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言词汇对比(第二组)

英汉语言词汇对比(第二组)
英汉语言词汇对比(第二组)

英汉语言词汇对比

1. 概述

对比两种语言,我们可以从语音、词汇、语法、语用及篇章等各个方面进行比较,但是词汇在这之中似乎更具关键性,因为“语音只是词汇的包装或外衣,而任何语法问题到底就是词的用法问题。”词算是一门语言比较基础的组成部分,本文主要从两种语言的词汇的形态结构和意义的某几个方面的不同之处来分析一下英汉语中词汇的不同。

2.英汉词汇系统特征对比

2.1汉语

1)汉字具有独特的方形结构,是一个非字母化书写符号系统。象形- 表意-拼音是人类语言文字发展的三个层次,汉语长期停滞在表意阶段,有其本身的、特有的译音特征,是表意兼表音的文字。(ideophonograph)

2)汉语文字系统语音承载能力不够完备,音位结构(元音与辅音的组合)不可能明示。

3)汉字音与义的结合的视觉分辨率很高,同音异义字可由视觉分辨,如发音为“jing”的“井”、“颈”、“景”、“警”一看即知,不会混同。即所谓“因形见义”。

4)音义视觉分辨率高导致词义分辨率很高,如“陈迹”与“沉寂”同音,但不会混淆。

5)汉字不具备形态发生学机制,因为汉字不是可以发生形态变

化的拼音文字,而是方块字。汉字只能附加与粘合,也就是“简单对接”。

6)汉字与语素基本上是一对一的关系,即“字”就是“语素”,许多语素本身即词;词是语素(“字”)的附加或粘着。能独立的语素(自由语素)结合叫附加,如“好看”;不能独立的语素(粘着语素)结合叫粘着,如“人民”。

2.2英语

1)英语文字属于字母化语言书写符号系统,具有较强的可拼读性(按文字符号拼音),可识读性(即词性分辨率);可习性(即按可识读性来识字);可衍生性(即按原型派生、类比的属性)。

2)英语文字系统语音承载能力相对较强,符号表音功能较强。

3)英语词的音义视觉分辨率不高,如well在孤立情况下分不清楚是“好”还是“井”。英语不能在词一级因形见义。其主要的、基本的功能是表音。

4)视觉分辨率地导致词义分辨率低。如在孤立状态下permit(vt. 允许)与permit(n. 许可、许可证)很可能混淆。英语同形异义词很多。

5)英语的文字具有形态发生学机制:能产生性、数、格、级、时、态、体等等变化,形态变化本身可以承载语法信息。

6)英语的word与语素是两个层级的概念,英语语素包括词根(如undo中的do-)、词的前后缀(如undo中的un-)、形态形式(如going中的-ing)。这些形式的分辨率都比较高。

3. 英汉语言词的形态和语言类型对比

词是可以独立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有书写形式、语音和意义。汉语和英语都有实词(如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代词)和虚词(如副词、介词、连词、感叹词、拟声词)。从词性上看,英语里没有量词和助词,汉语里没有冠词、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

从词形变化上看,汉语和英语属于不同的语言类型。先看下面的例子:

a.He wants to change his life.

b.He wanted to be left alone.

c.The Chinese people are reveling in the success of the Olympics.

d.The main room was broken into small cubicles.

英语里的谓语动词需要在形式上做些变化,以表达人称、数、语态、时态和体态意义,这些变化称作屈折变化(inflection),因此英语是屈折语。

英语里很多次的词性和意义很容易知晓,例如active (adj.), action(n.), actively(adv.), actively (adv.), 再如:unlike, dislike, alike; 我们通过添加词缀来改变词性或者词意的做法称作形态变化。

我们通过把以上例句翻译成汉语来分析一下汉语词汇特点:

a.他现在想换个活法。

b.那时,他之象自个儿待会儿。

c.中国人民为奥运成功而雀跃。

d.正堂隔成了几个小间。

从译文中我们可以看出:汉语动词本身不带有时间、人称和数的信息。如果需要表达这些信息,只能使用词汇手段,如“已经、着、了、过、许多、一些、们”等等。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汉语不是屈折语。

在人类语言中,一词多类是比较常见的现象。如汉语中的“研究”和英语中的research既可用做动词,也可用做名词;汉语中的“怀疑”跟英语中的doubt也类似,既可做动词,也可做名词。英语中有一些见类词是汉语中没有的,如rain既可做名词表示“雨”或“雨水”,也可做动词表示“下雨”,在汉语则要分别表示,不过这种情况比较少。相对而言,汉语里的词类由于没有系统的形式标记,一词多类现象更为普遍。比如上例汉语的“怀疑”跟英语的doubt类似,但英语中又可分别用动词suspect和名词suspicion表示。汉语的“调查”即可用做动词,也可用做名词,而在英语里与之对应的是investigate和investigation,而且还有形容词用法investigative。汉语的“服务”,做动词、名词均可,英语则用做名词serve和service分别表达。汉语的“翻译”一词,可用做动词,也可用做名词,甚至可以表述“做翻译工作的人”,而在英语里,相应的表达是translate,translation和translator。同样,汉语的“困难”是形容词,也可做名词,对应的英语是difficult和difficulty。汉语的“满足”是形容词,也可做动词,英语要分别用satisfactory和satisfy表示。总之,多数情况下,汉语需要根据词在句子中的位置来确定词性和词类。因此,它是一种形态变化极少的孤立语。

从词性分布上看,和英语相比,汉语较多使用动词,较少使用代词、介词和连词。因使用动词偏多,汉语动感较强;因使用介词、连词和形态变化较少,汉语更依赖词序来表达意义。基于上述种种差异,我们可以说,汉语更具意合性,英语则具形合性。

4. 英汉构词方式对比

人类社会变动不居,新思想、新变化层出不穷,新思想、新概念不能全靠造出全新的词汇来表达。任何语言都有一套手段运用已有的概念和形式组合成新的思想和概念。这个组合过程具体表现为构词。英汉语的构词主要有五种方法:语缀法、转化法、缩略法、重叠法和复合法。

4.1语缀法

1)语缀法是在词根上加前缀或后缀。加前缀一般会发生意义变化(如反义),加后缀通常会改变词性。英语里常用的词缀有:anti- antitrust (反垄断),antibiotic (抗生素)

ex- ex-wife (前妻),ex-present (前总统)

re- reuse, re-route (变更旅程)

-age coverage (报道,保证金),percentage (百分比,百分数) -ation legislation (立法),inflation (通货膨胀)

-ee employee (雇员), referee (裁判), nominee (被提名人) 2)汉语里的词缀是词的附加成分,有些没有词汇意义,有些具有词汇意义,有的后缀还具有语法作用。我们可以根据词性变化对其进行分类:

(1)不改变词性

巴结巴(stammer),锅巴(crispy rice)

儿胖墩儿(short and fat child)

头舌头(tongue)

老老伙计(old boy/ fellow/ chap)

(2)改变词性:变为名词

头滑头(slippery eel)

子胖子(fatso),尖子(the best),塞子(plug)

家画家(painter),赢家(winner)

商制造商(manufacturer), 零售商(retailer),赞助商(sponsor)

气神气(manner), 杀气(murderous look)(3)改变词性:变为动词

化电气化(electrify), 标准化(standardize), 美化(beautify)

(4)改变词性:变为形容词或副词

可可心/人(be to one’s liking), 可取(desirable)

4.2转化法

词由一种词类转化成另一种词类,这种情况就叫转化或者转类。现代英语里存在大量转类词,而且转化后的词义与原来的词义相关,有时会改变读音、词尾或拼写方式。如:

use /ju:z/ v. 使用use /ju:s/ n. 用处

excuse /ik’skju:z/ v. 原谅,辩解excuse /ik’skju:s/ n.理由,借口英语词性转换通常在名词和动词之间进行。如:

to drink v. 喝,饮drink n.饮料

to taste v. 品尝taste n.味道,品味

eye n. 眼睛to eye v. 盯着看

size n. 大小,尺寸to size somebody up v.打量

4.3缩略法

缩略法就是把词缩短,不增减意义,也不改变词义。首字母(或首字)缩略法(如UNESCO; APEC; 亚太;人流)是英汉语缩略的主要方式。英语里还有一些灵活的缩略形式,如triple-H days中H式缩写形式,分别表示hazy(阴沉的),hot(热的) 和humid(潮湿的),译成汉语应该就是“桑拿天”了。

