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存最古老建筑

中国现存最古老建筑
中国现存最古老建筑

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古建筑排名

2012-03-12 20:57:50| 分类:中国 | 标签:最古老的建筑现存唐代建筑现存五代建筑|举报|字号订阅

一、我国仅存唐代建筑

目前我国仅存唐代建筑四处,全部在山西省境内。

1、广仁王庙

在山西芮城县城北4公里古魏城城垣遗址内,中龙泉村北的高阜之上,坐落着一座四合院形的庙堂建筑,它与永乐宫、古魏城、五龙泉、万仙泉形成了一个天然的文物群。整个建筑结构简练,古朴雄浑。2001年06月25日,广仁王庙作为唐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2、天台庵

天台庵位于山西省平顺县城东北25公里处王曲村口的坛形孤山上,始建于唐末天祜四年(公元907年)。庵院的规模并不大,它是我国目前仅存的四座完整的唐代木结构古建筑之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南禅寺

位于山西省五台县西南的李家庄,离县城二十余公里。重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距今1200多年。寺宇座北向南,占地面积3078平方米。寺内主要建设有山门(观音殿)。东西配殿(菩萨殿和龙王殿)和大殿。组成一个四全院式的建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殿为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座唐代木结构建筑,也是亚洲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寺中唐代雕塑精湛,堪称唐代雕塑艺术的珍品,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

4、佛光寺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山西省五台县的佛光新村,距县城三十公里。因此寺历史悠久,寺内佛教文物珍贵,故有“亚洲佛光”之称。寺内正殿即东大殿,建于唐朝大中十一年,即公元857年。从建筑时间上说,它仅次于建于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的五台县南禅寺正殿,在全国现存的木结构建筑中居第二位。佛光寺的唐代建筑。唐代雕塑、唐代壁画、唐代题记,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都很高,被人们称为“四绝”。遗憾的是,头几年寺内佛肚里藏的古代珍宝被盗,佛像被毁坏。

佛光寺大殿并不高大,貌似平常,但却被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称为“中国第一国宝”,因为它打破了日本学者的断言:在中国大地上没有唐朝及其以前的木结构建筑。

二、我国现存的五代时期木建筑

1,山西省平顺县实会大云院的大佛殿(弥陀殿)

2,山西省平遥县镇国寺的万佛殿

3,山西省平顺龙门寺的西配殿

4,河北省正定县文庙大成殿

中国古建筑报告技术专业就业前景,就业方向分析.doc

中国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就业前景,就业方 向分析 中国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就业前景,就业方向分析 更新:2018-10-11 20:10:37 中国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就业方向与就业前景分析 中国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美术、建筑构造、中外建筑史、砖木结构、古建筑瓦石纬构、古建筑油漆技法、古建筑工程预算、古建筑施工与管理、古建筑鉴定与修缮、风景写生、古建筑测绘、课程设计、毕业综合实训等课程。中国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掌握古建筑工程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能从事古建筑维修、仿古建筑设计、古建筑工程管理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具有中国古建筑工程修缮设计、古建筑施工管理、古建筑预算等方面职业能力,能在古建筑工程企业从事古建筑修缮设计、施工管理、监理、预算等职业岗位群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中国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就业方向 中国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就业范围非常广泛,毕业生主要在建筑公司、装饰公司、建筑及装饰设计单位、房地产或装饰工程监理等单位从事建筑装饰设计、咨询、施工、管理、监理等工作。具体如在设计院或建筑装饰设计公司从事建筑装饰设计、施工、管理、监理、造价等岗位;房地产公司从事建筑装饰项目管理、监理、招标、市场营销等岗位;装饰施工企业从事施工员、装饰工程项目管理、材料员、预算员、工程监理等岗位;生产企

业、销售可从事家具、橱柜设计与销售工作;展示展览公司从事会展空间设计;建筑企业和房地产公司可从事建筑绘图、效果图设计等。 中国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就业前景 中国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古建园林设计企业、古建园林施工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从事古建筑修缮、文物保护、仿古建筑设计、古建筑施工与管理等方面工作。中国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率连续三年保持100%,专业对口率90%以上。多家用人单位来我院洽谈订单培养计划,建立企业奖学金,学生毕业半年后平均月薪为2903元。2013年中国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高校毕业人数为250-300人,其中男62%、女38%,2013年中国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高校招生男女比例为文科42%、理科58%,近几年中国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就业率分别为2011(95%-100%)、2012(95%-100%)、2013(90%-95%)。 中国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排名好不好_主要 课程及就业前景分析 中国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排名好不好_主要课程及就业前景分析

中国最稀有姓氏知识大全

中国最稀有姓氏知识大全 我国到底有多少姓氏,至今尚未有一个精确的统计。中国旧时流行的《百家姓》是北宋(公元960年)的时候写的,里面一共收集了单姓408个,复姓30 个,共438个。发展到后来,据说有4000到6000个,但是实际应用的只有1000个左右。近年出版的《中国姓氏纪编》共搜集姓氏5730个。台湾出版的《中华姓符》里面共收姓氏6363个。《中华姓氏大辞典》收入的姓氏多达11969个,其中单字姓5313个,双字姓4311个;三字姓1615个,四字姓571个,六字姓22个,七字姓7个,八字姓3个,九字姓1个。由于姓氏本身还在不断发展变化,据专家估计,我国姓氏大约有18000 个。更多姓氏资料:百姓通谱 所谓百家姓,是虚指,其实,民间的姓氏五花八门,很难统计。没人给中国姓氏一个准确的数目,只能描述个“大概其”。有的模糊其词,说8000多个;也有言之凿凿,说有4100个。除常见姓氏外,还隐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独特姓氏。少见,自然就多怪。 四川遂宁市档案馆职工陈历甫花了30多年自费到全国各地收集了10129个中国姓氏,并整理成《中国姓氏书法大辞典》出版,经本报报道后,引起了读者强烈关注。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杜若甫研究员异常兴奋,将自己毕生收集的姓氏成果不计报酬地送给了陈历甫。3年中,陈历甫又收集了9860个姓氏,加上第一次收集的,总共姓氏已接近2万个了。 器官名称有:头、骨、心、肾、肠、手、爪。 动物名称有:鸭、鸽、羔、狼、鸡、猴、狗、蛇。 气象名词有:雪、风。 日常用品有:瓜、桃、琴、窗、盒、筷、葫,柴、米、油、盐、茶。 性别名词有:雌、男、嫂。 数字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十、百、千、万、亿、兆都是姓,拼音“H(读he ‘和’)”、“T(读yuan‘园’)也是姓。 动词有:笑、揉、猜、拣。 色彩名词:赤、橙、黄、绿、青、蓝、紫……生活中常见的13种颜色,全都是姓。 朝代名称:夏、商、周、秦、汉、魏、蜀、吴、晋、隋、唐、宋、金、元、明、清。

