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 腊八粥-部编版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 腊八粥-部编版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 腊八粥-部编版

2 腊八粥

这篇课文是沈从文先生早年的小说《腊八粥》的前一部分。作者用极其细腻的笔触,通过小孩子八儿的视角,写他盼粥、分粥、猜粥、看粥、喝粥的过程,将甜蜜温馨、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场景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浓缩进了腊八节的风俗画面中,表达出作者对家乡的怀念,对亲情的眷念,留给人无限的回味。课文语言通俗简练,童趣十足,人物对话彰显个性,妙趣横生,让人感受到腊八粥的甜蜜、家庭生活的温情。

课文可分为两个部分。课文的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用“小孩子”“大孩子”“老孩子”代替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描写老老少少提到腊八粥,都会“立时生出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风趣、俏皮又亲切的语言使人倍感生活的温馨。接着从食材到做法具体描写腊八粥的熬制过程,字里行间透出了“甜甜的腻腻的”味道,有声有色有味,使人真切地看到、闻到、品到传统节日美食腊八粥,为读者徐徐展开一幅浓郁、美好的生活画卷。课文的第二部分(第2~19自然段),主要写“等粥”“喝粥”两件事。其中,“等粥”是课文的主要部分,写得详细;“喝粥”写得简略,详略安排得当。

“等粥”的过程(第2~17自然段),共呈现出四个生动场景,整体构思巧妙。作者将人物的活动、感受与对腊八粥的描写结合起来,主要通过八儿的所见、所闻、所想来写腊八粥。文中的大量对话围绕着粥的熬制过程展开,既推动了故事的发展,又将八儿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一个天真烂漫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粥经历了一个逐渐熟烂的过程,人也经历了一段丰富的心理变化过程,人与粥相互映衬。

“等粥”部分的第一个场景(第2~8自然段)写八儿盼粥。因妈妈正在熬腊八粥,八儿“喜得快要发疯了”“进进出出”,不停询问,内心既兴奋,又急切,却又不得不一次次失落。粥是“益发浓稠了”,八儿期望吃粥,但妈妈说“要到夜里”,于是八儿“眼睛可急红了”,耍赖说自己“饿”,并做出“要哭的样子”。“锅中的粥”发出“有声无力的叹气”,这“叹气”既暗含着八儿的失落,也表现出粥熬制初期的情状。

第二个场景(第9~12自然段)写八儿分粥。粥尚未熬好,八儿提前打起“如意算盘”,给家人分起了粥,不断跟妈妈“讨价还价”,想多给自己分些粥吃。文章通过语言描写,将一个天真、聪慧、狡黠的儿童形象展现出来。“‘噗……’锅内又叹了声气”,仿佛是粥听到八儿的话后忍俊不禁的笑声,也写出了粥逐渐熟烂的情状。

第三个场景(第13自然段)写八儿猜粥。因一时吃不到,八儿忍不住想象着锅里各种食材的样子、口感,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这样的想象源于他对腊八粥的急切渴望。八儿自动联系了以往的生活经验,在脑海里描绘出一幅清晰诱人的腊八粥画面。他的一系列猜想,既表现出孩子好奇而急切的心理,又细腻巧妙地突出了腊八粥的特点。

第四个场景(第14~17自然段)写八儿看粥。八儿求妈妈把自己抱了起来,如愿看到了锅里腊八粥的模样,他“惊异得喊起来了”。此处用儿童的视角和口吻来写腊八粥,字里行间洋溢着童真童趣,新奇自然。栗子“融掉了”,饭豆“肿胀”,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锅巴“围了锅边成一圈”。此处描写与八儿的猜想相呼应,细腻地刻画出腊八粥熬制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喝粥”的过程(第18、19自然段),作者没有用过多笔墨描写一家人喝粥的情景,而是独具匠心地描写了八儿一家喝粥之后的情景,充满诗意而又趣味横生。

