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

短诗采用寻访者向童子打听师父的去向,童子作了回答的形式写的,笔墨虽不多,却曲折有致,各具神韵。

我在教学中,觉得有如下两点需着重体会:

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说不定。这三番问答,通常至少需六句才能表达完整,诗人贾岛采用以答代问的手法,仅以二十字表达完美,这不难想象是作者推敲字句之功力。所以在施教中,不能离开这首诗的写作特点,不能囫囵吞枣,只有细心捉摸,才能体味到诗的妙处所在。

二、体会诗里朴实中显壮美之处。

这首诗,作者没有写寻访者不遇的失望心情,而是通过童子的答话,用极其朴素、自然的文字,从侧面描绘了隐者隐居的山林之幽

番心血。

反思二: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

总觉得这首古诗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来讲,太简单没什么好教的。细细研读文本,才发现一首诗可以教的内容很多,于是就整整花了一课时教《寻隐者不遇》,感觉意犹未尽。

这首诗的意思不难理解,布置预习作业:查阅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课上一检测,学生十分准确地说出了言、云深、不知处等词的意思,每句诗的意思也说得很清楚。

在此基础上,我重点引领学生深入学习:1.课前诵读贾岛的《题诗后》,从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以及苦吟诗人,理解贾岛严

当然从叙事诗的角度来讲,也给了学生许多的启示:短短二十字,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有人物对话,环境描写,心理变化教一首诗真不简单那!

反思三: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

教学前,觉得两首古诗没什么好教的,本打算一课时教完。等到走进课堂,才发现一首诗可以教的内容很多,于是就整整花了一课时教《寻隐者不遇》。

这首诗的意思不难理解,昨天,我布置预习作业:查阅《小学生

1.

牙诸葛亮陶渊明等人物故事),了解隐者的性格特征。在古诗里,诗人也通过一个字隐隐地誉了隐者的高贵品格,是哪一个字呢?(松)松竹梅岁寒三友自古以来被文人墨客称颂,贾岛在诗中用松描写了隐者居住的环境,隐藏着对隐者高洁品格的美。

4.从课题入手,思考:诗人为什么要寻隐者?从而领悟诗人对隐者的崇敬、仰慕之情。寻隐者不遇有一丝遗憾,但更多的是对隐者的誉,通过不遇之行,诗人对隐者的仰慕之情更深了。练习朗读、背诵。

5.拓展阅读《补充习题》四中宋朝诗人魏野的《寻隐者不遇》,

景,并写下来。这道看似简单的练笔题,其实并不容易。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把理解古诗含义当成目标的话,那么不少学生会把这道练笔做成是翻译古诗。这样以来,古诗所描绘的意境就荡然无存。我所设想的,就是能引导学生一起赏析这首古诗,和学生一起去挖掘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情节和感情。通过这样的教学环节,学生才有可能写好那道

练笔题,而我也能从这样的作业中得到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最真实有效的反馈。因此,我把本诗的最主要的教学目标确定为:能体会古诗意境,展开自己丰富而合理的想象,将本诗改写成文。

有了这明确目标之后,那么我的整个课堂教学都将围绕这一目标展开,为它服务。以下就是我的主要教学流程:

三、深读古诗,体会意境

通过前两个环节,学生把握了情节,读懂了情感,于是教学往更深一层递进体会意境。这首诗的意境体会,主要是通过寻找隐者的影子来实现的。贾岛苦苦寻找的那位隐者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我引导学生从诗中的每一处文字去试着寻找隐者的影子。最明显的一

处是学生自己找出来的:采药。首先,古时候,懂医术的人,除了专门的大夫外,往往是学识深厚的人,看来这位隐者是位贤士。其次,隐者隐居山林,往往是不问世事,这位采药的隐者却很可能是心系黎民百姓,为民采药的,看来这又是一位扶贫济困的仁者。另两处则是需要通过老师的点拨的,即松和云。这两处景物分别象征的

写,二是对作者所见云深之情景的描绘。

这样的教学设计课容量还是比较大的,因此学生开始动笔的时候离下课仅有五分钟左右了,大部分学生只能完成一个开头。但当批阅学生的练笔本时,我发现学生中不乏佳作。可见,本课的教学效果还是比较实在的。这堂课,让我更真切的感受到:明确目标是备课(教

学设计)的首要任务,而服务目标则是课堂教学(教学过程)的基本宗旨。

反思五: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

在本次古诗的教学中,我也设计了一次小练笔。让学生进行以发挥想象为内容的练笔。

最新五年级语文《寻隐者不遇》的教学反思(精品)

五年级语文《寻隐者不遇》的教学反思 导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们的教学工作也是如此,只教不思,就会成为教死书的教书匠;只思不教,就会成为纸上谈兵的空谈者。 古诗《寻隐者不遇》,语言简洁,文字精练,诗句蕴含着丰富的感情。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 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何处的问题。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反复阅读从诗句体会人物情感,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作准备。 第一句:松下问童子——满怀希望。第二句:言师采药去——情绪一下子低落变成失望。第三句:只在此山中——失望之中萌生了一线希望。第四句:云深不知处——怅然若失,又生出无可奈何之感。 理解诗句的其中蕴含的感情色彩,我们再次静心与文本对话,融入其中,仿佛读者就是寻隐者。但是,我在引导学生揣摩诗人对隐者的仰慕之情时,还未发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显得有些生硬。 教学前,觉得两首古诗没什么好教的,本打算一课时教完。等到走进课堂,才发现一首诗可以教的'内容很多,于是就整整花了一课时教《寻隐者不遇》。 这首诗的意思不难理解,昨天,我布置预习作业:查阅《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理解诗句的意思。课上一检测,学生十分准确地说出了“言”“深”“不知处”等词的意思,每句诗的意思也说得很清楚。 在此基础上,我重点站在“鉴赏”的角度,引领学生深入学习:课前诵读贾岛的《题诗后》,从“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理解贾岛严谨的创作态度。 1、课上,让学生讲讲诗中的故事,逐步完善故事内容(完成补充习题三),从而明确“一问一答,藏问于答”的独特形式。 2、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主要写谁?通过比较“诗人、童子、隐者”,学生明确了歌咏的对象是隐者。原来书写的对象竟然隐藏在看似平淡的一问一答之中,体现出构思的精妙。 3、进一步思考:隐者有什么特点?从字里行间推敲推敲。学生抓住“云深不知处”“言师采药去”概括出“学问高深、神秘莫测、飘忽不定”的特点。教师接着从“隐者”这个社会现象谈起(联系学生熟悉的“姜子牙”“诸葛 亮”“陶渊明”等人物故事),了解隐者的性格特征。在古诗里,诗人也通过一个字隐隐地赞誉了隐者的高贵品格,是哪一个字呢?(松)“松竹梅岁寒三友”

