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数量与污染程度的关系

人口数量与污染程度的关系
人口数量与污染程度的关系

页面标题:人口与污染1

人口数量与污染程度的关系

王渌汀

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

学校: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

姓名:王渌汀

班级:高一(10)

学科:数学

摘要

在本文中,我们将关注于解决北京人口数量(下文皆以人口数量替代)变化是如何影响污染指数的。本文结构如下:本次调查的猜想,关于三个污染指数的简要介绍,关于本文中建立的数学模型的解析,总结,以及深入研究。文章中,我们首先假设当以人口数量为自变量时,污染指数是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而增加的。我们最终发现,在所有拟合函数中仅工业废水为抛物线,其余皆为线性函数。换言之,研究结果很大程度上符合猜想。另外,我们计划在此后的研究中扩大污染物指数的种类范围,同时对不同的城市进行研究。

关键词:污染指数,人口数量,数学模型。

人口数量与污染程度的关系

在本文开始前,请允许我们对如今大多数人关注着的污染水平做一个简要介绍。

首先,在当前社会,飞速发展的经济水平在为我们的生活提供各种方面的便利之外,同样也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就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我们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雾霾,同时雾霾也就成为了北京所有居民的一个共同话题。如图1所示,人们几乎不能透过浓厚的雾霾看到任何事物,原本雄伟壮丽的紫禁城也在一篇灰蒙蒙的空气中失掉了原本的威严,转而蒙上一层暗淡的色彩,仿佛已经是年久失修。除此之外,雾霾同样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健康生活。当今令人们谈及色变的污染物非PM 2.5 莫属。PM 2.5,中文名为细颗

粒物,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 2.5 微米的颗粒物。目前,在雾霾笼罩

蓝天的日子里,人们普遍习惯在出行前带上口罩来阻止可吸入颗粒物的入侵。因为细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极大大,且直径越小,进入呼吸道的部位越深。10μm直径的颗粒物

通常沉积在上呼吸道,2μm以下的可深入到细支气管和肺泡。细颗粒物进入人体到肺泡后,直接影响肺的通气功能,使机体容易处在缺氧状态。

与空气污染进行对比,水资源污染的问题在更多年份里夺得了人们的关注,如图2

所示。作为另一种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水质问题与空气污染问题占据着同等甚至更加重要的地位。大多是情况下,水资源的污染是由工业废水以及生活污水的不合理排放造成的。因为两者每天都大量排放污水。随着越来越多的“癌症村”在中国各地出现,人们也越来越注重自己的饮用水质问题。一般来说,污染后的饮用水不会立即置人于死地,但只要污染物在人体内积累达到一定数量后就可能造成疾病,基因问题甚至是癌症。这也是为什么水资源污染问题成为了这篇论文的重点。

图 1. 雾霾

图 2. 水资源污染

作为本次研究的起始部分,这一小节将会讲解对于此调查的猜想以及基于何种原因

我们会做出如下猜想。

猜想

正如人们的普遍想法,持续增长的人口理应是导致了污染指数上升的因素。本文的

猜想为:人口数量与污染物水平呈现正相关关系。同时,我们期望找到人口数量与几类选定的污染物之间的相关程度以及若结果呈现正相关,比例系数的大小。

人口数量如何影响污染水平

这部分将会详细解释上文中我们做出猜想的原因。正如我们都知道的那样,每个生

物个体的存在都会对其所属的环境造成影响。但这种影响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有利于生物圈物质循环的。不幸的是,人类的所作所为几乎没有一件不是要破坏生态平衡,而不是去巩固它。

●生活垃圾

生活垃圾是日常生活中由于人们的活动直接产生的一种垃圾。它可以包括生活污水、厨余垃圾等等。假设生活垃圾没有被合理处理,由于它的数量之多,它将转变为一种可怕的环境问题。

●工业废料

经济学中,某种商品的产量由消费水平带动。同时我们知道,商品产量直接决定了工业废料的多少,且消费水平直接由人口数量所决定。也就是说,人口数量理论上讲可以决定工业废料的多少。

基于要寻找人口数量与环境污染水平之间关系的目的,我们建立了一个数学模型帮助解决问题。

数据

本文共将使用3种数据类型,如下:1990至2010年人口数据,工业废料,以及生活污水(亿标立方米)。其中,工业废料包括:工业废气(亿标立方米),及工业废水(万吨)。

完整的数据表格将会在下方列出,如表1所示。表中,“P” 表示人口数量(百万), “IWG” 表示工业废气(亿标立方米), “IWW”意味着工业废水(万吨), “DS” 为生活污水(亿标立方米)。

表1

人口数量及污染物指数(1990-2010)

数据分析

在分析上表中的数据的过程中,我们将会使用软件Excel。此软件将会运用最小二乘

法计算出基于上述数据的最佳拟合函数,同时显示相关系数R2。我们知道,相关系数R2

可以体现出拟合函数与数据之间拟合程度的高低,R2越接近于1,说明函数拟合程度越高。此外,R2定为0至1间某个实数。

在这一小节中,人口数量将会与每种污染物指数数据匹配。此后,我们将会给出针对

每种搭配的解析。每个解析都由原始数据,数据图表,拟合函数与相关系数,以及一个简短总述组成。

工业废气(亿标立方米)

这组数据显示出工业废气总体上呈现增长趋势,当自变量人口数量持续增长时。

如下方图表所示,拟合函数为线性,且函数的斜率约等于2.5。换言之,理论上说,每当人口数量与过去相比增加1百万人,2.5亿标立方米的多余工业废气将会被释放。

另外,相关系数R2大致为0.72。所以我们可以得出在工业废气与人口数量之间存在强相关关系。

表2

人口数量与工业废气排放量

图 3. 工业废气– 人口数量

y = 2.557x -186.3

R2 = 0.725

0.00

1,000.00

2,000.00 3,000.00 4,000.00 5,000.00 6,000.00 -500.00

1,000.00

1,500.00

2,000.00

2,500.00

I N D U S T R I A L W A S T E G A S

POPULATION

工业废水(万吨)

区别于工业废气,对工业废水的最佳拟合函数不是线性,而是抛物线。

正如我们知道的那样,每个抛物线都有一个顶点,此函数也不例外。基于Excel 软件给出的拟合函数方程:y = 0.1028x2 - 366.2x + 331425,如图4所示。我们可以通过计算得出,次抛物线的顶点大致位于(1800, 5300)。由于函数形状为凹,我们可以知道此顶点为函数在全体正数定义域上的最小值。也就是说,当人口数量为1800百万人时,工业废水将会达到理论上的最小值5300万吨。出于上述原因,我们可以给出的关于控制工业废水排放量的建议是尽量将人口数量控制在1800百万人左右。