文中所配插图为八儿被妈妈双手抱起,看到锅内熬煮着的腊八粥时,瞪大眼睛,张开嘴巴的惊喜样子,体现了儿童的可爱稚态。图中灶台的正中,是那一大锅沸腾、浓稠的腊八粥,颜色为深褐色,食材丰富,令人垂涎欲滴。配置的插图有利于学生结合图文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目标

1.会写“腊、粥”等12个字,理解“腊八粥、感觉”等18个词语。

2.朗读课文,通过重点阅读描写人物动作、语言、心理的句子,边读边想象八儿的馋样儿,把握课文内容。

3.通过反复阅读,明确作者表达的重点,把握人物形象和叙事详略,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特点,详写主要部分,突出重点内容的。

4.品味文中对腊八粥细腻、生动的描写,体会民俗之美。

5.能仿照课文第1自然段,写一种自己喜爱的食物,写出其特点及对它的喜爱之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边读边想象八儿的馋样儿,把握课文内容。

2.品味文中对腊八粥细腻、生动的描写,体会民俗之美。

教学难点

把握叙事详略,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特点,详写主要部分,突出重点内容的。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中,要注意“粥、匙、稠”是翘舌音,“腻”是鼻音。“腻”注意“贝”的上方是“二”,斜勾不要多加一撇。“褐”是衣字旁,不要写成示字旁。左窄右宽的字,如“腻、搅、稠、肿、褐、脏”等需要提示学生关注结构,写美观。左中右结构的字

“粥”,提示学生书写时注意将两个“弓”和“米”写得窄一些,三个部件要写均匀。在进行生字教学时,要结合词语来进行。可以通过查阅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搅和、甜腻”等词语的意思。

2.阅读理解

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默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主要讲了“等粥”“喝粥”两件事,分清哪些部分是主要内容。再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聚焦课文主体部分,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感受课文详略安排的表达效果。最后,结合课后“小练笔”,指导学生仿照课文第1自然段写一种自己喜欢的食物。

(1)整体把握,理清脉络。引导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可以从题目“腊八粥”入手,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围绕腊八粥写了哪些事,明确课文主要写了两件事情(“等粥”和“喝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梳理出课文的脉络:第1自然段简述腊八粥所用的食材、做法和味道;第2~19自然段写了“等粥”和“喝粥”两件事,其中“等粥”部分又包括“盼粥、分粥、猜粥、看粥”四个场景。然后引导学生细读“等粥”部分,梳理出等粥过程中“盼粥”“分粥”“猜粥”“看粥”等具体的画面,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些画面是什么。

(2)精读课文,了解详略安排。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引导学生明确课文“等粥”部分写得详细,“喝粥”部分写得简略。随后引导学生读“等粥”部分,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的。教学“等粥”这一部分时,可以引导学生找出等粥过程中描写八儿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结合课后练习第一题,边读边想象八儿的馋样儿,从而梳理出“盼粥”“分粥”“猜粥”“看粥”这几幅画面中八儿内心活动的变化,体会作者是怎样借助人物的所见所闻所想,侧面写出腊八粥的美味诱人。同时,还要结合课后练习第三题,引导学生阅读文中细腻描写腊八粥的句子,感受作者语言的生动。最后,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将传统节日美食腊八粥与人物活动自然地联系在一起,把主要部分写详细的?

如“盼粥”这一部分,可以先引导学生找出描写八儿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让学生边读边想象八儿的几种馋相——喜得快要发疯的样子,因喝不到粥而急红眼、要哭的样子。除了引导学生发现八儿的行动“进进出出”,还应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对话描写,联系生活体验,揣摩人物心理。在想象、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边读边体会八儿的心理——兴奋、好奇、急切。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八儿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引导学生找出这部分中细腻描写腊八粥的语句,体会文中镜头在八儿与粥之间来回切换的好处。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将锅内腊八粥的情状与八儿的一系列表现联系起来进行理解:通过写腊八粥不断地“叹气”,一方面写出了腊八粥逐渐黏稠、咕嘟咕嘟冒泡的样子;另一方面写出了八儿好奇心总得不到满足的失望。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从儿童的视角,用拟人化的语言对腊八粥进行描写,让粥也具有了灵气和生命力。

