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行为形成的原因

普通中学学生不良行为形成的原因

(一)不良行为形成的客观原因

1、受家庭不良环境的影响。(1)缺乏母爱。温州人的竞争意识很强,又有超前的意识,哪里有钱赚就到哪里去,四海为家,一些学生从小就托付给老师或亲戚。由于父母远在外地,甚至在国外经商,极少有时间关心孩子的成长。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缺乏母爱,得不到及时、正确的引导,从而导致不良行为的产生。我所教的班级里有个这样的学生,父母远在他乡经商,孩子从小学开始就寄养在老师或亲戚家。这些孩子智力较好,凭着自己的小聪明,小学到初一成绩一直不错,但是从初二开始,随着功课的增加,光凭小聪明就不行了。随着成绩的下降,就开始厌学,出现不良行为,对什么都无所谓,上课迟到,作业不做,不论老师如何教育都不见成效。勉强考上普通高中之后,养成的不良行为一时难以改变,学习没有动力,上课睡觉,行为懒散,缺乏应有的责任感。

(2)父母关系不好,家庭有暴力倾向,导致孩子的性格、行为扭曲。通过与一些不良行为的学生接触,发现有一部分学生的家庭有暴力行为,父母间常常爆发“战争”。孩子从小目睹一幕幕可怕的景象,在心灵上投下了严重的阴影。有一个学生说,看到父母的战争,自己就会浑身发抖,久而久之就得了轻微的强迫症。还有一个学生家庭出现了这样的情形:孩子做错事后,父亲殴打母亲,而母亲反过来打孩子,甚至不惜将孩子打成轻度伤残。家庭的暴力行为,使得学生的性格变得怪异、孤僻、自卑、暴躁等。

(3)父母间出现第三者,父母分居,或父母离异又重组家庭,孩子处在一个无人关心、非常尴尬的位置。近几年来,父母间出现第三者,父母分居,或父母离异又重组家庭的情况出现上升趋势,我班这种家庭的学生就有6个,这些孩子往往向外寻求感情寄托,或谈起恋爱,寻求异性的抚慰;或被一些哥们义气所吸引,参与一些不良的活动,如吸烟、喝酒、赌博,甚至欺诈等。

(4)父母自身的素质较差,孩子受潜移默化的影响,导致一些不良行为,如不懂得尊重人,自私,没有责任感等。一些父母本身没有什么文化,通过“吃苦”也赚了不少钱,对小孩的读书也不是很在乎。还有一些父母的言行较差,也导致父母在孩子心中没有威信,孩子不服父母的管教,甚至瞧不起父母。一个学生在周记里这样写道:“我认为我这个人比较自私,或许是遗传我老爸的自私吧,而且是非常非常的自私那种。所以我从小就想要把我的这个毛病扔掉,可俗话说得好,

江山异改,本性难移。”

(5)父母
、长辈的溺爱,使不良行为演变成了不良习惯。现在家庭一般都是独生子女,有的父母对孩子宠爱有加,生怕委屈了孩子。在小时候,常常以“孩子小,不懂事”为借口,纵容孩子,在孩子不良行为刚出现苗头时未及时纠正,以致长大到父母觉得需要管的时候,却发现已经恶习难改。还有一些父母工作繁忙,或居住外地,为了对孩子情感上的补偿,往往在物质上无条件地给予满足,而疏于引导,放纵自流,长而久之,养成不良习惯。

2、受社会上不良环境的影响。(1)电子游戏在困扰着孩子。电子游戏吻合了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满足了他们心理上的崇拜英雄、当英雄的需求;弥补了青少年交流和活动减少的现实,满足他们精神能量释放的需要;可以使青少年暂时忘记现实生活的挫折和压力,体会虚拟的成功和欢乐,因而对青少年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普通中学里的学生自控能力相对较差,极易陷入电子游戏。

(2)网络世界无处不陷阱。网络的好处无需再提,但网络的毒害却不为人们所警惕。聊天室、“网恋”,网络色情、网络诱骗、网络成瘾……青少年的世界缺乏“防火墙”!特别是普通中学的学生,由于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相对较差,很容易沉浸网络世界。

(3)动漫情结之困惑。动画、漫画曾以其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但是当《圣斗士星矢》《尼罗河的女儿》《超短裙特警队》……这些以暴力色情为主要内容的书籍,占据了青少年的书包案头,“精神食粮”便演变成了“精神垃圾”。在我们学生的桌子里、床头下,经常发现一些 “垃圾”书籍。

3、教育工作上的失误。少数教育工作者由于教育观点的陈旧,教育方法的不当,造成学生不良行为的蔓延和恶化。曾经就有一个学生对我这样说:“老师,从小到大就没有一个老师对我说过,要先学会做人,再做事。”

(二)学生不良行为形成的主观原因

1、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由于父母忙于经商,无暇顾及孩子,对孩子的教育往往放任自流。而社会上出现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使学生的集体观念在淡化,社会责任感在减弱,人生价值观念趋向功利化,以自我为中心,过分强调自我价值。

2、意志力薄弱,自控能力较差。意志力是指为实现某种目的,在行动上自觉克服困难时表现出来的心理过程。意志和行动分不开,人们总是按事先考虑好的目的、计划去行动,努力克服行动中遇到的困难,叫做