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寻隐者不遇》

幼儿园大班教案《寻隐者不遇》 大班教案《寻隐者不遇》适用于大班的语言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感受诗歌的内蕴美,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结合图片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让幼儿大胆表达自己对古诗内容的猜测与想象,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寻隐者不遇》教案吧。 活动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结合图片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3.让幼儿大胆表达自己对古诗内容的猜测与想象。 4.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活动准备: 古诗诗句相关图片、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引出题目。 1.教师讲述贾岛《推敲》的故事,引起幼儿学习兴趣。 2.引出题目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贾岛写的一首古诗,叫做《寻隐者不遇》。 3.初步了解题目大意 二、初读古诗,理解古诗大意 1.播放音乐,教师有感情的朗诵古诗,幼儿欣赏 2.教师再次朗诵古诗 3.幼儿尝试跟着教师一起诵读古诗 4.教师解释古诗大意 我们已经一起朗诵过这首古诗,下面来听听这首古诗说的是一件什么故事。 诗人在松树下问一童子,你师傅在哪,去干什么啦?童子认真的回答说,师傅采药去了。但我只知道,师傅在这座山里,具体在哪个地方,我也不知道。 三、精读古诗,分段理解 1.(出示插图).图上画的这两个人是谁?(诗人和童子) 2.诗人是在哪里碰到这个童子的?从古诗中的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松下”指出了事情发生的地点。 教师小结:在一棵松树下面,诗人遇到了童子,他正在问童子一些事情 幼儿一起朗诵古诗第一句。 3.这个童子与隐者是什么关系?他是怎么回答诗人的? 教师小结:童子说他的师傅上山采药去了。 幼儿一起朗诵古诗第二句。 4.童子的师傅到底在哪里呢?古诗里的那一句说到了? 教师小结:童子的师傅就在这座山里 师幼一起朗诵古诗第三句。 5.最后诗人有没有找到童子的师傅呢?答案就在最后一句里。 教师解释第四句古诗的意思:山上的云太浓了,看不清人到底在哪里。

濮坤-第三届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寻隐者不遇》《》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寻隐者不遇》 ——走近贾岛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五年级 2. 学科:语文 3.教材:苏教版五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在《所见》中),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3.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教学时间】 1课时。 【学法探究】 主题诵读法:以文品人,凸显风格;以诗解诗,铺陈意境;比较学习,触类旁通。【教学过程】 一、以文品人,让作者的形象活起来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个人,他的名字叫——贾岛(板书)。 对于贾岛,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你知道的情况有哪些? (他是唐朝的一个著名的诗人,早年家境贫寒,出家做过和尚)板书:唐 知道他是因为什么而著名的吗?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板书:苦吟诗人 你认为什么叫苦吟诗人呢? (如果让你选择用“痛苦、贫苦、刻苦、苦恼”中的一个词语来解释,你会选择那一个呢?)刻苦是什么意思?(肯下苦功夫)在那个方面?(贾岛作诗,以苦思苦吟著称,善于反复推敲) 怎样认识一个诗人?最好的方法就是读他的诗!这就是让贾岛名垂青史的那首诗,我们先睹为快(投影): (一)题李凝幽居 唐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原。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这是贾岛到山中去寻访好友李凝,夜深人静李凝却不在家,贾岛触景生情写下的一首小诗。可是第二天他却觉得诗中有一个字用得不够妥贴。是哪个字呢?为了确定哪个字更好他的功夫下到什么程度呢?(竟然专注得冲撞了京城做官的著名诗人韩愈的仪仗队中)

寻隐者不遇教案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铁岭学校刘颖 一、教材分析 《寻隐者不遇》是长春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板块的第二课,这首诗写的是贾岛去访问隐士没有见到的情景。诗句浅显精练,第一句从“问”开头,后两句省略“问”只写了“答”,可见作者用词巧妙。 二、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虽然初步掌握了理解古诗的方法,但这首诗每句都有省略,这对学生理解诗句造成一定困难,教师要通过提示帮助学生理解。本班学生好奇心强,为此要创设一定的故事情境来协助教学。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两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理解重点字词,进而理解诗意。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把诗的语言转化成生动形象画面,会用自己语言讲述。 过程与方法目标: 随文识字,鼓励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朗读、感悟、想象,进而使学生在头脑中再现画面。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感情变化。 四、教学策略 本首古诗诗句自然质朴,通俗明快,为此在教学中努力渲染诗境,在教师生动的故事情境描述中、在古典的乐曲演奏中,学生随同教师一起走进文本、一起探索感悟文本。由于三年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为此在理解古诗时我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不仅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更能达到预期目标。为更深一步感悟古诗内容、意境、情感,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填说,再现画面、大胆吟诵,再悟情感,进而升华情感,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五、教学准备 1、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 2、资源准备:自制教学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长大后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教师针对不同的价值观进行评价)老师今天向大家介绍一种人----隐者(板书隐者) 2、体会隐者含义

