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文化的创造智慧与创新精神培养(一)

道家文化的创造智慧与创新精神培养(一)
道家文化的创造智慧与创新精神培养(一)

道家文化的创造智慧与创新精神培养(一)

创造性是人应该具备的一种重要素质。但无庸讳言当代人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都是比较缺乏的。虽然现在人们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对创造精神的培养,也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一个问题,但是,对如何培养创造性这一重要问题的探讨还未能充分展开。诸如为什么会造成创新精神的缺失;创造精神、创造动力来自哪里;创造的根基是什么等等问题,都未得到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因此真正提出解决问题的理论和方法都还不够。这里着重要提出的问题是,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创造智慧,它在培养人们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上有着不可低估的能量和价值。但是人们在关注创新精神的培养时,却未能充分重视这一点。中国传统的儒道释三家文化都具有丰富的创造思想和智慧,而道家文化在这方面尤为突出。道家文化的创造思想具有常青的意义,它的智慧之水曾经灌溉过历代人的心田。但是由于当代人对传统文化的相对淡漠,道家文化的创造智慧被“悬置”,甚至鲜为人知。本文着重探索和体悟道家文化的创造精神和智慧,其目的在于引起对传统文化精华的重视,更好地利用传统文化的思想资源,为培养当代人的创造精神,创造能力服务。

一、道家对“与道为一”的追求

道家文化的根本和核心是“道”。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1]所谓“生”就是创生,就是创造。老子揭示了“道”是创生之本,创造之源,创造之境。“道”最具原创性,它可生一、生二、生三乃至万物。“道”何以能“生万物”?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2]“惚兮恍兮”,“窈兮冥兮”生动表明“道”不是一个实体,它是动态的深邃的包容广大的超感性的理想世界。道“有象”、“有物”、“有精”、“有真”、“有信”,都体现了“道”是宇宙万物的本真本然,它“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3]“道”之“象”、“真”、“精”、“信”,都包涵着创造的基因,创造的根本。庄子曾以象征比喻说“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4]从中可见,“道”是一种大境界,大视域,大自由,大本质,大基础,它无穷无限,无所不在。“道”可“御今之有,能知古始”,5]“万物恃之以生而弗辞,成功遂事而弗名有,衣被万物而弗为主”,6]“道”是纯粹自然无私、无为而无不为的。老庄这些关于“道”的论述,都生动表明“道”具有最高的创造精神,是最高的创造智慧。道家认为只有以“道”为本,由“道”观物处事,才能“通于一而万事毕”,7]即“与道为一”,才能更好地进行人生创造,通达人生的高境。因此道家提出“圣人抱一,为天下式”,8]“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9]这里的“一”就是“道”。道家常用“一”来表示“道”。“为天下式”“为天下正”,都是说“道”是社会人生的根本法则,必由之路。通观整个道家文化,可以看到道家把“与道为一”视为社会人生的理想状态和最高境界,“与道为一”是道家最根本的追求。那么,落实到现实人生,联系生活实际和创造,怎样才是“与道为一”的境界,道家对此的追求意义何在,于此有着怎样的创造智慧?我们可以通过《庄子》的一些寓言来理解这些问题。《达生》通过“梓庆为鐻”的寓言,描述了“与道为一”的创作大境界:“梓庆削木为鐻,鐻成,见者惊犹鬼神。鲁侯见而问焉,曰:“子何术以为焉?”对曰:“臣工人,何术之有?虽然,有一焉。臣将为鐻,未尝敢以耗气也,必齐(齐通斋,下同)以静心。齐三曰,而不敢怀庆赏爵禄;齐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齐七日,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当是时也,无公朝,其巧专而外骨消。然后入山林,观天性形躯,至矣,然后成见鐻,然后加手焉;不然则已,则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与!”这里有几个地方值得我们认真体悟。首先,梓庆制鐻,达到“见者惊犹鬼神”这样鬼斧神工、出神入化的境界,其成功的关键不在于有“术”,而在于“有一”。这里的“有一”就是“有道”。如上所论道家常以“一”示“道”,“侯王得一”,“圣人抱一”,“通于一而万事毕”,其中的“一”都是表示“道”。梓庆的创作之“道”,是通过“心斋”,进入到“与道为一”的创造之境。所谓“心斋”就是祛除一切私欲杂念,使心灵处于高度“虚极”“静笃”,空明纯一的状态。具体说就是“不敢怀庆赏爵禄,非誉巧拙”,“忘吾有四枝(肢)

形体也”。“不敢怀”和“忘”,实质是对“功”、“名”、“己”的超越,也就是对“功”、“名”、“己”的“无”。“无”是一种自然、本真、虚静、淡泊、空灵、新鲜、生动的状态;“无”没有芥蒂、固执、成见、因袭;无挂无碍、无穷无限;“无”便能虚以应物,与道契合。“心斋”而“无”就进入了“与道为一”之境:精神上完全摆脱了功名利禄、荣辱功过的束缚,排除了一切世俗杂念的干扰,达到物我两忘全身心地投入。其次,我们要注意体会梓庆创作“以天合天”的深刻内涵。“以天合天”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意蕴是以人的自然之心顺应木的自然之性。其中前一个“天“是梓庆的“天”,即梓庆的心灵完全处于纯净虚静的自然状态;第二个“天”是制鐻之木的“天”,即木的自然之质。第二层意蕴是“与天为一”。在这层意蕴中,第二个“天”是指自然之道。“以天合天”就是天人合一的浑然“与道为一”的境界。“天”在道家文化中主要喻指“自然”。道家主张“道法自然”,要求保持心灵自然浑沌的原生态,以人心自然顺应物之自然。这里特别要说明的是,庄子思想主要是诗意表达,这种诗意表达,是通过描述的方式,“立象以见意”,而不主要以抽象的概念来分析论述。庄子塑造的“象”有很大的包容性、生发性,其内涵是多层次多指向的,它给人们留下的想象联想感悟的空间是很大的。上面所说的“心斋”、“天”之象,就具有这种特点和意义。由此可知《庄子》的寓言形象本身就具有极大的启发性、感悟性和创造性。从梓庆的创作过程,我们可以深刻体悟到,进入到“与道为一”的创造之境,就可以达到创造的大成。这种“与道为一”的创造之境,形象表达就是“以天合天”。如果内心充满物欲,患得患失,急功近利,图名谋利,是根本达不到这种境界的。《达生》篇说“凡外重而内拙”,太看重外在的功名利禄,就会成为创造的束缚和障碍。从梓庆的“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可以看到他对创作有一种忘掉一切的疯魔和虔诚,真正的创造非要进入梓庆那种不怀“庆赏爵禄”、“非誉巧拙”“忘吾有四枝形体”的“无功”“无名”“无己”的境界不可。道家以“无”为本,认为“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10]“有不能以有为有,必出乎无有”。11]“梓庆为鐻”,就充分体现了“无“最富有生机,最具原创性,是“生生”之本。“无”就是“道”。它所体现的道家创造智慧是,以“无”的宁静虚己,澄明空灵之心境去提升精神的力量,摆脱物欲的拘系,才能更好地进行人生的创造。

