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下册面积的变化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面积的变化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面积的变化教案

表面积的变化教学设计和说明

江苏省丹阳经济开发区中心小学杨溢芳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六上第36-37页:实践操作活动(表面积的变化)教材简析: 本节课主要是研究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起来,得到的立体图形与原来几个正方体(长方体)表面积之和的关系,发现并理解其中的变化规律,培养空间观念。 教材分为两个大的版块:拼拼算算和拼拼说说。拼拼算算中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引导学生用两个相同的正方体拼出长方体,体验到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减少了原来两个面的面积。第二个活动,是引导学生用3个、4个甚至更多个相同的正方体摆成一行,拼成长方体,探索拼成后的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变化规律。第三个活动用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大长方体,体验到不管怎么拼,每次都会减少两个长方形面的面积;而减少的面积越少,拼成的大长方体的表面积就越大。三个活动都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直观思考、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并发现物体拼摆过程中表面积的变化规律,提高空间观念的积累水平,发展数学思考。拼拼说说,主要是引导学生应用前面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把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成较大的长方体的操作活动,探索并发现拼接前后有关几何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并让学生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4.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通过操作,比较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与原来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和究竟发生了什么,发现规律,学会分析。 教学准备:课件、正方体小块、香皂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圆的面积》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圆的面积》 教案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圆环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形与矩形混合图形的相关计算方法。 2.学会利用已有的知识,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推导出圆环面积计算公式,有关于圆形与正方形应用的解答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和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会利用圆和其他已学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 圆与其他图形计算公式的混合使用。 教学工具 PPT卡片 教学过程 1复习巩固上节知识,导入新课 2新知探究 2.1圆环面积 一、问题引入 同学们知道光盘可以用来做什么吗?谁能来描述一下光盘的外观。 回答(略)。今天我们就来做一做与光盘相关的数学问题。

二、圆环面积求解 例2.光盘的银色部分是一个圆环,内圆半径是50px,外圆半径是150px。圆环的面积是多少? 步骤: 师:求圆环面积需要先求什么? 生:内圆和外圆的面积 师:同学们可以自己做一做,分组交流一下自己的解法。 师:给出计算过程与结果: 三、知识应用 做一做第2题: 一个圆形环岛的直径是50m,中间是一个直径为10m的圆形花坛,其他地方是草坪。草坪的占地面积是多少? 师:这是一道典型的圆环面积应用题。通过直径得到半径,代入圆环面积公式,很简单。 2.2圆与正方形 一、问题引入 师:同学们知道苏州的园林吧。大家有没有观察过园林建筑的窗户?它有很多很漂亮的设计,也有很多很常见的图形,比如五边形、六边形、八边形等等。其中外圆内方或者外方内圆是一种很常见的设计。 师:不仅是在园林中,事实上在中国的建筑和其他的设计中都经常能见到“外圆内方”和“外方内圆”,比如这座沈阳的方圆大厦、商标等等。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这种圆形与正方形结合起来构成的图形。二、知识点 例3:图中的两个圆半径是1m,你能求出正方形和圆之间部分的面积吗?

新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商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第6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第11课时商的变化规律(1) 【教学内容】:教材第87页例8。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并会灵活运用商的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难点:运用商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口答。 (1)50本练习本,分给10位同学,平均每人几本? (2)200本练习本,分给40位同学,平均每人几本? (3)500本练习本,分给100位同学,平均每人几本? 从上面三道应用题中你发现了什么? 从算式看,被除数、除数虽然改变了,商却没有变,这是为什么呢?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商的变化规律”。 (板书课题:商的变化规律) 二、自主探究 1.出示例8第(1)、(2)两题。

(1)计算出来,并仔细观察它们的变化情况。 16 2 2 100 160 ÷ 8 = 20 200 ÷ 20 = 10 320 40 40 5 (2)提问:左边一组题中,从上往下观察,被除数变没变?除数呢?商有什么变化?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总结你的发现吗? (3)你能用上面的方法发现右边一组题中算式的规律吗? 指名说一说。教师归纳: 被除数不变,除数乘几,商反而除以几。 (4)从下往上观察这两组算式,你又能发现什么? 小组内议一议,互相说一说,学生汇报,教师归纳。 2.出示例8第(3)题。 计算并观察下面的题。 6÷3=2 60÷30=2 600÷300=2 6000÷3000=2 (1)从上往下观察,被除数有什么变化?除数有什么变化?商呢? (2)从下往上观察,被除数有什么变化?除数有什么变化?商呢? (3)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组讨论交流,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4)学生汇报小组发现的规律,教师板书: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

