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读本第二册古文知识梳理

高中语文读本第二册古文知识梳理
高中语文读本第二册古文知识梳理

高中语文读本第二册古文知识梳理

43谏逐客书

来邳豹、公孙支于晋。来:招来

移风易俗,民以殷盛。以:因此

举地千里。举;攻占

拔三川之地拔:攻取

包九夷包:包容,兼并。

使之西面事秦。西面:面朝西

功施(yì)到今。施:延续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内:接纳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致:达,得。

建翠凤之旗。建:树立。

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佳:美好,美丽。冶,妖冶,艳丽。窈窕,yào tiào,美好的样子。“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叩:敲击

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就:接近。这里使是取用的意思。

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方圆;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让:推辞,拒绝。就:成就。

44过秦论下

缮津关,据险塞,修甲兵而守之。修整好各地关隘,占据各地险要,整备下精良的武器装备,以保守这些地方。

关梁不阖。阖:关闭。

其势居然也。是它的地理形势所在才这样的。

且天下尝同心并立而攻秦矣。且:连词,况且。

安土息民以待其弊。弊:败,坏。

足己不问。骄傲自满,不请教别人。

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拂过:提出纠正错误的意见。拂:违背。

饰法设刑。饰。通“饬”,整顿。

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稷存。守:保持。附:靠近。

秦本末并失,故不能长。本末:治理国家的根本方针和采取的办法。

由是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统:统绪,纲纪。

野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世之师也。”

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所以君子治理国家,应该查看上古时代的办法,用现在的情况去证实它,以人事去检验它。验:考验,证实。参:检验。

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宜:适当,适宜。

45论贵粟疏

为开其资财之道也。为,因为。资,积蓄。资财,积聚财物。

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农,用如动词,从事农业生产,务农。

不农,则不地著。著于土,即不在一个地方定居。著,附着。

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不顾:不考虑。

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人情:指一般人的情况。

虽慈母不能保其子. 保:抚养,养育。

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务:使动用法,使……致力于。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趋利如水走下,四方亡择也。牧,牧养,这里指治理。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贵: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贵。

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长于时:按一定的时节生长起来。

聚于力:靠一定的人力积聚。

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私自:私人之间。

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政,通“征”,征税。

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jī)赢。牟取余利。奇,余物。赢,余财。

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损:减轻,减少。

46订鬼

非人死精神为之也。为:变成。

思念存想。思虑,想像。

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致:招致,造成。

何以效之?效:验证,证明。

用精至矣。用精:精神集中,专心。

自见异物也。自:自然。

则亦知夫病者所见非鬼也。则;那么,就。

妄见之也。妄:虚幻,不真实。

或泄于目。泄:表现。

同一实也。属于同样的情况。实:事实,情况。

47魏晋人士轶事四则

四望皎然。皎然:洁白光明的样子。

后遇于范豫章许。许:所,处。

范苦譬留之。苦譬:竭力说明。

遂不肯往。遂:到底,终于。

见遇于时。见:表被动。于,介词,引进主动者。

相识。认识我,相,表一方对另一方。

喜不怿(yì)而退。怿:高兴。

尽哀而返。发泄尽自己的悲哀才回来。

其书为世所重。重:推崇,看重。

48与子俨等疏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每以家弊。以:因为。

自量为己。量:估量,思量。

良独内愧。良:很。

日月遂往,机巧好疏,缅求在昔,眇然如何!随着时间的迁移,体智衰退,盛年之欢不可再来。好疏,很少。缅,远。在昔,往日,从前。眇然,渺茫的样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行,前一个“行”指行为、品行,后一个“行”是学习、实行。虽不能尔,至心尚之。尚:推崇。

49乌江自刎

项王军壁垓下。壁:安营驻扎。

于是项王乃悲歌忼慨。忼慨:激愤悲叹的样子。

问一田父,田父绐(dài)曰。绐:欺骗。

辟易数里。辟易:避开,让开。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创:创伤。

马童面之。面:通“偭”,背对着,难为情。何兴之暴也!暴:突然。

50.《苏武牧羊》

一、虚词

1.以

少以父任:因为

汉亦留之以相当:来,表目的

以货物与常:把

空以身膏草野:无实义,表修饰

前以降及物故:通“已”,已经

2.因

因厚赂单于:凭借

欲因此时降武:就

君因我降:凭借

3.乃

乃幽武置大窖中:就

4.并

兄弟并为郎:都

5.已

剑斩虞常已:完毕

二、实词

少以父任:职任

前后十余辈:批

汉亦留之以相当:抵当、抵偿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辈

武帝嘉其义:①赞许;②合理做法

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暗中

幸蒙其赏赐:希望

虞常生得:被活捉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审讯

收系张胜:逮捕并监禁

单于使使晓武:①派遣;②使者

会论虞常:判罪

复举剑拟之:比划

白单于:告诉、禀告

乃幽武置大窖中:禁闭

武卧啮雪:咬、嚼

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分别隔离

如惠语以让单于:责问

前以降及物故:死亡

三、词类活用

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名作动,用弓弩

以状语武:名作动,告诉

惠共止之:使动,使……止

单于状其节:形容词的意动,以……为状

空以身膏草野:名作动,做肥料、使……滋润肥美

单于愈益欲降之:使动,使……投降

天雨雪:名作动,下

武能网纺缴:名作动,结网

檠弓弩:名作动,用檠

四、通假字

蹈其背以出血:蹈通“搯”,轻轻敲打

畔主背亲:畔通“叛”

