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治胆囊炎

蒲公英治胆囊炎
蒲公英治胆囊炎

蒲公英治胆囊炎

那天去老方家玩,见他正在厨房烧菜,我便饶有举趣地在一旁?^看。我发现,他在煎鸡蛋、炒肉丝、包饺子时都加了一种绿色的野菜。我笑道:“什么时开始吃素了?这是什么野菜?好吃吗?”面对我的一系列“为什么”,老方笑道:“蒲公英!好吃的很!我不光吃,平时还拿它当茶喝,我的胆囊炎就是靠它帮忙才好的。”

一年前,五十多岁老方在单位体检中查出患有胆囊炎。虽然不是什么严重疾病,但如不及时治愈,小病也会拖成大病。老方去中医院看病,医生向他推荐用蒲公英泡水喝。医生说,胆囊炎是由于湿热导致的,蒲公英有清热、化湿、解毒的作用,而且可清肝利胆,能促进胆汁的排泄;长期大量泡蒲公英水喝,还有缓泻作用。

老方半信半疑,到药店买了些蒲公英回来泡水喝。虽然这水喝起来有些苦味,但坚持饮用几个月后,老方渐渐察觉到病情在慢慢减轻。于是,老方继续坚持喝,同时把蒲公英运用到美食中去,在菜市场只要见到有卖蒲公英的,他都买回些做菜吃。

不久前,老方再次做B超复查时,化验单上显示一切正常。

专家点评

蒲公英既是治病之良药,又是保健用药之佳品。但是,无论用于治病还是用于保健,都必须懂得其既有适应性又有局限性。了解其适应性有利于更好地治病和保健,了解其局限性有利于避免治病和保健的盲目性。只有对蒲公英有足够的认识和了解,才能更好地运用蒲公英取得预期之目的。否则不仅没有治病保健作用,反而会引起诸多弊端。

蒲公英味甘,微苦;性寒,主要作用是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可治疗诸多热证。根据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与方法,病热者治之以寒,病寒者治之以热,也就是说温热药可以散寒,寒凉药可以清热,用蒲公英治疗胆囊炎必须属于中医热证,否则是不能用的。

蒲公英用于保健养生,主要适应于阳性体质的人。所谓阳性体质就是人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喜欢饮水,身体容易怕热。此类人群每天可泡水服用蒲公英10克左右。若用量偏大,

因蒲公英属于寒凉类中药,常常会损伤人的阳气。对于阴性体质的人,千万不可用蒲公英用于保健养生;若盲目用之,必定因蒲公英寒凉而损伤阳气,引起寒伤阳气的病理病证。

蒲公英治疗疾病,主要用于热证病人。所谓热证病人就是病人口渴欲饮水,汗多怕热,舌质红苔薄黄。此类病人根据病变轻重,每天可服用蒲公英30~50克;若用量小则无

济于治病,用量大则会损伤阳气。治病用药用量只有切中病

变证机,才能取得最佳治疗效果。

结合多年临床应用蒲公英的体会,笔者认为,若是用于保健养生,仅用蒲公英即可达到清解阳热的目的;若是用于治疗疾病,仅用蒲公英则很难取得预期治疗效果。假如慢性胆囊炎病变比较轻,郁热病变不是十分明显,用蒲公英也有可能取得治疗效果的。但必须指出,仅用蒲公英而取得最佳治疗效果的必定是少数。

从治病角度考虑用药,最好是配伍用药。如胆囊炎属于中医少阳胆热证者,可用小柴胡汤(柴胡、黄芩、半夏、生姜、人参、大枣、甘草)配伍蒲公英;属于中医瘀热证者,可用桃核承气汤(桃仁、桂枝、芒硝、大黄、甘草)配伍蒲公英;属于中医痰热证者,可用小陷胸汤(黄连、半夏、全瓜蒌)配伍蒲公英;属于中医湿热证者,可用栀子柏皮汤(栀子、黄柏、甘草)配伍蒲公英。以此配伍用药,才能取得最佳治疗效果

治疗胆囊炎偏方

治疗胆囊炎偏方 1.每天早上一个煮的烂烂的猪手,一瓶啤酒温热,一起吃掉。 2.三两江米炒黄擀成面,加上一个猪苦胆汁,再炒炒,捏成丸,早晚各吃一粒。 3.鲜嫩小麦秆100克(采取春天已灌浆,尚未成熟的小麦),白糖少许。麦秆加水煮半小时左右,加白糖使之微甜代茶饮,每天半小碗,一日3次。 4.红瓤西瓜14克,冻粉1.5克,白糖60克,香蕉油1滴,清水90克。西瓜瓤去掉种子,切碎,挤出瓜汁,冻粉切成寸段,在瓜汁中加白糖15克,放入冻粉煮化,搅均匀,凉透,凝结成冻,即成西瓜酪。清水加入剩余白糖烧开,凉透,加上香蕉油,把西瓜酪割成小块,在盘子四周浇上糖水即成。——适用于胆囊炎,胆石症。 5.四两白糖,苹果一个,去皮去仁核,一捺长的龙爪去刺洗净,一起用瓷器煮,早晚各一次。还有一个1斤6两核桃仁打成末加一两白糖,2两香油和好,每天早上空腹吃1~2勺。 6.啤酒一瓶,红塘半斤,放到器皿里温化了。每天喝,连着三次见效。 7.七个鸭蛋,一斤半苣卖菜一起煮熟每天吃一个鸭蛋喝一碗汤。 8.一瓶啤酒温一下,加入半斤红塘化开,一次喝掉,一日一次。 9.苣卖菜(醮酱菜的一种)每天吃不少于一两,少醮或不醮酱,坚持服用一个月。 10.蒲公英全草3钱,水煎服,一天3次,一次一小碗。(不能用铁锅) 11.一个猪苦胆一把绿豆洗干净装到猪苦胆里晒干,用瓦片培好,研磨成小指甲那么大小的小颗粒,空腹早晚各服用10粒。 12.每天早上一个煮的烂烂的猪手,一瓶啤酒温热,一起吃掉。 胆囊炎,甲状腺炎: 每天早上吃一块仙人掌或龙爪,洗净去刺。 急性胆囊炎: 苦麻菜3颗以上加三个荷包蛋一起煮,每天早上空腹吃。 胆囊炎,胆结石:1斤米醋倒入锅里,加上1斤冰糖,敲碎了煮化了后,将一个鲜的牛苦胆剪开将汁倒入锅里后就关火,存放好,早晚各喝一勺。 新鲜猪苦胆10个,绿豆250克,甘草50克。将绿豆分匀装入猪苦胆内,用细线扎紧,放笼上蒸至绿豆熟透(约需2个小时左右),取出压成糊放入容器中备用。再把甘草放入砂锅中煎汁适量(不可过多)与绿豆糊混合搅匀制作成药丸,每10克1丸。每日3次,每次一丸。10天为1个疗程。

