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数学 1.5正态分布(第一课时)大纲人教版选修

2019-2020年高三数学 1.5正态分布(第一课时)大纲人教版选修
2019-2020年高三数学 1.5正态分布(第一课时)大纲人教版选修

2019-2020年高三数学 1.5正态分布(第一课时)大纲人教版选修

课时安排

2课时

从容说课

正态分布是很抽象的概念,如何使学生从抽象转化到具体、直观中的问题里来,是我们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要借助具体实例及多媒体课件演示,有条件的让学生也上机进行实习,通过实验了解一些概念的形成过程.具体的方法是:利用直方图来引进正态曲线与正态分布.具体的步骤如下:①先作出二项分布B(n,0.5)的直方图(n=10).对n进行变化;②如果用一条平滑的曲线把每个长方形的中点联结起来,就能得到一条钟形曲线(演示图形的形成过程),称为正态曲线;③给出其函数解析式为x∈R,其中μ=np,σ=npq,e≈2.71828.对于正态曲线,如果规定,试验的观察值x落在区间(a,b)内的概率P(a<x<b)就是由这条曲线、x轴、直线x=a及x=b 所围成的图形的面积,那么称这种概率分布为正态分布.一个平均数为μ,标准差为b的正态分布可以用公式将它变换成平均数为0,标准差为1的正态分布.平均数为0,标准差为1的正态分布称为标准正态分布(利用投影或多媒体,将其图象描绘出来),公式为,其中.一般的正态分布问题,能转化成标准正态分布问题来处理,即将正态分布中观察值x的概率P(a<x<b)表示成标准正态分布中的P(z1≤z≤z2),其中,.在教学中应多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增强动态感觉.

第九课时

课题

正态分布(一)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深刻理解并掌握正态分布和正态曲线的概念、意义及性质.

2.理解和掌握标准正态总体、标准正态曲线的概念、意义及性质.

二、能力训练要求

1.能用正态分布、正态曲线研究有关随机变量分布的规律.

2.会画有关正态分布的正态曲线和标准正态曲线.

3.会用函数的概念、性质解决有关正态分布的问题.

三、德育渗透目标

1.培养学生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分类讨论、等价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

2.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运动观、静止观).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归纳能力,让学生真正地学会学习,也就是让学生主动建构式地学习,真正掌握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正态分布的意义、正态分布的主要性质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具体实例,结合研究函数的方法来研究正态分布的意义和性质.正态分布之所以成为概率统计中最重要的一种分布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正态分布是自然界最常见的一种分布,若影响某一数量指标的随机因素很多,而每个因素所起的作用都不太大,则这个指标服从正态分布;另一方面,正态分布具有许多良好的性质,许多分布可以用正态分布来近似描述,另外一些分布又可以通过正态分布来推导.

教学难点

正态分布的意义及性质、标准正态总体、标准正态曲线的概念教学是难点,正态分布的性质的抽象与概括是难点,要利用函数的观点、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方法研究正态曲线的五条性质.

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观点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的教学方法.在学生已经掌握总体密度曲线、累积分布曲线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函数观点主动建构出正态分布、正态曲线、标准正态曲线.利用函数的性质(定义域、值域、对称轴、奇偶性、单调性等等).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或幻灯机、幻灯片).

幻灯片记作A

例1.设ξ~N(0,1)借助于标准正态分布的函数表计算:

(1)P(ξ>1.24);(2)P(ξ<-1.24);

(3)P(|ξ|<1).

幻灯片记作B

例2.某城市从南郊某地乘公共汽车前往北区火车站有两条路线,可是,第一条路线穿过市区,路线较短,但交通拥挤,所需时间(单位:mi n)服从正态分布N(50,102);第二条路线沿环城公路走,路程较长,但交通阻塞较少,所需时间服从正态分布N(60,42).

(1)若只有70 mi n可用,问应走哪条路线?

(2)若只有65 mi n可用,又应走哪条路线?

幻灯片记作C

例3.某市210名高中学生参加全国高中数学联赛预赛,随机调阅了60名学生的答卷,成绩列下表:

(1)

(2)若总体服从正态分布,求正态曲线的近似方程;

(3)若规定,预赛成绩在7分或7分以上的学生参加复赛,试估计有多少个学生可以进入复赛?

教学过程

Ⅰ.课题导入

在上节课,我们作出了100个产品尺寸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并指出了当样本容量无限增大时,这个频率分布直方图无限接近于如图1-11所示的一条总体密度曲线.

图1-11

产品尺寸是一类典型的总体,对于成批生产的产品,如果生产条件正常并稳定,即工艺、设备、技术、操作、原料、环境等条件都相对稳定,而且不存在生产系统误差的明显因素,那么,产品尺寸的总体密度曲线就可以用一个函数y=f(x)图象来拟合.这个函数的图象叫做正态曲线.这节课我们将来学习正态分布(一).(板书课题)

Ⅱ.讲授新课

[师]总体密度曲线可以用一个函数y=f(x)的图象来拟合,我们选用什么样的函数呢?换

句话讲,由这个曲线,我们可以想到哪类函数图象与它相近似?

[生甲]可以用二次函数y=a(x-m)2+n(a<0)的图象来拟合.

[师]这个二次函数定义域和值域如何确定呢?

[生甲]定义域为{x|x>0},值域为{y|y>0}.

[师]你规定的定义域和值域是否符合函数组成的三要素呢?

[生乙]他的这种规定是无道理的,也是不符合构成函数的三要素的.我认为可以用二次函数与指数函数复合以后的函数图象来拟合,即f(x)=a p(x-m)2+n,这样就符合题设的条件.由图形和实际可以知道,函数的值域是正实数组成的.函数图象也是一对称曲线,关于直线x=x0对称,所以联想到二次函数y=p(x-m)2+q和指数函数y=a x进行复合以后再拟合.

[师]太好了!太好了!(这时教室里报以热烈的掌声和赞叹声,同学们都投以敬佩的目光,这位同学在大家的目光中,显得十分自豪但又很谦逊)

[生乙]感谢生甲的提醒和老师的帮助,更要感谢同学们的鼓励,我的设想是与广大同学们的合作研究分不开的.

(建构主义观点的教学模式所倡导的就是要广大同学有合作精神、参与意识,要求每一位同学都要有智力参与,这也正是数学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数学文化和人文精神) [师]学生甲和乙给出了我们一条曲线的拟合函数的大致设想,经过研究和计算我们得到:总体密度曲线就是或近似地是函数,x∈(-∞,+∞)的图象,式中的实数μ、σ(σ>0)是参数,分别表示总体的平均数和标准差(总体标准差是衡量总体波动大小的特征数,常用样本标准差去估计).这个总体是有无限容量的抽象总体,其分布叫做正态分布.正态分布由参数μ、σ唯一确定.因此,正态分布常记作N(μ,σ2).

函数,x∈(-∞,+∞)的图象被称为正态曲线.

[师]找三位同学分别画出下列正态曲线:

(1)μ=-1,σ=0.5;

(2)μ=0,σ=1;

(3)μ=1,σ=2.

[生]三位学生画的图如图1-12所示:

图1-12

[师]从正态曲线上看,你们直观上可以得出正态曲线具有什么特征?

[生]正态曲线具有两头低、中间高、左右对称的基本特征.

[师]在实际中遇到的许多随机现象都服从或近似服从正态分布.

例如:生产中,在对正常生产条件下各种产品的质量指标(如电子管的使用寿命、电容器的电容量、零件的尺寸、铁水的含碳量、纤维的纤度……)测量的误差;炮弹落点的分布;人的生理特征的尺寸:身高、体重等;农作物的收获量;工厂产品的尺寸:直径、长度、宽度、高度……都近似服从正态分布.

