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体育学基础综合》大纲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体育学基础综合》大纲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体育学基础综合》大纲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体育学基础综合》大纲

(科目代码:624)

第一部分考试说明

教育学、运动训练学是华中科技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必考科目。它的评价标准是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能达到及格及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比较扎实的教育学与运动训练学理论基础,以利于进一步深造。

一、【考查目标】

1.准确识记教育学与运动训练学的基础知识。

2.正确理解教育学与运动训练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3.能够运用教育学与运动训练学的基本理论分析与解决实践问题。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二)答题时间:两科目共用180分钟。

(三)题型与所占分值比例:

教育学试卷、运动训练学试卷满分各为150分,其中各包括: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第二部分考查要点

【教育学部分】

一、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二)狭义的教育与广义的教育

(三)教育的基本要素

二、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影响人的发展诸因素及其作用

(二)教育要适应青年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

三、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教育与诸社会现象的关系

1.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2.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二)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改革

四、教育的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概述

1.教育目的的概念

2.教育目的社会制约性

3.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二)我国的教育目的

五、学校教育制度

(一)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

(二)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

六、课程

(一)课程的概念

(二)历史上课程论评价

1.学科课程论与活动课程论

2.形式教育论与实质教育论

(三)国内外的课程改革

(四)我国中小学的课程

七、教学

(一)教学概述

l.教学的概念与定义

2.教学的意义与任务

(二)教学过程理论

1.教学过程理论的主要流派

2.教学过程的规律

3. 教学过程中的几种必然联系

(三)教学原则

(四)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的概念

2.教学方法的选择

3.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组织形式

1.教学组织形式的概述

2.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与辅助组织形式3.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六)教学评价

1.教学评价的概念

2.教学评价的意义

3.教学评价的种类

4.教学评价的原则和方法

5. 学生学业成绩评价

6.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

八、德育

(一)德育概述

1.德育概念

2.德育任务

(二)德育过程

(三)德育原则

(四)德育的途径和方法

九、体育

(一)体育的意义

(二)体育的任务

(三)体育的内容

(四)体育的组织形式

(五)体育的过程

(六)体育的基本要求

【运动训练学部分】

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

一、竞技体育概述

(一)竞技体育释义

(二)竞技体育的形成动因

(三)竞技体育的基本构成要素

(四)竞技体育的特点与社会价值

二、运动训练概述

(一)运动训练释义

(二)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

三、运动训练学概述

(一)运动训练学释义

(二)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

(三)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任务

(四)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

一、运动成绩及其决定因素

(一)运动成绩释义

(二)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

二、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构成

(一)竞技能力释义

(二)竞技能力的构成

(三)竞技能力与运动能力的异同

(四)竞技能力与训练水平的异同

三、运动员状态诊断与训练目标建立(一)状态诊断与目标建立的重要意义(二)起始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完整体系

第三章运动训练原则

一、运动训练基本原则概述

(一)训练规律与训练原则的概念

(二)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

二、竞技需要原则

(一)竞技需要原则的概念

(二)竞技需要原则的理论依据

(三)竞技需要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三、有效控制原则

(一)有效控制原则的概念

(二)有效控制原则的理论依据

(三)有效控制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四、周期安排原则

(一)周期安排原则的概念

(二)周期安排原则的理论依据

(三)周期安排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五、适宜负荷原则

(一)适宜负荷原则的概念

(二)适宜负荷原则的理论依据

(三)适宜负荷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四)科学地处理负荷量与负荷强度的关系

(五)科学地根据项目的性质安排负荷六、区别对待原则

(一)区别对待原则的含义

(二)区别对待原则的理论依据

(三)区别对待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七、适时恢复训练原则

(一)适时恢复训练原则释义

(二)适时恢复训练原则的科学基础(三)贯彻适时恢复训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四章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

一、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概述

(一)运动训练方法概述

(二)运动训练方法体系

(三)运动训练手段概述

(四)运动训练手段体系

二、运动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

(一)重复训练法

(二)间歇训练法

(三)持续训练法

(四)变换训练法

(五)循环训练法

(六)比赛训练法

三、运动训练常用手段

(一)周期性单一练习手段

(二)混合性多元练习手段

(三)固定组合练习手段

(四)变异组合练习手段

第五章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

一、运动员体能训练概述

(一)体能训练释义

(二)运动员体能的构成

(三)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

二、力量素质及其训练

(一)力量素质释义

(二)最大力量的训练

(三)快速力量的训练

(四)爆发力的训练

(五)相对力量的训练

(六)力量耐力的训练

三、速度素质及其训练

(一)速度素质释义

(二)反应速度的评定与训练

(三)动作速度的评定与训练

(四)位移速度的评定与训练

四、耐力素质及其训练

(一)耐力素质释义

(二)有氧耐力的评定与训练

(三)糖酵解无氧代谢供能的无氧耐力的评定与训练(四)耐力训练的方法与手段

第六章运动员技术能力及其训练

一、运动技术与运动员技术能力概述

(一)运动技术释义

(二)动作要素与技术结构

二、技术训练常用的方法

(一)直观法与语言法

(二)完整法与分解法

(三)想象法与表象法

(四)减难法与加难法

三、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

(一)处理好基本技术与高难度技术的关系

(二)处理好特长与全面技术的关系

(三)处理好规范化与个体差异的关系

(四)处理好循序渐进与难点先行的关系

(五)抓好技术风格的培养

第七章运动员的战术能力及其训练

一、竞技战术与运动员的战术能力

(一)竞技战术的定义

(二)竞技战术的构成

(三)运动员的战术能力

二、战术训练方法

(一)程序训练法

(二)模拟训练法

(三)实战法

三、战术方案的制订

(一)战术方案的基本内容

(二)制订战术方案的注意事项

第八章运动员心理能力与运动智能及其训练

一、运动员心理能力概述

(一)运动员心理能力释义

(二)运动员心理能力的重要作用

(三)运动员心理训练的类型

二、运动员心理能力训练的常用方法

(一)意念训练法

(二)诱导训练法

(三)模拟训练法

三、几种心理现象及其克服方法

(一)心理紧张的几种常用克服方法

(二)使用表象放松法和自我暗示放松法的关键(三)心理胆怯的克服方法

(四)情绪消极的克服方法

(五)情绪激动的克服方法

四、运动智能概述

(一)运动智能释义及构成

(二)运动员智能训练的重要作用

(三)运动智能训练的基本方法

第九章运动训练计划

一、运动训练计划概述

(一)运动训练计划释义

(二)制定运动训练计划的意义

(三)运动训练计划分类

二、多年训练计划

(一)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释义

(二)制定多年训练计划的必要性

(三)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的划分与不同阶段的主要任务和负荷特点(四)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的年龄特征

