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四单元 第四课 第一课时 现代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四单元 第四课 第一课时 现代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四单元 第四课 第一课时 现代

课题:《现代化的大牧场》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四课

第一课时

一、课时分析

教材围绕澳大利亚发展牧业的自然环境和牧场现代化两个方面展开,展现了草原的生产和文化风情,透视了具有代表性的草原生活模式。首先教材以"民歌"展现,将学生的思绪带到了澳大利亚辽阔的牧场上。接着从澳大利亚气候、地形等自然环境探究牧业的兴旺发展的原因(即成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的自然原因)。同时提示了澳大利亚牧场现代化的特点及背景。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喜欢接受用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的知识,因此本课时在教学设计上以旅游为线索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将学生以“游客”身份带入澳大利亚,使其能身如其境地感受澳大利亚的自然环境和生产生活,从而使学生学得乐,乐得学。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学习澳大利亚的大牧场,了解大草原的自然环境特色,感受草原上牧民生活的概况。

2、能够从地图、图表及教师提供的材料中获取有用的信息,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牧人生活的特点。(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分析澳大利亚牧民在生产、生活方面的特色,把握自然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之间的因果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材对澳大利亚大牧场的经营特点的描述,了解草原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之美,认识到人地关系的协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一)教学重点:

1、让学生熟识澳大利亚牧场的经营特点,认识草原人家的特色。

2、理解和谐发展人地关系的重要性。

(二)教学难点:

理解澳大利亚的气候对牧民生活、牧草和饲养牲畜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猜国家):

师:通过半个多学期的接触,我知道我们班的同学个个知识渊博,视野开阔。现在,老师要给大家出一道趣味题,看看谁的反应最快。猜猜这是哪个国家?

生:澳大利亚。

师:从我们描述来看,澳大利亚的什么行业发达?

生:畜牧业。

师:为了进一步了解澳大利亚,下面就开始我们今天的澳大利亚之旅。去那共同探讨一下,为什么那里会羊比人多?他们发展养羊业有什么有利的条件?而这种生产方式又给人们生活带来哪些影响?(出示课题)(二)新课教学

1、旅游准备(1):(展示东西半球图)让学生通过读图了解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位于南半球的大洋洲,是世界上惟一占据整个大陆及边缘岛屿的国家)及人口和面积、羊的数量,从而得出“地广人稀”“羊比人多”的结论。

旅游准备(2):创设情景—假如是7、8月份去,应该带什么衣服合适?澳大利亚的季节与北半球相反。

旅游准备(3):坐什么国际航班?(通过国旗的辨认,复习旧知识—国家和地区)

2、行程安排:(设计了三站:著名景观--野生动物园—农家牧场)每一站的介绍分别配以文字和图片(链接),让学生进行直观的认识,作出初步的判断。如澳大利亚的典型建筑物--悉尼歌剧院,珍奇动物—袋鼠、考拉等。(重点分析第二、三站与之相关的知识。)

师:现在请同学们思考:澳大利亚人是如何根据自然环境来选择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

(提示:为什么我们中国就不能有这种条件,它的地理位置、气候、降水、牧业分布)

带着这个大问题,我们一起来解决四个小问题?(显示问题:见第11张幻灯片)

这四个小问题分别由四组同学解答,看那组同学表现最好。

师:1、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地形有什么特点?(显示半球图、地形图)

生:南半球,靠近赤道,四周环海,近70%的土地是干旱地,草原平坦辽阔

师:2、这种特点对澳大利亚的气候有什么影响?

生:澳大利亚大陆内部中心距海洋较远,加上山地的阻挡,减少了海洋对内陆的影响,中纬度又处于副热带高压带控制下,使大陆中部成为广阔的干燥区,多雨地区局限于沿海,使得澳大利亚内陆与沿海降水量差别极大。(让学生在课本第26页中找出其具体气候类型加以说明)气温高、气候干燥。

师:3、澳大利亚的降水有什么特点?(展示年降水量图和牧业分布图)

生:靠近海洋的地方降水多,越到大陆内部降水越少

师:4、澳大利亚畜牧业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生:畜牧带与降水分布基本吻合:呈半环形由北、东、南部沿海向内陆逐渐过度。澳大利亚的畜牧业集中分布在中部和西南部的草原上。

师:澳大利亚的牧业分布和它的地理位置以及它的降水有着什么样关系?