世界顶级的10个最大的建筑 中国占了五个

世界顶级的10个最大的建筑中国占了五个 世界上最大的巨石建筑——埃及胡夫金字塔 胡夫金字塔建于埃及第四王朝第二位法老胡夫统治时期(约公元前2670年),被认为是胡夫为自己修建的陵墓。在古埃及,每位法老从登基之日起,即着手为自己修筑陵墓,以求死后超度为神。胡夫大金字塔的4个斜面正对东、南、西、北四方,误差不超过圆弧的3分,底边原长230米,由于塔外层石灰石脱落,现在底边减短为227米,倾角为51度52分。塔原高146.59米,因顶端剥落,现高136.5米,相当于一座40层摩天大楼,塔底面呈正方形,占地5.29万平方米。

胡夫金字塔的塔身由大小不一的230万块巨石组成,每块重量在1.5吨至160吨,石块间合缝严密,不用任何粘合物。如把这些石头凿成平均一立方英尺的小块并排列成行,其长度相当于地球周长的2/3。胡夫金字塔工程浩大,结构精细,其建造涉及测量学、天文学、力学、物理学和数学等各领域,被称之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石头建筑,至今还有许多未被揭开的谜。 世界上最大的会堂式建筑——北京人民大会堂 人民大会堂创了一个建筑史上的奇迹,1958年10月底破土,1959年8月竣工,从设计到建成仅历时一年。 整组建筑平面呈“山”字形,正面墙呈“弓”字形。建筑面积达17.18万平方米。中部是著名的万人大会堂,会场呈扇形,共三层,可容纳10000人进行的大型会议。穹窿形的顶篷,纵横排列着500个灯孔,顶部为巨大的红五角星,周围是葵花环及三层水波形灯槽。北部为面积7000平方米的宴会厅,可供5000人的宴会和。南部是人大办公楼,包括以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行政特区命名的各具地方特色的会议厅。

浅析中国古建筑大木结构的榫卯形式

浅析中国古建筑大木结构的榫卯形式 ----------吴其钢徐州市园林技术工程处摘要:榫卯的功能,在于使千百件独立、松散的构件紧密结合为一个符合设计要求和使用要求的,具有承受各种荷载能力的完整的结构体。 关键词:榫卯功能分类名称使用部位 我国古代建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是通过一定的建筑艺术形式和一定的工艺技术表现出来的。有人说“中国古代建筑的大木结构不用一根钉子”,这个说法实际上是一种夸大的说法,但如果单指大木结构的榫卯则是完全正确的。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又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中国古建筑是一门独具风格的建筑科学,中国古建筑又以木结构为主,木构件间的联接又以榫卯组合为主。 而今国内现存的古建筑以清代(明代)居多。通过近几年施工和设计的仿古建筑,剖析其结构形式与工艺技术,得悉其构件联接以榫卯组合为主。通过对马炳坚先生所著的《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井庆升先生所著的《清式大木作操作工艺》,及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的学习,了解了中国古建筑的榫卯技术的形式和多样化以及其功能。 1、榫卯的功能 1.1榫卯是相辅相成,相互对应的。榫:就是小于构件断面凸出的部分,俗称公榫,卯:就是指与榫相结合的另一构件凹下去的部分,俗称母榫。 1.2榫卯的功能,在于使千百件独立、松散的构件紧密结合为一个符合设计要求和使用要求的,具有承受各种荷载能力的完整的结构体。木结构榫卯技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得以应用并逐渐发展,到唐宋时期榫卯技术的

应用以达到如火纯清的程度,应用的更加纯熟和讲究。到明、清时期古代的工匠们将其形式简化,但仍保留其固有的功能,从中充分体现榫卯结构的可靠性。 如一座大型的宫殿式木构建筑要由成千上万个单件组合而成,一座小式的构造简单的古建筑,也要由数以百计的木构件组成。在这些建筑的木构件中,除椽子和望板外,其余构件几乎全部是用榫卯结合在一起的。木结构的形式和榫卯结合的方法,是中国古建筑的一个主要结构特点。 2、榫卯的分类 木构件榫卯种类很多,形态各异,这些种类和形状的形成,不仅与榫卯的功能有直接关系,而且还与木构件所处的位置,构件之间的组合角度,结合方式以及木构件的安装顺序和安装方法等均有直接关系。根据榫卯的功能大致可分为六类:固定垂直构件的榫卯;水平构件与垂直构件的拉结相交使用的榫卯;水平构件互交部位的榫卯;水平或倾斜构件重叠稳固所用的榫卯;用于水平或倾斜构件叠交或半叠交的榫卯;用于板缝拼接的几种榫卯。下面详细介绍一下木构件榫卯的种类、形式及使用部位。 2.1、固定垂直构件的榫卯; 在古建筑中垂直构件主要柱子,柱子又分为落地柱和悬空柱两类。落地柱即柱脚直接落在柱顶石上的柱子,如檐柱、金柱、中柱、山柱都属此类。悬空柱即落脚在梁架上或被其它构件悬空挑起、捧起的柱子,如童柱、瓜柱、雷公柱等都是悬空柱。这些垂直构件不管用在什么部位,都要用榫卯来固定它的位置,如管脚榫、套顶榫、瓜柱柱脚半榫。 2.1.1、管脚榫用于固定各种落地的柱根部,童柱与梁架或墩斗相交处,