一般说来,若影响某一数量指标的随机因素很多,而每个因素所起的作用都不太大,则这个指标服从正态分布.

[师]在测量中,测量结果一般可以表示为ξ=a+η,其中a表示测量的量的真值(未知常数),η表示测量的随机误差,ξ和η一般都服从正态分布.你们能再举一些实例吗?

[生]在生物学中,同一群体的某种特征(如某一地区同年龄组青少年特征,如身高、体重、

肺活量、胸围等),在一定条件下生产的小麦的株高、穗长、单位面积产量等,一般也服从正态分布.在气象中,某地每年七月份的平均气温、平均湿度以及降雨量等,水文中的水位,也都服从或近似服从正态分布.

[师]由此看来:正态分布广泛存在于自然现象、生产及科学技术的许多领域中,正态分布在概率和统计中占有重要地位.

对于μ=0,σ=1时,正态总体称为标准正态总体,这时相应的函数表示式是:,x∈(-∞,+∞),相应的曲线称为标准正态曲线,如上图(2)所示.

[师]从上述三张图中,你们能总结出正态曲线具有哪些性质?

[生1]函数的定义域为一切实数,值域为正的实数集的子集,对应的曲线在x轴的上方,与x轴不相交.这是因为:由函数的性质有e u>0,∴,

∴.故曲线与x轴不相交,在x轴上方.

[生2]曲线关于直线x=μ对称:

证明如下(口述证明过程):在曲线y=f(x)上任取一点A(x0,y0),关于直线x=μ的对称点为A′(x′,y′),∴y′=y0且x′=2μ-x0.∴x0=2μ-x′,y0=y′.又∵A在曲线上,∴.由反代法知即, ∴有.也就是点A′在曲线上,由A点的任意性.∴曲线y=f(x)关于直线x=μ对称.

[生3]函数有最大值,因为当x=μ时,有最大值0,所以y=f(x)有最大值,也就是曲线在x=μ时位于最高点.

[生4]函数在x∈(-∞,μ]上单调递增;在[μ,+∞)上单调递减.这是因为:由指数函数y=e v是单调递增函数,在x∈(-∞,μ]上是增函数,在x∈[μ,+∞)上是单调递减函数,由复合函数单调性可知,“同性增、异性减”,所以f(x)在x∈(-∞,μ]上是增函数,在x∈[上是减函数.故当x<μ时,曲线上升;当x>μ时,曲线下降.并且当曲线向左、右两边无限延伸时,以x 轴为渐近线,向它无限靠近.

[师]刚才四位同学不仅总结出性质,而且给予了详细的证明,现将性质总结如下:

(1)曲线在x轴的上方,与x轴不相交;

(2)曲线关于直线x=μ对称;

(3)曲线在x=μ时位于最高点;

(4)当x<μ时,曲线上升;当x>μ时,曲线下降,并且当曲线向左、右两边无限延伸时,以x 轴为渐近线,向它无限靠近.

现将上面的三幅图对称轴重叠在一起即x=0时,如图1-13所示,你们能总结出什么性质?

图1-13

[生5]当μ一定时,曲线的形状由σ确定,σ越大,曲线越“矮胖”,表示总体的分布越分散;σ越小,曲线越“瘦高”,表示总体的分布越集中.

[师]以上就是我们总结的正态曲线五条性质.由于标准正态总体N(0,1),在正态总体的研究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了便于应用,已专门制作了“标准正态分布表”.在这个表中,相应于x0的值Φ(x0)是指总体取值小于x0的概率,即Φ(x0)=P(x

图1-14

由于标准正态曲线关于y轴对称,表中给出了x0≥0时的函数值Φ(x0).

如果x0<0时,Φ(x0)的值又如何求呢?

[生]由对称性知图(2)中两个阴影部分的面积是相等的,Φ(x0)=1-Φ(-x0).这一点也可以从对立事件角度来解释.

[师]利用这个表,可求出标准正态总体在任一区间(x1,x2)内取值的概率P=Φ(x2)-Φ(x1).请同学们求出它在(-1,2)内取值的概率.

[生]所求概率为P=Φ(2)-Φ(-1)=Φ(2)-{1-Φ[-(-1)]}=Φ(2)+Φ(1)-1=0.9772+0.8413-1=0.8185.

[师]一般的正态总体N(μ,σ2)均可以化成标准正态总体N(0,1)来进行研究.事实上,可以证明:对于任一正态总体N(μ,σ2)来说,取值小于x的概率.事实上,标准正态总体,对应的函数表达式为,将x变化为即可.例如对于正态总体N(1,4)来说,取值小于3的概率P是什么?

[生]P=F(3)=Φ()=Φ(1).查表知Φ(1)=0.8413.

精典例题

[师](打出幻灯片§ 1.5.1 A)

[生](1)P(ξ>1.24)=1-P(ξ≤1.24)

=1-P(ξ<1.24)

=1-Φ(1.24)

=1-0.8925

=0.1075.

(2)P(ξ<-1.24)=P(ξ>1.24)

=1-Φ(1.24)

=0.1075.

(3)P(|ξ|<1)=P(-1<ξ<1)

=Φ(1)-Φ(-1)

=Φ(1)-[1-Φ(1)]

=2Φ(1)-1

=2×0.8431-1

=0.6826.

[师生共析]①若ξ~N(0,1),则ξ的概率密度函数关于y轴对称,

∴P(ξ≤-x0)=P(ξ≥x0).

②若ξ~N(0,1),Φ(x)=P(ξ

则P(|ξ|≤x)=P(-x≤ξ≤x)=2Φ(x)-1,

P(a<ξ≤b)=Φ(b)-Φ(a).

[师](打出幻灯片B)

[生析]最佳路线是在允许的时间内有较大概率及时赶到火车站的那条路线.

[生]解:设ξ为行车时间.

(1)走第一条路线,及时赶到的概率为

P(0<ξ≤70)=Φ()-Φ()

≈Φ()=Φ(2)=0.9772,

走第二条路线及时赶到的概率为

P(0<ξ≤70)≈Φ()

=Φ(2.5)

=0.9938,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应走第二条路线.

(2)走第一条路线及时赶到的概率为

P(0<ξ≤65)≈Φ()

=Φ(1.5)=0.9332,

走第二条路线及时赶到的概率为

P(0<ξ≤65)≈Φ()

=Φ(1.25)=0.8944,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应走第一条路线.

[师](打出幻灯片C)

[生]解:(1)=(4×6+5×15+6×21+7×12+8×3+9×3)=6.

s2=[6(4-6)2+15(5-6)2+21(6-6)2+12(7-6)2+3(8-6)2+3(9-6)2]=1.5.

∴s≈1.22.

答:样本的数学平均成绩为6分,标准差为1.22.

(2)以x=6,s≈1.22作为总体数学平均成绩和标准差的估计值,即μ=6,σ≈1.22,则总体服从正态分布N(6,1.222).

正态曲线的近似方程为

.

(3)F(7)=Φ()≈Φ(0.8)≈0.7881.

1-F(7)≈1-0.7881=0.2119.

210×0.2119=45.

根据规定,大约有45名学生可以参加复赛.

Ⅲ.课堂练习

(一)课本P35练习题1、2.

