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热力学》教学大纲-山东大学课程中心

《工程热力学》教学大纲-山东大学课程中心
《工程热力学》教学大纲-山东大学课程中心

山东大学

“工程燃烧学I”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号:0183100310

课程名称:工程燃烧学I

英文名称:Engineering CombustionⅠ

总学分:2 总学时:34 授课学时:30 实验学时:4 上机学时:0

适用对象: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

先修课程:大学物理高等数学热工学流体力学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1、汪军,工程燃烧学,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7

2、霍然等,工程燃烧概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1.9

3、岑可法等,高等燃烧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12

4、严传俊,范玮等,燃烧学(第2版),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7。

5、刘联胜,燃烧理论与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6

6、黄勇,燃烧与燃烧室,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9.9

7、(美)特纳斯著,姚强,李水清,王宇译,燃烧学导论:概念与应用(第2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4

8、C. K. Law, Combustion Phys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9、Poinsot, T. and Veynante, D., Theoretical and Numerical Combustion, 2005.

10、Irvin Glassman, Richard A. Yetter, Combustion, 4th Edition- Elsevier,2008

11、徐通模,燃烧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7

* 在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中第1项为教材,其它为主要参考资料。

一、课程教学目的

工程燃烧学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也是该专业的必修主干课。本课程的授课对象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生,属热动类专业基础必修课。课程主要任务是通过各个教学环节,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对燃烧现象和基本理论的认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燃烧技术中所必须的热化学、燃烧动力学及燃烧过程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掌握热能与动力机械工程中典型燃料的特性、燃烧特点和规律,包括着火的形式和条件、火焰的传播、燃烧产物的生成机理、新型燃烧技术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对锅炉、内燃机、涡轮机、火灾、家用炉灶、焊枪等燃烧现象从宏观上能有所认识,微观上能有所解释。为改进燃烧设备、提高能源利用率、分析有害排放物的生成机理和过程、避免不正常的燃烧现象、控制和降低有害排放物的生成,具有一定的基本理论知识。为今后从事工程技术工作、科学研究及开拓新技术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和要求

本课程由燃烧热力学、燃烧反应动力学、着火理论、火焰传播与稳定性、煤燃烧原理与技术、燃烧污染物控制技术、新型燃烧技术等部分组成。学完本大纲规定的内容后,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

[1]掌握燃烧过程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以及燃料燃烧的基本计算与分析;

[2]掌握燃烧过程中着火、火焰传播的规律;

[3]熟悉和了解基本的燃烧方法和装置;

[4]重点掌握煤燃烧原理和技术,污染物生成机理与排放控制理论;

[5]了解新型燃烧技术与装置;

[6]应用基本概念和原理分析判断燃烧过程,掌握燃烧领域节能减排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为相关专业学习提供基础知识。

三、课程学时分配

四. 教学内容要点及教学要求

第 0 章绪论

【教学内容要点】

1、能源现状、燃烧概念,燃烧与能源利用的关系

2、燃烧学发展历程,燃烧本质

3、燃烧设备的特点

4、燃烧学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教学要求】

1、了解能源现状,燃烧学发展历程,燃烧设备的特点,燃烧在能源利用过程中的地位

2、理解燃烧的概念、燃烧的本质、明确燃烧的研究内容,熟悉研究方法

第一章燃烧物理学基础

【教学内容要点】

1、多组分气体基本参量

2、分子疏运定律及三传比拟

3、多组分反应流体的守恒方程

【教学要求】

1、明确多组分气体的概念及参量定义

2、理解Fourier导热定律、Fick扩散定律、Newton粘性定律,热量与质量交换的比拟

3、理解质量、动量、能量守恒方程

第二章燃烧热力学基础

【教学内容要点】

1、燃烧反应计算:燃烧空气量的计算、燃烧产物的组成

2、基本概念:标准生成焓、反应焓、燃烧焓、化学计量学

3、热力学第一定律及绝热燃烧温度

4、热力学第二定律及化学反应平衡

【教学要求】

1、掌握燃烧反应计算

2、理解标准生成焓、反应焓、燃烧焓基本概念,掌握化学计量学计算

3、理解绝热燃烧温度,掌握其计算。

4、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及化学反应平衡

第三章燃烧化学反应动力学基础

【教学内容要点】

1、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基本概念:反应速率、基元反应、总包反应、质量作用定律、反应级数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温度的影响(阿累尼乌斯定律),活化能、压力、反应物浓度、催化作用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3、链锁反应:概念及特点,支链反应的爆炸界限

