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学设计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变化的因素。【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近现代服饰、饮食、居室建筑与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

通过解读历史图片和相关资料,学会从特定的中国社会历史大背景中去探究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各方面的变迁的特点;

探讨影响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学会从多角度分析思考问题。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根据兴趣,在课前寻找基本史实材料,完成基础知识;

选取有代表性的历史老照片和文字资料,对照比较分析,感受社会生活的变迁;

学生汲取材料信息探究影响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学生通过合作,完成探讨,培养学生的归纳组织、书面表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之下,使学生认识到它的发生是必然的。同时,它的特点也是时代造就的。正确对待西方文明和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特征。

难点: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探究法、比较法、归纳法、问题教学法

【教具】多媒体、黑板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通过阅读教材和导学案,对本课形成基本认识,分小组收集资料,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物质生活变迁的基本史实,思考其变迁的特征,初步分析变化的原因。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设问:如果问女孩子们最想拥有什么衣服,男孩们最欣赏什么样的女性服装。

引题:播放视频,给学生强烈的感性认识。

旗袍是女性服饰之一,源于满族女性传统服装,在20世纪上半叶由民国汉族女性改进,由中华民国政府于1929年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1949年之后,旗袍在大陆渐渐被冷落,尤其文革中被认为封资修象征大量毁坏。一种服装折射出一段历史,可谓“小服装、大时代”。今天我们一起穿越到近代中国感受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

第二环节——推进新课

一、服饰(穿在身上的历史):

请服饰小组的学生代表上台展示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并简单归纳。

探究一:近代的以来旗袍的变化趋势是什么?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学生阅读教材,观察图片完成)

特点: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

原因:西方文化的冲击

反映了女性思想的解放。

探究二:西装何时传入我国,首先在何地何人中流行,原因有哪些?

鸦片战争后、东南沿海通商口岸

留学生、革命者、买办阶层中开始流行,并逐渐向内地辐射,

原因:①外因:西方文化的影响②内因:“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探究三:中山装与西装并行说明了什么?

中西方文化的冲突和融合

探究四:为何产生“蚂蚁的时代”?(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66《历史纵横》)以表格形式总结近代以来服饰的变迁,分析变化的特征、时代背景。

二、舌尖上的中国(请饮食小组的同学代表上台展示资料)

探究五:近代饮食文化的变化特点、新中国成立后饮食文化的发展及原因。

三、居民建筑

运用身边的材料、通过我们校园的变化启发学生。

探究六:洋房为何在中国出现?它对中国的民居有何影响?

(答:鸦片战争后洋房在租界地出现。使中国逐渐出现了完全欧化的住宅,如20世纪20、30年代在京津地区出现的花园洋房、公寓、别墅等以及普通百姓家中家具的变化。)

四、社会习俗(请学生代表展示资料)

旧习改变

男子留辫剪辫易服

女子裹足迫令放足

婚姻包办婚姻自由

跪拜作揖鞠躬握手

探究七:习俗产生变化的原因?

1、外因:受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西方民主思想观念的传播。

2、内因:资产阶级政治文化运动的影响:新中国的成立改变了中国的半殖民地状态,人民成为国家主人。

第三环节——知识梳理、分析特征

设问:根据我们所学归纳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总特征?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再引导学生一起分析变化的总特征?

第四环节——探讨原因

设问:中国的近代以来社会生活发生了如此众多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讨论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合作完成)

提示:经济(生产力水平)

内因:国内的历史剧变政治(环境、形势)

文化(思想观念)

外因:西方文明的影响

(引导:

一、近现代以来中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

(经济因素——生产力水平)

二、中国近现代以来重大的政治事件的影响,政治环境日益宽松。

(政治因素)

三、中国人的思想不断解放的结果。(思想观念)

四、鸦片战争后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的传入起到示范和刺激作用;(外来文化))

第五环节——知识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近代以来中国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的基本史实,分析了变化的特征,探讨了变化的原因。从学习中我们认识到了中国近现代社会是一个处于社会变动的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而这些变化也清晰地反映了中国近代化

和现代化的进程,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第六环节——拓展延伸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正处于一个急剧变化的历史时期,我们接受到的外来文化很多,因而对待外来文化的观点也很多。

观点一:这是一种进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发展,这时候旧的文化显然是不合时宜的,西方文化的进入,给我们带来新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中国逐渐改掉了一些传统陋习,与世界接轨。

观点二:这是一种文化侵略,西方文化的进入,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一步步沦丧,特别当我们过着西方的圣诞节时,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已经被韩国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该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

设问:作为当代青少年面对东西方文明碰撞时,应该做出怎样的正确选择?

