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性别视角分析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呈现及影响

从社会性别视角分析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呈现及影响
从社会性别视角分析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呈现及影响

从社会性别视角分析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呈现及影响

湖南商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院中编0406 陈征男

内容摘要: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部分广告为迎合某些受众群体的需求而变得庸俗,有些广告以美女作为促销手段,片面强调女性的观赏价值;有的广告过分裸露女性的某些部位,甚至用性挑逗来招徕消费者;有的把女性比喻为某种物件,公开歧视女性、游戏女性。广告对女性形象的表述、女性角色的定位、女性社会地位的承认等仍存在着明显的误区,强化性别歧视或者对妇女造成伤害,也导致了女性生活、形象、发展当中的不少消极取向。如何在广告业中提倡先进的性别意识,唤起人们的警觉意识,建立批判性的视野,加强女性的主体意识,珍视女性的经验和想法,倾听和记录女性声音,塑造健康的女性形象,营造有利于妇女“平等、进步、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已成为当今的一个重大课题。

绪论

正是因为女性的美以及女性蕴含的社会意义,加上广告传播的商品信息多以日常生活为主,导致消费社会下的广告传播多选择女性形象。女性的社会诱惑已成为时代文化的镜像,而在广告传播中备受青睐。作为大众流行文化最直接呈现的广告,则对女性身上不容忽视的审美价值进行了提炼和阙释,赋予其直观的欲望色彩,使之成为具像化的体验对象,诱惑消费者的心理,促发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于是,女性形象广告充斥在各大传播媒介,或是打扮人时的白领丽人,步态款款,尽显青春、靓丽、性感,向你亮出某种名牌保健用品;或是千娇百媚的妙龄小姐,扭动着腰肢,吸引了一群小伙子爱慕的眼光,借助女性形象向人们诉求着绝对不仅仅是有关产品信息的信息,刺激着人们的消费,繁荣着消费工业。

大众文化如何表现女性是女性主义者一直关注的问题,而广告在大众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因此,对广告中的女性形象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广告是如何塑造女性形象的,而且对我们从性别角度研究女性形

象传播现象及规律,提供了新的视角。

通过分析,研究人员认为电视广告偏爱使用女性角色(70.5%的广告中出现了女主角,只有47.5%的广告中出现了男主角),尤其是年轻美貌的女性角色;女性更多地被使用特写镜头,或者被表现其性特征;广告中的男性在家庭里的娱乐休闲活动比女性高,而从事家务劳动的比例明显低于女性;14.7%的男主角出现时,强调了他们的高社会经济地位;女主角的这一比例只有5.8%。在涉及性别观念的931条广告中,分别有573条(61.5%)和246条(26.4%)广告存在着“以女性作招徕”和“女性是性对象”的问题。广告中男女角色的职业比例为:从事科教文卫工作的女性占14.6%,男性为29%,是女性的两倍;而实际生活中,男性仅为女性的1.21倍。这些广告都没有如实反映女性参与社会发展的多种角色和所做贡献。无形中夸大了男女两性的职业差异,贬低了女性的社会地位,实质是对女性独立人格的否定。我国的电视广告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性别歧视,有性别歧视广告的比率达33.7%,占三分之一。

1995年,在北京召开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上,时任中国国家主席、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我们十分重视妇女的发展与进步,把男女平等作为促进我国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

一、社会性别视角

作为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性别视角常常潜伏在我们所引用的历史典故或所从事的媒体报道或所主持的某项工作中,我们往往沿袭男尊女卑的传统习惯势力,自觉或不自觉地出现了性别歧视的误导。社会性别视角更多的是从整个政治、文化、经济等社会环境入手去探讨两性在社会中的差异,发掘其中熟视无睹的性别偏差,而非简单的以两性(sex)身体上的差异来看待问题的。不懂得社会性别研究的人无法进入社会科研学术领域。可以这样说,性别觉悟是一个现代人的重要标志。

二、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呈现

(一)贤妻良母

(1)女性的母性情结。

(2)女性的家庭情结。

凡在广告作品中,以善良等传统妻子或母亲形象维持者出现的,称为贤妻良母型。这似乎成为一个定势,但凡和家务劳动有关的产品,广告的主角总会是女性,似乎女人天经地义是一个家庭家务劳动的惟一从事者,于是一个个好太太、好妈妈的形象在广告中频繁出现。我们不禁要思考,一个女人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否必然的只能是一个妻子和母亲,她还有没有别的身份?她的天地仅仅只是厨房,她的能力是否仅仅只是善于家务?成为一个妻子或者是母亲以后,她的自我发展和事业追求,究竟还有没有意义?是否只有她,只能是她来为家庭为男人作出贡献和牺牲?

广告中对女性这种传统角色的认同无疑使传统文化对女性的歧视和偏见进一步强化和定型。夸大了女性在两性职业生活中的差别,无意中贬低了妇女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贡献,对妇女可能的潜能发挥也是一种压制。

(二)性感美女

女性美的形象运用于广告上,满足了人们的情感需要和审美心理,成为一种能引起注意的刺激因素,因而能有效地吸引受众的目光,激发其对广告的兴趣。引起注意,是广告成功的前提,女人似乎只能从男人的眼睛里去重新发现自己的美丽。广告向女人们展示着女人应该有的优美形象——因为这个时代需要更多愉悦男性的美女!女性形象可以带来很强的视觉冲击,增强了人们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在广告创意中,有一项比较流行并且屡试不爽的黄金法则“3B”原则[2],所谓“3B”,是靓女(Beauty)、婴儿(Baby)、动物(Beast)。认为这三者最容易抓住消费者的眼球,赢得受众的喜爱。女性作为一种很重要的审美对象,自有其特殊的魅力,女性的魅力最易觉察到的是外部形体美。当人们在广告画面中看到一个个风姿绰约的女性,谁都想多看上几眼。这是受众对审美对象所引起的美感。

在这些广告里,妇女都只是一个性感符号,妇女的身体被“切割”,只有身体的性感部位被强调,宣传一种狭隘的美和魅力标准:美就是性,性就是妇女身体的性感部位,性感等于这一部分身体的暴露,暴露产生吸引力和魅力。妇女的身体作为性诱惑的目标,以这种性的诱惑力比喻商品魅力。

(三)物化女性

物化女性,把女性比喻成商品,以此做亮点来吸引读者的目光,女性被物化或者是作为商品的配件在广告中层出不穷,女性的身体被大量的运用到广告之中,以造成对人们所谓的“视觉冲击”,俨然已经和广告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了,实际上是女性被物化。很多商业广告对女性角色、形象的表达有性别歧视的倾向,出现了“广告=商品+女性”的模式。

2007年4月13日,在省政府唯一支持品牌车展上,省内一知名报纸的头版头条上赫然写道:“看中她,就把她开回家”[3]。作者刻意的把“它”置换成了“她”,美女就等于名车。标题似乎给了大家一种暗示,女性不仅具有装饰、观赏的价值,还可以任意审视、挑选,甚至可以与商品一同购买。无形中,女性的地位被贬低,女性无法逃脱作为性感符号“被看”、“被鉴定”的命运。男性至尊的地位也在无形中被提升,作为车辆购买的主要对象,男性的主宰者、领导者的至尊地位被无限放大和凸显,这样的车展对于他们来说真的是一种“刺激”。而新闻的图片呢,在噱头十足的标题下,作为补充说明的图片更是令人不解。作为省政府唯一支持的品牌车展,参展品牌有50家左右,展出车辆达400余辆,可是在这则新闻的照片上,我们却发现最显眼的竟然是那些名车上所坐着的衣着清凉、性感撩人的车模。她们的对面就是围观的记者和人群,无数的眼球和镜头就正对着汽车和车模。此时看人还是看车,我们已经难以辨得分明了。

在广告中,女性形象还频频出现在与她们并无直接联系的商品广告中,以女性性别作为吸引受众的刺激点,以女性性别作为商家同受众的交换价值,女性化形象被商品化了,成为一种包装、一个卖点、一种装饰。在长沙河西的重阳路、杜英路和建湘路上,我拍了近40家休闲中心,无一例外,这40家休闲中心的广告牌上都有至少一个女性形象,她们大都以洗浴中心的“浴女”形象示众,不是搔首弄姿、故作姿态的,就是露臂、露胸、露背、露腿的,当被男性眼光过滤过了的女性形象出现在广告画面上时,女性便成为商业化和男性眼光的载体,在审美中被消费被拍卖了。把本应具有主体精神意识的人,转化为“物”、“商品”,成为可供男性把玩、欣赏、品尝的对象。再如有一幅广告中一个女人匍匐在地板上,其创意是用女人皮肤、身体来比喻地板的光滑细腻,踩在地板上就仿佛是踩在女人身上;另一幅广告以女人的温柔来比喻佳能复印机的好使耐用,这些都不能不说是对女性尊严的一种亵渎。男权话语就这样将男人变为主体,将女人变为客体,女性的精神内涵和尊严被粗暴地剥夺。正如男权社会中女性为男性的欣赏玩弄对象一样,男权文化中的“女性化”首先是为男性欣赏、艳羡的形式,但这种对象也被女性自身所接受,女性同样也是男权文化的消费者和实践者。

(四)性对象

性画面在现代广告中更是屡见不鲜了,为了获取经济效益,把女性的身体作为一种卖点,色情的手法被滥用于与之无关的广告中。这种广告画面形成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长时期地存在于广告宣传中,受众关注的已经不再单是商品本身,这在视觉上体现了一种性别歧视,女性形象在广告中被赋予了暧昧的性意味,使受众在接触广告的过程中,对美产生误解,腐蚀人的心灵,形成媚俗心态。

