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皇俄国的对外政策分析——以地缘政治学为视角

沙皇俄国的对外政策分析——以地缘政治学为视角
沙皇俄国的对外政策分析——以地缘政治学为视角

第23卷第3期2008年6月

天中学刊

JournalofTianzhong

、,01.23No.3

Jun.2008沙皇俄国的对外政策分析

——以地缘政治学为视角

黄兴华

(周口师范学院。河南周口466000)

摘要:鉴于俄国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在地缘政治学理论中,关于俄国的论述从未间断。自彼得一世以来.沙俄便自觉开始依据其特殊地理条件来制定其对外政策。整个沙俄时期的地缘战略和外交政策,包括维持在欧亚大陆心脏地带的关键地位、控制边缘地带国家和寻找通向暖海的出口这三大方面。冷战之后,俄罗斯的外交政策中仍然带有明显的地缘政治色彩。

关键词:沙皇俄国;地缘政治;地缘战略;对外政策

中圈分类号:D8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261(2008)03-0118-04

任何一国的外交政策都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产物。从体系层次来看,国际体系的结构和过程对一国的对外政策形成制约;从国家层次来看,一国地理条件、政治制度和文化、经济发展程度对其对外政策有着重大的影响;从个人层次而言,领导人本身的素质及其思想方式是决定对外政策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每个国家各不相同,这些因素的作用也不可能干篇一律,不分轻重。鉴于地缘因素在影响沙俄外交诸因素中的至关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以地缘政治学为视角,来剖析沙皇俄国时期的外交政策。

一、地缘政治理论与俄国的重要战略地位

有关地缘政治学的理论内涵,说法不一,美国地缘政治学家索尔?科恩认为,“地缘政治分析的本质在于国际政治权力与地理环境的关系”DI(P23、。法国著名政治学家雷蒙?阿隆则认为,地缘政治学的主要内容乃是“把外交——战略关系与对资源做出的地理——经济分析以及由于生活方式和环境而引起的对外交态度的解释,从地理的角度加以系统化”【2】(P19n。概括地说,地缘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地理环境对于世界政治和国际关系的影响。

19世纪,美国的海军将领马汉从俄国需要而且决心在远东获得不冻港的观点出发,看到了俄国控制的欧亚大陆腹地是未来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关键,因此他极力鼓吹利用一支强大的海军来遏制俄国的扩张主义政策【31。

到了20世纪初,另外一位地缘政治学的代表性人物麦金德在其理论中更是花了相当大的篇幅来描述俄国至关重要的地缘地位。他将欧亚大陆称为“世界岛”,将“世界岛”中的关键地区即北部为冰雪覆盖、其他三面都是陆地的东欧平原地区称为“心脏地带”,而俄国则正是这一“心脏地带”中的关键国家。他有一段著名的三段式名言:谁控制了东欧,谁就控制了“心脏地带”;谁控制了“心脏地带”,谁就控制了世界岛;谁控制了世界岛,谁就控制了整个世界【4】。

斯皮克曼也认为,地处心脏地带的俄国是陆权的中心国家,其目标是要获得一个不冻港。对于沙俄对外扩张的行为,他做了十分精辟的解释:在过去的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旧世纪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控制着沿海地带的英国海权与试图撕开一条通过环形带的通道的俄国陆权之间的对抗【5】(P61埘)。

可见,自地缘政治学诞生以来,在几乎所有的地缘政治学学者和代表性著作中,关于俄国的论述都是必不可少的,这也说明,俄国在世界政治中所处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

二、彼得即位时沙皇俄国的地缘形势

俄国发端于欧亚腹地的低平的草原上,其最初的领土周边,没有高山大川或者其他的天然屏障,因此有人比喻说:“俄罗斯刚刚诞生就被放在了一个没有扶手的婴儿车上,没有任何安全感和可依赖感”。

从自然地理条件来看,俄罗斯发源于欧亚大陆腹地的平原。正是这种没有自然屏障的地理位置一直影响了俄国自16世纪以来的一系列外交活动。一方面,广阔的草原及其毫无屏障的边界使它极易遭受别国的攻击,蒙古、波兰、瑞典和法国等均曾侵入这片土地。俄国后来的扩张行为很大程

收稿日期:2007.11.22

作者简介:黄兴华(1981-),女,江西铜鼓人,周口师范学院社会科学部助教,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系硕士研究生。

黄兴华:沙皇俄国的对外政策分析——以地缘政治学为视角?1l9?

度上包含着尽量扩充边界不让其敌人接近本国的考虑。另外一方面,由于平原地带都已划定边界,其纵横交错的河流也助长了它向外扩张的强烈愿望。

从政治地理条件看,由于地处欧亚结合部,俄国面临了来自亚洲和欧洲的双重威胁。正如布热津斯基所说。“俄国横跨欧亚大陆的地理位置,早就预先决定了其精英从地缘政治角度考虑问题”[610"129)。

在西部,沙俄没有天然的高山大川作为屏障,可谓门户洞开,强邻环伺。邻国波兰已经日益衰弱,成为各列强争夺和瓜分的对象,西部的强国法国、奥地利和普鲁士更是对它虎视眈眈,一旦他国征服或者侵占了波兰,则沙俄的西部将受到极大的威胁。

在北方,丹麦和瑞典控制着波罗的海的出口,西欧的英国对波罗的海也是严加防范,沙俄仍然是一个易攻难守的纯内陆国家,海上商道被阻断。

南部的大国土耳其经过长期的战争,已经极度衰弱,成为各大国的角斗场。奥地利和土耳其争夺匈牙利,英国希望打通经由黑海通往印度的商路,法国则致力于打击哈布斯堡的势力。对于沙俄来说,土耳其一旦被其他列强所控制,则意味着它的南部出海口彻底被断绝,沙俄仍然将面临只能做内陆强国的命运。

在东方,沙俄面临的地缘环境则要好得多。沙俄的东方邻国大部分是一些小国家,实力不强,很少对沙俄构成地缘安全上的威胁。

总的来说,沙俄的自然地理条件使得它不得不经常担心自己的边界安全,从而采取一种防御性的进攻和扩张战略;而鉴于政治地理上西强东弱的现实,它的这种扩张型战略又是以西方为重点的。由于西强东弱,俄罗斯外交在西方往往表现为合纵连横、利用矛盾、维持多极均势;在东方则更多地表现为强权、扩张、掠夺和控制。

三、沙俄的扩张型地缘战略和对外政策

彼得一世为俄国制定的计划是:北上打败瑞典,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南下进攻土耳其,夺取黑海出海口;西进兼并波兰,占领德意志诸侯领地,控制普鲁士和奥地利【7】(P28)。因此,彼得一世被马克思称为“近代俄罗斯政策的发明者”。此后,历代沙皇均以彼得的方针为指导,来制定其对外政策。通过研究自彼得大帝以来的整个沙俄时期的对外政策和对外行为,我们可以看到,为了避免遭受侵略、保证国家安全和争霸欧亚,沙俄的对外政策已经将地缘政治当作了核心,“领土”成为当权者们最为关注的问题。

(一)向欧亚内陆腹地不断进行扩张,以消除不安全感,增大领土面积

从地理位置和战略角度看,沙俄是一个介于欧洲和亚洲、东方和西方之间,既不属于亚洲又不属于欧洲的欧亚陆权大国。它处于欧亚大陆心脏地带,自视为欧亚大陆的力量轴心。鉴于这个地区在战略上的重要性,各大国都争相在此展开争夺,确立自己的势力范围,沙俄因此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经常担心大国经由弱小的邻国的入侵。俄罗斯著名学者尼吉拉?波蒂阿耶夫曾经指出:俄罗斯“经常不得不扩张它的边界,不让它的敌人接近”的外交政策,已经使俄罗斯成了“为控制广阔的领域而斗争的产物”m…。

在南部,17世纪末开始,沙俄不断对土耳其进行征战,夺取原属于土耳其的大片领土。19世纪初时。沙俄占领了大部分高加索及里海北岸的大部分地区。通过当时的“南下战略”,沙俄控制了中亚的波斯、阿富汗及高加索地区和远东中国的大片领土。

