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笔记的内涵

关于读书笔记的内涵
关于读书笔记的内涵

关于读书笔记的内涵

一、读书笔记的内涵自先秦以降,相继出现的笺注、序引、文论、诗话、评点、札记等著述中,大都包容着读书笔记的成分和因素,或者其本身就是专一的读书笔记,大学生读书笔记的写作。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革,读书笔记古今相参,继往开来,在不同的范围内和不同的层次上,表现出了不尽相同的内涵。就接受现代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而言,他们常写常用的读书笔记,一是泛指在阅读书文过程中,自觉运用文字、符号、色彩,把感受到的精要内容和心得体会,记载下来或标示出来的文本资料,它们是自由灵活、千姿百态的;二是特指在阅读书文的基础上, 总结学习成果或审视品德修养的一种文章写作样式,虽则无固定法程,但它们是相对完整、集中,能够独立成篇的。具体地说,大学生们的读书笔记,具有多种不同的书写方式。

1. 摘录式:即把书文中最重要的基本观点、科学论断、新颖提法、典型数据,以及含义深刻的名言警句,原原本本地加以抄录或标记。如大学生们正在深入学习社会主义的荣辱观,他们大都把“八荣八耻”的内容和意义记录了下来;还有些同学摘抄了诸多名家对“荣”与“辱”的精辟言论,以及有关国计民生的统计数字,均可属此一方式。

2. 提要式:曾被分为“概括式”、“提纲式”、“缩写式”、“提炼式”等,实则俱可“殊途同归”。它化繁为简、化分为总、化实为虚,把所读书文的全部或局部内容加以综合归纳,然后用

简练的语句揭示出其要点或主旨。

一位大学生阅读《知荣明耻树新风》一书后写道;“此书以人为本,联系吾辈学养,采灵活多样方法,围绕‘八荣八耻’,辨是非、善恶、美丑,坚定吾辈理想、信念,强固吾辈使命、责任。”这几句话虽扼要,却抓住了所读著作的特点和要义。惟提要式亦不一而足。清儒唐彪曾主张以诗句概括全书,后又有人以一字、三字总揽段意。这也是可资借鉴的。 3. 阙疑式:即把书文中自感到不理解、不明白、不同意,或众说纷纭的的有关歧疑记录下来,只疑不解,以备日后思考、研究。古人认为“, 学者必不能无疑,惟在于有疑而能阙。”因之他们主张“为父师者当置册子与弟子,令之日记所疑”,强调“凡书有不晓处,用册子记出,时时思索,自然能解也。”[1 ] 这是很有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的做法。

今之大学生虽面临诸多疑问,却少有扎实的专录。偶见其所读之书文行间亦画有“ ?”,或旁批“不懂”等词语,但分量不重, 质量不高,难以循此继进,影响思辨与创新能力的发挥。应当弥补这个“阙疑”了。 4. 注解式:这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方式,肇始于先秦对经典著作的传注。如今用于对书文中的词语、名物、典故、史实等进行解释和说明。它要求准确、全面,有根有据,经得住检验和推敲,切忌顾此失彼“, 面东向而忘记西墙”。近来有人将时尚词语“愤青”,简单地释为“愤怒的青年”,而忽略了它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变化和实质,是不完全符合其实际含义的,应做具体辨析。

5. 感悟式:这种方式主要是反映阅读书文后的感受、领悟和

收获,又称心得式或体会式。古人吴因之有云:“凡理不疑,必不生悟,惟疑而后悟也;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1 ] 可见感悟式与阙疑式是密切关联的。惟感悟式却不只在于生疑,感悟的内容可以是多方面的;在写法上,它亦不拘短长,应感而发,短则三言两语,甚或一两个字;长则数百千言,至可独立成章,表现出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联想和情思,凝聚着读写主体的观点和见解。

这就是所谓读书笔记的“高级形式”———读后感了。此外,还有几种记写方式,也是很常用的。一曰评点式:它是对唐宋以来的诗文评点,明清以来的小说评点的承传。既可在所读书文的首尾、章节的前后、天头地脚、栏框左右、字里行间批注、评说,又可用各种符号在紧要处、精彩处圈画、点染。对少数精读、熟读过的经典性论著中的有关部分,还可饰以红、黄、蓝、绿等色彩,读后感《大学生读书笔记的写作》。这就不仅是提示其精要,且使之有了艺术的美感了。二曰札记式:札,是古代写字的木片,容量不大, 字数不多。

今之札记式笔记亦多是简短、片断的,其间无须必然的联系,亦不必有头有尾,每以一个或几个自然段落,自成起讫,并列地写在笔记本或活页纸上,有时还可再加以圈点。它的适用性较强,除不宜做一两个语的评注外,读书笔记的多种内容方式,均可包容其中。且在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即可分门别类,加工整理,使之具有专论或专著的雏形了。三曰卡片式:这是读书笔记中最为小巧灵活的一种方式。卡片用较厚的纸张按一定的规格裁制, 不必装订。可用以集中地摘记同一著作或同一专题的资料;也可用以分别地积累各种书文中

的资料,然后再归类保存,以备取用。据载,鲁迅先生写《中国小说史略》,记了5000 张卡片;著名作家姚雪垠创作《李自成》,记了20000 张卡片。有些大学生对此多所感悟:“没有记卡片,不敢写论文”了。

综上所述,可以明显看出,是多种不同内容、不同工具和手段的书写方式,相互交叉,综合运用,构成了读书笔记的总体内涵。它们在读书过程中是分散、片断书写的,到弥纶成篇时,即要“化分为总”、“万涂归一”了。随着电脑技术的普及,读书笔记的各种传统书写方式,大都可借助于电脑,变得更为快捷、方便、适用,但电脑绝不可能代替读写主体的支配与操控。大学生们应当自觉地掌握、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于读书笔记的写作,使之有利于积累知识、巩固记忆、强化品德修养、促进创造性思维,成为读书治学、立志成才的基本功。

二、读书笔记的高级形式———读后感的基本型“文无定法”,作为读书笔记的高级形式的读后感它的写作也是没有“定法”的。值得注意的是另一通说:“定体则无,大体须有”,意谓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文章写作模式是没有的,但其基本的形态、体式却是必须要有的。因之许多“妙识文理”的学者、作家又都强调“务先大体”,“履端于始,则设情以为体”, 即要求在写作伊始,必先按照所要表达的情思和意图,确定所要使用的文章的基本形态和体式,以规范本体,使内容与形式“合模入扣”。在读后感的写作实践中,应当把上述两种通说辨证地统一起来。读后感的基本型,实际上就是

