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一览表.doc

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一览表.doc
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一览表.doc

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一览表

注:全社会用电量指标是全口径数据。

中国统计数据质量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对统计数据质量重要性的认识逐步加深,中国统计数据质量存在的各种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现在,中国统计数据质量依然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如何与国际接轨、建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等。从统计数据质量内涵、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改进办法等几个方面加以了论述。 关键词:统计数据;质量;问题;改进办法 1 背景 随着社会对统计数据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公共政策和公共治理对统计数据的依赖越来越重,公众对统计数据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的同时,对统计数据的质疑之声此起彼伏。 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叶青指出:房价、地方gdp之和大大高出全国核算数据、城镇职工平均工资统计范围太窄、城镇登记失业率不反映真实失业率等,都让老百姓对统计数据心生迷雾。 为了加强对政府统计数据质量的研究,推动统计数据质量的提高,在2011年7月份,中国统计学会召开政府统计数据质量专题研讨会。 大会征集论文内容以政府统计数据质量为主题,主要涉及统计数据质量内涵、质量评估、影响因素、改进途径、数据质量控制方法等不同角度。大会专家学者分别从理论研究成果、工作经验介绍以及前人研究成果的系统总结等各个方面对中国政府统计数据质量进行了探讨。 2 文献回顾 金勇进(2010)从统计数据质量控制与评估技术方法、统计数据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等方面进行了理论研究。技术方法包括:测量误差的统计分布和检验研究,抽样误差以及非抽样误差理论研究,缺失数据的统计处理方法研究,汇总数据的误差理论研究等。 中国从1993年改用sna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及2002年加入gdds以来,中国统计数据质量标准越来越与国际接轨,但是差距也是存在的。imf的数据质量评估框架(qdaf)为统计数据质量进行定性评估提供了一种方法,其主要内容包括五个维度:质量的先决条件、诚信的保证、方法的健全性、准确性与可靠性、适用性。在我国,统计数据质量除了受到统计制度、核算水平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外,缺少一个全面适用的统计数据的质量评估标准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常宁,2004)。 3 统计数据质量内涵 国家统计局总统计师鲜祖德认为,从国际经验来看,政府统计数据质量主要应从准确性、适用性、可比性、及时性、衔接性、可获得性、透明度和有效性等八个方面进行评价。金勇进(2010)认为,统计数据质量就是要符合标准,首先要能够准确反映客观现象,即准确性;其次要能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即适应性;以及由此发展而来的准确性、及时性、可比性、适用性、经济性、可得性和保密性等。 4 统计数据质量存在的问题 4.1 数据主观失真 (1)数据采集环节。 采集到的数据符不符合要求,准确性怎样,误差有多大,有没有主观编造等会对统计数据质量产生直接影响。这些采集到的第一手资料是进行分析的基础,它们的准确性与否直接关系到分析是否有意义。国家统计局江西调查总队的周献华认为,登记误差是当前影响农村调查数据质量的主要原因。而且,数据采集环节产生的数据失真是很难修复的,即使更正,也需要大量人力物力。 (2)台账、记录不全。 基层统计部门的原始记录和台账不健全也是造成统计数据失真的又一大原因。原始记录可以有效监督数据产生过程,因而一旦缺失,就无法保障记账笔数的正确性和及时性,造成数据监管不力的局面。其次,台账缺失,在进行数据汇总的时候可能造成漏记,堆记,从而