【板书设计】

正版书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变化:原因:特征:

衣:中西合璧、多样化内因时代性

食:西化、营养外因阶段性

住:西化、改善不平衡性

习俗:简易、文明

总趋势:封建传统→近、现代化

副板书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根据课程标准和三种版本教材对本课内容进行了整合,将知识重点放在了服饰和习俗方面,对食和住作了简单处理。教学中融入了新课改理念,主要采用了问题教学法和学生自主学习法,有力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也有效地突出了重点和突破了难点。总之,整个环节清晰、流畅,重难点突出,思路清晰,板书简洁明了,教学目标基本实现。

但也存在不足:引导学生分析深度不够;注重论从史出不够;还应注意对学生基本史实的学习的加强,注意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让课堂活起来。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设计

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照相和电影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了解民国初年剪发辫、改称呼的基本史实,并试分析其原因。 了解清末民初人们服饰的变化和中山装、旗袍的基本知识,尝试通过服饰的变化来了解社会的变化。 通过思考“为什么清末民初中国的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搜集老照片、旧服饰等,建立班级展览角,以形成对百年来中国社会习俗变迁的直观认识。 阅读(老照片》《百年中国》等书籍和资料,观看相应的影视作品如《西洋镜》等,加深对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状况的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中逐步认识到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等,人类的生活必会发生重大的变化。中国社会接受西方传人的照相和电影,剪发辫、改称呼以及服饰受西方影响发生变化等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性。 今天我国的旗袍在世界服饰界占有重要的地位,人类对美好的事物能够形成共识。 重点:本课的重点是了解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情况,即知道照相、电影的出现以及剪发辫、改称呼、易服饰等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 难点:分析剪发辫、改称呼的原因和尝试从服饰的变化中了解社会的变化与发展。教师加以引导,根据分析,学生能够知道这些法令的出台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是有原因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教学方法:以练习的方式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结合发言同学的讲述开展讨论。如: 1.照相术是何时传人中国的?它有什么历史作用, 2.电影刚传人中国时被称为什么?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什么, 3.照相术和电影在西方发明不久就传人了中国并得到发展说明了什么? 4.剪发辫的内容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5.改称呼的内容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新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对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且这一课内容丰富生动、贴近学生日常生活,便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分析剪发辫、改称呼的原因和从服装的变化中了解社会的变化与发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通过同学即兴表演,不同时期即清朝、民国、当代,不同的服饰及见面怎样打招呼,来体现社会的变迁、思想观念的变化,以化解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通过调查问的形式,了解学生对本课相关内容掌握的程度,具备的能力。初二学生基本上已经能使用网络查询和下载资料,加上善于表现的个性和急于探究的心理,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思想新潮、开放,让他们去探究与本课内容中的相关知识,将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知识与能力 1、知道照相和电影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了解民国初年剪发辫、改称呼等基本史实,分析其原因。并通过清末民初人们服饰的变化来了解社会的变化。 2、通过对民国初年社会生活变迁的讨论和分析,让学生得出这是等级观念和思想观念的改革,是社会发展、历史进步的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反映民国初年社会变迁的文字、图片等史料,并对其进行归纳,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2、通过学生表演不同时期称呼的变化,认识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它在改造着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在教学中开发教材的伸缩点,使学生不但学到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得到了教育。 根据对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知识、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分析,教学活动将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重视教学过程的学生的参与性、探究性,使学生在主动探究中体验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更好地体现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建立民主、平等和合作伙伴的新型师生关系。 五、(一)教学准备阶段 教师准备 制作有关课件,剪辑有关录像资料,印发与本课有关的文字、图片等部分资料。 学生准备: 1、利用各种资源(旧服饰、老照片,或图书《老照片》、《百年中国》、《旧中国大博览》)等书籍和资料,或借助互联网,以及观看相应的影视作品如(《西洋镜》、《定军山》等),搜集与本课相关的信息,并进行整理、加工,以便在课堂上展示。 2、采访社区的老人,了解当时社会变迁情况。 教学用具:多媒体投影仪和图片等。 (二)教学过程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22课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课标内容】 (1)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2)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媒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3)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 (1)通过分析《红楼梦》片段材料,初步培养学生阅读、分析信息的能力。 (2)讨论西方社会习俗对中国的影响,使学生逐步了解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成在思考、讨论的基础上与人合作、共同得出结论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感知中国近代社会在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领域的变化的原因,理解这些变化是适应近代社会发展的结果,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方法以及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收集、处理信息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步了解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产生影响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了解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对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学习吸收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的国际意识。 【重点和难点】 重点:(1)交通、通讯工具的变革;(2)大众传媒的影响 难点:西方生活习俗对我国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方法】方法一:表格教学法 方法二:图片教学法 【课时】 1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方法一:表格教学法 [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反映中国社会生活的顺口溜: 交通基本靠走; 通讯基本靠吼; 传媒基本靠手; 见面就是叩头。 提问: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有没有发生改变呢?如果有,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教师展示下表,由学生阅读教材,自主探究完成: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简表

