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香港中银大厦及其美学价值

论香港中银大厦及其美学价值
论香港中银大厦及其美学价值

香港中银大厦及其美学价值

赵云娟

(大连工业大学研究生学院,辽宁大连116034)

摘要:香港中银大厦是香港的标志性建筑,同时也是世界上很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物之一,由华裔设计师贝聿铭所设计。无论是造型还是内部结构都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值得我们细细推敲。

关键词:中银大厦;结构;美学价值

作者简介:赵云娟,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

香港中银大厦,是中银香港的总部。由贝聿铭建筑事务所设计,1990年完工。总建筑面积12.9万平方米,地上70层,楼高315米,加顶上两杆的高度共有367.4米。建成时是香港最高的建筑物,亦是美国地区以外最高的摩天大厦。结构采用四角十二层高的举行钢柱支撑,室内无一根柱子。仔细观察中银大厦,会发现很多贝氏作品惯用的设计,以平面为例,中银大厦是一个正方平面,对角划成4组三角形,每组三角形的高度不同,节节高升,使得各个立面在严谨的几何规范内变化多端。设计基本上没有自我表现的动机,其落脚点更侧重于社会。中银大厦的外型像竹子的“节节高升”,象征着力量,生机,茁壮和锐意进取的精神;基座的麻石外墙代表长城,代表中国。这也应证了贝聿铭先生的设计理念,他始终坚信建筑不是流行风尚,不可能时刻变换花样、哗众取宠,建筑应该是千秋大业,要对社会、历史负责。

一.中银大厦和其内部做具体的分析

香港中银大厦自1982年底开始规划设计,至1990年3月19日银行乔迁开始营业,历时六年有余,大厦基地面积约8400平方米,是一块四周被高架桥道路“缚绑”着的局促土地。要满足楼地板面积需求,要在高楼林立的香港中环区“出人头地”,唯有向高空发展,这就是如今315米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银大厦楼高加上当地台风季节强劲的风力,使得建筑物的结构系统需要非比寻常的解决方式。结构工程师罗伯森,这位ENR杂志1989年的风云人物,向贝氏建议采用合成的超强结构体,即以钢组构成盒状,内灌注混凝土,以之做为抗风力暨承重的主干。

中银大厦整栋大楼以三楼营业厅,17楼高级职员专用餐厅兼宴客厅与顶端70层的“七重厅”等处最受瞩目。两层楼高的营业空间恢宏,以石材为室内主要

建材更增加其气派,位在该层中央直达第17楼的内庭,其在询问服务台上方的天花处形成一个金字塔,令人联想到巴黎罗浮宫整建案的设计,同样是金字塔造型,两者有着不同的空间意义,罗浮宫一案是由玻璃形成一个罩覆的实体空间,中银大厦是在一个实体空间中塑出虚负的空间。贝氏极为知名的华盛顿艺廊东厢,在东西两廊间的广场,有数个小金字塔错落地分布在喷泉,这些小金字塔是以其雕塑性来丰富景观代间,同时为两廊之间的地下通道采光,若追根究底贝氏采用的最早之金字塔造型,是拟建于剑桥的肯尼迪纪念图书馆,该案因为基地未获解决而夭折,这四个案子的金字塔尺度大为殊异,唯一共同点是皆具有采光的功能。这也体现了贝氏在建筑上精益求精,对空间、形式、建筑与技术的不断研究,使其建筑水准不断提高。

大厦的17楼是第一个有斜面屋顶的楼屋,斜面达7层楼高,在北侧的休闲厅,透过玻璃天窗可以仰视到大厦的上部楼层,自中庭可以俯看到营业大厅,空间的流畅性在此再现得淋漓尽致。

第七十楼的“七重厅”是举办盛大宴会的场所。大厅中有张可坐24人的大桌,两侧有数组沙发,南侧是备餐间,储藏室及男、女厕所,整层就是一个大房间,加上高斜的玻璃屋顶,通常建物的顶屋是机械房,贝氏却将香港中银大厦机械房安排在第六十九层,在其上层创造一个充满阳光的玻璃厅,引进阳光,引进风光,将人们对空间的感觉引进至高的层次,令人衷心地佩服建筑师的气魄,这是贝氏一贯的设计手法——结合阳光与空间。可参照贝氏的苏州园林博物馆拙政园的设计也只很好地运用的阳光和玻璃来打造空间。

大厦东西两侧各有一个庭园,园中有流水、瀑布、奇石与树木、流水顺着地势潺潺而下。水在此具有双重意义,实质方面,水声可以消灭周围高架道路的交通噪音,另一方面水流生生不息,隐喻财源广进,象征为银行带来佳运,西南解处耸立朱铭的和谐相处铜塑,对着的两个个巨大青铜像在灰色的花岗岩衬托下,甚是抢眼,铜塑的位置正是到香港观光胜地山顶缆车站的必经之处,就整个敷地计划而言,颇有点睛之妙,贝氏从事敷地计划,未若香港一般的惯常方式将建筑盖满整个基地,而用心地在东西两侧规划了庭园,为人挤楼拥的香港创造了精致的室外空间,诚乃可贵之举。

以上的这些也体现了建筑学的哲学观——建立秩序、改善环境、创造建筑。

二.中银大厦的结构分析

整座大楼采用由八片平面支撑和五根型钢混凝土柱所组成的混合结构“大型立体支撑体系”,此一混凝土--钢结构立体支撑体系,在改进结构性能方面具有如下独到之处:一,采用几何不变的轴力代替几何可变的弯曲杆系,来抵抗水平

荷载,更加经济有效。二,利用多片平面支撑的组合,形成一个立体支撑体系,使立体支撑在承担全部水平荷载的同时,还承担了高楼的几乎全部的重力,从而进一步增强了立体支撑抵抗倾覆力矩的能力。三,将抵抗倾覆力矩用的抗压和抗拉竖杆件,布置在建筑方形平面的四个角,从而在抵抗任何方向的水平力时,均具有最大的抗力矩的力偶臂。四,利用立体支撑及各支撑平面内的钢柱和斜杆,将各楼层重力荷载传递至角柱,加大了楼层重力荷载作为抵抗倾覆力矩平衡重的力偶臂,从而提高了作为平衡重的有效性。