高加索地区恰好夹在黑海与里海之间。北侧称前高加索(北高加索),南侧称外高加索(南高加索)。这里地处欧亚两洲交界处,战略位置重要,占领它向西可以控制黑海,争霸巴尔干;向东可控制里海,并进而向中亚扩张;向南可威逼波斯和印度洋。在19世纪前,此地为波斯所控制,土耳其也对这一地区怀有野心。叶卡捷琳娜时期,俄国开始对北高加索各国进行渗透,至18世纪末,已经将北高加索置于其控制之下。保罗时期,南高加索的东格鲁吉亚被并人俄国,虽然这个国家的统治者要求俄国给予保护以对付波斯和奥斯曼帝国,但是保罗决定将它完全合并。经过19世纪初的两次俄波(斯)战争,俄国抢占了大部分高加索地区。并控制了里海,将其疆界又向南推进了几百公里,而且在波斯获得了领事裁判权和对波斯王位继承的干涉权,使波斯一定程度上依附于俄国。

波斯对于英俄来说,各有其意义。对于英国来说,它是英国从陆路通往印度的必由之路,而俄国是与波斯毗邻的邻国。19世纪中期以来,俄国通过为波斯训练骑兵部队等,对波斯的政治、经济进行渗透,英国则凭借其经济力量对波斯施加影响。双方围绕波斯的公路、铁路、石油开采、银行开设、烟草专卖等租让权展开激烈的竞争,最后,双方互相妥协,形成了俄国控制波斯北部、英国控制波斯南部的局面。

自19世纪60年代以来,俄国先后征服了布拉哈汗国、基发汗国和浩罕汗国这三个中亚汗国,将其边界推进到了阿富汗的北部,由此阿富汗也成为俄国下一个进攻的目标。因为印度的关系,英国认为阿富汗对其利益至关重要,也试图将其据为已有。由于俄国不断兼并阿富汗以北的地区,英国提出勘定边界的要求。当时双方的主要分歧是原属阿富汗的平狄绿州的归属问题。后来俄国在1885年以武力进攻并吞并了这一地区。此后,俄国为了防止英国的报复,利用“三皇同盟”,敦促奥斯曼帝国不得让英国军舰通过黑海海峡,从而阻止英军进入黑海,英国被追与俄谈判,包括平狄绿州在内的有争议的广大地区被纳人俄国版图。英俄在阿富汗的角逐结束。

总之,到20世纪时,通过巧取豪夺或战争,沙俄侵占了欧亚腹地的大片领土,成为一个地处欧亚大陆腹地、资源丰富、领域广阔的大帝国。对于这种扩张政策中的地缘政治色彩,正像别尔加耶夫所说的:“辽阔的俄罗斯空间位置是俄罗斯历史的地理动因。但从更深刻的更内在的观点来看。这些空间本身就是俄罗斯命运的内在的精神事实。”[910'156)

?120?黄兴华:沙皇俄国的对外政策分析——以地缘政治学为视角

(二)控制边缘地带的要害国家波兰和位于边缘地带的白俄罗斯、外蒙等,建立防御敌国进攻的缓冲地带由于本国处于地势平缓的欧亚大平原上,没有天然的屏障来保卫自己,沙俄统治者便将毗邻大国的地区或国家如波兰、乌克兰、土耳其、外蒙等视为欧亚大陆的“边缘力量”,非常重视在这些地区建立防守的“缓冲地带”。在地缘战略层面上。俄罗斯在处理与边缘国家的关系上坚持的原则是:在欧亚大陆排斥一切强大的外部势力,控制这些边缘国家,或者至少尽量争取这些国家在沙俄与西方对立时保持中立。当然。这个国家的外围地区对俄国的生存从来都不是最重要的。西伯利亚、中亚、爱沙尼亚、甚至乌克兰,在战时都可以牺牲掉。可是,?如果外国军队长期控制着中欧。那么俄国本身的生存就要受到威胁。因此在大部分时间里,俄国选择了与普鲁士结盟的“跳棋盘式的”地缘政策。

为了避免在西线和德国的直接对峙,控制波兰成为历代沙皇的首要任务。

对于俄国而言,波兰是它与中欧列强之间的缓冲地带,是俄国安全的要害地区,因此俄国奉行的政策就是竭力维持一个受到俄国控制的波兰。如果这一政策无法维持的话,就干脆伙同列强瓜分它,以便从中捞取尽可能多的领土。在1772年、1793年和1794年,沙俄就曾三次伙同奥地利和普鲁士将波兰瓜分殆尽。直到拿破仑战争期间,才建立了独立的华沙大公国。在后来的在反法战争中,俄国又出兵占领了华沙大公国。维也纳和会上,各战胜国达成协议,俄国获得了华沙大公国绝大部分的管理权,克拉科夫由俄奥普三国共管。1831年9月,尼古拉一世废除了1815年宪法,将波兰正式并入俄罗斯帝国的版图之内。

在东线,沙俄一直将外蒙古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但极力避免和中国的正面交锋。俄国在日俄战争中失败后,其外交政策转变为在远东谋求与日本的合作,代价是牺牲中国的利益。1907年和1910年双方达成了协议:日本保留对朝鲜事务、对南满和内蒙的充分控制;俄国则得到对北满和外蒙的支配权。在俄国的支持下,外蒙于1911年宣布脱离中国而独立,从此变成俄国的一个附庸国。由于同日本勾结瓜分中国,俄国在外蒙领土上大有所为而又无须付出大的代价。

在南线,俄国的总政策是想利用巴尔干人民的反土斗争,达到在这个地区建立霸权的目的。它试图控制衰败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以阻挡英法等海上列强可能发动的进攻。对奥斯曼帝国的命运问题,俄国当局一般主张维持现状,否则,就应该瓜分,但要与英国和奥地利取得一致意见。这种瓜分主要是体现是俄国对巴尔干半岛上希腊、塞尔维亚、保加利亚、门第内哥罗等建立独立国家的行动的支持。通过在巴尔干半岛建立新的国家和支持这些新国家扩大他们的势力范围,俄国基本达到了它削弱和瓜分奥斯曼的目的。

实际上,沙俄构筑“缓冲地带”的真正意图不是消灭这些国家,而是使它们成为听命于俄国的、相对独立的卫星国,尽量避免与大国直接相邻,以便在防守时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防御部署,为战争争取时间。可以说,这一战略中包含的地缘政治思想,不仅成为当时沙俄外交的“行为指南”,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以后苏联和俄联邦外交策略和国家安全战略。

(--)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在远东获取一个不冻港,使自己成为一个能同时称霸大陆和海洋的海陆复合型强国最早的较为系统的地缘政治理论是马汉的“海权论”,即强调海洋的重要性,强调重要的航路和狭窄的海峡的地缘战略地位。但是,远在马汉之前,沙俄的统治者就已经深知海洋对于他们的重要性。

在北方,沙俄的目标是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彼得上台后,一直希望能在北部的波罗的海夺取一个出海口。在1700—1721的北方大战中,瑞典失利,根据《尼什塔特和约》,俄国得到立窝尼亚、爱沙尼亚、英格利亚和部分卡雷利阿,取得了波罗的海出海口。从此俄国不再是一个内陆国家,并开始有了自己强大的海军。但是俄国在波罗的海的出海口一年中有三分之二的时间不能使用,因此沙俄又将目光瞄向了远东,企图在这块宝地上找到一个不冻港。

沙俄在远东获取不冻港的主要对手是日本。俄国夺取不冻港和控制满洲的政策与日本的目标重合,双方矛盾日益激化,终于酿成了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由于日本对俄国搞的三国干涉还辽事件一直耿耿于怀,而且俄国在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的疯狂扩张也引起了日本的强烈不满。1904年,日俄关于中国东北和朝鲜问题的谈判陷入僵局,日本不宣而战突袭停泊在旅顺和仁川的俄国舰队,不久,两国正式宣战,日俄战争爆发。到1905年,在罗斯福的斡旋下,日俄签订《普茨茅斯条约》o俄国承认日本吞并朝鲜;除旅大外,日俄军队撤出东北三省,行政权归还中国;俄国将旅大、库页岛南部、以及中东铁路的一部分权益让给日本。尽管沙俄的权益受到了损害,但在未来的岁月中,它却开始与日本合作,在整个远东获得了更多的利益。

在南方,沙俄为控制黑海海峡而发动了多次大规模的战争。俄国在近东的最初目的是为它的舰队打开一条海上通道,但它很快就看出,如果这样做,将面临各国列强联合起来反对它的危险。而俄国因为没有海上优势,任何允许英国或英法联合舰队自由进入黑海的办法,对它都是有害的。所以沙俄时期俄国在土耳其的目标是要求在土耳其海峡建立一种阻止一切国家的战舰进入黑海的体制。在1853年至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中,沙俄以一敌四,结果遭到惨败。《巴黎和约》规定:各国共同维护土耳其的独立和多瑙河两公国的权利;黑海只对商船开放,禁止任何国家的军舰通行。俄国将比萨拉比亚的南部让给摩尔达维亚。尽管俄国在黑海的势力遭到削弱,但是它希望建立的阻止一切国家战舰进入黑海的体制却得以维持下来。

总之,从所处的地缘政治现实来考量,沙俄的地缘政治战略包括维持在欧亚大陆心脏地带的关键地位、控制边缘地带国家使之成为国家安全的缓冲地带和寻找通向暖海的出口以建立海上霸权这三大方面。这三方面相辅相成,其实质就是沙俄利用自身的特殊地理位置和条件,通过扩张和结盟

黄兴华:沙皇俄国的对外政策分析——以地缘政治学为视角?121?