生:学生看出大部分地区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势平坦、开阔、草原面积广,所以他们因地制宜的发展了畜牧业,并且他的畜牧业也大多安排在降水丰富的地方,因为这里的水草旺盛。

师(补充):由于那里热量条件好,气候比较干燥,所以羊脚不容易腐烂;而且那里的冬季温暖,平均气温在10度以上,没有暴风雪的威胁,不需要建立栏圈,这样对羊群也很好管理。加上刚才同学们提到的,澳大利亚是个岛国,所以运输非常方便,适合大面积的发展畜牧业。这其中体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

生:因地制宜

师:对,这也说明了一个地区的生产方式是由这个地区的自然环境决定的。最初的时候,澳大利亚是英国的殖民地,第一批移民踏上这块土地后,对发展什么样的产业也是很迷茫的。他们想来想来去,最终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决定了发展畜牧业,并且决定以养羊为主。最早的时候,他们只带过去17只羊。那么我们看看现在澳大利亚的养羊业发展到了什么程度呢?(结合社会图册44页)

现在的澳大利亚人口2000多万,人口密度大约是2.6人/千米,可以说是个地广人稀的国家,但现在澳大利亚每年的羊的数量达到1亿只以上,平均每人拥有8.5只羊以上。所以,有人说澳大利亚是个“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看过了资料,大家思考这样的问题(显示问题:见第15张幻灯片)

1、牧场的经营是否人手不足?

2、放牧是否给定居生活带来不便?

3、澳大利亚畜牧业在今天是否走向衰落?

学生可以分析得出:牧场规模很大,而且都是一家一户经营的。但是没有因为人手不足带来的麻烦,因为他们都是现代化机械生产。

引导:经营一个牧场除了要放牧牛羊外,还要干什么呢?

师:对了,还要打草、剪毛、还要养护牧场,给草施肥,灌溉等等,而且这么多的工作都要一家人来完成的。繁重的劳动,较少的劳动力就需要有高度的机械化。澳大利亚牧场经营都是机械化完成的,而且澳大利亚现在是世界电脑普及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几乎每个农场里都有电脑,牧民在家里上网便可以很方便的查出最近的天气情况,利于安排放牧时间。他们出售自己的羊或羊毛也没有必要东奔西走的签定单,

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四首》知识点归纳 - 副本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 一、文学常识 ①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现在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②李白(701~762) 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其父李客,生平事迹不详。李白青壮年时家境富裕,轻财好施。 ③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 ④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著名散曲家。他在元代散曲作家群中,位居第一。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王国维称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 ⑤我国古典文学当中的唐诗、宋词、元曲、汉赋、先秦散文、明清小说毋庸置疑成为我国五千年文化炫彩夺目的代表。 ⑥律诗的四联分别叫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二、翻译与理解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眺望苍茫的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水波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挺立在水中。)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得很茂盛。)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水波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挺立在水中。)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得很茂盛。)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太阳和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银河、太阳和月亮灿烂,好像出自大海里。)(这里用了互文的手法)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庆幸得很,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①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②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③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杨花落尽啦,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君子你一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新人教版

第16课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通过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了解史实,使学生能正确评价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等,提高历史地看 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提高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总结曹操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对比《三国演义》里许绍对曹操的评语,“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之间的差别,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因此是历史的进步。认识在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认识三国都重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使江南和西南地区得到了一定的开发。 【教学重难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史实、;如何看待三国分立这一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 【导学过程】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开篇语就是“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你认为这句话正确吗?从春秋战国到三国的史实是否验证了这一点?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东汉末年,为什么会涌现出像曹操、诸

葛亮、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孙权、周瑜等如此多的英雄豪杰?他们都有什么样的作为? 对后世有什么样的影响? 曹操、刘备和孙权都是叱咤风云的人物,而且有那么多的人才为他们出谋划策,为什么到头来却依然要三分天下呢?他们之间发生了哪些激战? 三国是指哪三个政权?分别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建立的?开国君主都是谁?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从这一课的学习中寻找答案吧。 【自主预习】 一、官渡之战 1、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汉政权名存实亡、为了地盘、人口等军阀进行混战,其中曹操和袁绍是地盘最大的两个军阀等内容。教师再引导:那么同是北方的两大军阀会怎么样呢? (打仗)从而引入官渡之战。 曹操势力的逐渐强大的原因和举措,这也是官渡之战胜利的原因。让同学们谈一谈什么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唯才是举”、“屯田”,这些举措为曹操带来了什么好处?在学生讨论完,教师可以加以总结。 2、官渡之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官渡之战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讲,同时展开讨论,为什么势力大的袁绍会输给势力弱的曹操。最后让学生明白:曹操之所以会胜利主要因为他礼贤下士会用人,人才的重要性。 官渡之战的历史作用,应当着重强调: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二、赤壁之战 1、赤壁之战前的形势

