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数学数学广角——数与形-习题(附答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数学广角——数与形-习题(附答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数学广角——数与形-习题(附答案)

第8单元数学广角——数与形

第2课时数与形(2)

一、选择

1.一只兔子和一条小狗从同一地点出发,同时开始向东运动,兔子的运动距离与时间关系图象如图中实线部分ABCD所示,小狗的运动距离与时间关系图象如图中虚线部分AD所示。则关于该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狗的速度始终比兔子快

B.整个过程中小狗和兔子的平均速度相同

C.图中BC段表明兔子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D.在前4秒内,小狗比兔子跑得快

2.如图,观察下列正三角形的三个顶点所标的数字规律,那么2008这个数在第个三角形的顶点处。()

A.669;上

B.669;左下

C.670;右

下 D.670;上

二、解答

1.把4个完全相同的乒乓球标上数字2、3、4、5,然后放到一个不透明的口袋中,第一次任意摸出一个球(不放回),第二次再任意摸出一个球。

(1)请补充完整下面的连线图:

(2)根据上图计算,两次摸出的球所标数字之和是7的可能性是多少?

2.找规律填空,要求写出思考的过程。

3.双休日期间,明明和爸爸开车去动物园,在去的路上,明明画出了汽车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

(1)汽车行驶了多长时间?它的最大速度是多少?

(2)汽车在哪个范围内保持匀速行驶?速度是多少?

(3)出发后8分钟到10分钟这段时间可能出现什么情况?

(4)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辆车的行驶情况。

4.分别由红、白、黑、黄、绿、蓝、紫七种颜色排成一排,颜色下面是自然数,按下列方式依次排列:

那么,自然数2010对应在哪种颜色下面?在第几行?

5.用花、白两种正方形的瓷砖拼成大的正方形图形,要求中间用白瓷砖,四周一圈用花瓷砖(如图所示)。

(1)填写下列表格。想一想,这些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2)如果所拼的图形中,用了20块花瓷砖,那么,白瓷砖用了多少块?

(3)如果所拼的图形中,用了块白瓷砖,那么花瓷砖用了多少块?

参考答案:

一、选择

1.一只兔子和一条小狗从同一地点出发,同时开始向东运动,兔子的运动距离与时间关系图象如图中实线部分ABCD所示,小狗的运动距离与时间关系图象如图中虚线部分AD所示。则关于该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狗的速度始终比兔子快

B.整个过程中小狗和兔子的平均速度相同

C.图中BC段表明兔子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D.在前4秒内,小狗比兔子跑得快

考查目的:关于行程问题的图象综合题。

答案:B

解析:由图象可以看出:在前4秒,兔子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比小狗的路程多,所以兔子的运动速度大于小狗的运动速度(由此判断选项D错误);在第4秒,小狗和兔子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相同的路程,所以它们的平均速度相同;在4到8秒的时间段,小狗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比兔子的路程多,所以小狗的运动速度大于兔子的运动速度。整个过程中,小狗和兔子运动路程相同,运动时间相同,所以它们的平均速度相同,选项A是错误的,B正确。另,图中的BC 段表示兔子处于静止状态。

2.如图,观察下列正三角形的三个顶点所标的数字规律,那么2008这个数在第个三角形的顶点处。()

A.669;上

B.669;左下

C.670;右下

D.670;上

考查目的:数字和图形相结合的变化规律。

答案:D

解析:每个三角形有三个角,对应的三个数的顺序是上、左下、右下。根据2008÷3=669……1,所以2008这个数在第670个三角形的上顶点处。

二、解答

1.把4个完全相同的乒乓球标上数字2、3、4、5,然后放到一个不透明的口袋中,第一次任意摸出一个球(不放回),第二次再任意摸出一个球。

(1)请补充完整下面的连线图:

(2)根据上图计算,两次摸出的球所标数字之和是7的可能性是多少?

考查目的:连线和列表的方法;利用可能性的知识解决问题。

答案:(1)如下图所示:

(2)共有12种情况,和为7的有4种情况,可能性为。

解析:利用连线和列表的方法列举出所有的情况,是一种常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去经历和体会整个过程,注重对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2.找规律填空,要求写出思考的过程。

考查目的:探索数与形结合的规律。

答案:(1)2×4=8,8×2=16,8×8=64。

(2)8+2=10,12+3=15,16+4=20。

如下图所示:

解析:第一个图形中,从上到下外围数字都是2,内部数字都是它的左上角与右上角两个数字的积;第二个图形中,从右上向左下看,每组数据都是一个等

差数列:第一列公差是1,第二列公差是2,第三列公差是3,第四列公差是4……由此即可解答。

3.双休日期间,明明和爸爸开车去动物园,在去的路上,明明画出了汽车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

(1)汽车行驶了多长时间?它的最大速度是多少?

(2)汽车在哪个范围内保持匀速行驶?速度是多少?

(3)出发后8分钟到10分钟这段时间可能出现什么情况?

(4)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辆车的行驶情况。

考查目的:联系生活实际,利用数形结合的知识解决问题。

答案:(1)汽车行驶了16分钟,最大速度为30千米/小时。

(2)汽车在2到6分钟、12到16分钟这两个时间段内保持匀速行驶,速度为30千米/小时。

(3)可能发生的情况:汽车加油。

(4)先加速行驶,速度达到30千米/小时,开始匀速行驶,然后减速行驶,直到停下加油。加油后又开始加速,到30千米/小时的速度后匀速行驶,快到目的地时开始减速,最后到达目的地。

解析:通过读图,需要让学生明确:速度不为0就说明汽车在行驶;图象中点的纵坐标的最大值就是最大速度;匀速行驶时,汽车的速度不变;某段时间速

度为0,说明汽车没有在行驶,说出一种可能的情况即可;最后一个问题需要结合实际进行描述。

4.分别由红、白、黑、黄、绿、蓝、紫七种颜色排成一排,颜色下面是自然数,按下列方式依次排列:

那么,自然数2010对应在哪种颜色下面?在第几行?

考查目的:利用数表中的规律解决问题。

答案:2010是图形中出现的第2011个数,而2011÷(7+6)=154……9,说明2010在154×2+2=310行,具体位置为从右向左第2个,对应颜色是绿色。

答:2010在绿色下面,在第310行。

解析:奇数行都有7个数,偶数行都有6个数,循环的周期是13。而且奇数行是从左到右增加的顺序,偶数行是从右到左增加的顺序。2010是图形中出现的第2011个数,用2011除以13得出循环的周期和余数,进一步分析所在的行数,最后确定位置和对应的颜色。

5.用花、白两种正方形的瓷砖拼成大的正方形图形,要求中间用白瓷砖,四周一圈用花瓷砖(如图所示)。

(1)填写下列表格。想一想,这些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2)如果所拼的图形中,用了20块花瓷砖,那么,白瓷砖用了多少块?

