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孝心故事

我的孝心故事
我的孝心故事

我的孝心故事

我叫×,今年10岁,聚贤小学五年级2班的学生。从小到大,我的父母都很疼我爱我,一家人相亲相爱。因为爸爸常年在外工作,所以对我的管教重任就落在了妈妈的肩上。为了照顾我陪伴我成长,她辞去了一份非常好的工作,当起了全职妈妈。

去年,我升读五年级了,妈妈觉得我可以学会独立自主了,就坚持要去找一份工作。起初我和爸爸都不同意,不愿意妈妈这么劳累。可是妈妈却坚持要去,我和爸爸只好妥协了。

自从妈妈出去工作,每天下班回到家都疲惫不堪,却顾不上休息又要给我做饭,我心痛不已,却又帮不上忙。为了分担妈妈的压力,我开始密谋学做饭。一边趁妈妈做饭的时候偷师,一面开始收看美味厨房、舌尖上的中国等与烹饪有关的节目,并认真做好笔记。一切准备就绪,就等机会的到来。那天正好学校放假,妈妈像平时一样早早地起了床,给我准备好早餐,便出门工作了。我醒来后,看着桌子上的早餐,心中感动不已,于是,我萌生了一个念头——从今天起我要为妈妈做饭吃。我先翻阅笔记看菜谱,决定做妈妈喜欢的红烧鲫鱼和水煮牛肉。从来没有进过市场的我,在市场转悠了半天,看着琳琅满目的菜,我却忘记了该买什么菜,买多少?顿时有了打退堂鼓的念头,但一想到能为妈妈做点事,又马上行动起来,凭直觉买了一斤牛肉和一条鲤鱼就匆匆回家。

回到家,我先温习了一下笔记上做红烧鲤鱼和水煮牛肉的方法和步骤,然后开始动手做起来,洗菜、切肉、调味……这些看起来如此

简单的事情,对我这个平时只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公主来说却是超乎想象的难题,我把笔记放在灶台上,边看边做,经过2个多小时的努力,终于做好了我人生中的第一顿饭:红烧鲤鱼、水煮牛肉和清水菜心,一切准备就绪,妈妈也回来了,看着一桌的饭菜,她惊讶不已。当知道是我的杰作,她更是开心的笑了。看着妈妈开心地吃着我做的饭菜,我的心里也是暖暖的。一顿饭、一杯热茶、一声问好……也许这样的事非常的平凡和普通,但,这是现阶段我们孝敬父母的最好行动!我的故事讲完了,谢谢大家!

孝心小故事 孝顺小故事

孝心小故事孝顺小故事 有这样一个儿子,她就是个大款,母亲老了,牙齿全坏掉了,于就是她开车带着母亲去镶牙,一进牙科诊所,医生开始推销她们的假牙,可母亲却要了最便宜的那种。 医生不甘就此罢休,她一边瞧着大款儿子,一边耐心地给她们比交好牙与差牙的本质不同。可令医生非常失望的就是,这个瞧就是大款的儿子却无动于衷,只顾着自己打电话抽雪茄,根本就不理会她。 医生拗不过母亲,同意了她的要求。 这时,母亲颤颤悠悠地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布包,一层一层打开,拿出钱交了押金,一周后来镶牙。两人走后,诊所里的人就开始大骂这个大款儿子,说她衣冠楚楚,吸的就是上等的雪茄,可却不舍得话钱给母亲镶一副好牙。 正当她们义愤镇时,不想大款儿子又回来了,她说:“医生,麻烦您给我母亲镶最好的烤瓷牙,费用我来出多少钱都无所谓。不过您千万不要告诉她实情,我母亲就是个非常节俭的人,我不想她不高兴。 这样的孝心,这样的孝顺,这样的爱就是不要回报的。 短篇小故事二 我上床的时候就是晚上11点,窗户外面下着小雪。我缩到被子里面,拿起闹钟,发现闹钟停了,我忘买电池了。天这么冷,我不愿意再起来。我就给妈妈打了个长途电话: "妈,我闹钟没电池了,明天还要去公司开会,要赶早,您六点的时候给我个电话叫我起床吧。"妈妈在那头的声音有点哑,可能已经睡了,

