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上半年国民消费大数据:居住消费增长迅猛,食物消费占比下降

2020年上半年国民消费大数据:居住消费增长迅猛,食物消费占比下降
2020年上半年国民消费大数据:居住消费增长迅猛,食物消费占比下降

上半年国民消费大数据:居住消费增长迅猛,食物消

费占比下降

国家统计局7月16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9609元(城镇12745元、农村5806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8.8%(城镇增6.8%、农村增12.2%),实际增长6.7%(城镇增6.7%、农村增10.1%)。

其中全国居民人均食品烟酒消费支出2814元,增长5.1%,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29.3%(2017年上半年为30.3%)。

2018年上半年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中,人均居住消费支出2157元,占比22.4%,增长12.4%;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860元,占比8.9%,增长19.7%。

国际上常用恩格尔系数(居民家庭中食物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9%为小康,30%-49%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

从数据上看,2018上半年中国消费情况呈现矛盾和割裂状。

一方面,按照恩格尔系数来看,中国人均食物支出占比消费总支出的

比重已经下降到了历史最低位,甚至刚刚完成了30%这一富裕与最富裕的分界线。

但另一方面,中国在人均居住消费的支出上增速迅猛,占比人均总消

费比例日益有“争冠”的迹象。会出现这一现状的根源,和过去半年

中国继二线城市房价房租大幅上涨后,三西线城市也出现了房价房租

明显上涨,最终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居住成本明显提升。

另外,能够体现出矛盾和割裂的还不仅仅是消费品类此消彼长的情况。城镇与农村之间的消费能力差距依旧可以称为割裂。上半年城镇人均

消费12745元、农村人均消费5806元,城镇是农村的一倍还不止。

事实上,由于国家统计局数据本身的原因,我们只能笼统的看到城镇

与农村的消费能力比值。而一线、二线、三线、四线城市之间,以及

再与农村的比较,我们目前还只能通过天猫、京东等商业机构数据进

行观察。但即使如此,依旧能够看到各区域消费能力的差距远不止一

倍这么简单。

休闲食品消费特征分析 (500字)

从20个世纪90年代开始,历经十多年,中国休闲食品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超市作为方便食品、休闲食品销售的大本营,它的主战场虽然仍在沿海大城市,但这些地方市场拓展的空间已逐渐缩小,因此,随着超市连锁业在全国的发展,休闲食品已经显现出向周边及中西部地区发展扩大趋势,与此同时休闲食品的消费群体也发生改变,由儿童主消费群体逐渐向年轻时尚的青年群体扩展,市场进一步细分,消费层次不断扩展。 年轻消费群体崛起 调查发现,18至28岁年轻女性仍是引导时尚食品消费的主流群体,28至35岁的男性群体对营养、品位和品牌较为注重,而对价格关注度较低。同时,他们还对尝试新品牌、新产品,对富含维生素及具有其他功能特性的食品也有着浓厚的兴趣。 目前,国内外一些知名的休闲食品厂商正大力宣传休闲食品可以成为健康平衡膳食的一部分,而低热量、低脂肪、低糖的休闲食品也将成为其新产品的开发方向。如针对膨化食品较受欢迎的现象,厂家目前在研发时,都根据不同人群,不同营养健康和口味需求,重点加入了不同的营养健康元素,且不断推陈出新。因此,营养健康必将成为超市售卖的休闲食品的发展趋,这种情形下,年轻人成为了休闲食品的消费主力,时尚的休闲食品凭借良好的口感、炫目的包装、独特便捷的食用方法赢得了年轻群体的青睐。 健康食品居于主导地位

在西方国家,低油马铃薯食品和以水果蔬菜为原料的休闲食品受到人们的青睐,销售势头越来越好,这说明在日益升级的市场竞争中,休闲食品开始趋向健康化。随着休闲食品行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食品开始贴近人们的生活,但由于不健康的饮食习惯,过多摄取高热量、高脂肪的食品以及运动不够等原因造成的肥胖症,特别是儿童肥胖症问题在城市家庭中已成为关注的焦点,而休闲食品与肥胖症的关系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健康和功能性食品是休闲消费主流。 京沪穗三城市家庭休闲食品总体消费状况 ( 样本量:369) 1、“主食类”休闲食品――面包/蛋糕和饼干已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生鲜消费习惯的变化

