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预科《计算机》课程改革探讨与实践

少数民族预科《计算机》课程改革探讨与实践
少数民族预科《计算机》课程改革探讨与实践

2012年第05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05,2012

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8(总281期)

Total No .281

收稿日期:2011—12—15

作者简介:李媛媛(1978—),女,吉林长春人,吉林省教育学院计算机系,讲师,硕士。

少数民族预科《计算机》课程改革探讨与实践

李媛媛

(吉林省教育学院计算机系,吉林长春130022)

摘要:本文阐述少数民族预科班《计算机》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整个过程。少数民族预科班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掌握程度如何,第一门计算机课程教什么内容,怎么教,如何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本文结合本校教学实际,对我校计算机课程改革问题进行了实践和探讨。

关键词:计算机教育;少数民族预科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5—0061—02

少数民族预科班是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

采取特殊措施以提高文化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为在高等院校本、专科学习打下良好基础所开设的一种教学班制。我院的吉林省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中心是2005年2月经吉林省教育厅批准成立的省属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该中心成立五年来,培养了来自全国15个省区的少数民族预科生1503名。我经历两届少数民族预科《计算机》课程的教学,针对民族预科学生的特点及《计算机》课程的特点,以任务带动知识点、以分层教学为特色、以项目化作品激励学生主导学习、以团队协作克服沟通障碍。取得了进步的教学效果。

一、民族预科班《计算机》教学现状

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应用领域逐渐扩大,计算机及信息技术能力已成为本专科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计算机教育由于经济条件、教学设备、师资人才等各方面原因相对计算机发展略显滞后。我院少数民族学生一半来自偏远落后地区,当地办学模式、教育经费的投入等都制约了少数民族地区计算机教育

发展的步伐,

一些少数民族学生对于计算机很陌生,甚至有的学生第一次接触计算机。这样就造成了计

算机教学的如下困难:1.基础薄弱且不平均。2.语言环境、汉语教材成为学习的障碍。3.观念的落后成为继续学习的障碍。大多少数民族学生成长环境恶劣,当地的基础教育薄弱,信息不通畅,受教育的

程度低下,

无法理解计算机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1]

二、《计算机》教学设计与实施(一)教学对象分析

我所教的班级共有六个,一个专科班全部学生来自新疆地区,其余五个全是本科班,其中三个理工班两个文科班。新疆专科班存在的问题是语言沟通障碍。表现为老师说话可听懂,不过问问题时无法表达;看汉字可识,不过输入汉字时拼音不会拼。计算机实践操作复杂操作跟不上,说明教学时老师说几句话能跟上并理解,不过如果步骤一多,一大段落的话就听不懂了。另外五个本科班的问题是基础极不平均,有个别同学在高中或者家里学习过WORD 等软件,而有些同学完全没有接触,这样大家基础不一致,就造成老师授课的困难,讲的内容简单会的同学吃不饱,导致不吃了。讲的内容新且难,完全不会的同学跟不上了。而且班级与班级还不同。理科班整体水平优。文科班整体水平低。

(二)教学方法分析“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

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

践活动。[2]

《计算机》的实践操作部分由WORD 、

EX-1

6

大连理工大学少数民族预科班管理办法

附件: 大连理工大学少数民族预科班管理办法 (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班 (以下简称民族预科班)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少数民族合格人才,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管理办法(试行)》(教民[2005]5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民族预科班是指对当年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适当降分、择优录取的少数民族学生,是实施高等学校本、专科(高职)预备性教育的一种学习形式。 第三条我校民族预科教育实行集中学习,统一管理,加强学生道德素质教育,强化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为进入本科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第四条学生工作处负责民族预科班的招生、学生管理、确定预科升入本科专业。教务处负责民族预科班的教学计划实施、教学管理、成绩管理。民族预科班所在学院(系)负责学生的住宿安排、教材发放和日常管理。 第二章招生录取 第五条民族预科班招生计划为国家指令性定向就业招生计划。学校根据民族地区的需要,制定民族预科班招生计划报教育部审核后下达执行。民族预科班招生计划均为理科招生计划。 第六条民族预科班招生,按照国家有关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录取规定适当降分提档、择优录取。具体降分幅度按照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有关规定执行。 第七条民族预科班招生时,不确定专业。预科生结业时,根据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状况,由学校提供专业计划。学校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行为表现和学生个人的志愿确定专业。 第四章学制与教学管理 第八条民族预科班学制为一年。民族预科教育试行学分制。 第九条民族预科教育的课程设置,按照“突出重点、加强基础、兼顾专业”的原则,开设汉语文、数学、外语、计算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根据学生可能转入本科专业的学科特点,也可以开设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课程或讲座。 第十条民族预科班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由教务处和预科班所在学院(系)根据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要求共同制定。课程教材由开课学院(系)选定报教务处审批使用。

