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虚词赘余”

常见“虚词赘余”

常见“虚词赘余”

第1 页共1 页

18个文言虚词记忆口诀-打印版讲课教案

18个文言虚词记忆口诀 于(与)焉何其若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 语嫣何其弱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 【奇思妙想】 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头号美女王语嫣,何其弱不禁风,为什么身体会这么弱呢?解释一下,因为——所以——则——而且—— 这怎么叫解释呢?简直就是(乃)之乎者也一样的废话连篇。 1、于 自从由于和对于在给向到被和比 自从鱿鱼和对鱼再给向导杯和笔 我们去海南旅游,自从向导带我们买了便宜鱿鱼和对鱼(在内地百元一斤,在海南却只要五角钱一斤),我们非常开心,不仅感谢的话说了一箩筐,回来后我们再给向导送了一个杯子和一支笔。大热天她帮我们讨价还价,一口水都没来得及喝,所以送个杯子给她喝水。送笔的原因,是我们这群人竟然没人会写表扬信,只好让她以我们的名义写一份表扬信,带回旅游公司。 【释义举例】 “于”主要用作介词,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译为“自”“从”“由于”“对于”“在”“给”“向”“到”“被” “比”等。例如: ①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左忠毅公逸事》(自、从) ②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进学解》)(由于) 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对、对于) ④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在) ⑤余将告于莅事者。(《捕蛇者说》)(给) ⑥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⑦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到) ⑧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被) ⑨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比) 2、与 动与给参与结交亲同跟和连介叹测疑 冻鱼给单于结交亲同根荷莲借探测仪 西汉初年,汉王朝和匈奴打仗,总是打败仗。为了搞好两国关系,减少军事对抗,汉王朝采用了和亲政策,也就是把公主嫁给单于。当时的嫁妆很有意思,两样东西:冰冻带鱼和同根莲藕。吃冰冻带鱼前,要先解冻,这就寓意两国关系的解冻。莲藕同根,表示永结连理的意思。据科学家借助探测仪测得,最古老的莲距今已有5000多年了,估计那时人们结婚不送戒指,送莲子。 【释义举例】 “与”字动词、连词、介词、语气助词四种词性。 1、用作动词,译为译为“给与”“参与” “结交”“亲附”例如: ①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给与) ②骞叔之子与师。(《骞叔哭师》)(参与) ③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结交,亲附) 2、用作连词,“同”“和”“跟”。

文言文常用句式与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初中).

初中文言文常用句式 一、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 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也”。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 (4“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5“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例:斯是陋室,惟吾德;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非天质之卑;兵革非不坚利也 (7“……,……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8“……者,……也”。陈胜者,阳城人也。 (9“……者,……”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0“……,……也”例:夫战,勇气也。 (11“……也”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二、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主要有: (1、省略主语

a承前省: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b 蒙后省 c对话省:例(此忠之属也。(《曹刿论战》(此,代前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省略宾语 投(之以骨。(《狼》 君与(之俱来。(《隆中对》 (4省略介词 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 急湍甚(于箭。(《与朱元思书》 (5省略量词: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 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 三、倒装句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

(完整版)人教版初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整理综述

人教版初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整理 一.之 1、“之”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译为“他”(他们)、“它”(它们)、“这种” 例如:问所从来,具答之。(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 操蛇之神闻之。(代事,指愚公移山,译作“这件事”)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代物,指狼,相当于“它”。)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词,指学过的知识)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代人。他,指曹刿。)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代人。他,指吴广。) 肉食者谋之。(代这件事。)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指代前面的“骨头”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指代前面的狼。) 渔人甚异之。(指代渔人前面所看到的景象。) 闻之,欣然规往。(指代渔人进桃花源这件事。) 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指代小石潭的情景。)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代千里马)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代乐趣) 环而攻之而不胜。(代城) 属予作文以记之。(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 下视其辙,登軾而望之。(代齐军)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代齐威王纳谏这件事) 2、“之”作动词,“去”“往”“到”。 例如: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寡助之至;多助之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之”作助词 ①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例如: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于厅事之东北角。(林嗣环《口技》) 水陆草木之花。(周敦颐《爱莲说》) 明有奇巧人……能以径寸之木。(《核舟记》)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用于主谓之间,起到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不译。例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臣以王吏之攻宋《公输》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大道之行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唐雎不辱使命》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 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补足音节,无意义,不译。 例如:久之,目似瞑《狼》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桃花源记》 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④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例如: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宋何罪之有?《公输》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 ⑤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如:马之千里者。《马说》