的手段,建立以沙俄为中心的欧亚帝国,以此同西方海权强国争夺世界霸权。

四、当代俄罗斯对外战略的地缘政治色彩

冷战后,俄罗斯面临新的地缘政治环境。苏联的解体在地缘政治上造成了巨大的混乱,其地缘政治形势也受到严重的负面影响。俄罗斯进出波罗的海的自由因为里加和塔林港的失去而受到限制;它在高加索地区和中亚的边界退回到了19世纪;更令俄罗斯人痛心的是,在西部,俄罗斯的疆域退缩到了1600年左右伊凡雷帝统治时代;高加索的丢失重新唤起了对土耳其卷土重来的战略担心;中亚的失去则意味着丢失了这一地区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同时俄罗斯人对这一地区潜在的伊斯兰挑战忧心忡忡;乌克兰的独立则动摇了俄国是泛斯拉夫共同特性的天然棋手这一说法的根本;虽然俄罗斯总算对在形式上新获独立但高度俄罗斯化的白俄罗斯保持了政治上的主导地位,但也难保蔓延的民族主义最终不会在那儿占上风;华沙条约组织的崩溃意味着以波兰为代表的前苏联的中欧卫星国正迅速倒向北约和欧盟。用布热津斯基的话来说,“苏联的垮台是欧亚大陆的中心出现了一个力量真空”【6】州171。

基于俄罗斯在东南西三面都面临着与邻国爆发冲突的潜在危险的地缘状况,俄罗斯制定了新的对外战略。这一战略概括起来就是:稳南联东分西。具体表现是:稳定近边缘地区,积极推动独联体各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一体化,建立确保俄罗斯国家安全的“缓冲地带”,巩固其在欧亚大陆心脏的关键地位;加强与东部“边缘力量”(中、日、印)的关系,为俄罗斯远东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地缘政治空间;在西部,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发展一种既合作又对抗的关系,大力发展与法德的关系,增强俄罗斯在欧洲的影响力,与美国相抗衡。

鉴于自身地理位置处于欧亚大陆接合部的事实,今天的俄罗斯正不断强调回归历史上的欧亚并重的地缘战略。通过建立以俄罗斯为核心的欧亚联盟。发挥俄罗斯在欧亚两大洲的战略性影响,使俄罗斯成为一个联系欧亚两洲的世界性大国,从而恢复其作为世界大国的战略地位和影响力。正如俄罗斯著名学者巴斯特尼雅科夫所说的那样:“不考虑在整个俄罗斯历史上,在他的国家制度上和生活在其境内的各民族人民的精神上留下不可磨灭烙印的俄罗斯的地理位置,就很难理解当前正在经受严峻考验的俄罗斯国家利益的深刻特点。”Bo]

参考文献:

【l】SaulBernardCohen.GeographyandPoliticsinaDividedWorld[M].London:Methuen,1964.

【2】RaymondAron.PeaceandWar:aTheoryofInternationalRelations[M].N.Y:Double—day.1966.

【3】【美】马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M】.安常容,成忠勤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8.

【4】HalfordMackinder.GeographicalPivotofHistory[J].GeographicalJournal,1904.

【5】5NicholasSpykman.TheGeograp砂ofPeace[M].NewYork:HarcourtBraceCompany,1944.

【6】6【美】布热津斯基.大棋局【M】.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7】唐贤兴.近代国际关系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8】冯绍雷.国际关系新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

【9】【俄】别尔加耶夫.俄罗斯的命运[M】.汪剑钊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lO】葛瑞明.地缘政治思想对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影响[J】-国际政治,1998,(10).

.[责任编辑郭超】

沙皇俄国的对外政策分析——以地缘政治学为视角

作者:黄兴华

作者单位:周口师范学院,河南,周口,466000

刊名:

天中学刊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IANZHONG

年,卷(期):2008,23(3)

参考文献(10条)

1.Saul Bernard Cohen Geography and Politics in a Divided World 1964

2.Raymond Aron Peace and War:a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1966

3.马汉;安常容;成忠勤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 1998

4.Halford Mackinder Geographical Pivot of History 1904

5.Nicholas Spykman The Geography of Peace 1944

6.布热津斯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大棋局 1998

7.唐贤兴近代国际关系史 2002

8.冯绍雷国际关系新论 1994

9.别尔加耶夫;汪剑钊俄罗斯的命运 1999

10.葛瑞明地缘政治思想对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影响 1998(10)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翟世彬.Zhai Shibin评亚历山大二世的外交政策[期刊论文]-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6)

2.刘宇.LIU Yu论一战前后西伯利亚大铁路在俄国对外战略中的地位[期刊论文]-西伯利亚研究2011,38(1)

3.曹英伟.CAO Ying-wei俄罗斯地缘政治重建中的能源因素[期刊论文]-西伯利亚研究2009,36(2)

4.刘从德.刘志慧中欧地缘战略关系中的俄国因素分析[期刊论文]-学术论坛2004(6)

5.胡瑞涛俄罗斯自然地理条件与集权国家体制关系小议[期刊论文]-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25(10)

6.于春苓.YU Chun-ling俄罗斯对外政策中的地缘经济因素[期刊论文]-西伯利亚研究2007,34(5)

7.王树春.WANG Shuchun俄罗斯的地缘政治理念与对外政策[期刊论文]-俄罗斯学刊2011(2)

8.许智琴.刘怀斌大俄罗斯主义思想体系对俄国对外政策的影响[期刊论文]-东北亚论坛2002(4)

9.沈影.SHEN Ying试析东正教在俄罗斯外交中扮演的角色[期刊论文]-西伯利亚研究2009(1)

10.宋静.刘晓亮.SONG Jing.LIU Xiao-liang地缘政治学对大国崛起的理论诠释[期刊论文]-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25(1)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776736077.html,/Periodical_tzxk200803034.aspx

老照片:被处决的四位俄国末代沙皇的公主(组图)

老照片:被处决的四位俄国末代沙皇的公主(组图) 老照片:被处决的四位俄国末代沙皇的公主(组图) 末代沙皇一家从这个房间走向地下室,也走向死亡…… 这是一间空空的地下室,只有几盏马灯照明,突然房门被大大打开,在苏维埃代表率领下,几个契卡特工人员持枪出现在地下室。这时,尼古拉二世试图站起来,结结巴巴地问:“你们是谁?要干什么?”与此同时苏维埃代表高声叫道:“你们都是凶手……”话音未落,一阵排枪向沙皇一家扫来。顷刻间撕裂人心的喊叫声和手枪声混成一片。奥尔加公主扑到她弟弟面前。第一颗子弹击中她的肩部,第二颗子弹射中她的胸膛,其他人也随即倒在她旁边,扭曲呻吟着。最后一颗子弹击中她的喉部,鲜血从嘴里喷出,沙皇一家倒在血泊之中。他们的尸体经过焚烧之后,被扔进了一个废弃的旧矿井之中……从1613年起,罗曼洛夫王朝在俄国政治舞台上活跃了三百多年。那时弱小的俄国皇室很想与欧洲其他王室攀亲,却到处碰壁。几代罗曼洛夫家族成员虽然为皇权有过颇不人道的争斗,可在富国强兵的方针上却是一致努力。其中以彼得大帝和叶卡特琳娜女皇的影响尤为巨大。尼古拉二世一家的命运成了罗曼洛夫王朝的最后一章。俄国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曾承认自己是一个不称职的帝王,他执政时期的俄国充满了动、冲突和饥饿,俄国人民生活在水