-中医治疗慢性胆囊炎的五大方法

中医治疗慢性胆囊炎的五大方法 中医如何治疗慢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其病位在胆,从病理变化来看,无不涉及到肝、脾、胃的功能改变,可谓肝胆一体,疏通为先,脾胃一体,升降则安。辨治慢性胆囊炎要掌握利胆必疏肝,肝气疏达则胆腑通畅。胆病及脾殃胃,使其纳化失司,故上腹饱满,食欲减退,消化不良等症状尤为多见,治以畅胆和胃,健脾运化相辅相成。在胆病的发展过程中,诸如气滞,湿热,血瘀或是虚损等病理机制往往不同程度地交织在一起,使病情变得更为复杂,因此按常规治疗一般应从五个方面加以调治。(一)肝郁气滞:主证:肝郁气滞,胆腑失疏,不通则痛。胆胃失和则患者以胁痛胃脘痛为主,伴有善怒叹息,恶心嗳气,舌苔薄白或黄,脉弦细或紧。痛胃脘痛为主,伴有善怒叹息,恶心嗳气,舌苔薄白或黄,脉弦细或紧。治则:疏肝解郁,活血调胃。方药:柴胡疏肝汤加减。药用柴胡、郁金、枳实、白芍药、川芎、延胡索、香附、当归、茯苓、丹参、姜黄、川楝子、陈皮等。(二)肝胆湿热:主证:湿热蕴聚肝胆,郁而化火;灼伤津液则口苦咽干,嗳腐纳呆,便秘尿赤。湿热郁久必挟瘀,故患者胁痛拒按,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治则:清利肝胆湿热,调和中焦脾胃。方药:大柴胡汤合薏苡仁汤加减。药用柴胡、黄芩、半夏、白芍药、枳实、大黄、栀子、薏苡

仁、茵陈、金钱草、鸡内金、全栝楼、白术、竹茹、陈皮等。慢性胆囊炎长期不愈者仍需轻泻胆热,增强促进胆汁排泄,以助消化功能。(三)脾肾两虚:主证:慢性胆囊炎反复不愈,病久多有脾肾俱虚证候,加之平时严格忌口,终年以素食为主,故证见面色无华,右胁隐痛缠绵,喜按喜温,食少便溏,心悸晕眩,虚烦少寐,月经不调,舌淡苔白或少苔,脉弦细或虚弱无力等。治则:健脾补肾。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药用党参、白芍药、山茱萸、茯苓、白术、枸杞子、黄精、砂仁、酸枣仁。慢性胆囊炎属中医之胁痛、肝胆气结等范畴,可分以下2型辨证施冶。(四)胆胃不和型: 症见胸肋胀满,暖气频作,忍心呕逆,口苦纳呆,大使不调,右上腹时有隐痛,每遇倩志不遂则诸症加重,舌谈红苔薄白,脉弦。治宜:疏肝利胆和胃。可选用:逍遥丸、加味逍遥丸、四逆散、保和丸、木香顺气丸等。(五)肝胆气结型:症见人右上腹间歇性闷痛或隐痛,并放射右腰背部,常有口苦,恶心,食欲不佳,或食后皖济,每因进食油腻后诸症加重,舌淡,边尖多红,苔薄白或微黄,脉弦。治宜:疏肝利胆散结。可选用:消炎利胆片、舒肝止痛丸、肝胆炎片、利胆片等。此外,并发结石的患者可配合服用胆石通、利胆排石片等。 (责任编辑:吴敏)

胆囊炎中医诊疗方案

胆囊炎(结石) 胆结石、胆囊炎是因情志不畅,过食肥甘油腻等导致肝气不舒,脾失健运,湿热内生,热煎胆汁,凝结成石;石阻胆道,遂生诸证。不同类型的胆结石、胆囊炎因表现的证候不同而有不同的治法。是当今的多发病、常见病,两种病变常伴随发生,祖国医学认为,胆结石、胆囊炎属“胁痛”、“黄疸”等范畴。 一.诊断 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胆石症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二.中医治疗 (一)辨证论治:使用中医药疗法治疗胆囊炎亦收到很好的效果,结合我科临床实际,我们总结常见的几种证型: 1.肝胆湿热型:右胁下或上腹绞痛,或持续或阵发,痛引胸胁肩背。口苦,咽干,恶心呕吐,口渴喜冷饮,厌油腻,脘胀腹满,痛处拒按或能触及肿大的胆囊,伴发热或黄疸,尿深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治以清热除湿,理气和营,止痛散结。方药清肝Ⅰ号加减,常用药柴胡,黄芩,海金砂,金钱草,鸡内金,川郁金,金铃子,白芍,炒枳实,赤茯苓,车前子。2.肝郁气滞型:右胁下或上腹部痛,轻重不一或阵发性绞痛难忍,痛引肩背或仅有右胁胀痛不舒,胸脘发闷。常有嗳气,口苦,咽干,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舌红苔白,脉弦。治宜舒肝利胆,理气通腑。方用本院协定方疏肝Ⅰ号加减,常用药柴胡、郁金、枳实、木香、金钱草、广陈皮、虎杖、玄明粉、矾石、板蓝根、制大黄等。疼痛重者可加元胡、川楝子;食欲差者可加陈皮、竹茹。 2.其他疗法 1.中医药溶石碎石促排石(适于结石细沙样而且少胆囊功能完好的患者),这里重点推荐我院制剂胆石宁袋泡剂,它是根据舒肝止痛,清热利胆,通腑排石的中医理论研制的方剂,经过多年的临床运用,具有疗效好,服用方便,奏效快等优点,曾多次获市县科技进步奖,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2.溶石疗法(口服胆酸等药物溶石) 3.外科手术法,对内科治疗效果不佳的情况,可考虑外科手术治疗。三.疗效评估: 中西医结合治疗胆囊炎、胆结石是临床发展的方向,尤其是在慢性胆囊炎、溶石、排石方面,中药有明显的优势,同时对患者症状缓解亦有一定作用,我院制剂胆石宁袋泡剂,它是根据舒肝止痛,清热利胆,通腑排石的中医理论研制的方剂,对胆结石合并胆囊炎患者尤其适合,经过多年的临床运用,

胆胀(胆囊炎)中医护理方案.