生鲜消费方式的变化 随着中国连锁超市的生鲜经营快速普及,生鲜经营作为连锁超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已为广大消费者和业界认可。那么,未来超市生鲜消费市场可能出现什么样的变化,给超市生鲜经营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对于那些紧盯市场并不断思考自身经营调整的连锁超市来说, 这是个值得密切关注的问题。 一、国外生鲜食品消费方式 近年来,由于生鲜食品经营在连锁超市集团越来越得到重视,在生鲜食品生产、零售流通和消费市场互动作用下,生鲜食品消费方式、消费热点和市场份额等正在发生一系列 的变化。 首先,生鲜食品消费形式正在发生变化。 自90年代开始,国外根据消费中的餐食加工者和用餐者、加工地点和用餐地点的不同, 将生鲜食品消费形态细分为: 【1】内食:主要指传统餐食加工消费方式,主厨和用餐者都是消费者家庭成员,做饭的厨房和用餐地点也是在家里,外购做饭所需的原材料,但整个餐食加工和消费过程是在 家庭中完成的。 【2】外食:主要指在外用餐形式,主厨者以及厨房和用餐地点都在消费者家庭以外,整个加工和消费是在家庭以外的餐馆完成的,用餐者则有多种组合方式。 【3】中食:这是近年逐渐流行的用餐方式,其加工者和加工地点是在家庭以外的加工场或者超市完成,消费者则以家庭成员为主,用餐地点可以在家里也可以不在家里。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消费观念的改变,为了减少餐食消费中耗费的时间,美国90年代“家庭替代餐”(Home Meal Replacement,简称HMR)的兴起,同时“中食”方式也在日本逐步发展,使得第三种生鲜食品的消费方式得到充分发展,微波炉的出现和市场普及推动了生鲜消费方式的多样化,针对消费需求推演出几种不同类型的生鲜食品和消费方式: 一是各种即食类食品(Ready to Eat,简称RTE),例如超市中的批萨饼、面包和快餐;

特色食品消费特点及营销模式

柳州螺蛳粉的消费特点及营销模式分析 特产食品是地方特色食品,为当地人所自豪,并为广大消费者所喜爱,比如北京烤鸭、南京盐水鸭、金华火腿、东坡肉、周村烧饼、天津大 麻花、西湖龙井等。中国五千年的文化造就了丰富的特产食品,越来越多 的特产食品开始摆脱地域桎梏,向全国市场进发。 在广西柳州,最出名的特色食品当属柳州螺蛳粉了。尽管特产食品经常是名声在外,但特产食品的企业品牌却鲜有响亮。出现这样的局面,原因何在?消费者认可地域品牌而对产品品牌缺乏认知,企业应如何解决这 一问题?但柳州螺蛳粉的整体营销水平还处于初始阶段,在当地做特色食 品的企业都普遍面临一个课题:如何重塑产品价值及展开怎样的营销模式?1柳州的特色食品——柳州螺蛳粉 1.1柳州螺蛳粉的特点 螺蛳粉具有酸、辣、鲜、爽、烫的独特风味, 位居柳州风味小吃之首, 它由柳州特有的软滑爽口的米粉, 加上酸笋、木耳、花生、油炸腐竹、黄花菜、鲜嫩青菜等配料及浓郁适度的酸辣味和煮烂螺蛳的汤水调合而成, 因有奇特鲜美的螺蛳汤,使人吃一想二。卖螺蛳粉的地方一般都卖当地的风味小吃, 除了的鸭头、螺蛳、酸甜猪脚, 还有特色牛肚、特色小肚、香脆肥肠、狗骨粥、白切鹅、白切鸭、白切鸡、白切狗等, 光想想就令人垂涎三尺。 柳州的螺蛳粉店也遍布大街小巷。不仅如此,柳州螺蛳粉也早已走出柳州,在广西其它地区也颇有盛名。如今,柳州螺蛳粉已经在我国首都北京 也已相继开立了二十几家螺蛳粉店。 1.2粉类的发展现状步入21 世纪,餐饮业的利好显现,螺蛳粉经过多年低迷之后,开始复苏,此时原本较受欢迎的桂林米粉早已大举跨越早餐市场,进军中晚餐甚至是夜市,市场分额不断扩大。外地特色美食和小吃不 断涌入,特别是外地其他类别的特色米粉也大举进攻柳州市场。人们的口味和选择面不断扩大,螺蛳粉不再是人们享受宵夜时的唯一最爱选项。1.3柳州螺蛳粉的现状 螺蛳粉作为一种大众日常消费品,市场需求弹性较大,受到桂林米粉、南宁老友粉等品牌粉类的影响较大,当螺蛳粉的价格随物价上涨较快,且质量一般甚至不被顾客认可,服务水平跟不上时,顾客就会去选 择其他的价廉物美的粉。螺蛳粉店目前的问题主要有:自立门户,店小、脏、乱、差,经营者单纯追求经济利益,很多螺蛳粉经营者并未考虑到品牌问题,也没有其独特的特色。更有甚者,一些不正宗,不合格的螺蛳粉也冲斥着螺蛳粉市场,是螺蛳粉的质量参差不齐,这会直接影响到今后它的发展。因此,树立一个有自我特色的品牌是柳州螺蛳粉发展一大出路。所

