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14001:2015相关方环境管理程序英文版

ISO14001:2015相关方环境管理程序英文版
ISO14001:2015相关方环境管理程序英文版

1. Contents

0. Survey of Changes

1. Contents

2. Scope and Application

3. Introduction

4. Definitions and Abbreviations

5. Responsibilities

6. Procedures

7. Interacting Procedures

8. Supporting Forms

9. Flow Chart of Procedures

2. Scope and Application

This procedure is written for Philips LCD Cells & Modules Shenzhen Factory, which is called ‘Philips’ in the following texts of this document. This procedure stated the general

environmental concerns to all Philips‘ subcontractors.

3. Introduction

As a customer, Philips shall determine the general environmental concerns for its

subcontractors. The aim of the concerns shall be enable Philips’ subcontractors to initiate their continual improvement and prevention of pollution and to formulate processes for

mutu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Philips and its subcontractors.

The environmental concerns are reflected by the following three points;

I)Philips shall acknowledge the up-to-date Philips’ Environmental Policy to

subcontractors.

II)Philips shall encourage subcontractors to conduct and review the ident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of environmental aspects and impacts in their factories on a half yearly

basis and make it presentable to Philips.

III)Philips shall conduct an annual survey on subcontractor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As part of the responsibility and procedure is taken up by subcontractors, Chinese translation is prepared as appendix in which are the contents should be understood by subcontractors.

4. Definitions and Abbreviations

IEEAI – Ident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of Environmental Aspects and Impacts

EMS –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Subcontractor – Product related subcontractor such as cell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PCBA bonding processes.

5.Responsibilities

Subcontracting Department

Act as a bridge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subcontractors and Philips in all aspec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sues.

EMS Officer

Receive and review the IEEAI reports from subcontractors; Conduct survey of subcontract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erformance.

Subcontractors

Understand the Philips’ environmental Policy; Initiate the IEEAI for its factory; Reply the survey to Philips EMS officer.

6. Procedure

6.1 EMS officer shall issue an copy of up-to-date Philips Environmental Policy to all

subcontractors. Subcontractors shall also formally sign on receipt of the Policy and the receipt shall be kept by EMS officer.

6.2 Subcontractors shall conduct and review their IEEAI on a half yearly basis and keep

Philips EMS officer informed for any changes. The form refers IEEAI procedure

QKW-666-EMS0006, form 1.

6.3 Philips EMS officer shall conduct an annual survey of subcontractor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6.4In case a corrective action on the aspec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hilips shall

handle according to the Environmental Incident Registration Procedure procedure

QKW-666-EMS0006 and Corrective and Preventive Action Procedure –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QKW-666-EMS0003).

6.5The environmental measures in subcontractors shall be audited during subcontractor

audit. The procedures refer to QKW-666-SUB0005.

7. Interacting Procedures

Ident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of environmental aspects and impacts,QKW-666-EMS0006 Environmental Incident Registration Procedure, QKW-666-EMS0003

Corrective and Preventive Action Procedure –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QKW-666-EMS0004.

Cell subcontractor quality system elements and assessment, QKW-666-EMS0005.

8. Supporting Forms

Subcontractor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Questionnaire

加工商環境保護表現問卷調查

QKW-666-EMS0015 Form 1 AA 9. Flow Chart of Procedure

N/A

组织环境与相关方要求管理程序

组织环境与相关方要求管理程序 1目的 为保证公司管理体系的策划能实现预期的结果,识别、监视并评审与公司的宗旨、战略方向相关的内、外部环境;识别、监视并评审与公司管理体系有关的相关方期望或要求;根据内、外部因素与相关方期望或要求,结合本公司已有的优势和劣势,识别出风险和机会; 针对识别的风险和机会,策划应对措施。 2 范围适用管理体系所有相关的部门与过程。 3 职责 3.1 管理者代表:组织各部门进行内外部环境因素和相关方期望或要求的识别评价、并拟定应对措施,对结果进行审核整理。 3.2总经理:批准风险和机会的应对措施。 3.3 各部门:配合进行内外部环境因素和相关方期望或要求的识别评价、并拟定应对措施。 4 程序 4.1组织环境管理 4.1.1在建立与持续改进管理体系时,公司将充分识别理解并考虑那些与公司的宗旨、战略方向相关,并影响公司实现质量管理体系预期结果能力的内部和外部环境。 4.1.2内、外部环境要素识别与评估:在每年的管理评审前,由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识别并评估其适用性,具体部门及识别项目如下: A经营部:内部(公司价值观、企业文化、行业环境、业绩表现),外部(、 B技术部:内部(体系运行、人员能力、过程能力、知识、现存污染等),外部(法律法律、技术、文化、行业环境、社会和经济环境等),

C专业院:内部(产品、活动、服务、业绩表现、地理位置、现存污染等),外部(竞争、市场、文化、行业环境、社会和经济环境等)。 D 管理者代表:内部(战略、知识、人员能力、业绩表现等),外部(社会和经济环境等)。 4.1.3各部门将识别结果登记在《组织内外部环境要素识别表》上,提交管 理者代 表进行汇总整理。 4.1.4 内外部环境要素监测与更新: 管理者代表每年在管理评审前组织一次全面的内外部环境要素识别与评审。另外各部门在获得内外部环境要素信息变化时,应及时告知管理者代表,由管理者代表对《组织内外部环境要素识别表》进行修订。 4.2相关方期望或要求管理 4.2.1 相关方期望或要求识别与评估: 相关方包括但不限于顾客、所有者、组织中的成员、供应商、银行、工会、合伙人、竞争对手或社会团体或行业协会。在每年的管理评审前,由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识别并评估其适用性,具体部门及识别项目如下: a) 管理者代表:所有者、合伙人、竞争对手或社会团体。 b) 设备部:外包加工方、供应商、竞争对手或社会团体。 c) 专业院:顾客、竞争对手、社会团体。 4.2.2各部门将识别结果登记在《相关方期望或要求识别表》上,提交管理者代表进行汇总整理。 4.2.3相关方期望或要求监测与更新:管理者代表每年在管理评审前组织一次全面的内外部内外部环境要素识别与评审。