三.中银大厦的美学价值

中银大厦是香港标志性的建筑物,其外形简约大气,突出了建筑美学的基本,也突出了点、线、面的相结合所给人的视觉舒适感,又成为了贝聿铭先生不朽的名作之一。

建筑不是单个存在的,当两座或两座以上的建筑组合在一起时,与城市中的道路、花草树木、山水等就构成了特定的建筑环境。建筑环境设计特别注重环境空间的有机结合,并妥善处理好单体和群体在造型、体量、色彩、风格等方面的关系,以及它与其他环境之间的关系,使它们相互适应、相互协调,表现出和谐的美感特征。而香港中银大厦在与周围建筑物的规划上结合的非常完美。也成为香港的标志性建筑物。其结构美在于简洁、可靠,这就意味着中银大厦结构合理,安全可靠。

其功能美的探讨。设计艺术的功能美,首先表现为实用功能。实用功能是设计艺术的功能美的基础,它是设计艺术用来满足人们实用需要的属性,它能反映出设计艺术中技术的、物质的、环境的等性能指标。中银大厦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它很好的节约了用地面积。设计及其物化产品的功能美中,还具有一种精神功能——认知功能,即通过设计,人们获取了一定的信息。人对涉及及其物化产品的人只是在一系列心理活动过程中来完成的,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感觉器官对设计进行感知,形成知觉,产生印象或表象以及比较理性的概念或理念。而中银大厦作为香港标志性的建筑物,可见人们对其认知。材料是设计艺术的物质基础。重视材料自身的审美属性,是设计之美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设计艺术与纯艺术的区别之一。应用玻璃材质,这点是贝氏作品的特例,其透光性好,材质新颖、特别,很容易给人留意深刻的印象。形式美是人们在长期的艺术与设计活动中发现和创造的,而且“美学上最显著最有特色的问题是形式美的问题”。形式美就是美的事物外在形式所具有的相对独立的审美特征,具体地说,就是构成事物外形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以及它们的组合规律与法则。色彩和形状是在设计艺术中构成形式美的两个主要因素。中银大厦在点、线、面的结合上

做的非常完美,是经典之作。

参考文献:

[1][日] 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2]高山,抗震建筑的杰作——香港中银大厦。防灾博览2010年第6期

[3]梁呐,简析香港中银大厦的庭园设计。《安徽建筑》1999年第6期

[4]中国建筑网,香港中银大厦-建筑结构设计

香港中银大厦建筑艺术赏析论文

中外建筑与园林艺术赏析论文之 香 港 中 银 大 厦 建 筑 艺 术 赏 析

内容摘要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是石头的史书。前者讲的是建筑的艺术性,后者描述的是建筑的技术性与历史性。随着土木工程材料与工程力学及相关理论的发展,现代建筑与古典建筑在本质上有质的飞越,高层、环保节能、简约线条美等这些理念被运用到现代建筑中。 著名美籍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的代表作品香港中银大厦融合后现代主义的多种流派,又加之以中国传统古典元素,使之成为现代建筑中的翘楚,此篇文章对此精品进行解读,希望能从中获益。 关键词:香港中银大厦、现代建筑

目录 内容摘要 ········································································································································ I 1 香港中银大厦概述 (2) 2 香港中银大厦建筑特点与风格 (4) 2.1 香港中银大厦建筑特色 (4) 2.1.1香港中银大厦建筑整体特色 (4) 2.1.2香港中银大厦建筑内部特色 (5) 2.2.3香港中银大厦外部建筑特色 (6) 2.2.4香港中银大厦建筑结构特色 (6) 3我对香港中银大厦的感受与评价 (8) 3.1集百家之大成,创建筑之先河 (8) 3.2建筑材料的考究,光和影的灵动之美 (8) 3.3建筑内部匠心独具,流光溢彩 (9) 3.4 建筑的中国古典元素 (10) 参考文献 (11)

引言 有这样两句话,一句是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这一点是讲建筑的艺术性;另一句是说建筑是石头的史书,这里是讲建筑的技术性与艺术性。这两点构成了建筑与建筑史的全部内容。然而,现代建筑又是现代文明的集中体现,也是当代文明的缩影。此文以著名美籍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的代表作——香港中银大厦为对象,对建筑进行了全方位赏析,剖析了现代建筑艺术的集大成者贝聿铭的艺术风格,以及其为现代建筑的深远影响。 第一章对香港中银大厦进行整体论述,了解大厦的基本情况,为后面的建筑赏析做铺垫。 第二章对香港中银大厦从整体、内部、外部、结构四方面来赏析建筑,建筑美的同时也包含结构之美。 第三章通过之前对香港中银大厦的分析与探讨,发表自己对此建筑的看法与总结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建筑风格——传统与现代结合、光、影、空间三者的灵动结合。

香港中银大厦-建筑概论

1号,是中国银行香港总部所在地,由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设计,1990年完工。总建筑面积12.9万平方米,地上70层,楼高315米,加顶上两杆的高度共有367.4米。原址为美利楼。大厦为香港第3高的建筑物,仅次于国际金融中心及中环广场,全球排名则为居第12 位。 一、建筑环境 大厦东西两侧各有一个庭园,园中有流水、瀑布、 奇石与树木、流水顺着地势潺潺而下。水在此具有双 重意义,实质方面,水声可以消灭周围高架道路的交 通噪音,另一方面水流生生不息,隐喻财源广进,象征为银行带来佳运,西南解处耸立朱铭的“和谐相处”铜塑,对着的两个个巨大青铜像在灰色的花岗岩衬托下,甚是抢眼,铜塑的位置正是到香港观光胜地山顶缆车站的必经之处,就整个敷地计划而言,颇有点睛之妙,贝氏从事敷地计划,未若香港一般的惯常方式将建筑盖满整个基地,而用心地在东西两侧规划了庭园,为人挤楼拥的香港创造了精致的室外空间,诚乃可贵之举。 二、空间功能分布 A、内部 中银大厦整栋大楼以三楼营业厅,17楼高级职员专用餐厅兼宴客厅与顶端70层 的“七重厅”等处最受瞩目。 两层楼高的营业空间恢宏,以石材为室内主 要建材更增加其气派,位在该层中央直达第17 楼的内庭,其在询问服务台上方的天花处形成一 个金字塔,令人联想到巴黎罗浮宫整建案的设计,