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的毡毯

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收藏

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51.《华佗》

虚词

实词

沛相陈硅举孝廉:推举

又精方药:处方

心解分剂:心里明白,这里的意思是“熟悉”

病亦应除:随即

当引某许:延伸

当须刳割者:开刀、剖开

便断肠湔洗:洗

缝腹膏摩:涂抹

或难其异:诘问

佗往省之:探望

嗜食而不得下:咽下

半身是生鱼脍也:细切的肉

词类活用

刘租针胃管:名作动,扎针

食当日减:名作状,一天天

见一人病咽塞:名作动,患……病

家人车载欲往就医:名作动,用车载

佗脉之:名作动,为……切脉

通假字

一名尃:尃通“敷”

病亦行差:差通“瘥”,病愈

府吏兒寻:兒通“倪”,姓

蒜齑大酢:酢通“醋”

立吐虵一枚:虵通“蛇”,这里指一种形状像蛇的怪虫52.《赤壁之战》

1.为

恐为操所先:被

此为长江之险:是

2.以

以济大事:来,表目的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让

何以言之:凭借

以实校之:按照

实词

此帝王之资也:凭借

儿子不协:和睦

与操有隙:嫌怨、感情上的裂痕

如有离违:背离

如其克谐:①能;②和谐,这里有圆满、顺利的意思肃径迎之:直接

肃宣权旨:说明,传达

何不按兵束甲:捆起

曹操之众远来疲敝:坏,这里是疲劳的意思

必蹶上将军:跌倒,这里是挫败的意思

成败之机:关键

与我共之矣:共有,动词

不如迎之:向……投降

肃追于宇下:屋檐

操当以肃还付乡党:交给

保为将军破之:保证

船、粮、战具俱办:齐备

卿能办之者诚决:对付

将兵与备并力逆操:迎击

盖以十舰著前:居于

词类活用

从吏卒:使动,使……随从

兵精足用:动作名,用器、物资

烟炎张天:名作动,布满

北军大坏:形作动,溃败

通假字

禽操:禽通“擒”

五万兵难卒合:卒通“猝”

烟炎张天:炎通“焰”,火焰

53.《与博昌父老书》

一、虚词

1.其

不其然也:句中语气词,表反问

载劳延想:助词

3.就

又闻移县就乐安故城:到

二、实词

云雨俄别:忽然

张学士溘从朝露:忽然

耆年宿德:德高望重的老人

不觉涕之无从也:泪水

追惟逝者:思念

事因情感:感发

讵忘情于怛化:①岂能;②死亡

颓墉四望:城墙

灵乌代谢:推移,运转

故每怀夙昔:往昔、旧时

以此劳怀:内心苦恼

三、词类活用

清芬虽远:形作名,清美芬芳的德政通假字

54.《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一、虚词

1.因

因驮黄糪人往:凭借

二、实词

故山殊可过:①很;②过访、游览与山僧饭讫而去:完

步仄径:狭窄的小路

白鸥矫翼:举

然是中有深趣矣:这里

三、词类活用

不一:名作动,一一叙述

通假字

55.《送宗判官归滑台序》

一、虚词

1.其

大丈夫其谁不有四方志:表反问语气2.岂

岂得忘此山水哉:怎么

二、实词

则仆与宗衮二年之间:自身谦词

辽敻若此:远

抑知己难遇:何况

略军城而南走:过

山水既尔:这样

三、词类活用

略军城而南走:名作状,向南

四、通假字

56.《送李愿归盘谷序》

一、虚词

1.是

是谷也:这个

2.而

泉甘而土肥:并且

列屋而闲居:表修饰

3.于

孰若无毁于其后:表被动

二、实词

罗弓矢:罗列

飘轻裾:衣襟

妒宠而负恃:①自负;②倚仗

争妍而取怜:比美

不可幸而致也:得到

美可茹:食

车服不维:维系、约束

黜陟不闻:①降;②升

触刑辟而诛戮:法

侥幸于万一:万分之一,比喻机会很少

维子之宫:是

三、词类活用

宅幽而势阻:名作动,居住

闻其言而壮之:形作动,认为……壮

维子之稼:名作动,种谷物

膏吾车兮秣吾马:①名作动,把油加在车轴上;②名作动,喂饲料四、通假字

才畯满前:畯通“俊”

秀外而惠中:惠通“慧”