〖李其龙〗课程评价与课程管理的改革

〖李其龙〗课程评价与课程管理的改革 课程评价与课程管理的改革(一) 3.1 改进评价方法 各发达国家都认识到,良好的评价方法是保证课程改革实现的重要条件。日本课程改革要求评价不应仅仅运用单一的时间与方法,而应注意依据各种不同的学习实施不同的评价,并注重对学生的综合评价。为使评价对学习与指导产生影响,应有分析性、记述性评价;同时要求评价不局限在学习之后,也应在学习前和学习过程中进行。此外,评价也可由学生自己和学生相互作出。 德国课程改革要求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对教学的评价作如下改革: (1)多元化的成绩要求与多样化的成绩评价; (2)教学评价不但要考虑校内的成绩,而且要考虑校外的成绩要求与学生的校外成绩; (3)教学评价应当有利于促进积极的学习气氛,树立学生对自己学习的信心; (4)教学评价必须引入学生自我评价机制; (5)教学评价不仅要评价学生学习结果,而且也要评价学习过程,因此评价不能仅限于期末,而因充分注意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 (6)教学评价应当以一定方式吸收学生参与,如完全中学

毕业考试规定考四门学科,这四门学科完全由学生自己选定(但必须涵盖语言、社会以及数学和自然科学三大领域),其中两门为学生自己确定是自己的特长学科,而且这两门特长学科考试以四倍的成绩计算计入总分中。 在评价方面目前还有一种倾向就是,许多国家在进行学科考试或考查的同时,注重过程性评价。例如美国80年代以来,就开始试验用成长记录袋的方式评价学生,并在不少州得到广泛应用与推广。这种评价制度的主要特点是收集在学生身上发生过的有典型意义的行为和事实来真实地描绘学生发 展的过程“图景”,弥补传统评价的不足。韩国在这方面则采用了“综合生活记录簿”,其中主要记载了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总体情况,学生的成绩、名次,学习能力、兴趣,出勤情况、课外活动情况,集体活动、服务活动和资格证书的获取情况,以及学科竞赛的成绩与获奖情况等。 日本在对评价学生时还采取一种名为“学生指导要录”的 过程性评价方式。“学生指导要录”简要记录学生的学籍、指导过程和指导结果的原本。“教课审”制定的“高中学生指导要录”(参考格式)共有两份,一份是学籍记录(格式1),另一份是指导记录(格式2)。进行学籍记录和指导记录的目的是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指导和向外界提供有关证明。 学籍记录的记载事项包括:①学生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

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https://www.360docs.net/doc/7b19172284.html, 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艾晓杰,魏先军,李伟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20024) 摘要:教育改革不仅要有知识的更新,也要有科学的考核评定方式,以利对学生 的客观评价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作者结合“动物生理学”的教学实践体会,从 确立考核目标、建立考评体系、设计考核内容、分配考核权重等方面进行了四年的 实践,并分析和评价了考核方式改革的结果和成效,提出了从基础理论着手、拓展 知识传授口径来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思路,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 做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教学质量 1 前言 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题是创新,即培养造就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1,2]。近年来,在全面深刻改革的同时,高校特别注重和强调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2]。传统的以期末“一考定成绩”的评价方式,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不利于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顺利开展。为此,根据“动物生理学”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尝试进行课程考核方式改革,以探索实施素质教育,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把传统对成绩的一次考试评定,分散到学习过程节点的质量控制,将考核贯穿到日常教学中,体现公平、公正原则,以达对教学的全程监控,不断总结提高的目的。现将所获得一些心得体会总结出来,以求抛砖引玉。 2 考核方式的改革 作为一种机制,考核所涉及的各方面都是一定教育思想、教育目的和价值取向的体现[3]。高等教育的目的,是要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特别是要培养他们的自我发展与创新的能力[4]。 考核是教学工作中检查教学效果、巩固学生知识、改进教学工作、保证教学质量和督促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4,5]。因此,改革考核方式,使之更加科学合理,充分发挥考核的积极功能,不仅是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也是高校教学改革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5]。 2.1 传统的考核方式 传统考核主要以考试来呈现,具有模式僵化、目标狭隘、方式单一和命题陈旧等弊端,严重地阻碍了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传统考试方式忽略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考试目的功利化、题型标准化、评分精量化和形式单一化等,导致在对分数的价值判断上过分夸大分数的价值功能,因而以考核知识的累积、记忆为目标,静态考核,简单判断。标准化考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考试的公平和公正性,减少了人为误差,由于客观性试题偏多,主观性试题少,而且试题答案多数是惟一的,能留给学生探索创新的机会少,不利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这在相当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7]。 囿于传统“一考定成绩”的方式,师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分数结果上,而忽略了学习过程*本课题由上海交通大学“一类课程”动物生理学项目(2006-17)资助。