(五)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的负荷特征

(六)基础训练阶段的多年训练计划

三、年度训练计划

(一)年度训练中的周期安排

四、周训练计划

(一)基本训练周的计划和组织

(二)赛前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

(三)比赛周的计划与组织

(四)恢复周的计划与组织

五、课计划与组织

(一)训练课的种类

(二)不同类型训练课的特点

(三)不同任务训练课的要求

(四)训练课的结构

(五)训练课的负荷量度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考试大纲

2020年博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考试大纲 科目代码:3012 科目名称:人机工程学 适用专业:机械工程 参考书目:《人机工程学》丁玉兰编著,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考试时间:3小时 考试方式:笔试 总分:100分 考试范围: 一、人机工程学概述: 人机工程学的命名及定义、起源与发展、研究内容与方法、体系及应用。二、人体测量与数据应用: 人体测量的基本知识、主要统计函数,常用的人体测量数据及人体测量数据的应用。 三、人体感知与信息处理: 人在系统中的功能,视觉机能及其特征,听觉机能及其特征,其他感觉机能及其特征,神经系统机能及其特征,人的信息处理系统 四、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心理现象与行为构成,感觉与知觉特征,注意与记忆特征,想象与思维特征,创造性心理特征。 五、人体生物力学与施力特征: 人体运动与骨杠杆,人体生物力学模型,人体的施力特征,合理施力的设计思路。 六、人机的信息界面设计: 人机信息界面的形成,视觉信息显示设计,听觉信息传示设计,操纵装置设计,操纵与显示相合性。 七、工作台椅与工具设计: 控制台设计,办公台设计,工作座椅设计主要依据,工作座椅设计,手握式工具设计。 八、作业岗位与空间设计:

作业岗位的选择,手工作业岗位设计,视觉信息作业岗位设计,作业空间的人体尺度,作业空间的布置。 九、人与环境的界面设计: 人体对环境的适应程度,人与热环境,人与光环境,人与声环境,人与振动环境,人与毒物环境。 十、人的可靠性与安全设计: 人的可靠性,人的失误,人的失误事故模型,安全装置设计,防护装置设计,安全信息设计。 十一、人机系统总体设计: 总体设计的目标,总体设计的原则,总体设计的程序,总体设计的要点,总体设计的评价。 十二、人机工程发展新趋势: 非物质化人机工程,网络化人机工程,虚拟化人机工程,数字化人机工程,智能化人机系统。

2017年 华中科技大学 755药学综合(一) 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大纲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药学综合(一)》 考试大纲 (科目代码:755) 一、考试性质 药学综合是报考我校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一门综合基础课程,由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药理学三门课程组成。旨在考察学生对药学基础课程基本概念、理论以及各方面知识的掌握程度,为进一步学习药学相关课程打下基础。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2、答题时间:180分钟 3、题型比例:单选题 50% 简答题 30% 论述题 20% 三、考查要点 有机化学部分 本课程理论部分着重介绍有机化学的基本结构理论、各类化合物的结构、命名、性质和合成等方面的知识,强调学生灵活运用有机基本理论来解释、分析实验现象、结果的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1)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法、有机化合物的异构现象(碳链、位置及官能团异构、构象、顺反及对映异构);(2)应用价键理论和共振论的基本概念,理解典型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3)掌握立体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4)能运用电子效应(诱导与共轭)理论,理解结构与性质的关系,解释某些有机反应的问题;(5)初步掌握碳正离子、碳负离子、碳游离基、碳烯等活性中间体及其在有机反应中的作用;(6)掌握重要亲核取代、亲电取代、亲电加成、亲核加成和游离基反应的历程,并能初步运用以解释相应的化学反应。(7)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性质与重要有机化学反应:取代、加成、消除、氧化、酯化、酰化、脱羧、偶联等反应,以及它们在有机合成上的初步运用。 第一章绪论 1、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构造式的表达;

2、有机酸碱的概念。 重点内容:有机酸碱理论。 第二章烷烃和环烷烃 1、烷烃和环烷烃的分类、命名、构造异构; 2、烷烃的结构与构象分析; 3、烷烃的化学反应:氧化、热裂解和卤代反应;卤代反应机理、反应进程与能量关系、过渡态理论对理解有机反应机理的促进; 4、环烷烃的结构与化学性质:活泼性(开环及开环方向)与环大小的关系; 5、环己烷及取代环己烷的构象(船式和椅式、a键和e键)。 重点内容:自由基取代反应、构象分析、小环化合物的化学特性。 第三章烯烃 1、烯烃的异构:碳链异构、位置异构、顺反异构(含两个或更多个双键的异构)。 2、烯烃的命名:(系统命名) 3、烯烃的化学性质:加成反应(加氢、卤化氢、硫酸、水、次卤酸、硼氢化反应)。氧化反应(高锰酸钾氧化、臭氧氧化)。聚合反应,α-H的卤代反应。 4、烯烃加成反应历程:(正碳离子、翁离子),马氏定则的理论解释(用诱导效应和正碳离子的稳定性进行解释)。 5、碳正离子的结构、相对稳定性和重排; 6、烯烃制备:炔烃的还原;醇的失水;卤烷脱卤化氢。 重点内容:亲电加成反应及其历程。 第四章炔烃和二烯烃 1、炔烃和二烯烃的结构、分类和命名。 2、炔烃的化学性质:加成反应(加氢、卤素、卤化氢、水、醇),氧化反应,炔烃的活泼氢反应。 3、共轭二烯烃的化学性质(1.2加成与1.4加成、烯丙基碳正离子的稳定性、速度控制与平衡控制),1、4——加成反应(用共振论解释),Diels-Alder反应电环化反应。 4、共轭效应。 重点内容:炔烃的亲电加成反应、二烯烃的共轭加成、共轭效应。 第五章立体化学基础 1、平面偏振光及比旋光度;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目录 I 考查目标 (2) II 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2) III 考查内容 (2) IV. 题型示例及参考答案 (3)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生态学考试大纲 I 考查目标 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攻读生态学专业硕士所必须的基本素质、一般能力和培养潜能,以利用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法制观念和国际视野、具有较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生态学专业人才。考试要求是测试考生有关生态学概念、试验技能的掌握情况及利用生态学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具体来说。要求考生: 1.掌握生态学的有关概念。 2.掌握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 3.掌握室内外生态调查方法。 4.具有运用生态学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II 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与题型结构 生态学150分,有以下三种题型: 概念题7题,每小题5分,共35分 问答题5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 论述题1题,每小题40分,共40分 III 考查内容 1 环境的概念及类型 2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3 最小因子定律和耐性定律 4 主要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5 种群的概念及种群增长模型 6 种群自动调节学说 7 种群的繁殖策略和性选择 8 他感作用 9 种间竞争模型 10 群落概念及群落基本特征 11 群落结构及季相 12 干扰理论