《新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梳理型教案1

《新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梳理型教案1 【课程标准】 以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为例,说明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知道就业制度的变化,认识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 以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为例,说明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变化以及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变化。 (2)培养学生用数字、图片等资料分析对比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历史发展观和进步观。 (4)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安排学生采访或社会调查,收集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为第一手资料,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 (2)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制度,数据。用数字有力说服,实施探究式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3)采用“举办小型展览会”、“编写历史小报”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历史发展观和进步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人们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前所未有的变化,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改革开放的胜利。 (2)认识到国家关于就业制度的改革,打破"铁饭碗"是社会进步的要求,人才竞争的需要。国家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重点】 改革开放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 【难点】 改革开放后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把握。

【教学设计思路】 教师组织学生有“节奏性”的活动,对比观察民国时期、近代的系列照片、社会调查、实物展示等,引导学生主动进入角色,深入理解变化现象及其内涵。 【教学过程】 (导入1)历史老照片对比(或学生家庭照片对比) (导入2)改革开放前后新旧四大件对比引入 (导入3)学生描述自己一家一天的生活,包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内容,由现在的生活状况,引出学生对以前人们生活探究的欲望(导入4)刘兴民《生于七十年代》中的一段描写引入 一、生活水平的提高 学生分为四组分别通过调查、采访了解改革开放前后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 1.衣 【家庭照片展示讲解】 【服装表演】 【小品表演】《抢购》 【数据展示】1990年城市居民衣着人均消费275.6元;2001年城市居民衣着人均消费537.5元 2.食 【年夜饭调查】(地点、内容、花钱数、原因等) 【实物展示和解说】学生搜集的各类票据 【小故事】伤心往事 3.住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学生(或小区)家庭住房情况调查。 (资料展示)国家统计局住房调查统计数据。 中国房地产协会副会长顾云昌“这十年来中国的房地产发展规模之大格局变化之快居世界之首。” 4.行 【社会调查】(1)近十年家庭日常交通工具的变化。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岳麓版(2001)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2课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课标内容】 ①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②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媒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③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火车、轮船、汽车、飞机逐渐成为时尚的交通工具;近代邮政的开办,电 报和电话的使用;照相、电影、交际舞等成为娱乐新时尚;大众传媒的影响;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通过阅读、分析、讨论,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 成在了解信息、讨论的基础上与人合作、共同得出结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感知中国近代社会在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领域的变化,了解产生这 些变化的原因,理解这些变化是适应近代社会发展的结果,对中国的近代化进 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方法以及通过多种途径和方 式收集、处理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初步了解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影响的结果,是历 史发展的要求。 ②树立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和面向世界的国际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交通、通讯工具、大众传媒等变革的背景、影响。 ●难点:正确认识西方生活习俗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课前引导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领先世界水平,但是,由于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随着列强的入侵,紧闭的国门被迫打开,中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社会习俗也发生了变化。 二、学习新课 (一)交通、通讯和娱乐新时尚 1、显示幻灯片杜牧《过华清池》“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引导学生思考。 中国古代最快捷的交通和通讯工具是什么?请你估算一下当时用这种工具 从广州到西安最快要多久才能把荔枝或者军情送到。 学生体验后,教师指出:到了清末,这种状况有了改观,新的交通工具、通讯 工具开始出现。 2、自学课文,说说近代出现了那些新的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 3、学生讨论归纳:新的交通工具、通讯工具比传统交通、通讯工具的优势。给近代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讲解:中国古代自古以来就使用驿站和民信局作为传递信息的机构。这种 传递方式就普及程度而言都远不如西方邮政。工业革命后,交通工具的变革带 来邮运工具的革命,使得近代邮政发展更为迅速。尤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电报和电话等通讯工具的使用,为快速传递信息提供了方便。新型通讯工具能 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大大提高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容量和范围,因此,对 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幻灯片明确:新的交通、通讯工具更快捷,也更能为大众服务。它的出现,便利了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联系,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中 国近代化进程,人们的生活方式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4、新的娱乐方式 ①设置问题,比较分析。你知道中国传统的娱乐方式有哪些?近代又出现了那些新的娱乐方式?