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 26.《灰雀》【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 26.《灰雀》【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 26.《灰雀》【教案】

26.《灰雀》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宁、胸”等10个生字,会写“雀、郊”等12个字,会写“郊外、养病”等12个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能读出对话的语气。

3.能找出体现列宁和小男孩喜爱灰雀的语句。

4.能带着问题,边默读边揣摩人物的内心想法。能体会列宁对男孩的尊重和呵护、男孩的诚实与天真。

教学重难点:

1.读好对话,边默读边揣摩人物的内心想法。

2.感受列宁和小男孩的优秀品质及他们对灰雀的喜爱。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走进列宁

1.出示列宁照片。这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同志。结合你手中搜集的资料,谁来谈谈你对列宁的了解?

(1)学生交流;

(2)教师小结,简介列宁。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个故事,就是发生在列宁身上的看似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灰雀》(板书课题)

二、初读识字,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2.指导识字与写字。

重点指导识字:

“宁、仰、诚”都是后鼻音,借助动作理解“仰”的意思;

辨析字形:仰——迎、柳或——成;

“渣”字,出示“面包渣、豆腐渣”等词语识记;

重点指导写字:

“雀”下面部分为“隹”,要和“住”区分开;

“或”不要少写右边的一撇和一点。

3.借助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出示“列宁、灰雀、惹人喜爱、仰望、面包渣、或者、可惜、诚实”等词语,选择其中几个来说说课文内容。

教师随机梳理,图示板书故事大意:

灰雀不见了——列宁找灰雀(男孩捉灰雀)——男孩放回灰雀

三、抓住对话,揣摩人物想法

1.这是怎样的三只灰雀呢?指名读第一段。

抓住“粉红的、深红的、婉转、来回跳动、惹人喜爱”等描写性词句感受灰雀的可爱。用活泼的语调、稍快的语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灰雀这么可爱,课文中列宁和小男孩都喜爱它们吗?

(允许学生出现不同的答案,不急于下结论,提出进一步的要求。)(1)默读课文,从文章中找出你的依据,画出相关的词语或句子并

有感情地读一读。

(2)全班交流,指导体会列宁爱灰雀:你从哪儿感受到列宁喜爱灰雀的?先读句子,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重点体会以下语句:

①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引导学生抓重点词语“每次”“都要”“仰望”“经常”体会。

②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引导学生用心体会列宁在树林中找灰雀时,他一边找一边会想什么?(感受列宁的急切心情。)③列宁问:“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列宁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引导、鼓励学生想象列宁说这些话时的心情,体会列宁寻找灰雀时的着急和对丢失的灰雀的担心、惋惜。)

(3)根据体会读出语气。

(4)刚刚我们抓住了列宁的动作和语言就感受到了他内心的想法和心情,也体会到了他对灰雀的喜爱。我们再用这样的方法继续感受男孩对灰雀的感情。

3.默读3-10自然段,抓住人物对话,揣摩人物心理。

(1)默读3-10自然段,用不同的符号画出列宁和男孩的对话。边读边思考他们各自心里想的是什么?

(2)出示人物对话,揣摩人物心理。

──“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没……我没看见。”

──“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会飞回来?”

──“一定会飞回来!”

①“没……没看见。”

男孩怎样地说?(加提示语)什么时候会吞吞吐吐?/男孩为什么会紧张?(根据学生回答相机追问)男孩在想什么?(感受男孩爱灰雀,把灰雀捉回了家。想独占灰雀,谎称没看见。)

②“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一定会飞回来的!”

听了列宁的话,男孩在想什么?他为什么这么肯定呢?(体会男孩鼓起勇气,下定决心放回灰雀的心情。)

(3)根据体会读好男孩的话。

4.分角色朗读对话,读出恰当的语气。

刚刚我们联系着上下文,结合着列宁和男孩的对话感受到了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接下来,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体会给没有提示语的句子添加提示语。

恢复课文原貌,分角色朗读对话。

5.讨论:列宁和男孩都喜爱灰雀,但是爱的方式不同。你更欣赏哪

一种爱?

6.课文中写了第一天列宁和男孩关于灰雀的对话,紧接着就写第二天两人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的情景。这中间发生了什么?请根据你的想象填空(可以运用课文中的词语):

男孩回到家,来到鸟笼边。只见那只______的灰雀,不再______地唱歌,显出很不安的样子。男孩想起刚才与列宁的谈话,______地说:“我真不该把它捉回来。明天我______把它送回树林里去。”

(生交流答案:深红色胸脯、婉转、自言自语、肯定)

四、合作交流,感受人物美好品质

1.男孩真的把灰雀放回公园了吗?师读第11自然段“第二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欢蹦乱跳地在枝头歌唱。那个男孩站在白桦树旁,低着头。”

(1)哪个词语证明了?(果然)结合上下文理解“果然”的用法。(2)男孩说这么想的、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这里,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男孩?(感受男孩的诚实、知错就改)

2.自由读12、13两个自然段,你有什么问题?(学生质疑)

预设:列宁为什么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然后微笑?