表面积的变化

表面积的变化教学反思 本课《表面积的变化》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及会计算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主要研究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排成一行拼起来,得到的长方体与原来几个正方体表面积之和的关系,发现并理解其中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我在传授新知时主要以学生活动为主,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 发现规律,解决问题。 新课标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我在授课这一环节中安排了2个活动。活动一:探索2个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拼成长方体的表面积变化情况,通过让学生动手拼一拼、看一看、指一指、想一想这些活动,让学生体会表面积发生了变化,

体验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减少了原来两个面的面积。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使具体事物形象在头脑中得到全面的反映。活动二:探索3、4、5个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拼成长方体的表面积变化规律,进而加深到用n个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呢?教材对这节课的要求没有明确的规定。比如在活动:学生很容易发现,每增加一个正方体,表面积就减少两个拼接面。找到“减少的面的个数”与“正方体的个数”之间的关系才是最关键的。为了让学生发现这些规律,安排了活动二,学生发现这些规律还是有些困难的,因此我在修改教案时增加了一个环节:我就直接提出问题“拼接条数”、“正方体的个数”与“减少的面的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吗?再进一步就举例,五个正方体拼在一起,有4个拼接处,6个、7个……n个呢?每个拼接处减少两个面,所以可以用公式(正方体的个数-1)×2来表示减少的面的个数。在寻找“减少的面数”与“减少的面积数”、“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有什么关系吗?学生在用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时,很快找出规律,但接着将棱长加深到棱长是a时,表面积减少和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找出这个环节上的表现不佳,这是本节课的难点,

优质课《四年级上册商的变化规律》教案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商的变化规律》教案 永乐小学张奎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6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商的变化规律,教材87页。 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通过计算、观察、比较、发现,进一步总结出商的变化规律,并能灵活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难点:理解并运用商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 通过学生“算”→“找”→“说”→“用”四个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动手、动眼、动嘴、动脑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最终以实际运用加深理解。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孙悟空吗?你们知道孙悟空有一项特别厉害的本领是什么呢?(生:七十二变)不管孙悟空怎么变,它还谁?(生:孙悟空)

2、师揭示新课: 在我们的数学当中,也有这些变与不变的现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商的变化规律》。(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 3、孙悟空他们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才取得真经,而我们想到要知道《商的变化规律》需要闯过三关,你们有信心闯过吗? 二、新课教学(游戏闯关) (一)第一关:探究商随被除数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通过刚才的预习,同学们或多或少都有了一些想法,为了更好地帮助同学们理清思路,我给予同学们一些提示:算出得数——观察谁变了谁没变——从上往下看有什么发现——从下往上看有什么发现——合二为一得出规律)(同桌讨论,教师提问,点名回答)板书:得数——谁变谁没变——从上往下——从下往上——规律。 1、幻灯片出示题目,学生动手计算 同学们都应该填好了答案,哪位同学来告 诉老师,你计算的结果。(商分别是100、10、 5) 2、同学们再仔细观察一下这道题,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提示:(1)在这一组题中,什么数没有发生变化?什么数发生了变化?(除数没有发生变化,被除数和商发生了变化。)(2)从上往下看,被除数和商的变化有什么特点? (被除数是逐渐增大的,商是逐渐增大的。)

面积的变化教学反思

《面积的变化》教学反思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面积的变化》教学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面积的变化》教学反思《面积的变化》是利用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计算的已有认识,通过把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成新的长方体的操作活动,探索发现拼接前后表面积的变化规律,感受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发展空间观念和总结、归纳数学规律的能力。为了使学生教好地理解表面积的变化,我加强动手操作,按照情境导入,唤醒意识拼拼算算,体验规律拼拼说说,运用规律的教学流程进行教学。结合本课的教学实际情况,谈几点反思: 一、情境导入,唤醒意识 导入部分,我创设了以下情境: 出示3盒包装的面纸。提问:面纸为什么这样包装? 生1:这样包装比较省包装纸。。 生2:携带方便。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与包装有关的数学问题。 这一情境设置,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刺激了学生产生学习的好奇心,唤醒了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产生了学习的需要,为探索正方体和长方体在拼摆过程中表面积的变化打下了