这些变化对近代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②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随着中外交流的增多,人们的娱乐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娱乐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今天的绝大多数娱乐方式在近代中国已经出现,并逐步成为新的时尚。 (二)大众传媒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知识梳理 (一)近现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出现工业化的趋势;政治上西方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民权、平等思想传入,出现民主化的趋势;思想文化方面反对传统儒教,提倡学习西方,出现了科学民主的趋势。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一步步向现代化迈进,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迈进。随着这些变化,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1)衣:人们的衣着,基本上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面貌和现代化的程度。辛亥革命前,有不少仁人志士率先奋起剪掉象征清王朝的辫子,表示反对封建专治的决心。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令,几年里全国男子绝大部分都剪掉了辫子;服饰上的变化是出现中山装和旗袍;同时废除了残害妇女身心健康的缠足陋习。在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当时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服装样式也逐渐多样化,男装以西服和茄克衫为主,女装式样更多,牛仔服是男女青少年喜爱的款式,最为流行。展示新颖款式的时装表演会接连不断,日新月异的时装令人目不暇接。 (2)食:饮食习惯具有强烈的民族传承性,也受着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巨大影响和制约。如南方稻作农业区以稻米为主食,北方旱作农业区则以菽麦粟米为主食。民国时期的饮食结构有了新的变化。在一些沿海城市,西餐已逐渐成为时尚的佳肴。外国传来的卷烟,大量地排挤了中国的旱烟和水烟。这些现象,使中国的传统食品工业发生了变化。但在广大的农村,贫苦农民仍旧是吃糠咽菜,西方食品在那里根本没有市场。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国家对城镇居民实行粮食定量供应。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绝大部分人的饮食结构正在发生变化。主要是饮食多样化,主食的比例逐渐下降,副食和果品的比例逐渐增加。主食的内容也在变化,以大米和面粉等细粮为主食,吃玉米面和高粱面的人在逐渐减少。肉类食品、各种新鲜的水产品、新鲜蔬菜、饮料到处都能买到。 (3)住:在住宅建设方面,民国时期城市的老式房屋和农村的茅草房仍旧大量存在,在沿海城市,一些巨商富贾和大官僚,盖起了“洋楼”。城市住宅中,有电灯和自来水,为广大市民的生活使供了方便。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从80年代开始,居民住房不断得到改善。不仅人均居住面积扩大,而且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4)行:民国时期的交通较前有了一定的改善。轿子、马车逐渐减少,人力车、自行车成了常见的代步工具。城市里有了柏油马路,有公共汽车和有轨电车。公路和铁路交通也有所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交通方面变化很大。新修建了许多铁路,城市交通除公共汽车、电车以外,还有出租汽车,少数大城市开始拥有地铁。城乡人民个人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自行车,中国因此被称为“自行车王国”。民用航空在改革开放后发展很快,现在所有的公民都可以乘坐飞机。利用假日旅游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许多人生活内容的一大变化。人们逐渐打破了过去封闭式的生活环境,走出家庭,走出本乡本县,出外旅游了。 (二)近现代交通、通讯的发展 交通: (1)19世纪末,列强竞相在中国投资修筑铁路,如俄、德、英、法分别修筑了中东铁路、胶济铁路、广九铁路、滇越铁路等。列强通过修路获得了高额利润,控制铁路沿线的大片土地和资源以及运输军队等。列强控制的铁路延伸到哪里,他们的势力就扩展到那里。 (2)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是由詹天佑主持修筑的京张铁路。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 “再不实行改革,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就会被葬送。”30年前,一个伟大领袖,一个中国新时期的设计者——邓小平代表亿万人民,顺应历史潮流,打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中国从此走向世界,世界从此认识中国,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也从此开始……对改革开放前后人民生活的变化进行的讨论,我们主要从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等几个方面的改变进行归纳。 1.衣:由穿暖到个性化 改革开放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商品供应严重匮乏,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且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单调。大家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色的海洋”. 改革开放后,随着物质的丰富和思想的解放,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不少人穿上名牌服装或时装,服饰已不仅仅是御寒的工具,更是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近30年来,城乡居民消费生活变化最快、最大的是服装。不仅衣着数量大幅度增加,而且穿着质量明显提高,服装功能也由过去的单纯遮体御寒演进为体现个性化的审美意识与塑造自我形象。 2.食:由吃得饱到吃得好. 改革开放前,食物匮乏、单调,人们的营养严重不足,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改革开放后,十几亿人民的吃饭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改革开放后,十几亿人民的吃饭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人们不但能“吃饱”,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这一变化,首先表现在粮食消费比重下降,表明人民不再为吃饱而发愁。在主食消费比重下降的同时,副食特别是动物性食品消费的比重明显提高,在对原粮消费相对下降的同时,对加工食品特别是风味、疗效、方便食品的消费上升。 3.住:由拥挤到舒适宽敞. 改革开放前,人们的居住条件较差。改革开放后,不仅人均居住面积大,而且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明显的改善,城镇居民住房,由缺房、拥挤逐步向比较宽敞、比较舒适方向发展。住房的质量和配套性也不断提高。 4.行:由闭塞受限到舒适快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交通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铁路、公路和航线的增长都很快。由于经济条件的好转和假期的延长,出门旅游的人越来越多,除乘火车外,乘坐飞机也不是稀罕的事了,开私人汽车出行的人也占一定比重。随着各种运输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国交通建设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基本形成以铁路为骨干,公路、水运、民用航空组成的综合运输网。 5.用:由物资紧缺到琳琅满目. 改革开放前,代表着当时生活水平的“四大件”是缝纫机、自行车、手表和收音机。改革开放后,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电话、电脑、手机已相当普及。城乡居民的用品消费,呈现出以非耐用消费品为主向以耐用消费品为主,以日常生活用品等生存资料为主向彩电、冰箱、空调、微机等发展和享受资料为主,以功能单一、低档用品为主向高科技、多功能中高档用品为主转化的趋势。 6.通讯:由鸿雁传书到人远天涯近 截至目前,中国固定电话用户已达3.6亿多,移动电话用户总数接5.7亿,已成为全球移动电话用户规模最大的国家。如今,无论走到国内哪个大中城市,电话可以直拨180多个国家和地区。 7.娱乐生活方面:从一年难得看上几回的露天电影,到个性化的家庭影院;从收音机中收听