虚词以字用法完整版

“以”字用法 〈介词〉 1. 把,拿——表示行为动作的对象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伤仲永》 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祖逖北伐》 以牒为械《公输》 悉以咨之《出师表》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状语后置) 乃以箸掷月中《崂山道士》 乃传以诀《崂山道士》 有友某以千金寄之《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宣悉以班诸吏《强项令》 必以信《曹刿论战》 以衾拥覆《送东阳马生序》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与妻书》 亦以天下人为念《与妻书》 2. 凭借,用,让——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条件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世说新语》乘船 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细柳营》 将以下骑送迎《细柳营》: 以授之于有司《答司马谏议书》 即以斧破其背《干将莫邪》 客以剑拟王《干将莫邪》 徐以杓酌油沥之《卖油翁》 以钱覆其口《卖油翁》 师无以用《戴震难师》 以君之力《愚公移山》——列子 以残年余力《愚公移山》——列子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列子 以刀画地《强项令》 守以卑者,贵《周公诫子》 守以畏者,胜《周公诫子》 守之以愚者,哲《周公诫子》 守之以浅者,智《周公诫子》 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 在位以贞白称《古文二则》——私心 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与妻书》 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与妻书》

3. 按照,根据——表示行为,动作发生的方式 不以其道得之《论语》十则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今以蒋氏观之《捕蛇者说》 第以今日事势观之《与妻书》 4. 从——表示行动或变化的起点,时间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观潮》 受命以来《出师表》 自康乐以来《答谢中书书》 吾自违汝以来《与妻书》 <连词> 1.来,用来,以便——表目的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 以膏泽斯民《答司马谏议书》 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以告先帝之灵《出师表》 以啮人《捕蛇者说》 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 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 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俯身倾耳以请《送东阳马生序》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送东阳马生序》 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 2. 以致——表结果 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以致天下怨谤也《答司马谏议书》 3. 因为,由于——表原因 子无以鲁国骄士《周公诫子》 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公亦以此自矜《卖油翁》 臣是以无请也《扁鹊见蔡桓公》——韩非子 以中有足乐者《送东阳马生序》 且以汝之有身也《与妻书》 汝不必以无侣悲《与妻书》

常见虚词的用法

常见虚词的用法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之的用法 一、之 1、用作代词 (1)呼尔而与之: (2)子墨子闻之。 (3)名之者谁: 2、用作助词 (1)荆之地,方五千里。 (2)此之谓失其本心。 (3)宋何罪之有? (4)公将鼓之 3、用作动词, 吾欲之南海,何如? 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而的用法 二、而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 2、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3、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4、隘而不列,天赞我也 5、朝而往,暮而归 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以的用法 1、用作介词, (1)以牒为械

(2)必以信 (3)何以战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用作连词 ,(1)以告先帝之灵 (2)以伤先帝之明 (3)无从致书以观 3、用作动词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用作动词“自以精兵走之 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其的用法 四、其 1、“其”用在句首,表示希望、祈使、疑问等语气,如: (1)其如土石何? (2)其李将军之谓也 2、可作代词,批代人、事、物,相当于“他(她、它)们”或“他(她、它)们的”,有时也作指示代词,相当于“这”、“那”、“其中的”,如 (1)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2)醉能同其乐 (3)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4)不若人有其宝 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为的用法 五、为

1、作介词时,除表被动外都读作wèi,可译作“被”、“对”、“给”、“替”、“当”、“为了”、“因为”等,如: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不足为外人道也 (3)为楚造云梯之械 (4)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过行。 (5)为宫室之美——wèi (6)为溪在州右——wèi 2、当“为”作动词时,读wéi,可依据语境的不同,译成各种相应的动词,如:“是”、“成为”、“做”、“称为”、作为“、”认为“等。 (1)必为有窃疾矣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吾从北方闻之为梯 (4)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 (5)以为前将军 (6)孰为汝多知乎 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于的用法 六、于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如: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3)舜发于畎亩之中