再如“分粥”这一部分,可以重点引导学生反复读一读八儿的语言,引导学生理解八儿

此时的心理活动:想多吃点儿粥,却又打着替大哥和爹考虑的旗号,贪吃又不忘表示自己的“善解人意”,还要把妈妈也拉入自己阵营,找个同盟。之后,带着这样的体会朗读,读出八儿说这句话时的语气。又如,“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要引导学生读出八儿“贪心不足”的语气,体会到儿童的狡黠和天真。最后引导学生找出这部分中正面描写腊八粥的语句,引导学生关注腊八粥对八儿的吸引力,进一步体会作者以人与粥相互映衬的方式来描绘腊八风情的匠心独运。

3.表达运用

学习第1自然段的表达特点,尝试“小练笔”。课后“小练笔”旨在引导学生仿写。仿写可以放在第1自然段的学习之后,也可以放在全文的学习之后。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选择一种自己喜爱的食物,想想这种食物的外观、材料、味道、做法等,同桌间互相说说,然后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稍作点拨,注意引导学生抓住美食的特点,表达出对这一美食的喜爱之情。之后,学生根据说的内容,当堂完成小练笔。

课前准备

1.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腊八粥”的相关民俗。

2.教师搜集关于作者、腊八粥的相关资料,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腊、粥”等12个字,理解“腊八粥、感觉”等18个词语,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八儿的馋样,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品味文中对腊八粥细腻、生动的描写。

教学过程

板块一图片激趣,导入新课

1.展示腊八粥图片。

2.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吃过图片上的这种食物吗?你们知道这里面有哪些食材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并导入新课)一碗香甜美味的腊八粥摆在面前,无论小孩子、大人,

还是长着白胡须的老人,没有人能抵抗它的诱惑,没有人不会垂涎欲滴。方家大院的八儿正是这众多喜爱腊八粥的人之一,面对那一锅甜甜腻腻的腊八粥,他的表现会如何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看吧!

3.介绍作者沈从文,课件出示相关资料。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字崇文,湖南凤凰人,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代表作有《边城》《长河》《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

4.课件出示关于腊八节习俗的资料。

腊八节,俗称“腊八”,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古人在这一日祭祀祖先,祈求丰收吉祥。我国喝腊八粥的传统习俗始于宋代,至今已有一千余年。腊八粥在不同地区选用食材有所不同,但均十分丰富,基本上都包括谷类、豆类和各种干果,寓意“合聚万物、调和千灵”。腊八粥不仅是时令美食,更是保养脾胃的养生佳品。在我国北方的很多地区,人们还会在这一天泡“腊八醋”(将蒜瓣放到可密封的容器中,倒入醋后封口,泡在醋中的蒜会绿如翡翠,醋也有了蒜的辣味)。

板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课件出示自读要求,教师巡视指导。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将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圈画标注不理解的字词。

2.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相互纠正读音。

“腊”是边音,“腻”是鼻音,“粥、匙、稠、肿”是翘舌音;“咽、匙、脏”是多音字,在文中分别读chí、yàn、zānɡ。

3.出示要求会写的字,引导学生观察书写要点,指导学生书写,强调书写笔顺要正确。

“粥”是左中右结构,中间“米”的捺变点,两边是瘦长的“弓”。

“咽”左部“口”小偏上,右部里面的“大”捺变点。

“熬”上部“敖”左上方是长短不一的三横,中间一横最短;下部四点变化有致,托住

上部。

“腻”右部中间“贝”上方是两横,注意斜钩上没有一撇。

“匙”的“匕”不要写成“七”。

“稠”偏旁是“禾”而非“木”。

“褐”偏旁是“衤”而非“礻”。

4.出示字形易错的几组字词,要求学生观察字形并组词进行识记。

腊(腊月)——蜡(蜡烛)——借(借口)——惜(可惜)——措(措施)——错(犯错)

稠(黏稠)——绸(丝绸)——调(调查)——惆(惆怅)

褐(褐色)——喝(喝水)——渴(干渴)——竭(竭力)