有人说性是人们的兴奋点,也最容易被人记住,因此,利用这点作广告最能吸引人。的确,人们在传媒广告上所见到的女性形象越来越“大胆”了:长沙一则颇具争议的房产广告,为了显得宣传的广告词与以往楼盘广告大不一样,将房屋的“大阳台、大主卧、大客厅”这三大特点冠以“突破3点,大得让您心动”的宣传词,将不同楼层、不同的价位描述为“位置不同价格不同享受不同”,而且广告上还配上一个穿内衣的性感女郎。这样一来,整幅广告就显得有点异样的味道。首先,广告有点哗众取宠的嫌疑,它的目的是要吸引人们的注意,但用这种方式来吸引人们的注意是不妥的;其次,它所谓的…几点?,…位置不同享受不同?是很有贬低女性之嫌。宣传词也是很模糊的,不能完全说它是一种性诱惑,但是它让人产生一种类似的联想。想法不正常的人就会想歪,误导了消费者。

类似的广告还有很多,而且性别侮辱的味道非常浓。不少广告用女性比喻商品性能,这种用女性身体敏感部位突出产品优势的广告修辞术,使男性更在内心深入地把女性当作“性对象”。许多广告着意强调和凸显经过商品包装的女人婀娜的身段、光滑的肌肤、丰满的胸脯和迷人的大腿,向男性传递“性”号,损害了女性的尊严和形象。

三、广告中女性形象如此呈现的传播影响

广告不仅指导人们的消费,潜移默化中也影响及改变人们的价值取向、社会关系和文化心理。广告强化了两性差别的既定印象,并帮助人们将此印象内在化、自然化。在铺天盖地的广告的耳濡目染之下,女性可能将这种男权主义的价值观念内在化,以此标准来要求自己。当女性真的以男性的标准来衡量自己时,几乎每个女性都会感到自卑,要么是性格上存在瑕疵,要么是身材上不够完美。女性会感到对男性的“愧疚”,于是越发的追求男性的标准以得到男性乃至这个社会的认可,从而循入一种恶性循环之中。这对整个社会公众,尤其是对女性会产生非常负面的影响。

(一)广告对女性角色的不当定位阻碍了女性性别意识的觉醒

1.宣扬传统的性别角色

全国妇联主席彭珮云同志说过:“一些媒体仅仅把女性角色定位在…家庭主妇?和…贤内助?上,就会使人忽视妇女的社会价值和作用,也会对妇女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进行误导。”[4]广告以或暴露或隐晦的方式大量复制着男女角色的陈规定型,有意或无意地宣扬一种陈旧落后的社会定位:男主外、女主内,男尊女卑,男主女从,男才女貌,男性的工作就是赚钱养家,女性的任务就是保持美丽和照顾好家庭。女性形象在广告中留下了传统性别角色的烙印。广告作为一种隐蔽的文化暴力,不断强化男权意识,标举男权价值,通过大量的、重复的、高频率出现的含有男权文化观念信息的传播,对整个社会造成消极影响。

2.渲染了女性弱者地位

专家认为,当前广告中虽然出现了很多具有突破性的女性形象,但在女性形象塑造上仍存在着不足:女性形象的塑造明显弱于男性,没有达到艺术上应有的高度,作为正面歌颂的一些女性形象在体现传统美德上较成功,但缺乏时代精神,即使给一些形象注入了时代色彩,也都只是表面上的个性张扬。这其实是对女性另一种歧视和漠视,因为当今广告创作大多仍出自男性之手,男性视角下的女性形象,明显表现出他们的一厢情愿和主观色彩,当然这其中也存在女性对女性自身的歧视,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有专家指出,当今广告中女性形象主要缺少美丽、博大坚强的灵魂,原因是我们的广告女性形象很难走出男人的领地、走出婚姻的城堡、走出家庭的藩篱,这里不光是指行动所涉及的范围,更多的是指心灵所怀抱的天地。

(二)过度强化女性外在形象给女性带来很大压力

在广告中,过度渲染女性年轻美貌的外在价值,而忽略了内在本质。在许多广告的宣传中,女性不是有个性、有思想的完整个体,而是一种被观赏的对象。广告中亮相的女性大都拥有白皙的肌肤、清澈的大眼、飘逸的长发和魔鬼般的身材,在这“美女神话”的牵引下,各种塑造美女的商品充斥着我们的眼球。广告中几乎所有的美容、瘦身产品似乎都是为了女人们准备的,仿佛只有女人需要减肥,而且所有的女人都需要。在传媒广告强大的攻势下,美丽面庞,曲线身材已成为当今女性的首要追求。广告引导女性,打扮、保养自己要成为每个女性的每日功课。漂亮即可获得幸福的意识致使对女性外在美的要求越来越普遍,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在就业、婚姻、社会生活领域中对女性年龄和外貌的偏见。

1.传媒广告制订美丽标准

爱美是人的天性,女人也不例外,然而传媒广告制造的美的标准误导了许多青年女性。传媒广告制造出美的标准,在美丽后面是大量整容整形和减肥工业,对女性形象赋予的含义——即“丑”与“美”的标准是一种畸形的宣扬。当代大众化的审美标准:白领女性,时尚穿着、精心修饰的面孔和头发、腰围越小越好,高挑,挺胸,秀腿越长越好,皮肤越白越好,眼圈即便没有熬夜发黑,也应该描些黑色。至于动手术拉双眼皮垫鼻梁美容换肤,甚至还手术去皱纹,效果都是好极了。无论在什么情况下脸上总是挂着温柔的微笑,风情万种,故称之为“美”。那什么是与之相对应的“丑”女呢?腰前围一条围裙,矮胖、发型老土、满脸皱纹、没有女人味,衣冠不整,邋里拉遢,丑女的活动场地一般表现为厨房和家庭,面前是尿布奶瓶,时不时和男人吵架,唾沫横飞,不善解人意。这一种对美女和丑女的社会定位对很多即将做母亲的和已经做母亲的中青年女性影响极大。

好像女性作为一种存在,其安身立命就是美丽,然后将这种美丽安置在具体的身体之上,安置在由化妆品制造的美丽身体之上,并为这一行动赋予科学的地位,由此“女性——美丽——身体——化妆品——美丽女人”,女人似乎被这样安排着。当大众媒体就全力以赴地投身于所谓的“美丽运动”中时,我们却不禁要问,谁在为女人制定这种美的标准?是真正为了女性的健康人生,还是隐藏在背后的追逐利润的驱动?

2.传媒广告制造美女产品

在传媒的强烈攻势下,女人们开始现代意义上的美丽运动。在广告无处不娱乐的传播态势下,美貌女性的形象以惊人的比例和密度出现在公共视野中,给女性提供了模仿的对象——年轻、漂亮的脸蛋、光洁的皮肤、高挑的身材、丰满的乳房等等,美女工厂中的女性形象是受到超现实的完美再现的,无论产品和观众是谁,所有广告中的美女都遵循这一标准。文化对女性外在的要求已经超过了她内在的健康,“变得再瘦一些”成了隐形的紧箍咒,监督着女人们压抑对美食的正常欲望,并心甘情愿地用自己的身体大胆尝试各种“灵膏妙药”。胖的想变瘦,瘦的想变得更瘦,恶性循环下去,女人都只能枯槁,怎还会有光彩和美丽?狭隘的审美理想几乎压倒了其他各种对女性身体美的文化理解,导致了对女性体形审美上狭隘乃至病态的社会追求。统一的美女产品使女性世界成了单一的颜色,没有内在的追求和健康的身体,拉大了男女之间的差距,以牺牲女性作为一个价值主体为代价,长此以往,女性继续处在一种附属、依附、被动的地位。

(三)诱导女性过分追求时尚

传媒宣传的商业化和消费主义倾向也许是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也许为引领所谓的现代社会潮流,取悦于某些观众,广告往往过分地宣传了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片面地把追求时尚、超前消费、能挣会花当成是现代女性的标准。不少广告过多过滥地介绍各种消费时尚,鼓励女性追逐消遣,“高雅”花费。过分倡导消费的同时,把追求时尚当成现代女性的一种身份、地位,使得一些爱慕虚荣的女性误把外在包装当成提高自身价值的惟一途径,追求物质金钱而忽视内在品格的培养。女性伦为了没有头脑的狂热消费者。在鼓吹“男人挣钱女人花”的消费观念的同时,暗示了女人依赖男人供养,女人是男人的玩物的思想。

综上所述,广告对受众所产生的影响已远远超出了商品推销的经济功能,我们才必须对传媒实行性别监测。具有传播先进文化的强大吸引力与感召力的广告,必须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更讲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的“担当”。只有将社会效应放在首位,才能够拥有自己的受众,形成广大的消费群。因此,媒介在进行广告宣传时,既要符合广告商的自身利益,又要对先进文化进行传播,促进广告业的健康发展。

四、女性形象多元化在媒介中缺失的原因

(一)从女权主义和意识形态的视野审视

女权主义运动从诞生那一天起到现在为止掀起了两次较大的社会思潮运动。这两次运动部分地改变了男性甚至女性自己对女性的认识,然而,它们并没有彻底改变根深蒂固的社会无意识的偏见,男性话语仍在社会各领域占据绝对优势,而女性话语却占据很微弱的位置。男性作为具有主动性的主体,对女性有着欣赏的资格和评价的权利。从男性视角出发所展示的女性身体,把女性描绘成被观看的对象的手法,否定了女性的行为能力和主观性,她们被迫屈就于男性的目光与需求。麻痹了女性的社会性别意识,并且代代传承,对既有的不公平的两性秩序不仅毫无批判力,而且客观上起了维护和保护作用。