高三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点

【篇一】高三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点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徒: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类,属) 2、出:其出人也远矣(超出) 二、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感也(受:通"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 三、一词多义 1、传: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解释经书的著作) 2、师: 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老师)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名作动,从师) 3、从: ①惑而不从师(动词,跟随)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介词,自) 4、也: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用于句中,舒缓语气,可不译) ②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句末语气词,轻微感叹,可译为"啊")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句末语气词,"呢") 5、则: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转折连词,却) ②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条件连词,就)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副词,表判断,译为"就是") 6、于: ①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比) ②而耻学于师(介词,向) ③不拘于时(介词,被) ④其皆出于此乎(介词,在) 7、乎: ①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译为"比") 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末语气词,反诘语气) 8、所以: 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用来,"以"作"用"讲,表凭借、手段)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原因,表原因) 四、词类活用 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意动用法,以……为耻) 2、吾从而师之(师:名作动,学习) 3、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形作名,圣人;愚:形作名,愚人)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名作动,学习) 5、孔子师郯子(师:名作动,拜师学习) 五、古今异义的词 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历年中考语文常考文言文知识梳理

历年中考语文常考文言文知识梳理第1篇公输 一、文学(文体)常识 墨子(约前468年-前376年),名翟,是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战国初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先秦诸子散文代表作家。墨家的基本思想主要有: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用、节葬。二、词语积累 1.通假字 (1)知而不争(通“诤”,谏诤,规劝。) (2)子墨子九距之(通“拒”,抵御。) (3)公输盘诎(通“屈”,理屈。) (4)已持臣守圉之器(通“御”,抵挡。) 2.词类活用 (1)吾义固不杀人(名词作动词,坚守道义。) (2)吾既已言之王矣(名词作动词,告诉。) (3)犀兕麋鹿满之(形容词作动词,充满。)

(4)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动词作名词,巧妙的方式。) (5)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名词作动词,入侵。) 3.古今异义 (1)子墨子起,再拜(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 (2)胡不见我于王(古义:为什么。今义:姓氏。) (3)荆之地方五千里(古义:土地方圆。今义:空间的一部分;部位。) (4)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古义:彩饰。今义:常指字和文章。) 4.一词多义 (1)为:①子墨子解带为城(作为。) ②夫子何命焉为(与“焉”合用,表示疑问语气。) ③必为有窃疾矣(是。) ④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前面的“为”:替;后面的“为”:制造。) (2)见:①见公输盘(动词,会见。) ②于是见公输盘(动词,召见。) ③胡不见我于王(引见。) ④子墨子见王(拜见。)

(3)类:①不可谓知类(事理。) ②为与此同类(种类。) (4)子:①子墨子闻之(前面的“子”,夫子,先生;后面的“子”,尊称。) ②愿借子杀之(子,您。) (5)说:①公输盘不说(高兴。) ②请说之(陈述,解释。) (6)然:①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这样。) ②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但是。) (7)于:①胡不见我于王(向。) ②今有人于此(在。) ③起于鲁(从。) (8)争:①争有所余(动词,争夺。) ②知而不争(通“诤”,谏诤。) (9)已:①然胡不已乎(停止。) ②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已经。) (10)而:①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连词,表承接。)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1—6册全)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1—6册全) 第一册 通假字 《烛之武退秦师》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勾践灭吴》 7.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知,通“执”,掌管 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率领。 9.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释其政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切磋。 13.无不铺也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14.无不歇也欼,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邹忌讽齐王纳谏》 16.徐公来,孰视之孰,通“熟”,仔细。今齐地方千里古:土地方圆;今:指某一区域。 《触龙说赵太后》 17.少益耆食耆,通“嗜”,喜爱 18.必勿使反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 19.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 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 2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劝学》 23.虽有槁暴有,通“又”,又,再。暴,通“曝”,晒。 2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才智。 25.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秋水》 26。泾流之大泾,通“径”,直。27.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过秦论》 28.合从缔交从,通“纵”。合从,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29.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困顿,失败。 30.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呵问。 31.始皇既没没,通“殁”,死。

必修一高中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

高中教材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 必修1 烛之武退秦师 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____同____)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 3.秦伯说,与郑人盟(____通____) 4.失其所与,不知(____通____) 答案 1.已矣 2.共供供给 3.说悦 4.知智 二、古今异义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古义: 今义:请客的主人。 2.行李 ..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3.微夫人 ..之力不及此 古义: 今义:对一般人的妻子的尊称。 答案 1.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2.出使的人。

3.那人,指秦穆公。 三、一词多义 1.微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②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③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 ④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⑤微风鼓浪() 答案①如果没有②暗暗地③稍微,略微④低贱,卑下⑤微小,轻微 2.若 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③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④若入前为寿() ⑤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答案①假如②好像③及,比得上④第二人称代词,你⑤形容词词尾,相当于“貌”“……的样子” 3.许 ①许君焦、瑕() ②杂然相许()

③问渠那得清如许() ④潭中鱼可百许头() ⑤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答案①答应,允许②赞许,赞同③这样,这般 ④表示大约的数量⑤处所,地方 4.鄙 ①越国以鄙远() ②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③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④鄙人不知忌讳() ⑤孔子鄙其小器() 答案①把……当做边邑②边界地方③庸俗,浅陋,鄙俗④鄙人,复合词,自称的谦辞⑤轻视 5.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敢以烦执事() ③越国以鄙远() ④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⑤以勇气闻于诸侯() ⑥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⑦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初中文言文知识梳理(词类活用)

