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数分裂课件

《旅夜书怀》优秀教案

《旅夜书怀》 主备人:豆旺峰 参备人员:朱宏刚惠亚刚孙维刚孙鹏苏王芳丽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鉴赏诗歌的内容与情感。 能力目标: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思路和技巧。 情感目标: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联系高考有关考点,学会从意象、意境的分析和重要句子的理解等方面来鉴赏诗歌。 【教学难点】 对重要诗句的理解,鉴赏。 【教学方法】诵读感悟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整体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提问】诗题往往反映了诗歌的基本内容或基本结构,《旅夜书怀》正是如此。请结合注释①说说“旅夜书怀”的字面意思。 【明确】“在旅途之夜书写自己的情怀或感情。” 【提问】这个标题应该包括两个基本内容,即写诗人旅途之夜所见的景物和当时的思想感情。那么,这两个基本内容相对应的是诗中的哪些诗句? 【明确】前四句写旅途之夜所见之景,后四句抒发诗人的感情。 二、诵读诗歌2遍 三、揣摩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一)、首联 1、【提问】首联描绘了“旅夜”什么景物?找一下其中的意象

【明确】细草、微风、岸、危樯、舟 2、欣赏比较画面,初步感知诗句的意境 【提问】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请对诗句加以分析。 3、学生展开想象描述诗句。 【明确】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 4、从诗中找一个词来概括其意象特点。独 (二)、颔联 1、【提问】颔联的意象有哪些? 【明确】星、平野、月、江流 2、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星空低垂愈显原野辽阔无边,三两星盏衬托着无边荒凉的平野。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月似乎不堪滚滚东流的大江的压逼而一下子涌了出来。 3、用诗中一个字概括意象特点阔 归纳:首联写的是孤舟,写出了孤寂,可颔联却给我们展示了如此雄浑阔大的景象,那是人到底要写的是孤独还是阔大? 明确:孤独,用了对比,反衬手法,阔岸、平野,大奖中的孤舟是何等孤单、何等渺小,这是诗人命运的写照,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沛无依的凄怆心情。 【过渡】后两联是“书怀”,那么到底怎样“书”,我们一起来探究。 【提问】后两联的抒情方法有什么不同? 【明确】颈联是通过议论直抒胸臆,尾联是借景抒情。

公开课教案《旅夜书怀》

公开课教案《旅夜书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鉴赏诗歌的内容与情感。 能力目标: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思路和技巧。 情感目标: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联系高考有关考点,学会从意象、意境的分析和重要句子的理解等方面来鉴赏诗歌。 【教学难点】 对重要诗句的理解,鉴赏。 【教学方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整体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提问】诗题往往反映了诗歌的基本内容或基本结构,《旅夜书怀》正是如此。 请结合注释①说说“旅夜书怀”的字面意思。 【提问】这个标题应该包括两个基本内容,即写诗人旅途之夜所见的景物和当时的思想感情。那么,这两个基本内容相对应的是诗中的哪些诗句? 二、诵读诗歌2遍。 三、揣摩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一)、首联 1、【提问】首联描绘了“旅夜”什么景物?找一下其中的意象 2、欣赏比较画面,初步感知诗句的意境 【提问】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请对诗句加以分析。 3、学生展开想象描述诗句。 4、从诗中找一个词来概括其意象特点。 (二)、颔联 1、【提问】颔联的意象有哪些? 2、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用诗中一个字概括意象特点 归纳:首联写的是孤舟,写出了孤寂,可颔联却给我们展示了如此雄浑阔大的景象,那是人到底要写的是孤独还是阔大? (三)颈联

【提问】颈联议论的是得名和当官的问题,读注释④⑤说说诗人对这两个问题持什么态度? (四)尾联 【提问】尾联还是“书怀”部分,但并非直抒胸臆而是借景抒情,试分析诗人借什么景抒什么情?(结合画面理解) 四、拓展延伸:结合本诗归纳分析意境型诗歌答题模式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小结: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1、解读诗题,整体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揣摩诗歌的语言(注意形容词、动词和句式),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3、结合注释和诗人的有关经历突破难以理解的诗句。 六、布置作业:诗歌鉴赏题(略)