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同步测试题新人教版

第一单元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澹澹( ) 子规( ) 萧瑟( ) jié____石天yá____ sǒng zhì_______ 2.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乱花/渐欲迷人眼 B.江春/入旧年 C.闻道/龙标/过五/溪 D.断肠人/在天涯 3.下列文学常识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 A.《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代——元曲 B.《次北固山下》——王湾——唐朝——律诗 C.《观沧海》——曹操——东汉——乐府诗 D.《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白居易——唐朝——律诗 4.填空。 (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可以看出龙标被贬之地偏远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日月”均是诗人喜爱的意象,诗人喜欢借“日月”抒情。“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观沧海》中的句子填空)曹操借日月从海平面升起抒发了自己的博大胸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次北固山下》中的句子填空)王湾借朝阳出海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流露出淡淡的乡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天净沙·秋思》中的句子填空)马致远借落日下山烘托了天涯游子肝肠寸断的思乡之情。 5. 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写景的诗歌尤其如此。请仿照下面的句式,写出你对《次北固山下》的赏读。 例句:我从“潮平两岸阔”中,仿佛看到了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壮阔美景。 我从“_____________________”中,仿佛看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图是《天净沙·秋思》的插图,这幅插图是否最好地体现了《天净沙·秋思》的意境?请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第16课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3)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通过层层设问使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从历史人物的身上吸取经验教训,完善自我修养。 (3)通过自列表格或自画示意图的方法,掌握三国鼎立的史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官渡之战中袁绍的刚愎自用,不堪一击,曹操的善于用人、沉着冷静;赤壁之战中曹操的雄心勃勃,刘备、孙权的精心策划、同仇敌忾。每一个历史人物都充满了生命的气息,从这些活生生的历史人物身上,学生们能很好地照出自己的优缺点,达到“读史明智”的目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背景、特点、影响)。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主要围绕以下三块内容展开,即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三块内容之间因果相联,在一些重大战役的作用之下,曹操、刘备和孙权的势力逐步崛起,进而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 直观法、比较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制作示意图法等。 [教学准备] 图片、史料、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电视剧主题曲和 展示曹操、刘备、诸葛亮的图片,把学 生带入情境。这首歌是哪部电视剧的主 题曲? 过渡:《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 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 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是非成败转头空,转身之间或得或失, 这个道理突出的表现在官渡之战和赤 壁之战中曹操的身上。为什么要这么 说,学完了这两大战役你就会明白。 欣赏歌曲,回答问 题:《三国演义》。 创设情景,激 发学生的兴趣,引 发学生的求知欲。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

梁河九年制学校七年级语文导学案总第6课时 第一部分:预习案 一、自主学习,风采展示 1、作者介绍:曹操,字,小名阿瞒。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家、家 和。代表诗作有《步出夏门行》《蒿里行》《短歌行》等。文学方面, 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 文学,史称“”,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 辉的一笔。 2、听老师范读诗歌,注意字音、节奏、语气和情感。 3,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二、自主探究,交流展示 理解诗歌大意 1、根据注释及老师提供的资料,尝试疏通文意。 2、交流学习成果。 第二部分:探究案 三、多边互动,合作探究 以小组为单位,思考、探究下列问题 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2、诗人在诗中都写了哪些景物? 3、哪些是作者真正“观”到的? 4、为我们营造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5、诗中哪几句又是写虚景?(作者想象的景色及景物)这种景象是一种什么样意境? 6、为什么曹操会产生这样的想像?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这里集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质疑巩固,拓展训练 感情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观沧海》是借景抒情,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像,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第三部分:检测案 五、达标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sǒng zhì( ) jié( )石澹澹( ) 萧瑟( ) 2、填空。 (1)“”开篇点题,交待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2)“”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 (3)诗中展现海岛生机勃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中最能反映诗人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但全诗却没有哪一句是写情的诗句,情寓于景中。你能说出古代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吗? 六、小结与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优秀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 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 4.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5.学会从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的角度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赤壁之战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三、教学策略 1.图示教学法。采用图示法,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三国鼎 立形势图》以外,用图片再归纳、概括三国鼎立的重大历史事件。