【初中文言文知识梳理】 【一:字音】 (一)多音字 所谓多音字是指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音的字。一个汉字,读音不同还意味着词性不同、意义不同和用法不同。因此,好文言文中的多音字,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十分重要。 如:夫有读fú予观夫巴陵胜状若夫霪雨霏霏夫环而攻之有读fū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其夫呓语 间有读jiān 奉命于危难之间有读jiàn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遂与外人间隔同学们在的时候应该类整理 (二)异读字 所谓异读,是指一个字有两个以上的读法。文言文中的异读有三类:破音异读、假借异读、古音异读。 1、破音异读前人又叫“读破”“破音”。它是用改变字的通常读音来表示不同词性和意义的一种办法 如:王原音wáng 破音wàng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2、通假异读通假异读,是指在通假现象中,通假字要按本字的读音读。 如:孰为汝多知zhì乎知同智河曲智叟亡wú以应亡同无首尾长约八分有yòu奇有同又 3、古音异读所谓古音异读,是指古代的一些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姓氏等,因其专有,就有了固定性,从而发古音。 可汗kahán yān燕山吴广者,阳夏jiǎ人也,字叔。 【二:文言实词】 古汉语实词主要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他们有实在的意义,能单独回答。 (一)古今异义。在文言文中,有些古今相同时词,由于演变的结果,词的含义表现出以下几种差异: ①词义扩大。如“江”和“河”古时专指长江与黄河,现在泛指江河。 ②词义缩小。如“率妻子邑人来此境”中的妻子指的是妻子和儿子,现在专指男子的配偶。 ③词义转移。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古义指低微而鄙俗(即地位低见识浅),而现在是品德恶劣、不道德的意思。 ④词义交叉。如“怜”,古今意义都有怜悯的意思,但“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中的“怜”解释为爱怜比较适合文意。 古今异义的单音词集录汤郭寻(不久)走裙致词(对――说话)但(只

高中语文 文言文 知识大全(精编全面)

《高中文言文学练考导航》文言基础知识 实词 一、古今异义 有些古汉语词,字形和现代汉语词一样,但意义和用法发生了变化。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词义扩大。如“江”,原指长江;“河”,原指黄河。现在都泛指一般的江河。 2.词义缩小。如“臭”,原指气味,现在指坏气味。又如:俯仰、区区、谢、奄奄、窈窕、窃。 3.词义转移。指同一字形的词,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意义和用法不同的情况。如“去”,古义为“距离”“离开”。现在通用的意义是到某个地方去。又如“牺牲”,古义为祭祀用的牲畜,现在表示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又如:几何、赔偿、情话、形容、丈夫、颜色、慷慨、工巧、婚姻、下流、卑鄙,等等。 4.感情色彩变化。如“卑鄙”,古汉语中是中性词,“卑”指社会地位低;“鄙”指见识短浅。现在“卑鄙”指品质恶劣,变成贬义词。又如:逢迎、放纵、猖狂、爪牙。 5.单音节词多音化。要防止把文言中的两个单音词误认为白话中的一个双音节词。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中,夫:<代>那个。在现代汉语中“夫人”是“妻子”之意。 二、一词多义 这一部分是文言文词汇学习的重点。首先要弄清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 1.引申义。如“兵”的本义是兵器,引申出“士兵、军队、战争、军事”等义。 2.比喻义。如“蚓无爪牙之利”(《劝学》)中“爪牙”用的是本义,后比喻武士(中性)或得力的帮凶(贬)。如“谋臣与爪牙(武士)之士”(《勾践灭吴》)。 3.假借义。如“畔”的本义是田界,引申为路边、旁边。和“叛”同音,所以又被借用为“背叛”之意。如“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孟子》),就是“畔”的假借义。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把一个词的各个义项联系起来思考,从而增强理解和记忆的效果。 三、通假字 指文言文中有些音同或音近的字可互相通用或借用的现象。需要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认真积累常用通假字,注意体会通假的规律。 通假分三类:读音相同(如:反──返);声母相同(如:亡──无);韵母相同(如:见──现)。要读被通假的字的音。 四、词类活用 指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词性和语法功能的灵活用法,学习中应重视规律,减少死记硬背。 1.名词的活用。 (1)作动词(nv)。是名词的动词化。如“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刑:用刑)(《鸿门宴》)。 (2)作状语(n状)。名词放在动词前,起修饰动词的作用,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态度、方式、工具、处所、趋向等。如“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在早上;夕:在傍晚)(《烛之武退秦师》);“函.封之”(函:用匣子)(《荆轲刺秦王》);“吾得兄.事之”(兄:像对兄长一样)(《鸿门宴》)。 2.动词的活用。 作名词(vn)。即动词在句中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一般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如“追亡.逐北,伏尸百万”(亡:逃跑的士兵)(《过秦论》)。 3.形容词的活用。 (1)作名词(an)。用作名词的形容词,在句中表示具有这一性质状态的人或物,一般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语(名词)。如“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远:远方的土地)(《烛之武退秦师》) (2)作一般动词(av)。形容词带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如“素善.留侯张良”(善:交好)(《鸿门宴》)。 4.数词活用。 一般活用为动词、形容词。如“一”: 专一<形>:用心一.也(《劝学》) 统一<动>: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 视为一致<动>: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兰亭集序》) 全体,整体<名>: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5.使动、意动、对动、为动用法。 (1)使动用法(S)。 ①动词使动用法。动词作谓语时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使宾语发出的。意为“使(让)……做什么”。翻译时采用兼语形式。如“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负秦曲:使秦国承担理亏的后果)(《廉颇蔺相如列传》);“毕礼而归.之”(归之:使之归)(《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形容词使动用法。形容词带宾语,使宾语具有这个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臣请完.璧归赵”(完:使完好)(《廉颇蔺相如列传》);“今媪尊.长安君之位”(尊:使尊贵)(《触龙说赵太后》)。 ③名词使动用法。名词后带宾语,有“使宾语……”之意。如“既东封.郑”(封:使……成为边境。“封”本是名词,“边境”的意思)(《烛之武退秦师》)。