列宁为什么没再问那个男孩反而问灰雀?灰雀并不会说话。

3.学生讨论解答。体会列宁对男孩的尊重和喜爱。

4.指导朗读:爱的力量使灰雀重归大自然,男孩改正错误,这多么让人高兴!拿起书来,高高兴兴地读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五、拓展延伸,积累提高

这节课,我们在对列宁和男孩的对话中感受到了他们对灰雀的喜爱,也认识了一位善解人意、尊重和呵护男孩的伟人——列宁。其实像这样的小故事还有很多,课下同学们可以收集列宁或其他名人的故事,和同学们共享。

六、板书设计

26 灰雀

列宁男孩

爱??

找灰雀捉灰雀—放灰雀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灰雀》的教学设计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为什么说小男孩是一个诚实的孩子,体会列宁对孩子的教育过程及小男孩的理解过程。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3.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水平。体会列宁对孩子的教育过程及小男孩的理解过程. 引导学生体会列宁对孩子的教育过程及小男孩的理解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都知道列宁的故事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指名说一说。老师概括介绍列宁的生平。 2.学习这样一位伟人的故事,那一定是受益非浅的。今天我就来学习《灰雀》,看看文中小男孩受到了哪些教育,你又能得到哪些收获呢。(板书课题)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特别注意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或小组讨论理解词义。 3.采用多种形式练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4.检查自学效果。指名分自然段朗读,或认为自己哪个自然段读得好就读哪一段。学生读后集体评议,教师用生字卡片抽读生字词。 三、读中感悟 1.自读课文 2.指名交流对课文内容的感知情况 a.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你从这个段看出些什么?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这三只欢快的灰雀是如此惹人喜爱,列宁非常喜欢它们。这个段该怎么读? b.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列宁找不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心情怎样?谁能读好这个段? c.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后来到哪里去了?又是怎么回来的?你是从课文哪些句子里看出来的?自读课文,思考讨论。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a.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你知道了什么? b.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 2.指导朗读对话。 a.同位分角色练读。 b.指名戴头饰分角色读。 c.全班按男女生分角色读,老

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灰雀介绍

灰雀介绍 灰腹灰雀 灰腹灰雀为雀科灰雀类的鸟类。灰腹部灰雀全长约155毫米。雄鸟特点有额、头顶、眼周、深黑色,具光泽。背青灰色,稍沾红。下腰白色,尾羽黑色。颊、喉暗红色,胸、腹灰色沾红。尾下覆羽白色。雌鸟特点黑色部分与雄鸟同,后颈暗灰色,背暗灰褐色。颊、喉红色不显,腹淡褐色。栖于针、阔混交林中。食物以植物种子、树冬芽、果实为食。分布于朝鲜半岛、蒙古、俄罗斯、日本以及中国大陆的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河北、江苏等地,一般冬季见于丘陵和平原以及常出没于松、杉和落叶松等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日本。 灰头灰雀 灰头灰雀(学名:Pyrrhula erythaca)为雀科灰雀属的鸟类。分布于锡金、不丹、印度、台湾以及中国的西北、华北、华中、西南山地、西藏等地,常见于海拔1500-4000m 的高山带、栖息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高山草甸及裸岩等生境以及常见于山顶、高山树冠上。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锡金。 灰连雀 灰连雀(学名:Hypocolius ampelinus)是鸟纲雀形目灰连雀科的仅有鸟类,中东的一种鸣禽,有人认为它与太平鸟科有亲缘关系,但常分立为雀形目灰连雀科的唯一种类。体细长,淡灰色,长约18公分,带有黑色面罩和微小的羽冠。翅黑色,末端白色。喙短厚而颇宽,尾中等长度。羽衣似太平鸟那样光滑,外表洁净。栖居于伊拉克及其邻近地区的半旱的开辟地和耕地,非繁殖季节飞往远处,到印度、阿富汗南部,很可能到非洲。 红腹灰雀 红腹灰雀属雀形目,雀科。欧亚大陆有6种色彩鲜艳的红腹灰雀。一种最普通的灰雀外表呈黑色和白色,雄性的腹部呈结红色,体长约15厘米。这种灰雀主要栖息在终年常青的树林和灌木丛中,叫声委婉动听,是人们喜欢的笼鸟之一。 褐灰雀 褐灰雀在中国分布不广泛,种群数量不丰富。中等体型(16.5厘米)的灰色雀。尾长而凹,嘴强有力,尾及两翼闪辉深绿紫色,翼上具浅色块斑,腰白。雄鸟额具杂乱的鳞状斑纹及狭窄的黑色脸罩。雌鸟全身皮黄灰。雄雌两性眼下均具白色的小块斑。亚种ricketti眼先及额近黑。虹膜-褐色;嘴-绿灰,嘴端黑色;脚-粉褐。 红头灰雀 红头灰雀Red-headed Bullfinch,雀形目> 燕雀科> 灰雀属,PASSERIFORMES > Fringillidae > Pyrrhula erythrocephala,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

