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应龙《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华应龙《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华应龙《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我就是数学》读后心得

在刚刚开始放寒假时感觉真的很是自在,无聊之时拿出孙校长推荐的华应龙老师的《我就是数学》当读完序时我已经初步了解华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在读序三时肖川教授说华老师连上厕所都要小跑时我真的被震撼了也被这样一个爱数学、爱教育的人吸引了,感觉到华老师已经把全身心都投在了数学上投在了教育上,华老师真的就是为数学而生,他真的就是数学。

在通读全书之后感觉好像得到了很多经验,感觉自己面对可爱顽皮的小学生定能应付自如,可是当开学后真正走进课堂面对眼前50多双渴望与好奇的眼睛时,心理真的有些慌了,第一节课讲下来完全不是自己想象中的效果。我在反思自己到底差在哪里,此时我想到了华老师的书,想到了他是如何准备每一节课。

华老师的课之所以那样精彩,很多都是来自于他在课前的慎思。如在“角的度量”一课,他思考能否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感受到量角的用处,经过多天的搜寻、比较、思考,他设计了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配玻璃的情境,但与同组老师讨论后又否定了这一情境,最终经过反复思考后创设了三个滑梯的设计,这个设计既让学生感受到量转自角的必要性,又缩短了数学教材与学生生活经验之间的距离。而我在准备数据的收集整理的新课时先是听了孙老师的课,回去后又仔细的思考课上都应该怎样说好每一句话,每一个问题,可是整堂课下来感觉真的没有层次。这时我知道课前慎思不应只是去背诵你要怎样去说而要把自己的想法

加进去,每个班级的学情也不尽相同,只有联系学生联系生活才能把每一节课准备好。

同时,华老师也十分注重课中的求索,即便“擦黑板”这样的小事,他也能从中受益,我认为,华老师的这一举动,既显示了对学生的尊重,又对学生起到了“润物无声”的教育;既显示了教师的一种精神,也显示了教师的一种气势。所以,年轻的我更应该学习这种无声的教育为自己修炼一堂人生之课,这样才能更好的传授给学生知识,才能更好的教学生如何做人。

当读到“蹲下来和孩子对话”时我真的不知到此话为何意,读后恍然大悟在教学中教师就要熟悉儿童、理解儿童与儿童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在教学中葆有一颗童心,才能在与孩子交往的过程中找到接触点。尤其是没有经验的我更要站在儿童的角度去思考,毕竟他们只是孩子。

从华老师那里学到了课堂上的差错可能成为正确的先导。“善待差错”“感谢差错”。他告诉我不能忽视学生出现的问题,课堂就是学生出错的地方,要冷静地分析、恰当地评价、灵活地纠正。华老师对于差错资源的有效利用,不仅保护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还把“阳光心态”传染给了我们,相信“课堂因融错而精彩!”。现在的我也许并不能很好的驾驭课堂但这也是我成长所必须经历的过程。我要学习华老师那种教师的智慧就是要善于从学生95%错误的解答中发现那5%的正确的东西,给予热情的肯定,并积极加以引导,让学生一步步推倒那95%的错误。

最让我值得学习的就是华老师的课后反思,学生的一个错、一句话,教师在课堂上一个不经意的行为都会让他思考良久。课后他都会回想每一个教学环节,总结好的地方与不当的地方,最应当学习的当是他反思后的再实践,他认为再实践是对反思的检验与进一步反思的催生。当我学到这里时真的感觉甚是惭愧,因为自己在讲过新课后并没有去认真的反思,反而每当讲完一节课都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我对自己有这种心理感到害怕,我在想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教书育人应该是一件多么高尚的事。所以,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摒弃各种杂念认真去反思,让自己做到更好。

年轻的我前方还有很多路要走,要学习的知识还有很多,但我坚信靠着不放弃、不抛弃的毅力,构筑理想课堂的愿望将不再遥远。最后我要引用华老师的话激励自己也送给全体在位的老师“教育像农业一样需要信任,需要完善,需要耐心,需要期待,需要守望。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更不是商业,能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真好!”

刘忠诚 2014-3-20

. .

听华应龙老师上课有感

“数学是我们的玩具” ——听华应龙老师上课有感5月21日在海门实验学校聆听了华老师的《规律中的规律》一课,让我大开眼界,同时也为之振奋,真不愧是大师,上出来的数学课含金量十足,不仅学生学到了很多,我们听课的教师更是收获匪浅。 这节课是华老师自己编写的一个教学内容,课开始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142857分别乘1、2、3、4所得的积,学生说出得数,白板显示142857×1=142857,142857×2=285714,142857×3=428571,142857×4=571428。教师提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引导学生交流。生:乘数越来越大,积的第一个数也越来越大了。教师此时并没有启发学生深入探究其中的奥秘,而是让学生利用刚才发现的规律抢答142857×5、142857×6和142857×7的积。学生根据刚才的经验,很快猜出了142857×5=714285,142857×6=857142,但142857×7的积学生没法猜了,因为在前面的乘积中最大的数是8,没有比8再大的了。这是时,华老师引导学生用计算器算算,学生发现142857×7=999999,华老师惊讶道:“嗯,怎么会这样?”一个女生答道:“因为1/7化成小数约是0.142857。”(我很惊讶学生的知识积累,连1/7化成小数约是多少都记得很清楚。)这时华老师介绍142857这个数是走马灯数,华老师还形象的用一张写有142857数字的长方形纸,把它圈成一个圆介绍什么是走马灯数。老师一般到这个地方就会结束,不敢再越雷池一步,因为下面的规律学生更难发现,教师也更难掌控课堂。而华老师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继续追问:“用计算器计算142857×8、142857×9、142857×10的积,你发现了什么?”生1:“最前面一个数是1,后面一个数越来越大。”生2:“142857×8=1142856积的最后一个数与142857×1=142857积的最后一个数相差1,142857×9=1285713积的最后一个数与142857×2=285714积的最后一个数相差1,……”教师继续让学生口答142857×11,142857×12,142857×13,142857