同样是金字塔造型,两者有着不同的空间意义,罗浮宫一案是由玻璃形成一个罩覆的实体空间,中银大厦是在一个实体空间中塑出虚负的空间。贝氏极为知名的华盛顿艺廊东厢,在东西两廊间的广场,有数个小金字塔错落地分布在喷泉,这些小金字塔是以其雕塑性来丰富景观代间,同时为两廊之间的地下通道采光,若追根究底贝氏采用的最早之金字塔造型,是拟建于剑桥的肯尼迪纪念图书馆,该案因为基地未获解决而夭折,这四个案子的金字塔尺度大为殊异,唯一共同点是皆具有采光的功能。17楼是第一个有斜面屋顶的楼屋,斜面达7层楼高,在北侧的休闲厅,透过玻璃天窗可以仰视到大厦的上部楼层,自中庭可以俯看到营业大厅,空间的流畅性在此再现得淋漓尽致。 B、外部 玻璃帷幕墙需要定期清洗,中银大厦的造型独特, 清洁维护需要特殊的设计配合,因为建筑物没有平 台,清洁工作台得储藏在第十八、三十一、四十四 与六十九楼的机械房内,操作时,工作台得由特别 设计的窗门出入,斜面的部分,与喷泉地大厦的方 法相同,在斜面周边设计轨道以架设工作台,受大 斜撑构体的影响,垂直的窗棂不是连续的,工作台 的挂勾特别加长以增加安全性,一幢建筑施工完成并不意味结束,日久天长的维护工作随着业主迁入而开始,建筑师有责任藉着良好的设计为业主考虑,中银大厦是一个典范。 中银大厦有个三层楼高的石质墩座其上是玻璃帷幕墙楼层,这点是贝氏作品的特例,通常贝氏设计的高楼,由底至顶通体只有一个建材,墩座是因应基地的斜坡而设

中国银行香港

附件四 香港按揭證券有限公司債券發行 辦理按揭證券公司零售債券申請 之配售銀行各指定分行 中國銀行(香港) 分行名稱地址 港島 中銀大廈分行花園道1號 軒尼詩道409號分行灣仔軒尼詩道409-415號 香港仔分行香港仔湖北街25號 中環李寶椿大廈分行德輔道中189號 置富南區廣場分行薄扶林置富南區廣場510號舖 城市花園分行北角電氣道233號 炮台山道分行北角英皇道272-276號 港灣道分行灣仔港灣道26號 灣仔軒尼詩道分行灣仔軒尼詩道310-312號 渣華道分行北角渣華道8號 莊士敦道分行灣仔莊士敦道152-158號 英皇道分行北角英皇道131-133號 北角英皇中心分行北角英皇道193-209號 北角僑輝大廈分行北角英皇道413-415號 1060號柏惠苑 上環皇后大道西分行上環皇后大道西2-12號 西灣河分行筲箕灣道142-146號 筲箕灣道分行筲箕灣道289-293號 石塘咀分行石塘咀皇后大道西534號 常安街分行柴灣常安街77號 上環分行德輔道中238-252號 海怡分行鴨洲海怡東商場118號舖 太古城海星閣分行太古城海星閣G1006號舖 環翠道分行柴灣連城道4號 灣仔依時商業大廈分行灣仔軒尼詩道253-261號 灣仔分行灣仔軒尼詩道395號 雲咸街分行中環雲咸街1-3號 九龍 廣東道分行尖沙咀廣東道60號 加拿芬道2號分行尖沙咀加拿芬道2-2號A

加拿芬道28號分行尖沙咀加拿芬道24-28號 大有街31號分行新蒲崗大有街31號 大有街35號分行新蒲崗大有街35號 汝州街42號分行42-46號 馬頭圍道47號分行紅磡馬頭圍道47-49號 牛頭角道177號分行牛頭角道177號 長沙灣道183號分行183-185號 長沙灣道194號分行194-196號 青山道248號分行長沙灣青山道244-248號 彌敦道678號分行旺角彌敦道678號 彩虹分行牛池灣清水灣道19號 彩虹道分行新蒲崗彩虹道58-68號 S1號舖 又一城分行九龍塘又一城LG149 加連威老道分行尖沙咀加連威老道67-69號 開源道分行觀塘開源道55號 堪富利士道分行尖沙咀堪富利士道4-4A 紅磡義達大廈分行紅磡馬頭圍道21號 埃華街分行大角咀埃華街59-61號 金巴利道分行尖沙咀金巴利道37號 觀塘分行觀塘裕民坊20-24號 觀塘廣場分行觀塘開源道68號觀塘廣場G1 荔枝角香港工業中心分行青山道491號香港工業中心地下A2 樂富分行樂富中心第二期商場2號舖 馬頭角道分行土瓜灣馬頭角道39-45號 旺角總統商業大廈分行旺角彌敦道608號 旺角銀高國際大廈分行旺角彌敦道707-713號B號舖 旺角道分行旺角道50-52號 太子彌敦道分行彌敦道774號 油麻地彌敦道分行油麻地彌敦道495-497號 衙前圍道分行衙前圍道25號 北帝街分行土瓜灣北帝街4-6號 寶勒巷分行尖沙咀寶勒巷17-19號 九龍城太子道分行九龍城太子道382-384號 旺角太子道西分行旺角太子道西116-118號 秀茂坪分行24座1-2號舖 太子上海街分行旺角上海街689-693號 油麻地上海街分行油麻地上海街364-366號 雙鳳街分行慈雲山雙鳳街66-68號 黃埔花園三期分行紅磡黃埔花園第三期翠楊苑商場2號舖美孚二期分行19號 美孚六期分行N47-49號舖 大角咀分行大角咀道73-77號 土瓜灣道分行土瓜灣道80號N 土瓜灣美景樓分行土瓜灣道245號A 塘尾道分行塘尾道54-58號 爵祿街分行新蒲崗爵祿街86號