表3

人口数量与工业废水排放量

图 4. 工业废水–人口数量

生活污水(亿标立方米)

运用方程y = 94.687x – 55807,如图5所示,我们可以得到北京市民的平均用水量。首先,我们可以直观看到这一方程为线性函数。其次,此函数斜率约为100。

也就是说,x(人口数量)每变化1百万,y(生活污水排放量)就会变化100亿标

立方米。基于上述观点,我们可以大致估计出:在一年中,1万人平均使用水资源1

亿标立方米。

作为本文中拟合程度最高的一组数据,我们可以很容易的理解其原因。第一,

水资源是对人类来讲最重要的资源之一,且每个人每天都需要使用水资源。然而,

每人每天水资源的使用量却是基本固定的。因此,在理论上生活污水的排放总量应

等于平均每人每天用水量与人口数量的乘积。显然,此方程为线性。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给出的关于节约水资源以及减少生活污水排放量的建议为:尽量将人口数量控制在尽可能小的状态下,同时努力降低人均每日用水量。

表3

人口数量与生活污水排放量

图 4. 生活污水–人口数量

总结

尽管在上述的研究中,工业废水的排放量与人口数量不成线性相关,但是另两个研究结果还是符合我们的猜想的。基于这一事实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此次研究的条件下,尽量将人口数量控制较低对控制环境污染较好。然而,实际上的最佳人口数量还要视环境治理重点以及其他多种因素而定。

深入研究

在将来的研究中,我们计划扩大数据收集的范围,例如使用SO2排放量,NO2排放量等数据代替工业废气排放量,以使实验结果更加准确,应用方面更加明确。另外,我们计划同时增加除北京外更多城市的数据,以使我们的实验结果应用范围更广。在此后的研究中虽然数据变化可能较大,但我们仍计划采用相同方法来测定变量间的相关关系以及相互影响。

空气质量与气象条件关系密切

空气质量与气象条件关系密切 多年调查研究表明,城市空气质量好坏与季节及气象条件的关系十分密切。在冬季采暖期,北京市和北方许多城市的大气污染元凶是燃煤烟雾,其次是汽车尾气,两者的共同作用使空气污染更加严重;而在非采暖期,则以大量的机动车尾气和悬浮颗粒物污染为主。相对于每周或每天而言,当污染源排放量没有大的变化情况下,风、雨、气压、温度等气象条件直接影响空气质量的好坏,使空气污染指数会有很大的差别。例如1998年9月下旬,北京市不少行人感到眼睛干,嗓子疼,街面空气呛人。这与当时静风天气闷热有密切关系。首先,大气逆温现象直接影响大气污染物的扩散。逆温是空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增高的大气垂直层结现象。一般来说,冬季逆温层较强较厚,维持时间较长;夏季则相对偏弱。通常在晴朗微风的夜间有逆温现象存在,使低层大气比较稳定,非常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太阳出来后,随着地表温度的升高,使逆温层逐渐消失,大气湍流混合和垂直对流加强,有助于污染物质的扩散。冬天,一场冷空气过后,特别是其后连续几天不刮风或只刮微风,人们会渐渐感到空气污浊;如果近地面层空气湿度较大,又常常会有雾相伴随着。造成这种现象很大程度上与逆温有关。出现逆温天气会加重大气污染,危害人们健康,因此,有人称逆温是冬天的隐性杀人帮凶。一般条件下,气温是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的,平均每上升100米,温度约降低0.6度,这样,大气低层温度高,空气密度小;高层温度低,空气密度相对较大,造成了“头重脚轻”的现象,大气层结就不稳定容易上下翻滚而形成对流,这样就会使低层特别是近地面层空气中的污染物和粉尘向高空移散,从而减轻在大气低层污染程度。可是,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比如上述的一场冷空气过后,却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导致空气“脚重头轻”,大气科学中称这种现象叫“逆温”。发生逆温的大气层叫“逆温层”。逆温层的厚度可从几十米到几百米,它就像一层厚厚的被子盖在地面上空,空气不能向上扩散,“无路可走”又向下蔓延,从而加重了大气污染。美国美丽的滨海城市洛杉矶,却被人们称为美国的“烟雾城”,这是因为每年从8月到10月,洛杉矶有60天左右笼罩在烟雾之中。1943年9月8日,洛杉矶城区被烟雾笼罩了整整一天,使上千人中毒,最后有400多人死亡,一夜之间,草木枯黄,使当时的洛杉矶失去了优美的环境。调查表明,是日益增多的现代化交通工具-汽车排放的尾气形成了这种烟雾。另外,还由于洛杉矶上空,一年中约有三百天出现逆温,使这种烟雾形成之后,常常积聚不散。震惊一时的伦敦烟雾事件,与出现逆温有关。在1952年12月5日至9日这几天里,由于冷空气过后,使得接近地面的空气温度

环境污染与人类健康

环境污染与人类健康 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空间,不仅包括自然环境,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环境,还包括现代生活用品的科学配置与使用。环境污染不仅影响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突出地影响到人民群众的安全健康和生活质量,如今已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有效控制环境污染,不断改善环境质量,才能让我们呼吸到清洁的空气,喝上放心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拥有安全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人类健康的基础是人类的生存环境,只有生物多样性丰富、稳定和持续发展 的生态系统,才能保证人类健康的稳定和持续发展,而环境污染是人类健康的大敌,生命与环境最密切的关系是生命利用环境中的元素建造自身。 对人体健康有影响的环境污染物主要来自工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废水、废气、废渣,包括城市垃圾等。环境污染物影响人体健康的特点,一是影响范围大,因为所有的污染物都会随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而流动,并且对所有的接触者都有影响;二是作用时间长,因为许多有毒物质在环境中及人体内的降解较慢。 环境污染物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是呼吸道和消化道,也可经皮肤和其他途径进入。气态污染物一般是经过呼吸道进入人体的。由于呼吸道各个部位的结构不同,对污染物的吸收速率也不同。人体肺泡面积达90平方米,毒物由肺部吸收速度极快,仅次于静脉注射。进入肺泡的污染物直径一般不超过3μm,而直径大于10μm 的颗粒物质,大部分被粘附在呼吸道、气管和支气管粘膜上。水溶性较大的气态物质,如氯气、二氧化硫,往往被上呼吸道粘膜溶解而刺激上呼吸道,极少进入肺泡;而水溶性较小的气态毒物(如二氧化氮等),大部分能到达肺泡。污染物进入人体后,由血液输送到人体各组织。不同的有毒物质在人体各组织的分布状况不同。一