她说:"好,乖。" 电话响的时候我在做一个美梦,外面的天黑黑的。妈妈在那边说:"小桔您快起床,今天要开会的。"我抬手瞧表,才五点四十。我不耐烦地叫起来,"我不就是叫您六点不?我还想多睡一会儿呢,被您搅了!"妈妈在那头突然不说话了,我挂了电话。 起来梳洗好,出门。天气真冷啊,漫天的雪,天地间茫茫一片。公车站台上我不停地跺着脚。周围黑漆漆的,我旁边却站着两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我听着老先生对老太太说:"您瞧您一晚都没有睡好,早几个小时就开始催我了,现在等这么久。" 就是啊,第一趟班车还要五分钟才来呢。终于车来了,我上车。车的就是一位很年轻的小伙子,她等我上车之后就轰轰地把车开走了。我说:"喂,司机,下面还有两位老人呢,天气这么冷,人家等了很久,您怎么不等她们上车就开车?"那个小伙子很神气地说:"没关系的,那就是我爸爸妈妈!今天就是我第一天开公交,她们来瞧我的!" 我突然就哭了。我瞧到爸爸发来的短消息:"女儿,妈妈说,就是她不好,她一直没有睡好,很早就醒了,担心您会迟到。"忽然想起一句犹太人关于孝顺的谚语: 父亲给儿子东西的时候,儿子笑了。儿子给父亲东西的时候,父亲哭了。 瞧过的,记得做一个孝顺的子女,这一辈子,欠的太多的,能让您欠的,而且不求回报的也只有父母,不要抱怨妈的唠叨,…多多体谅她们。长晚集团滚动新闻5月5日湘潭讯(记者刘炬)古有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被人传诵;而今,在湘潭大学有一位美丽的女大学生背母上学的事

我的孝心故事

我的孝心故事 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时候,人们就把孝放在第一位。甚至还有用孝来判定做官标准的制度。可见“孝”在古人的心中是多么的重要。当然,在我们现代,这也毫不例外。我们也经常会听到电视上报道一些感人的孝心事迹,报纸上也会刊登此类的一些事件,那我们自己又是否做过这种事呢?我想,绝大多数人都是做过的,因为我们都知道父母为我们做了很多。 我的父母,他们都很疼我。在我的印象中,妈妈比爸爸要严厉得多。又加上爸爸常年在外,所以对我的管教都是源于妈妈的。我的妈妈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她虽然学历不高,却是个明白事理的人。不管我遇到什么事,妈妈总会和我讲道理。 记得去年,妈妈坚持说要去找一份工作,起初我不同意,妈妈在外面工作完还要回家给我们做饭,我不愿意看到妈妈这么劳累。可是妈妈却坚持着,而我妥协了。每天看着妈妈回到家的时候是那么的疲惫,我心痛不已,却也觉得无能为力遮天,正好放假,妈妈同平是一样早早地起了床,给我们准备好了早餐,便出门工作了。我醒来后,看着桌子上的早餐,心中感动不已,于是,我变萌生了一个念头——我要做饭给妈妈吃。心中有了这个想法,便立马想动了起来。我跑到菜市场买菜。看着这么多的菜,我不知道该买一些什么。况且我是第一次做饭,也只能做一些简单的菜式。我便买来了一些不难做的菜回了家。回到家,我变淘米煮饭。淘米煮饭我我还是很熟的,因为平时我经常帮着妈妈煮饭。饭煮好了之后我便开始了洗菜和切菜。洗菜我

也是很在行的,可是切菜我就有些为难了。平时我从没有帮妈妈切过菜,所以现在拿到菜刀又兴奋又紧张。过了好久,终于把菜切好了,我看看事件,也应该差不多了,便打开火开始炒菜。因为是第一次做饭,所以我根本就不知道应该放多少的盐,就只能放一点试一下,放一点又试一下。最后,终于觉得差不多了的时候才停止。菜炒好了,我盛好饭放在了桌子上,等着妈妈回来。没过好久,妈妈就回来了,看着饭菜,她惊讶不已。当知道是我做的之后,她更是开心的笑了。看着妈妈开心地吃着我做的饭菜,我的心里也是暖洋洋的。 也许这样的事非常的平凡和普通,但是却包含了我对妈妈的爱。我想妈妈一定会懂得! ——272 黄莹

