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励志小故事三则

中国传统文化励志小故事三则
中国传统文化励志小故事三则

中国传统文化励志小故事三则

1、崔铉胸怀大志,前程万里

“人无志不立”,一个人如果没有远大的志向,无论做什么事,都很难取得成功。唐

朝大诗人李白从小就抱定了匡扶家邦、济民救世的志向,此后,他一直朝着自己的既定目

标奋进。

十九岁时,李白就立下了远大的志向:“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

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抱着这种自信与进取心,他应诏来到长安,名动一时。然

而唐玄宗只让李白待诏翰林,做文学侍从之臣,李白的大志无法实现。

性格孤傲的李白无法忍受“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生活,三年后,弃官而去,从此游山

访仙,痛饮狂歌,以排遣怀才不遇的忧愤。但是,李白始终没有放弃建立伟业,成为非凡

人物的理想。安史之乱爆发后,

李白应邀入永王李璘幕府,咏出“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的豪迈诗名。

比李白稍晚些的崔铉也是个胸怀大志的人。

崔铉是大臣崔元略的儿子。有一次,他跟随父亲去拜访当时的宰相韩滉,韩滉见他聪

明伶俐的样子,非常喜欢。

崔铉的父亲说:“这个孩子近来作诗的能力有很大进步。”

韩滉一听,有心考考他,就随手指着架上的一只鹰,让崔铉即兴赋一首诗。崔铉接过

纸笔,略一思索,就写了一首诗:“天边心性架头身,欲拟飞腾未有因。万里碧霄终一去,不知谁是解绦人。”

韩滉读后,连连称奇,称赞道:“好诗!好诗!这孩子将来前程万里,不可限量啊!”

崔铉长大后果然很有作为。唐代宗大历三年公元768年,崔铉在科举考试中被录取,

随后开始仕途生涯。唐代宗很欣赏他的才能与品德,说他是“真贵人”。崔铉先后担任过

中书侍郎、河东节度使、御史大夫、淮南节度使等要职。

【故事启迪】纵观古今,确实是“人无志不立”。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励精图治,

卧薪尝胆,二十年如一日,终于打败了吴国成为春秋末期的霸主。秦朝末年,农民领袖陈

涉一句“燕雀焉知鸿鹄之志哉”,穿越几千年的时空,至今仍是许多年轻人立志奋发的座

右铭。年纪轻轻的唐朝诗人杜甫在学习“四书五经”时,就立志要“至君尧舜上,再使风

俗淳”,直至临终,他仍惦记着“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

杜甫的拳拳报国之心,永远那么执著。因此,立志是事业成功的前提和基础。青少年中有

许多人也是胸怀大志,虽然现在壮志未酬,但不等于身陷逆境就泯灭了自己的雄心壮志,

反而因此拥有了充足的时间来筹备力量和智慧。那么,从现在开始,为实现你的远大理想

努力奋斗吧!

2、梓庆鬼斧神工

【传统故事】春秋时,有一个叫梓庆的木匠,他技艺高超,制作出的木器精巧而耐用。这天,他雕琢了一把木头锯子。这把锯子造型美观,上面的花纹纤巧,从没有一把锯子这

么美。每一个见过这把锯子的人无不叹为观止。大家都不相信是梓庆做的,都认为只有鬼

神才能做出这种极品。

鲁国国君听说后,也跑来欣赏。他很惊奇,也不相信这是人工做出来的,于是问梓庆:“你是不是会法术?这把锯子是不是用法术做成的?” 梓庆笑了笑,说:“我不过是

一个普通人,怎么会懂法术呢?”

鲁国国君不相信他的话,接着又问:“那好,你告诉我他的制作过程。”

梓庆回答说:“做这把锯子之前,我先养神静气。斋戒三天,以获得内心平静。在这

三天,我使自己摒弃掉对荣华富贵的渴求;然后再斋戒五天,使自己去掉杂念,忘掉技巧;

接着再斋戒七天,这时我已经忘记了自己的存在,已经能做到‘不以物喜’。我的眼中已

没有朝廷和家庭,外界没有任何东西能够影响到我的技艺了。斋戒过后,我会去森林中寻

找制作锯子的原料。我仔细观察各种树木,以选择与锯子外形最匹配的。而这时锯子的样

子已经成竹在胸了。只要选好木料,锯子也差不多完成了,只需要加工就可以了。做任何

木器,我都要经过这样一个过程。我想这大概就是制作出来的木器好像神工鬼斧制作一样

的原因吧,以一颗纯真的心,加上木料的自然天性,制作出精巧的木器也就不奇怪了。”

国君听完,恍然大悟,这才明白何为“鬼斧神工”。

【人生感悟】这个故事源于《庄子》,旨在告诉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精神专注,摒除杂念,达到忘我的境界,才能成功。故事中的梓庆已达到这种境界,他依次淡忘富贵、美名、自我,所以才能够做到心灵与自然的契合,制作出好像出自鬼神的锯子。保持内心

清净,不受世俗的干扰,集中精神专注于自己的事业,这种境界也是为人处事之最高境界,值得我们穷其一生去努力追求。

3、燕雀安知鸿鹄之志,陈胜、吴广揭竿而起

陈胜是秦末阳城今河南登封的一个农民。一天,大家坐在田埂上休息,陈胜低着头,

不言不语,同伴们就问他是不是不舒服。他忽然抬起头,说:“将来咱们要是富贵了,可

千万不能忘了穷哥们儿啊!”

大家听了,都笑道:“你我现在穷成这样,还说什么富贵不富贵?”陈胜叹口气说:“燕雀怎么能够明白鸿鹄的志向!”