虚词“之”的用法

《文言虚词”之“的用法》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总结之的用法,学习如何判断其用法意义,从而学以致用,更好了解之。 二、教学重点,难点 归纳并判断“之”的用法 三、教学设想 常见文言虚词用法较为复杂多变,是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也是中考的一个要点。学生在总复习的过程中,常常为 其中的变化而困惑,头疼。基于这一情况,同时结合本班学生学 习的实际情况,特设计此课引导学生整理归纳其中最常用的、也 是初中阶段重点的虚词的用法,让他们学会自己归纳文言知识点,为他们今后的文言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这堂课我们上一堂文言复习课,大家都知道:在文言文中根据词是否具有实在意义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实词,另一类是虚词。 这两类词在文言中的作用也不同。曾有人这样说,如果说实词是 文言文的肉体,那么虚词则是文言文的灵魂。虚词为何有如此重 要的地位呢?这是由它的灵活性决定的,它的意义会随着语境的

变化而变化。但也正因为这一点,加大了虚词学习的难度。而虚词又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不过大家不用怕,今天我们就一块来归纳复习几个常用文言虚词的用法。 二、什么是虚词? 三、“之”的用法 1、用作代词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为第三人称代词,一般用在动词后作宾语。可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有时可将所指代对象直接译出。 例如:彼竭我盈,故克之。 又数刀毙之。(它,代狼) 君将哀而生之乎。(我) (二)指示代词: 相当与现代汉语的“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 例如: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这样)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代这件事) 2、用作助词 (一)、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如:于厅室之东北角。 故时有物外之趣。

高中重点文言虚词记忆口诀与范例释义

高中重点文言虚词记忆口诀与范例释义 很多同学都会对文言文学习中的虚词用法感到头疼,今天为大家整理了常用的文言虚词记忆口诀,非常棒! 于 【速记口诀】 自从由于和对于,在给向到被和比 【谐音】 自从鱿鱼和对鱼,再给向导杯和笔 【奇思妙想】 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我们去海南旅游,自从向导带我们买了便宜鱿鱼和对鱼(在内地百元一斤,在海南却只要五角钱一斤),我们非常开心,不仅感谢的话说了一箩筐,回来后我们再给向导送了一个杯子和一支笔。大热天她帮我们讨价还价,一口水都没来得及喝,所以送个杯子给她喝水。送笔的原因,是我们这群人竟然没人会写表扬信,只好让她以我们的名义写一份表扬信,带回旅游公司。 【释义举例】 “于”主要用作介词,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译为“自”“从”“由于”“对于”“在”“给”“向”“到”“被”“比”等。例如: ①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左忠毅公逸事》(自、从) ②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进学解》)(由于) 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对、对于) ④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在) ⑤余将告于莅事者。(《捕蛇者说》)(给) ⑥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⑦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到) ⑧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被) ⑨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比) 与 【速记口诀】 动与给参与结交亲,同跟和连介叹测疑

【谐音】 冻鱼给单于结交亲,同根荷莲借探测仪 【奇思妙想】 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西汉初年,汉王朝和匈奴打仗,总是打败仗。为了搞好两国关系,减少军事对抗,汉王朝采用了和亲政策,也就是把公主嫁给单于。当时的嫁妆很有意思,两样东西:冰冻带鱼和同根莲藕。吃冰冻带鱼前,要先解冻,这就寓意两国关系的解冻。莲藕同根,表示永结连理的意思。据科学家借助探测仪测得,最古老的莲距今已有5000多年了,估计那时人们结婚不送戒指,送莲子。 【释义举例】 “与”字动词、连词、介词、语气助词四种词性。 1、用作动词,译为译为“给与”“参与”“结交”“亲附” 例如: ①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给与) ②骞叔之子与师。(《骞叔哭师》)(参与) ③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结交,亲附) 2、用作连词,“同”“和”“跟”。 ①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勾践灭吴》)(和,跟,同) 3、用作介词,“同”“和”“跟”;“给”“替”;“和……比较”; 例如: 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和、同、跟) ②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给,替) ③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和……比较) 4、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测度、疑问语气。 例如: 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感叹语气) ②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疑问语气) ③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测度语气) 焉 【速记口诀】 句尾词尾常不译,反诘语气常译呢,代词什么之哪里,兼词相当于是之,疑副怎么和哪里 【谐音】 锯尾吃尾常不易,反截鱼鳍长翼呢,带刺什么知那里,见刺相当于是之,姨夫怎么和哪里 【奇思妙想】 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文言文常见虚词用法

文言文常见虚词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及含义一览 15个常用文言虚词用法(据最新教学大纲要求) 之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郕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代指阙秦以利晋这个事件) 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灭吴》,代词,他们) 与坐谈,问之客曰。(《邹忌讽齐王纳谏》,代词,这件事)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滕王阁序》)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因人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二、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三、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则 一、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大铁椎传》)