杜甫旅夜书怀教案

杜甫旅夜书怀教案 【篇一:杜甫《旅夜书怀》教学设计】 陈冬枝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一、背景分析: “旅夜书怀”顾名思义就是旅途中夜里写下的抒发自己情感的诗。唐 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天,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给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下来。但不料第二年四月严武忽然死去, 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 这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洲、忠州时写下的。当时的杜甫已53岁, 且常年有病,国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行无定踪,因 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 二、诵读提示: 应该用怎样的语调来读这首诗?先看一遍,整体感知后,让学生指出。——缓慢、低沉的分析原因:“旅夜”书“怀”,有感而生。快感乎?否!从哪里可以看出?让学生再细作分析。这首诗是感叹身世 之作。前一层写旅夜风景,其实是寓情于景,为下文抒怀作铺垫, 应当读得缓慢一些。后一层直抒胸臆,飘泊四方,居无定所,要读 出压抑感。 三、诗歌内容分析: 1、开头四句写了怎样的景?如何来描写的诗人的旅夜处境和感受?写“旅夜”;岸上有细草微风,江上只有一叶孤舟,依岸而宿,就舟 而居,遥望原野,远处天与地似乎相接了,天边的星宿也仿佛下垂 得接近地面。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江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岸上星垂,舟前月涌,用“星垂”来 描写原野的广阔,用“月涌”来形容大江的东流,形象而细致地描绘 了江上的夜景。唯有在广阔的原野上才可感到“星垂”;唯其“星垂”,才能见出原野的广阔。而大江中有“月涌”,才能反映出江水的流动;也只因江水的流动,才能感到“月涌”。“星垂”、“月涌”是以细腻称 阔大的手法,首四句塑造了一个宏阔非凡宁静孤寂的江边夜境。 2、后四句书怎样的“怀”?

(完整版)《阁夜》优秀教案

《阁夜》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孟园园授课班级:284班 一、教学目标: 1、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因声求气,并能有感情的朗读; 2、把握诗歌风格,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想象、欣赏,领会诗歌内涵。 3、深刻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培养自主鉴赏能力和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 1、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因声求气,并能有感情的朗读; 2、把握诗歌风格,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想象、欣赏,领会诗歌内涵。 三、教学难点: 把握诗歌风格,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想象、欣赏,领会诗歌内涵。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方法:诵读体味、合作探究、问题引导 六、教学时间:一课时 七、板书设计: 时光飞逝,人生短促的感慨 客居天涯的凄寒 悲慨百姓劳顿的痛惜之情 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悲哀 老病孤独,亲朋音信断绝的寂寥与无奈 艺术手法:1、通过声音来写战争 2、善于用事(用典)

教学内容 一、导入 韩愈曾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上周我们学习了“诗仙”李白的《将进酒》,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另一著名诗人——杜甫。(回顾所学诗歌《登高》,《登高》一诗中包含着作者郁积难舒的爱国情感和排遣不开的羁旅愁思。不仅仅写出个人的漂沦西南衰老多病,鬓毛早衰止酒停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动荡不安满目疮痍,人民颠沛流离受尽苦难。)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杜甫律诗中的典范性作品《阁夜》。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1、诗人生平 杜甫,字子美,他授检校工部员外郎,故称“杜工部”,又授左拾遗(谏官),故又称“杜拾遗”。他的诗反映唐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实,故有“诗史”之称。他的诗表达悲天悯人情怀,济世安民思想,以及其高尚人格和完美技巧,故又有“诗圣”之称,并被推崇为现实主义诗派的代表。他与李白并称为“李杜”,著有《杜工部集》。 2、杜甫诗歌风格: 沉郁顿挫,“沉郁”有深挚、沉雄、郁结、抑塞之意,主要指感情的力度、浓度、深度,侧重于“意”、“思想”;“顿挫”有抑扬曲折、句断意连、波澜起伏之意,主要指感情表达的层次、节奏,侧重于“法”、“表现”。杜甫处于干戈扰攘的乱世,奔走衣食,贫病交加,但在诗歌中,抒写的却不局限于他个人的苦难,而是更多地想到国家和人民,想到周围世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他这种深厚的感情,宽广的胸襟,使得他的诗歌体现的不是一种委琐贫弱的感情,而是一种高尚的充实而有力的“悲而壮”的激情,这就使他那多半言愁的悲剧题材的作品表现为独有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3、写作背景 “阁夜”,即西阁之夜。这首七言律诗是杜甫于大历元年(766)冬寓居夔州(765--767)西阁时所作,是诗人感时、伤乱、忆旧、思乡心情的真实写照。当时,蜀中发生了崔旰(gàn)、郭英乂(yì)、杨子琳等军阀的连年混战,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导致蜀中大乱。《阁夜》就是在这样一种动荡的时代背景中创作出来的。加之杜甫好友郑虔﹙qián﹚、苏源明、李白、严武、高适等人相继亡故,所以杜甫深感寂寞悲哀。 《阁夜》的体裁:从诗体看,属七言律诗;从内容看,是一首抒情诗;律诗属近体诗,又名今体诗,格律诗。有七律“千秋鼻祖”之美称。