英语还有其他缩略方式,如缩合(motel汽车旅馆),截短(flu 流感)等。

汉语中还有一种特殊的缩略法,叫做数字概括法。翻译这类词的时候要注意数字的内涵。如:

两伊战争Iran-Iraq War

“两个凡是”the “two whatevers”

“五反”movement against the “five evils”

“十二五”规划the 12th Five-Year Plan

十八大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4.4重叠法

汉语可以使用叠字构词,如“亮晶晶”“三三两两”。这种构词方式是英语里没有的,但英语可以使用基数词的复数形式表达不确定的数量,常用的in twos and threes 就指“三三两两”。汉语里的叠音词有些不改变词性,词义也基本不变,如“人,人人”。还有些叠音词应看做一个单纯词,单个词素不能单独使用,如“猩猩”、“娓娓”。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它的词汇含义和语用规约。比如,把“警察叔叔”译作uncle policeman不符合英语称呼的规范。上例如果不是称呼,译成policeman即可;若是称呼,可译成officer。

3.5 复合法

复合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素合成一个新词。汉语的主要构词方式是复合,有五种类型:联合式、偏正式、动宾式、补充式、主谓式。如“雪白”、“理发”、“提高”、“地震”。

汉语重整体思维,倾向于给事物添加类属标记;英语重个体思维,一般不需要这类标记。如喷气飞机(jet)、电机(electric machinery)、收割机(cropper)、挖掘机(grab)、柳树(willow)、杨树(poplar)、槐树(sophora)。但“梧桐树”在英语里要加类别词(phoenix tree)。

英语里偶尔也使用一些俄准类别词来构建复合词,如:

-gate Watergate scandal(水门事件)

Zipper-gate scandal (拉链门事件)

Iran-gate scandal (伊朗门事件)

-holic shopaholic (购物狂) workaholic (工作狂)

-phobia claustrophobia (幽闭恐惧症) acrophobia (恐高症)

5.词汇语义的对比

汉英词汇在意义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词与词之间在语义上表现出来的聚合关系,使我们有可能区分出不同的词汇语义场,并对两种语言中相应的语义场进行对比。这儿要从亲属场、称呼场和颜色场这几个方面简略地来解读一下英汉语词汇在意义方面的不同之处。

5.1亲属场

英语中的”husband”“wife”是专称,说明他们已有了稳固地对偶婚姻。汉语里,把丈夫一方的亲属称为“内”或“堂”,把妻子一方的亲属称为“外”或“表”,这反映了男权为上的婚姻制度。英美人由于文化社会背景等得与中国的不同,他们强调表现自我。在我国,对祖辈人的称谓既有祖父和外祖父之分,又有祖母和外祖母之分,而英美人却无此类的区分。Grandfather,grandmother既包揽。汉语中与父亲同辈的有“伯伯,舅舅等”,英语中一概用uncle与母亲同辈有“伯母,舅母等”英语中一概用aunt。

5.2称呼场

对于称呼,英美文化与中国也有很多不同之处。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对人的称呼向来是用非常尊敬的语气。而英美人宗教观念淡,不仅不会用亲属称呼去呼家族,以外的人连家族以内的人也很少用,尤其是在开放的美国,儿子会直接对父母说“Hi,Tom”或“Hello,Jane”。

5.3颜色场

颜色是大家讨论较多的,也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范畴。颜色的意

义很丰富,不仅在中国而且是全世界都是人们用来表词达意的好途径。黄色(yellow)在中国可谓是富贵之色,是皇宫的颜色,天子的龙袍,龙椅都是黄色的。黄色也是鲜亮之色,使很多人衷心的颜色。当然,汉语中还用黄色只带一些“淫秽的,色情的东西”,像“黄色书刊”,但这种黄色与英语中的“yellow”毫无关系,一般“yellow”就是指我们说的黄的颜色,当然有时也会指“卑怯的”意思,汉语中所讲的“色情的”的意思英语中用“pornographic”表示。还有蓝色,白色,黑色,绿色等各种颜色,中英之间也存在许许多多的不同之处,从这些不同之中重要的是我们看出了中西方之间文化的巨大差异。

6. 英汉词汇搭配对比

英语和汉语中都存在某些词汇的搭配范围特别广泛、而某些词汇可接受的搭配却特别有限的现象,词汇的搭配与词汇的词义以及联想意义有重要的关系,词义越丰富,搭配范围越广。Geoffrey Leech认为,“搭配意义是由一个词所获得的各种联想构成的,而这些联想则产生于这个词经常同时出现的一些词的意义……搭配意义属于各个

词具有的特异性”。(汪榕培,英语词汇学高级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比如,英语中形容词与名词搭配的特异性,一对典型例子是rancid(腐败变质的)只能跟butter和bacon等多油脂食物搭配,而addled(腐败变质)只能跟egg搭配。

6.1 形容词搭配对比举例

汉语中的“浓”可以指“气体和液体的稠密”、“颜色的深度”、“程度的深重”等,所以有:浓汤、浓茶、浓咖啡、浓烟、浓眉、浓

妆的搭配,而英语中相应的词“thick”或“strong”都不能完全表达这些含义,所以在英语中要表达汉语中关于“浓”的这些词的意义时会用到不同的形容词:thick soup, strong tea, strong coffee, thick smoke, heavy eyebrows, thick hair, heavy make-up.

又如,汉语中说“漂亮的”,用法搭配很广,而在英语中说“漂亮的”,需要区分不同的情况而搭配使用pretty和handsome两个词,如pretty girl/ woman/ flower/ garden/ color, handsome boy/ man/ car/ overcoat/ typewriter. 从它们搭配的词来看,pretty隐含着一种女性的柔美或清秀之美,而handsome却似乎强调一种近乎阳刚的美。

6.2 动词搭配对比举例

汉语中的“上”做动词时,有很多的搭配方式,比如:上车“get on the bus”、上楼“go up-stairs”、上茶“offering tea,tea serving”、上街“go shopping”、上山“climb mountain”、上货“replenish the stock of goods”、上课“attend class”、上瘾“be addicted to”、上膘“become fat”、上场“enter on the stage”、上年纪“get on in years”、上电视“be on TV”等等,而如引号中所标注,英语在表达这些词义时需要搭配很多不同的动词。

汉语中的“打”,词义很丰富,搭配能力很强,比如:打架、打鼓、打电话、打官司、打灯笼、打包裹、打开电视、打开箱子等,而英语中的对应词open,外延就没有这么广,因此要表达前述词义,只能使用不同的动词:fight with, play the drum, give somebody a ring, engage in a lawsuit, light a lantern, evolve an idea, pack something up,

turn on the TV, open the box.

英语中不少动词的搭配能力都很强,比如单词“kill”,其含义要比汉语中的“杀”字广泛,因此搭配范围也大。除了最基本的搭配:He was killed in a car crash. 还有kill time (消磨),My feet killing

me!(脚痛的要命),That mistake has killed his chances (毁掉了),He drinks to kill the pain (止痛),This guy really kills me (笑死了),The newspaper editor killed the story (删减)。

6.3 量词搭配对比举例

作为复数群体量词,汉语中的“一群”搭配几乎没有任何的限制,既可以和人搭配也可以和动物搭配,如:一群人/ 朋友/ 作家/ 孩子等,也可以说一群羊/ 牛/ 狼/ 鱼/ 蜜蜂等。但英语恰恰相反,每一个量词的搭配都是固定的。如:一群人:a group/ crowed/ team of people, 一群牛、马、天鹅:a herd of cattle/ horses/ swans, 一群鸟、鹅、鸡、山羊:a flock of birds/ geese/ hens/ sheep/ goats, 一群鱼/ 虾:a school of fish/ shrimps, 一群狼、猎狗:a pack of wolves/ hounds.