听周彬教授讲座《好课与好人》有感

听周彬教授讲座《好课与好人》有感听名师徐长青《数与形》一课及讲座有感 八达小学肖小艳 2014年12月7日,有幸现场聆听了徐长青老师的一堂课及讲座,让我感触颇多,受益匪浅。每位学生对好老师都有一个定义,而每位老师也都会去描述自己心目中的好老师是什么样的,原本自己心中也有一个模糊的影子,听了徐老师的课及讲座,才真正勾勒出了老师的样子,那就是真正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具有高度智慧的老师。专业品格是做好老师的重要基础,而个人专业能力的提升无疑也是成为好老师的重要条件啊! 结合教学实践,听了徐老师的课及讲座我有以下一些想法: 1、读懂教材:每位教师都应该知道我们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知道知识处于什么位置,要从不同方位把握教材,如纵向的把握教材,就要沟通知识的前后联系;横向的把握教材,作为一名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也在努力钻研教材,真正做到了每讲一课都认真分析,抓准课程在单元中有处的位置,明确一节课要解决什么问题,让学生经历怎样的一个探究活动,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今天看来,这做到了纵向的把握教材。对于横向把握教材,自己从没想过,更谈不到做了,如果不是有了这样的一个学习机会,相信今后的教学还会是有所失的,今后我将把这一项作为备课中的一个重点,力争通过自己努力更好地引导学生去探究、去发现。 2、读懂学生:徐老师真正面对学生的现实,用心地读懂学生。实施教育时都要想到学生是一个什么样的学习状态,了解学生在学习时会怎么想,会遇到什么困难,了解他们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想知道什么,要思考,在教学教程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脸上的一丝丝变化,我们能把握吗,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

听张齐华老师《让课堂充满活力的秘密》有感

听张齐华老师《让课堂充满活力的秘密》有感 从最初课堂上蹒跚学步的“丑小鸭”,到如今众多数学教师心目中追随的“数学王子”,有人惊叹于他教学技艺的高速攀升,有人折服于他对数学课堂的深刻见解,亦有人陶醉于他对数学课堂的诗化演绎。因为热爱、执著和超越,张齐华老师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艺术王国里演绎着精彩自我的真实历程。2011年11月13日上午,我们来到了合肥农业大学听取张老师《用数对确定位置》的精品课堂展示课,以及《让课堂充满活力的秘密》的讲座。 一走进张老师的课堂,我们就被张老师的“表演”吸引住了。张老师利用课件,以及丰富的肢体语言,让听课的“学生们”感觉非常的轻松、愉快。有人是这么评价张老师的课的——“听张齐华上课,你很难预料到他下一个环节可能会做什么。”张老师的课,给了我们太多的惊喜。 张老师的课给了我们很多惊喜,张老师的讲座,更是让我们受益匪浅。张老师毫无保留的向我们传授了他的教学经验,他告诉了我们,对于教学要创新,但是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不能盲目的“为创新而创新”;对于学生,更是要抱着一种宽容、理解和欣赏的态度。并且向我们老师提出了“当孩子们的想法与你发生冲突时,你首先考虑的是什么?”这个问题。

听到张老师提出的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在我们的教学生活中,也许有过,或者将来会有这种类似的情况,当孩子的想法与我们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首先应该想到孩子是在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并且要对孩子提出表扬,并且对孩子提出的不同意见进行分析。正如张老师曾说的“这当中面对的恰恰是一种教育的抉择,而抉择的背后映射的正是为师者思想和人格的魅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这个充满神秘色彩地方,学生一直是我们关注与研究的。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各种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实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目的。这一直是我们的努力方向。我们也深刻地感受到这项研究是一项负有重大意义的艰巨而复杂的工程。改革的道路还很漫长,我们只是迈出了第一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将继续探索,让数学课堂教学焕发出无限生机与活力。

听吉春亚老师课后感悟

博达小学语文老师听吉春亚 ——老师观摩课及讲座的感悟摘要 一、通过这次听课,使我们明白了语文教什么?怎么去教?怎样制定语文课切实可 行的教学目标?怎样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以上这些问题,xx老师体会最深,明白了语文课是以培养语文能力及语文素养为核心的,是语文教学的根。明白了语文课是以学生为主体全程参与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①简简单单地教②清清楚楚地教③扎扎实实地教④富有情趣地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角。 二、通过这次听课,老师们对于教材本身的理解有了提升,比如:xx老师原来认为 教材就是书本,现在才知道教材不只是书本,而且在我们身边的任何地方、任何静止的、活动的事物都可以成为语文教材,因此我们要放开眼界看教材,不能狭隘的看书本。在培养孩子能力方面,原来只注重灌输知识,现在才明白应该重点培养孩子的能力。吉老师所讲的写作文时可以整合整个单元来看,除了积累本单元的优美词句外,还可以纵观本单元的写作技巧。比如:如何有顺序地写,如何把感觉写具体,如何把文章的内容写具体。要想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既要从整个单元中找例子,又要从单篇课文中找例子,还要从课后练习题中找例子,学会了从宏观到微观全面培养学生能力的方法。xx老师听了吉老师的讲座后,感悟颇深,学以致用,在学到《雪儿》这篇课文时,有一段话:从此,我天天和雪儿一起去阳台上看蓝天,去看蓝天上那飘飘悠悠的白云……这个省略号表示什么呢?表示看到的事物很多很多,她就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结果学生的想象非常丰富,让每位同学大声读出来,并给予鼓励。 三、学到了教语文课的一些特殊训练方法,如:xx老师感悟最深的是如何运用吉老 师的复述记忆法:就是把关键词语用特殊符号记录下来,然后就能准确复述段落内容的方法,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捕捉文章的信息,从而形成理解能力,然后做出评价解决问题,也就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最后又让同学们以你愿意做哥哥那样的人,还是做弟弟那样的人为题;在课堂上完成了对学生写作的训练,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通过吉春亚老师的观摩课和讲座,让我们理解语文的“本真”教育:包含对学 生智力的开发,审美能力的提高,思想教育及精神境界的提升,文化品味的提高,达到以上目标必须依托语言能力的巧妙渗透及展开。xx老师在这一点上感悟颇深。如《两个兄弟》这节课并没有只停留在“有感情的朗诵”这一层面上,来领悟语言表达形式,而是巧妙地以“听、想象、领悟、画、自主表达、有目的地拓展”结合在一起,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催化语文与内容相融,使教学充满“语文味”如品读关键词语、赏析关键段句,补白两兄弟的内心世