三年级上册语文灰雀教案

5、灰雀 三(2)班语文老师:陈露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文章故事情节简单,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能了解课文的梗概,但对刚上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却不是很容易就能理解文章的内涵.首先文章篇幅较长,难读的句子和词语较多。文章当中的生字,数量虽然不多,字形也不是难点,但由于这几个生字都是平时不常见的,极易读错,部分词语意思较抽象,所以给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增加了难度;再次列宁的循循善诱是隐含在列宁对鸟儿不见了的着急和担心之下的,学生也不容易领会,所以在生字教学读通、读懂课文等环节要适当多花时间,巧妙处理. 教学目标: 1、认识“桦、胸”等5个生字。会写“郊、散”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等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体会列宁的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 4、初步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 教学重点:小男孩每次回答时心中的想法。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列宁高超的育人之道。 课前准备: 1、多媒体。 2、收集关于列宁的生平、故事等资料。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课时 一、看图导入,交流资料 1、出示列宁照片,说说他是谁?利用课前预习收集的资料,谈谈你对列宁的了解。

2、学生交流后,小结简介列宁。今天要学习的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发生在伟大领袖列宁身上的看似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故事。 二、走进课文 1、导入:了解了列宁,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列宁有关的课文。 2、板书齐读课题,提示“雀”字是从描摹鸟的体形而造出的象形字。提问:那是几只怎样的灰雀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先轻读课文,勾画生字词。 3、读了课文,你觉得灰雀是什么样的? 三、读通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好自然段序号。 2、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重点指导读准“散(sàn)步”、“胸(xi ōng)脯(pú)”、“白桦(huà)树”。注意“诚”“病”“蹦”读后鼻音。 3、课文哪几自然段是具体写列宁寻找灰雀、灰雀回到林中的事的?2~13是课文的具体写这件事的,那第1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四、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了解到了什么。 2、课文是怎么描写这三只灰雀的?找出来读一读。 说说哪几个词语用得好,借助多媒体动画,相机理解“婉转”、“来回跳动”、“惹人喜爱”。 3、教师引读列宁喜爱灰雀的句子,体会列宁心中的感受,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4、巧妙结尾、设置悬念:第二天,那只深红胸脯的灰雀竟然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里去了?列宁和小男孩围绕着这只灰雀发生了一段怎样的故事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五、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主观察本课生字有什么特点。 2、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字形的? 3、提醒:本课左右结构的字较多,注意左右比例。独体字“步”、“者”书写时笔画要舒展。 5、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六、

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灰雀》教材理解

《灰雀》教材理解 一、教材说明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 通过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事件的发展进程,是本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男孩的语言和行为已经告诉列宁,灰雀的消失与他有关;如何使孩子认识到将灰雀捉走是错误的从而自愿将小鸟放回来,需要循循善诱。列宁没有问孩子是否将灰雀捉走,也未进行任何说教,而是借助一句“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的感叹,使孩子内心受到震动,从而认识和改正自己的错误。在整个事件中,处处可以发现列宁善于观察对方的言语、行动,既不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又能使对方认识到错误的巧妙的教育方法,同时,也可以体会到列宁对儿童人格的尊重和爱护。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要学生认识到列宁对儿童的爱护;二是要通过对人物语言和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同时,学生还可以受到爱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本文的重点内容是列宁发现灰雀消失之后,通过耐心、得体的交谈使孩子放回了灰雀的经过。如何使学生透过他们的言语和神态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是学习本文的难点。 二、学习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仰望、欢快、面包渣、或者、严寒、自言自语、可惜、肯定、果然、欢蹦乱跳、诚实”等词语,摘抄描写灰雀的句子。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4.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三年级上册《灰雀》原文

三年级上册《灰雀》原文 《灰雀》一文为俄国著名作家列宁所写,以下是整理的三年级上册《灰雀》原文,欢迎参考阅读! 灰雀 有一年冬天,列宁在郊外养病。他每天到公园散步。公园里有一棵伟岸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乐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一天,列宁又来到公园,走到白桦树下,发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 这时,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就问:“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男孩说:“没……我没看见。” 列宁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寒冷,它怕冷。” 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 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 它还活着。” xx问:“会飞回来?” “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第二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欢蹦乱跳地在枝头歌唱。那个男孩站在白桦树旁,低着头。

列宁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着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 当然,灰雀没有告诉列宁昨天它去哪儿了。列宁也没再问那个男孩,因为他已经知道男孩是厚道的。 《灰雀》教案 《灰雀》这篇课文记叙了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期间爱护灰雀的故事,反映了列宁爱鸟,更爱厚道的孩子。 全文共13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讲列宁在郊外养病期间,每天都到公园散步,他非常喜欢公园里那:只灰雀。第2—10自然段讲有一天,列宁发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以为它冻死了,感到很怅惘。小男孩不敢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只是坚强地说,灰雀会飞回来的。第11~13自然段讲第二天,列宁果然又看见了那只灰雀,但他没有再问那个男孩,因为他已经知道男孩是厚道的。 课文以人物对话为主线,既写出了列宁对孩子的教育过程,又写了小男孩心理认识过程。人物的内心活动外化为语言,二者相互交错,推动情节发展,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为什么说小男孩是一个厚道的孩子,体会列宁对孩子的教育过程及小男孩的认识过程。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质疑。 1.出示课题。 2.质疑: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有几只灰雀?灰雀什么样?围绕“灰雀”为什么用“灰雀”作课题?) 二、初读课文。发生了什么事?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灰雀》优质教案

