像,灵堂前桌上立死者灵位,灵位两旁置纸扎金童、玉女,意为侍候死者灵魂的仆人。灵位前面摆茶、饭、酒、筷以及鸡、肉、鱼等供品,供品前摆列香案桌,为祭祀时烧香点烛之用。桌前备盆烧纸钱纸元宝,并放行礼叩首席垫。棺木右侧铺稻草帘,作为孝子孝孙守制陪侍用,左侧放小凳数张,作为孝女孝媳以及亲属举哀之用。灵堂四周悬挂挽联挽幛,一般以女婿送挽联挂在灵位两旁,称为夹灵挽联;至亲送的联幛挂在灵堂内;朋友送的挽联挽帐挂在灵堂外。郊区农村,跌、打、枪伤、溺水等非正常死亡者,不能置灵柩于家中,只在屋外设灵吊祭。解放后,郊区居民大多仍依例举行。城区居民则将遗体移送殡仪馆后,在居室外择空地搭棚设灵堂,其他摆设大体如旧。 执事 入殓设灵堂后,丧家即成立司书房主理丧事。一般以女婿负责具名对外,没有女婿的由儿辈表兄弟负责具名对外,并在亲朋申请人协助。司书房设有司书、赞礼、读祝、司仪、交际、招待、出纳、保管等人员,谓之执事,并公布执事榜,将所有负责的人名列于榜上。成立前请执事酒,出席执事酒者即表示接受责任,并分工负责办理成服、选地、打斋超度、家奠、出殓以及刻碑包坟和款待宾客等事项。解放后执事从简,一般指定数名亲友负责料理诸事即可。 成服 “成服” 即是生者穿戴孝服祭奠亡人。老人亡故后的第3天即举行成服仪式,意为向亲友宣告是日起孝子开始守孝。在封建丧葬仪式中,有严格的守孝律条,不同辈份规定不同的守孝时间。亲生儿子守孝称为哀服,时间3年;孙辈守孝称为期(读,)服,时间1年;侄、侄孙辈戴孝称为功服,时间5个月。这些规定民国初年起逐渐淡化,但“成服”的仪式未变。是日在灵堂中摆设祭品,分早、午、夜3次祭奠,请至亲好友参加,并设宴招待,俗称“成服”酒。成服典礼结束后,丧家亲属陪同地理先生踏勘选择葬地。同时开始打斋超度亡灵,

传统节日习俗的传承与变化知识讲解

传统节日习俗的传承 与变化

传统节日习俗的传承与变化 ------ 我眼中的春节 传统节日习俗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瑰宝。作为站在二十一世纪新时代青少年-----我们应以什么心态来对待祖国的传统文化呢?下面是我的一些看法,希望能抛砖引玉。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隆重、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 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那么春节有哪些习俗呢?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我们从这首诗里了解到春节里我国人民要放爆竹、贴桃符和喝屠苏酒。 放爆竹、贴桃符和喝屠苏酒有何寓意和演变的呢?相传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人们携老带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不过,有一年除夕,来了个乞丐。乡亲们忙着逃命之时,却见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乞丐一些食

物,并劝他也快点上山躲避“年”兽袭击,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丐笑而不语。村里人们发现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客家人的传说)从此我国人民每年除夕,家家贴桃符、燃放爆竹的习俗就流传至今了。现在我国正大力提倡低碳生活,节能减排,所以我国很多地方禁止燃放爆竹(鞭炮),但是现在由于科技进步,我们改用播放燃放爆竹(鞭炮)的视频,这一传统习俗得以传承下来。 过春节喝屠苏酒又是怎么回事呢?据传,屠苏酒是由汉末名医华佗创制而成,这种药具有益气温阳、祛风散寒、避除疫疬之邪的功效,后由唐代名医孙思邈流传开。每年腊月,孙思邈总是要分送给众乡亲一包药,告诉大家以药泡酒,除夕进饮,可以预防瘟疫,孙思邈还将自己的屋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