后来,秦二世征兵戍守边疆,陈胜也在被征之列。他同另一个农民吴广因为身高体壮,被派为领队的头目,奉命开往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附近,并限期到达。

地方官派了两个军官押着同行,恰逢连日大雨,道路难行,走了好几天才到大泽乡今

安徽宿县西南。陈胜和吴广暗中商量:“看来我们不可能如期赶到渔阳了,与其因为误期

而死,还不如干脆不去了,就在这里起义,大不了也是一个死。”原来,按当时军法,逾

期不到防地者,一概处死。

两人商量定了,就趁着军官喝醉时把他们杀了。随即召集大家起义反秦。陈胜、吴广

发出命令,定国号为“张楚”,并下令大家各袒右臂作为标记。他们首先占领大泽乡,临

近的农民听到消息后纷纷响应。

陈胜、吴广编练部队,整肃军容,而后攻下附近各县,收集兵力,继续扩展,接着攻

下陈县今河南淮阳县。这时陈胜的部队已拥有战国六七百辆,骑兵一千多人,步兵几万人。于是他们就以陈县为根据地,拥立陈胜为“张楚王”。

这个风声一传开,各地饱受秦朝欺压的人民纷纷响应,他们杀掉当地的官吏,举起了

义旗,反秦风暴迅速席卷了大半个中国。

【故事启迪】陈胜虽然出身贫寒,但志向高远。后来,陈胜、吴广揭竿而起,陈胜还

被拥立为“张楚王”。可见,贫穷并不可怕,贫而无志才是最可怕的。“苟富贵,勿相忘”是陈胜与穷苦出身的同伴们的约定。后来,陈胜果然富贵了,但是,当以前跟他一块干活

的有些同伴来找他时,陈胜并没有兑现自己的诺言,这便为日后起义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逆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逆境中沉沦。年轻人只有有从坎坷和失败中不断总结经验,

吸取教训,使自己不断的成长,通过历练,矫正自己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

世界观,努力学习文化技术,掌握一技之长,仍然会有美好的明天。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中国传统文化励志小故事三则

中国传统文化励志小故事三则 因此,中国礼仪文化正在遭受着史无前例的遗忘与不屑。 今天在这分享一些中国传统文化励志小故事给大家,欢迎大家阅读!1、崔铉胸怀大志,前程万里“人无志不立,一个人如果没有远大的志向,无论做什么事,都很难取得成功。 唐朝大诗人李白从小就抱定了匡扶家邦、济民救世的志向,此后,他一直朝着自己的既定目标奋进。 十九岁时,李白就立下了远大的志向:“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抱着这种自信与进取心,他应诏来到长安,名动一时。 然而唐玄宗只让李白待诏翰林,做文学侍从之臣,李白的大志无法实现。 性格孤傲的李白无法忍受“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生活,三年后,弃官而去,从此游山访仙,痛饮狂歌,以排遣怀才不遇的忧愤。 但是,李白始终没有放弃建立伟业,成为非凡人物的理想。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应邀入永王李璘幕府,咏出“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的豪迈诗名。 比李白稍晚些的崔铉也是个胸怀大志的人。 崔铉是大臣崔元略的儿子。 有一次,他跟随父亲去拜访当时的宰相韩滉,韩滉见他聪明伶俐

的样子,非常喜欢。 崔铉的父亲说:“这个孩子近来作诗的能力有很大进步。 韩滉一听,有心考考他,就随手指着架上的一只鹰,让崔铉即兴赋一首诗。 崔铉接过纸笔,略一思索,就写了一首诗:“天边心性架头身,欲拟飞腾未有因。 万里碧霄终一去,不知谁是解绦人。 唐代宗大历三年(公元768年),崔铉在科举考试中被录取,随后开始仕途生涯。 唐代宗很欣赏他的才能与品德,说他是“真贵人。 崔铉先后担任过中书侍郎、河东节度使、御史大夫、淮南节度使等要职。 【故事启迪】纵观古今,确实是“人无志不立。 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励精图治,卧薪尝胆,二十年如一日,终于打败了吴国成为春秋末期的霸主。 秦朝末年,农民领袖陈涉一句“燕雀焉知鸿鹄之志哉,穿越几千年的时空,至今仍是许多年轻人立志奋发的座右铭。 年纪轻轻的唐朝诗人杜甫在学习“四书五经时,就立志要“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直至临终,他仍惦记着“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杜甫的拳拳报国之心,永远那么执著。

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

1.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书院是一种教学机构,也是一个学术研究场所,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书院最突出的办学特色之一。书院的教师大多是在各自领域造诣精深的知名学者,如讲学于象山书院的陆九渊,讲学于白鹿洞书院的朱熹,讲学于丽泽书院的吕祖谦等等。他们一方面致力于学术交流与研究,建立自己的学派,扩大影响;另一方面又收徒开课,宣传自己的理念,把学术研究与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派的传承者。如明代“心学”的代表人物王守仁,他在龙岗书院和稽山书院的教育实践中注重教学和学术研究相结合,与弟子一起批判程朱理学,发展心学,并取得了重大成果,编写了心学教材《传习录》,对阳明学派的形成起到重大作用。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使书院不仅成为孕育新的学术思想、产生新学派的孵化器,也使书院成为培养杰出人才的摇篮。2.学术自由、兼容并蓄学术氛围 书院倡导学术自由,具有兼容并蓄的学术氛围,不仅允许自己书院的教师不拘形式、不拘地域的讲学,还允许不同书院、不同学派的学者讲学。如“朱熹不持门户之见,延请陆九渊到自己主持的白鹿书院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章,还把他的讲义刻石立于院门”。同样朱熹也到其他书院讲学,宣扬自己的学说。如“乾道三年,朱熹从福建来到长沙,在城南、岳麓书院讲《孟子》“道性善”与“求放心”两章,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枯’。”书院盛行“讲会”制度,讲会是不同院之间或不同学派之间的学术交流、研讨会,其目的是探求真理、争鸣学问。历史上最具盛名的讲会当推“鹅湖之会”,即朱熹与陆九渊、陆九龄受吕祖谦之邀来到江西信州鹅湖寺举行讲会,就关系“理学”与“心学”的中心议题“教人之法”展开辩论,一时学者云集,盛况空前,成为我国学术交流史上的经典。学术自由可以使书院师生接触到不同学派的学说及其观点,在与各学派的比较中探求真知,增长学问,兼容并蓄可以使不同的学说共生、共存,在彼此的对立与交流中融合,衍生新知识、淘汰旧知识。 3.别具特色的日记教学法 书院在教学过程运用独特的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在启发诱导、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指导下,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如圣堂讲学、习礼、分斋教学和集中讲授等。长江中下游龙门书院的日记教学法,特点也十分鲜明,“龙门书院章程规定:每个学生必须有两个笔记本,一本为行事日记册,另一本为读书日记册,规定学生每天的行事日记必须分四个时间记录:早起、午前、午后和灯下。读书日记与行事日记一起每五天上交一次。在书院没有课堂指导,也少有讲会的情况下,行事日记册能使山长了解学生们每五天所完成的功课。”[4]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使学生学到文化知识和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也能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养成自我监督与自我评估的好习惯,这与当今高等教育界所倡导的终身教育理念是不谋而合的。 4.独特的经营管理与筹款模式 书院有较为完整的管理体系,“根据《岳麓书院志》和《白鹿书院经久规模议》等资料记载,此时的管理体系已经基本完备,书院的最高负责人是山长,以下是副山长、助教、讲书、监院、首士等,每一个职务都有自己的岗位职责,分别管理书院生徒的授课、考核、生活和书院经费、祭祀、保卫安全等。这套体系虽然后来各代有一些变化,各个书院因为规模不同也不尽相同,但基本上差别不大。”兴办书院首先要有办学经费,比如书院的修建与维修、聘请山长、聘请管理人员都要给束修和薪水,因而没有稳定的收入做基础是不可能发展书院教育的,具有私学性质的书院具有独特的自我筹款模式:将自己的学田租出或雇人耕种,直接收入用作办学和养学的经费;把以货币形式存在的书院财产划分为办学资金和养学资金两部分,办学资金用来创办书院和维持正常开支,养学资金用于发商生息;把多书院多余的房子租给他人,收取租金、出版书籍,获取收入。书院完备的管理和自我筹款模式为书院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和经济基础。