雨城区居民物质文化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雨城区居民物质文化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

————————————————————————————————作者: ————————————————————————————————日期: ?

关于雨城区居民物质文化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快速发展,农村、城镇、乃至小区,全体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意识也在不断提高,并且不断运用到实践中,去改善人们的生活状况。为了了解雨城区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状况,我们小组进行了标题为——关于雨城区居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状况的调查。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80份,占问卷总数的92.3%,本调查问卷共设20道题,分物质生活部分和文化生活两部分同时进行,各10道题,覆盖了居民对自己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等方面的看法,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覆盖性。本次调查旨在了解雨城区居民物质文化生活状况,涉及教育、宗教信仰、收入来源等方面,然后统计调查结果,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发现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少数问题较严重,应及时处理,并提出一些能加强居民物质文化生活的可行思路和建议。美中不足的是:由于时间比较仓促,问卷发放较少,在反映问题中难免有失偏颇。下面我们就按照问卷的题目设置依次对调查的主要情况作简要分析。 二、调查结果分析 接受调查的人们,按年龄级分类可看出30-40岁的居民毫无疑问是当前社会发展的主要劳动力及消费人群,占40%,其次是40-50岁居民占23.3%,23-30岁占20%,50岁以上占16.7%。总的调查结果显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城镇居民的物质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居民的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生活的丰富程度也在不断加强,总的说来,雨城区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反映出来的: (一)居民收入渠道不断拓宽 根据调查问卷的统计资料显示: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收入的渠道进一步拓宽,自由者开始越来越多,收入结构也在发生改变,但大部分人的职业还仍然是上班族,有着稳定的工作和收入。 (二) 平均月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整体提高了,生活成本也增加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经济等各方面也在不断提高,居民的收入也相应的增加了,加上市场的发展,满足了居民的很多需要,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物价的上涨也带给人们一些影响,比如生活成本的提高,让人们有一些不安。

《新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说课稿

《新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说课稿 首先是教材分析。说本课在此册书中的地位:本课作为本册书的最后一课,因为不涉及本册书如外交事业、国防、科技等专题性内容,容易被忽略,但从本课所要表达的主题: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决策带来了中国人们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改革开放促进了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极大提高、促进了社会经济方式的极大改变这一角度而言,本课对于学生了解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的意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来讲又尤为重要。因此,将本课作为一个重点课。说本课的作用:总结归纳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的重大变化,让学生从现实生活角度列举实例去切身体会这种变化既是本课的特色也是本课的作用。 二说本课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在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不同,以及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变化。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改革开放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从中理解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改革开放政策的胜利。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实行能者上岗,就业制度的改革,打破“铁饭碗”并不是社会就业制度的倒退,而是社会进步的要求,是人才竞争的需要。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为使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和实现再就业,已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社会保障制度,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是国家尽最大努力保障国有企业和职工双重利益、是适应社会发展和需要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是改革开放使人们在社会生活方式上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培养学生用数字、数据、图片、图像等资料分析对比的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历史发展观、进步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客观地评价我国的就业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从而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课主要是介绍在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及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显著不同,从中体会改革开放政策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重点:在改革开放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难点:对改革开放后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把握。 四说教学流程。导入:针对授课对象是我市学生,以自己所制作的新中国成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设计教案

