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解决问题的策略-五年级下册数学期末复习专题讲义

7.解决问题的策略-五年级下册数学期末复习专题讲义
7.解决问题的策略-五年级下册数学期末复习专题讲义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期末复习专题讲义-7.解决问题的策略

【知识点归纳】

1、割补法

2、倒推法

3、找规律

【典例讲解】

例1.池塘里有一块浮萍,每天长一倍,如果二十天长满池塘,那么()天长到池塘的四分之一?

A.4B.5C.18D.10

【分析】此题用逆推的方法解答,浮萍的面积每天长大一倍,20天浮萍长满整个池塘,所以19天长满半个池塘,18天就可以长满池塘的.

【解答】解:20﹣1﹣1=18(天)

答:经过18天浮萍可长满池塘的.

故选:C.

【点评】做这道题,要理解浮萍的面积每天长一倍,长满的前一天就是一半,再往前推一天就可以长满池塘的.

例2.甲、乙、丙三人共有图书195本,甲拿15本给乙,乙拿20本给丙,丙拿30本给甲,则此时甲、乙、丙手中的图书一样多,那么原来甲有70本图书.

【分析】根据题意,利用逆推法:因为最后三人图书一样多,所以每人图书本数为:195÷3=85(本);

这是丙给甲30本后的,给之前应为:甲:85﹣30=55(本),乙:85本,丙:85+30=115(本);乙拿20本给丙前:甲:55本;乙:85+20=105(本),丙:115﹣20=95(本);甲拿15本给乙前:甲:55+15=70(本),乙:105﹣15=90(本),丙:95本.据此解答.(也可根据变化,只计算甲的本数.)【解答】解:195÷3=85(本)

丙给甲30本后前:

甲:85﹣30=55(本)

乙:85本

丙:85+30=115(本)

乙拿20本给丙前:

甲:55本

乙:85+20=105(本)

丙:115﹣20=95(本)

甲拿15本给乙前:

甲:55+15=70(本)

乙:105﹣15=90(本)

丙:95本

答:原来甲有70本.

故答案为:70.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逆推法解决问题,关键根据题意求出给书之前各自的数量.

例3.(□﹣30)×4+50=150,□里填55.√(判断对错)

【分析】根据等式的性质,等式两边都减去50,再除以4,最后再加上30即可求出□里填的数,再和55比较即可.

【解答】解:(150﹣50)÷4+30

=100÷4+30

=25+30

=55

所以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抓住最后得到的数量,从后向前进行推理,根据加减乘除的逆运算思维进行解答.

例4.有一袋大米,第一次取出全部的一半多1.5kg,第二次取出余下大米的一半少2kg,最后袋中的大米还剩20kg,这袋大米原来重多少千克?

【分析】根据题意,利用逆推法,第二次取出余下大米的一半少2kg,最后剩20千克大米,则第二次取之前为:(20﹣2)×2=36(千克);第一次取出全部的一半多1.5kg,则第一次取之前为:(36+1.5)×2=75(千克).

【解答】解:[(20﹣2)×2+1.5]×2

=[18×2+1.5]×2

=[36+1.5]×2

=37.5×3

=75(千克)

答:这袋大米原来重75千克.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逆推原理,关键根据取之后的质量求取之前的质量.

例5.四年级两个班共有学生100人,如果从一班分10名学生到二班,这时两个班的人数就相等,两班原来各有多少名学生?

【分析】因为总人数不变,先用“100÷2”求出后来两个班的人数,然后加上10即一班的人数;减去10即二班的人数;由此解答即可.

【解答】解:100÷2=50(人),

一班:50+10=60(人);

二班:50﹣10=40(人);

答:一班有学生60人,二班有学生40人.

【点评】抓住两个班总人数不变,求出后来两个班的人数,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共9小题)

1.池塘里某种水草生长极快,当天的水草数量是它前一天的2倍,又知10天长满池塘,则()天长了池塘.

A.4B.6C.8D.9

2.(□﹣4)×8=64,在□里应填()

A.12B.8C.6

3.小丁丁想了一个数,把这个数除以6再减去3后得数是5,小丁丁想的这个数是()A.12B.48C.15D.24

4.池塘里的睡莲每天以2倍的速度增长,经过8天就可以长满整个池塘,第()天长满半个池塘.A.4B.7C.5D.6

5.一个数加上7,乘以7,减去7,再除以7,结果还是7,这个数是()

A.7B.8C.9D.1

6.()乘21,再除以21,结果还是21.

A.21B.42C.63

7.在方框里填入适当的数.[3.6+(13.3﹣8.8)×□]÷0.36=50()

A.3.2B.32C.320

8.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运算符号,使等式成立.

14.7()[(1.6+1.9)×0.4]=10.5

A.+B.﹣C.×D.÷

9.小利从家带来鸡蛋,第一天吃了全部的一半又半个,第二天吃了余下的一半又半个,第三天再吃余下的一半又半个,恰好吃完.小利从家带了()个鸡蛋.

A.10B.7C.13D.9

二.填空题(共8小题)

10.一个数加上8得到一个和,用和乘8得到一个积,用积减去8得到一个差,最后用这个差除以8,结果还是8,那么这个数是.

11.有一篮鸡蛋,第一次取出全部的一半还多1个;第二次取出余下的一半少3个,这时篮子里还剩下20个鸡蛋.篮子里原有鸡蛋个.

12.一位同学使用计算器算题,最后一步应加上11,但他却除以11了,因此得到的错误结果是10,正确的答案应该是.

13.一本故事书,小明第一天看了全书的一半,第二天看了剩下的一半,还有48页没看.这本书共有页.

14.一袋大米,第一天吃去它的一半少2千克,第二天吃去剩下的一半多2千克,还剩下10千克,这袋大米原有千克.

15.陈小明买一支钢笔用去所带钱的一半,买一本笔记本又用去2元,这时还剩18元,陈小明原来带了元.

16.某人去银行取款,第一次取了存款的一半多50元,第二次取了余下的一半多100元.这时他的存折上还剩1250元.他原有存款元.

17.一筐苹果,把它们三等分后还剩2个苹果,取出其中两份,将它们三等分后还剩2个;然后再取出其中两份,又将这两份三等分后还剩2个,则这筐苹果至少有个.

三.判断题(共4小题)

18.一个数加上2,减去3,乘以4,除以5,等于24,那么这个数是31..(判断对错)19.一条毛毛虫长到成虫,每天长一倍,8天能长到40厘米,长到10厘米时是第6天.(判断对错)

20.一个池塘种有睡莲,睡莲每天成倍生长,已知30天能长满全池,15 天能长满半池.(判断对错)

21.小兰在计算24除一个数时,把被除数十位上的“8“看成“3“,结果得到的商是267,余数是22,正确的商应是270.(判断对错)

四.应用题(共9小题)

22.王奶奶上街卖一篮鸡蛋,第一天卖了一半还多1个,第二天卖了剩下的一半还多1个,第三天卖了剩下的一半还多1个,篮子里剩下5个鸡蛋,王奶奶的篮子里原来有多少个鸡蛋?

23.小明看一本课外书,每天都比前一天多看5页.第四天看了50页.小明第一天看了多少页?

24.明明看一本漫画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一半,第二天看了剩下页数的一半还多10页,第三天看了10页,这时还剩5页.明明看的这本漫画书一共有多少页?