26 灰雀 【教学目标】 1.会认“宁、惹”等10个生字,会写“雀、郊”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郊外、散步、欢快、或者、严寒、自言自语、可惜、肯定、果然、欢蹦乱跳、诚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4.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点】 1.列宁发现灰雀消失之后,通过那些得体的交流使孩子放回了灰雀的经过。 2.通过人物的神态和语言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难点】 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宁、惹”等10个生字,会写“雀、郊”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郊外、散步、欢快、或者、严寒、自言自语、可惜、肯定、果然、欢蹦乱跳、诚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课件

【课堂作业新设计】 1.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引起别人的喜爱。()(2)令人惋惜。()

(3)抬着头向上看。() (4)自己一个人低声嘀咕。() 2.看拼音写汉字。 huī què yǎnɡɡǔ lì nán ()()鱼()()孩参考答案 1.(1)惹人喜爱(2)可惜(3)仰望(4)自言自语 2.灰雀养谷粒男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2.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中的语句。 3.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课件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26灰雀教案

精品小学教学设计,欢迎老师您参考使用! 26 灰雀 【教学目标】 1.会认“宁、惹”等10个生字,会写“雀、郊”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郊外、散步、欢快、或者、严寒、自言自语、可惜、肯定、果然、欢蹦乱跳、诚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4.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点】 1.列宁发现灰雀消失之后,通过那些得体的交流使孩子放回了灰雀的经过。 2.通过人物的神态和语言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难点】 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宁、惹”等10个生字,会写“雀、郊”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郊外、散步、欢快、或者、严寒、自言自语、可惜、肯定、果然、欢蹦乱跳、诚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课件

【课堂作业新设计】 1.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引起别人的喜爱。()

(2)令人惋惜。() (3)抬着头向上看。() (4)自己一个人低声嘀咕。() 2.看拼音写汉字。 huī què yǎnɡɡǔ lì nán ()()鱼()()孩参考答案 1.(1)惹人喜爱(2)可惜(3)仰望(4)自言自语 2.灰雀养谷粒男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2.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中的语句。 3.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课件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灰雀》课文阅读理解

2 0 2 0 年 类文阅读-26 灰雀 黑鱼母亲 一位垂钓新手去郊外钓鱼时,由于没有经验,竟然忙了大半天,一条小鱼都没有钓到手。正在他感到十分沮丧的时候,突然看到不远处有人正在用渔叉抓鱼。出于好奇,他丢下渔竿,连忙跑过去看热闹。 这条小河中,长着许多水草,而河中间没有水草的地方,正好有一团青乎乎的小黑鱼苗在游动,两个农民正在黑鱼苗旁边忙碌着。其中一位农民举着一把渔叉,随时准备叉鱼,另一个农民则用竹竿吊着一只小青蛙,在黑鱼苗的旁边晃动着,吊起的青蛙不时地吞食着小鱼苗。正在这时,突然从水草中蹿出一条大黑鱼,只见它一口咬住了青蛙。与此同时,举渔叉的那位农民迅速将渔叉刺向大黑鱼,渔叉不偏不倚地刺中了黑鱼的肚子,黑鱼在拼命地挣扎着,渔叉在河里晃动着。此时,黑鱼的鲜血已将渔叉染红。 原来,黑鱼妈妈平时总是躲在鱼苗不远的水草中,暗中保护着它的孩子们,以防止青蛙来偷吃。农民知道有黑鱼苗的地方,附近就一定会有大黑鱼,于是用一只青蛙来作诱饵,以引诱黑鱼出来。黑鱼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一定会挺身而出吃青蛙的。 (选自《让孩子深受感动的动物故事》中原农民出版社) 1.文中“新手”一词的意思是( ) A.新参加工作的人。 B.第一次或者刚开始做某件事的人。 C.没有技术或没有经验的工人。 2.“不偏不倚”的意思是 。像这样“不X 不X ”式的词语还有 、 等。 3.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 4.读了这个故事,你想到了什么?写一写吧。 【参考答案】 1.B 2.不偏不歪,正中目标 示例:不慌不忙 不知不觉 3.本文主要讲了一位垂钓新手看到农民用青蛙作诱饵,而黑鱼妈妈舍身保护幼鱼的事。 4.示例:我想到了母爱是最伟大最无私的。我们要敬爱自己的母亲,也要对动物的母亲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灰雀》原文及练习题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灰雀》原文及练 习题 一天,列宁又来到公园,走到白桦树下,发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 这时,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就问:“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男孩说:“没……我没看见。” 列宁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 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列宁问:“会飞回来?” “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第二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欢蹦乱跳地在枝头歌唱。那个男孩站在白桦树旁,低着头。 列宁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着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 当然,灰雀没有告诉列宁昨天它去哪儿了。列宁也没再问那个男孩,因为他已经知道,男孩是诚实的。 huīquè、jiāowài kěxī、nánhái chéngshí、fěnbǐ dòngsǐ、huòzhě 二、火眼金睛,用“√”在下面括号里选择正确的生字或词语。 1、寒(冷、拎)的冬风呼呼地吹着,他站在巷口(冻栋)得直发抖。 2、列宁在郊外(养、差)病时,经常到白桦树下看看灰(雀、省)。 3、列宁(非常、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居然”和“果然”的区别:“居然”表示出乎意料,在自己意料之外。“果然”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4.天气预报说要下雨,傍晚(居然、果然)下起雨来。