汉语中的量词“把”和“条”作为名量词,它们的搭配表现出专一性和单一性,如“一把扇子”、“一把椅子”、“一把米”、“一把年纪”;“一条线”、“三条鱼”、“四条新闻”、“五条办法”,等等。但是英语中部分名量词的搭配范围却相当大,比如“piece”,有a piece of chalk/ cake/ string/ paper/ furniture/ music/ meat/ news/ advice等搭配,而汉语中表达同样的意思需要用不同的量词:一根粉笔/ 一块蛋糕/ 一小根绳子/ 一张纸/ 一件家具/ 一首歌曲/ 一条新

闻。

汉语和英语中,不同的词都有着不同的搭配范围,同一个词与不同的词搭配也往往会产生不同的联想,被赋予不同的意义;由于两种语言在语法规则、构词方法以及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两种语言中语义相近的词汇也有着不同的搭配方式和范围。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地积累和归纳英汉词汇搭配的实例。

7. 英汉词汇空缺

语言和文化相互影响,两者关系密切。每个人无时无处都生活在文化之中,因此在跨文化交际当中,交际者总是有意或无意地从自身文化的角度对语言信息进行解码和编码。但实际上,不同语言之中的词汇由于受各自文化的影响,常常存在着不一致的现象。因此,这些具有民族文化语义的词语在跨文化交际当中往往容易造成理解上的

障碍,引起误解、冲突,甚至仇恨。

7.1 词汇空缺概念

关世杰认为,不同语言之间的词汇主要有以下五种类型:(1)重合词汇;(2)平行词汇;(3)全空缺词汇;(4)半空缺词汇;(5)冲突词汇。这种分类对研究和理解词汇具有指导意义,但是同时又产生了一个新的急待解决的问题:最容易引起交际障碍的空缺词汇应该如何分类。这些词都植根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反映着特定的文化内容。对于一个非本族语言的人来说,由于这些词所表达的概念、人物、物体在他的本族文化中并不存在,他们的概念意义是陌生的,更不用说内涵意义了。这种现象被称作“语言缺项”(lexical gaps)

或“词汇空缺”(zero of equivalent word)。换句话说,词汇空缺是指两种语言之间的词语或词义非对应现象。

英汉民族的文化差异很大,作为文化组成部分的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直接反映文化的现实。英汉民族文化的不同必然导致词汇系统的不同,进而必然使得英汉词语和意义难以一一对应从而产生词汇或某一词义“空缺”(Lexical gap)现象。造成词汇空缺的原因较多,但是归结起来,主要原因有思维方式,哲学宗教,以及风俗习惯等等。依据产生空缺的这些原因,作者认为可以将空缺词汇分为四大类:实物名词;文学典故;神话传说;哲学文化等。

7.2 空缺词汇的类型

1)实物名词

所谓实物类词汇,指日常生活中可以感知和体会的词。这部分词汇主要是风俗习惯不同所形成的,由于文化习俗的痕迹太重,往往难以在彼此的语言中找到一一对应的表达。如:汉语中表示中国特有的传统食品“馒头、粽子、饺子、汤圆、重阳糕、腊八粥、冰糖葫芦”等词,以及“干爹、干妈”等称谓词,若被直译成英语,准会让英美人摸不着头脑,也许直接用汉语拼音(加注释)更妥当;在英语中,以white meat和red meat为例,前者包括一些颜色较浅(尤其是煮熟后较淡)的肉,如猪肉和家禽肉;red meat是指一些颜然较深的肉,如牛肉和羊肉,即译为“白肉”、“红肉”,似乎明白了,但并不是它们的确切含义。再如有典型中国特色的“铁饭碗一iron ricc bowl”、“大跃进一great leap forward”、“精神文明一spiritual civilization”、

“一国两制-one country,two systems”等词汇,也是很难用英语表达其内涵的。

英语说“He is as thin as a shadow”(他瘦得像影子),中国人则说“他瘦得像猴子”;英语说“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穷得像教堂里的耗子),汉语则说“穷得像叫花子”;英语说“to put a fifth wheel to a coach”(给车安第五个轮),汉语则说“画蛇添足”。

2)文学典故

文学典故是一种文化积淀。汉英典故在来源、结构、寓意、以及民族性等方面都有相通之处。但是如果缺乏相应的文学熏陶和文化体念,便难以理解对方文学典故中的人物以及带有文化内涵的词汇,形成空缺词汇的一大来源。在交际和翻译中,类似情况往往需要注解。

汉语文学典故多出自《水浒》、《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以及诸如《杨家将》、《岳飞传》、《隋唐演义》等历史名著和小说。中国人家喻户晓的“智多星”、“岳母刺字”、“刘姥姥进大观园”、“母夜叉”、“人在曹营心在汉”、“乐不思蜀”等等人物典故,对没有汉语功底的西方人来说,一定是一头雾水。在中国的古典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中,“蝉”往往被赋予了“悲凉凄切、凄楚忧愁”的文化内涵,如:郑善夫《秋夜》中的“红树蝉声满夕阳,白头相送悲相伤”。英语读者通过译文可能会猜出上述各首诗的意思,但中国人头脑中由凄惨哀怨的蝉声所勾绘出的形象与产生的联想在

他们的脑海中是不容易形成的。

同样,“夏洛克”、“罗密欧”、“汤姆叔叔”、“吉基尔医生”

等来自英语文学典故,在西方妇孺皆知的人物,我们大多摸不着头脑。

3)宗教传说

中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汉文化深受佛教、儒教、道家的影响。在中国,儒家教人安贫乐道,恪守中庸;道家教人清静无为,知足而乐;佛教教人看破红尘,笃信因果报应,于是产生了有宗教特色的词汇,“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为祸始,不为福先”,“人恶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人能知足,终生不辱”,“知足常乐”,“死生由命,富贵在天”,“命中有时终归有,命里无时莫强求”等等,“礼”、“义”、“仁”、“智”、“信”这些词在英语中分别被译成ceremony,justice,benevolence(humanity),wisdom,confidence (credit),但这些词语都无法准确地解释说明汉语中相对应的那些文化内涵。

同样的,也很难用汉语中的词语来表述“hippies”、“cowboy”和“fair play”之类具有浓厚英语文化色彩的词汇。又如我们可能知道“sleep with fathers”是英语有关“死亡”的一种委婉表达,但知道其宗教含义的恐怕就不多了。英语国家里的主要宗教是基督教,许多典故传说来自基督教,大多与《圣经》有关。如:Tower of Babel究竟是何物呢?对于不熟悉《圣经》的人来说,根本无法对此形成一个清晰的概念。这个词出自《圣经?创世纪》第十一章,Babel为《圣经》中的城市名,后为古代巴比伦王国的首都巴比伦(Babylon),诺亚(Noah)的后代拟在此建造通天塔,上帝对他们异想天开的狂妄计

划甚为恼怒,于是变乱建塔者的语言,形成交流障碍而无法合作,最后通天塔因此而没有建成。现此短语成为“语言障碍”的同义语。

汉语中的历史故事“叶公好龙”、“画蛇添足”、“三顾茅庐”、“负荆请罪”等几乎家喻户晓,均有深刻的文化背景,在翻译成英语时,非加注释不可。而在英语历史故事中,许多典故都来自于《伊索寓言》。如其中的“Sour grape”(酸葡萄)通过一只狐狸吃不到葡萄便说葡萄酸的寓言,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得不到想要的东西就对它加以贬抑,酸葡萄已经成为一个心理学术语。对于不知道其寓意的中国人来说,对“酸葡萄”的理解就不会太深刻。