13 岛屿生态 14 群落演替类型及演替顶级学说 15 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16生态系统的组成及结构 17 食物链和食物网 18 营养级及生态金字塔 19 生态效率及林达曼定律 20 初级生产及次级生产及其生产量的测定 21 生态系统内不同层次上的能量流动 22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及其传递 23 生态系统的能流模型 24 生态系统中的水循环、、气体型循环、沉积型循环和有毒物质循环。 25 全球变化 26 生物多样性 27 可持续发展 28生态风险评估及生态规划 IV. 题型示例及参考答案 一概念题(35分) 1 生态因子和生存因子 2 r-对策者和K-对策者 3 生态型和生活型 4 捕食食物链和碎屑食物链 5 中度干扰假说 6 种间协同进化 7 可持续发展 二问答题(75分,每题15分) 1 种群年龄结构定义、类型及各结构类型种群的动态特点。 2 何谓生态金字塔?生态金字塔的基本类型及研究生态金字塔的意义。 3 简述生态系统的层次结构划分及其特点。 4 简述碳循环的主要途径及碳循环产生的环境问题。 5 何谓生态平衡和生态失调?试述生态系统维持平衡的自我调节机制,并举例说明。 三论述题(40分) 粮食安全问题是我国面临的一个严重的现实问题,关系到社会、经济和政治各个领域。试依据林德曼“十分之一定律”,分析合理的人类膳食结构调整和畜牧业结构调整对确保我

《现代生活与物理学》教学大纲

《现代生活与物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90907013 学时:32 学分:2 适用专业:全校各专业 开课单位:基础教学部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现代生活与物理学是我校的一门公共选修课,具有应用性特点。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及规律有比较系统的认识;以便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运用所学的基本原理判断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逻辑推理的能力、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物理学在培养学生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面所起的作用,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三、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 无 四、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及要求 (一)绪论 1.教学内容(简要概括本章的主要教学内容) (1)为什么开设这门课程? (2)本课程都讲什么内容? (3)怎样才能学好这门课程?

2.重点与难点: 重点:为什么开设这门课程 难点:怎样才能学好这门课程 3.课程教学要求 要求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从现代生活中的力学、电磁学、热学、光学四个个方面拓展延伸,结合学校实际,介绍本课程开设的必要性、本门课程的主要内容以及如何才能学好本门课程。使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内容及要求有个全面了解,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学好这门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第1讲现代生活中的质点力学 1.教学内容: (1)基本知识点 (2)实例与解析 (3)拓展与梦想 2. 重点与难点: 重点:实例与解析 难点:拓展与梦想 3.课程教学要求 要求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采用启发式教学、研讨问题教学法、实例解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组织教学,使学生对质点力学的概念及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有所了解,进而增强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们的科学文化素质。 (三)第2讲现代生活中的刚体力学 1.教学内容: (1)基本知识点 (2)实例与解析 (3)拓展与梦想 2.重点与难点: 重点:实例与解析 难点:拓展与梦想 3.课程教学要求 要求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采用启发式教学、研讨问题教学法、实例解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组织教学,使学生对刚体力学的概念及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有所了解,进而增强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们的科学文化素质。 (四)第3讲现代生活中的流体力学 1.教学内容: (1)基本知识点 (2)实例与解析 (3)拓展与梦想 2. 重点与难点: 重点:实例与解析 难点:拓展与梦想

华中科技大学电子技术基础考纲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电子技术基础》 考试大纲 一、考试说明 1. 考试性质 该入学考试是为华中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招收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它的评价标准是高等学校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较好的电子技术理论基础。 考试对象为参加201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考生。 3. 评价目标 本课程考试的目的是考察学生对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和利用其解决电子技术领域相关问题的能力。 4. 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2)答题时间:180分钟。 (3)各部分内容的考查比例:满分150分。 模拟电子技术40% 数字电子技术60% (4)题型:以分析、计算题为主。 5. 参考书目 康华光,陈大钦. 《电子技术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考察要点 1.基本半导体器件 PN结的形成,半导体二极管、半导体三极管和半导体场效应管工作原理,晶体管的开关作用,TTL门电路,MOS门电路 2.基本放大电路 微变等效电路,反馈的基本概念及类型判断,负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频率特性,多级放大电路及其级间耦合,差动放大电路,场效应管及其放大电路3.集成运算放大器

比例运算、加法运算、减法运算、积分运算、微分运算、有源滤波、采样保持、电压比较 4.稳压电源和功率放大电路 整流滤波与反馈式稳压电源,开关稳压电源,乙类互补与甲乙类功率放大电路 5.数字逻辑与组合逻辑电路 逻辑代数及逻辑运算,逻辑函数的简化,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与设计,编码器,译码器,数据选择器,数值比较器,加法器 6.时序逻辑电路与集成器件 RS触发器,D触发器,JK触发器,T触发器,同步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及设计,计数器、移位寄存器,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编程逻辑器件 7.信号发生与转换 正弦波振荡器,多谐振荡器,单稳态触发器,施密特触发器,555集成定时器,D/A转换器,A/D转换器。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名称:单考数学考试科目代码:[701]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以下结构供参考) 函数、极限、连续20% 一元函数微积分学60% 二元函数微积分学10% 无穷级数5% 常微分方程5% 四、试卷题型结构(以下结构供参考) 单选题6小题,每题5分,共30分 填空题6小题,每题5分,共30分 解答题(包括证明题) 7小题,共90分 五、考试内容 (一)函数、极限、连续 考试内容 函数的概念及表示法;函数的有界性、单调性、周期性和奇偶性;复合函数、反函数、分段函数和隐函数;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初等函数;函数关系的建立。数列极限与函数极限的定义及其性质;函数的左极限和右极限;无穷小量和无穷大量的概念及其关系;无穷小量的性质及无穷小量的比较;极限的四则运算;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单调有界准则和夹逼准则;两个重要极限。 函数连续的概念;函数间断点的类型;初等函数的连续性;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考试要求 1.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表示法,会建立应用问题的函数关系。 2.了解函数的有界性、单调性、周期性和奇偶性。 3.理解复合函数及分段函数的概念,了解反函数及隐函数的概念。 4.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了解初等函数的概念。 5.理解极限的概念,理解函数左极限与右极限的概念以及函数极限存在与左、右极限之间的关系。