传统建筑形式与现代技术及功能的结合

传统建筑形式与现代技术及功能的结合 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向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成为建筑设计领域的必然趋势。但是,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与现代的功能使用、形式、尺度、结构以及技术上都 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在不同类型的建筑中,如何以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的探讨和理解来权释传统建筑文化,创作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是中国建筑师的一项历 史使命。 在这里我们试图在大型的公共建筑中,如何体现传统建筑的结构形式和美感等问题,用建筑的“原型”而非“装饰”来体现传统建筑的象征性的课题进行探讨。 一、建筑概况 昆明市行政中心12组团位于整个行政中心的最北端,是建筑群中最具有标志性的建筑。整个行政中心占地51.8公顷,由13栋建筑组成,总建筑面积41万平方米。建筑呈传统园林围合式的布局形态,并按照阶梯及礼仪观念来组织设计。空间采用“三进”的传统空间层次概念,建筑形式采用了屋顶、叠涩、垂花、柱廊、基座等中式元素来组织。不同层的重檐表达了建筑群的中国礼仪设计思想,考虑到行政中心的整体设计布局形态,12组团必须在形式和尺度上与周边建筑相统一,又要统领全局,成为建筑布局中的高潮。 12组团总建筑面积5.4万平方米,层数4层。总长度217米,总高度40米,功能极为复杂。由1个1300人的会堂(甲等多功能剧院),1个700人多媒体会议厅,2个300人大会议室,6 个150人的中型会议室,19个80~60人的小型会议室,6 个展厅,1个大型接见厅,1个新闻发布厅,1个信息中心和半地下室车库构成。设14 个主要流线及出入口,由19 个不同防火分区组成。 二、传统建筑的演绎 1、结构形式 传统木构建筑中采用的是“柱——梁——檩——椽”的传力结构系统,利用木材的特点,把荷载由上层较小的木构单元分“层”传递,并集中到与之正交较大的木构单元,最后出现由木构架组成的“间”作为人们生活居住的单元,这一传力系统中每“层”的构件独立,形态个性清晰。下大上小的结构形式,成功地化解了地

浅谈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

浅谈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 一、中国古建筑木结构形式的基本演化 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 1.抬梁式构架 这种构架的特点是在柱顶或柱网上的水准铺作层上,沿房屋进深方向架数层迭架的梁,梁逐层缩短,层间垫短柱或木块,最上层梁中间立小柱或三角撑,形成三角形屋架。相邻屋架间,在各层梁的两端和最上层梁中间小柱上架檩,檩间架椽,构成双坡顶房屋的空间骨架。房屋的屋面重量透过椽、檩、梁、柱传到基础(有铺作时,透过它传到柱上)。 抬梁式构架至迟在春秋时已经有了。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这种结构方式。目前所见最早的图像是四川成都出土东汉庭院画像砖。唐代它已发展成熟,并出现了以山西五台佛光寺大殿和山西平顺天台庵正殿为代表的殿堂型和厅堂型两种类型。《营造法式》的大木作部分主要讲的是抬梁式构梁,明确提出较重要建筑的构架有殿堂型、厅堂型两个类型,并用图说明两者的差别。 2.穿斗式构架 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的一种形式,多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这种构架以柱直接承檩,没有梁,原作穿兜架,后简化为"穿逗架"和"穿斗架"。 穿斗式构架的特点是沿房屋的进深方向按檩数立一排柱,每柱上架一檩,檩上布椽,屋面荷载直接由檩传至柱,不用梁。每排柱子靠穿透柱身的穿枋横向贯穿起来,成一榀构架。每两榀构架之间使用斗枋和纤子连接起来,形成一间房间的空间构架。 穿斗式构架以柱承檩的作法,可能和早期的纵架有一定渊源关系,已有悠久的历史。在汉代画像石中就可以看到汉代穿斗式构架房屋的形象。 穿斗式构架用料较少,建造时先在地面上拼装成整榀屋架,然后竖立起来,具有省工、省料,便于施工和比较经济的优点。同时,密列的立柱也便于安装壁板和筑夹泥墙。因此,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各省,保留了大量明清时代采用穿斗式构架的民居。这些地区有的需要较大空间的建筑,采取将穿斗式构架与抬梁式构架相结合的办法:在山墙部分使用穿斗式构架,当中的几间用抬梁式构架,彼此配合,相得益彰。 3.井干式结构

全国最牛十大姓氏

全国最牛十大姓氏,有你吗? 2015-07-01 wagran 文章来源阅11281 转24转藏到我的图书馆分享到微信 认清自己, 从姓开始, 寻根问祖, 找寻先人的精神力量, 让同姓族人找到荣耀感, 传承家风! 全国十大姓氏, 哪个姓氏最牛? 请为自己的姓氏代言吧! 王 源出姬姓。周武王灭商,定都镐,史称西周。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职,时人因其是王族的后代便称为“王家”,从此,这支族人遂以王为氏。先秦时期,这支王姓一直活跃于河南洛阳一带,秦末汉初,秦朝武城侯王离之子王元和王威,为避战乱分别涉迁到山东琅琊和山西太原,最终发展成天下最著名琅琊和太原的两大王姓望族,是王姓中最大群体。姬姓王氏至少有2600年的历史。 李 先秦时期,李姓的活动由河南开始,到战国末,李姓的活动地域已扩大到山西、河北、陕西、四川、湖北等地。秦汉时期是李姓向各地迁移的重要阶段。秦始皇平定南越和西瓯时,李姓始入两广地区。李耳的后裔入甘肃,发展为陇西李姓的望族,居河北的成为赵郡李姓的名家。东达山东,东南抵赣浙苏,南面南海及北部湾。唐朝是李姓的鼎盛时期,陇西李氏王朝传19帝,历时289年,李姓贵为国姓,各地都有李氏的皇亲国戚,李姓人口迅速膨胀。唐朝初李姓开始大批进入了福建和海南。明朝时,李姓进入入台湾。 张 张姓氏族最早活动于“尹城青阳”,古地在今河南濮阳和河北清河一带。春秋时晋国是张姓发展历史上最重要的地区。河东“解邑张城”是张姓重要的聚集地和发祥地(古张城在今山西临猗西的黄河东岸)。在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张姓人群主要活动于山西、陕西、河