《寻隐者不遇》教案设计

《寻隐者不遇》教案设计 《寻隐者不遇》教案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认识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示课题 1.认生字。课题上有4个字,读一读: 寻隐者遇 2.释题。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 寻:寻找,寻访。隐者:独居大山林里的人。遇:碰见,遇上。 这首诗说的是诗人去访问隐者却没有遇见。 3.质疑: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围绕寻思考。如,诗人为什么没遇上有没有问问其他人为什么不在那等一会儿)

二、自学课文 1.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 2.画出本课要求学会和认识的生字,读一读。 3.看插图想想:图上画的是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 三、读诗句,认生字 1.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注意读准平、翘舌音的.字:松、采;师、深。只是多音字,文中读zhi。 2.提问:(1)图上画的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 完整通顺地回答问题,相机识字:松、童。) (2)图上谁是诗人,谁是童子诗人要找的隐者是童子的什么人识字:师 (3)诗人找到了童子,怎么没遇上他师父呢? 相机识字:言采药深 (4)朗读课文。 四、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椵想自己是诗人在松下遇上童子,体会向童子询问时的心情,把这种心情读出来。教师先放录音,同学再练习朗读。 松下/问/童子,(满怀期望) 言师/采药/去。(感到失望) 只在/此/山中,(又有了希望) 云深/不知/处。(无可奈何) 五、识字、写字指导

松:用学过的木字旁和熟字公记字形。组词:松树、放松。 童:上下结构。上面是立,下面是里。这个字横画多,但长短不一。首横最短,次横最长,最后一横又比它上面一横长些。组词训练:童话、儿童、童年。 言:发言、说话的意思。首横最长,中间两短横。 师:左边是一短竖和一撇右边是横下一个巾。组词:师父、老师。 采:上面是爪字头,表示手,下面木表示树,手伸到树上表示采摘的动作。第一笔为平撇,下面的三笔间隔要匀。 深:左右结构。右边上面不要写成穴宝盖儿。组词巩固:深山、深海、深浅。 六、抄写生字(完成课后练习2)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 1.开火车读卡片(包括认识的字并用要求会的字口头组词。 2.读拼音填空(先独立完成再当堂订正)略 二、朗读、背诵课文 1.个别、集体等多形式朗读。 2.练习背诵。指导:诗从问了童子后,童子先后告诉他师父采药,接着告诉诗人,师父就在这座山里,不过山高云深,我不知他在何处。 3.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三、巩固练习

寻隐者不遇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本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平白如话”,因此导课时,我先讲《推敲》的故事,让学生对诗人有所了解,然后以贾岛作诗爱推敲为主线,贯穿整堂课。引导学生细心地品味诗句,激发学生抓住古诗一问三答的留白处进行想象推敲,了解诗人寻访隐者的过程,理解诗意,推敲诗人在问答中的情绪变化,体会隐者高洁的性格及诗人对他的敬仰,从而感悟诗歌意境。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古诗,培养对古诗的兴趣。 2、学会2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并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4、初步学习将古诗改写成文。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内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会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讲推敲的故事。 2、揭题并板书课题

3、范读 二、探究过程 (一)解诗题,知作者 1、理解诗题。〔寻,寻访。“隐者”是什么样的人?(古代隐居山林的人,一般都是有学问的贤士。)遇,遇到,碰到。〕谁能说说课题的意思?(诗人贾岛寻访隐者没有遇到) 2、再读诗题,这次,你带着什么感情读?(崇敬、失望) 3、学习2个生字。 (二)初读诗句、感知诗意 1、指名朗读。 2、分组读,齐读。 3、初读了古诗,你知道诗中涉及了哪些人物? (三)精读古诗(提问题、想画面) 1、(出示插图)那么,图上画的这两个人是谁?(诗人和童子) 2、诗人是在哪里碰到这个童子的?从诗中的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松下”指出了事情发生的地点,也是隐者的隐居之地。 3、这个童子与隐者是什么关系?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 4、隐者采药的地点你找能到吗?这是怎样的一座山呢?理解“云深”(山深云雾浓),因为云深所以——“不知处”。 5、请同学们认真默读古诗,读着读着,你仿佛听到了什么?(诗中的人在说话,也就是对话)他们在问什么?说什么?请你试着填一填。 问答

《寻隐者不遇》教案

《寻隐者不遇》教案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古诗,培养对古诗的兴趣。 2、联系上下文并结合插图理解“不知处”和“意欲”的意思及诗句 的含义。 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诗中意境及隐者的高洁 品格以及诗人对隐者的仰慕之情,感受人物鲜活形象,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4、学习将古诗改写成文。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积累了很多古诗,今天,我们又来欣赏一首诗。(出示《题李凝幽居》图片)你欣赏到什么古诗?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谁来介绍一下?本首诗中,他苦吟的是哪句诗? 2、今天,我们再来欣赏推敲贾岛的另一首古诗。[古琴悠悠,播放画面,远山、松林、碧潭……宁静的画面上出现《寻隐者不遇》的诗句。] 3、能与老师一块儿轻声朗读这首诗吗? 二、释诗题,知诗人 1、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读这首诗的题目,推敲推敲,理解它的意思。〔寻,寻访。“隐者”是什么样的人?(古代隐居山林的人,一般都是有学问的贤士。)遇,遇到,碰到。〕谁能说说课题的意思?(诗人贾岛寻访隐者没有遇到) 2、再读诗题,这次,你带着什么感情读?(崇敬、失望) 三、初读感知 1、这首诗同学们积累过,都会读会背诵,可是要想读出节奏,读出韵味,有一定难度,谁来展示自己的朗读?指名朗读。