(3)如果所拼的图形中,用了块白瓷砖,那么花瓷砖用了多少块?

考查目的:先找到数与形结合的规律,再根据规律求解。

答案:(1)如下表格所示:

(2)(20÷4-1)×(20÷4-1)=16(块)。

答:白瓷砖用了16块。

(3),(块)。

答:花瓷砖用了块。

解析:大正方形每边的块数每增加1块,所用的花瓷砖块数就增加4。白瓷砖的总块数是白色瓷砖区域每个边上的块数的平方,而花瓷砖的总数量是白瓷砖一边的块数加1的4倍。

第8单元数学广角——数与形

第1课时数与形(1)

一、填空

1.观察下面的点阵图规律,第(9)个点阵图中有()个点。

2.先画出第五个图形并填空。再想一想:后面的第10个方框里有()个点,第51个方框里有()个点。

3.按下面用小棒摆正六边形。摆4个正六边形需要()根小棒;摆10个正六边形需要()根小棒;摆个正六边形需要()根小棒。

4.学校阅览室有能坐4人的方桌,如果多于4人,就把方桌拼成一行,2

张方桌拼成一行能坐6人(如图所示),请你结合这个规律,填写下表:

5.数形结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认真观察图形,然后完成下列问题。

二、选择

1.观察下图中每一个大三角形中白色三角形的排列规律,则第5个大三角形中白色的三角形有()。

A.82个

B.154个

C.83

个 D.121个

2.有一个从袋子中摸球的游戏,小红根据游戏规则,做出了如下图所示的树形图,则此次摸球的游戏规则是()。

A.随机摸出一个球后放回,再随机摸出一个球

B.随机摸出一个球后不放回,再随机摸出一个球

C.随机摸出一个球后放回,再随机摸出三个球

D.随机摸出一个球后不放回,再随机摸出三个球

3.搭建如图(1)的单顶帐篷需要17根钢管,若这样的帐篷按图(2)、图(3)的方式串起来搭建,则可节省结合处的钢管,那么串搭20顶这样的帐篷需要()根钢管。

A.340

B.225

C.226

D.227

参考答案:

一、填空

1.观察下面的点阵图规律,第(9)个点阵图中有()个点。

考查目的:数与形结合的规律;通过特例分析归纳出一般结论的方法。

答案:30。

解析:第(1)个图有1+2+3=6个点,第(2)个图有2+3+4=9个点,第(3)个图有3+4+5=12个点……第个图就有个点。对于找规律的题目,首先应找出哪部分发生了变化,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通过分析找到各部分的变化规律后,再利用规律求解。

2.先画出第五个图形并填空。再想一想:后面的第10个方框里有()个点,第51个方框里有()个点。

考查目的:数与形结合的规律;利用规律解决问题。

答案:,1+4×4;37,201。

解析:分析图形,可得出第个图中共有个点,则第10个图共有1+4×(10-1)=37个点,第51个图共有1+4×(51-1)=201个点。

3.按下面用小棒摆正六边形。摆4个正六边形需要()根小棒;摆10个正六边形需要()根小棒;摆个正六边形需要()根小棒。

考查目的:根据已知图形的排列特点及数量关系,推理得出一般的结论进行解答。

答案:21;51;。

解析:摆1个六边形需要6根小棒,可以写作5×1+1;摆2个六边形需要11根小棒,可以写作5×2+1;摆3个六边形需要16根小棒,可以写作5×3+1……由此可以推理得出一般规律,即摆个六边形需要根小棒。

4.学校阅览室有能坐4人的方桌,如果多于4人,就把方桌拼成一行,2张方桌拼成一行能坐6人(如图所示),请你结合这个规律,填写下表:

考查目的:分析图形的变化规律并列出代数式。

答案:10;。

解析:一张方桌坐4人,每多一张方桌就多2个人,那么有4张方桌时就多坐了6人,总人数为4+6=10。如果是张方桌,则所坐人数是

5.数形结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认真观察图形,然后完成下列问题。

考查目的: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探索规律。

答案:16,4;5;。

解析:通过启发引导,使学生明确可以把一个点看作边长是1的正方形,并由此类比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出结果。对于的解答,引导学生从已知的结果归纳出“从1开始连续奇数的和等于奇数个数的平方”这一结论即可。

二、选择

1.观察下图中每一个大三角形中白色三角形的排列规律,则第5个大三角形中白色的三角形有()。

A.82个

B.154

个 C.83个 D.121个

考查目的:数与形的变化规律。

答案:D

解析:分别数出第一个、第二个、第三个图中白色三角形的个数,总结出白色三角形的增长规律,以此推算出第5个大三角形中白色三角形的个数为

1+3+9+27+81=121。

2.有一个从袋子中摸球的游戏,小红根据游戏规则,做出了如下图所示的树形图,则此次摸球的游戏规则是()。

A.随机摸出一个球后放回,再随机摸出一个球

B.随机摸出一个球后不放回,再随机摸出一个球

C.随机摸出一个球后放回,再随机摸出三个球

D.随机摸出一个球后不放回,再随机摸出三个球

考查目的:用画树状图的方法解决与“可能性”有关的问题。

答案:A

解析:观察树形图可知,袋中共有红、黄、蓝三个小球,此次摸球的游戏规则为:第一次随机摸出一个球后放回,第二次再随机摸出一个球。

3.搭建如图(1)的单顶帐篷需要17根钢管,若这样的帐篷按图(2)、图(3)的方式串起来搭建,则可节省结合处的钢管,那么串搭20顶这样的帐篷需要()根钢管。

A.340

B.225

C.226

D.227

考查目的:图形中的计数规律。

答案:C

解析:通过分析图形,搭建单顶帐篷需要17根钢管。从串搭第2顶帐篷开始,每多串一顶帐篷需多用11根钢管,由此得出串搭顶帐篷需要

根钢管。则串搭20顶这样的帐篷需要11×20+6=226根钢管。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数与形》练习题

1. 1=5 2=15 3=215 4=2145

那么5=?

2.一个人花8块钱买了一只鸡,9块钱卖掉了,然后他觉得不划算,花10块钱又买回来了,11块卖给另外一个人。问他赚了多少?