七年级生物消化与吸收知识点

消化和吸收一、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二、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一)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变化消化道 消化腺 消化道 口腔:牙齿咀嚼食物,舌搅拌食物并使食物与唾液充分混合 咽:食物的通道 食道:食物进入体内的通道,能蠕动,将食物推入胃中 胃:是消化道最膨大的部分,通过蠕动搅磨食物,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并进行初步消化 小肠:在消化道中最长,通过蠕动促进消化,并吸收营养物质,将食物推入大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 大肠:通过蠕动,将食物残渣推向肛门 肛门:粪便通过肛门排出体外 唾液腺:分泌唾液,其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初步消化淀粉 胃腺:分泌胃液,其中的蛋白酶能初步消化蛋白质 胰腺:分泌胰液,胰液中含有消化蛋白质、淀粉、脂肪的酶,胰液是最具消化力的消化液 肠腺:分泌肠液,肠液中含有消化蛋白质、淀粉、脂肪的酶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腺体,分泌胆汁。胆汁不含消化酶,但可以使脂肪乳化成脂肪微粒 消化系统 消化腺 消化道

1、在口腔中的变化 2、在胃中的变化 麦芽糖淀粉唾液淀粉酶??????→? 中间产物(蛋白胨)蛋白质胃蛋白酶 ?????→? 3、在小肠内的变化 葡萄糖小肠中 麦芽糖小肠中淀粉麦芽糖酶淀粉酶?????→??? ??→? 氨基酸小肠中蛋白质蛋白酶、肽酶 ????????→? 脂肪酸甘油小肠中 脂肪微粒小肠中脂肪脂肪酶 胆汁+????→??? ?→? (二)营养物质的吸收 1、与营养物质吸收有关的器官 胃——吸收少量的水和酒精 小肠——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及大部分的无机盐和水、酒精 大肠——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 口腔和食道基本不吸收什么物质,但口腔黏膜可以吸收少量的药物。 2、小肠的结构与吸收作用相适应的条件:

休闲食品的市场与消费者市场分析

盼盼系列膨化食品市场分析 我们小组近期对休闲食品做了一次深入的、专业的调研。根据我们的调研问卷结果的分析整合得出以下结论: 市场上的休闲食品休闲食品的准则: (1)直接对准产品的目标消费群体年轻女性和青少年销售,品牌定位准确; (2)口味齐全,有烧烤味、原味、番茄味等,能对目标市场进行口味覆盖; (3)包装齐全,既有大桶和小桶装产品,又有各种重量的袋装产品,能对目标市场进行价格覆盖; (4)口味独特,可比克每一种口味的产品都能形成自己独特的口感,吃后回味无穷,让人吃了还想吃; (5)名人代言,可比克请少男少女的青春偶像周杰伦作为休闲食品的品牌代言人,能够触动目标消费者对产品的认同感,直接拉动购买; (6)卖点清晰. 休闲食品为什么出现 消费者吃休闲食品的目的主要是为消遣,饿了吃休闲食品休闲食品的消费者很少。主要是追求价值观和生活态度的改善。 现有休闲食品产品的不足主要是量少和易碎 消费者认为现有休闲食品产品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是每盒或每包休闲食品的量太少,买一包休闲食品一会就吃完了,也有少部分消费者认为现有休闲食品产品的不足还有太油腻,不便携带,没有营养和包装浪费等。 什么是膨化食品 膨化食品通常是用面粉﹑玉米﹑土豆的等食物为原料经油炸﹑加热等工艺处理,使其膨胀而做成的。 人们对膨化食品的理解误区: 由于膨化食品的油性太重,长期食用对健康并没有好处。因此也被人们称之为“垃圾食品”。膨化食品包括油炸膨化食品与非油炸膨化食品,大多数人在购买的时候往往在心中已 经将膨化食品定义为油炸的垃圾食品,而很少会去注意到食品包装上关于油炸和非油炸的字样,这就导致了消费者对膨化食品的误解。 什么是非油炸膨化食品 非油炸膨化食品,是指以谷类、豆类、薯类等为主要原料,利用相变和气体的热压效应原理,使被加工物料内部的水分迅速升温汽化、增压膨胀,并依靠气体的膨胀力,带动组分中高分子物质的结构改变,从而使之成为具有网状组织结构特征,定型的多孔状物质的过程。 非油炸膨化食品的优点: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教案

