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历史通用版岳麓版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

英国 美国 法国 德国 政体 君主立宪 总统共和 民主共和 共和制(专制) 特点 责任内阁 三权分立 过程曲折 专制、军国主义 纲领文件 《权利法案》 《1788宪法》 《人权宣言》 —— 领导者 —— 杰斐逊 —— 俾斯麦 元首 女王 总统 总统 总统 实权掌握者

首相

总统

总统

宰相

(此表非常重要)

英国

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1215年《大宪章》:限制王权、法律至上,逐渐形成召开议会决定重大事宜的制度。

2.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3.1688光荣革命(标志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

4.1689《权利法案》

内容:确立了议会主权,限制王权。

影响:标志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5.君主立宪的意义:

(1)统治方式从人治转向法治。

(2)英国社会从此进入了长期稳定发展的时期。 6.君主立宪制的三大进步性。

(1)国家统治方式上:结束了封建专制制度,开启了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2)政治斗争形式上:议会政治使政治斗争有序进行,维持社会稳定。 (3)历史发展趋势上:巩固资产阶级在英国的统治,对世界各国影响深远。 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 形成过程:

①“光荣革命”后,国王逐渐退出内阁,成为“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 ②内阁承担实际行政职责,其权力和重要性也随之加强。

③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任内阁首相。 ④19世纪中期,两党制发展,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上台组阁。

(2)基本原则

① 行使行政权,内阁首相和成员对议会负责 【易错提醒】1689年英国通过《权利法

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国王权力受到

议会制约,但仍有较大的行政权,可以

领导政府和内阁,直至责任内阁制确立

后英王才开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③两党轮替制,多数党的领袖负责组织内阁

三、民主化趋势:1832年议会改革法,扩大的选举范围,确保资产阶级民主正体稳定和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四、英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特点。

(1)连续性。近现代的国家机构和政治制度几乎都是从中世纪继承下来的。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从英王内阁到责任内阁制。

(2)渐进性。如英国君主立宪制在17世纪末形成,以后逐渐发展完善。

(3)创新性。如内阁本是国王召集的咨询机构,革命后内阁逐渐独立行事,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责任内阁制。

【知识点拨】在责任内阁制下,英国议会与政府的

关系是如何体现的?

答案:政府(内阁)由议会选举产生,并对议会负责。议会对内阁进行监督,可以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可以解散议会。

【知识点拨】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1)是君主制、民主制与贵族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

(2)国王是元首,“统而不治”,是国家象征。

国家的权力中心在议会,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

【知识点拨】英国内阁制PK中国明朝内

阁。

(1)工作流程:①明朝内阁:皇帝授意→内

阁票拟→皇帝批红→付诸实施。②英国内

阁:内阁提案→议会审批→首相签署→元

首颁布。

(2)实质上:①明朝内阁是封建专制统治下

的产物,虽然部分地牵制皇权,但其仍然

是独裁政治的一种形式。②英国内阁是近

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典型,实行分权

原则,保证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的实观。

美国

一、联邦宪法的制定

背景:松散的州际联盟弊端暴露

制定: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制定了《1787宪法》

原则:中央集权原则;分权制衡原则;民主原则

发展:1789年制定出宪法的前10条修正案

二、联邦制的巩固

1. 1787年联邦宪法颁布后,美国建立了联邦制国家,政体为资产阶级总统共和制,但州权主义观念仍很活跃。

2. 内战结束后,美国宪法修正案进一步肯定了联邦法律的至上性和国家的统一,巩固了联邦的统一。

三、两党制的形成和发展

1.两党制成为美国分权制衡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美国的两党有其截然不同的历史传统和基本群众;

3.两党操纵着美国生活的政治选举。

法国

一、共和国的建立

1.法国大革命

①1789年法国制宪议会通过《人权宣言》

②1791年9月,制宪议会颁布1791年宪法,规定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

2.第一共和国的建立:1792年9月,国民大会宣布法国为共和国

二、政体的曲折发展

1.1804年,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2.1848年,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成立

3.1852年,路易·波拿巴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

三、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

1875年1月,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法国为共和国,标志着法国共和政体的最终建立。

!!!学习建议:法国政体的确立非常曲折但同时又是考试重点一定要多加记忆!!!