6.掌握极限的性质及四则运算法则。 7.掌握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并会利用它们求极限,掌握利用两个重要极限求极限的方法。 8.理解无穷小量、无穷大量的概念,掌握无穷小量的比较方法,会用等价无穷小量求极限。 9.理解函数连续性的概念(含左连续与右连续),会判别函数间断点的类型。 10.了解连续函数的性质和初等函数的连续性,理解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有界性、最大值和最小值定理、介值定理),并会应用这些性质。 (二)一元函数微分学 考试内容 导数和微分的概念;导数的几何意义和物理意义;函数的可导性与连续性之间的关系;平面曲线的切线和法线;导数和微分的四则运算;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复合函数、反函数、隐函数以及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的微分法;高阶导数;一阶微分形式的不变性;微分中值定理;洛必达(L’Hospital)法则;函数单调性的判别;函数的极值;函数图形的凹凸性、拐点及渐近线;函数图形的描绘;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考试要求 1.理解导数的概念,函数左导数与右导数的概念以及函数导数存在与左、右导数之间的关系;理解函数的可导性与连续性之间的关系。 理解微分的概念,理解导数与微分的关系。 2.掌握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和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了解微分的四则运算法则和一阶微分形式的不变性,会求函数的微分。 3.了解高阶导数的概念,会求简单函数的高阶导数.。 4.会求分段函数的导数,会求隐函数和由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以及反函数的导数。 5.理解并会用罗尔(Rolle)定理、拉格朗日(Lagrange)中值定理和柯西(Cauchy)中值,了解并会用泰勒(Taylor)公式。 6.掌握用洛必达法则求未定式极限的方法。 7.理解函数的极值概念,掌握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和求函数极值的方法,掌握函数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求法及其应用。 8.会用导数判断函数图形的凹凸性,会求函数图形的拐点以及水平、铅直和斜渐近线,会描绘函数的图形。 (三)一元函数积分学 考试内容 原函数和不定积分的概念;不定积分的基本性质;基本积分公式;定积分的概念和基本

物理化学类课后习题答案大全

【物理化学类课后习题答案大全】 ▆▆▆▆▆▆▆▆▆▆▆▆▆▆▆▆▆▆▆▆▆▆▆▆▆▆▆▆▆▆▆▆【物理化学类课后习题答案大全】 ▆▆▆▆▆▆▆▆▆▆▆▆▆▆▆▆▆▆▆▆▆▆▆▆▆▆▆▆▆▆▆▆ 《大学物理》完整习题答案 https://www.360docs.net/doc/7712890938.html,/viewthread.php?tid=217&fromuid=1000 程守洙、江之永主编《普通物理学》(第五版)详细解答及辅导 https://www.360docs.net/doc/7712890938.html,/viewthread.php?tid=3&fromuid=1000 《生物化学》复习资料大全(3套试卷及答案+各章习题集) https://www.360docs.net/doc/7712890938.html,/viewthread.php?tid=258&fromuid=1000 《化工原理答案》课后习题答案(高教出版社,王志魁主编,第三版)https://www.360docs.net/doc/7712890938.html,/viewthread.php?tid=195&fromuid=1000 《传热学》课后习题答案(第四版) https://www.360docs.net/doc/7712890938.html,/viewthread.php?tid=200&fromuid=1000 《高分子化学》课后习题答案(第四版,潘祖仁主编) https://www.360docs.net/doc/7712890938.html,/viewthread.php?tid=236&fromuid=1000 《物理学》习题分析与解答(马文蔚主编,清华大学,第五版) https://www.360docs.net/doc/7712890938.html,/viewthread.php?tid=50&fromuid=1000 《有机化学》课后答案(第二版,高教版,徐寿昌主编) https://www.360docs.net/doc/7712890938.html,/viewthread.php?tid=3830&fromuid=1000 《有机化学》习题答案(汪小兰主编) https://www.360docs.net/doc/7712890938.html,/viewthread.php?tid=69&fromuid=1000 《分析化学》课后习题答案(第五版,高教版) https://www.360docs.net/doc/7712890938.html,/viewthread.php?tid=122&fromuid=1000 《物理化学》习题解答(天津大学, 第四版,106张) https://www.360docs.net/doc/7712890938.html,/viewthread.php?tid=2647&fromuid=1000 《大学基础物理学》课后答案(共16个单元) https://www.360docs.net/doc/7712890938.html,/viewthread.php?tid=25&fromuid=1000 《物理化学》习题答案与课件集合(南大) https://www.360docs.net/doc/7712890938.html,/viewthread.php?tid=205&fromuid=1000

2019年华中科技大学材料学院复试经验分享

1、复试名单人数和最终录取人数 两者比例每年有所变化,就材料加工、数字化成形和电子封装来说(这三个本科专业统一招生,对应硕士专业是材料加工工程),2018年参加复试的同学很多,最后淘汰近一半;而2019年参加复试的只有30个,招收了25个。但是这两年最终招收的人数基本一致,也就是25个左右。从这个角度上看,进复试也不一定能稳稳录取,所以越是初试不占优势的同学,就越要重视复试。 2、复试占比 去年复试各项内容以及分数、最终成绩的计算方法:复试成绩包括笔试、英语面试以及专业面试,分别占复试成绩的40%、20%和40%。 总成绩=(初试分数/5) ×60%+复试分数×40% 由此可见复试占比不低。材料学院复试分数占比高,个人觉得难度不高(比起初试可简单太多!),不过要拿到高分还是需要好好准备。 2019年复试内容、形式和时间安排 (温馨提示:直到距离复试一周的时间,官网才发布具体的复试内容文件,2019年材料加工的复试内容与前年不同。因此提前准备复试,虽然可能会复习到一些无用的知识,但对你多少会有好处。)

