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日军步兵战术(二)

二战日军步兵战术(二)
二战日军步兵战术(二)

战日军步兵战术(二)

河里真是有能人,各位回贴均有道理。在扛铁牛之前,

先回一下各位的置疑。

先回有关编制的问题,河友目光犀利,一眼就发现了问题,

为什么联队下面没有大队呢?”这个与日本军制有关。二战中的日本军队不设战略预备兵源,日军大本营象个不生产备件的汽车厂,即产即销。一个个的师团、旅团顺应战略需求而生,在前线应战役需要频繁重组,而战役结束后又没有个归建的制度,从而使日本军、师团、旅团至联队各级编制极其混乱(又曰灵活)。这样做有许多好处,而战损较大时弊端更大。日军组织一场战役时,经常从各占领区的驻军中抽调,而且经常不还建,久而久之日军干脆在原编制上加个形容词(乙、丙、丁、守备役等),从而一劳永逸地“解决” 了不归建产生的一些问题。前文中提到的联队编制是老找到的最小的联队,这个属乙种守备联队,多见于驻防于战线大后方或险要地区。这种联队实际上就是一个加强了火力

重机及山炮)的大队,之所以挑这么个编制,就是要给李云龙团能够炮击日军联司并突围而去一个有一点历史依据的可能性。事实上,日军在对我晋察冀地区的扫荡中的确常

用此类编制,日军在晋察冀的大队编制经常只有600?800

人。这个作法相对于我八路军及新四军化整为零、深入敌后的策略有很大威胁;而在正面战场上,日军联队编制基本就如各位所述。

如果硬讲李团能在抗战初期从齐装满员的日军常规联队(大约是5000 多人至少9 倍于我的火力)即成合围圈中没伤筋骨地突围出来,这就突破了文学范畴,达到了YY 的境界。

日本人在二战中相当于班的建制确是分队,这是从日文中来的。老A 用班而不用分队是有用意的,往后看各位自然会明白。

文(一)所提及的防守反击战术是晋察冀的八路在五一大扫荡结束半年后总结并推荐的一系列战术之一,其缺点就是对守军全体指战员素质要求甚高,的确不是随便一支部队就能打出来的,稍有不慎就有灭顶之灾;其优点则很简单——如果正确实施,这是于强敌合围中,使自已损失最小且予敌以最大杀伤的战术,其成功原因简单说就是利用了日军弱点,细节以后再讲。

现在扛铁牛。

战中的日本军是一支军事一流强悍却非常畸形的军队,它的强大不同于任何其他一流强国。苏、德、美、英陆军的强大是全方位的,从单兵素养到战略战术,从军事装备到后勤补给,每一项上都各有千秋。日本陆军战略很烂但战术很强,装备很烂但使用很得法;除此之外日本军队,尤其1943 以前的日本军队有一个远超西方列强的世界第一强项——步兵基本战术。在同等后勤条件下,不配装甲兵及其它兵种支援,在任何一种地形条件下,日军步兵可以打败任何一支同等数量的军队(TG 的八路除外)!当然,加上装甲兵,日本就不行了。为什么呢?二战初期,日本步兵基础技战术及作战效能是世界第一。

砖头来了,那为什么日军在哈勒欣河谷被苏军打得那么惨?原因很多,但基本是技术兵器,特别是有效便用的装甲集团,是那个战役的决定性因素。

砖头又来了,那为什么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被美国打得大败呢?答案就点专业了,日本人在太平洋上是败在海空军上的。

事实上,在美军没掌握彻底的海空优势的绝大多数战役中,美陆战部队鲜有胜例,但多数是溃败及至全灭之局。这一点美国人看得清楚讲得明白——决胜于海上。日军陆战能力在太平洋战争中前期,基本上可讲是所向披糜,在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蝗军势如破竹地消灭了所有美、英战略力量,若不是中途岛海战大败,澳大利亚也危矣。

究竟日军步兵强在哪里?下一刊讲日军单兵技能。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