观摩华应龙老师8

观摩华应龙老师《游戏公平》有感 一切皆有可能 我有幸听了特级教师华应龙的一节示范课《游戏公平》,感受颇多,总是一次又一次的回味。领略华老师的风采,再次被华老师所感动,感动华老师对数学本质的探究,感动华老师对数学教学的执著,也感动华老师艺术家的风范与博学。在名师的数学课中,孩子的思维始终处在跳跃与思考的状态。在一次次的尝试思考以后,孩子开始对自己的表现充满信心。对思维能力有目的地训练,让我看到数学名家的有效教学不是停留在理论上,而是课堂中每一分钟都在实践。华应龙老师的《游戏公平》一课从创设情境开始,问题便一个个接一个而来。“公平不公平?”“怎样才公平?”“如何来证明?”……即使是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孩子们的思维也没有停止,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孩子们全神贯注,兴奋地摇动着水杯,认真的记录。整堂课中始终感觉到学生的思维没有停歇,不断的尝试,不断的积累信心。数学的魅力估计正是这样沁入孩子心灵的。数学的课堂如果想让孩子喜欢,必须在教学形式上有所创新。本节课中情景数学活动,也格外引人瞩目。华应龙老师的课堂中,父子争看奥运会篮球半决赛的故事情景贯穿整堂课。孩子们在为华老师寻找解决办法的过程中,开始对概率统计等知识有了新的认识。当华老师以广告语“一切皆有可能”结束教学的时候,孩子根本没有下课的想法,情景教学让孩子对数学更喜欢。在情境中在活动中,数学的学习变成学生主动的探究,也只有学生自己探究得出的结论才会让学生收获一种成功和自信,这样的课堂才是最有魅力的。在华老师的课上幽默也成为一大特色。华应龙老师介绍自己的方式很幽默,他先在黑板上写下:华佗—华罗庚然后再写华应龙;在介绍完中南海后他再说自己就在中南海往西若干米上班;正是有了激情和幽默,名师们的课堂才更精彩,生命在场的意蕴才更浓厚。 现在简单的谈谈自己的感受与需学习之处。

张齐华老师经典课例

《倍数和因数》课堂实录 有幸去南京聆听了张齐华老师执教的《因数和倍数》,感触颇深。张老师那崭新的教学理念,独特的教学设计,丰富的文化底蕴,风趣幽默的谈吐,深深打动了我。他那开放而又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令我感触很深。 感触一:充满人性化的评价语 听张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尤其是聆听他那自然、精炼的评价语。如评价作业纸时,张老师说“关于A 这种方法你有什么话要说?”(学生纷纷举手想要指出错误)可张老师是这样引导的:“能不能从正面的角度说一说,这个同学找出的因数有没有值得肯定的地方?”还有,尽管学生是找错了,他这样说:“其实这个同学挺不容易的,他已经找出不少了,对不对?”……这些人性化的评价语在课堂中还有很多,这些朴实的语言,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的是成功,是对数学学习的无限乐趣。 感触二:丰富多彩的文化信息。 关于本堂课的文化气息,是相当浓厚的,张老师一定查阅了不少的资料,进行了创造性的组合和优化,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大有好处的。“计数器’九颗珠子的奥秘;神奇的完美数,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数学的奥秘。只有有了文化气息,数学才变得有了灵魂,而再不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只会乐在其中。 感触三:善于引导,让学生学会思考 张老师善于捕捉学生发言过程中的信息,教师大胆地让学生自己找出36的因数和3的倍数,再通过对几份不同作业的比较,一步又一步,层次清晰地得出找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沟通联系,交流想法,形成意见,真正做到了“教育的引导者。”如:“看来这个同学是没有找全,没有找全仅仅是因为粗心吗?是因为什么?”、“他的意思是说用除法来做的话,找一个数的因数,一个个找,还是两个两个找?”……老师亲切的话语引导学生去发现、思考。 只是这一堂课上了55分钟,这在日常的教学中是不允许的,但在这节课中,没有这增加的十几分钟,

小学数学“和美课堂”培训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和美课堂”培训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和美课堂”培训心得体会 XX年12月10至11日,我有幸参加了“和美课堂”核心素养下名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在短短两天内,我听了罗鸣亮,徐长青,吴正宪,俞正强等七位名师的课。第一次听这种名师的课堂,收获颇多。现代教学提倡用核心素养的思想去教学,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视角去认识世界,用数学的方式去思考问题。在为期两天的课堂当中,我感受到教师是如何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教学的。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提倡的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原来数学课堂可以上的这么生动有趣,尤其是徐长青,吴正宪这两位名师的课堂,让我受益匪浅。 徐长青老师上的是《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堂课。徐老师先跟学生们聊关于魔术师的话题,成功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并通过以魔术的小游戏带领学生理解“信息”。得出结论:不同的信息,会得到不同的答案。这一重要结论。先给学生在大脑里建了初次认知形象。学生自然而然会带着这种思想上完整一堂课。这种引导我特别喜欢,因为学生在愉快的氛围当中开始了我们的课堂,这一堂课就已经成功了一半。接着徐老师通过撕纸片的游戏,询问学生得到几张纸片,让学生自己猜,并把方法说给大家听。让学生自己模拟撕纸片的动作和声音,和学生一起互动,加以引导学生表现都特别好,