传统文化遗失的例子

传统文化遗失的例子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漫谈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失>.by 南野藏马 前几日在书房,兴之所致,随手拎起了一本四书,翻到到第一面,念了两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便发现自己意兴阑珊,随手又把它扔到了书橱里,拿起本日本漫画,有滋有味地啃到最后。今天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感叹中国当代青少年(主要是指80年代和90年代)对于自己国家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反省自己前日所为,不禁感到惭愧,一向标榜热爱传统文化的我自己不也正慢慢放、弃这些中国骄傲么 时逢国庆,单位邀请我们新行员写一篇关于爱国主义的文章。我便想,是用华丽的辞藻去堆砌一篇空洞的文章来感叹祖国多么秀美多么壮丽的河山,还是切实关注一下我们正在慢慢遗失的民族骄傲呢 台湾忠信工商学校的校长高震东在内地演讲时说,“什么是爱国哪里是爱国什么都是爱国,哪里都是爱国!”爱国是微小却又具体的。我们身在中国,有时却茫然不知自己国家有什么,是什么。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还是我们过于注意别人的东西爱国其实很简单,最基本的是要了解和爱我们的传统文化。 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历经千年,在漫长历史过程中逐步创造发展起来的。她几经建构-解构-再建构,绵延不绝,生生不息,慢慢沉淀而成。她是千百年来国人对文化的希望,是国人对文化思想的反思。当我们今日面临着随资讯发达的电子时代而如洪水般涌来的西方文化时,还有多少人可以坚持那涓涓的细水长流 我们的81年代后、90年代的孩子们心目中的传统文化是什么我想不会是女子十二乐坊穿着性感的高叉旗袍在舞台上闹哄哄的演奏那所谓的传统民乐吧还是认为鲁迅先生笔下那个满嘴“之乎者也”的孔乙己就是代表中国的古代文人 简练的讲,所谓中国传统文化就是“诗、书、礼、易、春秋”。我用五经的名字来概括中国传统文化,是因为它刚好总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五个方面。“诗”,是指从最早的诗歌《诗经》开始到历朝历代的诗词歌赋、古乐。

中国传统文化故事(1)

孔融让梨 孔融是汉代着名的文学家,他从小就十分聪明,也非常懂事。孔融的兄弟很多,他在家排行第六。 有一天,孔融的妈妈买来一篮特别鲜美的梨子放在桌子上,一家人围着桌子坐下,准备吃梨。爸爸对孔融说:“孩子,你给大家分分梨吧!” 四岁的孔融站了起来,他来到桌边,踮起脚,先拿起了一个又大又圆的梨,放在鼻子前闻了闻,然后双手捧着送到了爸爸面前;又拿起一个黄澄澄的大梨,欢快地来到妈妈面前递给妈妈,接着,他把篮子里又大又好的梨一个个地挑出来送到哥哥们的手中。最后,孔融拣起了最小的一个梨,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爸爸看见孔融的行为,心里很高兴,心想:别看这孩子刚刚四岁,却懂得应该把好的东西留给别人的道理呢。 于是他故意问孔融:“盘子里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吃。” 爸爸听他这么说,哈哈大笑道:“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以后一定会很有出息的!” 曾参教子 曾参是孔子的学生,他很有学问,而且非常讲信用,总是说到做到,也经常这样教育自己的儿子曾申。 一天,曾参妻子要上街办事情,曾申很想和妈妈一起去,就缠着妈妈非要跟着去。曾申的妈妈这次出门要办许多事情,又想早点回来,就对曾申说:“乖儿子,听话,好好在家玩。妈妈上街回来,杀了那头猪给你吃。”孩子很