它的“大体”,亦即它的基本形态和体式。解剖开来看,它是由表达方法、文体基调和结构框架三个要素组合而成的。

表达方法,是运用语言文字写景、状物、叙事、明理、陈情的手段和技能,主要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五种。文章的内容不同,它所使用的表达方法也就必然地要有所差异。尽管各种表达方法可以相互交叉、综合运用,但在各种文章中都必定以其中一两种为主。读后感的写作,既要介绍所读书文的内容,又要联系实际写出自己的感悟,阐明一定的观点和见解,并予以论述和辨析。这就自然要以叙述和议论为主,而不得多杂以描写和抒情了。

有些大学生写读后感“离谱走样”,即每与表达方法选用不当有关。“蔚蓝色的天上,飘着几片棉絮似的白云”, 这样的描写句本身无须挑剔,但把它用在读后感的开头,就显得“折绕”、“失体”了。文体基调,是不同内容、不同作用、不同类型的文章,分别表现出来的基本格调。它与文章的个人风格有关,但又不是同一内涵。故有学者别称之为“文体风格”,或“风格的客观性”。古代著名文论家刘勰在其《文心雕龙·定势》篇中,着意指出:“章表奏议,则准的乎典雅;赋颂歌诗,则羽仪乎清丽;符檄书移,则楷式于明断;史论序注,则师范于核要;箴铭碑诔,则体制于弘深;连珠七辞,则从事于巧艳”。

非常明确地肯定了“章表奏议”等20 余种文体的基调, 即“典雅”、“清丽”、“明断”、“核要”、“弘深”、“巧艳” 等,并把它们视为“准的”、“羽仪”、“楷式”和“师范”。现代著

名学者范文澜先生精要地解释说:“章表奏议,不得杂以嘲弄,符册檄移,不得空谈风月。”[2 ] 引而申之,如今之应用文中的贺信与悼词,其基本格调迥然不同,是绝不可混淆的。至若读后感,它所写的是一己之感受、领悟和见解,既可策励自己,又可启迪他人,理应具有真切、质朴的基调。它与序跋、评论相近,但比序跋翔实、具体;比评论平易、感人。如果写得过于概要、艰深,那就“离弦跑调”了。

结构框架,是指文章的总体状貌及其主要的组成部分,亦称篇章格局。我国是一个古老的文章大国。历代文家前承后继,在极为丰富的写作实践经验中,将一般文章的结构框架,总结概括为起承转合四个组成部分,一直沿用下来。后来遭到批判,被视同“八股文”予以否定。其实,只是“八股文”僵化了起承转合,但起承转合并不就是“八股文”。两者在内容表现和产生时间上,都不是一回事。近年来有学者重新解释、评估起承转合,颇有些积极的实践意义。就读后感而言,它的结构框架无拘无束、即兴而成。但若寻求、抽象其共性,那就会发现它大都也自然地表现出了起承转合的轨迹。

读后感的“起”,是全文的开头部分。或“顿入”, 或“渐引”,都必定要写出对所读书文的感受和印象。它是概括的总说,文字简要,观点鲜明,有吸引力。读后感的“承”,继“起”而发,写出所读书文的精要, 文字相对具体,重点突出,有感染力,是写好全文的基础。读后感的“转”,即内容的转折和深入。它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生发联想、联系实际,写出读写主体的心得和体会、思考和见解,是写好全文的重心所在。读后感的“合”,是全文的结尾部分。

或“绕回”,或“宕开”,都要强化全文主旨及其实践意义。[关于读书笔记的内涵]

设计类读书笔记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读书报告(读书笔记) 学院:艺术学院 课题名称:广西南宁市东方外国语 学院片区景观规划设计 专业(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班级: 09-09 学生:梁艳梅 指导教师:黎勇 日期: 4.27

日期: 2013 年 04 月 28 日 读书地点:家 读书书名:设计的觉醒 作者:田中一光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1-1 读书内容(章、节): 本书是田中一光先生在大陆首次发行的文集,他以亲笔文字将读者带入自己的工作与生活,去体验与众不同的设计人生,进而认识一个真实、全面的田中一光。设计大奖上的冉冉新星、办公室里的“工作狂”、讲台边的“园丁”、玻璃窗边的编排指挥家……他工作上的非凡才华让人敬佩奋发;而年龄最小的歌舞伎观众、戏剧舞台上的活跃份子、爵士乐的鉴赏家、厨房里的美食创意鬼才……他生活中的情趣又让人心生向往。身为设计师的田中一光先生,以清丽优美的笔触,充满画面感的描写与记录,将设计之道与生活之道自然融合,在启迪设计智慧的同时,也为读者打开了更广阔的生活视野。 田中一光先生于2002年去世,从02年至今的这段时间,中国设计界对日本设计的关注与日俱增。日本人骨子里对细节和质感的偏执;岛国人因为资源的匮乏和人口比例的失调所引发的忧患意识;消费文化在日本的白热化发展导致的市场极度细分,这些日本的特殊性所衍生的设计特质给国人探寻自己的设计之路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与引导。日本设计在国内的反响让我们认识了当今日本设计界的一批中坚力量:原研哉、深泽直人、隈研吾、安藤忠雄……而作为这些设计师的前辈,真正日本设计风格与哲学的开拓人物田中一光,向我们更好地呈现了日本设计的发展、沿革、嬗变。在追根溯源中,我们期待国人对设计本质的不懈求索精神,终将觉醒。 读后感: 一直在思考为何有关日本设计的书籍近年在国内如此受欢迎,而在此书中我似乎离答案又近了一步。因为它展现的是以田中一光为代表的战后第一代日本设计师,伴随时代变迁和发展不断实践与思考设计的本质,以期更准确地把握人类自身价值和生活观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根植于现代设计中的理想基因被再次唤醒。一个错位的对应,现在的中国正如六七十年代的日本——都是世界工厂,我们看着日本从阵痛中走过,欣然发现他们自信地走出了一条不卑不亢的设计之路。

先进教育理念学习心得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先进教育理念学习心得 篇一:教育新理念学习心得 《教育新理念》学习心得体会城郊小学倪朝辉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没有高素质的学生。当然,没有成功的教师,成功的学生也就无从谈起。《教育新理念》一书的理念,使我感受很深。 历史是发展的,教育是变化的,思想是流动的。一成不变的教育和不思变革的教育思想是缺乏生命力的,不断根据时代的特点调节我们的思想、发展我们的观点才能成为教育改革的主动者。 好的教育是相对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绝对的、统一的“好”教育是没有的,好教育不能通过模仿和抄袭而获得,教育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我们应该根据特定的教育目的、教育场景、教育对象、教育任务和教育者自身的条件确定一种相对较好的教育行为方式,选择和创造自己认为好的教育。 教育是哲学,是艺术,是诗篇,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