《达生》中还有一则“痀偻者承蜩”的寓言,也表现了“与道为一”的创造智慧:“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痀偻者承蜩,犹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厥株枸;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痀偻丈人之谓乎。’”“痀偻丈人”之所以掌握了捕蝉“犹掇之也”的绝技,苦练技巧是其重要因素,但更为重要的还是他对“道”的修养。“痀偻丈人”在捕蝉时,“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这实际上是进入了忘物、忘俗、忘我的“与道为一”的境界。“痀偻丈人”的形象,生动表明任何创造都需要“技”,但仅仅有“技”的层面训练是不行的,必须“由技入道”,有精神的升华,“道”的修养,才能达到创造的大成。达到了“凝于神”的“无”之境,就可以摆脱外物的束缚,达到一种人生的超脱。这种超脱能使人心境空灵平静、精神凝聚专一,心不旁鹜,专注于创造的有成。这种超脱也可以使人产生无穷的创造力,从而使生命得到超常的发挥。兴趣、智慧在自然浑沌中出,创造力也在自然浑沌中出,道家文化的这种创造智慧,为历史上所有的发明创造所证明。

道家对“与道为一”的追求,实质是对人生自由的追求,对更高创造的追求。因为进入到“与道为一”,就进入了自如自在无遮无碍的境界。这种“与道为一”的自由,在《养生主》“庖丁解牛”中有艺术的描写:“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

理,批大却,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庖丁解牛之声犹如美妙的“经首”音乐,解牛动作仿佛优美的“桑林之舞”,解牛时“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所有这些都表现了一种高度的创造自由,而能达到这种自由,就在于“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即对“道”的追求超过对“技”的追求。“技至此”的根本是对“道”的把握。庖丁解牛“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他在“道法自然”,“与道为一”中获得了“游刃有余地”的创造自由。

反思当代人缺乏创造性的原因,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只重视“技”的方面的训练,而忽略了“道”的修养,失去了“道”的大视野、高境界。比如现行基础教育中的应试倾向,使师生的眼睛就盯着分数的提高,精神道德品质的培养往往处于虚空状态。应该看到分数的提高,只是“技”的提高,倘若仅仅停留在“技”的层面,精神得不到升华,“技”就不能转化成智慧而进行创造。心胸被分数这个“物”束缚死了,创造性就难以发挥了。创造的精神前提是消除私心杂念名利诱惑,使心灵处于自然本真虚静的“道”的状态。如果功利的诱惑太多,创造就无从产生了。现实生活中可以看到,科技学术研究本来应该是一种思想、理论、技术的创造,但由于功利化影响,使一些人在奔“利”的途中,不是真正作研究,而是急功近利走捷径,甚至出现买卖或抄袭学术文章的现象。如此还谈什么科技创新,还能出什么学术新思想?出现这些现象的实质是“道”的失落。“道”乃“众妙之门”,12]失落了“道”,那就根本谈不上创新了。

二、道家文化的自由精神

道家文化的突出精神,是自由精神。尤其是《庄子》的思想,更富有追求自由的精神。道家的自由精神主要表现为突破传统、世俗、自我等束缚,开放心灵,拓宽视野,解放思想;追求“游于无穷”,“道通为一”等等。庄子常常通过超常的想象,创造极大极高极远的神奇境界,以诗意地展现对自由精神的追求。如《逍遥游》塑造了大鹏的形象:“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大鹏之大,大鹏之飞,高远辽阔,无阻无碍,无羁无绊,都是引导人们摆脱世俗束缚,追求“无待”的自由解放。《秋水》中“望洋兴叹”的寓言形象,以大海之大,表现了这种自由精神的追求。其中河伯对自己的闭塞和自满的反思与批判,对大海的包容、无穷的赞叹和感悟,都是对打开眼界,开阔心胸的追求,也是对打破局限,超越自我,不断创新的追求。道家希望通过这种追求,引导人们达到自由之境界。

道家认为只有精神自由,“独与天地精神往来”,13]才有生命的自由,才能真正地去创造。《庄子·田子方》中“真画者”的形象就生动地体现了道家这一创造思想和智慧:“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笔和墨,在外者半。有一史后至者,儃儃然不趋,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使人视之,则解衣般礴裸。君曰:“可矣,是真画者也”。“一史”未画一笔,没描一色,就被认定是“真画者”,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与“众史”的刻意功名,巴结矫饰完全不同。他面见国君,“不趋”、“不立”,突破了权贵、世俗礼法、功名利禄的诱惑和束缚,他的“解衣般礴裸(裸)”,更是用带有原始野性的张力,冲撞着桎梏人的个性、真性的礼法规范。“解衣般礴”的实质是一种自然真实、放达自由的精神状态,在这种精神状态下,人的思维活跃、灵感飞扬,可以“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技艺得到最佳发挥和创造,所以后世画论以“解衣般礴”为“最高画姿”。“真画者”的形象生动体现了精神自由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发挥人的创造力,没有精神的自由解放,就没有创造。道家文化多方启示人们,打破思想僵化闭塞,摆脱世俗束缚,去获得精神自由,创造自由。《逍遥游》中庄子和惠子关于有用、无用的论辩,就是这种启示的一个方面。“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惠子因大葫芦的“无用”而将它击碎,他实际上是以“大而无当”的葫芦,隐喻庄子思想的大而无用。庄子在反驳惠子时,首先批评惠子“拙于用大”,接着以“不龟手之药”的寓言故事为喻,形象说明有用、无用关键在于如何

去用。最后对惠子说“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庄子指出,惠子“拙于用大”,是受“有蓬之心”所缚,即思想僵化,心灵闭塞。惠子以大葫芦为无用,是囿于传统,受世俗实用观念的束缚,循规蹈矩,只知以葫芦盛水为瓢。惠子的葫芦之喻实际上代表了世俗实用的功利观,眼下不实用不得利便是“无用”。庄子以葫芦“浮于江湖”的形象喻示着对世俗实用价值观的突破,说明从世俗实用的功利观中提升出来,才能成就人生更高的创造。庄子“用大”的思想,实质是破传统,破僵化,破闭塞,破只有实用才有用的思维、思想。庄子的“用大”之“大”,主要指思想精神理想等“虚”的不实用的东西。庄子以“用大”启示人们,“无用之用”具有更大更高更远的用。超越世俗的实用功利目的,才能达到大用。突破僵化、狭隘、闭塞,才会有新追求新创造。

道家文化高度重视人的精神自由,重视对人的精神的涵养,认为“养生”之“主”在于“养神”。道家强调“德全”“德充”,14]“神全”“纯气之守”,15]实质上都是要求人们守住“精神”这条生命的根。道家认为一旦人的精神失落了,生命就枯萎了,人就成了徒有躯壳的“几死之散人”,16]生命的创造就停止了。道家认为“物役”“物累”是造成人的精神不自由、精神失落的重要原因,只有从“物役”“物累”中解放出来,才能获得精神的自由来开拓创新。

儒家、法家和道家管理思想在当代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

儒家、法家和道家管理思想在当代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 【摘要】儒、法、道三家管理思想在现实管理中既有其合理性,并为现实中的管理提供了思想上的指导,但是也存在一些过时的东西,并不能真正的为现代的管理工作服务,我们要深刻的理解三家的管理思想,更好的发挥他们的作用。 【关键词】儒家思想、法家思想、道家思想、积极性、局限性。 【内容】 (一)开篇简介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沉淀了很多优秀的思想文化,它们就像一条连绵不断的河流一样一直伴随着时间的流逝,并且在这漫长的过程中不断的发展壮大,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在这其中,就有着我国伟大的古代管理思想体系,他们不断的发展完善,并在当代我国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不断的得以应用,极大的丰富了我国关于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理论。也为提高长期以来一直制约着企事业单位效率的提高,今天,当我们在不断的借鉴西方先进的管理思想的同时,来进一步的研究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是很有必要的。任何事物都有它积极的一面和它消极的一面,作为我国古代优秀的管理思想也不例外,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环境的不同,它们在当代表现除了一些积极作用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它们的一些局限性。我们只有深刻的分析出它们的这些积极性和局限性,不断的挖掘它们的深刻涵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真正的为我们所用! (二)儒、法、道三家的主要管理思想 在我国丰富的古代管理思想中,儒、法、道三家的思想毫无疑问的占据着主要的地位,无论是影响上还是实际的应用中,我们历史上无不是主要围绕着这三大家管理思想来进行的,可以说,我国的历史也是这三家思想相互竞争和应用的过程。 一:儒家管理思想: 儒家思想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它深深的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它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