【教学要求】

1、理解化学反应速率及基本概念

2、理解与分析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3、理解与分析链锁反应及其爆炸界限

第四章着火理论

【教学内容要点】

1、着火过程及方式:着火过程、方式与机理

2、热自燃理论:热自燃条件、热自燃温度、热自燃界限、热自燃孕育期

3、链锁自燃理论:链锁自燃条件、链锁自燃条件、链锁自燃孕育期

4、强迫点燃理论:强迫点燃方法、炽热物体点燃理论、点火的可燃界限

【教学要求】

1、理解着火过程、方式及机理

2、理解热自燃理论,并学会运用分析实际问题

3、理解链锁自燃理论,并学会运用分析实际问题

4、明确点燃的方法、掌握推导炽热物体点燃理论,掌握分析影响可燃界限的影响

第五章火焰的传播与稳定性

【教学内容要点】

1、层流预混火焰传播:预混火焰、层流火焰传播理论、层流火焰传播速度的测定,影响层流火焰传播速度的因素

2、湍流预混火焰传播:基本概念、湍流火焰传播理论、影响湍流火焰传播速度的因素

3、扩散燃烧火焰:扩散火焰、层流扩散燃烧、湍流扩散燃烧

4、火焰稳定:火焰稳定的基本条件、火焰稳定机理、高速气流火焰稳定条件及方法

【教学要求】

1、理解层流预混火焰传播概念及理论、掌握层流火焰传播速度的测定,能够分析影响层流火焰传播速度的因素

2、理解湍流预混火焰传播概念及理论、能够分析影响湍流火焰传播速度的因素

3、理解扩散火焰,层流扩散燃烧、湍流扩散燃烧

4、理解掌握火焰稳定的基本条件、火焰稳定机理、高速气流火焰稳定条件及方法,并会分析问题第六章煤的燃烧

【教学内容要点】

1、煤粒的燃烧:煤粒的燃烧过程、煤粒的热分解、碳粒燃烧的异相化学反应速度、碳粒的动力扩散燃烧区、碳粒的燃烧反应机理与燃尽时间、碳的气化反应及其对燃烧的影响、焦炭的燃烧

2、煤的燃烧方式与技术:层状燃烧、沸腾燃烧、悬浮燃烧

3、煤粉射流燃烧与稳燃:影响煤粉气流着火的因素、影响煤粉燃尽的因素、煤粉燃烧机理与技术【教学要求】

1、了解煤粒燃烧过程、煤的热解过程与影响因素、

2、掌握碳粒异相化学反应速度及其推导、碳燃烧的三种类型及其推导

3、理解碳粒的燃烧反应机理,能够推导计算碳粒燃尽时间

4、理解和分析影响碳燃烧的因素

5、能够分析碳的气化反应对燃烧的影响

6、能够推导焦炭的燃尽时间,分析灰壳对焦炭燃烧的影响

7、了解层状燃烧、沸腾燃烧、悬浮燃烧,各自燃烧特点,及其相应设备

8、掌握并分析影响煤粉气流着火的因素,影响煤粉燃尽的因素

9、掌握煤粉稳燃机理与方法,并能分析实际问题

第七章燃烧污染物形成与控制

【教学内容要点】

1、燃烧污染物及其对空气的污染

2、烟尘的生成机理与排放控制

3、硫氧化物的生成机理与排放控制

4、氮氧化物的生成机理及排放控制

【教学要求】

1、了解燃烧污染物的分类及其危害,以及各污染物排放标准

2、了解烟尘的生成机理与排放控制方法

3、理解硫氧化物的生成机理,了解典型的脱硫方法与工艺

4、理解氮氧化物的生成机理,掌握低氮燃烧原理,低氮燃烧技术,了解常用的脱硝工艺及原理。

第八章新型燃烧技术进展

【教学内容要点】

1、富氧燃烧、MILD燃烧、催化燃烧、脉动燃烧、化学链燃烧等

2、新型民用燃气灶及技术

3、生物质燃烧、水煤浆燃烧、垃圾焚烧等

【教学要求】

1、了解新型燃烧技术的概念、燃烧特点

2、结合工程实际分析新型燃烧技术原理及应用

3、了解新型燃料及废弃物的燃烧原理及技术

五、实践教学

燃烧特性的热重分析4学时

大纲制定者:日期:

大纲审定者:日期:

大纲批准者:日期: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代码:120102 2.课程名称:微生物学 3.学时/学分:51学时/3学分 4.开课系(部)、教研室:生命科学系、生物工程教研室 5.先修课程: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 6.面向对象:生物工程专业 二、课程性质与目标 1.课程性质:微生物学是一门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及其生命活动的科学。以微生物作为研究材料,往往会加速生物学基本问题研究的进展;微生物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在工业、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行业有着广阔的应用领域,构成了现代生物技术的基础;微生物还在基因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细胞工程等工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微生物学是生物工程专业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微生物学通常在基础生物学、生物化学等先行课程之后开设,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生态学等课程奠定了基础。 2.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掌握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营养代谢、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生态及免疫学的基础知识,了解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以及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在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前沿、热点和问题,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宽厚的基础。 三、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3课时) (一)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走进微生物世界,了解微生物是什么?做什么?以及它们与人类的特殊关系;了解微生物的发现与微生物学发展;明确微生物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展望未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明确肩负的重任。

政治经济学(山东大学精品课程)16

第十五章经济运行与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它既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标志,又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完全网与稳定器。本章将分析社会保障的作用、内容以及社会保障基金筹集的模式和基金的运作,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的设置等。 第一节社会保障的目标 社会保障是国家以法律、规章确立对遇到疾病、生育、年老、死亡、失业、灾害或其他风险的社会成员给予相应的经济的、物质的服务和帮助,以保障其生活需求的社会经济福利制度。社会保障旨在体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公平与效率 公平与效率是社会发展的两大目标,任何一个社会经济系统的正常运行都离不开它,当然,社会保障也应体现这二大目标。 公平不是平均分配,不是结果公平,而是机会均等,权利平等。也就是说,社会应当以公正的、不偏不袒的态度对待每一个成员,应该尽可能地创造条件给每个成员提供相同的机会和权利,让他们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参与公平竞争,谋求自身的发展。社会保障领域中的公平,是指每