第2节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明确消化系统的功能。 (2)了解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3)了解酶的概念及酶的特点。 2、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明确消化面积的大小与消化速度的关系;学会开展模拟实验的方式和方法。 (2)完成唾液淀粉酶对淀粉催化分解作用的操作,学会通过分析得出合理的结论。 3、德育目标: (1)通过观察对比实验,体验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承认事物的现象和本质的辨证关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1、消化系统的组成 2、酶的特点 难点:1、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2、掌握控制变量和设计“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因素”的实验三.实验器材: 烧杯、方糖、水、试管、1%淀粉溶液、碘液、温度计、酒精灯

四、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引言【问题】平时我们所持的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物质 蛋白质、糖类、脂肪、水、无机盐等 【问题】吃进去的多,而排泄出来的少,那么它们都到哪去了呢 消化吸收 【讲述】并不是所有营养物质都需要消化后才能吸收。(举例)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就是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通过学生生活中的已有 知识引出心内容,便于 学生接受。 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系统是怎样工作的呢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它。 【读图】:结合多媒体图片以及课本中人的消化系统图片,要求学 生思考并回答: a.构成消化系统的消化器官有哪些 b.它们之间是如何连接的 c.人体有哪些消化腺各自分泌什么消化液 d.它们分泌的消化液流入的部位在哪里 (完成课本上的表格),教师总结。 通过观察图片解决相关 问题,提高学生识图能 力。 新概念学习1.基本知识学习: 由学生自学看书后,回答: a.消化系统的功能: 将食物分解成被身体利用的小分子化合物;(消化) 将这些小分子化合物吸收到血液;(吸收) 将消化后产生的食物残渣排出体外。(排泄) b.消化的概念 人体将食物分解成能被身体利用的小分子化合物的过程。 c.吸收的概念 当食物消化后,营养物质通过消化系统的管壁进入血液的过程。 通过学生自已看书学 习,加深对新概念的理 解。为下面的学习打好 基础。 口腔 咽 食 道 胃 小 肠 大肠 肛门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过程.

1.3食物在身体内消化与吸收过程 推荐书籍2009-11-09 10:22阅读67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人类的消化系统就像是一个巨大的运输系统,由食物的需求与供给量所控制。当我们咀嚼食物并将它咽下时,就好像把这些食物送进了漫长的旅程。当我们吞下食物时,不管是丰盛的大餐或是简单的三明治,它都会被转化成可利用的物质,这时,人体的消化系统才真正开始工作。我们招待朋友用餐时,可能会竭尽全力去策划菜单、准备色香味俱全的精致的食物,不过这些精致的菜肴,却没有一样对人体的消化机制有重大的帮助。人体的消化系统包括从口腔到肛门之间中空的管子不过,它并非是条直直的或宽度均匀的管道。身体的组织器官环绕着管道排列,它与管道内部的空间是互不相通的。任何在消化管道内的物质均会经由管壁吸收而进入身体,为身体所利用,或者随粪便、汗水排出体外。举例来说,意外吞人的玻璃珠,会直接通过消化肠道,而出现在粪便中。 消化工作由嘴开始,借由牙齿及唾液的帮助,食物被嚼成细小碎块后进入胃部。与胃部的消化液及酶混合,经过规则的翻动与搅拌,最后成为浓稠的粥状物,这东西就叫做食糜。翻搅的动作将会持续到每一块食物均被分解成适合下一段旅程的大小为止(我们常告诉小孩子食物咀嚼要完全,否则会造成消化不良)。 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整个运输系统,就会发现胃对小肠来说就像是一个宽广的包装中心。胃以下的消化系统都没有足够大的空间来容纳体积庞大的包裹,因为肠道太窄了。任何超过肠道空间的食糜,都被送回胃再继续翻搅消化。当食糜最后达到正确的大小时,它就可以通过胃部末端的狭窄开口,到达下一个器官——小肠。小肠则被区分成三个重要的部分:十二指肠、空肠、回肠。每一部分都有不同大小的月台,可以让乘客(我们吃下的食物)下车及换车。 进入小肠的食糜,首先会与来自胰脏及胆囊的酶及消化液混合,促使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分解成极小的粒子,以利于下一阶段的旅程。例如,碳水化合物会分解成单糖类如葡萄糖、乳糖与果糖。脂肪则会分解成极小的微状物,称之为脂肪微粒,而蛋白质则会分解成氨基酸小分子。 所有的食物微粒都在十二指肠这个地方被吸收,而糖类和氨基酸则在空肠被吸收,其余的成分,如果是对身体有利的,都在回肠被吸收。下一个工作,就是将欲通过小肠肠壁的食物粒子做筛选。举个简单的例子说明,这就好像有个特殊出入口或是旋转门,可以让符合要求的食物粒子通过。有些粒子不需帮忙就可以顺利通过,但是有些粒子则需要推一把才能通过。如果身体要利用这些物质,就必须先让它们通过小肠肠壁,进入血液中。任何不需要或是不能够通过肠壁的物质,加上其他代谢无用的物质,就会经过大肠、直肠、肛门,而成为粪便排出体外。 食物的命运在通过肠壁之后,进入一个新的循环。经消化肠壁的筛选、分类后,各类的食物会在微血管及淋巴管中会合,继续它们的旅程。但在这个时候,它们多半以个体的状态出现,经由血液及淋巴液的输送到达肝脏。氨基酸与糖类直接由血液来运送,而多数的脂肪则绕远路,先进入淋巴腺,再进入血液系统。 这时候,我们应该以更严肃的态度来看待运输系统中的任何变化。自胃部起,食物便借由消化管四周肌肉的运动,促使食物得以在消化管中运送。通过小肠壁进入血管之后,运行的速度会更快。因为血液较食糜更具流动性,而且借由心脏规则的跳动,流动的速度就更快了。除了速度的改变外,改变的程度亦很重要。我们可以用绘画的方式说明食物离开胃、进入小肠时,消化道规格的改变。胃的宽度大约在