胆胀(胆囊炎)中医护理方案(试行)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肝胆郁滞证:右胁胀满疼痛,痛引右肩,遇怒加重,胸闷脘胀,善太息,嗳气频作,吞酸嗳腐。苔白腻。 (二)肝胆湿热证:右胁胀满疼痛,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口苦心烦,大便粘滞,或见黄疸。舌红苔黄腻。 (三)气滞血瘀证:右胁刺痛较剧,痛有定处而拒按,面色晦暗,口干口苦。舌质紫暗或舌边有瘀斑。 (四)肝郁脾虚证:右胁胀痛,倦怠乏力,情绪抑郁或烦躁易怒,腹胀,嗳气叹息,口苦,恶心呕吐,食少纳呆,大便稀溏或便秘。舌淡或暗,苔白。 (五)胆腑郁热证:右胁灼热疼痛,或绞痛或胀痛或钝痛或剧痛。疼痛放射至右肩胛,脘腹不舒,恶心呕吐,大便不畅或见黄疸或伴发热。舌质红,苔黄。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右胁疼痛 1.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及缓解因素,与饮食、体位、睡眠的关系。若疼痛剧烈、可能有出血或出现休克现象者,立即报告医生。 2.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给予精神安慰;禁饮食,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3.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胆囊穴、章门、期门等穴。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右侧肝俞、右侧胆俞、太冲、侠溪等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肝、胆、交感、神门等穴。 6.遵医嘱穴位注射:取胆囊等穴。 7.遵医嘱肝病治疗仪治疗。 (二)右胁胀满不适 1.观察胀满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 2.鼓励患者饭后适当运动,保持大便通畅。 3.腹部行顺时针方向按摩。 4.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脾俞、胃俞、神阙、中脘等穴。 5.遵医嘱穴位注射,取足三里、胆囊等穴。 6.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肝、胆、大肠、交感等穴。 7.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胆囊、天枢等穴。 (三)嗳气、恶心、呕吐 1.观察嗳气、恶心、呕吐的频率、程度与饮食的关系。 2.指导患者饭后不宜立即平卧。 3.呕吐患者汤药宜少量频服,服药前用生姜汁数滴滴于舌面或姜片含于舌下,以减轻呕吐。 4.遵医嘱穴位注射,取双侧足三里、胆囊等穴。 5.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合谷、中脘、胆囊等穴。 6.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胆囊、胃、内分泌、交感、神门等穴。 7.遵医嘱艾灸,取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等穴。

中医治疗慢性胆囊炎50例疗效分析

中医治疗慢性胆囊炎50例疗效分析 发表时间:2011-09-30T15:08:47.717Z 来源:《中国健康月刊(学术版)》2011年第8期供稿作者:唐川黔[导读] 慢性胆囊炎是生活中的一种常见的病症,其反复发作,久治难愈。 唐川黔 【摘要】目的:研究利用中医治疗的方法来对慢性胆囊炎进行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2008年5月-2010年5月所收治的180例慢性胆囊炎患者,通过抽样选择的方法来选出100例慢性胆囊炎患者,并将其划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有50例。对治疗组采用中医治疗的方法,对对照组则采用西医治疗的方法,二者进行观察治疗比较。结果:进行中医治疗的治疗组的治愈率为62.38%,总的治疗有效率为93.86%;进行西药治疗的对照组的治愈率为40.26%,总的治疗有效率为71.33%。通过观察治疗比较得出,进行中医治疗的治疗组明显优于进行西药治疗的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中医方治疗的方法来对慢性胆囊炎进行治疗有独特的、良好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中医治疗;西医治疗;慢性胆囊炎;疗效分析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chronic cholecystitus 50 example curative effect analysis Tang Chuanqian 【Abstract】Goal: The research comes using the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s method to the chronic cholecystitus to carry on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Method: 180 example chronic cholecystitus patient who in May, 2008 - May, 2010 admits to my courtyard, selects 100 example chronic cholecystitus patient through the sampling choice's method, and divides it into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each group has 50 examples respectively. To treats the group to use the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the method, uses the method which to the control group the doctor practicing western medicine treats, two carry on the observation treatment comparison. Finally: Carries on the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the treatment group's cure rate is 62.38%, total treatment effectiveness is 93.86%; Carries on the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control group's cure rate is 40.26%, total treatment effectiveness is 71.33%. Obtains through the observation treatment comparison, carries on the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the treatment group to surpass obviously carries on the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the control group, betwee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s difference existence statistics significance (P>0.05). Conclusion: Comes using the medicinal prescription treatment's method to the chronic cholecystitus to carry on the treatment to have uniquely, the good clinical effect. 【Key words】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Doctor practicing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Chronic cholecystitus; Curative effect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R62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8-0429-02 1前言 慢性胆囊炎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一种胆囊疾病,是由于结石、炎症等疾病的治疗不彻底而反复发作,慢性胆囊炎还有可能是急性胆囊炎没有完全治愈所遗留的后遗症。慢性胆囊炎患者的发作会在进食之后会或是在夜间发作,伴恶心、呕吐或消化不良等症状,可放射至后背。如果胆囊炎长期发炎、久治不愈,人体胆囊壁就会受到刺激而导致纤维组织的增生、囊壁增厚并和周围的组织发生粘连,胆囊壁的疤痕收缩就会出现胆囊萎缩,导致囊腔的完全闭合,以至于胆囊功能的减退,甚至是完全丧失功能。近些年,随着社会环境、生活方式还有经济文化的逐渐改变,慢性胆囊炎的病发率也呈现出一个上升的趋势,严重阻碍影响了胆囊炎患者的生活。笔者针对我院2008年5月-2010年5月所收治的180例慢性胆囊炎患者进行研究,旨在对中医的治疗方法对胆囊炎的治疗疗效进行分析探讨。 2材料方法 2.1一般材料:2008年5月-2010年5月这段时间我院共收治了180例慢性胆囊炎患者,其中男性患者有98例,女性患者有72例,年龄在25-75岁之间。通过抽样选择的方法来选出100例慢性胆囊炎患者,并将其划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有50例。其中,治疗组有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分布在25岁-70岁,平均年龄58岁;对照组有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段分布在27-73岁,平均52岁。对治疗组采用中医治疗的方法,对对照组则采用西医治疗的方法,并且对二者进行观察治疗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患者都伴有厌油腻食物、胆源性消化不良、上腹部闷胀、胃部灼热、嗳气等症状,二组的患者全部都属于慢性胆囊炎的诊断。 2.2治疗方法 2.2.1治疗组:中医治疗方法 2.2.1.1脾胃气虚型:主要的临床症状:神疲乏力、舌质淡白、脘腹胀闷、肢体倦怠、脉缓无力。中医治疗方法:理气和中、健补脾胃。中医用药:木香15g、甘草10g、陈皮15g、白术15g、人参10g、茯苓20g、砂仁10g、半夏15g。中药解方:甘草调药和中,益气健脾;白术、人参补脾胃之气;木香、砂仁补气健脾,和胃止泻;陈皮、半夏和胃消胀;茯苓健脾化湿并止泻。 2.2.1.2肝胆湿热型:主要的临床症状:脘闷腹胀、胸胁苦满、口苦口粘。伴随的次症:食欲不振、食少纳呆、身目鲜黄、肌肤瘙痒、恶心呕吐、口干不想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脉症状: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中医治疗方法:疏肝利胆,清热解毒。中医用药:甘草10g、山栀10g、大青叶20g、川楝子10g、柴胡15g、茵陈30g、金钱草30g、公英20g、郁金15g、元胡10g。中药解方:甘草调药和中,益气健脾;山栀、大青叶助茵陈清热化湿;柴胡疏肝利胆;金钱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 2.2.1.3阴虚湿郁型:主要的临床症状:胃脘不适、时时隐痛、口干且苦、夜间加重、食后胃脘胀痛、大便干结。舌脉症状:舌质红,苔黄腻,脉弦细数。中医治疗方法:运脾化湿、养胃益阴。中医用药:陈皮10g、泽泻10g、知母10g、白芍15g、麦冬10g、生地黄10g、太子参10g、绿萼梅15g、丹皮15、大黄10g、枸杞子15g、沙参25。 2.2.1.4脾肾阳虚型:主要的临床症状:腰膝酸软、头晕乏力、畏寒肢冷、脘腹胀满。舌脉症状:舌淡苔白、脉弱无力。中医治疗方法:温补脾肾。中医用药:炙甘草10g、枳壳10g、云苓20g、干姜15g、木香10g、肉桂10g、白术20g、党参20克。中药解方:炙甘草益气滋阴、健脾气;木香、枳壳行气和中;肉桂、干姜温补脾肾之阳,健运止泻;白术、党参补气健脾;云苓健脾化湿并止泻。 2.2.2对照组:西医治疗方法:对照组慢性胆囊炎的患者的治疗通过西医来进行治疗:利胆消炎、低脂饮食。口服利胆药物,比如保胆健素、消炎利胆片、50%的硫酸镁、清肝利胆口服液等,每日服用三次;使用消石素、鹅去氧胆酸、熊去氧胆酸等溶石;使用抗生素来进行消炎治疗,能够选用灭滴灵静脉点滴和氨苄青霉素来进行治疗,疗程1至2周;对于幽门弯曲菌感染阳性患者,加服阿莫西林0.5g,每日服用3次,连续服用2周;若是慢性胆囊炎患者的体内生有寄生虫的话要进行驱虫治疗。