德国

一、德意志国家的统一:

1.统一的背景:德意志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使德意志境内各地经济连成一体

2.统一的方式:王朝战争

3.统一的标志:1871年德意志帝国的成立

4.统一的意义:结束割据局面,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使德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二、德意志帝国的统治特点

1.德意志帝国宪法带有浓厚专制色彩的帝国宪法正式颁布

2.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三、“没有共和主义者的共和国”

1. 一战后,德意志帝国覆灭

2. 1919年8月,魏玛共和国建立(没有共和主义者的共和国)

3. 20世纪30年代德国建立起法西斯专政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一、鸦片战争

目的:打开中国市场、扭转贸易逆差

1839年虎门销烟

1840年6月,英国以虎门销烟为借口发动战争

1842年,中国战败,签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3.影响:使中国领土、主权不完整;中国被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年,英法为了扩大在华利益联合发动战争,中国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三、清政府的变化

2.思想:官员出现了林则徐、魏源等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新思潮;奕訢、张之洞等人发起的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洋务运动。

四、太平天国

一、运动的兴起

1.背景:人祸(外国侵略者及清政府给人民造成极大痛苦)、天灾(自然灾害)

2.准备: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

3.开始:1851年金田起义

二、太平天国的全盛(1856年)

全盛时期的事件:

1.定都天京(正式建立政权与清政府对峙)

2.北伐西征(军事全盛)

3.《天朝田亩制度》

目的:建立四同社会

评价:进步性(表达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要求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局限性(没有真正实行过,因为一没有安定的环境,

最主要是绝对平均主义,违背了历史发展规律,是空想,根本无法实施。

二、天国的衰败

1.天京变乱(由盛转衰)

2.重建领导核心

3.天京陷落(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4.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⑴它扫荡了王朝秩序,冲击了旧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

⑵它表达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提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发展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资政新篇》;

(3)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势力。

三、中日甲午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

一、甲午中日战争

1、原因:A、日本走向资本主义,形成侵略朝鲜、夺取东北、占领中国、征服世界的扩张政策。B、朝鲜东学党起义,日本以“朝

鲜改革案”纠缠

2、过程:丰岛海战—黄海决战 1894年

3、结果:《马关条约》 1895

4、影响:A、《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后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列强势力深入内地;严重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清政府

被迫大举外债。

B、宣告洋务运动破产,中华民族危机严重。

C、极大刺激西方列强。“三国干涉还辽”,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开始军事改革。

E、中国各界救亡图存。

二、义和团运动

1、起因:A、帝国主义侵略,民族危机加深。

B、19世纪末反洋教斗争迅速发展。

2、口号:“扶清灭洋”

3、清政府政策:镇压—招抚—镇压

4、影响:义和团体现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推动了清政府的改革。

三、八国联军侵华

1、原因:A、根本原因:帝国主义瓜分中国。

B、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维护在华利益。

2、过程:A、1900年,列强组织八国联军,在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的率领下从天津进犯北京。B、慈禧太后携光绪逃往西安,发

布“剿匪谕旨”。

3、结果:1901年签定《辛丑条约》

4、影响:《辛丑条约》是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巨额赔款加重苦难,使馆区成为侵华大本营。

五、辛亥革命

一、背景:

1、社会背景:帝国主义侵略,民族危机加深。

2、组织基础:A、兴中会 1894 檀香山标志兴起。

B、同盟会 1905东京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3、主张“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发展为三民主义

二、爆发:武昌起义 1911年

2、影响:武昌起义使清王朝统治土崩瓦解。

三、高潮:

1、中华民国建立:

A、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五色旗为国旗。

B、颁布〈〈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在民、平等自由,三权分立。是近代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

C、名义上为中央政府,但并没有实现真正统一。

2、1912年,宣统帝下诏退位,260多年的清王朝统治结束,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四、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大权在握;立宪党和旧官僚的支持。

五、意义: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创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四、五四运动

背景

1、一战后,日本加快侵略中国的步伐。1915年日置益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2、民族矛盾:1918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3、根本原因:阶级矛盾。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过程

1、爆发:1919年五月四日,北京学生游行

2、高潮:上海“三罢”

3、初步胜利:

A 罢免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职务。

B 中国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C 释放被捕学生。

历史意义:

1.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2.五四运动是一场传播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

3.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第五单元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一、马克思主义

一、空想社会主义代表: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英国的欧文

A、圣西门主张实行实业制度,是“工业社会最早的预言家”。

B、傅立叶和欧文主张建立合作组织。

二、《共产党宣言》 1848年

三、内容:

①《宣言》肯定了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的积极作用

②《宣言》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崩溃的秘密

③《宣言》宣告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

④《宣言》昭示了未来共产主义的原则

三、意义:

《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进行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发展起来。

二、巴黎公社

1871年3月18日凌晨,革命开始。

2、措施:

①政权建设:废除旧军队、旧警察,取消资产阶级的法庭和议会,代之以国民自卫军,并建立工人阶级自己的治安、司法和立法

机构。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任何公职人员的薪金不得超过一个熟练工人的工资。

②在社会经济方面:没收逃往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实行八小时工作制。

③公社还通过了其他方面的改革法令,如用世俗教育全面代替宗教教育、实行义务教育等。

3、经验教训:

①教训:公社没有接管法兰西银行,也没有同外省的革命者取得联系,更没有能发动广大农民。

②经验:这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巴黎公社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

说。他的经验教训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宝贵财产。公社战士在同强大敌人战斗时表现出的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将永垂史册。

二、俄国十月革命

二月革命: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建立自己的权力机关工兵代表苏维埃。

《四月提纲》:临时政府没有满足人民要求,继续参战。列宁回国发表《四月提纲》,出俄国无产阶级要夺取政权,实现社会主义革命,通过无产阶级政权去实行土地改革,并提出退出战争。《四月提纲》成为布尔什维克党的纲领。

七月事件:7月,临时政府使用武力镇压革命,布尔什维克确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越来越多的地方苏维埃政权的领导权转到布尔什维克党手中,起义时机日渐成熟了。

十月革命:11月6日,彼得格勒工人士兵发动起义,推翻临时政府。

在攻打冬宫的战斗中,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开幕。大会宣布一切权力转

归工兵代表苏维埃,通过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选举、批准了新政府——

人民委员会的组成。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和平法令》宣布俄国退出帝

国主义战争;《土地法令》宣布立即无偿没收地主土地,把土地及生产工具分给劳动

者使用。

意义: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它成功的将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实践。

它使经济文化并不发达的俄国,在短时间内摆脱了封建残余的束缚和剥削阶级的统治,建立起新型的无产阶级专政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十月革命的胜利,给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展示了一条崭新的寻求解放的道

路。

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南陈北李(南方陈独秀北方李大钊)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①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召开。出席大会的有毛泽东、董必武、张国焘、李达等13人,代表全国五十多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等也出席。一大通过了党的纲领规定,党的名称是中国共产党;党的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废除私有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大会还选举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张国焘负责组织工作,李达负责宣传工作。

②1922年,中共二大上,党现阶段的奋斗目标修改为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军阀。认清了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中国革命性质是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在全国人民面前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五、新民主主义革命

1、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年——1927年)

A 国民党一大:1924年1月。大会对俄三民主义重新解释,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

B 北伐失败:北伐胜利进军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基础,帝国主义国家联合起来干涉中国革命,并在革命队伍里寻找新的代理人。

C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反革命政变。

D 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发动反革命政变。国民大革命运动失败。

2、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

①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等人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这次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建立人民军队的开始。

②井冈山的斗争:

A 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湘鄂边秋收起义。

B 1927年10月,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创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就是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正确道路的开端,中国革命的策略从此发生了转变。

③长征:

A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错误的领导,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北上长征。

B 1935年1月,召开遵义会议,纠正了错误的军事路线,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C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以延安为中心,建立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

3、抗日战争时期:

防御阶段(1937、7——1938、10):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相持阶段(1938、10——1945、8):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召开的中共七大,号召全党为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联合政府而奋斗,为争取抗战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作了重要准备。

反攻阶段:(1945、8)

4、解放战争时期:

1945年8月底,毛泽东赴重庆谈判。双方于10月10日签署了《双十协定》

武装斗争阶段:(1946、6——1949、9):

①1946年6月底,中共经过8个月的作战,共歼敌71万余人,至1945年2月,国民党全面进攻不得不停止。

②全面进攻失败后,蒋介石发动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中共采取避敌主义、诱敌深入,然后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方针,粉碎了重点进攻。

③1947年6月,中共转入战略反攻。

④1948年秋,解放军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三大战役使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⑤1949年4月,国共和谈破裂,4月21日,发动渡江战役,23日解放南京,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结束,从此揭开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新篇章。

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建立

一、新中国的建立

1、准备:1949.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主要任务是讨论建立新中国的事宜。

2、开国大典:1949.10.1

3、性质特色: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

4、意义:开创了中国历史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二、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性质:1954年宪法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意义:

A、加强人民民主专政,巩固革命建设成果。

B、反映过渡时期要求,反映建设社会主义的愿望。

C、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奠定基础。

D、1957年初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初步确立。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54年宪法确立

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趋于停顿;文革时名存实亡;新时期恢复发展。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

1954年宪法确立;1956年,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遭到破坏;文革时陷于瘫痪;文革后恢复