3.假设有一个池塘,里面有无穷多的水。现有2个空水壶,容积分别为5升和6升。问题是如何只用这2个水壶从池塘里取得3升的水。

4.周雯的妈妈是豫林水泥厂的化验员。一天,周雯来到化验室做作业。做完后想出去玩。 "等等,妈妈还要考你一个题目,"她接着说,"你看这6只做化验用的玻璃杯,前面3只盛满了水,后面3只是空的。你能只移动1只玻璃杯,就便盛满水的杯子和空杯子间隔起来吗?" 爱动脑筋的周雯,是学校里有名的"小机灵",她只想了一会儿就做到了。请你想想看,"小机灵"是怎样做的?

5. 1

1 1

2 1

1 2 1 1

1 1 1

2 2 1

下一行是什么?

答案:

1.5=1

2.(9-8)+(11-10)=2(元)

3.先将5升的瓶子装满水,倒入6升的瓶子;再将5升的瓶子装满水,倒入1升水给6升的瓶子;将6升瓶子里的所有水倒回池子;将5升瓶子里剩的4升水倒入6升的瓶子里;再将5升的瓶子装满水,倒入2升水给6升的瓶子,这样5升瓶子就有3升的水。

4.将第二个满瓶水倒入第五个瓶子,再放回原地。

5.312211

六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数与形)教案

8 数学广角——数与形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7页例1和例2及第108页做一做和练习二十二第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数与形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学会一种重要的解题方法与策略。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2.借助相关图形的操作与剪拼等情境,实现数与形之间的转化。 3. 通过数与形的训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之美。 重点难点: 通过数与形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学会一种重要的解题方法与策略。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课件出示: 杨辉三角是一个由数字排列成的三角形数表,一般形式如下: 杨辉,字谦光,北宋时期杭州人。在他1261年所著的《详解九章算法》一书中,记录了如上所示的三角形数表,称之为“开方作法本源”图。 杨辉三角最本质的特征是,它的两条斜边都是由数字1组成的,而其余的数则是等于它肩上的两个数之和。其实,中国古代数学家在数学的许多重要领域中处于遥遥领先的地

位。中国古代数学史曾经有自己光辉灿烂的篇章,而杨辉三角的发现就是十分精彩的一页。而这样一个三角在我们的奥数竞赛中也是经常用到,最简单的就是找规律。 师: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进奇妙无穷的数学广角——数与形。 板书:数与形 二新课讲授 1.教学例1。 出示课件: (1)提问:观察一下,上面的图和下边的算式有什么关系?把算式补充完整。 1=()2 1+3=()2 1+3+5=()2 生:左边的加数是大正方形右上角的小正方形和其他"L"形图形所包含的小正方形个数之和。 图一:1 图二:1+3 图三:1+3+5 生:右边正好是每行或每列小正方形个数的平方。 1=(1)2 1+3=(2)2 1+3+5=(3)2 (2)尝试练习。 你能利用规律直接写一写吗?如果有困难,可以画图。

六年级数学数与形教案

数与形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八章数学广角——数与形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初步理解数与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2、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探索规律,帮助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与形之间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知识的奥妙,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结合具体实例理解数与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2、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探索规律,帮助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启发法,探讨法。 教具准备: 挂图,教学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平时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过困难吗?你是怎样解决的呢? 学生自由谈论自己的解决办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小结:说得很好,你们在遇到困难时都能勇敢面对,并且想方设法去解决。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解决问题,看看大家是否能像自己说的那样去做。

2、设疑。 (1)按规律填空: ○1 5 10 15 20 ()○2 1 3 6 10() ○3 2 3 5 6 9 10 14 15 ()() (2)计算: 100+101+102+103+…+2018=() (3)填空:(出示挂图) 小明用吸管和图钉钉三角形形状(如图,线段表示吸管,黑点表示图钉)。 如果小明钉100个三角形,那么又需要_____个图钉和_____根吸管。3、教师小结:以上问题,如果用常规方法,解决起来会很困难和繁琐,但是如果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就能使问题更简便。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数形结合的方法。 4、板书:数形结合 二、探索新知 (一)学习例题1——数转为图形。 1、计算。 1+3=() 1+3+5=() 1+3+5+7=() 1+3+5+7+9+11+13+15+17+19=() 观察这些算式中的加数有什么特点?(连续自然数) 2、观察一下,上面的图和下面的算式有什么关系?把算式补充完整。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数与形》教学反思

《数与形》教学反思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及其关系的学科,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研究问题,可以让数量关系与图形的性质问题很好地转化,通过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数的概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运算的意义,可以使解题思路与过程具体化。数形结合思想可以说涉及数学学科的各个领域,本课内容主要是通过发现规律解决问题帮学生建立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把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结合起来思索,使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通过“以形助数”或“以数解形”,使得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从而起到优化解题途径的目的。 我教学的内容是教材第107、108的内容。一接到这个任务,我就懵了。因为这个教学内容是新出现的,以前并没有。我接连看了几次教材,也不知所以然。后来经过两个晚上翻了大量的资料,才知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主要是向学生传递一种数形结合的思想。因为巧妙地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解题,不仅直观易于寻找解题途径,而且能避免繁杂的计算和推理,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显优越,所以在本节课上帮学生建立数形结合的思想启蒙,进而在今后的学习中进行其他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认为比较满意的是以下几处: 一、给学生提供学具,引导学生产生自主应用学具解决问题的意识。 这节课我主要是给每一组学生准备小正方形,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小正方形发现其中的规律,并发现与数的联系。这一块我主要是培养学生当面对比较复杂的问题时,能够自觉利用手中的直观学具摆一摆、画一画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具体形象的学具的支撑帮助学生发现规律。 二、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交流中通过摆一摆、议一议,借助直观学具发现并理解规律。 这一块让学生明白,在面对问题或疑惑时,仅依靠自己的力量无法解决,可么自主寻求小组同学的帮助。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困惑在

【小学数学】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数与形练习题及解析

数学广角-数与形 填空 1.观察下面的点阵图规律;第(9)个点阵图中有()个点。 考查目的:数与形结合的规律;通过特例分析归纳出一般结论的方法。 答案:30。 解析:第(1)个图有1+2+3=6个点;第(2)个图有2+3+4=9个点;第(3)个图有3+4+5=12个点……第个图就有个点。对于找规律的题目;首先应找出哪部分发生了变化;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通过分析找到各部分的变化规律后;再利用规律求解。 2.先画出第五个图形并填空。再想一想:后面的第10个方框里有()个点;第51个方框里有()个点。