个社会成员在生活发生困难时,都可以普遍地无例外地获得社会保障的机会和权利,社会成员在社会保障面前,人人平等。这样,社会成员就能够在基本生活有保障并解除后顾之忧的条件下参与社会竞争,不会因先天不足或生活无着落而输在起跑线上。 效率是指经济活动中劳动耗费与劳动成果的比较,换言之,即投入与产出的比较。人们从事经济活动总是力求以最少的劳动耗费获取最多的劳动成果,或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产出,以实现资源的高效、合理配置,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保障领域中的效率,就是要在社会保障中融入自我保障机制,通过个人缴费的方式增强自我保障意识,使每个社会成员从关心自己切身利益出发,努力工作,奋发向上,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例如养老金的待遇水平必须与在职时的工资水平挂钩,和在职时的劳动贡献相联系的规定,就充分体现了效率原则,从而能够激励劳动者勤奋工作。 在社会保障领域,公平与效率存在着既统一又矛盾的关系。统一表现在以下二个方面:一是公平为效率提供动力。社会保障高举“公平原则”的大旗,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和劳动力再生产的顺利进行,解除劳动者生、老、病、死的后顾之忧,维护着社会的安定,这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和效率提高。 二是效率为公平提供物质基础。因为效率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前提,是通向社会公平的桥梁。在一个效率低下,物质匮乏的社会里谈不上社会公平,充其量也只能是公平地分配贫穷。所以任何损害效率的行为都将损害公平,最终实现不了社会公平。只有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充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个人收入和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才能增加积累,进而达到更高水平的公平。 然而,公平与效率又是会发生矛盾的。因为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社会救济,社会优抚和社会福利,其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所以凡符合条件的社会成员都可以无条件享受,此类社会保障的给付是向低收入者,贫困者倾斜,权利的享受无须以承担义务为前提。至于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社会保险,虽然此项基金是由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共同承担,但它的给付与劳动贡献也没有严格的对等关系,以致会出现多交费少受益、或者少交费多受益,甚至不交费也受益的情况,社会保障明显的权利均等性、利益共享性,导致给付与劳动贡献的脱钩,因而会削弱对劳动者的激励作用,进而损害效率。 为了在社会保障领域寻找公平与效率的最佳结合,就要贯彻既保障生活又有利于促进生产的方针。首先,社会保障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保障发展的物质基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社会保障的水平。社会保障的项目、范围和水平如果超过生产力发展水平,就会使国家和社会背上沉重的包袱,从而影响经济的发展。相反,如果社会保障的发展滞后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同样也会制约经济发展,进而影响社会安定。所以社会保障的项目、范围、水

山东大学课程中心助教管理办法试行

山东大学课程中心助教管理办法(试行) 为推进山东大学本科课程中心平台的建设和使用,经学校研究决定,面向全校研究生招聘研究生助教。为规范课程中心助教的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一、聘用条件 1?拥护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踏实 勤恳的工作态度、较强的责任心和团结协作精神,乐于从事教学工作。 2?本校在读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 3?具有较好的计算机网络操作能力,熟练应用办公软件,具有良好的口头表达及沟通协调能力。 4?身体健康,时间比较充裕,且具有上网设备及条件,能够按时完成分配的课程中心建设和日常维护及使用任务。 5 ?连续从事助教工作的时间不得低于一个学期。 二、聘用程序 1 ?本科生院教学促进与教师发展中心根据学院课程建设需要,向各学院分配助教名额。由各学院负责组织报名。 2?应聘人员填写《山东大学招聘课程中心研究生助教报名表》(附件1),向拟服务学院提供报名信息。 3.各学院负责资格审核,并根据报名情况择优确定入选人员名单。将入选名单《汇总表》(附件2)报本科生院教学促进与教师发展中心备案。 4.本科生院教学促进与教师发展中心组织受聘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与通过培训考核的受聘人员签订相关协议。 5.各学院负责助教的工作任务分配、日常管理和工作考核。 6.各学院寒暑假期间如需助教,需提前向本科生院教学促进与教师发展中心提交《假期课程中心助教工作计划表》(附件3)。 三、助教职责 1.参加教学促进与教师发展中心组织的技术培训,认真学习相关课程中心建设要求,熟练掌握基本操作和使用方法。 2.明确工作任务与要求,积极、主动与建课教师联系,根据《山东大学课程中心平台课程建设标准》,协助教师完成课程网站课程基本信息、教学资源的建设,协助教

《环境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环境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 本课程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推荐选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熟练掌握环境微生物学中常见术语的名称和意义,掌握环境微生物的基础知识、微生物生态与环境生态工程中的微生物作用原理;理解环境微生物在污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处理以及土壤污染修复方面的作用;了解环境微生物学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微生物在环境工程领域应用的新工艺和新方法;并能利用所学的知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基础。 三、学时分配 教学课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绪论环境微生物学的发展、重要概念和研究任务 第一节环境微生物学的历史和发展 1.人类对环境微生物的认识; 2.环境微生物学的形成和发展; 3.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4.环境微生物生物技术的应用。 习题要点: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环境微生物生物技术的应用。

1.环境微生物学的重要概念和专业术语; 2.环境微生物的分类; 3.环境微生物的多样性; 4.微生物的环境适应性。 习题要点:环境微生物的概念、分类以及主要特性。第三节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任务和意义 1.环境微生物学的范畴; 2.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 3.环境微生物学与相关学科的相互渗透和促进;

习题要点:环境微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发展趋势。 本章重点、难点:重点是环境微生物学的重要概念和专业术语以及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和意义,难点是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以及环境微生物生物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环境微生物学的形成和发展,发展趋势及研究意义;理解微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以及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掌握环境微生物学相关的概念和术语以及基本特征。 第一章微生物的生长及其环境 第一节微生物的生长 1.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特征; 2.研究微生物生长的方法; 3.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测定;

山东大学课程中心课程网站建设标准(试行)