(二)补充练习

1.(xx年长沙市重点中学模拟题)若随机变量ξ~N(3,1)(服从正态分布),则P(-1<ξ≤1)等于()

A.2Φ(1)-1

B.Φ(4)-Φ(2)

C.Φ(-4)-Φ(-2)

D.Φ(2)-Φ(4)

解析:P(-1<ξ≤1)=F(1)-F(-1),

又∵F(1)=Φ()=Φ(-2)=1-Φ(2),

F(-1)=Φ()=Φ(-4)=1-Φ(4).

代入得P(-1<ξ≤1)=Φ(4)-Φ(2).

故选B.

答案:B

2.设随机变量ξ服从正态N(0,1)分布,记Φ(x)=P(ξ0,则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A.Φ(0)=0.5

B.Φ(x)=1-Φ(-x)

C.P(|ξ|>a)=1-Φ(a)

D.P(ξ=0)=0

解析:P(|ξ|>a)=P(ξ>a)+P(ξ<-a)

=[1-P(ξ

=2-2Φ(a).

∴C是错误的,应选C.

答案:C

Ⅳ.课时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正态分布、正态曲线、标准正态总体、标准正态曲线等基本概念,以及函数关系式及曲线的性质.(请同学们总结概括)

[师]从这节课中,我们用到或学到哪些数学思想方法?

[生]我们学到了函数与方程、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价转化等数学思想,还学到了配方法、对称法、直觉类比法、猜想法、由特殊到一般等数学基本方法.(学生总结,教师板书) Ⅴ.课后作业

课本P35习题1.51、2、3.

板书设计

正态分布(一)

一、正态分布的定义:

二、正态曲线定义:

三、标准正态总体:N(0,1)

四、标准正态曲线

五、正态曲线性质

1.曲线在x轴的上方,与x轴不相交.

2.曲线关于直线x=μ对称.

3.曲线在x=μ时位于最高点.

4.当x<μ时,曲线上升,当x>μ时,曲线下降.

5.当μ一定时,曲线的形状由σ确定.

六、标准正态N(0,1)表,相应于x0的值Φ(x0)是指总体取值小于x0的概率x0)=P(x

在(x1,x2)内取值的概率为P=Φ(x2)-Φ(x1).

例题1.

2(交通路线问题)

3(成绩统计问题)

小结:数学思想:数学方法:

2019-2020年高三数学 1.5正态分布(第二课时)大纲人教版选修

课题

正态分布(二)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进一步加深理解并真正掌握正态分布N(μ,σ2)和正态曲线对应函数式的意义和性质(五条).

2.理解和掌握标准正态总体N(0,1)的意义和特征.

3.掌握正态总体N(μ,σ2)中,取值小于x的概率F(x)=Φ()及在任一区间(x1,x2)内取值的概率P=F(x2)-F(x1)=Φ()-Φ().

4.介绍统计中常用的假设检验方法的基本思想和小概率事件,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图.

二、能力训练要求

1.能用正态分布、正态曲线求有关事件的概率问题,特别会求一般正态总体N(μ,σ2),取值小于x的概率P=F(x)=Φ()及在任一区间(a,b)内取值的概率P=F(b)-F(a)=Φ()-Φ().

2.能用函数的观点(变化观、运动观)求解有关实际问题.

3.能用假设检验方法的基本思想和小概率事件解决生产实践的问题.

三、德育渗透目标

1.培养学生动静结合、数形结合、分与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生活的知识、学生存的技能、学生命的意义”的新学生观,培养学生严谨求是求实的优良作风.

教学重点

正态分布N(μ,σ2),正态曲线.标准正态总体N(0,1)仍然是教学的重点内容,在此基础上引出“小概率事件”和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小概率事件在一次试验中是几乎不可能发生的原理.

教学难点

小概率事件几乎不可能发生的原理和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在概率的意义上所作的推理与过去确定性数学中的“若a则b”式的推理有所不同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观点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的教学思想.在学生已经初步理解正态分布N(μ,σ2),正态曲线及标准正态总体N(0,1)和初步会用的基础上,以正态总体为例,引入“小概率事件”和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让学生学会学习,让他们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概括出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增强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意识.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或幻灯机)、幻灯片等.

第一张:幻灯片(记作A)

正态曲线的性质:

图1-15

(1)曲线在x轴的上方,与x轴不相交.

(2)曲线关于直线x=μ对称.

(3)曲线在x=μ时位于最高点.

(4)当x<μ时,曲线上升;当x>μ时,曲线下降,并且当曲线向左、右两边无限延伸时,以x 轴为渐近线,向它无限靠近.

(5)当μ一定时,曲线的形状由σ确定.σ越大,曲线越“矮胖”,表示总体的分布越分散;σ越小,曲线越“瘦高”,表示总体的分布越集中.

第二张:幻灯片(记作B)

例 1.公共汽车门的高度是按照保证成年男子与车门顶部碰头的概率在1%以下设计的.

如果某地成年男子的身高η~N(175,36)(单位:c m),则车门应设计为_________高.

第三张:幻灯片(记作C)

例2.某接待站在某一周曾接待过12次来访,已知所有这12次接待都是在周二和周四进行的,问是否可以推断接待时间是有规定的?请你说明理由.

教学过程

Ⅰ.课题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正态分布2、正态曲线,x∈(-∞,+∞)、标准正态总体N(0,1)和标准正态曲线,x∈(-进一步研究了正态曲线的性质,请同学们回顾有哪五条?

[生](稍等片刻)(回答全对、板书略)

[师](打出幻灯片A)请同学再看看银幕上的内容.接下来,我们再来回顾如何求出标准总体N(0,1)在任一区间(x1,x2)内取值的概率.

[生]P=Φ(x2)-Φ(x1),它就是标准总体在任一区间(x1,x2)内取值的概率.

[师]对任一正态总体N(μ,σ2)来说,取值小于x0的概率是什么?在任一区间(a,b)内取值的概率又如何求呢?

[生]取值小于x0的概率是P=F(x0)=Φ();在任一区间(a,b)内取值的概率P=F(b)-F(a)=Φ()-Φ().

Ⅱ.讲授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也学习了用这些公式解题.现在来看一道应用题(教师打出第二张幻灯片B),请同学读题后再分析,说出求解的策略.

[生甲](读完题后)本题为正态总体N(175,36)下的概率问题逆向运用,即已知概率,求车门的高度,我们可以利用待定系数法设出车门的高为x,利用η≥x时的概率是小于1%的,建立不等式P(η≥x)<1%,求解出x的最小值.

[生乙]解:设公共汽车门高设计为x,由题意P(η≥x)小于1%,

∵η~N(175,36),∴P(η≥x)=1-P(η0.99.查表得>2.33,即x>188.98.故公共汽车门的高度至少应设计为189 c m.

[师]这两位同学完成的都很好.要会灵活运用知识解决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生产实践中,经常遇到一些事件发生的概率很小很小,如该题成年男子与车门顶部碰头的概率在1%以下.像这样的概率,我们就把它定义为“小概率事件”,那么什么叫小概率事件呢?

[生]一个事件发生的概率很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就叫做小概率事件.

[师]怎么样来描述很小很小呢?能否量化呢?

[生]概率小于1%,…,不对,可能还小.

[师]可以这样认为,一般情况是:“小概率事件”通常指发生的概率小于5%的事件.因为对于这类事件来说,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平均每试验20次,才能发生1次,所以认为在一次试验中该事件是几乎不可能发生的.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问题(教师打出幻灯片C)

[生](读题并分析)该题是一道探索型问题,解决这类问题,我们可以先假设存在,然后在假设的条件下进行推理,看与事实是否相符,再来下结论.