考查目的:数与形结合的规律;利用规律解决问题。 答案:;1+4×4;37;201。 解析:分析图形;可得出第个图中共有个点;则第10个图共有1+4×(10-1)=37个点;第51个图共有1+4×(51-1)=201个点。 3.按下面用小棒摆正六边形。摆4个正六边形需要()根小棒;摆10个正六边形需要()根小棒;摆个正六边形需要()根小棒。 考查目的:根据已知图形的排列特点及数量关系;推理得出一般的结论进行解答。 答案:21;51;。 解析:摆1个六边形需要6根小棒;可以写作5×1+1;摆2个六边形需要11根小棒;可以写作5×2+1;摆3个六边形需要16根小棒;可以写作5×3+1……由此可以推理得出一般规律;即摆个六边形需要根小棒。 4.学校阅览室有能坐4人的方桌;如果多于4人;就把方桌拼成一行;2张方桌拼成一行能坐6人(如图所示);请你结合这个规律;填写下表:

考查目的:分析图形的变化规律并列出代数式。 答案:10;。 解析:一张方桌坐4人;每多一张方桌就多2个人;那么有4张方桌时就多坐了6人;总人数为4+6=10。如果是张方桌;则所坐人数是 。 5.数形结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认真观察图形;然后完成下列问题。 ; ; ; ; 。

六年级上册《数与形》

数与形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P107例2,练习二十二第5题、第8题。 教材分析与目标:《数与形》是本册教材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作为教材新增的内容,我们考虑最多的还是目标的定位问题。按照传统的教学,例2以及后面编排的几道习题都属于思考题甚至竞赛题,是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学习的,对普通学生来说要求偏高。现在教材作为例题编写,在教学中究竟该达到怎样的要求?我们把握不定。即使在以前的学习中,以前出现过一些相关数与形的练习,学生结合“形”来分析问题有一定的基础。如在第一学段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形,发现其中的一些规律,并解决简单的问题。但纵观教材并没有系统的教学数与形结合的内容,所涉及的练习也比较分散。所以,我们理解的这节课的意图是:试图通过一道特殊的分数加法的计算,让学生体会进一步数与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借助“形”沟通加法与减法的关系及理解“无限接近1”。并能把数形结合的思想迁移到解决其他一些实际问题,协助学生积累经验。 所以将目标定位如下:1.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协助学生借助“形”来直观感受与“数”之间的关系,体会有时“形”与“数”能互相解释,并能借助“形”解决一些与“数”相关的问题。2.培养学生通过数与形结合来分析思考问题,从而感悟数形结合的思想,提升解决问题的水平。 其中的教学重点是:借助“形”(面积模型、线段图、直角坐标系等)感受与“数”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教学难点是:让学生体会极限思想。 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 为达到以上目标,我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借助图形沟通关系,体验数形结合的好处 有时,仅仅通过算式本身去发现规律,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我们要给学生提供一种桥梁,而图形正是一种有效的桥梁。例2的教学就是如此,通过图形直观的表征,让学生更加清晰发现“++ ++”和“1-”求的都是同一个阴影部分的面积。从而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了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接着追问,“如果按照这样的规律继续加下去,会怎样?”然后就引出 “”,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想、操作、验证等继续借 助直观协助学生理解1—越来越接近1,感悟极限思想。 2.重视利用图形来分析题意,理清思路,提升解决问题的水平 在本课的配套的练习中,题目中蕴含的信息量较大,直接让学生来读懂题意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试图引导学生通过结合图形来分析题目意思,理清数量之间的关系,提升解决问题的水平。如:练习中第5题的教学,就直接出示题目,先让学生自己自由读题,然后出示图形引导学生从“形”的角度来理解题意。在搜集题目中的关键信息来解释图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利用图形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水平。 3.精选学习材料,适度处理和拓展教材内容 与例2配套的几道练习题,我们曾对两个班66人实行了前测,在教师不作任何提示的情况下,独立作业40分钟时间,结果如下:

数学广角数与形的教案

数学广角数和形的教案 【篇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上)《数学广角--数和形》 教学设计】 《数学广角---数和形(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p107—p108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索在数和形之间建立联系,寻找规 律,发现规律,运用规律提高计算技能。 2.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运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考方法,让学生经 历猜想和 验证的过程,培养学生积极探究,大胆猜想验证,灵活运用知识的 能力。 3.情感和态度:通过以形想数的直观生动性,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感受数学 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探索在数和形之间建立联系发现规律,正确的运用 规律进行 计算。 难点:经历探索规律及验证规律的过程。 教学准备:课件、小正方形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师:观察这几组数有什么特点?你能很快算出它们的得数吗? 1+3+5+7= 1+3+5+7+9+11+13= 1+3+5+7+9+11+13+15+17= (设计意图:通过快速算出“从1开始,连续几个奇数相加的和是多少”,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探究: 1.通过拼摆小正方形,初步感受数和形的联系。 师:说一说,每幅图是由几个小正方形组成的? 师:想一想,要拼成一个更大的正方形,要增加几个小正方形? 师:议一议,用算式表示出每个图中小正方形的个数。 师:观察这几个图形和计算的得数,你有什么发现? 师:根据这个规律,想一想第7幅图是怎样的?一共有多少个正方形?第9 幅图呢?第100幅图呢?第n幅图呢? (设计意图:通过拼摆学具,引导学生在数和形之间建立联系,感受到在 图形中隐含着数的规律,可利用数的规律来解决图形问题。) 2. 运用规律解决问题。(可借助学具摆一摆) ①1+3+5+7+9+11+13=( )2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数与形练习题及解析(经典)

数学广角-数与形 一.填空 1.观察下面的点阵图规律,第(9)个点阵图中有()个点。 答案:30。解析:第(1)个图有1+2+3=6个点,第(2)个图有2+3+4=9个点,第(3)个图有3+4+5=12个点……第个图就有个点。对于找规律的题目,首先应找出哪部分发生了变化,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通过分析找到各部分的变化规律后,再利用规律求解。 2.先画出第五个图形并填空。再想一想:后面的第10个方框里有()个点,第51个方框里有()个点。 答案:,1+4×4;37,201。解析:分析图形,可得出第个图中共有 个点,则第10个图共有1+4×(10-1)=37个点,第51个图共有1+4×(51-1)=201个点。3.按下面用小棒摆正六边形。摆4个正六边形需要()根小棒;摆10个正六边形需要()根小棒;摆个正六边形需要()根小棒。

答案:21;51;。解析:摆1个六边形需要6根小棒,可以写作5×1+1;摆2个六边形需要11根小棒,可以写作5×2+1;摆3个六边形需要16根小棒,可以写作5×3+1……由此可以推理得出一般规律,即摆个六边形需要根小棒。 4.学校阅览室有能坐4人的方桌,如果多于4人,就把方桌拼成一行,2张方桌拼成一行能坐6人(如图所示),请你结合这个规律,填写下表: 答案:10;。解析:一张方桌坐4人,每多一张方桌就多2个人,那么有4张方桌时就多坐了6人,总人数为4+6=10。如果是张方桌,则所坐人数是 。 5.数形结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认真观察图形,然后完成下列问题。