三、将词语与它的意思连起来。 自言自语自己对自己讲话。 惹人喜爱指歌声、鸟鸣声悠扬动听。 婉转抬着头向上看。 仰望引起人的喜爱之情。 四、照样子,写一写。 例:那只灰雀在枝头歌唱。 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欢蹦乱跳地在枝头歌唱。 1、妈妈在公园里散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跟着老师去春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读一读人物对话,猜猜他们当时心里会想什么。选一选。 1、男孩说:“没……我没看见。”这时,男孩在想()。 2、列宁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这时,列宁在想()。 3、“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这时,男孩在想()。 4、列宁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着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这时,列宁在想()。 A、我明天就把灰雀送回来。 B、我不能说我把灰雀捉走了。 C、男孩已经把灰雀送回来了,我不能问男孩,那样会伤害他的自尊心。 D、灰雀是男孩捉走的,我要用我的担心与惋惜感染男孩,让他主动送回灰雀。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灰雀》优质教案

26 灰雀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宁、惹”等10个生字。会写“雀、郊”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郊外、谷粒、诚实”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交流资料 1.出示列宁照片,说说他是谁?利用课前预习收集的资料,谈谈你对列宁的了解。 2.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简介列宁。今天要学习的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发生在伟大领袖列宁身上的看似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故事。 3.板书课题,指导“雀”字笔顺,提示“雀”字是从描摹鸟的体形而造出的象形字。 二、读通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好自然段序号。 2.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重点指导读准“惹(rě)人”、“胸(xiōng)脯(pú)”、“白桦(huà)树”。注意“宁”“诚”都读后鼻音。 3.赛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读书竞赛,互相提提意见、帮助别人读得更好。 4.课文哪几自然段是具体写列宁寻找灰雀、灰雀回到林中的事的? 明确:2—13自然段是课文具体写这件事的,那第1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三、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了解到了什么。 2.课文是怎么描写这三只灰雀的?找出来读一读。 说说哪几个词语用得好,借助多媒体动画,相机理解“婉转”、“来回跳动”、“惹人喜爱”。 3.教师引读列宁喜爱灰雀的句子,体会列宁心中的感受,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

4.巧设悬念:第二天,那只深红胸脯的灰雀竟然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里去了?列宁和小男孩围绕着这只灰雀发生了一段怎样的故事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四、习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主观察本课生字有什么特点。 2.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字形的? 提示:本课左右结构的字较多,注意左右比例。独体字“者”书写时笔画要舒展。 3.学生描红、摹写。 4.抄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2.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教学重难点: 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贴图导入,激发兴趣 1.贴出三只灰雀在枝头欢歌、跳跃的图画。 2.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多么惹人喜爱。列宁每天散步都来到这儿,和它们打打招呼,问候问候它们。可有一天,列宁发现有一只灰雀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儿去了呢? 二、精读课文,感悟真“爱” 1.自由轻声读一读课文2—10自然段,哪几段是列宁说的话,哪几段是小男孩说的,找一找、读一读。 2.屏幕出示课文3、5、7、9自然段,请大家读列宁的这几句话,仔细体会列宁这些话的意思。 a.学生交流。哪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说一说,也可以把体会到的用朗读来告诉大家。 b.列宁的着急、担心、惋惜、关心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板书:爱。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灰雀》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简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了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三只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深受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的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城实和天真。 通过言语和行动的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展现事件发展进程,是本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选编这篇课文,主要是要学生认识到列宁对儿童的爱护;通过对人物语言和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学生还可以受到爱护鸟类动物的教育。 二、学情分析 本文篇幅较长,难度的句子和词语较多,文章中有几个生字是平常不常见的,很容易读错,部分词语的意思比较抽象,给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增加了难度;列宁的循循善诱学生也不易领会。《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结合我们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此本课的教学着力体现“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积累”的教学理念。通过学生的朗读,读懂词句的含义,读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三、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仰望、欢快、面包渣、或者、严寒、自言自语、可惜、肯定、果然、欢蹦乱跳、诚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4。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四、教学重难点 1.列宁发现灰雀消失之后,通过难心得体的交流使孩子放回了灰雀的经过。 2.通过人物的神态和语言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五、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题,激发兴趣。 1.出示列宁的照片,指名学生谈谈对列宁的了解。 2.学生交流后,教师简介列宁。 3..出示灰雀图,板书:灰雀。师:我们来和这只灰雀打打招呼吧。齐读课题三遍。 指导书空“雀”师:灰雀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有关列宁的故事,为了这只可爱的灰雀,列宁和一个小男孩之间发生了一个什么有趣的故事呢?让我们赶快走进课文,美美的去读一读吧。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初读感悟 1.学生自由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2.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灰雀课堂实录

