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对中国的影响

政治

苏东剧变对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

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经历的最大变数就是苏东剧变的影响,中国在开放国门以后面临残酷的国际环境,敲响了中国未雨绸缪的警钟:对于国际环境显著变化必须增加忧患意识,海湾战争、科索天战争已经说明中国虽然在逐步崛起,但中国仍然是世界的追时者,面临着一个新兴大国的崛起烦恼。

改革开放要求中国走出国门,深重的历史教训使中医选择走和平崛起的道路;但无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崛起必该会遇到众多新问题、新挑战,尤其是同边环境桃衅的不断升级。中国并不是一个岛国,但我们是一个拥有漫长海岸线的海洋大国,南中国海、钓鱼岛是中国崛起所面对的两个关键点,捍卫海洋领士. 走向深海是中国崛起的正确选择。同时,如们应对周边演习、国际反华势力抬头的趋势、老调重弹的人权问题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绕不开的话题。虽然冷战在苏联解体以后已经谢幕,但冷战思维还是在西方有停止的迹象,和平演变依然是西方国家用来颠覆社会主义政权的非暴力手段。这种非暴力手段无时不在侵蚀我们的思想阵地,其起到的作用往往比常规武装入侵的效果明显、隐蔽性强,因而当务之急是加强党员忧患意识和反演变意识:

苏联亡党,内因固然重要,但外因也是不能忽视的。和平演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西方国家为促使苏联和平演变不惜血本,同样这样费尽心力的谋划也会出现在他们对待中国的态度上。特别是苏联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大搞大党主义,对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的军事入侵以及中苏边境冲突事件等极大地损害了苏联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形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原则这个处理国家和党际关系的最根本的准则,对于苏联推行的“社会帝国主义”要引以为戒。针对苏联东欧剧变,邓小平审时度势,站在战略高度,先后形成“冷静观案、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28字方针,具有外交战略长远的指导意义。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国家安全形势和改革开放大局是挂钩的,尤其是东欧和苏联颜色革命发生后,东欧和苏联给中国的警示就是如何做好在经济全球化、政治格局多极化条件下独善其身的问题,中国国家安全形势在冷战结束后越来越严峻,西方频繁干涉中国内政,经济危机以及三股势力和国内不稳定分子的勾结,都对中国维护国家安全构成很大威胁,格鲁吉亚、乌克兰、中亚和阿拉伯的新一轮颜色革命,使中国国家利益再次受到影响。中国的改革势在必行,尽管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一定是光明的,因而中国必须坚持自己改革的道路,将国内和国际市场有效地结合起来,防止颜色演变的措施也需要同步进行。

执政影响:

苏联解体,苏联国内没有经历大规模的武装冲突和流血事件,悬挂74年的苏共党旗缓缓落下的时候,苏共也没有人去捍卫一个国家政权最后的尊严。事实上,苏联人民已经对苏共彻底失去了他们本应有的血性,这和苏联长期以来的高度集中政治体制有很大的关系。苏联模式表现在政治体制上是高度集权的党政领导体制、干部任命制度和监督机制不完善、效能低下,还有地位特殊的国家安全机关。这些机构设置和职能的不合理利用,使办联人民深受其害。因此有了苏联前车之鉴,中国政治体制仍然坚持民主集中利,强化干部监督机制,中国共产党一直强调党的自身建设和执政能力的提高。政党是国家前进的舵手,把握着国家政策前

进的方向,是国家的政治灵魂。因此,中国共产党历来注重党的建设,要求党员干部明确入党动机,真正做到从思想上入党,明确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延安时期整风运动开始,中国共产党就严格要求党员的作风问题,尤其是改革开放时期,面对着国门的开放,腐败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少数蛀虫的行为确实损害了共产党员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但总体上来说还是好的。中国共产党加强为作风建设先后开展了三讲教育、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等一系列党内教育,时刻提醒共产党员保持自己良好的作风形象,不让人民群众寒心,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拒腐防变、抵御风险的能力。

苏联解体悄无声息,是源于苏共党员的信仰危机经历了冷战期间的飞扬跋富后,苏联进入了老年政治的时期,在戈尔巴乔夫上台前先后有三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在任期内离世,继任者又实行全面向西方的改革,让很多原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下的苏联民众产生了信仰危机。与西方相比,资本主义制度确实能给苏联疲惫的国家肌体注入新鲜血液,苏联由于长期的意识形态斗争导致国内民生问题加剧,因而苏联民众甘愿接受西方资本主义,苏联也就随之解体。当今,高速发展的中国也存在着信仰危机,日益凸显的民生问题考验着执政党的能力也考验着民众的耐心,信仰危机要求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让党员和群众合理看待国内问题,并相信中央为之做出的努力和决策。信仰是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坚定不移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保证国家不出现大范围的内乱,稳定压倒一切必须从党员身上做起。