1、材料学、纳米科学与技术、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 1)笔试(总分40 分):含金属学及热处理、陶瓷材料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三组试题任选一组试题作答; 2)英语测试(总分20 分):包括简短的英文对话、听录音回答问题、阅读专业文献并回答问题; 3)专业面试(总分40 分):考生从若干题中抽取一题解答,并回答老师提问。 2、材料加工工程、数字化材料成形专业、电子封装专业 1)笔试(总分40 分):含材料成形工艺、材料成形装备及自动化、微连接原理三组试题,考生可任选其中一组题作答; 2)英语测试(总分20 分):包括简短的英文对话;听录音回答问题;阅读专业文献回答问题; 3)专业面试(总分40 分):考生从若干题中抽取一题解答,并回答老师提问。 3、全日制材料工程专业、非全日制材料工程专业 1)笔试(总分40 分):含材料科学基础、材料成形工艺两组试题,考生可任选其中一组作答; 2)英语测试(总分20 分):包括简短的英文对话;听录音回答问题;阅读专业文献回答问题;

2018华中科技大学851 运筹学一考试大纲

2018华中科技大学851 运筹学一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考试说明 一、考试性质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是为高等学校招收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其中运筹学是为管理科学各专业考生设置的专业基础课程考试科目,属招生学校自行命题性质。其评分标准是高等学校优秀本科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坚实的运筹学与管理科学基本理论和较强的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招生学校在专业上择优录取。 二、考试的学科范围 应考范围包括:线性规划、动态规划、整数与网络规划。具体考查要点详见本纲第二部分。 三、评价目标 运筹学考试的目标在于考查学生运筹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掌握以及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建立必要的数学模型和求解问题的能力。考生应能: 1.正确理解运筹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2.正确分析实际问题并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 3.掌握求解运筹学中常见问题的方法。 4.能正确的解释所求问题的计算结果。 四、考试形式与考卷结构 答卷形式:闭卷、笔试;试卷中的所有题目全部为必答题。 答题时间:180分钟。 试卷分数:满分为150分。 试卷结构及考查比例:试卷主要分为三部分,即:问题建模40%,基本理论和方法40%,分析题20%。 第二部分考查要点 1 线性规划 线性规划问题及其数学模型。线性规划问题:图解法、解的基本性质、单纯形法的基本原理、线性规划、对偶理论及对偶单纯形法、灵敏度分析、运输问题。 2动态规划 多阶段决策问题、动态规划基本方程、动态规划的递推方法、解析法和数值法。 3整数规划

整数规划问题的数学模型;分枝定界法与割平面法的基本原理;0-1规划问题与隐枚举法;分配问题。 4图与网络规划 图与网络的基本概念,树与最小树问题,最短路问题,网络最大流问题,最小费用最大流问题。 5存贮论 确定型存贮模型,随机型存贮模型

建筑学硕士考研专业基础课考试大纲

建筑学硕士考研专业基础课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 [488]中外建筑史 一.考试要求 1. 外国建筑史部分 要求考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外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19世纪至20世纪中叶欧美建筑发展的历史背景,各时期主要建筑师的理论,主要作品和建筑美学的基本观点和当代西方主要建筑流派的基本理论和代表人物的主要作品的艺术特色。考生还应具备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中国建筑史部分 要求考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认识中国建筑体系的独特传统和历史局限,了解中国建筑的自然地理背景和社会文化背景;认识传统建筑的组群布局、平面构成、构架体系、造型特征、构件做法和细部装饰的基本形态和具体形制,掌握中国建筑的主要术语;了解中国原始建筑、奴隶社会建筑、封建社会建筑和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脉络;认识中国封建社会宫殿、坛庙、陵墓和宗教建筑的类型特点、构成形制及其典型实例;认识各地区、各民族乡土建筑的类别、特点及其比较分析,了解传统园林建筑的主要类别、构成要素、造园思想和设计手法;概略了解近代中国建筑的发展概况、基本特点,了解近代中国建筑的基本类型和风格面貌,了解中国近代建筑师的活动概况和创作思想;考生还应具备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能够徒手绘制与中国建筑史有关的图形。 二. 考试内容 1. 外国建筑史部分 古代建筑部分 ①奴隶制社会建筑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特征 ②中世纪拜占庭建筑与哥特建筑的结构与空间特色 ③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的主要代表建筑的艺术特色,主要建筑师的美学主张 ④意大利巴洛克建筑的艺术特色 ⑤法国古典主义建筑形成的基本链条和主要代表建筑的艺术特色 近现代建筑部分 ①三座铁建筑的建筑意义 ②新建筑运动诸流派代表建筑的艺术特色 ③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主要建筑理论 ④格罗皮乌斯建筑理论与代表建筑的艺术特色 ⑤勒o柯布西埃建筑理论与代表建筑的艺术特色 ⑥密斯o凡o德o罗建筑理论与代表建筑的艺术特色 ⑦赖特建筑理论与代表建筑的艺术特色 ⑧二战后西方诸多建筑思潮概述 当代西方建筑思潮 ①后现代主义建筑产生的背景,主要理论,美学倾向,代表人物与作品分析 ②解构主义建筑的哲学背景,主要理论,代表人物与作品分析 2. 中国建筑史部分 古代建筑史部分 第一章:平面布局