山东大学课程中心课程网站建设标准(试行) 为促进我校课程平台建设,规范课程网站建设的内容和标准,便于交流与评价,特制订本建设标准。 一、课程网站的基本要求 课程网站建设要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优势,将课程教学与网络信息技术有机结合,建立丰富的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幅度提高学习效果。 二、课程网站的建设内容与要求 课程网站主要由课程基本信息、课程教学资源和网络教学互动三部分构成。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介绍:包括课程名称、学时和学分、课程性质、主要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授课地点、授课时间、授课教师、办公室开放时间、教学参考书、课程考核方式和计分方法等基本信息。 2.教学大纲:以知识点为单位的学习要求和学习重点、难点(按教学大纲的统一要求发布)。 3.教学计划(或教学日历):以课节为单位的教学进度安排(按教学计划的统一要求发布)。 4.考试大纲:考试的主要内容,分数在各章节的分布等。 5. 教师信息:包括课程负责人、主讲教师、实验实习指导教师等人员的姓名、性别、职称、研究方向、教学情况、科研情况、获奖情况、

办公地点与联系方式等。 6.课程教材:包括作者、书名、出版社、出版日期、获奖情况等内容。包括不少于2本的教学参考书,有条件的可提供电子版教材。 7.学习指导:本课程学习要求、学习难点、学习特点,并对如何学习本课程给出指导性意见。 (二)课程教学资源 1.电子教案:以课时或教学章节为单位,提供教师讲稿或者与讲课配套的黑板板书内容(或者投影内容)。电子教案可采用Html网页文档、Word文档、PowerPoint幻灯片、Pdf文档等格式。 2.教学视频:电视教学片或教师课堂授课的实况录像。教学视频建议参考《国家精品课程教学录像上网技术标准》制作。 3.习题:根据教学要求,每一个教学单元均应有配套的习题。习题可分为作业题、讨论题以及思考题。 4.实验(实训)指导:对于有实验(实训)要求的课程,应该以教学大纲规定的实验(实训)为基础,为每一个实验(实训)配套相应的指导,或者提供电子版实验(实训)指导书。 5.案例库(素材库):提供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研讨的案例或者素材。 6.试题库:提供有指导性意义的试题,使学生对课程的考核方式方法有基本了解,指导学生学习。 7.参考资料及网络资源链接:以章为单位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或者网络链接,包括相关论文、网站、新闻、背景知识、相关前沿问题和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微生物学 课程类型: 必修课 总学时: 108 讲课学时: 54 实验学时:54 学分:3 适用对象: 生物工程专业 先修课程: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生物工程专业的一个重要的学科基础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学在生命科学领域发展中的作用;微生物的主要类群;微生物的生长规律及控制;病毒的结构、复制、防治;了解微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综合”生物学的科学思想,从而使学生能够运用“综合”思想解决生物学中的问题,为学生学习有关后续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微生物学在生命科学领域发展中的作用;微生物的主要类群;微生物的生长规律及控制;了解微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一)绪论 1.教学基本内容: (1)微生物与人类; (2)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的建立与发展; (3)微生物的类群及特点; (4)微生物学研究对象与任务; (5)本课程的目的、要求及范围。 2.要求: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走进微生物世界,了解微生物的概念和作用以及它们与人类的特殊关系;明确微生物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展望未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明确肩负的重任。 (二)微生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原核微生物 1.教学基本内容: (1)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繁殖,细菌的群体形态; (2)放线菌的形态、结构和繁殖,放线菌的群体形态; (3)蓝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繁殖;(3~5部分用图表形式概要描述)

(4)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的形态、结构、功能和繁殖; (5)古生菌的概念、细胞形态和细胞结构。 2.要求:掌握细菌、放线菌的个体形态、细胞结构、化学组成、群体形态特征、繁殖方式。了解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及古生菌的基本结构特点和生活特性。 (三)微生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真核微生物 1.教学基本内容: (1)真核微生物的概述; (2)酵母菌的形态、结构和繁殖,酵母菌的群体形态; (3)霉菌的形态、结构和繁殖方式,重点以青霉和曲霉为主,霉菌的群体形态; 2.要求:掌握酵母菌、霉菌的个体形态、结构、群体形态特征、繁殖方式。 (四)病毒 1.教学基本内容: (1)病毒的定义和特点; (2)病毒的形态、种类、结构和化学组成与功能;(重点) (3)病毒的复制和感染;(重点) (4)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重点与难点) (5)亚病毒因子; (6)病毒与实践:危害人类健康的病毒。 2.要求:了解病毒类群的划分,掌握病毒的形态、结构、化学组成,重点掌握病毒的复制及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五)微生物的营养 1.教学基本内容: (1)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和营养物质及其生理功能; (2)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光能营养型微生物和化能营养型微生物); (3)微生物吸收营养的方式(单纯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送和膜泡运输); (4)选用和设计培养基的原则和方法、培养基的类型及应用。(重点与难点) 2.要求:掌握微生物所需营养素、微生物营养类型、吸收营养的方式,学会培养微生物的各类型的培养基配制原则及其应用。 (六)微生物的代谢 1.教学基本内容: (1)微生物产能代谢 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自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光能营养微生物的能量转换过程,能量转换方式(2)微生物特有的耗能代谢——二氧化碳的固定,固氮作用,肽聚糖的合成及其它

临床流行病学-山东大学课程中心

课程名称预防医学本次授课内容流行病学概述教学日期2011.5.8 授课教师姓名姜宝法职称教授授课对象07级临八1、2班授课时数 2 教材名称及版本《临床流行病学》第二版授课方式(√讲课实验实习设计) 本单元或章节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熟悉、了解、自学) 掌握流行病学的定义、学科特征。 熟悉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及其主要应用领域。 了解流行病学发展简史以及流行病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授课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流行病学定义和地位0.5学时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0.5学时 流行病学研究范围和用途0.5学时 流行病学进展0.5学时 重点、难点及对学生的要求 重点:流行病学定义 难点: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主要外语词汇 epidemiology descriptive epidemiology cross-sectional study screening ecological study analytical study experimental epidemiology Theoretical epidemiology 辅助教学情况(√多媒体课件、√板书、绘图、标本、示教等) 复习思考题 1. 试述流行病学学科特点 2. 简述流行病学的主要应用领域 参考教材(资料) 李立明主编《流行病学》第六版2007 王滨有主编:预防专业必修课考试辅导教材《流行病学》2008