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高中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归纳 文学常识: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课后注释字词整理: 1、拜:用一定的礼节授与某种名位或官职。 2、上卿:战国时最高官衔。 3、闻:闻名,出名。 4、宦者令:宦官的头目。 5、舍人:随侍身边的亲近属官的通称。 6、和氏璧:用楚国人卞和发现的一块宝玉雕琢成的璧。 7、遗(wèi):使人遗赵王书(送给) 8、徒见欺:白白地受欺骗。见,被,表被动。 9、即:则、就。 10、患:忧虑、担心。 11、可使报秦者:可派去回复秦国的人。报,答复、回复。 12、窃计:私下里打算。窃,谦辞,私下,私自。 13、止:阻止。 14、语(yù):告诉。 15、境:赵国边境。16、幸于赵王:被赵王宠幸。于,介词,引出动作的施动者。 17:结于君:同您结交。 18:亡赵走燕:“亡于赵,走于燕”的省略句。从赵国逃跑,投靠到燕国。 19、束:捆绑。 20、肉袒伏斧质:赤身伏在斧质上,表示请罪。肉袒:把上身袒露出来。质:杀人时做垫用的砧板。 21、幸得脱:侥幸能够免罪。得:能够。脱:免。 22、宜:应该。 23、寡人:古代君王自称。 7、宜:宜可使(应该) 8、曲:曲在赵(理亏) 9、均:均之二策(权衡、比较) 10、必:王必无人(倘若,假如) 11、奏:相如奉璧奏秦王(呈献,进献) 12、却:相如因持璧却立(退后)

13、修敬: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整饰礼仪表示敬意) 14、倨(jū):礼节甚倨(傲慢) 15、谢: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道歉) 16、有司:召有司案图(官吏的通称) 17、决:决负约不偿城(必定) 18、径道:从径道亡(便道,小路) 19、间:间至赵矣(名作状,从小路) 20、拔: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攻下) 21、靡:左右皆靡(退却) 22、怿(yì):于是秦王不怿(高兴,喜悦) 23、已而:已而相如出(过了些时候) 24、望: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远远看见) 25、高义:徒慕君之高义也(高尚的品德) 26、孰与: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比……怎么样) 27、驽:相如虽驽(劣马,引申为愚劣,无能) 通假字 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予”通“与”,给予。 2.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质”通“锧”,砧板。 3.可予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4.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双手托着。 5.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国君听政的朝堂。 6.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查、察看。 7.设九宾礼于廷。“宾”通“傧”,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 8.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9.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10.为一击缶。“缶”通“缻”,盛酒浆的瓦器,秦人敲打盆缻作为唱歌时的节拍。 一词多义 于 ①君幸于赵王(介词,被) ②故燕王欲结于君(连词,同) 见 ①徒见欺(介词,被,受) ②大王见臣列观(动词,接见) 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 ②舍相如广成传舍(传舍:招待宾客的馆舍)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高中文言文知识梳理 第一册文言文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勾践灭吴》 7.南至于句无句,通“勾”。 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率领。 9.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释其政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切磋。 13.无不铺也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14.无不歇也欼,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古: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 今:比喻坏人的党羽。 6.将不可改于是矣古:对这种局面;今: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原野;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丈夫二十不取古:男子;今: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邹忌讽齐王纳谏》 16.徐公来,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9,今齐地方千里古:土地方圆;今:指某一区域。 《触龙说赵太后》 17.少益耆食耆,通“嗜”,喜爱。 18.必勿使反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 19.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 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2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劝学》 23.虽有槁暴有,通“又”,又,再。 暴,通“曝”,晒。 2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才智。 25.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秋水》 26。泾流之大泾,通“径”,直。 27.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 《过秦论》 28.合从缔交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 一.通假字(解释加点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__ __,________) 2.共.其乏困(通__ __,________) 3.秦伯说.(通__ __,________) 4.失其所与,不知.(通__ __,________) 5.今日往而不反.者(通__ __,_______ _) 6.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通_ ___,________) 7.秦王还.柱而走(通_ ___,_____ ___) 8.卒.起不意,尽失其度(通__ __,________) 9.距.关,毋内诸侯(通_ ___,_______ _) 10.要.项伯(通_ ___,________) 11.不敢倍.德(通__ __,_____ ___) 12.不可不蚤.来(通_ ___,________) 13.令将军与臣有郤(通__ __,________) 二.古今异义(解释加点字) 1.行.李.之往来(古义:________________)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________________) 3. 微夫人 ..之力不及此(古义:________________) 4.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古义:__________)5.持 千金之资币.物(古义:________________) 6.樊将军以穷困 ..来归丹(古义:__________) 7.樊 於期偏袒 ..执兵(古义:________________) 9. ..扼腕而进(古义:________________) 8.诸郎中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古义:________________) 10.断其左股.(古义:________________) 11.沛公居山东 ..(古义:________________)..时(古义:________________) 12.约为婚姻 1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古义:________________)..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14.将军战河北 三.词类活用(解释加点字) 1晋军.函陵()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3邻之厚.,君之薄.也() 4越国以鄙远.() 5朝济而夕.设版焉() 6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7函.封之() 8 又前.而为歌曰() 9 乃朝服 ..,设九宾() 10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11使使以闻.大王() 12 箕踞 ..以骂曰() 13 其人居远.() 14 皆白衣冠 ..以送之() 15 进兵北.略地() 16群臣怪.之() 17籍.吏民() 18范增数目.项王()