七条警示:

(1)、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在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尤其应该始终抓住这个中心不放。

(2)、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独立自主地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照抄别国的模式最终会落得失败的结局。

(3)、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注重执政党的建设。在思想上必须提倡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作风,在组织上必须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4)、“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苏联剧变的直接原因表现为右倾机会主义,即主动放弃共产党的领导权,苏联的经验告诉我们,批判“左”的教条主义要用历史的观点,要全面分析,不能简单地否定历史。(5)、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生机和活力的最有效的途径。改革必须深深扎根于本国国情,改革的成败必须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以经济的增长、综合国力的增强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衡量标准。

(6)、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体系,这种开放不仅内部是开放的,而且对外部也应该是开放的。

(7)、警惕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进行的“和平演变”

经济

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普经推动苏联工业化,取得社会主义伟大成就,但片面的意识形态斗争和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使这个曾经辉煌的社会主义模式土崩瓦解,意识形态化使社会主义苏联不愿意接受市场经济体制,而西方在二战后不但没有消亡,反而抓住机遇获得了更大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下的中国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在经济全球化中占

有一席之地。中国加入了市场经济体制,谋求经济领域对外合作和国际竞争,以推动本国经济发展,并没有按照苏联模式要求的那样实现地区小范围发展,在险恶的国际资本竞争中获得生存空间,定位自己发展方向,没有出现苏联被经济全球化格局所边缘化的局面。

外交

中美关系

从国际环境来看,苏联解体使得中美关系发生了变化。最初,美国为了压制苏联,试图和中国保持一种较为紧密的关系,以共同对抗苏联。既然苏联解体了,美国也就没有必要去容忍中国。相反把原有的冷战矛头,部分的转向中国。

中苏关系

从中苏关系来看,苏联解体后,暂时不会再威胁中国主权独立。苏联的解体和随后俄罗斯及独联体国家的混乱和衰落,也为中国解决历史遗留的领土纠纷带来了有利时机。俄罗斯沙皇时代利用清朝的衰落而侵占了.上百万的中国领土。虽然从历史的角度,它并不合法,但国际社会都是承认事实的,实际上很难改变。比如美国就曾侵占其邻国墨西哥55%的领——比这以前美国全部土地的半数还多,增加了全美面积的60%。历史上号称“这类战争史,上最大的一次土地抢夺行为”(不过美国史学家贾斯廷?史密斯在他的著作中宣称“它不是为了征服而进行的战争”),墨西哥也并非不想收回,只是实力不济罢了。一战时,德国就曾致密信墨西哥,承诺它如果参战,将帮助它索回美国强占的土地。只不过德国战败,历史没有给予墨西哥机会。所以当强大的苏联存在时,苏方根本不理睬中国的诉求。但当机会出现时,中国通过谈判从俄罗斯手里重新收回了300多平方公里的领土,从塔吉克斯坦收回1100多平方公里的领土、从吉尔吉斯坦收回800多平方公里的领土。当然,这只是中国历史.上丢失的领土很小的一部分,但假如没有戈尔巴乔夫,连这些土地也无法收回。这确实体现了中国领导人的智慧。我们可以对比日本。本来苏联解体也是日本与俄罗斯洽谈二战被苏联强占北方四岛的机会。但由于日本缺乏远见,拒绝俄罗斯归还两岛的建议,非要俄罗斯全部归还,致使谈判破裂,等到俄罗斯缓过劲来,就关上了谈判的大门。

军事

与苏联

在冷战格局形成后,苏联更倾向于把中国培养出苏联的马前卒,作为抵抗美国的前沿征地。甚至曾今提出让苏联海军可以在中国港口驻军。而朝鲜战争后,美国战争威胁中国的可能性已经降至很低。中国没有必要因为苏联重新陷入和美国的对峙。加上中国长期被外国殖民,对外国军队进驻中国非常敏感,所以中国不可能答应苏联的联合要求。从此苏联和中国开始出现根本性上的裂痕。

中国早期和苏联较好的关系是建立在意识形态上的一致。但随着美苏冷战格局形成,中美苏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中国和谁关系好,要看谁对中国的威胁大。朝鲜战争,中国基本解决了美国威胁的问题。所以苏联威胁就逐渐超越了美国威胁,中苏矛盾自然就超越中美矛盾。这也是中国在60年代开始,70年代基本确