深火热之中。当尼古拉还是王子的时候,他在奥地利遇到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外孙女,德国黑森的公主亚历桑德拉,他们一见钟情。尼古拉继承王位一个月后,和亚历桑德拉举行了结婚典礼。曾经不可一世的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在阅兵公主们的合影(从左至右):塔吉扬娜(立者),安娜斯塔西娅,玛丽亚俄国末代四位公主(从左至右):安娜斯塔西娅,塔吉扬娜,玛丽亚,奥尔加 公主们的合影(从左至右):奥尔加,塔吉扬娜(立者),安娜斯塔西娅末代沙皇的五个子女(从左至右):塔吉扬娜,安娜斯塔西娅,阿列克谢,玛丽亚,奥尔加 四位公主和皇后在一起,最右边是安娜斯塔西娅末代沙皇全家合影在皇家游艇上的末代沙皇一家。安娜斯塔西娅公主,右下角的小照片是她被封为女大公爵时穿着礼服,戴着传统的俄式珠冠被册封为女大公爵的二公主塔吉扬娜,穿着礼服,戴着传统的俄式珠冠 被册封为女大公爵的三公主玛丽亚,穿着礼服,戴着传统的俄式珠冠被封为女大公爵的长公主奥尔加,穿着礼服,戴着传统的俄式珠冠大公主奥尔加二公主塔吉扬娜末代沙皇的皇后亚历桑德山,对于她遗骨的身份确定,是用了现在英国女王丈夫的DNA样本进行对比末代沙皇夫妇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俄国的改革》优质教案

俄国的改革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称“沙皇”;掌握彼得一世改革的目的、时间、主要的内容及意义;掌握俄国1861年改革的主要内容、性质和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历史事件的能力,简化、概括史实的能力,用辨证的方法全面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教学重点】 彼得一世改革;俄国1861年改革。 【教学难点】 1861年改革对农民的掠夺性和历史进步性两者之间的关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大家是否还记得从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世界上有哪些资本主义国家?它们是通过什么途径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英、美、法等,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的方式)。那同学们是否知道,作为当今世界面积最庞大的俄国,它又是如何发展壮大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俄国的历史。 二、讲授新课: (一)彼得一世改革 (学生看课本,独立思考:改革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改革的目的是什么?)1.背景 (1)15世纪晚期,莫斯科公国统一俄国; (2)伊凡四世称沙皇,强化沙皇的专制权力; (3)在沙皇的专制统治下,俄国盛行农奴制,封闭落后。农业和手工业使用农奴劳动,工商业的发展极其缓慢。(阅读课本《相关史事》,了解农奴制下农奴的悲惨命运)

2.时间:18世纪初 3.目的:改变俄国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请同学看课本《人物扫描》,使学生对彼得一世有进一步了解。) 4.改革的内容 (1)改组行政机构,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 (2)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要求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人才; (3)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4)推行文化教育,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家,开办学校,创办报纸; (5)提倡人们学习西方的礼节与生活方式。 (明确:彼得一世改革的核心是军事和经济两方面。) 5.彼得一世改革意义 (1)通过改革,俄国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地外扩张准备了条件(新首都:圣彼得堡)。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2)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二)废除农奴制 (彼得一世死后,国势日衰。到1762年叶卡特琳娜二世统治期间,经济、军事实力增强。19世纪中期,俄国农奴制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于是俄国进行了一次重大改革)1.背景 19世纪中期,俄国的农奴制危机严重,仅1858—1860年就发生300多次农民暴动。这不但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且还威胁着沙皇和贵族地主的统治。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亚历山大二世被迫签署废奴法令,进行改革。 2.根本原因:农奴制严重制约了俄国的经济发展。 3.目的:挽救统治危机。 (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亚历山大二世)4.内容 (1)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 (2)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须出钱赎买,所出的价钱高出当时的地价。(所以列宁说:“当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了。”)5.意义 (1)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使社会

资本主义的扩张第21课沙皇俄国的改革基础练习中

《沙皇俄国的改革》基础练习 一、选择题 1.彼得一世改革的有利条件是( ) ①正式掌握了俄国统治权 ②亲自接触了西方先进文化 ③了解了国际形势 ④认识到废除农奴制的必要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1693年的一天,沙皇彼得一世面对浩瀚的海洋心潮澎湃,立志要使俄国面向西方,成为海上强国。之后他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彼得一世在经济方面的改革措施是( ) A.推行西欧的文明生活方式 B.大力发展工商业 C.建立各类学校、医院 D.建立12个“院” 3.列宁说,彼得一世改革是“跳出落后圈子的一种独特的尝试”,指的是( ) A.使用野蛮的手段推行资本主义制度 B.效仿西方政治废除沙皇专制体制 C.引进西方成果摆脱封闭落后的局面 D.废除农奴制度巩固沙皇专制统治 4.使19世纪中期俄国农奴制度的腐朽性充分暴露的是( ) A.“十二月党人”起义 B.经济发展的缓慢 C.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 D.农奴生活的困苦 5.亚历山大二世突破了阻碍俄国发展的最大瓶颈,这使19世纪后期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明显加速。这个“最大瓶颈”指的是( ) A.资金缺乏 B.封建农奴制 C.土地自由买卖 D.劳动力不足

6.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法令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民……在地主同意下,农民可以赎买这些份地。由此可以分析出1861年改革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 ) ①市场②劳动力③资金④原料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7.下列四国中,哪一国家与其他三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途径不同( )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俄国 8.1861年的俄国农奴制改革成为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这个“转折”是指( ) A.俄国的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B.俄国的封建势力被彻底清除 C.俄国的农民免费获得“份地” D.俄国废除了沙皇专制制度 9.“给我20年,还你一个奇迹般的俄罗斯。我不生气!决不生气!俄国最需要的是海域。”关于彼得一世生前创造的奇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巩固了农奴制度 B.使俄国成为欧洲强国 C.使俄国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 D.使俄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10.学习了“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的内容后,同学们对该改革的评价争论不休。学生甲认为改革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应该以肯定为主。学生乙认为改革是对农奴的一次更大的剥夺,应全盘否定。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甲、乙两人观点都错 B.甲对,乙错 C.甲、乙两人观点都对 D.甲错,乙对 11. 列宁说:“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这是由于1861年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规定( ) A.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 B.地主不许买卖农奴 C.农奴的份地必须出钱赎买

俄国历史大事年表

俄国历史大事年表 1547年1月19日 伊凡四世正式加冕为俄国第一个沙皇。俄国沙皇的历史从此开始。 1549年 召开了统治阶级各等级的“协商会议”。这是俄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缙绅会议,缙绅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俄国等级君主制的确立。 1550年 颁布伊凡四世法典。 1551年1月5月 召开了宗教界代表和世俗封建主代表参加的“百章会议”,讨论了教会改革和国家改革等问题,通过了1550年的法典。 1551年夏 楚瓦什并入莫斯科。 1552年 莫斯科征服喀山汗国。 15551560年 兴建瓦西里·勃拉任内大教堂。 1556年 莫斯科征服阿斯特拉罕汗国。 15581583年 立沃尼亚战争。 15651572年 实行沙皇特辖制。 1581年 颁布“禁年”法令,暂时取消农民在尤里耶夫节离开主人的权利。 俄国哥萨克首领叶尔马克侵入西伯利亚,击败失必儿汗国。 15841598年 沙皇费多尔·伊凡诺维奇在位。 1589年 在俄国建立独立的牧首区,大主教约夫当选为俄国东正教会的第一任牧首,俄国东正教会彻底摆脱了对君士坦丁堡的依附。 1598年1月6日 费多尔·伊凡诺维奇去世,留里克王朝终结。 15981605年 鲍里斯·戈都诺夫在位。 16011603年 俄国发生大灾荒,有近三分之一的人饿死。 16051606年 伪季米特里一世为沙皇。 16061610年 瓦西里·叔伊斯基在位。

