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复习(朱军主编 第三版)

遗传学复习(朱军主编 第三版)
遗传学复习(朱军主编 第三版)

绪论

遗传(heredity):生物世代间相似的现象;遗传物质从亲代传给子代的过程。

变异(variation):生物个体间的差异。

遗传学(Genetics):研究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科学。

分离规律

1、F1代个体均只表现亲本之一的性状,而另一个亲本的性状隐藏不表现。

显性性状;隐性性状。

2、F2有两种性状表现类型的植株,一种表现为显性性状,另种表现为隐性性状;并且表现显性性状的植株数与隐性性状个体数之比接近3:1。

分离现象的解释(遗传因子假说)

1 、生物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且每对相对性状由一对遗传因子控制;

2、显性性状受显性因子控制,而隐性性状由隐性因子控制;只要成对遗传因子中有一个显性因子,生物个体就表现显性性状;

3、遗传因子在体细胞内成对存在,而在配子中成单存在。体细胞中成对遗传因子分别来自父本和母本。

分离规律的验证方法

(一)、测交法

1. 杂种F1的基因型及其测交结果的推测

杂种F1的表现型与红花亲本(CC)一致,但根据孟德尔的解释,其基因型是杂合的,即为Cc;因此杂种F1减数分裂应该产生两种类型的配子,分别含C和c,并且比例为1:1。(二)、自交法

F2基因型及其自交后代表现推测

(1/4)表现隐性性状F2个体基因型为隐性纯合,如白花F2为cc;

(3/4)表现显性性状F2个体中:1/3是纯合体(CC)、2/3是杂合体(Cc);

推测:在显性(红花)F2中:

1/3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其F3均开红花;

2/3自交后代将发生性状分离。

(三)淀粉粒性状的花粉鉴定法

含Wx基因的花粉粒具有直链淀粉,而含wx基因的花粉粒具有支链淀粉,用稀碘液对花粉粒进行染色,就可以判断花粉粒的基因型,推测:

1/2 Wx 直链淀粉(稀碘液) 蓝黑色

1/2 wx 支链淀粉(稀碘液) 红棕色

用稀碘液处理玉米(糯性×非糯性)F1(Wxwx)植株花粉,在显微镜下观察,结果表明:

花粉粒呈两种不同颜色的反应;

蓝黑色:红棕色≈1:1。

结论:分离规律对F1基因型及基因分离行为的推测是正确的。

自由组合规律

(一) 测交法

(二)自交法

独立分配规律的意义与应用

一、独立分配规律的理论意义:

解释了生物性状变异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非等位基因间的自由组合。

二、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可以预测杂交后代分离群体的基因型、表现型结构,确定适当的杂种后代群体种植规模,提

高育种效率。

多对基因的遗传

当具有3对不同性状的植株杂交时,只要决定3对性状遗传的基因分别载在3对非同源染色体上,它们的遗传仍符合独立分配规律。

多基因病的特点:1为常见病和常见畸形

2有家族聚集倾向

3不同种族间同一多基因病发病率不同

4随着亲属级别降低,患者亲属发病风险迅速下降

5近亲婚配,子女发病风险增高

遗传通式

F?配子类型:2?F?的组合:4?F?基因型:3?F?表现型:2?

概率原理

概率的概念:指一定事件总体中某一事件出现的机率。

F1 红花Cc

当F1植株的花粉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时,C与c基因分配到每个雄配子的机会是均等的,即所形成的雄配子总体中带有C或c基因的雄配子概率各为1/2。

1.乘法定理:两个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等于各个事件发生概率的乘积。

2.加法定理:两个互斥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是各个事件各自发生概率之和。

互斥事件:是某一事件出现,另一事件即被排斥。

例如:豌豆子叶颜色不是黄色就是绿色,二者只居其一。如求豌豆子叶黄色和绿色的概率,则为二者概率之和,即(1/2) +(1/2) = 1

练习题

如果两对基因A、a,B、b是独立分配的,而且A对a,B对b显性。

(1)从AaBb个体得到AB配子的概率?

(2)AaBb与AaBb杂交,得到AABB合子的概率?

(3)AaBb与AaBb杂交,得到AB表型的合子的概率?

2下面的家系的个别成员患有极为罕见的病,已知这病是以隐性方式遗传的,所以患病个体的基因型是aa。

(1)注明Ⅰ-1,Ⅰ-2,Ⅱ-4,Ⅲ-2,Ⅳ-1和Ⅴ-1的基因型。这儿Ⅰ-1表示第一代第一人,余类推。

(2)Ⅴ-1个体的弟弟是杂合体的概率是多少?

(3)Ⅴ-1个体两个妹妹全是杂合体的概率是多少?

(4)如果Ⅴ-1与Ⅴ-5结婚,那么他们第一个孩子有病的概率是多少?

(5)如果他们第一个孩子已经出生,而且已知有病,那么第二个孩子有病的概率是多少?

二项式展开

设p = 某一事件出现的概率,q = 另一事件出现的概率,p + q = 1。N = 估测其出现概率的事件数。

二项式展开的公式为:

如仅推算其中某一项事件出现的概率,可用以下通式:

r 代表某事件(基因型或表现型)出现的次数;n - r 代表另一事件(基因型或表现型)出现的次数。!代表阶乘符号。

练习题:

对轻度智力降低隐形基因杂合的双亲,若有4个孩子,其情形如下,问概率各为多少?

1、 全部正常

2 、全不正常

3、 3个正常1个低能

X 2测验

对于计数资料,通常先计算衡量差异大小的统计量

X 2 ,根据X 2 X 2 测验。

X 2 测验基本公式:

参数估计与检验:

1.按公式计算Χ2值;

2.自由度=分离类型-1。(k-1)k 为表现型类型

3.P>0.05 差异不显著;P<0.01差异极显著。

x2测验法不能用于百分比,如果遇到百分比应根据总数把他们化成频数,然后计算差数.

例如,在一个实验中得到雌果蝇44%,雄果蝇56%,总数是50只,现在要测验一下这个实际数值与理论数值是否相符,这就需要首先把百分比根据总数化成频数,即: 50×44% = 22只 50×56% = 28只,然后按照x2测验公式求x2值。

练习题:

真实遗传的紫茎、缺刻叶植株(AACC )与真实遗传的绿茎、马铃薯叶植株(aacc )杂交,F2结果如下:

紫茎缺刻叶247

紫茎马铃薯叶90

绿茎缺刻叶83

绿茎马铃薯叶34

(1)在总共454株F2中,计算4种表型的预期数。

(2)进行x2测验。

(3)问这两对基因是否是自由组合的? 0

00)1(11...)(------+++=+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q p C q p C q p C q p r n r r n r n r n r r n q p q p C n r P ---==)!(!!)/(∑

-=X E E O 2)(2

在作显著性检验时,如果观测值有两个,例如a和b,则可以根据它们的预期比例,如r:s,依下列关系式求X2值。为什么?

X2 =(as –br )2/rs(a+b)

3在小鼠中,有一复等位基因系列,其中三个基因列在下面:AY =黄色,纯质致死;A=鼠色,野生型;a=非鼠色(黑色)。这一复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列在前面的基因对列在后面的基因是显性。AY AY 个体胚胎期死亡。

假定进行很多AYa X Aa的杂交,平均每窝生8只小鼠。问在同样的条件下,进行很多AYa X AYa杂交,你预期每窝平均生几只小鼠?

复等位现象

复等位基因:在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点上,存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等位基因。

练习题:

当母亲的表型是ORh- MN,子女的表型是ORh+ MN时,问在下列的组合中,哪一个或哪几个组合不可能是子女父亲的表型?

ABRh+ M ARh+ MN BRh- MN ORh- N

非等位基因作用:

㈠、互补作用

两对独立遗传基因分别处于纯合显性或杂合显性状态时,共同决定一种性状的发育;当只有一对基因是显性,或两对基因都是隐性时,则表现为另一种性状,F2产生9:7的比例。

如香豌豆:

P 白花CCpp ×白花ccPP

F1 紫花(CcPp)

F2 9 紫花(C_P_):7白花(3C_pp+3ccP_+1ccpp)

㈡、积加作用

两种显性基因同时存在时产生一种性状,单独存在时能分别表示相似的性状,两种基因均为隐性时又表现为另一种性状,F2产生9:6:1的比例。

2个显性1个显性全隐性

㈢、重叠作用

两对或多对独立基因对表现型能产生相同影响,F2产生15:1的比例。重叠作用也称重复作用,只要有一个显性重叠基因存在,该性状就能表现。

重叠基因:表现相同作用的基因.

例如:荠菜:

㈣、显性上位作用

上位性:两对独立遗传基因共同对一对性状发生作用,其中一对基因对另一对基因的表现有遮盖作用;下位性:与上述情形相反,即后者被前者所遮盖。

显性上位:起遮盖作用的基因是显性基因,F2的分离比12:3:1。

例如:西葫芦:显性白皮基因(W)对显性黄皮基因(Y)有上位性作用。

P 白皮WWYY ×绿皮wwyy

F1 白皮WwYy

F2 12白皮(9W_Y_+3W_yy):3黄皮(wwY_):1绿皮(wwyy)

五、隐性上位作用

在两对互作的基因中,其中一对隐性基因对另一对基因起上位性作用,F2的分离比例为9:3:4。

㈥、抑制作用

显性抑制作用:

在两对独立基因中.其中一对显性基因,本身并不控制性状的表现,但对另一对基因的表现有抑制作用,这对基因称显性抑制基因.F2的分离比例为13:3 。

例如,玉米胚乳蛋白质层颜色杂交试验中,如果C(基本色泽基因)和I(抑制基因)决定蛋白质层的颜色,两亲本、F1及F2的表现型如下,试推出两亲本、F1的基本型及F2的表现比例。

P 白色蛋白质层( CCII )×白色蛋白质层( ccii )

F1 白色( CcIi )

F2 13 白色( 9C_I_+3ccI_+1ccii ):3 有色( c_ii )

显性上位作用与抑制作用不同:因为

(1).抑制基因本身不能决定性状,F2只有2种类型;

(2).显性上位基因所遮盖的其它基因(显性和隐性)本身还能决定性状,F2有3种类型。

在上述基因互作中:

F2可以分离出二种类型9:7 互补

15:1 重叠

13:3 抑制

三种类型9:6:1 积加

9:3:4 隐性上位

12:3:1 显性上位

基因间表现互补或累积9:7互补

9:6:1积加15:1重叠

不同基因相互抑制 12:3:1 显性上位

9:3:4 隐性上位

13:3 抑制

以上各种情况实际上是9:3:3:1基本型的演变,由基因间互作结果而造成的。

练习: 用两种燕麦进行杂交,一种是白颖,一种是黑颖,两者杂交,F1是黑颖。F2共560株,其中黑颖418,灰颖106,白颖36.