环境管理方案控制程序

环境管理方案控制程序 1.0 目的 对公司环境目标、指标、方案规划、实施、验证、更新和改进等活动进行了规定,确保有序实现公司环境方针。 2.0 适用范围 本程序对公司之环境目标、指标、方案规划、实施、验证、更新和改进等活动进行了明文规定。 3.0 职责 3.1 管理者代表负责组织规划公司环境目标、指标、方案。 3.2 总经理负责审批本公司之环境目标、指标。 3.3 管理者代表负责审批管理方案。 3.4 各部门/人员负责实施管理方案,以实现策划之环境目标、指标。 3.5 管理者代表负责验证环境方案实施效果及更新、改进。 4.0 定义(略) 5.0 运作流程 5.1 环境目标、指标、方案规划制定遵循原则。 管理者代表在组织规划修订环境目标、指标、方案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a、以方针为框架和规划原则,体现和支持方针; b、力争最大定量化,若目标不能定量,则用指标予以支持; c、具有可行性,经过一定时期努力可实现; d、所有环境目标、指标均有管理方案予以支持; e、考虑可选技术方案、财务、运行和经营要求; g、包括对质量改进、预防污染、健康保证的承诺; 5.2 目标、指标、方案规划、修订时机。 如下时机,应规划修订目标、指标、方案: a、方针首次制定,管理者代表应组织规划目标、指标、方案; b、方针修订更新,管理者代表应重新组织规划目标、指标、方案; c、管理者代表每年一次(一般为管理评审后),应组织各部门/人员对目标、指标、方案 系统修订一次; d、总经理认为需要时,管理者代表应组织更新部分目标、指标、方案; e、重要相关因素发生变更时,应规划修订目标、指标、方案; 5.3 目标、指标、方案规划、确定流程。 5.3.1 管理者代表组织,各相关职能部门/人员依据公司确定之方针,规划出目标、指标。 5.3.2 管理者代表整理形成《环境目标、指标一览表》总经理 审批。 5.3.3 依据审批通过之《环境目标、指标一览表》,目标、指标执行部门负责策划管理方案,并形成《环境管理方案实施表》,方案实施表内容应包括: a、规定公司的每一有关职能和层次在方案中的职责; b、方案实施的方法; c、方案开展的时间安排; 5.3.4 《环境管理方案实施表》经管理者代表审批通过,即可予以实施。 5.3.5 《环境管理方案实施表》报办公室存档。 5.4 目标、指标、方案实施绩效验证。

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管理程序

1.目的:确保过程中员工不受生产工具的意外伤害及其他不必要的伤害,防范工业事故于未然, 保障员工生命与健康,提高生产效率,保证员工福利。 (1)规划督导各部门劳动安全卫生管理。 (2)指挥、监督劳动安全卫生管理人员,实施巡视、定期检查、 重点检查及工作环境测定。

5.1.3.劳动安全卫生管理人员职务如下: (1)规划及实施劳动安全卫生教育训练。 (2)规划劳工健康检查并实施管理。 (3)实施职业灾害调查、报告及办理职业灾害统计。 (4)向总经理提供有关劳工安全卫生管理建议及资料。 5.1.4.凡操作以下机器、设备的人员须依《特定人员资格审查办法》(WI- 6.1-002)规 定进行资格审查合格的人员担任: (1)叉车,卡车驾驶员。 (2)10吨移动式行车操作工。 5.2.安全教导及训练 5.2.1.本公司安全卫生训练规定依《培训实施程序》(TSP 6.1)执行,并定期举行。 5.2.2.各级主管人员的安全训练可派至厂外专门机构接受专业化的安全训练,加上本身 的工作经验,进而推动厂内的员工安全训练及教育。 5.2.3.有效的事故防止计划是建立在遵守标准的工作方法上。 5.2.4.下列是教导员工的必需项目: (1)正确安全工作程序(包括机器设备正确操作及手工具使用等)。 (2)防火与消防。 (3)工业急救。 5.3.实施安全检查 5.3.1.安全检查的目的是找出工作环境的潜在危险而予以改善,以免发生重大的事故。 尤其机械保养检查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有关安全检查应与设备维护保养 部门相配合。 5.3.2.安全检查项目应依[安全卫生检查表]实施定期或不定期的安全检查。 5.3.3.机器安全检查依《设备管理与维护控制程序》(TSP7.7)由使用者进行自主检 查。 5.4.建立安全工作环境 5.4.1.对于高压电、消防栓、灭火器……等设备或器具,须有明显危险 或警告标示。 5.4.2.消防栓、灭火器前不准放置物品。 5.4.3.油品或有机溶剂应与工作环境隔离、标示。 5.4.4.不得在工作场合吸烟,遵守吸烟规定。 5.4.5.安全工作环境可依《5S管理实施规定》(WI- 6.4-002)进行。 5.5.实施事故调查与分析 5.5.1.设立安全管理看板,逐日登记,作为检查改善依据。 5.5.2.事故发生时,需将事故原因详细记录於[意外事故分析表],并采行预防对策, 进个人防护设备、机器防护、环境设施或改进工作方法。 5.5.3.[意外事故分析表]处理完毕,须送安全卫生管理单位备查。 5.6.制定安全规定