北、河南、山东等地区。 刘 刘姓,最早一支刘姓源自尧的后裔刘累,故刘累为刘姓得姓始祖。刘姓望出江苏彭城。公元前300多年前,刘姓开始向河南及江苏传播。战国时有个叫会的晋大夫,他有子孙留居秦国,称刘氏。至战国后期,秦国灭了魏国,刘氏宗族随秦军进入魏国都城大梁,即今河南开封。他的十世孙在魏国任职,魏灭后迁至大梁,生子刘清辗转到今江苏等地。 陈 陈姓是全球华人、韩国人、越南人的姓氏,在广东省、福建省、浙江省、海南省、江苏省、香港、澳门以及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都是第一大姓。 杨 杨姓,中华姓氏之一,隋朝国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杨伯侨为得姓始祖。杨姓发源地,是在今山西省境内。春秋时杨为晋所灭,杨姓便向西发展繁衍,其先迁入陕西,后迁入山西省汾水中游的霍县一带,而后繁衍至河南。全国形成了以川湘、陕晋、冀豫为中心的三大块杨姓聚集地。 黄 黄姓起源于中国北方,后迁至中原地区并建立黄国。黄国被楚国所灭后,部分族人开始南迁。两宋之后,黄姓广布到湖北、陕西、四川、湖南、福建等地。当代,黄姓人口主要分布于广东、四川、湖南、广西、江西、湖北、福建、江苏等地。 吴

中国古代建筑 特点和分类

分数: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签名: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古建筑课程作业》 题目:《中国古代建筑特点和分类》 年级:2010级 专业: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姓名:刘朝 学号:201012091137 时间:2012年6月10日

中国古代建筑特点和分类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的劳动人民用自己的血汗和智慧创造了辉煌的中国古代建筑文明。中国古代建筑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体系最完整的建筑体系。从单体建筑到院落组合、城市规划、园林布置等在世界建筑史中都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古代建筑完美的体现了的“天人合一”的建筑思想。 世界建筑因其文化背景的不同,由六大独立体系即古代中国建筑、古代埃及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代印度建筑、古代爱琴海建筑和古代美洲建筑共同构成。其中有些建筑类型或早已中断,或流传不广,成就和影响也就相对有限,其中只有古代中国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和古代印度建筑作为世界三大古代建筑体系延续至今,其中中国建筑延续时代最长,影响范围最广,成就最为辉煌。 中国古代建筑十分重视对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学性格的追求,在其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七大特点: 1、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 在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过程中,木材始终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由此创造出独特的木结构形式,以此为骨架,既达到实际功能要求,又创造出优美的建筑形体以及相应建筑风格。 2、保持构架制原则 以立柱和纵横梁枋组合成各种形式的梁架,使建筑物上部荷载经由梁架、立柱传递至基础。墙壁只起围护、分隔的作用、不承受荷载,即“墙倒屋不塌”。在构筑梁架的过程中,部件之间通过卯榫结构相互连接,不使用钉子等辅助用具。 3、创造斗拱结构形式 创造斗栱结构形式。用纵横相叠的短木和斗形方木相叠而成的向外挑悬的斗栱,这是中国古代木结构构造的巧妙形式。 4、实行单体建筑标准化 中国古代的宫殿、寺庙、住宅等,往往是由若干单体建筑结合配置成组群。无论单体建筑规模大小,其外观轮廓均由阶基、屋身、屋顶3部分组成:下面是由砖石砌筑的阶基,承托着整座房屋;立在阶基上的是屋身,由木制柱额作骨架,其间安装门窗隔扇;上面是用木结构屋架造成的屋顶,屋面做成柔和雅致的曲线,四周均伸展出屋身以外,上面覆盖着青灰瓦或琉璃瓦。 5、重视建筑组群平面布局 重视建筑组群平面布局。其原则是内向含蓄,多层次,力求均衡对称。除特定的建筑物如城楼、钟鼓楼等外,单体建筑很少露出全部轮廓。每一个建筑组群少则有一个庭院,多则有几个或几十个庭院,组合多样,层次丰富,弥补了单体建筑定型化的不足。平面布局取左右对称的原则,房屋在四周,中心为庭院。组合形式均根据中轴线发展。唯有园林的平面布局,采用自由变化的原则。 6、灵活安排空间布局 室内间隔采用槅扇、门、罩、屏等便于安装、拆卸的活动构筑物,能任意划分,随时改变。庭院一方面与室内空间组成统一体,另一方面又为建筑创造了小自然的环境,其中可栽培树木花卉,可叠山辟池,可搭凉棚花架,有的还建有走廊,作为室内和室外空间过渡,以增添生活情趣。 7、运用彩色装饰手段 木结构建筑的梁柱框架,需要在木材表面施加油漆等防腐措施,由此发展成中国特有的建筑油饰和彩画。常用青、绿、朱等矿物颜料绘成色彩绚丽的图案,增加建筑物的美感。以