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总结梳理

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总结梳理 《氓》 ——诗经 1、通假字: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说,通脱,摆脱,脱身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泮,通畔,岸边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通吁,叹息。无,通勿,不要 匪来贸丝(匪通非,不是 将子无怒(无通毋,不要 2、古今异义: 泣涕涟涟(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三岁食贫(三岁,古义多年,今义三岁的年龄 送子涉淇(子:古:你今:孩子 将子无怒(将:古:请,希望今:将要;将军 总角之宴(宴:古:欢聚,快乐今:宴会 至于顿丘(至于:古:到达今:连词,说完一事,要说另一事时用至于3、词类活用: 夙兴夜寐(夙,夜: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夜晚 4、特殊句式: 秋以为期(宾语前置 5、一词多义 夙夙兴夜寐(早 夙夜忧叹(日 夙志已酬(素有的,旧有的 《采薇》

——诗经1、通假字: 岁亦莫止(莫通暮 彼路斯何(路通辂,大车 孔棘(棘通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尔通草字头尔,花盛开的样子 维常之华(华通花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常通棠,棠棣 2、古今异义 薇亦作止(止:古:句尾语气词今:停止 不遑启居(启:古:臂部离开脚后跟的叫启今:启发。 (居:古:臂部贴在小腿上叫居今:居住 岁亦阳止(阳:古:指农历十月今:阳光、太阳等 今我来思(思:古:语气词,无实意今:思考,想 3、词类活用 岂不日戒(日:名词作状语,每日、每天 雨雪霏霏(雨:名词作动词,降下《离骚》 ——屈原 1、通假字: 偭规矩而改错(错通措,施行 忳郁邑余侘傺兮(郁邑通郁悒,忧愁苦闷 何方圜之能周兮(圜通圆 芳菲其能弥章(章通彰,明显 进不入以离尤兮(离通罹,遭受 延伫乎吾将反(反通返,返回 2、古今异义; 怨灵修之浩荡兮(浩荡,古义荒唐,今义形容水势广阔而壮大偭规矩而改错(改错,古义改变措施,今义改正错误

必修一必修二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含答案)

必修一必修二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含答案)必修一第2单元文言文基础梳理 一、通假字(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1.夫晋,何厌之有____通____,____ 2.失其所与,不知____通____,____ 3.日以尽矣____通____,____ 4.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____通____,____ 5.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____通____,____ 6.荆轲奉樊於期头函____通____,____ 7.卒起不意____通____,____ 8.秦王还柱而走____通____,____ 9.要项伯____通____,____ 10.不敢倍德____通____,____ 11.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____通____,____ 12.令将军与臣有郤____通____,____ 自我校对 1.厌餍满足 2.知智明智,聪明,读zhì 3.以已已经 4.陵凌凌辱 5.振震震慑 6.奉捧捧着 7.卒猝仓促,突然,读cù 8.还环绕 9.要邀邀请10.倍背背叛11.蚤早早12.郤隙隔阂、嫌怨 二、文言实词 (一)写出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敢以烦执事 .. 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掌管某项事情(工作)的人,可作动词或名词 (2)若舍郑以为 ..①东道主 ...② ①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认为②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请客的主人 (3)行李 ..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4)樊将军以穷困 ..来归丹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物质上不富有 (5)可以 ..解燕国之患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可能,能够 (6)樊於期偏袒 ..扼腕而进曰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袒护 (7)终已不顾 ..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不考虑,不照顾 (8)诸郎中 ..执兵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中医医生 (9)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副词,很 (10)将军战河北 ..①,臣战河南 ..② ①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河北省 ②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河南省 (11)所以 ..遣将守关者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自我校对 (1)办事的官吏,此处是对对方的敬称(2)①