古代孝心故事五则

古代孝心故事五则 一、黄香温席 在中国的古书上,有"香九龄,能温席"的记载。讲的是我国古代"黄香温席"的故事。 黄香小时候,家中生活很艰苦。在他9岁时,母亲就去世了。黄香非常悲伤。他本就非常孝敬父母,在母亲生病期间,小黄香一直不离左右,守护在妈妈的病床前,母亲去世后,他对父亲更加关心、照顾,尽量让父亲少操心。 冬夜里,天气特别寒冷。那时,农户家里又没有任何取暖的设备,确实很难入睡。一天,黄香晚上读书时,感到特别冷,捧着书卷的手一会就冰凉冰凉的了。他想,这么冷的天气,爸爸一定很冷,他老人家白天干了一天的活,晚上还不能好好地睡觉。想到这里,小黄香心里很不安。为让父亲少挨冷受冻,他读完书便悄悄走进父亲的房里,给他铺好被,然后脱了衣服,钻进父亲的被窜里,用自己的体温,温暖了冰冷的被窝之后,才招呼父亲睡下。黄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暖了父亲的心。黄香温席的故事,就这样传开了街坊邻居人人夸奖黄香。 夏天到了,黄香家低矮的房子显得格外闷热,而且蚊蝇很多。到了晚上,大家都在院里乘凉,尽管每人都不停地摇着手中的蒲扇,可仍不觉得凉快,入夜了,大家也都困了,准备睡觉去了,这时,大家才发现小黄香一直没有在这里。 "香儿,香儿。"父亲忙提高嗓门喊他, "爸爸,我在这儿呢。"说着,黄香从父亲的房中走出来。满头的汗,手里还拿着一把大蒲扇。 "你干什么呢,怪热的天气,"爸爸心疼地说。 "屋里太热,蚊子又多,我用扇子使劲一扇,蚊虫就跑了,屋子也显得凉快些,您好睡觉。"黄香说。爸爸紧紧地搂住黄香,"我的好孩子,可你自己却出了一身汗呀!" 以后,黄香为了让父亲休息好,晚饭后,总是拿着扇了,把蚊蝇扇跑,还要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使劳累了一天的父亲,早些入睡。 9岁的小黄香就是这样孝敬父亲,人称扇温席的黄香,天下无双,他长大以后,人们说:"能孝敬父母的人,也一定懂得爱百姓,爱自己的国家。"事情正是这样,黄香后来做了地方官,果然不负众望,为当地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他孝敬父母的故事,也千古流传。 二、张良拾鞋 张良是我国古代两汉初期的一位大臣,年少时曾在下邳(今江苏邳县南)居住。 有一天,张良闲来无事,便信步出游。当他走到下邳桥的时候,看见一位身穿粗布麻衣的老人站立在桥头,老人的衣着打扮像一个贫苦的人,似乎在等待什么人的到来。 张良走过老人身边时,老人故意把自己的鞋子脱落,掉在桥下,然后指着张良说:"孩子!到桥下把我的鞋子取上来。" 听着这无礼的要求,张一股怒火直往上窜,想:"我与你一点不认识,凭什么要我给你拾鞋?"但当他想到老人年岁已大,身体不灵便,下侨取鞋有困难时,便强压着怒火,到桥下为老人取来了鞋子。 看着张良拿着鞋子走上桥来,老人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他慢慢地伸出脚,对张良说:"把鞋给给我穿上!"张良想:"既然已经为他拾了鞋,好人做到底,穿鞋就穿鞋吧!"于是,张良挺直身跪在地上,小心地把鞋穿在老人脚上。 老人看着张良哈哈大笑,一句话没说,转身而去。 老人奇怪的行为,使张良大吃一惊,他看着老人去的身影,一点也不明白是怎么回事。 谁知,过了一会儿,老人又回来了,说:"你这孩子,还值得我来教导,你在五天后天刚亮时,到这儿来等我。"张良对老人的行为虽然感到奇怪但还是恭敬地跪下来说:"是!" 五天后,天刚蒙蒙亮,张良急急忙忙向下邳桥赶去,谁知老人已早已等候在那里了。老人生气地说:"和老人相约,反而比老人晚到,这怎么能行呢?过五天你早点来等我!"说完,就走了。 又过了五天,天还未亮,张良早早起了床,向下邳桥奔去。老人又已等候在那里了。老人大怒,说"怎么又迟到了?过五天再早一点儿来!" 又过了五天。张良想:"这次无论如何也不能迟到了。"于是,半夜时分已等候在桥头了。过了一会儿,

古代孝敬父母的故事

古代孝敬父母的故事 古代孝敬父母的故事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着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事例二:包拯辞官侍母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

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人。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一些素质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铁面无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给忽视了。 古代孝敬父母成语故事 一、涌泉跃鲤 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古代孝敬父母的故事。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

关于孝顺老人的成语、名言、古诗、故事大全

关于孝顺老人的成语、名言、古诗、故事大 全 关于孝顺老人的成语及解释: 爱老慈幼祝哽祝噎陟岵陟屺骨肉至亲骨肉相连 恩重如山晨昏定省寸草春晖冬温夏清恩逾慈母 返哺之恩甘馨之费顾复之恩藉草枕块敬恭桑材 敬老尊贤劳而不怨南山之寿寝苫枕块升堂拜母 寿比南山寿山福海菽水承欢送往事居先意承旨 显亲杨名孝子贤孙仰事俯畜养生送死义不背亲 白云亲舍必恭必敬赤子之心椿萱并茂承欢膝下 1.寸草春晖:指父母对子女教养的恩情深重,儿女竭尽心力亦难以回报。 (罔极之恩、昊天罔极) 2.无忝所生:勉励人进德修业,以免羞辱父母。 (不辱椿萱、扬名显亲) 3.养生送死:指对父母应尽的孝道。 (晨昏定省、问安视膳、扇枕温衾) 4.彩衣娱亲:身穿彩衣逗父母开心,比喻孝顺父母。 (承欢膝下、冬温夏凊) 5.慈乌反哺:比喻子女报答亲恩。