旅夜书怀说课稿

旅夜书怀说课稿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旅夜书怀 杜甫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抽到的说课题目为“旅夜书怀”。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点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布置作业七个方面来进行本次的说课。 一、说教材。《旅夜书怀》出自语文出版社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杜甫诗四首。这一单元主要鉴赏的是唐诗,通过一些列唐诗的讲解,编者意在让学生感受唐诗的意境,了解唐诗常见的表现手法。“羁旅”是杜甫诗歌的重要题材之一,而《旅夜书怀》则是这类题材的精品。 二、说学情。本文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已经学过一些李白的诗,对文学作品的认知已经有了一定的水平,但是在主动鉴赏、探究方面还是有很大的不足,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力求层层提问,由浅入深,化抽象为具体的探究文章的主题和细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 三、说教学目标。通过对以上教材的分析、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通过对以上教材的分析、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1)把握诗的内容和形式 (2)整体感悟诗的意境 (3)体会诗人强烈的情感、了解诗人独特的艺术气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课前做好相关预习,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反复诵读、圈点批注、分组讨论并自主探究中,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从而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交流鉴赏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目标:通过学习杜甫的《旅夜书怀》,加深对杜甫的理解。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学生特点和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确立为: 1、教学重点:(1)把握诗的内容和形式 (2)整体感悟诗的意境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强烈的情感、了解诗人独特的艺术气质。 五、说教法和学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学本身就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双边互动的活动,据此,我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 (1)诵读教学法。学习诗歌,必须强调朗读、背诵,在诵读中理解、鉴赏,使学生逐步培养诵读文学作品的习惯;指导学生注意诵读时的节拍和情调。 (2)启发教学法。通过层层设问引导学生探求新知,培养学生自己动脑思考问题,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作品,对作品做出分析、提出见解,

《旅夜书怀》公开课教案

《旅夜书怀》公开课教案 一、导入新课 中国自古是诗歌的国度,唐诗更负盛名。唐朝盛产的诗人也有很多。唐代诗人中,有一个人好像一直是皱着眉头生活的,这个人名叫杜甫。他瘦而高,拄着一根拐杖,走路慢吞吞,活像人们形容的老朽。他的眼睛是向下的,有时还半闭着,看上去昏昏欲睡。这双眼睛却能看见普天下的倒霉事儿,好比观音菩萨能看见人间的疾苦。所不同的,是观音菩萨法力无边,她能含着动人的微笑救苦救难,而杜甫,只能眉头紧锁,把无边的苦难写进他浩如烟海的诗作中。今天,我们一起去鉴赏他的一篇这样的诗作——《旅夜书怀》。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1.杜甫,字子美,有“诗圣”之誉,与李白并称“李杜”。 2.杜甫的作品 《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绝句》《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3.杜甫人生的四个阶段 (1)读书壮游时期(712-745)(涉世不深) (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忧国忧民) (3)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 (4)漂泊西南时期(759-770)(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 4.本诗的写作背景 当时,杜甫已满53岁,他这一年多来一直寄居在朋友严武家,生活暂时安定。但不料这一年四月严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四川,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且他常年有病,国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行无

定踪,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生齐读诗歌 2.解析题目 “旅”:旅居、旅途。“夜”:点出时间。 “书”:写。“怀”:情怀,感想。 3.诗中哪些诗句与题目相对应? “旅夜”:“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书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4.诗歌体裁 律诗(五言、七言)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绝句(五言、七言) 四、精读诗歌,深入探究 首联“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1.首联内容与诗题的关系? 首联点明地点、时间和环境。 2.“微风习习,江岸细草如丝,一只竖有高桅的小船,孤伶伶地行驶在江上”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凄凉孤寂,是作者孤独感伤之情的外化。 3.从景物描写中你能说说诗人杜甫的形象吗? 从诗人对细草微风的感知中,看到他夜愁不寐的形象;从“危樯独夜舟”看到他飘泊中的孤寂:融情于景。