;;;; 。 答案:16,4;5;。解析:通过启发引导,使学生明确可以把一个点看作边长是1的正方形,并由此类比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出结果。对于的解答,引导学生从已知的结果归纳出“从1开始连续奇数的和等于奇数个数的平方”这一结论即可。 二、选择 1.观察下图中每一个大三角形中白色三角形的排列规律,则第5个大三角形中白色的三角形有()。 A.82个 B.154个 C.83个 D.121个 答案:D解析:分别数出第一个、第二个、第三个图中白色三角形的个数,总结出白色三角形的增长规律,以此推算出第5个大三角形中白色三角形的个数为1+3+9+27+81=121。 2.有一个从袋子中摸球的游戏,小红根据游戏规则,做出了如下图所示的树形图,则此次摸球的游戏规则是()。

小学六年级数学《数与形》参考教案

《数与形(例1)》参考教案 教学过程: 片段一:例1的教学 师(出示下图):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图中图2和图3各有多少个像图1这样的小正方形? 生:图二中有4个图一这样的小正方形,图三中有9个这样的小正方形。 师:同学们动动脑,尝试用算式表示出每个图中小正方形的个数。 生:图一:1×1=1;图二:2×2=4;图三:3×3=90 师:观察这几个图形与计算出的得数(1、4、9)。你还有什么发现? 生:从图一开始小正方形个数是在前一图基础上分别加3、加5。 根据学生的回答,把图中小正方形涂上不同的颜色进行演示。 师:如果我们把刚才同学们表示图中小正方形个数而列出的不同算式综合起来,会是什么样的呢? 师:在这里“形”能直观解释“数”的计算。同学们想一想,按照这样的规律“图四”会是什么样子?有几个这样的小正方形?同桌两人合作,仿照黑板上算式,一人说等号左边部分怎么写,一人说等号右边部分怎么写,有困难可以在草稿上画一画图。 学生合作交流,并利用规律完成例1下面题目。 师:观察例1中的这些题目,你有什么发现?

生1:大正方形左下角的小正方形和其他“”形图形所包含的小正方形个数之和正好是每行或每列小正方形个数的平方。 生2:左边加法算式里的加数都是奇数。 生3:有几个数相加,和就是几的平方。 生4:第几个图形就有几个数相加,和就是几的平方。 师:根据这个同学的发现,想一想,第10个图中有多少个小正方形?第100个图中呢? 学生汇报。 师:同学们非常善于观察和思考,学习中我们利用计算求出了图形中小正方形的个数,反过来直观的图形也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了计算中各数的含义。 片段二:例2的教学 师(出示例2):观察这个算式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生1:从左往右看这些分数越来越小。 生2:这些分数的分子都是1,分母都是偶数。 生3:从第二个数开始,每个数是前一个数的。 师:算式右边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你准备怎样计算这道题? 生:意思是按照这样的规律写下去,加数有无数个。我准备先求出前两个加数的和,再用和去加第三个加数,得数再去与第四个加数相加,依此类推。 学生尝试进行计算。 师:谁再来说说你加到了第几个加数,得数是多少? 学生汇报,板书:…… 师:观察这些算式的得数,你有什么发现?

《数学广角—数与形》教案

。问题导入。 1 ?课件出示问题教案设计设计说明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数与形”。根据教材例题的具体内容及形式,本课时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特点。 1 ?重视“数”“形”之间的联系,找到解题规律。 教学伊始,从观察、分析例1中图与算式的关系入手,引导学生探究算式左边的加数与大正方形右上角的小正方形和其他“ L”形图形所包含的小正方形个数的关系,发现“数” “形”之间的联系,找到其中的规律,使学生在体验用形表示数的直观性的同时,学会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2 ?借助“数”“形”之间的关系,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例2时,从观察抽象的算式特点开始,先通过简单的计算找到得数规律,再借助多种几何图形直观验证计算过程及结果,使学生在初步了解、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同时,体验到数学的极限思想。 3 ?通过举一反三,培养数学能力。 在巩固练习时,充分利用教材习题,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举一反三地运用所学,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得到培养。 课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学具准备完全相同的小正方形纸卡若干

小兰和爸爸、妈妈一起步行到离家800 m远的公园健身中心,用时20分钟。妈妈到了健身中心后直接返回家里,还是用了20分钟。小兰和爸爸一起在健身中心锻炼了10分钟。然后,小兰跑步回到家中,用了5分钟,而爸爸走回家中,用了15分钟。上面几幅图哪幅是描述妈妈离家的时间和离家距离的关系?哪幅是描述爸爸的?哪幅是描述小兰的? 2 ?学生讨论、回答。 (图2是描述妈妈的,因为妈妈在健身中心没停留;图1是描述小兰的,因为她回家路上用了5分钟;图3是描述爸爸的) 3 ?揭示课题。 借助图形不但能帮我们直观了解小兰离家时间与离家距离的关系,还可以帮我们解决复杂的代数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数与形”。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与图形有关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关注图形与数学的关系,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同时,为新知的学习作铺垫。 。探究新知 1 ?教学例1。 (1) 课件出示例题。 师:一起来看看这些图,图中图1到图2有什么变化?图2到图3又有什么变化? (图1到图2增加了3个,图2到图3增加了5个) 1 1+3 1+3+5 动动脑,尝试一下还能用什么算式来描述图中正方形的个数 (1=1 2X2=4 3X3=9) 现在,我们把不同的算式综合起来 1二(1 )2 1 + 3=( 1+3+5=( 在这里"形"能直观解释"数"的计算,同学们想一想,按照这样的规律"图4"会是什么样子?同桌两人合作,依照黑板上算式,一人说等号左边部分怎么写,一个说等号右边部分怎么写?可以在草稿上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 数学广角——《数与形》教案设计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数与形之间密不可分,它们相互转化,相辅相成。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应用数形结合思想,把握好数形结合的度,就可以把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在引进新知、建构概念、解决问题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1.重视数与形之间的联系,找到解题规律。 数形结合思想是小学阶段最重要的一种数学思想,在课堂教学中,重视数与形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抽象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学伊始,从观察、分析例1中图与算式的关系入手,引导学生探究算式左边的加数之和与大正方形中每列(或每行)小正方形个数的关系,发现数与形之间的联系,找到其中的规律,使学生在体验用形表示数的直观性的同时,学会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2.借助数与形之间的关系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例2时,从观察抽象的算式特点入手,先通过简单的计算找到规律,再借助多种几何图形直观验证计算过程及结果,使学生在初步了解、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同时,体验到数学的极限思想。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若干张完全相同的小正方形纸卡 教学过程

