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舞蹈教学需要握好阶段性的培养目标

中学舞蹈教学需要握好阶段性的培养目标
中学舞蹈教学需要握好阶段性的培养目标

中学舞蹈教学需要握好阶段性的培养目标

黎聃

舞蹈教育作为中学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丰富学生们的文化知识,培养同学们的艺术情操,加强他们的舞蹈实践能力,又能使同学们从另外一个舞美的角度来加深对历史、人文、社会和情感的理解,从而达到学生素质的综合培养,中学舞蹈教育也正是朝着这一目标不断发展前进。舞蹈教学在基础根基、舞感培养、能力提高和剧目表演等方面逐步规范化和系统化,这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善于积累和总结,要不断地摸索和研究.

通过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认为中学舞蹈教学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要想达到新的要求,关键在于把握好阶段性的培养目标,将各项教学要求和培养点分化到各阶段来逐步完成,从而实现能力与素质的整合发展。一、第一阶段教学目标:以基训内容为基础,训练学生的舞蹈基本功

对于刚刚进入初中学校舞蹈特长生来说,虽然她们当中的有些人以前接触过一些舞蹈方面的基本练习,但这只是一些初步的东西,对舞蹈学习的要求是远远不够的,加之新学生身体素质和对舞蹈的了解等情况也各不相同,水平参差不齐。万丈高楼平地起,做任何事情都必须先打牢基础,舞蹈的练习也是如此,必须从最基础的东西学起。肢体的柔韧性练习和重心的稳定性练习是最基本的内容,也是我们学习舞蹈的先决条件,我们的基本功就是围绕这两方面来练习的。

(1)练习肢体的柔韧性。肢体的柔韧性是指人的各个关节活动幅度以及肌肉、韧带的弹性和伸展能力。学舞蹈为什么年龄大的人不如年轻的人学得快学得好?主要是身体的柔韧性好差的原故。对于一个初级的舞蹈学生来说,练习肢体的柔韧性主要是增强肩、腰、腿、髋的等关节肌肉、韧带的伸展范围和弹性,协调肌肉活动中的收缩和放松,这样以后做出来的舞蹈动作就显得轻松自然,身体线条舒展优美。不仅如此,肢体柔韧性的练习还是贯穿于舞蹈的全过程,是经常性的练习,通常学生做动作或排练剧目前,都要先柔韧性练习,即所谓的“热身”,这样既能保持和提高肢体的柔韧度,还能把训练中的受伤机率减到最小。所以,我们进行舞蹈初级阶段的教学就应首先从练习肢体的柔韧性开始。

(2)练习重心的稳定性。重心的稳定性是指把身体的某一部位的关节为轴心

进行运动而不走形不变样。我们在看舞蹈剧目时,为什么演员能做出优美的旋转动作,原因在于表演者能很好地控制重心的稳定和身体的平衡。初学舞蹈,练习重心的稳定性能使身体保持平衡,让力量均匀地分布于支撑点,减少身体承重部位的压迫和损伤,将训练中的动作紧张和疲劳降到最低限度,从而养成正确的练习方法,形成规范的舞姿。要做到身体重心的稳定平衡,则要通过掌握“外开”获得有利的支撑面积,通过“肌肉”合理分配力量,通过“协调”找到动作感觉,而这些都要经过多加练习来掌握。特别是在舞蹈学习的初级阶段,练习好重心的稳定性是日后达到完美舞姿、轻盈跳跃、流畅旋转的重要前提。

二、第二阶段教学目标:以“身韵”练习为要点,培养学生的舞蹈感觉

我们培养一个优秀的舞蹈学生除了必须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外,还须同时具备良好的舞蹈感觉,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身韵”。“身韵”是“身法”与“韵律”的总称,前者属于外部的技法范畴,后者则属于艺术的内涵神采,二者的要