语文教学适合课改的几点思考

语文教学适合课改的几点思考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实现教学内容的表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所以,当课程方案一旦确定,课堂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了。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余文森认为,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为适合新课程的变化,教学改革要努力实现新的突破。 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水平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注重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使用知识的态度和水平,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持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余文森认为,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表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表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有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度强调接受和掌握,忽略了发现和探究,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理解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所以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亮点。 语文教改势在必行。那么,语文教学应该如何适合课改精神呢?作者认为语文教学走向"素质教育",必须实现"三转变二优化一体现". 一、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1、教师内涵的转变:教书匠→教育家。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但在语文实际教学中,人们往往走入单纯“老师教,学生学”的误区。采用“一刀切”“齐步走”大运动量的办法“孜孜乐教”,固守着一套陈旧的教学观点,教师架空分析教材,照本宣科,成了教材的奴隶,为教而教的机器,毫无艺术性可言。这貌似对学生的关心负责,实则是对其身心和智力的极大压抑与摧残,是严重违背教育的初衷的。新形势下的教师,应成为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他不但“能”教,而且“会”教;不但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相关的边缘知识;不但要钻研新的理论、新的思想,还要善于总结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体会,并力求将感性理解上升到理性理解,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实践。正如马卡连柯所言:“离开教育理论我是不能工作的。”这个精辟见解,启示我们要认清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我们应从根本上实现由机器型的教书匠到艺术型的教育家的转变。 2、教学模式的转变:课堂教授型→指导策划型。 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都十分强调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在旧的模式下,语文教学大都采用“保姆式”教学方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放手”。大到

少数民族预科班人才培养方案(试用版三)

包头轻工作职业技术学院2013级人才培养方案

少数民族预科班人才培养方案(试行) 一、招生对象及学制 招生对象:当年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少数民族考生。重点招收边远农村、高寒地区、山区、牧区的考生,并适量招收散杂居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 学习年限:一年(全日制) 二、培养目标 少数民族预科班的教学着重提高汉语水平以及文化基础知识,重点是汉语文、数学和外国语等基础学科以及后续专业需要的文理科知识的学习,加强基本技能训练,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终身学习理念,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心等方面得到综合发展与提高,为下一步完成专业课程阶段的学习夯实基础。 三、人才培养规格 (一)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分析

四、民族预科班要求 民族预科班学生取得如下学分方能取得结业: 1、人文素养模块:必修课为48学分,需获得48学分,其中理论48学分。 2、个性化发展模块(必选课):每位同学每学期至少选2门课程,至少需获得8学分,每个学生所获得的学分是8—12学分。 五、专业培养方案

(二)课程设置计划表1、教学周数表

六、课程简介 (一)必修课 1、语文 立人和立言是语文教育的目的。预科班的语文课旨在学生原有汉语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补”“预”结合,进一步扩展和巩固基础知识,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完成人格成长。 2、汉语口语训练 汉语口语训练是单项技能训练课程,训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汉语口语交际能力。这种能力具体表现为:一、遵循汉语口头言语交际的规律进行交际;二、在交际中使用汉语的口头交际语言。 通过汉语口语基本技能训练,使学生达到思维灵活、清晰、开阔,汉语言表达准确、清晰、流畅,掌握一定的汉语发声技巧,掌握朗读、演讲、辩论等基本口语表达方式,能合理使用态势语以加强表达效果,做到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合理,清晰地表达思想观点。 3、初等数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加强计算能力,使学生获得集合、不等式、函数、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三角函数、数列、平面向量、直线和圆的方程、立体几何、概论与统计初步,为学习后继课程和进一步获取数学知识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逐步培养学生具有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运算能力和自学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英语 英语课程是民族预科班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学习英语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具有简单的外语日常用语的读、写、听、说、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文化素养;为学生的职业生涯、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5、入学教育 是一门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