良好的基础。 二、拼拼算算,体验规律 页 1 第 《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的学习过程不是让学生被动的吸收教材和教师给出的现成结论,而是由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本节课,在体验规律中,我安排了3次拼拼算算:活动一: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的变化情况。活动二:用若干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大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情况。活动三:用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大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情况。每次操作完后,我又安排了小小组进行了讨论:如(1)比较一下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与原来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和,是否相等?(2)将3个、4个甚至更多个相同的正方体摆成一行,拼成一个长方体,表面积比原来减少几个正方形面的面积?其中有什么规律吗?并对猜测进行了验证。(3)将两个长方体拼成一个大长方体,可能有几种不同的拼法?哪种拼法表面积最大?哪种拼法表面积最小?为什么?等问题在小组里 讨论、交流各自的想法。并让学生通过计算验证用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大长方体的讨论结果是否正确,验证时出现了两种方法:方法1:用拼成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求三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方法2:计算拼成的三种长方体分别比原来两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减少的面的面积。减少的面积越多,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_圆的面积练习题

圆的面积练习题 1.C =( ) = ( ) S= ( ) 2.已知圆的周长,求d= ( ),求r=( ) 。 3.圆的半径扩大2倍,直径就扩大( )倍,周长就扩大( )倍,面积就扩大( )倍。 4.环形面积S= ( )。 5.用圆规画一个周长50.24厘米的圆,圆规两脚尖之间的距离应是( )厘米,画出的这个圆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6、大圆半径是小圆半径的4倍,大圆周长是小圆周长的( )倍,大圆面积是小圆面积的( )倍。小圆面积是大圆面积的( )。 7、圆的半径增加1/4,圆的周长增加( ),圆的面积增加( )。 8、一个半圆的周长是20.56分米,这个半圆的面积是( )平方分米。 9、将一个圆平均分成1000个完全相同的小扇形,割拼成近似的长方形的周长比原来圆周长长10厘

米,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10、在一个面积是24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画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再在这个圆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11、大圆半径是小圆半径的3倍,大圆面积是84.78平方厘米,则小圆面积为多少平方厘米? 12、大圆半径是小圆半径的2倍,大圆面积比小圆面积多12平方厘米,小圆面积是多少平方厘 米? 13.求圆的周长。 (1)r =4分米(2)d=6厘米 14.求圆的面积。 (1)r=3分米(2)d=8厘米

(3)c=12.56米(4)c半圆=15.42米 15.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通过圆心的线段,叫做圆的直径。 ( ) (2)周长是所在圆直径的3.14倍。…( ) (3)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 (4)任何圆的圆周率都是3.14。………( ) (5)半圆的周长等于圆的周长的1/2 加直径的长,所以半个圆的面积等于圆面积的1/2加直径的长度。 ( ) 16.一个环形的外圆半径是8分米,圆半径5分米,求环形的面积。 17.环形的外圆周长是18.84厘米,圆直径是4厘米,求环形的面积。 18.校园圆形花池的半径是6米,在花池的周围修一条1米宽的水泥路,求水泥路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面积的变化(六下)

面积的变化 丹阳市匡亚明小学王志平 教材分析: 面积的变化是结合比例单元教学内容安排的一次实践与综合应用,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的过程,自主发现平面图形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进一步体会比例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材分两部分安排,第一部分是探究平面图形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先量出长方形长和宽的长度,计算前后对应边的比;接着估计、猜测面积的变化的规律;用计算、观察、画图等方法进行验证;最后,继续研究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分别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得出一般的规律:把平面图形按n:1的比放大后,放大后的面积与放大前面积的比是n2:1。第二部分是引导学生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要求学生从图中选择一幢建筑或一处设施,测量并计算它的实际占地面积,使学生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水平。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48-49页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猜测-验证”的过程,自主发现平面图形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进一步体会比例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2.使学生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水平。 3.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发现、得出按比例放大的情况下图形面积的一般规律:把平面图形按n:1的比放大后,放大后的面积与放大前面积的比是n2:1。。 教学难点: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一、呈现研究素材,初步发现规律。 同学们,我们已经研究过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中的一些变化规律。 1、呈现素材:请看这两个长方形:(电脑出示)下面的大长方形是小长方形按比例放大后得到的图形。请同学们量出它们的长和宽,标在图形上,再写出对应边长的比。(学生完成在课本上)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商的变化规律及应用》备课教案

商的变化规律及应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商不变的规律,并能运用这个规律进行相关的计算。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经历提出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实际应用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理解商不变的规律的同时获得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渗透“变与不变”的函数思想和科学的研究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商不变的规律,获得探索规律的经验和方法。教学难点:用数学语言表达思考的研究过程,归纳概括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建立知识网络 1.创设数学情境,复习旧知 师:做个小游戏,看看谁算得又快又好? 6×2= 6×20= 6×200= 6×2000= 师:你们算得可真快,用到了我们学过的什么知识?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一个数,积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 师:咱们还学过什么相关的知识? (积不变的规律) 师:怎样可以保证积不变呢? (一个因数乘或除以一个数,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相同的数(零除外)积不变。) 师:大家还想到了我们学过的什么知识? 学习除法时,我们又发现了商变化的规律,这种情况下,商是怎样变化的呢?