16061607年 伊凡·鲍洛特尼科夫领导的农民起义。这是俄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农民起义。 16101613年 以姆斯季斯拉夫斯基为首的“七波雅尔执政”时期。 1611年13月 普罗科比·梁普诺夫领导的第一民军建立。 1611年910月 商人米宁和帕扎尔斯基公爵领导的第二民军建立。 1612年10月 民军将波兰武装干涉者驱逐出莫斯科。 1613年 莫斯科召开缙绅会议,推举米哈伊尔·费多罗维奇·罗曼诺夫为沙皇。罗曼诺夫王朝从此开始。16131645年 米哈伊尔·费多罗维奇·罗曼诺夫在位。 1617年 俄国同瑞典签订《斯托尔鲍沃永久和约》。 1618年 同波兰签订了为期14年的德乌林诺协定。 1628年 兴建克拉斯诺雅尔斯克。 16321634年 俄国同波兰争夺斯摩棱斯克的战争。 16431646年 瓦·波雅尔科夫率军侵入中国黑龙江地区。 16451676年 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在位。 1647年 鄂霍次克市奠基。 1649年 由沙皇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主持召开的缙绅会议通过《会议法典》,取消了农民的一切出走权,赋予农奴主对逃亡农奴有永久的追捕权,确立了农奴在土地、人身和司法上对地主农奴主的依附关系。这标志着农奴制在全国范围内的最后形成。 16541667年 俄波争夺乌克兰的战争。战争的结果是双方于1667年签订了《安德鲁索沃停战协定》,把乌克兰划分为两个部分:第聂伯河左岸(即东乌克兰)归俄国,第聂伯河右岸(即西乌克兰)归波兰。第聂伯河右岸的基辅及其附近地区由俄军占领两年,但实际上被俄国永远占有。俄国收复了斯摩棱斯克、契尔尼哥夫、谢维尔斯克和斯塔罗杜勃等地。 1655年 尼康进行教会改革。 16561658年 俄瑞战争。 1661年 伊尔库斯克奠基。 16671671年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资本主义的扩张第21课《沙皇俄国的改革》基础练习中华书局版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资本主义的扩张第21课《沙皇俄国的改革》基础练习中华书局版 一、选择题 1.彼得一世改革的有利条件是( ) ①正式掌握了俄国统治权 ②亲自接触了西方先进文化 ③了解了国际形势 ④认识到废除农奴制的必要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1693年的一天,沙皇彼得一世面对浩瀚的海洋心潮澎湃,立志要使俄国面向西方,成为海上强国。之后他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彼得一世在经济方面的改革措施是( ) A.推行西欧的文明生活方式 B.大力发展工商业 C.建立各类学校、医院 D.建立12个“院” 3.列宁说,彼得一世改革是“跳出落后圈子的一种独特的尝试”,指的是( ) A.使用野蛮的手段推行资本主义制度

B.效仿西方政治废除沙皇专制体制 C.引进西方成果摆脱封闭落后的局面 D.废除农奴制度巩固沙皇专制统治 4.使19世纪中期俄国农奴制度的腐朽性充分暴露的是( ) A.“十二月党人”起义 B.经济发展的缓慢 C.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 D.农奴生活的困苦 5.亚历山大二世突破了阻碍俄国发展的最大瓶颈,这使19世纪后期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明显加速。这个“最大瓶颈”指的是( ) A.资金缺乏 B.封建农奴制 C.土地自由买卖 D.劳动力不足 6.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法令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民……在地主同意下,农民可以赎买这些份地。由此可以分析出1861年改革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 ) ①市场②劳动力③资金④原料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7.下列四国中,哪一国家与其他三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途径不同( ) A.英国 B.法国

地缘政治学

地缘政治学释义 中外学术界对地缘政治概念的争议 ●《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卷)的定义;《辞海》的定义;《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地 理测绘气象卷)的定义;《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定义。 ●最早提出地缘政治概念的是瑞典学者契伦(RUDOLF KJELLEN)的定义; ●“边缘地带论”的创始者斯派克曼(JOHN SPYKMAN)的定义; ●总结:地缘政治是在对国际上各种政治力量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地理分析的基础上,为维 护国家安全制定的对外政策和战略的一种理论,其内涵包括地缘政治关注和研究的对象是国际上各种政治力量及其相互关系;研究方法主要是地理分析;分析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安全。 一、地缘政治的研究对象、目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研究对象:国际上各种政治力量及其相互关系。 ●研究目的:判断一国在国际上各种政治力量中所处的战略态势,为维护本国安全利益制 定外交政策。 ●主要内容:第一,实力的地理基础;第二,实力的地理结构;第三,实力间的利益关系。 ●地缘政治的主要特征: 第一,国际性:指地缘政治主要研究国际上各种政治力量的地理结构及其相互关系,正如斯派克曼所言:“地缘政治学的专门范围在对外政策方面。”; 第二,整体性:指国际社会是紧密联系的整体,任何或加或地区实力的变化必然影响到整个区域乃至全球力量平衡; 第三,动态性:指“地缘政治区域并不是由恒定不变的地形所规定的地理区域,而是一方面由地理所决定,另一方面由实力中心的动态的转移所决定的一些区域。——斯派克曼”; 第四,政治性:指地缘政治是为一定阶级、国家以及政治集团服务的,是一个国家对外政策的表现,因而具有强烈的政治性。 第一讲:西方早期地缘政治学的起源与创立 一、西方早期地缘政治学起源于政治地理学 1、政治地理学的产生:政治地理学最早产生于古希腊,原因有三: 1)在不大的地理范围内并存着多种多样与各不相同的自然环境相联系的社会政治生 活方式,从而为学者的比较研究提供了现成的素材。前六世纪,古希腊学者赫卡托 斯(Hecateus)曾描绘了一幅被划分两部分的世界地图,一部分是欧洲;另一部分 是亚洲和非洲。一个世纪以后,古希腊哲学家巴门里得(Parmenides)提出了把地 球划分为五个气候带的理论。亚理斯多德认为,希腊人所处的温带在政治权力方面 具有重要意义。 2)古希腊的思想家们也对一个国家具体的自然条件对其社会政治生活的不同影响进 行了细致的考察。如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Thucydides)对城邦阿提卡的认识 即是如此。亚理斯多德也认为,最好的城邦在其人口和土地面积方面都应该适中, 理想国家还应该有一个理想地理位置,它必须处于温带。从军事角度考虑,它应该 是敌军难以进入而居民却容易外出的。 3)后代人没有古希腊那样的开放观念,所以,他们的理想国家一般都要建设在孤岛之

沙皇俄国的大国时代(1762年~1825年)—珍妮特_哈特利

《国际政治研究》(季刊)2011年第2期 俄国的大国时代(1762—1825) 〔英〕珍妮特·哈特利 内容摘要1762—1825年的俄国凭借其军事力量成为一个大国。 尽管俄国很落后,而且对军事行动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其传统的 社会结构。但是作为大国,俄国有着显而易见的局限性,承受着作为大国 不得不面对的压力。这些压力使俄国几乎难以承受如此大规模的军事行 动。从长远来看,这迫使俄国质疑其传统社会结构的可持续性。 关键词地区与国别政治俄国大国崛起帝国时代 本文所谈及的大国的地位,这在任何时代与任何国家都有关。毫不夸张地说,在英国或者笼统地说西方世界,都对中国在过去20年中成就的经济大国地位而深感着迷。这的确是一个迅速崛起成为大国的惊人奇迹。 “强大”(greatness)是个可以被笼统使用的概念,它涵盖一个国家的很多特征。“强大”可能是一个现实,也可能只是一种认知。在国内外,“强大”可能只是空头衔,对于实际国力而言是言过其实的。这种情形几乎适用于所有帝国:罗马、英国、奥斯曼帝国和俄国。经济上的强大是现今最能引起共鸣的话题之一:也就是说你是否在二十国、五国等“国”(G)集团里。但是,经济上强大通常(但并不总是)与军事上强大并存,罗马帝国、苏联和美国都是如此。不靠军事力量而实现经济强大是有可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和德国就是如此———但这是由非常特殊 *〔英〕珍妮特·哈特利(Janet Hartley):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 **本文为珍妮特·哈特利教授2011年4月22日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演讲稿,经作者授权在本刊发表,小标题为译校者所加。 851