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教育需要我们的热情和生命去拥抱。 每一位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可以努力成为一名教育家,而不是教书匠,关键在于要有自己对教育独立的理解,有自己对教育的理想,有自己对教育的持久的追求,并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面向未来的社会,是学习型的社会,面向未来的学校,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必须是一名学习型的教师。学习型的教师,能善于获取、创造、转移知识,并以新知识为指导,勇于修正自己的不足之处;并且 不断超越自己,培养全新、前瞻、开阔的思维方式。新课程改革是一项观念和实践相统一的系统工程,其中观念的变革是最基本的。“观念领先”是实施课程改革的重要基础 和先决条件。更新教育理念,首先是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没有现代教育思想就不可能有现代教育行为。在新课程中,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于者,教学活动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地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 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读书笔 记 人生之旅,快乐无限在图书馆漫无目的地享受群书的包围时,一个不经意的抬头,我的眼光落在了《生活的艺术》这几个字上。生活艺术,这两个字深深地吸引了我,引起了我的好奇心与欲望。于是,我进一步走进它,静静地翻开了目录,神奇而又安静的心 灵之旅启程了 人生之旅,快乐无限 在图书馆漫无目的地享受群书的包围时,一个不经意的抬头,我的眼光落在了《生活的艺术》这几个字上。“生活”“艺术”,这两个字深深地吸引了我,引起了我的好奇心与欲望。于是,我 进一步走进它,静静地翻开了目录,神奇而又安静的心灵之旅启 程了…… 近来正十分关注怎样享受生活的我,无疑地我对《生命的享受》这几章很感兴趣。我来到了角落边的一张沙发上,微笑地与那些 文字融在了一起…… 文中讲到了快乐问题,有一处文字引起了我的思考——“惠 特曼说:‘我这样地做一个人,已经满意了。’所以我也以为我 现在活着,并且也许还可以再活几十年,人类的生命存在着,那 就已经够了。这样看法,这个问题便变为极简单,而不容有两个

答语,就是人生的目的除了去享受人生外,还有什么呢?”是的,人的一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活着的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活法。开心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为什么不开开心心地过每一 天呢?开心地活着更有价值。日子一天一天地过,我们一天一天 地重复着生活,日起日落,其实生活就这么简单。但是如何从简 单中得到乐趣呢?那就要用心去挖掘,去享受每一个美的片段。“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句话大家都耳熟能详,也不难理解其中的含义。但是能真正做到的有几个呢?在这个物 质诱惑的时代,很多人都茫然地追求着金钱、地位。是的,追求 自己要的东西固然没错,但是有多少人,等到他真正成为富翁时,才知道那并不是自己想要的……所以,你要明确自己要的到底是 什么。生活其实没必要太多的强求,开心就好。 快乐并不难寻。它隐身地藏在了天空、花草、树木等大自然 的一切中,还隐藏在诗歌、音乐、舞蹈等艺术中,更隐藏在亲情、友情、爱情等情感中……偶尔地发呆,静静地沉思,轻松地阅读,放声地歌唱……这都是享受。只要你用心去享受,快乐无处不在。生活其实很美好。那些看不见的快乐。围绕在你身旁的每一个角落,它们和你只隔着一层薄薄的面纱,它们等待着你去掀开而一 睹快乐的芳容。 我记得朱自清曾《荷塘月色》里写到:“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惊天动地的生活能给我们带来快乐,平凡恬淡的 日子也一样能给我们带来快乐;荣华富贵能使人快乐,粗茶淡饭

高二英语完整语法讲义解析

高中英语必修五各单元语法讲解 第一讲过去分词做定语和表语 1.English is a widely used language. 2.He threw away the broken cup. 3.This is one of the schools built in 1980s. 4.Prices of daily goods bought through a computer can be lower than store prices. 单个过去分词作定语,常放在被修饰词的前面; 过去分词短语作定语,常放在被修饰词的后面。 spoken English = English which is spoken terrified people = the people who are terrified an organized way = a way that is organized affected area 灾区 = the area which is affected stolen culture relics = culture relics that had been stolen the book recommended by the teacher = the book which was recommended by the teacher printed articles = articles that are printed 定语 1) Doctor John Snow was a well-known doctor in London. 2) John Snow told the astonished people in Broad Street. 定语 表语 3) He got interested in the two theories. 4) Neither its cause, nor its cure was understood 表语 Past Participle as the Attribute Past Participle as the Predicative表语定语 1.terrified people 1.people who are terrified 2.reserved seats 2.seats that are reserved 3.polluted water 3.water that is polluted

从概念到形式读书笔记

三亚学院 学生读书笔记 学院:艺术学院班级: 姓名: 学号: 课程名称: 指导教师: 2014 年12 月

《园林景观设计——从概念到形式》 ——《从概念到形式》读书笔记 《从概念到形式》主编:里德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6-1 字数:376000 页数:180 阅读时间:2014年12月 摘要:风景园林这级的传统方法常开始于调查,即调查业主的目的,调查场地的尺寸,调查潜在使用者的需求。这一过程的规范性提法既是“立项、场地勘察、场地分析”。调查结果后就要进入下一步——概念设计。概念设计的过程体现了改善特定场地景观的一些思想,这些思想通常是调查的逻辑结果。但有时他们先于调查,只能通过点差去修改这些思想,使之更加精炼。对于设计师来说,一个很令人头痛的事就是把概念转化为特定的、详细的空间组织形式。《园林景观设计》(从概念到形式)提供的一些生动、实用的技巧,能把这一转化过程变得更加容易,使之更富有成效。《园林景观设计:从概念到形式(原著第2版)》中提供的方法在传统的和非传统的景观设计中得以印证,为设计思路和方案图提供了概念和哲学方面的基础。里德利用几何图形和自然图形色画出最终的设计方案。 《从概念到形式》包括以下模式 1. 矩形模式:迄今为止矩形是最简单和最有用的设计图形,它同建筑原料形状相似,易于同建筑物相配。用90°的网格线铺在概念性方案的下面,就能很容易地组织出功能性示意图。通过90°网格线的引导,概念性方案中的粗略形状将会被重新改写。这种90°模式最易与中轴对称搭配,它经常被用在要表现正统思想的基础性设计。矩形的形式尽管简单,它也能设计出一些不寻常的有趣空间,特别是把垂直因素引入其中,把二维空间变为三维空间以后。带等高线的曲线90°矩形网格,与直线形的建筑物边界和主动娱乐空间相适应。 2. 三角形模式:45°/90°:重视其模块并注意对应线条之间的平行还是很重要的。三角形模式带有运动的趋势能给空间带来某种动感,随着水平方向的变化和三角形垂直元素的加入,这种动感会愈加强烈。能与建筑物保持稳定的连接,也能同跳动的环线相融合。适应于建筑物边界。软质外边界的弯曲线45°/90°网格线,适于人行道和车行道。注意事项:当45°或90°改变方向时,向内的转角应该是90°或135°。30°/60°:可尝试用六边形来组织空间。根据概念性方案图的需要,可以按相同尺度或不同尺度对六边形进行复制。当然,如果需要的话,也可以把六边形放在一起,使它们相接、相交或彼此镶嵌。为保持统一