化学与环境保护 论文

化学与环境保护 从环境保护出发,介绍了环境污染的现状、防治方法及我国环境污染防治取得的成绩,综述了绿色化学的定义、特点及研究内容。指出绿色化学是近年来国际上普遍提倡和开展的研究课题,绿色化学的发展能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将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 人类在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进程中,特别是20世纪,随着有机化学工业的发展,石油、天然气生产的急剧增长,化工污染越来越突出,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不可否认,环境科学的研究成果和化学知识的应用为推动人类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化学及其制品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生产和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但另一方面,由于只注意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环境保护,污染环境和危害人类健康的事件接连发生。在水体方面,1956年。日本熊本县水俣湾被化工厂排放含汞废水污染,诱发水俣病,使一些人四肢麻木、精神失常、一会儿酣睡、一会儿兴奋异常,惨痛而死。而大气方面,有马斯河谷烟雾事件、多诺拉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原因就是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转化成硫酸雾,导致人们胸闷、咳嗽、呕吐,年老体弱者因而死亡。环境污染给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如何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2.环境污染与治理 2.1水污染及治理 水是一切细胞和组织的重要成分,是构成自然界一切生命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名副其实的生命之源。由于人类大规模的生产活动,使某些有害物质进入水体,引起天然水体发生物理和化学上的变化,造成水污染。水污染按污染物质的类型可分为:病原体污染、需氧物质污染、植物营养物质污染、石油污染、热污染、有毒化学物质污染、无机物污染、放射性污染。 在水污染防治技术上,我国科技工作者通过不懈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历时五年的“甲基汞污染综合防治与对策研究”取得可喜成果;“长江中下游浅水湖生态渔业研究”通过了专家鉴定;无磷洗衣粉的研制生产……为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做出了积极贡献。 2.2大气污染及治理 排放到大气中的污染物有二氧化硫、飘尘、氮氧化物、碳氢化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大气污染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生活污染源,包括饮食或取暖时燃料向大气中排放的有害气体和烟雾;二是工业污染源,包括火力发电、钢铁和有色金属冶炼、各种化学工业给大气造成的污染;三是交通污染源,包括汽车、飞机、火车、轮船等交通工具的烟煤、尾气排放。人类活动导致全球大气层的主要变化及环境问题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增加导致气候变化,二是大气臭氧层破坏形成臭氧层空洞,三是酸雨和污染物的越界输送。 为了保护全球大气环境,改善本国的环境质量,一些国家在治理大气污染方面制定了新的计划。比如,英国政府宣布实施为期10年的“全球空气质量战略”计划,以使英国的空气变得清新;我国已经加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修正的《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公约》,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从调整能源政策入手,改善能源生产结构,增大一次能源中水电、核电及太阳能的比例。 3.我国化学污染防治的成绩

【精编】大气污染气象学

第三章大气污染气象学 讲授2学时 教学要求 要求了解与大气污染相关的气象学基本知识, 理解和掌握大气圈的结构、主要气象要素、大气稳定度和逆温的概念。 教学重点 掌握大气层结构及大气的热力过程。 教学难点 大气的热力过程、大气稳定度和逆温。 教学内容: §3-1大气圈结构及气象要素 §3-2大气的热力过程 §3-3大气的运动和风 污染物排入大气后是否引起严重大气污染除取决于污染物的排入量外与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稀释速度关系极大。各区域常常进行环境监测,测定各污染物的情况,我们会发现在同天大气监测值差别很大。而统一污染源不可能差别很大,有时监测值会几百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与污染物的传输扩散与气象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近年来,在研究各种气象条件对大气污染物的传输扩散作用和大气污染物质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条件中逐渐形成了一门新的分支学科——大气污染气象学。本章只讨论气象条件对大气污染物的传输扩散作用,初步掌握厂址选择和烟囱设计中的一些问题,为进一步学习污染气象学知识打下基础。 §3-1 概述

一.低层大气的成分:干洁空气、水汽、气溶胶粒子。 二.大气的垂直结构 三.影响大气污染的主要气象要素 气象要素(因子):表示大气状态和物理现象的物理量在气象上称之。气象要素的数值是直接观测获得的,主要有:气温、气湿、气压、风向、风速、云况、能见度、降水、蒸发、日照时数、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等,下面分别介绍几个: 1. 气温:空气湿度是反映空气中水汽含量和空气潮湿程度的一个物理量,常用的表示方法有:绝对湿度、水蒸气压力、体积百分比、含湿量、相对湿度、露点等。 2.风 a)定义:什么是风?空气水平方向的流动叫风。 b)形成:风主要由于气压的水平分布不均匀而引起的,而气压的水平分布不均是由湿度 分布不均造成。 风的特性用风向与风速表示,它是一向量。 由于温度分布不均而形成的风 从图a看出地面AB上,t1 = t2 ,水平方向上的温度和气压到处相等,AB上空各高度在水平方向上的T、P也到处相等,则等压(各处气都相等的面)与地面平行,此时大气静止状(无风)。 B来看,A、B两地受热不均,A地气温高于B地(t1>t2),A地的空气因受热膨胀上升而使等压面抬高,因而在A地上空各高度上的气压比B地上空间高度要高,造成等压面自A 地的气压必高于B地的气压,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空气自A地某高度流向B地。C来看,由于b空气流动的结果,B地上空因空气流入造成堆积而使质量增加,地面气压升高。A地上空空气质量减少,地面气压下降,于是地面上产生了自B地指向A地的水平气

论环境污染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化学与社会课程(论文) 题目:论环境污染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学院:化学工程学院 专业: 应用化学班级: 应化091 姓名: 阿德尔江学号: 095131104 指导老师: 毛丽哈职称: 副教受 2011 年11月10日 新疆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论环境污染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摘要: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而与人类密切相关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居住环境、娱乐环境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中的诸多因素相关联,对人群的健康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 本文从生物污染、物理污染和化学污染上三个方面来研究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关键词: 重金属;污染;健康;危害;生物污染;物理污染;化学污染 前言:污染物对植物的危害一般是通过气孔进入植物组织,干扰酶的作用,阻碍代谢机能,有的有毒物质在体内还可进一步分解或参与合成过程,产生新的有害物质,侵害细胞组织,抑制光合作用,使生长受阻、产量降低、品质变劣。其危害分为急性、慢性和不可见危害等。高浓度污染物造成急性伤害,引起产量显著下降,低浓度污染物,在长时间作用下,造成慢性危害,一般症状不明显。不可见危害只造成生理上的障碍,一般没有症状。植物受空气污染危害的程度,主要受下列因素影响:污染物浓度和植物接触它的时间;植物本身的构造和所处的发育期以及环境条件的影响。如充足的光照,适宜的温度、良好的供水和空气湿润,较高的C02浓度等,都能导致叶片气孔开放,易受污染危害。植物对大气的净化功能不少植物具有一种以酶作催化剂的潜在解毒力,能够分解一些有毒物质,或形成一些大分子络合物,暂时可以降低毒性。1公顷森林,每年可吸滞灰尘30多吨,1