(被除数不变,除数乘或除以一个数(0除外),商反而除以或乘相同的数。) 除数不变,被除数乘或除以一个数(0除外),商也乘或除以相同的数。 2.依托知识网络,激发联想 师:这是我们已经掌握的积变化的规律、积不变的规律、商变化的规律,根据这些你想到了什么? (商也可以不变) 师:怎么会想到商有不变的规律呢? (积有不变的规律,商就应该有不变的规律。) 师:还可以怎样想? 师:看来我们的猜想需要一定的依据,到底怎样使商不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商不变的规律。 板书:商不变的规律 (二)积累经验,掌握研究方法 1.依据联系,提出猜想 (1)遇到新问题或不会的,我们怎么办呀?——想会的。 咱们一起再来看看已经掌握的这些知识。 (2)想一想,我们学过的这些规律,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都是三个量两个量变,一个量不变) 今天研究的就是商不变,那两个量呢?板书:被除数?除数?商不变 师:被除数和除数是随便变吗? (要有规律的变) (3)师:根据你前面学习的经验,具体地说说被除数、除数怎样有规律的变化,才能保证商不变? 板书:被除数乘一个数,除数除以相同的数,商不变 被除数除以一个数,除数乘相同的数,商不变 被除数乘一个数,除数同时乘相同的数,商不变 被除数除以一个数,除数同时除以相同的数,商不变 2.自主探究,举例验证 (1)举例方法指导 师:这么多种猜想,到底哪种猜想成立呢?有点儿难,怎么办呢?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切割引起表面积的变化

《长方体切割引起表面积的变化》教学设计 萃始小学潘樟 教学目标: 1、通过把一个长方体切割成两个完全一样的小长方体的操作活动,探索并发现切割后有关几何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并让学生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小组合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推理能力。 3、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来源生活用于生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通过操作,比较切割后的两个小长方体的表面积与原来大长方体的表面积发生了什么,发现规律,学会分析。 教学难点:经过动手操作,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能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橡皮泥、小刀、长方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师:我以前跟你们上过数学课吗? 生:没有 师:那你们知道我叫什么老师? 生:叫潘老师,大屏幕上写了的 师:上课提几点要求(1、上课要专心听讲2、勤于思考3、发言要积极大胆) 二、动手切割、体验规律 1、回顾旧知 师:出示课题,引出长方体表面积该怎样计算,需要什么条件。 师:课件出示两个长方体(少了宽或长)让学生求表面积。

生:不能求,少了条件。 师:课件出示一道求长方体表面积的应用题(长、宽、高都有)让学生计算表面积。 生:汇报计算结果。 2、动手操作,感受切割表面积的变化。 (1)从垂直于长的方向切割 师:把这个长方体切成两个完全一样的小长方体,可以怎样切割? 师:拿出你们准备好的长方体,现在就动手切下。 生:动手操作。 生:汇报(电脑出示其中的一种切法) 师:电脑演示这种切法,并提问长、宽、高怎么变化。 生:长是10cm、宽是8cm、高是6cm 师:这种切法叫做从垂直于长的方向切割 师:切割以后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生: 表面积变了,体积没有变。 师:变面积为什么变了? 生:增加了两个面 师:增加了两个面,表面积也就增加了,现在自己去求下表面积增加了多少? 生:独立解答 师:课堂巡视,个别指导。 师:指明学生上台演示 师;讲解两种不同的解法,让学生比较哪种方法更简单, 生:回答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4.5 面积的变化

