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从军行·吹角动行人》阅读答案及赏析

王维《从军行·吹角动行人》阅读答案及赏析
王维《从军行·吹角动行人》阅读答案及赏析

王维《从军行·吹角动行人》阅读答案及赏

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从军行·吹角动行人》是唐代大诗人王维早期的作品。全诗八句四十字,描述了青年士子跨马离家至凯旋的过程,表现了作者对游侠的赞赏。从军行

吹角动行人,喧喧行人起。

笳悲马嘶乱,争渡黄河水。

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

尽系名王颈,归来报天子。

【注】①名王:匈奴王。

(1)这首诗从内容来看,属于一首诗;从诗的题目“从军行”的“行”来看,这又属于一首___诗。(2分)

(2)有人说:“《从军行》,皆军旅苦辛之辞。”你是否同意,结合全诗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边塞诗古体诗/乐府诗

(2)不同意(1分)一方面,这首诗通过景物描写表现了征战的辛苦:另一方面,本诗又表现了将士们一往无前、斗志昂扬的爱国情怀。(两

点答全3分)

评析:

春秋战国以降,唐宋人才尤盛。唐代国力昌盛,士子多出名门望族,胸怀天下志向,之于家国苍生理解,自有其高人一等的贵族气度。诗以言志,所以唐代士子多以诗歌见长。宋于五代黑暗后立国,内国力积贫,外有契丹威胁,内忧外患之际,宋太祖毅然杯酒释兵权,以儒生道德为重。宋之士子大多恪尽穷理,严肃治学,所以有宋一代,理学家甚众。

唐诗宋理,皆中华瑰宝,以意气评,历代诗人难出唐人之右,唐诗之气度,唯摩诘泰然。摩诘泼墨恬淡从容,内蕴琴画,通读一番自见其张力,见其世家、右丞气度。现今流传之作,大抵晚年田园山水笔墨,触目皆是“舍藏”自然。王维早期乐府多激昂豪迈,不失乖张。此诗即是。

李氏父子马上夺江山,盛唐用兵频繁,世家子弟喜从军边境,载王颈而归,立功名于青史。文字意气,多见边塞军旅。乐府多歌咏之,文字冗长。这首《从军行》短短四十字,就将青年士子跨马离家至凯旋的过程描述,此等文思触角,非寻常人可为之。“吹角、喧喧、笳悲、争渡、日暮、战身、尽系、归来”之铺垫,通贯紧密。“行人、人起、嘶乱、河水、漠陲、尘里、王颈、天子”之后缀,情理简明。“言有尽,意无穷”,诗中意味,尽在摩诘笔触中。

虽然边塞诗通常与盛唐联系在一起,但事实上它是最因循守旧的题材之一。盛唐诗人经常继续七世纪的景物断片并置,但他们能够将

并置的景物断片和荒凉对照生动地戏剧化,这是他们在这一模式上获得极大成功的原因。从那些关键性的断片中,读者可以想像出完整的场景,然后将这些场景连接成一首近乎叙事的诗。王维这首诗运用了与卢照邻的《紫骝马》诗相同的技巧,不过王维用起来带有盛唐的复杂特性。

王维将战争的残暴与宁静的边塞景象并置,从整体效果看,王诗比卢诗远为自信。与对边塞战争向往的同时,产生了对游侠的兴趣。游侠以各种各样的形象出现,有时是横行的恶少,有时是勇敢、正义的犯法者,有时是战争英雄。

作者简介:

(701-761)唐代诗人。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青少年时期即富于文学才华,擅画人物、丛竹、山水。公元721年(开元九年)中进士第一,为大乐丞,累官至给事中。公元756年(天宝十五载),为安史乱军所获,署以伪官。两京收复后,降职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王维诗现存约四百首,最能代表其创作特色的是描绘自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他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传统,对陶渊明田园诗的清新自然也有所吸取,使山水田园诗的成就达到了一个高峰。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同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有《王右丞集》。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王维《陇西行》诗歌鉴赏

王维《陇西行》诗歌鉴赏 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陇西行》,原为乐府古题。唐代诗人常用古题作诗。以“陇西行”为题的比较著名的唐诗有王维的五古《陇西行》与陈陶的七绝《陇西行》。陇西行① 王维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这是王维用乐府旧题写的一首边塞诗。 诗一开头,便写告急途中,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注意力紧紧吸引住了。一、二句形容在“一走马”、“一扬鞭”的瞬息之间,“十里”、“五里”的路程便风驰电掣般地一闪而过,以夸张的语言渲染了十万火急的紧张气氛,给人以极其鲜明而飞动的形象感受。中间两句,点明了骑者的身份和告急的事由。一个“围”字,可见形势的严重。一个“至”字,则交代了军使经过“走马”、“扬鞭”的飞驰疾驱,终于将军书及时送到。最后两句,补充交代了气候对烽火报警的影响。按理,应当先见烽火,后到军书。然而现在,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是因雪大点不着烽火呢,还是点着了也望不见呢?反正是

烽火联系中断了。这就更突出了飞马传书的刻不容缓。写到这里,全诗便戛然而止了,结得干脆利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尽管写形势危急,气氛紧张,而诗中表现的情绪却是热烈、镇定和充满自信的。 这首诗,取材的角度很有特色。它反映的是边塞战争,但并不正面描写战争。诗人的着眼点既不在军书送出前边关如何被围,也不在军书送至后援军如何出动,而是仅仅撷取军使飞马告急这样一个片断、一个侧面来写,至于前前后后的情况,则让读者自己用想象去补充。这种写法,节奏短促,一气呵成,篇幅集中而内蕴丰富,在艺术构思上也显得不落俗套。 〔注〕①《陇西行》:乐府旧题。又称《步出夏门行》,属《相和歌·瑟调曲》。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王维《陇西行》鉴赏