[生](板演)解:假设接待站的接待时间没有规定,而各来访者在一周内的任一天中去接待站是等可能的,那么12次接待来访者都在周二、周四的概率为,即千万分之三.根据“小概率事件”在一次试验中几乎不可能发生的思想,可知假设不成立,即可以推断接待时间是有规定的.

[师]由这道实际问题可以看出:“小概率事件在一次试验中几乎不可能发生的原理”

可帮助我们进行统计假设推断.这种思想方法就是统计中常用的假设检验方法的基本思想

再看一道例题(课本P32例1),分别求正态总体N(μ,σ2)在区间(1)(μ-σ,μ+σ),(2)(μ-2σ,μ+2σ),(3)(μ-3σ,μ+3σ)内的取值的概率.(请三位同学板演)

[生]解:(1)F(μ+σ)=Φ[]=Φ(1);F(μ-σ)=Φ[]=Φ(-1),

∴正态总体N(μ,σ2)在(μ-σ,μ+σ)内取值的概率是P1=F(μ+σ)-F(μ-σ)=Φ(1)-Φ(-1)=Φ(1)-[1-Φ(1)]=2Φ(1)-1=2×0.8413-1≈0.683.

(2)F(μ+2σ)=Φ[]=Φ(2),F(μ-2σ)=Φ[]=Φ(-2)=1-Φ(2).

∴正态总体N(μ,σ2)在(μ-2σ,μ+2σ)内取值的概率为P2=F(μ+2σ)-F(μ-2σ)=Φ(2)-[1-Φ(2)]=2Φ(2)-1=2×0.9772-1≈0.954.

(3)F(μ+3σ)=Φ[]

=Φ(3),F(μ-3σ)=Φ[]

=Φ(-3)=1-Φ(3).

∴正态总体N(μ,σ2)在(μ-3σ,μ+3σ)内取值的概率是

P3=F(μ+3σ)-F(μ-3σ)

=Φ(3)-[1-Φ(3)]=2Φ(3)-1

=2×0.9987-1≈0.997.

[师]同学们,这三位同学的计算正确吗?

[生](齐声回答)完全正确.

图1-16

图1-17

图1-18

我们从上表和图示中可以看到:正态总体在(μ-2σ,μ+2σ)、(μ-3σ,μ+3σ)以外取值的概率分别是多少?这些事件是否可能发生?

[生]在(μ-2σ,μ+2σ)以外取值的概率只有4.6%,在(μ-3σ,μ+3σ)以外取值的概率只有0.3%,由于这些概率值很小,通常称这些情况发生为小概率事件.也就是说,通常认为这些情况在一次试验中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

[师]我们再利用“小概率在一次试验中几乎不可能发生”的思想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问题:假设2人制造的零件尺寸在正常情况下服从正态分布N(μ,σ2).从上面知道,零件尺寸在(μ-3σ,μ+3σ)以内取值的概率为99.7%,即零件尺寸落在(μ-3σ,μ+3σ)以外的概率只有0.3%,这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它表明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平均每抽取1000个零件,属于这个范围以外的零件尺寸只有3个.因此在一次试验中,零件尺寸在(μ-3σ,μ+3σ)以外是几乎不可能发生的,而如果这种事件一旦发生,即产品尺寸a满足|a-μ|≥3σ,我们就有理由认为这时制造的产品尺寸服从正态分布N(μ,σ2)的假设是不成立的,它说明生产中可能出现了异常情况,比如可能原料、刀具、机器出了问题,或可能工艺规程不完善,或可能工人操作时精力不集中、未遵守操作规程等,需要停机检查,找出原因,以将生产过程重新控制在一种正常状态,从而及时避免继续生产废、次品,保证产品的质量.上面控制生产过程的方法,运用了统计中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根据小概率事件在一次试验中几乎不可能发生的原理和从总体中抽测的个体的数值,对事先所作的统计假设作出判断:是拒绝假设,还是接受假设.

目前在生产中广泛运用的控制图,就是根据上述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制作的.把图甲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就得到一张控制图乙.图甲中的直线x=μ,x=μ-3σ,x=μ+3σ分别成为图乙中的中心线、控制下界和控制上界.

图1-19

在生产过程中,从某一时刻起(例如从上午9时起),每隔一定时间(例如1 h)任取1个零件进行检查,并把尺寸用小圆点在图上表示出来,为了便于看出小圆点变动趋势,常用折线将它们连接起来.从图乙中看到,前3个圆点都在控制界限之内,可认为生产情况正常,但第4个点超出了控制上界,可认为有异常情况发生,应该立即停机检查.

[师]进行假设检验一般可分为哪几步呢?

[生]第一步:提出统计假设,其具体问题里的统计假设是这个工人制造的零件尺寸服从正态分布N(μ,σ2);

第二步:确定一次试验中的取值a是否落入范围(μ-3σ,μ+3σ);

第三步:作出推断:如果a∈(μ-3σ,μ+3σ),接受统计假设;如果a(μ-3σ,μ+3σ),由于这是小概率事件,就拒绝统计假设.

[师]上面这种拒绝统计假设的推理,与我们学过的反证法有其类似之处.事实上,用反证法证明一个问题时,先否定待证命题的结论——这本身可看成一个新的命题,当从它出发进行推理时,如果出现了矛盾,就把这个矛盾归因于前述命题的不正确,否定了这个新命题,也就等于证明了原命题的结论.

Ⅲ.课堂练习

1.某学校高考数学成绩近似地服从正态分布N(100,102),则该校高考数学成绩在90分至130分的考生占总人数的百分比为_________.(已知Φ(3)=0.9987,Φ(1)=0.8413)

解析:F(130)-F(90)=Φ()-Φ()=Φ(3)-Φ(-1)=Φ(3)-[1-Φ(1)]=Φ(3)+Φ(1)-1=0.84=84%. 答案:84%

2.正态总体N(0,σ2)在区间(-1.5σ,1.5σ)内取值的概率为( ) (参考数据:Φ(0)=0.5,Φ(0.5)=0.6915,Φ(1)=0.8413,Φ(1.5)=0.9332) A.0.6915 B.0.9332 C.0.8664 D.0.6823 解析:P (-1.5σ<ξ<1.5σ) =P (ξ<1.5σ)-P (ξ<-1.5σ) =Φ()-Φ()

=Φ(1.5)-Φ(-1.5) =2Φ(1.5)-1=0.8664. 答案:C Ⅳ.课时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正态分布N(μ,σ2)、正态曲线、小概率事件和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小概率事件几乎不可能发生的原理.

Ⅴ.课后作业

1.设随机变量η~N(μ,σ2),而且已知P (η<0.5)=0.0793,P (η>1.5)=0.7611,求μ及σ. 解:由题意,η~N(μ,σ2), ∴P (η<0.5)=Φ()=0.0793, 即1-Φ()=0.0793. ∴Φ()=0.9207.查表得 =1.41.

同理,由P (η>1.5)=0.7611,得 =0.71.

解方程组???????--,71.05.1,41.15

.0==σ

μσ

μ得

2.一台机床生产一种尺寸为10 mm 的零件.现从中抽测10个,它们的尺寸分别如下(单位:

mm):10.2,10.1,10,9.8,9.9,10.3,9.7,10,9.9,10.1.如果机床生产零件的尺寸η服从正态分布,求该正态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

解:依题意,可得,即E η=μ=10.

∴s *2=[(10.2-10)2+(10.1-10)2+(10-10)2+(9.8-10)2+(9.9-10)2+(10.3-10)2+(9.7-10)2+(10-10) 2

+(9.9-10)2+(10.1-10)2]=×0.3=0.03.