1、说明硬壳颜色的遗传方式。

2、写出F2中白颖和灰颖的基因型。

3、进行X2测验。实得结果与理论假定的符合度?

南瓜中,球状果基因型对长形果基因为显性。两个不同的纯型合子球状品系杂交产生如下F2,盘状果 89 球状果 62 长形果11

问:F1的基因型及表型,F2的基因型?

交换值

连锁遗传的表现为:

两个亲本型配子数是相等,多于50%;

两个重组型配子数相等,少于50%。

用玉米研究基因的连锁,好处很多:

(1)下一代性状很多可在种子上看到。

(2)同一果穗上有几百粒种子,适于统计分析。

(3)去雄容易,杂交便当。

(4)经济作物,有些实验结果可直接用在生产上。

交换值:也称重组率/重组值,指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间 有关基因的染色体片段发生交换的频率,一般利用重新组合配子数占总配子数的百分率进行估算。

交换值的测定:

(一)测交法:利用F1与双隐性测交求算交换值 。

例如:玉米、烟草较易:去雄和授粉容易,可结大量种子。

交换值(%)=重组型配子数/总配子数X 100%

=测交子代新组合个体数/测交子代总个体数X 100%

3、交换值的意义:

(1)交换值的大小表示基因间的连锁强度。

(2)交换值的幅度变化在0——50%之间。

(3)连锁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是相对恒定的,所以交换值也相对恒定。

练习题

1、在番茄中,圆形(O )对长形(o )是显性,单一花序(S )对复状花序(s )是显性。这两对基因是连锁的,现有一杂交

得到下面4种植株:

圆形、单一花序(OS )23

长形、单一花序(oS )83

圆形、复状花序(Os )85

长形、复状花序(os )19

问O —s 间的交换值是多少?

%总配子数重组型配子数交换值100(%)?=

3/双杂合体产生的配子比例可以用测交来估算。现有一交配如下:

( 1/2 - P ) P P ( 1/2 - P )

(1)独立分配时,P=?

(2)完全连锁时,P=?

(3)有一定程度连锁时,其中r为重组值, p=?

三点测验(three-point testcross)

一次测验就考虑三对基因的差异,从而通过一次测验获得三对基因间的距离并确定其排列次序。

三点测验:基因定位最常用的方法,它是通过一次杂交和一次用隐性亲本测交,同时确定三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1)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

利用三点测验,首先要在找出双交换类型(即个体数最少的),然后以亲本类型(即个体数最多的)为对照,在双交换中居中的基因就是三个连锁基因中的中间基因,它们的排列顺序就被确定下来。

================ wx在中间

+ wx +

+ sh +

================ sh在中间

wx + c

+ + sh

================ c在中间

wx c +

第②种排列顺序才有可能出现双交换配子。

+ sh +

================ sh 在中间

wx + c

所以这三个连锁基因在染色体的位置为wx sh c 。

2).确定基因之间的距离:

估算交换值确定基因之间的距离。

由于每个双交换中都包括两个单交换,故估计两个单交换值时,应分别加上双交换值:

双交换值=〔(4+2)/6708〕×100% = 0.09%

wx-sh间单交换=〔(601+626)/6708〕×100% + 0.09% = 18.4%

sh-c 间单交换=〔(116+113)/6708〕×100% + 0.09% = 3.5%

1、在果蝇中,性连锁显性棒眼基因(B)在染色体图57.0的位点上,隐性肉色眼基因(car)在62.0的位点上。问在下列交配中,预期1000个子代中类型和比例将如何?

2如果并发率为60%,在αβγ/+++ X αβγ/αβγ杂交的1000个子代中预期表型频率是多少?

αβγ

0 10 20

3、番茄中,基因O,P,S在第二染色体上。对这三对基因是杂和的F1用三隐性个体进行测交,结果如下:

测交子代类型数目

+ + + 73

+ + s 348

+ p + 2

+ p s 96

o + + 110

o + s 2

o p + 306

o p s 63

(1)这三个基因在染色体上的顺序如何?

(2)这些基因间的图距是多少?

(3)并发系数是多少?

性别决定

一、性染色体

性染色体

成对染色体中直接与性别决定有关的一个或一对染色体。

成对性染色体往往是异型的:

形态、结构、大小、功能上都有所不同。

常染色体

同源染色体是同型的。

二、性别由性染色体差异决定

1、XY 型:例如果蝇、人、牛、羊等

同型:XX,为雌性

异型:XY,为雄性

2、ZW型:例如家蚕、鸟类、鹅类、蝶类等

同型:ZZ,为雄性

异型:ZW,为雌性

3、XO型:例如蝗虫、蟋蟀等

同型:XX,为雌性异型:XO,为雄性,无Y.

果蝇性别决定——由X染色体与常染色体的组成比例决定。

X:A=1X:A=0.5

X:A> 1X:A< 0.5

0.5< X:A< 1

试验观察表明:超雌和超雄个体的生活力都很低,

而且高度不育。间性个体总是不育的。

几种常见的畸变现象:

XO: 表现为女性,但出现唐纳氏综合症;

XXY: 表现为男性,但出现克氏综合症;

XYY: 表现为男性。

XO型(2n=45):唐纳氏(Turner’s)综合症。

性别为女性,身材矮小(120-140cm),肘外翻;部分表现为智力低下;无生育能力。

XXY型(2n=47):克氏(Klinefelter’s)综合症。

性别为男性,身材高大,一般智力低下,无生育能力。

XYY型(2n=47):

性别为男性,智力稍差(也有智力高于一般人的)、较粗野、进攻性强,有生育能力。

性别畸形发生的机制:

由于亲本的生殖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性染色体不分开引起的:

1、如果性染色体不分离发生在雌性生殖细胞的减数分裂时,则形成XX卵子和O卵子;

2、如果性染色体不分离发生在雄性生殖细胞的减数分裂时,则形成XY精子和O精子;

3、当正常的X卵子和不正常的XX、O卵子同正常的X、Y精子和不正常的XY、O精子随机受精时,就形成各种性别畸形。

精子卵

X X XX O

X XX(正常女) XXX(三X女)XO(不育)

Y XY XXY(不育)YO(不活)

XY XXY XXXY(多X男)XY(正常)

O XO XX OO(不活)

四、性别控制

1、环境条件的控制:

2、通过基因型控制:

例如:精子分离:沉降法、电泳法

3、控制受精和胚胎条件:巴氏小体:是浓缩了的X染色体,其上的基因不转录。

巴氏小体的临床意义:鉴别性别

伴性遗传: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它的遗传方式是与性别相联系的。

1.伴X显性遗传的特点:

(1)患者双亲中必有一方患有此病。女性患者多于男性。

(2)男性患者的女儿都是患者,儿子正常。

(3)女性患者的子女有1/2可能患病。

(4)子病母必病、父病女必病。

2、伴X 隐性遗传:X染色体携带隐性基因。

例如:色盲

女:

XC Xc 杂合时非色盲,只有Xc Xc 纯合时才是色盲。

男:

Y 染色体上不携带对应基因,XC Y正常。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特点:1、交叉遗传

2、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一个色盲男孩的父母、外祖父母、祖母均正常,而祖父是色盲。那么,这个男孩的色盲基因是由谁传给他的?

女性色盲,她的什么亲属一定患色盲?

A、父亲和母亲

B、儿子和女儿

C、母亲和女儿

D、父亲和儿子

染色体变异

在自然和人为条件下,可能使染色体折断,之后再接起来,再接合时发生差错,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这种通过“折断—重接”出现的染色体结构变异分为四类: (1)缺失(2)重复(3)倒位(4)易位

三、倒位

染色体某一区段的正常顺序颠倒了。

类别:1、臂内倒位:倒位区段发生在染色体的某一臂上。

2、臂间倒位:倒位区段涉及染色体的两个臂,倒位区段内有着丝点。

倒位染色体的联会和鉴定:1、倒位区段很长:

倒位区反转过来与正常染色体的同源区段联会,倒位以外的部分只有保持分离。

2、倒位区段较短:

倒位杂合体联会的二价体在倒位区段内形成倒位圈。

倒位的遗传效应:

1、对倒位纯合体而言,改变了重组率

2、倒位可以形成新种,促进生物进化

练习题:

1、画出果蝇唾液腺核中两条同源染色体的配对图,一条染色体的顺序是1 234567,另一条染色体的顺序是

1 265437.

如果上述的一个杂合体在减数分裂时,在染色单体2和4之间、基因3和4之间发生一个交换,交换产物是什么?

A1 a1

A2 a2

A1A2 ____a1a2

A1a1___A2a2

A1a2 ___A2a1

即AA:Aa:aa=1:4:1 所以显性:隐性=5:1

四倍体AAAa ; Aaaa 各形成何种基因型的配子及比例?