文言文知识整理

【定义】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 【翻译手段】 录: 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物名、度量衡单位、器具、数量词、庙号、谥号、特殊称谓、专门术语等专有名词,都可照原文抄录。此外,古今词义一致,如“山”、“火”、“车”、“问”、“逃”等,也无需翻译。 添: 在原文有省略的地方,增添必要的内容,使译文通顺、明确。如“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其中“抚尺”和“一下”之间缺一个动词“响”,翻译应加上。又如“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译文时,句前应加主语“王叔远”,“一”字之后应加量词“枚”。 释: 这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手段;运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语来解释古文中的单音节词语。对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的活用,用法多样的一些虚词等要特别注意,一定要联系上下文,选准它的确切解释。 理: 调整、理顺译文的词序。大多数文言词句的词语排列次序和现代汉语是一致,但也有一些文言句式,如“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原次序译作“苛酷的统治凶狠比老虎”,这不符合现代语习惯,应把“比老虎”调整到“凶狠”之前。 删: 有些词语仅有语法作用而无法译出的,可删去不译。如“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中的“夫”,“何陋之有”(《陋室铭》)中的“之”,“学而时习之”(《论语》)中的“而”都属于这一类。

缩: 文言文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将其意思凝缩。如:(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现代汉语中很难找到四种不同说法来译“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三个短句,在翻译时可凝缩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分类】 实词 如果掌握了文言文的常用实词,就可以算是基本上读懂了文言文。在文言文中,文言实词是主要的语言材料,也是我们阅读时遇到的较大障碍,而学习实词的难度比起学习虚词来又小得多。所以,有目的、有重点、有系统地积累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对学习文言文时很有帮助的。 那么,如何积累和掌握文言文中的常用实词呢基本步骤应该是:逐步积累,反复巩固,扩展延伸。同一个常用实词,在这篇课文复习到时,可以想一想其它课文中是否见过,如果其它课文中见过,再想一想,这篇课文和其它课文中出现的这同一个词用法是否相同。若用法相同,则巩固旧知识;若用法不同,看一看不同在哪里,有什么规律可循。用这种方法,既省时间,又见效果。 虚词 所谓虚词,就是指那些不能够单独成句,词汇意义又比较抽象,但能通过它把实词组织在一起,完成句子结构的词类。在文言文中,虚词的使用频率很高,用法灵活,因此要想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要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高中语文必修4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高中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文档贡献:smysl 《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归纳 通假字 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予”通“与”,给予。 2.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质”通“锧”,砧板。 3.可予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4.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双手托着。 5.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国君听政的朝堂。 6.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查、察看。 7.设九宾礼于廷。“宾”通“傧”,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 8.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9.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10.为一击缶。“缶”通“缻”,盛酒浆的瓦器,秦人敲打盆缻作为唱歌时的节拍。 一词多义 于 ①君幸于赵王(介词,被) ②故燕王欲结于君(连词,同) 见 ①徒见欺(介词,被,受) ②大王见臣列观(动词,接见) 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 ②舍相如广成传舍(传舍:招待宾客的馆舍) 负 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使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引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这里引申为调转) ④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拉引)

徒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 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幸 ①大王亦幸赦臣(幸好,幸而) ②而君幸于赵王(被...宠幸) ③则幸得脱矣(侥幸) 以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为) ⑥传以示美人及左右(连词,连接“传”与“示”) 欢 ①逆强秦之欢(欢心) ②绝秦赵之欢(交情) 顾 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回头) ②顾吾念之(只是) ③顾野有麦场(《狼》)(四面看) ④念父母,顾妻子(《报任安书》)(顾惜,怜惜) ⑤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反而) 必 ①其势必不敢留君(一定,必然) ②王必无人(如果) 因 ①相如因持璧却立(于是,就)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 ③不如因而厚遇之(趁此,由此) 传 ①廉颇蔺相如列传(一种文体) ②舍相如广成传(传舍,宾馆) ③传以示美人及左右(传递) ④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传颂) 从 ①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跟从) ②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 乃 ①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竟然) ②乃前曰(于是,就) ③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才) 孰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点梳理1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必修一)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必修一) 学习目标 1、了解《左传》《战国策》《史记》; 2、掌握三篇文章中出现的重点实词及其用法、虚词、特殊句式,举一反三; 3、熟悉作品,借鉴其人物塑造手法。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左传》 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原名为《左氏春秋》,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的作者,司马迁和班固都证明是左丘明,这是目前最为可信的史料。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左传》是一部集大成式的史学巨著。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长于记述战争,故有人称之为“相砍书”(相斫书),又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其声律兼有诗歌之美,言辞婉转,情理深入,描写入微,是中国最为优秀的史书之一。 《左传》中记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阶层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良医、商贾、娼优,也有宰竖、役人、盗贼、侠客等。各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彩多姿。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画长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面貌。 《战国策》 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第一部)又称《国策》。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公元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约12万字。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即策士〕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高中语文1—6册)】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第一册文言文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勾践灭吴》 7.南至于句无句,通“勾”。 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率领。 9.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释其政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切磋。 13.无不铺也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14.无不歇也欼,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古: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今:比喻坏人的党羽。 6.将不可改于是矣古:对这种局面;今:连词,表示后一事紧 接着前一事。 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原野;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丈夫二十不取古:男子;今: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 的丈夫。 《邹忌讽齐王纳谏》 16.徐公来,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9,今齐地方千里古:土地方圆;今:指某一区域。 《触龙说赵太后》 17.少益耆食耆,通“嗜”,喜爱。 18.必勿使反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 19.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 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22.涂有饿莩 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劝学》 23.虽有槁暴有,通“又”,又,再。 暴,通“曝”,晒。 2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才智。 25.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秋水》 26。泾流之大泾,通“径”,直。 27.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 《过秦论》 28.合从缔交 从,通“纵”。合从,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29.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困顿,失败。 30.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呵问。 31.始皇既没没,通“殁”,死。 32.而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兴起。 33.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影子。 《鸿门宴》 34.距关距,通“拒”,把守。 35.毋内诸侯内,通“纳”,接纳,使进来。 36.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37.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背叛。 38.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39.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嫌怨,隔阂。 40.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4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兰亭集序》 42.虽趣舍万殊趣,通“趋”,往,取。 43.亦由今之视昔由,通“犹”,犹如,如同。 《归去来兮辞》 44.景翳翳以将入景,通“影”,日光。 45.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为什么。 古今异义 《烛之武退秦师》 《勾践灭吴》 《邹忌讽齐王纳谏》 《触龙说赵太后》 10.太后明谓左右 古:近臣、属下、侍奉在身边的人员等;今:左和右两方 面,或用在数目字后面表示概数。 11.年几何矣 古:多少;今:指数学的一门学科。 12,至于赵之为赵 古:是动词“至”与介词“于”的连用,译为“到,上推到”; 今: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外提起一事。 《季氏将伐颛臾》 13.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古:把……当做,让……做;今:认为。 14.是社稷之臣也 古:此,这,代词;今 15.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古:诸侯的封地称今:“国” 指国家, 《寡人之于国也》 16.河内凶古:谷物收成不好, 17.弃甲曳兵而走 古:跑,逃跑;今:行 18.是使民养生丧死无,古:供养活着的人; 《劝学》 19.金就砺则利 古:指金属制的刀剑 20.君子博学而日参省古:验, 检查;今:探; 2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古:安置,安身;今:某人 某事物上。 《过秦论》 2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古:崤山以东,即东: 《鸿门宴》 23.约为婚姻古:结成亲家;今:指 24.所以遣将守关者古……的原因;今: 25.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古:意外的变故;今: 26.将军战河北古:黄河以北;今:河北省 27.臣战河南古:黄河以南;今:河南省 28.如今人方为刀俎,我古:鱼和肉,指被欺凌 29.再拜献大王足下古:两次;今:又一次 《兰亭集序》 30.列坐其次