胆囊炎的中医治疗

胆囊炎的中医治疗 □山东省淄博市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曹元成 慢性胆囊炎的临床表现多不典型,亦不明显。平时可能经常有右上腹部隐痛、腹胀、嗳气、恶心和厌食油腻食物等消化不良症状,有的病人则感右肩胛下,右季肋或右腰等处隐痛。在站立、运动及冷水浴后更为明显。病人右上腹肋缘下有轻度压痛,或压之有不适感。B超检查可见胆囊引人注目或增大,排空功能障碍。口服胆囊造影剂发现有结石时,则诊断可以确定。辩证分型 1)肝郁气滞症状:右上腹绞痛阵作,疼痛向肩背放射,每因情志之变动加剧,饮食减少,或有口苦、嗳气、恶心、呕吐,可件轻度发热恶寒。舌稍红苔腻,脉弦紧。 证候分析:情志不舒,肝气失于条达,胆汁排泄不畅,故有右上腹绞痛阵作、疼痛向肩背放射、每因情志之变动加剧;肝气犯胃,胃失和降,可有饮食减少、口苦、嗳气、恶心、呕吐;肝胆郁滞化热,则可伴轻度发热恶寒;舌苔薄腻、脉弦紧为肝胆气滞之象。 治则:疏肝利胆。行气止痛。 方药:舒肝汤:柴胡12克,郁金12克,香附12克,木香12克,佛手15克,莱菔子20克,鸡内金15克,苦参12克,胆草12克,山楂12克,枳壳12克,厚朴12克,川楝子12克,元胡5克,甘草6克,水煎服。舒肝丸、胃立康口服。 2)湿热熏蒸症状:持续性右上腹胀痛或绞痛,痛引肩背,发热畏寒发作,胸闷纳呆,泛恶呕逆,口苦咽干。舌苔黄腻,脉弦紧。 证候分析:湿热蕴结于肝胆,肝络失和,胆不疏泄,故有持续性右上腹胀痛或绞痛;胆经行于身体之侧,故痛引肩背;湿热内结,邪热炽盛,故有发热畏寒;湿热中阻,脾胃受困,故见胸闷纳呆、泛恶呕逆、口苦咽干;舌苔黄腻、脉弦紧是为肝胆湿热之象。治则:清利肝胆,化湿排石。 方药:泻胆汤:龙胆草12克,郁金12克,黄芩12克,柴胡12克,黄柏12克,鸡内金12克,公英30克,地丁20克,滑石20克,虎杖15克,金钱草30克,苦参15克,泽泻12克,木通12克,甘草6克,水煎服。泻肝丸、莲芝丸口服。 3)热结血瘀症状:胁痛如刺,持续不解,入夜尤甚,痛引肩背,疼痛部位可触及积块,胸腹胀满,黄疽不退,寒热时发,便秘尿黄。舌质紫黯,唇舌有瘀斑,脉弦数。 证候分析:气郁热结日久,血行不畅,瘀血停积,则胁痛如刺、持续不解、入夜尤甚;胆经行于身体之侧,故痛引肩背;瘀血有形测疼痛部位可触及积块;气滞则胸腹胀满;热结则寒热时发;气郁热结,瘀血停积,胆汁排泄受阻,故有黄疽不退;邪热下迫大肠和膀胱,则有便秘尿黄;舌质紫黯、唇舌有瘀斑、脉弦数是为瘀血之证。治则:活血化瘀,清热攻下。 方药:清热化瘀汤:双花30克,连翘30克,菊花15克,虎杖12克,公英30克,地丁20克,红花12克,桃仁12克,三棱12克,莪术12克,大黄6克,柴胡12克,金钱草30克,甘草6克,水煎服。活血胶囊、大黄丸口服。 4)脓毒壅滞症状:脘腹、胁肋绞痛拒按,痛引肩背,持续不止,胸腹满闷,壮热寒战,汗出,黄疸,甚则谵语神昏,便秘溲黄。舌质红绛,苔黄糙,脉细数。 证候分析:湿热日久,脓毒壅滞肝胆,气机受阻,故脘腹、胁肋绞痛拒按、持续不止、腹部胀满;胆经行于身体之侧,故痛引肩背;邪热脓毒炽盛,故壮热寒战、汗出;邪热脓毒迫使胆汁外溢,则见黄疸;邪热脓毒扰乱心神,则谵语神昏;邪热下迫大肠和膀胱,可有便秘溲黄;舌质红绛、苔黄糙、脉细数是为湿热脓毒壅滞之征。 治则:清热透脓,化瘀解毒。 方药:化毒汤:金钱草30克,鸡内金12克,柴胡12克,郁金12克,香附12克,苦参15克,泽泻12克,虎杖15克,公英30克,地丁30克,败酱30克,黄柏12克,黄连10克,大黄6克,茵陈20克,山楂15克,甘草6克,水煎服。热炎宁、胆石清口服。