课程改革实践总结

课程改革实践总结 XXXX年,课程改革的春风吹进了我校的校园。学校领导以科学的态度,饱满的热情引领全校教师外出学习,大胆实践,努力探究,走在课改的路上,探究适合我校校情的课改方案。随着课改的逐步深入,我们的观念,教学方式都随之发生着变化,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也浮现了许多值得我们反思交流的地点。 一、建立了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美国闻名心理学家杰斯雷耳指出:赞许对温暖人类的灵魂而言,就像阳光一样。没有它,我们就无法开花生长。因此,教师首先要善于鼓舞孩子,发觉并确信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别要扑灭孩子弱小的希翼之光。在教学中,应关注老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这两种关系的处理,走出条条框框, 让全班每个学生各抒己见,老师则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课改使学生开阔了思维,丰富了语言,课堂别再是教师说学生听的被动局面,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情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轻松、和谐地学习,课堂真正成为孩子们的乐园。在课堂上,他们能够纵情地展示自我,课堂上时而静如止水,时而波澜起伏,喧闹非凡。每个环节都让学生亲自动手、动口、动脑,学生别仅获得了知识,而且真正让课堂活起来了,让学生动起来了,我为之欣喜。 二、应力求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在课改实施中,我常有一种感觉,我和学生一起成长,课前我深入钻研教材,精心编写每节课的学案,制定出适合本班学生学情的学习目标,预习提示,如此,别仅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了,还培养了孩子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课改中,我也越来越感受到课前预习尤为重要,它给学生创建了自主学习的良好平台,它彻底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假如能再加上有效的学习办法的引导、明确要求、合理而有序的学习步骤就更好了。经过一系列尝试,在我心中我要学,我要改的课改意识更浓了。 三、应重视小组建设 怎么在课堂中既要体现全员参与,又要把握好时刻咨询题,小组合作无疑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小组成员应有明确职责,如小组应选发言人、板演者(可每次调换),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发言人应仔细听取组员意见,然后归纳总结,反馈给老师和同学,使课堂形散而神别散,形成热烈的学习氛围。 进入新一轮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大部分老师已逐步认识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认识到小组学习的重要性,但我们也并且遇到一些咨询题,相信经过别断学习实践,我们一定能制造出最适合我们的教学模式。

课程改革与学生评价的发展 文档

课程改革与学生评价的发展 自新课改以来,学生评价的发展也日益被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重视。究其原因,是为了全面推进中小学课程改革,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形成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提高和个性特长健康发展的评价机制,进一步完善科学的学生评价制度。 在为期十天的教师培训中,课程改革与学生评价被专家们频繁提及:王彬博士的《新课程背景下的考试评价》、张娜博士的《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评价》及凡勇坤博士的《国家教育发展规划解读》都从不同的侧面对课程改革与学生评价做了精彩的解读。我在学习中归纳为三个方面的内容,也令我深受启发。 (一)在传统的学生评价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与不足。长期以来,在课程评价方面存在评价目的片面、评价范围狭窄、评价手段单一、评价主体局限等诸多不足。在实施评价的具体过程中,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过分强调学生的学业成绩在评价中的作用,把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衡量学习结果、评价具体课程方案优劣唯一指标,把考试与评价等同起来。2.过多地强调定量化的评价手段,忽视定性的研究。势必会照成评价者选择的方式越来越少,而所能得到评价的内容也就越来越少,最终使评价走到死胡同。3.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被排斥在过程之外,只能充当被评价的对象,无法参与评价过程。 (二)在新课程背景下发展学生评价有理论上的依据。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2.《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谈新课程的评价改革》提出了“发展性教育评价”的基本理念。“发展性学生评价”就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学生评价理念和评价体系。它注重过程,关注学生发展的全面性,倡导评价方式的多元化。3.《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谈新课程的评价改革》提出了“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就是以显示有关学生学习成就或持续进步信息的一连串表现、作品、评价结果以及其他相关记录和资料的

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指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大力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大力推进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1)“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2)“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3)温家宝总理在2021年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深化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教材、学制安排等,都要适应企业和社会需求,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教学内容要注重学以致用。”(4)《决定》和温总理的讲话为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使我们从中感悟到课程体系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从而更坚定了深化课程体系改革的信心。 近几年来,鄂东职院一直致力于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结合学院实际,明确了“以课程改革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出发点,以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技能为突破口,以增强毕业生就业和创业能力为落脚点”的教学改革指导思想。围绕“新、综、活、实”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实践证明,课程体系改革,保证了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的实现,增强了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 如何构建“新、综、活、实”的课程体系? 一、“新”——引入新技术课程、新技术实训项目、新技术教学内容、新技术教学手段 职业教育的特色是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毕业生必须具备动手能力强、上手快的特点,才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站住脚跟。在计划经济时

新课改的思考(1)