面积的变化。(教材第48~49页) 通过研究图形的放大,使学生发现图形面积的变化与长度变化的关系。 重点:发现面积的变化与长度变化的关系。 难点:理解面积扩大的倍数是边长扩大倍数的平方。 课件。 请同学打开教材第48页,分别量出小长方形与大长方形的长和宽,并计算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长的比是多少,宽的比是多少。 学生测量后计算并反馈。 1.我们知道了图中大长方形的长与小长方形的长的比是3:1,宽的比也是3:1。请同学们想一想: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面积的比是几比几。 小组内交流想法。 学生反馈,说说自己的想法。 2.到底是不是这样,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计算来验证。学生活动后,集体反馈。 生: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面积的比是9:1。 大长方形的面积=9×3=27(平方厘米) 小长方形的面积=3×1=3(平方厘米)

所以,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面积的比是9:1。 师:看来,图形放大后,面积扩大的倍数与边长扩大的倍数是不相同的。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我们继续来研究。 3.以小组为单位,计算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放大后的面积与放大前图形的面积的比。 小组合作,共同计算,验证。 师:通过上面的计算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内交流后,集体反馈。 生:图形放大后,面积扩大的倍数是长度扩大倍数的平方。 【设计意图: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操作、计算、讨论、交流中探索规律,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技能】 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交流各自的收获体会。 面积的变化 大长方形的面积=9×3=27(平方厘米) 小长方形的面积=3×1=3(平方厘米) 图形放大后,面积扩大的倍数是边长扩大倍数的平方。 A类 下面是某小学的校园平面图。它的比例尺为1:5000。 从上图中选择一幢建筑或一处设施,测量并算出它的实际占地面积。 (考查知识点:面积的变化;能力要求: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B类 从小明家到超市有两条路线,图中的比例尺为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

小学数学新版六年级上册 小学数学版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和面积 圆的面积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圆面积的含义,理解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抽象概括的能力。能正确运用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计算圆的面积,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3.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在探究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过程中,初步感受极限的思想,体会“化圆为方”,“化曲为直”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圆面积的含义。圆面积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圆面积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同样的三角板两个/每人。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一些有关圆的知识,大家一起来回忆一下。 在黑板上画出同样的(2个)圆,回顾圆的各部分的名称与关系。 怎样根据直径求周长?。 怎样根据半径求周长?。 反过来呢?,。 大家觉得关于圆的知识我们就这么研究完了,够了吗?完整吗? 不够,我们还得学习圆的面积。 板书:课题《圆的面积》。 二、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用手中的三角板拼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

说出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三、新知探究 1.什么是圆的面积?(出示纸片圆让生摸一摸) 圆所占平面大小叫做圆的面积。 2.推导圆的面积公式。 (1)演示:将等分成16份的圆展开,问可拼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 若分的分数越多,这个图形越接近长方形。 (2)找:找出拼出的图形与圆的周长和半径有什么关系? 圆的半径 = 长方形的宽 圆的周长的一半 = 长方形的长 长方形面积 = 长 ×宽 所以: 圆的面积 = 圆的周长的一半×圆的半径 S = πr × r S 圆 = πr ×r = πr 2 3.你还能用其他方法推算出圆的面积公式吗? (1)将圆16等份,取其中一份,看作是一个近似的三角形,三角形的面积是这个圆面积的16 1。

四年级上册商的变化规律教案

“商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东莞市长安镇厦岗小学曾汝妹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9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引导学生发现商的变化规律; 2、巩固除法计算的知识,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善于观察, 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3、在教学过程渗透函数的思想。 教学重点: 通过计算引导学生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全面理解和掌握商的变化规律以及运用商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 教具准备: 课件、投影仪、每组一份自学提纲; 教学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因此,在教学“商的变化规律”时,根据儿童年龄特征,创设了“通过闯关进入除法王国的城堡”童话式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力求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计算、观察、比较等活动发现商的变化规律,并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学习笔算的简便法。在教学设计本节课时大胆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真正的主人,给学生提供研究成果的机会,体验成功同时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以境激趣,导入新课;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今天老师想介绍三位朋友给大家认识?你们想知道它们是谁吗?你看—(播放课件:第一幅,动画出现三只小动物并分别自我介绍(被除数、除数、商);