脏(脏污)——赃(赃款)——桩(木桩)

5.课件出示本课词语表中的词语,指名读,交流识记方法,对易读错的词语进行警示。

腊八粥感觉沸腾何况搅和

资格可靠罢了要不然猜想

肿胀惊异粉碎总之染缸

解释浪漫奈何

6.齐读词语,强化记忆。

7.学生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八儿的馋样儿,思考:课文围绕腊八粥讲了一件什么事?教师引导学生从时间、人物、事件这三点归纳。

8.学生回答,教师课件相机出示相关内容。

腊八节那天,八儿等着吃母亲熬煮的腊八粥,最终吃上了香甜的腊八粥。板块三厘清脉络,研读文本

1.厘清课文脉络。

师:课文围绕腊八粥写了哪两部分内容?(提示:“等粥”和“喝粥”)

2.学习第1自然段。

(1)师:老舍先生在《北京的春节》中写“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请

你们在课文中找找腊八粥是哪些农产品的“展览会”。(提示: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

(2)赏析关键句子。

句段1: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子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出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

师:“小孩子、大孩子、老孩子”,不同年龄段的人,都会对腊八粥产生甜甜的腻腻的感觉,说明了腊八粥十分美味。此句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起到强调的作用,突出了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

句段2: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呢!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如“糊糊涂涂”“大碗大碗”“大匙大匙”等,想象粥的制作过程和人们吃粥时的感受;联系生活实际想象沸腾的粥是什么样子的,从“叹气”一词体会运用拟人的写法的好处,感受腊八粥的美味。

(3)作者是怎样表现腊八粥的美味诱人的?

学生讨论。教师相机指导:作者从小孩子、大孩子和老孩子三个年龄段都爱吃腊八粥写起,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作者在文中不惜笔墨介绍了煮腊八粥的原料和这些原料煮在锅里的状态,突出了腊八粥的香甜美味、可口诱人。

(4)齐读第1自然段,读出腊八粥的香甜、诱人,读出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

(5)小练笔:作者笔下的腊八粥让人垂涎欲滴,再读读第1自然段,照样子写一种你最喜爱的食物。(提示:抓住特点,从这种食物的外观、材料、味道、做法等方面写) 3.小结:美味的腊八粥让小孩子、大孩子和老孩子都垂涎欲滴,方家大院的八儿正是这众多喜爱腊八粥的人中的一员。那么,面对甜甜的腻腻的一锅粥,他的表现如何呢?同学们课下阅读相关段落,找出答案,我们下一节课再来具体学习。

练习设计

完成本课对应的字词书写训练。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把握叙事详略,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特点,详写主要部分,突出重点内容的。

2.品味文中对腊八粥细腻、生动的描写,体会民俗之美。

教学过程

板块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复习回顾。

(1)听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上一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同学们还记得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吗?(指名发言)

2.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第1自然段,那么,第2~19自然段又写了什么呢?(提示:等粥、喝粥)

3.师:作者是按怎样的思路来写“等粥”的?(提示:盼粥——分粥——猜粥——看粥) 4.引导学生默读“等粥”部分,梳理出等粥过程中“盼粥”“分粥”“猜粥”“看粥”等具体的画面,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些画面是什么。

板块二精读课文,探究文本

一、学习“盼粥”部分。

1.学生默读第2~8自然段,思考:作者是如何写八儿对腊八粥的喜爱的?画出相关语句,想想这些句子分别属于对人物的哪种描写。

2.课件出示句段。

句段1: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他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看到一大锅粥正在叹气,碗盏都已预备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但妈妈总是说时候还早。

(1)这段话属于对人物的什么描写?(提示: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2)写出了八儿怎样的心情?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喜得快要发疯了”,明确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八儿在吃腊八粥之前的快乐心情,说明他喜爱腊八粥到极点;抓住“进进出出”的动作描写体会八儿的迫不及待。