都能跟着老师的思路。并总结出:不同方法得到不同的答案。这时候徐老师加大问题难度,提出纸片如何变成XX,XX,2018片呢?通过交流,徐老师提出了知难而“退”的思想,并让学生带着化繁为简,化大为小的思想去思考纸片是如何得出的。整堂课徐老师不仅教授数学知识,也教授学生解决问题的思想。“学习要回头看,温故而知新。”“现象用眼,智慧要脑。”这些都是徐老师跟学生分享的学习观。学生也乐于接受,真正做到了教书育人。 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属于由具体形象思维过度到抽象性思维。因此,在真正的课堂教学当中,要让学生触摸到具体的形象的事物,通过教师正确的引导,让学生慢慢过度到抽象性思维,并用抽象性思维去思考遇到的问题。那么整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也基本达到了。 吴正宪老师的是《小数的意义》这一堂课。吴老师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5字。让学生理解5个1组成5。理解1的重要性,并引入计数单位,给学生一个初步的认识和复习。吴老师以一个问题导入这堂课: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个数,你们如何认识小数?你们的印象是什么?认识是什么,画出来,写出来,表达你心目中的小数。吴老师收集学生的作品,并展示出来:1、小数比整数小;2、小数不是整十数;3、我认为小数要有小数点,它是代表……吴老师根据学生所反映的对小数的认识从而进行教学。吴老师画了一张平均分成10

我心中的玉兰(吉春亚)

我心中的玉兰(吉春亚) 我心中的玉兰(吉春亚) fontsize=“6”>我心中的玉兰-----吉春亚 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3 我心中的玉兰-----吉春亚(转帖)心随“经典”,轻舞飞扬——听著名特级教师吉春亚老师执教《趣识对联》有感丹桂飘香的金秋时节,我有幸参加了在无锡市天一实验小学举行的“全国首届小学语文经典诗文诵读研讨观摩会”。这次研讨会可谓名师荟萃,群星闪耀,无锡市大众影剧院内座无虚席。特级教师精彩纷呈的古诗词教学艺术的展示,令人或感动,或沉醉,回味无穷,受益匪浅。在这些名师中,吉春亚老师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前一阶段,我们学校掀起了“窦桂梅热”。如果说,窦桂梅老师是一朵激情燃烧的玫瑰的话,那么吉春亚老师则是一朵清新、淡雅的玉兰,呈现出了和谐与宁静、坚定和淡泊的原色;如果说,窦桂梅老师的教学风格如同热情奔放的大海的话,那么吉春亚老师的课堂教学就犹如涓涓流淌的小溪。为了进一步了解吉春亚老师,我专门上网阅读了有关她的资料:吉春亚是北京小学一位青年特级教师,今年四十二岁。(也许是酷爱语文教学和学生的缘故,娇小漂亮的她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年轻了许多。)她的教学自成一派——带有浓浓“语文味”的且不乏诗情画意的“言语学习型”的教学风格。有权威人士称,她是我国小语界“高效创新诗化教学”代表人物。她曾主持和参与“语文思维训练”和“小学学科创新教育理论与实践”等6项省级课题,其成果获得全国小语会科研成果评比一等奖等多项荣誉。另还撰写出版了教学专著等书籍18本,又在《小学语文教学》、《小学教学参考》、《中国小学语文论坛》等报刊发表论文、教学设计百余篇,百余次在全国各地举行示范课和专题讲座。吉老师还特别钟情诗歌散文的创作,已发表的有40余篇,另有20万字的散文书稿即将出版。这次吉老师执教的是“趣识对联”一课。对联,是一种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也是国粹。吉老师让孩子们在自主、探究的活动中,感受到对联形式、内容、意境的美,感悟到经典的无穷魅力。课堂上,在极富韵味的古典乐曲的浸润中,在吉老师富有诗意的语言引导下,一幅幅对联恰似一条条彩带,将大家的心连在一起,又像一杯杯陈年佳酿,飘荡着醉人的醇香。此时,师生们互动无拘

听华应龙老师《平均数》有感

观华应龙老师《平均数练习课》有感听了华老师的课,我受到了很多的启示:没有平时的积累,没有课前的精心预设,是不会有课堂上的精彩频现的。华老师的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平均数的基础上再精 心设计的一堂课,让我受益匪浅。 一、尊重别人,彰显风采。 1.尊重听课老师。华老师是我听过课的老师中唯一一位有与听课老师分享思考的老师。虽然他是一位名师,但他仍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他在这节课中就提出3个小问题:①参与求体验,平均数的统计意义怎样让学生体验②“平均数不是真实的数”,那平均数是什么数③怎样的活动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特点 2.尊重学生。与学生课前交流的时候,华老师说允许学生不用举手,可以自由发言。他的话语很亲切,说到猪八戒和孙悟空,一下子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还故意说错,把《西游记》说成是《三国演义》。这样一位亲切幽默的老师,您说孩子会不喜欢吗 二、深厚底蕴,征服众人。 1.巧妙导入,突出意义。 第一个活动是口算比赛。华老师给孩子们20秒钟的时间做9道两步计算的口算。孩子们刚开始兴致很高,但后来发现这时间太短了,只做了一两道题,最多的孩子也就做了三道题目。这时,华老师跟孩子们说每道题目算30分,让他们计算自己的得分,并算出小组的总分。 华老师让孩子们汇报每组的总分,并记录下来。然后通过“你有什么想法吗”“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不断地激发学生去思考,去发现问题。有个孩子一眼就看出第二组的分数算错了,华老师又接着问:“你为什么一眼就能看出他们算错了”这个孩子说:“每道题30分,而第二组得分是380分,不是30的倍数,所以是算错了。”这让全场