俄国的大国时代(1762—1825) 的环境决定的。 历史上,军事力量———较小程度上是海军力量———决定过大国的地位,这不取决于今天我们所说的强大经济基础或现代国家结构。从18世纪晚期到1815年拿破仑战争结束,沙俄帝国达到了其历史上的顶峰。俄国的大国地位是由军事胜利缔造的,并未建立在稳固的基础上。以西欧的标准来衡量,俄国在经济上、政治上和社会上都“退步”了。 我们所要探究的是:第一,什么使俄国强大;第二,这个大国的局限性;第三,维系这个军事强国的“代价”。需要指出,俄国尽管很落后,但它凭借军事力量成为一个大国,而且对军事行动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该国的传统社会结构,然而这些压力使俄国几乎无法承受这个程度的军事活动。从长远来看,这迫使俄国不得不质疑它传统社会结构的可持续性。 一、俄国强大的主要原因 从1762—1825年间,沙俄帝国到达了军事力量的顶峰。它成功打败了许多敌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拿破仑时期的法国。军事胜利使俄国得到了北部、南部和西部的土地。到1815年,沙俄帝国的扩张已经深入欧洲地区。那时,俄国拥有欧洲最大规模的军队,其他国家惧怕它,认为它是个军事强国和潜在威胁。1814年12月,亚历山大一世(Alexander I)带领凯旋的俄国军队得意洋洋地走过巴黎爱丽舍宫,这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示威,旨在炫耀俄国新确立的军事和外交力量。俄国军队之前从未西征到如此遥远的地方———之后再也没有到过。维也纳会议巩固了俄国这个新兴强国的领导地位,也确立了拿破仑战败之后的欧洲的领土和政治秩序。 在那个时代,军事力量和军事胜利使俄国扩充了重要的领土,这促进了俄国大国地位的形成。叶卡捷琳娜(1762—1796)执政时期,俄国打败了奥斯曼帝国(1768—1774,1787—1792),瓜分了波兰—立陶宛(俄国打败土耳其直接造成了1772年第一次瓜分波兰;波兰人叛乱失败导致了1795年的第三次瓜分波兰),俄国由此得到了南部和西部的广阔领土。在南方,俄国拥有了黑海北岸的全部土地;克里米亚半岛被征服并于1783年被纳入版图。在西边,波兰—立陶宛于1795年从地图上消失,这意味着俄国已向西延伸至欧洲的心脏,与奥地利和普鲁士接壤。1801年,在亚历山大一世执政期间(1801—1825),俄国成功吞并格鲁吉亚,并在南高加索建立统治。作为拿破仑战争的一个小插曲,1811年,俄国从瑞典手中夺取了芬兰剩余的土地(俄国已在1721年和1747年占领了芬兰南部),并于1812年从奥斯曼帝国手中夺得比萨拉比亚(现在的摩尔多瓦)。最重要的也是最有争议的是,维也纳会议认可了俄国在拿破仑战争中的收益:波兰王国与俄国合并,俄国沙皇兼任波兰皇帝。 951

【同步测试】俄国的改革

《俄国的改革》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1. 13世纪前后,在东欧平原的东北部,兴起了一个以莫斯科城为中心的强大政权。这一政权是() A.苏维埃俄国 B.苏联 C.沙皇俄国 D.莫斯科公国 2.彼得一世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A.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B.促进工场手工业的发展 C.改变落后状况,实现富国强兵 D.废除农奴制度,促进经济发展 3.下列有关彼得一世改革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创建新式常备军 ②注重扶植发展工场手工业 ③农奴获得人身自由 ④推行西方的文明生活方式 ⑤改革进一步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力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4.在农奴制改革前夕,有这样一个地主,人们问他为什么不使用打谷机,他回答说:“打谷机要花费许多钱,它需要修理,还需要喂马匹(用马匹来带动机器);而农民一文钱也不要花费。”材料表明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领导这场改革的根本原因是() A.克里木战争的失败 B.农奴制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C.外国的入侵 D.农民反抗斗争 5.英国历史学家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在《资本的年代》中谈道:“然而到了19世纪60年代,它(俄国)的弱点暴露无遗,内部很不稳定,对外则比想象中虚弱许多。其关键弱点既是政治的,又是经济的。”为此俄国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提倡“文明开化” B.废除奴隶制 C.“废藩置县” D.废除农奴制 6.一位俄国官员写道:“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我只有敬慕

他们。他们同以前的主人交谈时,就像一个平等的人在同另一个平等的人交谈。”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人人得到了一小块份地 B.从法律上获得了人身自由 C.完全摆脱封建地主的控制 D.彻底摆脱沙皇专制统治 7.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法令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由此可以分析出1861年改革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 ①市场②劳动力③资金④原料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解放农奴)这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甚至比美国历史上1863年的《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更重大。”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俄国迅速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而成为近代欧洲强国 B.俄国对农奴的解放比美国对黑人奴隶的解放更加彻底 C.俄国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向近代化迈出的重要一步 D.俄国农奴制下的社会矛盾从根本上解决 二、非选择题 9.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俄国通过改革成为欧洲强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彼得一世改革】 材料一彼得大帝,被称为“俄国之父”,他亲手将俄国推入了现代世界。他深知“拖延就是死亡”,所以挑战数百年的无知与孤立,向西方寻师问道,推动巨大的变革,将教百万人脱离黑暗时代,使俄国逐步成为横跨欧亚两洲的大帝国。 【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材料二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的暴动。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裂会点燃俄国。 材料三诸位会深信,凡能够维护地主利益的措施,都一一地做到了。 材料四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整个结构的改变,那就必须承认,这种改变

沙俄、苏俄和苏联的区别

考点:沙俄、苏俄和苏联的区别 沙俄:1546~1917年,指的是1917年3月二月革命前沙皇统治时期的俄国。 苏俄:1917~1922年,指的是1917年11月十月革命后至1922 年苏联建立前的苏维埃俄国。 苏联:1922~1991年,指的是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后的简称,1991年底苏联解体。 易错微析 俄国废除农奴制就是沙皇统治者亚历山大二世。 例题11917年11月7日晚9点45分,伴随者“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掌权的政权——苏维埃政府诞生了!俄国苏维埃政府诞生的事件是() A.废除农奴制 B.二月革命 C.十月革命 D.苏联成立 答案:C 解析:1917年11月7日,爆发了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掌权的政权——苏维埃政府,答案C。 例题2“横空出世一战中,社会制度初显优;二次大战建大功,一朝解体两极终”。这几个历史片段组合在一起描述的是下列哪个国家的历史?() A.美国 B.前苏联 C.法国 D.英国 答案:B 解析:1917年11月7日,爆发了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时正

处于一战时期;1922年成立苏联,并在最初的国家建设中发挥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二战中苏联是反法西斯的重要力量;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结束。答案B。 1. 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与其等农奴自下而上的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这反映了1861年俄国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化解矛盾,巩固沙皇统治 B.解放农民,帮助农民致富 C.改变俄国的专制制度 D.迅速实现俄国近代化 2.俄国1917年3月二月革命的直接结果是() A.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 B.推翻了临时政府 C.使俄国退出了一战 D.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3. 苏联这一名称开始出现于() A.1917年 B.1921年 C.1922年 D.1924年 4.历史上的苏联从建立到瓦解一共维持了多少年() A.68年 B.69年 C.70年 D.71年

2020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单元 第2课《俄国的改革》专题训练 新人教版

第1单元:第2课《俄国的改革》专题训练 【基础巩固】 1、19世纪中期阻碍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 资源的匮乏 B. 人口的众多 C. 农奴制的阻碍 D. 教育的落后 2. 宣布废除农奴制的俄国沙皇是 A. 彼得一世 B. 查理二世 C. 亚历山大二世 D. 拿破仑 3. 俄国1861年改革的性质是 A 沙皇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B. 农奴主实行的封建制度改革 C. 农奴制的强化 D. 政策调整 4.亚历山大二世说:“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这说明沙皇推行1861年改革的直接原因是 A. 解放农奴 B. 顺应资本主义发展潮流 C. 避免革命,挽救统治危机 D. 加强沙皇专制 5. 关于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俄国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 B.农民可以无偿得到一块“份地” C.不得再任意交换和买卖农民 D.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体验中考】 一、单项选择题 1. 一位亲眼见过俄国炮兵的外国军官感叹说:“欧洲没有一个国家的炮兵能达到俄国炮兵的水平。”那么彼得一世采取了哪些措施实现了强兵() A.设立参政院 B.鼓励兴办手工工场 C.提倡学习西方的礼节与生活方式 D .创建常备军 2.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不断扩张的时期。下列各项没有反映这一历史特征的是( ) A.日本明治维新 B.俄国农奴制改革 C.法国大革命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兴起 3.列宁说:“1861年以后,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这样的迅速,只用数十年工夫就完成了欧洲某些旧国家整整几个世纪才能完成的转变。”列宁评价的是( ) A.资本主义制度 B.农奴制改革 C.社会主义制度 D.殖产兴业 4.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不顾部分保守贵族廷臣的反对,宣布废除农奴制度,是因为“若不弃小利,则大利难保”。材料表明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A.解放农奴为自由人 B.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C.摆脱国家民族危机 D.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 5.亚历山大二世签署的《一般法令》规定:脱离了农奴依附身份的农民享有与其他自由的农村居民同等的权利,如依法经营工厂、参加选举、受教育等。此规定表明俄国( ) A.实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 B.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C.推行义务教育 D.农奴获得了“人”的权利 6.下列符合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有( ) ①农民可以赎买份地②农民可以拥有自己的财产 ③农民获得人身自由④向欧洲国家学习 A.①②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③④ 7.列宁说:“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这是由于1861年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规定( )