久没有吃到肉了,听妈妈说要杀猪给自己吃,破涕为笑说:“妈妈,你去吧!我在家里玩,等你回来杀猪。” 妈妈走后,孩子跑到后院书房,摇着曾参的胳膊说:“爸爸,有肉吃啦!”曾参放下书,奇怪地问:“哪来的肉?”小儿子乐哈哈地回答道:“妈妈说,她上街回来就把家里的猪杀了,我们不就有肉吃了么?”小儿子说着,仰着小脸,天真地问:“爸爸,这是真的吗?”“当然是真的!走,咱们磨刀去,你妈妈回来,正好杀猪。”小儿子高兴地跳起来。 曾参的妻子从集市回来,远远就听见猪的叫声,以为家里出了什么事情,赶紧跑进院子。只见丈夫满头大汗地捆着猪,儿子拿一把雪亮的刀子等在一边。她慌忙上前,拦住曾参说:“这头猪这么小,还没喂肥,怎么能杀呢?”曾参擦着额头上的汗水,不解地问:“你不是亲口对儿子说,要杀猪给他吃么?”妻子笑着说:“你怎么和孩子一样见识,说杀猪就杀猪。我当时被儿子缠得没办法,哄他的呀!何必当真?” “你怎么能哄骗孩子呢?”曾参收起了笑容,严肃地对妻子说:“孩子小,父母的一言一行对他都有影响。你今天骗了他,他以后也会学着你的样子去哄骗别人。再说,你在孩子面前说了假话,他很难再相信你的,以后还怎么对他进行教育?” 妻子听曾参说的话很有道理,也只能答应杀猪了。 鲁班学艺 鲁家湾有个鲁木匠,鲁木匠有个儿子叫鲁班。鲁班从小爱学习,爸爸做了个大柜子,他就照着做了个小柜子,爸爸做了条大板凳,他就照着做了条小板凳。鲁班十岁时,就能做什么象什么了,爸爸欢喜,妈妈欢喜,邻居见了都夸奖。有个邻居劝他爸爸说:“鲁班这孩子心灵手巧,你就让他学点手艺,跟你做个帮手吧!” 他爸爸说:“我的手笨,跟着我能学出什么好手艺来!我叫他跟那手艺强的人学去!” 鲁班十二岁了,有一天,爸爸牵出一匹马,拿出一包银子,对鲁班说:“孩子,你爹苦了一辈子,积了这点钱。你就用它做路费,骑上快马,到终南山去找出名的木匠祖师学手艺吧!” 鲁班背好包袱,骑上快马,一连跑了九十九天,翻过了九十九座大山,渡过了九十九条大河。一天,来到了终南山。他爬上山顶,看见三间草屋,推门进去,看到满地是锔子、斧头;再一看,床上睡着一个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呼噜响得象打雷。鲁班想:这人一定是木匠祖师了。

小学生传统文化

《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课题中期总结 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吸收与传扬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已经成为中华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放眼时代背景——社会发展呼唤传统文化的回归,聚焦教育现状——课程设臵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支离破碎、一知半解~学校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的简单化、机械化~小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严重缺失~促使我们提出了《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课题实验。该课题研究以培养“融汇东方智慧的现代中国人”为宗旨~立足于“用传统文化的精华~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的教育理念~以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为主线~以培养少年儿童社会美德和高尚品质~提高传统文化素养~创建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为目标~通过选择符合时代要求和小学生特点的传统文化内容和活动方式~使小学生在文学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质、人格锻造等方面得到提高。该课题自06年申报省“十一五”研究课题至今~已进入中期研究阶段~初步形成了具有校本特色的操作性经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对前阶段研究工作进行总结。 一、前期主要工作 我们深知~要搞好课题研究首先要有一支好的教师队伍~07年3月开题会后~学校组建了三级课题组~校长任课题组长~主要承担课题研究的指导、组织、实施等工作~保证课题研究人员的稳定性~以及课题实施的计划性。下设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和评价三个子课题~方法途径组又设教育活动、教学实践和环境建设等三级课题。领导重视、组织健全、结构合理、分工明确~确保了课题实验的高效运行。 ,一,筛选了适合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 首先~通过教师培训和学习研讨~使实验教师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增强了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使命感和

中华传统文化故事400字-中华传统文化故事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 中华传统文化故事400字|中华传统文 化故事 历史集政治、经济、文化为一体,内容丰富,每一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是一个动人的小故事,都能给人以启迪。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华传统文化故事400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中华传统文化故事400字篇一:崔铉胸怀大志 “人无志不立”,一个人如果没有远大的志向,无论做什么事,都很难取得成功。唐朝大诗人李白从小就抱定了匡扶家邦:济民救世的志向,此后,他一直朝着自己的既定目标奋进。

十九岁时,李白就立下了远大的志向:“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抱着这种自信与进取心,他应诏来到长安,名动一时。然而唐玄宗只让李白待诏翰林,做文学侍从之臣,李白的大志无法实现。 性格孤傲的李白无法忍受“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生活,三年后,弃官而去,从此游山访仙,痛饮狂歌,以排遣怀才不遇的忧愤。但是,李白始终没有放弃建立伟业,成为非凡人物的理想。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应邀入永王李璘幕府,咏出“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的豪迈诗名。 比李白稍晚些的崔铉也是个胸怀大志的人。 崔铉是大臣崔元略的儿子。有一次,他跟随父亲去拜访当时的宰相韩滉,韩滉见他聪明伶俐的样子,非常喜欢。

崔铉的父亲说:“这个孩子近来作诗的能力有很大进步。” 韩滉一听,有心考考他,就随手指着架上的一只鹰,让崔铉即兴赋一首诗。崔铉接过纸笔,略一思索,就写了一首诗:“天边心性架头身,欲拟飞腾未有因。万里碧霄终一去,不知谁是解绦人。” 韩滉读后,连连称奇,称赞道:“好诗!好诗!这孩子将 来前程万里,不可限量啊!” 崔铉长大后果然很有作为。唐代宗大历三年(公元768年),崔铉在科举考试中被录取,随后开始仕途生涯。唐代 宗很欣赏他的才能与品德,说他是“真贵人”。崔铉先后担任过中书侍郎:河东节度使:御史大夫:淮南节度使等要职。

中华传统文化故事集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

中华传统文化故事 一、德 1.德高望重——富弼,字彦国,北宋洛阳人。他出身贫寒,从小勤奋好学,知识渊博,举止豁达,气度不凡。富弼从二十六岁起开始做官,在他任职的四十多年中,他对北宋王朝尽忠职守,在处理内政外交、边防戍守、监察刑狱、赈济灾民等各种事务中,都做出了显著的业绩,因而不断被加官进爵。他曾先后担任过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宰相,成为天子倚重、百官仰慕的名臣。富弼为人恭顺温和,即使当了宰相之后,也不会仗势欺人,每当下属官员或平民百姓来拜见时,他都以礼相待。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富弼年老退休,隐居洛阳。一次,他坐轿外出经过天津桥时被百姓认出,人们全都聚拢在他的坐轿周围,原本热闹的集市顷刻间变得空无一人。因此,司马光称赞他为“三世辅臣,德高望重”。 释义:指品德高尚,声望很高。 出处:《晋书·简文三子传》