旅夜书怀教案

旅夜书怀 教学目标: 1、知人论世,体悟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情。 2、体味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3、了解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 教学重点:通过诗歌的题标题了解诗歌内容从而鉴赏诗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广袤的天地间飞翔着。飞过了千山万水,只为寻找自己的位置实现心中的梦。可是我们在飞翔的路途中,总会遇到狂风遇到暴雨,前方一片迷茫,我们不知该飞向何方。唐朝的那个夜晚,杜甫守着他那叶破旧的小船也找不到前方的路,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旅夜书怀》,去聆听那夜传来的生命物语。 板书:旅夜书怀杜甫 我们都知道一直穷困潦倒的杜甫,好不容易在成都有了一处安身立命之地,好友严武病死,杜甫不得不离开成都,再次开始颠沛流离的漂泊之旅,而这一次的漂泊其实是一条不归路。《旅夜书怀》就作于离开成都的途中。那这个“旅”就不同于我们所说的旅游,而充满着人在羁旅的辛酸。 二、明确课时学习目标 三、诵读感知 结合注释,自由诵读。 四、文本研读 1.通过“旅”字看背景

思考:题目中的第一个字是“旅”,你能从中读出什么呢? 明确:“旅”是旅居之意。杜甫在唐代宗广德二年(764)的春天携家人自阆州折回成都,入严武幕。本来有这位好朋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于九月到达云安(四川云阳)。《旅夜书怀》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的。 小结:这一年,杜甫已满53岁,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风痹,不时发作。再加上这回严武之死,他决心离开四川,转作潇湘之游,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漂泊何时才是个尽头。这首诗就集中的表现了他这种心情。 2.通过“夜”字察实景 ⑴第二个关键词是“夜”。给我们带来什么信息? 明确:夜,指作者写作这首诗的时间是在夜晚。 ⑵诗中哪些诗句和“夜”是相对应的的? 明确: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⑶体味一下作者这二句诗里所描绘的意境。首先找一下其中的意象有哪些? 明确:共有两组:细草、微风、岸、危樯、舟,星、平野、月、江流。 ⑷这两组意象分别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意境),具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第一组: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飘摇不定,孤立突兀的危樯和孤独的小舟对抗漫漫的长夜。(凄冷) 第二组:星空低垂愈显原野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雄浑阔大) ⑸诗三、四句写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这两个写景句中寄寓了诗人的什么感情?采用了什么手法?

杜甫《旅夜书怀》教学设计

杜甫《旅夜书怀》教学设计 《旅夜书怀》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既写旅途风情,更感伤老年多病、漂泊无依的心境。下面是带来的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背景分析: “旅夜书怀”顾名思义就是旅途中夜里写下的抒发自己情感的诗。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天,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给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下来。但不料第二年四月严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这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洲、忠州时写下的。当时的杜甫已53岁,且常年有病,国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行无定踪,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 二、诵读提示: 应该用怎样的语调来读这首诗?先看一遍,整体感知后,让学生指出。——缓慢、低沉的 分析原因:“旅夜”书“怀”,有感而生。快感乎?否!从哪里可以看出?让学生再细作分析。 这首诗是感叹身世之作。前一层写旅夜风景,其实是寓情于景,为下文抒怀作铺垫,应当读得缓慢一些。后一层直抒胸臆,飘泊四方,居无定所,要读出压抑感。 三、诗歌内容分析:

1、开头四句写了怎样的景?如何来描写的诗人的旅夜处境和感受? 写“旅夜”;岸上有细草微风,江上只有一叶孤舟,依岸而宿,就舟而居,遥望原野,远处天与地似乎相接了,天边的星宿也仿佛下垂得接近地面。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江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岸上星垂,舟前月涌,用“星垂”来描写原野的广阔,用“月涌”来形容大江的东流,形象而细致地描绘了江上的夜景。唯有在广阔的原野上才可感到“星垂”;唯其“星垂”,才能见出原野的广阔。而大江中有“月涌”,才能反映出江水的流动;也只因江水的流动,才能感到“月涌”。“星垂”、“月涌”是以细腻称阔大的手法,首四句塑造了一个宏阔非凡宁静孤寂的江边夜境。 2、后四句书怎样的“怀”? “名岂文章著”,声名不因政治抱负而显著,反因文章而显著,这本非自己的矢志,故说“岂”,这就流露出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说“官应老病休”,诗人辞去官职,并非因老而多病,什么原因,诗人没有直接说出。说“应”当,本是不应当,正显出老诗人悲愤的心情。 面对辽阔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无依,在这静夜孤舟的境界中,自己恰如是天地间无所依存的一只沙鸥。以沙鸥自况,乃自伤飘泊之意。这跟他刚离成都时写的“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去蜀》)语意相同。以形象比喻作结,鲜明深刻地传达了诗人深沉的感慨。天地虽大,却无自己安身之处,景色辽阔,却