松下 /问/童子, 言师 /采药去。 只在 /此山中, 云深 /不知/处。(生边读师边划出诗歌的停顿、重音) 2、分组读,齐读。 3、初读了古诗,你知道诗中涉及了哪些人物? 四、精读古诗 1、(出示插图)那么,图上画的这两个人是谁?(诗人和童子) 2、诗人是在哪里碰到这个童子的?从诗中的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松下”指出了事情发生的地点,也是隐者的隐居之地。为什么作者要写“松下”而不写树下或其他的地方呢?我们一起来推敲。出示“青松”一诗,你一定能找到答案。我们知道松、竹、梅合称“岁寒三友”,古人写松树大多是为了表现什么?(表现孤傲高洁的品质)诗中是为了突出谁呢?(隐者远离尘俗的风骨) 3、这个童子与隐者是什么关系?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 4、隐者采药的地点你找能到吗?这是怎样的一座山呢?理解“云深”(山深云雾浓),因为云深所以——“不知处”。 5、请同学们认真默读古诗,读着读着,你仿佛听到了什么?(诗 中的人在说话,也就是对话)他们在问什么?说什么? 6、你怎么知道贾岛这样问? 小结:通过童子的回答,这首诗中哪些是童子的回答呢?我们来对读一次,师是诗人,你们就是——童子。同学们,你们真会揣摩,通过童子的回答能推测出贾岛在问什么。明明三番问答,贾岛采用了以答含问的手法,把诗精简为二十字,可见他在谋篇布局上的“推敲”,真了不起。 7、来,我们同桌对叙,指名角色扮演,注意礼貌。 8、诗中涉及了三个人物,哪个才是是这首诗的主角呢?从哪里看出?(看诗题你一定知道)

一年级上古诗2 寻隐者不遇

古诗2 寻隐者不遇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诗的诗意。 2、通过想像,拓展空间,感受诗的简炼。 3、结合诗人的经历,感悟诗所表达的意境。 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本诗的诗意,通过想像,拓展空间,感受诗的简炼。 教学难点 结合诗人的经历,感悟诗所表达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首古诗,(师板书诗题),生读题目。 2、在自已本子上写下来,想想题目什么意思,提醒注意写字姿势。 3、解题:知道什么是隐者吗?(板书隐者)隐者是哪一些人?(隐居山林的, 有一定才能,但不原出去做官的人),你知道哪些比较有名的隐者。 这些隐者,在隐居时一般不说姓名,只有雅号,如诸葛亮,人称卧龙先生,陶渊明,人称五柳先生。有些出家为僧为道的,只有法号。 4、寻:寻找,不遇:没遇到。 5、完整地请学生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同意他的解释吗? 6、好像缺了主角,是谁在寻找隐者呢?(板书诗人) 知道贾岛这个人吗?你了解的贾岛是个怎么样的人?谁来介绍一下。(师相机补充,出示课件。) 苦吟可能学生会说到,现只要结合课件随机梳理一下。 其实,贾岛早年也算是一个隐者,知道原因吗? 做过和尚,法号无本。后来还俗了,因为遇上了谁?韩愈,当朝的大官,韩愈看中他的才华,劝他去搏取功名,结果他在京城考了三十年,一无所成,所以只能苦吟。

二、初解诗义。 1、师范读古诗。 2、解疑,有不理解的地方吗?提出来。学生相互帮助,理解诗意。 童子何人?与隐者什么关系?(待童,徒弟,是儿子吗?) 言师,言,说,谁在说?(童子)说谁?(师父),童子在说师父什么? 此:这,此山,这座山。 深:云雾弥漫,浓得遮人视线。 处:地方不知处:不知道去向。 3、同桌练说,再指名说说诗意。 4、练习朗读 板书设计 俗逸仙 贾岛寻隐者采药 松下山中云深处

一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24寻隐者不遇西师大版(2014)

一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24寻隐者不遇西师大版(2014)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的这首《寻隐者不遇》语言平实,通俗易懂,学生自读几遍就能理解其大意。因此在备这一节课时,我把对古诗朗读和诗意理解的环节进行了压缩再压缩,尽可能地精简,以求不做无用功。那么剩下的时间干什么呢?就用来进行更深层次的教学——和学生一起赏析这首精致的小诗。 在本课的课后练习中有这样一题,要求学生体会本诗所描绘的情景,并写下来。这道看似简单的练笔题,其实并不容易。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把理解古诗含义当成目标的话,那么不少学生会把这道练笔做成是翻译古诗。这样以来,古诗所描绘的意境就荡然无存。我所设想的,就是能引导学生一起赏析这首古诗,和学生一起去挖掘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情节和感情。通过这样的教学环节,学生才有可能写好那道练笔题,而我也能从这样的作业中得到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最真实有效的反馈。因此,我把本诗的最主要的教学目标确定为:能体会古诗意境,展开自己丰富而合理的想象,将本诗改写成文。 一、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上面提到过,这首古诗非常浅显,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在朗读之余就能读懂。在教学过本课之后,也证实了我的预想,我只需在“只”,“云深”这两处稍一点拨,学生就完全准确地读懂了这首诗。 二、再读古诗,触摸心情

这一环节我分两步走,首先是引导学生将诗句里的“一问一答”读成“三问三答”。“你师傅呢?”“采药去了。”“哪里?”“此山中。”“具体去往何处?”“云深不知处”。 有了这样将对话过程具体化的环节,我就引领学生走向第二步:触摸作者在这过程中的心情变化。“松下问童子”:兴奋急切,满怀期待;“言师采药去”:顿感失望,心有不甘;“只在此山中”:萌生一丝希望;“云深不知处”:怅然若失,无可奈何。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体会,结合朗读的指导,学生也很快把握了诗人这一系列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 三、深读古诗,体会意境 通过前两个环节,学生把握了情节,读懂了情感,于是教学往更深一层递进——体会意境。这首诗的意境体会,主要是通过“寻找隐者的影子”来实现的。贾岛苦苦寻找的那位隐者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我引导学生从诗中的每一处文字去试着寻找隐者的“影子”。最明显的一处是学生自己找出来的:“采药”。首先,古时候,懂医术的人,除了专门的大夫外,往往是学识深厚的人,看来这位隐者是位贤士。其次,隐者隐居山林,往往是不问世事,这位采药的隐者却很可能是心系黎民百姓,为民采药的,看来这又是一位扶贫济困的仁者。另两处则是需要通过老师的点拨的,即“松”和“云”。这两处景物分别象征的隐者坚贞的的品质和高洁的性情。最后,我还引导学生进行个性解读:你觉得作者最后离开时的心情是如何的?有的同学坚持认为,他是一无所获,失望而归;却也有同学认为,他虽未能一睹隐者的庐山真面目,但却从“松”、“云”之物,及“采药”