(完整版)《饮食消费心理学》_教案zeng.docx

教师姓名曾彩云任课班级烹饪2014 春2014 年 3 月10 日星期二课题名称 ( 教材章节 )第一节:饮食消费心理学的意义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了解饮食消费行为和饮食消费心理,掌握饮食消费行为的类 型,饮食消费心理研究消费心理学的意义 教学重点饮食消费行为的类型 饮食消费心理 教学难点饮食消费行为和饮食消费心理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 教学过程与主要内容第一节:饮食消费心理学的意义 一、饮食消费行为饮食消费心理 (一)饮食消费行为过程 (二)饮食消费行为的类型 (三)饮食消费心理 1.先验后效心理 2.恋旧与怀古心理 3.求实求廉心理 4.求新求美心理 5.雅静舒适心理 6.卫生心理 7.保健心理8.偏爱和嗜好心理 二、研究意义 课外作业 阅读参考书目《饮食消费心理学》 课后体会

教师姓名曾彩云任课班级烹饪 2014 春2014年3月18 日星期二课题名称 ( 教材章节 )第二节:饮食消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了解饮食消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学重点饮食消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学难点饮食消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 教学过程与主要内容第二节:饮食消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一、饮食消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饮食者的心理研究 (二)餐饮经营活动与饮食者心理的关系研究 (三)饮食业组织管理心理研究 二、饮食消费心理学的任务 (一)理论方面的任务 (二)实践方面的任务 课外作业P32 1 、6 阅读参考书目《饮食消费心理学》 课后体会