9 文言虚词常见用法及例句

中考常见虚词用法及例句 每天收获小进步,积累起来就是大进步;每天收获小幸福,积攒起来便成大幸福! 【之】 (一)代词 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③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如: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如: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②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如: ①何陋之有?(《陋室铭》) ②宋何罪之有?(《公输》) 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如: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如: 1.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而】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①泉香而酒冽(《醉翁亭记》)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③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如: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②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 ③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④人不知而不愠(《论语》) ⑤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 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②杂然而前陈 【其】 (一)代词 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如: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文言虚词者字的用法

文言虚词“者”字的用法 《说文解字》者,别事词也。 说明:“别”,区别、辨别;“别事”,辨明事物;“别事词”,是一种标志词,它标志着这句话是要说明此事物的某些特点。 另有一种解释是,“别事词”即指示代词。按照这种解释,“者”属于“特指代词”,它指代着它前面的事物。 现代释义: 者 一、“……的”。 “者”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字短语”中的“的”。它可以把方位词、形容词、动词以及形容词性词组、动词性词组名物化,相当于“……的(人、事、物……)”“……的样子”(“……似的”)等等。这种情况下的“者”,一般称之为代词,也有人称之为助词。 1、“……的(人、事、物……)” ①前者、后者(前面的、后边的) 强者、老者(强的人、年老的人) 读者、胜者(阅读的人、取得胜利的人[一方]) ②古之学者必有师(学习的人)——《劝学》 ③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精通术数的人)——《塞翁失马》 ④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复言…为质的人)——《触龙说赵太后》 ⑤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蔚然而深秀的地方)——《醉翁亭记》 2、“……的样子”(“……似的”) ①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唐·柳宗元《黔之驴》 ②言之,貌若甚戚者。——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③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礼记·檀弓·苛政猛于虎》 3、“……的”,后置定语的标志。 ①马之千里者(日行千里的马),一食或尽粟一石。——韩愈《马说》 ②盖简桃核修狭者(长而窄的桃核)为之。——魏学洢《核舟记》 ③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烧死淹死的人马)甚众。——司马光《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④村中少年好事者(爱生事的少年)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 4、“……的。”,语气助词“的”,放在陈述句末,表示陈述结束。这样的“者”,也会有指代的含义,但主要是表达语气。 ①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石钟山记》 ②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庄子·庖丁解牛》 二、表提示、停顿 1、“者”放在主语后,在句中构成“者……也”结构,这是文言文中典型的判断句式。其中包括“一般判断句”和“因果判断句”。 在一般判断句中,“者”起着提示、停顿、引出下文的作用。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史记·陈涉世家》 ②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的良将。)——《廉颇蔺相如列传》

15个常用文言虚词用法

14个常用文言虚词用法 之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 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代他。) 亲戚畔之/天下顺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代人,作宾语。) 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指眼前美景,相当于“它”,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此",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这样的) 曾不能损魁父之秋。(《愚公移山》这样的) 二、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山川之美/实是欲界之仙都。(《答谢中书书》)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主之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醉翁亭记》)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 ...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因为他们探求思考深邃并且无处不在)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何陋之有?《陋室铭》 (四)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用在被置后的定语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马之千里者。(《马说》)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五)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六)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舒缓语气,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久之,目似瞑。(《狼》)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七)用在“前后内外间”等词前面,表示对时间或方位的限制。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也/在乎山水之 间也。(《醉翁亭记》) 注意:“之”除了作虚词,还可以做实词,翻译成“去、到、往”,如:杜少府之任蜀州。 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 第一人称代词。可译为"自己的"。如: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大道之行也》) (二) 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她的","它的"(包括复数)。如: 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其视下也。(《北冥有鱼》,译为“它”代大鹏)