非整倍体:

比该物种中正常合子的染色体数(2n)多或少一个至几个染色体的个体。

遗传学上有代表性的非整倍体有:

三体:2n + 1,多一条染色体;

双三体:2n + 1+ 1,多两条非同源染色体;

四体:2n +2,多一对同源染色体;

单体:2n – 1 ,少一条染色体;

双单体:2n –1 –1,少两条非同源染色体;

缺体:2n –2,少一对同源染色体。

练习:一个生物体二倍体数目是12。以下各为多少:

1、单体

2、三体

3、四体

4、双三体

5、缺体

6、三倍体

7、同源四倍体

1.单体:2n-1

比合子染色体数少一条染色体的生物。

(1)自然界有些动物有单体的存在特点:

蝗虫、甲虫:雌XX 2n ;雄X 2n-1

鸟类、鳞翅目昆虫:雌Z 2n-1;雄ZZ 2n

(2)自然界也有由于染色体丢失产生的嵌合体:

例如:蝴蝶,2n-1,丢失了一条Y染色体。

2、缺体:单体自交产生

普通小麦缺体的特征:

1、生活力较差;

2、育性较低;

例如:

7D缺体:生长慢,有半数植株是雄性不育或雌性不育;

4D缺体:花粉表面正常,但不能受精;

3D缺体:种子是白果皮,双体为红果皮。

3、三体:2n+1

人工三体的产生:三倍体与二倍体杂交

三体的基因分离:例如AAa

A1A2__a

A1a___A2

A2a___A1

所以AA:Aa:A:a=1:2:2:1 显性:隐性=5:1

4、四体:2n+2

来源:三体自交

例如:普通小麦三体自交后代中,1%是四体。

四体的自交子代(n+1 n)

74%四体,24%三体,2%2n。

㈢、非整倍体的应用

非整倍体本身虽然没有任何直接的实用价值,但对遗传研究和染色体工程则是一种重要

缺体、单体、三体都可用以测定基因的所在染色体,都可用以进行染色体的替换。

2.染色体结构变异类型:(1) 发生在一对同源染色体内:①.缺失:形成缺失圈(由正常染色体构成)假显性;②.重复:形成重复圈(由畸变染色体构成)剂量效应;③.倒位:形成倒位圈(由一对着丝点染色体)、后期桥(双着丝点染色体) (交换值改变形成新种)。

非整倍体:①.亚倍体:只存在异源多倍体之中,二倍体中不存在。

②.超倍体:二倍体、多倍体中均有三倍体子代产生。

③.间接利用:确定基因所在染色体、进行染色体替换。

练习题:

假定有一存活的三体植株,两条染色体携带显性基因B,第三条染色体携带隐性基因b。让这个植株同基因型是b/b的二倍体杂交。

1、后代中的二倍体占多少?

2、后代中三体并且基因型为Bbb的占多少?

果蝇的ClB测定法

是检查X染色体隐性突变的方法。

C为倒位抑制子或抑制子:代表X染色体上有一个大倒位,从而抑制互换类型的发生——只产生2种配子;

l表示C与X染色体上的隐性致死基因——纯合的死亡;

B代表上述X染色体上的显性棒眼基因——识别依据。

复习题:

(1)一个有克氏综合症的人被认为是:

(a)单体(b)三体(c)三倍体(d)缺失杂合子

(2)一条染色体的顺序是1 234567,另一条染色体的顺序是1 265437,如果在染色单体2和3之间发生一个交换,则第一次减数分裂后期无着丝点的片断是

(a)123456 (b)125436 (c)65436 (d)1234521

(3)以下性果蝇的别决定中,哪一种是中间性:

(a)2条常染色体和2条性染色体(b)4条常染色体和2条性染色体(c)3条常染色体和2条性染色体

(d)2条常染色体和3条性染色体

(4)利用以下信息解答问题:已知A1A1=致死,A1A2=灰色,

A2A2=黑色,B1B1=长毛,B1B2=短毛,B2B2=非常短毛,亲本是A1A2 B1B2

1、成年后代预期为灰色、非常短毛的比例:

(a)1/4 (b)1/2 (c)1/6 (d)3/4

2、如果非常短毛出生后不久致死,成年后预期黑色短毛的比例:

(a)1/4 (b)1/3 (c)2/3 (d)2/9

基因突变的一般特征

1、重演性:

同一生物不同个体间可以多次发生同样的突变。

2、可逆性:

3、突变的多方向性和复等位基因:突变的方向不定:突变的多方向性是相对的:

4、突变的有害性和有利性:

有害性:

突变长期自然选择进化的平衡关系

被打破或消弱打乱代谢关系

引起有害后果生育反常或死亡

致死突变:例如白化苗

中性突变:不影响该生物的正常生理活动,例如:小麦的红皮突变为白皮

有利性:如抗倒、抗病等

突变有害的相对性:

例如:高杆突变为矮杆

有害性:矮杆在高杆群体中受光不足、发育不良

有利性:矮杆在多风地抗倒伏、生长茁壮

5、突变的平行性:亲缘关系相近物种因遗传基础近似,常发生相似的基因突变。

突变的平行性对人工诱变有一定的意义:

人类突变的捡出:

1、家系分析和出生调查:

隐性突变很难捡出;

显性突变很容易捡出。

2、筛选蛋白质和酶的微小变化。

基因突变的鉴定

植物基因突变的鉴定

基因突变表现世代的早晚和选出纯合株速度的快慢,因而显隐性不同。

自发突变的原因:1、自然界中的辐射:

2、温度的极端变化:黄鹌菜

3、化学药品:

4、细胞内某些生理、生化过程的变化:

生化突变的鉴定:

生化突变:由于诱变因素影响导致生物代谢功能变异。

1、红色面包酶的生化突变型:

基本培养基:

完全培养基:

红色面包酶突变型:

2、红色面包酶生化突变的鉴定方法:

诱发突变:

X射线或紫外线照射纯型分生孢子处理处理后的分生孢子与野生型交配取出子囊孢子置于完全培养基产生菌丝和分生孢子取出一部分分生孢子置基本培养基上

突变的鉴定:

1. 突变的真实性:

在基本培养基上培养——

2. 突变的类型:

(加入各种氨基酸)

(加入各种维生素)

3. 进一步鉴定具体类型:

硫胺素(VB1)、吡醇素(VB6)、泛酸、肌醇。

4.确定变异是由一个基因控制的:

把突变型与不同的野生型交配,产生的子囊孢子

如是1:1的分离,表明是一个基因的突变。

四、植物基因突变的鉴定:

显、隐性的鉴定:

利用杂交实验鉴定。

例如:

突变体矮株X 原始品种(高)

F1:高杆

F2:有高、也有矮

说明该突变属于隐性突变

5-溴尿核苷( 5BU )

改变碱基结构:

亚硝酸(HNO2):氧化脱氨作用,通过氧化作用,以氧代替A 和C 的C6 位置上氨基。练习题:

1、溴尿嘧啶可引起两种类型的碱基转换:

A G(A T G C)

G A(G C A T)

请说明这两种类型的碱基转换过程。

2、

一具有四核苷酸的DNA分子(如图):

—C G A T

G C T A

用亚硝酸处理,这条DNA复制时,核苷酸顺序会发生怎样变化?

用硫酸二酯处理,核苷酸顺序发生怎样变化?

3有一个被亚硝酸处理的细胞,其一个胞嘧啶分子已经变为尿嘧啶,问:

此突变可否被亚硝酸回复?

(1)光修复:

损伤部位就地修复。

(2)暗复活:

取代损伤部位,切除

(3)重组修复:

(4)SOS修复:后复制修复

细胞质遗传的特点

细胞质遗传:

由于细胞质中构成要素的作用,这些构成要素能够自律地复制,通过细胞质由一代传至另一代。

特征:

遗传方式是非孟德尔式的,后代一般不出现一定比例;

正反交表现不同,F1通常只表现母方性状;

连续回交能将母本核基因全部置换。

母性影响:

母体核基因有时对细胞质产生前定的作用;即子代的表型受母亲基因型的影响。

母性影响不属于细胞质遗传范畴,十分相似而已。

特点:

下一代表现型受上一代母体基因的影响:

短暂的:仅影响子代个体的幼龄期

持久的:影响子代个体的终身

练习题:

1、蜗牛中,右旋(R)对左旋(r)显性,一个Rr的个体用rr精子受精,可得到什么样的后代?若后代自体受精,又得到什么样的后代?

2、基因型为Dd的椎实螺自交,其子代的基因型和表型的比例如何?若这个子代的个体自交,它们下一代的表型比例又如何?

共生体的遗传

共生体:草履虫

草履虫放毒型的遗传特点:

放毒型:有K基因(核内)和卡巴粒(细胞质内)

敏感型:有K或k基因,无卡巴粒

结合时间短结合时间长

共生体:不是细胞生存所需要的必要组成部分,仅以某种共生的形式存在于细胞之中的细胞质颗粒。

能够自我复制,或在核基因组的作用下进行复制;对寄主表现产生影响,类似细胞质遗传

练习:草履虫中,品系A是放毒型,品系B和C是敏感型。假定这三个品系都是纯型合子。A品系与B品系交配,所得子代任其自体受精,各自获得的品系都为放毒型。若A品系与

C品系交配,用同样方式繁殖,则所得株系一半为放毒型,一半为敏感型。图示如上三个品系的核型和细胞质卡巴粒。

3、草履虫未知品系D与品系B交配后再自体受精,所得放毒型与敏感型的比例为3:1,若D与C品系交配再自体受精,则放毒型与敏感型比例为1:3。问D品系的表型、基因型和细胞质情况?

细胞核和细胞质在个体发育中的作用

海胆卵的切割试验:结论:卵细胞质中含有一些分化的物质,只有完全具备了这些物质,个体发育才能正常进行。

伞藻的种间嫁接试验

细胞核和细胞质在个体发育中的协同作用

对生命的维持来讲,细胞核和细胞质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1、蛋白质的合成需要由核不断供应mRNA,没有核就没有mRNA,没有mRNA蛋白质的合成终必停止;

2、核内DNA的复制,mRNA的转录和tRNA、rRNA等的合成都需要原料和能量,这些原料和能量都从细胞质来。

数量性状

1. 表型值的效应分解。性状表现由遗传因素决定、并受环境影响,可得:

P = G + E.

P 为个体表现型值(也即性状观察值);

G 为个体基因型(效应)值,也称遗传效应值;

E 为环境效应值。

G = A + D + I;P = A + D + I + E.

VP = VG + VE此时基因型与环境间无互作效应,其中:

VP 为群体表型方差(由性状资料计算);

VG 为群体基因型差异所引起的变异方差,称为遗传方差也称为基因型方差;

VE 为环境因素所引起的变异方差,称为环境方差;无互作时为机误方差(Ve,).

VG = V A + VD + VI;

VP = V A + VD + VI + VE.

广义遗传率(hB2):遗传方差占总方差(表型方差)的比率;

狭义遗传率(hN2):加性方差占总方差的比率。

广义:在不分离世代(P1, P2和F1)中,由于个体间基因型一致,因而遗传方差为0,即:VG = 0 VP = VE ;

VP1 = VP2 = VF1 = VE .