《灰雀》课堂实录 一、教学内容 《灰雀》是人教版六年制小语第5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通过写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男孩放鸟归林,表现了列宁对男孩的爱,使学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一种表现。 二、案例描述 (一)直奔重点,交流感受。 师:同学们一起读课题。 (生齐读) 师:你对这篇课文哪一个地方最感兴趣? 生:第11自然段。 生:我对灰雀到底去哪了感兴趣。 生:我感兴趣的问题是小男孩为什么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 生:列宁怎么知道小男孩捉走了灰雀? 师:看来同学们有很多感兴趣的问题,你希望这节课老师和大家做些什么呢? 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师:非常好,老师一定满足你的愿望。 生:讨论这节课不明白或感兴趣的问题。 师:通过讨论,把不懂的问题弄懂了,非常好。 师:这篇文章人物的对话非常多,学习它最好的办法,就是好好地朗读。同学们现在就自由读课文,要注意人物的语言,列宁和男孩的对话部分,要慢慢的读,细细的体会。 (生自由读课文。指读课文2~10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出示课文2~10自然段内容)这是课文中列宁和男孩对话的部分,这一老一小的话,非常有意思。老师在课前读了几遍课文,特别是列宁和男孩对话部分,我反反复复读了很多遍,发现了许多有趣的问题。你想不想也在里面找到一些问题呢? 生:(齐)想。 师:好,回头再细细地读一遍,看看能有什么发现。 (学生自读课文) 师:你读懂了什么?读懂一个地方、一个词语就可以。 生:我想问一个问题,为什么那个小男孩说:“会回来的,一定会回来的。”列宁还要问一遍呢? 师:你这个问题提的好。 生:为什么列宁那么喜欢灰雀呢? 生:我回答,因为灰雀太小了,列宁可怜它。 生:我还要问,列宁喜欢灰雀什么呢? 师:课文中已经有了,谁来回答? 生:那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非常可爱,还会唱歌。 (二)适时点拨,深化体验。 师:其实三只灰雀列宁都非常喜欢。老师在读课文的时候和同学们一样,也产生了很多的疑问,不过老师把这么长的一段课文读成了一个字,你们信么? 生:不信。 生:信。 师:到底信不信? 生:不信! 师:我要在黑板上写一个字,这个字不是随随便便写的,是我读了很多遍课文之后才体会出来的。 (板书:爱) 师:你猜想一下,老师为什么要把一个简单的“爱”字写在黑板上,你都从这个字里边读懂什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灰雀教案三篇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灰雀》教案【三篇】 《灰雀》教案一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理解“桦、胸”等5个生字,会写“郊、散”等12个生字;能准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等14个词语。 2.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意思的水平。 3.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二、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使用多种方法自主识字,多读多认,巩固识记。 2.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意思。 三、教学准备 灰雀的图片、列宁的图片及简介,教学课件。 四、教学设计 (一)导入,交流资料 1.出示列宁照片,说说他是谁?利用课前预习搜集的资料,谈谈你对列宁的了解。 2.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简介列宁。 3.出示灰雀图片,了解灰雀。 板书课题,书空“雀”字的笔顺,提示“雀”字是从描摹鸟的体形而造出的象形字。

(二)读通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 重点指导读准“散(sàn)步”“胸(xiōng)脯(pú)”“白桦(huà)树”;注意“诚”“病”“蹦”要读后鼻音。 3.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思考:课文哪几自然段是具体写列宁寻找灰雀、灰雀回到林中的事? 4.学习生字词语。 调皮的生字宝宝和词语朋友来和大家打招呼了! 认读生字,说说自己怎样记住他们。开火车读,同位互读,男女生赛读。 试着联系文中的句子理解“郊外”等词语的意思。 过渡:同学们,我们知道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也知道了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寻找灰雀,灰雀回来的事。那么,第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三)体会灰雀的可爱和列宁对灰雀的喜爱 1.请一个学生朗读第一段,其他小朋友思考这个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这篇文章题为“灰雀”,这是怎样的“灰雀”呢?你能找出描写灰雀的句子吗?把它画下来。 3.这几只灰雀有什么特点?漂亮、活泼、歌声优美;惹人喜爱。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灰雀》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灰雀》教学设计导语: 教学设计是老师教学过程中的得力助手,在教学过程中充当很重要的地位,能使教学过程有条不紊地进行。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灰雀》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借助1 拼音认识“桦、胸”等5 个生字,会写“郊、散”等12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等14 个词语。 2.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意思的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二、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自主识字,多读多认,巩固识记。 2.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意思。 三、教学准备灰雀的图片、列宁的图片及简介,教学课件。 四、教学设计 (一)导入,交流资料1.出示列宁照片,说说他是谁?利用课前预习搜集的 资料,谈谈你对列宁的了解。 2.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简介列宁。 3.出示灰雀图片,了解灰雀。板书课题,书空“雀”字的笔顺,提示“雀”字是从描摹鸟的体形而造出的象形字。 (二)读通课文,初步感知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