中国古代的姓、氏、名、字、号

中国古代的姓、氏、名、字、号 中国古代的姓、氏、名、字、号阜阳城郊李卫全 中国古代的姓、氏、名、字、号 平时我们碰到一个陌生人,要想与之沟通,总要问您贵姓?您尊姓大名?我们国家举行重大会议,公布人事安排,凡有多人担任同样职务,或其他场合如书的编者、为多人时,排顺序往往是以姓氏笔划为序。那么什么是姓氏?姓、氏是一样的,还是不同的?名又是怎么回事?我们在看古书,、古典戏剧时往往会碰到同一个人在他的姓名之外,又有字、号的情况,有时还不止一个号,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称呼。这又是怎么回事。 这里就来谈一谈这方面的知识,主要讲一讲姓、氏、名、字、号的历史由来及演变情况。 一、姓 许慎《说文解字》卷二四女部: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班固《白虎通德论》卷九曰:姓者,生也,人禀天气所以生者也。《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这都说出了姓的本义是生。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种族称号,简称族号。作为族号,它不是个别人或个别家庭的,而是整个氏族部落的称号。据文献记载,我们的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为了别婚姻,明世系、别种族。它产生的时间大约在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 姓是怎么来的?人们推测,姓的由来与祖先的图腾崇拜有关系。在原始蒙眛时代,各部落、氏族都有各自的图腾崇拜物,比如说麦穗、熊、蛇等都曾经是我们祖先的图腾,这种图腾崇拜物成了本部落的标志。后来便成了这个部落全体成员的代号,即姓。由于古代氏族部落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可数的,所以,纯正的远古时代留下来的姓是很少的。 后人据《春秋》整理出来的古姓有:妫(今河北涿鹿有妫水)、姒、子、姬、(周王族姓)、风、赢(秦姓)、己、任、吉、芊、曹、祁、妘、姜、董、偃、归、曼、芈(楚姓)、隗(原北方少数民族姓)、漆(瞒)、允等22个姓。这些姓中近半数带女字旁。所以,人们推测,姓的产生可能在母系氏族社会。章太炎先生及其他学者又从《说文》、《山海经》、甲骨文、金文等较古的文献中整理出几十个古姓(约59个,章太炎得52个,他人又从金文中得嫘等7个),这样加上原有的也不过80几个,可以想见,这只是远古实际存在的姓中的一部分,原有的姓肯定不止这些。其他的已佚。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时候的姓决没有我们今天讲的姓多。我们这里可以罗列几个从古至今具有代表性的关于姓的数字。 北宋以后的封建社会,长期作为儿童识字读物的《百家姓》(北宋钱塘无名氏编),共收入502个姓氏(其中单姓342个,复姓60个。开头曰: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宋代郑樵《通志·姓氏略》中统计古代姓氏共有1745个。明代翰林院编修吴沈等人据当时户部所藏户籍编成《皇明千家姓》,收姓氏1968个。(开头曰:朱奉天运,富有万方,圣神文武,道合陶唐……)清代康熙帝亲自审定《御制百家姓》,(开头曰:孔师阙党,孟席齐梁,高山詹仰,邹鲁荣昌,冉季宗正,游夏文章……)清人张澍《姓氏寻源》、《姓氏辨误》中说古姓氏有5129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陆学者阎福卿等曾编辑出版过《中国姓氏汇编》共收姓氏5730个。其中单姓3470个,双字姓2085个,三字姓163个,四字五字姓12个。台湾省也出版过《中华姓符》共收姓氏6363个,但里面有异体字重复收入的情况。据中国语言文字改革工作委员会汉字处1984年的抽样调查及有关专家的估计,直到今天还在使用的姓氏在3000个以上。(气象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王大良编《当代百家姓》据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认为:目前,我国常用的姓约400个,按当时人口数算,前100个姓是: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罗,梁宋郑谢韩唐冯于董萧,程曹袁邓许傅沈曾彭吕,苏卢蒋蔡贾丁魏薛叶阎,余潘杜戴夏钟汪田任姜,范方石姚谭廖周熊金陆,郝孔白崔康王丘秦江史,顾侯郎孟龙万段雷钱汤,尹黎易常武乔贺赖龚文。

《中国传统建筑技术》课程讲义解析

《中国营造法式》课程讲义 教学提纲 课程名称:中国传统营造技术 类别:非学位课程 学分:2 考核方式:论文 适用专业:建筑历史及理论、建筑设计及理论以及城市规划、园林等专业方向硕士研究生课程。 预修课程:中国建筑史(本科) 课程教学目的、要求及其理论水平: 了解本课程及其相关的学科体系和知识结构,掌握中国古代建筑的基础知识,对古建筑木构架体系的发展、宋代以来的大木作制度有初步认识,为调查、测绘、修缮、设计和历史研究提供基础。

书目 一、目录与文献检索类 1 《中国古建筑文献指南1900-1990》,科学出版社2000 2 王镇华《中国建筑参考书目初编》,台湾《建筑师》1980(3,4) 3 黄健敏《中国建筑研究书目初编》,台湾《建筑师》1981(10) 4 王其明《中国建筑图书书目初编》,(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古建专业讲义)注:2-4见《古建园林技术》合订本四附录《中国建筑文献的三个书目》 5 刘敦桢郭湖生等辑《中国古代建筑史参考书目(初稿)》 注:https://www.360docs.net/doc/7a5406821.html,/ 二、通史、综合类书目 1刘敦祯《中国古代建筑史》 2潘谷西《中国建筑史》 3刘致平《中国居住建筑简史-城市、住宅、园林》 4《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 5萧默《中国建筑艺术史》 6潘谷西《中国古代建筑史(第四卷元、明建筑)》 7中国民族建筑(一-五) 8罗哲文《中国古代建筑》 三、重要的连续出版物书目 1《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一-七卷) 2《建筑历史研究》(1-3辑)(中国建筑技术发展中心建筑历史研究所) 3《建筑史论文集》(1-14辑)(清华大学建筑学系) 4《建筑历史与理论》(1-7辑)(中国建筑学会史学分会) 5《建苑拾英》(一-三辑) 四、文集书目 1《梁思成文集》(一-四) 2《刘敦祯文集》(一-四) 3《梁思成全集》(一-九) 4《傅熹年建筑史论文集》 5《柴泽俊古建筑文集》 6《陈明达古建筑与雕塑史论》 7《罗哲文建筑史论文集》 8《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文集》(东南大学建筑学系) 9《建筑史研究论文集1946-1996》(清华大学建筑学系) 10龙庆忠《中国建筑与中华民族》 11《中国古建筑学术讲座论文集》(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 12《王世仁建筑历史理论文集》