⊙问题导入 1.课件出示问题。 小兰和爸爸、妈妈一起步行到离家800m远的健身中心,用了20分钟。妈妈到了健身中心后直接返回家里,还是用了20分钟。小兰和爸爸一起在健身中心锻炼了10分钟,然后小兰用了5分钟跑步回到家中,而爸爸用了15分钟走回家中。上面几幅图中,哪幅图可以用来描述妈妈离家时间和离家距离之间的关系?哪幅图可以用来描述爸爸离家时间和离家距离之间的关系?哪幅图可以用来描述小兰离家时间和离家距离之间的关系? 2.学生讨论、回答。 (图2可以用来描述妈妈离家时间和离家距离之间的关系,因为妈妈在健身中心没停留;图1可以用来描述小兰离家时间和离家距离之间的关系,因为她用了5分钟跑步回到家中;图3可以用来描述爸爸离家时间和离家距离之间的关系,因为他用了15分钟走回家中)

数学广角——数与形

本讲主线 1、等差数列的数形结合。 2、几个特殊的数列。 知识要点屋 1、等差数列, ⑴求和:()2=+?÷和首项末项项数 =?和中间项项数 ⑵()1=-÷+项数末项首项公差 【课前小练习】(★) (1)数列3711L ,,,, 第18项是 。 (2)数列4914L ,,,, 其中254是这个数列的第 项。 (3)数列4812160,L ,,,,这个数列共有 项。 【例1】(★★) 已知数列16111621146L ,,,,,,,问: ⑴这个数列中第20个数是多少? ⑵81是这个数列的第几个数? ⑶这个数列一共有几项? ⑷将数列中所有的数加起来,和是多少? 【例2】(★★) 7个连续奇数的和是147,其中最大的奇数是几呢?

【拓展】(★★) 8个连续的自然数,它们的和是164,其中最小的数是多少? 一、探究新知 ( )13+= ( )135++= ( )1357+++= ( )135791113151719+++++++++= 二、常见数列求和 ⑴123n ++++=K ⑵1231011109321+++++++++++=K K ⑶()135791113151719+++++++++= 【例3】(★★)运用计算规律算一算。 ⑴ ()135791113++++++=

⑵( )1357959++++++=K ⑶()135797531++++++++= 三、常用计算公式 ⑴ ()()22a b a b a b -=+- ⑵ ()2 222a b a b ab +=++ 【例4】(★★★)计算 ⑴22121119- ⑵10109988772211?-?+?-?++?-?L 【巩固】(★★☆) ()20078.58.5 1.5 1.5101600.3??-?-?÷÷-?? 【例5】(★★★)计算 111111248163264+++++

《数学广角——数与形》说课稿

《数学广角——数与形》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数与形》中的例1。 一、说教材 《数与形》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本单元教材共安排2课时。数形结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把数与形结合起来解决问题可使复杂的问题变得更简单,使抽象的问题变得更直观。 数与形相结合的例子在小学教材中比比皆是。有时候,是图形中隐含着数的规律,可利用数的规律来解决图形的问题。有时候,是利用图形来直观地解释一些比较抽象的数学原理与事实,让人一目了然。尤其是小学生思维的抽象程度还不够高.经常需要借助直观模型来帮助理解。还有时候,数与形密不可分,可用“数”来解决“形”的问题,也可以用“形”来解决“数”的问题。 二、说课程标准 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标的修订,从原来的“双基”拓展到“四基”,即增加了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知识和技能是数学的“双基”,而数学思想方法则是数学的灵魂。“数”和“形”是数学的两个基本概念,全部数学大体上就是围绕这两个概念的提炼、演变、发展而逐步展开的。 三、说教学目标 《数与形》作为教材新增的内容,我们考虑最多的还是目标的定位问题。在教学中究竟该达到怎样的要求?我们把握不定。尽管在以前的学习中,曾经出现过一些有关数与形的练习,学生结合“形”来分析问题有一定的基础。

如在第一学段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形,发现其中的一些规律,并解决简单的问题。但纵观教材并没有系统的教学数与形结合的内容,所涉及的练习也比较分散。 因此,我理解的这节课的意图是:试图通过图形直观的解释算式中数的含义,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与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能把数形结合的思想迁移到解决其他一些实际问题,帮助学生积累经验。所以将目标定位如下: 知识与技能:体会有时“形”与“数”能互相解释,并能借助“形”解决一些与“数”有关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观察、思考、归纳、合作等活动,帮助学生借助“形”来直观感受与“数”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通过数与形结合来分析思考问题,从而感悟数形结合的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重难点 通过“以形助数”或“以数解形”即通过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结合,可以使相对的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从而起到优化解题途径的目的。 结合本节课的目标和学情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为: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帮助学生借助“形”来直观感受与“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体会有时“形”与“数”能互相解释,并能借助“形”解决一些与“数”有关的问题。 五、说学情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

《数学广角—数与形》教案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数与形”。根据教材例题的具体内容及形式,本课时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特点。 1.重视“数”“形”之间的联系,找到解题规律。 教学伊始,从观察、分析例1中图与算式的关系入手,引导学生探究算式左边的加数与大正方形右上角的小正方形和其他“L”形图形所包含的小正方形个数的关系,发现“数”“形”之间的联系,找到其中的规律,使学生在体验用形表示数的直观性的同时,学会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2.借助“数”“形”之间的关系,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例2时,从观察抽象的算式特点开始,先通过简单的计算找到得数规律,再借助多种几何图形直观验证计算过程及结果,使学生在初步了解、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同时,体验到数学的极限思想。 3.通过举一反三,培养数学能力。 在巩固练习时,充分利用教材习题,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举一反三地运用所学,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得到培养。 课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学具准备完全相同的小正方形纸卡若干 教学过程 ⊙问题导入。 1.课件出示问题。