音,读通句子,读完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 重点指导读准“(s a n)散步” “(xi o ng)胸(p u) 脯”“白(hu a )桦树”;注意“诚”“病”“蹦”要读后 鼻音。 3.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思考:课文哪几自然段是具体写列宁寻找灰雀、灰雀回到林中的事? 4.学习生字词语。调皮的生字宝宝和词语朋友来和大家打招呼了!认读生字,说说自己怎样记住他们。开火车读,同位互读,男女生赛读。 试着联系文中的句子理解“郊外”等词语的意思。过渡:同学们,我们知道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也知道了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寻找灰 雀,灰雀回来的事。那么,第一 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三)体会灰雀的可爱和列宁对灰雀的喜爱 1.请一个学生朗读第一段,其他小朋友思考这一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这篇文章题为“灰雀”,这是怎样的“灰雀”呢?你能找出描写灰雀的句子吗?把它画下来。 3.这几只灰雀有什么特点?漂亮、活泼、歌声优美;惹人喜爱。 4.理解“惹人喜爱”,体会“非常惹人喜爱”。 5.这三只灰雀确实不一般,那可是“人见人爱”。列宁喜爱灰雀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灰雀》课文原文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灰雀》课文原文 《灰雀》让学生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下面给大家整理了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灰雀》课文原文,欢迎阅读! 《灰雀》课文原文 有一年冬天,列宁在郊外养病。他每天到公园散步。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一天,列宁又来到公园,走到白桦树下,发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 这时,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就问:“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男孩说:“没……我没看见。” 列宁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 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列宁问:“会飞回来?” “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第二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欢蹦乱跳地在枝头歌唱。那个男孩站在白桦树旁,低着头。 列宁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着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 当然,灰雀没有告诉列宁昨天它去哪儿了。列宁也没再问那个男孩,因为他已经知道男孩是诚实的。 《灰雀》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桦、胸”等5个生字。会写“郊、散”等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 教学重难点: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看图导入,交流资料 1.出示列宁照片,说说他是谁?利用课前预习收集的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灰雀》原文及练习题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灰雀》原文 及练习题 【原文】 有一年冬天,列宁在郊外养病。他每天到公园散步。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一天,列宁又来到公园,走到白桦树下,发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 这时,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就问:“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男孩说:“没……我没看见。” 列宁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 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列宁问:“会飞回来?” “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第二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欢蹦乱跳

地在枝头歌唱。那个男孩站在白桦树旁,低着头。 列宁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着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 当然,灰雀没有告诉列宁昨天它去哪儿了。列宁也没再问那个男孩,因为他已经知道,男孩是诚实的。 【练习题】 一、看拼音,写词语。 huīquè、jiāowài kěxī、nánhái chéngshí、fěnbǐ dòngsǐ、huòzhě 二、火眼金睛,用“√”在下面括号里选择正确的生字或词语。 1、寒(冷、拎)的冬风呼呼地吹着,他站在巷口(冻栋)得直发抖。 2、列宁在郊外(养、差)病时,经常到白桦树下看看灰(雀、省)。 3、列宁(非常、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居然”和“果然”的区别:“居然”表示出乎意料,在自己意料之外。“果然”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4.天气预报说要下雨,傍晚(居然、果然)下起雨来。 三、将词语与它的意思连起来。 自言自语自己对自己讲话。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灰雀》优秀教案

26 灰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宁、惹”等10个生字。会写“雀、郊”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郊外、谷粒、诚实”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懂得知错就改的道理,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点: 列宁发现灰雀消失之后,通过耐心、得体的交谈使孩子放回了灰雀的经过。 教学难点: 如何透过语言和神态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出示列宁图片) 师:大家看,这张图片上的人是谁?是列宁。列宁是什么人?列宁是苏联的领导人,是他创建了俄国共产党,领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关于列宁的故事很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讲述的是其中一个。这是什么故事呢?(板书:灰雀) 二、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课文中要求认读的生字,自读。 2.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小组轮流读。 (2)学生拼读,互相纠正。 (3)教师抽查学生认读生字情况。 3.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三、初读课文 1.播放媒体资源文件,学生听课文范读。 2.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提到了哪些人,写了一件什么事? 3.同桌互相说一说。 4.指名说,全班一起归纳。 提示:课文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讲了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 四、书写生字 1.讲解重要的生字,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这些字的笔画、笔顺、结构、部首。如:雀、郊、或、者、惜。 2.学生书写,教师巡视。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课文要求认读的生字及重要生字的书写。 1.自由读生字、词语。 2.出示生字、词语卡,抽查学生的认读情况。 3.听写重要的生字词。 二、朗读课文 学生朗读,边读边领悟课文如何通过人物的言语和神态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三、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学生朗读第1自然段 师:这一段说了一件事情,是什么事情? (提示:列宁在公园里散步,看到了三只灰雀,他很喜欢灰雀。) 2.师:这灰雀可爱吗?请画出课文中描写灰雀的句子。 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灰雀》教学设计