王维《陇西行》鉴赏 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陇西行①王维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注释: ①陇西行:乐府古题名之一。陇西,陇山之西,在今甘肃省陇西县以东。 ②都护:官名。汉代设置西域都护,唐代设置六大都护府以统辖西域诸国。 ③匈奴:这里泛指我国北部和西部的少数民族。 ④酒泉:郡名,在今甘肃省酒泉县东北。 ⑤关山:泛指边关的山岳原野。 ⑥烽戍:烽火台和守边营垒。古代边疆告警,以烽燧为号,白天举烟为“燧”,夜晚举火为“烽”。戍,一本作“火”。 ⑦断:中断联系。 这是王维用乐府旧题写的一首边塞诗。 诗一开头,便写告急途中,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注意力紧紧吸引住了。一、二句形容在“一走马”、“一扬

鞭”的瞬息之间,“十里”、“五里”的路程便风驰电掣般地一闪而过,以夸张的语言渲染了十万火急的紧张气氛,给人以极其鲜明而飞动的形象感受。中间两句,点明了骑者的身份和告急的事由。一个“围”字,可见形势的严重。一个“至”字,则交代了军使经过“走马”、“扬鞭”的飞驰疾驱,终于将军书及时送到。最后两句,补充交代了气候对烽火报警的影响。按理,应当先见烽火,后到军书。然而现在,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是因雪大点不着烽火呢,还是点着了也望不见呢?反正是烽火联系中断了。这就更突出了飞马传书的刻不容缓。写到这里,全诗便戛然而止了,结得干脆利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尽管写形势危急,气氛紧张,而诗中表现的情绪却是热烈、镇定和充满自信的。 这首诗,取材的角度很有特色。它反映的是边塞战争,但并不正面描写战争。诗人的着眼点既不在军书送出前边关如何被围,也不在军书送至后援军如何出动,而是仅仅撷取军使飞马告急这样一个片断、一个侧面来写,至于前前后后的情况,则让读者自己用想象去补充。这种写法,节奏短促,一气呵成,篇幅集中而内蕴丰富,在艺术构思上也显得不落俗套。 赏析: 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古体诗,从题材上看,这首诗属于边塞诗。 诗一开头,便写告急途中,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下子就

真题解析-讲解---03备战2019年新高考之诗歌鉴赏易错手法分析+Word版含解析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独鹤 韦庄 夕阳滩上立徘徊,红蓼【注】风前雪翅开。 应为不知栖宿处,几回飞去又飞来。 鹤 褚载 欲洗霜翎下涧边,却嫌菱刺污香泉。 海鸥浦雁应惊讶,一举扶摇直上天。 【注】蓼:草本植物,开淡红色或白色的花。 1.下列对这首作品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两诗写鹤都采用了细节描写:前诗写鹤伫立、展翅的细小动作,后诗写鹤嫌菱刺而不洗濯的细微心理。 B.两诗写鹤都采用了烘托手法:前诗以夕阳、沙滩、红蓼为背景烘托,后诗以溪涧、蓝天为背景烘托。 C.两诗都采用虚实结合手法:两首诗中鹤的颜色、动作为实写;两首诗都着一“应”字表猜测,是虚写。 D.两诗都是托物言志的咏物诗:两诗吟咏鹤的形象,其实都融入了诗人内心的观照,寄托了诗人的志趣。 E.两首诗的表达技巧有所不同:前诗运用夸张手法,动静结合;后诗也用夸张手法,只有动态的描写。2.两首诗刻画的鹤这一形象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什么不同?

2.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这两首诗歌都是咏物诗,此类诗歌中诗人的情感是借助物来表现,即一般采取托物言志的手法。故考生应先分析两首诗歌中“鹤”的特点,根据“鹤”的特点来分析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如第一首诗歌中,诗人塑造的是一只孤独的鹤,这只鹤孤独寂寞,因不知“栖宿处”而不得不飞来飞去,这就象征诗人的孤独失意,表现出诗人因前路不知在何方而忧虑的情绪;第二首诗歌中,第一、二两句,写鹤想要洗濯自己的“雪翅”却嫌弃“菱刺污香泉”,这就好似诗人的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第三、四句,写鹤“一举扶摇直上天”,鹤的一飞冲天象征着诗人相信自己有朝一日能够施展自己的抱负。 一、了解“渲染”“烘托”的概念 渲染、烘托本是一种国画技法。渲染,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烘托,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在古典诗歌中,渲染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烘托指从侧面着意描写,起一种烘云托月的作用。 烘托与衬托容易混同。烘托与衬托相同之处是都着眼于“托”,即使某种事物、某个形象、某种情感得到凸显。但两者的手段方式不同,衬托主要通过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和与其相似或相对的事物(或形象、或情感)的对照映衬来完成;而烘托主要通过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外在的侧面描写来实现。即《艺概》中所说:“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 二、渲染与烘托在古诗词中的运用 在古典诗歌中,渲染与烘托有分别单用的情况: 先说渲染。如汉乐府民歌《江南可采莲》: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传统文化答案整理

传统文化答案整理

绪章:中国传统文化漫谈 1.本讲当中解读文化的本义是(B) A. 崇德重义 B. 以人为本 C. 载道化成 2.“文”与“化”二字对举,最早见于(A) A. 《周易.贲》 B. 《周易.震》 C. 《周易.艮》 3.“文”不包括(D) A. 人文 B. 地文 C. 天文 D. 物文 4.该讲当中重新解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是(A) A. “易”、“道” B. 儒、释、道三家并列 C. 儒道互补 5.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中“阴阳对立观”在审美观念层面的表现是(B) A. 中庸之道 B. 中和为美 C. 阴阳五行