2.表格归纳法。指导学生通过对课的阅读和理解,概括提炼出基本的知识要点,通过表格,整体把握全部或部分历史知识。如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通过下表对这两次战役进行比较: 3.识图教学法。充分运用教材中的插图,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如运用“曹操赤脚迎许攸”图可看出曹操重视人才。根据“曹操慌忙逃跑”图,结合苏轼《前赤壁赋》所描绘的情景,讲述双方交战的经过,体会战争的壮观场面。运用“三国鼎立形势图”,一是了解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的概况;二是说出当今的地域省份;三是讲述三国地区经济发展的特 色。 4?情景模拟法。通过历史情景模拟,加深对历史现象及历史问题的理解和掌握。如探究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击败袁绍的原因,可让四个学生分别扮演袁绍、袁绍的一个谋士、许攸、曹操,通过历史剧场:①学生先自我介绍;②老师作旁白,学生表演;③袁绍和谋士的对话:④曹操和 许攸的对话;(再现官渡之战中曹操、袁绍的心态)结合战争过程中两人的心理素质自然可得出结论: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亦人谋也。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收集东汉末年以及三国时期的典故及成语故事,课堂上补充给学生阅读,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及积极性;收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知识点+课后习题答案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 课文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 ①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现在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②李白(701~762) 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其父李客,生平事迹不详。李白青壮年时家境富裕,轻财好施。 ③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 ④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著名散曲家。他在元代散曲作家群中,位居第一。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王国维称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 ⑤我国古典文学当中的唐诗、宋词、元曲、汉赋、先秦散文、明清小说毋庸置疑成为我国五千年文化炫彩夺目的代表。 ⑥律诗的四联分别叫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二、翻译与理解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眺望苍茫的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水波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挺立在水中。)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得很茂盛。)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水波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挺立在水中。)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得很茂盛。)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太阳和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银河、太阳和月亮灿烂,好像出自大海里。)(这里用了互文的手法)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庆幸得很,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①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②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③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政权的分离与民族汇聚》测试卷 班级:姓名:得分: 一、单项(每题2分,共4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把正确选项填在后面的括号内。)1.公元207年,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何处() A.统一天下B.消灭袁绍C.废汉称帝D.建立魏国 2.示例:官渡之战——袁绍对曹操;参照示例,“赤壁之战——”的正确搭配是() A.曹操对孙、刘B.孙、刘对东晋C.前秦对东晋D.西晋对前秦 3.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是() A.战乱频繁,破坏了社会经济B.三国鼎立,加剧了国家分裂 C.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D.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 4.经过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下表中不完全符合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时历史实际情况的一项是()魏蜀吴 A建立者曹操刘备孙权B都城洛阳成都建业 C建立时间220年221年222年D国号魏汉吴 5.公元198年,洛阳郊外的几户农家,相约迁往江南。下列有关他们南迁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A.南方自然条件优越B.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 C.为躲避内迁少数民族侵扰D.江南地区还没有得到开发,荒地多,有发展空间 朝代北方南方西汉80%20% 南宋37%63% 6.右图表反映了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哪一原因() A.江南社会相对稳定B.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D.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 我国古代南北方人口比例表 7.中国古代史上北方人口大量向南迁移,它所带的最重要的影响是() A.加剧南方的混乱局面 B.使北方趋于平静 C.促进南方经济发展 D.使北方人口急剧减少 8.某博物馆要求选出最能体现东晋南朝朝江南青瓷烧制技术的物,最应该当选的是() A.B.C.D. 9.公元4—6世纪,曾一度统一过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政权是() ①前秦②北魏③西晋④东晋 A.①②③B.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 10.从第一组两个历史名词的关系,给第二组添一个适当的词() ①破釜沉舟——巨鹿之战②草木皆兵——() A.官渡之战B.长平之战C.淝水之战D.赤壁之战 11.《爱我中华》歌唱道:“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北魏时,孝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其主要措施是()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优秀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 课《三国鼎立》 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 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 4.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人们的主观 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的历 史作用。 5.学会从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的角度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赤壁之战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三、教学策略