4)哲学文化

在中国古代,人们把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各个节气都包含气温、日照、降雨量等信息,对农业生产起着重要作用。而即使一些词典将“节气”译成solar terms,大部分西方人仍然不懂。如一部常用的现代《汉英词典》中,把“雨水”译成Rain Water (2nd Solar Term),把“惊蛰”译成Waking of Insects (3rd Solar Term),把“清明”译成Pure and Brightness(5th Solar Term)。这些名称不另加解释就没有什么意义(邓炎昌,刘润清,1989:153-154)。另外,汉语中“三伏”和“三九”在英语里是什么呢?如果译为three fus和three nines,听的人一定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同样,在美国,人们往往用egghead来指一个受过高层次教育的人(一般由于该人所受的教育过高而带有贬抑的色彩)。backlog 则是指当别人为提高薪水或改善工作状况而举行罢工时仍在工作的人。

由于哲学和艺术思想的不同也产生了大量的文化空缺词语。例如,中国传统哲学认为“阴”、“阳”贯穿一切事物的两个对立面,交替发展,构成宇宙的和谐。另外,中医中“阴”、“阳”、“寒”、“火”、“穴位”、“经络”等文化内涵极其丰富的词在英语里却无法找到与其相对应的词,由于太过玄妙,即使借助词典的解释,西方人仍然难以理解这类词的真正内涵。而美国的revival meeting,American Dream(美国梦),hippie(或hippy)等词汇,中国人大多知道其词汇意义。

7.5小结

“精通两种文化甚至比精通两种语言更为重要”(Nida,1998)。因此,如何才能进一步了解他国的文化成为人们关心的问题之一。以上我们所探讨的空缺词汇的分类问题,未必十分准确,但对理解空缺词汇的内涵无疑是有帮助的,同时,对外语教学、英汉翻译和跨文化交际也有着重要意义。汉语和英语是有着巨大文化差异的两种语言,没有词汇就没有语言,没有词汇的不对应现象,自然也就没有太大的文化差异,研究空缺词汇类型的意义正在于此。

8. 英汉词汇对比与翻译

8.1 英汉名词的对比与翻译

汉语的名词没有特别的标记,但英语使用名词时要考虑“数”,如复数标记(-s)可以区分可数和不可数名词。英语还要考虑大小写,如专有名词(如New York)需要首字母大写;另外,英语要考虑主谓在人称和数上一致关系,以区分个体名词(如student)和集合名词

(如audience)。在使用名词时,英语和汉语在以下三个方面有差异:

1) 性

汉语和英语里的名词大多是中性的,只有少数有生命的名词需要阳性和阴性形式,且通常采用词汇手段。比如,英语里的she, girl, woman都可以充当阴性标记,如she-wolf(母狼),she-devil(女魔),girl-scout(女童子军),congresswoman(女国会议员),再如,man-child,fireman。不过,man和woman的区分现在多倍中性词person替代,如spokesperson,congressperson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man, woman 与施事名词组合时不一定指性别,如man-eater(食人者,食人动物),woman /skirt-chaser (好色之徒)中的性别词都是逻辑宾语,和中心词的性别无关。另外,有些组合里man有特定的含义,如man-ape指“类人猿”,而非“雄猿”。

在汉语名词前面可使用词缀表示性别,如加“男/女”(用于人)“公/母(多用于禽兽)”,“雌/雄”(多用于学名)。

2)数

英语需要对名词标记数量意义,即,可数名词表达复数意义时通常要添加复数标记,如“-s”或“-es”。汉语普通名词没有这种复数标记。比如,“教室里的学生”中的“学生”是单数还是复数?这就不好回答,还需要参照更多的语境信息才能弄清楚。当然,汉语也有表示复数概念的手段,如一般使用词汇手段(如“一些”、“几个”、“许多”等等)表达复数概念;另外,汉语人称名词、人称代词有复数标记(如“我们”、“他们”、“学生们”、“老师们”),但和

“们”组合在一起的名词一般指不确定的量,不能再跟确定的数量词组合使用(如不能说“30个孩子们”)。

使用英语名词时,还要注意一些不规则的复数形式,如analyses, crises, feet, data, criteria, oxen, media, formulae等等。

如果没有特别的标记,汉语单复数概念通常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如下面句子里的“农民、负担、利益”在英语译文里都选择使用了复数形式:

继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利益。

译文:We must continue with the reform in tax and fee in rural areas to lighten the burdens of farmers and protect their interests.

3)格

现代英语有三个格:主格、宾格、所有格。

汉语的名词、代词都没有“格”范畴,但可以用词序表示格的意义,如学生家长(students' parents),公司正式员工(regular staff in a company)。汉语里有真正领属关系的才算作所有格,使用“的”构成领属关系(如“我的书”)。如果关系很近,尤其是亲属关系,可以不用“的”(如“我爸”等等)。

8.2 动词的对比与翻译

动词表达动作、行为、态度、状态,但能表达这些的并非只是动词,名词、形容词甚至介词有时也有这种能力,如movement(n.), development (n.), sad (adj.), for (prep. 表示“赞成”)。在汉语和英语里,广义上的动词也包括部分形容词(如“安静!”和“Be quiet!”)。

英汉语言差异比较研究

英汉语言差异比较研究 廖国强夏宏钟 (四川理工学院,四川643000)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今世界,我们对外交往中跨文化的言语交际显得愈发重要。本文通过对英汉语言的对比研究,就两种语言中常见的差异点进行了分析与归纳。 关键词:英语汉语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不同的文化氛围自然会呈现不同的文化形态,而这种文化差异反映到语言层面上则表现为语言差异。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认为,“所谓语言学理论,实际上就是世界各民族语言综合比较分析研究得出的科学结论。”通过对比分析和研究,我们不仅可以进一步认识外语和母语的特性与差异,认识不同语言的各个层面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且能够有意识地注意不同语言各自的表现方法,有利于跨文化交际中防止语言表达错误,避免运用失当,从而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 1. 谱系的差异 作为世界通用语言的英语,属于印欧语系(Indo-European language family),是一种拼音(alphabetic)文字,单词有重音、次重音等,没有四种声调(tone),但句子可以有不同的语调(intonation);汉语属于汉藏语系(Sino-Tibetan language family),是一种表意(ideographic)文字,音节有四种声调变化,语调也很丰富。 2. 语言类型的差异 英汉语言从形态学分类来看,英语属于综合分析语(synthetic-analytic language),是从综合型向分析型语言发展的语言,即主要通过词本身形态变化(inflected forms)来表达语法意义;汉语是以分析型为主的语言(analytic language),即语法关系不是通过词本身的形态变化来表达,而是通过虚词和词序(word order)等手段来表示。 3.词汇的差异 1)功能上的差异 英语的冠词和汉语的量词、助词为各自语言所独有,通常无直接对应。英语中无汉语中的助词,但可通过动词的时态和体式、句式陈述与疑问等与汉语的助词功能相对应;汉语中也没有英语中的关系词和反身代词,但可通过词组、短句和相应的词汇运用来替代;英语中谓语动词的使用要受一定限制,汉语中动词的使用灵活,受限小,因而导致汉语多用动词,英语多用名词的现象;英语中的连词和介词的使用频率比汉语中更高;英汉语言都有许多相同的构词手段,但重叠法汉语常用,如千千万万、家家户户、干干净净等,英语罕用;英语的典型特征是词缀丰富,汉语的典型特征是形态变化少;英语多代词,汉语多实称;英语多变化,力戒重复,常常用替代、省略和变换的表达方法避免重复。汉语用词不怕重复,常常运用实称、还原、复说的表达方法。如:He hated failure,he had conquered it all his life,risen above it, despised it in others. 他讨厌失败,他一生曾战胜失败,超越失败,并且藐视别人的失败。 2)词序上的差异 英语句中单词修饰语一般放在中心词前面,短语和从句一般放在中心词后面,汉语定语无论单词还是词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面;英语的谓词状语一般可出现在动词前后,汉语的谓词状语常在动词之前;英语中叙述和说明事物时,习惯于从小到大,从特殊到一般,从个体到整体,从近到远。汉语的顺序一般则是从大到小,从一般到特殊,从整体到个体,从远到近,两者顺序完全相反。 3)词义上的差异