中国历代人口数量及变化的因素

中国历代人口数量及变化的因素 中国的人口数量,现存最早的一项全国性和分政区户口统计数为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6000万,此前只留下零星的地区性数字。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实施了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民国期间也做过多次人口调查,但直到1953年全国人口普查,中国才通过科学的普查,获得了除台湾、港澳地区以外的准确人口数字。 下面根据有限的原始资料和目前的研究水平,对中国人口历史的发展作一简单概述。 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人口数量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时,秦朝的人口估计有3000万或更多,但到西汉初大约只剩下1500万至1800万,至西汉末的公元2年增加到6000万。王莽时到东汉初,总人口下降到3500万。到东汉后期的永寿三年(157年)稍后,才重新突破6000万。 从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到220年三国鼎立形成这个期间,人口损失估计达60%,仅存约2300万。4世纪初的西晋约有3500万。此后南北分裂,北方进入十六国时代,人口多次出现大幅度下降,直到隋朝重新统一后的大业五年(609年),才恢复到6000万左右。 隋末的战乱,造成人口降幅超过50%,到唐初仅有2500万。至安史之乱前夕的755年,又增至约9000万,达到新高峰。唐后期和五代的战乱导致人口锐减,到960年宋朝初建时估计只有4000万,其境内仅3000万左右。 北宋时期人口持续增长,大观四年(1100年)境内人口超过1亿,辽(金)、西夏、大理等政权的人口合计也在1000万以上。两宋之际的战乱使人口大幅度下降,但此后南宋和金的人口都有增长,至13世纪初,宋、金、西夏、大理及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合计已超过1.2亿。蒙古灭金和西夏造成空前浩劫,北方人口损失高达80%,仅剩1000余万。元统一时实际人口约7000万。到14世纪中期增加到8500万左右。 明初的人口不足6000万。但到17世纪初,全国人口已突破2亿。但明末的天灾人祸和清初的残酷战争,又使人口降幅达40%,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估计已降至1.2亿。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恢复至1.5亿,以后很快破2亿大关,到道光三十年(1850年),全国人口创造了4.3亿的新纪录。太平天国起义和清朝的镇压,导致南方人口稠密地区的巨大损失,人口下降超过1亿(最保守估计也有五六千万),以至到1912年尚未恢复到1850年的水平。1953年新中国人口普查结果为5.8亿(不含台湾、港澳)。 中国的人口数量在世界人口总数中一直占有很高的百分比。除了东汉末年处于人口低谷、所占比例可能略低于10%以外,其余历史阶段占世界人口比例基本都在20%以上,一般在30%左右。 中国历代人口变迁的特点 两千多年来中国的人口数量的衍变,具有以下一些明显特点。 1、增长缓慢。从公元2年的6000万增加到1850年的4.3亿,总数仅增长了7倍,年平均增长率仅约1‰。

中国统计数据质量分析

中国统计数据质量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对统计数据质量重要性的认识逐步加深,中国统计数据质量存在的各种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现在,中国统计数据质量依然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如何与国际接轨、建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等。从统计数据质量内涵、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改进办法等几个方面加以了论述。 标签:统计数据;质量;问题;改进办法 1 背景 随着社会对统计数据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公共政策和公共治理对统计数据的依赖越来越重,公众对统计数据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的同时,对统计数据的质疑之声此起彼伏。 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叶青指出:房价、地方GDP之和大大高出全国核算数据、城镇职工平均工资统计范围太窄、城镇登记失业率不反映真实失业率等,都让老百姓对统计数据心生迷雾。 为了加强对政府统计数据质量的研究,推动统计数据质量的提高,在2011年7月份,中国统计学会召开“政府统计数据质量”专题研讨会。 大会征集论文内容以政府统计数据质量为主题,主要涉及统计数据质量内涵、质量评估、影响因素、改进途径、数据质量控制方法等不同角度。大会专家学者分别从理论研究成果、工作经验介绍以及前人研究成果的系统总结等各个方面对中国政府统计数据质量进行了探讨。 2 文献回顾 金勇进(2010)从统计数据质量控制与评估技术方法、统计数据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等方面进行了理论研究。技术方法包括:测量误差的统计分布和检验研究,抽样误差以及非抽样误差理论研究,缺失数据的统计处理方法研究,汇总数据的误差理论研究等。 中国从1993年改用SNA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及2002年加入GDDS以来,中国统计数据质量标准越来越与国际接轨,但是差距也是存在的。IMF的数据质量评估框架(QDAF)为统计数据质量进行定性评估提供了一种方法,其主要内容包括五个维度:质量的先决条件、诚信的保证、方法的健全性、准确性与可靠性、适用性。在我国,统计数据质量除了受到统计制度、核算水平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外,缺少一个全面适用的统计数据的质量评估标准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常宁,2004)。 3 统计数据质量内涵