ISO14001:2015 环境管理体系标准

ISO14001:2015环境管理体系标准 引言 0.1.背景 达到一个平衡的环境,社会和经济被认为是基本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目标是通过平衡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 社会对可持续发展、透明度和问责的期望已经从环境污染、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废物管理不当、气候变化、生态系统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方面发展了越来越严格的立法,对环境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压力。 这使得环境管理组织采用一种系统化的方法通过实施环境管理体系,目的是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支柱。 0.2.环境管理体系的目的 本标准的目的是为组织提供一个框架,来保护环境和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与社会经济平衡的需要。它指定要求,使一个组织能够实现预期的结果集的环境管理体系。 一个系统的环境管理方法,可以为高层管理人员提供信息,来建立长期的成功和创建选有助于可持续发展的: ——保护环境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 ——减轻潜在的不利环境条件对组织的影响; ——协助组织实现合规义务; ——提高环境绩效; ——控制或影响组织的产品和服务的设计、制造、分布式、消费和处理,通过使用生命周期的角度来看,可以防止环境影响生命周期内无意中被转移到别的地方; ——实现财务和运营效益的同时,还实现环保的替代品,加强组织的市场地位; ——环境信息交流有关利害关系方。 本国际标准,就像其他国际标准,并不打算增加或改变一个组织的法律要求。 0.3.成功因素 环境管理体系的成功取决于承诺所有级别和功能的组织,由最高管理层组织利用机会来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提高有益的环境影响,尤其是那些具有战略和竞争的影响。高层管理可以有效地解决其风险和机遇,将环境管理融入到组织的业务流程、战略方向和决策,使他们与其他业务优先级,将环境管理融入其整体管理系统。示范的成功实现本国际标准可以用来向利害

组织环境与相关方管理程序

组织环境与相关方的管理程序 1.0目的: 为保证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策划能实现预期的结果,用于指导: 1.1.识别、监视并评审与公司的宗旨,战略方向相关的内外部环境因素; 1.2.识别、监视并评审与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有关的相关方期望或要求; 1.3.根据内外部因素与相关方期望或要求,结合本公司已有的优势和劣势,识别出风险和机会; 1.4.针对识别的风险和机会,策划应对措施。 2.0范围: 质量管理体系所有相关的部门与过程。 3.0定义: 3.1总经理办公室:确定内外部环境因素和相关方期望或要求,批准风险和机会的应对措施。 3.2管理者代表:组织各部门进行内外部环境因素和相关方期望或要求的识别评价、并拟定应对措施,对结果进行审核整理。 3.3各部门:配合进行内外部环境因素和相关方期望或要求的识别评价、并拟定应对措施。 4.0定义 4.1环境因素:来自公司内部或外部可能影响质量管理体系的因素。 4.2相关方:对公司的决定或行为能够施加影响、或受其影响、或者自身感觉到受其影响的个人或者组织。

5.0工作程序: 5.1组织环境管理 在建立与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时,公司将充分识别理解并考虑那些与公司的宗旨战略方向相关,并影响公司实现质量管理体系预期结果能力的内部和外部环境。 5.1.1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估:在每年的管理评审前,由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识别并评估其适用性,具体部门及识别项目如下: a、总经理办公室:内部(公司价值观、企业文化、业绩表现等),外部(法律、竞争、市场、文化、社会和经济环境等)。 b、文控办:内部(知识、业绩表现等),外部(法律、技术、竞争、社会和经济环境等)。 c、技术部:内部(知识、业绩表现等),外部(法律、技术、竞争等)。 d、经营部:内部(知识、业绩表现等),外部(法律、技术、竞争、市场、文化、社会和经济环境等)。 e、人力资源:内部(知识、业绩表现等),外部(社会和经济环境等)。 5.1.2各部门将识别结果登记在《组织环境因素识别表》上,提交管理者代表进行汇总整理。 5.1.3环境因素监测与更新:管理者代表每年在管理评审前组织一次全面的内外部环境因素识别与评审。另外各部门在获得内外部环境因素信息变化时,应及时告知管理者代表,由管理者代表对《组织环境因素识别表》进行修订。 5.2相关方期望或要求管理

环境方针、目标和环境管理方案管理程序

1.目的 建立、实施与改进公司的环境状况,实现对环境方针、目标和指标以及为确保实现目标和指标而制定的环境管理方案的管理,改进公司的环境行为。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环境方针、目标和指标、环境管理方案的制定、更改与实施。 3.权责 3.1总经理负责对环境方针的制定。 3.2总经理负责对环境管理者代表的任命; 3.3环境管理者代表负责对环境管理方案的批准,并负责组织环境目标、指标的制定,负责监督环境方针的实施; 3.4行政部负责环境管理方案的起草和实施; 3.5财务部负责提供环境管理方案所需要的资金; 3.6品质部负责监督和检查环境管理方案的实施并对结果进行验证。 4.定义(无) 5. 作业内容 5.1环境方针 5.1.1环境方针的制定 总经理以保护和改善环境为目的,针对公司的实际情况,适当考虑相关方的要求,制定环境方针并形成文件,传达到所有为公司或代表公司从事与环境活动相关的工作人员。 5.1.2环境方针的内容 环境方针:遵守法规、预防污染、节能减废、持续改进。 本公司承诺以下要求,以达保护环境的目的及进行持续的改善。 5.1.2.1遵守并符合环境保护法律及本公司认可的行业规范和内部标准。 5.1.2.2加强污染源的控制与改善,持续进行制程减废及污染预防工作。 5.1.2.3在可确保产品质量的原则下,减少原材料消耗,用低污染的设备及危害性较低的原料,降低环境负荷。 5.1.2.4使用的资源尽量以回收再利用方式,达到资源的有效利用,减少难以再循环的配件、材料的使用。 5.1.2.5教育所有的员工,使其认识到保护环境、珍惜自然资源的责任。 5.1.2.6建立环境管理体系与组织,通过运行控制来提高环保业绩。 5.1.2.7公开对外承诺公司环境保护的决心,保持与公众、相关方的密切合作,以利于社会的监督和交流。 5.1.2.8科学制定环境管理目标及指标,有效开展环境管理活动,保证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 5.1.3环境方针应确保: 5.1.3.1适合于组织活动、产品和服务的性质、规模与环境影响; 5.1.3.2对持续改进和污染预防作出承诺; 5.1.3.3对遵守有关环境法律、法规和遵守组织应服从的其他要求作出承诺; 5.1.3.4提供建立和评审环境目标和指标的框架;