课程名称预防医学本次授课内容疾病分布教学日期2011.5.9 授课教师姓名姜宝法职称教授授课对象07级临八1、2班授课时数 2 教材名称及版本《临床流行病学》第二版授课方式(√讲课实验实习设计) 本单元或章节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熟悉、了解、自学) 掌握研究疾病分布的意义:主要疾病频率测量指标的概念及用途;散发、暴发、流行的概念;疾病人群、时间、地区分布的描述。 熟悉率、比、比例的概念和主要疾病频率测量指标的计算;出生队列分析及移民流行病学概念。了解我国人群主要的健康问题及全球疾病负担及危险因素。 授课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疾病与健康0.5学时 疾病分布的测量指标、分布形式、流行强度 1 学时 我国人群主要的健康问题及全球疾病负担及危险因素0.5学时 重点、难点及对学生的要求 重点:疾病分布的测量指标、分布形式、流行强度 难点:出生队列分析及移民流行病学的概念 主要外语词汇 distribution of disease;incidence rate;morbidity;attack rate;mortality rate;fatality rate;secondary attack rate;infection rate;survival rate;rapid fluctuation;seasonality;periodicity;secular change;endemic disease;sporadic;epidemic;outbreak 辅助教学情况(√多媒体课件、√板书、绘图、标本、示教等) 复习思考题 1、发病率、患病率、病死率有何不同? 2、出生队列分析技术有何作用? 3、简述疾病的分布形式。 参考教材(资料) 李立明主编《流行病学》第六版2007 王滨有主编:预防专业必修课考试辅导教材《流行病学》2008

山东大学选修课参考

山东大学选修课参考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山东大学选修课参考来源: 这有的不会我自己写的,有一部分是从网上找的,如果谁知道告诉我一下,我给加上哈 影视艺术欣赏(夏威老师开的),这个课可以说是15块钱包过的,第一节课去上课,花15块钱买一本教材,以后就可以不去了,不点名,最后一节课把书拿去,按着他的问题找着书上的抄就行了,果断90+ 运动与健康。 这是个神课,关于它的实在太多了,就不整理了,有兴趣的可以吧内搜索一下“运动与健康”或者“单大卯”…………真是太神奇了。。。。。 口腔医学美学。 九个周,时间短,每节课要记笔记,不点名,每节课都换老师,考试要求较松,可以适当那个啥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影视鉴赏。 选修,很好过,要签到,最后交三千字论文就过了 人际交往与社交礼仪。

选修,不点名,最后考试,需要参考《人际关系学》山大出版社,开卷,比较好过 不点名,没作业。考试也很简单 美学与人生: 通识课,很坑爹,每周交作业八百字左右,至少七篇,最后交卷子一千二百字左右,卷子是拿回来做的,点名,建议不要选…… 略水略坑……每周要交论文,一学期至少七篇……好处是时间短,12周的好像。还会有两次水水的实践。不过我们没有最后的卷子。。。。 孙子兵法与谈判策略。 选修,较水,点名但可以替人点到,最后课堂写作业,还不错 管理心理学。 选修,只有十一周,上课点名水,不去也行,最后课堂交作业,完事。

旅游摄影与科研。 选修,基本每节课点名,期末交作业,作业比较水,自己权衡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通识课,中心校区,考试晚,点名较水,最后课堂书面答题,好过 艺术作品鉴赏。 选修,中心校区,总看电影,老师经常不去,点名浮云,最后貌似是写点东西就好,很水 科学研究方法。 不点名,但不时的变相点名,让交课堂作业,最后得交一篇正规格式论文,所以大家看着办吧! 数学建模。 老师讲得不错。。不过成绩全是合格~~不打分。。65分算两个学分

