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杂交水稻和水稻分子育种研究与发展概况

中国杂交水稻和水稻分子育种研究与发展概况
中国杂交水稻和水稻分子育种研究与发展概况

中国杂交水稻和水稻分子育种研究与发展概况

万昕,李海林,罗斌,徐庆国*

【摘要】总结回顾了中国杂交水稻和水稻分子育种的发展历程,提出了我国杂交水稻和水稻分子育种技术相结合的途径,指出了今后我国杂交水稻和水稻分子育种工作的发展前景。

【期刊名称】作物研究

【年(卷),期】2009(023)005

【总页数】5

【关键词】杂交水稻;分子育种;中国

杂交水稻和植物分子育种是我国科技工作者对我国农业生产做出的巨大贡献。袁隆平1964年开始从洞庭湖早籼、胜利籼、矮脚南特等水稻品种群体中发现雄性不育株,从此揭开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1]。1973年中国籼型杂交水稻实现三系配套,1975年开始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1976年全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为14万公顷,1979年达到506.66万公顷,1983年为749.33万公顷,1987年为1 095.93万公顷,1988年上升到1 266.67万公顷,发展速度之快,在中国农作物良种推广史上是罕见的[2]。1987年袁隆平提出杂交水稻育种发展的战略设想,在选育方法上提出从三系、两系到一系;在杂交优势利用水平上,提出从品种间、亚种间到远缘杂种优势利用。水稻分子育种发展较晚,万文举于1989年用“外源DNA溶液浸胚法”将玉米DNA导入水稻,经多代选择,培育出系列稳定品种,其中水稻品种GER-1于1993年通过鉴定,1994~1995年种植面积达14万公顷[3]。

1 杂交水稻发展概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