25.一个数的4倍除以24,再加上20,再减去3.5等于18,求这个数是多少?

26.甲、乙、丙三人共有270元,如果甲借给乙15.6元,又借给丙25.5元以后,三人的钱就一样多,甲、乙、丙三人原来各有多少钱?

27.妈妈买来一些水果糖,小华吃掉一半后又多吃了两粒,第二天也是这样吃了剩下的一半再多吃两粒,第三天又吃了剩下的一半再多吃两粒,第四天打开糖盒时,里面只有4粒了,妈妈究竟买了多少粒水果糖?

28.甲、乙、丙三个小朋友各有纸花若干朵.如果甲按乙现有的纸花个数给乙,再按丙现有的纸花个数给丙之后,乙也按甲、丙现有的纸花个数分别给甲、丙,最后丙也按同样的方法给了甲和乙纸花,这时他们三人都有72朵纸花.原来三人各有多少朵纸花?

29.修一条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一半多6米,第二天修了余下的一半少20米,第三天修了30米,最后还剩14米没修.这条路长多少米?

30.小明有一些糖果,拿出糖果的一半又2颗分给小东,拿出剩余的一半又3颗给小张,还剩下4颗,问小明原来一共有多少颗糖果?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9小题)

1.【分析】此题采用逆推法解答.当天的水草数量是它前一天的2倍,又知道10天长满池塘,那么9天长到池塘的,则8天长到池塘的,据此解答.

【解答】解:因为当天的水草数量是它前一天的2倍,且10天长满池塘,

那么9天长到池塘的,

则8天长到池塘的,

故选:C.

【点评】此题如果按常规来做,会很麻烦,也不易推出答案,因此一改常规,从后先前推算,很容易得出结果.

2.【分析】(□﹣4)×8是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减法,再算括号外的乘法,运用逆推的方法,先用64除以8求出(□﹣4)的差是多少,再加上4即可求出□的数.

【解答】解:64÷8+4

=8+4

=12

□里面应填12.

故选:A.

【点评】解决本题先找出计算顺序,然后根据乘除法的互逆关系以及加减法的互逆关系逆推求解.3.【分析】从结果出发,最后算的是减法,求出被减数是5+3=8,8是商,求被除数为8×6,得出结果,由此顺序列出综合算式计算即可.

【解答】解:(5+3)×6

=8×6

=48

答:小丁丁想的这个数是48.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注意利用逆推的方法求得结论.

4.【分析】此题用逆推的方法解答,睡莲的面积每天以2倍的速度增长,8天睡莲面积=7天睡莲面积×2,8天长满整个池塘,所以7天长满半个池塘.

【解答】解:因为睡莲面积每天以2倍的速度增长,从半个池塘到长满整个池塘,仅需1天的时间,

所以这些睡莲长满半个池塘需要:8﹣1=7(天);

故选:B.

【点评】做这道题,要理解睡莲的面积每天长一倍,长满的前一天就是一半.

5.【分析】从后向前来推算,①“除以7,结果还是7”,则前一个数是7×7=49;

②“减去7等于49”,则前一个数是49+7=56;

③“乘以7等于56”,则前一个数是56÷7=8;

④“加上7,等于8”,则原来的数是8﹣7=1.

【解答】解:(7×7+7)÷7﹣7

=8﹣7

=1;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了逆推的思想,即从后向前一步步推出.

6.【分析】从结果往前推算,先用结果21乘21,求出除以21之前的数是多少,再除以21,即可求出原来的数是多少.

【解答】解:21×21÷21

=441÷21

=21

所以是:21乘21,再除以21,结果还是21.

故选:A.

【点评】解决本题根据乘除法的互逆关系,从结果向前推算即可.

7.【分析】[3.6+(13.3﹣8.8)×□]÷0.36是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减法,再算中括号里面的乘法,然后算中括号里面的加法,最后算括号外的除法,根据加减法的互逆关系,以及乘除法的互逆关系,逆着运算的顺序,从结果向前推算进行求解.

【解答】解:[3.6+(13.3﹣8.8)×□]÷0.36=50

所以[3.6+(13.3﹣8.8)×□]=0.36×50=18

因为:3.6+(13.3﹣8.8)×□=18

即3.6+4.5×□=18

所以:4.5×□=18﹣3.6=14.4

因为4.5×□=14.4

所以:□=14.4÷4.5=3.2

故选:A.

【点评】解决本题也可以把选项中的数字分别代入算式,然后按照运算顺序计算出结果,找出结果是50的即可求解.

8.【分析】先把中括号里面的算式计算得:[(1.6+1.9)×0.4]=1.4,因为1.4×10.5=14.7,据此即可填空;

【解答】解:[(1.6+1.9)×0.4]=1.4,

因为1.4×10.5=14.7,

所以14.7÷[(1.6+1.9)×0.4]=10.5;

故选:D.

【点评】先求出中括号里的得数,然后根据三个数的大小,确定它们之间的关系即可.

9.【分析】根据最后篮内的鸡蛋个数是0,那第二天吃完后余下的鸡蛋的个数是0.5×2,第一天吃完后余下的鸡蛋的个数是(1+0.5)×2=3,同样道理可以求出原有鸡蛋的个数.

【解答】解:0.5×2=1(个)

(1+0.5)×2=3(个)

(3+0.5)×2=7(个)

答:小利从家带了7个鸡蛋.

故选:B.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根据题意,运用逆推的方法,求出每次吃完后余下的鸡蛋的个数,由此即可得出答案.

二.填空题(共8小题)

10.【分析】从后向前来推算,①“除以8,结果还是8”,则前一个数是8×8=64,;②“减去8等于64”,则前一个数是64+8=72;③“乘以8等于72”,则前一个数是72÷8=9;④“加上8,等于9”,则原来的数是9﹣8=1.

【解答】解:(8×8+8)÷8﹣8

=72÷8﹣8

=1

答:这个数是1.

故答案为:1.

【点评】此题考查了逆推的思想,即从后向前一步步推出.

11.【分析】根据逆推原理,第二次取之前有(20﹣3)×2=34(个),第一次取前有:(34+1)×2=70(个),即原来有70个鸡蛋.

【解答】解:[(20﹣3)×2+1]×2

=[17×2+1]×2

=35×2

=70(个)

答:篮子里原有鸡蛋70个.

故答案为:70.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根据题意,运用逆推的方法,求出每次卖蛋后余下的鸡蛋的个数,由此即可得出答案.

12.【分析】利用逆推方法,一个数除以11得10,这个数为:10×11=110,正确结果应该加11,所以结果应为:110+11=121.

【解答】解:10×11+11

=110+11

=121

答:正确答案为:121.

故答案为:121.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用逆推法解决问题,关键根据题意找对方法.

13.【分析】从后向前逆推,第二天没看前有48×2=96(页);同理第一天没看前,即原来有96×2=192(页);据此解答即可.

【解答】解:48×2=96(页)

96×2=192(页)

答:这本书共有192页.

故答案为:192.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抓住最后得到的数量,从后向前进行推理,根据加减乘除的逆运算思维进行解答.

14.【分析】从后向前逆推,第二天没吃前有(10+2)×2=24(千克);同理第一天没吃前,即原来有(24﹣2)×2=44(千克);据此解答即可.