公顷柳杉林,每年可吸收700多公斤S02,柑桔树的叶子可吸收储存硫达1%,青杨和桑树具有较强的吸收铅尘的能力,加拿大杨、银杏、榆树、梧桐、桉树等都是较好的“天然吸尘器”。草坪的吸附粉尘能力比裸露地面大几十倍。因此环境科学的任务之一,是要充分发挥植物净化大气的作用。选择吸收污染能力强的植物,扩大造林绿化面积,根据污染源位置、污染物汇集区的地形地势、风向和污染气体的季节分配,统一考虑构成一种包围式或隔离式的林带,使含尘气流在移动中途被树林吸收。另方面要研究采取控制或减少排放污染物的措施,以保证大气质量符合规定的标准。 2011年3月11日,日本于当地时间11日14时46分发生里氏9.0级地震,震中位于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当天发生的强烈地震已在日本东北太平洋沿岸引发巨大海啸,地震同时引起核电站事故,发生了威胁全球的核泄漏。环境问题再次成为全球人关注的焦点。同时在中国,两会期间,以“低碳经济”等新兴环保概念为代表唤起了“两会”代表、委员们对环境污染、环境保护议题的极大关注。“环境污染”首次作为备选热词,并首度入选十大热点话题。 为什么环境污染能够引起人们如此的关心,特别是21世纪来,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加大了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和对环境优化的投入,掀起了一轮环境保护热。那是因为历史和现实太多证据表明环境污染与人类健康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

化学与环境污染

化学与环境污染 高一三班张盈人类正面临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环境危机,由于人口急剧的增加,资源的消耗日益扩大,人均耕地、淡水和矿产等资源占有量逐渐减少,人口与资源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环保问题就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的化学工业及相关产业,在为创造人类的物质文明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在生产活动中不断排放出大量有毒物质,化学工业也为环境和人类的健康带来一定的危害。发达国家对环境的治理,已开始从治标,即从末端治理污染转向治本,即开发清洁工业技术,消减污染源头,生产环境友好产品。“绿色技术”已成为21世纪化工技术与化学研究的热点和重要科技前沿。 绿色化学又称绿色技术、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绿色化学即是用化学及其它技术和方法去减少或消除那些对人类健康、社区安全、生态环境有害的

原料、催化剂、溶剂、试剂、产物、副产物等的使用和产生 建立绿色化学的根本目的是从节约资源和防止污染的观点出发,重新审视和改革传统化学,从而使我们对环境的治理可以从治标转向治本。为此,工业、农业、日常生活等采用无毒、无害并可循环使用的物料,化学反应的绿色化,是从“本”治理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 绿色化学又称环境友好化学,它的主要特点是:1.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2.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进行反应,以减少废物向环境排放;3.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力图使所有作为原料的原子都被产品所消纳,实现“零排放”;4.生产出有利于环境保护、社区安全和人体健康的环境友好的产品。 本文结合国内外绿色化学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论述发展绿色化学治理环境污染的几种途径. 1 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就目前科学技术的水平和工业生产的实际情况,特别是我国工业生产的实际情况看,要通过发展

环境问题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环境问题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成为了当今世界共同关注的焦点。环境问题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我们又该如何让环境与人类的发展和谐呢? 首先,对于什么是“环境”,我们应该有清楚地认识,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进一步的研究当今世界的环境问题;研究如何处理环境问题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环境其实就是指相对于人类为中心并作用于人类这一客体的所有外界事物。包括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植物、名胜古迹、生活居住区等等。 环境问题有两方面的理解:第一是广义的理解——由自然力或人力所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第二是狭义的理解——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 其次,对于“环境”和“环境问题”的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知道。我们需要知道现在存在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些;引起这些环境问题的原因是什么;环境问题与人类的关系如何,应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唯有如此,人类才能真正和环境和谐相处。 (一)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1、人类面临缺水的严重挑战

世界的淡水资源极其有限,我们休养生息的地球虽然有70.8%的面积为水所覆盖,但其中97.5%的水是咸水,无法饮用,在余下的2.5%的淡水中,有87%是人类难以利用的两极冰盖,高山冰川和永冻地带的冰雪。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是江河湖泊以及地下水中的一部分,约占地球总水量的0.26%。 根据联合国最近几年的统计显示:全世界淡水消自20世纪初以来增加了6~7倍比人口增长速度高2倍。目前世界上有80个国家约15亿人严重的淡水不足,其中26个国家3亿多人口完全生活在缺水状态中,估计到2010年还将有8个国家将加入缺水国行列。 没有水,一切植物都将停止生命活动,这是极其可能出现的绝对现实,正如世界食物需求日趋升高一样,农村对水的需求也越来越难以满足。在世界上大部分重要的农作物生产区,现在正频繁发生过分抽吸地下水,以至蓄水层枯竭的事件。 2、食物资源危机. 从全球看,饥饿和严重营养不良的人口多达十几亿,有60%的人口每天摄取食物热量低于需要量,而粮食缺乏又集中在占全世界人口的70%的发展中国家。 地球是人类生存繁衍的家园,究竟能养活多少人?经过权威机构的计算,结果仅仅是48亿人口。而今地球上已超过60亿,远远超过了这个数字。地球生态系统之所以还能维持下去,完全是因为有许多