提高中国政府统计数据质量的几点思考

经济研究导刊 ECONOMIC RESEARCH GUIDE 总第57期2009年第19期Serial No.57 No.19,2009一、政府统计数据质量的含义 中国的政府统计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个是政府综合统计部门,另一个是政府各部门统计机构,这两个方面构成了政府统计体系,即国外通常所讲的“官方统计”系统。 统计数据质量从使用者的角度来看,主要包括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有用性和方便性等几个方面。准确性是统计数据使用者的首要要求,准确意味着对客观实际不折不扣的反映,不多也不少;及时性是对统计数据形成和提供的高速度、快节奏、强效率的要求,及时性是决定统计数据质量的一个重要内容;完整性是要求统计部门提供的统计数据在内容上应包括数据使用者所需的所有项目,当然,完整并不是无所不包,统计数据是否完整,取决于其是否满足需求,如果统计数据能从不同侧面系统地反映所研究事物的总体面貌及其发展趋势,能满足使用者分析、预测、决策和科学研究的需要,那么就达到了完整性的要求;有用性是使用者对统计数据“适销对路”的要求,也是统计工作的最终目的,无用的、落后的统计数据,即使其准确性再高、时效性再强、数量再多,也没有任何价值,因此,只有实际工作需要的统计数据,才是有用的统计数据,才能实现其应有的价值;方便性是使用者对统计数据方便获得、 方便使用的要求,也就是说,统计数据要容易获取,易懂易用。这五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紧密结合的。 二、中国政府统计数据质量的现状 1.政府统计数据的准确性还有待提高。目前中国政府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备受各界的关注。在中国,“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现象并不少见,统计数据成为地方政府邀功请赏的政绩单,这严重影响了中国统计数据的准确性。例如GDP 数据由于层层加码,省级GDP 的平均数高于全国是多年来的 惯例。 2.政府统计数据的及时性、方便性不强。尽管多年来中国各级统计部门为确保统计数据的及时性、 方便性作了大量的工作,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仍不尽人意。如:互联网是目前查询统计数据最方便快捷的途径之一,但有的政府统计部门网站上统计数据查询栏目不仅时效性差,而且有些年份或月度根本没有数据。 3.政府统计数据的完整性尚待加强。目前,中国在宏观统计方面的研究较多,但是对于微观层面的统计却不够重视,微观数据不足,如涉及家庭理财、教育投资、就业等微观层面的指标比较缺乏,政府应增加重要的微观经济指标的发布。 三、提高中国政府统计数据质量的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中国统计体制 1.理顺调查队和统计局的关系。不合理的统计体制,是制约中国政府统计数据质量提高的关键因素。2005年3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印发国家统计局直属调查队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通知》规定撤销国家统计局原直属的各级农调队、城调队、企调队,全国组建国家统计局直属的各级调查队,各级直属调查队都为国家统计局派出机构,国家统计局对调查队系统实行垂直管理,变依靠地方统计局获取数据为主要依靠自身力量独立地直接获取数据。2006年上半年至今,各级调查队纷纷挂牌成立,这是中国统计体制改革的一件大事,将有助于根除中国统计链条过长,保持统计工作的独立性从而提高中国政府统计数据的质量。但调查队仍会和地方有些交叉,直属调查队不可能负责所有的统计,还有部分统计职责需要由地方统计部门承担。进一步明确调查队和统计局各自的职能,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当前中国统计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 2.在中国逐步建立起政府综合统计、部门统计、企业统计 提高中国政府统计数据质量的几点思考 罗建梅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统计系,成都610103) 摘要:目前,中国政府统计数据失真问题愈演愈烈,对宏观调控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已引起政府和学术界 的高度重视。明确了政府统计数据质量的含义; 分析了中国政府统计数据质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若干提高中国政府统计数据质量的建议,希望对提高中国政府统计数据质量有所裨益。 关键词:提高;政府统计;数据质量中图分类号:F2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 (2009)19-0006-02 收稿日期:2009-03-14 作者简介:罗建梅(1975-),女,四川邻水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从事统计数据质量研究。6— —