杜甫《旅夜书怀》精编教案

杜甫《旅夜书怀》教案 教学参考 0914 1509 杜甫《旅夜书怀》教案 一、背景分析: “旅夜书怀”顾名思义 就是旅途中夜里写下的抒发 自己情感的诗。唐代宗广德 二年(764年)春天,杜甫携 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给严武 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 下来。但不料第二年四月严 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 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 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这 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洲、 忠州时写下的。当时的杜甫 已53岁,且常年有病,国家 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 落,又行无定踪,因此一路 上他心情十分沉重,这首诗 集中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 二、诵读提示: 应该用怎样的语调来读 这首诗?先看一遍,整体感 知后,让学生指出。——缓 慢、低沉的 分析原因:“旅夜”书 “怀”,有感而生。快感乎?否!从哪里可以看出?让学生再细作分析。 这首诗是感叹身世之作。前一层写旅夜风景,其实是寓情于景,为下文抒怀作铺垫,应当读得缓慢一些。后一层直抒胸臆,飘泊四方,居无定所,要读出压抑感。 三、诗歌内容分析:

1、开头四句写了怎样的景?如何来描写的诗人的旅夜处境和感受? 写“旅夜”;岸上有细草微风,江上只有一叶孤舟,依岸而宿,就舟而居,遥望原野,远处天与地似乎相接了,天边的星宿也仿佛下垂得接近地面。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江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岸上星垂,舟前月涌,用“星垂”来描写原野的广阔,用“月涌”来形容大江的东流,形象而细致地描绘了江上的夜景。唯有在广阔的原野上才可感到“星垂”;唯其“星垂”,才能见出原野的广阔。而大江中有“月涌”,才能反映出江水的流动;也只因江水的流动,才能感到“月涌”。“星垂”、“月涌”是以细腻称阔大的手法,首四句塑造了一个宏阔非凡宁静孤寂的江边夜境。 2、后四句书怎样的“怀”? “名岂文章著”,声名不因政治抱负而显著,反因文章而显著,这本非自己的矢志,故说“岂”,这就流露出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说“官应老病休”,诗人辞去官职,并非因老而多病,什么原因,诗人没有直接说出。说“应”当,本是不应当,正显出老诗人悲愤的心情。 面对辽阔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无依,在这静夜孤舟的境界中,自己恰如是天地间无所依存的一只沙鸥。以沙鸥自况,乃自伤飘泊之意。这跟他刚离成都时写的“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去蜀》)语意相同。以形象比喻作结,鲜明深刻地传达了诗人深沉的感慨。天地虽大,却无自己安身之处,景色辽阔,却反衬出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境。“一沙鸥”照应“独夜舟”,对比鲜明,比喻贴切。 3、艺术特色。A、寓情于景 B、直抒胸臆。 全诗风格沉郁、感情激越,形象鲜明、境界宏阔,表现出诗人“老来渐于诗律细”的艺术成就。 三、名句赏析:“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这两句写景的诗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无垠的星空,平旷的原野,浩渺的月光,奔流的江水,看上去是那样的雄浑阔大,让人心旷神怡,难怪有人认为这两句诗是“开襟阔远”(浦起龙《读杜心解》),甚至有人认为是写出了“喜”的感情(见《唐诗论文集?杜甫五律例解》)。其实只要联系本诗写作背景和全诗的意境不难看出,这两句诗是在以乐景写哀情,正是以自然的辽阔无边反衬一叶可怜小舟的孤单与渺小,面对茫茫的宇宙,想想坎坷的过去,望望无光的未来,何处才是自己的归程,怎不悲从中来? 四、练习提升.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旅夜书怀》优质课教案