教师读教育新理念心得

教师读《教育新理念》心得读完《教育新理念》这本书,真的是受益非浅,袁先生的这本书,给我感动最深的不但是他对教育内在规律的深刻研究,更像是他对教育的最切深的感悟。他的一个个小小教育故事,以小见大,给人以最深刻的反思,这让看似深奥的教育理念变得简单起来,宁静悠远,似清泉,无疑给我这半个槛外人以无限惊喜! 文章的第一章节谈到的是课堂教学的革命,这一章节也是我看得最入迷的一章,我一连看了好几遍,文中分5个小节,分别谈到了5种最新的教育新思路,很是令人深思。其中,我最喜欢第1、3、4小节的教学理念阐述。即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以综合为导向的教学和研究性教学。 在很多中小学的墙壁上都能看到这样的几个大字“教育要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而怎么样去面对?又是怎样去做的?老传教士式的教学似乎依然高高地举着大旗,让外面的这些深奥的几个面向显得如此的暗淡无光。我欣赏教育从实际出发,可是教育是为什么而设的?说到底不就是为了解决现实的问题吗?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不正是遵守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客观哲学规律吗?那我们教师该做些什么呢?文中的一句话说地好“问题的能力在于学生,能不能以问题贯穿教学在于教师”。 放眼我国的现代教育,高分低能的真的很多,这是文中

给我的信息,当然这也是我的同感之处,文中的有个小故事使我思考良久,这个故事说的是有一位校长(化学老师)给他的学生重考一年前的高考试卷,结果是平均分16.5分,而一年前他们高考平均分是94分。这说明了什么呢?什么样的知识是我们所要真正需要的,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我们的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东西?我们不是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吗?而且现在每个学生要学习很多的知识,就像一个酒柜,需要时常整理,学生也应该学会去整理自己的知识,这样才不至于出现上面让人痛心的故事! 就文中所说的研究性学习,我认为与问题教学是一脉相承的,只不过研究性学习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并能培养同学们主动学习的行为习惯,研究性学习其实质也是让学生发挥自我动手动脑来解决实际的问题,要知道,为了很好地解决一个问题,需要掌握的不仅仅是某一单方面的问题,这就需要同学们自我收集各种相关的资料,久而久之,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得到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可以说研究教学是问题为纽带教学的更进一步形式,具有更高的教学价值。这本书中另外有一个让我感到心灵碰撞的地方,就是第2章节第4小节中关于提升美育的讨述。美育的本质意义书中是这样写的“美育的本质意义不在于技术层面,不在于获得一些技能技巧,而在于培育美的精神,即对美的境界的追求”。其实世间的一切都可以用美来表示,比如说我

《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

《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 《生活的艺术》是1937年林语堂在美国专门从事创作后发表 的第一本著作。其后成为美国当时的畅销书,并为翻译成十余种 语言,其中当然包括中文。林语堂在这本书中表达了他个人对生 活方方面面的看法与见解。在中国大陆出版的版本(因为林语堂在书中的某些观点与 《生活的艺术》是1937年林语堂在美国专门从事创作后发表 的第一本著作。其后成为美国当时的畅销书,并为翻译成十余种 语言,其中当然包括中文。林语堂在这本书中表达了他个人对生 活方方面面的看法与见解。在中国大陆出版的版本(因为林语堂在书中的某些观点与马克思主义发生一些冲突,编者在整理出版过 程中对原著进行了一定的删改)分为十四章,每章都会有一个特定的 话题,在前几章(分别是1、the awakening 2、views of humankind 3、our animal heritage 4、on being human)中林语堂讲述了他对于人类的总的看法。接下来的部分都从生活的各个 方面发表林语堂的个人见解。其中触及了大部分人都避开的话题,如有关性方面的问题。在第八章的第三部分on sex appeal 中林 语堂毫不忌讳地说出了自己对性的观点。其中有这么一句话:Confucius reduced the great desire of human beings into two:alimentation and reproduction, or insimpler terms, food

and drink and woman。这其实与我们平时所接触到的典型中国学生读物相比林语堂的这本著作显得很不“正统”。不过对于大学生来说,却是一种思辨的享受,只有接受不同的思想再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才能在阅读学习中学到东西。除此之外书中还有一些颠覆传统的思想观点。比如说书中有一部分说到自古以来不吸烟者往往在烟民面前有某种道德上的优势。针对这一观点林语堂根据自己失败的戒烟经历对这种观点进行分析并反驳了这一观点。(我想也许是林语堂自己是个大烟民的缘故吧) 该书的另一大特点就是林语堂在表述自己的观点之时往往是旁征博引,从中西两方面进行比较论述。比如在Americanvices 中林语堂对中国人和美国人对时间不同见解进行了比较。美国是依靠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实现繁荣的。与之配套的成熟的市场经济要求系统高效率的社会分工。社会中一旦一道工序出现问题时就会引起社会经济的混乱。因此美国人十分强调效率,时间观念强。与之相比中国在这一方面来说随便得多。在中国人看来,美国人做客都要计划的做法简直就想把朋友亲人之间的亲密搞得跟铁板一样死板而毫无生趣。书中在涉及这一方面方面时往往都是以风趣幽默的语言为主。其中有一段写到了中国人和美国人挖隧道的不同,美国人往往在挖隧道之前要进行一系列勘探,力求两个施工队顺利准确在山体里会合。相比之下中国人说干就干,到最后两个负责一个项目的施工队挖出了两条隧道。 总体来说这是一本极具趣味性又不凡思想深度的读物,如果