在分离世代(如F2)中,个体间基因型不同:

VP = VG + VE VF2 = VG + VE .

狭义:其中VP可由VF2估计:VP’= VF2 = V A + VD + VI + VE

练习:根据下表资料估算其广义遗传率和狭义遗传率。

世代平均方差

P1(矮脚南特)38.3 4.7

P2(莲塘早)28.1 5.7

F1 32.1 4.8

F2 32.5 9.0

B1 35.9 9.2

B2 31.0 5.4

群体的遗传平衡

群体:各个体间能相互交配的集合体,而不是一些个体的简单集合体。

群体遗传学:研究一个群体内基因传递情况及其频率改变的科学。

遗传平衡定律: Hardy-Weinberg定律(哈迪-魏伯格定律)

设在一个随机交配群中,基因A、a的频率分别为p、

q,子代中基因频率存在的关系是:

P2 AA +2pqAa + q2 aa =1

遗传平衡定律的意义:

揭示了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规律。

1、只要群体内个体间能进行随机交配该群体

将能保持平衡状态和相对稳定;

2、即使由于某因素改变了群体的基因频率和基因

形频率,但只要这些因素不再继续产生作用而进行

随机交配时,这个群体仍保持平衡。

例如:我国人群中测定了1050人对苯硫尿的尝味能力,其中410人有尝味能力、杂合的有500人、味盲的有140人,问是否达到Hardy-weiberg平衡?

练习题:某血型调查报道:在420人中,M型137人,MN型196人,N型87人。问在这个群体中的血型分布是否与孟德尔比数相符?

最新遗传学(朱军-第三版)第二章基因突变复习总结

一、基因突变的概念 1.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染色体上某一基因位点内部发生了化学性质(结构)的变化,与原来基因形成对性关系。 二、基因突变的分子机制 基因突变的分子机制(本质)是DNA分子结构的改变,分子结构的改变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替换(substitution)/点突变(point mutation)指DNA上单一碱基的变异。嘌呤替代嘌呤(A与G之间的相互替代)、嘧啶替代嘧啶(C与T之间的替代)称为转换(transition);嘌呤变嘧啶或嘧啶变嘌呤则称为颠换(transvertion)。 倒位(transposition)指DNA链重组使其中一段核苷酸链方向倒置。 缺失(deletion)指DNA链上一个或一段核苷酸的消失。 插入(insertion)指一个或一段(例如:转座子)核苷酸插入到DNA链中。 发生替换、倒位、缺失和插入的结果可能造成 错义突变(missense mutation):是指DNA分子中碱基改变后引起密码子变化,导致所编码的氨基酸发生替代,从而影响蛋白质功能,以至影响到突变体的表型。 无义突变(nonsense mutation):是指由于DNA的碱基改变导致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突变成终止密码子。这种突变引起mRNA 翻译提前终止,产生一条短的不完整的多肽链。无义突变通常对所编码的蛋白活性有严重影响,产生突变的表型。 移码突变(frame-shift mutaion)在为蛋白质编码的序列中如缺失及插入的核苷酸数不是3的整倍数,则发生读框移动(reading frame shift),使其后所译读的氨基酸序列全部混乱,产生突变的表型。 同义突变(沉默突变silent mutation):是指DNA分子中的碱基改变后,突变的密码子仍然编码原来的氨基酸,并没有引起多肽链中氨基酸的变化。 三、基因突变的分类 1、根据突变所引起的表型改变分为:形态突变型;生化突变型;致死突变型;条件致死突变型。 2、根据基因结构的改变方式分为:分子结构改变(碱基替换;倒位)、移码突变(插入与缺失)。 3、根据突变所引起的遗传信息意义的改变分为:错意突变、无义突变、移码突变和同义突变 4、根据突变发生的方式: 自发突变(spontaneous mutation)是指在自然状态下未经诱变剂处理而出现的突变。 自发突变可能是由于DNA复制错误、碱基的异构互变效应、自发的化学变化(碱基的脱嘌呤和脱氨基)和转座因子等多种原因引起的。 人工诱发基因突变:包括物理诱变和化学诱变 缺少碱基会引起碱基的转替换(转换和颠换) 四、基因突变的诱发 1、物理因素诱变 1)分类 物理因素诱变包括电离辐射诱变和飞电离辐射诱变。 电离辐射: 包括α射线、β射线和中子的粒子辐射,还包括X射线和γ射线的电磁波辐射。非电离辐射:紫外线。

浙江大学遗传学习题答案

朱军遗传学(第三版)习题答案第一章绪论 1.答: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科学,是生物学中一门十分重要的理论科学,直接探索生命起源和进化的机理。同时它又是一门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的基础科学,是指导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育种工作的理论基础;并与医学和人民保健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 遗传:是指亲代与子代相似的现象。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变异:是指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差异的现象。如高秆植物品种可能产生矮杆植株:一卵双生的兄弟也不可能完全一模一样。 2.答:遗传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微生物、植物、动物和人类等,是研究它们的遗传和变异。 遗传学研究的任务是阐明生物遗传变异的现象及表现的规律;深入探索遗传和变异的原因及物质基础,揭示其内在规律;从而进一步指导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育种实践,提高医学水平,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3.答:生物的遗传是相对的、保守的,而变异是绝对的、发展的。没有遗传,不可能保持性状和物种的相对稳定性;没有变异就不会产生新的性状,也不可能有物种的进化和新品种的选育。遗传和变异这对矛盾不断地运动,经过自然选择,才形成形形色色的物种。同时经过人工选择,才育成适合人类需要的不同品种。因此,遗传、变异和选择是生物进化和新品种选育的三大因素。 4.答:因为任何生物都必须从环境中摄取营养,通过新陈代谢进行生长、发育和繁殖,从而表现出性状的遗传和变异。生物与环境的统一,是生物科学中公认的基本原则。所以,研究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必须密切联系其所处的环境。 5.答:孟德尔在前人植物杂交试验的基础上,于1856~1864年从事豌豆杂交试验,通过细致的后代记载和统计分析,在1866年发表了"植物杂交试验"论文。文中首次提出分离和独立分配两个遗传基本规律,认为性状传递是受细胞里的遗传因子控制的,这一重要理论直到1900年狄·弗里斯、柴马克、柯伦斯三人同时发现后才受到重视。因此,1900年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重新发现,被公认为是遗传学建立和开始发展的一年。1906年是贝特生首先提出了遗传学作为一个学科的名称。 6.答:遗传学100余年的发展历史,已从孟德尔、摩尔根时代的细胞学水平,深入发展到现代的分子水平。其迅速发展的原因是因为遗传学与许多学科相互结合和渗透,促进了一些边缘科学的形成;另外也由于遗传学广泛应用了近代化学、物理学、数学的新成就、新技术和新仪器设备,因而能由表及里、由简单到复杂、由宏观到微观,逐步深入地研究遗传物质的结构和功能。因此,遗传学是上一世纪生物科学领域中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遗传学不仅逐步从个体向细胞、细胞核、染色体和基因层次发展,而且横向地向生物学各个分支学科渗透,形成了许多分支学科和交叉学科,正在为人类的未来展示出无限美好的前景。 7.答:在生物科学、生产实践上,为了提高工作的预见性,有效地控制有机体的遗传和变异,加速育种进程,开展动植物品种选育和良种繁育工作,都需在遗传学的理论指导下进行。例如我国首先育成的水稻矮杆优良品种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获得了显著的增产。又例如,国外在墨西哥育成矮杆、高产、抗病的小麦品种;在菲律宾育成的抗倒伏、高产,抗病的水稻品种的推广,使一些国家的粮食产量有所增加,引起了农业生产发展显著的变化。医学水平的提高也与遗传学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目前生命科学发展迅猛,人类和水稻等基因图谱相继问世,随着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出现,遗传学的研究范畴更是大幅度拓宽,研究内容不断地深化。国际上将在生物信息学、功能基因组和功能蛋白质组等研究领域继续展开激烈竞争,遗传学作为生物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 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1.答:原核细胞:一般较小,约为1~10mm。细胞壁是由蛋白聚糖(原核生物所特有的化学物质)构成,起保护作用。细胞壁内为细胞膜。内为DNA、RNA、蛋白质及其它小分子物质构成的细胞质。细胞器只有核糖体,而且没有分隔,是个有机体的整体;也没有任何内部支持结构,主要靠其坚韧的外壁,来维持其形状。其DNA存在的区域称拟核,但其外面并无外膜包裹。各种细菌、蓝藻等低等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统称为原核生物。 真核细胞:比原核细胞大,其结构和功能也比原核细胞复杂。真核细胞含有核物质和核结构,细胞核是遗传物质集聚的主要场所,对控制细胞发育和性状遗传起主导作用。另外真核细胞还含有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等各种膜包被的细胞器。真核细胞都由细胞膜与外界隔离,细胞内有起支持作用的细胞骨架。 染色体:含有许多基因的自主复制核酸分子。细菌的全部基因包容在一个双股环形DNA构成的染色体内。真核生物染色体是与组蛋白结合在一起的线状DNA双价体;整个基因组分散为一定数目的染色体,每个染色体都有特定的形态结构,染色体的数目是物种的一个特征。