第二幅,出示除法王国的城堡,商说:“这就是我们的城堡,你们想进去吗?” (想)接着说:但必须要过三关才能进入我们的城堡,你们有信心通过吗?)(二)合作交流,探究规律。 1、课件出示进入第一关的情境;(出示题目) 2 () 200 ÷ 20 = () 40 () (1)师:你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说出答案吗? 学生说出答案后,师适时板书; 2 (100) 200 ÷ 20 = (10 ) 40 ( 5 ) (2)这一组题中,什么数发生了变化,什么数没有发生变化?从上往下看,除数和商的变化有什么特点?(学生汇报) (3)小结并板书。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几倍,商反而缩小几倍; (4)如果从下往上看,这组题目又有什么特点? 生回答后师适时板书: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了几倍,商反而扩大了几倍。(5)全班同学齐读规律: 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或缩小)了几倍,商反而缩小(或扩大)了几倍。 2、刚才大家所读的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商的变化规律的内容。(板书:商的变 化规律) 3、练习:(课件出示) (1)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2倍,商有什么变化? (2)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4倍,商起了什么变化? (3)你能举出一些相类似的例子吗? 4、进入第二关: 师:同学们这么快就闯过第一关,有勇气进入第二关吗?(有) (1)同位互相学习(出示题目): 16 () 160÷ 8 =() 320 () A:算一算:让学生口算上面各题;师适时板书。 16 (2 ) 160÷ 8 =( 20 ) 320 (40 ) B:说一说:这题中,什么数发生变化,什么数没有变化?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同位交流) C、学生汇报及小结: 这题中,除数不变,商随着被除数的扩大而扩大,缩小而缩小。被除数扩大或缩小几倍,商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板书) D:读一读:全班齐读这条规律; 5、练习: 计算下面各题,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面积的变化教学反思(共10篇)

篇一:《面积的变化》教学反思 《面积的变化》教学反思 《面积的变化》是利用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计算的已有认识,通过把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成新的长方体的操作活动,探索发现拼接前后表面积的变化规律,感受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发展空间观念和总结、归纳数学规律的能力。为了使学生教好地理解表面积的变化,我加强动手操作,按照情境导入,唤醒意识——拼拼算算,体验规律——拼拼说说,运用规律——的教学流程进行教学。结合本课的教学实际情况,谈几点反思: 一、情境导入,唤醒意识 导入部分,我创设了以下情境: 出示3盒包装的面纸。提问:面纸为什么这样包装? 生1:这样包装比较省包装纸。。 生2:携带方便。 ……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与包装有关的数学问题。 这一情境设置,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刺激了学生产生学习的好奇心,唤醒了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产生了学习的需要,为探索正方体和长方体在拼摆过程中表面积的变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拼拼算算,体验规律 《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的学习过程不是让学生被动的吸收教材和教师给出的现成结论,而是由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本节课,在体验规律中,我安排了3次拼拼算算:活动一: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的变化情况。活动二:用若干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大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情况。活动三:用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大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情况。每次操作完后,我又安排了小小组进行了讨论:如(1)比较一下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与原来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和,是否相等?(2)将3个、4个甚至更多个相同的正方体摆成一行,拼成一个长方体,表面积比原来减少几个正方形面的面积?其中有什么规律吗?并对猜测进行了验证。 (3)将两个长方体拼成一个大长方体,可能有几种不同的拼法?哪种拼法表面积最大?哪种拼法表面积最小?为什么?等问题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各自的想法。并让学生通过计算验证用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大长方体的讨论结果是否正确,验证时出现了两种方法:方法1:用拼成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求三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方法2:计算拼成的三种长方体分别比原来两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减少的面的面积。减少的面积越多,拼成长方体的表面积越大。再比较这两种方法,进行方法的优化。 这样不仅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观察以及交流讨论的平台,而且有利于学生克服胆怯的心理障碍,大胆参与,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同时还增强了团队协作意识。 三、拼拼说说,运用规律 在学生掌握了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后,我安排了拼拼说说,运用规律这一环节。 (1)用6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可以拼成不同的长方体。哪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大?大多少? 我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哪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大?大多少? 集体交流后,学生明确:拼成一排的方法减少的表面积最少,所以表面积最大。 (2)用10盒火柴,把10盒火柴包装成一包,有哪些不同的包法?小组里拼一拼,看一看有哪些不同包装方法? 这一环节培养了学生优化思维和求异思维的能力,促进了课堂效益的提高,也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面积的变化》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面积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经历“猜测—验证”的过程中,自主发现平面图形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进一步体会比例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2、使学生在填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3、使学生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水平。 教学方法与手段: 呈现丰富研究素材,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通过测量、计算、填表、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自主发现,并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呈现研究素材,揭示课题,初步感知规律 1、电脑呈现研究素材一:p52大长方形是小长方形按比例放大后得到的图形。你能分别量出它们的长和宽,写出对应边长的比吗? 学生动手测量,填在课本p52上,汇报。 2、提问:把放大后的长方形与放大前的长方形相比,你有什么发现?(大小变了,但形状没有变。)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入: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按比例放大后,面积也发生了变化,而且也是变大