(乌鸟私情、扇枕温被) 6.菽水承欢:指子女能克尽孝道。 7.孝子爱日:珍惜与父母共处的岁月,能及时行孝。 8.义不背亲:讲仁义之人是不违背父母意愿的。 9.陟岵陟屺:指久役在外的人想念父母。 10.恩逾慈母:比慈爱的母亲给予的恩情还要重。形容恩情深厚。 关于孝敬老人的名言 1、孝敬父母经常可以代替最高贵的感情。作者:孟轲 2、要孝敬的太多太多,只想告诉你,选择孝敬,不要让迷雾遮住双眼,让污垢蒙蔽心灵,为老人,为自己,捧一颗清纯、孝敬之心。 3、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作者:李毓秀出处:弟子规 4、亲有过,谏使更。恬吾色,柔吾声。作者:李毓秀出处:弟子规 5、慎,朝夕伺候莫厌烦。出处:劝报亲恩篇 6、大孝终身慕父母。唯孝顺父母可以解忧。作者:孟轲 7、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作者:孔子

孝敬父母的小故事

孝敬父母的小故事 导读:一、怀橘遗亲 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学家。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 二、行佣供母 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三、乳姑不怠 崔山南,名,唐代博陵(今属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人称"山南"。当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顺,每天盥洗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如此数年,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饭食,身体依然健康。长孙夫人病重时,将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说:"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但愿新妇

的子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后来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长孙夫人所嘱,孝敬祖母唐夫人。 四、卧冰求鲤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五、恣蚊饱血 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六、扼虎救父 杨香,晋朝人。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了。 七、哭竹生笋 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

孝心的故事

孝心的故事 在旧社会一个穷苦人家里,女人刚刚死了丈夫,拉扯着三个年幼的孩子艰难度日。十二岁的大儿子看到一家人饿得奄奄一息,于是作出一个决定:卖掉自己,以解燃眉之急。他不顾妈妈的痛哭和阻拦,硬是跑出去把自己卖给人贩子,然后把一块银元和一小袋粮食塞给母亲说:“妈妈,以后儿子不在您身边了,就让这块银元替我尽孝心吧!”说完,磕了几个响头,含着眼泪跟人贩子走了。那一小袋米,救活了全家人,而那块银元,被女人用布层层包好,揣在胸口。 不久,为了躲避战乱,女人带着两个孩子加入了逃荒的人流。一天,当他们踉跄地走在路上时,忽然枪声大作,不断有人惨叫着倒下,人群顿时大乱。随着几声枪响,女人也应声栽倒在地,两个孩子扑在她身上哭做一团。不一会儿,女人渐渐睁开了眼,摸摸中弹的胸口,竟然不疼,也没有血流出来。当她疑惑地站起来的时候,砰地掉下一个东西,拾起来一看,是那块被她藏在胸前的银元。只见包裹银元的布已经焦糊,银元被子弹打了一个大坑。女人顿时泪流满面,喃喃地说:“儿啊,你变成了一块小小的银元,还在冥冥中保护着妈妈呀!”经过那场劫难后,女人更加珍惜这块银元,她总觉得它就是儿子的化身。她叮嘱孩子们,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不能动它。一次,女人得了很重的病,孩子们只得把她送到郎中那里。郎中检查后说:“如果不赶快用药就没救了,可药很贵,你们有钱吗?”孩子们咬咬牙,从母亲怀中摸出一块银元。郎中端详了一会儿疑惑地问:“上面怎么有个坑呢?”孩子们讲了它的来历。最后说:“妈妈说,这块银元就是哥哥,如果妈妈醒着,宁可死也不会用它买药的。”郎中感慨地说:“还是把你们的哥哥交给你们的母亲吧,他的孝心就可以买这些药了!”受到感动的郎中把药送给了他们。女人吃了药果然好转了,当她得知真情后,流着泪长叹道:

孝顺的故事

篇一:孝敬父母的三则小故事 孝敬父母的三则小故事 1、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勇敢、孝顺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我们要学习子路孝敬父母的好品质。 2、东汉时的黄香是历史上公认的“孝亲”的典范。黄香小时候家境困难10岁失去母亲父亲多病。闷热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赶打蚊子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以便让父亲早一点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钻进冰冷的被窝用自己的身体暖热被窝后才让父亲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袄为了不让父亲伤心他从不叫冷表现出欢呼雀跃的样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种欢乐的气氛好让父亲开心早日康复。黄香真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啊。 3、《骆驼妈妈的故事》。在非常辽阔的沙漠上烈日似火。骆驼妈妈和它的半岁大的孩子在沙漠上走着它们母子俩都已经筋疲力尽最让它们痛苦的是它们已经有好几天没有渴到一滴水了。小骆驼快要挨不下去了。骆驼妈妈一直鼓励着自己的孩子。它们一步一步地走着。终于又翻过了一个小土丘。忽着它们喜出望外原来它们发现前边有一个小水池。它们高兴极了竭尽全力向前走去。好不容易到了小水池旁边小骆驼迫不及待地伸长脖子起喝水可水位太低它的脖子又太短够不着怎么办骆驼妈妈也很费力才能喝到一点水。骆驼妈妈看到自己孩子这样难受的表情它的眼睛里全是心痛的泪水。于是骆驼妈妈作出一个决定它纵身一跳跳下了小水池水位高了小骆驼终于喝到水。可是小骆驼永远也看不到自己的妈妈了。我觉得骆驼妈妈很伟大我也想到自己的妈妈很伟大每次我生病时它都非常紧张。我觉得妈妈对我很好。妈妈我要努力学习用好成绩报答您的养育之恩。 2孝敬父母的三则小故事故事1、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勇敢、孝顺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我们要学习子路孝敬父母的好品质。 2、东汉时的黄香是历史上公认的“孝亲”的典范。黄香小时候家境困难10岁失去母亲父亲多病。闷热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赶打蚊子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以便让父亲早一点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钻进冰冷的被窝用自己的身体暖热被窝后才让父亲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袄为了不让父亲伤心他从不叫冷表现出欢呼雀跃的样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种欢乐的气氛好让父亲开心早日康复。黄香真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啊。 3、《骆驼妈妈的故事》。在非常辽阔的沙漠上烈日似火。骆驼妈妈和它的半岁大的孩子在沙漠上走着它们母子俩都已经筋疲力尽最让它们痛苦的是它们已经有好几天没有渴到一滴水了。小骆驼快要挨不下去了。骆驼妈妈一直鼓励着自己的孩子。它们一步一步地走着。终于又翻过了一个小土丘。忽着它们喜出望外原来它们发现前边有一个小水池。它们高兴极了竭尽全力向前走去。好不容易到了小水池旁边小骆驼迫不及待地伸长脖子起喝水可水位太低它的脖子又太短够不着怎么办骆驼妈妈也很费力才能喝到一点水。骆驼妈妈看到自己孩子这样难受的表情它的眼睛里全是心痛的泪水。于是骆驼妈妈作出一个决定它纵身一跳跳下了小水池水位高了小骆驼终于喝到水。可是小骆驼永远也看不到自己的妈妈了。我觉得骆驼妈妈很伟大我也想到自己的妈妈很伟大每次我生病时它都非常紧张。我觉得妈妈对我很好。妈妈我要努力学习用好成绩报答您的养育之恩。篇二:最孝顺的故事 关于孝顺的小故事

孝敬父母的故事15个

孝敬父母的故事15个 孝敬父母的故事(一): 方观承千里探亲 清朝乾隆年间,安徽桐城的方观承,是一位出了名的孝子,他千里探亲的故事,至今被人们传为美谈。 方观承的祖父、父亲都曾做过朝廷命官。清朝的文字狱使其祖父、父亲因一朋友写了一书而被株连,流放到黑龙江充军服役,其家产也被没收充公。年幼的方观承兄弟无依无靠,只得到寺庙中暂栖其身。 在寺庙中,方观承兄弟含泪度日,备尝艰辛,但方观承最想念的还是祖父和父亲。他鼓足勇气,向长老提出请求,允许他俩前往边疆探望长辈。长老念及二人年幼,尽管有些孝心,恐怕不能成行,便极力劝阻。方观承则恳求说:“祖父、父亲遥在天涯,对家中亲人望眼欲穿,我们若能前往,定会增添些许慰藉。为给二老一点安慰,我们即使受点折磨,遭受点艰难,也在所不辞。请长老思准,让我们启程。” 方家兄弟的义举,感动了长老,长老送其路费,含泪目送他们踏上探亲路程。 一路上,他们风餐露宿,跋山涉水,忍饥挨饿,搀扶相行,衣破成条,脚生老茧。几个月后,他们最终见到了二老。四人抱头痛哭之后,祖父、父亲心中为自我有这样的孝顺后

代顿生快慰,一家四口人陶醉在融融的天伦之乐之中。 孝敬父母的故事(二): 陈毅孝敬父母 陈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者和领导者之一,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陈毅还是一个十分孝敬父母的好儿子。 陈毅孝敬父母1962年,陈毅元帅出国访问回来,在走过家乡时,他就抽空去探望已经身患重病的老母亲。陈母瘫痪在床,大小便不能自理。看见陈毅进了家门,母亲十分高兴,陈母刚要向儿子打招呼,忽然想起换下来的尿裤还在床边,于是她赶紧示意身边的人把尿裤藏到床下。陈毅见了久别的母亲,心里很激动,握住母亲的手,关切地问长问短。过了一会儿,他对母亲说:“娘,我进来的时候,你们把什么东西藏到床底下了?”母亲明白瞒可是去了,只好说出了实情。陈毅听后,忙说:“娘,您久病卧床,我不能在您身边伺候,心里十分难过,这裤子应当由我去洗,何必藏着呢。”这时旁边的人连忙把尿裤拿出来,抢着去洗。陈毅急忙挡住他们,动情地说:“娘,我小时候,您不知为我洗过多少次尿裤,今日我就是洗上10条尿裤,也报答不了您的养育之恩!”说完,陈毅把尿裤和其它脏衣服都拿去洗得干干净净,母亲欣慰地笑了。 陈毅元帅是个大人物,每一天都有繁忙的公务在身,但