2.洁身自好——洁身自好——战国时期,楚国三闾大夫屈原,因不与同朝贪官同流合污,被人陷害遭到流放。他常常一边走,一边吟唱着楚国的诗歌,心中牵挂着国家大事。一天,屈原来到湘江边,一个渔夫见到他后惊讶地问:“你不就是屈原大夫吗?为何落到这般地步?”屈原叹息道:“整个世道就像这泛滥的江水一样浑浊,而我却像山泉一样清澈见底。”渔夫故意说:“世道浑浊,你为何不搅动泥沙,推波助澜?何苦洁身自好,遭此下场。”屈原说:“我听说一个人洗头后戴帽,先要掸去帽上的灰尘;洗澡后穿衣先要抖直衣服。我怎么能使自己洁净的身躯被赃物污染呢。”渔夫听这番话后对屈原正直高尚的品格十分敬佩,于是唱着歌,划着船离开了。 释义:形容在污浊的环境中,保持自身洁白,不同流合污。也指顾惜尊重自己,不与他人纠缠。 出处:《楚辞·渔父》 3.脚踏实地——司马光,字君实,夏县涑水乡人,人称涑水先生。他是宋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的主编。这部巨著在我国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司马光青年时代就喜好研究历史,读过不少史书。宋英宗时,他受命主编

9个励志的中国传统文化小故事

中国传统小故事1:孔融让梨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弟弟比我小,我也应该让给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孔融小时候,不仅学习勤奋,而且善于思考。父亲外出拜客总是带着他去。10岁那年,他随父亲来到洛阳。正逢洛阳太守李膺大府内走。这时守门人忙把拉,问道:“你是哪家小孩,到一边玩去!”孔融严肃地回答说:“请你们进去通报,山东孔融来访。”守门人见他一本正经,也不知是什么来头?笑着问:“小公子,可有红贴?”孔融说:“我家和你家主人世代交往,又有师生之谊,无需红贴,只管通报。”守门人怕慢待贵客,只好进去通报。这时李膺正和许多文人雅士交谈,听了通报,一时想不起这位孔融和自己家庭是什么关系,只好哈哈:“请进!”小孔融兴冲冲走进大厅,一边向主人问候,一边拱手招呼各位来宾,态度不亢不卑。李膺一边让座,一边打量着这位俊才少年,心里好生奇怪:这小孩从未见过面,而他为何自称通家呢?于是,李膺问道:“小公子,你说我们两家世代交情,我怎么想不起来啊!”孔融微笑着说:“500年前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孔子姓孔,老

子姓李,说明孔、李两家500年就有师生之谊。今你姓李,我姓孔,也是师生关系,我们两家不是累世通家吗!” 孔融语出惊人,在座客人无不暗暗称奇。太守李膺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小公子真神童也。”唯有太中大夫陈韪不以为然,冷冷地说:“小时候聪明的人,长大后未必有作为。”面对挑战,孔融笑着说:“这样说来,先生小时候一定很聪明。”这一巧妙对答,弄得陈韪面红耳赤无言回对,暗暗坐在一旁生气。孔融则目不斜视,装着大人模样,一本正经地喝着茶,引得众人哈哈大笑。 中国传统小故事2:铁杵磨针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关于中国传统小故事

关于中国传统小故事 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传统小故事1:孔融让梨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弟弟比我小,我也应该让给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孔融小时候,不仅学习勤奋,而且善于思考。父亲外出拜客总是带着他去。10岁那年,他随父亲来到洛阳。正逢洛阳太守李膺大府内走。这时守门人忙把拉,问道:“你是哪家小孩,到一边玩去!”孔融严肃地回答说:“请你们进去通报,山东孔融来访。”守门人见他一本正经,也不知是什么来头?笑着问:“小公子,可有红贴?”孔融说:“我家和你家主人世代交往,又有师生之谊,无需红贴,只管通报。”守门人怕慢待贵客,只好进去通报。这时李膺正和许多文人雅士交谈,

听了通报,一时想不起这位孔融和自己家庭是什么关系,只好哈哈:“请进!”小孔融兴冲冲走进大厅,一边向主人问候,一边拱手招呼各位来宾,态度不亢不卑。李膺一边让座,一边打量着这位俊才少年,心里好生奇怪:这小孩从未见过面,而他为何自称通家呢?于是,李膺问道:“小公子,你说我们两家世代交情,我怎么想不起来啊!”孔融微笑着说:“500年前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孔子姓孔,老子姓李,说明孔、李两家500年就有师生之谊。今你姓李,我姓孔,也是师生关系,我们两家不是累世通家吗!” 孔融语出惊人,在座客人无不暗暗称奇。太守李膺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小公子真神童也。”唯有太中大夫陈韪不以为然,冷冷地说:“小时候聪明的人,长大后未必有作为。”面对挑战,孔融笑着说:“这样说来,先生小时候一定很聪明。”这一巧妙对答,弄得陈韪面红耳赤无言回对,暗暗坐在一旁生气。孔融则目不斜视,装着大人模样,一本正经地喝着茶,引得众人哈哈大笑。 中国传统小故事2:铁杵磨针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让中华传统文化走进小学生点滴之我见

让中华传统文化走进小学生点滴之我见 源城区金沟湾小学刘小丹 写作背景: 在现实生活中,侃侃而谈的青少年不知道屈原、司马迁为何许人,他们说着流利外语,却看不懂简单的文言文。许多诺贝奖获得者是西方人而不是我们中国人。在世界享有盛誉的中国传统文化居然被现在的青少年遗忘,这是一件多么让人痛心的事!然而只要从我们的家庭教育、文化教育、社会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就可以找到原因了。 一、在中国的大部分家庭,孩子是小皇帝,小公主,“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家长一味的满足孩子的要求,样样代劳,忽略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劳动技能和传统美德教育,造成许多孩子都没有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更谈不上感恩的心。 二、我们的学校教育是应该教育,缺失智慧同步开发。特别小学教育,更是地地道道的应该教育,这其中有教育制度的原因,有家长的原因。为了分数,孩子的好奇心和创造力被过早地扼杀在摇篮里,以致于我们的孩子长大后习惯按别人的思路做事,缺乏主见和创造力。 三、现在社会物欲横流,由此带来人们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导致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种咱冲突与矛盾。 因此,我们迫切需要用中华传统经典全面启迪孩子们的慧识,用经典中丰富的精神营养,拯救我们的民族,拯救愚智的心灵,滋养人们久已饥渴的慧识和智识。 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