英汉语言对比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719080512.html, 英汉语言对比分析 作者:张俊娜 来源:《校园英语·月末》2018年第12期 【摘要】对比分析就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对比研究,从而正确揭示语言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文章通过大量典型的实例对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句子结构层面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了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为英语学习者提供帮助。 【关键词】英汉;对比;句子结构 【作者简介】张俊娜,山东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一、对比分析理论概述 归纳对比分析时Theo Van Els指出:对比分析有助于分析母语和所学外语的异同,从而能解释和预测外语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以便为语言教学提供教学材料以迁移理论为心理学基础的对比分析重视语言之间的对比,强调的重点在于母语和外语的差异上,正如Lado所言:如果目标语中的知识与母语相似,那么学习者学起来会感到很容易;如果与母语不同,则学习者学起来会很困难。本研究通过比较英汉两种语言,帮助英语学习者找到英汉语之间的差异,有利于解决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困难。对比分析理论和方法对外语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英汉语言对比分析不仅能够帮助英语学习者了解其语言特点和表达规律,在复杂的语言现象中找到学习重点,而且有助于他们排除母语的影响,提高学习效果。 二、英汉语言对比分析 本文主要从词汇、句子结构方面对英汉语进行对比分析,并通过大量实例,使英语学习者意识到英汉语言的差异,促进英语的学习。 1.词汇层面对比分析。在学习英语词汇时,因为英汉语义并不是一一对应的,所以不能按照汉语逐字翻译为相应汉语。英汉词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对比: (1)词语搭配。英汉两种语言在长期使用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固定词组和搭配用法,翻译时要注意词语搭配,避免两种语言词语搭配的混淆。例如,“看书”的看应翻译成“read”而不是“watch,look”,又如汉语的“开”,通常翻译为“open”,但“开”同时有很多含义:开始,举行,等,如:开门( open the door),开会( hold a meeting),开业( start a business),开公司( form a company)。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应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和掌握单词的意义与应用,总结英语的搭配规律,整体记忆固定搭配和习惯用法。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论文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各国人们之间的交流已是一个必然趋势,我们对外交往中,跨文化的言语交际也显得愈发重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差异反映到语言层面上则表现为语言差异,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的语言表现出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模式都有所不同,因此我们有必要把英语与母语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认识英语和母语的特性与差异,从而促进文化交际。 本文将从语言与文化、综合语与分析语、刚性与柔性、形合与意合,四个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对比与分析,从细节之处去感受两种语言的微妙差别,从而对英语的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语言与文化综合语与分析语刚性与柔性 形合与意合英汉两种语言

内容 一、引言 二、教材篇 1.语言与文化 2.综合语与分析语 3.刚性与柔性 4.形合与意合 三、课堂篇 四、疑惑篇 五、结语

英汉对比研究 语言是一面镜子,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揭示该民族文化的内容;语言既是社会的产物,又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同时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汉语和英语则是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形态中形成 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语种,本质上都浸透着各自民族文化的特征,但是由于东西方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又使得汉英两种语言在交流中产生了碰撞。 本文将从语言与文化、综合语与分析语、刚性与柔性、形合与意合,四个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对比与分析,进一步认识英语和母语的特性与差异从而对英语的学习有更 深刻的认识,进而促进文化交际。 一、教材篇 1.语言与文化 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必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另一方面,文化的许多要素需要借助语言来表达,即: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的管轨。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

英汉语言对比分析期末考试资料 - 副本

一引入 1.What Is Language Transfer?谈谈自己的想法并举两个例子 Transfer is the influence resulting from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arget language and any other language that has been previously acquired . Odlin (1989: 27) 迁移是由于目标语与已经习得的语言之间的相似和差异而产生的影响。奥德林 Keen awareness of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languages can facilitate FL learning. 对两种语言相似与相异点的敏锐意识能促进外语学习。 Examples of Negative Transfer:He only eat two meal a day. Morphological transfer (词形迁移)Neither nouns nor verbs have inflections in Chinese. 在汉语中,名词和动词都没有形态变化。 Shanghai is said to have thirteen million population. Collocation transfer (搭配迁移)The noun renkou, the Chinese equivalent of ‘population’, can have a numerical pre-modifier. Population的汉语对应词“人口”在汉语中可以用前置数词来修饰。 3.中文的竹式结构,英文的树式结构能够举例说明 从前这里有一个渔村,村里住着十户人家,这十户人家全靠打鱼、种地为生,生活艰苦,但很安宁。 开始家人是不让父亲抽烟的,得了绝症后,想开了,抽吧,拣好的买,想抽就抽。 The chunks of a sentence seem to be connected and yet separated, like sections of a bamboo linked by the joints and yet relatively independent and self-contained. As a nation of gifted people who comprise about one-fourth of the total population of the earth, China plays in world affairs a role that can only grow more important in the years ahead. --Jimmy Carter Branches and sub-branches : Adverbials and attributes Trunk line: S + V + (O)

英汉语言风格比较

光风霁月与雾里瞧花 ——英汉语言风格比较 北京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田卫平 由于语言类型不同,英汉语言在风格上呈现着一些各异其趣得风貌:英语显得较为精准、周严、直露,汉语则显得较为模糊、简约、含蓄;比较起来,一个语言表达如光风霁月,一个语言表达似雾里瞧花;一个呈现着语言得澄明之美,一个呈现着语言得朦胧之美。 一、精准与模糊 在语言风格上,英语与汉语呈现出精准与模糊得差异。 季羡林指出:“汉语得历史演变中有一个很有趣得现象:代表古代语言得文言文,越古越简单,单音词越多。由于没有形态变化,一句之中,字与字得关系有时难以确定,可以有多种解释,灵活圆通,模糊性强。学习与理解这种语言,不能靠语法分析,而主要靠语感,靠个人得悟性。可就是语感这玩意儿恍兮惚兮,不易得到,非长期诵读,难以得其门径。根据我们每个人自己得经验,这一点并不难理解。古代皓首穷经得儒者都难免有误读之处,遑论我们现代人,遑论外国得汉学家! 到了后来,用在不同程度上接近人民口语得文体写得东西逐渐多了。五四以后,白话文成了写文章得正统。一方面,由于语言内部发展规律得制约;另一方面,由于欧风东渐译书渐多得影响。虽然汉字仍然没有形态变化,白话文中字与字之间得关系逐渐清楚起来,理解得灵活圆通性逐渐减少了。理解起来,靠语感得成分渐减,靠分析得成分渐增。对外国人来说,学习白话文,比起学习中国古典来,就容易得多了。说一口流利汉语得外国汉学家越来越多了。 但就是,不管怎么说,汉语毕竟还就是汉语,它依然没有语法形态变化,它得综合性依然存在,因而模糊性也就依然存在,多义性也依然存在。”(1) 汉语“模糊性强”,就是汉语语义型特征决定得;相比之下,英语精准性强,这又就是英语语法型特征决定得;这两点反映到风格上,形成精准与模糊得不同修辞特点与语言美感。例如: 曹禺《日出》有一段描写:“……外面打地基得小工们早聚集在一起,迎着晨光由远处‘哼哼唷,哼哼唷’地以整齐严肃得步伐迈到楼前。”(2) 翻译成英语就是这样得: “……and outside the window the labourers working on the foundations of the new building have already assembled and now, with the sun on their faces, they are ing closer and closer with grave, rhythmical tread,their ‘hung-hung-yow,hung-hung-yow’sounding in the distance、”(3) “打地基得小工们”用英语表达为“the labourers working on the foundations of the new building”,多出得“the new building”使语意较汉语更为精准。汉语“地基”单瞧确实比英语模糊,但在上下文语境中意思就是清晰得:结尾处得“楼前”与“地基”呼应,使“地基”语意表述得简约而清晰,由此更能瞧出汉语得表达与理解要依靠更大得语境。“谁”“迎着晨光”,“谁”“哼哼唷,哼哼唷”,在汉语里无须出现;而被译为英语后,“their ”就是不能缺少得。精准与模糊得差异在诗歌语言里更为突出。“玉容寂寞泪阑干,一枝梨花春带雨”。这样一种表达方式就是比喻还就是象征,汉语无须指明,而英语若就是比喻必有“like”一类喻词。如: my luve is like a red,red rose、 Robert Burns《my luve is like a red,red rose》(4) 如没有使用“like”一类喻词,就会被视为一种新得修辞手法。如: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 Ezra Pound《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 这就是西方现代诗歌意象派得一首名作,作者就是意象派大师庞德。庞德创作得灵感来自中国古典诗歌,“这首诗得两行之间没有联系词,所以其间关系如何全靠读者得想象。这种结构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及对比分析综述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及对比分析综述 摘要:对英汉语言对比研究及对比分析进行了综合性论述,其中包括研究的性质、范围与方法, 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及研究的宗旨与目的。从近百年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的历史中,归纳了十个重要的研究目的。 关键词:英汉语言对比研究对比分析综述 一、英汉语比较研究的性质、范围与方法 1.英汉语比较研究的性质 英汉语比较研究属于语言学之下的比较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2. 英汉语比较研究的范围 英汉语比较研究的范围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为语言本体或纯语言研究, 也指英汉语本身的层次结构研究,不涉及其他外在因素[1];钱冠连称之为“语言实体”的研究[2];萧立明称之为“语言符号系统”的研究。萧立明将语言符号系统总结性地划为十大层次:(1)区别性特征;(2)音位;(3)音节;(4)词素;(5)词;(6)词组;(7)从句;(8)句子;(9)句群;(10)语篇[3]。第二类为语言综合研究, 即结合社会、文化、心理、国情等外在因素研究语言[4], 钱冠连称之为语言实体附着因素的研究[5]。 从目前所研究的趋势来看,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的学者们对语言本体和语言综合研究都很重视, 尤其是对语言综合研究。事实上,语言综合研究不仅更加符合语言本身的意义和存在,也可以促使人们加深对语言的认识—这种认识包括对语言的发展规律、语言发展规律的生成机制、语言个性与共性的并存、语言发展