道家思想的核心智慧

道家思想的核心智慧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 道家思想的核心智慧 违反了儒家关于“正心诚意”的教诲?纪念孔子诞辰2550周年,目的是要温故而知新,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的养分,并且在现代社会的各种实践中,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增添新的内容?着名儒学大家蒋庆认为儒学就是道德之学,他把儒学上升到了一个国家文化的高度,说儒学就是中国文化?本文要谈的是道家思想的核心智慧,开头却讲儒学,是想与道家思想作一个比较,我不是一个反儒的人,但我崇尚道家思想,崇敬楚国的老子,不仅因为他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最主要是我对其《道德经》(《老子》)的执迷不悟,还有同为楚国的屈原,对我的影响很深,左右着相信为楚有才的我处事待人的准则?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是老子第一个以理论思维形式创立了以道为核心的较完整的哲学体系,直到今天,其核心智慧,仍然为国家?为企业?为个人所福泽致极?如果说儒学就是中国文化,那道家思想就是中国精神所在?以下为我的观点提出进行探讨? 无为而治, 构建和谐社会 道家学派有三个讲求?第一,讲求“为无为,则无不治”?对“无为无不为”的认识,刚开始只能简单地理解,还谈不上意会,后来是听了曾仕强的《无为才能够无不为》课,由此对道家哲学才开始学习和认识并感悟,知道了“基层用有,上层用无,上情下达,下情上达,以及无中可以生出很多有”的内容,理解了帝王用行动去感召官员,官员用行动去感召百姓,通过自身的行动来达到安邦治国的目的?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无为即自然”,是老子哲学的基本

儒家、道家、佛家、法家的核心思想

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得核心思想 儒家、道家、佛家思想核心表述? 儒家思想主旨就是仁义,舍生取义,以仁孝治国,讲得就是入世,儒家指由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创立得后来逐步发展以仁为核心得思想体系。从创立到现在大约有两千五百多年。儒家重人得自身修养,要与身边得人建立一种与谐得关系; 道家思想主旨就是自然与谐,道法自然,以无为治国,讲得就是出世,道家思想得核心就是“道”,认为“道”,就是宇宙得本源,也就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得法则。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得就是春秋时期得老子,老子在她所著得《老子》。从创立到现在大约有两千六百多年。; 佛家,唯心主义,强调自身修养,讲得就是超世,佛教就是教育,就是教人要深信因果,要得正知正见,超脱轮回,度己度人,成就佛果。佛教得创始人就是悉达多,从创立到现在有两千多年。 经过一千年得融合,在宋代,道、儒、佛已经三位一体了:以道行、儒礼、佛法为灵魂影响着每一位华夏子孙。 道、儒、佛家得养生思想:儒家讲得就是敬,道家讲得就是静,佛家讲得就是净.从修为得层次上,我认为一个比一个层次高. 哲学得核心思想表述? 首先,什么就是哲学。 首先就是起源,我就结合历史知识解说一下。大约在公元前7世纪,希腊出现了一种新得思考方式,一些人人开始怀疑宗教神话对世界与人生得解释,试图从实际出发去探究世界万物得本来面目,提出一系列普遍性问题,于就是,最早得哲学诞生了。 再次,从字面上理解,哲学一词,起源于古希腊词语”philo"(热爱)与“sophis”(智慧)。哲学本意就就是“爱智”,哲学家就是“热爱智慧得人”。说白了,哲学就就是一门使人聪明得智慧之学。 那么,哲学实质就是什么? 1,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得学问,就是世界观与方法论得统一(在这里,什么就是世界观,什么就是方法论,世界观与方法论得辩证关系,我就不一一解说了,从字面上模糊了解即可)。但就是,人人都有世界观,但就是,一般人得世界观都就是凌乱得,不规则得,自发得,所以不能称为哲学,

智慧之道学习心得

智慧之道学习心得 在学习了智慧之道之后,我感觉智慧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点点滴滴中的,就像佛家所言: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很多时候,智者之所以看得比我们更清晰、透彻,只是因为与我们的思维方式不同。 智慧是什么,自己说不出所以然,我不是智者,无法那么深刻的将智慧用浅显的故事说出来。但是,听完古人对智慧的诠释,却感觉自己的心灵受到了深刻的洗礼。这个世界上很多的东西我们并不知道,但是,当我们张开自己的耳目却会发现周围一直都在演绎着智慧的含义。就像一位智者说的那样多看、多听,不要用自己的主观去推断这个世界的真理。就像著名的销售员乔吉拉德说的:上帝给了我们嘴巴和耳朵,在我们滔滔不绝的说话时,不要忘记,我们还要学会倾听。 当樊迟问智时,孔子告诉樊迟两个字“知人”。简单而朴素的两个字,却是蕴含着妙不可言的至理。在现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面对形形色色的人,我们总是会不知所措。而孔子却一语道破所有的迷茫。沉下心来,走进他的内心世界,了解他的忧伤喜乐和内心最深处的渴望。面对人心,我们才有最准确的判断力,才能根据对他的了解给他准确地定位。 听于丹老师讲完后,才明白孔子为何被尊为圣人。他一直都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却始终坚信人性中没有绝对的善与恶,并且一直宣扬让“枉”者直,并且倡导我们用温暖和善良让他们感觉到我们对他的体谅与包容,从而展现他美好的一面,这是多么温暖的标准。我们每个人在一生之中都会多多少少的犯错,我们不可能时时刻刻遇到得人都是君子,很多时候,面对别人的错误,以德报怨,就能够追求一种心灵上的安宁。 现在社会人际关系复杂,每个人都有很强的自我防卫意识,怎样才能看到别人的内心世界呢?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就是让我们看他做一件事的动机是什么,在做这件事的过程中用了什么样的方法,而结果是否让他心安。我们看一个人做事的过程,其实就是看他对待生活的态度,经过对这个过程的分析,就是我们对这个人有了一个深刻地了解。但是,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是不同的,那么怎样更深刻的去观察一个人呢?孔子说“观错”,很多时候,听得越多越是感觉到孔子思想的深刻。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更多的是看一个人的优点,从而忽略了他面对错误的态度。可是,这却往往更深刻的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所以,一个人面对过错时的态度更能够反映出一个人的人心! 听完于丹老师在用人中解释的“好谋而成”之后,我更深刻的感觉还是针对自己。推己及人,由人推己,我们面对一件事情的时候,是拍拍胸脯立下军令状,还是想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用合适的方式或者方法来将事情解决。孙子兵法中讲到只有知己知彼方可百战不殆,我们在面对事情的时候,不想清楚事情的重要性,困难程度,以及需要用多少的努力和汗水可以完成,就盲目的去做,后果只有自己来负责。反过来,这样盲目应承的人我们也不会放心的把事情交给他来做。而君子往往不会高谈阔论,但是会小心谨慎的对待事情,是以一种负责的态度来解决事情。但是,很多事情都是需要技巧和方法的,不同的人会适合处理不同的事情,尺有短,寸有长,我们要针对事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不同的人,是谓用人。 其实,生活中有很多的忐忑和磨难,我们不会因此止步不前。前面的路该怎样走,人生应该涂抹怎样的颜色。要有自己最冷静的规划,没有上帝,没有造物主,要无所畏惧的做自己。纵使前路坎坷,要历尽风雨征程,这些人生路上的迷雾、沟壑我们微笑着走过!就像于丹老师说的:一个人正确了,那么他的世界就正确了!