语法讲义.docx

《语法讲义》读后感 本学期在老师的推荐下,我读了朱德熙先生的《语法讲义》。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总是会忍不住想做笔记梳理知识点,作为一个中文系的学生来讲,这可能是由于在大一时期长期处于被《现代汉语》支配的恐惧所造成的。朱德熙先生的《语法讲义》是语法学界最有权威的一部语法学著作,读这本书时,大部分是熟悉的内容,尽管熟悉,但是以前这些语法知识,我头脑中是混乱不成体系的,因为我一直对语法方面不太敏感。读这本著作时,每读一部分,就会梳理清楚一些。读完之后,虽然忘记的也很多,但是我还是觉得收获不小。本篇读后感我想从这些内容的归纳,收获以及启示、还有存疑的地方这三点来完成。 一、语法讲义的主要内容 《语法讲义》这本著作分为了十八章来讲,分别就语法单位、词的构造、词类、句型等内容做了多方面,具体的阐释。下面主要是对一些主要章节具体内容的归纳阐释。 第一章为语法单位,从语素、词、词组、句子等最基本的语法内容讲起。在这一章里我了解到了语素作为语法系统里的基本符号,有单音节语素、多音节语素;自由语素、粘着语素;定位语素、不定位语素、成词语素、不成词语素等不同方向上的分类。词是比语素高一级的单位,它可以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在区分是不是词的时候,朱德熙先生归纳了目前存在的三种方法,我们可以根据能不能单独成句、语言成分活动能力的强弱、扩展法等三种方法来判定是不是词,朱德熙先生指出,这三种方法其实是有着各自不同的缺陷的,比如在划分“铁路”、“白菜”、“理发”等词语时,都不能根据其中单一的标准来划分,否则就会出现歧义。所以我们在划分一个词的时候,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分类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本章中,朱德熙先生还讲到了词组,并具体阐释了词组的几大类型:偏正结构、述宾结构、述补结构、主谓结构、连谓结构。并通过举例“我们班有许多外国留学生”来介绍了层次分析的具体应用以及二分法。在本章中,朱德熙先生还指出任何句法结构都可以从两个不同的方面来观察,一个看句子的内部结构,一个看语法功能。本章的第四节是句子。本节中介绍了句子的分类,从结构上分为单句和复句两大类,单句又可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从句子的功能上看,又可以把它分成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称呼句、感叹句五类,朱德熙先生指出,形式与功能之间的关系是错综的,因此这五类句子有交叉的情形。 第二章的主要内容为词的构造,主要讲了几种词的构造的主要类型。如重叠式、附加式、前缀、后缀、复合式等类型的词的构成方式,并细化了其中的一些分类,比如重叠式副词中的基式,附加式中区分一些附加式词语与复合词的辨析,后缀中的副词后缀、状态形容词后缀、“的”与“得”的区别等。并对一些复杂的合成词,以及特殊的复合词中的紧缩式与减缩式进行了区分。并对并立式复合词进行了具体阐释。 第三章从大的层面上讲述了词类的知识。本章首先介绍了划分词类的几大依据:词的意义、语法功能、形态变化三大方面划分,但朱德熙先生指出,实际上根据词的意义来划分词类的方法是行不通的,虽然词的语法功能和意义之间有着密切联系,但是我们在划分词类的时候,只能根据词的语法功能来划分。在印欧语系中,比较适合运用词的形态变化来划分词类,而汉语由于缺乏形态变化,只能通过词的语法功能来进行分类。除此之外,本章还讲到了词的共性与个性,词的兼类等内容。朱德熙先生还指出,汉语的词分为实词与虚词两大类,并具体阐

读书笔记

读《走向新建筑》后感 刚看完《走向新建筑》,这是从本科就听说过无数遍的一本书,现代建筑学的纲领性书籍。但是由于柯布文风的特殊性(柯布一生写了57本书),语言的速度很快,而且是跳跃式的,没有明晰的条理。如果按照柯布的标准“艺术作品应该有清晰的形式”,那么这本书做得是不够好的。所以这本书可以有两种读法。一种是初学建筑的学生,主要是感受柯布破旧立新的英雄主义激情和对建筑的无比热情。一种是在建筑学中已经摸爬滚打一段时间之后,再来重读理论书籍,这时候反思设计,可以领悟到柯布的深意,他复杂的美学观和建筑观,对设计方法和甚至建筑批评的观点等等都值得思考。 美学观与建筑观 一个人通过他的奋斗、他的工作、他内在的战役逐渐赢得了一定的资本、和他个人的征服。但是,所有那些个人激情的追求、那些资本、那些曾经如此热忱地获得的经验,都将消失。生命的法则:死亡。自然通过死亡停止一切活动。惟有劳动的果实可以得到传承。日月在流逝,在日月的河流中,在生命的进程中流逝… 柯布的美学观是完全现代主义的,特别偏好当时的立体主义以及某些未来主义。他认为真正的美必须是抽象的,他不停的提到“体块”“比例”“几何”,最反对的就是装饰,特别是住宅里面各种没用的各种风格的家具和装饰。例如他举了一个法国王后号轮船空间的例

子,“一个纯粹、干净、明朗、合理、健康的建筑艺术。对比一下:地毯、靠垫、华盖、锦缎花纹的墙纸、金漆雕花家具……这些西方旧货市场的阴沉的凄凉相。”另外,柯布在开篇就提出的“工程师的美学”其实可以归结到一种自然美。因为工程师是忠于数学的,忠于自然规律的,所以是美的,柯布大力赞美了飞机、汽车和轮船的设计,对比建筑的落后。柯布还提出“住宅是居住的机器”,这是流传最广的一句话。但是我注意到,这里说的只是住宅,他没有说“建筑是居住的机器。”因为柯布是受到马克思主义影响的,一度还被认为是布尔什维克的卧底,所以柯布提倡建造大量廉价的、合理的、健康的住宅,来服务那些建不起传统风格的昂贵住宅的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满足要求是第一位的。但是柯布从来没有认为所有的建筑都是这样,他在提倡“工程师的美学”的同时,又说“凸凹曲折是建筑师的试金石。他被考验出来是艺术家或者不过是工程师。它与习惯、与传统、与结构方式都没有关系’也不必适应于功能需要。它是精神的纯创造。”柯布并没有让建筑师变成工程师,而是一个考虑到这些因素并超越他们而成为一个艺术家。这种艺术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家,他不在意风格、不在意古典的一整套东西。而是从使用者的真实需要出发,首先正确地建造,然后艺术地建造。 设计方法与建筑批评