未来趋势等方面的了解。 3.英汉语比较研究的方法 英汉语比较研究的方法, 首先应该注意三个结合即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 结合共时性研究与历时性研究相结合个性(差异性、异质性)与共性(普遍性、同一性)相结合。 但是, 以汉语为主体还是以英语为主体的方法论问题,目前暂时还没有达成一致的共识。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多数还是以英语为主体, 以英语语言或语法理论为参照系统作英汉语比较研究。当然,也还是有强调应以汉语为主体的[6]。 关于主体性问题, 笔者认为在排除意识形态干扰的基础上可以从三个方面 来考虑从语言材料来看, 应当是双向研究, 因为涉及到英、汉两种语言。从研究目的来看, 应当以汉语为主体,即以解决汉语本土问题、创立现代汉语语言理论为主, 象早期的马建忠、赵元任、王力一样。因为汉语的特征阐述清楚了,其他诸如对外汉语教学、英语教学、翻译理论建设等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从语言学体系来看, 汉语应当借鉴英语语言理论和语法体系,这不仅是因为英语先汉语而建立语言理论体系,而且更重要的一点是因为从语言的发生学或语言哲学来看, 英汉语的同大于异。事实上,人类所有的语言中都存在着共同点,这种共同点是直接建立在人类思维本质的基础即逻辑上的[7]。 同时,我们还可以用到对比分析的方法。对比分析最早是由结构主义语言学家Fries和Lado提出的。对比分析以“各种语言是可比较的”这一假设为基础,以发现两种语言中二值对立(对比)的类(typologies)为其研究目标。对比分析可以归属为中介语研究、语言应用研究以及双语研究。对比分析即属于理论语言学,又属于应用语言学,以后者为主。对比分析的心理基础是迁移理论、学习理论中

英汉语言中动物词语的对比

世界各民族语言中有大量有关动物的习俗语和谚语,这些语言背后蕴藏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反映不同民族对动物相同或不同的情感态度。文章在前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十二生肖动物及其它动物词语研究的基础上,主要对汉语和英语语言中有关动物的成语、习俗语和谚语进行对比分析,从有关动物词语的字面意义出发,探讨挖掘他们的比喻意义、联想意义,寻找出英汉语言中动物词语的共同点和差异,揭示两种语言中动物词语在语义表达上的主要特点。指出英汉语言中包含动物名称的词语语义形成的基础,两种语言中运用动物词语进行语义表达的对等性特点,以及这些包含动物的词语所蕴涵的文化特征。 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人类生活中密切相关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民族语言中出现了大量有关动物的成语、习俗语、格言等词语,它们反映了不同民族对动物的认识,体现人们对动物大致相同或不同的情感态度,因而这些语言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笔者以中华民族传统的的十二生肖动物为切入点,通过查阅词典、文献资料等,搜集整理了大量含有动物名称的相关词语,在进一步分析对比的基础上,探讨这些词语所表达的各种意义,进而挖掘它们隐含的文化内涵。 一、动物词语的语义基础 之所以在汉语和英语中人们借助动物构成各种语言形式,表达丰富的语言意义,是和其生活地域、生活习性、人与自然关系、文化价值观等因素有关联,有着深厚的语义形成基础。 (一)根据形体、生活习性特征表达的语义 英汉语言都有根据动物的形体生理特点及生活习性所形成的词语。它们形象逼真地反映了这些动物的生活规律,以感性认识为基础,从而引申出一定的语言意义,例如,蛇(snake)是一种爬行动物,体形柔软易弯曲,在行走时,蜿蜒曲折前行,因而英汉语言中都有“蛇行(snake its way through)”。另外蛇能分泌毒液,隐匿于草丛中,因而有“阴险、狠毒”的联想意义,英语中有“a snake in the grass”,比喻伪装成朋友的阴险之人。又如,鸡(cock)的生活习性之一是清早鸣叫,因而汉语中有“闻鸡起舞、雄鸡一唱天下白”等词语,英语中有“cock-crow(黎明)”等词语。[1]260根据“蜜蜂(bee)”、“猪(pig)”、“猴(monkey)”等的生活规律和生理特点,英汉语言中都有“忙碌”、“懒惰”、“精明、淘气”等语义。 (二)根据人们对待动物的情感态度所表达的语义 现实生活中,人们和各种动物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关系,人们对动物形成一定的情感态度,进而影响到这些动物词语的褒贬意义,赋予语言以丰富的感情色彩。对待某些动物,由于各民族呈现大致相同或完全相同的态度,体现在这些词语上,它们表达相同的语言意义。例如,英汉民族都把“羊(sheep)”看成一种善良、温顺、柔弱的动物,因而在其意义表达中包含了相同的情感态度。汉语中有“像小绵羊一样温和、乖巧”,英语中有“as gentle as a lamb / as meek as a sheep”。“猪(pig)”的生活习性、环境决定了中西文化中都认为猪是懒惰、肮脏的动物,因而有关猪的词语都含有贬义的感情色彩。对待另外一些动物,不同民族由于其生活习惯、民族心理、意识形态及文化价值观的差异,产生截然不同的情感态度。表现在这些词语上,它们呈现不同的、个性化的褒贬语义。例如在对待“鸡(chick)”、“鱼(fish)”、“蝙蝠(bat)”等词语方面,由于这些动物名称发音同“吉(luck)”、“余(abundance)”、“福(happiness)”,因而深受中国人的青睐,被赋予褒义色彩。[2]33-36而在英语民族中则无此谐音,这