定的反苏立场的由来。因此苏联解体前,中苏是敌对关系(虽然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关系有所缓和),苏联解体,意味着中苏敌对的结束,中苏对峙的结束中国的外部威胁大大减轻,中越边界对峙也因此解决。中国能在90年代后开始逐渐裁军,和中苏边界的军事需求降低有很大关系。

苏联解体使中国周边环境大为改善。苏联脱胎于军事封建主义的沙皇俄国,在列宁之后的苏联领导人无一例外都遗传沙俄基因,苏联沙文主义逐步发展为社会帝国主义,肆意动用武力干涉社会主义阵营改革,制造边境紧张局势。苏联解体后,中国注重加强与俄罗斯的合作,双方各有所需。北约东扩、反导部署“颜色革命”已经将俄罗斯发展空间严重削弱,尤其是西方国家为了压缩中国发展空间构建C型包围圈” ,更进一步企图将中国完全封锁在两个岛链之内,使中国改革发展受挫而不能形成国际竞争力。中俄合作有利于在地区实现力量制衡,以对抗日益紧密的西方联盟。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和上合组织的地区影响力,构建了东亚北亚.中亚之间合作藩篱,政治互信、经济互补、能源多元化发展,特别是战略能源通道建设使中国发展转型期的积极因素在逐步增加。

与西方国家:

中国进入近代以来面临的最大威胁一是来自东边的日本,一是来自北方的俄罗斯。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并导致苏联解体,无疑极大的改变了中国的国际环境。当然,苏联解体,中国在冷战期间的特殊地位不复存在,也成了西方的遏制对象。这固然不错,但任何事件都不可能只有利而无弊,关键是只要利大于弊即可。西方的软遏制比的,上苏联直接的军事威胁吗?更何况苏联解体之时,中国已经成功进入西方主导的社会,西方已经不可能重新对中国进行封锁。后来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2001年,中国成为世贸成员,但全面拥抱西方的俄罗斯,直到2011年才入世。

苏联不再存在,中美矛盾就随之上升为第一矛盾,中美蜜月期随之结束,美国也恢复了对华武器禁运。中国和美国的关系又要重新开始敌对。另外,苏联解体造成共产主义信仰的崩塌,使得中国民众进入了长达10年左右的精神迷茫,盲目崇拜西方的思想大面积蔓延,直到21世纪后才开始减少。

科技

双引工程:

“双引工程”的全称是“引进技术、引进人才”,这是当时中共中央在全面审视了苏联解体后的形势之后所提出来的一项重要工作。双引工程的目标就是针对苏联解体之后技术和人才大量流失的情况,大量地从俄罗斯引入前苏联时代积累下来的先进技术和优秀人才,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主抓这项工程,并放言说:这是一批穷十年之力都无法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对中国而言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一定不能错过。在这段难得的时期,中国主动出击,目的性很强,直奔军工领域的关键技术,通过个人关系转让其技术成果。海军专家李杰形容那时的工作说,中国人坐一个星期的火车,从满洲里出去,穿过西伯利亚,取道莫斯科,再到乌克兰等独联体国家,进行摸底、契合,很快知

道了对方有哪些技术可以进行合作;之后,马上就有大批的乌克兰专家赴华,介入具体项目。这么说吧,1992到2002年,中国从前苏联地区引进了,上万名专家,2000多个技术项目!为中国在21世纪军工领域的井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思想

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事业在发展进程中遭受的巨大挫折。苏联解体对中国意识形态最大的冲击在于,对原有社会主义模式的信仰出现动摇。从而开始反思现行的社会主义模式,并进行调整改革。

他的解体一定程度让中国人民也陷入了彷徨——社会主义道路错了吗?这时候西方各国开始不断往正在改革开放的中国灌输“共产主义大溃败”,党内也有一些人主张资产阶级自由化。这些问题总归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发展社会主义?”在这个背景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有了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讲话。

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经济特区,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明确了中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建设方向,进一步推进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为中国在经历苏东变革徘徊期后找到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的第二次思想解放。南方谈话为十四大做了充分的思想理论准备,邓小平南方谈话是动员全党全国人民冲破姓社姓资’思想牢笼,大胆借鉴人类文明成果,推进市场化改革的进军令,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奠基之作。中共十五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党中央在十五大后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问题,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党中央在世纪之交,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新的理论和实践丰富和发展着邓小平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