(二)受中国特有的社会历史文化的影响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制度女性形象单一化的根源。父系氏族替代母系氏族伊始,男子在社会中的主导地位就初步确立。周秦以来,父权制逐步以礼法的形式得以进一步确立。三纲、三从和四德的行为规则确立后,中国女性就被封锁在封建的家门。“男尊女卑”的传统虽然在社会生活中已不是被提倡的主流意识,但它仍然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潜藏在人们的血液里很难根除。中国长期的历史文化传统形成了对女性的一种刻版印象:女性是弱势群体,家庭是女人最好的事业。更令人悲哀的是,在这种文化传统的熏陶下,中国女性形成了对女性权利的集体无意识。

(三)大众文化的通俗性和趋众性

从大众传媒角度来讲,其公众性、趋众性和通俗性使之容易迎合大众心理,易于传播含有性别歧视的语言和信息。大众传媒不断强化男权意识,标举男权价值,通过大量的、重复的、高频率出现的含有男权文化观念信息的传播,对整个社会造成消极影响,对处于文化边缘和流浪状态的女性意识和女性观念起着压制、约束、监控的作用,从而模糊男女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把社会纳入男权文化体系之中,使女性的声音愈来愈微弱。

(四)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目前,我国在立法的基本原则上已经接受了男女平等的观念,并基本形成了以《宪法》为基础、以《妇女权益保障法》为主体、包括各种法律法规在内的保护妇女合法权益的法律体系。几千年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等传统观念仍旧根深蒂固成为一种习焉不察的文化烙印,一种深层的社会文化心理。

我国传媒的主管部门最关注的是政治导向问题,对于性别歧视等问题缺乏足够的敏感,有待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迫在眉睫。

五、改进广告中女性形象现状的途径

女性广告在媒介广告中主体性或客体性的位置将直接内化为受众的一种社会期待,从而影响受众的性别认识和行为,所以如何在媒介广告中既保留作为广告的商品促销手段及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推动社会文明发

展的积极因素,又能剔除其自觉不自觉地宣扬性别歧视,损害女性形象的消极因素。将社会性别视角纳入广告制作到传播的整个过程。这是广告主和广告人应当加以高度重视的问题。

(一)打破根深蒂固的男性中心文化

社会尤其是女性自身要改变对女性的刻板成见,即要打破由社会传统沿袭下来的根深蒂固男性中心文化。由于传统习俗具有集体无意识的特点,它对现实社会人们的认知具有重要的影响,而女性要想改变这种社会偏见对自己的影响,就应该勇敢的打破这种枷锁的束缚,向社会尤其是男人展示她们的新形象。

实现广告中的性别平等,不仅是媒体的事,也不仅是妇联的事,它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向全社会进行社会性别意识教育。开展和普及社会性别意识教育,首先应对全社会进行性别意识的培训,在学校设立社会性别教育的课程,让公民在青少年时代就对其有所认识。其次,针对社区和企业进行社会性别意识普及教育和宣传,让社会性别的概念和理论大众化。当然,更重要的是对决策层进行社会性别培训,提高他们对社会性别的认知,从而赢得他们在方针政策上的支持。

(二)强化传媒的性别责任意识

政府、传媒和媒体从业人员三方都应积极行动起来,促进传媒领域社会性别意识的主流化。政府应审查现行媒体政策,制定媒体传播计划,建立传媒性别歧视的审查制度,支持女性与传媒研究,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传媒管理的政策领域。发表性别平等的政策建议。其次,媒体应通过制订专业准则和行为守则等方式建立行业管理机制和媒体自律机制,促进两性平等地参与媒体传播内容的制作和决策,鼓励在媒体制作与分析中运用公正的性别描绘。再次,媒体从业人员应增强社会性别意识。可以通过培训、会议、论坛等形式,提高媒体从业人员的性别平等观念,提高其表现性别平等关系的能力。

广告机构要恪守广告业的职业道德操守,要从保护女性权利的定位出发,在制作涉及女性的广告中考虑到女性的地位和权利。

(三)建立多元化监督机制

除了政府的干预,也有一些干预是来自非政府组织的,叫做NGO[5]。比如国际国内都有的传媒监测网络,主要的任务就是对媒介歧视女性的现象进行批评。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上通过的《行动纲领》,将妇女与传媒作为12个重大关切领域之一,对媒介表现妇女的现状和改变的方向、信息技术和妇女的参与、政府及非政府组织应承担的使命都有了明确的阐述。正是在《行动纲领》的直接鼓励下,1996年,中国成立了第一家妇女传媒监测网络,其宗旨是以群体的力量纠正媒介在妇女报道中的种种误区,推动男女平等地享受媒介资源,建立一个有利于妇女争取“平等、进步、发展”的媒介环境。

女性团体可以自发地发起或成立一些协会来监督女性话语在社会中占据的位置,不仅仅局限于审查和监督广告中女性话语缺失的境况。这些团体要积极的充当女性权利守望者的角色,时刻为争取和保护女性的权利挺身而出。由于传媒业在塑造和影响社会成员心理和意识形态中的重要作用,她们可以借助传媒业来宣传和提高社会对女性的认识以及监督社会对女性权利的剥夺和滥用。同时这些团体还要注意媒体对女性形象的滥用和不负责认的报道和展现。

(四)用法律的武器维护妇女的权益

上海某公司一个内衣广告在公众场合使用了“玩美女人”,玩不是完全的完,而是玩弄的玩。把女人比作“玩物”,贬低女人,含有明显的性别歧视意味,遭众人唾弃。“玩美女人”的广告词它被工商局上海黄浦分局责令停止发布,并罚款二十万二千六百一十元。

广告领域并不是一个随心所欲的场所,它是有法律监制的。第一,《广告法》第七条规定广告内容应当有利于人民身心健康,遵守社会公共道德和职业道德,不得妨碍社会公共秩序和违背良好的社会风尚,不得有淫秽和丑恶的内容;第二,《广告管理条例》的第三条明确规定:广告内容必须健康;第三,《广告活动道德规范》第七条、第十二条、第十三条、第十六条这四条分别规定了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在广告活动中应该所遵守的道德规范,规定不得以故弄悬殊、哗众取宠、低级趣味等方式片面追求一种感官刺激或者取得轰动效应,同时规定了以妇女的形象作为广告的应当正确恰当,同时不得损害妇女的文明健康形象,在广告主的创意的过程中,应当倡导一种正确的道德观念和社会风尚。

我们应学会用法律的武器来监测广告,用实际行动捍卫我们的权益,扫除那些低俗的,不利于社会和人类发展的垃圾广告,还广告一个健康向上的发展空间。

(五)女性意识的自我觉醒

著名的法国女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在她的著作《第二性》中写过一句话:“女人不是天生就是女人的,而是变成女人的” [6]。所以“女人”要还原为一个独立的“人”。然而阻碍“女人”成为“人”的最大障碍不在于异性的压迫,而在于同性的麻木。因而建立平等的两性关系,最关键仍是在于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通过改变女性自身来促使整个社会改变对两性的刻板成规。

要想广告真正朝有利于女性的健康发展的轨道运转,除了国家采取强制措施外,更主要的是要一批有自主意识的知识女性对传媒的主动反馈和积极参与。要想保持广告中女性的独立和自强,并不能寄托于社会“女士优先”的绅士精神,而应来自传媒中深层意识的彻底觉醒和成熟,来自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和成熟。

1.女性对传媒内容主动反馈

有关调查表明,广告总是自然地带着男性视角或迎合男性需求,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受众结构的失衡,受众中女性呈现明显的缺席状态。这种“缺席状态”的深层弊端在于:一是广告大量关于主旋律的正面宣传,妇女因远离媒体而无法受益;二是女性受众的缺席容易使制媒者忽视女性的需求和感受而更多地迎合男性受众。因此,在传媒越来越具有商品属性的情况下,培育女性受众群体参与传媒活动,是促进广告增强性别平等意识的有效途径。只有这样,女性才能对传媒内容主动反馈,对传媒表达中的积极行为给予肯定,对含有性别歧视的成分及时予以批评和指正。

2.女性对传媒工作积极参与

女性的最终解放,最主要还得依靠女性自身的努力。女性平等的性别意识,对广告所表达的性别歧视行为能起到预防作用。有相当数量的妇女凭借着自身的聪明才智进入了仍然为男性主宰的广告作品的策划、导演和制作领域,她们自然会将男女平等的观念融进她们的作品中,积极地彰显女性的自尊、自强和自信。

女性觉醒就是女性要认识到:第一,女性具有独立人格和独立的存在价值,而非男性的附庸;第二,女性自身具有多种潜能,尤其在现代社会,女性应该是发展为多样化的社会角色,而非仅仅是“贤妻良母”式的传统角色;第三,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女性生活意义或生命价值与男性一样具有多样性,而不取决于其观赏性如何,如容貌是否美丽、身材是否苗条、年龄是否年轻或性格是否温柔等。第四,女性应该成为审美

主体并就具有创造自身美的自由,而不是被男性文化或消费文化的“美”的标准所控制,成为单纯的审美对象;第五,长期以来,“男性优势”的基本观念已经成为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男性女性更习惯从男性中心文化的角度来审视或评价女性形象,因此,我们需要对媒介中的不平等保持一种性别敏感。这应当成为文明社会中对女性以及两性关系的新的认识。

在现代社会,一些女性尤其是一些知识女性,已不甘于被男权话语讲述和涂抹,她们以自己的行为对已成规范的男权社会文化体系开始宣战。她们通过解构、颠覆等方式与强大的男权力量对抗着,用女性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女性自己的话语方式去讲述自身和男性。她们以自己真实的生命体验和生命感觉向男权话语说“不”,尽管她们的声音和宏大的男权话语比起来,还显得单薄、微弱,但她们的存在本身就昭示着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女性主体意识的复苏。