思考新课堂 在信息全球化的影响下,我们教师也不得不顺应形势,走上创新和改革的道路。新课改,新课堂,全国上下的教育界都在如火如荼的开展各种教学改革,教学比赛。摸索中新课堂理所当然受到了各界的推崇,也受到了各种声音的质疑。 1.新课堂是否需要一件华服 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新课堂应该是吸引学生的,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学会探究,掌握学习方法,这是实施新课堂的目的。但是教师该如何展开教学吸引学生,引领学生进入未知的领域呢?这是值得每个实施新课堂的教师仔细揣摩的地方。这学期以来,我校极力推进各种课程改革,因此也学习和观摩了许多优秀教师的新课堂教学。之初,对于教师们眼花缭乱的课堂导入,新颖的课型,别致的过程,深深吸引了我,着实有一种震撼和佩服的感觉。可是,听完了这么多的课,内心不禁疑惑重重:在这样一堂新鲜而生动的优质课后,学生们又学到了什么呢?掌握了哪些呢?我不得而知。在这样图片和视频云集,花样百出的“表演课”上,学生和教师都表现得非常优秀和突出,可是他们内里所获得的也是一致的吗?无疑,这些老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备课,但是教学效果呢?我相信这一块应该才是教学的最终目标和评价目标,这就需要教师们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查询和设计。华服并不一定能提高教学的档次,掩盖教学中的弱点。 2.新课堂就是多媒体 为课改而课改,为创新而创新,依然成为新课改模式下教师们的追求。甚至有人认为一堂课上仅仅使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就是传统教学,就是老教法,就没有突破,没有创新,就是落后。若借助了多媒体,使用了录音机,开了电脑就是现代化教学,就是先进教学。一堂英语课上若是学生说的少了,沉默多了,活动少了,做的多了,就是一堂不合格的课。这显然是不合逻辑的,每一堂英语课的教学目标并不一样,阅读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口语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多说,多发表个人观点;写作课就是要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因此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课型就会对课堂有不同的要求,对教学环境也会有不同的要求,多媒体教学并不适应所有的课堂,这也不应该成为评价课堂教学的条目。对于真正的教学课堂,教师不应该舍本逐末,过度追求教学形式,迷失教学方向。花样和热闹并不是学生学有所感,学有所得的必要条件。 3.新课堂就是教师尽量少讲 “填鸭式”、“满堂灌”教学已经成为评课中批评的典型性课堂,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这种形式的教学已经向“自主探究”教学转变。新课改的课堂上教师已经有原先的教学主体变成了教学引导者,这个引导者只能说的少要求的多吗?各种知识点只是引导,显然对于某些课堂是不够的。教师要大胆的讲,放开讲,引导学生各抒己见。例如英语中的知识点教学,若把引导当做教学的主要形式,靠学生去悟,那样教学任务必然无法完成。凡事都有黄金分割点,把握好每堂课教学的度比单纯追求学生主体可能更加具有实际意义。 4.新课堂就是分享,团队合作。 新课堂推崇颠覆学习的个体,由个体的学习变为学簇的团队合作。分享和合作固然有自己的优势:优者帮忙,弱者瞻仰,促进团队意识。但是每个学生多参与其中了吗?每个学生都畅所欲言了吗?每个学生都分享了吗?热闹的团队合

课程改革评价

课程改革评价 二十一世纪,是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是信息技术的时代。正是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知识总量飞速增长,因而,教育课程必须适应于现代社会,适合新世纪发展的需求,为了培养新世纪的建设人才,教育的改革已是势在必行。 在教育改革的路上,许多教育家与学者也在不断的探索和研究。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教育改革之路也一直在向前延伸,传统的“填鸭式”课程传授、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正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方式改进。过去教育只注重于知识的传授,而现代的教育则是注重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许多国家的教育家及教科文国际机构,也提出了要突破传统学校教育的狭隘、眼界,把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作为目标,把教育扩展到人的一生,成为每个人最基本的生存能力。 让课程改革顺应时代,顺应潮流,这是我们教育者共同肩负的责任,但无论教育如何改革,就我个人而言,以下两点是课改评价的关键: 一、古人有云:“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由此可见,古人在教育上对人的思想品德教育的注重,因此,在教育课程改革中,应该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重视学生人格的培养,有德才会有才,因此除了通过专门的道德课程外,还要通过各科的教学,充分挖掘教材中思想教育的因素,在进行教学中对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精神,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作为教师,更要以良好的道德风貌,

以身作则,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同时也要积极呼吁全社会,共同努力,共同合作,加强对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 二、注重能力的培养。在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能力是发展的关键。“读死书,死读书”的人已经不能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正在逐步的被社会所淘汰,一些知识与能力并存的新型人才在社会的发展与建设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因此,从小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与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关键。课堂上,在教学中,我们应把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放在一个特别重要的位置,同时,培养创造型人才,更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要具有创造性,精选精讲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有更多的时间自己钻研、探索新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力。 总之,我坚信,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在所有教育工作者、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在教育事业的道路上,在不断的改革与探索中,寻找到一条适合社会与历史发展的教育之路,培养出与时俱进的新型建设人才,相信我们教育事业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对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精)