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传统文化重视启蒙教育,小学阶段正是启蒙教育的重要时期,继承传统文化,对现阶段我国小学生的教育,尤其是道德品质的养成大有裨益。将传统文化寓于德育内容之中,会使德育教育更生动活泼,更易为学生所接受。产生“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其内容的熏染。同时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使学生形成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 我是一名语文老师,也是一个女儿的家长,下面我将从我实践中积累的点滴经验中,谈谈如何让传统文化走进小学生的心: 一、创设环境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环境的重要性,好的环境能对孩子起到很好的熏陶作用。先贤有言:“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创设环境,在这里我强调的是创设具有传统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因为校园环境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阵地。学校可采取传统“上墙”的办法,赋硬件以生命,赋软件以灵魂,将优秀传统文化不断物化、固化,让师生们随时随地“面壁”沉思。例如可以在校园的办公楼、教学楼、图书馆、学生活动区,以及文化长廊通过木刻、写真、喷绘等多种传统形式为载体写楹联、碑拓、名人画像和名言名句等传统文化元素。学生置身于这些文化长廊,在潜移默化中便可感受传统的经典的熏陶,充分领略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以家长为载体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真正基础,决定孩子命运的关键。而人的品质,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研究者发现,习惯与人格相辅相成,习惯影响人格,人格更会影响习惯。正派、诚实、责任心、爱心、合作精神、讲究效率等品格都可以通过良好习惯培养。以家长为载体对孩子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就可以造就孩子良好的品格。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姓名:张云天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学号:2013232025 摘要: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并对我国的教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其中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我们应该加以区别和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简要分析和阐述其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积极影响、消极影响 中国是世界上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之一,有着5000年的历史。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形成了反映我国民族特色的、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博采众家之长的传统文化。我国传统文化形成后,对我国的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形成了我国独特的教育传统和教育制度,后世科举制、书院制和私塾制的形成无不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联系密切,时至今日传统文化依旧对我国教育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文化传承是教育的主要功能,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息息相关,在中国的教育中得到传承,同时也对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现代教育在原有的中国传统教育的基础上,根据现实社会的需要,不断充实、发展和变化,使中国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发展。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教育的积极影响 (一)重视教育,把教育作为立国之本 中国历代重视教育,视教育为民族生存、国家安定的命脉。因此中国很早就把教育纳入为国家的事业,国家机构首先开展教育。早在,西周时期我国便形成了“学校”的雏形,即“官学”。春秋战国时期,孔子首开私学之风,各派名家也都设馆收徒,社会上形成了一种学习的风气。儒家文化从国家和社会这个视角出发,特别重视教育的作用。《学记》开宗明义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把教育摆在立国的首要位置。孔子提出“庶一富一教”的施政大纲,也是把教育作为治国安邦的一个重要条件。孟子从仁政和德治角度,阐释了教育的价值认为:“欲得天下,必得民心;欲得民心,必须善教。”【1】这极大促进了我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隋唐设立科举取士以后,对我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完善了中国的教育制度,使教育更加规范化和统一化,同时将教育与官员的选拔连在一起,加强了教育对国家政权的作用,使教育作为立国之本得以实现。此外,庶民百姓只要埋头读书,科举考试榜上有名,就能改变个人的身份和地位。这极大地刺激了百姓接受教育积极性,进一步加强了中国重视教育的传统。 正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视教育的传统,中国古代教育在世界上才能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二)重视对爱国情怀的培养 中国古代高度重视礼仪、文化的传承,并且中国传统思维一直从全局出发,强调“集体主义”,认为教育的重点就是“教化人民”,即传承文化,使人民知道并且行为合乎礼仪规范。特别是儒家,提倡家“道德至上”、“政治至上”等教育思想,主张通过教育使人走向完满性,从而承担起治国平天下的重任。通过把个人的学习同国家兴亡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突出对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成为了中国的教育传统。 受这种教育传统的影响,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我国出现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事迹和思想,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典范。孔子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

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理念的八大互动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理念的八大互动关系 军 中国传统教育理念是中华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有机成分。后者为前者提供了生成、变化的基本背景,决定了前者的本质特点和基本容。前者则为后者嬗变、传递与积淀及其特质的逐步形成,发挥了积极的历史作用。从大文化的系统论视角来探讨两者的在互动关系,对于揭示中国传统教育理念基本容与特点的文化意蕴,深化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拟就中国传统教育理念与中国哲学、伦理学、文学、、心理学、自然科学、民俗和中外文化交流等八个层面,对此作一专题讨论,以求教于海外。 一、中国传统教育理念与哲学 中国传统教育理念常常是中国哲学产生、发展的实践基础,后者又常常规前者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两者的关系天然而紧密,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第一,中国的大哲学家常常首先是大教育家,如西周的周公、老子和孔子等,春秋的墨子、孟子、庄子和荀子等,汉晋六朝的董仲舒、马融、玄、王充、嵇康、勰和颜之推等,隋唐两宋的王通、孔颖达、愈、柳宗元、周敦颐、载、程颢、程颐、王安石、朱熹、陆九渊、亮和叶适等,明清的王守仁、王廷相、顾宪成、朱之瑜、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颜元、章学诚、戴震等,近代的之洞、康有为、梁启超和严复等,现代的蔡元培、行知等。他们或终身亲办私学,或长期任教于官学;或边从政边讲学,或边讲学边著述;或兼而有之。在他们成为哲学家之前,常常首先是教育大家,并借助教学活动和学生等扩大自己的社会影响。第二,中国的哲学理论常常首先酝酿、产生、发展、创新和传播于哲学大师们长期的教育活动。先时代,各家学说纷纷涌现、竞相争宠。老子创立的道家哲学、孔子创立的儒学、墨子创立的黑学以及相继出现的稷下黄老哲学、庄子哲学、孟子哲学、荀子哲学等等,都是首先在他们长期的私学活动当中孕育、发展和流传并影响于社会的。汉代经学常被溯源于战国时代的子夏。西汉董仲舒用阴阳五行说解释《春秋公羊传》,开创今文经学。东汉马融、玄以古文经学为主,吸收今文经学,遍注群经。子夏、董仲舒、马融和玄都是私学大师,其经学哲学也都是首先在长期的讲学活动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晋之际是中国佛教和道教孕育、发展的关键时期。两晋的鸠摩罗什、慧远和洪、陆修静,利用组织进行教义的传播,都是当时有名的私学大师。他们的佛学思想和道德思想都是在长期的讲学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宋明理学发端于北宋的胡瑗等,创始于周敦颐、载、二程,至南宋朱熹而集大成。其部又有程朱和陆王两大学派之别,后者以陆九渊、王阳明等为代表。南宋与理