道家的管理思想

第四章:道家的管理思想 道家的代表人物:老聃、老莱子、关尹、环渊。 时代及其代表社会基础。道家的大本营——楚国 第一节:〈老子〉的管理哲学 〈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是”道”,道”是宇宙的本体,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由以形成的最终根源。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无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无为”是在遵循自然的前提下,有所作为和无所作为的总和。 按照自然的规律行事,一切工作就能够通过道的运行自然而然地“功成事遂”,这就叫做‘无为而无不为’。反之,如果人们行事不顺应自然而是凭自已的主观意愿违背自然而强为那就只会干扰、妨碍道的自然运行而招致失败。 “无为”是老派道家管理哲学的最高原则,它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第一,无为’是一个普遍适用于任何管理过程的原则,不论是政治管理、经济管理、军事管理或社会文化管理,都概莫能外。 〈老子〉反对法令滋彰。认为国家政权为管理人民而制颁的法令规章越多,人们为现避、利用这些法令、规章而采取的手段越多,国家为禁制人民而使用的刑罚越繁苛,人们的反抗越强烈,社会也就越乱,越不安宁。“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民不畏威”,“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老子〉也反对以礼教作为治国手段。他们认为,以德、礼治国,和以政、刑治国,同样是有为。他们激烈地攻击‘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大道废,有仁义”。他们认为要想使国家安定,民风淳厚,最好是‘绝圣弃知”,“绝仁弃义”。 第二“无为”的原则是适用于一切人的,但首先却是对上层统

治者尤其是对君主的要求。 〈老子〉非常强调统治者、领导者自身的倡率作用,这和儒家的风行草偃论是一致的,很可能是受儒家这种观点影响的结果。但是,儒家所讲的倡率作用,是以德率民,即以领导者自身的良好道德修养影响被领导者以化民从善。这在〈老子〉看来,是导民有为、〈老子〉也同样重视领导者的倡率作用、但却是要导民无为。 第三,‘无为”作为一个宏观的管理原则,意味着国家对私人的活动(尤其是经济活动)采取不干预、少干预的态度,也即是采取放任的态度。但老派道家提倡无为,不是为了更加发挥私人的活力和积极性,而是为了把私人的活力和积极性尽量减弱减小。 老子的理想是“小国寡民”,他说,“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好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从“无为”这个最高原则,又派生出以下几个管理原则: 其一是“清静”。 要使管理活动能顺应道之自然,必须首先以清静、持重的态度处事,克服轻率、躁扰的弊病,不看准方向和时机,不采取行动;而一旦看准了,就坚定不移地采取行动,不轻易变迁、更改。 “清静为天下正”,“我好静而民自正”,“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治大国如烹小鲜”,这句话以极其精炼、生动的语言揭示了一个具有普遍性的管理原则;所管理的单位范围越大人数越多,情况越复杂。管理工作就越加需要镇定、持重和有条不紊。下面有乱是局部的,而上面是一乱则会乱及全局。 其二是“寡欲”。 《老子》认为多欲和纵欲势必要采取各种手段以求得欲望的满足,这就意味着在经济、技术、文化以及政治、军事等方面有为,而君

【原创】浅谈道家人生智慧及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浅谈道家人生智慧及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文章摘要】自老子创立道家以来,以“道”为核心的思想影响中华文化千年之久,有关“道”的人生哲学也深刻融入人们的生活当中。道家智慧蕴含着大量对人生的洞察与探讨,即使放在现今社会来看,也有相当强的借鉴作用。本文主要探讨老庄哲学中体现的人生智慧,并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探讨道家人生观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关键词】道家;人生观;大学生 导言 春秋战国时期,老子以一本仅有五千言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同时创建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道家学派。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然而仅仅就是这一个看似简单的汉字,幅散出无数对中国几千年思想文化影响深远的经典名句和哲学道理。由此看来,即使道家从创建时间上来看已是封尘之物,其思想中蕴藏的人生智慧却是经久不衰,深入人心。对道家的人生哲学进行探讨和研究,也是意义深远的。对于生活在当代社会的大学生来说,若能就道家思想而“取其精华”,必能对生命产生更深刻的理解、活出更有价值的人生。 一、道家的人生哲学 道家理论的核心是本性自然的“道”。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道家从人的自然性着眼,视人文礼乐为对自然和人类本性的破坏,主张绝圣弃智,绝仁弃义,通过效法自然,返朴归真,以实现精神自由的逍遥人生。 (一)自然无为,安时处顺 “自然”和“无为”是道家思想的理论重心。“自然”,是指不加人为强制的本然状态,是不着人为、自然化生的意思。“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解作顺应、尊重客观规律,不强

作妄为之意。这一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道家对社会和自然的洞察、研究,都力图采取客观的视觉和冷静的态度。 老子提出“自然”的观念,目的在于消解外界力量的阻碍,排除外在一直的干扰,主张任何事物都应该顺应他本身具有的可能趋向而运行。而“无为”的观念则是对“自然”益于的写状。这一观念运用到统治者身上,是要消解独断意志和专断行为的扩展,已阻止对于百姓权利的胁迫、并吞;对于人民来说,是让他们最大的自主性,允许特殊性、差异性的发展。另外,还可以从养生的角度出发,理解为顺合生命发展的过程与规律。可见,“自然无为”四字看似平凡,其中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值得人们去挖掘和思考。 (二)物极必反,贵和有度 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和支配万事万物的内在规律,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相反相成的方面,而事物对立的双方又各自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这是“道”的永久不变的运动规律。正因为物极必反是事物运动的普遍规律,为了避免事物向不利的方面转化,故必须防止走极端,做到“贵和有度”。“和”即和谐,“有度”即适度不过分,这四个字即是说:要去除极端、奢侈和过分的行为,以保持事物内部的动态平衡,才能防患于未然。 老子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哉。”[1]大致意思是万物不能长久,功业既成,引身退去,是自然的规律。中国历代官场上的许多智者都信奉“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两句话。正因为认识到这种祸福相倚的关系,并能预作安排,所以能够明哲保身,避免灾祸。范蠡隐退做富豪、文种痴迷终被害;张良装病学神仙,韩信功成身遭诛。历史上种种事例都有力地证明了这一思想的正确性。诚然,以当今社会来说,“弱肉强食”、“胜者王,败者寇”的规律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且能真正做到淡泊名利的人少之又少。但不可否认,“贵和有度”这一思想确实给我们提供一个很好的为人处世原则,时刻提醒我们做事不可极端、凡事防患于未然。 (三)柔中有刚,以柔胜刚 “柔弱”是老子哲学中的重要范畴。老子认为,“柔”是制胜与成功的关键,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强大的处于下位,柔弱的处于上位。就好比石头坚硬,水滴柔软,但水滴可使坚石为之洞穿;蝼蚁柔弱得微不足道,大坝坚硬得与滔滔洪水相抗衡,但柔弱 [1]《老子》第九章