必修二文言文知识点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知识清单(二) ——《语文②》第三单元 单元说明:高中《语文②》第三单元是古代山水游记单元,有《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3篇古文。 一、成语 1.崇山峻岭:高大陡峭的山岭。 2.天朗气清:天空晴朗,空气清新。 3.游目骋怀:骋,放开,敞开。纵展眼力,开畅胸怀。 4.放浪形骸:放浪,放纵,无拘束。形骸,身体,形体。不受约束,自由放纵地生活。 5.情随事迁: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6.感慨系之:感慨随着产生。 7.俯仰之间:俯仰,一俯一仰之间,表时间短暂。形容时间极短。 8.如泣如诉:好像在哭泣,又好像在诉说。形容声音凄切、悲苦。 9.余音袅袅:形容声音绵延不绝。 10.不绝如缕:绝,断。缕:细线。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形容声音细微悠长或局面危急。 11.正襟危坐:危,端正。整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12.遗世独立:超然独立于世俗之外。 13.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比喻非常渺小。 14.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形容多而丰富,用不完。 15.杯盘狼藉:杯盘等放得乱七八糟,形容宴饮后桌上凌乱的样子。 二、通假字 1.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面对面 2.虽趣舍万殊“趣”通“取”,趋向,取向 3.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 4.山川相缪“缪”通“缭”,盘绕 5.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三、古今异义词 1.列坐其次 今义:次第较后,第二(用于排列事项)古义:它的旁边 2.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古义:表原因的复音虚词,……的原因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3.白露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4.凌万顷之茫然

孔雀东南飞文言文知识整理

《孔雀东南飞》通假字 【终老不复取】取,通“娶”,娶妻 【箱帘六七十】帘,通“奁”,女子梳妆用的镜匣 【蒲苇纫如丝】纫,通“韧”,柔韧 【府吏见丁宁】“丁宁”通“叮咛” 【儿今日冥冥】“冥冥”通“暝暝”,日落 【奄奄黄昏后】“奄”通“晻”,阴暗不明 【合葬华山傍】“傍”通“旁”,旁边 《孔雀东南飞》多义词辨析【相】 1、互相: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原《离骚》) 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 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2、偏指一方,可译为“你”、“他”、“我”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我) 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我) 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我)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你)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你) 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你)

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你) 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她) 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他,指县令的公子) 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他,指太守的公子) 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他,指府吏) 3、相貌,福相: 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 【谢】 1、推辞,谢绝: 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 2、辞别: 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谢家事夫婿,中道还兄门 3、告诉: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见】 1、看见,看到: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陶渊明《桃花源记》)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诗经·氓》) 2、见面: 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 3、表示被动,相当于“被”: 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 4、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可译为“我”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 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 句尾连用的。 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 禅山记》)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 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刿论战》) 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2.用副词“乃”“则”“即”“皆”等表判断。 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即今之全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例如: 刘备天下枭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 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