史上最感人的孝心故事

篇一:感人故事--孝心 感人故事--孝心 有位绅士在花店门口停了车:他打算向花店订一束花,请他们送去给远在故乡的母亲”绅士正要走进店门时:发现有个小女孩坐在路上哭“绅士走到小女孩面前问她说“「孩子为什么坐在这里哭?」 「我想买一朵玫瑰花送给妈妈。可是我的钱不够“」孩子说。绅士听了感到心疼, 「这样啊????」于是绅士牵著小女孩的手走进花店先订了要送给母亲的花束”然后给小女孩买了一朵玫瑰花。走出花店时绅士向小女孩提议、要开车送她回家”「真的要送我回家吗?」「当然啊!!」 「那你送我去妈妈那里好了’可是叔叔我妈妈住的地方:离这里很远,」 「早知道就不载你了”」绅士开玩笑地说。 绅士照小女孩说的一直开了过去/没想到走出市区大马路之后;随著蜿蜒山路前行:竟然来到了墓园,小女孩把花放在一座新坟旁边/她为了给一个月前刚过世的母亲献上一朵玫瑰花‘而走了一大段远路绅士将小女孩送回家中:然后再度折返花店/他取消了要寄给母亲的花束:而改买了一大束鲜花直奔离这里有五小时车程的母亲家中,他要亲自将花献给妈妈? 一朵玫瑰花 为逝者举行盛大丧礼、 不如在他在世时 善尽孝心......篇二:感人故事--孝心 感人故事--孝心 有位绅士在花店门口停了车’他打算向花店订一束花,请他们送去给远在故乡的母亲、绅士正要走进店门时,发现有个小女孩坐在路上哭“绅士走到小女孩面前问她说; 「孩子;为什么坐在这里哭?」 「我想买一朵玫瑰花送给妈妈“可是我的钱不够;」孩子说’绅士听了感到心疼: 「这样啊????」于是绅士牵著小女孩的手走进花店?先订了要送给母亲的花束?然后给小女孩买了一朵玫瑰花:走出花店时绅士向小女孩提议“要开车送她回家 「真的要送我回家吗?」 「当然啊!!」 「那你送我去妈妈那里好了‘可是叔叔/我妈妈住的地方’离这里很远、」 「早知道就不载你了:」绅士开玩笑地说。 绅士照小女孩说的一直开了过去:没想到走出市区大马路之后”随著蜿蜒山路前行:竟然来到了墓园、小女孩把花放在一座新坟旁边她为了给一个月前刚过世的母亲、献上一朵玫瑰花”而走了一大段远路;绅士将小女孩送回家中然后再度折返花店他取消了要寄给母亲的花束?而改买了一大束鲜花‘直奔离这里有五小时车程的母亲家中;他要亲自将花献给妈妈/ 一朵玫瑰花 为逝者举行盛大丧礼 不如在他在世时/ 善尽孝心...篇三:孝心少年感人事迹 毛岸龙的故事 他,年仅十四岁,却用自己瘦小的身躯撑起整个家;他用自己的行动赢得每个人的尊重,也为我们树立起良好的榜样。他,就是毛岸龙,伊滨区李村镇偏桥村的一名普通少年。 岸龙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2009年,母亲又得了糖尿病,干不了活,严重时甚至会随时晕倒。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就是继父在外打工,微薄的收入让这个曾饱经风霜的家庭如履薄冰,然而祸不单行,工地上的一次意外让继父伤了双腿,这个脆弱的家庭更雪上加霜了。

古代关于孝顺的故事

古代关于孝顺的故事 导读: 1.怀橘遗亲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人,科学家。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 2.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3. 戏彩娱亲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4. 扇枕温衾 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童”。 5. 拾葚异器 蔡顺,汉代汝南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一天,巧遇赤眉军,义军士兵厉声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

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以示敬意。 6. 卧冰求鲤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7. 恣蚊饱血 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8.扼虎救父 杨香,晋朝人。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 9.哭竹生笋 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后来他官至司空。 10.弃官寻母 朱寿昌,宋代天长人,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嫉妒,不得不

孝顺的故事(30篇)

孝顺的故事(30篇) 孝顺的故事(一): 陈毅孝敬父母 曾读过许多名人孝敬父母的故事,如:烈火救母,吸痰救母最让我感动的是“陈毅探母”的故事。 1962年,陈毅元帅出国访问回来,走过家乡,抽空去探望身患重病的老母亲。 陈毅的母亲瘫痪床,大小便不能自理。陈毅进家门时,母亲十分高兴,刚要向儿子打招呼,忽然想起了换下来的尿裤还床边,就示意身边的人把它藏到床下。 陈毅见久别的母亲,心里很激动,上前握住母亲的手,关切地问这问那。过了一会儿,他对母亲说:“娘,我进来的时候,你们把什么东西藏到床底下了”母亲看瞒可是去,只好说出实情。陈毅听了,忙说:“娘,您久病卧床,我不能您身边伺候,心里十分难过,这裤子应当由我去洗,何必藏着呢。”母亲听了很为难,旁边的人连忙把尿裤拿出,抢着去洗。陈毅急忙挡住并动情地说:“娘,我小时候,您不知为我洗过多少次尿裤,今日我就是洗上10条尿裤,也报答不了您的养育之恩!”说完,陈毅把尿裤和其它脏衣服都拿去洗得干干净净,母亲欣慰地笑了。 陈毅元帅是个大人物,有繁忙的公务身,但他不忘家中的老母亲。百忙中抽空回家探望瘫痪床的母亲,为母亲洗尿裤,以关切的话语温