水产生物遗传育种学:遗传学试题和答案

遗传学答案(朱军教材) 遗传学 习题与参考答案 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练习) 一、解释下列名词:染色体染色单体着丝点细胞周期同源染色体异源染色体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单倍体联会胚乳直感果实直感 二、植物的10个花粉母细胞可以形成:多少花粉粒?多少精核?多少管核?又10个卵母细胞可以形成:多少胚囊?多少卵细胞?多少极核?多少助细胞?多少反足细胞? 三、玉米体细胞里有10对染色体,写出下列各组织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 四、假定一个杂种细胞里含有3对染色体,其中A、B、C来自父本、A’、B’、C’来自母本。通过减数分裂能形成几种配子?写出各种配子的染色体组成。 五、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在遗传学上各有什么意义? 六、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有什么不同?用图解表示并加以说明。 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参考答案) 一、解释下列名词: 染色体:细胞分裂时出现的,易被碱性染料染色的丝状或棒状小体,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是生物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各种生物的染色体有一定数目、形态和大小。 染色单体:染色体通过复制形成,由同一着丝粒连接在一起的两条遗传内容完全一样的子染色体。 着丝点:即着丝粒。染色体的特定部位,细胞分裂时出现的纺锤丝所附着的位置,此部位不染色。 细胞周期:一次细胞分裂结束后到下一次细胞分裂结束所经历的过程称为细胞周期(cell cycle)。 同源染色体:体细胞中形态结构相同、遗传功能相似的一对染色体称为同源染色体(homologous chromosome)。两条同源染色体分别来自生物双亲,在减数分裂时,两两配对的染色体,形状、大小和结构都相同。 异源染色体:形态结构上有所不同的染色体间互称为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一般不能两两配对,形状、大小和结构都不相同。 无丝分裂:又称直接分裂,是一种无纺锤丝参与的细胞分裂方式。 有丝分裂:又称体细胞分裂。整个细胞分裂包含两个紧密相连的过程,先是细胞核分裂,后是细胞质分裂,核分裂过程分为四个时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最后形成的两个子细胞在染色体数目和性质上与母细胞相同。 单倍体:指具有配子染色体数(n)的个体。 联会: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配对。 联会复合体——减数分裂偶线期和粗线期在配对的两个同源染色体之间形成的结构,包括两个侧体和一个中体。 胚乳直感:又称花粉直感。在3n胚乳的性状上由于精核的影响而直接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果实直感:种皮或果皮组织在发育过程中由于花粉影响而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 二、可以形成:40个花粉粒,80个精核,40个管核;10个卵母细胞可以形成:10个胚囊,10个卵细胞,20个极核,20个助细胞,30个反足细胞。 三、(1)叶(2)根(3)胚乳(4)胚囊母细胞(5)胚 (6)卵细胞(7)反足细胞(8)花药壁(9)花粉管核 (1)叶:20条;(2)根:20条;(3)胚乳:30条;(4)胚囊母细胞:20条;(5)胚:20条;

朱军遗传学(第三版)习题答案

朱军遗传学(第三版)习题答案 第三章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 1.半保留复制: DNA分子的复制,首先是从它的一端氢键逐渐断开,当双螺旋的一端已拆开为两条单链时,各自可以作为模板,进行氢键的结合,在复制酶系统下,逐步连接起来,各自形成一条新的互补链,与原来的模板单链互相盘旋在一起,两条分开的单链恢复成DNA双分子链结构。这样,随着DNA分子双螺旋的完全拆开,就逐渐形成了两个新的DNA分子,与原来的完全一样。这种复制方式成为半保留复制。 冈崎片段:在DNA复制叉中,后随链上合成的DNA不连续小片段称为冈崎片段。 转录:由DNA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RNA的转录有三步: ① RNA链的起始;② RNA链的延长;③ RNA链的终止及新链的释放。 翻译:以RNA为模版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即称为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 小核RNA:是真核生物转录后加工过程中RNA的剪接体的主要成分,属于一种小分子RNA,可与蛋白质结合构成核酸剪接体。 - 1 -

不均一核RNA:在真核生物中,转录形成的RNA中,含有大量非编码序列,大约只有25%RNA经加工成为mRNA,最后翻译为蛋白质。因为这种未经加工的前体mRNA在分子大小上差别很大,所以称为不均一核RNA。 遗传密码:是核酸中核苷酸序列指定蛋白质中氨基酸序列的一种方式,是由三个核苷酸组成的三联体密码。密码子不能重复利用,无逗号间隔,存在简并现象,具有有序性和通用性,还包含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 简并:一个氨基酸由一个以上的三联体密码所决定的现象。 多聚核糖体:一条mRNA分子可以同时结合多个核糖体,形成一串核糖体,成为多聚核糖体。 中心法则:蛋白质合成过程,也就是遗传信息从 DNA-mRNA-蛋白质的转录和翻译的过程,以及遗传信息从DNA到DNA的复制过程,这就是生物学的中心法则。 2.答:DNA作为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的间接证据: (1)每个物种不论其大小功能如何,其DNA含量是恒定的。 (2)DNA在代谢上比较稳定。(3)基因突变是与DNA分子的变异密切相关的。 - 2 -

《遗传学》朱军版习题与答案教学文案

遗传学(第三版)》 朱军主编 课后习题与答案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 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2) 第三章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 (6) 第四章孟德尔遗传 (9) 第五章连锁遗传和性连锁 (12) 第六章染色体变异 (15) 第七章细菌和病毒的遗传 (21) 第八章基因表达与调控 (28) 第九章基因工程和基因组学 (32) 第十章基因突变 (34) 第十一章细胞质遗传 (36) 第十二章遗传与发育 (39) 第十三章数量性状的遗传 (40) 第十四章群体遗传与进化 (44) 第一章绪论 1. 解释下列名词:遗传学、遗传、变异。 答: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科学,是生物学中一门十分重要的理论科学,直接探索生命起源和进化的机理。同时它又是一门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的基础科学,是指导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育种工作的理论基础;并与医学和人民保健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 遗传:是指亲代与子代相似的现象。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变异:是指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差异的现象。如高秆植物品种可能产生矮杆植株:一卵双生的兄弟也不可能完全一模一样。 2. 简述遗传学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任务。答:遗传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微生物、植物、动物和人类等,是研究它们的遗传和变异。遗传学研究的任务是阐明生物遗传变异的现象及表现的规律;深入探索遗传和变异的原因及物质基础,揭示其内在规律;从而进一步指导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育种实践,提高医学水平,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3. 为什么说遗传、变异和选择是生物进化和新品种选育的三大因素?答:生物的遗传是相对的、保守的,而变异是绝对的、发展的。没有遗传,不可能保持性状和物种的相对稳定性;没有变异就不会产生新的性状,也不可能有物种的进化和新品种的选育。遗传和变异这对矛盾不断地运动,经过自然选择,才形成形形色色的物种。同时经过人工选择,才育成适合人类需要的不同品种。因此,遗传、变异和选择是生物进化和新品种选育的三大因素。 4. 为什么研究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必须联系环境?答:因为任何生物都必须从环境中摄取营养,通过新 陈代谢进行生长、发育和繁殖,从而表

遗传学朱军第三版名词解释及重点

名词解释 遗传:亲代与子代同一性状相似的现象。 变异:亲代与子代或子代之间出现性状差异的现象。 遗传学:就是一门涉及生命起源与生物进化的理论科学,同时也就是一门 密切联系生产实际的基础科学。 数量遗传学:研究生物体数量性状即由多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遗传规律。 群体遗传学:研究基因频率在群体中的变化、群体的遗传结构与物种进化。 染色体:在细胞分裂期出现的一种能被碱性染料强烈染色,并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特征的物体。 主缢痕:着丝粒所在的区域就是染色体的缢缩部分,称为主缢痕。 次缢痕:在某些染色体的一个或两个臂上还常另外有缢缩部位,染色较淡,称为次缢痕。 随体:某些染色体次缢痕的末端所具有的圆形或略呈长形的突出体,称为随体。次缢痕与核仁的形成有关,故称为核仁组织者区。 端粒:染色体臂末端的特化部分,可将染色体末端封闭,使染色体之间不能彼此相连。 着丝粒:就是染色体的缩缢部位,就是细胞分裂过程中纺锤丝(spindle fiber)结合的区域。 染色质:间期细胞核内由DNA、组蛋白、非组蛋白与少量RNA组成的线性复合结构,易被碱性染料染色。 常染色质:在间期细胞核内,对碱性染料着色浅、螺旋化程度低、处于较为伸展状态的染色质。主要就是单一序列DNA与中度重复序列DNA构成。 染色质:在间期细胞核内,对碱性染料着色较深、螺旋化程度较高、处于凝集状态的染色质。 同源染色体:形态与结构相同的一对染色体称之同源染色体。 非同源染色体:形态结构不同的染色体对之间的互称非同源染色体。姊妹染色单体:有丝分裂中期观察到的染色体由相同的2个染色单体构成,它们彼此以着丝粒相连,互称为姊妹染色单体。 细胞周期:细胞上一次分裂完成到下一次分裂结束的一段历程。 减数分裂:又称为成熟分裂(maturation division),就是在性母细胞成熟时,配子形成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因为它使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故称为减数分裂。 生殖:生物繁衍后代的过程。 有性生殖:通过产生两性配子与两性配子而产生后代的生殖方式。 A染色体:正常数目的染色体。 B染色体:额外染色体的统称,又称超数染色体或副染色体。 性状: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特征与生理特征的总称。 单位性状:被区分开的每一个具体性状称为单位性状。例如,豌豆的花色、种子形状等等。 相对性状:不同品种之间表现出相对差异的一对性状称为相对性状。正反交:两个亲本互相轮换作为父本与母本的一对杂交合称为正反交,包括正交与反交。 去雄:杂交前将母本花蕾的雄蕊完全摘除。 人工授粉:将父本的花粉授到去雄后母本的柱头上。 等位基因:控制相对性状的同一基因的不同形式,彼此互称为等位基因。 基因型:生物个体的基因组成。 表型:就是指生物体所表现的性状,包括外部形态特征与内部生理生化特征。它就是基因型与外界环境作用下的具体表现。 完全显性:F1所表现的性状都与亲本之一完全一样,而非中间型或同时表现双亲的性状,这样的显性表现称为完全显性。 不完全显性:有些性状,其杂种F1的性状表现就是双亲性状的中间型,这称为不完全显性。 共显性:如果双亲的性状同时在F1个体上表现出来,这种显性表现称为共显性,或叫并显性。 显性转换:显性性状在不同条件下发生转换的现象。 测交:就是指被测验的个体与隐性纯合个体间的杂交,所得的后代为测交子代。根据测交子代所出现的表现型种类与比例,可以确定被测个体的基因型。 基因互作:几对基因相互作用决定一个单位性状发育的遗传现象。互补作用:当两对基因中都有显性基因存在时个体表现为一种性状,当两对基因中只有一对基因为显性或两对基因均为纯合隐性时,个体表现为另一种性状的现象。 积加作用:两对或两对以上基因互作时,显性基因对数累积越多,性状表现越明显的现象。 重叠作用:两对或两对以上基因同时控制一个单位性状,只要其中一对基因中存在显性基因,个体便表现显性性状,两对基因均为纯合隐性时,个体表现隐性性状。 上位作用:两对基因同时控制一个单位性状发育,其中一对基因对另一对基因的表现具有遮盖或修饰作用,这种基因互作类型称为上位作用。 上位基因:起遮盖作用的基因。 显性上位作用:起遮盖作用的就是显性基因。 隐性上位作用:起遮盖作用的就是隐性基因。 抑制作用:就是指在两对独立基因中,其中一对显性基因本身并不控制性状的表现,但对另一对基因的表现有抑制作用,称为抑制基因。多因一效:一个性状发育受许多基因影响的现象。 一因多效:一个基因影响许多性状发育。 外显率:在具有特定基因的一群个体中,表现该基因所决定性状的个体所占的比率称之外显率。 表现度:在具有特定基因而又表现其所决定性状的个体中,对该性状所表现的程度称之表现度。 相引相:甲乙两个显性性状连系在一起遗传,甲乙两个隐性性状连系在一起遗传的杂交组合,称相引相(PL/pl) 。 相斥相:甲显性与乙隐性性状连系在一起遗传,乙显与甲隐连系在一起遗传的杂交组合,称为相斥相(Pl/pL) 。 重组率:在遗传学中,重组型的配子百分数称为重组率。