设备和工作环境控制程序

设备和工作环境控制程序

设备和工作环境控制程序 1目的 识别并提供和维护为实现产品的符合性所需要的设备,识别并管理为实现产品符合性所需的工作环境中人和物的因素。 2范围 适用于为实现产品符合性所需的设备,如工作场所、硬件和软件、工具和设备、支持性服务如通讯、运输设备等的控制;对工作环境中的人和物的因素进行控制。 3职责 3.1生技部负责对实现产品符合性所需的设备进行控制。 4程序 4.1生产设备的识别、提供和维护 4.1.1设备的识别 企业为实现产品符合性活动所需的设备包括:工作场所(车间、办公场所等)、机械设备和工具(包括工、卡、量具)、软件(计算机网络)、支持性服务(水、电、气供应)、通讯设备、运输设备等。 4.1.2设备的提供 a) 生技部根据使用部门的需求和企业发展的需要,提出生产设备配置要求,总经理批准后,由市场部具体实施采购;

b)需要自制的设备由使用部门提出,由生技部设计,总经理批准后,组织加工制造。 4.1.3设备的验收 a)采购或自制完成的设备,生技部组织使用部门进行安装调试,确认满足要求后,由生技部和使用部门在《设备验收单》上签字验收,并记录设备名称、型号规格、技术参数、单价、数量、随机附件及资料等内容。《设备验收单》由生技部保管。低值易耗的工、卡、量具等由使用部门自行验收; b)验收不合格的设备,生技部与供方协商解决,并在《设备验收单》上记录处理结果; c) 生技部对验收合格的设备进行编号,建立《设备管理卡》和设备档案,并在《生产设备一览表》上登记; d)生技部根据验收合格的设备验收单办理登记和建档手续;低值易耗的工、卡、量具等由仓库凭设备验收单办理入库手续。 4.1.4设备的使用、维护和保养 a)根据生产需要,生技部组织编写设备的操作规程,按《文件控制程序》由管理部发放给使用部门。对于大型、精密设备或关键、特殊过程所用的设备必须有操作规程,相关操作人员应由部门负责人组织培训、考核,合格后上岗; b)生技部制定《设备周保养项目表》,规定保养项目,频次,按有关规定发给使用部门各岗位人员执行,各部门负责人监督检查执行情况。生技部每半年收集《设备日常保养表》,整理入档并作为制定年度检修计划的依据;

相关方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程序正式版

Through the joint creation of clear rules, the establishment of common values, strengthen the code of conduct in individual learning, realize the value contribution to the organization.相关方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程序正式版

相关方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程序 正式版 下载提示:此管理制度资料适用于通过共同创造,促进集体发展的明文规则,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培 养团队精神、加强个人学习方面的行为准则,实现对自我,对组织的价值贡献。文档可以直接使用, 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1.目的 根据公司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目标和指标对相关方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施加有效影响。 2.范围 适用于同公司合作与环境因素、危险源和风险有关的所有相关方的管理。 3.职责 3.1行政部负责组织对公司相关方进行评价、确认、施加影响并监督检查。 3.2行政部 3.2.1负责与重要环境因素和重大危险

源有关的各相关方签订相关环境保护和职业健康安全协议书。对其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行为进行管理、监控和考核,施加有效的直接影响。 3.2.2对与一般环境因素和危险源有关的相关方,发出相关信函、施加有效的间接影响。 3.2.3负责合格相关方相关资料的获取和评价。 3.3各部门按照公司统一规定对相关的各相关方施加具体影响,并实施监督检查。 4.工作程序 4.1 管理对象:供方、运输相关方、建筑施工相关方、现场食堂及生活区相关

环境管控方案

目录

一、工程概况 在煤场东侧新建两排煤筒仓,共26个;西侧新建两排贮焦槽,并配套建设拨篦、翻车机等设施。 具体改造内容如下: (一)火车受料输入系统 1.新建 1 个翻车机室,室内配置 2 套拆返式单车翻车机卸车线。 2.每台翻车机地下设 2 个受料槽;每个受料槽下设 1 台双联加衬带式给料机。

3.翻车机室前设置拨篦区和相关受料槽。 4. 煤及外购焦卸车后通过胶带机运到煤筒仓和贮焦槽贮存。 (二)水运煤系统 从现有煤场西北角的 B-2a\2b 转运站接出 A601 胶带机,搭接至贮煤、焦设施前的M-4 转运站经 A602 胶带机转运物料至煤筒仓前 M-2 转运站,利用 A603SHR 梭式胶带机分料至两排煤筒仓上的胶带机,实现水运来煤的受料。 (三)贮煤、焦设施 设置26座筒仓,分 2 排南北向布置。筒仓直径 21m。 贮焦槽为双排结构,每排贮槽长度~146m,宽度为 10m。焦炭贮槽的西侧端部设置独立料仓用于贮存烧结燃料(无烟煤或焦粉)、自产落地焦。双排焦炭贮槽设有 2 道横向隔墙将贮槽分成三段贮存 3 个品种外购焦炭。槽上卸焦设备为 2 条输入胶带机及其对应的移动卸料小车。每排贮槽下配置 1 台移动式旋转叶片给料机(自带干雾抑尘装置)及 1 条输出胶带机。 (四)翻车机及贮焦槽区域设置布袋除尘器。 (五)配套建设供配电、自动化控制等设施。 整个标段划分为 4 个施工区:施工一区:汽车受料槽区域;施工二:火车受卸区域;施工三区:一次料场区域区域;施工四区:输入、输出供料系统的转运站及皮带机通廊等外围设施。 计划开工日期: 2017年 6月 20 日。 计划完工日期: 2020年 5月 30 日。