暖抚慰病中的母亲。虽然陈毅元帅为母亲所做的只是一些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小事,但从这些平常的小事,看出了他对母亲浓厚的爱。他不忘母亲曾为自我付出的点点滴滴,理解母亲的艰辛和不易,明白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他的一片孝心,值得天下所有儿女学习效仿。 孝顺的故事(二): 芦衣顺母的故事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 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 父亲回到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人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孝顺的故事(三): 关于方观承千里探亲 清朝乾隆年间,安徽桐城的方观承,是一位出了名的孝子,他千里探亲的故事,至今被人们传为美谈。 方观承的祖父、父亲都曾做过朝廷命官。清朝的文字狱使其祖父、父亲因一朋友写了一书而被株连,流放到黑龙江充军服役,其家产也

孝心小故事 孝顺小故事

孝心小故事孝顺小故事 有这样一个儿子,他是个大款,母亲老了,牙齿全坏掉了,于是他开车带着母亲去镶牙,一进牙科诊所,医生开始推销他们的假牙,可母亲却要了最便宜的那种。 医生不甘就此罢休,他一边看着大款儿子,一边耐心地给他们比交好牙与差牙的本质不同。可令医生非常失望的是,这个看是大款的儿子却无动于衷,只顾着自己打电话抽雪茄,根本就不理会他。 医生拗不过母亲,同意了他的要求。 这时,母亲颤颤悠悠地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布包,一层一层打开,拿出钱交了押金,一周后来镶牙。两人走后,诊所里的人就开始大骂这个大款儿子,说他衣冠楚楚,吸的是上等的雪茄,可却不舍得话钱给母亲镶一副好牙。 正当他们义愤镇时,不想大款儿子又回来了,他说:“医生,麻烦您给我母亲镶最好的烤瓷牙,费用我来出多少钱都无所谓。不过您千万不要告诉她实情,我母亲是个非常节俭的人,我不想她不高兴。这样的孝心,这样的孝顺,这样的爱是不要回报的。 短篇小故事二 我上床的时候是晚上11点,窗户外面下着小雪。我缩到被子里面,拿起闹钟,发现闹钟停了,我忘买电池了。天这么冷,我不愿意再起来。我就给妈妈打了个长途电话: "妈,我闹钟没电池了,明天还要去公司开会,要赶早,你六点的时候给我个电话叫我起床吧。"妈妈在那头的声音有点哑,可能已

经睡了,她说:"好,乖。" 电话响的时候我在做一个美梦,外面的天黑黑的。妈妈在那边说:"小桔你快起床,今天要开会的。"我抬手看表,才五点四十。我不耐烦地叫起来,"我不是叫你六点吗?我还想多睡一会儿呢,被你搅了!"妈妈在那头突然不说话了,我挂了电话。 起来梳洗好,出门。天气真冷啊,漫天的雪,天地间茫茫一片。公车站台上我不停地跺着脚。周围黑漆漆的,我旁边却站着两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我听着老先生对老太太说:"你看你一晚都没有睡好,早几个小时就开始催我了,现在等这么久。" 是啊,第一趟班车还要五分钟才来呢。终于车来了,我上车。车的是一位很年轻的小伙子,他等我上车之后就轰轰地把车开走了。我说:"喂,司机,下面还有两位老人呢,天气这么冷,人家等了很久,你怎么不等他们上车就开车?"那个小伙子很神气地说:"没关系的,那是我爸爸妈妈!今天是我第一天开公交,他们来看我的!" 我突然就哭了。我看到爸爸发来的短消息:"女儿,妈妈说,是她不好,她一直没有睡好,很早就醒了,担心你会迟到。"忽然想起一句犹太人关于孝顺的谚语: 父亲给儿子东西的时候,儿子笑了。儿子给父亲东西的时候,父亲哭了。 看过的,记得做一个孝顺的子女,这一辈子,欠的太多的,能让你欠的,而且不求回报的也只有父母,不要抱怨妈的唠叨,…多多体谅他们。长晚集团滚动新闻5月5日湘潭讯(记者刘炬)古有花木兰

关于孝顺的故事

关于孝顺的故事 事例一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人。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一些素质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铁面无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给忽视了。 事例二 东汉时的黄香,是历史上公认的“孝亲”的典范。黄香小时候,家境困难,10岁失去母亲,父亲多病。闷热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赶打蚊子,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以便让父亲早一点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钻进冰冷的被窝,用自己的身体暖热被窝后才让父亲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袄,为了不让父亲伤心,他从不叫冷,表现出欢呼雀跃的样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种欢乐的气氛,好让父亲宽心,早日康复。