工程热力学教学大纲-山东大学课程中心

山东大学 “工程燃烧学I”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号:0183100310 课程名称:工程燃烧学I 英文名称:Engineering CombustionⅠ 总学分:2 总学时:34 授课学时:30 实验学时:4 上机学时:0 适用对象: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 先修课程:大学物理高等数学热工学流体力学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1、汪军,工程燃烧学,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7 2、霍然等,工程燃烧概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1.9 3、岑可法等,高等燃烧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12 4、严传俊,范玮等,燃烧学(第2版),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7。 5、刘联胜,燃烧理论与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6 6、黄勇,燃烧与燃烧室,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9.9 7、(美)特纳斯著,姚强,李水清,王宇译,燃烧学导论:概念与应用(第2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4 8、C. K. Law, Combustion Phys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9、Poinsot, T. and Veynante, D., Theoretical and Numerical Combustion, 2005. 10、Irvin Glassman, Richard A. Yetter, Combustion, 4th Edition- Elsevier,2008 11、徐通模,燃烧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7 * 在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中第1项为教材,其它为主要参考资料。 一、课程教学目的 工程燃烧学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也是该专业的必修主干课。本课程的授课对象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生,属热动类专业基础必修课。课程主要任务是通过各个教学环节,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对燃烧现象和基本理论的认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燃烧技术中所必须的热化学、燃烧动力学及燃烧过程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掌握热能与动力机械工程中典型燃料的特性、燃烧特点和规律,包括着火的形式和条件、火焰的传播、燃烧产物的生成机理、新型燃烧技术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对锅炉、内燃机、涡轮机、火灾、家用炉灶、焊枪等燃烧现象从宏观上能有所认识,微观上能有所解释。为改进燃烧设备、提高能源利用率、分析有害排放物的生成机理和过程、避免不正常的燃烧现象、控制和降低有害排放物的生成,具有一定的基本理论知识。为今后从事工程技术工作、科学研究及开拓新技术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和要求 本课程由燃烧热力学、燃烧反应动力学、着火理论、火焰传播与稳定性、煤燃烧原理与技术、燃烧污染物控制技术、新型燃烧技术等部分组成。学完本大纲规定的内容后,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微生物学课程英文名称:Microbiology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课程编号: 09003011 课程归属单位:生命科学学院 制定时间:2007年7月20日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 微生物是生命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学生应从宏观到微观的各个层次上系统地了解微生物。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对微生物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系统地掌握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手段,为进一步深入学习生物技术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1、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要求 (1)系统地掌握各类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掌握其营养、代谢、生长以及遗传变异、基因重组和生态分布等方面的微生物学基础理论。 (2)较全面的了解微生物对于人类日常生活的影响,以及微生物在工业、农业、医药卫生、食品加工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3)掌握研究微生物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的理论基础。 (二)基本技能要求 (1)掌握微生物学的制片、染色和观察技术。 (2)掌握微生物细胞大小和数量的测定方法。 (3)掌握微生物的分离、培养技术。 (4)了解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2、适用专业和学时数 本大纲适用于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总学时数81,其中理论学时数为54,实验学时数为27。 3、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微生物学是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学习该课程必须具备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等方面的知识。 4、推荐教材和参考书 (一)教材 (1)周德庆编著《微生物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5。 (2)沈萍等编著《微生物学实验》,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二)参考书 (1)沈萍著《普通微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J. Nicklin etc《Microbiology》,科学出版社,1999。 5、教学方法与媒体要求 本课程的理论课要求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二、教学内容及安排 理论教学部分54学时。 第一章绪论(2学时)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学时数:72 讲课:72 学制:四年制本科 适合专业:生物科学相关专业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一)课程的性质 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中一门理论与实践性较强的重要基础课程,是一门对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的学科,故本课程分为理论讲授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实验部分另有教学大纲)。理论课教学主要讲授微生物发展的历史、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营养和代谢特征、遗传规律、生态、传染与免疫和系统分类等内容。 (二)课程的任务: 本课程主要面对生物科学专业的本科学生授课,是专业必修课。通过学习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生态分布、传染免疫、分类鉴定以及微生物与其他生物的相互关系及其多样性,在工、农、医等方面的应用,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前沿、热点和问题,使学生牢固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性及其生命活动规律,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宽厚的基础。 二、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微生物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与许多课程关系密切,应在生物化学、遗传学、生理学等课程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并为今后专业课,如遗传学、生物化学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教学内容 (一)第一章绪论 一、本学期的教学安排