华中科技大学考研考试大纲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机械设计基础》大纲 第一部分考试说明 一、考试性质 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是讲授机械产品设计中共性问题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为适应现代自动化机械设计在机构与结构创新设计与强度计算方面的要求,本课程着重考核常用机构和零部件的工作原理和简单的设计方法,机构选型与零部件强度计算与结构设计的原则,创新设计的思维方法等。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2.答卷时间:180分钟 3.各部分内容的考试比例 常用机构的特点分析计算与设计,机构平衡与动力学设计45% 常用零部件的类型、受力分析、强度计算与结构设计 45% 综合应用 10% 4.题型比例 概念题 10%计算题 40% 设计题 40% 综合题 10% 5.参考书目 (1)《机械原理》,杨家军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2)《机械设计(第二版)》,钟毅芳、吴昌林、唐增宝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3)《机械设计与机械原理考研指南》彭文生,杨家军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第二部分考查要点 1.机械系统与机械组成的基本概念 2.平面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 3.平面四杆机构设计中的一些共性问题,平面连杆机构的设计 4.从动件常用运动规律的特点,盘形凸轮机构基本尺寸的确定、盘形凸轮轮廓曲线的设计方法 5.渐开线的特点,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机构和斜齿圆柱齿轮机构的基本参数及尺寸计算,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机构的啮合传动、直齿锥齿轮机构的特点,变位齿轮传动 6.周转齿轮系及复合齿轮系传动比计算 7.间歇运动机构的基本概念,其他机构的特点与应用 8.机构平衡的基本方法与机构的动力学设计 9. 机构的创新设计原理与方法 10. 机械设计中的强度问题,载荷及应力的分类 11.齿轮传动的失效形式,直齿圆柱齿轮传动、斜齿圆柱齿轮传动、直齿锥齿轮传动的受力分析及计算载荷,齿轮传动的强度计算 12. 蜗杆传动的受力分析及强度计算 13. 挠性传动的特点及设计方法 14. 轴的结构设计及强度计算方法 15 非液体摩擦滑动轴承及液体摩擦滑动轴承设计中的一些基本方法和概念 16. 滚动轴承类型、选择、受力分析、寿命计算及支承部件的组合设计 17. 联轴器、离合器、键联接、弹簧的基本特点 18. 螺纹联接的类型及特点,螺纹联接的强度计算,螺栓组联接的受力分析

2020年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890+普通物理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普通物理》考试大纲 (科目代码:890) 第一部分考试说明 一、考试性质 普通物理是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硕士生入学考试可以选择的专业基础课 之一。它的评价标准是高等学校优秀本科毕业生所能达到的水平,以保证被录取 者有良好的物理理论基础。 考试对象为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准考考生。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二)答题时间:180分钟 (三)题型:填空、选择、简答和计算题 主要考查考生在给定条件下,综合运用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具 体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考察要点 要求考生在全面了解大学物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力学、电磁波和光学部分的相关内容。考试范围如下 1、速度、加速度、运动学方程和轨道; 掌握描述质点运动的参考系、坐标系,掌握质点的位置矢量、位移、速度、加速度、角速度、角加速度等物理量及有关它们的计算; 了解牛顿时空观,理解伽利略坐标和速度变换。 2、振动和波; 掌握谐振动的基本特征及描述谐振动的物理量(振幅频率位相、能量等),能建立一维谐振动的微分方程并由初始条件求解其振动方程;掌握用旋转矢量法求解一维谐振动的问题。掌握两个同方向同频率谐振动合成的规律,了解两不同频率谱振动合成“拍“和两个垂直谐振动合成的情况。了解阻尼振动、

受迫振动、共振振动的规律及振动的相空间描述。掌握机械波产生的条件及振动与波动的关联,能熟练从已知点的谐振动方程写出平面筒谐波的波函数。了解振动曲线与波动曲线的差异及波动能量与振动能量的区别;理解波动的能量密度、能流密度概念。理解惠更斯原理和波的叠加原理,掌握机械波的相干条件,能用位相差和波程差确定两列相干波在相遇点的极大或极小条件(包含驻波)。了解声波的多普勒效应。了解电磁振荡规律及发射电磁波的条件,掌握平面电磁波的性质及能量的计算。 3、静电场 理解电场强度、电势的概念,掌握电力叠加原理及电场强度矢量、电势叠加原理,能计算一些简单带电体的电场分布和电势分布问题。理解静电场的基本规律和性质,掌握电场强度与电势的微积分关系,能利用高斯定理和环路定理求解电场强度和电势差。了解静电场与实物相互作用的规律,了解有导体和电介质时电荷与电场的分布及一些相关应用。 4、光的干涉 理解光程的概念,掌握光波相干叠加的条件及光程差与位相差的关系,了解产生相干光的方法,能确定分振幅干涉和薄膜干涉条纹的位置, 掌握有关光波干涉的应用;了解光波的时间相干性与空间相干性。了解惠更斯—菲涅耳原理,掌握单缝夫朗和费衍射的规律,了解双缝衍射与双缝干涉的区别,掌握光栅衍射公式及缺级的概念。会计算光栅衍射条纹的位置,能分析光栅常数及波长对衍射条纹分布的影响。了解X光衍射、圆孔衍射,掌握布喇格公式、光学仪器的分辨率。解光波的各种偏振态及如何区分它们,掌握马吕斯定律、布儒斯特定律及线偏光的起偏和检偏;了解晶体的双折射现象及获得国偏光和椭圆偏振光的方法,了解线偏振光的干涉。 5、激光和半导体 了解激光的特性、产生的机理及其应用。了解半导体及固体能带结构。 6、原子核物理简介 了解原子核的结构及其基本性质。了解原子核的衰变和核反应的基本规律及核能的利用。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参考书目