《灰雀》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灰雀》一文作为一篇精读课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是运用人物自身的语言来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和事件发展的进程。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灰雀》一课时,我安排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在读中体验“自读感知—导读—启思—悟读明理”的过程,实现“体会列宁对灰雀、对诚实男孩的喜爱之情,体验男孩的诚实、可爱”的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 1.认识“桦、胸”等5个生字。会写“郊、散”等12个生字。学会“脯、散”两个多音字,并能组词。能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等14个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4.感受他们的优秀品质,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列宁发现灰雀消失后,通过耐心、得体的交谈使孩子放回了灰雀的经过。 难点:通过人物的语言及神态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揭题,认识“隹”就是短尾巴的鸟。 出示图片:三只灰雀在枝头唱歌

板书:灰雀。“雀”可以分成“小”和“隹”,“隹”是一种短尾巴的鸟,小隹就是小鸟,让我们热情地和他们打招呼吧。 2、这是三只怎么样的灰雀呢?围绕灰雀,俄国伟大领袖列宁和一位小男孩之间发生了一个怎么样的故事?让我们赶紧走进课文,去读一读吧。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标号序号。(可以小组、男女生、对话等形式开展) 2、出示词语: 胸脯散步仰望婉转面包渣白桦树郊外诚实 惹人喜爱自言自语欢蹦乱跳 读准词语中几个后鼻音的字“诚”“蹦”,平舌音“散”等 3、多音字 fǔ 1.?肉干:鹿~、兔~ 脯 2.?水果蜜渍后晾干的成品:果~、杏~ pú胸脯 Sàn 分散解散天女散花散心 Sǎn 松散散漫懒散散乱散碎 4、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精品文章,用心感知 (一)学习第1自然段,感受灰雀的惹人喜爱 1、你喜欢灰雀吗?读读课文,从哪儿感受到他招人喜欢。 带着喜爱的心情读一读:“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理解:惹人喜爱)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灰雀》练习题(含答案,A4直接打印)

26 灰 雀 一、用“√ " 选出加点字的 正确读音 仰.望(y ǎng y áng) 宁.静(n īng n ìng) 、看拼音 , 写 词语。 f ěn s è ch éngsh í 错( ) 城 ( ) 惹: ①招引,引起(不好的事情); ②(人或事物的特点 )引起爱憎 ( z ēng)等的反应 ; ③(言语、行动 ) 触动对方。 1. 惹.人喜爱 ( ) 2. 惹.是生非 ( ) 渣: ①碎屑; ②物品提出精华后剩下的东西 3. 面包渣.( ) 4. 豆腐渣.儿( ) 粒 ( ) 冻( ) 惜( ) 四、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 将序号填在括号里 可惜.(x ī cu ò) 招惹.(ru 三、比一比 , 再 n án h ái

五、在下面句子的方框内填上正确的标点符号。 1.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2.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3.□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六、选词填空。 因为或者果然但 1.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 ,( ) 又不敢讲。 2.那只灰雀一定是飞走了 ( ) 是冻死了。 3.第二天, 列宁来到白桦树下,( ) 又看到那只灰雀欢蹦 乱跳地在枝头歌唱。 4.列宁也没再问那个男孩 ,( ) 他已经知道 ,男孩是诚实的。 七、按要求写句子。 1.列宁看到那只灰雀在唱歌。 (扩句) 2.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 (缩句) 八、课文内容精彩回放。 1.第二天, 列宁来到,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地

在枝头歌唱。那个男孩站在,。 2.学了本文 ,我知道了那只灰雀是被捉走的,列宁说男孩诚 实是因为。 九、课内阅读。 有一年冬天 , 列宁在 ( ) 养病。他每天到公园 ( ) 。公园 里有一棵 ( ) 的白桦树 , 树上有三只灰雀 : 两只胸脯是粉红的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 ,( ) 地歌唱, 非常 ( ) 。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 , 都要停下来 ,( ) 这三只欢 快的灰雀, 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1.按课文内容填空。 2.把描写灰雀颜色的词语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3.列宁喜欢这三只灰雀吗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 4.描写灰雀动作的句子是 。 5.概括这一段话的主要内容。 十、课外阅读。

三年级上册语文灰雀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语文灰雀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语文灰雀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简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了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三只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深受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的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城实和天真。 通过言语和行动的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展现事件发展进程,是本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选编这篇课文,主要是要学生认识到列宁对儿童的爱护;通过对人物语言和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学生还可以受到爱护鸟类动物的教育。 二、学情分析 本文篇幅较长,难度的句子和词语较多,文章中有几个生字是平常不常见的,很容易读错,部分词语的意思比较抽象,给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增加了难度;列宁的循循善诱学生也不易领会。《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结合我们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此本课的教学着力体现“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积累”的教学理念。通过学生的朗读,读懂词句的含

义,读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三、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仰望、欢快、面包渣、 或者、严寒、自言自语、可惜、肯定、果然、欢蹦乱跳、诚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4、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四、教学重难点 1、列宁发现灰雀消失之后,通过难心,得体的交流使孩子放回了灰雀的经过。 2、通过人物的神态和语言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五、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