化学与环境论文

化学与环境论文

环境化学主要研究化学物质在环境中的存在、转化、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化学的原理和方法。它是化学科学的一个新的重要分支,也是环境科学的核心组成部分。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自然科学学科发展战略调研报告》的划分,环境化学的研究主要包括环境分析化学,大气、水体和土壤环境化学,污染生态化学,污染控制化学等四部分内容[1]。 环境化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970年以前为孕育阶段,70年代为形成阶段,8 0年代以后为发展阶段。二次大战以后至60年代,发达国家经济从恢复逐步走向高速发展,由于当时只注意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环境保护,污染环境和危害人体健康的事件接连发生,事实促使人们开始研究和寻找污染控制途径,力求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60年代初,由于当时有机氯农药污染的发现,农药中环境残留行为的研究就已经开始。这个阶段是环境化学的孕育阶段。到了70年代,为推动国际重大环境前沿性问题的研究,国际科联1969年成立了环境问题专门委员会(SCOPE),1971年出版了第一部专著《全球环境监测》,随后,在7 0年代陆续出版了一系列与化学有关的专著,这些专著在70年代环境化学研究和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 1972年在瑞典斯德歌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成立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立了一系列研究计划,相继建立了全球环境监测系统(GEMS)和国际潜在有毒化学品登记机构(IRPTC),并促进各国建立相应的环境保护结构和学术研究结构。应该说,这一系列的举措在人类的环境保护事业中起到了里程碑作用。 80年代全面地开展了对各主要元素,尤其是生命必需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各主要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人类活动对这些循环产生的干扰和影响,以及对这些循环有重大影响的种种因素的研究;重视了化学品安全性评价;开展了全球变化研究,涉及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等全球性环境问题。同时加强了污染控制化学的研究范围。 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UNCED),国际科联组织了数十个学科的国际学术机构开展环境问题研究。例如: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1989年制订了“化学与环境”研究计划,开展了空气、水、土壤、生物和食品中化学品测定分析等六个专题的研究。 1991年和1993年在我国北京召开的亚洲化学大会和IUPAC会议上,环境化学均是重要议题之一。 1995年诺贝尔化学奖第一次授予三位环境化学家Crutzen,Rowland和Molina,他们首先提出平流层臭氧破坏的化学机制。Crutzen于1970年提出了NOx理论,Rowland和Molin a于1974年提出了CFCs理论,这几位化学家的实验室模拟结果在现实环境中得到验证。从发现平流层中氧化氮可以被紫外辐射分解而破坏全球范围的臭氧层开始,追踪对流层大气中十分稳定的CFCs类化学物质扩散进入平流层的同样归宿,阐明了影响臭氧层厚度的化学机理,使人类可以对耗损臭氧的化学物质进行控制。这些理论的研究成果因1985年南极“臭氧洞”的发现而引起全世界的“震动”,从而导致1987年《蒙特利尔议定书》的签订。这充分表明环境化学家的工作已经引起全人类的重视,环境化学已经开始走向全面发展。 我国的环境化学研究也已经有了20多年的历史,自70年代起,在典型地区环境质量评价,环境容量和环境背景值调查,污染源普查,围绕工业“三废”污染,在大气、水体、土壤中环境污染物的表征、迁移转化规律,生物效应以及控制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近年

环境污染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环境污染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环境污染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摘要】 环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类环境的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目前,全球范围内的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已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具体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等。【关键词】环境污染污染物健康避免腐植酸【前言】 为什么环境污染能够引起人们如此的关心,特别是21世纪来,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加大了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和对环境优化的投入,掀起了一轮环境保护热。那是因为历史和现实太多证据表明环境污染与人类健康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而与人类密切相关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居住环境、娱乐环境与自

然环境、社会环境中的诸多因素相关联,对人群的健康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环境污染能够使人体发生病理变化(人的生理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伴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污染来源也变得越来越多元,污染物的出现形式也日趋多种多样。本文将针对于污染物对健康的危害进行简要的分析,并且提出笔者个人的看法。 【正文】 一.环境污染与人类关系概述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良影响的现象。当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进入大气,水、土壤环境,如果其数量、浓度和持续时间超过了环境的自净力,以致破坏了生态平衡,影响人体健康,造成经济损失时,称为环境污染。环境污染的产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目前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的使用,使有用的资源变为废物进入环境而造成危害。 人类健康的基础是人类的生存环境,只有生物多样性丰富、稳定

化学与环境保护

化学与环境保护 篇一:化学与环境保护论文 化学与环境保护 从环境保护出发,介绍了环境污染的现状、防治方法及我国环境污染防治取得的成绩,综述了绿色化学的定义、特点及研究内容。指出绿色化学是近年来国际上普遍提倡和开展的研究课题,绿色化学的发展能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将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 人类在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进程中,特别是20世纪,随着有机化学工业的发展,石油、天然气生产的急剧增长,化工污染越来越突出,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不可否认,环境科学的研究成果和化学知识的应用为推动人类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化学及其制品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生产和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但另一方面,由于只注意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环境保护,污染环境和危害人类健康的事件接连发生。在水体方面,1956年。日本熊本县水俣湾被化工厂排放含汞废水污染,诱发水俣病,使一些人四肢麻木、精神失常、一会儿酣睡、一会儿兴奋异常,惨痛而死。而大气方面,有马斯河谷烟雾事件、多诺拉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原因就是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转化成硫酸雾,导致人们胸闷、咳嗽、呕吐,年老体弱者因而死亡。环境污染给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如何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2.环境污染与治理 2.1水污染及治理 水是一切细胞和组织的重要成分,是构成自然界一切生命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名副其实的生命之源。由于人类大规模的生产活动,使某些有害物质进入水体,引起天然水体发生物理和化学上的变化,造成水污染。水污染按污染物质的类型可分为:病原体污染、需氧物质污染、植物营养物质污染、石油污染、热污染、有毒化学物质污染、无机物污染、放射性污染。 在水污染防治技术上,我国科技工作者通过不懈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历时五年的“甲基汞污染综合防治与对策研究”取得可喜成果;“长江中下游浅水湖生态渔业研究”通过了专家鉴定;无磷洗衣粉的研制生产??为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做出了积极贡献。 2.2大气污染及治理 排放到大气中的污染物有二氧化硫、飘尘、氮氧化物、碳氢化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大气污染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生活污染源,包括饮食或取暖时燃料向大气中排放的有害气体和烟雾;二是工业污染源,包括火力发电、钢铁和有色金属冶炼、各种化学工业给大气造成的污染;三是交通污染源,包括汽车、飞机、火车、轮船等交通工具的烟煤、尾气排放。人类活动导致全球大气层的主要变化及环境问题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增加导致气候变化,二是大气臭氧层破坏形成臭氧层空洞,三是酸雨和污染物的越