想起了热烈的掌声。接着通过比总分,有的孩子说不公平,再到比平均分。看!华老师设计的环节多奇妙!多完美! 2.扎实的活动,让数学意义“具体感知”。 第二个活动是听一个故事。故事的大致内容是在一个集市上有一个猜牛重的比赛,参赛的有屠夫、农民还有很多其他外行的人。尽管外行人猜的牛的体重有多有少,但最后的平均数竟和实际牛的体重只相差1磅。这一个故事体现了移多补少的思想,也揭示了这样一句话:数学的研究证明,平均数总是更加地接近实际。(马希文) 第三个活动是猜8个人的年龄。有8个人在篮球场上打球,他们的平均年龄是12岁。你能想象一下,这8个人的年龄可能分别是多少吗? 学生猜的情况有:12、12、19、15、10、18、11、13; 11、14、13、10、19、18、15、16;12、13、11、13、12、11、13、11等,很快就有学生快速指出第一组和第二组写错了。这让孩子们再一次体现了移多补少的数学思想。最后揭示答案的时候孩子们挺吃惊的,答案是:47、8、7、6、6、7、7、8。其中47岁这个人就是华老师本人。这张图片又一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这个活动让孩子们知道了有时候平均数是不能体现整体情况的。 3.拟人手法,生动形象。 小结的时候,华老师与众不同地让学生畅谈“平均数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孩子们的回答各式各样,有说易变的、公平的、神奇难测的、会忽悠人的、接近实际的等等。华老师还说他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并告诉孩子们诸葛亮不姓诸,姓诸葛;平均数也不姓平,姓平均,是计算出来的,不是数出来的!这句话其实是说平均数不是一个原始数据,是个统计数据。总结得多么精彩! 对于教材的处理与升华,华老师这节课给予我的不仅是知识,更多的是思想方法。数学是什么数学就是一种思想方法。数学的教学就是思想方法的教学。但现在的数学课堂似乎少了许多数学的味道。在华老师的课堂里我找到了数学的真谛。他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在传授思想方法。他带领学生

听课学习心得体会

听课心得体会 前几天我有幸听了徐老师的一节数学课《数数及数的组成》。听了徐老师的课,我感触很深,收获颇多。下面我就谈下这节课的学习体会: 1、体现课标精神,重视营造愉快课堂。 这节课教学不再是单一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究,师生合作交流的愉快的课堂活动。本节课教师体现重视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师生在课堂中不再是原先传统教学中的传授者和理解者,施与者和容纳者;课堂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2、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重视创设教学情景。 新课程标准要求孩子的学习资料是现实的,有好处的,富有挑战性的。在这节课中,教师重视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景,从情景中引入要学习的资料,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践,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3、体现主动性学习,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 在教学设计中,越来越多的老师开始重视孩子的动手操作,重视孩子的手脑结合。要想真正的学好知识就是要学生们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那么动手操作就是孩子们最好的学习活动。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知识。 4、体现教学资源优势,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资料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听过的这些课中,每位教师都根据自我的教学需要使用了现代信息技术,这些现代技术的应用,突出了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了课堂效率。 总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去努力,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学习百家而顿悟,积淀教学素养。对课堂教学不断探索,走出适合自己的教学路子。

关于听张齐华课心得

关于听张齐华课心得 听张齐华课心得1 “晋江市名师课堂第十七期活动”于8月24日在晋江实验小学举行,我有幸观摩了被誉为“数学王子”的张齐华老师的《平均数》及其报告《让课堂充满活力的秘密》。张齐华老师绝妙的设计、睿智风趣的评价、真诚大方的鼓励、恰到好处的引导、必要的拓展与提升,以及高超的驾驭课堂的能力都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听了他的课,我才知道了数学课堂原来可以如此的美丽,他的课至今让我意犹味尽。 张齐华老师在授课《平均数》时首先以“1分钟投篮挑战赛”的情境导入引发学生对平均数的“代表性”的理解:是用一次投篮投中的个数来代表整体水平还是用几次投篮中的某一次投中个数来代表整体水平呢?抑或是用几次投篮的总数来代表整体水平呢?这体现了以“概念为本”的教学核心,让学生凭直觉体验平均数的“代表性”。 其次,张老师在课上利用直观形象的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也可以),通过动态的“割补”来呈现“移多补少”的过程,为理解平均数所表示的均匀水平提供感性支撑。首先两次在直观水平上通过“移多补少”求得平均数,而不是先通过计算求平均数。

课堂精彩不断,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后,张老师将课堂知识延伸到了更广阔的空间,以加深学生对于平均数的认识。挖掘生活中典型的小故事,小事例,让学生始终觉得自己的生活中时时有平均数,处处有平均数。实现了数学知识生活化,也把求平均数这节课推向另一个高度。“①姚明所在篮球队的平均身高200厘米”,但在随后出示的篮球队照片中,学生发现并不是所有的人身高都是200厘米,“姚明的身高是226厘米”,而“某队员的身高只有178厘米”,深化了学生对于平均数反映“整体水平”的认识。“②河水的平均水深是110厘米,而东东的身高是130厘米,那东东去河里游泳有危险吗?③《20XX 年世界卫生报告》中显示中国男性的平均寿命大约是71岁。一位老爷70岁了他看着眼泪都流出来了,他为什么流泪呀?这位老爷显然不懂平均数,你们是学过平均数的,赶紧商量商量怎样劝劝这位老爷爷。你能用所学的知识去劝劝这位老人吗?”两个问题的设计更是对于学生理解和运用平均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察和检验,唤起了学生的进一步交流的热情。 张齐华老师的数学课堂,让我感受到“思想产生魅力,魅力启迪灵魂”的真谛;聆听张齐华老师的讲座—《让课堂充满活力的秘密》,他那精彩的学术报告、精典的学术问答以及高超的教学技艺着实令人叹为观止。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向张齐华老师学习的有:热爱、读书、学习、有心、思考、实践、总结。此外,还需要有创新,有自己的主见,自己的思想,逐步形成自己的风

