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刘庆邦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刘庆邦的创作历程及其独特性 (3)

第二章乡村女性形象系列 (8)

第一节恬淡纯净的乡村少女 (8)

第二节勤劳坚韧的乡村母亲 (12)

第三节对美好人性的寄托 (15)

第三章走出乡村的女性系列 (17)

第一节走入矿区的女性 (17)

第二节走入城市的女性 (20)

第三节城乡碰撞之下的悲剧 (22)

结语 (25)

参考文献 (29)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31)

致谢 (32)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33)

学位论文知识产权声明 (33)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前言

在当代小说家的创作中,河南作家刘庆邦独树一帜。自他处女作《棉纱白生生》发表至今已积攒了三十多年的写作历程。说他独树一帜,并非他创造了一个派别一个文学体式,而是他在百花齐放的文坛中一直以高质量的中短篇小说呈现,且成绩斐然。刘庆邦凭借其优秀的作品获奖无数,例如短篇小说《鞋》获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神木》获老舍文学奖,其作品更是被译为多国文字走向世界,有评论家称他为“中国的契诃夫”。文学界也给予他“短篇小说之王”“短篇小说圣手”的称号。生于河南农村的他,当过农民、矿工和记者,其创作自觉关注底层人物的生活境遇,代表作品有《走窑汉》、《鞋》、《梅妞放羊》、《响器》、《神木》、《哑炮》、《红煤》、《平原上的歌谣》等。

选择刘庆邦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是因为作为从河南走出来的作家,他在文坛上虽然没有刘震云、阎连科等声名大噪,但他在喧嚣浮躁的文坛“没有随波逐流,在喧闹中安静地行走,坚持短篇小说创作”这种老老实实的写作态度尤为值得敬仰。另一方面因为作为一名从农村走出来的作家,他的视角始终未脱离底层群众,扎根于农村以及矿区人类的生存境遇描写,自觉践行新世纪以来的“底层写作”,这种专注反映底层民众的生活命运体现了可贵的文学社会承担。以此两方面,很自然的刘庆邦便进入到了我的视野。研读他的作品,可以简单地将其划分为乡土和矿区两大题材,这是通向他记忆深处两条幽深的隧道,一条被他命名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另一条则沿着相反的方向延伸,被命名为“人与自然的抗争。”基于此他的小说呈现出柔美小说和酷烈小说两大类,这两大类都关注着当下底层人民的切身生活,他对穷人不离不弃,深入幸福生活的背面来揭示人生和命运的价值。随着生活环境以及创作经历不断变化,近年来他也开始尝试都市题材,选择的视角依然是都市底层的保姆形象,他的眼光始终投向贫民窟,从弱势群体那里充分获取了批判性的养分和生活的激情,成为社会底层形象的代言人。

虽然刘庆邦的创作在诸多评论家眼里算不上一流的,学术界对他的关注也相对来说比较少,但他的独特性却无法被抹杀。国内外对刘庆邦的研究始于80年代末,1985年《走窑汉》发表后,作家王安忆和评论家程培德都撰文对其进行了高度评价,90年代对刘庆邦的研究趋于缓慢,1992年雷达先生的《季风与地火——刘庆邦小说面面观》一文对刘庆邦的小说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评论,标志着对刘庆邦的研究步入一个新台阶。进入新世纪以来,对刘庆邦的研究逐渐呈现出热烈趋势,尤其是2001年《鞋》获得鲁迅文学奖之后,陈思和2003年的《在柔美和酷烈之外——刘庆邦短篇小说艺术谈》一文对刘庆邦的创作做了深入的分析,但着重于其短篇小说的艺术分析。从2003年到今天这十年是其创作的又一个高峰期,对他的研究性文章呈现出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