对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一、新课程改革要改变的最迫切最重要的只有一点,那就是教师、家长乃至全社会的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思想观念是人们行为的先导,每一个大变革的时代,都是从思想观念方面开风气之先,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是这样,盛唐是这样,五四运动也是这样,观念变则行动变,行动变则成效显。现在要搞新课改,有些学校已经实施了六七年,但真正的教育的新时代并没有到来。我觉得全社会并没有形成一种办全新教育的思想,还是在穿新鞋走老路。教育还是教育者的事情,是校长的事情,是老师的事情,人们只是站在河岸边看水涨船高,看落水的人在里面扑腾挣扎,从而比比划划,横加指责。社会上的拜金狂潮、追星风云此起彼伏,节假日补习班热火朝天,风生水起。网吧丑恶,网络暴力、色情屡禁不止,校园周边安全隐患难以消除,学校大门紧闭,保安肃立,这样的环境怎能办开放的教育、创新的教育?新课改实施之前照例要举行各种形式的培训班,组织考察学习,但人们往往得到的是点石成金的金块,而非点石成金的手指头。校长们都在匆忙地展示自己的办学成果,但对怎样做却闭口不谈,或者谈得很少。德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我站在地面上步行,不在云端跳舞。”教育最主要的是行动而非研究。最近我们欣喜地看到,北京十一中学的李希贵校长倡导的“新学校行动研究”开始开花结果,我们期待着教育的大丰收。 二、教育最忌讳的是折腾,干扰,搞运动。中国人最大的爱好是搞运动,心里明白教育是慢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但大家都等不及,都迫不及待,领导想在自己短短的任期内出教育政绩,校长也想,老师也想,最后带动的学生家长乃至全社会都在轰轰烈烈地办教育,今天一个名词,明天一个花样,大家都学,结果东施效颦,邯郸学步,学到最后成了“四不像”。教育名词多,教育名人多,教育行为多,教育督查多,教育折腾多,真正办教育的一线老师茫然无措,只好等着在适当的时机鼓掌,叫好。均衡教育来了,我们办均衡教育,特色教育来了,我们办特色教育,现在全国上下都在呼喊教育家,于是校长和老师又纷纷出思想争当教育家,这样一个浮躁的时代怎能办好教育?怎能平心静气地教好学生?而且这样做的坏处是千校一面,千篇一律,名义上在办特色教育,结果大家都成为一样。理想的教育特色应该是“大家都不同,大家都很好”。理想的教育状态是社会很宽容地平静地等待教育自身的变化,教育内部很儒雅地很大气地传授知识,

少数民族预科班总结

少数民族预科班总结 为贯彻落实《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管理办法(试行)》(教民〔2005〕5号)的精神,推动少数民族预科办学向规范化、科学化发展,我院从2013年起开始招收少数民族预科学员。 2013年9月5日至2013年9月6日预科新生报到。我校预招收少数民族预科学生150人,理科生70人,文科生80人。实际报到人数133人,理科生64人,文科生69人。招生对象是贵州省少数民族学生。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举办民族预科班是加速民族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使之适应民族地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措施。 少数民族预科学员学习年限为一年,不注册正式学籍,经过一年预科班的学习,所修课程考核及格者,第二年正式转入本科学习,所修课程经补考后仍有课程不及格者,作退学处理。转入正式本科的学生从转正之日起计算入学时间。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依据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预科班的教学着重提高文化基础知识,重点教授汉语文、数学和英语三门主要基础课的学习,加强基本技能训练,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终身学习理念,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心等方面得到综合发展与提高,为下一步完成本科阶段的专业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预科教学在加强核心课程教学的前提下,突出英语与选修课的特色教学。通过加强英语听说学习,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通过开设丰富的选修课程,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拓宽知识视野,为专业选择提供雄厚的知识储备与多种发展空间。 少数民族预科学员的课程设置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 必修课:根据生源类别的不同,预科分设文科班和理科班两大类。文科班开设政治理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主要内容为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基础、中国文化概论、体育等七门必修课程;理科班开设政治理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主要内容为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物理、化学、生物、体育等九门必修课程。其中语文、数学、英语为主要基础课。 选修课:为培养学生多种兴趣、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增加专业选择空间而设置的弹性课程,预科期间要求学生必须选修至少3门课程并获得相应学分。选修课程为7门:汉口语、书法、社交礼仪、音乐赏析、美术赏析、心理健康、法律常识等。 文科班46学分(其中必修课学分42学分,选修课4学分);理科班49学分(其中必修课学分45学分,选修课4学分)

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新课程改革实施方 案

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按照国家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规划要求,我省将从今年秋季起,全面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为保证我校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工作的顺利进行,按照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市教育局有关文件精神要求,现结合学校的实际,制定《新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语文等十五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的通知》精神和《河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实验)》,立足我校实际,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努力构建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高中新课程体系,以全面提高素质教育水平,实现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跨越式发展,为培养和造就适应21世纪优秀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新课程实施基本目标和任务 (一)树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在实施的过程中,促进全体教职工努力学习新课程理论,认真研究新课标和新教材,并在实践中加强教学研究,树立新的课程理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探索高中新课程管理制度