经济的进步与增长自然是一件好事,但是经济的发展应当以人为本,以全面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为出发点。倘若发展经济以牺牲女性为代价,这个受损害的绝不仅仅是女性,而是整个民族的素质与尊严的滑坡。

对于广告中女性形象呈现的现状,短时间之内是无法得到根本改变的,这是一项非常重大艰巨的任务。我们可以从美学的角度去欣赏女性的美,却不应该存在如此大量明显的性别歧视。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应该有觉醒意识,尤其是女性要充分了解并在实际生活努力提升自己的素质,在意识层面上维护自己的权利,相信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男女的不平的地位会逐渐改变,广告中存在的这种性别歧视及其造成的不好影响也会随之消失。

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元的世界,也是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处在这一世界中的女性已经不满足于“主妇+花瓶”的角色造型,也不可能仅仅陶醉于“做漂亮女人,享美丽人生”的生活创意。她们需要了解外面的世界,需要掌握多方面的知识,需要培养自己立足于社会的各种能力,更需要寻找展示自我的舞台与空间。在这种情况下,广告则应为女性的发展作出积极响应:我们应该重视传媒广告中对女性形象的丰富,更好地利用广告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

结语

本专题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实事求是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努力从背景、现象、原因、影响、途径等五个方面来论述了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呈现及影响,首先呈现广告中的各类女性形象,其次分析广告中女性想象如此呈现的传播影响及原因,最后提出改进广告中女性形象现状的途径。希望研究的结果能够发挥它们应有的价值和作用,能够引起群众的重视。

左传中女性形象分析

学号:2012040010 《左传》中的女性形象 学生杨润瑾 年级 2012级 学院文学院 系班汉语言文学一班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3年11月

《左传》中的女性形象 杨润瑾 摘要: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女性形象,左传中的女性也很有其特色,《左传》中,作者所描写的贵族女性形象也不少,有一些是睿智而富于远见的佼佼者,而另有一些则是属于骄纵淫乱的,此外,还有不少妇女形象的出现是春秋时代封建婚俗的具体印证。通过对这些各具特色的女性形象的分类和分析,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左丘明当时对妇女的态度,还可以从中透析出一些文化意蕴。 关键词:女性形象,文化意蕴 一.《左传》中的女性人物形象 1.具有政治家素质和强烈爱国思想的女性 《左传》中描写的妇女人物,绝大多数都是出身贵族,当她们以自身独有的地位与身份介入政治生活时,便以其各自的性格品质,呈现出各自特有的精神面貌。[1] 楚武王夫人邓曼是一位能详推天道、利贞之义的优秀女性。《左传》桓公十三年记载,楚大夫屈瑕将攻罗国,斗伯比观其骄而知其必败,请求武王“济师”(增援军队)。武王拒绝了,回宫后将此事告诉了夫人邓曼。 邓曼曰:“大夫非众之谓。其谓君抚小民以信,训诸司以德,而威莫敖以刑也。莫敖狃于蒲骚之役,将自用也,必小罗国。君若不镇抚,其不设备乎?夫固谓君训众而好镇抚之,召诸司而劝之以令德,见莫敖而告诸天之不假易也。不然,夫岂不知楚师之尽行也?”[2] 邓曼并未亲临军前,却能知莫敖之因前役之胜而骄矜;由斗伯比“济师”二字而知其本意非为增兵,而是请楚王安政固本。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邓曼对朝廷大臣的了解,更深一层明了她对国家大事的关心及其识人之明。同时,解释斗伯比之言,也正是阐述她自己的政治观点:政为军本,政治稳定是军事胜利的根本之所在。并且还对如何固本安民做了具体表述:以诚信安抚百姓;以恩威并施驾驭群臣。经历代君王治世之实践,无不证明邓曼见解的正确与高明。 庄公四年春,楚武王将讨伐随国,行前感到心神不宁,告之于邓曼。 邓曼叹曰:“王禄尽矣!盈而荡,天之道也……若师徒无亏,王薨于行,国之福也。”[3] 她从物满而亏、物盈而荡的自然之理,推断出楚武王福禄已尽,并预言此次出征,如果仅仅是武王卒于军中,而军队没有收获也没有损失,就是万幸了。事情的发展证实了她的预言:武王死在途中,幸令尹斗祁与莫敖屈重机警,秘不发丧,以楚王的名义入随并与之订盟,功成而返,直到军队渡过了汉水才公布丧事。

广告中的女性形象

[学子论文]世界杯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2010-10-28 15:25:00 来源: 人民网(北京) 跟贴 0 条手机看新闻 2.女性作为被保护者——“我见犹怜” 女性作为被保护者,形象大多美丽、柔弱,“我见犹怜”。这样的形象会激发起男性天生的保护欲,更是潜意识里对自我强大力量的肯定,对男权主义的认同。 当《优乐美奶茶》广告中作为沙滩婚礼背景的新郎抱起新娘时,洁白的婚纱在空中起舞,男性形象顿时成为了责任感的符号——从此,他需要保护他的妻子。而周杰伦面对他娇美可爱的女朋友撒娇时亦体现出男性对柔弱女性自然流露的呵护冲动。 《奔驰B级豪华运动旅行车(纪念日篇)》出现的妻子温柔可人,女儿可爱听话,此情此景,任谁都忍不住呼唤“阿子,我见汝亦怜,何况老奴”,何况是她们的丈夫和父亲呢?可见柔弱的女性形象的出现对男性目标受众而言极富感染力,一种责任感油然而生——为了保护心爱的女人,潜意识里自我肯定的强大感顿时膨胀。 3.女性作为爱慕者——凝视的快感 女性作为爱慕者,表现有刻意的接近、顾盼流连、展示自己曼妙身姿以及言语中“小女人”的腔调……种种表现,女性或娇羞可爱或性感诱人,在表达爱的同时满足男性的虚荣心,也勾起男人的征服欲。 在《奥迪A5汽车》中,年轻貌美的白领女性为疾驰于大街上的奥迪车而驻足侧目,车中的男性则将女性爱慕的眼神解读为她们对自己能力、地位的欣赏,电视机前的受众继而将这种凝视的符号转化为“购买了奥迪A5系列轿车我将受到美女的注意,收获他人羡慕的目光,这是我身份地位的认可”。 《DHL》广告也如出一辙。初看此广告倍感困惑,一男子顶着足球做着各种技巧的展示来到一间办公室,可是办公室里清一色的诠释女性,无论职员还是顾客,甚至连壁挂电视屏幕里也是女性形象。她们困惑的注视着该男子,带着钦佩和赞许的眼神让该男子玩球玩得更起劲儿了,直到最后,伴着前台小姐吃惊于崇拜的目光,谜团解开——他是DHL的快递员。这样一则悬念式广告,将男性喜欢被女性关注的心态跃然荧幕。如果广告中有其他男性出现,会削弱这个男人的力量,因为同性之间会有比较,会有质疑,会认为这样玩球是赤裸裸的挑衅,而该广告的设置恰好巧妙的化解了这种可能发生的尴尬。同时,更是用多个女性形象作为男性的陪衬出现,利用她们迷茫而崇拜的眼神唤起男人内心深处的自豪感,更是男权社会男性渴望征服女性的心态。 广告中的女性形象,无论是年龄、身材、外表还是声音、出现场合都隐含着其作为符号

《西游记》中三类女性形象分析

《西游记》中三类女性形象分析 文/ 李君兰 明代中后期,由于经济的繁荣,文化的发展,市民队伍的壮大,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继《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之后,《西游记》逐渐被广大人民接受。《西游记》最早感受时代剧变前的气息,因而在体现新的时代精神上有异于《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西游记》为我们塑造了丰富的女性形象,为我们了解女性提供了平台。如果说对人的解放首先是对女人的解放,那么,要想理解人,首先要了解女人。经过对《西游记》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整合,女性可以分为无情无欲的女神,他们是理想中的女性,是楷模的代表,有情有欲但能理性对待的世俗女性,她们生活在传统贞洁观念的束缚下,完全不能控制自己欲望的女妖,她们被视为祸水,警戒男士望而远之。 ●一、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理论●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20世界西方最著名的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他所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对很多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著名心理学家弗洛姆曾将他与马克思、爱因斯坦一起看作现时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他的经典理论也为我们研究《西游记》中的女性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认为,人的精神世界可以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重人格结构。所谓“本我”就是遗传下来的动物的本能,是一种原始动力机制,是个性中与身俱来的最原始的潜意识结构部分。它是人格形成的基础,基本由欲望组成,它的目标是毫不掩饰的满足身体本身的欲望,“本我”过程是潜意识的、非道德的,是本能和欲望的体现者,