ISO9001工作环境管理控制程序

文件制修订记录

1.0目的范围 本程序文件的目的是通过对工作环境的确定、提供,确保产品质量符合规定要求。 本程序文件规定了工作环境的控制要求和方法。 本程序文件适用于实现产品符合性所需的工作环境的控制。 2.0引用文件 记录控制程序 标识和可追溯性控制程序 3.0术语和定义 工作环境:工作时所处的一组条件。 注:条件包括物理的、社会的、心理的和环境的因素(如温度、承认方式、人体功效和大气成分)。 4.0职责 4.1技术部门 负责根据产品生产工艺要求,制定生产现场所需的工作环境条件(标准)。4.2综合管理部门 负责办公室和成品库房工作环境的控制。 4.3生产管理部门 4.3.1负责生产过程中库房工作环境的控制。 4.3.2负责对生产现场工作环境的控制;负责安全和工作环境的控制。 4.3.3负责原材料、外购成件和辅料等库房工作环境的控制。 4.4承制单位 负责按照工作环境控制要求组织实施。 5.0控制要求和程序

5.1办公室的控制要求 5.1.1办公室物品实施定置管理,文件资料分类管理,标识清楚,易于查找。 5.1.2办公室门窗、墙壁、天花板等设施完好整洁,室内明亮、空气清新,地面平整、干净,通道畅通。 5.2生产现场的控制要求 5.2.1生产现场的环境条件应符合技术条件、标准的规定,以保证产品所需的环境要求。 5.2.2热处理、打磨工作间、锻造生产现场等应配置有效的通风系统,保持通风良好。 5.2.3凡有温度、湿度要求的作业场所、生产现场必须严格按要求控制,并每天在“温度、湿度记录表”中填写实测数据。 5.2.4热处理、锻造等生产现场一般工作温度为常温;生产现场环境噪音应控制在85dB以内。 5.2.5各种理化试验的环境应符合相关标准、理化试验技术条件及设备、仪器说明书的规定,如磁场、震动、高频、灰尘、腐蚀性气体、放射性、噪声、光线、温度和湿度应控制在设备、仪器、仪表、材料和试验方法允许的范围内。理化试验人员应对理化试验规定的理化环境定期进行测试并做好原始记录。5.2.6计量工房等精密工作间应保持恒温、清洁、照明等符合行业标准要求。 5.2.7生产管理部门、物资供应部门和承制单位库房严格按技术资料、工艺流程记录卡等发放原材料和零部件。 5.2.8生产单位操作人员应及时清理加工过程中形成的多余物,并按指定位置集中存放,保证产品的清洁度要求。 5.2.9生产现场文明生产 5.2.9.1进入生产、试验场地应按规定穿着工作服、工作鞋、戴工作帽及遵守

内外部环境和相关方要求识别控制程序

内外部环境和相关方要求识别控制程序 1.目的 识别公司质量/环境管理体系存在的,会影响到体系管理内外部环境因素和相关方要求。2.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在公司质量/环境管理体系活动中,识别内外部存在的机会和风险,及应对措施的建立和评价过程。 3.职责 3.1总经理:负责内外部环境和相关方要求管理所需资源的提供。 3.2 管理者代表:负责组织落实内外部环境和相关方要求的定期识别和评审。 3.3各部门:负责参与内外部环境和相关方要求识别和评审; 4.定义 4.1内部环境:企业内部环境,例如组织使命、资源、内部管理、内部绩效等。 4.2外部环境:例如法律、技术、竞争、市场、文化、社会和经济环境有关的因素等。 4.3相关方:人或组织,能影响组织的某个决策或活动,或被其影响,及认为自身会被其影响。如:客户、外部供方、行业组织等。 5.程序 5.1 公司内外部环境因素和相关方要求的识别对象 5.1.1 在分析外部环境因素对公司质量/环境体系的影响时:可考虑: a. 宏观经济因素:如汇率、国家经济、CPI指数、信贷; b. 市场竞争因素:如市场占有率、可替代产品、行业标杆企业状况、顾客趋势等; c. 社会因素:如本地就业数据、教育水平、工作时间、假期等; d. 政治因素:如政治稳定性、本地基础设施、政府公共服务等; e. 法规因素:如产品法规、有害物质法规、劳工法规等; f. 技术因素:如新科技、新技术、新材料、专利有效期等; 5.1.2 在分析内部环境因素对公司质量/环境体系的影响时:可考虑: a. 公司使命:如愿景、目标、义务; b. 公司资源:如:财务、人力、环境、基础设施、知识储备; c. 公司管理:如组织架构、决策过程; d. 公司运营绩效:产品先进性、生产交付能力、体系能力、客户评价、质量管理绩效、合规性等。 5.1.3 在分析相关方要求时,可考虑:

环境管理方案

环境管理方案 1.目的 (1) 2.范围 (1) 3.定义 (1) 4.环境管理工作总要求 (2) 5.项目环境管理目标 (3) 6.策划 (3) 6.1环境因素识别 (3) 6.2法律法规与其它要求 (3) 6.3环境管理方案的制定 (3)

7.实施与运行 (4) 7.1组织机构 (4) 7.2管理职责 (4) 8.运行控制 (5) 8.1重大影响环境因素及控制措施(见附表) (5) 8.2应急准备 (5) 9.检查与纠正 (5) 9.1监测 (5) 9.2纠正预防 (6) 10.信息交流 (6) 11.内部评审 (6) 12.持续改进 (6) 环境管理方案

1.目的 环境管理方案是环境管理体系成功实施的关键要素,也是组织实现环境方针的关键,为满足实现公司的环境管理目标,确保各项指标的顺利完成,改进公司范围内的环境行为. 2.范围 适用于哈尔滨凯盛源-玖郡项目部. 3.定义 持续改进:强化环境管理体系的过程,目的是根据组织的环境方针,实现对整体环境表现(行为)的改进. 环境:组织运行活动有外部存在,包括空气、水、土地、自然资源、植物、动物、人,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环境因素:一个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 环境影响:全部或部分地由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给环境造成的任何有害或有益的变化. 环境管理体系:介于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包括为制定、实施、实现、评审和保持环境方针所需的组织结构、计划活动、职责、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 环境目标:组织依据其环境方针规定自己所要实现的总体环境目的, 17 / 1 如可行应予以量化.