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1.“以人为本”的思想包括:(ABC) A. 以人为尊 B. 以仁为本 C. 以民为贵 2.礼教的核心是:(ABCDE) A. 长幼有序 B. 朋友有信 C. 夫妇有别 D. 君臣有义 E. 父子有亲 3.有关孟子倡导“五伦”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ABCD) A. “五伦”是我们礼教的核心,它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群体的纲纪。 B. 五伦里的权利和义务受到适当的遵循,社会就会稳定和有秩序。 C. 五伦的观念是几千年来支配了我们中国人的道德生活的最有力量的传统观念之一。 D. “五伦”指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4.传统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方式是:(A) A. 天人合一 B. 辩证逻辑 C. 天人感应 D. 形式逻辑

C. 神性义道德义自然义 D. 神性义 1.天人感应思想的提出者是:(A) A. 董仲舒 B. 孟子 C. 孔子 D. 老子 2.天人合一的涵义包括:(D) A. 人与自然的和谐 B. 人与社会的和谐 C. 人的身心和谐 D. 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和谐 3.达到天人合一的途径是:(D) A. 慎独 B. 穷理 C. 尽心 D. 仁礼的统一 4.荀子提出过:(A) A. 制天命而用之 B. 天人交相胜 C. 尽心、知性、知天 D. 不以人灭天

王维《陇西行》诗词赏析

王维《陇西行》诗词赏析 陇西行 唐代:王维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译文 告急的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走马便是十里,一扬鞭便是 五里,漫长的路程风驰电掣般一闪而过。这是西北都护府的军使,他 传来了加急的军书,报告匈奴的军队已经包围了我大唐的西域重镇酒泉。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 关山,不见烽烟的痕迹,原来军中的烽火联系已经中断了。 注释 陇西行:乐府古题,又名“步出夏门行”,属《相和歌·瑟调曲》。陇西,陇山之西,在今甘肃省陇西县以东。 都护:官名。汉代设置西域都护,唐代设置六大都护府以统辖西 域诸国。 匈奴:这里泛指中国北部和西部的少数民族。酒泉:郡名,在今 酒泉市东北。 关山:泛指边关的山岳原野。 烽戍:烽火台和守边营垒。古代边疆告警,以烽燧为号,白天举 烟为“燧”,夜晚举火为“烽”。戍,一本作“火”。断:中断联系。

赏析 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古体诗,从题材上看,这首诗属于边塞诗。 诗一开头,便写告急途中,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下子就 把读者的注意力紧紧吸引住了。一、二句形容在“一走马”“一扬鞭”的瞬息之间,“十里”“五里”的路程便风驰电掣般地一闪而过,以 夸张的语言渲染了十万火急的紧张气氛,给人以极其鲜明而飞动的形 象感受。这是两个倒装句,按一般的写法是:一走马十里,一扬鞭五里。但是这样写,一个五言的句子上三下二,不符合诗歌语言的正常 节奏,读起来拗口。像这样“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不但上口,也因为将“十里”“五里”提前,加以强调,而突出了马的速度之快。中间两句,点明了骑者的身份和告急的事由。一个“围”字,可见形 势的严重。一个“至”字,则交代了军使经过“走马”“扬鞭”的飞 驰疾驱,终于将军书即时送到。最后两句,补充交代了气候对烽火报 警的影响。按理,理应先见烽火,后到军书。不过如今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 是因雪大点不着烽火呢,还是点着了也望不见,反正是烽火联系中断了。这就更突出了飞马传书的刻不容缓。写到这里,全诗便戛不过止了,结得干脆利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即使写形势危急,气 氛紧张,而诗中表现的情绪却是热烈、镇定和充满自信的。 这首诗,取材的角度很有特色。它反映的是边塞战争,但并不正 面描写战争。诗人的着眼点既不在军书送出前边关如何被围,也不在 军书送至后援军如何出动,而是仅仅撷取军使飞马告急这样一个片断、一个侧面来写,至于前前后后的情况,则让读者自己用想象去补充。 这种写法,节奏短促,一气呵成,篇幅集中而内蕴丰富,在艺术构思 上也显得不落俗套。

王昌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阅读答案解析

[标签:标题] 篇一:王昌龄“从军行(其二)”阅读试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8分)从军行(其二)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8.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是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9.简析诗中所使用的主要写作方法及写景句的作用。(4分)参考答案:8.抒情主人公应是守卫边疆的戍卒将士。抒发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4分)9.诗的最后一句是写景句,使用了以景托情或者说借景抒情的方法。前三句抒情,第四句写景。结尾句疆抒情主人公的情思提升到了一种全新的境界,展示了边境夜晚的一种和平宁静的景象,而这种和平宁静是将士们作出自我牺牲、忠于职守换来的。(4分) 篇二:语文复习题2013 语文复习杂题 边塞诗 我们这里所指的边塞诗,范围要大一些,凡是表现军旅生活的诗作都归为这一类。唐代边塞诗体现了一种摄魂动魄的阳刚之美,读来令人回肠荡气,慷慨豪迈。在边塞诗中,一方面以夸张对比衬托的手法对战争残酷,环境恶劣进行展示,如“战士军前半死生”、“孤城落日斗兵稀”(高适《燕歌行》),“黄沙百战穿金甲”(王昌龄《从军行》)。但另一方面,边塞诗作更凸显人面对战争时所奔涌出来的巨大精神力量。其中既有:不屈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保家卫国的豪情,还有在战场上建立功名的壮志。如“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高适《燕歌行》)。这两个方面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这种对立统一所产生的张力使诗句具有永不泯灭的魅力,诗句中始终洋溢着舍身忘我、捍卫疆土的崇高情感,从而成为中华民族的最强音,千载悠悠。 由于唐代边塞诗的繁荣昌盛,从而形成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从边塞风光,到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从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到边疆将士思念家乡的情怀,无不成为边塞诗派所要反映的内容。唐代著名边塞诗除上述所举之外,较具代表性的还有—— 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尤其是后面两句,融抒情与议论为一体,直接杆发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写得气势豪迈,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同时,这两句又语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有弦外之音,使人寻味无穷。对王昌龄的这首《出塞》历来评价很高,明代诗人李攀龙甚至推奖它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杨慎编选唐人绝句,也列它为第 一。这些评价未必恰如其分,但它确是一首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此乃不争的事实。 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该诗前两句偏重写景,后两句偏重抒情。而后两句的情,已然孕育于前两句的景。写景雄奇壮阔,抒情含蓄深永,正是这首诗的艺术魅力所在。杨慎《升庵诗话》卷二云:“此诗言恩泽不及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李锳《诗法易简录》进一步指出:“不言君恩之不及,而托言春风之不度,立言尤为得体。”从唐人薛用弱《集异记》所载“旗亭画壁”故事看,这首诗脱稿不久,即已被广为传唱。 鉴赏边塞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①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即把握时代特征。