∴D η=σ2=S *2=0.03, ∴,

∴η的概率密度函数为)(3)10(50610

)(2

∞<<-∞--?=

x x e x f π

.

板书设计

正态分布(二)

一、1.正态分布N(μ,σ2). 2.正态曲线.

二、正态总体N(μ,σ2)取值小于x 0的概率P =F(x 0)=Φ(). 在区间(a ,b )内取值的概率P =F(b )-F(a ). 三、小概率事件的定义. 四、假设检验基本原理.

五、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图. 例1.(汽车门的高度设计问题) 例2.(信访接待站信访问题)

例3.(课本例题1)分别求正态分布总体N(μ,σ2)在区间(μ-σ,μ+σ),(μ-2σ,μ+2σ),(μ-3σ,μ+3σ)内取值的概率.

解题过程及分布图.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大纲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大纲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有理数 1正数和负数 2有理数 3有理数的加减法 4有理数的乘除法 5有理数的乘方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 1整式 2整式的加减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 1从算式到方程 2一元一次方程——合并同类项和移项 3一元一次方程——去括号与去分母 4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 1几何图形 2直线、射线、线段 3角 七年级下册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1相交线 2平行线及其判定 3平行线的性质 4平移 第六章实数 1平方根 2立方根3实数 第七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1平面直角坐标系 2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1二元一次方程组 2消元——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3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 4 三元一次方程组解法 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1不等式 2一元一次不等式 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 述 1统计调查 2直方图 八年级上册 第十一章三角形 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2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3多边形及其内角和 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 1全等三角形 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3角平分线的性质 第十三章轴对称 1轴对称 2画轴对称图形 3 等腰三角形 第十四章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 解 1整式的乘法 2乘法公式 3因式分解 第十五章分式 1分式 2分式的运算 3分式方程 八年级下册 第十六章二次根式 1二次根式 2二次根式乘除 3 二次根式加减 第十七章勾股定理 1勾股定理 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第十八章平行四边形 1平行四边形 2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第十九章一次函数 1函数 2一次函数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 1数据的集中趋势 2数据的波动程度 九年级上册 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 1一元二次方程 2解一元二次方程 3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 第二十二章二次函数 1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2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 3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 第二十三章旋转 1图形的旋转 2中心对称 第二十四章圆 1圆的有关性质 2点和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 系 3正多边形和圆 2

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空间几何体 1.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1)棱柱:定义: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 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柱'''''E D C B A ABCDE -或用对角线的端点字母,如五棱柱' AD 几何特征:两底面是对应边平行的全等多边形;侧面、对角面都是平行四边形;侧棱平行且相等;平行于 底面的截面是与底面全等的多边形。 (2)棱锥 定义: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锥、四棱锥、五棱锥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锥' ''''E D C B A P - 几何特征:侧面、对角面都是三角形;平行于底面的截面与底面相似,其相似比等于顶点到截面距离与高 的比的平方。 (3)棱台:定义:用一个平行于棱锥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态、四棱台、五棱台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台' ' ' ' ' E D C B A P - 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相似的平行多边形 ②侧面是梯形 ③侧棱交于原棱锥的顶点 (4)圆柱:定义: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其余三边旋转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底面是全等的圆;②母线与轴平行;③轴与底面圆的半径垂直;④侧面展开图是一个矩形。 (5)圆锥:定义: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旋转轴,旋转一周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底面是一个圆;②母线交于圆锥的顶点;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 (6)圆台:定义:用一个平行于圆锥底面的平面去截圆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 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两个圆;②侧面母线交于原圆锥的顶点;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弓形。 (7)球体:定义:以半圆的直径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半圆面旋转一周形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球的截面是圆;②球面上任意一点到球心的距离等于半径。 1.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1)定义三视图:正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前面向后面正投影);侧视图(从左向右)、 俯视图(从上向下) 注:正视图反映了物体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即反映了物体的高度和长度; 俯视图反映了物体左右、前后的位置关系,即反映了物体的长度和宽度; 侧视图反映了物体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即反映了物体的高度和宽度。 (2)画三视图的原则: 长对齐、高对齐、宽相等

人教版 高中数学知识点汇总

高中数学主要知识点 必修1数学知识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集合 1、 把研究的对象统称为元素,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集合三要素: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2、 只要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一样的,就称这两个集合相等。 3、 常见集合:正整数集合:*N 或+N ,整数集合:Z ,有理数集合:Q ,实数集合:R . 4、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 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 、B ,如果集合A 中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中的元素,则称集合A 是集合B 的 子集。记作B A ?. 2、 如果集合B A ?,但存在元素B x ∈,且A x ?,则称集合A 是集合B 的真子集.记作:A B. 3、 把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作:?.并规定:空集合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4、 如果集合A 中含有n 个元素,则集合A 有n 2个子集. §、集合间的基本运算 1、 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 或集合B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 与B 的并集.记作:B A Y . 2、 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 且属于集合B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 与B 的交集.记作:B A I . 3、全集、补集{|,}U C A x x U x U =∈?且 运算类型 交 集 并 集 补 集 定 义 由所有属于A 且属于B 的元素所组成 的集合,叫做A,B 的交集.记作A I B (读作‘A 交B ’),即A I B={x|x ∈A ,且x ∈B }. 由所有属于集合A 或属于集合B 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 的并集.记作: A Y B (读作‘A 并 B ’),即A Y B ={x|x ∈A ,或x ∈B}). 设S 是一个集合,A 是S 的一个子集,由S 中所有不属于A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S 中子集A 的补集(或余集) 记作A C S ,即 C S A=},|{A x S x x ?∈且 韦 恩 图 示 A B 图1 A B 图2 S A

人教版高三数学一轮复习练习题全套—(含答案)及参考答案

高考数学复习练习题全套 (附参考答案) 1. 已知:函数()()2411f x x a x =+-+在[)1,+∞上是增函数,则a 的取值范围是 . 2. 设,x y 为正实数,且33log log 2x y +=,则 11 x y +的最小值是 . 3. 已知:()()()()50050A ,,B ,,C cos ,sin ,,αααπ∈. (1)若AC BC ⊥,求2sin α. (2)若31OA OC +=OB 与OC 的夹角. 4. 已知:数列{}n a 满足()2 1 123222 2 n n n a a a a n N -+++++= ∈……. (1)求数列{}n a 的通项. (2)若n n n b a =,求数列{}n b 的前n 项的和n S .

姓名 作业时间: 2010 年 月 日 星期 作业编号 002 1. 2 2 75157515cos cos cos cos ++的值等于 . 2. 如果实数.x y 满足不等式组22 110,220x x y x y x y ≥??-+≤+??--≤? 则的最小值是 . 3. 北京奥运会纪念章某特许专营店销售纪念章,每枚进价为5元,同时每销售一枚这种纪念章还需向北京奥组委交特许经营管理费2元,预计这种纪念章以每枚20元的价格销售时该店一年可销售2000枚,经过市场调研发现每枚纪念章的销售价格在每枚20元的基础上每减少一元则增加销售400枚,而每增加一元则减少销售100枚,现设每枚纪念章的销售价格为x 元(x ∈N *). (1)写出该特许专营店一年内销售这种纪念章所获得的利润y (元)与每枚纪念章的销售价格x 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这个函数的定义域); (2)当每枚纪念销售价格x 为多少元时,该特许专营店一年内利润y (元)最大,并求出这个最大值. 4. 对于定义域为[]0,1的函数()f x ,如果同时满足以下三条:①对任意的[]0,1x ∈,总有()0f x ≥;②(1)1f =;③若12120,0,1x x x x ≥≥+≤,都有1212()()()f x x f x f x +≥+成立,则称函数()f x 为理想函数. (1) 若函数()f x 为理想函数,求(0)f 的值; (2)判断函数()21x g x =-])1,0[(∈x 是否为理想函数,并予以证明; (3)若函数()f x 为理想函数,假定?[]00,1x ∈,使得[]0()0,1f x ∈,且00(())f f x x =,求证 00()f x x =.