文言虚词之字用法例析

“之”字用法判断例析 “之”字在古汉语中是最常见的一个多义词,它的判别方法例来为人们所重视,但只是介绍了它的一些用法缺少判别的标准,造成学生在判断上的失误而丢失了不应该丢失的分数,给考生的考试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1分之差而与高校无缘。在1995年的高考上海卷中虽然考过一次,仍有部分学生掌握不好,针对这种情况,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搜集整理了古汉语中的一些语句,总结了以下几例判别方法,以与各位同仁共享,由于资料有限,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选例中有两个“之”字的,一般为加点的字,否则均指两个。 一、“之”字作动词,(一)意为“到……去”或“往”、“到” 构成这一要件的主要要素是:人名或人称代词(有时省略)+之+地名或表示地方的名词: 例句:1、(陈涉)辍耕之垄上。(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司马迁《史记·项藉列传·鸿门宴》) 3、吾欲之南海,则何如?(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张溥《五人墓碑记》) 分析:句1、“陈涉”(人名承前省略)+之+“垄上”地名。 句2、“项伯”+之+“沛公军”表示地点的名词。 句3、“吾”第一人称代词+之“南海”地名。 句4、正确的格式应为:“今之高爵显位”即:现在做高官处显位的人们(承前省略)+之+“所”表示地点的名词。 这一例特殊之处在于“所+之”构成了一个“所字结构的短语。 以上四句都属这种形式,判别时不仿用这种格式。 (二)意为“向”。例:然后驱而之善。(此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常见,因而没有过多搜集) 二、作助词:分以下几种情况: (一)用于主谓之间,使原来的主谓结构变成一个偏正结构,作句中的主语、宾语或表示时间的短语等,有时也作复合句中的一个分句。 ①于厅事之东北角。(林嗣环《口技》)译:在客厅的东北角。 例句:5、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列子·汤问·愚公移山》) 6、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列子·汤问·愚公移山》) 7、师道之不存也久矣。(韩愈《师说》) 8、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9、邻之厚,君之薄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10、不知东方之既白。(苏轼《赤壁赋》) 11、宋殇公之即位也,公子冯出奔郑(《左传·隐公四年》) 分析:句5、6、8、9都作句中的分句,句7作整个句子的主语,句10作句中的宾语,句11作时间状语。 做好这类题的方法是,删除法,把这个“之”字去掉,再读几遍,你就会发现,句意前后没有任何变化。这时就可断定这个“之”字在句中起到这个作用。 (二)结构助词“的”,这是最常见常用的意义和用法。 其结构是:名词(或形容词)+之+名词。如:

常用文言虚词用法

初中常用文言虚词(25个) (一)之 1. 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 用作助词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三)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四)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3. 用作动词 可译为“去、往、到”。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二)其 1. 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例:妻跪问其故。(《乐阳子妻》) 2. 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3. 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其真无马邪?(《马说》) 4.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 “这”之类的词。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5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三)以 1. 用作介词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例: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为学》)/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2. 用作连词

18个文言虚词记忆口诀(整理想你念你)

高考18个文言虚词记忆口诀 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18个常见虚词是同学们记忆的难点,每一个虚词有多种词性,每一种词性又有多种用法,死记硬背既费时费力,又容易遗忘。为了帮助同学们突破这一难点,笔者编了19个速记口诀,压缩记忆内容,化复杂为简单,利用谐音,化枯燥为有趣,让同学们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轻轻松松地记住18个常见虚词的用法和意思。 【18个虚词口诀】于(与)焉何其若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 谐音:语嫣何其弱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 【奇思妙想】 这个口诀目的是帮助同学们记住18个常见虚词, 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头号美女王语嫣,何其弱不禁风,为什么身体会这么弱呢?解释一下,因为——所以——则——而且——这怎么叫解释呢?简直就是(乃)之乎者也一样的废话连篇。 1 于 【速记口诀】自从由于和对于在给向到被和比谐音:自从鱿鱼和对鱼再给向导杯和笔【奇思妙想】 我们去海南旅游,自从向导带我们买了便宜鱿鱼和对鱼(在内地百元一斤,在海南却只要五角钱一斤),我们非常开心,不仅感谢的话说了一箩筐,回来后我们再给向导送了一个杯子和一支笔。大热天她帮我们讨价还价,一口水都没来得及喝,所以送个杯子给她喝水。送笔的原因,是我们这群人竟然没人会写表扬信,只好让她以我们的名义写一份表扬信,带回旅游公司。 【释义举例】 “于”主要用作介词,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译为“自”“从”“由于”“对于”“在”“给”“向”“到”“被”“比”等。例如: ①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左忠毅公逸事》(自、从) ②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进学解》)(由于) 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对、对于) ④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在) ⑤余将告于莅事者。(《捕蛇者说》)(给) ⑥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⑦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到) ⑧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被) ⑨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比) ⑩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和) 2 与 【速记口诀】动与给参与结交亲同跟和连介叹测疑 谐音:冻鱼给单于结交亲同根荷莲借探测仪 【奇思妙想】 西汉初年,汉王朝和匈奴打仗,总是打败仗。为了搞好两国关系,减少军事对抗,汉王朝采用了和亲政策,也就是把公主嫁给单于。当时的嫁妆很有意思,两样东西:冰冻带鱼和同根莲藕。吃冰冻带鱼前,要先解冻,这就寓意两国关系的解冻。莲藕同根,表示永结连理的意思。据科学家借助探测仪测得,最古老的莲距今已有5000多年了,估计那时人们结婚不送戒指,送莲子。 【释义举例】