《遗传学》朱军版习题与答案

《遗传学(第三版)》 朱军主编 课后习题与答案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 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2) 第三章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 (6) 第四章孟德尔遗传 (8) 第五章连锁遗传和性连锁 (12) 第六章染色体变异 (15) 第七章细菌和病毒的遗传 (20) 第八章基因表达与调控 (26) 第九章基因工程和基因组学 (30) 第十章基因突变 (33) 第十一章细胞质遗传 (35) 第十二章遗传与发育 (37) 第十三章数量性状的遗传 (38) 第十四章群体遗传与进化 (42) 第一章绪论 1.解释下列名词:遗传学、遗传、变异。 答: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科学,是生物学中一门十分重要的理论科学,直接探索生命起源和进化的机理。同时它又是一门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的基础科学,是指导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育种工作的理论基础;并与医学和人民保健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 遗传:是指亲代与子代相似的现象。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变异:是指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差异的现象。如高秆植物品种可能产生矮杆植株:一卵双生的兄弟也不可能完全一模一样。 2.简述遗传学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任务。 答:遗传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微生物、植物、动物和人类等,是研究它们的遗传和变异。 遗传学研究的任务是阐明生物遗传变异的现象及表现的规律;深入探索遗传和变异的原因及物质基础,揭示其内在规律;从而进一步指导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育种实践,提高医学水平,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3.为什么说遗传、变异和选择是生物进化和新品种选育的三大因素? 答:生物的遗传是相对的、保守的,而变异是绝对的、发展的。没有遗传,不可能保持性状和物种的相对稳定性;没有变异就不会产生新的性状,也不可能有物种的进化和新品种的选育。遗传和变异这对矛盾不断地运动,经过自然选择,才形成形形色色的物种。同时经过人工选择,才育成适合人类需要的不同品种。因此,遗传、变异和选择是生物进化和新品种选育的三大因素。 4. 为什么研究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必须联系环境? 答:因为任何生物都必须从环境中摄取营养,通过新陈代谢进行生长、发育和繁殖,从而表现出性状的遗传和变异。生物与环境的统一,是生物科学中公认的基本原则。所以,研究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必须密切联系其所处的环境。

遗传学复习(朱军主编第三版)

绪论 遗传(heredity):生物世代间相似的现象;遗传物质从亲代传给子代的过程。 变异(variation):生物个体间的差异。 遗传学(Genetics):研究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科学。 分离规律 1、F1代个体均只表现亲本之一的性状,而另一个亲本的性状隐藏不表现。 显性性状;隐性性状。 2、F2有两种性状表现类型的植株,一种表现为显性性状,另种表现为隐性性状;并且表现显性性状的植株数与隐性性状个体数之比接近3:1。 分离现象的解释(遗传因子假说) 1 、生物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且每对相对性状由一对遗传因子控制; 2、显性性状受显性因子控制,而隐性性状由隐性因子控制;只要成对遗传因子中有一个显性因子,生物个体就表现显性性状; 3、遗传因子在体细胞内成对存在,而在配子中成单存在。体细胞中成对遗传因子分别来自父本和母本。 分离规律的验证方法 (一)、测交法 1. 杂种F1的基因型及其测交结果的推测 杂种F1的表现型与红花亲本(CC)一致,但根据孟德尔的解释,其基因型是杂合的,即为Cc;因此杂种F1减数分裂应该产生两种类型的配子,分别含C和c,并且比例为1:1。(二)、自交法 F2基因型及其自交后代表现推测 (1/4)表现隐性性状F2个体基因型为隐性纯合,如白花F2为cc; (3/4)表现显性性状F2个体中:1/3是纯合体(CC)、2/3是杂合体(Cc); 推测:在显性(红花)F2中: 1/3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其F3均开红花; 2/3自交后代将发生性状分离。 (三)淀粉粒性状的花粉鉴定法 含Wx基因的花粉粒具有直链淀粉,而含wx基因的花粉粒具有支链淀粉,用稀碘液对花粉粒进行染色,就可以判断花粉粒的基因型,推测: 1/2 Wx 直链淀粉(稀碘液) 蓝黑色 1/2 wx 支链淀粉(稀碘液) 红棕色 用稀碘液处理玉米(糯性×非糯性)F1(Wxwx)植株花粉,在显微镜下观察,结果表明: 花粉粒呈两种不同颜色的反应; 蓝黑色:红棕色≈1:1。 结论:分离规律对F1基因型及基因分离行为的推测是正确的。 自由组合规律 (一) 测交法 (二)自交法 独立分配规律的意义与应用 一、独立分配规律的理论意义: 解释了生物性状变异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非等位基因间的自由组合。 二、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可以预测杂交后代分离群体的基因型、表现型结构,确定适当的杂种后代群体种植规模,提

朱军遗传学答案

遗传学参考答案 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参考答案) 一、解释下列名词: 染色体:细胞分裂时出现的,易被碱性染料染色的丝状或棒状小体,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是生物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各种生物的染色体有一定数目、形态和大小。 染色单体:染色体通过复制形成,由同一着丝粒连接在一起的两条遗传内容完全一样的子染色体。着丝点:即着丝粒。染色体的特定部位,细胞分裂时出现的纺锤丝所附着的位置,此部位不染色。细胞周期:一次细胞分裂结束后到下一次细胞分裂结束所经历的过程称为细胞周期(cell cycle)。 同源染色体:体细胞中形态结构相同、遗传功能相似的一对染色体称为同源染色体(homologous chromosome)。两条同源染色体分别来自生物双亲,在减数分裂时,两两配对的染色体,形状、大小和结构都相同。 异源染色体:形态结构上有所不同的染色体间互称为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一般不能两两配对,形状、大小和结构都不相同。 无丝分裂:又称直接分裂,是一种无纺锤丝参与的细胞分裂方式。 有丝分裂:又称体细胞分裂。整个细胞分裂包含两个紧密相连的过程,先是细胞核分裂,后是细胞质分裂,核分裂过程分为四个时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最后形成的两个子细胞在染色体数目和性质上与母细胞相同。 单倍体:指具有配子染色体数(n)的个体。 联会: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配对。 联会复合体——减数分裂偶线期和粗线期在配对的两个同源染色体之间形成的结构,包括两个侧体和一个中体。 胚乳直感:又称花粉直感。在3n胚乳的性状上由于精核的影响而直接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 果实直感:种皮或果皮组织在发育过程中由于花粉影响而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 二、可以形成:40个花粉粒,80个精核,40个管核;10个卵母细胞可以形成:10个胚囊,10个卵细胞,20个极核,20个助细胞,30个反足细胞。 三、(1)叶(2)根 (3)胚乳 (4)胚囊母细胞 (5)胚 (6)卵细胞(7)反足细胞(8)花药壁(9)花粉管核

《遗传学》(朱军第三版)名词解释大全(精排)

第一章绪论 1. 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科学,是生物学中一门十分重要的理论科学,直接探索生命起源和进化的机理。同时它又是一门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的基础科学,是指导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育种工作的理论基础;并与 医学和人民保健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 2. 遗传:是指亲代与子代相似的现象。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3. 变异:是指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差异的现象。如高秆植物品种可能产生矮杆植株,一卵双生的兄弟也不可能完全一样。 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1. 细胞周期:包括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和两次分裂之间的间期。其中有丝分裂过程分为:①.DNA合成前期(G1期);②.DNA合成期(S期);③. DNA合成后期(G2期);④.有丝分裂期(M期)。 2. 原核细胞:一般较小,约为1~10mm。细胞壁是由蛋白聚糖(原核生物所特有的化学物质)构成,起保 护作用。细胞壁内为细胞膜。内为DNA、RNA、蛋白质及其它小分子物质构成的细胞质。细胞器只有核糖体,而 且没有分隔,是个有机体的整体;也没有任何内部支持结构,主要靠其坚韧的外壁,来维持其形状。其DNA存在的区域称拟核,但其外面并无外膜包裹。各种细菌、蓝藻等低等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统称为原核生物。 3. 真核细胞:比原核细胞大,其结构和功能也比原核细胞复杂。真核细胞含有核物质和核结构,细胞核是 遗传物质集聚的主要场所,对控制细胞发育和性状遗传起主导作用。另外真核细胞还含有线粒体、叶绿体、内质 网等各种膜包被的细胞器。真核细胞都由细胞膜与外界隔离,细胞内有起支持作用的细胞骨架。 4. 染色质:是指染色体在细胞分裂的间期所表现的形态,呈纤细的丝状结构,含有许多基因的自主复制核 酸分子。 染色体:是指染色质丝通过多级螺旋化后卷缩而成的一定形态结构。细菌的全部基因包容在一个双股环形DNA构成的染色体内。真核生物染色体是与组蛋白结合在一起的线状DNA双价体;整个基因组分散为一定数目的染色体,每个染色体都有特定的形态结构,染色体的数目是物种的一个特征。(染色体:指任何一种基因或遗传信息的特 定线性序列的连锁结构。) 5. 染色单体:由染色体复制后并彼此靠在一起,由一个着丝点连接在一起的姐妹染色体。 6. 姐妹染色单体:二价体中的同一各染色体的两个染色单体,互称姐妹染色单体,它们是间期同一染色体 复制所得。 7. 非姐妹染色单体:单体二价体的不同染色体之间的染色单体互称非姐妹染色单体,它们是同源染色体这 些间期各自复制所得。 8. 联会: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配对过程。 9. 同源染色体:生物体中,形态和结构相同的一对染色体,成为同源染色体。 10. 异源染色体:生物体中,形态和结构不同的各对染色体互称为异源染色体。 12. 染色体组:指包含有一套对于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所不可缺少的,最小限度的基因群的一组染色体。