传统文化故事演讲稿范文

传统文化故事演讲稿范文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要演讲的内容是保护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它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在昨天我们刚愉快地度过了这个法定节假日,但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在得知韩国端午祭在2021年11月25日申遗成功时的愤慨。中国五千年的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竟被他国争先抢夺,亦或跃跃欲试。从“端午祭”申遗到“汉字之争”,“中医之争”,再到近期的“风水之争”,文化摩擦在中韩坊间蹭出不少火花,而结果,绝大部分,中国的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被韩国成功申遗了。 中国人在责怪韩国人的恬不知耻的剽窃行为时,是否有理性地看待这一系列事件,反省自己呢?遥想当年,中国软弱,帝国主义侵占中国领土,如今韩国的一些政客正在大规模抢占中国文化时,有一些从洋媚外的人正在风风火火地哈韩,韩国的二流肥皂剧和服饰潮流都备受国人的追捧。还没有到12月25日,大城市的各大商场,甚至政府出资在筹备平安夜、圣诞节,很多年轻人不知道中国古老而美丽的七夕节,却很早就翘首以待2月14日的情人节,或许现在就不奇怪为什么韩国可以一直申遗成功了,不要老是怪罪于政府的无能,也不要怪罪于韩国的无耻,因为是我们自己把我们的文化丢弃了。 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盲目的愤怒,而是要自己首先重视自己的东西,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一直对祖国的文化保有高度的热情。利用各种媒介,多多的宣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对国人从儿童时期起就教导他们重视,让更多中国人重视自己的传统文化,而非盲目吸收别人的东西。政府也应该重视传统文化,重视“抓精神文明建设”的起步。加大传统文化在民间的教育宣传。这种高度重视的意识,从官府传递到民间,从我们这一代传递到下一代,我们国家的文化还会丢吗?小小韩国还可以这样张扬跋扈却可以屡屡得逞吗?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让我们刻苦学习,顽强拼搏,时刻准备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大家好,我是XX。 20XX年11月,报告首次以12个词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每当我在车身、电视、宣传栏等看到这12个词,都觉得对我们小学生好远、好大、好空。但自从这学期我校推出诵读古诗文我渐渐明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在我身边,我们的祖辈一直给我们做着表率。 今人,十大元帅之一的朱德,他对父母的孝敬是有口碑的。他幼年在家时,对父母就非常敬重,父老乡亲们对朱德赞不绝口。他后来从军当上军官,向父母寄物汇款尽孝道。当了总司令,指挥千军万马对敌作战,但他仍然挂念家乡的亲人。当他得到母亲去世消息后,非常悲痛,写了感人肺腑的《母亲的回忆》,以寄托他对母亲的无限思念。

中国传统文化小学作文500字汇总5篇

中国传统文化小学作文500字汇总5篇 礼貌不用花钱,却能赢得一切!礼貌能使有礼貌的人喜悦,也使那些受人礼貌相待 的人喜悦!让我们行动起来,做一个有礼貌的人。来继续传承中华的传统美德----礼貌! 一起来看看中国传统文化小学作文500字汇总5篇,欢迎查阅! 中国传统文化小学作文500字1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很多,有中国结,中国书法,京剧脸谱等,不过我最喜欢品茶。我先说一说有关西湖龙井茶的故事吧。 在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四次去龙井茶区视察,品尝龙井茶,赞不绝口,并 将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从此,龙井茶名声大振,扬名天下。 所以我把家里的龙井茶拿出来,准备泡上一杯,品尝一下。刚拿出来的茶叶是深 绿色的,扁扁的,脆脆的。我把茶叶放进一个透明的杯子里,再让妈妈帮我倒上九十 度左右的开水。倒进去以后,茶叶几乎都浮了上去,只有几片茶叶竖在杯底。摇一下 杯子,茶叶好像都在跳舞。此时龙井茶的颜色变成了浅绿色。妈妈说品茶就像品味人生。我想尝尝人生的'味道,就迫不及待地喝了第一口,有点苦涩,但带点清香,这大 概就是人生的苦味吧;紧接着,我喝了第二口,这次味道比较淡,还略带些甜味。真是 苦尽甘来 啊!我想这大概就是人生中的甜味吧;第三次喝就没什么味道了,和白开水差不多,但是清香还在其中。 我喜欢品茶,更喜欢茶文化,由此我更爱我的家乡,龙井茶也是杭州人的贡献吧! 中国传统文化小学作文500字2 说起中国传统文化那可是数不胜数,而让我记忆深刻的就是这春节了。 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是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 佳节,如何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其中有一个风俗习惯就是吃饺子。吃饺子之前当然要包饺子啊。 我为了能吃上美味的饺子,便自己动上手。 想吃饺子就要包饺子,这饺子可不是很容易做的。包饺子之前首先要和面。我倒 了一些面放在盆里,又拿碗倒了一些水放了进去。刚开始水倒少了,揉出来的面拿起 来向下掉面渣。又加了点水之后,面又都粘在我手上。哎,水总是加的不合适,光和 面就这么难,等到吃上饺子要等到什么时候啊!又加了一点干的面粉,面总算弄好了。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生教育

《思想概论社会实践报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生教育 学院:水能学院 :康佳佳 学号:121503105 班级:农水1201

[摘要]随着教育技术的现代化,人们的教育观也在发生变化,虽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依旧挂在嘴边,但效果却常常不尽人意。因此需要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八到语文教学中来,将其与现代教育结合,以便让学生更好地领悟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使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教学;改革 一.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在中国上下几千年的文明史中,炎黄子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文化,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凝结成了中华民族文化基本精神: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和谐持中,崇德尚仁以及爱国主义情操等等。 (1)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造就了勤劳不屈的中华儿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不息,不息则久”这都无一不表现着中华儿女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涵,自强不息还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贞刚毅品质,“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执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的大气。中华文明之所以五千多年来传承不息,发展壮大,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靠的就是中华儿女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从2006年百年不遇的大旱,到2007年南方冰雪灾害,再到2008年的5·12汶川震,这些都是中华儿女谱写的一曲又一曲自强不息之歌。