1.图示教学法。采用图示法,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三 国鼎立形势图》以外,用图片再归纳、概括三国鼎立的重大历史事件。 2.表格归纳法。指导学生通过对课的阅读和理解,概括提炼出基本的知识要点,通过表格,整体把握全部或部分历史知识。如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通过下表对这两次战役进行比较: 3.识图教学法。充分运用教材中的插图,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如运用“曹操赤脚迎许攸” 图可看出曹操重视人才。根据“曹操慌忙逃跑”图,结合苏轼《前赤壁赋》所描绘的情景,讲述双方交战的经过,体会战争的壮观场面。运用“三国鼎立形势图” ,一是了解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的概况;二是说出当今的地域省份;三是讲述三国地区经济发展的特色。 4.情景模拟法。通过历史情景模拟,加深对历史现象及历史问题的理解和掌握。如探究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击败袁绍的原因,可让四个学生分别扮演袁绍、袁绍的一个谋士、许攸、曹操,通过历史剧场:①学生先自我介绍;② 老师作旁白,学生表演;③袁绍和谋士的对话;④曹操和许攸的对话;(再现官渡之战中曹操、袁绍的心态)结合战争过程中两人的心理素质自然可得出结论: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亦人谋也。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习题新人教版

4《古代诗歌四首》同步练习 《观沧海》 一、常识填空 1、《观沧海》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诗。 2、《观沧海》的作者是,字,末年家、家、。他的诗以见称。 二、用/划分这首诗的朗读节奏: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三、按要求写出诗句 1、点出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的诗句是: 2、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 。 3、虚写诗人想像之景的句子是: 4、最能体现作者博大胸怀的诗句是: 四、探究提高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归纳主题。 2、下面的诗句描写沧海的景象,有动有静,试作分析。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3、下面的诗句中,“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这首诗开头一句写景除了点明时令外还有什么作用? 2;首句有哪些意象? 3最后两句运用了_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__。 4;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王昌龄被贬之地偏远? 5;赏析;(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次北固山下》

一、常识填空 1、《次北固山下》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诗。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作者是,是代诗人。 二、用/划分这首诗的朗读节奏: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三、按要求写出诗句 1、《次北固山下》这首诗的颔联是: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 四、探究提高 1、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3、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分析。 《天净沙秋思》 一、常识填空 1、从诗歌的体裁看,《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天净沙”是,“秋思”是。 2、《天净沙秋思》作者,是代著名作家 二、用/划分这首诗的朗读节奏: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三、按要求写出诗句 《天净沙秋思》点明主旨的诗句是: 四、探究提高 1、《天净沙秋思》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2作者描绘苍凉萧瑟的秋景有什么用意?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归纳主题。 4、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写一段描述性的文字,字数150字左右。(课后完成) 《古代诗歌四首》同步练习(答案)

7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

4紫藤萝瀑布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原先,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我心上”,在繁花盛开的藤萝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宁静了,喜悦了,振作了。我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不能让昨天的不幸把人压垮,每个人都应该像紫藤萝的花朵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在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 紫藤萝瀑布,是新时期之初枯木逢春的写照,作者的心曲正是那时候人们的心声。 二、问题研究 1.为什么面对紫藤萝瀑布,作者的感情有那样的变化,对生命有那样的感悟呢? 研究这个问题,应该注意写作时间──1982年,文章又提到“十多年前”的一大株紫藤萝,后来,拆掉了紫藤花架,改种果树,理由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这个话,今天听来是多么荒唐,这就是极“左”的论调。 根据这个线索,联系历史背景,就能理解这篇散文的思想感情了。1966年至1976年,是十年浩劫。粉碎“四人帮”,拨乱反正,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神州大地重又勃发生机,欣欣向荣。联系这样的历史背景,就会明白,紫藤萝的命运,从花儿稀落到毁掉,到如今繁花似锦,正是十几年来整个国家命运的写照和象征。作者回顾花和人的命运,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就是说,遭遇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要对生命的长久保持坚定的信念。厄运过后,不能老是让悲痛压在心头,应该面对新生活,振奋精神,以昂扬的斗志投身到伟大的事业中去。作者彻悟了,于是“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从脚步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新的精神状态。 研究这个问题,还应注意“生死谜,手足情”六字。手足,比喻弟兄。这里说的是作者的弟弟,小她三岁的弟弟身患绝症,生命垂危,做姐姐的焦虑悲痛,现在面对紫藤萝,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由此可以明白,“各种各样的不幸”,也包括死亡。那么,为什么说“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呢?个体生命是有止境的,人类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就是说,我们不能陷在个人的不幸中不能自拔,要与祖国人民同命运,共呼吸。 2.“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怎么把气味说成颜色,说成梦幻? 香气,诉诸嗅觉;色彩,诉诸视觉;梦幻,是大脑幻觉。人的各种感觉是可以沟通的。修辞上称之为通感。 3.怎么会出现“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这种谬论? 现在听起来的确不可思议,但是极左思潮泛滥的年代就是这样。他们非常狭隘地理解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认为赏花不是劳动者的爱好,赏花就是小资产阶级情调、资产阶级情调,甚至认为爱花就会腐化堕落。 4.“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一句后面说,“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这里似乎也有象征意义,似乎也有哲理,如果确是这样,那么象征什么?包含什么哲理呢? 确有象征意义,新的历史时期开始,中国人民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那时有一句很流行的话,叫做“甩开膀子大干”,大干社会主义的热情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又像千舟竞发,