和美课堂学习心得体会

和美课堂学习心得体会(通用5篇) 上周末,我有幸去xx小学参加了第十三届“和美”课堂全国小学语文教学大型观摩研讨会。几位名师向我们展示了高水平的示范课,课型丰富多彩,正如“和美”课堂的理念: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在这短短两天的学习观摩中让我大开眼界,收获颇多。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张祖庆老师的电影写作课《父与女》,何捷老师的《鹿角和鹿腿》以及黄亢美老师的《雷雨》。 张祖庆老师的微电影写作课《父与女》,让我了解到在写作教学中要学会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勤观察,勤思考。为语文教师们开辟作文教学的新思路,虽然是一种尝试,却让大家看到了电影变绘本的神奇效果,学生丰富的语言被激发出来。 何老师在教学中集中指向教学目标,探寻故事中蕴藏道理的方法,让学生通过编写故事,由“关键词”入手,复述故事的形式,了解寓言故事内容,感悟其中的道理,获得认知成长。何老师的课堂语言诙谐幽默,在教学中与同学亲切交谈,从而使整堂课趣味盎然,让学生在轻松愉快、自主探究的氛围中抵达教学目标,了解学习寓言道理的方法。他的课堂设计有序,教学有效,精彩纷呈。 黄老师利用一切可得的手段,巧妙地组织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情绪,把学习语文的激情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从而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雷雨》一课的开始,教师让学生用小拳头捶打桌子,用小手搓揉纸张的形式分别演示了雷声和雨声,形象而生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方法贯穿了课堂的始终,学生通过自己的演示表现了雷声越来越响,风雨越来越大的雷雨情景,整个课堂沉浸在一阵雷雨交加的情境之中,并通过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深化体现。他的识字教学形式多样。乌——师借助意思“乌鸦黑得连眼睛都看不见了”与“鸟”字做了区别,而且很巧妙领会了意思;压——黄老师用绘画的形式加以解释;垂——利用课件的形式区别了与“落”字的不同,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渐——通过看图片,特别是黄老师做的纸被墨水染红的小实验,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渐”字为什么是三点水,原来它的本义就表示“浸染”,墨水染红整张纸是要一个过程的,在这个观察活动中,学生又形象地理解了“渐渐”为什么是“慢慢”的意思。 在这些执教的名师中,每位老师都有他们独特的魅力。他们博学、优雅、机智、幽默。他们为课堂而生。他们以生为本,紧扣孩子们的生命体验。他们更是我前进的风向标。 xxxx年12月10至11日,我有幸参加了“和美课堂”核心素养下名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在短短两天内,我听了罗鸣亮,徐长青,吴正宪,俞正强等七位名师的课。第一次听这种名师的课堂,收获颇

热门-吉春亚讲座的心得体会3篇

吉春亚讲座的心得体会3篇 她提炼的内容精炼,准确,易懂。她从根、标、线、梯 四个层面来突破,用生动具体的课例阐述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具体做法。对于我们教学设计提出最清楚的要求。“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这句话说出了语文课的根本所在。即两个能力:口头能力,作文能力。我们语文归根结底是提高、培养这两种能力。她首先讲了目前教师制定教学目标存在的问题,她说到这几点时,我不禁想到了现在我执教的语文课,也就是说她谈到的第二个误区,可是目标不分,尤其是公开课,更得突出。当她讲到就是在用教材教内容,这样教下去何谈学生的语文能力,更谈不上学生的终身发展,进而也成了孩子们的语言匮乏,写作犯难的原因所在。课堂上的训练点没抓到,胡子眉毛一把抓,虽然把自己搞得很累,自认为传授的知识点很多,但学生的能力又在哪?“胆胆怯怯”、“不敢发言”、“词不达意”、“精神分散”,考察成绩不理想。这都是语文课,说到底还是语文老师的问题。吉春亚老师用自己设计的《临死前的严监生》的课例,现场老师随意点出的《生命生命》设计的解读,让我的思路一下子清朗了。目标是这么定出的,层次性很强,有一条线,串起细节设计,有梯度的让学生来攀。这样精心的设计课堂教学,她举出了多个案例来讲解每一个问题。她设计的知识点清楚明了,她的汉字教学隐藏着一种艺术,传承着一个文化。这都是来自她本身的文化功底。言词之中再一次感到了她的聪慧,她的那分执著的科研精神。还有令我佩服的气质高雅的她,在解读中圈圈画画,颇有耐心,讲解清晰,案例典型,

当听说她奔波于全国各地经常做课,手下还收了七八十个小徒弟时,我又一次被她的个人魅力感动,被她精心耕耘于语文教育事业的执著精神所折服。很遗憾的是,美好的时光是短暂的,我们没有聆听到她在作文教学中的高见,但讲座中,我们知道她的语文课堂上重视学生的写话练习,每一堂课最后一个阶梯里是写话,课堂上再现了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与训练。我相信在她培养的学生里肯定也有不少个未来的写作能手吧! 课堂的结束,她出示了朱熹的名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并用“收获从学习开始,智慧从交流开始”来结束的,鼓励我们老师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成为学生最新鲜、最需要的知识源头,引领孩子们成长在语文的这块沃土中。 有幸听了吉春亚老师的《乡下人家》一课,真是有如沐 浴着春光般舒畅,令人心旷神怡。与大家分享吉老师教学与讲座的精彩之处,深知教学的艺术就是一门实践的艺术,勉励自己学以致用。 吉老师讲座感想2017年2月26日,我们老边区实验小学有幸迎来了全国著名特级语文教师吉春亚。吉老师端庄温婉,乌黑发亮的大眼睛处处流露着聪颖的光芒,嘴角总是洋溢着真诚的微笑。她不远万里给我们展示了精彩的课堂教学和耐人寻味的讲座,在讲座中她那独到的教材分析、可行的教学建议、专注的敬业精神时时在我脑海里浮现。如果用词语来概括参加本次活动的体会,那就是幸运和受益匪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这次聆听、欣赏、享受吉大师培训的感受。 一、现场教学,趣味盎然