虚词“之”的含义及用法

初中课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古文中部分虚词的含义及用法,其中“之”字,比较常见,也很重要,由于受语言环境的影响,它的意思和用法十分灵活多变,对其中的规律进行总结,以更好的掌握虚词“之”的意义及用法。 一、作助词用。主要用法有四种类型: 1、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作定语的标志。 其格式为:定语+之+中心语。例如: ①故时有物外之趣。(沈复《幼时记趣》)译: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②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范仲淹《岳阳楼记》)译:(他们)观赏自然景物后的感情 ③忘路之远近。(陱渊明《桃花源记》)译:忘记了路的远近。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原来的主谓句成为句子成分或复句的成分。不必译出。 其格式为:主语+之+谓语。例如: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刘禹锡《爱莲说》)译:我唯独爱莲花的从淤泥中长出而不受到沾染。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译:这里没有嘈杂的音乐声侵扰耳鼓。 3、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副词后起协调音节、舒缓语气作用。不必译出。 例如: ①公将鼓之。(左秋明《曹刿论战》)译:鲁庄公将要击鼓进攻了。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蒲松龄《狼》)译:时间长了, 4、宾语前置标志。通常出现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放在动词谓语前。 其格式为:宾语+之+谓语。例如: ①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②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译:宋国有什么罪呢? 动词“有”,宾语“陋”、“何罪”,借“之”帮助,把宾语“陋”“何罪”从动词“有”后面提到动词前面。这个“之”只是提宾标志,无实在意义。按现代汉语的说法,“何陋之有?”即为“有何陋?”“宋何罪之有?”即为“宋有何罪?”。 5、定语后置标志。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例如: 马之千里者。(韩愈《马说》)译: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吃完一石粮食。 二、作代词用: 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例如: ①亲戚畔之(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亲戚背叛反对他。之:代指道的君主。 ②又数刀毙之。(蒲松龄《狼》)译:杀死了狼。之:代指狼。 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事”、“那”、“那样”等。例如: ①闻之于宋君。(《穿井得人》)译:有人使宋国国君听到了这件事。之:代指“穿井得人”这件事。 三、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去”: 例如: ①辍耕之垄上。(《史记陈涉世家》)译:他停止耕作,到田埂上休息。 ②子将安之译:你将要到哪里去。

常用文言虚词用法

常用文言虚词用法 而 1.连词 ①表并列关系。例:蟹六跪而二螯。(《劝学》)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螃蟹有八只脚,两只大爪子。 ②表递进关系。例:君子博学而日三省乎己。(《劝学》)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广泛地学习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 ③表承接关系。例: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可译为"就""接着" 我刚刚想返回,就听到水上传出巨大的声响。 ④表转折关系。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可译为"但是"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出来的,但它的颜色比蓝草更青。 ⑤表假设关系。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可译为"如果" 人如果不讲信誉那怎么可以呢? ⑥表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谓语动词。例:倾城阖户,连臂而至。(《虎丘记》)可不译 全城的人都关闭门户,肩挨肩地来到(这里)。 2.第二人称代词 例: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左传》)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乎 1.语气助词 ①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例:尔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孩子冷吗?想吃东西了吗? ②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例: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圣人的所以成为圣人,愚人的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③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例:使之赋敛之毒有甚于蛇者乎?(《捕蛇者说》) 谁能想到横征暴敛的毒害比这种毒蛇还要厉害呢? ④用在句中的停顿处。例:胡为乎惶惶欲何之?(《归去来辞》)不译 为什么栖栖惶惶地,还想到哪里去! 2.介词,相当于"于",例: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 现在我即使死在这差事上,比起我的乡邻们已经死在他们后面了。 乃 1.副词 ①于是,就。例: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人见。(《曹刿论战》) 有权势的人目光短浅,缺少见识,不能深谋远虑。 ②却、竟(然)、反而。例: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知识)浅薄的人,却用斧头去敲击(湖岸边水下有空穴的石头)去考证石钟的来由。 ③才、仅。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项羽又率兵向东走,到了东城的时候,只剩下二十八个骑兵了 2.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译为"你"。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王者之师平定中原的那一天,在家里祭祀祖先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你们的父亲。 3.判断词 例: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可译为"是""就是" 如果这件事不成功的话,这是老天的意思。