人教版高中数学知识点汇总(全册版)

人教版高中数学知识点(必修+选修) 高中数学 必修1知识点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1)集合的概念 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 (2)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N 表示自然数集,N *或N +表示正整数集,Z 表示整数集,Q 表示有理数集,R 表示实数集. (3)集合与元素间的关系 对象a 与集合M 的关系是a M ∈,或者a M ?,两者必居其一. (4)集合的表示法 ①自然语言法:用文字叙述的形式来描述集合. ②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 ③描述法:{x |x 具有的性质},其中x 为集合的代表元素. ④图示法:用数轴或韦恩图来表示集合. (5)集合的分类 ①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②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③不含有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 【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6)子集、真子集、集合相等 (7)已知集合A 有(1)n n ≥个元素,则它有2n 个子集,它有21n -个真子集,它有21n -个非空子 集,它有2 2n -非空真子集.

【1.1.3】集合的基本运算 (8)交集、并集、补集 B {x A A = ?=? B A ? B B ? B {x A A A = A A ?= A B A ? B B ? A {|x x ()U A =? e 2()U A A U =e 【补充知识】含绝对值的不等式与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1)含绝对值的不等式的解法 (2)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0) ()()()U U A B A B =痧?()()() U U A B A B =痧?

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4知识点

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4知识点总结经典

新课标高中数学必修4知识点详细总结 ?? ??? 正角: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1、任意角负角: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零角:不作任何旋转形成的角 2、角α的顶点与原点重合,角的始边与x 轴的非负半轴重合,终边落在第几象限,则称α为第几象限角. 第一象限角的集合为{}36036090,k k k αα?<

高三数学教学计划 人教版

高三数学教学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 175班共有学生66人,176班共有学生60人。学生基本属于知识型,相当多的同学对基础知识掌握较差,学习习惯不太好,两班学习数学的气氛不太浓,学习不够刻苦,各班都有少数尖子生,但是每个班两极分化非常严重,差生面特别广,很多学生从基础知识到学习能力都有待培养,辅差任务非常重,目前形势非常严峻。 二、高考要求 1、高考对数学的考查以知识为载体,着重考察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重点考查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高考数学实体的设计是以考查数学思想为主线,在知识的交汇点设计试题。 3、高考试题注重区分度,同一试题,大多没有繁杂的运算,且解法较多,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解法。 4、注重应用题的考查,2002年文科试题应用有3道题,共28分。 5、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考查,注重学生创造能力的考查。 三、教学措施 1、以能力为中心,以基础为依托,调整学生的学习习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精讲多练,一般地,每一节课让学生练习20分钟左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坚持每一个教学内容集体研究,充分发挥备课组集体的力量,精心备好每一节课,努力提高上课效率。调整教学方法,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教学基本模式为: 基础练习→典型例题→作业→课后检查 (1)基础练习:一般5道题,主要复习基础知识,基本方法。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过关,所有的学生都能做完。 (2)典型例题:一般4道题,例1为基础题,要直接运用课前练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由学生上台演练。例2思路要广,让有生能想到多种方法,让中等生能想到1—2种方法,让中下生让能想到1种方法。例3题目要新,能转化为前面的典型类型求解。例4 为综合题,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作业:本节课的基础问题,典型问题及下一节课的预习题。 (4)课后检查;重点检查改错本及复习资料上的作业。 3、脚踏实地做好落实工作。当日内容,当日消化,加强每天、每月过关练习的检查与落实。坚持每周一周练,每章一章考。通过周练重点突破一些重点、难点,章考试一章的查漏补缺,章考后对一章的不足之处进行重点讲评。 4、周练与章考,切实把握试题的选取,切实把握高考的脉搏,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注重能力的考查,注意思维的层次性(即解法的多样性),适时推出一些新题,加强应用题考察的力度。每一次考试试题坚持集体研究,努力提高考试的效率。 5、发挥集体的力量,共同培养尖子学生。 6、加强文科数学教学辅导的力度,坚持每周有针对性地集体辅导一次,建议学校文科数学每周多开一节课(即每周7节)。 四、教学进度详细安排: 1、函数(共11课时)(8月9日结束)

高考数学百大经典例题 正态分布

借助于标准正态分布表求值 例 设ξ服从)1,0(N ,求下列各式的值: (1));35.2(≥ξP (2));24.1(-<ξP (3)).54.1(<ξP 分析:因为ξ用从标准正态分布,所以可以借助于标准正态分布表,查出其值.但由于表中只列出)()(,0000x x P x Φ=<≥ξ的情形,故需要转化成小于非负值0x 的概率,公式:);()()();(1)(a b b a P x x Φ-Φ=<<Φ-=-Φξ和)(1)(00x P x P <-=≥ξξ有其用武之地. 解:(1);0094.09906.01)35.2(1)35.2(1)35.2(=-=Φ-=<-=≥ξξP P (2);1075.08925.01)24.1(1)24.1()24.1(=-=Φ-=-Φ=-<ξP (3))54.1()54.1()54.154.1()54.1(-Φ-Φ=<-=<ξξP P .8764.01)54.1(2)]54.1(1[)54.1(=-Φ=Φ--Φ= 说明:要制表提供查阅是为了方便得出结果,但标准正态分布表如此简练的目的,并没有给查阅造成不便.相反其简捷的效果更突出了核心内容.左边的几个公式都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它,并学会灵活应用. 求服从一般正态分布的概率 例 设η服从)2,5.1(2N 试求: (1));5.3(<ηP (2));4(-<ηP (3));2(≥ηP (4)).3(<ηP 分析:首先,应将一般正态分布)2,5.1(N 转化成标准正态分布,利用结论:若),(~2σμηN ,则由)1,0(~N σμηξ-=知:,)(?? ? ??-Φ=<σμηx x P 其后再转化为非负标准正态分布情况的表达式,通过查表获得结果. 解:(1);8413.0)1(25.15.3)5.3(=Φ=??? ??-Φ=<ηP

新人教版初一数学大纲

新人教版初一数学大纲 第一章有理数 1.1 正数与负数 ①在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负数(negative number)。与负数具有相反意义,即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positive number)(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 ②大于0的数叫正数。 ③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是唯一的中性数。 ④搞清相反意义的量:南北;东西;上下;左右;上升下降;高低;增长减少等 1.2 有理数 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integer),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分数(fraction)。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rational number). 以用m/n(其中m,n是整数,n≠0)表示有理数。 通常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数轴(number axis)。 数轴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在直线上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这个点叫做原点(origin)。 数轴上的点和有理数的关系: 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但数轴上的点,不都是表示有理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opposite number)。(例:2的相反数是-2;0 的相反数是0) 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absolute value),记作|a|。从几何意义上讲,数的绝对值是两点间的距离。 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①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②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 ①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 ②有理数除法法则: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 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1.5 有理数的乘方 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幂(power)。在a的n次方中,a 叫做底数(base number),n叫做指数(exponent)。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0的任何次幂都是0。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法则: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同级运算,从左到右进行;如有括号,先做括号内的运算,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依次进行。 把一个大于10的数表示成a×10的n次方的形式,使用的就是科学计数法,注意a的范围为1≤a <10。 从一个数的左边第一个非0数字起,到末位数字止,所有数字都是这个数的有效数字(significant digit)。四舍五入遵从精确到哪一位就从这一位的下一位开始,而不是从数字的末尾往前四舍五入。比如:3.5449精确到0.01就是3.54而不是3.55. 分类有理数大小的比较 加减 正数与负数→有理数