它无条件地按照“快乐原则”行动。弗洛伊德把“本我”看作人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及出生后的被压抑的欲望。“超我”是代表一种对本我的道德限制,即良心、理性等,它处于人格的最高层,是个性结构中最高的监督和惩罚系统,它充满了清规戒律。“超我”使“自我”摆脱“本我”的纠缠,规定着道德的标准,按照社会规范和要求活动,其行为准则是“道德标准”。“自我”,代表理性和机智,是每个人都有的心理内涵,是意识的主体结构部分,它既要满足本我的要求,又要使之符合现实。在现实原则中感受情感。 ●二、三类女性形象分析● 《西游记》中的女性的确数量不少,从本质上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女神,她们清心寡欲、爱好和平、在唐僧取经路上给了很多帮助,是当时社会中的理想女性形象。一类是世俗女性,她们被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她们有常人的七情六欲,但不能放纵自己的情感。否则,就要受到当时社会的谴责和封建礼教的枷锁。还有一类是女妖,她们对自己的欲望不加节制,任由其膨胀,她们热烈的追求唐僧,给唐僧的取经之路造成了很多阻碍,她们最终自食恶果。在分析这三类女性形象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它与弗洛伊德的三重格理论相稳合。 (一)具有超我人格女神形象 《西游记》中的女神形象非常多,比如七衣仙女、王母、观音、嫦娥、太阴、风婆电母、毗蓝婆、四圣(黎山老母,观音,文殊和普贤)所化母女等,有十几个,她们多是一些有着菩萨心肠的仙佛,清心寡欲,她们总是救唐僧师徒于危难之际,对于唐僧师徒的要求几乎是有求必应。也正应为如此,作为女神的女性,是整个人类崇拜的偶像。作者将这些女性塑造的完美高大,代表了作者心目中超我的女性形象,这类女性被当时社会认可,被人们推崇。是当时社会世俗女性学习的楷模。对于小说中的其他女神,作者只是轻描淡写,我们对其印象也不深刻,着墨较多的女性是观音、嫦娥等几位女性,

广告中性别形象的解读[精.选]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 方便更改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广告中性别形象的解读 现代广告常通过创造鲜明生动的广告形象,以提高消费者的关注和认同。 在多姿多彩的广告形象中,有大量传统性别形象,也有不少新型性别形象,特 别是后者,是随着社会发展对传统刻板印象的有益突破。 一般来说,无论在心理学领域还是在现实生活中,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长 期以来一直被定义为一个连续统一体的两极。男性应该是阳刚的,而女性则应 该是阴柔的,在一个人长期记忆中的关于性别差异的知识网络就形成了性别刻 板印象。 女性人物较多出现在社会性场合,行为内容以付出型和展示型活动为主,塑 造的广告形象一般是勤劳朴素,端庄大方具有传统女性形象,另一方面,女性的 美艳美艳在广告中被刻意夸张,广告极力通过女性的身体动作、眼祌来显示女性 的妩媚,而女性在构成广告情节中并不起任何具体作用。 大众媒介通常从男权文化中心角度对两性特征进行概括和归类,即女性容 易被定型为从属于男性的依附者、装饰品或性对象,男性则通常是社会上具有 创造性的行动者,并在两性关系中处于主体地位。男性总比女性获得更高的评 价。广告总是利用社会优势意识形态来建构性别的意义和模式,与被动、客体 化的女性形象不同,传统广告男性形象是主体化的,较多出现在社交、职业活

动或其他户外活动等场合,行为内容以享受型和力量活动型为主,塑造的广告形象一般是精英,成功,英雄的社会形象。 随着时代的进步,电视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开始从模式化向多样化发展,女性形象的角色、地位、职业范围不断扩大,广告开始与时俱进地表现了新时代女性的新形象。她们在经济上自立,不依附于他人,不企盼男性的给予和满足。广告中,她们依然美丽、优雅,但与“女为悦己者容”的传统女性不同,她们装扮自己只是为了取悦自己、证明自己。 与成熟、成功的主流期待不同,我们也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反映现实生活、贴近男性心理的广告,折射出当代社会对男性生活现状的正视和理解。广告不再一味聚焦男性的坚毅、稳重、力量等“刚性”特征,相反,曾专属于女性的“柔化”特质如俊美、温柔、细腻甚至脆弱等,开始赋予了一个个男性形象。 近年的流行文化也显示,从美国中性帅女凯瑟琳·莫宁到国内的人气超女李宇春,家中带孩子玩的是爸爸,家庭煮夫的出现,以及男性代言女性用品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这样可以进一步差异化广告中的产品,男女性形象更倾向于向中性靠拢,实现一种更加稳定的生态的平衡。 电视广告性别形象打破刻板化塑造以多元化呈现,是男性和女性的社会地位和角色悄然变化的侧面写照,不仅使消费者有了更大的认同空间,也推动了新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发展。 最新文件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方便更改

我国电视广告中女性形象的研究报告

我国电视广告中女性形象的研究报告 刘伯红 卜 卫 内容摘要 本研究报告以全国10个城市电视台的1197个广告为样本,从社会性别 观念的角度分析了我国电视广告中的女性形象。研究发现:约1 3的电视广告有性别 歧视的倾向。主要表现为:角色定型和以女性作招徕。这类性别歧视广告的实质是对 女性独立人格的否定。 一、问题的提出 自八十年代以来,以电视为主体的大众传播媒介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又催生了中国广告业的复苏。1979年,中国的商品广告在销声匿迹10年之后重又出现,并迅速发展。从1983到1993年10余年间,全国广告营业额从2.34亿元增加到134亿元,人均广告费从0.23元增加到11.3元。而电视广告又以其形象逼真、接受感强、直接刺激消费等特点,倍受商家青睐,电视广告的营业额1993年已占全国广告营业额的22.0%[1]。 至1992年,中国女新闻工作者发现,在日益崛起的广告业中,女性形象越来越多地被利用。广告=商品+女人,女性成为广告创作中的一个“永恒主题”。于是,《中国妇女报》率先发起了“广告中的女性形象”的讨论[2]。讨论发现,广告中的女性形象有一种两极分明的定式:一极是传统的贤妻良母,另一极是超前消费、吃喝玩乐的“现代花瓶”。讨论提醒人们关注广告中的妇女形象,督促人们重新思考大众媒介与当今女性生存状态的关系。但这场讨论的声音,很快被强大的商业文化的力量淹没了。 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的《行动纲领》高度重视媒体在消除性别歧视和推进妇女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将“妇女与媒体”列为“战略目标和行动”的12个关切领域之一。《行动纲领》认为,“在过去的十年里,信息技术的进展促进了超越国界的全球传播网,对公共政策、个人态度和行为,尤其是对儿童和青年人的态度和行为产生了影响。”但是,“媒体继续显示负面和有辱人格的妇女形象”,“大多数国家的印刷和电子媒介没有以均衡的方式描绘妇女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不同的生活和对社会的贡献”[3]。因此,国际妇女运动呼吁大众传媒树立性别意识,从而发挥媒体在世界各地的潜力,为提高公众的性别觉悟,为提高妇女

《围城》女性形象分析

《围城》女性形象分析 姓名:彭维勇 摘要: 从众多研究《围城》中女性的文章中,我们不难发现,往往是从男性的视角对女性形象进分析,其结果多是对女性的批评和贬低,极少从女性的视角来洞察女性。在吸收、融合、借鉴他们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试着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运用女性主义批评方法,从女性自身意识的觉醒,来对《围城》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当然,虽然本文是以女性主义的角度来审视,但不是强调要与男性对抗或与男性搞分裂主义,只是想要为女性争取与男性平等的生存权、话语权。本文通过对这篇小说女性形象的分析,启示读者去读经典作品时应该将那种男权思想避开,尤其提醒女读者应该要客观理性的去读经典作品,以期避免中男权思想的毒。 关键词:男性偏见、女性主义视角、女性形象 前言 《围城》是一代国学大师钱钟书于一九四四年动笔,一九四六年完成的,它曾被誉为“最伟大的小说”。它是一部喜剧也是一部悲剧,包含着对恋爱婚姻的讽刺和评论——婚姻如同一座被围困着的“城堡”,里面未必就是幸福。许多研究者和作者一样以男性的视角来看待围绕在方鸿渐周边的女性,在鄙视方鸿渐懦弱的同时也鄙视和同情那些将婚姻视为救命稻草的女性们。同为女性,从女性读者的视角,我似乎看到也听到了她们无辜的呐喊声。生活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后的她们,注定已不再是有浓厚封建思想的女性,她们的女性意识开始觉醒,但成长于中国有几千年传统文化氛围下的,她们又不得不内化了关于婚姻的一些传统文化心理。 小说中的人物在钱钟书先生的笔下栩栩如生,尤其是和方鸿渐有莫大关系的那四位女性:鲍小姐、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被塑造得各有特点。本文则以女性主义的眼光,根据这四位女性的成长及生活背景剖析她们的情感世界及形成的