七年级上册第四课

乌丹四中初一下中国历史教学流程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 课型:预习展示课课时:1课时主备人: 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引起求知) 你知道“金榜题名”、“状元”等是什么意思吗?它是什么时代的事情? 一、明确目标:(掌握课标要求,明确学习目标,重、难点) 【学习目标】1、掌握科举制的诞生及发展完善的知识。 2、全面理解科举制的影响。 【学习重点】科举制的正式诞生;科举制的影响。 【学习难点】科举制的完善 二、预习指南 (一)学法指导 1、阅读法(一看、二找、三整理、四记忆) 2、对比法(对比科举制前后选官的变化) 二)自主预习、储备知识: 学习任务:详细阅读教材,独立完成下列知识填空,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并努力记住下列知识。 1、科举制的诞生:⑴隋文帝时期,为改变魏晋以来的选官制度,开始用的方法来选拔官吏。⑵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2、科举制的完善:唐朝时科举制逐渐完善,常设的考试科目中以、两科最为重要。、、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 ⑴唐太宗:①扩充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②严格录取应试者(进士的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 ⑵武则天:武则天时创设了殿试和。 ⑶唐玄宗:①唐玄宗时,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②玄宗曾八次亲自面试应试者。 3、科举制的影响:⑴科举制改善了,使有才识的读书人可以入朝为官; ⑵科举制促进了的发展; ⑶科举制促进了的发展,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⑷科举制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末才被废除。 (三)成果展示:(完成预习内容后,组内对自学成果进行交流、展示,让同组进行评价,解决问题并生成问题。) 三、合作探究(以组为单位,组内进行合作与探究,发现一个问题,甚至比解决一个问题还要有价值) 讨论:根据所学的知识,结合课本18页的第一、二段材料分析一下,科举制度对封建统治有什么作用? 四、达标测试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归纳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归纳 第16课三国鼎立 三国鼎立的背景:东汉末年;各地出现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彼此长期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一、官渡之战 1、背景:东汉末年;北方军阀长期割据混战;社会生产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概况: (1)时间:公元200年(2)作战双方:袁绍与曹操(3)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 (4)影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3、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 (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地位。(2)经济上:实行屯田;恢复农业生产(3)军事上:官渡之战打败曹操 二、赤壁之战 1、背景: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想要进一步统一全国。 2、概况: (1)时间:公元208年(2)作战双方:曹操与孙刘联军(3)结果:孙刘联军以 少胜多;大败曹军。(4)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3、曹操失败的原因: (1)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水土不服;(2)曹操骄傲轻敌;(3)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 启示:做人不能骄傲自满;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评价曹操: (1)曹操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2)他广罗人才;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为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他的这些做法符合人民的愿望;顺应历史的潮流。 (3)但他有狡诈、多疑、滥杀无辜的残暴本性。如:杀华佗、孔融、杨修等;攻打陶謙时;杀男女数万口。 三、三国鼎立的形成