3.课件出示句段。

句段2:“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

“要到夜里!”其实他妈妈所说的夜里,并不是上灯以后。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

“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

(1)引导学生理解“才”字的表达效果,理解省略号的作用。

(2)“眼睛可急红了”说明了什么?从对八儿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此时此刻八儿是一种怎样的心情?联系语境理解“有声无力”的意思。

“才”说明八儿的焦急。句中的省略号表示八儿话没说完就被妈妈直接打断了。妈妈的话让八儿没有了原来的兴奋和热情。

“眼睛可急红了”属于神态描写,说明八儿急于吃到腊八粥。“有声无力”形容说话声音微弱,做事精神不振。

“那我饿了”是语言描写,将八儿耍赖、撒娇的可爱模样写得活灵活现。“要哭的样子”属于神态描写,写出了八儿想吃腊八粥却总是等不到的委屈和急切。

4.课件出示句段。

句段3:你们想,妈妈的命令,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

联系上下文理解“资格”的意思,理解反问句的意思。

资格:从事某种活动所应具备的条件、身份等。

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连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不可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强调了八儿必须等到“太阳落下时”才能吃到腊八粥。

5.指导朗读第4、5自然段中的人物对话,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

6.过渡:八儿多么想让妈早点给他端上一碗喷香的腊八粥啊,那么粥一旦煮好了,他想怎么吃呢?

二、学习“分粥”部分。

1.分角色朗读第9~11自然段,读出八儿的狡黠和天真,体会八儿馋嘴、可爱的形象。

2.思考:八儿最开始计划粥怎么分?后来想怎么分?为什么变卦了?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对话描写,联系生活体验,揣摩人物心理,理解八儿的“讨价还价”是出于对腊八粥的喜爱。

“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

“是啊!孥孥说得对。”

“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

这几段通过对八儿的语言描写,表现了八儿的小聪明、小可爱、小私心以及他急于吃到腊八粥的心情。

师:从妈妈的话中,你们感受到了什么?(提示:对八儿的疼爱)

3.分角色朗读第9~11自然段,读出八儿的天真、可爱和妈妈对他的疼爱。

4.过渡:这让小小的八儿想吃三碗半的粥,在他的猜想中又是什么样的呢?

三、学习“猜粥”部分。

1.生齐读第14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八儿想象中的粥是什么样子的?

2.粥里的栗子、饭豆、花生仁儿、枣都是什么样的?找出文中的关键句。

栗子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吃来总该是面面的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

师:八儿对腊八粥美妙的猜想,从侧面突出他的馋嘴和天真、可爱。

3.文章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八儿的猜想?(提示:“妙极了”)

4.师:还未看到粥,便开始猜想粥的样子,这样的八儿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提示:嘴馋)

5.师:八儿是如此喜欢腊八粥,那馋样儿真可爱。当妈妈把八儿抱起来,八儿终于看到了让他垂涎三尺的腊八粥时,课文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现八儿的心理?(提示:“惊异”)

四、学习“看粥”部分。

1.师:妈妈煮的腊八粥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同学们朗读第15自然段,画出关键词。和第13自然段的内容进行比较,你们有什么发现?看了腊八粥之后,八儿的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呢?

腊八粥的样子:栗子粉碎,饭豆煮得肿胀,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锅巴围了锅边成一圈,粥的颜色是深褐。(“肿胀”在文中指饭豆膨胀)

发现:其他的情况都不出八儿所料,但“粥的颜色是深褐”在八儿的预料之外。

2.学生朗读,读出八儿的心理变化。

3.小结:作者把腊八粥的每一点细微的变化都描写出来了,描写可真够细腻的。

板块三感悟表达,点拨写法

一、学习“喝粥”部分。

1.腊八粥熬好了,这碗粥味道如何呢?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来?(提示:美味,第18、19自然段)

2.阅读第18自然段,思考:作者是怎么写出粥的美味的?