中银大厦案例分析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案例分析 —香港中银大厦 中银大厦是中银香港的总部,由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设计,位于香港中西区金钟花园道1号。在1989年竣工,1990年启用。总建筑面积12.9万平方米,地上70层,楼高315米,加顶上两杆的高度共有367.4米。建成时是香港最高的建筑物,亦是美国地区以外最高的摩天大厦。结构采用4角12层高的巨形钢柱支撑,室内无一根柱子。 一:设计要求 大厦基地面积约8400平方米,是一块四周被高架道路“缚绑”着的局促土地。要满足楼地板面积需求,要在高楼林立的香港中环区“出人头地”,唯有向高空发展,这就是如今315米的主要原因之一。楼高加上当地台风季节强劲的风力,使得建筑物的结构系统需要非比寻常的解决方式。最后贝聿铭采纳了结构工程师罗伯森的建议采用合成的超强结构体,即以钢组构成盒状,内灌注混凝土,以之做为抗风力暨承重的主干,保证了大楼的抗风稳定性。二:大厦的环境布局 其基本组成包扩:绿化设施、道路交通、停车场所、建筑小品 绿化设施:由于建筑基地面积有限,大厦周围的绿化面积不是很多,主要是绿化带,分布在道路两侧,隔离道路交通,同时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 道路交通:建筑四周交通组织较复杂,除了两条主要交通干道,还有便于人流疏散小型道路。此外建筑前方还设置了公交站台,更为了人们提供了交通便利。 停车场所:大厦的停车场设置在建筑前面车道的另一侧,不仅方便易,而且不影响整体空间环境的完整性与艺术系。由于是一个地下停车场,所以节约了用地。 建筑小品:在建筑主要入口和东西两廊间的广场处分别设置了水池、假山和小型喷泉。使室内外环境起伏有序、节奏分明,令人有避开闹市步入飘逸之境的感受。 三:内部交通组织 公共建筑常以一个单体或一组空间组合而成,在设计时是三度空间的设计高层公共建筑的空间组合反映在交通组织上,是以垂直交通系统为主,这也是整个布局的关键。 四:人流的疏散 每层基本2个电梯,2个楼梯组成。还有2个防烟楼梯间组成。电梯周围都为剪力墙,且这些设施分布较集中,更有效地均衡了建筑物各个位置与楼梯间的距离,使得流线更趋于合理化。建筑总体布局规整,以避免出现不规则倾斜等情况。 五:特色空间分析 ①两层楼高的营业空间恢宏,以石材为室内主要建材更增加其气派,位在该层中央直达第17楼的内庭,其在询问服务台上方的天花处形成一个金字塔,令人联想到巴黎罗浮宫整建案的设计,同样是金字塔造型,两者有着不同的空间意义,罗浮宫一案是由玻璃形成一个罩覆的实体空间,中银大厦是在一个实体空间中塑出虚负② 17楼是第一个有斜面屋顶的楼屋,斜面达7层楼高,在北侧的休闲厅,透过玻璃天窗可以仰视到大厦的上部楼层,自中庭可以俯看到营业大厅,空间的流畅性在此再现得淋漓尽致。③第七十楼的“七重厅”是举办盛大宴会的场所,大厅中有张可坐24人的大桌,两侧有数组沙发,南侧是备餐间,储藏室及男、女厕所,整层就是一个大房间,加上高斜的玻璃屋顶,尺度巨伟。 中银大厦是一个正方平面,对角划成4组三角形,每组三角形的高度不同,节节高升,使得各个立面在严谨的几何规范内变化多端。 六:结构特点分析 从结构上来说整座大楼采用由八片平面支撑和五根型钢混凝土柱所组成的混合结构“大型立

中银大厦设计说明

中银大厦,建筑占地 1."3万㎡总建筑面积 17."2万㎡地下四层、地上十五层,建筑高62m。这是一幢高度现代化的智能办公楼,兼有银行业务功能,主要用于中国银行和中银集团办公和营业,兼有餐饮、金库、车库等多项功能。世界著名美藉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是中银大厦建筑和室内的设计师。为完成这座宏伟的大厦,贝聿铭先生花费了七年的时间,大厦里的一草一木,一水一石,每个角落都倾注了他的精力和心血。这是继北京香山饭店之后,贝先生创造具有中国民族特色建筑的又一力作,这也是他的大型公共建筑的收笔之作。该大厦被评为新中国成立50周年的五座成就性建筑之一,并获得美国石材建筑协会2001年TUCKER奖。 笔者有幸参加了中银大厦最核心和最重要的部分———整个首层以及二层营业厅的精装修设计深化工作和装修施工的全过程,并聆听了贝聿铭先生关于大厦设计的深入浅出的精辟讲话,在与美国贝氏建筑师事务所的建筑师的工作接触中,也了解到贝先生的一些设计理念。在这里就中银大厦大堂的室内设计,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尺度大堂名为四季厅,是建筑的核心部分和灵魂部分,它与贵宾厅相连,地面采用三个花池划分空间,从四季厅上、下台阶即可进入 一、"二层营业厅。三个厅相互交接,形成一个极具魅力、形式独特的复合空间,并通过四个高大的门洞与办公门厅相通。大堂建筑面积3200㎡,高达45m,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大堂。置身于这个空间中,一种宏伟大气的感觉油然而生,表现出一种惊人的震撼力。这种气势是中国银行总部形象恰当的体现,也是中国银行雄厚实力的象征。与这样的高大空间相协调,室内装修也采用了大尺度的作法。与办公门厅相邻的墙面开有直径7m的圆墙洞,宽大的台阶采用与台阶同深度尺寸的石材(1150mm×1150mm×200mm)。二层营业厅的圆环形坐凳,由每块长1500mm的石材坐凳单元相连而成,台阶两侧的收边石材有2150mm长,最大的一块石材重量近两吨。营业厅出纳区木墙板单元采用 1150mm×3165mm的整板。四季厅中有一水池,池中的假山石材没有选用江南纤细的太湖石,而是选用了挺拔粗犷的云南石林的山石。四季厅中有两个大花池,池中种的是粗壮高大的浙江杭州地区的毛竹,大堂上空是一个覆盖整个四