诗歌鉴赏专题[答案解析]

诗歌鉴赏专题讲义 一、古代诗歌的分类 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①古体诗,它有四言、五言、七言。②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律诗分五言律诗(五律)、七言律诗(七律)、排律三种。 ③词,鼎盛于宋代,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内)和长调(91字以上)三种形式。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单调只有一段。词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④曲,又称为词余、乐府。曲鼎盛于元代,有散曲和杂剧两种形式。散曲又有小令(短小的曲子)和套数(又名“套曲”)两种形式。 二、诗、词、曲的有关知识 ①古体诗·近体诗近体诗是唐初形成的,在字数、声韵、对仗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的格律诗,古体诗则不讲格律,唐代以前的诗歌都是古体诗。 ②律诗·绝句(又叫截句)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主要在句数上。绝句只有四句,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律诗共八句,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首联和尾联可对仗,可不对仗,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有平仄声的要求。八句以上的律诗为排律。 ③歌·行·引古代诗歌体裁,三者无严格区别。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琵琶行》《李凭箜篌引》。 ④乐府·新乐府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来成为诗体的名称。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为乐府。新乐府创于初唐。 ⑤题目·词牌题目和词牌的区别: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体现,词牌是一首词的曲调名称。如《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古诗题材面面观 1、山水田园诗 (1)代表人物:陶渊明(东晋)、 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王维、孟浩然(唐代)。 (2)情感:热爱自然;对宁静、淡泊的归隐生活的向往; 闲适自得的心情;对现实的不满。 (3)常见手法:远近高低结合、视听结合、动静结合、

新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诗人简介)王维

五年级语文【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 王维出身河东王氏,于开元十九年(731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 《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边塞军旅诗 王维作品中以军旅和边塞生活为题材的《从军行》《陇西行》《燕支行》《观猎》《使至塞上》《出塞作》等,都是壮阔飞动之作.《陇头吟》《老将行》则抒发了将军有功不赏的悲哀,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一个侧面. 《观猎》生动地描写了打猎时的情景.《夷门歌》歌咏历史人物的侠义精神.《少年行》四首表现侠少的勇敢豪放,形象鲜明,笔墨酣畅.这些作品一般认为是王维早期所作. 《洛阳女儿行》《西施咏》《竹里馆》则以比兴手法,寄托了因贵贱不平而生的感慨和对权贵的讽刺.还有抒写妇女痛苦的《息夫人》《班婕妤》等,悲惋深沉,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一些赠送亲友和描写日常生活的抒情小诗,如《送别》《临高台送黎拾遗》《送元二使安西》《送沈子福之江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相思》《杂诗》等,千百年来传诵人口;《送元二使安西》《相思》等在当时即播为乐曲,广为传唱.这些小诗都是五言或七言绝句,感情真挚,语言明朗自然,不用雕饰,具有淳朴深厚之美,可与李白、王昌龄的绝句比美,代表了盛唐绝句的最高成就.

最新小学语文三--六年级古诗检测试题精品版

2020年小学语文三--六年级古诗检测试 题精品版

一、古诗大填空。(16) 1. ,入云深处亦沾衣。 2. 此曲只应天上有,? 3. ,百般红紫斗芳菲。 4. ,潭面无风镜未磨。 5. 莫愁前路无知己,? 6. 况属高风晚,。 7. ,明月来相照。 8.孤帆远影碧空尽,。 二、古诗大串连。先把诗句与题目相连,再题目与作者相连。(24)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赠花卿唐张旭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送元二使安西唐杜甫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出塞唐王勃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山中留客唐王昌龄 暮去朝来淘不住,遂令东海变桑田。山中唐白居易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浪淘沙唐王维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5

一、诗词大填空。(16) 1. 咬定青山不放松,。 2. 昔时人已没,。 3. ? 萧萧送雁群。 4. 此夜曲中闻折柳,。 5. ,寒到君边衣到无? 6. ,不知秋思落谁家? 7. 我劝天公重抖擞,! 8.强欲登高去,。 二、选择题。想想每句诗的出处,选择合适的答案,将序号填在诗句后面的();再想想每首诗的作者是谁,选择合适的答案,将大写字母填在诗题后面的【】。(24) 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人君口。() 1.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2.天净沙?秋思【】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3.官仓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4.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5.终南望余雪【】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6.清平乐?村居【】 A 元马致远 B 唐李益 C唐曹邺 D南宋辛弃疾 E唐祖咏 F 唐岑参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5