句段:晚饭桌边,靠着妈妈斜立着的八儿,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他身边桌上那两支筷子,很浪漫地摆成一个十字。桌上那大青花碗中的半碗陈腊肉,八儿的爹同妈也都奈何它不来了。

引导学生结合字典理解“浪漫”一词的意思是富有诗意,充满幻想;联系上下文理解“奈何”的意思跟“怎么办”相似,用于反问或否定式,表示没有办法。

从“靠”“斜立”这两个动作,可以看出八儿吃得很饱了。“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直接写出了八儿肚子撑得鼓鼓的,吃得尽兴。“很浪漫地摆成一个十字”写出八儿吃得心满意足,悠闲快乐。“桌上那大青花碗中的半碗陈腊肉,八儿的爹同妈也都奈何它不来了”写出大家都吃得十分饱了。

3.小结:虽然作者没有正面写吃粥的动作,但是从以上词句中我们能感受到这腊八粥十分美味。

4.师:为什么作者不详写吃的过程呢?引导学生讨论,懂得作者通过详细描写喝粥后的画面,让人仿佛看到了一家人喝粥时的香甜和满足,这样的结尾更有余味,显示出作者的匠心独运。

5.师:这么好吃的粥,除了第1自然段有集中的介绍,文中还有多处细腻的描写,请同学们找出来读读,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再与同桌交流自己的感受。

二、学写法。

1.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部分内容,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提示:详写等粥,略写喝粥)

2.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课件出示内容)

文章对八儿等妈妈煮腊八粥这一过程的描写不仅写出了八儿嘴馋与天真、可爱的特点,还写出了妈妈对八儿的疼爱。文章准确地抓住了人物的特点,塑造了令读者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表现了八儿和家人其乐融融、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而喝粥部分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了一家人吃粥时的其乐融融。这样写详略得当,使文章主次分明,重点突出。板块四课文总

结,拓展提升

1.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课文内容。

腊八粥??????

????等粥(详写)喝粥(略写)详略得当描写细腻 2.小结:这篇文章语言平易浅白,简练流畅,人物对话很有个性,极具生活气息。作者用娴熟的笔法、细腻的笔调,叙述了腊八节浓郁的民俗风情,那妙趣横生、令人回味无穷的“煮腊八粥”“吃腊八粥”画面,犹如两幅工笔画,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慢慢欣赏。这些记录旧时光、泛着丝丝甜香的文字温暖着我们的心灵。

3.拓展阅读:请大家欣赏梁实秋的《粥》(节选),看看作者梁实秋又是如何描写腊八粥的。

腊八粥的风俗深入民间至今弗辍。我小时候喝腊八粥是一件大事。午夜才过,我的二舅爹爹(我父亲的二舅父)就开始作业,搬出擦得锃光大亮的大小铜锅两个,大的高一尺开外,口径约一尺。然后把预先分别泡过的五谷杂粮如小米、红豆、老鸡头、薏仁米,以及粥果如白果、栗子、红枣、桂圆肉之类,开始熬煮,不住地用长柄大勺搅动,防黏锅底。两锅内容不太一样,大的粗糙些,小的细致些,以粥果多少为别。此外尚有额外精致粥果另装一盘,如瓜子仁、杏仁、葡萄干、红丝青丝、松子、蜜饯之类,准备临时放在粥面上的。等到腊八早晨,每人一大碗,尽量加红糖,稀里呼噜的喝个尽兴。家家熬粥,家家送粥给亲友,东一碗来,西一碗去,真是多此一举。剩下的粥,倒在大绿釉瓦盆里,自然凝冻,留到年底也不会坏。

4.推荐阅读:如果同学们对腊八粥感兴趣,课下还可以找冰心的《腊八粥》读一读,看看与本课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

练习设计

完成《教材1+1·优化创新精练》对应训练。

1.训练朗读,读出个性。教学中,很多地方可以通过朗读想象画面来体会文章的内涵。因此,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如自读、分组读、男女生读、对话读等。要让学生不仅读出感受,读出情感体验,读出八儿的心理变化过程,还要读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2.突出主体,注重层次。在教学中,可把课堂教学的过程变成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力求让学生全员参与,在读中感悟,悟中品情,引导学生抓住八儿的心理变化,激发对八儿的喜爱之情,进而激起对腊八粥的喜爱之情,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