教学活动标题: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大连市中山区实验学校张丽红 所属学科或领域:(历史) 适于的学段/年级:(八年级)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对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且这一课内容丰富生动、贴近学生日常生活,便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分析剪发辫、改称呼的原因和从服装的变化中了解社会的变化与发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通过同学即兴表演,不同时期即清朝、民国、当代,不同的服饰及见面怎样打招呼,来体现社会的变迁、思想观念的变化,以化解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通过调查问的形式,了解学生对本课相关内容掌握的程度,具备的能力。初二学生基本上已经能使用网络查询和下载资料,加上善于表现的个性和急于探究的心理,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思想新潮、开放,让他们去探究与本课内容中的相关知识,将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知识与能力 1、知道照相和电影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了解民国初年剪发辫、改称呼等基本史实,分析其原因。并通过清末民初人们服饰的变化来了解社会的变化。 2、通过对民国初年社会生活变迁的讨论和分析,让学生得出这是等级观念和思想观念的改革,是社会发展、历史进步的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反映民国初年社会变迁的文字、图片等史料,并对其进行归纳,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2、通过学生表演不同时期称呼的变化,认识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它在改造着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在教学中开发教材的伸缩点,使学生不但学到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得到了教育。 根据对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知识、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分析,教学活动将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重视教学过程的学生的参与性、探究性,使学生在主动探究中体验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更好地体现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建立民主、平等和合作伙伴的新型师生关系。 五、(一)教学准备阶段 教师准备 制作有关课件,剪辑有关录像资料,印发与本课有关的文字、图片等部分资料。 学生准备: 1、利用各种资源(旧服饰、老照片,或图书《老照片》、《百年中国》、《旧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

第1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时空坐标 ] [知识线索] 1.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叶,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一阶段。由于外来文化的介入以及崇洋习气的熏染,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成为这一阶段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迁的突出特征。 2.20世纪50年代以后,民众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受到了政治生活的严重影响。 3.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逐渐增强。20世纪末以来,在信息浪潮的冲击下,互联网正在迅速改变着民众的生活。 [目标导航]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变化趋势 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 (1)男子服饰 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 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 辛亥革命后,中山装成为中国男子的标准服装。 (2)女子服饰 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 经过改革与创新后的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3)特征:中西合璧。 3.中国现代服饰的变化 (1)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受到青睐。 (2)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受政治的影响,盛行军装和“干部服”。 (3)改革开放后: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 [思维点拨] (1)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产物,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深受西方外来文明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化色彩。 [归纳总结] 近现代男女服饰变化的主要特征 (1)近代特征:中西合璧、新旧并存。 (2)改革开放前的特征:政治性、保守性明显,朴素单一。 (3)改革开放后的特征:新颖款式层出不穷,与国际接轨。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1.传统菜系 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四大菜系得以在近代发展和最终形成。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人民版)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物质生活的变迁 1.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表现 ①近代:男性服饰:鸦片战争前后,分别是长袍马褂和西装;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大为流行。女性服饰:旗袍是受到女性欢迎的服装。 ②现代: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列宁装和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军装和“干部服”盛行,式样和颜色趋于单调。改革开放后: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 2.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1)中餐:四大菜系,即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2)西餐: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中国,出现了中西餐并行于世的局面。 3.居室建筑的演进 (1)传统居室: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2)西式住房:鸦片战争后,在租界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 二、习俗风尚的变革 1.背景: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都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2.表现