【提高练习】《沙皇俄国的改革》(中华书局出版社九年级上册)

沙皇俄国的改革》提高练习 一、选择题 1. (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在《资本的年代》中谈道: “然而到了19世纪60年代,它(俄国) 的弱点暴露无遗, 内部很不稳定, 对外则比想象中虚弱许多。其关键弱点既是政治的, 又是经济的。”他说的“关键弱点”是指( ) A.殖民压迫 B.黑奴制度 C.幕府统治 D.农奴制度 2. 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红场旁边有一座宏伟的塑像(见右图), 纪念的是曾经解放了千百万农奴并最终引领俄罗斯抛弃了落后社会制度的改革者。他是( ) A. 伊凡四世 B .彼得一世 C .尼古拉二世 D .亚历山大二世 3. 如何解决土地问题是一些重大革命、改革的核心。1861 年,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改革中解决土地问题的主要措施是( ) A.赎买 B.廉价拍卖 C.出租 D.无偿分配 4.1850 年,罗斯出生于俄国一个农奴家庭。以下是对她30 岁时生活状况的记述。选出你认为最不可能是事实的一项( ) A .罗斯有一个自主婚姻的家庭 B .罗斯已是一个小商店的老板娘 C?罗斯拥有一块份地 D?罗斯由于不听话,被地主卖到另一个农庄 5.1861 年的俄国农奴制改革成为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这个“转折”是指( ) A. 俄国的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B .俄国封建势力被彻底清除 C.俄国农奴免费获得“份地” D .俄国废除了沙皇专制制度 6. “农奴先笑了, 后来又哭了; 地主先哭了, 后来又笑了。”这句话描述的情景最有可能发生

在下列哪一事件中() A.法国大革命 B.美国南北战争 C.俄国1861年改革 D.日本明治维新 7. 抓住关键词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与“19世纪60年代”、“亚历山大二世”、“农奴制”等关键词相吻合的国家是() A.美国 B.俄国 C.日本 D.法国 8. 俄国1861 年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主要是因为() A.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B.开辟了海外市场 C.提供了自由劳动力 D.摆脱了殖民统治 9. 亚历山大二世在最后审查废除农奴制改革方案时说:“诸位会深信,凡能够维护地主利益 的措施,都一一地做到了。”这就注定这场改革() A.废除沙皇统治 B.没有任何成效 C.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D.成为俄国历史的转折点 二、材料题 材料一: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 ——亚历山大二世1856 年3 月的一次谈话 材料二:农民还有权赎买他们所住的房屋,并在获得地主同意后,赎买分配给他们长期使用的土地和其他附属地作为私产……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 ——亚历山大二世签署的废除农奴制度的法令 材料三: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特别地在原来利用的附属地面积超过了现有份地的 那些地方;他们不肯缴代役金;他们拒绝服役或希望保留原来三天劳役的办法…… ——1863年沙皇政府报告书 回答: (1 )结合材料一,分析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2)据材料二,改革后俄国农民的地位有了怎样的变化? (3)据材料三,改革后俄国农民的生活状态如何?说明改革的实质是什么? 4)据上述材料分析俄国1861 年改革的意义。

俄国第一位沙皇是谁

俄国第一位沙皇是谁 伊凡;瓦西里耶维奇(ИванIVВасильевич,1530年8月25日~1584年3月18日),又被称为伊凡雷帝(ИванГрозный)或者“恐怖的伊凡”、“伊凡大帝”。瓦西里三世与叶琳娜;格林斯卡娅之子,是俄国历史上的第一位沙皇。下面是第一位沙皇伊凡四世简介。 伊凡;瓦西里耶维奇登基背景伊凡四世三岁即位,母亲暂时摄政,却苦于大贵族们的横暴。当时各集团激烈争权、倾轧和谋杀,对伊凡四世冷酷多疑的性格的形成及其活动产生了深刻影响。1547年加冕称沙皇。他开始执政后,于1549年建立重臣会议,编纂新法典。1549~1560年对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法律、财政、军队、宗教等方面进行改革。伊凡四世的政府竭力巩固专制政权,强化国家中央集权。其军事改革的基本内容是完善军事指挥体系,限制按门第选任军官的制度,建立常备军,整顿俄国地方部队的勤务和调整俄国边境守备与屯扎勤务。这次改革奠定了俄国正规军的基础。执政时期,制订了第一部军队条令;;《贵族会议关于屯扎和守备勤务决议》。伊凡四世改革,尤其是军事改革,使俄罗斯走向强大。 1547年开始,伊凡四世实行独裁统治。对内政策的方针是反对大贵族分立主义,具体表现在1565年建立了沙皇特辖地区制,即把全国化分为两大部分:普通区和特辖区,给贵族势力很大的打击。打破了领主政体对沙皇的一切权力限制,而以前的大公权力很小,受领

主们很多限制,伊凡四世消除了领主政体,建立沙皇专制政体,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统一俄罗斯,建立了中央集权。 对外政策对外政策方面,伊凡四世开始了俄罗斯对外的扩张。在1547-1552年的远征中灭亡了喀山汗国,1556年阿斯特拉罕汗国也被吞并,然后又吞并了大诺盖汗国和巴什基尔亚,使北高加索许多民族归顺俄罗斯,伊凡四世时期,俄罗斯开始成为多民族国家。灭掉喀山汗国是俄罗斯历史上重大的转折点,标志着从此以后俄罗斯力量强于蒙古鞑靼人的力量,攻灭喀山之前蒙古鞑靼人的力量强于俄罗斯的力量,攻灭喀山改变了俄罗斯人与蒙古鞑靼人的力量对比。而且,攻灭喀山汗国,为俄罗斯越过乌拉尔山脉吞并地域辽阔的西伯利亚扫平了道路。到1557年,西伯利亚汗国也臣服于伊凡并于1579年被占领。1572年粉碎了被称为“奥斯曼帝国之鞭”的克里木汗国政权。当时位于中东地区、并一度地跨欧、亚、非三洲的穆斯林帝国;;奥斯曼帝国处于鼎盛时期,前进侵略的阴影笼罩着整个东欧地区,而粉碎克里木汗国给奥斯曼帝国的迎头痛击,挫败了奥斯曼帝国统治俄罗斯及东欧的图谋。 以英国船开辟北方航路为契机,伊凡开始探索通往西欧的近道。1558年发动立窝尼亚战争,试图向波罗的海扩张。由于邻近国家波兰、立陶宛、丹麦、瑞典的介入和贵族的反对而受阻,使战争长期化,打了二十五年。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但是向欧洲展示了俄罗斯的国力。 1556年,沙皇召见了与西伯利亚汗国毗邻的斯特罗甘诺夫家族,