教师姓名曾彩云任课班级烹饪 2014 春2014 年 3月25 日星期二课题名称 ( 教材章节 ) 教学目的和要求第三节:饮食消费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四节:饮食消费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通过学习,了解研究方法及相关学科关系。 教学重点饮食消费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难点饮食消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 教学过程与主要内容第三节:饮食消费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二、应用实践法 三、征询法 四、问卷法 第四节:饮食消费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一、普遍心理学 二、消费心理学 三、社会心理学 课外作业P32 1 、6 阅读参考书目《饮食消费心理学》 课后体会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教案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消化系统的器官组成及各器官的位置 2、了解消化系统中各消化腺的种类、分布及主要功能 3、了解口腔内牙、舌和唾液腺的形态 二、教学重点: 1、消化系统的各器官的位置 2、消化腺种类、分布和主要功能 3、口腔的结构和唾液对淀粉的初步消化作用 三、教学难点 1、消化腺种类、分布和主要功能 2、口腔的结构和唾液对淀粉的初步消化作用 四、教学过程: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份早餐:二块蛋糕,一盒牛奶和一个苹果,(实物展示)大家觉得这份早餐有营养吗? 生:有。 师:那你们知道在这些食物中有哪些营养成分? 生:糖类,脂肪,蛋白质,水,矿物质,维生素和粗纤维。(PPT) 师:那食物中的这些营养成分是否都能被人体直接吸收? 生:不是都能。 师:很好,不是都能。那是不是有几种是可以被人体直接吸收的? 生:有。 师:那是哪几种呢? 生:水,矿物质和维生素。 师:非常好。而剩下的四种营养成分在人体内又会有两种不同的情形。像糖类中的淀粉以及脂肪,蛋白质这些大分子物质,必须在消化道中经过消化,分解成能溶解于水的小分子物质,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简单地说淀粉,蛋白质和脂肪是必须消化后才能吸收的。现在我们已经分出了两类,同学们现在能否想想粗纤维在人体内的情况? (学生通过思考对前面六种营养成分分成两类的依据,得出了粗纤维在体内的情形。)生:粗纤维是不被消化,也不被吸收的。 师:很好。它有助于肠道的蠕动,防止便秘。看到这些营养成分在体内的不同情形,大家能否再来自己归纳说说那什么是消化?食物经过消化后会变成哪些物质? 生:食物在消化道内分解成可吸收的营养物质过程称为消化。 师:大家说得非常好,这句话也道出了消化的概念。 (板书:一、消化的概念) 师:我们每天都会吃很多东西,它们也都会在体内经过消化后被吸收,利用。从今天这堂课开始我们就来了解食物在体内的消化和吸收。 (板书:7.1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师:来执行这个功能就是人体八大系统中的哪个系统? 生:消化系统。

消费者对生鲜食品安全认知及购买行为研究分析

消费者对生鲜食品安全认知及购买行为分析

————————————————————————————————作者:————————————————————————————————日期:

消费者对生鲜食品安全认知及购买行为分析 张莉侠 (上海市农科院信息所,上海:201106) 摘要:笔者通过上海市生鲜食品消费的调查,考察了消费者对安全食品的认知及购买行为。研究表明,消费者对安全食品的关注及认知程度均较高,但是了解的程度不深。最后提出政府应加大安全食品的宣传、加强安全食品消费市场的培育、对安全食品的生产与经营进行补贴等建议。 关键词:安全食品;认知行为;购买行为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受到业界、政府和学术界的关注。由于消费者是整个食品安全管理流程的最终目标导向,消费者在食品安全上所体现的态度和消费倾向会对农产品生产者、食品加工及经销企业的行为主体产生深刻影响。食品安全的管理不仅仅是供应商或政府相关机构的职责,消费者同样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因此调查消费者对生鲜食品安全的态度、认知及购买行为不仅对农产品的生产及经销者,而且对食品安全政策的制定均有重要意义[1][2]。 1 数据来源及说明 1.1 调查时间与地点 调查时间集中在2007年11~12月,采用主观抽样方法作为样本选取的方法,充分考虑了样本的随机性和分散性,调查选取上海的杨浦区、徐汇区、普陀区、闵行区、长宁区,调查地点主要集中在超市、农贸市场和购物广场。这五个地区的选择依据是各地区的生活人群从收入角度基本能够代表上海各个阶层,基本涵盖了城市中心地区和城市边缘地区,能够代表整个上海市消费者对生鲜食品安全的认知行为及态度。 1.2 资料收集及处理 在每个地点采取随机抽样方式,对上海市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全部问卷由被调查者当场填写、当场回收,每个地区约85份问卷,共426份调查问卷。剔除漏答的关键信息及出现错误信息的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16份,问卷有效回收率达97%。 2 调查数据的样本特征 从年龄分布看,30-40岁与40-50岁年龄段的比例基本相当,分别占26.92%、29.33%,合计已经超过50%;20-30岁与50-60岁的比例比较接近,分别占到20%左右。从受教育程度来看,超过一半的被访者接受过大学及以上的教育,体现了上海作为经济中心,汇集着大量高学历人才的特点,高中或技校的比例占33.89%。从家庭人均月收入来看,人均月收入在3000-6000元之间的比例占47.36%,接近占被访问者的一半,这个阶段的收入代表了普通上海市民的收入水平;6000元以上的占15.38%;3000元以下的占37.26%,调查对象包含了各收入阶层。从家庭结构来看,3个人的家庭结构占69.71%,其余的占到30%。三个人的家庭结构中,有12岁以下小孩的占到31.97%,占到总样本的近1/3。从职业属性看,餐饮服务业、医疗卫生、政府机构等部门可能接触较多的食品安全信息或者本身就是食品安全政策的研究者、制定者,本次调查中,上述3种食品安全特殊相关信息的被调查者累计占[收稿日期] 2009-11-25