(1)婚丧礼俗:清末民初,新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仿效西式婚礼。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用火葬代替土葬。 (2)社交礼仪:民国成立后,点头鞠躬取代了传统的跪拜作揖。 (3)思想观念:女子获得受教育权利并步入社会。 [轻巧识记]物质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一条主线: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2)两大领域:物质和习俗。 (3)两大特征: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三个方面:变化中的男女服饰、物质生活衣食住行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迁。 四个时期:鸦片战争后、辛亥革命后、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以来。 [概念阐释]社会生活 社会生活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纽带,由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心理、环境诸因素综合作用,形成一系列极为复杂的、多层次的社会现象。广义的社会生活中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相对应的社会生活,就是指社会日常生活。内容主要表现为个人、家庭及其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 南靖四中高丽芬 一、教学内容分析 《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二册》(人民版)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课。 《课程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其变化的因素。 本节课是专题四的教学重点。通过具体了解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基本史实、阶段特征,分析其变迁原因,使学生认识到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设计思想 1.这节课内容贴近生活,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因此教学设计基本思路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感受历史,联系自身情况及周围生活体验历史,最终认识历史。在这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老师适当引导,深入探讨,归纳特征、分析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2、为确保课标的实现,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与取舍。物质生活方面以最具代表性的服饰文化作为切入点和重点,弱化饮食和建筑方面。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通过对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情况的比较,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通过对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原因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能力。 [过程与方法]利用图片、文字和影像资料,开拓学生的想象空间,再现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场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之下进行考察,使学生认识到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逐步树立历史唯物史观。认识到民主、自由、平等和法制等思想观念对近现代中国陋习的改变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树立民主平等和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做一个遵纪守法的模范公民。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基本史实、阶段特征及原因。 (二)难点:分析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 五、教学过程 导入:图片导入法(旗袍),除了服饰方面的变化,还有哪些方面的变迁 引导学生迅速浏览课本62页的课前提示,思考本课讲解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哪几大方面的变迁? 答:服饰、饮食、居室建筑、习俗风尚这四方面的变迁。 讲授新课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板书) (一)服饰的变迁:(图片展示) (1)近代(鸦片战争后——新中国成立)(板书) 近代的服饰除了改良以后的服饰外,传统服饰依然占据了一定的市场。 ①代表性服饰:男装:西装、中山装、长袍马褂(板书) 女装:旗袍、上衣下裙 ②服饰特征: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新旧并存(板书) 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原因:A、从服饰中我们看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子。从什么时候开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复习提纲)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复习提纲) 第一节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内容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一、服饰方面 1、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 (特征: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中西合璧,不土不洋。) A、鸦片战争前:长袍马褂 B、鸦片战争后:①西装传入中国,民国后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礼服之一。 ②“断发易服”(剪辫着西装。具有移风易俗、反清色彩) ③中西合璧、满汉风格:旗袍——是西式服装影响下女性服装变化发展的典范。 C、辛亥革命后:中山装(中西合璧)——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综合西式和中式服装的特点,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中山装和旗袍具有中西合璧的特点。 2、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特征:由于政治上的影响,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A、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 男装:列宁装、中山装、中式便装女装:列宁装、连衣裙、中式便装 B、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军装和“干部服”盛行,服装样式和颜色趋于单调。 3、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后) (特征: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二、饮食方面 2、西餐 (1)传入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后 (2)影响:①西餐常用原料进入餐桌②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 (3)中西餐饮食文化的区别: ①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存在明显; ②中餐以追求美味首要目的,西餐以营养为最高准则。 三、建筑方面 1、传统建筑:北京四合院 鸦片战争后: 2、新式住宅:“新村”、“花园”、“别墅”、“公寓” 3、中西合璧 四、习俗方面 1、中国旧时期比较落后的风俗:婚姻包办、土葬、厚葬、女子裹足且不得接受教育、迷信等 2、这些旧风俗到近现代的变化:婚姻自由、婚礼删繁就简、火葬、简葬、女子放足且可以接受教育并走