中国最著名的建筑物

中国的历史渊源流长,同时中国的建筑也是闻名世界。它凝聚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血和 智慧。今天就为大家分享一下中国著名的建筑有哪些? 1、万里长城 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工程之一。从公元前7世纪前后的春秋战国开 始修筑,直到16世纪的明代终止。它穿越巍巍群山,跨过莽莽草原,横亘8个省、市、自治区,全长6700公里。 2、故宫 故宫又名紫禁城位于老北京城的中轴线上,是明朝和清朝的皇室。占地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共有殿宇9999间半,是世界最大的宫殿,也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 建筑群。整个建筑群按中轴线对称布局,层次分明,主体突出。太和殿,又称“金銮殿”,是明、清皇帝举行大典的地方。 3、布达拉宫 举世闻名的布达拉宫,耸立在西藏拉萨市红山之上,海拔3700多米,占地总面积36万余平 方米,建筑总面积13万余平方米,主楼高117米,共13层,其中宫殿、灵塔殿、佛殿、经堂、僧舍、庭院等一应俱全,是当今世上海拔最高、规模最大的宫堡式建筑群。“布达拉”系 舟岛,是梵文音译,又译作“普陀罗”或“普陀”,原指观世音菩萨所居之岛。拉萨布达拉宫俗 称第二普陀罗山。 4、秦始皇陵兵马俑 秦始皇陵兵马俑位于陕西省临潼县秦始皇陵东侧,是陪葬坑中的一组陶塑艺术作品。其中1 号坑最大,面积为230米×62米,坑内有与真人真马大小相同的武士俑和战马俑6000多个排 成40路纵队的方阵。此外,还有2、3、4号坑。1977年这里建立了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 5、颐和园 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15公里,占地约290公顷,与圆明园毗邻。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 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也是国家重点旅游景点。 6、永乐宫 永乐宫,因故址在永乐镇而命名,又名大纯阳万寿宫。永乐宫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 址位于山西省芮城县永乐镇招贤村,现址位于芮城县城北3公里的龙泉村东侧。永乐宫始建 于元代,施工期前后共110多年。宫殿内部的墙壁上布满永乐宫壁画。 7、赵州桥

古建筑特点及主要结构形式分析

古建筑特点及主要结构形式分析 中国古建筑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形成了深厚的建筑文化和精巧的建筑结构特点,外观雄浑壮观,结构符合现代力学与结构的设计原理,在结构的搭接、抗震能力方面都表现出优良的特质。本文对古建筑的历史发展、仿古建筑研究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论述了古建筑的特点和结构形式,并总结了其模数特点。 古建筑发展 中国古代建筑绵延几千年历史,木结构和砖石结构是其主要的结构特点。根据建筑材料以及结构的复杂程度,古建筑发展几个阶段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第一阶段,七千年前至公元前21世纪,这阶段人类社会处于石器时代末期,原始社会建筑也渐渐从半居穴到地面建筑转变,从以土为主逐渐向以木为主的方向过渡。木材材质方面,初期的榫卯结构出现,但其连接比较简单。第二阶段,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476年,奴隶社会阶段,即夏朝至春秋时期,木构造技术中的榫卯结构日趋完善,斗拱这一建筑的重要构件也随之出现。第三阶段,公元前475年至公元280年,经历战国、秦、两汉、三国朝代替换,虽然战乱纷争,但斗拱却被人们广泛认可,迅速发展为建筑结构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木结构建筑的结构方式已经趋于完善,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主要的结构形式已经形成。第四阶段,公元265年至589年,两晋、南北朝时期,木构造建筑作为主流建筑类型应用越来

越广,随着佛教的兴起,古建筑木结构技术在佛教建筑中的应用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第五阶段,公元581至960年,历史正处于隋、唐、五代时期,木结构建筑大量使用,殿堂式木结构建筑体量趋于庞大。同时砖石建筑也随着木结构的发展而发展很快,整体的建筑形象气势磅礡、雄浑豪健,特别是帝宫建筑更显耀眼,民居也呈现出比较多方位的元素。第六阶段,为公元960至1279年,此时历史处于宋、辽、金时期,建筑规模总体呈缩小的势态,但建筑精致精巧,结构变化丰富,各地出现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风格,北宋官方还颁布了关于建筑设计和施工的规范书——《营造法式》,极大的推动了建筑设计和建筑技术发展。也标志着中国古建筑发展到了较高水平阶段。第七阶段,为公元1271至1840年,此时历史为元、明、清时期,明、清到了古建发展的最后时期。建筑形式和结构特点发展更加丰富多彩,建筑形式分为五种:庑殿、歇山、硬山、悬山、攒尖五种基本形式,同时还存在形形色色的复合式建筑形式,使得此时期的建筑色彩更加多样,形式更加巧妙和合理。各朝代的建筑也具有自己的特色,再加上南方建筑的精巧和北方建筑的厚重大气,官家和民间建筑的华丽庄严和简朴实用,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历史画面。中国古建筑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上七个时期,体现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一元到多元、从单色到多色的发展历程,越来越成熟。从使用方面材料考虑,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而且选用高强度、高韧度等材性较好的木材,同时辅以相关的加固措施和其它材料等手段,结构形式主要有梁、架、檩、柱、斗拱、雀替等单构件和复合构件,通过构件本身的

中国最尊贵的几大姓氏

?中国最尊贵的几大姓氏,2014中国姓氏人口 排名 ? ?2014-08-01 15:47:49 字体大小:[大中小] 更多112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通志·氏族略》曰: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女子)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天下同姓是一家,故而同姓不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注“贵者有氏”: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绝祀,无国无之。 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所以中国的许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 中国有上古八大姓氏:姬、姚、妫、姒、姜、嬴、姞、妘。 黄帝住姬水之滨,以姬为姓,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说:“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三语》中胥臣解释说:“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衣是也。惟青阳与夷鼓同己姓。”后来的五帝少昊、颛顼、喾、尧、舜以及夏禹、商族的祖先契、周族的祖先农神后稷等,都是黄帝的后代。后稷承继姬姓,他的后代建立了周朝。周初周天子姬发大封诸侯时,其中姬姓国53个。 姬姓位于《百家姓》第297位,由姬姓演支出411个姓,占《百家姓》总姓504姓的82%,再演化出来的姓氏更是数不胜数了,所以说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 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为姓,姜姓还是今天中国的许多姓氏如吕姓、谢姓、齐姓、高姓、卢姓、崔姓等的重要起源之一。姜姓在当今以人口排名的中国百家姓氏中居于第60位。 妘起源于帝喾高辛氏;嬴起源于少昊金天氏;姚、妫同源,都是起源于帝舜;姒起源于大禹。 此外,部落首领之子亦可得姓。黄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为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属二姓。祝融之后,为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八姓,史称祝融八姓。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替代,赐土以命氏的治理国家的方法、手段便产生了。 氏的出现,记录着人类历史脚步迈进阶级社会。 姓和氏,是人类进步的两个阶段、是文明的产物。 中国最尊贵的几大姓氏: 姒姓(独坐“似”)和姚姓,姬姓,姜姓一样都是女字旁,可以看出是从最古老的“氏”直接演变来的姓,而不是后来的姓变成的姓