古诗词《寻隐者不遇》第一周教案

古诗《寻隐者不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讲出推敲的故事。 2.初步了可以读诵古诗。 教学准备: 古诗诗句相关图片、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 一、讲述故事,引发兴趣 1.讲述贾岛《推敲》的故事,引起幼儿学习兴趣。 唐朝有个诗人叫贾岛。有一天,他骑着毛驴外出,在路上一面走,一面作诗,其中有两句是:“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贾岛反复地吟诵这两句诗,还用手做着推敲的姿势,是“推门”好呢,还是“敲门”好呢?他一时定不下来。 这时候,京城的地方长官(京兆尹)韩愈经过这里。按当时规定,官员来了,行人都要让路。可是贾岛仍然在低着头吟诗,不觉一头撞到了韩愈的仪仗队里。 公差马上把贾岛从驴背上拽下来,推到韩愈眼前。贾岛只好把作诗的事讲了。韩愈听后不仅没有责备贾岛,反而笑着对贾岛说:“还是…敲?字好啊!”因为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示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读起来也响亮些。”两人于是并排骑着驴马回家,一同谈论作诗的方法,互相舍不得离开,共有好几天。韩愈因此跟贾岛成为了朋友。 推敲:就是反复的思考。 (这个故事后来形成了一个词语,叫“推敲”。意思是在文字上再三琢磨修改。“反复推敲”就是反复琢磨,一再修改。和“推敲”相近的还有“斟酌”这个词,和“字斟句酌”的成语。) (《题李凝幽居》全诗如下: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小朋友们谁来讲讲,这个故事呀?(或许有的孩子没有记住,老师可以再讲几遍,是小朋友们可以讲出来) 二.引出题目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贾岛写的一首古诗,叫做《寻隐者不遇》。 三.初步了解题目大意 释题。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 寻:寻找,寻访。 隐者:居住大山林里的文化人。 遇:碰见,遇上。 这首诗说的是诗人去访问隐者却没有遇见。

古诗《寻隐者不遇》的教学反思

古诗《寻隐者不遇》的教学反思 《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人贾岛写的,这首诗写得自然质朴,通俗明快,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篇。 短诗采用寻访者向童子打听师父的去向,童子作了回答的形式写的,笔墨虽不多,却曲折有致,各具神韵。 我在教学中,觉得有如下两点需着重体会: 一、体会诗里平淡中出新奇的地方。 这首诗从表面上看,浅近易晓,貌似平常,仔细品味,却曲折多姿、波澜迭起地道出了寻访“隐者”、或“遇”或“不遇”的三种情况。“言师采药去”——无法得遇;“只在此山中”——可以得遇;“云深不知处”——难以相遇。简短的三行诗,写出了三层意思,三次转折,既富于变化,又句句出新,耐人寻味。 从写作笔法上看,“松下问童子”这是写问,问了什么话,诗中并没有说。但可以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中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回答把问句隐含其中。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是童子补充回答。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说不定。这三番问答,通常至少需六句才能表达完整,诗人贾岛采用以答代问的手法,仅以二十字表达完美,这不难想象是作者推敲字句之功力。所以在施教中,不能离开这首诗的写作特点,不能囫囵吞枣,只有细心捉摸,才能体味到诗的妙处所在。 二、体会诗里朴实中显壮美之处。

这首诗,作者没有写寻访者不遇的失望心情,而是通过童子的答话,用极其朴素、自然的文字,从侧面描绘了隐者隐居的山林之幽深、壮美。这山林的形象同隐者的形象,在作者的笔下是有着内在联系的。教学时,在弄懂句意的同时,教者要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中表达的意境,想象诗人描绘的情景。“松下”可见松树的高大,隐者住处环境的壮美与幽静;“采药”道出了山中草木繁茂,遍藏奇珍异宝;“云深”,既写出了云雾的浓重厚密,又写出了山林的高大幽深。这些词语朴实无华、不加雕琢,而有机地连缀在《寻隐者不遇》这首诗中,个个都显示了不凡的光彩,成为壮美山林的传神之笔。有条件的教师,可依照诗句将松、童子、“我”所在的环境,以彩粉、笔画的形式,在黑板上勾勒出来,与全诗对照,以达到诗情和画意完美的统一。从诗本身的语言文字出发,通过合理想象来揭示诗的画面或艺术形象,这是古诗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以上所写两点,只是古诗《寻隐者不遇》教学的一部分内容,如何将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串讲、朗读指导中进行教学,还需教者再花一番心血。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古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从古至今无数诗人留下了不朽的诗篇。贾岛“推敲”的故事千古流传,贾岛的每句诗和每个字都经过反复的锤炼,用心推敲修改。诗人严谨认真、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更是令人赞叹。今天,我们再来欣赏推敲贾岛的另一首古诗。板题 二、释诗题,知诗人 1、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读这首诗的题目,推敲推敲,理解它的意思。〔寻,寻访。“隐者”是什么样的人?(古代隐居山林的人,一般都是有学问的贤士。)遇,遇到,碰到。〕谁能说说课题的意思?(诗人贾岛寻访隐者没有遇到) 2、再读诗题,这次,你带着什么感情读?(崇敬、失望) 诗人为什么没有遇到隐者呢?让我们一起去读读、品品、推敲 三、初读感知 1、这首诗同学们积累过,都会读会背诵,可是要想读出节奏,读出韵味,有一定难度,谁来展示自己的朗读?(生边读师边划出诗歌的停顿、重音) 2、分组读,齐读。 3、初读了古诗,你知道诗中涉及了哪些人物? 四、精读古诗 1、(出示插图)那么,图上画的这两个人是谁?(诗人和童子) 2、诗人是在哪里碰到这个童子的?从诗中的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松下”指出了事情发生的地点,也是隐者的隐居之地。为什么作者要写“松下”而不写树下或其他的地方呢?我们一起来推敲。出示“青松”一诗,你一定能找到答案。我们知道松、竹、梅合称“岁寒三友”,古人写松树大多是为了表现表现孤傲高洁的品质,诗中是为了突出(隐者远离尘俗的风骨) 3、这个童子与隐者是什么关系?从言师采药去这句诗可以看出来 4、隐者采药的地点你找能到吗?这是怎样的一座山呢?云深不知处“云深”指(山深云雾浓),因为云深所以——“不知处”。 5、请同学们认真默读古诗,读着读着,你仿佛听到了什么?(诗中的人在说话,也就是对话)他们在问什么?说什么? (你师傅到哪去了?)言师采药去