香港中银大厦 建筑概论

香港中银大厦座落于香港维多利亚港附近,中环花园道1号,是中国银行香港总部所在地,由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设计,1990年完工。总建筑面积12.9万平方米,地上70层,楼高315米,加顶上两杆的高度共有367.4米。原址为美利楼。大厦为香港第3高的建筑物, 仅次于国际金融中心及中环广场,全球排名则为居第12 位。 一、建筑环境 大厦东西两侧各有一个庭园,园中有流水、瀑布、 奇石与树木、流水顺着地势潺潺而下。水在此具有双 重意义,实质方面,水声可以消灭周围高架道路的交 通噪音,另一方面水流生生不息,隐喻财源广进,象 征为银行带来佳运,西南解处耸立朱铭的“和谐相处” 铜塑,对着的两个个巨大青铜像在灰色的花岗岩衬托 下,甚是抢眼,铜塑的位置正是到香港观光胜地山顶缆车站的必经之处,就整个敷地计划而言,颇有点睛之妙,贝氏从事敷地计划,未若香港一般的惯常方式将建筑盖满整个基地,而用心地在东西两侧规划了庭园,为人挤楼拥的香港创造了精致的室外空间,诚乃可贵之举。 二、空间功能分布 A、内部 中银大厦整栋大楼以三楼营业厅,17楼高级职员专用餐厅兼宴客厅与顶端70层的“七重厅”等处最受瞩目。 两层楼高的营业空间恢宏,以石材为室内主 要建材更增加其气派,位在该层中央直达第17楼 的内庭,其在询问服务台上方的天花处形成一个 金字塔,令人联想到巴黎罗浮宫整建案的设计, 同样是金字塔造型,两者有着不同的空间意义, 罗浮宫一案是由玻璃形成一个罩覆的实体空间, 中银大厦是在一个实体空间中塑出虚负的空间。 贝氏极为知名的华盛顿艺廊东厢,在东西两廊间 的广场,有数个小金字塔错落地分布在喷泉,这 些小金字塔是以其雕塑性来丰富景观代间,同时 为两廊之间的地下通道采光,若追根究底贝氏采 用的最早之金字塔造型,是拟建于剑桥的肯尼迪纪念图书馆,该案因为基地未获解决而夭折,这四个案子的金字塔尺度大为殊异,唯一共同点是皆具有采光的功能。17楼是第一个有斜面屋顶的楼屋,斜面达7层楼高,在北侧的休闲厅,透过玻璃天窗可以仰视到大厦的上部楼层,自中庭可以俯看到营业大厅,空间的流畅性在此再现得淋漓尽致。

论香港中银大厦及其美学价值

香港中银大厦及其美学价值 赵云娟 (大连工业大学研究生学院,辽宁大连116034) 摘要:香港中银大厦是香港的标志性建筑,同时也是世界上很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物之一,由华裔设计师贝聿铭所设计。无论是造型还是内部结构都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值得我们细细推敲。 关键词:中银大厦;结构;美学价值 作者简介:赵云娟,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 香港中银大厦,是中银香港的总部。由贝聿铭建筑事务所设计,1990年完工。总建筑面积12.9万平方米,地上70层,楼高315米,加顶上两杆的高度共有367.4米。建成时是香港最高的建筑物,亦是美国地区以外最高的摩天大厦。结构采用四角十二层高的举行钢柱支撑,室内无一根柱子。仔细观察中银大厦,会发现很多贝氏作品惯用的设计,以平面为例,中银大厦是一个正方平面,对角划成4组三角形,每组三角形的高度不同,节节高升,使得各个立面在严谨的几何规范内变化多端。设计基本上没有自我表现的动机,其落脚点更侧重于社会。中银大厦的外型像竹子的“节节高升”,象征着力量,生机,茁壮和锐意进取的精神;基座的麻石外墙代表长城,代表中国。这也应证了贝聿铭先生的设计理念,他始终坚信建筑不是流行风尚,不可能时刻变换花样、哗众取宠,建筑应该是千秋大业,要对社会、历史负责。 一.中银大厦和其内部做具体的分析 香港中银大厦自1982年底开始规划设计,至1990年3月19日银行乔迁开始营业,历时六年有余,大厦基地面积约8400平方米,是一块四周被高架桥道路“缚绑”着的局促土地。要满足楼地板面积需求,要在高楼林立的香港中环区“出人头地”,唯有向高空发展,这就是如今315米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银大厦楼高加上当地台风季节强劲的风力,使得建筑物的结构系统需要非比寻常的解决方式。结构工程师罗伯森,这位ENR杂志1989年的风云人物,向贝氏建议采用合成的超强结构体,即以钢组构成盒状,内灌注混凝土,以之做为抗风力暨承重的主干。 中银大厦整栋大楼以三楼营业厅,17楼高级职员专用餐厅兼宴客厅与顶端70层的“七重厅”等处最受瞩目。两层楼高的营业空间恢宏,以石材为室内主要

建筑——贝聿铭之香港中国银行大厦

建筑——贝聿铭之香港中国银行大厦 香港中国银行大厦 设计者: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 香港中国银行大厦,由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设计,1990年完工。总建筑面积12.9万平方米,地上70层,楼高315米,加顶上两杆的高度共有367.4米。建成时是香港最高的建筑物,亦是美国地区以外最高的摩天大厦。结构采用4角12层高的巨形钢柱支撑,室内无一根柱子。

仔细观察中银大厦,会发现许多贝氏作品惯用的设计,以平面为例,中银大厦是一个正方平面,对角划成4组三角形,每组三角形的高度不同,节节高升,使得各个立面在严谨的几何规范内变化多端,至于平面的概念,可以溯至1973年的马德里大厦,马德里大厦亦是以方正的正面做多边的分割,分析其组合,乃系两个平等四边形的变化。外型像竹子的“节节高升”,象征著力量、生机、茁壮和锐意进取的精神;基座的麻石外墙代表长城,代表中国。

中银大厦的建筑筹备由1982年开始,当时香港政府便以十一亿元港币,将位於香港商业区中心地带--中环的六千七百平方米旧美利楼地段售予中国银行。可是,当时却正值香港楼市的高峰期,因此该土地的地价事实上远低於当时的市值,故被认为是当时的港英政府向中国表示友好的行为。最初,中银大厦是计划於1988年8月8日落成的,因取数目字「8」在中国数有吉祥的意思。原本大楼从1985年开始动工,但由於工程延误,才改在87年3月3日动工兴建至1989年终告落成并举行过封顶仪式,於1990年5月17日才正式启用。

香港中银大厦座落于香港维多利亚港附近,中环花园道1号,是中国银行香港总部所在地。由享誉盛名的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设计,著名结构师Leslie E. Robertson担任结构设计。中银大厦自1982年底开始规划设计,1985年4月破土动工,到1990年5月大厦正式开幕。