结肠炎偏方有效

结肠炎偏方有效(转载) 一、玉米棒的芯子,粉碎,炒成微焦,温开水送服,早晚各一勺,两天见效; 二、生姜片,用滚油炸成微焦,每次嚼食两片,每日两三次,当天治愈。不过,不管用哪种方法,治好后都要连用两次以巩固疗效。 三鲜马齿苋30-60克煎水1饭碗,冲入捣烂的大蒜泥lO-15克,过滤得汁,酌加糖,1日2次。 四白木耳5-20克,浸泡数小时,以文火煮烂,酌加冰糖,每日2次。 五每晚将250g山药煮而食之。 结肠炎偏方发表时间:2010-05-09 发表者:赵东奇 (访问人次:3344) 民间中医授我治疗结肠炎偏方,拿出与同道分享,组方为;栗壳10g,金银花10g,放于新瓦上小火倍干,共同研面,温水一次冲服.一般两次即可,效果神速.- 清晨起床后,取一块拇指大小的生姜,洗净后用小刀将皮削掉,切成薄片,嚼碎后用温开水送服。 午、食疗用姜片当菜用。我爱人患肠炎半年多,用上述方法治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隔姜灸神厥穴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从去年秋天开始,我每天早晨喝绿豆汤泡黄芪,下午吃五颗大红枣,晚上用热水泡脚绿豆汤是清肝火的,可以改善上热,黄芪是养脾的,之所以泡而不是煮,主要是怕上火。具体做法是:绿豆一大把,加水煮十分钟,倒入容器中加五大片黄芪浸泡,十五分钟后喝光。早饭尽量喝粥,粥本身也有滋润肠道的功能。大红枣尽量买好一点的,可当零食。红枣能健脾开胃,而且是维生素C之王,铁含量也高,补气血。而泡脚的用意在于改善下寒,促进血液循环。如果条件允许,最好每周做一次足疗,多按摩一下脚底穴位和下肢,耐受力强的还可以试试藏式蒸足,让人大汗淋漓,颇能改善血液循环。 三个月之后,我的结肠炎好了一半,除了偶尔喝酒时发作外,基本上康复了。 在实践过程中,我发现此法又与睡眠有相关性,睡眠不好则容易出现血压波动,对于老年人来说,每天睡觉前泡泡脚多半睡得好。下面就讲讲我是如何治好结肠炎的吧。 我自己研究了一下,知道这个病是一个模糊型疾病,没有对症药,病因也不能精确描述,但与饮食不周和长期精神紧张有关,流行于白领阶层,多见于工作压力大、心情郁闷、常吃夜宵之人群。开始我从养的角度下手,喝了半年多的益力多,意在培养肠道内有益菌的数量,效果明显,但一停用则立即反弹。从去年开始,我从中医的角度猜测可能是体内湿气重,所以经常吃薏米和红豆排湿,但效果时好时坏,似乎也不完全对症,直到去年夏天求教我的中医师傅,他诊断的结果是上热下寒症,典型的肝克脾,根在脾虚。 在五脏之中,脾为后天之本,主五脏之调和,畏寒,忌思虑过度。在现实生活中,脾不好的人,除了消化排泄不正常之外,体型上则过胖或者过瘦。对中医来说,无论是腹泄还是便秘,都得从调理脾脏入手。 慢性结肠炎,临床又叫激惹性肠炎。下腹痛,便稀,常伴粘液便,重时带血,时好时坏,延绵多年甚至几十年。药物治疗效不明显,与精神因素密切相关,故称“激惹——精神剌激惹的祸”。 1、双手叠合,以脐为轴心、以下腹为重点,旋转式按摩,顺(时针)30,逆30圏,触到痛处稍为加

胆囊结石中医诊疗方案

胆胀(结石性胆囊炎)中医诊疗方案 胆囊炎是常见疾病,按发病急缓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胆囊炎又根据其内有无结石分为结石性和无结石性胆囊炎。胆囊炎,与胆石病常为因果关系。胆囊炎症多先有胆囊结石,当胆石引起胆囊管梗阻时,胆汁淤积,细菌繁殖,发生感染而致胆囊炎;也有一部分无结石性胆囊炎,是由于胆囊功能异常,排空功能障碍,或致病细菌自血循环传播而引起。胆管炎症可由于胆管结石和肠道致病细菌逆行感染引起,少数由胆管癌和胆道蛔虫病所致。而胆道经常的感染发生炎症,尤其是大肠杆菌和厌氧菌属的感染,又是原发性胆管结石的致病因素。本病属于中医的胆胀、胁痛范畴。 一、诊断 西医诊断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外科学》(第六版)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中医诊断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外科学》(2002版,主编赵尚华)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西医诊断标准: 1.病史:患者常有右胁隐痛史、厌油、劳累或生气后常引起疼痛发作,有的并有典型的胆绞痛史或黄疸史。 2.症状:(1)腹痛,常为右上腹或上腹中部,大多向右肩背部放射。 (2)大多数患者在腹痛发作的同时,均有不同程度的恶寒发热。 (3)可伴恶心呕吐、黄疸等症状。 3.体征:在慢性间歇期体征不明显,急性炎症期可有体温上升或黄疸,上腹部压痛明显,或有反跳痛,或可触到肿大之胆囊,莫菲氏征阳性,波阿氏征阳性。 4.检查 (1)慢性间歇期实验室检查变化不明显,急性发作期可见白细胞上升,中性升高,GPT、转肽酶、胆红素均升高,尤其是直接胆红素升高明显,提示梗阻性黄疸。 (2)B型超声:胆道系统炎症可见到胆管壁或胆囊壁毛糙不光滑或增厚,正常胆囊壁厚度不超过0.4cm,若超过此限度往往表示有过慢性炎症。若在B超上见有强光团并拖