《寻隐者不遇》教学案例

复习《寻隐者不遇》教学描述 干国祥 “今天我们学的是《游园不值》,学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学习另外一首诗,这首诗大家应该已经会背了——《寻隐者不遇》。”干老师开门见山,让同学们先把屏幕上已经显示出来的《寻隐者不遇》诗句再读一遍。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声音整齐响亮,有些学生甚至闭着眼睛背了出来。 “这首诗好吗?”背完后干老师问了一句。 “好。”有同学脱口而出,而有些同学却迟疑起来,按照他们听课所得的修炼,老师的问题肯定是有用意的,所以他们没有急于回答,而是等老师后面的话。 “有没有觉得不好的?”老师又问,看到全班都摇头后,干老师追问道:“好在哪里?” “这首诗的语言非常简朴,让人一听就懂。”坐在后面角落的一个男孩马上做出反应。 “哦,一听就懂。妈妈和菜市场卖菜的人讲话,一听就懂,那是好诗吗?干老师根据他的逻辑做了如此推论,把问题又抛还给学生。 “嗯,这首诗只用了简短的几句,就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图画。”最前排一个女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她很自信,声音清脆悦耳。

“美丽的图画,嗯,说得很好。”老师肯定了这个女生发言中有价值的部分。 “这首诗虽然只有几句,但它表现出一个童子说出的话,嗯,表现出一个对话。”第一排另一个女生也起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嗯,你看,我和你就对话了,这是一首好诗吗?”老师也同样反问她,这个女生也思索着坐下了。 “好,这个话题我们不再说了,今天我们学的这首诗就是要让大家懂得并掌握怎样阅读古诗的——密码,所以今天上完这两堂课,你以后就知道怎样来判定一首诗的味道如何。” 说到这里,老师神秘一笑,说:“我也很喜欢这首诗,因此我也写了一首诗,大家看看怎么样?随即,大屏幕上出现了这样一首“诗”。 寻隐者喜遇 干国祥 柳下问童子,言师采茶去。 只在此山中,城南向阳处。 归来天色晚,把酒庆欢聚。 老师很认真很郑重地朗读着,学生却情不自禁都乐出了声。 “好不好?”他们笑过后,老师又故意很认真地问。 “不好。”学生边笑边摇头。 “刚才同学说的语言简朴易懂,这诗句简朴易懂吧?说简短的话表现了对话,这诗句也表现了对话吧?有图画吧?有故事吧?学生随着老师的问话,一迭声地点着头。

《寻隐者不遇》教学实录

初读古诗交流资料 还未开课,悠扬婉转的笛声在课堂上空飘荡,屏幕上,远山、丛林、碧潭那么悠远、静美。 孩子们微微闭着眼睛,完全进入了意境,台下一千多名与会者期待的目光注视着讲台,整个大厅静静的、静静的只见执教的张笔春老师优雅地来到孩子们中间,一会儿摸摸这个的头,一会儿拍拍那个的肩,一会儿又亲亲这个的脸。孩子们一脸幸福地笑着,老师和孩子之间是那么融洽、和谐,情谊融融台下的听课老师看到这一幕,无不为之感动,都赞许地直点头。 铃上课铃声响了。课,在诗意般的氛围中开始了 师:中华民族有着悠远的历史,在漫漫的岁月长河中,留下了无尽的宝藏和智慧。我们的土陶艺术,我们的国画,我们的书法,我们的民乐,我们的文学,构成一座宏伟精深的宝库!古诗,就是中华文化的一块绚丽斑斓的瑰宝。你们听: [笛声悠悠,宁静的画面上出现《寻隐者不遇》的诗句,漂亮的童体字从四面八方飞入,经过一番碰挤后,排列成整齐的四行,还熠熠生辉。动情的配乐诗朗诵在耳畔响起] 孩子们惊喜的目光注视着屏幕,嘴巴微微蠕动。 师:能与老师一起轻声朗读吗? 孩子们早就按捺不住了,摇头晃脑地读起来。坐在后排的一位孩子甚至站起来了,还边读边比画。听课的老师们开心地笑了。 (续)[民乐还是那么悠扬,画面还是那么宁静、悠远。] 师:多美的画面,多美的意境!我们究竟应该以怎样的心境来学习这一首古诗呢? 咦,怎么提这样的问题?台下的老师们吃惊地看着张老师。孩子们侧着脑袋思考着,一秒、两秒、十秒,孩子们的眼睛一亮,一个个直接从座位上站了起来: 生1:我认为应该用热爱的心境来学习! 生2:我认为应该用欣赏的心境来学习! 生3:我认为应该用赞美的心境来学习! 生4:我认为应该用轻松的心境来学习! 生5:我认为应该用深沉的心境来学习!