这才是中国最牛的建筑!科幻堪比外星人基地!(高清大图绝对震撼)

这才是中国最牛的建筑!科幻堪比外星人基地!(高清大图 绝对震撼) 这才是中国最牛的建筑!科幻堪比外星人基地!(高清 大图绝对震撼)科技日报2018-04-08 05:52:02大国首都,千年之变这几年北京的大工程有很多比如:中国尊、环球主题公园等等其中最受关注的莫过于北京新机场它是世界上 最大的机场效果图:北京新机场效果图,这是世界上最大、最雄伟的机场。《山海经》有云:凤凰,见则天下安宁北京 新机场航站楼的造型寓意“凤凰展翅”,与首都机场形成“龙凤呈祥”的双枢纽的格局。航站楼剖透视图北京新机场位于永定河北岸,北京市大兴区礼贤镇、榆垡镇和河北省廊坊市广阳区之间。是国家重点工程总占地4.1万亩,占地面积大约相当于63个天安门广场的大小,总投资800亿,不含周边配套设施。规划建设7条跑道,航站楼造型新颖远期(2040年)按照客流吞吐量1亿人次,飞机起降量80万架次约140万平方米的航站楼,机场预留控制用地按照终端(2050年)旅客吞吐量1.3亿人次,飞机起降量103万架次,九条跑道的规模预留。北京新机场被英媒评委“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并位于榜首即将竣工的北京新机场将于2019年10月试运行。北京新机场(中轴线上的机场)地理位置示意图不只是北京的新机场,新机场将是京津冀合交通枢纽。服务北京、天津、

廊坊、保定、衡水与雄安新区,未来也是相辅相成的新机场航站楼以单点为中心,延伸六条指廊的均衡布局,每两条指廊之间的夹角,都是60度。有趣的是六条指廊正好对着三 条轴线,分别指向北京、雄安、天津。中国规模最大空地一体化交通枢纽1小时内可到天津、唐山、保定等城市;2小时内到石家庄、秦皇岛、济南等城市;3小时内更可通达太原、郑州、沈阳,与周边主要城市的连接。北京新机场是谁设计的?法国巴黎机场集团建筑设计公司ADPI扎哈·哈迪德及一众建筑设计师成立联合团队完善ADPI的方案,本地建筑事务所做实施前的最后准备,可以说设计方案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新机场航站楼在国内首次有高速铁路在地下穿行首次采用双层出发双层到达设计,周围有四条高速环绕,地下设有高铁、地铁、城际铁路等6条铁路线,具有形成强大区域辐射能力的综合交通体系。目前北京新机场T1航站楼内部,壮观,梦幻,惊叹钢结构复杂世界施工技术难度最高的航站楼震撼的北京新机场钢结构,堪比外星人基地整个新机场航站楼工程最大的挑战在于,它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的空地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北京新机场有一种太空堡垒即视感!网友:等一等,现拍个电影再继续建......北京新机场就像一 个收纳盒,轨道交通站厅、换乘中心、行李传送通道井然有序。室内效果展示其F4为传统值机层、F3为国内快速值机层、F2为国内到港层、F1为国际到港层、B1为轨道交通站

中国十大地标建筑一览

中国十大地标建筑一览 水立方 “水立方”不仅是一幢优美和复杂的建筑,她还能激发人们的灵感和热情,丰富人们的生活,为人们提供记忆的载体。因此设计中不仅利用水的装饰作用,同时还利用其独特的微观结构。采用在整个建筑内外层包裹的ETFE膜是一种轻质新型材料,具有有效的热学性能和透光性,可以调节室内环境,冬季保温、夏季散热,而且还会避免建筑结构受到游泳中心内部环境的侵蚀。更神奇的是,如果ETFE膜有一个破洞,不必更换,只需打上一块补丁,它便会自行愈合,过一段时间就会恢复原貌!

中央电视台新址 当荷兰人雷姆·库哈斯和德国人奥雷·舍人公布他们的中央电视台新总部大楼的设计方案时,人 们简直不敢相信建筑还可以这么做。 从技术上讲,这座建筑存在很大难度。建筑外形就像是一只被扭曲的正方形油炸圈;两座竖立的塔楼向内倾斜,倾角很大;塔楼之间被横向的结构连接起来,总体形成一个闭合的环。这样一种回旋式结构在建筑界还没有现成的施工规范可循。成为世界上设计最激进的建筑。它被美国《时代》周刊(2007年12月24日提前出版)评选为2007年世界十大建筑奇迹之一。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是位于中国上海陆家嘴的一栋摩天大楼,2008年8月29日竣工。是中国目前第二高楼、世界第三高楼、世界最高的平顶式大楼,楼高492米,地上101层,开发商为“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公司”,由日本森大楼公司(森ビル)主导兴建。 大楼在90楼(约395米)设置了两台风阻尼器,各重150公吨,使用感应器测出建筑物遇风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的风阻尼器的摇晃程度,及通过电脑计算以控制阻尼器移动的方向,减少大楼由于强风而引起的摇晃,而预计这两台阻尼器也将成为世界最高的自动控制阻尼器。