小兰和爸爸、妈妈一起步行到离家800 m远的公园健身中心,用时20分钟。妈妈到了健身中心后直接返回家里,还是用了20分钟。小兰和爸爸一起在健身中心锻炼了10分钟。然后,小兰跑步回到家中,用了5分钟,而爸爸走回家中,用了15分钟。上面几幅图哪幅是描述妈妈离家的时间和离家距离的关系?哪幅是描述爸爸的?哪幅是描述小兰的? 2.学生讨论、回答。 (图2是描述妈妈的,因为妈妈在健身中心没停留;图1是描述小兰的,因为她回家路上用了5分钟;图3是描述爸爸的) 3.揭示课题。 借助图形不但能帮我们直观了解小兰离家时间与离家距离的关系,还可以帮我们解决复杂的代数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数与形”。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与图形有关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关注图形与数学的关系,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同时,为新知的学习作铺垫。 ⊙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例题。 看图,把算式补充完整。 1=( )21+3=( )21+3+5=( )2 (2)看图与算式,总结发现。 ①观察、讨论。 仔细观察,看一看上面的图形和算式左边有什么关系? ②汇报发现。 发现一:算式左边的加数的个数与对应的大正方形中每行(或每列)的小正方形的个数相同; 发现二:算式左边的加数是大正方形右上角的小正方形和其他“L”形图形所包含的小正方形个数之和。 发现三:算式左边的加数和正好等于大正方形中每行(或每列)的小正方形个数的平方。 [算式左边的加数是大正方形右上角的小正方形和其他“L”形图形所包含的小正方形个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数学广角-数与形-人教版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数与形》教学设计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上册P107数学广角——数与形。根据教材例题的具体内容及形式,本课时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特点。 1.重视“数”“形”之间的联系,找到解题规律。 教学伊始,从观察、分析例1中图与算式的关系入手,引导学生探究算式左边的加数与大正方形右上角的小正方形和其他“L”形图形所包含的小正方形个数的关系,发现“数”“形”之间的联系,找到其中的规律,使学生在体验用形表示数的直观性的同时,学会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2.借助“数”“形”之间的关系,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例2时,从观察抽象的算式特点开始,先通过简单的计算找到得数规律,再借助多种几何图形直观验证计算过程及结果,使学生在初步了解、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同时,体验到数学的极限思想。 3.通过举一反三,培养数学能力。 在巩固练习时,充分利用教材习题,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举一反三地运用所学,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得到培养。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认识图形和相应的数之间的联系。 2、引导学生探索规律、发现规律,运用规律提高计算技能。 3、让学生在经历猜想与验证的过程,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大胆猜想、细心验证、灵活运用的能力。 4、使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和掌握数形结合、归纳推理等基本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发现算式中蕴含的数学规律。 【教学难点】 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探索规律 【教学准备】PPT课件、完全相同的小正方形、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未知。 认真观看屏幕上的这几幅图。这些图让你们想到了什么? 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只有将数与图形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产生最直观、最美妙的效果。我国的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这样的话,投影出示,生齐读。 现在,我们就在带着华老先生的这句名言,一起走进奇妙无穷的数形世界。 (板书课题:数与形) 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教学例1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 数学广角——数与形(教案)

8 数学广角——数与形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7页例1和例2及第108页做一做和练习二十二第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数与形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学会一种重要的解题方法与策略。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2.借助相关图形的操作与剪拼等情境,实现数与形之间的转化。 3. 通过数与形的训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之美。 【重点难点】 通过数与形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学会一种重要的解题方法与策略。 【情景导入】 课件出示: 杨辉三角是一个由数字排列成的三角形数表,一般形式如下: 杨辉,字谦光,北宋时期杭州人。在他1261年所著的《详解九章算法》一书中,记录了如上所示的三角形数表,称之为“开方作法本源”图。 杨辉三角最本质的特征是,它的两条斜边都是由数字1组成的,而其余的数则是等于它肩上的两个数之和。其实,中国古代数学家在数学的许多重要领域中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中国古代数学史曾经有自己光辉灿烂的篇章,而杨辉三角的发现就是十分精彩的一页。而这样一个三角在我们的奥数竞赛中也是经常用到,最简单的就是找规律。

师: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进奇妙无穷的数学广角——数与形。 板书:数与形 【新课讲授】 1.教学例1。 出示课件: (1)提问:观察一下,上面的图和下边的算式有什么关系?把算式补充完整。 1=()2 1+3=()2 1+3+5=()2 生:左边的加数是大正方形右上角的小正方形和其他"L"形图形所包含的小正方形个数之和。 图一:1 图二:1+3 图三:1+3+5 生:右边正好是每行或每列小正方形个数的平方。 1=(1)2 1+3=(2)2 1+3+5=(3)2 (2)尝试练习。 你能利用规律直接写一写吗?如果有困难,可以画图。 1+3+5+7=()2 1+3+5+7+9+11+13=()2 =92

《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数与形》

《数与形》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 课题:数与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帮助学生借助“形”来直观感受与“数”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体会有时“形”与“数”能互相解释,并能借助“形”解决一些与“数”有关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通过数与形结合来分析思考问题,从而感悟数形结合的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帮助学生借助“形”来直观感受与“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体会有时“形”与“数”能互相解释,并能借助“形”解决一些与“数”有关的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不同颜色的正方形贴纸 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探索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动手操作 教学过程: 一、竞赛铺垫,导入新课 口算:计算从1开始的连续奇数相加的和。 1+3= 1+3+5= 1+3+5+7+9+11+13+15+17+19+21+23+25+27+29= 教师:老师的速度快吗?我有简便的方法,你们想学吗?其实,在这里我借

助了图形来解决了这个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数与形》 (数形结合包括两种情形:第一种是“以形助数”,而第二种是“以数解形”。)板书课题:数与形 二、以形助数,激发兴趣。 1、拼一拼 第一步:根据算式中的加数拿出若干个小正方形,把这些小正方形拼成大正方形。 第二步:观察图形与算式有什么关系 看哪个小组能最先发现简便的算法。(在黑板上由学生张贴,发现规律) 板书: 1=12 1+3=( 4 )=22 1+3+5=(9)=32 利用以上规律学生写出:(用平方数表示分别是多少?) 2、想一想 1+3+5+7=() 3、设疑:为什么可以这样算呢?(出示图形,探讨规律) 1+3+5+7+9=(25)=52 教师:观察上面的算式,想一想,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学生讨论) 学生汇报:从1开始的几个连续奇数的和正好是几的平方。 师:数的问题可以借助于图形来解决,以形助数能让数的问题更直观。 板书:以形助数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你能利用规律直接写一写吗?(学生自主讨论) 1+3+5+7=() 1+3+5+7+9+11+13=() = 92 1+3+5+7+9+……=(n2) n个

【教学设计】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数与形》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数与形》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8单元数学广角例1及相应练习。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图形中隐藏着的数的规律,并会应用所发现的规律。 2.使学生体会数与形的联系,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意识。 3.使学生会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感受数学魅力。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积累数形结合活动经验,体验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早就听说咱班的孩子们个个都是口算小能手,老师不信,特意找了几道题想考考你们,怎么样?敢不敢接受挑战。 师课件出示:1+3= 1+3+5= 1+3+5+7= 师:咱班的同学果然名不虚传,那如果我加大难度呢?你还能很快口算出答案吗? 师课件出示:1+3+5+7+9+11+13= 师:那像这样的题有没有什么简便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很快说出答案呢?平时你们如果遇到很难理解的题老师一般会建议你怎么做?