有机结合,才能做到“形神兼备,内外统一,身心并用”。“身韵”是舞蹈艺术的灵魂,学习舞蹈必须围绕这一核心内容,通过练习来达到培养“以神领形,以形

传神”的良好舞蹈感觉。

(一)形。“形”是舞蹈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连接,是一种外在的、直观的体态,是形象艺术最基本的特征。我们通常赞誉舞蹈演员的表演动作“行云流水”、“龙飞凤舞”,“曲迥婉转”、“闪转腾挪”,是因为演员把舞蹈动作中的“形”准确充分地表现出来。“形”可以说是舞蹈外观的形式美,是一种最直观的动作表达方式,所以它是中学舞蹈教学的核心内容。在前一阶段基本功练习之后,舞蹈教学首先从‘拧’、‘倾’、‘圆’、‘曲’、‘平圆’、‘立圆’、‘八字圆’为主要的基本训练元素,由浅入深逐步展开练习,掌握舞蹈在静止时的体态气质、在动作运动过程中的路线和轨迹,以及“由动到静”或“由静到动”的瞬间变化。

(二)神。“神”是舞蹈者通过自觉的意识、意念、感觉来支配舞蹈动作,是舞蹈者心态和内涵的表达。“神”是舞蹈的内在韵味,是艺术的灵魂。我们批评舞蹈动作呆板僵硬,没有生气,说得是在做动作的“形”时,缺少了内在的

“神韵”,没有很好领会舞蹈“形神合一”的境界。在舞蹈训练中,“形”与“神”是一个柔合体,动作由人的意识来支配,而人的思想内涵则要通过外在的动作来表达,两者相互联系,不可分。中学生学习舞蹈,除了掌握动作要领外,还

要细心揣磨每一动作的内在“神韵”,训练中每一最细微的过程、最简单的动作都应是陶冶神韵的过程,不可一味的只追求动作的难度而忽视对“神韵”的培养,把握了“神”,“形”才会有生命力。

(三)劲。“劲”是我们对舞蹈动作的内在节奏和层次进行力度处理。

“劲”是舞蹈中的节奏美,动作中的“动中之静”或“静中之动”都是靠劲头的运用得当才得以表现,常听到有人这样评论某一演员“姿态动作挺好,劲头不对”,说得就是劲头运用不适当。舞蹈中的“劲”和有规则的2/4、3/4、4/4式的音乐节奏不大相同,它更多的情况是在舒而不缓、紧而不乱、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自由而又有规律的“弹性”节奏中进行的,是贯穿于动作的过程之中。中学生练习“身韵”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在舞蹈动作时,有着轻重、强弱、缓急、长短、顿挫、符点、切分、延伸等的对比和区别,从而掌握舞蹈的动作的力度美和节奏美。

(四)律。“律”是舞蹈动作中所包涵的自身律动性和它所依循的规律。

“律”能让舞蹈产生合乎规律的流畅美,我们要求一般动作接动作必须要“顺”,要能一气呵成,流畅自然,如行云流水般,说得正是舞蹈中的“律”。舞蹈动作的编排往往都很注意动作间的自身律性,用规律性的动作来适应剧目

的情节和音乐的节奏,它不是几个动作的简单拼凑所能达到的要求。我们的教学也要掌握动作的规律性作为舞蹈培养的目标之一,让学生们在练习时熟悉动作

的衔接规律,动作的运动走势,动作的变化效果,体会到千变万化、扑朔迷离、瞬息万变的动感,理解中国“舞律”的精奥所在,让学生的舞蹈能得到全面发展。以本校的情况来分析,初中舞蹈队的主要成员来源于初一、初二年级。也就意味着舞蹈队有两年的训练时间,而在一学期中我们每周有1次的训练时间是远远达不到训练要求的。往往刚刚练好一点基本功就学生就要升初三离开舞蹈队了。这种强度的训练作为兴趣小组可以,但是想靠这个团队参加比赛就差得很远了。其次是学校队这个团队的约束性,目前我们的第二课堂是学生自愿报名的,学生想来就来,不想来就走或者换个兴趣小组。在团队中有很多是滥竽充数来的,有一大部分会因为吃不苦而自己放弃训练,能够坚持下来的才是真正热爱舞蹈的学生。其实舞蹈训练是需要一个长期的坚持不懈的训练过程才能得到提高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