学习教育新理念的心得体会

学习教育新理念的心得体会 有人说:读书足以移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因为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 书籍永远是新的。 在课余时间,我有幸拜读了《教育新理念》这本书。这本书阐述了:作为教师究竟应 该树立哪些新的教育理论,转换哪些旧观念。在教育模式、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变革 的今天,我们在转换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方面应如何去做?通过自学使我体会到作为 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习,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与人的 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 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将贯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终,可 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不再仅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仅是教师的特权。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某年轻人来到绿洲碰到一位老先生,年轻人便问:“这里如何?”老人家反问说:“你的家乡如何?”年轻人回答:“糟透了!我很讨厌。”老人家 接着说:“那你快走,这里同你的家乡一样糟。”后来又来了另一个青年问同样的问题, 老人家也同样反问,青年回答说:“我的家乡很好,我很想念家乡的人、花、事物……” 老人家便说:“这里也同样好。”旁听者觉得诧异,问老人家为何前后说法不一致呢?老 者说:“你要寻找什么?你就会找到什么!” 的确,这个故事告诉大家:当你以欣赏的态度去看一件事,你便会看到许多优点;以 批评的态度看,你便会看到无数缺点。反观我们传统的教育,多是为了分数的教育,从教 师自我出发,而不真正是对幼儿这一主体人的教育,教师的抱怨也就“顺理成章”了。而 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幼儿 全面发展(由于个体差异,绝对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我的理解是指孩子 的发展能为个人所驾驭,孩子可以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自由地从事多方面的活动,充 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何况,“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优生”有缺点,“差生”也 有闪光点,在我们教师心目中每个孩子都应是有天才的一面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改变教 育观念,重新整合新型的师生关系,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欣赏者”。从这一角度出发,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合理的心理需求与个性差异,尊重他们的爱好 与选择,尊重他们的人格。同时,及时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予以赞扬,特别是 对“差生”而言,一两次别开生面的欣赏不啻是沙漠里的绿洲,久旱的甘霖,这样将会激 发他们身上的潜能,让孩子在充满鼓励与期待的沃土中成长,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尤其使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所提出“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书中阐述到“创造始 于问题。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性教学。”“美国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教师并不是以 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 作者:唐思恺 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生活对于现代得人似乎非常难,生活让我们很累。人们不停地奔波,因为我们不断的追求。 《生活的艺术》是1937年林语堂在美国专门从事创作后发表的第一本著作。其后成为美国当时的畅销书,并为翻译成十余种语言,其中当然包括中文。林语堂在这本书中表达了他个人对生活方方面面的看法与见解。在中国大陆出版的版本(因为林语堂在书中的某些观点与马克思主义发生一些冲突,编者在整理出版过程中对原著进行了一定的删改)分为十四章,每章都会有一个特定的话题。 文中讲到了快乐问题,有一处文字引起了我的思考——“惠特曼说:‘我这样地做一个人,已经满意了。’所以我也以为我现在活着,并且也许还可以再活几十年,人类的生命存在着,那就已经够了。这样看法,这个问题便变为极简单,而不容有两个答语,就是人生的目的除了去享受人生外,还有什么呢?”是的,人的一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活着的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活法。开心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为什么不开开心心地过每一天呢?开心地活着更有价值。日子一天一天地过,我们一天一天地重复着生活,日起日落,其实生活就这么简单。但是如何从简单中得到乐趣呢?那就要

用心去挖掘,去享受每一个美的片段。“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句话大家都耳熟能详,也不难理解其中的含义。但是能真正做到的有几个呢?在这个物质诱惑的时代,很多人都茫然地追求着金钱、地位。是的,追求自己要的东西固然没错,但是有多少人,等到他真正成为富翁时,才知道那并不是自己想要的……所以,你要明确自己要的到底是什么。生活其实没必要太多的强求,开心就好。 我们不去追求完美的理想,不去追寻那势不可得的事物,不去穷究那些不可得知的东西……最重要的问题是怎样去调整我们的人生,使我们得以和平地工作,旷达的忍耐,幸福的生活。 我们要学会享受生活,热爱生活,积极的过好每一天。第一遍读《生活的艺术》或许我涉世未深,感悟谈不上,感触有一点。或许30 年后,40 年后还可以再读读它,那时候,是否会有更深的体会……

英语语法讲义

前言 第一章英语的时态 第一节一般现在时的用法 第二节一般过去时 第三节一般将来时: 第四节现在完成时 第五节过去完成时 第六节将来完成时 第七节现在进行时 第八节过去进行时 第九节将来进行时 第二章动词 第一节系动词 第二节助动词 第三节短语动词(动词短语):起动词作用的短语第四节非谓语动词(动词短语) 第三章独立主格 第四章虚拟语气 第五章感叹句 第六章从句 第一节名词性从句 名词性从句一:引导名词从句的连接词 名词性从句二:名词性that- 从句 名词性从句三:名词性wh- 从句 名词性从句四:if/whether引导的名词性从句第二节定语从句 定语从句一:关系代词引导的定语从句 定语从句二:关系副词引导的定语从句 定语从句三:限制性定语从句和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定语从句四:介词&关系词 定语从句五:as, which 非限定性定语从句 定语从句六:关系代词that 的用法 第三节状语从句 状语从句一:地点状语从句 状语从句二:方式状语从句 状语从句三:原因状语从句 状语从句四:目的状语从句 状语从句五:结果状语从句 状语从句六:条件状语从句 状语从句七:让步状语从句 第七章形容词和副词 第一节形容词: 第二节副词 第八章主谓一致 结束语

前言 首先,我们简要讨论一下要不要学习英语语法的问题。 中国目前现阶段主张英语语法可以不学的人往往这样说:“我们中国人,如果智力正常,从小就会说汉语,能遣词造句,没见过哪个小孩先学语法再学话的。再说,英语讲得多了,有了语感,语法还不是水到渠成的事。” 本人个人认为这种实践出真知的说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正确性,不可完全否认。但我仍主张学一点英语语法理论。 语法,实际上就是给你语言整体上的语感(规则),学习语法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获得解释语言现象的鱼,更重要的是要让你知道如何用语感去钓语言深层的鱼。 就目前而言,我认为通过学习英语语法,求得对英语的整体感觉非常重要。以前初高中我们只是学习一些语言点,语言现象,最高级的也只是学习了一些独立成块的构词造句,而从没有在空中俯瞰英语语法的脉络和走向,从而造成了盲人摸象,重复记忆,使学生在各个细微的语法现象间迷了路! 英语语法书很多,学习英语语法的方法也不少。但是学好一样东西,根本没有绝对好的方法。如果号称包治百病的医生,要么是庸医,要么是骗子。事实上,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不断尝试中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方法。 归根结底,语言就是规律和例外的组合!!如果两三年内你能把所有的语言规范和所见的语言特例都积累下来,你就是语法精通者! 第一讲英语的时态 在这里我先声明一点,有许多同学都要问,也有许多老师问我,时态是基于动词用来表达英语里的基本时间逻辑概念的高级语法,时态的基础-动词你都没有讲,更别说构成英语句子的名词,形容词,代词,副词了,你讲什么时态?怎么讲?岂不是无米之炊? 在这里大家先明确一点,就是在座的各位都已经不是英语的初级学者,而现阶段存在主要问题不是什么细节问题,而是有没有一个良好的,过硬的基础框架问题! 英语语法里的时态,是随口就说,动笔就有的东西,如果这种基础都不过硬,不管你掌握了多么高深的词汇,多么华丽的句式,都会因为把漂亮的砖瓦错误地放置在了没有根基的建筑结构上,最终都会变成一堆废料! 这就好像盖一栋楼,没有哪个人会说我们先要漂亮的砖瓦,在要稳固百年的混凝土结构!因为都知道,结构不牢固,砖瓦会塌下来砸人!而结构牢固,添置漂亮的砖瓦只是时间和积累的问题! 明白了这层关系以后,我们就正式开始我们的语法课程:英语时态。 在开始讲解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英语一共有几种时态? 英语一共有16种时态:(见表)