中国政府统计数据质量研究

中国政府统计数据质量研究:一个文献综述 赵学刚,王学斌,刘康兵2011-03-23 摘要:近年来,中国政府数据统计质量问题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相应的研究文献大量涌现,研究主要集中在统计数据质量的含义和衡量标准、统计数据失真的作用机理、统计数据质量控制技术、评估方法和管理理论,同时还有针对中国统计数据质量进行实证方面的评估以及改进统计数据质量的政策建议方面的讨论。本文在回顾现有文献基础上,指出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政府统计数据失真问题,还得从改革现行的统计管理体制入手,摆脱地方政府干扰,确保统计独立性,同时认为在现行框架下增加诸如消费价格指数权重、房屋销售价格及房价指数、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的统计透明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当前很多对中国政府统计数据不必要和不公正的质疑。 关键词:统计数据,数据质量,理论研究,经验证据 一、引言 2010年2月2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9年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上涨1.5%。而根据2010年1月1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9年全国房地产市场数据,相比前一年均价上涨约24%。2009年广大居民普遍感觉房价疯涨,出于与实际感觉的巨大反差,网民对当年“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上涨1.5%”的数据提出了大量质疑。国家统计局城市司2010年2月28日不得不公布了该数据的统计调查方案予以回应,以说明两套数据计算方法的差异。 其实中国政府统计数据质量问题一直存在,早在1988年Perkins就提出了中国经济增长率可能存在上偏误差的问题。2001年美国匹兹堡大学Rawski教授先后发表两篇文章,几乎是全方位地对官方公布的中国经济增长数据表示高度的质疑(Rawski,2001a,2001b)。这一论断与著名的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Paul Krugman)此前的疑虑遥相呼应,素有“国际经济乌鸦”之称的他曾经说过,“中国经济数据,是一堆不可置信的符号体系。看中国的经济增长数据,就像看一部科幻小说。”2002年,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

我国GDP统计数据质量评估方法研究

我国GDP统计数据质量评估方法研究 ——基于构建诊断模型的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刘盾、魏子力、吕达劲 摘要:统计是认识社会的武器,政府统计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政府统计数据的质量,对于宏观调控,科学研究,企业营销策略等,都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但是,近年来,中国官方统计数据受到不少的质疑,有必要对我国统计数据质量的定量检验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 本文首先从统计数据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出发,介绍了统计数据质量的概念和重要性;其次采用了三种方法来进行数据质量的检验,第一种方法:探索性数据质量分析方法。该方法适用于在没有以往数据资料积累或质量记录的情况下,根据GDP的数据特征,判断数据是否存在质量问题。并通过作箱线图的形式明确指出了可能是异常值的对应数据。第二种方法:Probit模型数据质量分析方法。通过建立Probit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并进行了预测。第三种方法: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从研究统计数据的分布规律入手,对统计数据准确性检验问题进行了探讨,接着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政府统计数据质量进行整体优度检验。 关键词:统计数据质量,探索性数据分析, Probit模型, 异常点识别,模糊综合评价

目录 一、引言 (3) 二、文献综述 (4) (一)统计数据质量的相关研究方法 (4) (二)各种研究方法的优缺点 (5) (三)各种研究方法的文献综述 (7) 1.逻辑性评估方法 (7) 2.从异常值的角度对数据质量进行评估 (7) 3.从误差的角度对数据质量进行评估 (8) 4.事后预测及反常结果判断的方法 (8) 5.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8) 6.判别分析方法 (8)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 (9) (一)模型选择 (9) (二)数据的选择与来源 (10) 四、模型构建及分析 (10) (一)探索性数据质量分析方法 (10) 1.数据处理 (10) 2.分析步骤及分析结果 (10) (二)Probit模型数据质量分析方法 (16) 1.Probit模型的原理 (16) 2.分析步骤及分析结果 (16) (三)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18) 1.对政府统计数据的对数正态分布检验 (18) 2.政府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检验 (21) 3.AHP-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相结合——对政府统计数据质量进行整体优度检验 (23) 五、相关结论与建议 (32) (一)结论: (32) (二)建议: (33) 1.对数据使用者的相关建议 (33) 2.对提供数据的相关政府部门的建议 (33) 参考文献: (35) 附录: (36) 1.Probit模型建立前的辅助计量模型自变量的选择: (36) 2、Probit模型回带期望概率 (39) 3、所用数据 (45)

主成分分析法在我国居民生活质量状况-多元统计分析

《多元统计分析》课程设计报告 学生姓名:峰学号:090 090 鹤090 学院: 理学院 班级: 数学0 题目: 主成分分析法在我国居民生活质量状况 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指导教师:辰职称: 教授 红讲师 2012 年 12 月 7 日