理论教案5 环境污染及其人类健康人侵害

理论教案5 环境污染及其人类健康人侵害 一、教学目标 通过介绍对人类有害污染,使学生能够远离污染,从而养成健康的身体。 使学生懂得污染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从而在今后的工作中,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为把我们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到处是绿水青山作出贡献。 二、教学重点 (1)什么是环境污染 (2)环境污染有哪些,它造成的原因是什么。 三、教学内容 (1)环境污染的定义:是指由于自然的人为的因素致使自然环境发生变化,并超出了其自净能力,从而破坏了生态平衡,影响到人类健康的现象。 (2)*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随着世界人口的迅速增加以及工业化的迅速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毁灭性的开发与利用,环境污染问题愈来愈严重,已经开始威胁 人类的生存。 (3)*空气污染对内健康的危害:空气污染主要是由工业生产中散发来的尘埃、烟灰等有害气体对空气的污染。目前,空气中的污染物已达一百多种。 (4)对人体的直接危害:呼吸道的鼻炎、咽炎、气管炎、肺结核、肺癌;心血管系统的功能下降;内脏器官的肝肿大、肾炎;神经系统的头晕、头痛、失眠、神 经衰弱。另外,对内分泌系统、骨骼系统、少年儿童发育都有负面影响。 (5)对人体的间接危害:导致佝偻病、眼部病症的发生。 (6)*水污染对健康的危害:水污染主要是指由工厂排出的未经净化处理的污水、生活污水、垃圾和各种有害物质流入、渗入水中,使江、河、湖、海遭到污染。 (7)对人体的直接危害:人们直接饮用受污染的水,会导致各种肠胃疾病,严重受污染的水会直接导致特异性疾病的发生,甚至危及生命。 (8)对人体的间接危害:通过食物链,有害的水浇灌农用物,污水中的水产类、食用有害物质的动物等最后由人类来食用,会危及人类的健康。 *噪声音污染对健康的危害:噪音污染是指由生产、交通、生活中发出的超常规的振动。 (1)对人体的直接危害:导致人心烦躁、引起头痛和听力障碍。当噪声达到100分贝时,人就烦躁难受;达到130分贝时耳朵疼痛;达到160分贝时耳膜破裂; 达到170分贝时会导致死亡。 (2)对人体的间接危害:长时间生活在噪声达70~90分贝时的环境中,会引起神经、心血管、消化系统紊乱,内分泌功能失调,导致寇心病、脑血管疾病和心理疾 病发生。

化学和环境污染

化学和环境污染 当今社会对化学的重视程度、应用程度越来越高。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化学,然而,化学在给人类带来巨额的社会财富的同时,由化学引起的环境污染,也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负责人克劳斯。托普弗撰文指出威胁人类十大环境祸患有: 1、土壤遭到破坏; 2、气候变化和能源浪费、温室效应严重威胁着整个人类; 3、生物的多样性在减少; 4、森林面积减少; 5、淡水资源受到威胁; 6、化学工业污染存在于空气、土壤、水、植物、动物和人体中; 7、人口爆炸、土地退化、贫穷等因素促使第三世界数以百万计的农民离开农村聚集于大城市的贫民窟里; 8、海洋的过度开发和沿海地带被污染; 9、空气污染严重; 10、极地臭氧层空洞。 以上这些大多与化学工业的发展有关。此外,还有化石燃料带来的温室效应使全球变暖、天气异常;酸雨的危害;汽车产生的废气造成大城市光化学烟雾事件;二恶英、赤潮、白色污染等。所以说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是威胁人类的环境祸患。

“九五”期间,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环境立法和执法取得进展,全民环境意识有较大提高。结合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取缔、关停了8.4万多家污染严重又没有治理前景的企业。环境保护投入逐年增长。以重点流域、地区、城市、海域和工业企业污染治理为突破口,开展了大规模的环境污染治理,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得到加强,启动了国家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开始实行退耕还林,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开始实施。经过五年的努力,全国环境污染恶化的趋势得到基本控制,部分城市和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呼吁,你能为环保作的十件大事是: 1、尽量乘坐公交车辆 2、请用布袋购物 3、拒绝一次性用品 4、简单装修房屋 5、反对笼养鸟 6、分类回收垃圾 7、优先购买绿色产品 8、及时举报破坏环境的行为 9、使用无氟冰箱

环境污染物对健康损害的影响因素

环境污染物对机体健康能否造成危害以及危害的程度,受到许多条件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为污染物的理化特性、剂量、作用时间、环境条件、健康状况和易感性特征等。 (一)污染物的理化性质 1.化学结构;2.物理特性 (二)剂量或强度 1.有害元素和非必需元素这些元素因环境污染而进入人体的剂量超过一定程度时可引起异常反应,甚至进一步发展成疾病,对于这类元素主要是研究制订其最高容许量的问题,如环境中的最高容许浓度。 2.必需元素这种元素的剂量-反应关系较为更杂,一方面环境中这种必需元素的含量过少,不能满足人体的生理需要时,会使人体的某些功能发生障碍形成一系列病理变化;另一方面,如果环境中这种元素的含量过多,也会引起程度不同的中毒性病变。 因此,对于这类元素不仅要研究和制订环境中最高容许浓度,而且要研究和制订最低供应量的问题。(三)作用时间 毒物在体内的蓄积量受摄入量、生物半减期和作用时间三个因素的影响。 (四)健康效应谱与敏感人群 在环境有害因素作用下产生的人群健康效应,由人体负荷增加到患病、死亡这样一个金字塔的人群健康效应谱所组成,如下图。 图:人群对环境异常变化的反应金字塔形分布 从人群健康效应谱上可以看到人群对环境有害因素作用的反应是存在差异的。尽管多数人在环境有害因素作用下呈现出轻度的生理负荷增加和代偿功能状态,但仍有少数人处于病理性变化,即疾病状态甚至出现死亡。通常把这类易受环境损伤的人群称为敏感人群(易感人群)。 机体对环境有害因素的反应与人的健康状况、生理功能状态、遗传因素等有关,有些还与性别、年龄有关。在多起急性环境污染事件中,老、幼、病人出现病理性改变,症状加重,甚至死亡的人数比普通人群多,如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期间,年龄在45岁以上的居民死亡人数为平时的3倍,1岁以下婴儿死亡数比平时也增加了1倍,在4000名死亡者中,80%名以上患有心脏或呼吸系统病患。