智慧课堂心得体会

智慧课堂心得体会 第一,我总是重视教师的教,而常忽视学生的学,每次上课前,我都争取里里俱到的准备课堂教学内容,争取让课堂大容量。上课时,我常闲于把自己的内容讲完,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歪来倒去,无精打采,遇到那种情况,我虽然也要调动一下,注意一下,但一会儿又闲于讲授,那样上课教师上得累,学生支获却不大,那就与伶俐课堂有效学习相违背,教师做了很多无用功。 第两,教学魅力不强,我的课堂更多的重视知识性,没有太多的情境设置,没有太多的师生共叫,那就让学生的学习较为疲软,兴趣不很浓。另外,我对于个别问题较大的学生缺少及时的指导及教育,导致教学效果反馈不够及时,当然教学效率也就不够高了。 一、把和谐的师生关系带进课堂,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阐扬学生学习的自动性和积极性,反之,学生学习的自动性和积极性就要受到压抑,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把不愉快的心情带进课堂,教师的立场和善里带笑容,学生就勇于发言,思维活跃,知识把握得也比较好。 两、把学习的自动权交还给学生,教师必须对自身的角色进行正确的定位,即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要设计一些紧扣教学内容的问题,力求找到最简单的方法讲给学生听,不多说废话。

从而有效的统领教学,让学生有效地学习,指导学生“学会”学习,使他们能自动地、积极地创造性地学。 3、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学习余地,教师不仅要把知识传给学生,并且要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教师要敢于舍得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自动学习,无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前要让学生预习,给予必要的提示和讲解,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维时间和空间;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余地,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全里把握学生的情况,在关头的地方加以提示、点拨,让学生独立增强思维能力,增强学习的兴趣。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道家智慧与美妙人生

道家智慧与美妙人生 王晨阳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国学体系架构:诸子百家一共十二家,道家最早,伏羲月7000-9000年。比儒家早3000年。 诸子百家最核心的是道家,封建社会高层领导人讲究内修黄老,外示儒术。鲁迅说:“中国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由此读史,很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学习国学,必须学习国术,不练功很多东西就不能理解。什么是气、什么是道,什么是一心不乱。 道教是研究怎么活得长,活得好,给活人准备的;佛教是研究怎么让人死得好,死的安详,是为死人准备的。 正统道教智慧:玄妙之学和经济之才。 主要目标:长生、久视、建功、避祸、善终——完美人生。 功遂身退,天之道。别人的评价,自身的感觉。 代表人物:罗洪(好利来);里维斯(牛仔裤) 姜子牙、范蠡、张良、陈平、诸葛亮、李泌 道家“无为”与美妙人生:不造作动因循谓“无为”;不先物而为谓“无为”;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 连山易、归藏易

道家“水”德与美妙人生:顺势、善时、俭、信、仁、渊、清、曲、善止(学会什么时候停下来)。 小劳术:双掌排山 道家之“谦”与美妙人生(十五卦,吉)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显故彰。 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勿骄,果而勿矜,果而勿伐。 喜怒偏执是一病;以智轻人是一病;以力胜人是一病;语欲胜人是一病;以直伤人是一病;以功自矜是一病;喜说人过是一病;施恩望报是一病;败人成功是一病;追念旧恶是一病;好自掩饰是一病;多憎少爱是一病;无施责人是一病;当权任性是一病;笑愚痴人是一病;强夺人物是一病;唱祸道非是一病;轻口喜言是一病;以德自显是一病。 行宽心和是一药;起居有度是一药;动静有致是一药;教化愚顽是一药;开导迷误是一药;常行方便是一药;言语谦逊是一药;受辱能忍是一药;见贤内省是一药;不自夸彰是一药;与多取少是一药;位高下士是一药;不掩人功是一药;对人恭肃是一药;心平气和是一药;听教服善是一药;不评论人是一药;愤怒能耐是一药;不尚争斗是一药;节俭守中是一药。 多言为涉世第一病;多智为立心第一病;多费为持家第一病。

道家的三个智慧:柔、静、慢。感悟人生!

道家的三个智慧:柔、静、慢。感悟人生! 道家的三个智慧:柔、静、慢。感悟人生!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五千字的《道德经》成就了中国古代哲学的高峰。在此时,我们不妨读一读《道德经》,用老子的大智慧,获得精神上的大清凉。 老子的“清凉”主要表现在三个字上面:柔、静、慢。这三个字是人生的大修炼、大修行。人生如果能做到这三个字,便能从容不迫。 柔——至柔驰骋至坚 柔,可以说是老子的第一法宝。《道德经》贵柔。老子赞美水、婴儿、女人(雌性),主要就是因为他看到了阴柔的力量。 柔,就是阴柔、柔弱、柔韧……柔首先是生命的特征:“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人和草木都一样,有生命的时候,身体都是柔的,死了以后身体就会慢慢变僵硬。 柔不仅是生命的特征,更是一种“强大”的力量。老子说,

世界上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了,但是水却最能克制刚强。老子用了一个词非常形象:驰骋。“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静——静为躁君 一杯混浊的水,放着不动,这样长久平静下来,混浊的泥渣自然沉淀,终至转浊为清,成为一杯清水。 水静下来才会清澈,才能映照世界。人心也是如此,只有人心静了,人才能真正做生活的主人,细细品味生活。而慢是静的前提。 静能克服人身上的烦躁、焦躁、急躁。一个“静”的人与一个“躁”的人在一起,必然处处占优,占上风。静,让我们更全面、深入地思考问题。 慢——动之徐生 《道德经》第39章中说:“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以动之徐生?”这两句话一静一动,出现了两个徐,徐就是慢。这包含了老子慢的智慧。

动之徐生,也是我们作人做事的法则。 道家要人做事不暴不躁,不“乱”不“浊”,一切要悠然“徐生”,慢慢地来。态度从容,怡然自得,千万不要气急败坏,自乱阵脚。“徐生”是针对普通一般人而言,尤其这个时代,更为需要。