意志行动。如果把成功比作大厦,那么顽强的意志、坚忍不拔的毅力,就是人才
成功的柱石。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往往意志力薄弱,自控能力较差,理智不能战胜不合理的心理需要。

三、矫正学生不良行为的教育对策

如果说重点中学是培养温州未来的精英,那么普通中学培养的将是温州社会的脊梁。当前我们学校的教育,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将来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因此做好学生不良行为的转化工作,不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一项重要的职责。

(一)以良好的行为为导向,搞好形象教育,产生感化效应。在中学阶段,教师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导者,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被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学生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去模仿教师的行为举止,教师的敬业、勤业、精业、乐业精神往往会对学生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力。因此,作为教师要注意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一定要首先做到。比如在高一刚刚开始军训的时候,我要求学生不许迟到,不许偷懒,我也和他们一样,每天及时到达训练场地,学生在训练,我就站在旁边,绝对不能随便走动或坐下休息。这样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们也会很认真的进行训练了。可见教师的身教往往重于言传,对行为不良的学生具有良好的引导作用。

另一方面是树立优秀学生的形象,对行为不良的学生起到感化作用。学生之间的接触机会,远远高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接触,注意学生榜样的树立,能够影响、带动一批行为不良的学生,大家比着学,比着干,良好的风气就能够较快形成。

(二)以“五心”为抓手(即做到“诚心”、“爱心”、“细心”、“精心”和“耐心”),注重个性发展,产生激励效应。首先对行为不良的学生要有诚心。人孰能无过,对于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犯错误可谓是家常便饭。一味的批评和指责,往往只会挫伤其自尊心而收不到教育的效果。对行为不良的学生教育应该做到“润物细无声”,循循善诱,潜移默化。俗话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真诚相待,从生活上关心他,从思想上帮助他,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必然使他猛然惊醒,自觉矫正不良行为。

其次,对行为不良的学生要有爱心。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如何热爱儿童。”行为不良的学生往往会受到冷嘲热讽,存在自抛自弃,破罐子破摔的思想,对迟到、早退等违纪现象麻木不仁,唤不起心弦的震动。其实,在他们

的内心深处,是非常渴望被爱的,我们要善于抓住心灵需求空白的契机,用爱心温暖融化他们身上自卑的冰层,用爱的火
焰点燃他们心灵深处向上的火花,复苏做人的尊严,唤起责任感、上进心,从而达到自我约束不良行为。

第三、对行为不良的学生要有细心。行为不良的学生身上也有“闪光点”,抓住这些“闪光点”,是进行有效教育、转化不良行为的重要切入点。因此,教师要细心觉察学生的错误行为,帮助剖析不良行为,探究原因,指出应改正的理由和方向。对他们的每一点进步,都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帮助他逐步建立改变不良行为的信心。

第四、对行为不良的学生要有精心。行为不良的学生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心理因素,就是希望得到人们的认可和公正的评价;当他们心理得到满足后,就会看到自己的希望。因此,教师要讲究方式方法,着力了解学生的过去,研究学生的个性,精心设置教育环境,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想方设法让他们取得进步的转折点,并逐步接受集体的纪律,主动矫正不良行为。

第五、对行为不良的学生要有耐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良行为的改变见效慢、时间长、反复性大,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作,不能一蹴而就。教师对行为不良学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要善于抓住苗头,捕捉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不良苗头,把其消灭在萌芽状态,防微杜渐。对于好的开端要及时强化,巩固成效。

(三)以班集体建设为契机,通过班风的陶冶,产生积极效应。—个良好融洽的氛围,对于促成学生自我反省、提高纠错能力、实现道德自律能产生会产生积极有效的影响。班级正确的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每一个同学都有约束、感染、熏陶、激励的作用,是行政命令和规章制度所不可替代的。班级友爱进取的气氛,使那些行为自私的同学,也会逐渐在集体制约、感染下克服缺点。著名的认识论学者皮亚杰说过:“学生的人生态度、责任心、合作精神,是不能靠说教传教的;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培养。”因此我们要拓宽教育的空间,积极组织参加学校各种活动,借助于同学间的舆论,间接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在班级集体活动中,影响、制约和规范学生的不良行为,帮助他们克服不良的个性,提高行为不良学生的自律能力。

(四)多层面沟通,形成合力,产生共鸣效应。学生不良行为的形成,与家庭的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那么教育的效果就大打折扣。美国心理学家曾说过:“帮助学生的最佳途径是帮

助父母”。因此在学校教育学生的同时,应拓展视野,与家长经常沟通、交流,及时向家长反映学生在校的表现,了解学生在家里的情况。跟家长推心置腹促膝长
谈,共同探讨正确的教育思想和科学的教育方法,既肯定学生的优点,又可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使家长端正教育态度,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通过家庭与学校的同步教育,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取得素质教育的最大效益。

总之,矫正学生不良行为工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方面需要教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满腔热情地投入到该项工作中去。另一方面必须自我加压,不断加强自身修养,系统地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知识,尽可能完成从“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的转变。有了满腔的工作热情,加之科学理论的指导,才能为学生的不良行为提出有针对性的干预方案,才能开拓学生的心灵世界,塑造学生的道德行为,使学生健康地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