【解答】解:(10+2)×2

=12×2

=24(千克)

(24﹣2)×2

=22×2

=44(千克)

答:这袋大米原有44千克.

故答案为:44.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抓住最后得到的数量,从后向前进行推理,根据加减乘除的逆运算思维进行解答.

15.【分析】陈小明用自己所带钱的一半买一支钢笔,则剩下的一半即是一本笔记本2元加上最后剩下的18元,所以陈小明原来带的钱数为(18+2)×2=40元.

【解答】解:(18+2)×2

=20×2

=40(元);

答:陈小明原来带了40元.

故答案为:40.

【点评】明确买一本笔记本用去的2元加上最后剩下的18元即是陈小明所带钱的一半是完成本题的关键.16.【分析】最后剩下的1250元是第二次取完剩下的钱数,于是可以求出第一次取完剩下的钱数,即:(1250+100)÷=2700(元);那么他原有存款(2700+50)÷.

【解答】解:[(1250+100)÷+50]÷,

=[2700+50]÷,

=5500(元);

答:他原有存款5500元.

故答案为:5500.

【点评】此题用倒推思想,从结果出发,向前一步步推算即可.

17.【分析】根据题意,如果增加4个苹果,那么第一次恰好三等分,而且每份比原来多2个苹果.第二次,第三次也是如此.第三次分成的每一份比原来多2个苹果,又由于第二次分成的两份苹果,总数是偶数,所以第三次分成的每一份,苹果数都是偶数,因此,第三次分成的每一份至少是4个苹果.第二次分成的每一份至少是:4×3÷2=6(个),第一次分成的每一份至少是:6×3÷2=9(个),从而这筐苹果至少是:9×3﹣4=23(个).据此解得.

【解答】解:如果增加4个苹果,那么第一次恰好三等分,而且每份比原来多2个苹果.第二次,第三次也是如此.第三次分成的每一份比原来多2个苹果,又由于第二次分成的两份苹果,总数是偶数,所以第三次分成的每一份,苹果数都是偶数.

因此,第三次分成的每一份至少是4个苹果.第二次分成的每一份至少是4×3÷2=6(个),第一次分成的每一份至少是6×3÷2=9(个),从而这筐苹果至少是9×3﹣4=23(个)答:至少有23个.故答案为:23.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抓住最后得到的数量与总数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得出结果.三.判断题(共4小题)

18.【分析】此题应从后向前推算,除以5等于24,在没有除以5以前是24×5=120.乘4以后是120,那么在没有乘4之前是120÷4=30.减去3以后是30,在减去3之前是30+3=33.加上2是33,在没加2之前是33﹣2=31,解决问题.

【解答】解:24×5÷4+3﹣2

=30+3﹣2

=31;

答:这个数是31.

故答案为:√.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抓住最后得到的数量,从后向前进行推算,根据加减乘除的逆运算思维进行解答.

19.【分析】根据题意知道,一条毛毛虫由幼虫长成成虫,每天长大一倍,8天能长到40厘米,逆推知道7天就长到20厘米,6天就长到10厘米,由此得出答案.

【解答】解:第8天能长到40厘米,

第7天能长到:40÷2=20(厘米)

第6天能长到:20÷2=10(厘米)

所以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根据题意,运用逆推的方法,不难得出答案.

20.【分析】用逆推的方法解答,睡莲的面积每天长大一倍,30天睡莲面积=29天睡莲面积×2,30天长满整个池塘,所以29天长满半个池塘,由此判断.

【解答】解:因为睡莲面积每天增大1倍,从半个池塘到长满整个池塘,仅需1天的时间,

所以这些睡莲长满半个池塘需要:30﹣1=29(天);

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点评】做这道题,要理解睡莲的面积每天长一倍,长满的前一天就是一半.

21.【分析】由题意可知:除数是24,商是267,余数是22,根据被除数=除数×商+余数,求出此时的被除数,然后把这个被除数的十位上的3改为8,再根据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求出正确的商,然后与270比较.

【解答】解:267×24+22

=6408+22

=6430

正确的被除数是6480

6480÷24=270

正确的商是270,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点评】解决本题先根据被除数=除数×商+余数,求出看错后的被除数,再根据除法的计算方法求解.四.应用题(共9小题)

22.【分析】根据题意,运用逆推原理,三天后篮子里的鸡蛋剩5个,则第三天卖之前是:(5+1)×2=12(个);同理第二天卖之前为:(12+1)×2=26(个),则原来有:(26+1)×2=54(个).【解答】解:{[(5+1)×2+1]×2+1}×2

={[6×2+1]×2+1}×2

=(13×2+1)×2

=27×2

=54(个)

答:王奶奶的篮子里原来有54个鸡蛋.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根据题意,运用逆推的方法,求出每次卖蛋后余下的鸡蛋的个数,由此即可得出答案.

23.【分析】根据题意,利用逆推原理,第四天看了50页,则第三天看了50﹣5=45(页),第二天看了45﹣5=40(页),第一天看了40﹣5=35(页).

【解答】解:50﹣5﹣5﹣5=35(页)

答:小明第一天看了35页.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逆推问题,关键根据题意,从第四天开始,向前推,直到推出第一天所看页数.24.【分析】本题运用逆推法,第三天看了10页后,剩5页,没看之前是:5+10=15(页);第二天看了剩下页数的一半还多10页,剩15页,没看之前是:(15+10)×2=50(页);第一天看了全书的一半后剩50页,没看之前是:50×2=100(页).

【解答】解:(5+10+10)×2×2

=25×2×2

=100(页)

答:明明看的这本漫画书一共有100页.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抓住最后得到的数量,从后向前进行推算,根据加减乘除的逆运算思维进行解答.

25.【分析】从后向前逆推,18加上3.5求出前一步计算的和,然后再减去20求出前一步计算的商,然后再乘24求出前一步计算的的积,最后再除以4即可.

【解答】解:(18+3.5﹣20)×24÷4

=1.5×6

=9

答:这个数是9.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抓住最后得到的数量,从后向前进行推理,根据加减乘除的逆运算思维进行解答.

26.【分析】最终三人的钱就一样多,此时每个人都是270÷3=90(元),然后分别用现在的钱数加上借走的,减去借来的钱数就是原来的钱数.

【解答】解:270÷3=90(元)

甲:90+25.5+15.6=131.1(元)

丙:90﹣25.5=64.5(元)

乙:90﹣15.6=74.4(元)

答:甲有131.1元,丙有64.5元,乙有74.4元.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抓住最后得到的数量,从后向前进行推理,根据加减乘除的逆运算思维进行解答.

27.【分析】第四天只有4粒;

第三天前有(4+2)×2=12(粒);

第二天前有(12+2)×2=28(粒);

第一天前有(28+2)×2=60(粒);据此解答即可.

【解答】解:(4+2)×2=12(粒)

(12+2)×2=28(粒)

(28+2)×2=60(粒)

答:妈妈究竟买了60粒水果糖.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抓住最后得到的数量,从后向前进行推理,根据加减乘除的逆运算思维进行解答.