中银(香港)电话

分行号分行名称地址电话传真 349 中区分行香港德辅道中2号A (852) 2160 8888 (852) 2545 0950 551 德辅道西分行香港德辅道西111-119号(852) 2546 1134 (852) 2549 5068 594 利众街分行香港柴湾利众街29-31号(852) 2557 3283 (852) 2897 4360 595 干诺道中分行香港干诺道中13-14号(852) 2841 0410 (852) 2525 8756 611 轩尼诗道409号分 行 香港湾仔轩尼诗道409-415号(852) 2835 6118 (852) 2591 6168 645 湾仔轩尼诗道分行香港湾仔轩尼诗道310-312号(852) 2923 5628 (852) 2838 3401 676 上环分行香港德辅道中252号(852) 2541 1601 (852) 2545 4896 699 湾仔中国海外大厦 分行 香港湾仔轩尼诗道139号(852) 2529 0866 (852) 2866 1550 704 庄士敦道分行香港湾仔庄士敦道152-158号(852) 2574 8257 (852) 2838 4039 706 香港仔分行香港仔湖北街25号(852) 2553 4165 (852) 2873 3453 709 机利文街分行香港德辅道中136号(852) 2135 1123 (852) 2544 8013 721 云咸街分行香港中环云咸街1-3号(852) 2843 2888 (852) 2521 1339 737 英皇道分行香港北角英皇道131-133号(852) 2887 0282 (852) 2887 2450 777 北角侨辉大厦分行香港北角英皇道413-415号(852) 2562 6108 (852) 2811 5071 806 统一中心分行香港金钟道95号统一中心商场 1021号 (852) 2861 1889 (852) 2861 0828 819 信德中心分行香港干诺道中200号信德中心二楼 225号 (852) 2291 6081 (852) 2291 6306 873 铜锣湾分行香港铜锣湾波斯富街18号(852) 2572 4273 (852) 2573 1233 875 中银大厦分行香港花园道1号(852) 2826 6888 (852) 2804 6370 884 港湾道分行香港湾仔港湾道26号(852) 2827 8407 (852) 2827 4993 899 湾仔胡忠大厦分行香港湾仔皇后大道东213号(852) 2892 0909 (852) 2892 1073 916 中环永安集团大厦 分行 香港德辅道中71号(852) 2843 6111 (852) 2526 7191 919 筲箕湾宝文大厦分 行 香港筲箕湾道260-262号(852) 2568 5211 (852) 2885 0161 926 上环皇后大道西分 行 香港上环皇后大道西2-12号(852) 2815 6888 (852) 2850 4962 九龙

香港中银大厦简介

贝聿铭与香港中银大厦贝聿铭 贝聿铭(Ieoh Ming Pei)美籍华人建筑师,1917年4月26日生于广州,他的祖辈是苏州望族,他曾在家族拥有的苏州园林狮子林里度过了童年的一段时光。其父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贝祖怡。10岁随父亲来到上海,18岁到美国,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 佛大学学习建筑,于1955年建立建筑事务所,19 90年退休。 作为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他 被人描述成为一个注重于抽象形式的建筑师。 他喜好的材料只包括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钢。 作为20世纪世界最成功的建筑师之一,贝 聿铭设计了大量的划时代建筑。贝聿铭属于实 践型建筑师,作品很多,论著则较少,他的工 作对建筑理论的影响基本局限于其作品本身。 贝聿铭被称为“美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最 优秀的建筑家”。1983年,他获得了建筑界的 “诺贝尔奖”——普里茨克建筑奖。 贝聿铭的童年和少年是在风景如画的苏州和高楼林立的上海度过的,从小立志要当一名建筑师。后来他留美学习建筑学,以超人的智慧多次完成复杂的设计任务,并在纽约开设了自己的建筑设计事务所,又成立了“贝聿铭设计公司”,专门承担工程的设计任务。 在美国的许多大城市中,都有贝聿铭的“作品”。他设计的波士顿肯尼迪图书馆,被誉为美国建筑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还有丹佛市的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纽约市的议会中心,也使很多人为之倾倒。费城社交山大楼的设计,使贝聿铭获得了“人民建筑师”的称号。 在贝聿铭设计的那么多的建筑物中,华盛 顿国家艺术馆东大厅最令人叹为观止。美国前 总统卡特称赞说:“这座建筑物不仅是首都华 盛顿和谐而周全的一部分,而且是公众生活与 艺术之间日益增强联系的艺术象征。”贝聿铭 的作品不仅遍布美国,而且分布于全世界。我国北京西山有名的香山饭店,也是贝聿铭设计的,它集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之大成,设计别具一格。1984年5月间,美国在凤凰城举行建筑学会年会,几百名建筑师和来宾,从500个候选建筑物中选出13个建筑物授予年度荣誉奖,贝聿铭设计的香山饭店名列榜上。