华中科技大学参考书目 小贴士:鼠标滑动到书籍名称处,可直接链接到中华传媒书店购买。 新闻学 《中国新闻传播史稿》吴廷俊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现代新闻传播学》程世涛刘洁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当代传播学》戚海龙申凡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当代新闻采访学》申凡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新闻报道写作通论》孙发友人民出版社2005 《现代新闻评论》赵振宇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当代电视实务教程》石长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网络新闻传播导论》屠忠俊吴廷俊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广告策划创意学》第二版余明阳陈先红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传播学 《中国新闻传播史稿》吴廷俊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现代新闻传播学》程世涛刘洁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当代传播学》戚海龙申凡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当代新闻采访学》申凡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新闻报道写作通论》孙发友人民出版社2005 《现代新闻评论》赵振宇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当代电视实务教程》石长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网络新闻传播导论》屠忠俊吴廷俊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广告策划创意学》第二版余明阳陈先红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广告学 《中国新闻传播史稿》吴廷俊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现代新闻传播学》程世涛刘洁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当代传播学》戚海龙申凡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当代新闻采访学》申凡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新闻报道写作通论》孙发友人民出版社2005 《现代新闻评论》赵振宇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当代电视实务教程》石长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网络新闻传播导论》屠忠俊吴廷俊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广告策划创意学》第二版余明阳陈先红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广播电视艺术学 《中国新闻传播史稿》吴廷俊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现代新闻传播学》程世涛刘洁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当代传播学》戚海龙申凡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当代新闻采访学》申凡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新闻报道写作通论》孙发友人民出版社2005 《现代新闻评论》赵振宇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当代电视实务教程》石长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网络新闻传播导论》屠忠俊吴廷俊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广告策划创意学》第二版余明阳陈先红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英语(一)考试大纲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英语(一)考试大纲 (非英语专业)(2017年版) I. 考试性质 英语(一)考试是为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招收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对英语语言的运用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非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所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一定的英语水平,并有利于各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在专业上择优选拔。 II.考查目标 考生应掌握下列语言知识和技能: (一)语言知识 1.语法知识 考生应能熟练地运用基本的语法知识。 (1)名词、代词的数和格的构成及其用法; (2)动词时态、语态的构成及其用法; (3)形容词与副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的构成及其用法; (4)常用连接词的词义及其用法; (5)非谓语动词(不定式、动名词、分词)的构成及其用法; (6)虚拟语气的构成及其用法; (7)各类从句(定语从句、主语从句、表语从句等)及强调句型的结构及其用法; (8)倒装句、插入语的结构及其用法。 2. 词汇 考生应能较熟练地掌握5 500个左右常用英语词汇以及相关常用词组(详见附录相关部分)。

考生应能根据具体语境、句子结构或上下文理解一些非常用词的词义。 (二)语言技能 1. 阅读 考生应能读懂不同题材和体裁的文字材料。题材包括经济、管理、社会、文化、科普等,体裁包括说明文、议论文和记叙文等。 根据阅读材料,考生应能: (1)理解主旨要义; (2)理解文中的具体信息; (3)理解语篇的结构和上下文的逻辑关系; (4)根据上下文推断重要生词或词组的含义; (5)进行一定的判断和推理; (6)理解作者的意图、观点或态度。 2. 写作 考生应能根据所给的提纲、情景或要求完成相应的短文写作。短文应中心思想明确、切中题意、结构清晰、条理清楚、用词恰当、无明显语言错误。 III. 考试形式、考试内容与试卷结构 (一)考试形式 考试形式为笔试。考试时间为180分钟。满分为100分。 试卷包括试题册和1张答题卡。考生应将英语知识运用和阅读理解部分的答案按要求涂写在答题卡相应题号的选项上,将英译汉和写作部分的答案书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的边框区域内。 (二)考试内容 试题分四部分,共48题,包括英语知识运用、阅读理解、英译汉和写作。

2020年硕士研究生复试专业课考试大纲【模板】

2020年硕士研究生复试专业课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名称:材料物理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 一、考试要求: 本课程要求掌握材料结构-功能-性质的相互关系,掌握材料物理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了解材料物理的固体结构基础理论、基本检测方法及其原理、材料的导电理论、半导体材料的几大物理特性及其应用,以及材料各性能之间的相互制约与变化规律。 二、考试内容: 1.固体结构基础 (1)掌握凝聚态材料基本结构与物理性质。如七大晶系、晶面间距、致密度、面密度等基本晶体结构参数。 (2)掌握金属键、离子键、共价键和极化键的特点,及相关晶体材料的特性,会灵活分析。 (3)掌握晶体、非晶体、准晶体、液晶的结构特征和对称性、力学性质,他们之间的异同点。 (4)掌握从衍射法和图像法分析材料结构特点的方法及原理。 2.材料的导电物理 (1)掌握导电物理涉及到的三种基本理论的演变以及特点和作用。 (2)掌握一些基本导电物理的参数意义,包括载流子的概念、能带理论的概念,会用能带理论来分析典型金属材料的导电行为。 (3)掌握材料物理的一些导电特性的原理及其应用,如P-N结、余辉效应、LED、激光半导体、光伏特性等。 (4)掌握材料之间的接触理论,理解TiO2光分解水的基本原理,以及 N\P型半导体与金属的接触。

(5)掌握超导体的基本历史、概念和特征,如完全导电性、完全抗磁性、三大性能指标等。 3. 电介质物理 (1)掌握电介质物理的基本概念与性质。包括介质的极化、介质的损耗、介电强度等参数的物理概念及其与物质微观结构之间的关系。 (2)掌握介质损耗和频率、温度的关系;掌握介质在电场中的破坏和介电强度的概念,了解击穿的类型(包括热击穿、电击穿、局部放电击穿插)及其理论基础. 三、参考书目 《材料物理》第一、二、五、六章,王国梅等编著,武汉:XX大学出版社,2004。

华中科技大学2020考研《建筑学基础》考试大纲

华中科技大学2020考研《建筑学基础》考试大纲 2015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建筑学基础》考试大 纲 考试科目名称:建筑学基础 代码:355 一、考试要求 要求考生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建筑学的相关基础知识,包括建筑历史、建筑理论、建筑构造、建筑技术、规划原理、景园、遗产保护 等方面的基本内容、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及其应用范围,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内容 1)建筑历史 ·中国古代和近代各历史时期的建筑特点和技术成就 ·中国古代各主要建筑类型(或案例)的概念、分析 ·西方古代主要的建筑风格、技术演进、案例分析 2)建筑理论 ·中外建筑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建筑理论和思潮 ·现代建筑大师的主要作品及思想 ·当代西方建筑的主要流派、理论及其代表人物和作品 ·对于建筑设计创新概念、意义及方法的思考 3)建筑材料与构造 ·建筑的基本结构形式与构造组成