设施和工作环境管理程序

设施和工作环境管理程序 编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批准日期

目的识别并提供和管理为实现产品的符合性所需要的设施及工作环境。 范围本管理程序适用于本公司生产部所使用的设施及工作环境。 职责生产部设备组负责对实现产品符合性所需的生产设施和环境进行控制。企管部负责对实现产品符合性所需的运输设施、软件进行控制。 操作程序 生产设施的识别、提供和管理 4.1.1设施的识别 公司为产品实现所需的设施包括:工作场所(车间、办公场所等)、设备和工具、软件、支持性服务(水、电、气供应)、通讯设施、运输设施等。 4.1.2设施的提供 4.1.2.1生产部设备组根据使用部门的要求及需要,进行前期调研,再与相关部门进行技术、经济分析,确定型号,报分管领导审核、总经理批准,由相关职能部门进行采购。 4.1.3设施的验收 4.1.3.1采购设施到公司后,由生产部设备组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安装调试,确认满足要求后填写《设施验收安装移交单》进行签字验收,并保管相关记录和资料。 4.1.3.2验收不合格的设施,生产部设备组或相关采购员与供方协商解决,并在《设施验收安装移交单》上记录处理结果。 4.1.3.3生产部设备组对验收合格的设施进行编号,进入设施管理的管理。 4.1.3.4对于低值易耗工具,由仓库凭《入库单》办理入库手续。设施的管理 5.1 根据生产需要生产部设备组组织编写设施的操作规程,包括《数控剪板机运行规程》、《数控冲床运行规程》、《激光切割机运行规程》、《数控折弯机运行规程》、《数控母排冲孔机运行规程》、《数控母排折弯机运行规程》、《单梁式起重机运行规程》、《折边机安全操作规程》、《烘箱操作规程》、《开式双柱可倾压力机操作规程》、《立式钻床安全操作规程》、《切角机操作规程》、《油漆安全操作规程》、《锅炉安全操作规程》、《雕刻机操作规程》发放给使用部门。相关的操作人员由生产部设备组配合企管部进行培训、考核合格并登记后方可上岗操作。 生产部设备组设备管理员负责对固定资产设备进行统一编号入帐,做好标识,建立《设备总台帐》和《设施履历卡》;对于低值易耗品、工具等的使用,由部门负责人审核,设备组确认,填写《领料单》领取使用,并由设备组做好《工具领用卡片》记录。

组织环境及相关方管理程序

页次 1 / 3 文件名称组织环境及相关方管理程序生效日期XXXXX 版本修订日期修订内容摘要版本版次修订日期生效日期发行章批准审核制定

页次 2 / 3 文件名称组织环境及相关方管理程序生效日期XXXXX 1 目的: 为保证公司环境管理体系的策划能实现预期的结果,用于指导: 1.1识别、监视并评审与公司的宗旨、战略方向相关的内外部环境因素; 1.2识别、监视并评审与公司环境管理体系有关的相关方期望或要求; 1.3根据内外部因素与相关方期望或要求,结合本公司已有的优势和劣势,识别出风险和机会; 1.4针对识别的风险和机会,策划应对措施。 2 范围: 环境管理体系所有相关的部门与过程。 3 职责: 3.1 总经理:确定内外部环境因素和相关方期望或要求,批准风险和机会的应对措施。 3.2 管理者代表:组织各部门进行内外部环境因素和相关方期望或要求的识别评价、并拟定 应对措施,对结果进行审核整理。 3.3 各部门:配合进行内外部环境因素和相关方期望或要求的识别评价、并拟定应对措施。 4 定义 4.1环境因素:来自公司内部或外部可能影响环境管理体系的因素。 4.2相关方:对公司的决定或行为能够施加影响、或受其影响、或者自身感觉到受其影响的 个人或者组织。 5 工作程序: 5.1组织环境管理 在建立与改进环境管理体系时,公司将充分识别理解并考虑那些与公司的宗旨、战略方向相关,并影响公司实现环境管理体系预期结果能力的内部和外部环境。 5.1.1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估:在每年的管理评审前,由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识别并评估其适用性,具体部门及识别项目如下: a) 总经理:内部(公司价值观、企业文化、业绩表现等),外部(法律、竞争、市场、文化、社会和经济环境等)。 b)综合部:内部(知识、业绩表现等),外部(法律、技术、竞争、社会和经济环境等)。 c)工程部:内部(知识、业绩表现等),外部(法律、技术、竞争等)。 e)业务部:内部(知识、业绩表现等),外部(法律、技术、竞争、市场、文化、社会和经济环 境等)。 5.1.2各部门将识别结果登记在《环境因素识别及评价表》上,提交管理者代表进行汇总整理。 5.1.3环境因素监测与更新:管理者代表每年在管理评审前组织一次全面的内外部环境因素识别与评审。另外各部门在获得内外环境因素信息变化时,应及时告知管理者代表,由管理者代表 对《环境因素识别及评价表》进行修订。 5.2相关方期望或要求管理 5.2.1相关方期望或要求识别与评估:相关方包括但不限于顾客、所有者、组织中的成员、 供应商、银行、工会、合伙人、竞争对手或社会团体。在每年的管理评审前,由相关部门负责人 进行识别并评估其适用性,具体部门及识别项目如下: a)总经理:所有者、银行、合伙人、供应商、竞争对手或社会团体。 b)综合部:政府、协会、竞争对手、组织中的成员、工会或其他社会团体。