2020年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四知识点归纳总结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四知识点归纳总结 1.1.1 任意角 1.角的有关概念: ①角的定义: 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②角的名称: ③角的分类: ④注意: ⑴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角α ”或“∠α ”可以简化成“α ”; ⑵零角的终边与始边重合,如果α是零角α =0°; ⑶角的概念经过推广后,已包括正角、负角和零角. 2.象限角的概念: ①定义:若将角顶点与原点重合,角的始边与x 轴的非负半轴重合,那么角的终边(端点除外) 在第几象限,我们就说这个角是第几象限角. 1.定 义 我们规定,长度等于半径的弧所对的圆心角叫做1弧度的角;用弧度来度量角的单位制叫 做弧度制.在弧度制下, 1弧度记做1rad .在实际运算中,常常将rad 单位省略. 弧度制的性质: ①半圆所对的圆心角为;ππ=r r ②整圆所对的圆心角为.22ππ=r r ③正角的弧度数是一个正数. ④负角的弧度数是一个负数. ⑤零角的弧度数是零. ⑥角α的弧度数的绝对值|α|=. r l 4.角度与弧度之间的转换: ①将角度化为弧度: π2360=?; π=?180;rad 01745.01801≈=?π;rad n n 180 π=?. ②将弧度化为角度: ?=3602π;?=180π;815730.57)180(1'?=?≈?=πrad ;?=) 180 (π n n . 5.常规写法: ① 用弧度数表示角时,常常把弧度数写成多少π 的形式, 不必写成小数. ② 弧度与角度不能混用. 角度 0° 30° 45° 60° 90° 120° 135° 150° 180° 270° 360 ° 弧度 0 弧长等于弧所对应的圆心角(的弧度数)的绝对值与半径的积. 正角: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 零角:射线没有任何旋转形成的角 负角: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 始边 终边 顶点 A O B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大纲

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有理数 1正数和负数 2有理数 3有理数的加减法 4有理数的乘除法 5有理数的乘方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 1整式 2整式的加减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 1从算式到方程 2一元一次方程——合并同类项和移项 3一元一次方程——去括号与去分母 4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 1几何图形 2直线、射线、线段 3角 七年级下册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1相交线 2平行线及其判定 3平行线的性质 4平移 第六章实数 1平方根 2立方根 3实数第七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1平面直角坐标系 2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1二元一次方程组 2消元——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3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 4 三元一次方程组解法 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1不等式 2一元一次不等式 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1统计调查 2直方图 八年级上册 第十一章三角形 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2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3多边形及其内角和 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 1全等三角形 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3角平分线的性质 第十三章轴对称 1轴对称 2画轴对称图形 3 等腰三角形 第十四章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 1整式的乘法 2乘法公式 3因式分解 第十五章分式 1分式 2分式的运算 3分式方程 八年级下册 第十六章二次根式 1二次根式 2二次根式乘除 3 二次根式加减 第十七章勾股定理 1勾股定理 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第十八章平行四边形 1平行四边形 2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第十九章一次函数 1函数 2一次函数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 1数据的集中趋势 2数据的波动程度 九年级上册 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 1一元二次方程 2解一元二次方程 3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 第二十二章二次函数 1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2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 3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 第二十三章旋转 1图形的旋转 2中心对称 第二十四章圆 1圆的有关性质 2点和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3正多边形和圆 4弧长和扇形面积

2019-2020学年度最新人教版高考数学总复习(各种专题训练)Word版

2019-2020学年度最新人教版高考数学总复习 (各种专题训练)Word版(附参考答案) 一.课标要求: 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 (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 3.集合的基本运算 (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 (2)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3)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二.命题走向 有关集合的高考试题,考查重点是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近年试题加强了对集合的计算化简的考查,并向无限集发展,考查抽象思维能力,在解决这些问题时,要注意利用几何的直观性,注意运用Venn图解题方法的训练,注意利用特殊值法解题,加强集合表示方法的转换和化简的训练。考试形式多以一道选择题为主,分值5分。 预测2013年高考将继续体现本章知识的工具作用,多以小题形式出现,也会渗透在解答题的表达之中,相对独立。具体题型估计为: (1)题型是1个选择题或1个填空题; (2)热点是集合的基本概念、运算和工具作用。 三.要点精讲 1.集合: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成为集合。 a∈;若b不是集合A的元素,(1)集合中的对象称元素,若a是集合A的元素,记作A b?; 记作A (2)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满足:确定性、互异性与无序性; 确定性:设A是一个给定的集合,x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是A 的元素,或者不是A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 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个体 (对象),因此,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无序性:集合中不同的元素之间没有地位差异,集合不同于元素的排 列顺序无关; (3)表示一个集合可用列举法、描述法或图示法; 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 描述法:把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 具体方法:在大括号内先写上表示这个集合元素的一般符号及取值(或变化)范围,再画一条竖线,在竖线后写出这个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注意:列举法与描述法各有优点,应该根据具体问题确定采用哪种表示法,要注意,一般集合中元素较多或有无限个元素时,不宜采用列举法。 (4)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大纲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大 纲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有理数 1.1 正数和负数 1.2 有理数(数轴|相反数|绝对值)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 1.5 有理数的乘方(科学计数法)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 2.1 整式 2.2 整式的加减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 3.1 从算式到方程 3.2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3.3 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括号与去分母3.4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 4.1 多姿多彩的图形 4.2 直线、射线、线段 4.3 角 4.4 设计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纸盒 七年级下册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5.1 相交线(垂线|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5.2 平行线及其判定(邻补角) 5.3 平行线的性质(命题|定理) 5.4 平移 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6.1 平面直角坐标系 6.2 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

第七章三角形★ 7.1 三角形有关的线段(高|中线|角平分线) 7.2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稳定性|外角) 7.3 多边形及其内角和 7.4 课题学习镶嵌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8.1 二元一次方程组 8.2 消元——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8.3 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 *8.4 三元一次方程组解法举例 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9.1 不等式 9.2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 9.3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10.1 统计调查 10.2 直方图 八年级上册 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 11.1 全等三角形 11.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11.3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第十二章轴对称 12.1 轴对称 12.2 作轴对称图形 12.3 等腰三角形 第十三章实数 13.1 平方根 13.2 立方根