1、三国鼎立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1)220年;曹丕称帝;定城洛阳;魏国建立;(2)221年;刘备称帝;定城成都;蜀国建立;(3)222年;孙权称王;定城建业(南京);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图表:三国 2、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 形成局部性统一;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为西晋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四、三国经济的发展状况: 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蜀国: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西南地区的开发;吴国:造船业发达;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现在的台湾) ★★从东汉的统一到三国鼎立(分裂)是历史的倒退还是进步? (1)东汉末年;军阀割据;连年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三国鼎立形成后;各国统治者都很注重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三国鼎立还消灭东汉末年的一些割据势力;为以后再次全国统一奠定基础。 ★★学习三国历史的启示: (1)骄兵必败;兵力的多少并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2)战争会给人民带来灾难;我们要反对战争;热爱和平; (3)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历史上的人物是历史的真实;而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含有虚构的成分; (5)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客观公正;要一分为二地看待;要看他的主流;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 (6)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分裂只是暂时的。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一、西晋的兴亡(三国灭亡顺序:蜀、魏、吴) 1、建立: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定都洛阳。 2、统一:280;西晋灭吴;实现了统一。 3、政权特点:统治阶级在政治上昏庸腐朽;生活上腐化、奢侈。 4、衰落(转折点):晋惠帝时发生八王之乱;西晋迅速走向衰落。 5、灭亡:公元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 二、八王之乱 1、原因:O; 1分封同姓诸王;导致宗室诸王势力过大;O; 2晋惠帝昏庸无能。 2、爆发;晋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圭寸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 3、影响:西晋迅速走向衰落。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五胡内迁:匈奴、鲜卑、羯、氐、羌) 1、时期:东汉、魏、晋时期 2、路线:O; 1氐族和羌族;由西南东迁入陕西关中;O; 2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 O;3鲜卑族迁到辽宁、陕西及河套地区。 3、十六国: (1)4 世纪初到 5 世纪前期;北方各族先后建立15 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称为十六国。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4古代诗歌四首 第1课时 1.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2.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重难点) 3.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难点)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是哪种文学体裁取得的成就最高?(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学习《观沧海》 (一)常识简介 1.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于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善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2.写作背景。 《观沧海》选自《曹操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登临碣石山。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二)朗读指导 1.学生自读,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2.教师范读,正音解词。(或播放录音) 3.学生齐读,要求准确整齐,有节奏感。 4.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 (三)合作探究

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 明确: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 明确: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的,与诗的内容无关。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明确:“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 目标导学二: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常识简介 1.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世称“诗仙”。 2.写作背景。 诗人王昌龄于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尉,当时李白正在扬州,听说此事,便写下此诗,寄托对朋友的牵挂。 (二)朗读指导 1.学生自读,把握七言诗的诵读节奏。 2.教师范读,正音解词。(或播放录音) 3.学生齐读,要求准确整齐,有节奏感。 4.理解大意。 (学生概述,老师补充指正)杨树花已落尽,杜鹃鸟在不停地啼鸣,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条溪水。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它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的西边。 (三)合作探究 1.诗中融情于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是哪两句? 明确: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2.联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写作背景思考,李白在诗的开头写景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来写? 明确: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鸣声异常凄切动人,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一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拟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三、板书设计 观沧海观海地点:东临碣石 海的宏伟海水:水何澹澹

人教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测试卷

第四单元检测卷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有() ①挟天子以令诸侯②招贤纳士③曹操联合孙权④实行屯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文武皆秀的齐鲁大地,有崇武尚勇的风气和重视兵学的传统,在5 000多年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涌现出诸多军事名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齐鲁英才们各为其主,在中华大地上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战争活剧。其中,诸葛亮(今山东临沂人)促使刘备与孙权结盟,在中大败曹军,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淝水之战 D.城濮之战 3.三国灭亡的先后顺序是() A.魏蜀吴 B.吴蜀魏 C.蜀魏吴 D.蜀吴魏 4.“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句诗描写的是三国时期的一位人物,他是() A.刘备 B.关羽 C.张飞 D.诸葛亮 5.“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八王之乱”,这些历史史实导致的共同后果是() A.发展了西晋经济 B.巩固的西晋统治 C.加速了西晋的衰亡 D.促进了国家的统一 6.西晋末年出现了大规模的移民潮,其迁徙的主要方向是()