中银大厦设计说明

中银大厦,建筑占地1.3万㎡总建筑面积17.2万㎡地下四层、地上十五层,建筑高62m。这是一幢高度现代化的智能办公楼,兼有银行业务功能,主要用于中国银行和中银集团办公和营业,兼有餐饮、金库、车库等多项功能。世界著名美藉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是中银大厦建筑和室内的设计师。为完成这座宏伟的大厦,贝聿铭先生花费了七年的时间,大厦里的一草一木,一水一石,每个角落都倾注了他的精力和心血。这是继北京香山饭店之后,贝先生创造具有中国民族特色建筑的又一力作,这也是他的大型公共建筑的收笔之作。该大厦被评为新中国成立50周年的五座成就性建筑之一,并获得美国石材建筑协会2001年TUCKER奖。 笔者有幸参加了中银大厦最核心和最重要的部分———整个首层以及二层营业厅的精装修设计深化工作和装修施工的全过程,并聆听了贝聿铭先生关于大厦设计的深入浅出的精辟讲话,在与美国贝氏建筑师事务所的建筑师的工作接触中,也了解到贝先生的一些设计理念。在这里就中银大厦大堂的室内设计,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尺度大堂名为四季厅,是建筑的核心部分和灵魂部分,它与贵宾厅相连,地面采用三个花池划分空间,从四季厅上、下台阶即可进入一、二层营业厅。三个厅相互交接,形成一个极具魅力、形式独特的复合空间,并通过四个高大的门洞与办公门厅相通。大堂建筑面积3200㎡,高达45m,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大堂。置身于这个空间中,一种宏伟大气的感觉油然而生,表现出一种惊人的震撼力。这种气势是中国银行总部形象恰当的体现,也是中国银行雄厚实力的象征。与这样的高大空间相协调,室内装修也采用了大尺度的作法。与办公门厅相邻的墙面开有直径7m的圆墙洞,宽大的台阶采用与台阶同深度尺寸的石材(1150mm×1150mm×200mm)。二层营业厅的圆环形坐凳,由每块长1500mm的石材坐凳单元相连而成,台阶两侧的收边石材有2150mm长,最大的一块石材重量近两吨。营业厅出纳区木墙板单元采用1150mm×3165mm的整板。四季厅中有一水池,池中的假山石材没有选用江南纤细的太湖石,而是选用了挺拔粗犷的云南石林的山石。四季厅中有两个大花池,池中种的是粗壮高大的浙江杭州地区的毛竹,大堂上空是一个覆盖整个四季厅、贵宾厅和二层营业厅的巨型钢网架,玻璃镶嵌在外表面,形成一个个的玻璃锥体,与空间墙面轴距6900mm的轴线一一对位,雄浑的尺度在大堂空间中显得十分得体。这样综合起来的处理,使中银大厦大堂形成了一个和谐的宏伟空间,具有完美的整体感和强烈的感染力。 材料大堂地面采用意大利米黄色凝灰石、黑麻花岗石以及啡纹大理石。墙面几乎全部采用米黄色的凝灰石,与外墙完全一致,建筑内外有一气呵成之感。只有在首层和二层营业厅出纳区后墙采用了红榉木饰面的木墙板。大堂顶部是网架玻璃采光天棚,首层营业厅天花和二层营业厅天花采用了银灰色的厚铝板,首层营业厅出纳区的天花采用轻钢龙骨石膏板,白色乳胶漆饰面。悬挂在天花上的凝灰石吊楣与营业柜台向前伸出的雕塑般的大花绿石材钱斗上下相互呼应。厅中的固定家具———保安台、咨询台、填单台的表面由凝灰石、玻璃、木材组合而成。地面花池和坐凳都用凝灰石制作。大堂使用的石材中,米黄色的意大利凝灰石占据了主要地位,形成偏暖的建筑基调,对于北京是适合的。米黄色石材饰面的中银大厦既显示出庄重稳定的银行建筑的性格,又能在寒冷的冬天给人一分亲切感和暖意。大厦墙面、地面均采用哑光凝灰石,建筑更显稳重高雅。 空间空间与形式的关系是建筑艺术和建筑科学的本质。贝聿铭先生说“建筑就是空

关于香港中银大厦的浅谈

楼高加上当地台风季节强劲的风力,使得建筑物的结构系统需要非比寻常的解决方式,结构工程师罗伯森,这位ENR杂志1989年的风云人物,向贝氏建议采用合成的超强结构体,即以钢组构成盒状,内灌注混凝土,以之做为抗风力暨承重的主干。 仔细观察中银大厦,会发现许多贝氏作品惯用的设计,以平面为例,中银大厦是一个正方平面,对角划成4组三角形,每组三角形的高度不同,节节高升,使得各个立面在严谨的几何规范内变化多端,至于平面的概念,可以溯至1973年的马德里大厦,马德里大厦亦是以方正的正面做多边的分割,分析其组合,乃系两个平等四边形的变化。 中银大厦整栋大楼以三楼营业厅,17楼高级职员专用餐厅兼宴客厅与顶端70层的“七重厅”等处最受瞩目。 两层楼高的营业空间恢宏,以石材为室内主要建材更增加其气派,位在该层中央直达第17楼的内庭,其在询问服务台上方的天花处形成一个金字塔,令人联想到巴黎罗浮宫整建案的设计,同样是金字塔造型,两者有着不同的空间意义,罗浮宫一案是由玻璃形成一个罩覆的实体空间,中银大厦是在一个实体空间中塑出虚负的空间。贝氏极为知名的华盛顿艺廊东厢,在东西两廊间的广场,有数个小金字塔错落地分布在喷泉,这些小金字塔是以其雕塑性来丰富景观代间,同时为两廊之间的地下通道采光,若追根究底贝氏采用的最早之金字塔造型,是拟建于剑桥的肯尼迪纪念图书馆,该案因为基地未获解决而夭折,这四个案子的金字塔尺度大为殊异,唯一共同点是皆具有采光的功能。 17楼是第一个有斜面屋顶的楼屋,斜面达7层楼高,在北侧的休闲厅,透过玻璃天窗可以仰视到大厦的上部楼层,自中庭可以俯看到营业大厅,空间的流畅性在此再现得淋漓尽致。第七十楼的“七重厅”是举办盛大宴会的场所,大厅中有张可坐24人的大桌,两侧有数组沙发,南侧是备餐间,储藏室及男、女厕所,整层就是一个大房间,加上高斜的玻璃屋顶,尺度巨伟,通常建物的顶屋是机械房,贝氏却将香港中银大厦机械房安排在第六十九层,在其上层创造一个充满阳光的玻璃厅,引进阳光,引进风光,将人们对空间的感觉引进至高的层次,令人衷心地佩服建筑师的气魄,这是贝氏一贯的设计手法——结合阳光与空间。玻璃帷幕墙需要定期清洗,中银大厦的造型独特,清洁维护需要特殊的设计配合,因为建筑物没有平台,清洁工作台得储藏在第十八、三十一、四十四与六十九楼的机械房内,操作时,工作台得由特别设计的窗门出入,斜面的部分,与喷泉地大厦的方法相同,在斜面周边设计轨道以架设工作台,受大斜撑构体的影响,垂直的窗棂不是连续的,工作台的挂勾特别加长以增加安全性,一幢建筑施工完成并不意味结束,日久天长的维护工作随着业主迁入而开始,建筑师有责任藉着良好的设计为业主考虑,中银大厦是一个典范。 中银大厦有个三层楼高的石质墩座其上是玻璃帷幕墙楼层,这点是贝氏作品的特例,通常贝氏设计的高楼,由底至顶通体只有一个建材,墩座是因应基地的斜坡而设计,同时希望藉着厚重的石材,增强稳定的感觉,墩座部分的窗框呈“冂”形,在窗底加一横石,而非四边连续呈口字形,相同的窗框出现在好莱坞的艺人经纪中心;石柱顶端的四方菱形白色石饰,则可在巴黎的罗浮宫整建与北京香山饭店见到;第十七楼与七十楼的遮阳设施,同样地曾用在华盛顿国家艺廊东厢与达拉斯梅耶生音乐厅;大厦南大门两侧的灯座,使人想到了台中东海大学校区内的类似设计,这些“似曾相识”的建筑语汇与元素乃是经过历练的设计结晶,凡能经得起考验的,就是历久弥新的设计,这就是贝氏作品隽永的原因。大厦东西两侧