边塞诗:王维《陇西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边塞诗:王维《陇西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其中有些宏伟的篇章不但是汉族文学的宝贵财富,而且极具历史意义。下面是无忧考网为大家带来的边塞诗:王维《陇西行》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陇西行 唐代:王维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译文 告急的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走马便是十里,一扬鞭便是五里,漫长的路程风驰电掣般一闪而过。这是西北都护府的军使,他传来了加急的军书,报告匈奴的军队已经包围了我大唐的西域重镇酒泉。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的痕迹,原来军中的烽火联系已经中断了。 注释

陇西行:乐府古题,又名“步出夏门行”,属《相和歌·瑟调曲》。陇西,陇山之西,在今甘肃省陇西县以东。 都护:官名。汉代设置西域都护,唐代设置六大都护府以统辖西域诸国。 匈奴:这里泛指中国北部和西部的少数民族。酒泉:郡名,在今酒泉市东北。 关山:泛指边关的山岳原野。 烽戍:烽火台和守边营垒。古代边疆告警,以烽燧为号,白天举烟为“燧”,夜晚举火为“烽”。戍,一本作“火”。断:中断联系。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前后。当时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奉使出塞,出参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幕府。 赏析 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古体诗,从题材上看,这首诗属于边塞诗。 诗一开头,便写告急途中,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注意力紧紧吸引住了。一、二句形容在“一走马”“一扬鞭”的瞬息之间,“十里”“五里”的路程便风驰电掣般地一闪而过,以夸张的语言渲染了十万火急的紧张气氛,给人以极其鲜明而飞动的形象感受。这是两个倒装句,按一般的写法是:一走马十里,一扬鞭五里。但是这样写,一个五言的句子上三下二,不符合诗歌语言的正常节奏,读起来拗口。像这样“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不仅上

小升初语文古诗、名言警句、俗语综合练习及答案

小升初语文古诗、名言警句、俗语综合练习 一、《论语》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可以为师矣。”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5、子曰:“,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子曰:“由,诲女知之乎?,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7、子曰:“默而知之,学而不厌,,何有于我哉?” 8、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是以谓之文也。” 9、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0、子曰:“,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11、子曰:“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12、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虽令不从。” 13、子曰:“,必先利其器。” 1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5、子曰:“君子喻于义,。” 16、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17、子曰:“智者乐水,;知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18、子曰:“,小人长戚戚。” 19、子在川上曰:“,不舍昼夜。” 20、子曰:“,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二、古诗 (一)蕴含哲理的名句 (二)关于送别的名句 4、洛阳亲友如相问,。——《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 5、,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唐·李白 6、衰兰送客咸阳道,。——《金铜仙人辞汉歌并序》唐·李贺 7、,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8、,萋萋满别情。——《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三)关于边塞诗名句

王维《陇西行·十里一走马》阅读答案及赏析

王维《陇西行·十里一走马》阅读答案及赏析 陇西行 王维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注释】 ①陇西行:乐府古题名之一。陇西,陇山之西,在今甘肃省陇西县以东。 ②都护:官名。汉代设置西域都护,唐代设置六大都护府以统辖西域诸国。 ③匈奴:这里泛指我国北部和西部的少数民族。 ④酒泉:郡名,在今甘肃省酒泉县东北。 ⑤关山:泛指边关的山岳原野。 ⑥烽戍:烽火台和守边营垒。古代边疆告警,以烽燧为号,白天举烟为燧,夜晚举火为烽。戍,一本作火。 ⑦断:中断联系。 1.本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3分) 2.本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歌简要赏析。(3分) 参考答案 1、塑造了一个因军情紧急而驰马疾报的军使形象。(2分)匈奴包围酒泉,军情十分紧急,因大雪封山,烽火不能传递信息,所以军使快马加鞭传递军书。(2分) 2、夸张(1分):走马扬鞭之间十里五里的路程就一闪而过,写出了军使速度之快。(1分) 对比反衬(1分):关山飞雪,烽火无烟,消息难以传递,现在军书却飞驰而至。(1分) 侧面描写(1分):本诗写的是边塞战事,却没有正面描写战争,而是选取军使飞马告急这个侧面来写,尽显战事的紧张。(1分) (以上三点答其中两点即可给分,其他观点,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赏析: 这首诗属于边塞诗。 诗一开头,便写告急途中,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注意力紧紧吸引住了。一、二句形容在一走马、一扬鞭的瞬息之间,十里、五里的路程便风驰电掣般地一闪而过,以夸张的语言渲染了十万火急的紧张气氛,给人以极其鲜明而飞动的形象感受。中间两句,点明了骑者的身份和告急的事由。一个围字,可见形势的严重。一个至字,则交代了军使经过走马、扬鞭的飞驰疾驱,终于将军书及时送到。最后两句,补充交代了气候对烽火报警的影响。按理,应当先见烽火,后到军书。然而现在,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是因雪大点不着烽火呢,还是点着了也望不见,反正是烽火联系中断了。这就更突出了飞马传书的刻不容缓。写到这里,全诗便戛然而止了,结得干脆利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尽管写形势危急,气氛紧张,而诗中表现的情绪却是热烈、镇定和充满自信的。