28.【分析】从结果“这时他们三人都有72朵纸花”出发,逐步向前一步一步推理,【解答】解:设甲乙丙原来有x,y,z朵

(1)甲给乙丙后:

甲:x﹣y﹣z

乙:2y

丙:2z

(2)乙给甲丙后:

甲:2(x﹣y﹣z)

乙:2y﹣(x﹣y﹣z)﹣2z=3y﹣x﹣z

丙:4z

(3)丙给甲乙后:

甲:4(x﹣y﹣z)

乙:2(3y﹣x﹣z)

丙:4z﹣2(x﹣y﹣z)﹣2(3y﹣x﹣z)=2z﹣y

所以4(x﹣y﹣z)=24 (a)

2(3y﹣x﹣z)=24 (b)

2z﹣y=24 (c)

解由abc组成的方程组得:x=81;y=42;z=3

即,原来甲有81朵,乙有42朵,丙有33朵.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抓住最后得到的数量,从后向前进行推理,根据加减乘除的逆运算思维进行解答.

29.【分析】要求这条路长多少米,通过题意可知,如果第二天正好修了余下的一半,则剩下30+14﹣20=24米,用24×2则算出余下的长度;又因为第一天修了全长的一半多6米,如果第一天正好修了全长的一半时,则剩下(24×2+6)米;这样得出剩下的长度的2倍即全长;由此进行解答即可.

【解答】解:(30+14﹣20)×2

=24×2

=48(米)

(48+6)×2=108(米)

答:这条路长108米.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抓住最后得到的数量,从后向前进行推理,根据加减乘除的逆运算思维进行解答.

30.【分析】没给小张之前有(3+4)×2=14(颗),同理,没给小东之前有(2+14)×2=32(颗),即原来有32颗.

【解答】解:(3+4)×2=14(颗)

(2+14)×2=32(颗)

答:小明原来一共有32颗糖果.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抓住最后得到的数量,从后向前进行推理,根据加减乘除的逆运算思维进行解答.

2017年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总复习讲义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1、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相邻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特点是两个角共用一条边,另一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性质是邻补角互补;相对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特点是它们的两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性质是对顶角相等。 2、三线八角:对顶角(相等),邻补角(互补),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3、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 同位角F(在两条直线的同一旁,第三条直线的同一侧) 内错角Z(在两条直线内部,位于第三条直线两侧) 同旁内角U(在两条直线内部,位于第三条直线同侧) 4、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如果有一个角为90度,则称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外一条直线的垂线,他们的交点称为垂足。 5、垂直三要素:垂直关系,垂直记号,垂足 6、垂直公理: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7、垂线段最短。 8、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 9、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如果b//a,c//a,那么b//c 10、平行线的判定: ①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②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③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1、推论: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12、平行线的性质: ①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②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③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3、平面上不相重合的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为_______或________ 14、平移:①平移前后的两个图形形状大小不变,位置改变。②对应点的线段平行且相等。 平移: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图形的这种移动叫做平移平移变换,简称平移。 对应点:平移后得到的新图形中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点移动后得到的,这样的两个点叫做对应点。 15、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命题。 命题分为题设和结论两部分;题设是如果后面的,结论是那么后面的。 命题分为真命题和假命题两种;定理是经过推理证实的真命题。 用尺规作线段和角 1.关于尺规作图:尺规作图是指只用圆规和没有刻度的直尺来作图。 2.关于尺规的功能 直尺的功能是:在两点间连接一条线段;将线段向两方向延长。 圆规的功能是:以任意一点为圆心,任意长度为半径作一个圆;以任意一点为圆心,任意长度为半径画一段弧。 第六章实数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总复习资料全

“数学总复习”复习资料(一)整数和小数 1、整数和自然数 像…,-3,-2,-1,0,1,2,3,…这样的数统称为(整数)。整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数物体的时候,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0,1,2,3…叫做(自然数)。 自然数整数的(一部分)。(“1”)是自然数的单位。最小的自然数是(0 )。 2、小数 小数表示的就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一位小数可表示为十分之几的数,两位小数可表示为百分之几的数,三位小数可表示为千分之几的数……小数点右边第一位是(十分位),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第二位是(百分位),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 小数部分有几个数位,就叫做几位小数。如 3.305是(三)位小数 3、整数、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读整数时注意先分级再读数。28302006000 读作: 读小数时注意小数部分顺次读出每个数位上的数。 27.036 读作: 写数时注意写好后,一定要读一读仔细校对。

五亿零8千写作: 三百八十点零三六写作: 为了读写方便,常常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如只要求“改写”,结果应是准确数。768000000 =()亿 如要求“省略”万(亿)后面的尾数,结果应是近似数。768000000≈()亿 4、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5、小数点向右(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来的数就扩大(缩小)10倍、100倍、1000倍…… 6、正数、负数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负数<0<正数 两个负数比较,负号后面的数越大这个数反而越小。-6.8<-0.4 -2>-10 (二)因数和倍数 1、因数和倍数 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倍数。一个数的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全册复习资料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每单元知识整理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 1、长方体(或正方体)放在桌子上,从不同角度观察,一次最多能看到3个面(或说成:最多同时能看到3个面)。 2、给出一个(或两个)方向观察的图形无法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由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并还原立体图形。(先由上面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再由左(右)和前(后)确定立体图形有几层,每层有几行几列。) 3、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摆立体图形,有多种摆法。 4、从多个角度观察立体图形:先根据平面图分析出要拼搭的立体图形有几层;然后确定要拼搭的立体图形有几排;最后根据平面图形确定每层和每排的小正方体的个数。 例:1会画三视图(画一画) 从正面看从左面看从上面看 2、会搭积木 例如:如右图是从上面看到的搭积木的形状,请你画一画。 从正面看从侧面看从上面看

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 【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自然数(一般不包括0)】 1、熟记概念: (1)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或者商)的倍数,除数(或者商)是被除数的因数。在整数乘法中,因数是积的因数,积是因数的倍数。 例如:12÷2=6 →12是2(或者6)的倍数,2(或者6)是12的因数。 2×6=12→12是2(或者6)的倍数,2(或者6)是12的因数。 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例如:12的最小因数是( 1 ),最大的因数是(12 )。 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倍数。例如:18的最小倍数是(18 )。 一个不为0的自然数,既是它本身的最小倍数,又是它本身的最大因数。 例:⑴一个数的最大因数等于它的最小倍数。(×) ⑵一个数(0除外)的最大因数等于它的最小倍数。(√) ⑶一个数的最大的因数和最小倍数都是18,这个数是(18 )。 2、整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0也是偶数)。偶数就是我们以前说的双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也就是以前我们说的单数。 3、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 4、6、8的数。 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数是0或5的数。 3的倍数的特征: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 2和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的数。 3和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是0或者5的并且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能被3整除的数。 2和3的倍数的特征:个位是0、2、4、6、8并且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能被3整除的数。2、3、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是0并且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能被3整除的数。 4、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那么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例如:2的因数:1、2。3的因数:1、3。5的因数:1、5。7的因数:1、7。 所以,2、3、5、7都是质数。 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那么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例如:4的因数:1、2、4。6的因数:1、2、3、6。所以4和6都是合数。 5、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1)列乘法算式找;(看哪两个数相乘的积是要求的数,这两个数就是这个数的因数。要从自然数1开始,一对一对去找不要遗漏。) (2)列除法算式找。(这个数除以那些整数,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那么商和除数就是这个数的因数。)例:18的因数有哪几个? 6、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1)列乘法算式找;(用这个数乘以不是0的自然数得到的积就是这个数的倍数,要从自然数1开始。) (2)列除法算式找。(哪个数除以这个数,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那么那个数就是这个数的倍数。) 例:4的倍数有哪些?50以内8的倍数有哪些?