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控制程序

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控制程序 1.0目的 对质量、环境及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的策划,制定、分解和实施进行控制, 确保公司管理方针的有效贯彻及管理目标、指标的实现和管理方案的实施,使公司的质量、环境及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水平持续改进。 2.0范围 适用于公司质量、环境及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的制定、实施、评审和改进。 3.0定义 无 4.0职责 4.1总经理:负责制定、评审质量、环境及职业健康安全方针,方针、目标、指标和管理方 案的批准。 4.2管理者代表:负责组织制定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并负责对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的 审核。 4.3品保部:负责公司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的制定、评审、修订及更改,对日常实施情况 进行不定期监督和检查并作好相应记录;负责对各部门分解目标、指标进行汇总并向管理者代表汇报。 4.4人力资源部:负责制定及实施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监督管理方案的实施及完 成情况。 4.5财务部:负责为职业安全健康和环境管理方案所需资金提供保证。 4.6各部门:负责制定并实施本部门相关的分层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 5.0流程图 6.0内容 6.1方针控制 6.1.1方针的制定 总经理以提高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体系运行水平为目的,根据公司生产经营实际及长期发展的需要,适当考虑相关方的要求,组织制定方针并形成文件。方针应确保: a)与公司的经营宗旨相适应; b)适合公司环境影响、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的性质和规模,并具有本公司的自身特色;

c)对满足顾客及其他相关方的要求,对持续改进、污染预防和降低风险作出承诺;对遵 守有关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作出有效性承诺; d)提供了制定和评审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目标的框架; e)与公司的其他方针一致。 f)在持续适宜性性方面得到评审。 6.1.2方针的修订:每次管理评审,均需对质量、环境及环境物质控制管理方针进行评价, 确保其适宜性。当方针需要修订时,须经总经理批准,形成文件后重新发布。 6.1.3方针的公开与宣贯:考虑相关方或公众的要求,公司通过手册的分发、会议、网络、 宣传栏等方式公开方针,人力资源部负责组织对全体员工进行质量、环境及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的培训宣贯,确保管理方针在责任范围内得到沟通与充分理解,使相关工作人员认识所从事工作或活动的相关性与重要性,通过做好本岗位工作来确保工作目标的实现,必要时还应传达到各相关方。 6.2目标和指标控制 6.2.1目标和指标的制定 6.2.1.1质量、环境及职业健康安全体系建立之初的目标和指标,由管理者代表根据初 始的环境影响与风险评价结果,组织制定并审核,总经理批准后予以传达和实 施,具体体现在“目标、指标和方案一览表”。 6.2.1.2管理者代表在年度管理评审之后根据方针、结合生产实际,考虑环境影响和风 险评价结果以及其他外界因素的变更,制定新的目标和指标,报总经理批准生 效。 6.2.1.3目标和指标的制定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a)具体体现方针的每项要求; b)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c)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和风险及重要环境因素; d)来自相关方的信息、要求和商业机会; e)行为的持续改进以及污染预防的承诺; f)可选择的最佳技术及经济上、运作上的可行性; g)目标明确、指标具体可测量,并落实到相关职能或层次上; h)为目标和指标的实现设置完成时间; i)最高管理者对体系管理的指导思想及持续改进的承诺。

对相关方环境施加影响管理规程

1目的 对相关方环境施加影响,使其了解本公司的环境方针等环境方面的事宜,以促使其自觉保护环境,改进环境行为。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对公司工程合同方、物料供应商、废弃物处理者、运输公司、服务方等相关方在环境事宜方面的影响。 3 术语和定义(无) 4 职责 总务部、市场部等部门分别负责对工程合同方、物料供应商、运输公司、废弃物处理者等相关方进行评估并对其施加影响。 总务部建立并改进本文件,且负责组织对相关方的评估,并监督与检查各部门对相关方施加影响的效果。 5 控制程序 公司可望施加影响的相关方主要有工程合同方、物料供应商、运输公司、废弃物处理者等。 对相关方的评估 总务部负责组织各有关部门对相关方进行评估: a) 与公司的重要环境因素相关联的、可能造成重大环境污染的、业务往 来频繁且对公司环境影响频率高的相关方,总务部队认为必须对其施 加影响的相关方定为重点施加影响的相关方,并列入《重点施加影响 相关方一览表》中,交管理者代表批准,该一览表由总务部队与相关 部门各保存一份。 b) 其它的未定为重点施加影响的相关方为一般施加影响的相关方。 对相关方环境的影响 对需重点施加环境影响的相关方,由对应部门负责对各自对应的工程 合同方、物料供应商、运输公司、废弃物处理者等相关方提交公司的环 境方针与《相关方环境要求》,并发出“相关方环境管理调查表”,每 年不少于一次。对调查确认的不符合要求的相关方提出整改意见,对整 改不符或拒绝整改,可能造成严重污染或已经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 相关方,有权做出限期整改、减少订货、改变原材料、经济扣罚、更换 供应商等措施对其施加影响。 公司向需要重点施加影响的相关方,提供有关环境保护以及环境管理体系基础知识的培训资料,要求他们证实自己的员工已接受过环境方面必 要的培训。 对一般施加影响的相关方,由各部门每年以文书的形式向对应的相关方宣传公司的环境方针、环境保护常识等,不断提高其环境意识。 总务部负责监督与检查各部门对相关方施加影响的效果。 对相关方的投诉按照《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的要求进行处理。 6 相关文件 《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2018环境管理程序

XXXX有限公司 TD020032 A/1 供环境管理程序 编制: 审核: 批准: 持有者: 2016—06— 17 发布 2018—07—17 修改

1.0 目的 根据《环境管理制度》,通过对工作环境的确定、提供,确保产品质量符合规定要求,满足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以实现对环境影响的有效管理。 2.0 范围 2.1适用于公司公司在作业过程中产生、排放的废水、废气、噪声、固废等环境因素控制 2.2适用于实现产品符合性所需的工作环境的控制 3.0相关文件 3.1《环境管理制度》 3.2《经营方针、目标管理程序》 3.3《工作场所(6S)管理规定》 3.4《车间卫生管理标准》 3.5《应急和响应管理程序》 3.6《改进管理程序进行》 4.0 职责 4.1办公室负责公司废水、废气、噪声、固废等排放的监督、检查、监测和考核管理。 4.2办公室负责绿化美化管理,处理污染纠纷和相关方的环保问题投诉,并建立公司相关环保档案。 4.3动力车间负责公司能源/资源消耗运行的协调控制,督查处理能源/资源问题及使用情况。 4.4相关部门负责各自生产服务过程中产生的各类污染物的预防和控制,以及能源/资源消耗运行控制;区域的环境卫生,配合有关环境事务的管理。 4.5安全、环保管理委员会负责公司环境的管理。 5.0定义 5.1环境组织运行所处的外部存在,包括空气、水、土地、自然资源、动植物、人类及其相互关系。 5.2环境因素组织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与环境或能够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 6.0 工作程序 环境管理流程图见附件 6.1编制环保计划、规划 6.1.体系考核组根据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和上级要求,结合本公司实际,组织相关部门识别和评价环境因素,并策划相应管理措施;体系考核组对各部门环保管理责任制建立、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考核。 6.1.2办公室编制能源资源消耗运行控制计划和办公区绿化美化实施计划。