王维《陇西行·十里一走马》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王维《陇西行?十里一走马》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原文】:陇西行王维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注释】①陇西行:乐府古题名之一。陇西,陇山之西,在今甘肃省陇西县以东。②都护:官名。汉代设置西域都护,唐代设置六大都护府以统辖西域诸国。③匈奴:这里泛指我国北部和西部的少数民族。④酒泉:郡名,在今甘肃省酒泉县东北。⑤关山:泛指边关的山岳原野。⑥烽戍:烽火台和守边营垒。古代边疆告警,以烽燧为号,白天举烟为“燧”,夜晚举火为“烽”。戍,一本作“火”。⑦断:中断联系。【翻译】军事告急,军使十里一走马,扬鞭间就是五里。保护军书送到,匈奴正包围酒泉。接到军书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赏析】:这是王维用乐府旧题写的一首边塞诗。诗一开头,便写告急途中,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注意力紧紧吸引住了。一、二句形容在“一走马”、“一扬鞭”的瞬息之间,“十里”、“五里”的路程便风驰电掣般地一闪而过,以夸张的语言渲染了十万火急的紧张气氛,给人以极其鲜明而飞动的形象感受。中间两句,点明了骑者的身份和告急的事由。一个“围”字,可见形势的严重。一个“至”字,则交代了军使经过“走马”、“扬鞭”的飞驰疾驱,终于将军书及时送到。最后两句,补充交代了气候对烽火报警的影响。按理,应当先见烽火,后到军书。然而现在,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是因雪大点不着烽火呢,还是点着了也望不见呢?反正是烽火联系中断了。这就更突出了飞马传书的刻不容缓。写到这里,全诗便戛然而止了,结得干脆利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尽管写形势危急,气氛紧张,而诗中表现的情绪却是热烈、镇定和充满自信的。这首诗,取材的角度很有特色。它反映的是边塞战争,但并不正面描写战争。诗人的着眼点既不在军书送出前边关如何被围,也不在军书送至后援军如何出动,而是仅仅撷取军使飞马告急这样一个片断、一个侧面来写,至于前前后后的情况,则让读者自己用想象去补充。这种写法,节奏短促,一气呵成,篇幅集中而内蕴丰富,在艺术构思上也显得不落俗套【阅读训练】: 1.本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3分)2.本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歌简要赏析。(3分)【参考答案】: 1、塑造了一个因军情紧急而驰马疾报的军使形象。(2分)匈奴包围酒泉,军情十分紧急,因大雪封山,烽火不能传递信息,所以军使快马加鞭传递军书。(2分) 2、夸张(1分):走马扬鞭之间十里五里的路程就一闪而过,写出了军使速度之快。(1分)对比反衬(1分):关山飞雪,烽火无烟,消息难以传递,现在军书却飞驰而至。(1分)侧面描写(1分):本诗写的是边塞战事,却没有正面描写战争,而是选取军使飞马告急这个侧面来写,尽显战事的紧张。(1分)(以上三点答其中两点即可给分,其他观点,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陇西行王维阅读答案

篇一:陇西行王维阅读答案 ①陇西行:乐府古题名之一。陇西,陇山之西,在今甘肃省陇西县以东。②都护:官名。汉代设置西域都护,唐代设置六大都护府以统辖西域诸国。③匈奴:这里泛指我国北部和西部的少数民族。④酒泉:郡名,在今甘肃省酒泉县东北。⑤关山:泛指边关的山岳原野。⑥烽戍:烽火台和守边营垒。古代边疆告警,以烽燧为号,白天举烟为燧,夜晚举火为烽。戍,一本作火。⑦断:中断联系。1.本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3分)2.本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歌简要赏析。(3分)参考答案1、塑造了一个因军情紧急而驰马疾报的军使形象。(2分)匈奴包围酒泉,军情十分紧急,因大雪封山,烽火不能传递信息,所以军使快马加鞭传递军书。(2分)2、夸张(1分):走马扬鞭之间十里五里的路程就一闪而过,写出了军使速度之快。(1分)对比反衬(1分):关山飞雪,烽火无烟,消息难以传递,现在军书却飞驰而至。(1分)侧面描写(1分):本诗写的是边塞战事,却没有正面描写战争,而是选取军使飞马告急这个侧面来写,尽显战事的紧张。(1分)(以上三点答其中两点即可给分,其他观点,言之成理,酌情给分。)赏析:这首诗属于边塞诗。诗一开头,便写告急途中,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注意力紧紧吸引住了。一、二句形容在一走马、一扬鞭的瞬息之间,十里、五里的路程便风驰电掣般地一闪而过,以夸张的语言渲染了十万火急的紧张气氛,给人以极其鲜明而飞动的形象感受。中间两句,点明了骑者的身份和告急的事由。一个围字,可见形势的严重。一个至字,则交代了军使经过走马、扬鞭的飞驰疾驱,终于将军书及时送到。最后两句,补充交代了气候对烽火报警的影响。按理,应当先见烽火,后到军书。然而现在,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是因雪大点不着烽火呢,还是点着了也望不见,反正是烽火联系中断了。这就更突出了飞马传书的刻不容缓。写到这里,全诗便戛然而止了,结得干脆利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尽管写形势危急,气氛紧张,而诗中表现的情绪却是热烈、镇定和充满自信的。这首诗,取材的角度很有特色。它反映的是边塞战争,但并不正面描写战争。诗人的着眼点既不在军书送出前边关如何被围,也不在军书送至后援军如何出动,而是仅仅撷取军使飞马告急这样一个片断、一个侧面来写,至于前前后后的情况,则让读者自己用想象去补充。这种写法,节奏短促,一气呵成,篇幅集中而内蕴丰富,在艺术构思上也显得不落俗套。这首边塞诗表现了匈奴入侵、边防告急的情景。作者没有正面描写战争,而是截取军使送书这一片断,通过描绘出一幅迷茫、壮阔的关山飞雪远戍图,侧面渲染边关的紧急与紧张,展现出诗篇意余象外的深邃与凝重。篇二:陇西行王维阅读答案 《陇西行》 王维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8.本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3分) 答: 9.本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歌简要赏析。(3分) 答: 相关:

杂诗 王维

杂诗王维 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杂诗》简练而形象地表达了游子思念家乡的感情,抒发了主人公对故乡亲人和与风物景色的思念。下面一起来赏读一下吧。 《杂诗》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释: 1、来日:指动身前来的那天。 2、绮窗:雕饰精美的窗子。 3、著花:开花。 参考翻译: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出来,一定了解家乡人情事态; 请问您来时我家绮窗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开? 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怀乡之情的诗。原诗有三首,这是第二首。诗以白描记言的手法,简洁而形象地刻划了主人公思乡的情感。对于离乡游