《旅夜书怀》优质课教案 教学目标: 1、解读杜甫“旅夜抒怀”的景与情。 2、体会杜甫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一、导入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广袤的天地间飞翔着。飞过了千山万水,只为寻找自己的位置实现心中的梦。可是我们在飞翔的路途中,总会遇到狂风遇到暴雨,前方一片迷茫,我们不知该飞向何方。唐朝的那个夜晚,杜甫守着他那叶破旧的小船也找不到前方的路,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旅夜书怀》,去聆听那夜传来的生命物语。 板书旅夜书怀杜甫 我们都知道一直穷困潦倒的杜甫,好不容易在成都有了一处安身立命之地,好友严武病死,杜甫不得不离开成都,再次开始颠沛流离的漂泊之旅,而这一次的漂泊其实是一条不归路。《旅夜书怀》就作于离开成都的途中。那这个“旅”就不同于我们所说的旅游,而充满着人在羁旅的辛酸。 二、解读诗歌 (一)解读一二两联的景。 1、初读诗歌,首联和颔联中有哪些意象? 细草微风岸危樯孤舟星平野月大江 2、放飞你想象的翅膀,请用自己的语言呈现图画。 提问学生,教师总结并投影描述的语言。 潮湿的岸边没有来路也没有去路,只有瘦弱的草孤零零地在无边的风中摇摆不定,水边的草注定纤细单薄。那只破旧的小船还有那根高傲的桅杆静寂地躺在月色中,守候着漫漫长夜。远处是一望无际的原野,在天与地相接的地方,几颗星辰垂挂着,皎洁的月光投影在大江中,江水在流动,月光也在流动,一江的波光粼粼铺向远方,江天一色。 3、其中“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历来被称世人称道。 在赏析重点诗句时,我们除了指出诗句所描绘的画面,还要抓住诗句中用得好的字(这些用得好的字往往是动词或形容词),这句话所描绘的画面我们刚刚说过了,那大家找找这句诗文中用得好的字是“垂”“涌”,好在哪里呢? 这个“垂”字让人觉得星辰好像垂挂在天地相接的地方,眼前的平野辽阔无边,这个“涌”字可见月光投影在大江中,江水在流动,月光也在流动,江面上波光粼粼,一直伸向远方,江天一色,天地相接,这样的画面呈现雄浑开阔的意境。 板书:意境雄浑开阔 (二)在这样的一个夜晚,诗人想抒发心中怎样的感情? 1、首联和颔联,借景抒情 从首联的“独夜舟”可以直接感受到今夜诗人内心的孤寂凄苦之情。 杜甫在颔联“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呈现出画面是雄浑开阔了,而这里的雄浑开阔正好反衬危樯孤舟的孤寂和渺小。而陪伴自己的恰是这只破旧的小船。杜甫心中充满孤寂凄苦之感 首联和颔联,借景抒情,抒发自己孤苦无依,茫然凄苦 2、结尾“天地一沙鸥”借沙鸥来自况,抒发自己心中那种渺小,孤寂,迷惘之情。 诗人为什么会觉得自己是“天地一沙鸥”呢?最直接的原因是“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我的名气哪里是文章写得好啊,而诗人恰恰因为文章写得好才出名的,可见这句话其实是反话,这在修辞角度上叫反语,那接下来的一句字面意思是做官倒是应该老了病了就退休。但是诗人这次辞官,离开成都并不是因为自己老了病了,而是

《旅夜书怀》公开课教案(最新整理)

《旅夜书怀》公开课教案 1、导入新课 中国自古是诗歌的国度,唐诗更负盛名。唐朝盛产的诗人也有很多。唐代诗人中,有一个人好像一直是皱着眉头生活的,这个人名叫杜甫。他瘦而高,拄着一根拐杖,走路慢吞吞,活像人们形容的老朽。他的眼睛是向下的,有时还半闭着,看上去昏昏欲睡。这双眼睛却能看见普天下的倒霉事儿,好比观音菩萨能看见人间的疾苦。所不同的,是观音菩萨法力无边,她能含着动人的微笑救苦救难,而杜甫,只能眉头紧锁,把无边的苦难写进他浩如烟海的诗作中。今天,我们一起去鉴赏他的一篇这样的诗作——《旅夜书怀》。 2、作者及背景介绍 1.杜甫,字子美,有“诗圣”之誉,与李白并称“李杜”。 2.杜甫的作品 《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绝句》《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3.杜甫人生的四个阶段 (1)读书壮游时期(712-745)(涉世不深) (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忧国忧民) (3)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 (4)漂泊西南时期(759-770)(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 4.本诗的写作背景 当时,杜甫已满53岁,他这一年多来一直寄居在朋友严武家,生活暂时安定。但不料这一年四月严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四川,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且他常年有病,国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行无定踪,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 3、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生齐读诗歌 2.解析题目 “旅”:旅居、旅途。 “夜”:点出时间。 “书”:写。 “怀”:情怀,感想。 3.诗中哪些诗句与题目相对应? “旅夜”:“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书怀》教学设计