一、问题分析 1.1问题及背景 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标志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我国经济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然而,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地区间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城乡差距明显,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已经严重威胁到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若不妥善处理,将会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事实上,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已是众所周知,并引起中央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广泛重视。但在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的背后,东、中、西部地区居民的生活质量究竟存在着多大的差距却鲜为人知。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也在不断改善。但是,受各地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平衡的影响,我国各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也表现为不平衡。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居民的生活状况进行评价分析。为全面分析各地居民生活状况,可选取如下指标体系进行反应:职工人均工资、人均居住面积、城市人均用水普及量、城市煤气普及量、人均拥有道路面积、人均绿地公共面积、批发零售贸易商品销售总额、旅游外汇收入。对我国居民生活质量问题的研究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 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评价体系,是依据中国城市居民生活的特征,并参阅国内外生活质量评价研究的大量成果后构建的,集中体现了研究者的专业知识和对生活质量评价体系的理论构思,具有主观色彩,因此,有必要对理论遴选的评价指标进行隶属度分析、相关分析和辨别力分析等实证筛选,以增强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中国历代人口普查

:xx 古代人口曾八落八从 2010年11月1日零时开始,新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正式拉开帷幕。人口普查是现代各国政府获取人口资料、掌握国情国力的一种最基本的调查方法。早在遥远的古代,中国就已经开始了人口普查。那么,中国最早的人口普查究竟从何时开始,在技术条件落后的过去,人们又是如何进行大范围的人口普查并会遇到哪些问题呢? 大禹 传说中最早的人口普查 人口数字具体到个位令人生疑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的徐铭东老师说,西晋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一书中曾讲到,从原始社会末期大禹治水以后,就有统计人口的数据,为。但专家认为,这个数据肯定不能作为准确数据,因为并没有文献流传下来,且这个数据具体到个位数,更难使人相信了。 徐铭东说,在中国古代,智慧的先民们就意识到人口普查的重要性,比如春秋时期的管仲就曾经提出实行四民分业定居及书社制(按社登记户口),强调城乡人口、军民人口的适当比例,认为“其野不足以养其民”,比例失调,则“国贫民饥”。而战国时期的韩非子也指出,如果人口与资源失衡会带来很严重的问题,他说,过去男人不耕田、女人不织布,还是有丰富的草木果实和野兽的皮衣可以穿,因为人少资源多,而如今一个人有5 个儿子不算多,但如果每个儿子又有5 个儿子,如此往复,人口越来越多,而资源还是那些,那分到的就变少。 正因如此,所以了解人口数量以实施相应措施显得相当重要。那么,中国有文献记载,最早实施的人口普查开始于何时呢? xx 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人口普查 为“避税”夸大官奴婢数量 《汉书·萧何传》中记载,在反秦战争时,刘邦的军队进入秦都咸阳,萧何

就先把秦朝丞相御史收藏的图书收缴上来了,所以刘邦知道此时的人口已由原3000 万降到1300 万左右。可见秦朝时期是做过户口统计的,但是后来这些户口资料全部散佚。所以现在我们知道的最早的人口调查数据是在西汉末年,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 年)的户口数,这是中国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第一个比较完整 的户口统计。 不过这些户口统计数据还是存在误差,主要是夸大了官奴婢的数量。徐铭东分析,这是当时的社会制度造成的,西汉时期,很多奴仆被编入官府的户籍,没有徭役,但要对官员加倍征收人头税。但是有一种是不收税的,就是官奴婢。元帝时朝廷各官府奴婢就有十余万,很多贵族官僚也是奴婢成群,他们将其他人员也算作官奴婢不上报。 东汉 最为细致的古代人口普查 人口普查与选美同时并进 西汉末年,战乱和天灾使人口从6000万降至2100万。这2100 万的数字是经过东汉对户口调查得来的。 东汉对户口调查,有一套严格的制度。东汉时的户口调查称为“案比”,即案验、比较。 常常在每年8 月举行,同时,宫廷还会派人来“算人”,就是朝廷派人挑选少女入宫,凡是良家少女“年十三以上,二十以下”,如果姿色端丽的就可以入宫选妃子。 东汉每年的户口调查规模也是非常之大,从县到乡,上至80 岁老人,下到6 岁以下孩童,都要一一进行调查。东汉户口调查的内容也很细,连身高、相貌都要调查,这些从现在一些考古实物中也可得到证明,在一片汉代的《居延新简》上就写有: “戍卒南阳武当县龙里张贺年卅长七尺二寸黑色”。这里面包括的信息有郡、县、里、姓名、年龄、身高、肤色。 这个叫张贺的人出生在南阳郡武当县龙里,30 岁,身高七尺二寸,肤色