子而言,故乡可怀念的东西很多。然而诗不写眷怀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却写眷念窗前寒梅著花未?真是于细微处见精神,寓巧于朴,韵味浓郁,栩栩如生。 王维的《杂诗》历来被认为是一首忧郁的诗歌,认为是因思乡而忧郁。确实,带着一种忧伤的心情来读这首诗,就会有一种浓郁的怀乡之情。 但是这首诗的伟大之处,可能还在于它其实还有另一种情绪在,或者说,诗歌包含了几种情绪的缠结。“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可以是一种脑筋急转弯式的游戏性问答。回答者大概会很自信,会说:当然,有什么问题,你尽管问!但是诗人当然知道,问哪些问题,对方会对答如流。诗人于是反其道而行之,偏不问人事,而问物事。这一问不知对方可能回答得出?如果这是一个很容易的问题,那么便是相当于自问自答,明知故问。花开不开不因人事,只因气候季节,是一种自然规律。到了时候就会按期开放,这还用问吗?可是诗人就这么问了,那么回答者如何回答?无非两种答案:开了,或者未开。但直愣愣地回答,会多么无趣呀。 想必,现实生活中的对方不会傻乎乎地直接回答。而是会愣在那儿,傻半天。如果那样,就中了诗人的妙计,引发一场大笑。 因为,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倚窗前的寒梅开不开并不是其真正的关心所在。多少诗歌读者在这里犯了傻乎乎的毛病,说什么诗人对于梅花的欣赏、关心在此可见一斑。这真是不懂艺术,不懂诗歌,把诗歌读肤浅了!其实诗人的真正目的,哪里是梅花之事?难道生活中

王维《杂诗三首》赏析

王维《杂诗三首》赏析 王维《杂诗三首》一 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1]。 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 二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2],寒梅著花未? 三 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 愁心视春草,畏向玉阶生[3]。 【赏析】 这三首诗写两夫妇别后相思。诗从男女两个方面写,由于着笔的角度不同,所以能够维妙维肖地传达出双方由心理、处境的不同决定着的表情方式的差异,所谓一种相思,两样别情。这三首诗既独立成章,又语语相关。诗的风格特点是微婉蕴藉。 夫妇分居异地,自然无法互相吐露别情;但彼此内心的思念就是没有出口的话语。于是诗人代他们说出各自的心里话。不难理解,双方的心理活动自有内在的关联呼应。因此,诗人采取这种写法既新颖别致,又深契人情。 第一首从触发、联想展开情感活动。女主人公因为住近渡口,每天沿河上下的船只打门前经过;于是她就想,其中或许有江南来的船吧!为什么她要关心江南来的船呢?因为她长久不归的丈夫就在江南的某地。既有江南船,就可能有丈夫从江南寄回的书信。她可能每天都倚门望几次。每当看到渡头有船只停泊,就不免要上前去打问,可结果总是失望而归。诗中说江南船“常有”,就是说书信“总无”。然而,主人公仍把希望寄托于下一趟船来,她想:大概书信已经寄出,正在途中,所以诗的结句“寄书家中否”便是这位少妇不断幻灭又不断复生的希望。 第二首借某一事象作为特殊情感的符号。男主人公向来自故乡的客人询问“故乡事”,却只问“寒梅”是否已经开花,表层意思是关心故乡早春的情况,实则别有心曲。“寒梅著花”藏着深层的情感信息。因为第三首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的思念,也说“已见寒梅发”。联系起来,似乎寒梅花发是一个暗示某种特殊

中国传统文化试题及答案

1.亨廷顿认为:文化的重要作用是用价值观影响人类的进步。 A A. 正确 B. 错误 2.《文化经济学》认为“文化是明天的生产力”。A A. 正确 B. 错误 3.文化精神是指:民族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基本思想与观念,或者说是文化传统的主流。A A. 正确 B. 错误 4.文化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关系:(ABCD) A. 文化精神是指一个民族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与观念。属于事实判断范畴。 B. 民族精神是指文化精神中的优秀成分。属于价值判断范畴。 C. 文化精神属于事实判断范畴。 D. 民族精神属于价值判断范畴。 1.“以人为本”的思想包括:ABC A. 以人为尊 B. 以民为贵 C. 以仁为本 2.礼教的核心是:(ABCDE) A. 父子有亲 B. 君臣有义 C. 夫妇有别 D. 长幼有序 E. 朋友有信 3.有关孟子倡导“五伦”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ABCD) A. “五伦”指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B. 五伦的观念是几千年来支配了我们中 国人的道德生活的最有力量的传统观念之 一。 C. “五伦”是我们礼教的核心,它是维 系中华民族的群体的纲纪。 D. 五伦里的权利和义务受到适当的遵 循,社会就会稳定和有秩序。 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 (A) A. 仁 B. 义 C. 礼 D. 知 2.颜渊问仁,子曰:(B) A. 仁者爱人 B. 克己复礼为仁 C. 仁者其言也讱 D. 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可 谓仁矣 3.孔子关于仁的答案的共同之处,是强调 (D) A. 博学 B. 审问 C. 明辨 D. 自我修养 4.孔子关于仁的回答,正确的答案应该在 所有那些答案的(A)中寻找 A. 共性 B. 个性 5.传统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方式是: (D) A. 天人感应 B. 形式逻辑 C. 辩证逻辑 D. 天人合一 6.天的涵义包括:(D) A. 神性义 B. 道德义 C. 自然义 D. 神性义道德义自然义 7.天人感应思想的提出者是:(D) A. 孔子 B. 老子 C. 孟子 D. 董仲舒 8.天人合一的涵义包括:(D) A. 人与自然的和谐 B. 人与社会的和谐 C. 人的身心和谐 D. 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和谐 9.达到天人合一的途径是:(C) A. 尽心 B. 慎独 C. 仁礼的统一 D. 穷理 10.荀子提出过:(B) A. 天人交相胜 B. 制天命而用之 C. 尽心、知性、知天 D. 不以人灭天 1.道家思想产生的职业渊源是(A) A. 史官 B. 祭司 C. 司马 D. 礼官 2.以下说法可以概括道家宗旨的是 (B) A. 和静清寂 B. 清虚卑弱 C. 仁义礼智 D. 恭宽敏惠 3.老子对于鬼神的看法是(C) A. 祭神如神在 B. 未知生,焉知死 C. 无神论 D. 怀疑论 4.在《道德经》中,老子认为水具有多种 品德,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水的品德的是 (B ) A. 善利万物而不争 B. 推己及人 C. 居善地 D. 处众人之所恶 5.下文可以体现老子节俭思想的是 (A) A. 治人事天莫若啬 B. 圣人无常心 C. 上善若水 D. 物壮则老 6.关于《道德经》所讲内容,下列说法正 确的是(ABC ) A. 《道德经》是一部讲战争用兵的书 B. 《道德经》是一部讲治国管理的书 C. 《道德经》是一部讲哲学智慧的书 D. 《道德经》是一部最早的散文集 7.在《道德经》中,对于“反”的理解正 确的是(ABD ) A. 相反相成 B. 反向思维 C. 道法自然 D. 祸福相依 8.下列有关老子所讲“无为”的含义正确 的是( ACD ) A. 不妄为