七年级下册数学讲义

目录 第一讲同底数幂的乘法 (1) 第二讲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 (5) 第三讲同底数幂的除法 (9) 第四讲整式的乘法 (13) 第五讲平方差公式(1) (18) 第六讲平方差公式(2) (22) 第七讲完全平方式(1) (26) 第八讲完全平方式(2) (29) 第九讲整式的除法 (33) 第十讲单元测试 (37) 第十一讲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41) 第十二讲平行线的性质 (47) 第十三讲平行线的判定(1) (52) 第十四讲平行线的判定(2) (57) 第十五讲本章复习 (61) 第十六讲用表格表示的变量间关系 (66) 第十七讲用关系式表示的变量间关系 (70)

第一讲 同底数幂的乘法 1. 同底数幂的乘法性质:a m ? a n = a m +n (其中 m , n 都是正整数).即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 指数相加. ? 1 ?3 ? 1 ?4 例 1. 计算: (1) - ? ? 2 ? ? - ? ? 2 ? (2) a 2 ? a ? a 7 (3) - a 2 ? (- a )3 (4) 32 ? 27 ? 81 2. 同底数幂是指底数相同的幂,底数可以是任意的实数,也可以是单项式、多项式. 例 2. 计算: (1)(x - 2 y )2 (2 y - x ) 3 (2)(a - b - c )(b + c - a )2 (c - a + b )3 3. 三个或三个以上同底数幂相乘时, 也具有这一性质, 即 a m ? a n ? a p = a m +n + p ( m , n , p 都是正整数). 例 3. 计算: (1) (- 2)2 ? (- 2)3 ? (- 2) = ; (2) a ? a 3 ? a 5 = ; (3) (a + b )(a + b )m (a + b )n = ; (4) a 4n a n +3 a = ; 4. 逆用公式:把一个幂分解成两个或多个同底数幂的积,其中它们的底数与原来的底数相同, 它们的指数之和等于原来的幂的指数。即 a m +n = a m ? a n ( m , n 都是正整数). 例 4. 已知 a m = 2, a n = 3 ,求下列各式的值。 (1) a m +1 (2) a 3+n (3) a m +n +3 1 知识点梳理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总复习资料全

“数学总复习”复习资料 (一)整数和小数 1、整数和自然数 像…,-3,-2,-1,0,1,2,3,…这样的数统称为(整数)。整数的个数是(无 限)的。 数物体的时候,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0,1,2,3…叫做(自然数)。 自然数是整数的(一部分)。(“1”)是自然数的单位。最小的自然数是( 0 )。 2、小数 小数表示的就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一位小数可表示为十分之几的数,两位小数可表示为百分之几的数,三位小数可表示为千分之几 的数 …… 熟记: 51=0.2 52= 0.4 53= 0.6 54=0.8 41=0.25 43= 0.75 81= 0.125 83=0.375 85=0.625 87 =0.875 小数点右边第一位是(十分位),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第二位是(百分位), 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 3、整数、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为了读写方便,常常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如只要求“改写”,结果应是准确数。 768000000 =( 7.68 )亿 如要求“省略”万(亿)后面的尾数,结果应是近似数。 768000000≈( 8 )亿 4、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5、小数点向右(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来的数就扩大(缩小)10倍、100 倍、1000倍…… 6、正数、负数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 负数<0<正数 两个负数比较,负号后面的数越大这个数反而越小。 -6.8<-0.4 -2>-10 (二)因数和倍数 1、因数和倍数

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倍数。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整数(一般不包括0)2、奇数、偶数 自然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0也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最小的偶数是(0 )最小的奇数是(1 ) 在全部自然数中,不是奇数就是偶数。 奇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 奇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 3、2,3,5的倍数特征: 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例如: 70 32 14 56 158 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例如: 70 655 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例如: 45 876 4、质数、合数 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 1 )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最小的质数是(2 ),最小的合数是(4 ) 100以内的质数:2 、3、 5、 7、11、13、17、19、23、29、31、37、41、43、 47、53、59、61、67、71、73、79、83、89、97 。 5、公因数、最大公因数 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 互质数的几种情况:⑴、两个数中大数是质数,这两个数一定互质。(如5和13, 6和13) ⑵、相邻的两个数一定互质。(如8和9) ⑶、1和任何数都互质。(如1和8) (4)、两个都是合数或一个质数一个合数。(如4和25 11 和15) 如两个数是倍数关系,那么较小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较大数就是这两 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例:4和28 最大公因数是( ); 最小公倍数是( ) 如果两个数是互质关系,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最小公倍数就是它们的积。 例:4和15 最大公因数是( ); 最小公倍数是( ) (三)分数和百分数 1)在进行测量、分物或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分数 来表示。 一个物体、一些物体等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2)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21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复习讲义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 复习讲义 绿峨小学

◆各单元知识要点◆------ 第一单元----------------------------------1 第二单元----------------------------------2 第三单元----------------------------------5 第四单元----------------------------------9 第五单元----------------------------------12 第六单元----------------------------------13 第七单元----------------------------------15 ◆各单元测试题◆--------- 第一单元----------------------------------16 第二单元----------------------------------19 第三单元----------------------------------21 第四单元----------------------------------23 第五单元----------------------------------27 第六单元----------------------------------31 第七单元----------------------------------34 ◆期末测试卷◆------------- 期末测试卷1------------------------------38 期末测试卷2------------------------------43期末测试卷3------------------------------48 期末测试卷4------------------------------ 51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讲义

第一讲 分数乘法(一) 目标导学 嚼碎教材 知识点1 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分数乘整数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思考问题: 4 3×7 表示7个( )相加。 知识点2 1、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分数乘整数,用分子乘整数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能先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计算,结果相同。 2、一个数乘几分之几,表示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即:这个数×几分之几。注意:一个数包括分数、小数、整数。

思考问题: 7× 43表示求7的43是多少?反之:7的43 是多少?就用:( );再如:2.8×43表示求2.8的43是多少?反之:2.8的43 是多少?就用:( )。 课上小练习 452×10= 72×8= 92×3= 365×6= 课堂练习 过关练习: 一、细心填写: 1、72+72+72=( )×( )=( ) 61+61+61+61 =( )×( )=( ) =( ) 2、125+125+125+125+……+12 5 =( )×( )=( )=( ) 120个 3、5 2 ×4表示( )。 4、258 平方米=( )平方分米 43时=( )分 52千米=( ) 米 5、( )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 二、准确计算: 132×5= 193 ×6= 11 4 ×5= 61×10= 125×8= 65×12= 15个52的和是多少? 18 7 的9倍是多少?

三、解决问题: 1、一个正方形边长12 5 分米,它的周长多少分米? 2、一种胡麻每千克约含油25 8 千克,1吨胡麻约含油多少千克? 3、一批大米,每天吃去6 1 吨,3天一共吃去多少吨? 4、一批大米,每天吃去6 1 ,3天一共吃去几分之几?