广告中女性形象的分析

这是个商品广告无处不在的时代。商品广告的情节和语言越来越具创意,画面色彩越来越丰富,这已不仅是商品信息的简单传递,它对大众的消费理念乃至整个文化价值的追求起着越来越强的诱导和影响作用,而且更多的是在为大众设定“时尚”和“趣味”的范畴,激发观众许多虚妄和偏执的需要。商品广告往往为迎合大众的审美趣味而做,它包含和反映了现代人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日益成为大众审美文化的极为敏感而复杂的部分。 调查表明:国内媒体上,女性做广告的比例占有绝对优势:护肤、化妆、洗浴用品的广告似乎无一例外地由女性来做;家居用品、家用电器的广告绝大多数也由女性做主角,甚至手机、领带、西服这类被看作男人世界里的商品,其广告也着意渲染女性对男性似乎是必然的崇拜、臣服和温柔。为什么千百年来一直处于“第二性”的女性在现代商品广告世界中成了“第一性”(就数量而言)?为什么女性在广告中的形象如此模式化?这种现象实际上反映了现代人(男人)对女性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反映了女性的现实社会和文化状况的某些侧面以及社会(男人)对女性的角色期待和价值规范。 探讨商品广告中的女性形象问题,不仅是商品广告文化研究问题中有其意义,也是女性文化研究或两性文化研究的课题。 一艺术史中的女性形象 艺术永远钟情于人类两性世界,女性形象是艺术的永恒主题,但就女性的美而言并非从来就是女性崇拜的至高标准。 在旧石器时代后期的艺术里就有代表女性形象的图象和符号,如《威伦道夫维纳斯》,她们的丰乳肥臀与纤细的手臂几瘦削的小腿形成鲜明的对比。头很小且面无表情,并且通常无任何容貌特点。很明显这些造型突出表现女性的乳房、腹部、大腿等,夸张女性生理特征,不论是写实的还是抽象的,都与人类繁衍的身体部位有关,一种对女性生殖崇拜,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原始社会时期女性是被放在一个至高无上的位置的,是女神。 希腊罗马对女性的赞美不再是一种对生殖力的宗教般的崇拜,而是对躯体的纯粹形式化的讴歌,其目的也只是想塑造理想中的美貌。到了中世纪,女性美与堕落之间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文艺复兴时期,女性终于登上了美的化身的最高宝座,摆脱了原有的与罪恶的联系,而被视为能反映出人的善良和内心美好的可贵品质,外表美成为心灵美的标志。此时大师笔下的形象是作为完美和永恒的人出现的,灵性和肉欲,神的光辉和人的真实统一,即使是鲁本斯笔下的那丰腴的、肉感的女人体,也笼罩着一种神性的精神光辉。 然而,印象派开始,女性形象开始处于被凝视、被控制状态,裸体画成了真正的裸体画,是欲望的对象。高更所描绘的塔希提岛土著女看似纯朴的原始美,但实际这个天堂是虚伪的,那不是乐园,而是殖民地,那不是高贵的蛮人,而是妓女。马蒂斯所描绘的那些赤裸或半赤裸的女性横卧或斜坐在沙发上,既妩媚又极具挑逗性。卢梭的《梦》中一位裸妇斜坐躺在一个放置在露天环境下的沙发上,一个开放的空间,使裸妇更具有一种被凝视感,更易勾起人的情欲。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们》是对妓女们向顾客展示自己的描绘,五位少女被任何一位观看者凝视。艺术史中的这一系列的被凝视的女性形象,传达着性的渴望。而蒙克更把女性看成是妖妇、吸血鬼,是唤起性欲的工具。从这一系列画家画中的女性形象中可以看出,女性越来越被当成泄欲工具,一种弱者形象,一种被凝视的对象。 二当代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及文化内涵 (一)以女性形象美为创意的广告 当前我国电视商业广告中频频出现女性形象,广告中常见的女性形象年轻貌美,出众的五官和形体在摄影机特写镜头的刻画下显得迷人、性感,是镁光灯的焦点与男性目光追逐的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分析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分析 以《倾城之恋》、《金锁记》为例 摘要:张爱玲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无疑是一个惊艳了时光的存在,她的文字、她的旗袍似乎已经牢牢地嵌入了上海的一砖一瓦中,烙进了上海的肌理中。同时在她的文字中也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各自有着属于自己的个性。本文将就《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和《金锁记》中的曹七巧为例,进行一个大致的比较分析,以此来增进我们对于张爱玲的了解与认识。 关键词:出身经历性格结局 “一座城市的覆灭,成就了一段无望的爱情。”有多少人因为这样一句话的吸引而去找到《倾城之恋》这本书来看?张爱玲将白流苏与范柳原这两个“自私的人”放到了香港这个繁荣与危机同在的城市,让“自私的女子”与“自私的男子”在这样一个动乱的城市里相互依靠却又相互利用,最后终于互诉衷肠、表白心意,成就了一段传奇,成为了许多男男女女的向往。 而在张爱玲的另一部作品《金锁记》中的主人公曹七巧的故事却让人不怎么喜欢。一个无忧无虑的小姑娘,爱上了一个男人,却偏偏嫁给了他病怏怏的哥哥,做了他的嫂嫂,整日里面对一群善于搬弄是非的妯娌,连丫头也可以肆无忌惮地欺辱她。在这样的处境下,丈夫无法给与她庇佑,心上人也对她避之不及,娘家人只当她是全家的摇钱树,贪婪地频频伸手。于是之后的曹七巧变得相当厉害,斗败了妯娌,拽住了婆家的大权,主宰了儿子女儿的人生,报复了心上人的无情,将其他人的人生变得与自己一般痛苦。最后她的儿子恨她、女儿怨她,心上人远离她,所有的人都对她恭恭敬敬。于是,她成功地引起了读者的厌恶。 白流苏与曹七巧,同为女人,怎么就一个终得圆满,一个孤老终身呢? 流苏,一个听起来就比其他的七巧之类的名字要美得多的名字,出身世家,虽然家族早已败落,家中也是人丁旺盛,所以通晓人情世故,天真无邪却也不乏心机;曹七巧,麻油店老板的女儿,自小被派到柜台买油,接触到的是最最底层的老百姓,见识到的是最最平凡不过的家长里短,可以说是在人民内部成长起来的好孩子,拥有的是劳动人民特有的淳朴,真正天真质朴。两个人比较起来,似乎是自然成长起来的曹七巧更讨喜一些,“买油西施”,人们如是称呼。

我国广告中的女性形象

我国广告中的女性形象 发稿:中国新闻研究中心 作者:刘宁洁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2003级研究生 内容提要:广告虽然首先是一种商业推销手段,但它也是社会文化的反映。广告主要通过塑造成功者的形象和时尚的形象两类,把大众的“梦想”和产品联系起来,吸引目标消费者注意,促进消费行为的产生。在日益凸显其重要性的广告中,女性形象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国广告中的女性形象主要可分为两类:家庭主妇形象和男性的“性对象”。这两类女性形象正体现了我们生活的社会是在男权霸权意识形态统治之下,女性的平等权利受到了忽视和剥夺。广告中的性别形象是现行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再现,并能够反过来影响社会意识形态的形成、变化和发展。我们应该重视广告对女性形象贬斥和歧视的现象,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广告女性形象社会文化 现代社会的人们,即使不参加商业活动,也不可避免地接触到各式各样的广告。翻开报刊杂志,打开电视机,小到一块香皂、一袋洗衣粉,大到一栋楼房、一辆豪华轿车,我们的感官 神经都被形形色色的广告刺激着。 如果说,人们的生活本来风平浪静,无所奢求,可看了广告以后,却似乎感觉自己缺少了那么多:自己的身材不够曼妙,自己的头发不够柔顺,自己的手机不够高档,自己的房屋不够宽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代广告推销给人们的不是某种产品,而是一种“梦想”,一种对美好事物和幸福生活的向往。这种对“美好”和“幸福”的界定与追求,正是通过广告中塑造的广告形象表现出来的。广告形象是文化产物,广告通过塑造各种各样的形象,把我们生活中原本普通的物品赋予了特殊的意义,而这种意义往往已经脱离了物品原有的含义。譬如大家熟知的一句广告词“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很久以前,钻石原本只是一种稀有矿石,由于十分坚硬被用于切割玻璃。但自从钻石成为财富的象征,成为西方上流社会的男士送给女士的典型礼物,如同好莱坞女星玛丽莲?梦露在影片《绅士只爱金发女郎》中歌颂“钻石是女孩子最好的朋友”以后,这种晶莹璀璨、价格昂贵的小石头就和人类永恒的主题“爱情”结下了不解之缘,人们希望自己的爱情能像钻石一样纯粹坚固,永久流传。所以,钻戒成了男士求婚时最好的礼物,得到钻戒的女人在广告中也被描绘为最幸福的女人。广告正是通过这种塑造广告形象的行为,把人们梦想中的美好事物和幸福生活呈现出来,鼓励人 们向往它、追求它。 广义广告是指广告主通过一定媒介和方式向选定的对象进行的一种信息传播活动,包括以赢利为目的商业广告和不以赢利为目的非商业广告。广告作为一种传播活动,它基于大众传播媒介而得以运行,其本质为一种大众文化。广告学者伯曼曾经斩钉截铁地断言:在大众文化

电视广告中的女性形象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学年论文 浅谈电视广告中的女性形象 系别: 专业名称: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

完成日期 2014 年 6 月

浅谈电视广告中的女性形象 摘要 女性形象在广告中频繁出现,备受受众青睐。女性形象广泛应用于食品饮料、美容、化妆品、家庭用具、电子产品等广告中。女性形象又分为贤妻良母型、性感时尚型、小鸟依人型、现代职业女性型。传统文化对广告中女性的形象有着极大的影响,虽然社会在不断进步,女性地位不断提升,但中国传统文化根深蒂固,传统文化无法一步根除,只能在不断进步中不断进化女性的社会地位。电视广告对社会价值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应严格对电视广告进行把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人们生活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 关键词:电视广告;女性形象;社会价值观

Introduction to female image in TV ads Abstract Female images in the advertisement often appear, by the audience.Female image is widely used in food and beverage, beauty, cosmetics, household appliances, electronic products, and other advertising.Female image is divided into caring type, sexy fashion, dependent people, modern professional women.The image of women in traditional culture of advertising has a great impact, while social in constant progress, improve women's status, but deeply rooted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raditional culture can't step in eradicating, only evolution in the improvement of women social status.Television advertis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social values, should strictly guard a pass for television commercials, take its essence to its dregs, make people live in a good social environment. Key-words:Television advertising;Female image;Social values