遗传学(朱军,第三版)第十一章细胞质遗传复习总结

一、细胞质遗传的概念 细胞质遗传(cytoplasmic inheritance):由细胞质基因所决定的遗传现象和遗传规律(又称非孟德尔遗传、母体遗传) 细胞质基因组:包括细胞器基因组(线粒体基因组、叶绿体基因组、中心粒基因组、膜体系基因组和动粒基因组)和非细胞器基因组(细胞共生体基因组和细胞质粒基因组) 二、细胞质遗传的特点 1、正反交结果不一样,杂种后代只表现母本的性状,呈现母系遗传 2、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杂交后代不出现一定的分离比 3、性状直接由细胞质基因控制,并通过细胞质遗传下去,即使连续回交,母本核基因可被全部置换掉,但由母本细胞质基因所控制的性状仍不会消失; 4、细胞质基因只存在于细胞质的某些成分中,不能在染色体上定位。 5、由细胞质中的附加体或共生体决定的性状往往可传递给其它细胞。 三、叶绿体遗传 1、表现 A.紫茉莉花斑性状类是由于叶绿体前体质体变异产生白色体,导致植物细胞呈现白色。同时含有白色体和叶绿体的卵细胞受精会发育成花斑植株(同时有绿色、白色和花斑枝条)。而只含叶绿体或者白色体的卵细胞受精就会只能对应发育成绿色植株或者白色植株。B.玉米条纹(白色)叶也是由于叶绿体的变异造成,服从与紫茉莉花斑性状类似的遗传特性,只是玉米七号染色体上的白色条纹基因(ij)纯合时ij核基因使胞质内质体突变为白色,且一旦变异就以细胞质遗传的方式稳定遗传。 2、分子基础 A.叶绿体DNA的分子特点 ①.ct DNA与细菌DNA相似,裸露的DNA; ②.闭合双链环状结构; ③.多拷贝:高等植物每个叶绿体中有30-60个DNA,整个细胞约有几千个DNA分子;藻类中,叶绿体中有几十至上百个DNA分子,整个细胞中约有上千个DNA分子。 ④.单细胞藻类中GC含量较核DNA小,高等植物差异不明显; ⑤.一般藻类ctDNA的浮力密度轻于核DNA,而高等植物两者的差异较小。 B.叶绿体基因组的构成: a.低等植物的叶绿体基因组: ⑴ct DNA仅能编码叶绿体本身结构和组成的一部分物质; ⑵特性:与抗药性、温度敏感性和某些营养缺陷有关。 b.高等植物的叶绿体基因组: ①.多数高等植物的ctDNA大约为150kbp:烟草ctDNA为155844bp、水稻ctDNA为134525bp。 ②.ctDNA能编码126个蛋白质:12%序列是专为叶绿体的组成进行编码; ③.叶绿体的半自主性:有一套完整的复制、转录和翻译系统,但功能有限需要与核基因组紧密联系。 C.叶绿体内遗传信息的复制、转录和翻译系统: 1.ctDNA与核DNA复制相互独立,但都是半保留复制方式; 2.叶绿体核糖体为70S、而细胞质中核糖体为80S; 3.叶绿体中核糖体的rRNA碱基成分与细胞质和原核生物中rRNA不同; 4.叶绿体中蛋白质合成需要的20种氨基酸载体tRNA分别由核DNA和ct DNA共同编码。其中脯氨酸、赖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和半胱氨酸为核DNA所编码,其余10多种氨基酸为ctDNA所编码。

朱军遗传学课后答案

4.植物的10个花粉母细胞可以形成:多少花粉粒?多少精核?多少管核?又10个卵母细胞可以形成:多少胚囊?多少卵细胞?多少极核?多少助细胞?多少反足细胞? 答:植物的10个花粉母细胞可以形成: 花粉粒:10×4=40个;精核:40×2=80个;管核:40×1=40个。 10个卵母细胞可以形成: 胚囊:10×1=10个;卵细胞:10×1=10个;极核:10×2=20个; 助细胞:10×2=20个;反足细胞:10×3=30个。 6.玉米体细胞里有10对染色体,写出下面各组织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 答:⑴. 叶:2n=20(10对)⑵. 根:2n=20(10对) ⑶. 胚乳:3n=30⑷. 胚囊母细胞:2n=20(10对) ⑸. 胚:2n=20(10对)⑹. 卵细胞:n=10 ⑺. 反足细胞n=10⑻. 花药壁:2n=20(10对) ⑼. 花粉管核(营养核):n=10 7.假定一个杂种细胞里有3对染色体,其中A、B、C来表示父本、A'、B'、C'来自母本。通过减数分裂能形成几种配子?写出各种配子的染色体组织。 答:能形成2n=23=8种配子: ABC ABC' AB'C A'BC A'B'C A'BC' AB'C' A'B'C',有丝分裂形成二个子细胞,染色体数目相等。 1.小麦毛颖基因P为显性,光颖基因p为隐性。写出下列杂交组合的亲本基因型: (1)毛颖×毛颖,后代全部毛颖。 (2)毛颖×毛颖,后代3/4为毛颖1/4光颖。 (3)毛颖×光颖,后代1/2毛颖1/2光颖。 答:(1)亲本基因型为:PP×PP;PP×Pp; (2)亲本基因型为:Pp×Pp; (3)亲本基因型为:Pp×pp。 2.小麦无芒基因A为显性,有芒基因a为隐性。写出下列个各杂交组合中F1的基因型和表现型。每一组合的F1群体中,出现无芒或有芒个体的机会是多少?

朱军遗传学(第三版)习题答案

朱军遗传学(第三版)习题答案第三章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 1.半保留复制: DNA分子的复制,首先是从它的一端氢键逐渐断开,当双螺旋的一端已拆开为两条单链时,各自可以作为模板,进行氢键的结合,在复制酶系统下,逐步连接起来,各自形成一条新的互补链,与原来的模板单链互相盘旋在一起,两条分开的单链恢复成DNA双分子链结构。这样,随着DNA分子双螺旋的完全拆开,就逐渐形成了两个新的DNA分子,与原来的完全一样。这种复制方式成为半保留复制。 冈崎片段:在DNA复制叉中,后随链上合成的DNA不连续小片段称为冈崎片段。转录:由DNA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RNA的转录有三步: ① RNA链的起始;② RNA链的延长;③ RNA链的终止及新链的释放。 翻译:以RNA为模版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即称为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 小核RNA:是真核生物转录后加工过程中RNA的剪接体的主要成分,属于一种小分子RNA,可与蛋白质结合构成核酸剪接体。 不均一核RNA:在真核生物中,转录形成的RNA中,含有大量非编码序列,大约只有25%RNA经加工成为mRNA,最后翻译为蛋白质。因为这种未经加工的前体mRNA 在分子大小上差别很大,所以称为不均一核RNA。 遗传密码:是核酸中核苷酸序列指定蛋白质中氨基酸序列的一种方式,是由三个核苷酸组成的三联体密码。密码子不能重复利用,无逗号间隔,存在简并现象,具有有序性和通用性,还包含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 简并:一个氨基酸由一个以上的三联体密码所决定的现象。 多聚核糖体:一条mRNA分子可以同时结合多个核糖体,形成一串核糖体,成为多聚核糖体。 中心法则:蛋白质合成过程,也就是遗传信息从DNA-mRNA-蛋白质的转录和翻译的过程,以及遗传信息从DNA到DNA的复制过程,这就是生物学的中心法则。

遗传学(朱军_主编)_个人整理的复习资料[1]