第11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艰难起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体现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的完整性。教材涉及的内容丰富多彩,属于实际生活的典型事例,以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出发,虽然理论性不强,但是目的在于增强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间的联系。 本课的主题是了解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情况,分析原因,使学生一步步理解到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文明的发展以及世界文化的交流等,人类的生活必将会发生重大的变化。这些都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性。 从教材内容来看,由“照相与电影的出现”、“剪发辫改称呼”和“服饰的变化”三个部分组成,这三个子目内容是有着内在的联系的。从清末民初人们生活的变化,反映出清末民初人们思想的变迁。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已经学过了一年多的历史知识,在知识含量和学习方法上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有一定的自主学习水平和合作探究精神。本节课教材涉及的内容又属于实际生活的典型事例,这部分内容较为丰富、生动、贴近日常生活,所以应在课前让学生实行一定的文字、实物、图片及音像资料的收集工作,在课堂上要大胆放手,充分的相信学生,把尽量多的知识教给学生自己去学习探究,并通过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和即兴表演,引导学生的思路,使其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水平,形成对历史的认同感。 三、课程标准及三维目标 课程标准: 知道照相机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水平:通过学习学生知道照相和电影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了解民国初年剪发辫、改称呼等基本史实,分析其原因。并通过清末民初人们服饰的变化来了解社会的变化。通过对民国初年社会生活变迁的讨论、分析和相关图片的搜集,让学生得出这是社会发展、历史进步的结论,从而学生的分析、归纳水平和收集历史信息的水平都得到了锻炼。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搜集旧照片、旧服饰等图片资料,加深了直观理解;通过学生表演课本剧,理解社会在持续地发展变化。通过小组不同形式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水平、小组合作意识、创新和探究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国近代社会受西方影响发生变化等都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性,是一种历史的进步。通过学习学生的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得以形成和提升。通过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同现代社会生活的比较学生能够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历史纵向比较的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情况,即知道照相、电影的出现以及剪发辫、改称呼、易服饰等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 教学难点:分析剪发辫、改称呼的原因和尝试从服饰的变化中了解社会的变化与发展。 四:〖教学方法〗 师生谈话法,表演法,讨论法,比较法,学生活动法(自学互论,展示材料),教师点评、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 五:教学过程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课程设计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教材整理1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1.鸦片战争前:物质文化生活与社会习俗多沿袭传统。 2.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 (1)衣 ①“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 ②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③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服装更是五花八门。 (2)食: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3)住:西方建筑样式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引人注目。 (4)社会风俗 ①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②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 ③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④大城市的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农村仍沿袭传统的风俗习

惯。 [误区警示]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易误点 (1)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 (2)清朝缠足陋俗最盛,但清政府并不支持缠足,还多次下令废止缠足。 (3)允许臣民自由剪发的最早时间是清朝末年,而不是辛亥革命后。 (4)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城乡之间的差别极大,地区之间的发展也极不平衡。 教材整理2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1.20世纪50~70年代 (1)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但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生活水平总体较低。 (2)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2.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 (1)衣:颜色从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 (2)食:到1987年,中国已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政府还倡导“菜篮子工程”。 (3)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 (4)风俗: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在逐步形成。 [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66“学思之窗”,思考:你认为,导致当今中国产品丰富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提示】改革开放搞活了经济,粮食产量提高,工农业产品丰富,当今人们再也没有花钱而买不到东西的烦恼了。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课标内容】 (1)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2)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媒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3)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 (1)通过分析《红楼梦》片段材料,初步培养学生阅读、分析信息的能力。 (2)讨论西方社会习俗对中国的影响,使学生逐步了解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成在思考、讨论的基础上与人合作、共同得出结论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感知中国近代社会在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领域的变化的原因,理解这些变化是适应近代社会发展的结果,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方法以及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收集、处理信息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步了解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产生影响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了解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对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学习吸收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的国际意识。 【重点和难点】 重点:(1)交通、通讯工具的变革;(2)大众传媒的影响 难点:西方生活习俗对我国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方法】方法一:表格教学法 方法二:图片教学法 【课时】 1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方法一:表格教学法 [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反映中国社会生活的顺口溜: 交通基本靠走; 通讯基本靠吼; 传媒基本靠手; 见面就是叩头。 提问: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有没有发生改变呢?如果有,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教师展示下表,由学生阅读教材,自主探究完成: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简表

新课标高考历史专题解析十八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精修订

新课标高考历史专题解析十八近现代社会生活 的变迁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专题十六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考纲要求: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3)大众传媒的发展 二、广东真题: 1.(2011文综)图5所示为乡村知识分子1913A .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B .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C .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D .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2009·历史)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风尚的是 A .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 .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 C .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D . 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3.(2009·理基)“又是庚申元旦节,过年过得直贯冲。见面齐声道恭喜,脱帽都行一鞠躬……祝罢再把新年贺,两手深深打一恭。”长沙市民曾有的这些习俗,最早可能出现于 A .唐宋时期 B .明朝后期 C .民国初年 D .新中国时期 4.(2008·历史)“人间处处倡民主,天上谁人奉玉皇。一朵红云旗五色,惊传飞艇上天堂。”这一情景最早可能出现于 A .戊戌维新时期 B .辛亥革命时期 C .新文化运动时期 D .抗日战争时期 5.(2007·历史)“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这一情景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现于 A .明朝 B .清朝 C .民国 D .新中国 三、单元概述: 中国近现代社会处于剧变的历史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显着变化。衣食住行、社会习俗、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大众传媒等都出现了新的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