道家智慧的学习心得

中国哲学智慧学习心得:对道家的认识 吴奇 西哲课上我们就曾被“残酷”的告知:没有认真阅读过哲学的著作就不要说自己学过哲 学,只能说暂且听过哲学课而已。扪心自问,哲学方面的书籍我确实涉猎得少,少到 除了那本编得不算好的课本外就很难想到第二本了。所以,我这个听过中国哲学课的 人也就只能浅谈一下认识了。我打算说一下道家。 过去,一说起道家,脑海里浮现出的就是青城山那帮会算命的道士,或者就是武当山上 那一票靠教授慕名而来的外国人太极拳赚钱的“真人”。初尝中国哲学智慧之后才发现以上 说的那一套其实和哲学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翻开之前上课的笔记,凌乱的字里行间里我发现一个大大的“道”字,看得出我 当时写这个字的时候还是很有激情的,大概是被课堂氛围所感染了。道家说的道即是 无,是宇宙万物的根本,之所以说道即是无,是因为再也找不到一个东西和宇宙相对 立了,没有参照物的存在当然也就很难证明其本身为何物。这是我认为道家理论体系 里面最难被人所了解的地方 (其实我也不知道自己有没有真正领会其中的深意)。 说到这里,我突然又想到另外一件事。记得当年理论物理学的泰斗霍金在其著作《时间 简史》里面也曾有类似的表述。大概意思是这样的,为什么我们不能准确地描述宇宙? 为何我们无法精细的预测宇宙的走向而只能看到一个很混沌的状态?那是因为我们无 法找到一组 完整的公式来描述宇宙的初状态(宇宙的开端)。这好像很奇怪,怎么就不可以呢?那是因为宇宙的开端就是一个质量无限大的点,在此之前,没有时间的概念,因而今天我们所 秉承的那一套经典物理学和量子物理学的东西就都不适用了,毕竟过去的一切公式定 理都是建立在“时间”概念基础之上的。没有时间概念,自然科学体系也就土崩瓦解 了。所以说:道即是无。这和道家的理论核心不谋而合。虽然说用自然科学的思想来 揣度哲学的意境得出的结论就不纯粹了,会显得很低级,不过,对于一个理科生而言, 这样总能找到一点儿心理慰藉。 时常无聊的时候也可以借此聊以自慰道:原来我离哲学也挺近的嘛。 继续翻笔记,,道家的另一个主张是无为而治。因而不知从何时起,道家思想家在我眼 中也就变成一群不思进取的人了,总觉得这种主张有些消极。而后课堂上的学习纠正 了我这一看法。这里的无为而治其实是无先为,指的是不要干扰民众的生活,就像现 在提倡政府应该做服务型政府一样。况且春秋时期的统治者大都是一些无能之辈,让 他们有所作为必定就免不了百姓受罪,所以,在这个层面上来说,道家提倡无为而治 就很有现实意义了。 接下来说一下这学期上中国哲学智慧课的感受。始终觉得中国哲学不像西方哲学 那么纯粹,不是单纯的追求终极认知,其中的功利色彩多了些。在另一方面,这又正 好印证了中国人的普遍特点—外圆内方。内心始终有自己的操守,但外在却能很好地 适应这个社会。刚好回避了哲学是高贵的清醒的痛苦这一命题。所以,当个中国人其 实挺幸福的。 好像还想说点儿什么,哎,还是不说了吧,毕竟道可道,非常道嘛。 (我的搜狗输入法完全没有哲学气味,很多哲学上的名词都找不到,短短的一篇文章打 了半天,不过终于还是写完了。。。。。。)篇二:从道家经典中感悟人生智慧从道家经典中感悟人生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对人生智慧的关注与思考。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中,儒、道思想对中国人的生存方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提到儒家、道家,人们往往就会用积极 与消极,入世与出世来进行抽象的评价,那其实是大大的误解,林语堂先生说得好,“其实我 们每个人都一半是儒家主义者,一半是道家主义者。”

浅谈学习道家思想的感悟

浅谈学习道家思想的感悟 201211012910 李趁教育技术 【摘要】道家是中国春秋时期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其思想随着历史的发展,以其独有的宇宙、社会和人生领悟,在哲学思想上呈现出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本文就中国哲学史课所学到的道家思想浅谈自己的感悟。 【关键字】道家思想,老子,庄子,人生 因为对中国哲学史感兴趣,于是选择了这门公选课,而并非是所谓的盲目追求国学热。学习了各个时期各个学派的思潮,对于道家思想,映像格外深,对其有一种别样的喜爱。道家思想中蕴含的一些人生哲理深深的把我折服。 道家思想的创始人是老子。一般认为,老子本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人。与孔子同时,生活在春秋时代。曾当管理书籍的小官,相当于今天的图书馆馆长之类。按照《庄子》中的记载,孔子曾“问礼于聃”。结果是孔子被老子教育了一顿,但孔子不但未生气,反而猛拍老子的马屁,称老子是“乘风云而上天”的龙,还很激动地感叹道:“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大概就有了“老子天下第一”之语。司马迁《史记》中记载,老子活了二百多年后,骑着青牛“西出函谷关,莫知其所终”。究竟老子后来仙归何处,至今仍然是个未解之谜。 老子对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最大贡献就是他的著作《老子》(也称《道德经》)。《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开山之作,代表之作。《老子》流传至今,版本甚多。传世本《老子》有81章,分为道经和德经两部分,共5000余字。虽然篇幅不长,文字简短,但却蕴含哲理,闪烁智慧。它用高度抽象概括的语言揭示了自然界和社会的一些永恒法则。其中心就是要说清一个“道”字。但“道”到底是什么呢?或许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一开篇便坦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是不可名,不可言,不可谈的。道是不用耳朵听来的,听来的道便不是道。道也不是用眼睛看出来的,看来的道不足以称为道。道更不是可以说得出来的,说得出来的道,又怎么称得上是其道呢?道是无形无体的,这种潜移默化的道,或许确实要把自己升华到一个超脱凡俗的圣人才能真正体会其精髓所在。虽然如此,老子还是认为“道”确确实实存在。“道”是万物之母、宇宙本原,“道”又是自然运动的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种宇宙天地之大“道”,或许就是我们人生需要领悟与追求的最高境界。 而庄子作为道家学派的另一代表,庄子的哲学主要接受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他认为“道”是超越时空的无限本体,它生于天地万物之间,而又无所不包,无所不在,表现在一切事物之中。然而它又是自然无为的,在本质上是虚无的。在庄子的哲学中,“天”是与“人”相对立的两个概念,“天”代表着自然,而“人”指的就是“人为”的一切,与自然相背离的一切。“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字。庄子主张顺从天道,而摒弃“人为”,摒弃

道家的智慧

《道家的智慧》的一点小感悟 学号:2150508276 杨琪 一,对上善若水的一点小感悟: 做人如水,你高,我便退去,决不淹没你的优点;做人如水,你低,我便涌来,决不暴露你的缺陷;做人如水,你动,我便随行,决不撇下你的孤单;做人如水,你静,我便长守,决不打扰你的安宁;做人如水,你冷,我便凝固,决不漠视你的寒冷;做人如水,你热,我便沸腾,决不妨碍你的热情。上善若水,从善如流,如水人生,随缘而安。做人如水:能适应任何环境,就像水一样,能包容万物,本身却非常的纯静;做事如山:要踏踏实实的做事,像山一样稳重,像山一样给人以信任!做人像水。水,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一切都是因为它柔美、滋润。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既弘扬水的精神,也道出了一种处世哲学:做人应该像水一样,要有极大的可塑性。因为水性柔而能变形。在海洋中是海洋之形,在江河中是江河之形,在杯盘中是杯盘之形,在瓶罐中是瓶罐之形。做人应该像水一样,至柔之中又有至刚、至净、能容、能大的胸襟和气度。 二,对无为而治的一点小感悟: 老子说“困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以为难,故终无难矣。”(德经63)。“圣人”遇到事情还认为其中有困难,而善于处理,所以终于没有困难。这是说:要重视困难,事物的发展都有一定的阶段,抓到有利的阶段去做,就容易成功。老子还说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德经64)双事物的成就都是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近到远发展起来的。这一定的步骤必须循序渐进,不可躐等。由此可观之,老子的“无为”又不是真正的无所作为,无为是作为治的前提而实现的,无为只是一种行为的作风做法,而最终达到的目的还是“千里之行”之类的宏远目标。 老子的“无为”学说,以“道”(自然法则)和“名”(自然现象)为基础,对待自然和对待人民都要依照自然发展规律。 顺其自然,方能叫做真正的“无为而治”。 三,对齐物论的理解(部分资料引用于百度百科): 齐物论分为:齐彼是,齐是非,齐物我,齐生死 “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凡事凡物都有相对的两面,都以“偶”的形式存在。庄子齐物思想涉及是非,寿夭,成毁,美丑,彼此,物我,身心,大小,利害,安危,生死,有无等对待概念,庄子认为这些对待性的概念都具有相对性,表面性和不真实性,而相对性是相对于比较的方面,角度,标准,时间和地点等等。“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万物莫不大莫不小,从与道同体的至人的观点看,根本不存在所谓此物与彼物的区分,因此更不存在所谓的贵贱之别。但是,作为万物中之一物的人总是以己为贵,以人为贱。正是因为凡事凡物都有“偶”,