饮食消费行为特点及其营销建议

题目:90后饮食消费行为特点及其营销建议小组成员: 班级:工商管理111班

一.90后饮食消费行为的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的饮食消费观念开始由吃饱和吃好向营养、保健、长寿方向发展。90后作为一个特殊的饮食消费群体,他们的饮食消费内容在社会大背景的影响下日益多样化。他们的饮食消费观念和饮食消费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今90后的生活状态和价值取向。然而,90后普遍缺乏科学的营养健康知识及科学合理的饮食消费观并且广泛存在着饮食消费行为不合理的现象。一方面存在着非理性的饮食消费,表现为无计划消费、盲目消费、攀比消费、奢侈消费等不良饮食消费行为。另一方面膳食结构也不合理,存在着不吃早餐或早餐营养质量不高、挑食偏食、偏爱零食、偏爱油炸食品、校外就餐、开水饮用量偏少、蔬菜水果摄入量偏少、一曰三餐没有规律等诸多问题。因此,应在90后中普及营养学知识指导其饮食消费,以促进90后树立科学合理的饮食消费观,养成良好的饮食消费行为习惯,确保90后的平衡膳食。避免由于营养知识缺乏和饮食消费不科学、不合理对人体健康造成的潜在危害,从而有效地增进90后的健康水平。 二.90后饮食消费行为特点 90后的饮食消费行为是一个复杂的活动过程,它不是孤立存在的,受到诸多内外因素的影响。由于存在着个人经济因素、家庭背景、社会关系等多方面的差异性。因此,影响90后饮食消费行为的因素呈现出多样性,表现出很大的弹性。无论是饮食消费需要的产生还是购买动机的激发;无论是食物信息的获得还是食物品种的选择;无论是享用食物还是评价个人饮食消费行为,都受到90后的生理、心理、经济、环境、市场和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1.饮食消费缺乏理性,节约意识淡薄 90后多为独生子女,是全家人疼爱的对象,从小缺乏勤俭节约意识的培养。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90后手中的生活费也越来越多,部分家长对孩子的生活费不加控制,学生的消费自由度不断增大,导致攀比消费、享乐消费、无计划消费,一日三餐成群结队去出去吃的90后比比皆是。 2.消费追逐新潮,用餐追求多样化 90后正处于自我意识急剧扩张的时期,因而有着新异的消费追求,以此来向社会展示自身的新潮、时尚和青春活力,以便在注重经济价值的社会中引起公众的重视。这都促使“时尚和新潮”消费成为多数90后的心理需求。在部分90后看来,在食堂吃饭时品种比较单一且都以中餐为主,而外出吃饭有西式快餐、韩国菜、泰国菜等等可以选择,可以不落俗套展示自己的消费能力,彰显自己的前卫。 3.饮食消费攀比心理严重 不难看到有这样的现象:有些90后为了换上一款最流行手机,节衣缩食,牺牲自己的必要开支;有些90后为了一套名牌化妆品或者一件名牌衣服,不惜向别人借钱甚至偷钱以满足自己的欲望等。这都可以归罪为盲目的攀比心理。在餐饮消费方面也不例外,很多90后脱离自己的经济能力请客吃饭,经常光顾各类高档餐饮场所,为各种各样的友情消费,慷慨解囊一定要朋友吃的好玩得好,大把花钱。 4.饮食消费中零食和洋快餐比重大 90后喜欢吃零食的情况非常普遍,尤其是女生更加偏爱零食。零食所提供的能量、营养素不如正餐均衡、全面,而且多数零食味道浓厚,过于香甜或咸鲜,脂肪和糖盐的含量较高。90后也同样偏爱洋快餐,洋快餐有着不同于中式快餐的味道,并且大部分洋快餐餐厅干净、卫生、整洁,可以引起大学生的兴趣。因此,零食和洋快餐的消费占90后饮食消费的比重越来越大。