2017年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总复习讲义Word版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1、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相邻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特点是两个角共用一条边,另一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性质是邻补角互补;相对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特点是它们的两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性质是对顶角相等。 2、三线八角:对顶角(相等),邻补角(互补),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3、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 同位角F (在两条直线的同一旁,第三条直线的同一侧) 内错角Z (在两条直线内部,位于第三条直线两侧) 同旁内角U (在两条直线内部,位于第三条直线同侧) 4、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如果有一个角为90度,则称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外一条直线的垂线,他们的交点称为垂足。 5、垂直三要素:垂直关系,垂直记号,垂足 6、垂直公理: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7、垂线段最短。 8、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 9、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如果b//a,c//a,那么b//c 10、平行线的判定: ①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②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③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1、推论: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12、平行线的性质: ①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②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③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3、平面上不相重合的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为_______或________ 14、平移:①平移前后的两个图形形状大小不变,位置改变。②对应点的线段平行且相等。 平移: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图形的这种移动叫做平移平移变换,简称平移。 对应点:平移后得到的新图形中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点移动后得到的,这样的两个点叫做对应点。 15、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命题。 命题分为题设和结论两部分;题设是如果后面的,结论是那么后面的。 命题分为真命题和假命题两种;定理是经过推理证实的真命题。 用尺规作线段和角 1.关于尺规作图:尺规作图是指只用圆规和没有刻度的直尺来作图。 2.关于尺规的功能 直尺的功能是:在两点间连接一条线段;将线段向两方向延长。 圆规的功能是:以任意一点为圆心,任意长度为半径作一个圆;以任意一点为圆心,任意长度为半径画一段弧。 第六章 实数 一、实数的概念及分类 1、实数的分类 2、无理数 (1)开方开不尽的数,如32,7等; (2)有特定意义的数,如圆周率π,或化简后含有π的数,如3 π+8等;

完整版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知识整理资料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知识整理资料 一、观察物体(三) 1、根据三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还原立体图形,有时候摆法不唯一。 2、根据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图形摆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体会有些摆法的确定性。 二、因数与倍数 1、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是被除数的因数。例如:12÷2=6,我们就说12是2和6的倍数,2和6是12的因数。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注意: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自然数。 2、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倍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倍数。 3、奇数与偶数: 自然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0也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偶数:个位是0,2,4,6,8的数。奇数:个位不是0,2,4,6,8的数。 4、倍数特征: 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是0,2,4,6,8。 3(或9)的倍数的特征:各个数位上的数之和是3(或9)的倍数。 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是0或5。 5、质数与合数: 质数: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合数: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6、奇数与偶数的运算规律 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 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 偶数个偶数相加是偶数,奇数个奇数相加是奇数。 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 7、质因数:如果一个质数是某个数的因数,那么这个质数就是这个数的质因数。 8、分解质因数:把一个合数用质因数相乘的方式表示出来叫做分解质因数。 9、100以内的质数表:2、3、5、7、11、13、17、19、23、29、31、37、41、 43、47、53、。97、89、83、79、73、71、67、61、59. 三、长方体和正方体,相对的面面积个面,一般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长方体有61、 条高。条宽,412条棱可以分为三组:4条长,4相等;有8个顶点,12条棱;条棱,每条棱的长度都相等。个顶点,122.、正方体有6个面,都是面积相等的正方形;有8 (长宽高都相等)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12 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棱长×长方体的棱长总和=(长+宽+高)×4 个面的总面积叫作它的表面积。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长方体63 前后面的面积=长×高;左右面的面积=宽×高;上下面的面积=长×宽 2)??b?h(a?b?a?hS?宽×高)×2 4、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 6个

最新人教版初一数学下册全册复习资料

七年级数学复习班学习资料(01) 优胜教育教育培训中心 学生姓名:_________ 成绩____ 一、知识点梳理 1、相交线: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只有一个公共点,那么这两条直线就相交;这个公共点就叫做交点。 2、两直线相交,邻补角互补,对顶角相等。 3、垂线:如果两条相交线有一个夹角是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公理:垂线段最短。 4、三线八角: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二、典型例题 例1、如图 , OC ⊥AB ,DO ⊥OE ,图中与∠COD 互余的角是 , 若∠COD=600 ,则∠AOE= 0 。 例2、如图,直线AB 、CD 、EF 相交于点O ,则∠AOC 的对顶角是_____________, ∠AOD 的对顶角是_____________ 例3、如图∠B 与∠_____是直线______和直线_______被直线_________所截的同位角。 例4、已知:如图,AB ⊥CD ,垂足为O ,EF 经过点O ,∠2=4∠1, 求∠2,∠3,∠BOE的度数。 O 例1图 E D C B A O 例2图 F E D C B A 例3图 F C B A F E O D C B A 3 2 1

三、强化训练 1.如图所示,∠1和∠2是对顶角的图形有( ) 1 2 1 2 1 2 2 1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2.如图1所示,三条直线AB,CD,EF 相交于一点O,则∠AOE+∠DOB+∠COF 等于( ? ) A.150° B.180° C.210° D.120° O F E D C B A O D C B A 60?30? 34 l 3 l 2 l 1 12 (1) (2) (3) 3.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对顶角相等;②相等的角是对顶角;③若两个角不相等,则这两个角一定不是对顶角;④ 若两个角不是对顶角,则这两个角不相等.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4.如图2所示,直线AB 和CD 相交于点O,若∠AOD 与∠BOC 的和为236°,则∠AOC?的度数为 ( ) A.62° B.118° C.72° D.59° 5.如图3所示,直线L 1,L 2,L 3相交于一点,则下列答案中,全对的一组是( ) A.∠1=90°,∠2=30°,∠3=∠4=60°; B.∠1=∠3=90°,∠2=∠4=30 C.∠1=∠3=90°,∠2=∠4=60°; D.∠1=∠3=90°,∠2=60°,∠4=30° 6.如图4所示,AB 与CD 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1的邻补角是______,∠1的对顶角___.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培优讲义(附答案)

第19讲相交线、平行线 知识理解 1.如果∠AOB+∠DOE=180°,∠AOB与∠BOC互为邻补角,那么∠DOE与∠BOC的关系是()A.互为补角B.互补C.相等D.互余 2.如图,三条直线a、b、c相交于一点,则∠1、∠2、∠3的度数和是() A.360°B.180°C.120°D.90° 3.如果两个角的一对边在同一直线上,另一对边互相平行,则这两个角() A.相等B.互补C.相等或互余D.相等或互补 4.下列语句事正确的有() ①有公共顶点且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②有公共顶点且互补的两个是邻补角;③对顶角的平分线 在同一直线上;④对顶角相等但不一定互补;⑤对顶角有公共的邻补角. A.1个B.2个C.3个D.4个 5.下列说法:①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点在直线上和点在直线外两种;②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的相交、垂直和平行三种,其中() A.①②都对B.①对②错C.①错②对D.①②都错 6.下列图中的∠1和∠2不是同位角的是() A B C D 7.已知,如图,BD⊥AC,AE⊥CG,AF⊥AC,AG⊥AB,则图中表示A点到直线BC的距离的是()A.线段BD的长B.线段AE的长C.线段AF的长D.线段AG的长 8.如图,不能判断AB∥DF的是() A.∠2+∠A=180°B.∠A=∠3 C.∠1=∠A D.∠1=∠4