家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家》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摘要】《家》塑造了高家兄弟三人的典型形象,历来为读者所称道,但小说中几位女性形象的作用也绝不容忽视。通过对家中的几位主要女性,瑞珏、梅、鸣凤、琴等人的命运的描写,将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赤裸裸地揭示出来,让我们清楚地看到封建专制、封建礼教不仅从外部迫害人,更从思想上荼毒人,使人无路可走,只能无奈地接受荒唐可悲的命运。 【关键词】家;女性;悲剧命运 (一)《家》的女性形象概述 《家》是激流三部曲之一,是巴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家》描写了一个正在崩溃中的封建大家庭的悲欢离合的故事,但并不是局限于一个具体家庭的兴衰变化,而是通过高公馆的崩溃没落揭示出整个封建制度的不可避免的必然灭亡的命运,但同时也写出在这个统治极为严密残酷的黑暗王国里,正在挣扎着放射出一线光明来,使人们有了信心、希望和力量。(1) 小说的社会价值自然是其成功的主要原因,但其社会价值的体现则是通过对小说的艺术结构的成功构架、艺术形象的成功塑造来实现的。《家》最大的成功在于不仅塑造了高家觉字辈兄弟鲜明独特的人物形象,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引起过强烈反响,更因为塑造了一批精彩的女性形象及对她们命运的构架赤裸裸地揭示了封建专制吃人的本质。可以说把《家》所要表现的腐朽的旧社会、旧制度毒害人的本质最深刻地揭露出来的是对小说中的几个女性人物思想命运的描写,没有对这些女性命运、思想、性格的描写,《家》就不够深刻。这些女性从丫环到小姐,从三从四德的传统女性到追求思想解放的新女性,把当时阴暗守旧又欲破蛹而出的挣扎的社会生动直观地表现出来。 作者通过描写封建专制的腐朽、残酷对这些女性的迫害来揭露封建专制吃人的本质,但这仅是第一层,更深的一层在于封建专制制度下的纲常伦理对女性思想性格的毒害。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瑞珏、梅、鸣凤三位女性与琴同样都受到封建势力的压迫,但其结果却截然不同。最大的原因就在于她们的思想性格不同。瑞珏、梅、鸣凤接受的是封建礼教对女性三从四德的约束,她们信命任命、逆来顺受,最终悲剧收场,即使鸣凤坚守爱情,以死相抗,她也只是用死来逃避厄运,而不是对这个社会对旧势力进行反抗。她们在封建势力的压迫残害下都是选择伤害自己,而不是站起来说“不”。而接受了五四新思想熏陶的新女性——琴就不同,在高老太爷为觉民安排婚事,母亲又打算把她嫁出去的时候,她坚决地与觉民站在了同一战线上,帮助觉民抗婚,守护他们的爱情,最终高老太爷妥协,他们的爱情赢得了胜利。若不是如此,她可能会成为第二个梅,独守空房,含恨而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腐朽的封建社会不仅赤裸裸地迫害这些女性,更在思想上荼毒女性,性格悲剧与命运悲剧的交织把封建制度的阴暗与腐朽最本质深刻地揭露出来。 《家》中的这些女性美好纯洁、温顺善良,但这些美好的品质并没有给她们带来好的命运,甚至成为扼杀她们的侩子手之一。美好纯洁使她们认不清旧社会的阴暗和新社会的曙光,温顺善良则让她们包容一切的不公,逆来顺受。巴金对这些女性可敬又可悲的形象的刻画,让我们看到了那如牢狱般的环境是阴森的、凄厉的,许多人在这里面受苦、挣扎,没有青春,没有幸福,永远做着不必要的牺牲,最后不得不走向死亡。在“家”中,她们在最美

广告中女性形象的使用

广告中女性形象的使用 姓名:班级:学号: 【摘要】在今天商品竞争激烈的时代,为了吸引目标消费者注意,促进消费行为的产生。而在当今的广告设计中,女性形象已经被广泛运用,从而使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已经无处不在,报刊杂志上引人入目的封面女郎,电视屏幕上青春靓丽的美女主持,还有广告画面中充满诱惑的霓裳艳影等等。那么为何女性形象成为广告设计者青睐的对象?女性形象能给广告带来什么效应呢? 【关键词】广告女性形象原因效应 一、广告中使用女性形象的原因 (1)思想甲方带来多元女性形象 早在民国时期,很多商品的广告就已经开始使用漂亮性感的女性形象,比如香烟、香水等产品,但是那时候的广告中的女性形象非常单一,几乎千篇一律的全是漂亮时尚的明星。新中国建立初期,广告成为政治宣传的工具,真正商业意义上的广告基本上被禁止,广告主要用来宣扬意识形态、政治宣言、领袖形象等,广告元素多出现红五星、红卫兵、工人、农民等形象,广告中的女性形象也多以以上身份出现。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广告业重新焕发生机,人们的思想也由保守变得开放,广告的元素、表现手法也变得多种多样。从前矜持内敛的淑女形象如今可以火辣而热情,我国广告行业正在走向更深的层次,走向人性化。在广告中对女性形象的表现也越来越贴近生活,思想的放开使她们拥有了不同的角色、生活和个性。所以思想潮流的改变是女性在广告中从无到有、角色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思想基础。 (2)消费潮流的促使女性主导消费 广告具有引导消费的作用,这是众多商家愿意花大价钱做广告的最根本的因素。但是反过来,消费也可以反作用于广告,任何一个广告作品必须符合当时的消费潮流和主流观念,才能赢得人们的关注和认同,才能进而影响消费。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消费购物的主角已经毫无疑问的是女性,不管是年轻时尚一族,还是家庭主妇,此时广告的受众也无疑更多的指向了女性,为了贴近受众,广告中也就理所当然地更多地使用女性形象。 (3)商业化和市场的压力 广告首先是一种商业行为,这种行为规定了广告的目的是为了推销商品。首先,以女性形象美来强化对受众的视觉冲击力,引起受众注意,有利于增强受

运用社会性别分析视角看性别与婚姻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818686383.html, 运用社会性别分析视角看性别与婚姻法 作者:李凯 来源:《知识文库》2016年第16期 随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三)”正式颁布实施,在社会上引起巨大的争议和激烈的讨论,有学者把它称作是“男人的法律”。“解释(三)”中的一些条款如第七条、第十一条等与中国的传统习惯相背离,特别是有关房产的条款更是与中国人从古至今的习俗相去甚远,使得原本处于弱势地位的女性群体的权益无法得到合理保障。 从长远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婚姻法》司法解释(三)”在某种程度上将削弱女性对家庭财产的控制权,引发妇女整体地位的下降。回顾中国历史,父子传承的财产继承制度是夫权和父权的牢固的经济基础,而财产权的缺乏是妇女地位卑下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女子在父家和夫家都没有财产继承权,对家庭财产没有处置权,无法在社会上独立生存,只能借助婚姻或血缘关系依附于男子,这种状况一直到1949年后才发生彻底改变,新中国成立后妇女在经济上摆脱了旧式家族的控制,生产资料转为社会所有,妇女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女子经济上可以自食其力,不再依赖于丈夫和父亲由于男女双方经济地位较为平等,妇女也在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拥有了较多发言权。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私有经济的迅速发展,男女两性占有的社会资源和财富数量的差距迅速拉大,而新的司法解释又进一步强化了男性在家庭中对家庭财产的掌控,其结果必然是降低妇女群体的地位,并且损害了妇女的生存发展权。 一、社会性别理论的起源及内容 社会性别的产生源于西方的女权主义。女权主义(Feminism),又称女性主义、女权运动,来源于法国,十九世纪起逐渐在欧美国家发展起來。女权主义从女性经验出发,来进行不同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 女权主义思想对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女权主义被运用到法学领域,便产生了女权主义法学。女权主义法学,作为西方后现代法学的一个分支,其认为法律按照男性的标准规定女性的权利对女性是不利的因此主张立法应当充分考虑男女性别差异,保护女性的正当利益,实现男女权利实质之平等。 社会性别理论一般包含以下方面: 1、性别独立权。男女是两个相互独立的社会个体,不论身份还是财产,女性 都不再屈从于男性,女性不再依附于男性而存在。女性应当完全脱离父权和夫权而独立生活,成为真正的社会主体。

电视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电视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前言 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文化环境里,电视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往往被权利主体的眼光所过滤,从而体现为刻板、缺乏个性以及被客体化等的特点。这些并不客观的女性形象有悖于现代女性的真实生活状态,有利于女性的健康发展,笔者结合以往的相关材料、案例,对现代电视广告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研究,旨在呼吁改善广告中那些失实的女性形象,社会应该共同努力来创造一个更加健康、更加有利于两性平衡发展的广告环境。 一、相关理论综述 (一)社会性别理论 著名美国历史学家思科特提出了“社会性别”区分于“自然性别”的理论。所谓的“自然性别”是纯粹从生物角度,指男女天生的生理区别;而“社会性别”是“基于可见的性别差异之上的社会关系的构成要素,是表示权利关系的一种方式”,也就是说社会性别是由于男女生理上的差异而强加给他们的不同的期望、要求与限制,比如男刚强、女温柔。人们通常认为,传媒形象“真实”、“直接”地表现了现实,而社会性别理论则指出,这些形象不可避免地经过了男权文化的调整,以表现男权文化对女性的期待。由此,我们可以认为,电视广告中出现的女性形象,完全是在一个庞大的社会性别共识的背景下运作着,“她”已经被赋予各种各样社会文化含义和价值观念的复杂的综合体。 (二)传播学理论 传播学理论认为:稳定的人类社会相互作用方式指导着人的行为,即群体中的人们在相互了解的规范范围内组织彼此之间的交流。大众媒介往往通过选择性的陈述和对某些主题的强调,来反应一种文化规范,从而与受众交流并得到最大