浅析中国古代木构建筑

浅析中国古代木构建筑 ----滕王阁 引言:相比较于西方的古罗马,古希腊,拜占庭,巴洛克式等风格的建筑,我更为欣赏中国古代的木构建筑,其中以黄鹤楼与滕王阁最为人们所熟知。它们是现存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典型,现存建筑实例最早不过唐代,亦即中国建筑成熟时期以后直到20世纪初的建筑。所以我对于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尤为感兴趣。 中国古代的人民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中国古代建筑在结构方面尽木材应用之能事,创造出独特的木结构形式,由此既可以达到功能实用的目的,同时又可以拥有其美丽独特的建筑形体,以及相应的建筑风格。创造斗拱结构形式用纵横相叠的短木和斗形方木相叠而成的向外挑悬的斗拱,本是立柱和横梁间的过渡构件,逐渐发展成为上下层柱网之间或柱网和屋顶梁架之间的整体构造层,这是中国古代木结构构造的巧妙形式,西方人称誉中国建筑的屋顶是中国建筑的冠冕。 中国的建筑群组的一般平面布局采用“左右对称”的原则,一般房屋在四周,中心为庭院。然而大规模的建筑群组平面布局则更加注重中轴线的建立,组合的形式都根据中轴线发展布局。现如今甚至连城市的规划也依照这个原则,以整个城市中气势最为宏伟、规模最为巨大的建筑群组作为整个城市中轴线上的主体,但唯有园林的平面布局,采用“自由变化”的原则。 以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为主题,我就此来谈谈滕王阁对于现如今社会的作用,影响以及它的主要构造形式等。滕王阁素有“西江第一楼”的美称,雄踞于南昌沿江北大道,依城临江,瑰丽宏伟,形态独特 ,因“初唐四杰”之首王勃所作的《滕王阁序》而驰名古今中外。 位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在长达1500多年的历史中29次毁而再修,而其受到如此的厚爱,除因文学家王勃的一篇名扬千古的《滕王阁序》外,还因拥有高超的建筑而闻名。滕王阁被浓重的中国民族文化的浓郁氛围所笼罩,后人也常常登楼凭栏,借此抒怀。古往今来人文气息已深深浸透到他内在的特质,滕王阁是我国典型的楼阁木构建筑,也是与自然环境巧妙结合,人文含量浓重的景观建筑。这些都是我偏好滕王阁的种种原因。 关于滕王阁的建筑结构和构造,我们需要一步步来分析,先从滕王阁的主阁来说吧,走进滕王阁的主阁,我们会不由的惊叹这件绝美的艺术品,堪称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壮举,滕王阁诞生于唐代,同时唐代也是木构建筑发展快接近于高潮的朝代。滕王阁因其庞大的体积,还有独特的结构和构造,在唐代算的上是屈指可数的宏伟建筑。由于滕王阁到目前为止重建了29次,所以各个朝代的风格都在滕王阁的身上经历过。从唐朝开始说起,滕王阁诞生于唐朝,所以唐代建筑该有的建筑特征在滕王阁身上有所体现,从外观整体上来看,它的体型庞大,柱子粗壮,高宽比例较小,而斗拱和屋檐的比例较大,建筑构件都偏大,因此用的木料较多,整个唐朝时期的建筑风格呈“粗放型”。但是也可以由此看出唐朝当时兴盛繁荣的景象。我们再接着看滕王阁的其他建筑构件,其屋顶体势泰然,屋檐翘起,这在汉朝时期已经初见端倪。后来由于时间的沉淀,我们便看到了中国建筑史上最伟大的发明—斗拱。在现如今,我们评价一个朝代的建筑成就时,通常以其斗拱的变化复杂程度来作为重要的参考标准。 滕王阁的补间铺作以人字栱作为支持,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字栱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魏晋后期出现的昂结构在滕王阁中同样得到了成熟应用,而昂的应用分为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 简述 一、结构形式 宋《营造法式》中的殿堂结构、厅堂结构、簇角梁结构三种。 :分为柱额、铺作、屋顶三个整体构造层; :由若干长短不等的柱梁组合成屋架,只在外檐柱上使用铺作。 "柱梁作"——用厅堂结构建造小规模房屋,不用铺作。 :正圆或正多边形平面,每个柱头上的角梁与中心的枨杆(雷公柱) 相交,组成圆或方锥形屋顶。 明清官式建筑: 大木大式——殿堂结构仅存表面形式,实际均为厅堂结构。 大木小式——普遍应用的"柱梁作" 。 攒尖——簇角梁,多用于小型亭榭。 二、结构类型 抬梁式构架:柱承梁,梁上置短柱,其上再置梁…,梁两端承檩 优点:少柱或无柱;空间较大。 缺点:用材较大,耗材较多。 穿斗式构架:柱直接承檩,柱间不施梁,而用穿枋联系。

优点:用材较小,山面抗风性好。 缺点:柱密;空间不够开阔。 三、用材制度: 1、宋式: 1)宋《营造法式》材分八等,一等最大; 2)以材为标准,确定各构件尺寸。 (高15分,宽10分);契(高6分,宽4分)。 单材——材高15分,宽10分; 足材——材+起高21分,宽10分。 3)梁断面高宽比3:2。 2、清式 1)以斗口为标准,分为十一等。 斗口——平身科坐斗上部开槽口宽度,明清时期以某斗口尺寸为设计模数。 2)单材高宽比14:10;足材 20:10; 3)梁断面高宽比10:8。 3、用材总体趋势:由大到小。 第一节大木作 详述 一、柱:直立承受上部重量的构件。

1、分类: 形状:直柱、; 位置:檐柱、金柱、角柱、中柱、童柱等。 2、:金箱斗底槽、双槽、单槽和分心槽。 3、名词: 副阶周匝、侧脚、生起、移柱造、减柱造 二、枋: 柱头或柱脚之间,以及斗拱和斗拱之间,起水平拉接作用的构件。 额枋:檐柱与檐柱之间,起联系和承重的构件。 平板枋(普拍枋):平置于额枋(阑额)之上,承托斗拱的构件。 断面尺寸:变高变窄;: 雀替(绰幕枋): 花牙子、骑马雀替 随梁枋:明清时有紧贴梁下的枋,称随梁枋。 称跨空随梁枋(顺伏串)。 三、斗拱 独有的构件。 宋《营造法式》中称为铺作,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称斗科,通称为斗拱。 1、作用:传递梁的荷载于柱身和支承屋檐重量以增加出檐深度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