地缘政治学课程讲义

绪论 教学目标:了解与地缘政治学相关的术语,掌握地缘政治学研究的对象和主要问题,理解地缘政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重点问题: 与地缘政治学有关的概念和术语 地缘政治学研究的对象和主要问题 地缘政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创建中国特色的地缘政治学理论 教学方式:讲授 教学时数:2课时。每节0.5课时。 第一节有关概念的阐释研究地缘政治学 首先遇到的难题就是它所涉及的一些基本概念与术语。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它涵盖的范围包括政治学、地理学、经济学、军事战略学、历史学等,因而在学习过程中,有关的各种概念和术语必须加以辨析。 一、地缘 ?地缘?一词的基本解释是?地球的、土地的?。国内的学者在研究地缘政治学、国家安全地理或地缘战略时的界定有:(1)?‘地缘’实质是指地理环境关系的简称?;(2)?‘地缘’一般是指因居住在同一地区而发生的社会关系。国家间的地缘关系,指的是以地理位臵、综合国力和距离等地缘要素为基础所产生的国家之间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地缘军事、地缘文化等关系,主要表现为国家间的相互作用。? 综合来看,我们主要从下列几个层次理解?地缘?的内涵: 一是地理的现实。 二是地理环境和人类事务之间的联系,即人—境关系,这是从人类对自然的反作用而言的。 由此可见,?地缘?包含了地理的内涵和地理的延伸内涵。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自然科学研究和人类事务研究之间的桥梁一旦建立起来,对人—境关系的研究似乎占据了更为重要的地位,地理环境中国家之间的关系成了地缘政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因而,当?地缘?成为一个口头禅时,它强调了当今时代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对人与自然和谐的认识,作为?政治学?的前缀,则要求政治行为必须具有全球视野。 二、地缘战略 战略泛指对全局性、高层次的重大问题的筹划和指导。战略本身有其发展的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 第2课 俄国的改革 习题(含答案)

第2课俄国的改革 一、单项选择题 1. 一位亲眼见过俄国炮兵的外国军官感叹说:“欧洲没有一个国家的炮兵能达到俄国炮兵的水平。”那么彼得一世采取了哪些措施实现了强兵() A.设立参政院B.鼓励兴办手工工场C.提倡学习西方的礼节与生活方式 D .创建常备军 2.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不断扩张的时期。下列各项没有反映这一历史特征的是( ) A.日本明治维新 B.俄国农奴制改革 C.法国大革命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兴起 3.列宁说:“1861年以后,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这样的迅速,只用数十年工夫就完成了欧洲某些旧国家整整几个世纪才能完成的转变。”列宁评价的是( ) A.资本主义制度 B.农奴制改革 C.社会主义制度 D.殖产兴业 4.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不顾部分保守贵族廷臣的反对,宣布废除农奴制度,是因为“若不弃小利,则大利难保”。材料表明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A.解放农奴为自由人 B.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C.摆脱国家民族危机 D.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 5.亚历山大二世签署的《一般法令》规定:脱离了农奴依附身份的农

民享有与其他自由的农村居民同等的权利,如依法经营工厂、参加选举、受教育等。此规定表明俄国( ) A.实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 B.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C.推行义务教育 D.农奴获得了“人”的权利 6.下列符合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有( ) ①农民可以赎买份地②农民可以拥有自己的财产 ③农民获得人身自由④向欧洲国家学习 A.①②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③④ 7.列宁说:“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这是由于1861年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规定( ) A.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 B.地主不许买卖农奴 C.农奴的份地必须出钱赎买 D.地主不许干涉农奴的生活 8.列宁评价说:“1861年2月19日标志着从农奴时代中成长起来的新的资产阶级的俄国的开端。”列宁这样说的原因是( ) A.它改变了农奴的社会地位 B.它改变了俄国的社会性质 C.它废除了沙皇的专制统治 D.它摆脱了民族危机 9.列宁在评价1861年改革时说:“臭名昭彰的‘解放’,实际上是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是对农民施行一系列的暴力和一连串的侮辱。”下列史实不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下册 第2课 俄国的改革练习及知识梳理

第2课俄国的改革 知识点梳理知识点一彼得一世改革知识点一彼得一世改革 1.背景:在沙皇的专制统治下,俄国盛行农奴制,是一个封闭落后的国家。农业和手工业主要使用农奴劳动,工商业的发展极其缓慢。 2.目的: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3.时间、人物:18世纪初、彼得一世。 4.主要措施 (1)改组行政机构,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进一步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力。 (2)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要求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人才。 (3)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4)推行文化教育,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 (5)提倡人们学习西方的礼节与生活方式。 5.结果:通过改革,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 6.评价:彼得一世改革以强兵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目标,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但是,在他的统治下,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知识点二废除农奴制 1.原因:农奴制严重制约了19世纪中期俄国的经济发展。 2.时间、人物: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

3.内容: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须出钱赎买,所出的价钱高出当时的地价。 4.评价: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但是,农奴制的残余仍然存在,影响着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随堂精练 一、选择题 1. 在彼得一世的法令中曾有这样的规定:沙皇陛下就是专制的君主,服从于他是上帝的旨意。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的事他不该管。沙皇的周围,只能有顾问和圣旨的执行者。这段法令体现了彼得一世改革的哪部分内容( ) A. 军事 B. 经济 C. 政治 D. 教育 2. 1693年的一天,沙皇彼得一世面对浩瀚的海洋心潮澎湃,立志要使俄国面向西方,成为海上强国。之后他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彼得一世改革在经济方面的措施是( ) A. 提倡人们学习西方的礼节与生活方式 B. 鼓励兴办手工工场 C. 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

地缘政治学

名词解释: 地缘:以地理位置、综合国力和距离等地缘要素为基础所产生的国家之间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地缘军事,地缘文化等关系,主要表现为国家之间的相互作用。 地缘政治学:以全球战略的观点,分析地理现实与人类事物间的联系,探究每种能表明世界历史中某些地理因素的规律,为治国战略制定服务的理论。 心脏地带::20世纪英国地理学家麦金德提出,他把欧亚大陆称为世界岛,从东欧到中西伯利亚的中部地区称为心脏地带。他认为心脏地带是世界政治的枢纽区,人力和物力资源丰富,并远离海洋,几乎与世隔绝,海权国家的势力无法进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堡垒。 马汉:美国地缘政治学家,考察了海权的作用,首次提出了近代海权理论,从而奠定了海权作为国家治国方略的地位。他探索了海权与国家命运之间的具体关系,认为海权是阐释国家成功原因及拥有国际政治权力的最重要因素。谁能控制海权,谁就会成为世界大国。 麦金德:英国地理学家,在《历史的地理枢纽》首次提出“心脏地带”这一战略概念。他把空间和位置结合起来,将强烈的主体意识带入了地理学,开创了政治地理和人文地理学的一系列新概念,如世界岛、心脏地带、枢纽区域、内新月形地区和外新月形地区等。麦金德的思想在二战前成了德国地缘政治学的指导思想,战后成为英美等国全球战略理论的启迪。内新月形地区:20世纪英国地理学家麦金德提出的,他把欧亚大陆称为世界岛,从东欧到中西伯利亚的中部地区为心脏地带,其外围则依距离的远近分为内外两个新月形地区。其中内新月形地区是指欧亚大陆边缘的那些国家,如德国、土耳其、印度和中国。 战略:是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和地区霸权所依据的基本战略思想,是利用国家间的地缘关系获取国家利益的谋划,和谋取和维护国家利益的方略。 边缘地带:美国地缘政治学家斯皮克曼提出。他对麦金德的心脏地带理论进行了批判,认为欧亚大陆的边远地区,无论是人口、还是工农业生产条件,一般都比心脏地带要优越。一个国家为了实现扩张的需要,总是要寻求进入海洋的通道,支配接近交通要道的战略要点,控制大陆的边缘地带。 简答: 简述空权论的内容 1,“航空为人类开辟了一个新的活动领域——空中领域,结果就必然形成一个新的战场”。2,制空权的获得是取胜的关键。 3,空战中进攻作战是最重要的。 4,要攻击敌方的交通要道、供给和生产中心以及居民中心。 5,鉴于空军具有战略上的重要性,所有资源应分配给进攻性的空军,分配给陆军和海军的资源只要能进行适当的防御就够了。 6,空中航行无疑是一种文明进步的手段,它为民用航空事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简述海权论的内容 地理位置,一个国家想要发展海权必须在地理位置上便于进入世界的海洋。 自然结构,发展海权的动力来源于一个国家内陆的生产力水平,只要一个国家具有无数得到保护的优良港湾和深入腹地富庶地区的大河,这个国家发展海权就具有相对的优势。 领土范围,一个国家领土范围的大小对发展海权至关重要,国家领土范围的大小一方面决定人口数量,另一方面决定了海岸线的长度。 人口数量,要想建设一直持久有效的海上力量,一个国家就必须拥有充足的人口。 民族素质,建设一支强大的海上力量不单只靠一些人的意愿,关键还在于全体公民对海上商业利益的渴望和需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