听 两位老师同课异构有感

听两位老师同课异构有感 12月15日,在北蔡中学听两位老师同课异构。感觉到很符合本次同课异构的主题:抓住教学主旨,落实思想方法。两位老师都很好的落实了以学定教,激活历史的主题。 两位老师对于主旨的把握非常的精到,尽管他们的陈述方式不太一样,但是张弛有度,而且课堂上精准的判断非常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两位老师的共性在于:其教学的逻辑性很强,尤其是徐小刚老师,尽管不是在自己熟悉的教学环境中教学执导,但是徐老师用大量的材料引导出罗斯福新政,尤其是开场的那段视频,一下子抓住了学生们的眼球。而两位老师的落脚点都在“新政,新在哪里”这上面,所以抓住了本课的主旨,提升了本课的立意。 两位老师执教的各有千秋,各具特色。徐老师注重对传统的方法的继承。注重对知识内在结构的梳理,思维比较缜密,逻辑性比较强,理性思维。徐老师的课中用大量的事实来说明罗斯福的新政,新在何处。并且既有文字资料也有视频资料同时也有规范的板书梳理,几乎在每段史料之后,徐老师都会引导学生学会从史料中分析问题,这也是体现了史学方法“史由证来”。所以看徐老师的提纲,材料罗列的比较清晰。 其次,听王老师的课真的是种享受,王老师的课很具有个人的风格特征,这点我想是别人模仿不来的。王老师课堂上风趣幽默,善于讲解,能够有效的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用比较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学生讨论和思考。而且王老师对于落实本课罗斯福新政的教学主旨独具匠心,从复旦大学李宏图老师的一文中勾画了“自由”这一点作为贯穿本节课的主线,所以颇具有新意。一节课下来大量的资料引用,既有新的视角,又有理论依据,做到对传统教学方法的继承和发展。 通过听课,更深刻领悟如何突出课程主旨。如何体现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实验学校王瀛智 2011.12.20

听张齐华老师《如何提升学生的表达力》心得体会

听张齐华老师《如何提升学生的表达力》直播课心得体会 今天是3月8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除了收到了美好的祝福外,还在晚上7点的时候有幸聆听了张齐华老师关于“如何提升学生的表达力”的直播课。刚开始上课的时候,张老师便先带领我们回顾了前两讲的内容: 1.我们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表达力? 2.我们需要学生怎样的表达力? 张老师简明扼要的讲了一些前两讲的内容。我觉得这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尤其是数学老师,大家都知道数学学习的连贯性较强,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往往会用到之前学习的内容,所以我们在上课导入时候尽量用“复习导入”,我觉得这对本节课的学习会非常有效果! 张老师在讲授“如何提升学生的表达力?”中,主要讲述了两个路径。在路径一:用“策略”和“工具”撬动学生的表达中,主要通过四个策略来提升表达力。 在策略2中,张老师通过一些例题,主要是培养学生在表述问题时,如何从“言之无序”到“言之有序”。张老师用了一个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单元中的一道习题,通过小橘子同学的讲述,由于他的无序的表达,让同学们听懵了。其实这种现象我的理解就是:你以为你讲的很清楚了,其实听的人根本没懂。

其实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学生,一些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也存在这种问题,就是我们常说的“一肚子文化讲不出来”。希望我们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也能同时提高老师自己的表达力! 张老师还和我们分享了他到美国学习的一些内容,开阔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受益匪浅! 在策略3中,张老师同样通过一些例题,主要是培养学生在表述问题时,如何从“言之无理”到“言之有理”。张老师用了三个例题,分别讲述了“结合数量关系,说清道理”、“结合运算意义,说清算理”、“透过数学现象,说清原理”。

2020年和美课堂学习心得体会(通用5篇).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和美课堂学习心得体会(通用5篇) 本页是最新发布的《和美课堂学习心得体会(通用5篇)》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觉得有用就收藏了,希望对网友有用。和美课堂学习心得体会(通用5篇) 我们有一些启发后,可以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样可以记录我们的思想活动。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和美课堂学习心得体会(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和美课堂学习心得体会1 上周末,我有幸去xx小学参加了第十三届“和美”课堂全国小学语文教学大型观摩研讨会。几位名师向我们展示了高水平的示范课,课型丰富多彩,正如“和美”课堂的理念: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在这短短两天的学习观摩中让我大开眼界,收获颇多。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张祖庆老师的电影写作课《父与女》,何捷老师的《鹿角和鹿腿》以及黄亢美老师的《雷雨》。 张祖庆老师的微电影写作课《父与女》,让我了解到在写作教学中要学会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勤观察,勤思考。为语文教师们开辟作文教学的新思路,虽然是一种尝试,却让大家看到了电影变绘本的神奇效果,学生丰富的语言被激发出来。 何老师在教学中集中指向教学目标,思想汇报范文探寻故事中蕴藏道理的方法,让学生通过编写故事,由“关键词”入手,复述故事的形式,了解寓言故事内容,感悟其中的道理,获得认知成长。何老师的课堂语言诙谐幽默,在教学中与同学亲切交谈,从而使整堂课趣味盎然,让学生在轻松愉快、自主探究的氛围中抵达教学目标,了解学习寓言道理的方法。他的课堂设计有序,教学有效,精彩纷呈。 黄老师利用一切可得的手段,巧妙地组织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情绪,把学习语文的****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从而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雷雨》一课的开始,教师让学生用小拳头捶打桌子,用小手搓揉纸张的形式分别演示

听华应龙老师《平均数》有感教程文件

听华应龙老师《平均 数》有感

观华应龙老师《平均数练习课》有感听了华老师的课,我受到了很多的启示:没有平时的积累,没有课前的精心预设,是不会有课堂上的精彩频现的。华老师的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平均数的基础上再精心设计的一堂课,让我受益匪浅。 一、尊重别人,彰显风采。 1.尊重听课老师。华老师是我听过课的老师中唯一一位有与听课老师分享思考的老师。虽然他是一位名师,但他仍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他在这节课中就提出3个小问题:①参与求体验,平均数的统计意义怎样让学生体验?②“平均数不是真实的数”,那平均数是什么数?③怎样的活动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特点? 2.尊重学生。与学生课前交流的时候,华老师说允许学生不用举手,可以自由发言。他的话语很亲切,说到猪八戒和孙悟空,一下子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还故意说错,把《西游记》说成是《三国演义》。这样一位亲切幽默的老师,您说孩子会不喜欢吗? 二、深厚底蕴,征服众人。 1.巧妙导入,突出意义。