杜甫《旅夜书怀》教学设计 杜甫《旅夜书怀》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 杜甫《旅夜书怀》教学设计1 陈冬枝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着,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一、背景分析。 “旅夜书怀”顾名思义就是旅途中夜里写下的抒发自己情感的诗。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天,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给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下来。但不料第二年四月严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这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洲、忠州时写下的。当时的杜甫已53岁,且常年有病,国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行无定踪,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 二、诵读提示。 应该用怎样的语调来读这首诗?先看一遍,整体感知后,让学生指出。——缓慢、低沉的 分析原因:“旅夜”书“怀”,有感而生。快感乎?否!从哪里可以看出?让学生再细作分析。

这首诗是感叹身世之作。前一层写旅夜风景,其实是寓情于景,为下文抒怀作铺垫,应当读得缓慢一些。后一层直抒胸臆,飘泊四方,居无定所,要读出压抑感。 三、诗歌内容分析。 1、开头四句写了怎样的景?如何来描写的诗人的旅夜处境和感受? 写“旅夜”;岸上有细草微风,江上只有一叶孤舟,依岸而宿,就舟而居,遥望原野,远处天与地似乎相接了,天边的星宿也仿佛下垂得接近地面。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江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岸上星垂,舟前月涌,用“星垂”来描写原野的广阔,用“月涌”来形容大江的东流,形象而细致地描绘了江上的夜景。唯有在广阔的原野上才可感到“星垂”;唯其“星垂”,才能见出原野的广阔。而大江中有“月涌”,才能反映出江水的流动;也只因江水的流动,才能感到“月涌”。“星垂”、“月涌”是以细腻称阔大的手法,首四句塑造了一个宏阔非凡宁静孤寂的江边夜境。 2、后四句书怎样的“怀”? “名岂文章着”,声名不因政治抱负而显着,反因文章而显着,这本非自己的矢志,故说“岂”,这就流露出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说“官应老病休”,诗人辞去官职,并非因老而多病,什么原因,诗人没有直接说出。说“应”当,本是不应当,正显出老诗人悲愤的心情。

旅夜书怀公开课教师版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鉴赏诗歌的内容与情感。 能力目标: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思路和技巧。 情感目标: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联系高考有关考点,学会从意象、意境的分析和重要句子的理解等方面来鉴赏诗歌。 【教学难点】 对重要诗句的理解,鉴赏。 【教学方法】诵读感悟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又有杜工部之称。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杜甫现存诗一千四百多首。代表作品:三吏三别。作品汇为《杜工部集》。 课前小测:从体裁看,这首诗是格律诗中的()言律诗,它由4联8句组成,每联都有特定的称谓;这首诗的对仗联有()。 二、知人论世。 1、(三十五岁以前)读书和壮游游时期 与李白相识(33岁)《望岳》等20多首 2、(三十五至四十四岁)困居长安时期 困守长安,穷困潦倒,投献权贵,忧国忧民。他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 3、(四十五至四十八岁)陷贼和为官时期 安史之乱爆发,身陷长安,被俘,对现实的认识更清楚。写成三吏、三别等200多首诗。 4、西南飘泊时期(四十九至五十九岁) 第一阶段:(四十九至五十五)暂时休息,相对安定。《春夜喜雨》等240首诗。第二阶段:飘泊西南,在小船上生活,《登高》等760首。 三、写作背景。 课下注释9。补充:当时的杜甫已53岁,且常年有病,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使他的孤独感与日俱增。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行无定踪,国家动荡不安,诸多不如意压在杜甫的心间,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 连接语: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提到“声音繁变,言辞谐美,乃兆歌咏。”读诗百遍,其义自见。诗歌一定要多读,在一遍一遍的朗诵中吟咏出诗人的情感。 四、诵读感知。 1.诗歌学生:自由朗读诗歌;齐读诗歌

《旅夜书怀》优质课教案说课讲解

《旅夜书怀》优质课 教案

《旅夜书怀》优质课教案 教学目标: 1、解读杜甫“旅夜抒怀”的景与情。 2、体会杜甫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一、导入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广袤的天地间飞翔着。飞过了千山万水,只为寻找自己的位置实现心中的梦。可是我们在飞翔的路途中,总会遇到狂风遇到暴雨,前方一片迷茫,我们不知该飞向何方。唐朝的那个夜晚,杜甫守着他那叶破旧的小船也找不到前方的路,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旅夜书怀》,去聆听那夜传来的生命物语。 板书旅夜书怀杜甫 我们都知道一直穷困潦倒的杜甫,好不容易在成都有了一处安身立命之地,好友严武病死,杜甫不得不离开成都,再次开始颠沛流离的漂泊之旅,而这一次的漂泊其实是一条不归路。《旅夜书怀》就作于离开成都的途中。那这个“旅”就不同于我们所说的旅游,而充满着人在羁旅的辛酸。 二、解读诗歌 (一)解读一二两联的景。 1、初读诗歌,首联和颔联中有哪些意象? 细草微风岸危樯孤舟星平野月大江 2、放飞你想象的翅膀,请用自己的语言呈现图画。 提问学生,教师总结并投影描述的语言。