读中国智慧心得体会3篇

读中国智慧心得体会3篇 《中国智慧》这本书中,易中天向读者们以最浅显的方法引见了中国千年来所及的大家之智慧。正是这样一本启迪智慧的书,让咱们从中国现代文明精华中吸取知识的养料,转化为本身的智慧。上面是学习啦带来的读中国智慧心得领会,欢迎大家阅读。 篇一:读中国智慧心得领会 之前,易中天在央视《百家讲坛》中酷品三国,妙语连珠地塑造出泛滥鲜活的人物笼统时,我已对他幽默有趣,娓娓动听的评说,早已赞不绝口,极为敬佩了。而在新作《中国智慧》中,他继续用轻松活泼、谐趣横生的文字对中国智慧深入浅出的引见,也让我获益匪浅。 “智慧与知识不同。知识属于社会,智慧属于个人;知识可以授受,智慧只能启迪。”这是易中天学生书中的一句话。没错,知识是普存的,但是否变成智慧,是因人而异的。中国上千年的文化古国,拥有的典籍浩如烟海,名家也数不胜数,文明底蕴极其深厚。咱们可以学习咱们先人遗留下的知识,但并一定会转化为个人智慧,只要通过思索,提炼升华,真正与个人的思维融合的知识,它才会成为智慧。这是一个学习过程,而这个过程的转机点,是“领悟”。如何领悟,可能咱们需求别人的点拨,或者说是启迪。易中天学生的《中国智慧》正是这样一本启迪智慧的书,让咱们从中国现代文明精华中吸取知识的养料,转化为本身的智慧。 因此,我有幸阅读过这本书。读后,不只对中国智慧的有了更进

一步的了解,也有了本人少少的启发。 中国智慧,是一个大标题。它的内容,当然绝不会限于本书所言。但我认为,作者就是把《周易》、先秦诸子、魏晋玄学和禅宗这些精华中的精华提炼出来了,用简单的言语深入浅出,浅显易懂地向读者讲述,娓娓道来,条理清晰且观点显明。 本书分为六个部分,也是易学生六场讲座整顿后的讲稿,分别是周易的启示,中庸的准则,兵家的考虑,老子的方法,魏晋的风度,禅宗的境界。对于我这样的一般读者,没有功底去钻研陈旧的周易,中庸,老子,那么,听易学生这样启发式的讲解便成了学习中国现代文明最好的办法。不求死记硬背,只需有所启发就好。 其中在第一部分“周易的启示”中,我失去的启发顺便大。 《周易》分为《易经》和《易传》,其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提供了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也就是教会我,怎么看成绩。而在《周易》的启示这一部分我失去的启示次要有四条:忧患认识、理性态度、变革精神、中庸准则。 在自己看来,《周易》作为群经之首,是中国现代最重要的一本典籍,也是咱们民族精神文化的“金字塔”,是咱们民族最早的智慧结晶。就是由于不断以来自认为它是一本顺便奥秘深奥的古书,普通的人很难看懂,因此之前都没有怎么去接触过这誉为中国智慧的“昆仑山”经典之作。然而,易中天所讲的“周易的启示”却非常简单明了。在读完这一部分后,我也赞成了作者懂得一个观点:越是高级的东西越简单,越是真谛越明了。

儒家 道家 法家管理思想的区别

儒家道家法家管理思想的区别 上海交通大学陈昊闻 摘要:作为先秦时代的三大主要思想代表,儒家道家和法家在对管理的理解上有所不同。本文简要介绍了三家的思想内容及其在管理学上的体现,并横向进行比较,来探究先秦时期几种主流观点对管理学的理解。 关键词:儒家道家法家管理思想 一.儒家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儒家的根源可追溯到周朝,在先秦时期孔子将儒家思想发扬光大,使其在几千年来不断深刻影响着中国文化。在儒家的思想中,其基本精神是人性本善论,儒家讲究以人为中心,讲究以德服人,讲究以教化为手段,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儒家思想强调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达到其目标: 1.政治与伦理合一的思想 儒家思想中,人不仅是根据个人行为利益最大化来制定决策,而是在复杂的2价值取向下进行综合的评判和抉择的个体,即人不仅仅是作为经济人,而更是作为社会人的存在。根据这一点,儒家曾数次被统治者奉为全社会共同文化的价值取向。统治者们希望通过儒家的这一思想的宣传,来创建一个全社会成员所共有的行为规范与价值观准则,来保证所统治的社会秩序稳定和正常运转。儒家也确实能做到这一点,大多数的官员以及知识分子在儒家思想的教育下推动了中国两千多年历史的平稳发展。 2.礼的思想 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礼不仅仅代表了礼仪,典礼的意思,还代表了一种各得其所,秩序稳定的思想。孔子认为,庄重的礼仪会使人虔诚,有所敬畏,所以制定了包括祭天祭祖,节庆婚丧等各类活动的及其详尽的礼仪流程,来规范各个不同角色的行为,达到各得其所,秩序稳定的目的。从这一点来说,礼可以看作是儒家体现其核心的一种表现形式和贯彻其思想的一种工具。 3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儒家看来,平天下要从个人层面的修身开始。只有每个人修身养德,家庭才能和睦,社会才会有秩序,天下也才能长治久安。这个思想也体现了儒家认为个人是社会构成的基本元素,体现其对人的关注。儒家认为,构成社会的稳定和正常运转需要从个人这个基本元素入手。只有使每个人都自发地遵守其制定的秩序,才能更深刻的在国家层面贯彻其理念,

国学文化与职业素养1

林沁老师《国学与职业素养》课程大纲 课程时间长度:可根据客户需求调整为1天、 2天,或3天乃至五天的培训课程 课程目标: 获得促使人和事物长存和成功的国学智慧 学习易经智慧显著提升团队精神、奋斗和坚持等职业素养 研习儒家智慧提升团队暨工作态度和精神等职业素养 悟取道家智慧提高全脑思维和“精气神”促进职业素养 ” 课程大纲 第一节 1、国学文化概述 1.1什么是国学文化 1.2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比较 1.3国学文化的主要精髓是什么 1.4国学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林语堂眼中的中国国学 1.5学习国学文化的现实意义 第二节 2.易经(万经之首暨中国文化的起源)与职业素养 2.1易经与天地密码简述 2.2“易经”是人和事物的成功密码 2.3易经核心卦象“揭示”的职业素养 案列:马云和阿里巴巴的成功 第三节 3儒家文化与职业素养 3.1儒家文化的核心“标签”概述: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3.2. 儒家传统文化优秀部分的现实意义 3.3为什么论语一开篇就讲学习和孝道,为什么“百善孝为先” 3.4 仁义礼智信释义 3.4.1“仁义礼智信”为人事长存和发展之道暨职业素养 3.4.2“仁义礼智信”与中国人性格的构成:何为君子,何为小人 3.5“温良恭俭让”与处事与做人暨职业素养 案例:孔子的职场故事 百年老店的秘密 等等 第四节 4:道家文化与职业素养 4.1道是什么?什么是道的特征?