《从概念到形式》读后感

从概念到形式读后感 对于设计师来说,一个很令人头痛的事就是把概念转化为特定的、详细的空间组织形式。《园林景观设计》(从概念到形式)提供的一些生动、实用的技巧,能把这一转化过程变得更加容易,使之更富有成效。《园林景观设计:从概念到形式》中提供的方法在传统的和非传统的景观设计中得以印证,为设计思路和方案图提供了概念和哲学方面的基础。里德利用几何图形和自然图形色画出最终的设计方案。 《园林景观设计》(从概念到形式)以生动形象的风格,使得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这一转化过程变得切实可行。因此这是设计师应用快速、简便技巧进行设计的实用性工具书。里德的这些设计手法无论是对室内空间设计,还是室外空间设计,都饱含了引人注目的、有价值的、可操作性的闪光点,这使《园林景观设计》(从概念到形式)成为风景园林师、建筑师、景观规划设计师及相关学生的理想参考书。 本书系美国景观的权威机构--美国风景园林设计师协会组织编写的景观设计书籍,作者结合多年的设计经验,用新的视角重点介绍一些实用的设计方法,是国内景观设计师较理想的参考资料。本书适用于景观、规划设计人员及相关大中专学生。地形是室外环境中的基础部分。他链接景观中所有因素和空间主线,从面使他们一直联系到地平线尽头或水体边缘。地形的作用如同建筑物的框架,地形能系统地制定出环境的总顺序和形态。其他因素被看作叠加在这构架表面的覆盖物。地形还可作为其它设计因素布局和使用功能布局的基础或场所,它是所有室外空阅相用地的基础。平坦地区常具有-种强烈的视觉连续性和统一性。平坦,起伏平缓的地形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和轻松感,而陡峭、崎岖的地形极易在空间中造成兴奋和放纵的感受同样,人所站立的地表面倾斜度也会影响空间气氛。一个人站在平坦地面上时比站在斜坡上略到更安全、更轻松。斜坡地而使站立在感到不舒服,并易使他不断滑动路基平整乃风景园林设计不可分别的一部分,因此,它必须在平面图上与功能和形式分布一样,同时受到周密的考虑。没有经验的设计师往往在总形状和位置已定形后,才对路基平整加以考虑,这种倾向显然是不正确的,它往往会给设计过程的后期带来麻烦。地形可通过各种途径来加以归类和评估。这些途径包括它的规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读后感

追逐梦想乐享生活 ——读林语堂《生活的艺术》有感“秋风萧瑟,人生已到枫叶初红的时期。余下的季节只有冬。但人生只有一个四季的轮回。冬天过了,人生也就结束了。贮藏再多,也没有用武之地。每个人年轻的时候,是应该拼搏的,但无论结果怎样。人到老了,都有休息的权利。有儿女绕膝得享天伦之乐的时刻。人生秋天的美丽,不该带着伤感去缅怀,不该带着不甘继续奋斗,到了这个季节,就美丽的享受一次。” 生活是什么?如何才能更高质量的生活?我们每天都在生活,我们有没有对生活有深层次的感悟?在林语堂先生的《生活的艺术》一书中,作者以自身几十年的经历告诉我们,工作之余、责任之外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过上有品位的生活,即享受生活。对一般人而言,为了追逐梦想去努力工作,往往会以牺牲生活质量为代价,即追逐梦想会与享受生活存在冲突,但本书更多地是告诉我们,对理想的追求必须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要以快乐为原则,即“快乐工作,快乐生活”。 感悟一:快乐生活是一种心境 荣华富贵使人快乐,粗茶淡饭也能使人快乐。快乐生活不分富贵贫贱;快乐与否,取决于我们的心境。工作之余,放飞心情,去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感受世界的神奇与魅力,这是一种快乐!空闲之余,多陪陪亲人、朋友,用心去倾听、交流,感受人生社会的千姿百态,

这也是一种快乐!对工作充满激情与热血,专注工作、一丝不苟,每天充实地工作,实现自我人生价值,这还是一种快乐!当我们遭遇挫折,事业、感情不顺时,我们跌倒了爬起来,从挫折中汲取经验从而成长,这也是一种快乐!其实,生活中充满了正能量,只不过需要我们用敏锐的眼睛去捕捉,并用心去感悟。每个人在不同的心境下,思考的事情的角度、处理事情的方法,以及产生的结果都会有巨大的差异。正所谓佛语“相由心生,境随心转”,意思是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及境遇会随着心境的转变而转变。我们相信,以乐观积极的心境对待生活,生活也会给你带来幸福与快乐。 感悟二:在生活的同时享受生活 社会在发展进步,同时人们的生活节奏在加快。人们行走匆匆,穿梭于街头巷尾,为了生活而疲劳奔命。对很多打工一族来说,也许已经习惯了熬夜加班、外卖盒饭;自己辛辛苦苦工作大半辈子,可能只够在一线城市买套房子。在很多人眼里,生活,逐渐变成了一个结果,一个目标,很多人为了生活而生活,生活也失去了其本质的意义与价值。生活应当是快乐的,人们应当在生活中享受生活,及时行乐。享受生活不代表放纵自己,要有一个度。 感悟三:珍惜你最宝贵的财富,时间 在林语堂的文字里,生活不仅包含着喜悦和光明,还包含着一丝淡淡哀愁的阴影,生活快乐的阳光与忧愁的暗影相随,人生就是这样调和五味杂陈,待我们细细品味。林先生更多地将生命的悲剧性视为