GJB9001C:2017设施与工作环境管理程序

XXX科技有限公司企业标准 程序文件 拟制: 批准: 受控状态:□受控□非受控 发放编号: 20xx-xx-xx发布 20xx-xx-xx实施 XXX科技有限公司发布

11、设施与工作环境管理程序 文件编号:IQM11-2017B 1目的 为加强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的管理,确保符合产品质量的要求,特制定本程序。 2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公司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的管理和控制。 3职责 3.1人机资源部负责基础设施、工作环境的确定、提供、维护和管理,使其符合产品要求。 3.2各部门对本部门所属的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按规定进行维护及保养。 4工作程序 4.1公司各部门根据工作的需要,提出相应的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的需求,报人机资源部。 4.2人机资源部汇总各部门的需求,召集有关人员讨论,确定出公司所需的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 4.3人机资源部将确定出的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报总裁批准。 4.4人机资源部按照批准,向各部门提供相应的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并明确其管理要求。 4.5各部门按管理要求做好本部门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的使用、维护、保养等日常管理工作。 4.6人机资源部每年要对生产和试验设备制定维护和保养计划,并按计划实施维护和保养工作。 4.7人机资源部不定期地对各部门的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限期整改。 4.8各部门若发现基础设施或工作环境有不符合要求的地方,及时报告人机资源部予以尽快处理,各部门不得擅自处理。 4.9对于某些设备经过维修无法达到规定的要求或不能满足生产需要时,需由使用部门在这些设备上悬挂“停用”标识,以防相关人员误用不满足要求的设备。同时,人机资源部要设法解决生产对该设备的需求。 4.10人机资源部及其他各部门对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的维护及检查都要保存相应的记录。 5 执行本程序所产生的记录 ---检测/生产设备申购单IQM11-01B ---设备制造申请单IQM11-02B ---设备清单IQM11-03B ---设备维护记录表IQM11-04B ---设备、工具/仪器、器具报废申请单IQM11-05B ---设备标识牌一览表IQM11-06B ---通用工具清单IQM11-07B ---设备使用记录表IQM11-08B ---设备定期保养记录IQM11-09B

相关方管理控制程序

相关方管理控制程序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目的 采取适宜方式,使相关方的HSE行为符合或适合于本所要求,保持和改善本所的HSE绩效。 适用范围 本程序用于对本所外部的相关方,在其活动、产品和服务过程中,产生的环境影响和存在的环境因素、危险源与风险进行的管理。 职责 管理者代表负责制订本程序,并监督实施情况。 各部门负责:识别、更新本部门的相关方的环境因素和危险源,并列出清单;管理本部门对口的相关方;对不符合管理要求的本部门相关方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 工作程序 各部门应识别出本部门与相关方有关的相关环境因素和危险源,列出清单,评价其重要性,并按要求及时更新。将重要变动及时通报给相关方。 本所HSE的主要相关方包括顾客/业主,为本所提供服务和产品的单位或个人,进入本所的外来人员: a)外来参访人员、配合本所或帮助本所完成服务的委托机构、分包服务方 b)各部门涉及的可能对本所HSE管理造成影响的其它组织和个人。主要相关方包括工 程建设单位/产品顾客和业主、供方和承包方等。 各部门应及时针对不同的相关方,采取不同的手段施加影响: a)将有关的HSE要求传达至工程/产品的业主或顾客,以自身行为影响其HSE绩效。 b)对参与服务或委委托单位,传达HSE要求,通过沟通和协议,使其配合HSE的管 理。

a)应从绿色环保、节约资源能源等施加影响,垃圾处理、化粪池清运等单位应有明确的 书面规定,签订环境管理协议或要求供方、承包方做出环境承诺。 b)优先选择绿色环保、节能高效的产品,负责采购的各归口部门应保存相关证明文件的 复印件或原件。 c)优先选择取得ISO14001、GB/T28001及其他HSE产品或体系认证、管理良好、无HSE 违法表现的供方、承包方。通过招标方式进行选择时,将HSE要求作为评分标准之一,列入评标准则。 d)对非一次性的长期合作的供方、承包方,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建立供方、承包方HSE表 现档案,作为以后继续合作及付款安排的参考依据之一。 e)对可能存在重大HSE风险的供方、承包方,应要求其提供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资质 证明文件和从业人员资格证明文件,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保存相关文件的复印件。 f)对HSE表现良好的供方、承包方,在结算付款方面给与优先安排。 g)对在HSE方面方面表现恶劣,或发生HSE事故,或在供应期/承包期受到区级以上行政 执法机关环境、安全、质量处罚的供方或承包方,只要有可能,就不准再采购其产品或服务。 对于有管理程序、执行程序、合同、协议进行控制的相关方,应首先将有关管理要求明确。 对于实施行政管理的相关方,均应从水、气污染物、噪声、固体废弃物、生态、资源利用等方面考虑其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并提出控制要求。 本所对相关方的HSE要求应书面传达,并注意签收,保存相关记录。 各部门对相关方落实环境管理要求的情况应进行检查,检查要求按有关的法律法规和程序文件确定。检查要形成记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