大力开展以校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推进基于模块的课堂教学改革和教学方式转变。加强教学管理的研究,构建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和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 (三)探索新课程评价体系 建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发展性评价制度和教育教学水平检测体系;推进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充分发挥评价导向功能,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和教师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 (四)构建校本培训机制 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做好新课程实验的师资培训工作。认真组织教师学习《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各科“课程标准”,提供各种机会让教师参与国家、省、市组织的新课程培训,掌握高中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及《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基本特点,掌握相关学科“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及必修、选修模块的基本内容、教学实施的基本原则等。同时推进校本培训,实施以课例为载体,以问题为中心,以研讨为主要形式的培训活动,引导教师从教学中学习,在反思中进步。 (五)建立和不断完善校本管理制度 经过课程改革实验,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逐步建立适应新课程要求和本校实际的管理体系,开发多样化的

新课程评价的改革

新课程评价的改革 学生评价: 道德品质: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维护公德、关心集体、保护环境;自信、自尊、自强、自律、勤奋;能对个人的行为负责,表现出公民所应具有的社会责任感。 学习能力:有学习的愿望与兴趣,能承担起学习的责任;能运用各种学习策略来提高学习水平,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能把不同的学科知识联系救民于水火,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分析、解析问题,具有初步的探究与创新精神等。 交流与合作:能与他人一起确立目标,并努力去实现目标;尊重并理解他人的处境和观点,能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 个性与情感:对生活,学生有着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拥有自尊和自信;能积极乐观地对待挫折与困难,表现出勤奋、独立、自律、宽容和自强不息等优秀的个性品质、学科学习目标以各课程标准为依据。 教师评价: 职业道德: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积极上进,具有奉献精神,公正、诚恳、具有健康心态,和团队合作的团队精神。 了解学生、尊重学生:能全面了解、研究、评价学生;尊重学生,关注个体差异;鼓励全体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进行积极的师生互动,赢得学生的尊敬。 教师设计与实施:能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使之适合于学生的经验、兴趣、知识水平。理解力和其它能力发展的现状与要求;与学生共同创设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讨论、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选择利用校内外学习资源。 交流与反思:积极与学生、家长、校长、同事交流和沟通,能对自己地教育观念、教育教学进行反思,并制定改进计划。 此外,评价标准应用清楚、简炼,可测量的目标术语加以表述。 参考题 一、试述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实现哪些转变? 答案要点: 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必然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 教师角色的转变: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1)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2)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从教学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教师行为的变化: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二、简述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树立怎样的学生观? 答案要点: 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知识交流

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2001年9月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可以说是我国这一个时期幼儿园课程改革的结晶。它体现了幼儿园课程新理念,引导幼儿园课程逐渐从封闭走向开放,从预设走向生成,从关注课程的结果走向关注课程行进的过程,关注过程中幼儿的经验、兴趣的需要,使课程有了不确定性。它以现代的教育观念和科学理论为基础,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相一致,允许课程多元化和教法多样化,允许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园本课程三级并存,兼收并蓄,百花齐放。同时它确立了幼儿园课程改革指导思想、培养目标、组织实施及相关问题的评价等,给幼教工作者指明了实践和努力的方向。如何适应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需要,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这给幼儿园的教学研究提出了任务和挑战。 一、我园实践课程改革及其新变化 1、研究的目的是建立、改进和完善课程。 幼儿园的教研活动就是在研究课程的不断构建和完善中进行的。因此我园将建立、改进和完善课程作为教研的重点进行研究。在教研活动中,老师们共同讨论幼儿课程方案,研究主题活动的推进;在学期末的教研活动中大家分享实施课程的经验和体会,并对课程方案进行调整和完善。由于幼儿园教研目标明确,教研内容也就更加充实、有效,教研不再走形式,也不再枯燥乏味。 2、研究的起点是课程改革中的问题。 幼儿园教研就是要解决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的问题,研究的目的不是在验证某些理论假设,而是利用先进的理论,解决教育现实中的问题,反思和构建适合本园特点的园本课程。通过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促进了课程的深入发展。通过实践,教师们逐渐体会到,自己身边感到困惑的问题就是研究的内容,研究不再神秘,研究就在我们身边,将自己亲身体验到的感到困惑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才更有针对性,才能获得成效。 3、教师是课改的积极参与者和研究者。 转变教师的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形成新《纲要》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是课程改革成功关键所在。引导和鼓励教师从自己的日常教学、教育工作出发,找准课改的起点和切入点,从事教育的现场研究,案例分析,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不断的重新审视和调整,才能改变教育行为,提高教育水平,使避免唱高调,说空话,真正让课改落到实处,受到实效,使教师由课程忠实的执行者逐渐变为课程的开发者、建构者。 4、将农村资源优势纳入到课程中 农村幼儿园周边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如:花草树木,水土沙石、生产和生活经验等,将其纳入课程内,可使课程更加适合本地实际,使课程更贴近幼儿生活。我园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开展课程研究,自制大量符合农村幼儿园特色的教玩具,既方便课程的开展,又为学校节约资金。同时有计划地举行家长半日开放活动,使家长参与幼儿园课程的意识得到了增强,家长的教育素质也得到了提高。 园本课程的建设与实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作为一名幼教人更需要的是用踏实平和的心态来看待它,少些急功近利的思想,真正落实好课程的精神实质 二、问题与困难 1、客观条件制约着教师实施新《纲要》的理念 新的教育理念倡导幼儿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幼儿,要注重幼儿的个体差