历年世界各国GDP排名 中国GDP总值、世界排名、人口及外汇储备统计数据

历年世界各国GDP排名中国GDP总值、世界排名、人口及外汇储备统计数据 (一)中国GDP总值、世界排名、人口及外汇储备统计数据 1949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X位:179.56亿美元(50年国家外汇储备:1.57亿美元)人口5.42亿 1952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X位:276亿美元[679亿](外汇储备:1.08亿美元)人口5.75亿 1962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X位:467亿美元[1149.3亿](外汇储备:0.81亿美元)人口6.73亿 1970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13位:916亿美元[2252.7亿](外汇储备:0.88亿美元)人口8.30亿 1978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15位:2683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1.67亿美元)人口9.63亿 1980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7位:3332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12.96亿美元)人口9.87亿 1990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10位:3638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110.93亿美元)人口11.43亿 1995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7位:6913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735.97亿美元)人口12.11亿 2000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6位:10801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1655.74亿美元)人口12.67亿

2001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6位:11592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2121.65亿美元)人口12.76亿 2002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6位:12371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2864.07亿美元)人口12.85亿 2003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7位:14099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4032.51亿美元)人口12.92亿 2004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6位:19787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6099.32亿美元)人口12.99亿 2005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5位:22564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8189亿美元)人口13.09亿 2006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4位:26448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10663亿美元)人口13.10亿 2007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3位:29330亿美元/预测(汇率按7.8计算)(国家外汇储备:12020亿 (二)历年世界各国GDP排名 1970——2009世界GDP排名1970年世界各国(地区)GDP总值排名(除苏联外,按当时汇率) 01----美国--------1,0255亿美元 02----日本----------2068亿美元 03----西德----------2037亿美元

中国历年出生人口统计

1949 13,913,927 1950 14,711,260 1951 14,413,123 1952 17,236,621 1953 16,745,695 1954 18,513,434 1955 18,612,172 1956 17,364,027 1957 18,998,424 1958 17,135,981 1959 13,059,787 1960 14,684,726 1961 11,414,017 1962 20,923,112 1963 27,866,189 1964 24,144,848 1965 24,799,129 1966 24,828,470 1967 21,736,582 1968 27,718,516 1969 25,018,386 1970 28,012,344 1971 25,160,381 1972 24,800,391 1973 23,630,435 1974 22,874,423 1975 21,136,635 1976 20,491,797 1977 17,931,155 1978 18,831,591 1979 18,924,822 1980 18,393,809 1981 19,122,938 1982 23,100,427 1983 20,065,048 1984 20,313,426 1985 20,429,326 1986 23,190,076 1987 25,282,644 1988 24,576,191 1989 25,137,678

1990 26,210,044

1991 20,082,026 1992 一 18,752,106 1993 17,914,756 1994 16,470,140 1995 16,933,559 1996 15,224,282 1997 14,454,335 1998 14,010,711 1999 11,495,247 2000 13,793,799 2001 17,020,000 2002 16,470,000 2003 15,990,000 2004 15,930,000 2005 16,170,000 2006 15,840,000 2007 15,940,000 2008 16,080,000 2009 16,150,000 2010 15,740,000 2011 16,040,000 2012 16,350,000 2013 16,400,000 2014 16,870,000 2015 16,550,000 2016 17,860,000

历年世界各国GDP排名中国GDP总值、世界排名、人口及外汇储备统计数据

历年世界各国GDP排名?中国GDP总值、世界排名、人口及外汇储备统计数据 (一)?中国GDP总值、世界排名、人口及外汇储备统计数据 1949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X位:179.56亿美元(50年国家外汇储备: 1.57亿美元)人口5.42亿 1952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X位:276亿美元[679亿](外汇储备:1.08亿美元)人口 5.75亿 1962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X位:467亿美元[1149.3亿](外汇储备:0.81亿美元)人口6.73亿 1970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13位:916亿美元[2252.7亿](外汇储备:0.88亿美元)人口8.30亿 1978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15位:2683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 1.67亿美元)人口9.63亿 1980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7位:3332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12.96亿美元)人口9.87亿 1990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10位:3638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110.93亿美元)人口11.43亿 1995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7位:6913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735.97亿美元)人口12.11亿 2000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6位:10801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1655.74亿美元)人口12.67亿