环境与人类的关系

环境与人类的关系 关键词:人类与环境水污染协调 一:环境的含义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和作用 所谓“环境”,是指环绕于我们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是指人类赖以生存、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外界条件。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繁衍的物质基础;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是人类维护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前提。这是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的两个方面,缺少一个就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是地球的表层,由空气、水和岩石(包括土壤)构成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在这三个圈的交汇处是生物生存的生物圈。这四个圈在太阳能的作用下,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使人类(生物)得以生存和发展。据科学测定,人体血液中的60多种化学元素的含量比例,同地壳各种化学元素的含量比例十分相似。这表明人是环境的产物。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还表现在人体的物质和环境中的物质进行着交换的关系。比如,人体通过新陈代谢,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喝清洁的水,吃丰富的食物,来维持人体的发育、生长和遗传,这就使人体的物质和环境中的物质进行着交换。如果这种平衡关系破坏了,将会危害人体健康。 人类为了生存、发展,要向环境索取资源。早期,由于人口稀少,人类对环境没有什么明显影响和损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自然条件主宰着人类的命运。到了"刀耕火种"时代,人类为了养活自己并生存、发展下去,开始毁林开荒,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环境。于是,出现了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问题。但因当时生产力水平低,对环境的影响还不大。 到了产业革命时期,人类学会使用机器以后,生产力大大提高,对环境的影响也就增大了。到本世纪,人类利用、改造环境的能力空前提高,规模逐渐扩大,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由此可见,人类已在环境中逐渐处于主导地位。 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如沙漠化、森林破坏,也会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间接的危害,有时这种间接的环境效应的危害比当时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难消除。当然,环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类环境的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例如城市的空气污染造成空气污浊,人们的发病率上升等等;水污染使水环境质量恶化,饮用水源的质量普遍下降。严重的污染事件不仅带来健康问题,也造成社会问题。随着污染的加剧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由于污染引起的人群纠纷和冲突逐年增加。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成为世界各个国家的共同课题之一。 二:以水污染为例来分析污染和危害 水体是指河流、湖泊、池塘、水库、沼泽、海洋以及地下水等水的积聚体。

浅谈化学与环境污染

浅谈化学与环境污染 在我们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必然会给环境带来相应的损害,在环境污染中,化学对环境的污染是非常严重的,本文分析阐述了在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中化学产品带来的环境污染,并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改善化学污染的方法,希望减少化学对环境的污染。 标签:环境污染;化学;环境保护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工业的产量也在急聚地攀升,随之而来的是环境的污染,由于工业的生产中需要很多的化学物品,这些化学物品在排放中会对环境产生相应的污染,因此,环保工作刻不容缓。 一、生产生活中的化学污染 (一)生活垃圾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觉得只要把垃圾扔进垃圾桶,并且有专门的垃圾清理人员将垃圾进行清理,就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其实不然,垃圾本身就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我国是人口大国,每年的垃圾数量也稳居世界的前列,我国对于垃圾的处理一直采用比较保守的方法,大多进行填埋和堆积,这样垃圾与土壤环境接触时间较长,必然会导致环境的污染,并且随着不停地进行填埋工作,垃圾长期填埋会腐烂,产生大量的酸、碱、碳、硫等有机化合物,不仅向空气中排放出大量恶臭和有毒的气体,有些不能自行分解的物质,如氨、氮、铅等渗透到地表水或地下水中,还会造成水体发臭、水质恶化,对水资源产生严重的影响,从而也会直接影响人们的饮水状况。据了解,目前我国超过一半以上的河水中污染物超标,这将不利于我国整体的水质量。 此外,我国土地退化现象比较严重,比如很多耕地被用来填埋垃圾,这些垃圾包括塑料袋、非金属,它们的含毒量和对土壤的破坏作用将会持续很长的一段时间,据调查,在这种长期掩埋垃圾的地方,很多土质开始硬化、碱化,对于肥料的吸收能力大大减弱,长期以往,势必会影响农作物的产量,而且对当地居住的村民生活质量也会有所影响。 因此,对于垃圾所产生的危害一定要有充分的认识,科学严谨地处理垃圾,对垃圾进行分类丢弃、分类回收,尽可能地将垃圾对社会的危害降到最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才是共赢的局面,因此化学对于环境的污染不可避免,但是我们能做到的是将这种污染所带来的恶劣后果降到最低。 二、化肥污染 我们都知道,农作物的产量提升需要化肥的辅助,尤其是近几年,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的使用量每年在递增,所谓的化肥就是化学肥料,因此在利用化肥优

污染物扩散与各种气象的关系

污染物扩散与各种气象的关系 污染物从污染源排放到大气中,只就是一系列复杂过程的开始,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迁移、扩散就是这些复杂过程的重要方面。大气污染物在迁移、扩散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与危害。因此,大气污染物的迁移、扩散规律为人们所关注。 一、影响大气污染的气象因子 大气污染物的行为都就是发生在千变万化的大气中,大气的性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污染物的时空分布,世界上一些著名大气污染事件都就是在特定气象条件下发生的。影响大气污染的气象因素最重要的就是流场与温度层结。 (一)风与大气湍流的影响 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取决于三个因素。风可使污染物向下风向扩散,湍流可使污染物向各方向扩散,浓度梯度可使污染物发生质量扩散,其中风与湍流起主导作用。湍流具有极强的扩散能力,它比分子扩散快105~106倍,风速越大,湍流越强,污染物的扩散速度就越快,污染物浓度就越低。在自由大气中的乱流及其效应通常极微弱,污染物很少到达这里。 根据湍流形成的原因可分为两种湍流,一种就是动力湍流,它起因于有规律水平运动的气流遇到起伏不平的地形扰动所产生,它们主要取决于风速梯度与地面粗糙等;另一种就是热力湍流,它起因于地表面温度与地表面附近的温度不均一,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而上升,随之上面的冷空气下降,从而形成垂直运动。它们有时以动力湍流为主,有时动力湍流与热力湍流共存,且主次难分。这些都就是使大气中污染物迁移的主要原因。 (二)温度层结与大气稳定度 1. 大气温度层结 由于地球旋转作用以及距地面不同高度的各层次大气对太阳辐射吸收程度上的差异,使得描述大气状态的温度、密度等气象要素在垂直方向上呈不均匀的分布。人们通常把静大气的温度与密度在垂直方向

人类疾病与环境的关系

人类疾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王俊娥 【摘要】: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是围绕在人们身边的自然因素的总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人类需要利用自然环境中的各种资源来为自己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同时也需要保护自然环境,维护自然环境的平衡。当人类只注重自己的发展而忽略自然环境,人类就将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人类很多疾病便是因为自然生态遭到破坏而爆发,人类的疾病也会随自然生态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关键词】:自然环境与人类相互作用自然疫源性疾病水污染肺癌 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密不可分,自然环境与人类相互作用,人类利用环境,改造环境,同时也被环境所制约。如果在人类的利用自然环境的过程中毫无节制,自然环境将会给人类带灾难,其中就包括疾病。每年人类死亡人数很高,其中很大一部分死于疾病,而且很多疾病都是由自然环境的所引起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中的许多因素综合地作用人体,在某些条件下可对人体健康产生有益的作用,在另一些条件下也会产生不良影响。人与环境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表现在机体的新陈代谢上,即机体与环境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与转移,使机体与环境之间保持动态平衡。上述平衡状态,一旦破坏,即可产生对机体不良影响甚至发生疾病和死亡。