·房屋建筑的主要节点构造 4)建筑技术 ·建筑热工环境最基本的概念 ·建筑光学基本的概念及运用 ·暖通空调等基本知识(非建筑学专业选做) ·计算机技术等(非建筑学专业选做) 5)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 ·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 ·各规划指标体系的构成内容 ·城市设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6)景园、遗产保护等 ·景观设计的基本理念、方法 ·主要重要景园建筑的概念与形式 ·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概念、方法及主要宪章文书的精神 三、试卷结构 考试时间为180分钟,满分为150分。 1)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6-8题,每题5分,其中2-3题为特定报考方向的选做题目) ·简答题(6-8题,每题10分,其中2-3题为特定报考方向的选做题目) ·绘图分析题(3-4题,每题10分,其中2-3题为特定报考方向的选做题目)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名称:检测技术与控制工程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 一、考试要求: 本考试内容分为检测技术部分和控制工程两部分,各占50%。 (一)检测技术部分(50分) 1.了解检测、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掌握检测仪表的主要性能指标,并能通过对性能指标的分析,对仪表做出正确评价和选择; 2. 了解传感器、变送器的基本概念,掌握变送器的输入/输出信号变换关系、量程/零点调整方法和接线方式。 3. 掌握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温度、压力、物位、流量等四大参数的检测仪表与检测系统的原理与组成、信号转换与处理,熟悉各类仪表的特点、适用场合及典型工程应用。 4. 掌握检测仪表的正确选择、安装、使用,掌握检测仪表的一般检定要求以及压力、温度、物位、流量等仪表的检定方法。 (二)控制工程部分(50分) 考生在过程控制工程和运动控制考试内容中,任选其中之一。 1.过程控制工程 要求学生在学习自动控制原理、测量及调节仪表、计算机控制及工艺原理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的工业生产过程,能进行简单控制系统、复杂控制系统、以及解耦、史密斯预估控制器的设计与分析,针对具体设备或过程进行常规控制方案的设计、整定与投用办法。典型设备控制。要求学生重点掌握本课程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 2.运动控制 重点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需要熟练掌握和运用重要公式及定理、定义。试题要求有简答题、作图题及分析题,试题覆盖面要求广泛。直流调速部分约20分,交流调速部分约20分,其他占10分。 二、考试内容: (一)检测技术部分(50分)

1.检测技术基础 (1)检测基本概念、检测仪表一般构成 (2)测量误差 (3)检测仪表的性能指标 (4)掌握变送器的输入/输出信号变换关系、量程/零点调整方法和接线方式。2.压力测量 (1)压力的基本概念及不同表示方式 (2)就地指示式压力测量仪表:弹簧管压力表 (3)远传式压力测量仪表:应变电阻式、电容式、压电式 要求掌握应变电阻测量电路(单臂、半桥、全桥) (4)压力测量仪表的选择、校验和安装 3. 物位测量 (1)浮力式物位计 (2)静压式物位计(差压变送器的测量范围、零点迁移的确定与实现) (3)电容式物位计 (4)非接触式物位计:辐射式、超声、雷达 4. 流量测量 (1)流量的基本概念及不同表示方式 (2)速度式流量计:节流式、动压式、浮子式、电磁式、涡街、超声式 (3)容积式:椭圆齿轮、腰轮、刮板 (4)质量流量计:科里奥利式 (5)各种流量计的测量原理、特点和应用场合,流量计的选择与标定。 5. 温度测量 (1)温度的基本概念及不同表示方式 (2)就地指示式温度测量仪表:膨胀式温度计 (3)远传式温度测量仪表:热电阻、热电偶 掌握热电偶、热电阻的测温原理、特点,热电偶测温时的补偿导线、冷端温度补偿的作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数学一考试大纲(最新)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数学一考试大纲 高等数学一、函数、极限、连续 考试内容:函数的概念及表示法函数的有界性、单调性、周期性和奇偶性复合函数、反函数、分段函数和隐函数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初等函数函数关系的建立 数列极限与函数极限的定义及其性质函数的左极限与右极限无穷小量和 无穷大量的概念 及其关系无穷 小量的性质及无 穷小量的比较 极限的四则运算 极限存在的两个 准则:单调有界 准则和夹逼准则 两个重要极限:, 函数连续的 概念函数间断 点的类型初等 函数的连续性 闭区间上连续函 数的性质 考试要求 1.理解函数的概 念,掌握函数的 表示法,会建立 应用问题的函数 关系. 2.了解函数的有 界性、单调性、 周期性和奇偶 性. 3.理解复合函数 及分段函数的概 念,了解反函数 及隐函数的概 念. 4.掌握基本初等 函数的性质及其 图形,了解初等 函数的概念. 5.理解极限的概 念,理解函数左 极限与右极限的 概念以及函数极 限存在与左、右 极限之间的关 系. 6.掌握极限的性 质及四则运算法 则. 7.掌握极限存在 的两个准则,并 会利用它们求极 限,掌握利用两 个重要极限求极 限的方法. 8.理解无穷小 量、无穷大量的 概念,掌握无穷 小量的比较方 法,会用等价无 穷小量求极限. 9.理解函数连续 性的概念(含左 连续与右连续), 会判别函数间断 点的类型. 10.了解连续函 数的性质和初等 函数的连续性, 理解闭区间上连

续函数的性质(有界性、最大值和最小值定理、介值定理),并会应用这些性质. 二、一元函数微分学 考试内容:导数和微分的概念导数的几何意义和物理意义函数的可导性与连续性之间的关系平面曲线的切线和法线导数和微分的四则运算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复合函数、反函数、隐函数以及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的微分法高 阶导数一阶微 分形式的不变性 微分中值定理 洛必达法则函 数单调性的判别 函数的极值函 数图形的凹凸 性、拐点及渐近 线函数图形的 描绘函数的最 大值和最小值 弧微分曲率的 概念曲率圆与 曲率半径 考试要求 1.理解导数和微 分的概念,理解 导数与微分的关 系,理解导数的 几何意义,会求 平面曲线的切线 方程和法线方 程,了解导数的 物理意义,会用 导数描述一些物 理量,理解函数 的可导性与连续 性之间的关系. 2.掌握导数的四 则运算法则和复 合函数的求导法 则,掌握基本初 等函数的导数公 式.了解微分的 四则运算法则和 一阶微分形式的 不变性,会求函 数的微分. 3.了解高阶导数 的概念,会求简 单函数的高阶导 数. 4.会求分段函数 的导数,会求隐 函数和由参数方 程所确定的函数 以及反函数的导 数. 5.理解并会用罗 尔(Rolle)定理、 拉格朗日 (Lagrange)中值 定理和泰勒 (Taylor)定理, 了解并会用柯西 中值定理. 6.掌握用洛必达 法则求未定式极 限的方法. 7.理解函数的极 值概念,掌握用 导数判断函数的 单调性和求函数 极值的方法,掌 握函数最大值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