的。但究竟是按照怎样的规律发生变化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面积的变化] 3、猜测:谁来估计一下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的面积的比是几比几? 师:这仅仅是我们的猜测,还得验证一下呀。能把你的解决过程画在或写在纸上吗? 全班交流。 ⑴画图的策略:大长方形和小长方形的面积比是9:1。 ⑵计算的策略 小长方形的面积:3×1=3(平方厘米) 大长方形的面积:9×3=27(平方厘米) 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面积的比是9:1。 ⑶列表的策略 4、引导学生观察画图、计算和列表的过程,启发思考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面积练习题完整版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面积练习题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圆的面积练习题 1.C=()=()S=() 2.已知圆的周长,求d=(),求r=()。 3.圆的半径扩大2倍,直径就扩大()倍,周长就扩大()倍,面积就扩大()倍。 4.环形面积S=()。 5.用圆规画一个周长50.24厘米的圆,圆规两脚尖之间的距离应是()厘米,画出的这个圆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6、大圆半径是小圆半径的4倍,大圆周长是小圆周长的()倍,大圆面积是小圆面积的()倍。小圆面积是大圆面积的()。 7、圆的半径增加1/4,圆的周长增加(),圆的面积增加()。 8、一个半圆的周长是20.56分米,这个半圆的面积是( )平方分米。 9、将一个圆平均分成1000个完全相同的小扇形,割拼成近似的长方形的周长比原来圆周长长10厘米,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10、在一个面积是24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内画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面积是()平方厘米;再在这

个圆内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11、大圆半径是小圆半径的3倍,大圆面积是84.78平方厘米,则小圆面积为多少平方厘米? 12、大圆半径是小圆半径的2倍,大圆面积比小圆面积多12平方厘米,小圆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13.求圆的周长。 (1)r=4分米(2)d=6厘米 14.求圆的面积。 (1)r=3分米(2)d=8厘米 (3)c=12.56米(4)c半圆=15.42米 15.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通过圆心的线段,叫做圆的直径。() (2)周长是所在圆直径的3.14倍。…() (3)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4)任何圆的圆周率都是3.14。………() (5)半圆的周长等于圆的周长的1/2加直径的长,所以半个圆的面积等于圆面积的1/2加直径的长度。()

商的变化规律教案

第9课时:商的变化规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2、会灵活运用商的变化规律。 3、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引导学生思考发现商的变化规律的过程,灵活运用商的变化规律。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2、教学难点:运用商的变化规律。 三、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老猴子分桃子的故事 1、8个桃子分2天吃完,16个桃子分4天吃完,32个桃子分8天吃完,64个桃子分16天吃完。(将数字板书在黑板上) 2、提问:老猴子运用了什么知识教育了小猴子?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二)师生共研 1、提问:观察数字,你发现了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说方法,教师板书。 8 ÷ 2 = 4 16 ÷ 4 = 4 32 ÷ 8 = 4 64 ÷ 16= 4 2、我们分别用第2、 3、4式与第1个算式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结论:被除数、除数分别都乘以一个相同的数。(扩大) 3、教师带领学生分别比较。 4、提问:谁能给我们总结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5、学生讨论,并发现: 在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教师板书) 6、提问:为什么说是“同时”,“相同”?可以举例子来证明 7、我们分别用第1、2、3式与第4个算式进行比较,你又发现了什么? 结论:被除数、除数分别都除以一个相同的数。(缩小) 8、通过观察,谁能再给我们总结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在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板书课题:商的变化规律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面积的变化》