中英语言特点对比大学翻译课

Take care of “Word for word translation”! However, it is always easier said than done. Negative transfer: Chinese thinking mode, which has been implanted into our sub-consciousness, will easily lead to some mistakes in our C-E translation. Can you translate a Chinese sentence into English correctly? Comparison and Contrast of Syntax Between C & E Chinese:parataxis意合(the placing of related clauses, etc. in a series without the use of connecting words ) English:hypotaxis形合 (the dependent relation of a clause or construction on another) 你来,我就走。 If you come, I'll go.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Modesty helps one to go forward, whereas conceit makes one lag behind. Comparison and Contrast of Syntax Between C & E Chinese:topic-prominent 主题显著( the subject does not have to be the topic) English:subject-prominent 主语显著( the subject is always the topic) determination of the subject A. Use the original subject 如果说,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那么,句子便是文章的“基本部件”。 If vocabulary is the “building materials”for language, sentences are the “fundamental parts”of writings. 帮助真正的穷人,要比仅仅缩小贫富差距更有价值。 Helping the truly poor is much worthier than merely narrowing inequalities. B. Re-select a subject 他的身材魁梧,生一副大长方脸,嘴巴阔大,肌肤呈着紫檀色。 He was a giant of a man with a long square face, a wide mouth and a complexion suffused with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期末复习重点

综合语:A synthetic language is “characterized by frequent and systematic use of inflected forms to express grammatical relationships”. 分析语:An analytic language is “characterized by a relatively frequent use of function words, auxiliary verbs, and changes in word order to express syntactic relations, rather than of inflected forms.” 名词化:Nominalization refers to the replacement of clauses,which contain finite verbs,with complex structures consisting of nouns and noun adjuncts. 词化:lexicalization refers to the device that one word is used to express the meaning that one clause or phrase denotes. 形合:The dependent or subordinate construction or relationship of clauses with connectives ,for example,I shall despair if you don’t come. 意合:The arranging of clauses one after the other without connectives show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m. 1.英语、汉语语篇模式 英语:演绎式是英语语篇结构的基本模式。英国人习惯开门见山,一落笔就点明主题、交代要点。然后再逐层细叙、分析推理,较常按照从一般到细节、从概括到具体、从整体到个体的原则。 汉语:比较注重话题,注重意识流,注重事理和先后顺序,常常采用非演绎式的、往往是领悟式的归纳型或是螺旋式的思维模式 英译汉时破局重组化繁为简 Eg ;In the doorway lay at least twelve umbrellas of all sizes and colors. 门口放着一推雨伞,少说也有十二把,五颜六色,大小不一。 门口放着至少有十二把五颜六色、大小不一的雨伞。 2 形合意合表现在哪些方面 英语形合:关系词和连接词介词形态变化形式等其他连接手段 汉语意合:语序反复、排比、对偶、对照紧缩局四字格 3英语句子扩展表现在那些方面 增加句子修饰语 扩展基本句型的成分 基本句型的组合 4名词作形容词举例注意那些方面 报刊标题Job Opportunity Discrimination 科技文章space shuttle flight test program 注意方面 名词定语与被修饰词之间存在种种不同的语义关系 名词定语与被修饰词之间的语义关系常常不能从字面上判断出来也不能简单的把前一个名词理解为修饰语而已 要正确理解其含义,往往还要联系其语境甚至社会文化背景知识 过分堆积名词,认为这会使语言失去活力,缺乏动态感,有时还会造成语义含混,甚至产生歧义 几个名词连用,也会让人分不清修饰词与被修饰词,甚至分不清词类。

英汉语言文化比较期末重点

《英汉语言文化比较》讲义 第1讲语言与文化概述 1.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Language and culture are inseparably intertwined. (1) Language is a part of culture. (2) Language is a manifestation of culture. (Culture manifests itself both in patterns of language and thought, and in forms of activity and behavior.) (3) Language is the stimulus of culture (A flourished language 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e.) 2.English speakers are good at abstract thinking while the Chinese are apt to think in terms of images. 3.English speakers prefer analytical thinking while the Chinese prefer comprehensive thinking. 4.English speakers think more in a linear way while the Chinese think more or less in a curving way. 5.According to Whorf hypothesis, “The language that an individual speaks facilitates particular ways of thinking.” 第2讲英汉语发展简史1 1.Based on morphological classification (形态分类法), English belongs to inflected language (屈折语), while Chinese belongs to isolating language (孤立语). 2.Based on structural classification (结构分类法),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belong to analytic language (分析语). 3.Based on genetic classification (谱系分类法), English belongs to Indo-European Language Family, and Chinese belongs to Sino-Tibetan Language Family. 4.English is a West Germanic (西日耳曼语支) language that originated from the Anglo-Frisian dialects brought to Britain by Germanic invaders. 5.English is a phoneme language (表音文字) and Chinese is an ideographic language (表意文字). 6.The first people in England about whose language we have definite knowledge are the Celts. 7.After the Norman Conquest, English entered the period of Middle English. 8.The period from 450 to 1150 is known as Old English. From 1150 to 1500 the language is known as Middle English. The language since 1500 is called Modern English (1500-1700, early Modern English, 1700 until now, later Modern English). 9.The main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words and English words: a) Letters in English are like strokes in Chinese. b) Morphemes in English are like radicals in Chinese. c) Chinese associative compounds (会意字) are like English compound words. 第3讲英汉语发展简史2

英汉对比研究综述

英汉对比研究综述 摘要:本文是对英汉对比研究进行综述。文章首先阐述了比较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的异同,继而回顾了我国英汉对比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讨论了英汉对比研究的实用价值以及宗旨和目标,最后论述了对比研究是理论和方法。 关键词:对比研究、异同、历史与现状、实用价值、宗旨目标、理论方法 正文: 近年来,我国与外国的交往日益频繁,国内出现了外语热,而外国也出现了汉语热。这种局面大大促进了我国的外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以及翻译事业,也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对比 语言学的研究。人们在外语教学中逐渐认识到,要学好外语,必须了解其特点,最有效的方 法就是与母语的特点作比较。熟悉外语和母语的特点,并加以科学对比,分析其差异的因素,这无疑将有助于确定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增强教学的预见性和针对性,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 一、比较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 “对比”和“比较”在语言研究和语言实践中是经常出现的字眼,常被混为一谈。其实作为学科,它们有着本质的区别, 比较语言学,又称历史比较语言学,是一门把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放在一起加以共时比较或把同一种语言进行历时比较的学科。它旨在重构原始语,理清语言之间的亲属源流关系, 阐述它们的体系和特质,最终建立其谱系关系,比较语言学的目的主要是求同。 对比语言学属于共时语言学,它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作共时的、常为静态的考察 和分析,指出它们中各个层次,即语音、词汇、语法、语义、篇章等之间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点,并努力运用哲学、心理学、民族学等各学科的知识与理论去阐释这些不同之点所产生的根源的学科。对比语言学的主要目的是觅异。 作为研究方法,“对比”和“比较”是密不可分的,人类研究事物、认识事物离不开比较,对各种语言现象的阐释是建立在比较分析之上的。“只有比较才能看出各种语文表现法 的共同之点和特殊之点。”要对比必须进行比较,因为“一种事物的特点,要跟别的事物比较才显出来”。所以,“对比”与“比较”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依赖的关系。 二、英汉对比分析的历史及现状 英汉对比研究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兼具有理论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的性质,其任务主要是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共时和历时的对比研究,描述并解释英汉语之间的异同,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语言研究和其他领域。英汉对比研究应分为三个层次:语言的表层结构;语言表达方法;语言哲学。从学科上看,英汉语言对比可分为英汉对比语言学、英汉翻译学和英汉对比文化学三个学科。从实践上看对比语言学也是两个方向:一个是理论研究方向; 一个是应用研究方向。 在国外真正进行英汉语言对比的首推赵元任,他1933年撰文对汉语和英语语调进行了对比。国内的英汉或汉英语言对比研究可追溯到1898年出版的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和严复 的《英文汉估》。 根据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的老会长刘重德先生的观点我国的的对比研究史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898—1949年可称为英汉对比研究的第一时期,从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和严复的《英文汉估》算起,到四十年代末。这期间,英汉对比研究从草创到发展,成绩显著。 “虽有移植的问题,但其中包含着认真的鉴别和自己的独特创造,对汉语语言学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开创了择善化用的传统。”这种评价应该说是恰如其分的。1949 —1976年是