新课程改革给我的思考

东方风来满眼春 ——新课程改革工作感悟 湖南省汨罗市新市镇中学校长:李世雄汨罗推行素质教育二十年来,在全国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我校作为一所农村初级中学,在高举素质教育大旗的同时,于2002年秋季启动了新课程改革,我校全体教师在积极学习、实践、探索的基础上领会了课改的精神实质,了解、经历、理解和认同课程改革的过程,克服了诸多矛盾,理顺了教与学、师与生等各种关系,以新课改推进学校工作的整体提高,形成了教师善教、学生乐学,师生积极探索、积极创新的教学氛围,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在此就个人的管理经历谈几点感受。 一、实施课改教师理念要更新 1、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是课程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力量,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课程实践效果。新课改能否顺利地进行,关键在于能否培养培训出一支能与新课程同行的“研究与发展”型教师队伍。教师除了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及技能外,还必须具备教育专业理论素养与实践技能。因此,教师要打破僵化、教条、陈旧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要成为富有创造性、自主性和实践性学习使命的教育者、研究者。具体到我校有以下做法,组织教师学习新

课改理念,每位教师都在认真学习的基础上写了若干关于新课程改革的心得体会,然后付诸于教学实践,探索出一条适应课改的符合实际的行之有效的新路子。 2、提倡行动研究,提升教师的创造性。 新课改的深入进行,课程的调整、重构与改造为教师的主体发展提供了一个平台。首先,学校与教师可以参与课程的选择,而不是被动接受上级的安排;其次,对于已选择的课程,教师也可以进行再造,通过对课程的改变、拓展、整合,以更好地适应学生水平和学校的情况。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自觉地展开课程研究,深化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提高教师对课程的驾驭能力。我们要求教师把教室当作自己的实验室,在教育实践中进行探索,将教学与科研相互统一,摸索出一套适合本校实际的主体性教育的经验。 教师的创造性另一个重要体现就是:走校本教研之路。让每一位教师在先进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专业的发展。我们的做法是以教研组为单位,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实际的校情为研究对象,实行过程管理从“教研室”—“教研组”—“备课组”—“教师”逐层指导和管理,设立教研奖金,按劳分配,按能分配,按业绩分配。 二、实施课改学生位置要定准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和学生管理最

课程与教学评价改革

新课程与教学评价改革一、改进课程评价的意义 人是如何认识自己的? 需要凭借外物(唐太宗: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他人的评价而获得关于自我的认识。那么,学生对来自教师的评价与来自一般人的评价有何差别呢? 教师评价对学生的影响更大。 ※接受评价的对象是成熟度较低,自我发展水平较低的学生。 ※师生关系中,教师是权威和社会代言人的角色。这样其评价更容易被学生及其家长接受。 ※每名教师身后都有一群学生,教师的评价容易形成一个相对一致的评价氛围,成为时刻影响学生成长的环境。 #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有文化方面的原因: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鼓励我们少说,不要说错。在我们教育方面,评价也有原因啊。我们向学生提问时,我们在干什么? #你回答问题,我利用这时间板书, #听他的答案与我们的是否一致。 我们没有关注他参与回答问题本身,没有关注他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我们只关注结论和结果。标准答案?真吗?哲学上,尼采:透视主义,在自然和社会面前,我们认识问题,在某种程度上都存在着盲人摸象的成分,我们不可能完全把握世界的本质,把握总是相对的。 学生回答后,我们怎么评价,得到的是不耐烦、否定的评价,长此以往,不参与。心理学实验:跳蚤实验,同样,教师的评价:“你不行,你还需要努力”就是那块玻璃。 在国务院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实施素质教育的四个核心要素和关键环节:加强德育工作,提高德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建立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基础教育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