面积的变化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第十二册第四单元比例探索规律——面积的变化。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经历“猜测—验证”的过程中,自主发现平面图形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进一步体会比例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2、使学生在填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3、使学生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提高解决问题 的策略水平。 教学方法与手段: 呈现丰富研究素材,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通过测量、计算、填表、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自主发现,并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呈现研究素材,揭示课题,初步感知规律 1.电脑呈现研究素材一:P48大长方形是小长方形按比例放大后得到的图形。你能分别 量出它们的长和宽,写出对应边长的比吗? 学生动手测量,填在课本P48上,汇报。 2.提问:把放大后的长方形与放大前的长方形相比,你有什么发现?(大小变了,但形 状没有变。)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入: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按比例放大后,面积也发生了变化,而且也是变大的。但究竟是按照怎样的规律发生变化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面积的变化] 3.猜测:谁来估计一下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的面积的比是几比几? 师:这仅仅是我们的猜测,还得验证一下呀。能把你的解决过程画在或写在纸上吗? 全班交流。 ⑴画图的策略:大长方形和小长方形的面积比是9:1。 ⑵计算的策略 小长方形的面积:3×1=3(平方厘米) 大长方形的面积:9×3=27(平方厘米) 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面积的比是9:1。 ⑶列表的策略 4.引导学生观察画图、计算和列表的过程,启发思考 ⑴如果大长方形是小长方形按4:1的比放大后得到的图形,它们对应的边长的比是多少?面积比是多少?5:1呢?7:1呢?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⑵如果把一个长方形按n:1比例放大后,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小长方形相对应边长的比与面积的比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圆的面积》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圆的面积》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圆环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形与矩形混合图形的相关计算方法。 2.学会利用已有的知识,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推导出圆环面积计算公式,有关于圆形与正方形应用的解答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和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会利用圆和其他已学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 圆与其他图形计算公式的混合使用。 教学工具 PPT卡片 教学过程 1复习巩固上节知识,导入新课 2新知探究 2.1圆环面积 一、问题引入 同学们知道光盘可以用来做什么吗?谁能来描述一下光盘的外观。 回答(略)。

今天我们就来做一做与光盘相关的数学问题。 二、圆环面积求解 例2.光盘的银色部分是一个圆环,内圆半径是50px,外圆半径 是150px。圆环的面积是多少? 步骤: 师:求圆环面积需要先求什么? 生:内圆和外圆的面积 师:同学们可以自己做一做,分组交流一下自己的解法。 师:给出计算过程与结果: 三、知识应用 做一做第2题: 一个圆形环岛的直径是50m,中间是一个直径为10m的圆形花坛,其他地方是草坪。草坪的占地面积是多少? 师:这是一道典型的圆环面积应用题。通过直径得到半径,代入圆环面积公式,很简单。 2.2圆与正方形 一、问题引入 师:同学们知道苏州的园林吧。大家有没有观察过园林建筑的窗户?它有很多很漂亮的设计,也有很多很常见的图形,比如五边形、 六边形、八边形等等。其中外圆内方或者外方内圆是一种很常见的 设计。 师:不仅是在园林中,事实上在中国的建筑和其他的设计中都经常能见到“外圆内方”和“外方内圆”,比如这座沈阳的方圆大厦、商标等等。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这种圆形与正方形结合起来构成的 图形。

六年级数学下册 面积的变化教案 苏教版

面积的变化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经历“猜想-验证”的过程中,自主发现平面图形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比例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面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自主发现“把平面图形按n︰1的比放大后,放大后的面积与放大前的面积比是n2︰1。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判断题引入: 一幅地图的比例尺是1:1000,那么图上面积与实际面积的比也是1:1000 学生判断,说说理由。 老师引入课题,板书下来:面积的变化。 二、探索长方形面积比与边长比的关系。 1.出示两个长方形。 指出:大长方形是小长方形按比例放大后得到的图形。 师板书:长:3︰1 宽:3︰1 2.这两个长方形对应的长的比和宽的比都是3︰1,估计一下,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面积的比是几比几? 3.想办法验证一下,看估计得对不对? 问:你是怎么验证的?你得到了什么结论? 4.如果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对应边的比是4︰1,那么面积比是几比几呢? 在书上量出它们的长和宽,写出对应边的比。 各自测量,写出比,然后交流。 学生估计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面积的比是几比几。 三、探索其它图形的面积与边长比的关系 1.出示按比例放大的正方形、三角形与圆。

引导观察:估计一下,它们的对应边是按几比几的比放大的? 2.这几个图形放大后与放大前的面积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引导学生猜测。 (2)引导观察:观察表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揭示规律:把平面图形按n︰1的比放大后,放大后的面积与放大前的面积比是n2︰1。 3、拓展讨论:如果把一个图形按1︰n的比缩小,缩小前后图形面积的变化规律又是什么呢? 说明:如果把一个图形按1︰n的比缩小,缩小前后图形面积的变化规律是: 缩小前的面积与缩小后的面积的比是1:n2 用尺在书上的相关的图形中测量一下,然后确认: 正方形:3︰1 三角形:2︰1 圆:4︰1 四、课堂小结: 老师小结:把一个平面图形按n:1的比放大后,放大后图形面积与放大前面积比是n2:1 如果把一个平面图形按指定的某个比缩小,缩小前后图形面积的变化规律又是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