二、微生物和你 三、微生物学 四、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的发展 五、20世纪的微生物学 六、21世纪微生物学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教学基本要求:学习微生物学这门课程,必须首先了解什么是微生物、主要种类、特点、发展状况、研究意义等等。本章要求学生在联系实际的情况下掌握微生物的概念、特点,并提起学生学习微生物的兴趣。 主要知识点与重点:微生物的概念、类群及特点。 (二)第二章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 第一节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 一、无菌技术 二、用固体培养基获得纯培养 三、用液体培养基获得纯培养 四、单细胞(孢子)分离 五、选择培养分离 六、微生物的保藏技术 第二节显微镜和显微技术 一、显微镜的种类及原理 二、显微观察样品的制备 第三节显微镜下的微生物 一、细菌和古菌 二、真菌 三、藻类 四、原生动物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技术,即无菌技术、纯种分离技术、培养技术及显微镜技术。熟悉显微观察样品制备的一般流程和显微镜下的微生物形态(细菌和真菌)。了解显微镜种类和原理、藻类、原生动物的形态。 主要知识点与重点:无菌技术、获得纯培养的方法及其比较、菌种保藏技术以及各类显微镜的应用。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231104 课程名称:微生物学 总学时数:72 实验学时:30/24(单独开课) 先修课及后续课: 先修课程: 专业导论, 基础化学,生物化学, 生物技术基础实验 后续课程: 细胞生物学, 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免疫学等 一、说明部分 1.课程性质: 《微生物学》是生物工程、生物技术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授课对象为生物工程专业、生物技术和环境工程专业本科学生。 2.教学目标及意义: 本课程为生物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归纳的自学能力,并要求学生会捕捉新的信息,注意学科的进展与动向。使学生能够运用微生物学原理,指导和解决今后学习及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有关理论问题;结合实验教学,使学生熟知微生物学研究的常规方法和手段,能够熟练进行微生物基本操作。为其他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3.教学内容和要求 本课程系统介绍微生物的形态构造与功能、营养需求、生理代谢、生长繁殖、遗传变异、传染与免疫等生命活动规律及其在科研和实践方面的主要应用,要求学生在理解基本原理和概念的基础上,会归纳解决常见问题所适用的方法与手段,知道微生物在生物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 4.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微生物的构造与功能;微生物的营养;微生物的代谢;微生物的生长及控制;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教学难点:微生物的代谢;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5.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多媒体教学为主,采取讲授、自学、课堂讨论、专题讲座等多种方式讲授课程知识,并要求学生阅读相关参考书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学基本理论及基本操作技术。该课程教材及PPT为英语形式,旨在提高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对专业英语的掌握程度。6.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材:Microbiology ------A systems approach,Marjorie Kelly Cowan, Kathleen Park Talaro, Mc Graw Hill Higher Education, 2006 主要参考书: 1.A photography atlas for the Microbiology laboratory 3rd Edition, Michael J. Leboffe; Burton E. Pierce; Morton Publishing Company, 2005 2.Microbiology,6/e,Lansing M Prescott, John P Harley, Donald A Klein, Mc Graw Hill Higher Education, 2006 3.微生物学导论(第二版)影印版,2003,科学出版社. 4.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2002,高等教育出版社. 5.沈萍《微生物学》(第五版)(中文版)2003,高教出版社. 6.郝素珍《实用医学免疫学》,2005.2,高等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学大纲 - 山东大学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21092001 课程名称:生命周期评价 中文:生命周期评价 英文:life cycle assessment 开课单位:山东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开课学期:四年级第一学期 任课教师及职称:洪静兰 教学方式:讲授 考试方式:撰写案例研究报告书 适合专业:环境科学、环境工程本科生 总学时和学分:32学时,2学分 课程作用与任务: 教学目的: 生命周期环境(life cycle assessment: LCA)是对从原材料的生产、产品的制作、包装、运输及废弃物的处理等整个生命周期的环境及经济影响进行定量分析工具。这项工具目前已被国外广泛地应用到清洁生产审核、政府政策、可持续发展教育、工艺改进和生态设计中。这门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练习来掌握原料、能源、流程、产品是如何影响环境的。 Life cycle assessment (LCA) is a “cradle-to-grave” approach which enables evaluating the environmental burdens associated with a product, process, or activity by identifying, quantifying and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the utilized energy, materials and the wastes released to the environment. LCA could identify and evaluate opportunities for environmental improvements to guide government policy, strategic planning, marketing, consumer education, process improvement, product design, eco-labeling and consumer education programs throughout the world.This course describes how raw material and energy consumption, processes, and products affect environmental impacts. Practical case studies will be taken from straws open burning up to the energy recovery from straws. 先修课程要求: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共16次,每次2学时。内容如下: 1.背景介绍(Introduction) 2.目标与范围(Scope and boundary) 3.生命周期清单(life cycle inventory) 4.习题:案例练习(case study) 5.生命周期影响评价:归类(LCIA: classification) 6.生命周期影响评价:影响评价(Impact assessment) 7.解释(Interpretation) 8.应用: 废弃物管理与建筑(application: waste management and built environmental) 9.应用:水资源与农业(application: water resource and agriculture) 10.应用: 气候变化与简易LCA (application: climate change and quick LCA) 11.生命周期评价与清洁生产(life cycle assessment & cleaner production)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微生物学 总学时数:72 实验学时:30/24(单独开课) 先修课及后续课: 先修课程: 专业导论, 基础化学,生物化学, 生物技术基础实验 后续课程: 细胞生物学, 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免疫学等 一、说明部分 1.课程性质: 《微生物学》是生物工程、生物技术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授课对象为生物工程专业、生物技术和环境工程专业本科学生。 2.教学目标及意义: 本课程为生物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归纳的自学能力,并要求学生会捕捉新的信息,注意学科的进展与动向。使学生能够运用微生物学原理,指导和解决今后学习及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有关理论问题;结合实验教学,使学生熟知微生物学研究的常规方法和手段,能够熟练进行微生物基本操作。为其他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3.教学内容和要求 本课程系统介绍微生物的形态构造与功能、营养需求、生理代谢、生长繁殖、遗传变异、传染与免疫等生命活动规律及其在科研和实践方面的主要应用,要求学生在理解基本原理和概念的基础上,会归纳解决常见问题所适用的方法与手段,知道微生物在生物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 4.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微生物的构造与功能;微生物的营养;微生物的代谢;微生物的生长及控制;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教学难点:微生物的代谢;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5.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多媒体教学为主,采取讲授、自学、课堂讨论、专题讲座等多种方式讲授课程知识,并要求学生阅读相关参考书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学基本理论及基本操作技术。该课程教材及PPT为英语形式,旨在提高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对专业英语的掌握程度。6.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材:Microbiology ------A systems approach,Marjorie Kelly Cowan, Kathleen Park Talaro, Mc Graw Hill Higher Education, 2006 主要参考书: 1.A photography atlas for the Microbiology laboratory 3rd Edition, Michael J. Leboffe; Burton E. Pierce; Morton Publishing Company, 2005 2.Microbiology,6/e,Lansing M Prescott, John P Harley, Donald A Klein, Mc Graw Hill Higher Education, 2006 3.微生物学导论(第二版)影印版,2003,科学出版社. 4.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2002,高等教育出版社. 5.沈萍《微生物学》(第五版)(中文版)2003,高教出版社. 6.郝素珍《实用医学免疫学》,2005.2,高等教育出版社.