第7题图 第8题图 第9题图 9.如图,下列条件中能说明AB ∥CD 的是( ) A .∠1=∠2 B .∠3=∠4 C .∠BA D +∠ABC =180° D .∠ABC =∠ADC ,∠1=∠2 10.在下列条件下,不能得到互相垂直的直线是( ) A .邻补角的平分线所在直线 B .平行线的同旁内角平分线所在直线 C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一组对边方向相同,另一组对边方向相反的两个角的平分线所在直线 D .两组对边互相垂直的两角的平分线所在直线 11.如图,已知DE ⊥AB ,∠1=∠2,∠AGH =∠B ,则下列结论: ①GH ∥BC ;②∠D =∠HGM ;③DE ∥FG ;④FG ⊥A B .其中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12.(1)观察图①,图中共有 条直线, 对对顶角, 对邻补角. (2)观察图②,图中共有 条直线, 对对顶角, 对邻补角. (3)观察图③,图中共有 条直线, 对对顶角, 对邻补角. (4)若有n 条不同直线相交于一点,则可以形成 对对顶角, 对邻补角. H M

五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讲义(苏教版)

第一课方程 一、等式: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定义的关键在于相等二字,判断的依据在 于所给式子有无等号。比如:2>1就不是等式;在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1=2是等式) 二、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组成方程的两个条件:㈠所给式子是等式;㈡式子中含有未知数) 三、等式的性质: ①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②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等式的性质是 解方程的依据,重点在于同时性) 四、关于等式的性质②中数不等于0的原因:我们学习等式的性质最终还是为了解方 程,求未知数的值,所以如果同时乘以0,那么任何等式都会变为0=0,不管是解方程还是研究,就没有意义了,至于为何不能除以0,很简单,因为除数不能为0。 五、解方程:求方程中未知数的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从写解开始一直到求出未知数为止) 利用等式性质解方程 解方程 x-28=32 x-28+28=32+28 方程两边同时加上28,使等号左边只剩一个x x=60 方程得解 解方程 14x=256 14x÷14=266÷14 方程两边同时除以14 x=19

六、解方程过程中遇到的几大类型: ①x-2.5=3.6 ②x+6.7=17.5 ③1.7x=5.1 ④12.6-x=4.8 ⑤x÷3.4=2.7 ⑥6÷x=1.5 (掌握这几种方程的解法,对于加深理解等式的性质至关重要,同时它也间接的考察了小数的乘除法。) 七、列方程解应用题:读懂题意,找出等量关系,根据等量关系设未知数,从而列出方程,求未知数的值。(关键在于找等量关系,通常的题目只会出现一个等量关系,这种情况易于解决;如果一个题目出现两个等量关系,那么就会出现两个未知量,那么其中一个等量关系是用来表示两个未知量之间的关系的,简单的说就是用等量关系中的一个未知量表示另外一个未知量,最后再用第二个等量关系列方程。) 例:根据题意列方程解答。 比x少17.2的数是22.8 解析:“……是……”类型的句子说明了一个相等的关系,在本题中,比x少17.2的数可以用x-17.2来表示,因此可得出一个方程,解这个方程就可以算出要求得数字。 x-17.2=22.8 x-17.2+17.2=22.8+17.2 x =40 所以x是40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期末复习(一)相交线与平行线讲义【精校】.doc

期末复习(一) 相交线与平行线 各个击破 命题点 1 命题 【例1】已知下列命题: ①若a>0,b>0,则a+b>0; ②若a≠b,则a2≠b2; ③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④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其中真命题的个数是(C) A.1个B.2个 C.3个D.4个 【思路点拨】命题①、③、④显然成立,对于命题②,当a=2、b=-2时,虽然有a≠b,但a2=b2,所以②是假命题. 【方法归纳】要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需要举出一个反例即可.和命题有关的试题,多以选择题 的形式出现,以判断命题真假为主要题型. 1.下列语句不是命题的是(C) A.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B.锐角都相等 C.画直线AB平行于CD D.所有质数都是奇数 2.(兴化三模)说明命题“x>-4,则x2>16”是假命题的一个反例可以是x=-3. 3.(日照期中)命题“同旁内角互补”的题设是两个角是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得到的同旁内角,结论 是这两个角互补,这是一个假命题(填“真”或“假”). 命题点 2 两直线相交 【例2】如图所示,直线AB,CD相交于点O,∠DOE=∠BOD,OF平分∠AOE. (1)判断OF与OD的位置关系; (2)若∠AOC∶∠AOD=1∶5,求∠EOF的度数. 【思路点拨】(1)根据∠DOE=∠BOD,OF平分∠AOE,求得∠FOD=90°,从而判断OF与OD的位置

关系. (2)根据∠AOC,∠AOD的度数比以及邻补角性质,求得∠AOC.然后利用对顶角性质得∠BOD的度数,从而得∠EOD的度数.最后利用∠FOD=90°,求得∠EOF的度数. 【解答】(1)∵OF平分∠AOE, ∴∠AOF=∠EOF=1 2 ∠AOE. 又∵∠DOE=∠BOD=1 2 ∠BOE, ∴∠DOE+∠EOF=1 2 (∠BOE+∠AOE) =1 2 ×180°=90°, 即∠FOD=90°.∴OF⊥OD. (2)设∠AOC=x°, ∵∠AOC∶∠AOD=1∶5,∴∠AOD=5x°. ∵∠AOC+∠AOD=180°,∴x+5x=180,解得x=30. ∴∠DOE=∠BOD=∠AOC=30°. 又∵∠FOD=90°,∴∠EOF=90°-30°=60°. 【方法归纳】求角的度数问题时,要善于从图形中挖掘隐含条件,如:邻补角、对顶角,然后结合 条件给出的角的和、差、倍、分等关系进行计算. 4.(梧州中考)如图,已知直线AB与CD交于点O,ON平分∠BOD.若∠BOC=110°,则∠AON的度数为145°. 5.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已知:∠AOC=70°,OE把∠BOD分成两部分,且∠BOE∶∠EOD=2∶3,求∠AOE的度数. 解:∵∠AOC=70°,∴∠BOD=∠AOC=70°. ∵∠BOE∶∠EOD=2∶3,

人教版初一数学下册同步精编讲义

第1讲相交线 知识点1 直线交点个数 1. 两条直线交于一点,我们称这两条直线相交,相对的,我们称这两条直线为相交线. 【典例】 1.观察下列平面图形: 第一个图2条直线相交,最多有1个交点;第二个图3条直线相交最多有3个交点;第三个图4条直线相交;最多有6个交点,…,像这样,则30条直线相交,最多交点的个数是_____________. 【方法总结】 根据2条,3条,4条直线相交时最多的交点个数发现规律,根据规律,写出n条相交线交点最多的个数的表达式:1+2+3+4+5+…+(n﹣1),因为1+2+3+4+5+…+(n﹣1)=,所以n条相交线交点最多的个数为,令n=30即可求出答案.

【随堂练习】 1.在平面内,若两条直线的最多交点数记为a1,三条直线的最多交点数记为a2,四条直线的最多交点数记为a3,…,依此类推,则 . 2.平面上有10条直线,其中4条直线交于一点,另有4条直线互相平行,这10条直线最多有几个交点?它们最多能把平面分成多少个部分? 知识点2 邻补角与对顶角 邻补角 1. 邻补角:两个角有一条公共边,他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 2. 邻补角的模型: ∠1和∠3是邻补角,∠1和∠4是邻补角,∠2和∠3是邻补角,∠2和∠4是邻补角, 特点:①成对出现;②两个角有公共的顶点;③两个角有一条公共边,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3. 邻补角的性质:两个角的和为180°.