自然疫源性疾病常指某些自然环境为病原体在野生动物间传播创造良好条件,人类进入这些地区时通过媒介节肢动物或宿主脊椎动物等而受到病原体感染所致的传染性疾病。这类疾病的病原体的主要宿主有兽类、鸟类、家畜、家禽等,媒介主要有蚊、蜱、螨类等。目前全球一些比较严重的传染病,几乎均属于自然疫源传染病。随着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及科学技术进步,传染病防控体系不断完善,监测水平逐渐提高,我国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近十几年来,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发病和死亡整体水平下降。根据传染病疫情报告统计,1991—2006年全国鼠疫、HFRS、狂犬病、乙脑、钩体病、布病、登革热、疟疾等重要自然疫源性疾病报告病例1859295例,死亡39028例,发病比例由90年代初期的7%左右降至2%,下降近70%,死亡比例则由50%降至目前的40%左右随着生产方式的变化、生活条件的改善、预防控制和免疫措施的推广应用,以及健康教育的普及,从自然疫源性疾病单个病种的流行趋势来看,HFRS、乙脑、疟疾、钩体病等曾是“强势”传染病的疫情有大幅度的回落,截止到2006年,其发病增长速度(定基比)依次-68.79%、-68.60%、-40.59%和-97.85%,呈现稳中有降的态势;而布病、狂犬病和登革热等在20世纪曾得到有效控制,但在21世纪之初有所上升,至2006年,其发病增长速度(定基比)依次为2403.58%、56.36%和15.74%,形势不容乐观;而处于法定传染病之首的鼠疫,其疫情虽呈明显下降趋势,但步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流行趋势的发展,其疫情也呈现上升趋势,鼠间疫情相当严重,新疫源县不断出

试述化工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

试述化工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 我国现阶段面临的环境问题的主要特点是: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快速发展的20多年中集中体现了出来。目前我国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空气污染,雾霾问题常年困扰着我国民众。除此之外酸雨、水体污染、土壤污染以及固体废弃物污染问题同样不容乐观。在我国的工业化过程中,化学工业的高能耗、高污染问题更与节能减排和如何治理环境污染等息息相关。 在历史上,环境问题即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不协调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工业革命以前,这一阶段,人类主要是利用环境和适应环境,人与自然的关系之间较为和谐,自然环境保持着良好的生态;第二阶段工业革命到20世纪30年代初期,这是发展恶化阶段,由于煤炭资源的大量使用(蒸汽机),人类城市的大量废弃物排除污染环境。第三阶段,是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末,环境问题第一次高潮的出现。一系列的由于化学工业废弃物排放或者泄露所造成的对于人类健康的恶劣影响,使人们开始警醒,开始正确的面对环境问题。第四阶段,也就是一直到今天,环境问题更加严重,全球性的环境问题,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迭起,人类认识环境问题也愈发深刻与重视。 纵观历史,环境问题与能源的大量开发利用和化学工业的高速发展应用是离不开的,造成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对环境的价值认识不足,缺乏妥善的经济发展规划和环境规划。化工与环境污染之间的也往往在于此点,化学工业正是由于盲目发展、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资源、肆意的废弃物排放而造成的环境质量恶化和资源浪费甚至枯竭和破坏。 目前化学工业的特点是,产品品种繁多,工艺复杂,技术落后,操作水平低,加上生产管理不完善,致使产品产量低,副产物多,"三废"排放量大。工业化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许多新物料,它们在不断改善人类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带来大量生活废物,使人类的生活环境迅速恶化。其中大气的化学性污染对

大气污染气象学方案

大气污染气象学

第三章大气污染气象学 讲授2学时 教学要求 要求了解和大气污染关联的气象学基本知识, 理解和掌握大气圈的结构、主要气象要素、大气稳定度和逆温的概念。 教学重点 掌握大气层结构及大气的热力过程。 教学难点 大气的热力过程、大气稳定度和逆温。 教学内容: §3-1大气圈结构及气象要素 §3-2大气的热力过程 §3-3大气的运动和风 污染物排入大气后是否引起严重大气污染除取决于污染物的排入量外和污染物于大气中的扩散稀释速度关系极大。各区域常常进行环境监测,测定各污染物的情况,我们会发当下同天大气监测值差别很大。而统壹污染源不可能差别很大,有时监测值会几百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和污染物的传输扩散和气象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近年来,于研究各种气象条件对大气污染物的传输扩散作用和大气污染物质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条件中逐渐形成了壹门新的分支学科——大气污染气象学。本章只讨论气象条件对大气污染物的传输扩散作用,初步掌握厂址选择和烟囱设计中的壹些问题,为进壹步学习污染气象学知识打下基础。 §3-1概述 一.低层大气的成分:干洁空气、水汽、气溶胶粒子。 二.大气的垂直结构

三.影响大气污染的主要气象要素 气象要素(因子):表示大气状态和物理现象的物理量于气象上称之。气象要素的数值是直接观测获得的,主要有:气温、气湿、气压、风向、风速、云况、能见度、降水、蒸发、日照时数、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等,下面分别介绍几个: 1.气温:空气湿度是反映空气中水汽含量和空气潮湿程度的壹个物理量,常用的表示方法有:绝对湿度、水蒸气压力、体积百分比、含湿量、相对湿度、露点等。 2.风 a)定义:什么是风?空气水平方向的流动叫风。 b)形成:风主要由于气压的水平分布不均匀而引起的,而气压的水平分布不均是由湿度 分布不均造成。 风的特性用风向和风速表示,它是壹向量。 由于温度分布不均而形成的风 从图a见出地面AB上,t1=t2,水平方向上的温度和气压到处相等,AB上空各高度于水平方向上的T、P也到处相等,则等压(各处气均相等的面)和地面平行,此时大气静止状(无风)。 B来见,A、B俩地受热不均,A地气温高于B地(t1>t2),A地的空气因受热膨胀上升而使等压面抬高,因而于A地上空各高度上的气压比B地上空间高度要高,造成等压面自A地的气压必高于B地的气压,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空气自A地某高度流向B地。 C来见,由于b空气流动的结果,B地上空因空气流入造成堆积而使质量增加,地面气压升高。A地上空空气质量减少,地面气压下降,于是地面上产生了自B地指向A地的水平气压梯度,因此空气自B地流向A地这样形成了高空自A地流向B地,地面自B地流向A地的空气环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