英汉语言十大差异

英汉语言十大差异 语言毕竟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甚至历史、地理、风俗、政治、经济等常常水乳交融,它们无孔不入地反作用于语言,使语言打上深深的文化烙印。英汉翻译者,若不知英汉各自的特点,不知两者的差异,是不能想象的。不要以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从牙牙学语开始,便开始接触汉语,因此,就想象自己很了解汉语。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汉语到底有什么特点? 就汉语论汉语,因为没有距离,就看不真切,因为没有比较,就看不明白!只有当汉语和英语比肩而立,碰撞交流,才会燃爆出绚丽的火花,两者之差异,才会赫然呈现。 目前,从事英汉对比研究的学者和专著在我国并不少,但是,当我们放眼这个领域,就觉得有必要正面回答一个问题:英汉对比研究的目的是什么? 弄明白英汉的差异,并不是我们研究的最终目标,至多只能是一种手段而已,而手段总得服务于一定的目的。英汉对比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应该是:服务于翻译。 译界的实践证明:只有对英汉之差异了然于心,译者才能做到下笔如有神。下面结合英汉翻译的实际,对英汉之间的明显差异作鸟瞰式分析和归纳。 1.英语重形合(Hypotaxis),汉语重意合(Parataxis) 汉语重意合,结构松弛,多以意思连接的积累式分句(Accumulative Clause)或独立的单句(independent Sentence),其彼此的逻辑关系多以句序之先后加以暗示。 有的语言学家以“竹节句法”写英句,所谓“竹节”,则指其断不可缺的种种连接词(Connectives);有以“流水句法”写汉句,所谓“流水”,指少用乃至不用连接词的行文流畅。 美国的翻译学家Eugene A.Nida在其Translating Meanings (1983)一书中曾经深入浅出地说明了英汉这一差异: 就汉语和英语而言,也许在语言学上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形合和意合的对比,在英语以及大多数的印欧语言中,句子的从属关系大多是用连接词如,although,because,when,in order that,so及so that等词明确地表达出来。但是,这同一概念,我们用意合的方法基本上也可以表达出来;那就尽说,将两个句子放在一起并无连接词表明其相互关系,而从句子本身的意思中体现出来。例如,我们说because it is late,I must leave.在这里两个句子的逻辑关系是用连接词 because加以表达的。然而我们也可以说it is late,I must leave.在这里,虽然无明确的词汇表明彼此的关系,但是这种关系显然是存在的。 以上Nida所言,有一点需要加以纠正。他说:“我们也可以说It is 1ate,I must leave.” 此议不妥,因为这样缺乏连接词的英句是不合其表达习惯的,至少也是拙句(C1umsy Sentence)。比如: An Englishman who could not speak Chinese was once travelling in China. 译文:一个英国人,不会说中国话,有一次在中国旅行。 英语原句是一个典型的形合句,而相应的汉译则是意合句。假如,将英语原句改成意合句,那读上去还有英语味吗? There was an Englishman.He could not speak Chinese.He was once travelling in China.同理,假如我们将此句译成:一个不会说中国话的英国人有一次在中国旅行。读上去便稍有绕口之嫌。 从语法范畴分析, 英语动词的时体显得极为丰富,从理论言,英语有十六个时态。若就“形态结构”的视角进行观察比较,似又可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英语是一种更为形式化的语言,它注重形式的变化。就语法范畴言,英语的代词(名词)可以有性、数或格的形态变化, 动词还可有时、体、态、气等形态变化,等等。

中英语言与文化比较

浙江大学(2011-2012)学年秋冬学期 《中英语言与文化比较》课程期末论文 姓名祖木热提古丽·牙生学号 3100105234 班级人文1012 成绩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Public Service Advertising 《中英公益广告的跨文化比较》 摘要:公益广告以社会关注的问题为核心,通过媒介以广告的方式引起公众注意并改变公众的态度和行为促进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在公益广告设计中,修辞手法的广泛使用是公益广告的一个重要特征。由于受自身民族语言文化的制约与影响,英汉公益广告又各自有风格特点。本文通过英汉广告修辞手法的比较,以期在公益广告理解与翻译中,把握其自身的特点。 关键词:英汉公益广告,修辞手法,比较与翻译 一、引言 公益广告亦称公共服务广告、公德广告,是以为公众谋利益和提高福利待遇为目的而设计的广告;是企业或社会团体向消费者阐明它对社会的功能和责任,表明自己追求的不仅仅是从经营中获利,而是过问和参与如何解决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这一意图的广告,它是指不以盈利为目的而为社会公众切身利益和社会风尚服务的广告。它具有社会的效益性、主题的现实性和表现的号召性三大特点。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一书中将修辞定义为 “ 一种能在任何一个问题上找到可能的说服方式的功能”,因此在广告语言里运用修辞是再适合不过了。“从大量的广告作品实例来看,凡属优秀的广告作品,无一不有十分精美的语言文字,修辞格式是语言文字艺术之花,绝大多数语言文字精美的广告作品,又都成功地运用了修辞格式”。公益广告创作者为了能更好地传播主题,达到其说服教育的目的,常常要用一些修辞手段使其语言更加准确、鲜明、生动而且有力。 英汉公益广告中都使用大量的修辞手法赋予广告极强的艺术性。因此在翻译公益广告时既要重视功能性又不可忽视艺术性。失去语言的魅力也就失去了广告的魅力。广告译文能否与原文在语用上等效取决于广告修辞手法的传译。由于这些广告都是基于本民族语言特点及文化内涵形成的,所以传译往往较难。 二、英汉公益广告的修辞手法与翻译 公益广告的真实性与思想性要通过艺术的形式才能表达出来,所以说,广告的艺术性才是广告的灵魂,成功的公益广告应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艺术的感染力不仅体现在图片上,语言的感染力也非同小可,其中修辞手法就是赋予公益广告艺术感染的常用方法,因此下文将分别从英语和汉语的公益广告中欣赏修辞与试析翻译公益广告修辞的沿用与转换。 (一)英语公益广告中常见的修辞与翻译 1.头韵,英语语音修辞手段之一,它蕴含了语言的音乐美和整齐美,使得语言声情交融、音义一体,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从应用范围,结构特征及审美值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讨论,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欣赏这辞格。英语的公益广告中为了达到理想的语音美的效果,会使用头韵修辞手法,如:“Loose Lips Sink Ships.”这是二次大战期间美国保密防谍的标语。在翻译这则广告时,欲在译文同样使用头韵的修辞传达原文的语意功能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在处理这句标语时,我们不妨利用汉语中的文化或不同的修辞使译文同时具备功能性与艺术美,如译文“一言不慎,千帆尽沉”中采用汉语的四字格,“祸从口出”中的习语,以及“三思而后言”中仿拟修辞手法的使用都能从不同的角度译出原文的语意和美感。 2.脚韵,脚韵也类似汉语中的押尾韵,指词尾音素重复。在英国,男士们都比较绅士,在用完抽水马桶后通常会被期待着将坐垫放下,以表示对女性的尊重和体谅,所以在有些地方就会有这样一条公益广告,“Please be sweet,put down the seat.”其中采用的就是以/e/音结尾的“sweet”和“seat”。这样一种温馨提示使得男士的举手之劳让女士都能从中受益,使社会更加和谐。在翻译句广告时应将其语音功能放在首位,其次追求其形式美。故此提示语译文“麻烦放下坐垫,谢谢您的关照”中用“麻烦”、“谢谢”礼貌体,以及句式字数上的对应来实现语言的魅力,最终达到公益广告为公众服务的效能。 3.强调,指采用修辞手法(Stylistic Devices)来表现句中相对重要的概念。这种修辞手法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词序或位置、对照或对比、重复、省略、语气、固定句式或结构。由于文化背景不一样,西方国家主张个性张扬,这也使得西方的公益广告中出现强调“you”的作用,如美国一则家喻户晓的以Smoky Bea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