最强中药配方-常用处方

最强中药配方,常用处方 药对是介于中药学和方剂学之间的一门学科。可分为要对配伍、药对成方和药对组拆三方面的内容。药对是中医临床常用的相对固定的2药味的配伍组合,是中药配伍应用中的基本形式。常用药对【威灵仙葛根】各10g 通络祛风、解痉止痛,适用于颈椎病之颈项强痛并证。【海桐皮豨签草】10~15g 祛风湿,适用于风湿痹病。【附子肉桂】 5~10g(先煎);1.5~3g(煎服)、1~1.5g(吞服) 温阳祛寒,适用于命门火衰证。主治命门火衰。【附子干姜】3~10g(先煎);2~8g 温阳祛寒、温补脾肾,适用于阳气衰微、阴寒内盛之里虚寒证。脾肾阳虚适用。【桂枝附子】5~10g;10g(先煎) 温阳固表、温阳化气,适用于风湿表虚证、肾阳不足之腰痛。【枣仁柏子仁】养心安神,适用于血虚失眠证。【龙骨牡蛎】20~30g 镇惊、收敛,适用于肝阳上亢之惊、痫病,滑泄不止诸证。重镇心肝生用;固摄收涩锻用。【磁石珍珠母】各30g,先煎。定惊安神,适用于心悸、少寐病。【旋覆花代赭石】10g(包煎);20~30g(先煎) 降逆涤饮,适用于痰饮呕吐、咳嗽气喘病证。【全蝎蜈蚣】6只;3只熄风止痉,适用于各种痉病。研磨吞服,1.5g/bid,病重者加倍。【地龙僵蚕】各10g 抗癫痫、止痛,适用于肝阳挟痰之癫痫、头痛。小儿按年龄适当减

少。【川芎露蜂房】10~15g;10g 散风止痛,适用于剧烈的偏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仅可治标,中病即止,不宜久服。【全蝎露蜂房】1.5~3g(煎服)、0.5~1g(吞服);3~10g 适用于邪躆脉络、久治不愈之病证。有毒,只宜暂用,不能久服。【僵蚕蝉衣】3~8g;3~6g 祛风除疹,适用于风热瘾疹之病证。【代赭石牛膝】30g(先煎);10~15g 滋补肝肾、降逆下行,适用于肝阳上亢之眩晕、耳鸣。【陈皮青皮】10g;5~10g 理气健脾,适用于肝胃气郁之脘痞病证。效果较小。【枳实厚朴】除胀消痞,适用于气滞湿阻之痞满证。效果较大。【香附川楝子】各10g 理气止痛,适用于肝郁气滞之脘协痛、痛经病。治气分郁滞。【延胡索川楝子】各10g 理气、活血、止痛,适用于气滞血瘀之脘腹痛。治气滞血瘀。长于止痛。【柴胡郁金】3~10g;10~15g 行气活血,适用于气血瘀滞之协痛、闭经病。长于疏泄。【川楝子路路通】各10g 疏肝通络,适用于肝郁之疝气。【槟榔沈香】10g;1~3g(煎服后下)、0.5~1g(研磨冲服) 理气降逆,适用于气滞气逆证。药力峻猛。【小茴香沈香】1~3g;后下、3~5g(煎服)、2~3g(吞服研磨) 理气止痛,适用于肝郁气滞之腹痛。药力和缓。【莪朮三棱】各10g 行气散血,适用于血瘀气滞症瘕病。【鸡内金三棱】3~8g;3~10g 消症瘕、通月经,适用于血瘀型闭茎、症瘕。要节房欲、忌冷物、勿劳乏,坚持数月才能奏效。【桃

治疗胆囊炎偏方几则

治疗胆囊炎偏方几则 一、玉米须茵陈饮: 玉米须、茵陈各30g。水煎代茶饮。 二、鸡胆汁黄瓜饮: 1、配方:黄瓜100g,洗净煎水100mI,新鲜鸡胆1个,取汁冲服。 2、功效:黄瓜味苦性寒,能消炎菌;鸡胆汁苦寒有清热利胆、杀菌消炎之功效。此方对胆囊炎、胆石症有很好疗效。 3、宜忌:此方大寒,对素有虚寒证患者不宜。 三、冬瓜皮汤: 冬瓜皮60~90g。加水煎煮至烂熟成汤。日分2~3次服。 四、黄瓜饮; 黄瓜100g,鸡蛋清适量。先用水煮黄瓜,临熟时去留汁,再入鸡蛋清服之。 五、鲤鱼赤小豆陈皮粥: 鲤鱼一条,赤小豆120g,陈皮6g。将鱼去及内脏后洗净,放入锅内,加水适量,入豆、陈皮同煮,至烂熟成粥,去鱼骨。不拘时食之。 六、金钱败酱茵陈茶: 1、配方:金钱草、败酱草、茵陈各30g,煎汁1000mI,加白糖适量温服代茶。 2、功效:金钱草甘咸微寒,入肝、胆、肾、膀胱经,功能利胆

排石,清热解毒;败酱草辛苦微寒,能清热解毒化消炎,配茵陈消炎利胆。此茶有排石利胆消炎作用,经临床多次验证,效果良好。 3、宜忌:须多服方见疗效,慢性胆囊炎患者,可经常用之。 七、消炎利胆茶: 1、配方:玉米须、蒲公英、茵陈各30g,加水100mI,煎去渣,加白糖适量,温服。每日3次,每次250mI。 2、功效:玉米须甘平,能利尿利胆,清热消炎;蒲公英甘苦性平,能健胃利胆,抗菌消炎;菌陈甘苦微寒,有张胆管利胆清热及进肝细胞再生作用。此茶对胆囊炎、胆结石发热疼痛期,有显着;疗效。但必须大量饮用。 3、宜忌:此方对急性黄型肝炎亦宜。 八、消石散: 1、配方:金粉20g,白矾粉15g,火粉30g,滑石粉60g,甘草粉10g,研细,混合,每服10g,大麦粥汁送下,每日3次。 2、功效:金味辛苦性寒,入肝、胆、心、肺经,幸开苦降,芳香透达,能行气去,清心解,用治胆结石取其利胆之功;白矾酸寒入胆,能清胆经之热,有消化之功,对阻塞性黄有效;滑石甘寒,能利水清热消炎;石幸苦咸,大温,入三焦、胃与大肠,能破坚积,荡宿,逐通,虽其性大温,但能治疗火之疾,即〈内经〉“火以发之”的用意,故与大队寒药为伍,可减其大温;甘草、麦粥以调和其药性,所以绝对安全。 3、宜忌:此对方因胆囊炎、胆石症而发热者甚有效。