(借助图形。) 师:是的,有的时候借助图形可以让很多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那像这样的求多个连续奇数相加的和能不能利用图形来解决呢?那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数与形,(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掌握新知。 师:复杂的问题先从简单的开始。我们先看两个加数的,(板书1+3)我们先拿出1个小正方形,再拿出3个小正方形,(师板贴)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正好拼成了一个大正方形。) 师:那这个大正方形和算式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 (生小组交流) 生1:我们发现1+3的和正好是小正方形的个数。 生2:我们发现1+3的和正好是22,也就是大正方形边数的平方 师适时引导:1在图形中的哪?3呢?小正方形的个数正好是1+3的和,每行有2个,一共有2行,所以1+3的和还可以算成22。(板书22)师:那1+3+5这道题你们想不想自己通过图形去验证一下它的结果?拿出学具袋,以小组为单位,开始吧! (生小组动手实践,探究规律) (我们发现1个红色,3个黄色,5个绿色的小正方形正好也能拼成一个大正方形,这个大正方形有三行三列,也就是3×3,也是32,所以我们发现1+3+5=32。)

数学广角数与形

《数学广角──数与形》 一、教材分析 数形结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把数和形结合起来解决问题,可以使复杂的问题变得更简单,使抽象的问题变得更直观。 1、图形中隐含着数的规律,可利用数的规律来解决图形的问题。本单元的例1以及相关练习就属于这种情况。 2、有些情况下,是利用图形来直观地解释一些比较抽象的数学原理与事实,让人一目了然。 3、还有的时候,数与形密不可分,可用“数”来解决“形”的问题,也可用“形”来解决“数”的问题。例如,解析几何中,函数图象与方程、方程组互为工具,互为解释,有机融合。小学中的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图象也很好地反映了这样的思想。 《连续奇数数列之和与正方形的关系》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107页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体会数与形的联系,进一步积累数形结合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意识。 2.体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价值,激发学生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兴趣,感受数学的魅力。 3.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和掌握数形结合、归纳推理等基本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观察、发现数与形的联系,感受数形结合的价值 教学难点:渗透极限思想 教学准备:课件,不同颜色的小正方形。 学具准备:不同颜色的小正方形,吸铁板,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出示课题 教师:最近老师发现,我有一项非常神奇的本领。什么本领呢?我发现只要从1开始的连续奇数相加,比如,1+3,1+3+5……像这样的算式,我都算得特别快。你们信吗? 教师:不信也没关系,我们现场来比一比。 师生比赛,看谁算得快。 教师:这个方法快吗?你们想不想也像老师一样算得快呢?

六年级数学数与形教案

《数与形》教学预设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八章数学广角——数与形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初步理解数与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2、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探索规律,帮助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与形之间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知识的奥妙,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结合具体实例理解数与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2、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探索规律,帮助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启发法,探讨法。 教具准备: 挂图,教学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平时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过困难吗?你是怎样解决的呢? 学生自由谈论自己的解决办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小结:说得很好,你们在遇到困难时都能勇敢面对,并且想方设法去解决。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解决问题,看看大家是否能像自己说的那样去做。

2、设疑。 (1)按规律填空: ○1 5 10 15 20 ()○2 1 3 6 10() ○3 2 3 5 6 9 10 14 15 ()() (2)计算: 100+101+102+103+…+2014=() (3)填空:(出示挂图) 小明用吸管和图钉钉三角形形状(如图,线段表示吸管,黑点表示图钉)。 如果小明钉100个三角形,那么又需要_____个图钉和_____根吸管。3、教师小结:以上问题,如果用常规方法,解决起来会很困难和繁琐,但是如果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就能使问题更简便。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数形结合的方法。 4、板书:数形结合 二、探索新知 (一)学习例题1——数转为图形。 1、计算。 1+3=() 1+3+5=() 1+3+5+7=() 1+3+5+7+9+11+13+15+17+19=() 观察这些算式中的加数有什么特点?(连续自然数) 2、观察一下,上面的图和下面的算式有什么关系?把算式补充完整。

六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数与形--重难点突破

《数学广角──数与形》重难点突破 一、自主探索图形中隐藏着的数的规律,会利用图形来解决一些有关数的问题,并学会应用所发现的规律 突破建议: 1.引导学生数形结合,从不同角度寻找规律。形的问题中包含着数的规律,数的问题也可以用形来帮助解决,教学时,要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体会到数与形的这种完美结合。既可以从数的角度出发,让学生看看可以怎样用图形来表示数的规律,也可以让学生寻找图形中所包含的数的规律。通过数与形的对应关系,互相印证结果,感受数学的魅力。例如,教学例1时,可从形引入,先让学生说一说三幅图中分别有多少个小正方形?你是怎么发现的?通过学生的讨论,学生容易得出小正方形数为12,22,32,…的结论;也可以使学生看到三个图中的小正方形数还可以分别表示成1,1+3,1+3+5,…的结论。也可以从数引入,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1+3=4,1+3+5=9,…有的学生可能很快发现4=22,9=32,…此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用正方形来表示这些算式,使学生通过数与形的比照,看到这些连续的奇数在图形中的什么地方,平方数代表的又是图形中的什么。从而对规律形成更为直观的认识。 2.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让学生感受用形来解决数的有关问题的直观性与简捷性。例2中,“无限”的概念非常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比如说,教师可以出示一个圆或者一条线段或者一个正方形,让学生根据分数的意义表示出这些加数,使学生直观地看到最终的结果是“1”。从而进一步感受到“化数为形”的直观、形象、简捷特点。当然,如果学生还是有困难,教 师也可以通过反推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 二、体会和掌握数形结合、归纳推理、极限等基本数学思想 突破建议: 1.在学生经历发现模式、应用模式的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归纳推理等数学思想。本单元教学通过数与形的比照,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索规律。例如,通过观察与计算1,1+3,1+3+5,1+3+5+7,…既能发现加数的规律,又能发现和的规律。在发现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推理,逐步抽象,形成模式,再引导学生把规律应用于一般的情形,解决问题。显然,这样的一个教学过程,既是学生自主探究获取知识的过程,更是有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体会与领悟推理和数形结合的思想。 2.在利用数形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基本的数学经验,培养基本的数学思想。例如,在例2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和越来越趋向于1,感受什么叫“无限接近”。虽然无法一一穷举所得的结果,但可以利用观察到的规律进行“无穷无尽”类推,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体会推理和极限的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