对顶角 1. 对顶角的模型: ∠1和∠2是对顶角,∠3和∠4是对顶角. 特点:①成对出现;②两个角有公共的顶点;③每个角的两边互为另一个角的反向延长线. 2. 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典例】 1.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OE把∠BOD分成两部分. (1)直接写出图中∠AOC的对顶角:__________,∠EOB的邻补角:______________; (2)若∠AOC=70°且∠BOE:∠EOD=2:3,求∠AOE的度数. 【方法总结】 (1)根据对顶角和邻补角的定义直接写出即可;(2)根据对顶角相等求出∠BOD的度数,再根据∠BOE:∠EOD=2:3求出∠BOE的度数,然后利用互为邻补角的两个角的和等于180°即可求出∠AOE的度数. 本题主要考查了对顶角和邻补角的定义,牢记“对顶角相等”和“互为邻补角的两个角的和等于180°”是解题的关键.

五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讲义(苏教版)

方程 一、等式: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定义的关键在于“相等”二字,判断的依据在 于所给式子有无等号。比如:2>1就不是等式;在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1=2是等式)二、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组成方程的两个条件:1.所给式子是等式;2.式子中含有未知数) 三、等式的性质: 1.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2.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等式的性质是 解方程的依据,重点在于同时性) 四、关于等式的性质2中数不等于0的原因:我们学习等式的性质最终还是为了解方 程,求未知数的值,所以如果同时乘以0,那么任何等式都会变为0=0,不管是解方程还是研究,就没有意义了,至于为何不能除以0,很简单,因为除数不能为0。 五、解方程:求方程中未知数的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从写解开始一直到求出未知数为止) 利用等式性质解方程: 解方程 x-28=32 x-28+28=32+28 方程两边同时加上28,使等号左边只剩一个x x=60 方程得解 解方程 14x=266 14x÷14=266÷14 方程两边同时除以14 x=19 六、解方程过程中遇到的几大类型: ①x-2.5=3.6 ②x+6.7=17.5 ③1.7x=5.1 ④12.6-x=4.8 ⑤x÷3.4=2.7 ⑥6÷x=1.5

(掌握这几种方程的解法,对于加深理解等式的性质至关重要,同时它也间接的考察了小数的乘 除法。) 七、列方程解应用题:读懂题意,找出等量关系,根据等量关系设未知数,从而列出 方程,求未知数的值。(关键在于找等量关系,通常的题目只会出现一个等量关系,这 种情况易于解决;如果一个题目出现两个等量关系,那么就会出现两个未知量,那么 其中一个等量关系是用来表示两个未知量之间的关系的,简单的说就是用等量关系中 的一个未知量表示另外一个未知量,最后再用第二个等量关系列方程。) 确定位置 1.确定位置时,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 2.数对(x,y)第1个数表示第几列(x),第2个数表示第几行(y),写数对时,是先写列数,再写行数。 3.从地球仪上看,连接北极和南极两点的是经线,垂直于经线的线圈是纬线,经线和纬线,分别按一定的顺序编排表示“经度”和“纬度”,“经度”和“纬度”都用度(°)、分(′)、秒(″)表示。 4.将某个点向左右平移几格,只是列(x)上的数字发生加减变化,向左减,向右加,行(y)上的数字不变。举例:将点(6,3)的位置向右平移2个单位后的位置是(8,3),列6+2=8;将点(6,3)的位置向左平移2个单位后的位置是(4,3),列6-2=4。 5.将某个点向上下平移几格,只是行(y)上的数字发生加减变化,向上减,向下加,列(x)上的数字不变。举例:将点(6,3)的位置向上平移2个单位后的位置是(6,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二章 证明》复习讲义 (新版)苏科版

第12章《证明》 班级姓名 一、知识要点: 1.叫做命题,_________叫真命题,___________ 叫假命题。2.证明与图形有关的命题的一般步骤有(1)_________ (2)_________ (3) _________ 3. 三角形的内角和为,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三角形的外角等于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叫互逆命题 二、基础练习: 1.下面的句子中是命题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 (1)我是扬州人;(2)房间里的花;(3)你吃饭了吗?(4)内错角相等; (5)延长线段AB;(6)明天可能下雨;(7)若a2>b2 则a>b. (8)对顶角相等; 2.写出下列命题的条件与结论,并判断真假。 (1)能被2整除的数也能被4整除;条件是_________ 结论是_________ 它是()命题 (2)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条件是_________ 结论是_________ 它是()命题 3. (1)命题“内错角相等”的条件是_________,结论是________ ,这个命题的逆命题的条件是___________,结论是__________. (2)命题“如果a>0,b>0,那么ab>0”的条件是___________,结论是_________,?这个命题的逆命题是___________. 4.如图1,在△ABC中,BE平分∠ABC,CE平分∠ACB,∠A=65°,则∠BEC=______°. (1) (2) (3) 5.如图2,∠1、∠2、∠3分别是△ABC的3个外角,则∠1+∠2+∠3=_______°. 6.如图3,Rt△ABC中,∠C=90°,AD平分∠BAC,BD平分∠CBE,则∠ADB=______°.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辅导讲义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培优辅导讲义 第1讲与有理数有关的概念 考点·方法·破译 1.了解负数的产生过程,能够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会进行有理的分类,体会并运用数学中的分类思想. 3.理解数轴、相反数、绝对值、倒数的意义.会用数轴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会求一个数的相反数、绝对值、倒数. 经典·考题·赏析 【例1】写出下列各语句的实际意义⑴向前-7米⑵收人-50元⑶体重增加-3千克 【解法指导】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相反意义的量应该包合两个要素:一是它们的意义相反.二是它们具有数量.而且必须是同类两,如“向前与自后、收入与支出、增加与减少等等” 解:⑴向前-7米表示向后7米⑵收入-50元表示支出50元⑶体重增加-3千克表示体重减小3千克. 【变式题组】 01.如果+10%表示增加10%,那么减少8%可以记作() A .-18% B .-8% C .+2% D .+8% 02.(金华)如果+3吨表示运入仓库的大米吨数,那么运出5吨大米表示为( ) A .-5吨 B .+5吨 C .-3吨 D .+3吨 03.(山西)北京与纽约的时差-13(负号表示同一时刻纽约时间比北京晚).如现在是北京 时间15:00,纽约时问是____ 【例2】在-22 7 ,π,0,0.033. 3这四个数中有理数的个数( ) A . 1个 B . 2个 C . 3个 D . 4个 【解法指导】有理数的分类:⑴按正负性分类,有理数0???? ??? ???????? 正整数正有理数正分数负整数负有理数负份数; (2)按整数、分数分类,有理数????????????????? 正整数 整数0负整数正分数分数负分数;其中分数包括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因为π=3.1415926…是无限不循环小数,它不能写成分数的形式,所以π不是有理数,- 22 7是分数,0.033. 3是无限循环小数可以化成分数形式,0是整数,所以都是有理数,故选C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