治胆囊炎秘方

变通大柴胡汤 【来源】刘渡舟,《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柴胡18克,大黄、白芍、枳实、黄芩、半夏、郁金各9克,生姜12克。 【用法】每日1~2剂,水煎服,日服2~4次。 【功用】疏肝利胆。 【方解】方中柴胡味苦微辛,气平微寒,具轻清上升、宣透疏达之性,长于疏泄肝胆之邪热,与黄芩相伍能和解表里、清热利湿;与白芍同用,能柔肝舒肝止痛;半夏、生姜化湿和中、降逆止呕;大黄、枳实泻腑清热、利胆消炎;郁金辛开苦降、性寒泄热,入气分行气解郁,入血分凉血化瘀,为血中气药,并有利胆之功。诸药合用,共奏疏肝理气,清热利湿,通腑利胆之效。本方既能治“本”(抗菌、消炎),又能治“标”(止痛、退热),诚为一首治疗急性胆囊炎的有效方剂。 【主治】急性胆囊炎(证属肝胆湿热者)。临床以胁痛、发热、厌油、恶心、便干,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为特征。 【疗效】屡用屡验,效果颇佳。 【附记】本方多为苦寒之品,故对脾胃虚弱、正气不足之急性胆囊炎不相宜,忌用。临证当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不可套用照搬,方能取得好的疗效。 变通一贯煎 【来源】顾伯华,《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生地12克,首乌、枸杞各9克,茵陈、虎杖各12克,生大黄6~9克(后入),生山楂12克,鸡内金3克(研粉分吞),麦芽12克,玫瑰花3克,佛手6克,绿萼梅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养肝柔肝,疏肝利胆。 【方解】胆囊炎、胆石症多为肝胆湿热之标实证,又有肝阴不足之本虚证,本虚标实,治当兼顾。故方中以生地、首乌、枸杞甘寒补肾、滋水涵木、养肝柔肝;茵陈、虎杖、大黄清热利胆、消炎化石;山楂、麦

芽、内金消食化滞以健胃,内金尚有化石之能;玫瑰花舒肝和血;佛手、绿萼梅舒肝理气。诸药合用,共奏滋水涵木,疏肝利胆之效。本方标本兼顾,一方面滋阴扶正,使水生木旺而不恋邪,一方面清泻祛邪,使炎消石溶而不伤正,相反相成,正复邪除,故收效颇著。 【主治】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证属肝阴不足者)。临床胁痛隐隐,体倦乏力,口干咽澡,头晕目涩,舌质红,体瘦小,苔薄黄或少苔,脉弦细为特征。 【疗效】临床屡用,收效颇著。 金钱利胆汤 【来源】张羹梅,《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金钱草60克,平地木、板蓝根各30克,枳壳9克,柴胡3克,赤芍、白芍各9克,生军3克(生大黄,后下),生甘草3克,硝矾丸克(分吞)。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疏肝清热,利胆排石。 【方解】方中金钱草功擅清热利湿、利胆、溶石、排石为君;硝矾丸、生军利胆排石、溶石为臣;板蓝根、柴胡、枳壳疏肝清热解毒;赤白芍、平地木养血、凉血、活血为佐;生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为使。诸药相伍为用,共奏清热、利胆、排石之功。 【主治】胆囊炎、胆石症(证属肝胆湿热者)。临床以胁痛、寒热、厌油、口苦、便干、尿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为特征。 【疗效】多年应用,每收良效。一般服10剂即可见效。 加味五金汤 【来源】俞慎初,《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金钱草30克,海金砂15克,鸡内金、金铃子、川郁金各10克,玉米须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胆囊炎中医辩证和治疗方法大全

胆囊炎中医辩证和治疗方法大全 急性胆囊炎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胆囊急性化脓性感染,80%~95%的急性胆囊炎由于胆囊结石引起;另有10%左右的患者并无胆囊结石,而是因细菌感染、创伤、化学刺激所致,称为非结石性急性胆囊炎。本病是急腹症的常见病因之一,其发病率仅次于急性阑尾炎。男女发病比例为1:3左右。本病属中医“胆胀”、“胁痛”、“腹痛”、“黄疸”等范畴。 【辨证分型】 肝郁气滞:右上腹或剑突下间歇性隐痛,可牵扯至肩背部疼痛,可有低热,咽干,性急易烦,食欲缺乏。舌淡红,苔薄白或微黄,脉弦或弦紧。 [治法方药] 疏肝利胆,行气止痛。四逆散加味。主要药物:甘草、枳实、柴胡、芍药。咳者,加五味子、干姜;悸者,加桂枝;小便不利者,加茯苓;腹中痛者,加附子。 肝胆湿热:右胁或上腹部疼痛、拒按,呈持续性绞痛,阵发性加剧,其痛多向右肩部放射,脘腹胀满,身热口渴或恶寒发热,或恶心呕吐,纳呆,多有目黄,身黄。舌偏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方药] 疏肝利胆,清热利湿。四逆散合茵陈蒿汤加减。主要药物:茵陈、栀子、大黄、柴胡、枳实、芍药、炙甘草。

毒热内蕴:寒战高热,右胁及脘腹疼痛拒按,黄疸加重,尿短赤,大便秘结,甚则神昏,气促,肢冷。舌绛红、干燥,苔腻或灰黑,无苔,脉弦数或细数。 [治法方药] 清热解毒,通里攻下。大承气汤合茵陈蒿汤加减。主要药物:茵陈、栀子、大黄、厚朴、芒硝、枳实。 肝阴不足:右胁痛,多呈隐痛,头目眩晕,口干,耳聋耳鸣,急躁易怒,少寐多梦。舌红或有裂纹或见光剥苔,脉弦细。 [治法方药] 养阴柔肝,酸甘利胆。一贯煎加减。主要药物:北沙参、麦冬、当归身、生地黄、枸杞子、川楝子。 【其它疗法】 1.针刺疗法 (1)取穴:日月、期门、肝俞,配内关、阳陵泉、太冲。手法:针用泻法(取左侧卧位,均针右侧),每5分钟行针一次,留30分钟。随证加减:高热不退可加合谷、曲池、大椎;恶心、呕吐可加足三里、中脘。 (2)主穴:①右胆俞、日月、中脘;②右胆俞、期门、日月。配穴:足三里(或胆囊穴)、阳陵泉、丘墟、太冲。手法:每次取主穴和1~2对配穴,针用泻法,留针30分钟,每3~5分钟行针一次,每日治