4.2为什么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4.3 道的践行与职业素养 4.4 道的践行与养生和健康 4.5:附:道与全脑思维与开发 若干案例 第五节 5 道家文化的“体与用” 5.1道家“五术”-山医命相卜”概要 5,2命运大千 5.3 改变命运的方法-积善行德改变命运 5.4 积善行德与职业素养- 5,5风水文化与职业素养 第六节 6:琴棋书画与职业素养 6.1 琴棋书画与业余爱好 6.2 琴棋书画与创新力开发 6.3 围棋中的做人与做事暨团队精神和能力启发6.4 音乐中的“管理智慧” 主讲老师 林沁居士(省份证名:陈立文) 道家弟子 道家生命灵修导师,养生导师、命理风水师 全脑太极思维开发导师 中国易经协会专家会员 道家致用爱好:国画,音乐与诗歌 双语跨文化培训师:

智慧心得体会

学习《执行智慧》心得体会 学习了刘一秒老师的《执行智慧》让我受益匪浅,使我懂得了第一智慧---生存的野性的重要性,另外还有第四心态---享受了工作的荣誉和奖励就应该承受相应的责任和委屈,这一点对我工作上的帮助是很大的,以下是我的心得体会。 2009年刚入公司时,我是第一次接触铜箔制造行业,对这个行业是很陌生的,也带着几分好奇心我开始慢慢的喜欢上这个行业,也很热爱我的工作。起初我的工作积极性特别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每天重复同样的工作让我的工作热情发生微妙的变化,简单的工作不想干,困难点的工作干不了。就这样慢慢的工作积极性也没有以前那样高了,工作中偶尔也会出现消极低落的情绪,我也知道这样是不利于工作的,但总是找不到调整的方向。自从学习了刘一秒老师的《执行智慧》,我终于明白,干工作光靠几分好奇心是不行的,还要有象狼一样生存的野性,要敢于去发现,敢于去争取和占有。工作上要主动积极,要主动去找出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之处,然后对自身的工作进行整改,不能被动的工作,否则只能是死路一条。另外还要有狼一样的团队精神,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集体的力量是强大。要想做好工作,就得有狼一样的团队协作本领,不管是对领导,还是对员工之间都要以平常的心态进行沟通和交流,这样才能发现工作中的不足之处,才能更好的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师爱的智慧》心得体会 “爱就是实事求是的看待一个人,认识到其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作为老师,我认为不同的人我们得不同的对待,当让不是“偏爱”,对待优秀生“眉开眼笑”,对待中等生不声不响,对待后进生“大吼大叫”或者忽略不计……这种做法显然有失公平,我们得认识到其独特的个性,让其在自身发展中得到提高。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我们必须深入到学生内部,跟学生平等的交流,平等的对待,让后进生觉得老师一直也很关注我,而不是让后进生以一种自卑的心态对待学习,对待校园生活。同样,我们可以和学生做朋友,让他们有什么话都愿意和自己说,让他们体会到班级这个大家庭的温暖,陪他们在学习中玩,在玩中学习,真正意义上减少与孩子的距离感……让孩子都充满梦想,并且为梦想努力。孩子们的梦想是美丽的,为这梦想努力的孩子也是最快乐的!同时,鼓励后进生和优秀生之间交朋友,让他们互帮互助,同龄人之间更容易找到契合点,更能体会到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因为我把孩子们当朋友,所以孩子们喜欢上我的课,面对我课上提出的问题,他们争着抢着回答,都想表现一下。他们对课堂不是恐惧的,而是像在和大姐姐一样一起学习,他们都能大胆的表达自己的看法,每次我让同学们附属课文的时候,我们班的后进生也都会积极的举手……爱要公平,公平的对待每一个人,简单问题多提问后进生,复杂的问题留给优等生中等生,让他们参与课堂,在课堂中体会到自身的价值。这也就是我们尊重每个个体,认识到他们独特的个性,让每个孩子都得到成长,这也就是我心目中的师爱! 真正的师爱,不是为了成绩而忽视孩子未来的成长,所以我们要尊重孩子的梦想,尊重孩子的成长……爱的力量是巨大的,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始终与孩子们保持心与心的交流,让师爱温暖着每一个孩子!篇三:做人无比智慧心得体会 做人无比智慧心得体会 我在大队辅导员培训的时候发了一本书《做人无比智慧》阅读中深深被里面的如何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文采吸引住了,文章分为社交日常篇、德行操守篇、成功经营篇、修身养心篇四个通篇都精彩的讲述了做人,做事的道理;弘一大师的人生辅导课:以教印心,以律严身、内外清净、菩提之因更是全篇的精髓,让人受益匪浅。其中第二章的“吃亏是福,舍一时而得长远”的内容我印象最深刻。我们应该学学郑板桥的“吃亏是福,难得糊涂”。这是我们生存的一种法则,现实生活中“吃亏是福”,也就是息事宁人、两相争必相伤、两相和必自保的人生境界。当你可以很自在地向你的对手发自内心的赞美他时,又何尝不是

道家智慧与领导力之道

道家智慧与领导力之道 我们知道,企业的主体是人,一个企业的运行和发展都是都由企业人来主导和实施的,而一个企业的总裁或者CEO,一定是对这个企业管理范围最广、影响力最大的人。企业老大能力强,这个企业就好,老大能力差,这个企业就一定差。所以说一个企业能否成功,其关键在于这个企业的最高领导者能力的高低强弱。 那么,作为一个企业总裁(最高领导者)应该掌握什么样的能力,才能保证企业稳定向前发展呢? 道家告诉你只要具备三大能力就可以了。 第一要遵道贵德。 道就是规律的意思。德,就是沿着规律行走。 对于企业领导者而言,就是要具备“通过很多表面的现象、外在的事物,找到市场变化的规律和企业发展的方向,并且顺势而为的本领。”也就是需要掌握学习如何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和把握趋势的能力。第二要知人善任。 就是要具备“找到和使用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的能力。” 很多总经理经常会抱怨,说我底下没有好的人才,从而导致企业发展不好。客观来讲,如果这个企业哪出了问题,其实都是老大的事。不是你手下的人能力不够,而是你选错了人,用错了人。如果你有好的能力,你就知道选什么样的人才,能带来企业的稳定增长。 道家讲“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在老

子眼里,人才的外延是宽泛的,世上无不可用之人,无不可用之物。关键是在适宜的时间、适宜的地点、使用什么样的人,从而充分发挥人才的最大作用。 第三要掌握自胜之道。 道家讲“自胜者强”。这个“自胜”不是说要改掉自身的弱点,而是要让企业领导者明白我哪里强,企业领导者要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的优势,而不是一味的去弥补劣势。 很多企业经常被理论所迷惑,比如说水桶理论,谁低就把低的补上,这样就可以多盛水了。其实企业管理当中,或者企业领导当中,短板提高是很难的,因为万事万物有阴必有阳,有优点就有缺点,不断补充缺点实际上是不对的,也是不现实的。所以,找到自身优势的突破口并且不断强化发展,才可以使企业不断的前进。 综上,大家就会发现,企业的领导如果能够同时具备这三大能力(本领),就一定可以成为一个成功的领导者。 通过道家领导力课程的学习,就可以让企业的领导者提升(具备)这三个最重要的能力,从而企业持续稳定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