A.向东 B.向西 C.向南 D.向北 7.西晋初年出现了“八王之乱”,这场混乱的直接目的是() A.争夺地盘 B.争夺皇位 C.争夺人口 D.争夺国宝 8.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部和西部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其中,迁到辽宁、陕西及河套地区的是() A.氐族 B.羯族 C.鲜卑族 D.羌族 9.公元383年,使前秦的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的战争是() A.官渡之战 B.淝水之战 C.赤壁之战 D.巨鹿之战 10.小明同学绘制了一幅鲜卑族活动中心迁移历程图,下列选项中能正确描述鲜卑族活动中心迁移状况的是() A.大兴安岭一带→大同一带→洛阳一带 B.大兴安岭一带→洛阳一带→大同一带 C.洛阳一带→大同一带→大兴安岭一带 D.大同一带→大兴安岭一带→洛阳一带 11.中国古代有位改革家,果断地抛弃本民族落后的东西,积极吸纳汉族的先进文明,使本民族得到快速发展,并且促进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他是() A.商鞅 B.秦始皇 C.张骞 D.北魏孝文帝 12.下图反映了北魏经过改革后出现“胡人汉服”的社会时尚。这次改革的领导者是()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精编练习新人教版

4 古代诗歌四首 01 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sǒng zhì(竦峙) jié(碣)石澹.澹(dàn) 萧瑟 ..(xiāo)(sè) 枯téng(藤) 天yá(涯) 2.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我寄愁心/与明月B.江春/入旧年 C.杨花落尽/子规啼D.断肠/人在天涯 (解析:断肠人/在天涯) 3.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1)东临.碣石(登上、到达) (2)潮平两岸阔.(开阔) (3)海日生.残夜(升起) (4)乡书.何处达(信) (5)断肠 ..人在天涯(形容悲伤到极点) 4.填空。 (1)《观沧海》中展现海岛生机勃勃的诗句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诗中最能反映诗人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友人的关心的诗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次北固山下》一诗中道出新旧更替的生活哲理的名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4)《天净沙秋思》中表现天涯游子漂泊无依的愁苦之情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D) A.《观沧海》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关怀、寄以慰藉的名作。 C.《次北固山下》的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D.《天净沙秋思》中天净沙是其词牌名,秋思是其题目,作者马致远,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解析:“天净沙”是曲牌名。) 6.为增强同学们对诗歌的兴趣,感知诗歌的特点,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魅力,语文老师组织学生开展“轻叩诗歌的大门”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其中吧。 (1)在这次综合性实践学习中,你准备建议开展哪些活动?(至少举出三个) 示例:诗歌朗诵、手抄报、作文比赛、知识问答比赛等。 (2)搜集、整理诗歌:同学们在整理搜集到的诗歌时,需要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请你按照示例,再设想两个分类的标准。 示例:①按形式分:格律诗、自由诗…… ②按创作方法分:诗歌、民歌、童谣…… ③按______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课练习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课练习 第 4 课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 一、选择题 1.制作年代标尺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②处应该是 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 2.(题文)归纳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以下是某同学制作的朝代更替表的一部分,空框中应填的是 A.西周、春秋B.春秋、战国C.西周、东周D.东周、战国 3.将“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并由此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的是

A.周武王B.大禹C.商汤D.启 4.在第30 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我国河南殷墟遗址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殷墟遗址反映了下列哪个朝代的历史?() 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 5.北京地区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燕和蓟两个诸侯国,和这一史事相关的制度是()A.分封制B.禅让制C.世袭制D.郡县制 6.“夏商周断代工程” 是研究中国历史上夏、商、周三个历史时期的年代学的科学研究项目。夏、商、西周这三个朝代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A.诸侯的反叛B.统治者残暴昏庸,失去民心 C.“国人暴动”D.牧野之战的影响 7.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禹建立夏朝②西周灭亡③商汤建国④盘庚迁殷 A.①③④②B.②③④①C.③④②①D.④③②① 8.小游同学撰写的历史小论文关键词:西周、王、侯、制度。他研究的内容是 A.分封制B.郡县制C.科举制D.行省制 9.商朝在历史上又被称为殷商,是因为下列哪一事件() A.分封制实行B.商汤灭夏C.盘庚迁都D.平王东迁 10.制作年代标尺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列对②时间叙述正确的是 A.公元十七世纪早期B.公元十七世纪末期 C.公元前十七世纪早期D.公元前十七世纪末期 11.班上来了一位新同学,他在自我介绍中说,他的姓和我国第一个王朝的名称相同,请问他姓() A.夏B.唐C.秦D.周 12.西周建立后,周天子分封诸侯国,其中齐国是姜尚(传说中的姜子牙)的封地,姜尚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