2001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6位:11592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2121.65亿美元)人口12.76亿 2002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6位:12371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2864.07亿美元)人口12.85亿 2003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7位:14099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4032.51亿美元)人口12.92亿 2004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6位:19787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6099.32亿美元)人口12.99亿 2005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5位:22564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8189亿美元)人口13.09亿 2006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4位:26448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10663亿美元)人口13.10亿 2007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3位:29330亿美元/预测(汇率按7.8计算)(国家外汇储备:12020亿 (二)历年世界各国GDP排名 1970——2009世界GDP排名1970年世界各国(地区)GDP总值排名(除苏联外,按当 时汇率) 01----美国--------1,0255亿美元 02----日本----------2068亿美元 03----西德----------2037亿美元 04----法国----------1470亿美元 05----英国----------1236亿美元

中国历代人口统计一览表

中国历代人口统计一览表 战国末年: 公元前221年,估计全国总人口2000万。 西汉: 公元2年,汉平帝元始2年,全国有户1223万,总人口5959.4978万。汉书-地理志下 东汉: 公元57年,汉光武帝建武中元2年,全国有户427.9634万,总人口2100万。续汉书-郡国志五 公元75年,汉明帝永平18年,全国有户586.0573万,总人口3412.5021万。续汉书-郡国志五 公元88年,汉章帝章和2年,全国有户745.6784万,总人口4335.6367万。续汉书-郡国志五 公元105年,汉和帝元兴元年,全国有户923.7112万,总人口5325.6029万。续汉书-郡国志五 公元156年,汉桓帝永寿2年,全国有户1067.7960万,总人口5647.6856万。续汉书-郡国志五

三国: 魏:公元263年,魏元帝景元4年,全国有户66.3423万,总人口443。2881万。晋书-地理志 蜀:公元263年,蜀汉后主炎兴元年,全国有户28万,总人口94万。通典-食货七 吴:公元280年,吴主皓天纪4年,全国有户52.3万,总人口200万。晋书-地理志 西晋: 公元280年,晋武帝太康元年,全国有户245.984万,总人口1616.3863万。晋书-地理志 南北朝: 刘宋:公元464年,宋武帝大明8年,全国有户90.687万,总人口468.5501万。通典-食货七 北魏:公元525年,魏孝武帝正光年,全国有户500万,总人口3200万。通典-食货七 北齐:公元577年,北齐幼主承光元年,全国有户303万,总人口2000万。通典-食货七

南陈:公元589年,陈后主桢明3年,全国有户50万,总人口200万。通典-食货七 隋: 公元609年,隋炀帝大业5年,全国有户890.7536万,总人口4601.9956万。通典-食货七 唐: 公元649年,唐太宗贞观22年,全国有户300万。?? 通典-食货七。公元705年,唐中宗神龙元年,全国有户615.6141万,总人口3714万。资治通鉴-卷208 公元740年,唐玄宗开元28年,全国有户841.2871万,总人口4814.3609万。新唐书-地理志 公元754年,唐玄宗天宝13年,全国有户906.9154万,总人口5288.0488万。新唐书-地理志 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14年,全国有户891.4709万,总人口5291.9309万。通典-食货七 公元764年,唐代宗广德2年,全国有户293.3125万,总人口1690万。通典-食货七

历年世界各国GDP排名 中国GDP总值、世界排名、人口及外汇储备统计数据

历年世界各国GDP排名? (一)? 1949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X位:179.56亿美元(50年国家外汇储备:1.57亿美元)人口5.42亿 1952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X位:276亿美元[679亿](外汇储备:1.08亿美元)人口5.75亿 1962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X位:467亿美元[1149.3亿](外汇储备:0.81亿美元)人口6.73亿 1970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13位:916亿美元[2252.7亿](外汇储备:0.88亿美元)人口8.30亿 1978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15位:2683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1.67亿美元)人口9.63亿 1980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7位:3332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12.96亿美元)人口9.87亿 1990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10位:3638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110.93亿美元)人口11.43亿 1995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7位:6913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735.97亿美元)人口12.11亿 2000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6位:10801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1655.74亿美元)人口12.67亿