陇西行·十里一走马

【陇西行·十里一走马】原文注释、翻译赏析_古诗 大全 王维陇西行·十里一走马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译文及注释】 1、陇西行:乐府古题名之一。陇西,陇山之西,在今甘肃省陇西县以东。 2、都护:官名。汉代设置西域都护,唐代设置六大都护府以统辖西域诸国。 3、匈奴:这里泛指我国北部和西部的少数民族。 4、酒泉:郡名,在今甘肃省酒泉县东北。 5、关山:泛指边关的山岳原野。 6、烽戍:烽火台和守边营垒。古代边疆告警,以烽燧为号,白天举烟为“燧”,夜晚举火为“烽”。戍,一本作“火”。 7、断:中断联系。 【鉴赏】 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古体诗,从题材上看,这首诗属于边塞诗。 诗一开头,便写告急途中,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注意力紧紧吸引住了。一、二句形容在“一走马”、“一扬鞭”的瞬息之间,“十里”、“五里”的路程便风驰电掣般地一闪而过,以夸张的语言渲染了十万火急的`紧张气氛,给人以极其鲜明而飞动的形象感受。中间两句,点明了骑者的身份和告急的事由。一个“围”字,可见形势的严重。一个“至”字,则交代了军使经过“走马”、“扬鞭”的飞驰疾驱,终于将军书及时送到。最后两句,补充交代了气候对烽火报警的影响。按理,应当先见烽火,后到军书。然而现在,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是因雪大点不着烽火呢,还是点着了也望不见,反正是烽火联系中断了。这就更突出了飞马传书的刻不容缓。写到这里,全诗便戛然而止了,结得干脆利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尽管写形势危急,气氛紧张,而诗中表现的情绪却是热烈、镇定和充满自信的。 这首诗,取材的角度很有特色。它反映的是边塞战争,但并不正面描写战争。诗人的着眼点既不在军书送出前边关如何被围,也不在军书送至后援军如何出动,而是仅仅撷取军使飞马告急这样一个片断、一个侧面来写,至于前前后后的情况,则让读者自己用想象去补充。这种写法,节奏短促,一气呵成,篇幅集中而内蕴丰富,在艺术构思上也显得不落俗套。

岳阳市云溪区中考语文模拟卷(十三)

岳阳市云溪区中考语文模拟卷(十三)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基础题 (共8题;共46分) 1. (4分) (2017九上·瑞安期末)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màn________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dì________给你,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lòu________一起呈现给你。区区五尺之躯,短短几十年光阴,居然能驰chěng________ 古今,经天纬地,这种奇迹的产生,至少有一半要归功于阅读。 2. (2分)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工作中出现差错,有水平问题,也与是否有关,只要他稍微注意一下,事情也不会弄得这么糟。 ②一个人知识面宽了,思维空间也随之,认识能力也能随之提高,看问题就能更加全面。 ③尽管这一“政绩工程”看起来规模庞大,但是由于脱离了现实,财力不堪重负,弄得劳民伤财,群众没有受益,加重了负担。 A . 经心拓宽不但/而且 B . 经心拓展不仅/反而 C . 精心拓宽不但/反而 D . 精心拓展不仅/而且 3. (2分)下列对《沁园春·雪》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上片对北国风光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B .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作为革命领袖创造空前历史业绩的信念和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心。 C . 这首词,不论是上片还是下片,都把写景、抒情、议论三者有机融合在一起。 D . 这首词的上下片各有一个领字,上片是“望”,下片是“惜”。 4. (2分)(2017·青海) 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西宁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在全体市民的共同努力下,已经阶段性取得了成果。(语序不当:应把“阶段性”调到“取得了”之后) B . 为了提高市民的文明素养,西宁市教育局策划开展了“读传统经典,建文明城市”。(成分残缺:把“西宁市教育局”调整到“为了”之前) C . 我们在学习上即使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绝不能骄傲自满。(关联词搭配不当:应把“即使”改为“虽然”,或把“但”改为“也”) D . 考试前是否充分备考,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前后两面失衡:在“取得”之前加上“能否”) 5. (10分)古诗文名句积累。 (1)此物何足贵?________。(《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 (2) ________,晓月当帘挂玉弓。(李贺《南园十三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