《语法讲义》读书记录材料

《语法讲义》读书笔记 第一章语法单位 【主要内容】 一、语素 1、语素的定义。 语法系统里的基本符号是语素。语素可以定义为:最小的有意义的语言成分。汉语的语素绝大部分都是单音节的。象“琵琶、葡萄、蜈蚣、马达、沙发、罗嗦、萨其马、乌鲁木齐”等多音节的语素是很少的。 2、自由语素与粘着语素 能单独成句的语素叫做自由语素,不能单独成句的语素叫做粘着语素。 3、定位语素与不定位语素 位置固定的语素叫做定位语素,位置不固定的语素叫不定位语素。前置定位语素永远不在句子末尾出现,后置定位语素永远不在句子的开头出现。前置定位语素后头不能有停顿,后置定位语素前头不能有停顿。自由语素都是不定位语素,粘着语素有的是定位语素,有的是不定位语素。 4、汉字与语素的关系 汉字和语素并不是一一对应的,有的时候,一个汉字代表几个不同的语素,例如: (音)乐≠(快)乐 (开)会≠(不)会 盘(子)≠盘(货)

有的时候,同一个语素用不同的汉字来代表。例如: 吧=罢 算=祘 脉=脈 此外,有的汉字本身没有意义,不代表任何语素,例如“葡、萄、馄饨、蜈、蚣”。有的汉字本身虽有意义,但是在多音节单纯词里,它们只代表没有意义的音节,不代表语素,例如“马达”里的“马”和“达”,“沙发”里的“沙”和“发”。 二、词 1、语素是最基本的语法单位。比语素高一级的单位是词。所有的词都可以看成是由语素组成的。 2、由一个语素形成的词叫单纯词,由两个或更多的语素形成的词叫合成词。 3、能够单独成词的语素成为成词语素,不能单独成词的语素称为不成词语素。 三、词组 1、语素和语素组合成词(合成词),词和词组合成词组,最简单的词组是由两个词组成的,词组可以独立成句,也可以是句子的一部分。 2、根据词组内部组成成分之间的语法关系,可以吧词组分成以下几种类型:偏正结构、述宾结构、述补结构、主谓结构、联合结构、连谓结构。 3、层次分析法与中心词分析法。 4、词的结构类与功能类。 四、句子 1、句子是前后都有停顿并且带着一定的句调对完整的意义的语言形式。如

语言学概论读书笔记

语言学概论读书笔记 汉语言文学邝云梅 第一章语言和语言学 第一节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 1.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表现为:口语、书面语。 2.书面语和口语的主要差别: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在有了文字之后才产生的。口语发生在一定的社会背景和语言环境中,而且交际双方或各方在进行口头交际的同时常常伴随着各种面部表情、手势和体态,还有各种不同的口气和语调,而书面语一般只记录词语,没有记录这些成分。书面语有可能比口语积累的语汇丰富,语法结构也更精密,表达方式也更多样化。 3.语言和民族的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二者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就大多数情况而言,一个民族使用同一种语言,但在世界上也有不少这样的情况,即不同的民族使用同一种语言,同一种民族却又使用不同的语言。 第二节语言的性质 1.句子是最小的交际单位。 2.符号是根据社会的约定俗成使用某种特定的物质实体来表示某种特定的意义而形成的这种实体和意义的结合体。 3.能指是语言符号的物质实体,能够指称某种意义的成分。 4.所指是语言符号所指的意义内容。 5.组合关系是一个语言单位和前一个或后一个语言单位,或和前后两个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叫组合关系,也叫“句段关系”。它体现在互相关联的语言单位组成的整体中。 6.聚合关系是在同一位置上可以互相替换出现的各个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 7.语言与言语的区别:语言是使一个人能够理解和被他人理解的全部语言习惯,是社会成员约定俗成共同使用的部分,是均质的,是言语活动的社会部分;言语则具有个人特色,因为每个人说话的嗓音,每个音的具体发音,使用的词语和句子结构都不尽相同。即语言是言语活动中同一社会群体共同掌握的,有规律可循而又成系统的那一部分;而含有个人要素或个人杂质的说话行为和说出来的话(包括写出来的“话”)只能属于言语。 8.语言符号的特征:任意性、强制性与可变性。人们最初创制单个的语言符号时,用什么样的形式——语音与什么样的内容——语义相结合,并没有什么必然性,而带有很大的偶然性或随意性。在同一社会,同一时代,对使用同一种语言的每一个社会成员来说是强制性的。同一社会在不同时代,其语言符号的声音、意义,以及两者间的关系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化而变化。 第三节语言学 1.索绪尔创立的语言学被称为结构主义语言学。

《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

2011年3月12日《生活的艺术—生活的享受》林语堂 江苏文艺出版社 林语堂先生学贯中西,著有许多不朽的篇章,这篇文章1937年出版于美国,后被翻译为多种语言。林先生在本书中谈了庄子的淡泊,陶渊明的闲适,以及中国人如何品茶,如何行酒令,如何观山玩水,如何养花、蓄鸟、听雨、吟风等,并探讨生命、心灵的价值,抒发其对日常生活中人、事、物的观查感受,并提出自己的哲学理解。 林先生认为人的生活最终不过包括吃饭、睡觉、朋友间的离合、接风、饯行、植树、浇花等平凡的事情,所以哲学家们用深奥的字句来描写这类简单的生活状态,是一种掩概念的极端缺乏和模糊的技巧而已。本书以一种散文的哲学方式,简单而形象的解释了一些东西。因为本书分为十四个章节,内容比较繁杂,所以我选择我比较感兴趣的第九章生活的享受做一次读书笔记。 关于安卧眠床的意义,林先生认为在身体上是和外界隔绝而独隐,一个人睡在床上时,他的筋肉静息,血液的流动比较平顺,呼吸较为均匀,视觉、听觉和脉息神经也基本静息,造成一种身体上的静态,所以能使心思集中,不论对于概念或对于感觉都更加的纯粹。能真正的静下心来,考虑一些事情。还能静听自然和社会的声音。我认为在一个人独处时,我们可以掏出自己内心的一些东西,拿出来进行品位琢磨。远离尘世的喧嚣,也许可以寻找真实的自我,可以享受自然或社会演奏的天籁之音。万物在一动一静中成长,一动一静相互协调,生生不息,做到动静有致,享受人生! 关于谈话,林先生认为,夜间是最宜于谈天的时候,白天总是缺乏夜间那种魔力。谈天的地点却可以随意,但要做一次真正的谈天,其必要条件是一间关上门的屋子,几个知己朋友,旁边没有我们所不愿意看见的人,那样我们才能悠闲地发表我们的意见。这种亲密的毫无顾忌的谈天,可以谈到出神的忘却身处何处,也不再想到身上穿什么衣服,谈言吐语,一举一动都是任性为主。许多的文学作品也是在谈话的过程中酝酿而生的,文化本身的进步,有赖于空闲的合理利用,谈话是其中的一种方式。也可以说好的艺术作品来源于交流。据我推想,现代社会的聊天虽然更为广阔,大家谈东谈西,但质量可能没有古时高,科技的高速发展,使人们获取信息的能力大大增加,我们每天都能听说各种各样的新的信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