第一个活动是口算比赛。华老师给孩子们20秒钟的时间做9道两步计算的口算。孩子们刚开始兴致很高,但后来发现这时间太短了,只做了一两道题,最多的孩子也就做了三道题目。这时,华老师跟孩子们说每道题目算30分,让他们计算自己的得分,并算出小组的总分。 华老师让孩子们汇报每组的总分,并记录下来。然后通过“你有什么想法吗?”“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不断地激发学生去思考,去发现问题。有个孩子一眼就看出第二组的分数算错了,华老师又接着问:“你为什么一眼就能看出他们算错了?”这个孩子说:“每道题30分,而第二组得分是380分,不是30的倍数,所以是算错了。”这让全场想起了热烈的掌声。接着通过比总分,有的孩子说不公平,再到比平均分。看!华老师设计的环节多奇妙!多完美! 2.扎实的活动,让数学意义“具体感知”。 第二个活动是听一个故事。故事的大致内容是在一个集市上有一个猜牛重的比赛,参赛的有屠夫、农民还有很多其他外行的人。尽管外行人猜的牛的体重有多有少,但最后的平均数竟和实际牛的体重只相差1磅。这一个故事体现了移多补少的思想,也揭示了这样一句话:数学的研究证明,平均数总是更加地接近实际。(马希文)

听公开课心得体会

听公开课心得体会 今天是我在一师二中听课的第一天,今天我总共听了五节课,收获颇多。 第一节是四(2)班任飞飞老师的语文课,她上的是《全神贯注》这一节课,这节课整体节奏较快,一问学生,原来是他们已经提前预习了,所以效果较好。教师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她再进行适当的引导,这样就使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较快。这不禁让我惭愧,我应该学习她,以后把课堂交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上这节课的积极性非常高,师生互动良好。 第二节课是四(6)班的语文课,徐燕老师是一个比较严厉的老师,她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上课过程中经常提醒学生要注意坐姿,集中精力听课。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了写作的一些方法,下来我也问了她们班学生,每个学生都喜欢写作文,我想这就是徐老师讲课渗透写作方法的一个结果吧!在讲到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的时候,她又穿插了一些数学的方法,数学的思维,最后又回归到语文中来,我觉得这个特别好,每门学科都是有关联的,那语文就是基础。课讲完以后,她让学生做练习册,做完以后,她让学生来讲,如果有讲错的地方,她再进行讲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讲题的时候,拓展的也比较多,学生也可以将这些拓展知识积累到本子上,最让我佩服的就是她在讲题的时候,还渗透到了德育教育,我觉得这点值得我学习。 第三节课听的是王存梅老师的语文课,她上的是《金钱的魔力》这一课,影响最深刻的是她上课声情并茂,学生朗读的时候更让我记忆深刻,我想这肯定来源于她平时对学生的训练,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就是朗读这一块的训练,在我的语文教学中,我对学生的朗读训练较少,学生的朗读也比较差,以后要改正!还有一个就是她课后布置作业,布置的是下一节课的预习,她不像我,只给学生说预习,她的预习目标非常明确,第一点,第二点……,每一点要求都非常明确,而不是笼统的就只是预习! 下午的两节课,一节是英语课,一节是美术课,英语课,老师语言幽默,与学生互动情况比较好,教师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得课堂气氛非常好。美术课,美术老师给学生示范怎样画蝴蝶,画完以后再让学生去剪,剪完后,再贴到黑板上,对剪的好的同学进行表扬,表现不好的也进行批评。 今天收获颇多,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经常反思自己,多向其他教师学习。

参加“智慧 互动 成长”第五届全国青年教师风采展示活动有感

参加“智慧互动成长”第五届全国青年教师风采展 示活动有感 11月3日-4日,我有幸到厦门六中聆听了青年特级数学教师张齐华老师的《圆的认识》一课和超越自我的专题讲座。张老师的数学课和讲座不仅人性化,而且充满人文气息。经过这两天的听课我的感触颇深。 一、数学课应该教什么 一直以来我总认为是教材和学生。只要抓住这一大方向,我们的教学就不会出现偏差。这样的中规中矩的教学中,我也渐渐地产生了困惑:随着学生视野的开阔,书本上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课堂上经常有学生提出一些疑问,但我没有深入研究。听了张老师的课,让我的思想有了很大的转变:作为教师也应该考虑教给孩子们什么?《圆的认识》这节课上,教师并没有拘泥于教材,而是教给了孩子们很多的与圆有关的知识,让孩子们从一节课中收获良多。我想,如果孩子们长期接受这样的课堂教学,一定会获益非浅。这让我也想到,张老师之所以能够教给孩子们这么多,是张老师自己的数学底蕴本身就很深厚。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平时要加强自己的文化修养,这样才能教给孩子们更多的知识。 二、数学课中感受数学的美 《圆的认识》是平面图形的教学,张老师通过让学生摸直线图形和曲线图形,让学生感受圆是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图形。然后通过凹凸的曲线图形对比,让学生进一步有了体会。在这节课中,张老师让学生更深地感受到多媒体在现代教学中的运用,由正三角,正四边,正五边,正六边,到正八边,……到正两百边,正两千边……,让学生惊奇的感受到圆是所有正平面图形最后的一个,让学生在这一系列图形的变化中体验到美感。最后张老师设计通过直线平面图形的旋转得到圆,让学生的视觉得到了美的熏陶。使学生发自内心的感受到了圆形给生活带来的美。 三、高超的语言艺术 当你走进他的课堂时,一种特有的风韵感染着你:锤炼、清新的语言中,更多了一份智慧、灵动和诗意。 听张齐华老师的数学课是一种享受,不仅在场的听课老师有此感受,当天配合张老师上课的学生更是感觉妙不可言。张齐华老师的经典语言非常吸引人,无论是对知识的引领启发,还是对学生的鼓励赞赏,张老师都倾注满腔热情,用生动、形象、准确、富于情趣的语言,紧紧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深深地打动着学生的心。比如:我非常欣赏这位同学,边听别人发言边捕捉有用信息,成就自己的观点等等。张齐华老师对学生的赞赏是由于赏识而胜于称赞,是心灵深处的自然流露,是内心情感世界的迸发,他的赞赏鼓励有别于我们平日课上的“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