潮湿的岸边没有来路也没有去路,只有瘦弱的草孤零零地在无边的风中摇摆不定,水边的草注定纤细单薄。那只破旧的小船还有那根高傲的桅杆静寂地躺在月色中,守候着漫漫长夜。远处是一望无际的原野,在天与地相接的地方,几颗星辰垂挂着,皎洁的月光投影在大江中,江水在流动,月光也在流动,一江的波光粼粼铺向远方,江天一色。 3、其中“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历来被称世人称道。 在赏析重点诗句时,我们除了指出诗句所描绘的画面,还要抓住诗句中用得好的字(这些用得好的字往往是动词或形容词),这句话所描绘的画面我们刚刚说过了,那大家找找这句诗文中用得好的字是“垂”“涌”,好在哪里呢? 这个“垂”字让人觉得星辰好像垂挂在天地相接的地方,眼前的平野辽阔无边,这个“涌”字可见月光投影在大江中,江水在流动,月光也在流动,江面上波光粼粼,一直伸向远方,江天一色,天地相接,这样的画面呈现雄浑开阔的意境。 板书:意境雄浑开阔 (二)在这样的一个夜晚,诗人想抒发心中怎样的感情? 1、首联和颔联,借景抒情 从首联的“独夜舟”可以直接感受到今夜诗人内心的孤寂凄苦之情。 杜甫在颔联“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呈现出画面是雄浑开阔了,而这里的雄浑开阔正好反衬危樯孤舟的孤寂和渺小。而陪伴自己的恰是这只破旧的小船。杜甫心中充满孤寂凄苦之感 首联和颔联,借景抒情,抒发自己孤苦无依,茫然凄苦

杜甫诗《旅夜书怀》教案

杜甫诗《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一、背景分析: “旅夜书怀”顾名思义就是旅途中夜里写下的抒发自己情感的诗。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天,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给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下来。但不料第二年四月严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这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洲、忠州时写下的。当时的杜甫已53岁,且常年有病,国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行无定踪,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 二、诵读提示: 应该用怎样的语调来读这首诗?先看一遍,整体感知后,让学生指出。——缓慢、低沉的分析原因:“旅夜”书“怀”,有感而生。快感乎?否!从哪里可以看出?让学生再细作分析。这首诗是感叹身世之作。前一层写旅夜风景,其实是寓情于景,为下文抒怀作铺垫,应当读得缓慢一些。后一层直抒胸臆,飘泊四方,居无定所,要读出压抑感。 三、诗歌内容分析: 1、开头四句写了怎样的景?如何来描写的诗人的旅夜处境和感受? 写“旅夜”;岸上有细草微风,江上只有一叶孤舟,依岸而宿,就舟而居,遥望原野,远处天与地似乎相接了,天边的星宿也仿佛下垂得接近地面。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江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岸上星垂,舟前月涌,用“星垂”来描写原野的广阔,用“月涌”来形容大江的东流,形象而细致地描绘了江上的夜景。唯有在广阔的原野上才可感到“星垂”;唯其“星垂”,才能见出原野的广阔。而大江中有“月涌”,才能反映出江水的流动;也只因江水的流动,才能感到“月涌”。“星垂”、“月涌”是以细腻称阔大的手法,首四句塑造了一个宏阔非凡宁静孤寂的江边夜境。 2、后四句书怎样的“怀”? “名岂文章著”,声名不因政治抱负而显著,反因文章而显著,这本非自己的矢志,故说“岂”,这就流露出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说“官应老病休”,诗人辞去官职,并非因老而多病,什么原因,诗人没有直接说出。说“应”当,本是不应当,正显出老诗人悲愤的心情。 面对辽阔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无依,在这静夜孤舟的境界中,自己恰如是天地间无所依存的一只沙鸥。以沙鸥自况,乃自伤飘泊之意。这跟他刚离成都时写的“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去蜀》)语意相同。以形象比喻作结,鲜明深刻地传达了诗人深沉的感慨。天地虽大,却无自己安身之处,景色辽阔,却反衬出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境。“一沙鸥”照应“独夜舟”,对比鲜明,比喻贴切。 3、艺术特色。A、寓情于景B、直抒胸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