程度的认同,同时大众媒介也是模式化的重要来源,具有建构性别意义或模式的功能。媒介对规范的描述常常内化为受众的一种社会期待,影响性别认识行为。广告是服从于一个特定时期社会文化的传播活动,它无法摆脱社会的文化认知来进行传播,只有当它的传播内容与其受众的社会认知达成一定的共识,产生理解的共鸣,广告的影响这才开始。当今时代,男权意识形态仍占主导地位,为迎合男性口味和欣赏习惯及心理需求,女性被明显地置于对象的位置,广告赋予女性年轻、漂亮、温柔、顺从等特征,构成男权价值观下社会期待中的女性形象。 (三)性别刻板印象理论 性别刻板印象是指基于生理性别区别的对男性和女性不同个性特征的一整套看法和要求。这些看法强调男人应该是什么样,女人该做什么,而不是从具体的男人和女人本身的情况出发。性别刻板印象把男性、女性的角色看作是固定的、有限的,甚至是不可改变的。70年代中期以来,大量的研究表明,大众媒介中的性别刻板印象有几下几个主题:1、男性有广泛的社会角色和社会活动,女性更容易被表现为家庭角色或仅限于家庭中的活动;2、男性通常是专家和领导者,而女性是从属者;3、男性通常被表现为积极主动、果断和有影响力的,而女性则被动、犹豫、缺少主见,这些刻板印象不利于女性群体的健康发展。 (四)社会心理学中女性意识理论 女性意识的实质是对女性自身的独立人格、独立的存在价值、创造能力以及优势的肯定,是对以男权文化为中心的女性歧视的否定,是从女性的角度来看妇女问题、男人问题、社会问题等等。相应地,从女性意识的角度来看广告,广告中存在着大量的角色定型和女性模式化。比如,将女性归为“弱势群体”、男性的附属品等等,扭曲了其独立的个性和各方面的才能。 二、女性形象的类别 在当代中国广告中,社会角色由男女分别承担:所有与事业有关的广告几乎都是由男性来做,反之,所有与消费有关的广告几乎都是由女性来做。广告类别比较显示,女性主要在服装美容类、家庭用品类、食品饮料类的广告中担任主角,

妇女形象分析

XX大学 自考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学生姓名 学生考籍号 专业年级 学院名称 指导老师 学院院长 2014年月日

目录 摘要 (1) 第一章绪论 (2) 第二章窦娥人物形象分析 (3) 第三章赵五娘人物形象分析 (3) 第四章窦娥与赵五娘人物形象异同点: (4) 总结 (5) 参考文献 (6)

摘要 人物是文学创作的灵魂,更是整个文章中作为穿针引线的基石。而在戏剧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更是尤为重要,作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突出社会时代的特征的时候,往往是通过人物的形象刻画出来的,一个形神兼备,鲜明生动的人物,能够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阅读情境,其作品的思想意义也更能被众人所理解,在戏曲教学中,曾经存在着“说主题”“说性格”的分析方式,而这种方式却不被太多的人接受,其重要的原因就是忽视了人物形象的分析,因此分析人物形象是了解戏剧文学作品的时候非常重要方法。 本论文以戏曲中经典之作《窦娥冤》《琵琶记》中所刻画的人物窦娥和赵五娘为例,通过两个人物形象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遭遇找出其不同点和相同点,一次总结出古代戏曲中伦理型妇女形象。其意义就在于更好的把握戏曲文学中的精髓,领悟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古代戏曲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文学世界,领略不同的文学情怀。 关键字:古代戏曲伦理型妇女形象分析

第一章绪论 古代戏曲中有很多出色的篇章,篇章中描绘的伦理型妇女形象也是相当典型的。有典型贵族小姐中大胆追求爱情的反抗形象,有下层妇女见义勇为的优良传统形象,有专制、虚伪、附炎趋势,维护封建专制传统的封建家长形象,有中国传统妇女孝顺婆婆,恪守封建伦理纲常形象。而这些典型的妇女形象都是深受封建伦理纲常压迫下催生出来的,再清楚不过地表明伦理道德如何在使人沦为等级制度牺牲品的时候,还要维护这一不平的的制度。在这些伦理性妇女形象当中,以<窦娥冤>窦娥、<琵琶记>赵五娘最为突出。 本论文主要框架是围绕着古代戏曲中伦理型妇女形象作为分析的中心论点。通过对两个具有鲜明人物形象特色的窦娥和赵五娘作为主要的分析对象,全面客观的分析两人在不同社会背景之下所表现出来不同的人物行为和人物形象,找出两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管中窥豹,从突出的两个人物总结出古代文学中伦理型妇女的形象,其意义是能够更好的把握人物的特征,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古代戏曲文学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情操陶冶。

论文:现代广告中的女性形象

论文:现代广告中的女性形象 【摘要】在这个商品时代,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文化环境里,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往往被权力主体的眼光所过滤,从而体现为刻板、缺乏个性以及被客体化等特点。面对这一广告现象,女性应发挥自身价值,有关应部门加大监管力度,建立一个更加健康的广告环境。 【关键词】广告女性形象类型原因建议 一、广告中女性形象概况 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文化环境里,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往往被权力主体的眼光所过滤,从而体现为刻板、缺乏个性以及被客体化等特点。 广告中的女性形象无外乎是性感美女与贤妻良母。广告中的性感美女,能够使消费者集中注意力、增强兴趣、增强记忆力,这些原因都是促成他们购买行动的必要条件。对广告中女性形象的判断是以外貌为基础,建立在美与丑的评判上。而男性则更多的是看其事业的成就如何。广告中的女性形象除了有“外貌化”的评价标准,更被赋予“商品化”的特点。在一些商业广告中,女性通常与商品一同被买卖。这说明,在广告中女性能被观赏,而且还具有使用价值,能与商品一同被买卖,甚至可以作为商品的附加品被免费赠送。 可以说,广告没有把女性当成一个完整的主体,而是把她们当成依附于美丽外表下的部分,广告的中心思想是要表达女性被观赏的价值,而不是作为一个独立客体的人格魅力。 二、女性在广告中的形象 (一)、居家型“好妈妈”和事业型“女强人” 1、居家型“好妈妈”的生活空间:以家庭为主 出 。 地优良的职业装,举手投足间都体现了自信、成熟的女性魅力,她们动作灵敏,神情自如,熟练地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工作。比如在佳洁士、中华等知名品牌的牙膏广告中,都使用了”事业型“女性角色。 “还有两个星期要拍广告了,佳洁士曾作个这样一则广告:办公室中,女上司对她的女下属说: 这期间,不要喝咖啡喝喝酒,不要吃巧克力。”女下属此时身着合体的职业装,微笑回答:“没问题。”随后,女下属的职业装换成眼力的晚礼服,一手托着红酒杯,嫣然一笑,将杯中酒送入口中,风情万种;镜头转换,身穿休闲服的女下属一边享受阳光一边细细品尝巧克力,怡然自得;最后一个场景,女上司拿着拍好的广告封面对女下属说:“拍得不错。”女下属妩媚的一笑,道:“多亏听了你地话。” 在肯德基的一则广告中,一对80后小夫妻在各自玩乐,午饭时间到了,男的喊女的做饭,这个女孩因为正玩得高兴,就不去做饭,最后两人达成协议,要肯德基宅急送。这则广告就打破了原有的“贤妻良母型”,显示出女性的个性和独立思想,打破了传统观念,遗憾的是,这则广告在播出不久后即被撤下停播了,但是这也让我们对电视广告中女性形象的改变有了希望,看到了曙光。

社会性别:一个有用的历史分析范畴

社会性别:一个有用的历史分析范畴 琼·W·斯科特 Gender, 名词,仅为一语法词汇。如果用该词指人或生物拥 有男性或女性的属性,即男性或女性的性别,一般表示戏谑 (根据上下文决定是否有这个含义),或者属于用词错误。 ——《牛津现代英语用法词典》,1940,福勒出版社 那些规定词义的人是在打一场输定了的仗,因为词语,就如词语所指涉的观点和事物一样,有着自己的历史。不论是牛津大学教授,还是法兰西学院院士,都不能不受人的干预和想象力的影响去阻挡历史潮流,去抓住或者固定某个词的意义。玛丽·沃特利·蒙塔古(Mary Wortley Montagu)在风趣地指责“女性”时用下面的说法添了一丝尖刻:“我作为那个gender(社会性别)中的一员的唯一安慰,就是知道我不会和她们中的任何人结婚。”1在这里,她故意误用了这个语法词汇。长期以来,人们一直用语法范畴的术语来制造一些形象化的隐喻,来表现性格或性存在方面的特点。例如,1876年出版的《法语词典》给gender的用法是:“人们这样议论一个自我隐匿、感情不外露的男人:‘我们不知道他的社会性别(gender)是什么,是男性还是女性’。”21878年,格拉斯通(Gladstone)做了以下的区分:“雅典娜除社会性别(gender)外并无性别(sex),除形状外没有什么是女人的。”3最近,女权主义者开始以更严肃的态度从字面意义上使用“社会性别”这个词,用它来讨论对男女关系的社会组织。这种新用法刚出现不久,所以还没进入词典和《社会科学大百科》。这个词与语法的关联很明显,而这个关联也充满了尚未经过审视的多种可能性。说其语法意义明显,是因为这个词在语法上的用法涉及到与男性或女性的命名相应的正式规则;说其充满未经审视的可能性,是因为在很多印欧语言中,的确存在一个第三类别,指无性或中性。在语法中,社会性别被理解为一种把现象分类的方式,是一种社会约同的区分制度,而不是对固有特点的客观描述。此外,分类意味着不同范畴间的一种关系,它使得对群体的区别和分隔成为可能。 “社会性别”一词的最新用法看来首先由美国女权主义者提出。这些女权主义者坚持认为性别是社会性质的区分的基础。“性别”或者“性别差异”这些词汇在使用时,总隐含着生物决定论的意思。“社会性别”一词的使用意味着对生物决定论的摒弃。“社会性别”同时也强调对女性特质规范定义中的关系性方面。有些人担心妇女学的学术过于狭窄或片面地只关注妇女,所以她们用“社会性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