《寻隐者不遇》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本诗浅显易懂,编排在苏教版五年级语文课本之中,非为理解诗词含义,应重在让学生了解苦吟诗人作者贾岛,了解古代文人雅士的一种生活形式——隐者。故而教学本诗,重点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补充的课外资料,深刻认识古诗所蕴含的语言密码,了解古典诗歌所深藏的思想内涵。 【教学方法】资料补充,读写结合。 【学习方法】阅读感悟,对比体会。 【教学重点】了解本诗凝练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感悟本诗的思想内涵——隐者的精神内涵。 一、借助故事,初识苦吟的作者(3分钟) 1. 出示《推敲》故事,让学生自由阅读,说说认识了一个怎样的人? 贾岛出生于平民家庭,门第寒微,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传说他30岁前曾数次应举,都不得志。失意之余,又迫于生计,只好栖身佛门为僧,取法名无本。贫困的家庭景况,枯寂的禅房生活,养成他孤僻冷漠而内向的性格,但他酷爱吟诗,常常为构思佳句而忘乎所以,“虽行坐寝食,苦吟不辍。”他自己也写诗自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因此,贾岛被视为唐代苦吟诗人的典型。 有一次,贾岛骑驴访李款幽居,于驴背上得诗句“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中树,僧推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但又觉得“僧敲月下门”似乎比“僧推月下门”更能衬托环境的幽静。贾岛一时拿不定主意,便在驴背上边吟诗边举手作推敲之状,反复品味,结果无意中唐突了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韩愈问贾岛为什么乱闯。贾岛就把自己做了一首诗,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事说了一遍。韩愈听了,哈哈大笑,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万一门是关着的,推怎么能推开呢?再者去别人家,又是晚上,还是敲门有礼貌呀!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静中有动,岂不活泼?”贾岛听了连连点头。并和韩愈交上了朋友。 师小结:这就是贾岛,他不比李白,一挥而就,文思泉涌。他注重斟字酌句,反复推敲。他和韩愈相遇的故事,也成就“推敲”这个词语的典故。这样一个“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苦吟诗人,他写出的诗会是怎样的呢? 2.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贾岛的诗歌《寻隐者不遇》。 板书课题,及诗人,指导书写寻,隐,遇。 解题:题目中的寻,什么意思?隐者什么意思?从题目看,你知道诗中写了什么?寻找隐居的人却没有遇到。作者是怎样将这种寻找隐居的人却没有遇到的情境写出来的呢?让我们走进诗中,细细品味吧。 二、初读诗文,感知诗文的大意。(5分钟) 出示自学提示(自主学习):朗读,划出节奏,概述诗句意思,试着默写。 检查:1.有节奏的朗读; 2.解释诗句含义(一人两句,小组完成,两组),(两人一组,对话完成)(一人完整解释)。 3.尝试背诵。 三、读写结合,感悟语言的凝练(8分钟) 1. 这样浅显易懂的语言,能算得上是苦吟而得吗?(学生发表见解)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作为一名教师,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上出一节好课,一节大家都认可的成功课。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面对内涵丰富、可操作性极强的语文教材,渴望成功的心理会更强烈一些。面对刚刚讲完的《山中访友》一课,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这一点。《山中访友》一课的总体教学设计与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在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我力求挖掘出本课教材的特色,同中求异,让学生有一种全新的感觉和与众不同的收获。为此,我的教学设计的着力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通过教学实践,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一、力求用“美”感染学生。我充分利用朗读,让学生在听读这一环节充分感知课文;其次利用插图,让学生的视觉充分得到美的享受。二、力求挖出主题的深度,让学生有新鲜感。对本课主题的挖掘,我是分三步走的:通过听读这一环节,让学生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是浅层次的;通过美文美读,学生此时对主题的感知是实实在在的,真真切切的;通过美文研读中问题的解决,学生对本文的主题是有深度的,不单停留在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爱,同时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让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要爱护、关心大自然中的一切。三、力求将听、说、读、写的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本课设计以读为主线,各个环节中又分别有所侧重:美文听读中有美读的示范,又是听的训练;美读的要求是“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去找找你最喜欢的山中朋友,把她朗读出来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是读与说的双重结合;研读则要求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情境演读、习作美文则主要进行写作水平的训练,等等。在环环相扣的训练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想像能力、思维能力等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升。四、力求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整个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主的,除了听读这一环节,其他的学习过程都是以四人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的,整个课堂是学生与教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真诚对话过程。在轻松的学习交流中,他们的合作、探究中学习方法进一步完善。五、力求课堂教学的完整与和谐。本课的学习导入是以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开始的,课堂小结以方舟的小诗结束,不仅结构完整,而且两则材料又都与本课的学习内容有一定的联系,不仅增强了本课文学方面对学生的熏陶,而且它们与教材很和谐的统一到了一起,教学拓展的有了宽度。但是每一节课都有不尽完美之处,比如在备学生的环节就做得不够到

《寻隐者不遇》教案与反思.doc

《寻隐者不遇》教案与反思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古诗,培养对古诗的兴趣。 2.联系上下文并结合插图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隐者的高洁品格以及诗人对隐者的仰慕之情,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隐者的高洁品格以及诗人对隐者的仰慕之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激趣,揭示课题 1.讲贾岛《推敲》的故事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贾岛写的一首古诗,齐读课题。 3.寻,寻访。"隐者"是什么样的人?(古代隐居山林的人,一般都是有学问的贤士。)遇,遇到,碰到。谁能说说课题的意思?。4你对贾岛还有哪些了解? 二、初读古诗1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此诗就是一个例证。首先,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首诗,要求读懂诗歌的大意。 2点名读。 3初读了古诗,你知道诗中涉及了哪些人物? 三、精读古诗

