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辐射检测仪的选择

气体电离探测器gaseous ionization detector 通过收集带电粒子在气体中产生的电离电荷来探核辐射的仪器。包括电离室、正比计数器和盖革计数器。 由于制备简单、性能可靠、成本较低、使用方便,在物理发展早期,曾起过重大作用,并被广泛应用;目在核物理、核技术应用和辐射剂量测量中仍被使用;20 世纪70年代以来,在粒子物理学及重离子核物理中,得到新的发展和应用



闪烁探测器。主要由闪烁体、光的收集部件和光电转换器件组成的辐射探测器。当粒子进入闪烁体时,闪烁体的原子或分子受激而产生荧光。利用光导和反射体等光的收集部件使荧光尽量多地射到光电转换器件的光敏层上并打出光电子。这些光电子可直接或经过倍增后,由输出级收集而形成电脉冲。早在1903年就有人发现 α粒子照射在硫化锌粉末上可产生荧光的现象。但是,直到 1947年,将光电倍增管与闪烁体结合起来后才制成现代的闪烁探测器。很多物质都可以在粒子入射后而受激发光,因此闪烁体的种类很多,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半导体探测器的前身可以认为是晶体计数器。早在1926年就有人发现某些固体电介质在核辐射下产生电导现象。后来,相继出现了氯化银、金刚石等晶体计数器。但是,由于无法克服晶体的极化效应问题,迄今为止只有金刚石探测器可以达到实用水平。半导体探测器发现较晚,1949年开始有人用α 粒子照射锗半导体点接触型二极管时发现有电脉冲输出。到1958年才出现第一个金硅面垒型探测器。直至60年代初,锂漂移型探测器研制成功后,半导体探测器才得到迅速的发展和广泛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