第四章代谢与平衡--第二节-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第二节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A概念,B概念理解,C概念应用,D综合提升 A类题 1.消化系统由一条_________和一些能分泌_________的_________组成。消化系统有三方面的功能:将食物分解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这些小分子化合物_________;将消化后产生的_________排除体外。 2.消化有两种类型,分别是_________和_________。牙对食物的切割属于_________。3.当食物消化后,营养物质通过_________的管壁进入_________的过程叫做吸收。 4.酶是________________制造的一种具有________的________,又称为________。 5.酶的特点是具有________性、________性和________性。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等。 6.在人的唾液里有能把淀粉初步消化的酶一一________,胃液里有能把蛋白质初步消化的酶一一________,胰液、肠液里有多种消化酶。 7.三类大分子物质最终消化产物。 ①淀粉—→ _________ ; ②蛋白质—→ _________; ③脂肪—→ _________ + _________ 。 3.小肠是_________。①小肠很______,②内壁有许多______,③小肠内壁有______,④小肠内有多种______,⑤小肠有丰富的______。 B类题 1.食物中的蛋白质经消化转变成( B ) A 脂肪酸 B 氨基酸 C 葡萄糖 D 甘油 2.位于腹腔右上部的器官是( C ) A 胃 B 盲肠 C 肝脏 D 心脏 3.小肠绒毛不能直接吸收的营养物质是( D ) A 氨基酸 B 麦芽糖 C 维生素 D 脂肪酸 4.肝脏有病的人,应少吃的食物是( D ) A 蔬菜 B 饭 C 瘦肉 D 油煎蛋 5.人体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是( A ) A 小肠 B 大肠 C 胃 D 口腔 6.下列食物进入消化道后,能被消化道直接吸收的是() A.一杯牛奶 B.一粒维生素 C.一块蛋糕 D.一个椅子 7.人体最大的消化腺是() A肝脏 B.胰腺 C.唾液腺 D.甲状腺 8.下列营养物质中,可以不经过消化,在消化道内直接被吸收的是() A.无机盐和维生素 B.蛋白质和糖类 C.脂肪和糖类 D.脂肪和蛋白质 9.某人患有肝病,肝功能不正常,分泌胆汁过少,对食物中营养物质的消化影响最大的是 A.淀粉 B.脂肪 C.蛋白质 D.维生素 10.不含消化酶的消化液是() A.唾液 B.胃液 C. 胰液 D.胆汁 11.消化系统是由__________和_________组成的,其中前者是一条很长的管子,依次由

(完整版)第二节消化和吸收教案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概述食物的消化过程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3)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团体合作能力、思维能力。 (2)通过探究实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向学生渗透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素养。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有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消化系统的组成”,主要介绍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为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做铺垫;第二部分主要讲述食物的消化过程,通过学生实验:了解口腔对淀粉的物理消化和化学消化作用,通过分析与讨论:了解胃对蛋白质的消化作用,通过演示实验:了解胆汁对脂肪的消化作用,最后,总结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过程;第三部分是营养物质的吸收。 教学重点:(1)三大营养物质(淀粉、脂肪、蛋白质)的消化过程 (2)小肠内壁的结构特点与功能相适应 教学难点:(1)小肠的结构与功能 (2)探究实验的操作过程的控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举出生活中可见的例子:有些人经常吃一些营养含量高的食物也吃不胖,有些人天天粗茶淡饭都胖,是什么原因? 【教师活动】出示PPT,学生观察图片,引导学生阅读资料,产生疑问并自己能

提出问题: 1 食物有哪些营养成分? 2 食物是通过哪些器官消化的? 3 消化后的营养物质最终到了哪里?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学生活动】根据以掌握的知识自己试图找到答案,即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经过消化道消化后,最终进入血液,成为组成人体的一部分。 【教师活动】食物是怎样被消化和吸收的? 【板书】第二节消化和吸收 (二)探究过程 I【教师活动】想要了解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应该先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 【板书】一、消化系统的组成 出示消化系统图示。学生辨认各器官的名称及位置,通过预习说明各部分的生理功能。 【学生活动】学生看图互相交流讨论,结合自己身体指出各消化器官所在位置。 【板书】二、食物的消化 【学生活动】让学生咀嚼馒头,尝尝味道。由馒头变甜这一现象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 【教师活动】 (1)引导学生正确提出问题 (2)教师引导学生完善实验计划。 (3)据课本提示制定实验计划。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制定计划: a.取馒头,对馒头进行处理。 b.漱口,取唾液 c.取试管,做编号,做相关处理,加入馒头与清水或唾液。放在37度的温水中。d.滴加碘液 分组实验: 各小组同时讨论: 1、为什么是放在37度的温水中? 2、在馒头消化的过程中,牙齿、舌、唾液各起怎样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