(2)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情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激励着许多的仁人志士为国家,为民族前赴后继,拼搏进取,寄托了古人对祖国矢志不渝的热爱和一片赤诚之心。从古人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怀,到今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完美地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情操。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不仅在于它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还在于它的炎黄子的社会责任感,对自己国家的忧患意识。 (3)和谐持中,以德化人。和谐持中,以德化人是我们应该具有的一种高尚风。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这其中包括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个人自我身心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会促使社会稳定,家庭和睦;个人身心间的和谐能使人做到遇事宠辱不惊,进退有据;而人与自然的和谐能达到“双赢”,实现可持续发展。“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道法自然”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礼之用,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描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些优秀的传统思想为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二.问卷调查的结果 一.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 从后期统计中的数据可以知道,大多数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是比较了解和重视的,而且对于积极的传统文化还

小学生读中国传统文化有感

小学生读中国传统文化有感 s 篇一: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包容万象、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涵盖思想 观点、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 方面,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它根植于封建主义的土壤,经过五千 年的锤炼,成为中华民族兴国安邦、炎黄子孙安身立命的文化根本, 成为支撑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成为推动中华文化发扬广大、绵延持续、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漫漫中华五千年,悠悠历史数千载,中国 传统文化在经历几次全盘否定和摒弃后,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洋文 化泛滥、道德标准阙失、心浮气躁、功利化趋势日益严重的今天,依 然独树一帜、熠熠生辉。 初步接触中国传统文化时,黯然失笑、心生不屑,觉得在科技高度发 达的现代社会,花精力去学习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古董”,耗时费力,跟不上时代潮流,是重蹈封建思想覆辙。怀着较劲找茬的心态,我不 屑地捧起那一本本中国传统文化书籍,眼球像扫描仪一样机械地扫看着,就这样一天、两天、三天。。。。。。逐步的自己也被传统文化 潜移默化了。当枯燥的文字,拗口的语句,慢慢为自己所接受;为人 原则,处世之道为自己所认可。当接触到儒家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 天下;道家的倡导悟道、求道、体道、行道,无为而无不为;佛教崇 尚的的利己利人,功德圆满;《周易》推崇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些思想时,心头更是为 之一振,直叹自己才疏学浅,只了解传统文化的冰山一角。 古圣先贤用更多的时间总结过去,思考未来,所以他们睿智。他们真 正是在用心地活着,好好的活着,真正让自己达到精神与躯体的结合,诠释活着的内在含义。而生活在现代社会忙碌的我们,被太多世俗的 东西所束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我们当前的障碍物远不止“一叶”。物欲横流、攀比严重、穷奢极欲、功利心强的现代风气,蒙蔽

传统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教育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人才,就是后天的经济与社会。也就是说,要使我们明天的人才成为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强手,要使我们后天的经济和社会引领世界先进潮流,我们必须重视教育创新。然而,在教育走创新之路的今天,我们又不能不面对传统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剔除糟粕,汲取精华”,认真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承续,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必须选择。 一、对教育创新和传统文化的理解 所谓教育创新就是超越以往的旧思想、旧模式,创造符合时代发展的新思想、新模式。教育创新是不断发展、不断进步、努力实现一种教育终极追求的过程,也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需求。它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基本上可以理解为:教育观念创新是教育创新的前提;教育体制创新是教育创新的关键;教育内容创新是教育创新的根本;教育技术创新是教育创新的保证;融会古今,贯穿中西,是教育创新的途径;提高教育质量,提高人才素质,是教育创新的目的。 传统文化作为一民族独立的意识和把握世界的方式,有着自己固定的制度规范和价值取向,体现着独特的民族心理和经验。中国传统文化也不例外:汉代以来,以儒家正统的意识形态体系长期占据着中国主流文化,形成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固有的教育格局,构建了中国古代以家长制为中心的宗法社会结构、以儒教独尊为特征的专制主义伦理本位体系。这种文化对建立在现代社会框架之上的现代教育创新的消极影响,谈几点认识。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教育创新的影响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教育价值的影响 教育价值观是人们对教育自身的认识和看法:从春秋时期儒家思想的萌芽到汉代其独尊地位的确立,教育的制度、设施、内容、形式等各个方面都为后来整个封建时代的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教育始终是政治的附庸,没有自己独立为社会做贡献的能力和方式。重功名,轻效能一直成为传统教育的主流。 在教育和社会关系问题上,我国古代,教育作为社会管理手段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主张“敬德保民”、“为民以德”、“道以德,齐之以礼”,使民“有耻且格”,体现了我国教育受制于政治并服务于政治的倾向。中国历来重视个体的道德修养,而轻视生产、科技知识的文化传统只重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而忽视了教育与其他子系统的联系。中国传统教育奉行“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功利主义理性和“无我”的精神追求,使教育忽视个体的存在,忽视个体的能动性。附属于政治的教育忽视了教育的社会功能,忽视了个体在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中的中介作用,这样不仅阻碍了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影响了教育自身的发展。 在教育价值观上,中国传统观念有三个特点:在认知上,重传统重权威;在评价上,重功名;在道德上,重“仁义”、“忠恕”。这种传统观念的社会价值表现在教育领域,就是我国独特的民族教育精神。教育不是为了个体获得发展,而是成为获得功名、扬名显性、改变社会地位的手段。以致目前我园的“应试教育”积重难返。这种落后的价值观念极不利于教育观念的创新,不利于发挥教育的社会价值功能,即教育不能够很好地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提供服务。 另外,在教育功效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奉行“伦理至上”和“实用理性”的思维方式,以及培养“完人”、“圣人”的客观标准的中庸民族心理,也是我国教育忽视个性、创造性的重要原因。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教育质量的影响 教育质量观主要指学校本身对教育的观点和态度。 在中国封建社会,科举制度曾为历代王朝选送过许多优秀官员,从而延续并推进中国历史的发展。但是,因为科举制,全国上下,从官员到百姓,便简单地把阅读四书五经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