中医治疗胆囊炎的偏方

中医治疗胆囊炎的偏方 1、白术白芍治慢性胆囊炎 【功能主治】敛阴止痛,理气健脾。主治慢性胆囊炎。 【偏方组成】土炒白术12克,酒白芍、陈皮各10克,防风6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服。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疗48例,痊愈38例,好转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1.7%。 2、党参合欢皮治慢性胆囊炎 【功能主治】补脾运中,疏泄肝胆。主治慢性胆囊炎。证见右胁 疼痛,痛连右肩胛及右背,食荤及脂肪过多则疼痛加剧,经年累月不愈,体质偏虚,属脾虚肝郁症。 【偏方组成】潞党参、合欢皮各15克,炒白术、白茯苓、陈香橼、金铃子各12克,广除皮6克,甘草、广木香山5克,广郁金10克,参 三七末2克(分冲)。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服。亦可以此方数倍量,共研细末, 过100目筛,水泛为丸如莱菔子大。每服10克,每日3次,开水送下。1个月为1疗程。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疗患者36例,其者痊愈21例,好转1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1.7%。 3、中医治疗胆囊炎的其他偏方 3.1、每天早上一个煮的烂烂的猪手,一瓶啤酒温热,一起吃掉。 3.2、三两江米炒黄擀成面,加上一个猪苦胆汁,再炒炒,捏成丸, 早晚各吃一粒。

3.3、鲜嫩小麦秆100克(采取春天已灌浆,尚未成熟的小麦),白 糖少许。麦秆加水煮半小时左右,加白糖使之微甜代茶饮,每天半小碗,一日3次。 3.4、红瓤西瓜14克,冻粉1.5克,白糖60克,香蕉油1滴,清水 90克。西瓜瓤去掉种子,切碎,挤出瓜汁,冻粉切成寸段,在瓜汁中加 白糖15克,放入冻粉煮化,搅均匀,凉透,凝结成冻,即成西瓜酪。清 水加入剩余白糖烧开,凉透,加上香蕉油,把西瓜酪割成小块,在盘子 四周浇上糖水即成。——适用于胆囊炎,胆石症。 1、饮食护理 胆囊炎患者在发作的时候,在消除炎症的同时,应当采取禁食的措施。当症状有所缓解以后,可以吃点流食,比如豆浆、果子汁、素菜汤、浓米汤等。慢性胆囊炎患者可以吃点瘦肉、鸡肉、鱼肉及蔬菜、水果泥等低脂肪、低胆固醇半流质食物。同时平时应当多喝白开水, 促进胆汁的排出。 2、工作活动 急性胆囊炎患者在发病期间卧床休息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病情 才会平稳,慢性胆囊炎患者在运动的时候也应当慢一点,不可以过度 运动。因为大量活动是会造成疲劳的,这是临床上面诱发胆囊炎的主 要病因,而且活动量比较大,消耗的热量比较多,需要补充的能量就越多,这样会大大降低胆囊的负担。 3、一般护理 术后第1天:肠蠕动恢复后,可饮水,饮水后无腹胀不适,可进流食。忌牛奶、豆浆。 术后第2天:进流食后如无不适,可进清淡半流食两天。 术后第4天:进清淡半流食后如无不适主诉,可进普食。 1、辣椒

慢性胆囊炎合并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

慢性胆囊炎合并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 发表时间:2016-04-11T10:13:17.187Z 来源:《医师在线》2015年12月作者:程福增 [导读]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西营镇卫生院对慢性胆囊炎合并胃炎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西营镇卫生院 250111 摘要:目的:对慢性胆囊炎合并胃炎的中西医治疗方法及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方法:将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86例慢性胆囊炎合并胃炎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西医组与中西结合组,西医组(43例)行单纯西医治疗,中西医结合组(43例)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5.35%,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6.74%,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慢性胆囊炎合并胃炎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胆囊炎;胃炎;中西医 慢性胆囊炎合并但结合为临床多发病与常见,临床多表现为发热、畏寒、呕吐、恶心、黄疸等[1]。临床上治疗该病多采用消炎利胆、溶石药物及手术等方法,可取得一定效果[2]。为了进一步对慢性胆囊炎合并胃炎的治疗方法进行分析探讨,笔者对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86例慢性胆囊炎合并胃炎患者进行随机对照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9年1月~2010年1月期间,我院共收治86例慢性胆囊炎合并胃炎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43例患者,其中男25例,女18例;年龄为21~77岁,平均年龄为(48.4±3.6)岁。观察组43例患者,其中男23例,女20例;年龄为25~75岁,平均年龄为(49.1±4.2)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不具备显著性差异(P>0.05)。 1.2治疗方法 西医组:适当进行禁食,以免刺激性食物促进胆囊收缩而加重疼痛。对剧烈疼痛者可遵医嘱采用止痛、解痉药物治疗。注意补充维生素,进行营养支持,以保持酸碱及电解质平衡。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适当的抗生素,在用药过程中,应密切注意患者的不良反应。 中西结合组:在西医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柴平汤治疗,方剂构成为:黄芩10g、柴胡12g、半夏10g、党参10g、苍术12g、甘草6g、香附10g、生姜6g、陈皮10g、大枣3颗、厚朴10g。其中胁痛者加延胡索10g,热盛者加金银花20g、板蓝根10g、蒲公英10g,湿热症状者加用栀子10g、龙胆草10g,结石者加海金沙10g、鸡内金10g、金钱草10g,明显黄疸者加茵陈10g、金钱草10g。上述药物均以水煎服,取汁200mL,一天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持续1周。 1.3疗效评价 以参考文献标准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3]:显效:胆汁瘀积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B超检查显示胆囊壁光滑,体积正常;有效:胆汁瘀积等临床症状明显缓解,B超检查显示胆囊壁光滑,体积明显减小;无效:临床症状及B超检查指标没有改善,甚至加重。治疗有效率=(显效+有效)/小组人数。 1.4统计学处理 将结果数据录入SPSS22.0软件包处理,对计数资料以X2检验,以例数百分比的形式表示,对计量资料以t检验,以X±S的形式表示,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5.35%,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6.74%,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如表1所示。 3讨论 慢性胆囊炎、慢性胃炎为临床多发病与常见病,且常合并存在,该病的临床症状主要有纳呆、脉弦、苔腻、口苦、恶心、胁胀脘痞等[4-6]。中医认为[7],该病的发病部位主要为脾胃、肝胆,病因主要为外邪侵袭、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损伤脾胃等。临床研究指出[8-10],在慢性胆囊炎合并胃炎的发病过程中,湿邪、饮食及情志为重要发病因素。 柴平汤中小柴胡汤可调畅情志、疏利肝胆、和胃消食、平胃散湿润,方中炙甘草、人参、大枣可健脾胃,诸药联合可更好的祛除病因、兼顾病机、祛邪扶正等,治疗慢性胆囊炎合并胃炎的效果更为确切。本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柴胡汤治疗的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