遗传学(朱军_主编)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为什么说遗传、变异和选择是生物进化和新品种选育的三大因素? 答:生物的遗传是相对的、保守的,而变异是绝对的、发展的,没有遗传,不可能保持性状和物种的相对稳定性;没有变异就不会产生新的性状,也不可能有物种的进化和新品种的选育。遗传和变异这对矛盾不断地运动,经过自然选择,才形成各色的物种。同时经过人工选择,才育成适合人类需要的不同品种。因此,遗传、变异和选择是生物进化和新品种选育的三大因素。 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一、真核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质膜:细胞表面的一层单位膜,特称为质膜。真核细胞除了具有质膜、核膜外,发达的细胞内膜形成了许多功能区隔。由膜围成的各种细胞器,如核膜、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叶绿体、溶酶体等,在结构上形成了一个连续的体系,称为内膜系统。内膜系统的作用: 1.使细胞内表面积增加了数十倍,各种生化反应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2.细胞代谢能力也比原核细胞大为提高。 细胞核:细胞核是细胞内最重要的细胞器,核表面是由双层膜构成的核被膜,核内包含有由DNA和蛋白质构成的染色体。 细胞质:存在于质膜与核被膜之间的原生质称为细胞质,细胞之中具有可辨认形态和能够完成特定功能的结构叫做细胞器。除细胞器外,细胞质的其余部分称为细胞质基质或胞质溶胶,其体积约占细胞质的一半。细胞质基质并不是均一的溶胶结构,其中还含有由微管、微丝和中间纤维组成的细胞骨架结构。细胞质基质的功能: 1)具有较大的缓冲容量,为细胞内各类生化反应的正常进行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离子环境。 2)许多代谢过程是在细胞基质中完成的,如①蛋白质的合成、②mRNA的合成、③脂肪酸合成、④糖酵解、⑤磷酸戊糖途径、⑥糖原代谢、⑦信号转导。 3)供给细胞器行使其功能所需要的一切底物。 4)细胞骨架参与维持细胞形态,做为细胞器和酶的附着点,并与细胞运动、物质运输和信号转导有关。 5)控制基因的表达与细胞核一起参与细胞的分化,如卵母细胞中不同的mRNA定位于细胞质不同部位,卵裂是不均等的。 6)参与蛋白质的合成、加工、运输、选择性降解。 主要细胞器: 1.内质网:由膜围成一个连续的管道系统。粗面内质网,表面附有核糖体,参与蛋白质的合成和加工;光面内质网表面没有核糖体,参与脂类合成。 2.高尔基体:由成摞的扁囊和小泡组成,与细胞的分泌活动和溶酶体的形成有关。 3.溶酶体:动物细胞中进行细胞内消化作用的细胞器,含有多种酸性水解酶。 4.线粒体:由双层膜围成的与能量代谢有关的细胞器,主要作用是通过氧化磷酸化合成ATP。 5.叶绿体:植物细胞中与光合作用有关的细胞器,由双层膜围成。 6.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和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7.中心粒:位于动物细胞的中心部位,故名,由相互垂直的两组9+0三联微管组成。中心粒加中心粒周物质称为中心体。 8.微体:由单层单位膜围成的小泡状结构,含有多种氧化酶,与分解过氧化氢和乙醛酸循环有关。 9.微管:微管是一种具有极性的细胞骨架。它是由13 条原纤维构成的中空管状结构,直径22—25纳米。 10.核糖体:为椭球形的粒状小体,核糖体无膜结构,主要由蛋白质(40%)和rRNA(60%)构成,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二、染色质和染色体:只是状态不同,在细胞周期中存在的时间不同。 染色质与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不同细胞分裂时期的不同形态。在间期和不分裂时,呈染色质的状态,在分裂期呈染色体的状态,这两者的转换发生在前期和末期,在前期,染色质变为染色体;在末期,染色体变为染色质。 *染色体:含有许多基因的自主复制核酸分子。 *染色单体:由染色体复制后并彼此靠在一起,由一个着丝点连接在一起的姐妹染色体。 *同源染色体:生物体中,形态和结构相同的一对染色体。 *异源染色体:生物体中,形态和结构不相同的各对染色体互称为异源染色体。 *胚乳直感:植物经过了双受精,胚乳细胞是3n,其中2n来自极核,n来自精核,如果在3n胚乳的性状上由于精核的影响而直接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这种现象称为胚乳直感。 *果实直感:植物的种皮或果皮组织在发育过程中由于花粉影响而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称为果实直感。 三、染色体组型分析的概念:通过对染色体玻片标本和染色体照片进行对比分析、染色体分组,并对组内染色体的长度、着丝粒的位置、臂比和随体的有无等形态特征进行观察与描述,从而阐明生物染色体组成,确定其染色体组成的过程称为染色体组型分析。 染色体组型分析的意义:有助于探明染色体组的演化和生物种属间的亲缘关系,是细胞生物学、现代分类学、生物进化、遗传育种学以及人类染色体疾病临床诊断等研究的重要手段。 四、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特征?

朱军遗传学课后问题详解

朱军遗传学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参考答案 1.解释下列名词:遗传学、遗传、变异。 答: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科学,是生物学中一门十分重要的理论科学,直接探索生命起源和进化的机理。同时它又是一门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的基础科学,是指导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育种工作的理论基础;并与医学和人民保健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 遗传:是指亲代与子代相似的现象。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变异:是指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差异的现象。如高秆植物品种可能产生矮杆植株:一卵双生的兄弟也不可能完全一模一样。 2.简述遗传学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任务。 答:遗传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微生物、植物、动物和人类等,是研究它们的遗传和变异。 遗传学研究的任务是阐明生物遗传变异的现象及表现的规律;深入探索遗传和变异的原因及物质基础,揭示其在规律;从而进一步指导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育种实践,提高医学水平,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3.为什么说遗传、变异和选择是生物进化和新品种选育的三大因素? 答:生物的遗传是相对的、保守的,而变异是绝对的、发展的。没有遗传,不可能保持性状和物种的相对稳定性;没有变异就不会产生新的性状,也不可能有物种的进化和新品种的选育。遗传和变异这对矛盾不断地运动,经过自然选择,才形成形形色色的物种。同时经过人工选择,才育成适合人类需要的不同品种。因此,遗传、变异和选择是生物进化和新品种选育的三大因素。 4. 为什么研究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必须联系环境? 答:因为任何生物都必须从环境中摄取营养,通过新代谢进行生长、发育和繁殖,从而表现出性状的遗传和变异。生物与环境的统一,是生物科学中公认的基本原则。所以,研究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必须密切联系其所处的环境。 5.遗传学建立和开始发展始于哪一年,是如何建立?

遗传学(朱军第三版)名词解释及重点

名词解释 遗传:亲代与子代同一性状相似的现象。 变异:亲代与子代或子代之间出现性状差异的现象。 遗传学:是一门涉及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理论科学,同时也是一门密切联系生产实际的基础科学。 数量遗传学:研究生物体数量性状即由多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遗传规律。群体遗传学:研究基因频率在群体中的变化、群体的遗传结构和物种进化。 染色体:在细胞分裂期出现的一种能被碱性染料强烈染色,并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特征的物体。 主缢痕:着丝粒所在的区域是染色体的缢缩部分,称为主缢痕。 次缢痕:在某些染色体的一个或两个臂上还常另外有缢缩部位,染色较淡,称为次缢痕。 随体:某些染色体次缢痕的末端所具有的圆形或略呈长形的突出体,称为随体。次缢痕与核仁的形成有关,故称为核仁组织者区。 端粒:染色体臂末端的特化部分,可将染色体末端封闭,使染色体之间不能彼此相连。 着丝粒:是染色体的缩缢部位,是细胞分裂过程中纺锤丝(spindle fiber)结合的区域。 染色质:间期细胞核内由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和少量RNA组成的线性复合结构,易被碱性染料染色。 常染色质:在间期细胞核内,对碱性染料着色浅、螺旋化程度低、处于较为伸展状态的染色质。主要是单一序列DNA和中度重复序列DNA构成。 染色质:在间期细胞核内,对碱性染料着色较深、螺旋化程度较高、处于凝集状态的染色质。 同源染色体:形态和结构相同的一对染色体称之同源染色体。 非同源染色体:形态结构不同的染色体对之间的互称非同源染色体。姊妹染色单体:有丝分裂中期观察到的染色体由相同的2个染色单体构成,它们彼此以着丝粒相连,互称为姊妹染色单体。 细胞周期:细胞上一次分裂完成到下一次分裂结束的一段历程。 减数分裂:又称为成熟分裂(maturation division),是在性母细胞成熟时,配子形成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因为它使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故称为减数分裂。 生殖:生物繁衍后代的过程。 有性生殖:通过产生两性配子和两性配子而产生后代的生殖方式。 A染色体:正常数目的染色体。 B染色体:额外染色体的统称,又称超数染色体或副染色体。 性状: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的总称。 单位性状:被区分开的每一个具体性状称为单位性状。例如,豌豆的花色、种子形状等等。 相对性状:不同品种之间表现出相对差异的一对性状称为相对性状。正反交:两个亲本互相轮换作为父本和母本的一对杂交合称为正反交,包括正交和反交。 去雄:杂交前将母本花蕾的雄蕊完全摘除。 人工授粉:将父本的花粉授到去雄后母本的柱头上。 等位基因:控制相对性状的同一基因的不同形式,彼此互称为等位基因。 基因型:生物个体的基因组成。 表型:是指生物体所表现的性状,包括外部形态特征和内部生理生化特征。它是基因型和外界环境作用下的具体表现。 完全显性:F1所表现的性状都和亲本之一完全一样,而非中间型或同时表现双亲的性状,这样的显性表现称为完全显性。 不完全显性:有些性状,其杂种F1的性状表现是双亲性状的中间型,这称为不完全显性。 共显性:如果双亲的性状同时在F1个体上表现出来,这种显性表现称为共显性,或叫并显性。 显性转换:显性性状在不同条件下发生转换的现象。 测交:是指被测验的个体与隐性纯合个体间的杂交,所得的后代为测交子代。根据测交子代所出现的表现型种类和比例,可以确定被测个体的基因型。 基因互作:几对基因相互作用决定一个单位性状发育的遗传现象。 互补作用:当两对基因中都有显性基因存在时个体表现为一种性状,当两对基因中只有一对基因为显性或两对基因均为纯合隐性时,个体表现为另一种性状的现象。 积加作用:两对或两对以上基因互作时,显性基因对数累积越多,性状表现越明显的现象。 重叠作用:两对或两对以上基因同时控制一个单位性状,只要其中一对基因中存在显性基因,个体便表现显性性状,两对基因均为纯合隐性时,个体表现隐性性状。 上位作用:两对基因同时控制一个单位性状发育,其中一对基因对另一对基因的表现具有遮盖或修饰作用,这种基因互作类型称为上位作用。 上位基因:起遮盖作用的基因。 显性上位作用:起遮盖作用的是显性基因。 隐性上位作用:起遮盖作用的是隐性基因。 抑制作用:是指在两对独立基因中,其中一对显性基因本身并不控制性状的表现,但对另一对基因的表现有抑制作用,称为抑制基因。 多因一效:一个性状发育受许多基因影响的现象。 一因多效:一个基因影响许多性状发育。 外显率:在具有特定基因的一群个体中,表现该基因所决定性状的个体所占的比率称之外显率。 表现度:在具有特定基因而又表现其所决定性状的个体中,对该性状所表现的程度称之表现度。 相引相:甲乙两个显性性状连系在一起遗传,甲乙两个隐性性状连系在一起遗传的杂交组合,称相引相(PL/pl) 。 相斥相:甲显性和乙隐性性状连系在一起遗传,乙显和甲隐连系在一起遗传的杂交组合,称为相斥相(Pl/pL) 。 重组率:在遗传学中,重组型的配子百分数称为重组率。 连锁:是2个或更多非等位基因倾向于一起遗传的现象。连锁的基因位于同一染色体上,不能独立分配,但可以通过交换而彼此分开。连锁遗传:是指在同一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连在一起而遗传的现象。完全连锁:同一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不发生分离而被一起传递到下一代的遗传现象。 不完全连锁:是指同一染色体上的两个非等位基因之间或多或少地发生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换,测交后代中大部分为亲本类型,少部分为重组类型的现象。 染色体作图:确定相互连锁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及它们之间的遗传距离的过程称之。 遗传距离:用交换值表示的基因距离称为遗传距离。遗传距离的单位是厘摩尔根(cM),是去掉百分率符号的交换值绝对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