孝心故事(10则)完美版

《孝心故事》 孝心故事(一):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明白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就应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职责。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但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样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能够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孝心故事(二): 孝心的故事 我曾读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13岁的女孩在一个富裕人家做保姆。 一天,主人家吃月饼。主人也给女孩一个月饼,女孩没有同主人一道吃,她到另一个房间去了,没有人注意女孩吃或不吃,在只有女孩一个人的房间里,一个香甜的月饼,在女孩陌生的眼里显的很模糊了。有一个熟悉的背影愈来愈清晰:她驼着背,淌着汗锄草、拾粪在烈日下,在雨中艰难地支撑起一个家。她就是小女孩的母亲。小女孩的鼻子酸了,泪水模糊了她的眼睛。于是,她用那双颤抖的小手用旧报纸包了一层又一层,留意翼翼地藏起,小女孩要留着让她的母亲尝尝啊! 日子一天天的过去了,小女孩最后获得了回家的机会,稚嫩的小手郑重地捧出月饼,从未有过的喜悦袭遍全身:妈妈,您尝尝 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所以,心中有孝,才能感悟充满孝心的世界;心存感激,才能体验生活带给我们的一切:孝心--不必须非得是那种惊天地,

古代名人孝敬的小故事

古代名人孝敬的小故事 一、涌泉跃鲤 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古代孝敬父母的故事。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 二、闻雷泣墓 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三、乳姑不怠 崔山南,名,唐代博陵(今属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人称"山南"。当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顺,每天盥洗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如此数年,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饭食,身体依然健康。长孙夫人病重时,将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说:"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但愿新妇的子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后来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长孙夫人所嘱,孝敬祖母唐夫人。 四、卧冰求鲤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五、恣蚊饱血 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六、扼虎救父 杨香,晋朝人。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

关于孝的故事简短20个

关于孝的故事简短20个 关于孝的故事简短(一): 单衣顺母 周朝闵损,字子骞,是个孝子。母亲早逝,父亲怜他衣食难周,便再娶后母照料闵子骞。几年后,后母生了两个儿子,待子骞渐渐冷淡了。一年,冬天快到了,父亲未归,后母做棉衣偏心,给亲生儿子用厚厚的棉絮,而给子骞用芦花絮。一天,父亲回来,叫子骞帮着拉车外出。外面寒风凛冽,子骞衣单体寒,但他默默忍受,什么也不对父亲说。之后绳子把子骞肩头的棉布磨破了。父亲看到棉布里的芦花,明白儿子受后母虐待,回家后便要休妻。闵子骞看到后母和两个小弟弟抱头痛哭,难分难舍,便跪求父亲说:“母亲若在仅儿一人稍受单寒;若驱出母亲,三个孩儿均受寒。”子骞孝心感动后母,使其痛改前非。自此母慈子孝合家欢乐。有诗赞曰: 闵氏有贤郎,何曾怨后娘;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 关于孝的故事简短(二): 打虎救父 晋朝时,有一位叫杨香的孝子,十四岁的时候就经常跟着父亲去田里收割庄稼。有一天,突然一只老虎把他的父亲衔去。当时杨香手无寸铁,但他深深地明白必须去救自我的

父亲,于是不顾自身的危险,立即爬上虎背,紧紧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最终松口逃走。他的父亲也就脱离虎口,保全了性命。有诗颂曰:深山逢白额,努力搏腥风;父子俱无恙,脱身虎口。 关于孝的故事简短(三): 弃官奉亲 荥阳牟人潘岳,字安仁,晋武帝时任河阳县令。他事亲至孝,当时父亲已去世,就接母亲到任所侍奉。他喜植花木,天长日久,他植的桃李竟成林。每年花开时节,他总是拣风和日丽的好天,亲自搀扶母亲来林赏花游乐。一年,母亲染病思归故里。潘岳得知母意,随即辞官奉母回乡。上官再三挽留。他说:“我若是贪恋荣华富贵,不肯听从母意,那算什么儿子呢”上官被他孝感动,便允他辞官。回到家乡后,他母竟病愈了。家贫穷,他就耕田种菜卖菜,之后再买回母亲爱吃的食物。他还喂了一群羊,每一天挤奶给母亲喝。在他精心护理下,母亲安度晚年。诗曰: 弃官从母孝诚虔,归里牧羊兼种田;藉以承欢滋养母,复元欢乐事天年。 关于孝的故事简短(四): 笼负母归 鲍出,字文芳,是后汉时新丰人,天生魁伟,生性至孝。一天他不在家,一伙强盗把他母亲劫走。鲍出闻讯后,怒发

古人孝敬长辈的故事

古人孝敬长辈的故事 篇一:中国古代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国古代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各地人民。 1.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2. 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

(《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3. 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 4. 闻雷泣墓 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5. 卧冰求鲤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