1982年,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

基本组织:政治协商会议

主要形式:政治协商。

职能的变化:建国初,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后成为

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

五、民族区域自治

1、基本内容: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2、法律保障:《共同纲领》规定

1954年宪法更明确规定。

3、自治区的建立: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

六、中国社会主义曲折发展

文革的根本原因:极“左”思潮

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

1、平反冤假错案首要环节胡耀邦主持

2、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协制度。

3、法制建设加快:

A、颁布1982年宪法逐步建成完备的法律体系。

B、1989《行政诉讼法》;1999《行政复议法》。

C、1997年十五大将“以法治国”确定为政治改革重点;

1999年将“以法治国”写入宪法。

1、地位:直接选举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基础的一环。

2、法律保障: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3、村民自治: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4、意义:贯彻了“依法治国”的精神,保障了群众的民主权利。

七、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一、一国两制

1九条方针:1981年,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提出和平统一祖国的九条方针。

2一国两制:80年代,邓小平全面阐述一国两制的深刻含义: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主体是社会主义,台湾、香港和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两种制度长期并存,是祖国统一的必经之路。

3 宪法保障:1982年宪法正式确立: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上,正式成为祖国统一大业的方针

二香港、澳门回归

香港回归:1997、7、1日回归。

澳门回归:1999年10月20日回归

三、海峡两岸关系新发展

1、1979年,徐向前宣布停止炮击金门,实现真正停火

2、三通限制放宽

3、形成“九二共识”:即一个中国

5、提出八项主张

6、十六大报告再次强调

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到世界

一、“冷战”的兴起

(1)政治:杜鲁门主义出台:1947年,杜鲁门公开宣称与苏联和社会主义对抗,标志冷战正式开始。从此出现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峙。

(2)经济:马歇尔计划:即1948年提出援助西欧的“欧洲复兴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苏联成立“经互会”对抗。(3)军事:为遏制苏联,加强对西欧控制,1949年成立北约。为对抗北约,1955年苏联和东欧民主国家成立华约组织。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全面对峙,标志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

影响:

A美苏“冷战“关系压倒其他国际关系,世界被分裂为两部分

B两个超级大国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世界处于毁灭性核战争威胁下。

C两大集团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

D两国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破坏世界和平。

冷战中的“热战”

1、侵朝战争

2、侵越战争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

一、欧共体的形成

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共同体合并为欧共体

建立关税同盟、实行共同的农业政策、建立欧洲货币体系,加强科技合作

4、影响:

A西欧经济发展,实力增强

B在经济上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

C政治上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D美国霸权地位削弱,调整对欧政策

三、日本成为经济大国

3、影响:

A 向美国一边倒变为日美为核心的全方位外交

B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经济多极化挑战美国霸权。冲击两极格局。

四、不结盟运动兴起

成立:1961年,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的宗旨,标志不结盟运动诞生。

主张:不是消极中立而是积极反对殖民、霸权主义,主张用和平代替冷战,实行全面裁军。

影响:标志第三世界以独立力量登上国际舞台,加上社会主义阵营瓦解,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地位恢复,共同构成多极化趋势。

建国初期

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三大政策成为新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

成就:

(1)第一年与17国建交

(2)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问题的基本准则

(3)日内瓦会议:1954年第一次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提高了新中国的声誉

(4)1955年亚非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70年代成就:

(1)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1971年第26届联大通过。

(2)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年,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署《联合公报》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3)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田中角荣访问中国,签订《联合声明》

(4)出现与中国建交热潮

三、新时期外交

1、经济交流:原则:平等互利,形式多样,讲求实效,共同发展

(1)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

(2)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90年代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20XX年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3)维护世界和平

六、跨世纪的世界格局(了解即可)

一、两极格局瓦解

1991年“8、19事件”成为解体催化剂

同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最终瓦解

2、东欧剧变:向西方靠拢。1990年德国统一。1991经互会和华约解散,苏联在欧体系崩溃。

二、世界局势

1、主流——缓和:两极瓦解,结束两大集团对峙,军事竞赛减弱,总体趋势缓和,和平发展成为主流。

2、并存——动荡

A打破原有力量平衡,民族宗教领土矛盾暴露

B美国力图主导世界,霸权主义恐怖活动威胁和平

C 1999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南联盟。是北约首次未经联合国授权,向主权国家采取军事行动

二、多极化趋势:一超多强

1、特点:

A新的格局尚未形成,新旧格局交替时期

B美国唯一超级大国,试图建立单极世界

C多种政治力量不断发展,多极趋势日益明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