贝聿铭建筑作品欣赏之香港中银大厦

贝聿铭建筑作品欣赏之香港中银大厦 香港中银大厦(1982-1991)是贝聿铭先生所有建筑作品中最高的一幢, 1990年5月落成后他就宣布退休,这幢建筑象征着贝氏事业的巅峰。曾主编<建筑论坛>的著名建筑评论家Peter Blake赞赏它为继西格兰姆大楼后最优秀的玻璃幕墙大楼。 香港与贝聿铭本人一样,把东西方文化交融得如此出色。贝聿铭家族与中国银行渊源甚深,早在1920年,贝聿铭的父亲就已经是香港中国银行的主管,后来更曾任中国银行的总经理。1982年,当中国银行的代表前往美国时,贝聿铭欣然接受了这一设计邀请,并把这项邀请视为对中国和中国银行所尽的义务。当时,汇丰银行由著名建筑师福斯特设计的那座里程碑似的大厦建在港湾边沿,位置显要,而且有庞大的10亿美元预算作后盾。贝聿铭可享受不到这些优势。他只得到1.3亿美元的资金,而且地皮面积小,环境荒凉,高架公路从三面把那里框死。香港的港口和小山之间已经挤满了密密麻麻的四五十层高的摩天大楼。贝

聿铭要想在如此不利的地皮上建造出引人注目的建筑物就必须把大楼造得出奇地高。他自己也承认,纯粹依靠垂直高度的表现手法与香山饭店深思熟虑的朴素风格相比,是“180度的大转弯”。问题是,香港每一街段所拥有的摩天大楼数目已超过世界上任何其他城市。贝聿铭承诺说:“银行大厦的西洋派头将不比任何其他建筑物逊色。香港是世界的十字路口,它有技术也有办法建筑一幢现代大楼。” 在传统的高层建筑中,大楼重量随楼层的增加而增加;楼越高,柱越粗。建筑师们给支撑建筑物重量的长方形框架绑上横向拉结条起稳定作用,防止大楼侧面发生摇摆。由于香港经常受台风袭击,其横向拉结条的标准是纽约的两倍。如果换一位不像贝聿铭那样敢于大胆创新的建筑师,在面临这种额外的负担和预算资金不充足的情况时,也许就满足于建造一幢标准的50层盒式楼。然而,诺尔曼·福斯特那幢大受赞扬的银行大厦就坐落在两个街段之外的地方,不可避免的竞争促使贝聿铭尝试一切建筑可能。 从香山饭店回美国后不久,贝聿铭请儿子山地把一根方形木杆沿纵向切开,做成四个三角扇面柱,再将顶端切成斜面,用橡皮带把柱绑在一起。当贝聿铭滑动这些柱子,让它们互相分离时,在向上达到柱子四分之一高度的地方,一座体积逐渐缩小、带有壁阶的塔状物出现了;在达到一半高度和四分之三高度时又分别出现了第二和第三座塔状物。剩下的那根柱子继续向上升,形成金字塔般的顶点。山地说:“父亲喜欢在召集助手之前闭门思考问题。我觉得,上述构思在父亲头脑中已完全成形。” 贝聿铭把图纸和由那捆柱子发展成的模型放在一起给莱斯,这是一位建筑工程师,他从贝聿铭的建筑灵感中发现了一种新概念的萌芽。这种概念将用经济实

香港十大标志性建筑

香港十大标志性建筑 中银大厦 1、中银大厦 位于中环黄金商业圈。 富丽堂皇的中银大厦,共70层,由著名建筑师贝聿铭设计,高达368米。 建成于1990年,是当时香港最高的建筑物,亦是美国地区以外最高的摩天大厦。外型像竹子的“节节高升”,象徵著力量、生机、茁壮和锐意进取的精神;基座的麻石外墙代表长城. 香港会议展览中心 2、香港国际会议展览中心 位于湾仔海旁地带的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是该区最新建筑群中的代表者之一。新落成的新翼,设计如同一只向天空展翅飞翔的巨鸟,全现代化的外形、由铝金属与玻璃两种物料结合,预告了21世纪的建筑新趋势。是旧会议展览中心的延伸,成为观光客留影拍照的新地点。整个展览中心面积宽广,大片落地玻璃正对着湾仔码头,景色迷人,这里经常举办些商业会谈、流行展览、服装秀等,吸引许多厂商及爱好流行信息的民众来此参加。 除了作大型会议及展览用途之外,这里还有酒店两间、办公大楼和豪华公寓各一幢。而它的新翼由填海扩建而成,内附大礼堂及大展厅数个,分布于三层建筑之中,是世界最大展览馆之一。

香港国际机场 3、香港国际机场 位于大屿山的赤腊角机场,香港国际机场于1998年7月6日香港回归周年之际投入使用,被评为“20世纪全球十大建筑”之一,耗资1550亿港币,总面积达1248公顷,在弹丸之地的香港是个奇迹。 青马大桥 5、青马大桥 自1997年5月开放通车以来,青马大桥成为连接大屿山香港国际机场及市区的干线公路,不单是香港一个主要的建筑标志,更是全球最长的行车及铁路吊桥。它全长2.2公里,壮观恢宏的气势完全超越了美国的金门大桥。

国际金融中心二期 6、国际金融中心二期 国际金融中心二期跻身世界最高建筑前十名之列,于2003年年底落成。大厦楼高420米,共88层,是全港最高并拥览优美维港景致的建筑物,被称为“惊世之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