2001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6位:11592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2121.65亿美元)人口12.76亿 2002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6位:12371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2864.07亿美元)人口12.85亿 2003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7位:14099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4032.51亿美元)人口12.92亿 2004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6位:19787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6099.32亿美元)人口12.99亿 2005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5位:22564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8189亿美元)人口13.09亿 2006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4位:26448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10663亿美元)人口13.10亿 2007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3位:29330亿美元/预测(汇率按7.8计算)(国家外汇储备:12020亿 (二)历年世界各国GDP排名 1970——2009世界GDP排名1970年世界各国(地区)GDP总值排名(除苏联外,按当时汇率) 01----美国--------1,0255亿美元 02----日本----------2068亿美元 03----西德----------2037亿美元 04----法国----------1470亿美元 05----英国----------1236亿美元

中国历年出生人口统计

中国历年出生人口统计 1949 13,913,927 1950 14,711,260 1951 14,413,123 1952 17,236,621 1953 16,745,695 1954 18,513,434 1955 18,612,172 1956 17,364,027 1957 18,998,424 1958 17,135,981 1959 13,059,787 1960 14,684,726 1961 11,414,017 1962 20,923,112 1963 27,866,189 1964 24,144,848 1965 24,799,129 1966 24,828,470 1967 21,736,582 1968 27,718,516 1969 25,018,386 1970 28,012,344 1971 25,160,381 1972 24,800,391 1973 23,630,435 1974 22,874,423 1975 21,136,635 1976 20,491,797 1977 17,931,155 1978 18,831,591 1979 18,924,822 1980 18,393,809 1981 19,122,938 1982 23,100,427 1983 20,065,048 1984 20,313,426 1985 20,429,326 1986 23,190,076 1987 25,282,644 1988 24,576,191 1989 25,137,678 1990 26,210,044

1991 20,082,026 1992 18,752,106 1993 17,914,756 1994 16,470,140 1995 16,933,559 1996 15,224,282 1997 14,454,335 1998 14,010,711 1999 11,495,247 2000 13,793,799 2001 17,020,000 2002 16,470,000 2003 15,990,000 2004 15,930,000 2005 16,170,000 2006 15,840,000 2007 15,940,000 2008 16,080,000 2009 16,150,000 2010 15,740,000 2011 16,040,000 2012 16,350,000 2013 16,400,000 2014 16,870,000 2015 16,550,000 2016 17,860,000

中国历朝历代人口数目

中华民国: 公元1913年,民国2年,全国总人口43200万。民国二年世界年鉴 公元1928年,民国17年,全国总人口47478万。民国十七年户口调查统计报告 公元1947年,民国36年,全国总人口46100万。中华民国统计年鉴中华人民国和国:公元1954年,全国总人口60266万。 公元1969年,全国总人口80671万。 公元1981年,全国总人口100072万。 公元1995年,全国总人口120000万。公元2000年,全国总人口130000万。 中国历代人口: 公元纪年 人口数(万人) 公元前5000 出现原始农业 493 公元前340 战国初期 3000 公元前221 秦朝初期 2000 公元前202 西汉初期 1300 西汉平帝元始二年 6300 157东汉桓帝永寿三年7200 265 三国末期2500 300晋惠帝永康元年3379 368~407 十六国东晋中后期3128 520 南北朝中期5240 581 南北朝末期4430 609 隋炀帝大业五年5542 624 唐高祖武德元年2274 755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 8775 860 唐懿宗咸通元年6700 960 五代十国末期3979 1110 宋徽宗大观四年 11946 1207~1223 南宋宁嘉宗十六年 12540 1351 元惠宗至正十一年 9730 1566 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 16480 1661 清世祖顺治十八年8490 1691 清圣祖康熙三十年11023 1751 清高宗乾隆十六年20560 1805清仁宗嘉庆十年33218 1851 清文宗咸丰元年43216 1874 清穆宗同治十三年35890 1912 中华民国元年44294 1949 民国三十八年54545 1950 55196 1951 563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