常见虚词用法

常见虚词用法 1.安 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安定) ②燕雀安知鸿鹊之志哉? (怎么) ③项王曰:“沛公安在?” (哪里) ④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指享受) 2.以 ①盖在殷陇,必竭诚以待下(来,连词,表目的) ②虽董之以严刑(用,介词) ③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而,连词) ④则思无以怒而滥刑(因为,介词) ⑤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把,介词) ⑥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通“已”,已经,副词) 3.哉 ①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呢,语气词) ②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吗,语气词) 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呢,语气词) 4.所 ①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放在动词前面,组成名词性词组,所施加的) ②山峦为晴雪所洗(被,介词) 5.所以: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原因) 6.故 ①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旧)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 ③桓侯故使人问之(特地) ④既克,公问其故(原因) 7.且 ①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反而)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将近) ③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姑且,苟且) 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将要) ⑤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尚且) 8.矣 ①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了,表感叹) ②前人之述备矣(了,表陈述) ③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 (了,表疑问) 9.也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用在句中起舒缓语气,可译为“啊”,或不译) ②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用于句末,表示认定,可译为“啊”)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用于句末,表反问,可译为“呢”) 10.则 ①于其身也也,则耻师焉(却,表转折) ②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就,表条件与结果的关系)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就是,帮助表示判断) 11.于 ①师不必贤于弟子(比,介词,引进比较对象) ②而耻学于师(向,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 ③不拘于时(被,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④其皆出于此乎(在,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 12.乎 ①其闻道也亦先乎吾(比,介词,相当于“于”,引进比较对象) 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呢,语气词,表示反诘语气) 13.焉 ①盘盘焉,困困焉,蜂房水涡(……的样子,形容词词尾) ②或师焉,或不焉(语气词,不译) ③且焉置土石(哪里,疑问代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怎么,疑问代词) ⑤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于此,兼词) 14.而 ①骊山北构而西折(连词,表承接,可不译) ②不敢言而敢怒(却,连词,表转折) ③谁得而族灭也(连词,表修饰,可不译) 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并且,连词,表递进) ⑤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并且,连词,表递进) ⑥某所,而母立于兹(你的,代词) ⑦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女堤而已(罢

18个文言虚词记忆口诀

高考18 个文言虚词记忆口诀 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18 个常见虚词是同学们记忆的难点,每一个虚词有多种词性,每一种词性又有多种用法,死记硬背既费时费力,又容易遗忘。为了帮助同学们突破这一难点,笔者编了19 个速记口诀,压缩记忆内容,化复杂为简单,利用谐音,化枯燥为有趣,让同学们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轻轻松松地记住18 个常见虚词的用法和意思。 【18 个虚词口诀】于(与)焉何其若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谐音:语嫣何其弱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 【奇思妙想】 这个口诀目的是帮助同学们记住18 个常见虚词,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头号美女王语嫣,何其弱不禁风,为什么身体会这么弱呢?解释一下,因为——所以——则——而且——这怎么叫解释呢?简直就是(乃)之乎者也一样的废话连篇。 1于 【速记口诀】自从由于和对于在给向到被和比谐音:自从鱿鱼和对鱼再给向导杯和笔 【奇思妙想】我们去海南旅游,自从向导带我们买了便宜鱿鱼和对鱼(在内地百元一斤,在海南却只要五角钱一斤),我们非常开心,不仅感谢的话说了一箩筐,回来后我们再给向导送了一个杯子和一支笔。大热天她帮我们讨价还价,一口水都没来得及喝,所以送个杯子给她喝水。送笔的原因,是我们这群人竟然没人会写表扬信,只好让她以我们的名义写一份表扬信,带回旅游公司。 【释义举例】 “于”主要用作介词,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译为“自” “从”“由于”“对于”“在”“给”“向”“到”“被” “比”等。例如: ①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左忠毅公逸事》(自、从) ②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进学解》)(由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