山东大学学生选课

山东大学学生选课注意事项 (一)选课原则 1、学生所有课程均应自己在网上选定,学院和教务处不再通过后台为学生添加选课数据。学生每学期选课不超过35学分。 2、学生重修(考)所选课程的课程号,应与不及格课程课程号完全一致,选择不一致的,按任选课处理,不做课程置换。 3、学生课程属性刷新,应在选课阶段完成,选课数据一旦转入成绩库,其课程属性原则上不予改动,请学院和学生一定要作好选课课程属性的检查工作。 (二)选课前准备 为了节省选课时间,避免选课塞车,请同学们选课前一定要查看学期开课计划表及任选课表。学期开课计划可根据自己的密码到网上查看,任选课可到本科教育网站及进入选课界面的设定窗口下进行查询。特别注意的是,所选课程(任选课除外),必须是计划内有的课程,其课程号必须与教学计划的课程号完全相同。否则,将无法刷新课程属性,给成绩和学籍管理带来不便。按班级课表选课,可以帮助您准确地按计划选课,学期计划中开设的课程,在班级课表中都应查到,查不到时为漏排,应及时通过学院教务干事与教务处联系查找漏排原因。选课由学生自己在校园网上进行,在任课教师处选择无效,请任课教师协助我们做好这项工作。 (三)选课前检查 正式录入选课信息以前,同学们应根据自己确定的修业计划,登录系统首先查看一下有哪些课程已在自己名下,还有哪些课程需要自己选择。自己在网上选定的课程,其课程属性均显示“任选”,而真实的课程属性,需同学们选课结束后,由教务处统一进行刷新。重修课程(成绩单显示重修字样)请慎重选择,一旦确认,无法自行删除。 (四)特殊课程选择 英语分级教学的课程、小语种课程,请同学们按相关要求进行选择。为了方便同学们选课查找,我们设定了民族预科、英语、小语种、任选、限选、必修、通识核心课七个文件,请在选课之前认真浏览附件。 (五)选课操作 选课的操作步骤如下:进入山东大学网页(https://www.360docs.net/doc/7a4166107.html,),点击“人才培养”-“本科教育”,进入教务处网页后,点击“学生选课查询”,进入选课界面,在系统要求登录时录入您的学号和口令,点击“确认”后即可登录,如果系统的显示与你的实际身份不符,请及时与本院教务干事联系。每位学生密码即上次选课密码,使用时可根据需要修改密码,密码长度最大为10位,区分大小写。请同学们务必记清自己的密码,以免影响您的选课,如有遗忘,请到本院教务干事处查询。登录后点击【选定课程】即可进行选课,请在“其它课程课号”中录入课程号、“课序号”中录入序号后点击“提交”,在上方可显示本课程,本课程即选定,击点“重置”则取消刚才所选定的课程。如提交后想

政治经济学山东大学精品课程课后思考题.doc

课后思考题 第一章 本章主要名词概念 生产力劳动过程生产资料劳动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再生产交换分配 生产消费个人消费消费资料分工生产要素必要产品剩余产品必要劳动 剩余劳动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本章思考题与练习题 1、物质生产过程有哪些基本要素?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2、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过程中有什么样的作用? 3、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相结合的社会形式是什么含义? 4、社会生产总过程包含哪些环节?它们相互之间是什么关系? 5、分工在社会生产发展中的作用。 6、再生产有哪些类型?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7、扩大再生产有哪些类型?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8、农业经济的特点是什么? 9、工业经济的特点是什么? 10、知识经济的特点是什么?

第二章 本章主要概念 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使用价值价值商品具体劳动抽象劳动私人劳动社会劳动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货币货币制度 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纸币本位制货币流通规律纸币流通规 律通货膨胀 通货紧缩价值规律信用商业信用银行信用证券债券股票本章思考题与练习题 1、试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2、商品具有哪两重属性?商品的二重性与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之间是何关系? 3、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4、为什么商品的价值是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5、单位商品的价值量的大小与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之间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商品生产者要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 6、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为什么会有这种演变?并由此说明货币产生的必然性。 7、货币具有哪些职能。 8、货币形式的演变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为什么会有这种演变? 9、金本位制和纸币本位制各自具有哪些特点?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

细菌学 (新陈代谢)2讲授/讨论 微生物代谢与 代谢产物的应 用 掌握细菌碳 代谢和能量 代谢 讨论 细菌学 (感染和常见的病原菌)2讲授/讨论 阅读不同研究 方法的论文 了解常见的 病原菌和致 病性 讨论 其他原核微生物2讲授/讨论 螺旋体、立克次 氏体、支原体、 衣原体的致病 性 掌握、放线 菌、螺旋体、 立克次氏 体、支原体、 衣原体的结 构特点和形 态特征 讨论 真菌学2讲授/讨论细菌、真菌、霉 菌、酵母菌的繁 殖方式和菌落 特征 掌握霉菌和 酵母的结构 和功能、菌 落特征 批阅 作业 病毒学 (形态、结构)2讲授/讨论 阅读一篇SSCI论 文引言并分析 其结构与问题 掌握病毒的 结构和功能 讨论 病毒学 (干扰、增殖)2讲授/讨论 病毒生物大分 子合成的特点 掌握病毒的 增殖和干扰 批阅 作业 消毒与灭 菌2讲授/讨论 常用的消毒灭 菌方法及其应 用 掌握消毒和 灭菌的原理 讨论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2讲授/讨论 比较转染、转化 和转导的特点 掌握细菌遗 传物质转移 的主要方式 批阅 作业 微生物在 药学中的 应用2讲授/讨论查阅资料 了解微生物 在药学领域 的应用 讨论 抗原2讲授/讨论 举例日常生活 中或临床医学 检测中常见的 抗原(如乙肝两 对半) 掌握抗原的 特性和特异 性的物质基 础和影响抗 原免疫原性 的因素 课堂 提问、 PPT讲 述 免疫球蛋 白2讲授/讨论 介绍一种临床 应用的基因工 程抗体结构和 作用原理 掌握免疫球 蛋白的结构 和生物学活 性 课堂 测试、 PPT讲 述 补体系统2讲授/讨论临床病例分析 某种疾病与补 体之间的关系 掌握补体的 经典激活途 径和生物学 作用 讨论 细胞因子 (分类、作用)2讲授/讨论 举例细胞因子 类药物在临床 疾病中的应用 和作用机理 掌握细胞因 子的分类和 特点,了解 细胞因子的 生物学作用 PPT讲 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