1(出示插图)那么,图上画的这两个人是谁?(诗人和童子) 2诗人是在哪里碰到这个童子的?从诗中的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松下"指出了事情发生的地点,也是隐者的隐居之地。我们知道松、竹、梅合称"岁寒三友",古人写松树大多与表现孤傲高洁的品质有关,诗中是为了突出隐士远离尘俗的高洁。 3这个童子与隐者是什么关系?从哪可以看出来? 4理解"云深","不知处",说说诗意。 5请同学们默读古诗,读着读着,你仿佛听到他们说什么?请你试着填一填右边的方框。6你怎么知道贾岛这样问?小结:通过童子的回答,能推测出贾岛在问什么。明明三番问答,贾岛采用了以答含问的手法,把诗精简为二十字。可见他在谋篇布局上的"推敲"。 7体会《寻隐者不遇》一诗所描绘的情景,再写下来。8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还贵在善于抒情。让我们再细细品读这首诗,从中你还能读出诗人在问答中的情感变化。(点名读)"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板书(满怀希望——失望——一线希望——再次失望) 9一般访友,问知其出去了,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体现了诗人对隐者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反思全册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后反思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9) 一、读书做笔记 教学之初,让学生交流已经养成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一部分学生介绍自己养成了爱护图书、坚持写日记、读书做笔记等好习惯,特别是有几名学生交流了如何读书做笔记:边读边思考,有一些想法就在旁边作批注,写下自己的感想,读到精彩的词句可以做个记号,摘抄下来,写写读后感受等。这些都是宝贵的经验,值得其他学生学习,我充分表扬了这些学生,并鼓励其他学生向他们学习,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做笔记”的好习惯。当堂进行练习,让学生读读自己喜爱的文章,在“采蜜本”上完成一篇摘抄笔记。 二、随时使用工具书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明确随时使用工具书的意义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图中有哪些工具书?自己现在有哪几种工具书?还准备购买什么工具书?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在班上作交流,并指导学生到书店购买或到图书馆借阅工具书。重点引导学生交流了在平时是如何使用工具书的,孩子们从借助字典认识字到查词典理解词语,再谈到近反义词的查阅,作文中引用格言、歇后语等,甚至对感兴趣的植物也可查阅百科全书,看来一部分学生已经尝试使用工具书,感受到工具书对学习的帮助了。因此,在班上进行了表扬,树立榜样,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要学会使用工具书来解决实际问题。 《师恩难忘》 是苏教版五年级教材里一篇深情而又朴实的记叙文,作者是著名作家刘绍棠。他通过对小学一年级时一位教学有方的田老师的回忆,抒发了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教学时重点应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学习作者选择典型事例凸显中心的写作方法。我在教学中让学生把田老师与自己怎样教学第一课进行对比,这是本课对田老师这一形象的第一个层面的解读。本环节以学生喜欢的内容入手,直奔田老师故事教学法这一最有趣的内容。而后采用对比,再次紧扣重点句“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了解田老师独特的教学方式——故事教学法。然后抓住重点句子比喻句从“春雨点点”——悟“教诲”之质。这是本课对田老师这个人物形象的第二个层面的解读。这个环节承接上一环,体会“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的深刻内涵,使学生明白田老师对我的教诲之恩不仅仅有知识的教学,还有人生道理的启蒙,同时也感悟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从“恭恭敬敬”——感“教诲”之恩等。这是本课对田老师这个人物形象的第三个层面的解读。体会到一个好老师对一个学生的成长的作用,同时把作者对老师的敬意的表达与传递作为本环节的重点。揭示了本文的题意“师恩难忘”的真正内涵。 另外本文从我的表现中来引导学生感受一个成功人士的成长:从“听得入迷”——感上课专注,从“文学的种子”——感喜欢写作,这也侧面衬托了田老师上课讲故事的精彩,这是作文的一种方法,引导学生要活学活用。把课文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之中,使自己的作文更精彩! 《陶校长的演讲》教学反思 《陶校长的演讲》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篇演讲稿,要求学生每天从健康、学问、工作、道德四个方面问一问自己,以此激励和鞭策自己不断进步。演讲稿言真意切,充分体现了老一辈教育家对学生的关怀和爱护。 学生因为是初次学习演讲稿,所以有一种好奇和新鲜感,教学还算是比较顺利的。 第二段是本文的重点。“四问”结构相似,都是以“问的什么——为什么要问——希望怎么办”的形式出现的,教学时,我采用了“教”(导读“问身体”一段)——“扶”(导学“问学问”一段)——“放”(自学“问工作、问道德”两段)的方法,努力地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寻隐者不遇 一年级 教案 教学设计

寻隐者不遇一年级教案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示例 5.寻隐者不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寻、隐、者、遇、药”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释题质疑。 1.直接揭题。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唐代四位大诗人:白居易,李白,孟浩然,王之涣。今天,我们随着第五首古诗的学习,再认识一位唐代大诗人,他的名字叫贾岛。 2.释题。 寻:寻找、寻访。 隐者:隐居山林的人。 不遇:没有遇到。 题目的意思就是:(作者)寻访一位隐居山林中的人却没有遇到。 3.质疑。 怎么找的?为什么没有找到? 二、初读课文。

1.自读古诗。 2.指名读,教师随机出示生字卡片,指导生字读音。 三、借助画面,理解诗意。 1.仔细看图。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我知道了作者在向隐者的弟子询问隐者的去向;童子在摆手说不知道在哪里;隐者在山高林密的深山中。) 2.结合图谈一谈诗句中词语的意思。童子:小徒弟。师:老师。此山:这群山。 3.师重点指导。 言:说。 云深:山高林密,山顶之云雾缭绕。 只:就 4.根据诗句想象诗中省略的询问。 (l)你师父干什么去了? (2)在哪儿采药? (3)你能找到他吗? 5.体会人物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第一句:松下问童子——满怀希望。 第二句:言师采药去——情绪一下子低落变成失望。 第三句:只在此山中——失望之中萌生了一线希望。 第四句:云深不知处——怅然若失,又生出无可奈何之感。在反复朗读中感悟语气,体会语感,读出语气。

6.扮演诗人“我”和“童子”,表演一下对话。 四、想象诗意,熟读成诵。 1.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节奏。指读、同桌互读。 2.边想象诗意边练习背诵。 五、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4.指导书写。 “童”上边的“立”写得要扁平,与下边“里”写得紧凑。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