最新人教版初中数学大纲

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有理数 1.1 正数和负数 阅读与思考用正负数表示加工允许误差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实验与探究填幻方 阅读与思考中国人最先使用负数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 观察与思考翻牌游戏中的数学道理 1.5 有理数的乘方 数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1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 2.1 整式 阅读与思考数字1与字母X的对话 2.2 整式的加减 信息技术应用电子表格与数据计算 数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2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 3.1 从算式到方程 阅读与思考“方程”史话 3.2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 实验与探究无限循环小数化分数 3.3 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括号与去分母 3.4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数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3 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 4.1 多姿多彩的图形 阅读与思考几何学的起源 4.2 直线、射线、线段 阅读与思考长度的测量 4.3 角 4.4 课题学习设计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纸盒 数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4 七年级下册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5.1 相交线 5.1.2 垂线 5.1.3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观察与猜想 5.2 平行线及其判定 5.2.1 平行线 5.3 平行线的性质 5.3.1 平行线的性质 5.3.2 命题、定理 5.4 平移 教学活动 小结 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6.1 平面直角坐标系 6.2 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 阅读与思考 6.2 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 教学活动 小结 第七章三角形 7.1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7.1.2 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 7.1.3 三角形的稳定性 信息技术应用 7.2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7.2.2 三角形的外角 阅读与思考 7.3 多变形及其内角和 阅读与思考 7.4 课题学习镶嵌 教学活动 小结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8.1 二元一次方程组 8.2 消元——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8.3 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 阅读与思考 8.4 三元一次方程组解法举例 教学活动 小结 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9.1 不等式 阅读与思考 9.2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 实验与探究 9.3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阅读与思考 教学活动 小结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10.1 统计调查 实验与探究 10.2 直方图 10.3 课题学习从数据谈节水 教学活动 小结 八年级上册 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 11.1 全等三角形 11.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阅读与思考全等与全等三角形 11.3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教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11 第十二章轴对称 12.1 轴对称 12.2 作轴对称图形 12.3 等腰三角形 教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12 第十三章实数 13.1 平方根 13.2 立方根 13.3 实数 教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13 第十四章一次函数 14.1 变量与函数 14.2 一次函数 14.3 用函数观点看方程(组)与不 等式 14.4 课题学习选择方案 教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14 精品文档

高中数学教材人教版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教材人教版知识点总结 必修1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1.1.1、集合 1、 把研究的对象统称为元素,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集合三要素:确定性、互 异性、无序性。 2、 只要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一样的,就称这两个集合相等。 3、 常见集合:正整数集合:*N 或+N ,整数集合:Z ,有理数集合:Q ,实数集合:R . 4、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 §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 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 、B ,如果集合A 中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中的元素,则称 集合A 是集合B 的子集。记作B A ?. 2、 如果集合B A ?,但存在元素B x ∈,且A x ?,则称集合A 是集合B 的 真子集.记作:A B. 3、 把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作:?.并规定:空集合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4、 如果集合A 中含有n 个元素,则集合A 有n 2个子集. §1.1.3、集合间的基本运算 1、 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 或集合B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 与B 的并集.记作: B A . 2、 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 且属于集合B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 与B 的交集.记作: B A . 3、全集、补集?{|,}U C A x x U x U =∈?且

§1.2.1、函数的概念 1、 设A 、B 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f ,使对于集合A 中的任意一个数x ,在集合B 中都有惟一确定的数()x f 和它对应,那么就称B A f →:为集合A 到集合B 的一个函数,记作:()A x x f y ∈=,. 2、 一个函数的构成要素为:定义域、对应关系、值域.如果两个函数的定义域相同,并且 对应关系完全一致,则称这两个函数相等. §1.2.2、函数的表示法 1、 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解析法、图象法、列表法. §1.3.1、单调性与最大(小)值 单调性的定义:见书P28 1、 注意函数单调性证明的一般格式: 解:设[]b a x x ,,21∈且21x x <,则:()()21x f x f -=… §1.3.2、奇偶性 1、 一般地,如果对于函数()x f 的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 ,都有()()x f x f =-,那么就称函 数()x f 为偶函数.偶函数图象关于y 轴对称. 2、 一般地,如果对于函数()x f 的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 ,都有()()x f x f -=-,那么就称 函数()x f 为奇函数.奇函数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Ⅰ) §2.1.1、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 1、 一般地,如果a x n =,那么x 叫做a 的n 次方根。其中+∈>N n n ,1. 2、 当n 为奇数时,a a n n =; 当n 为偶数时,a a n n =. 3、 我们规定: ⑴m n m n a a =()1,,,0*>∈>m N n m a ; ⑵()01 >= -n a a n n ;

人教版高中数学目录(理科)

必修1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1.1 集合 1.2 函数及其表示 1.3 函数的基本性质 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Ⅰ) 2.1 指数函数 2.2 对数函数 2.3 幂函数 第三章函数的应用 3.1 函数与方程 3.2 函数模型及其应用 必修2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 1.1 空间几何体的结构 1.2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1.3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第二章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2.1 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2.2 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 2.3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 第三章直线与方程 3.1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3.2 直线的方程 3.3 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 必修3 第一章算法初步 1.1 算法与程序框图 1.2 基本算法语句 1.3 算法案例 阅读与思考割圆术 第二章统计 2.1 随机抽样 阅读与思考一个著名的案例 阅读与思考广告中数据的可靠性 阅读与思考如何得到敏感性问题的诚实反应 2.2 用样本估计总体 阅读与思考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图 2.3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 阅读与思考相关关系的强与弱 第三章概率 3.1 随机事件的概率 阅读与思考天气变化的认识过程 3.2 古典概型 3.3 几何概型 必修4 第一章三角函数 1.1 任意角和弧度制 1.2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1.3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1.4 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1.5 函数y=Asin(ωx+ψ) 1.6 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 第二章平面向量 2.1 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基本概念 2.2 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 2.3 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 2.4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2.5 平面向量应用举例 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 3.1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3.2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 必修5 第一章解三角形 1.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1.2应用举例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复习提纲【最新整理】

八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十六章 二次根式 1.二次根式:式子a (a ≥0)叫做二次根式。 2.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 大于或等于0。 3.二次根式的双重非负性:a :①0≥a ,②0≥a 附:具有非负性的式子:①0≥a ;②0≥a ;③02≥a 4.最简二次根式:必须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⑴被开方数中不含开方开的尽的因数或因式; ⑵被开方数中不含分母; ⑶分母中不含根式。 5.同类二次根式: 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后,若被 相同,则这几个二次根式就是同类二次根式。 6.二次根式的性质: (1)(a )2=a (a ≥0); (2)==a a 2 7.二次根式的运算: (1)二次根式的加减法:先把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再合并同类二次根式. (2)二次根式的乘除法:二次根式相乘(除),将被开方数相乘(除),所得的积(商)仍作积(商)的被开方数并将运算结果化为最简二次根式. =·(a ≥0,b ≥0); (b ≥0,a>0). (3)有理数的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及结合律,?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以及多项式的乘法公式,都适用于二次根式的运算. 【典型例题】 1、概念与性质 例1下列各式1) , 其中是二次根式的是_________(填序号). 例2、求下列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 ab a b b b a a = 22211 ,2)5,3)2,4)4,5)(),6)1,7)2153 x a a a --+---+(>0) (<0) 0 (=0);

(1) x x -- +31 5; (2) 2 2)-(x 例3、 在根式,最简二次根式是( ) A .1) 2) B .3) 4) C .1) 3) D .1) 4) 例4、已知: 的值。求代数式22,211881-+-+++ -+-=x y y x x y y x x x y 例5、 (2009龙岩)已知数a ,b =b -a ,则 ( ) A. a>b B. a>时,①如果a b >a b >a b >时,①如果22a b >,则a b >;②如果22a b <,则a b <。 22 2;2) ;3);4)275 x a b x xy abc +-2 ()a b -11()b a b b a a b ++++51+51-

人教版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一) 随机抽样 简介 (抽签法、随机样数表法)常常用于总体个数较少时,它的主要特征是从总体中逐个抽取; 优点:操作简便易行 缺点:总体过大不易实行 方法 (1)抽签法 一般地,抽签法就是把总体中的N个个体编号,把号码写在号签上,将号签放在一个容器中,搅拌均匀后,每次从中抽取一个号签,连续抽取n次,就得到一个容量为n的样本。 (抽签法简单易行,适用于总体中的个数不多时。当总体中的个体数较多时,将总体“搅拌均匀”就比较困难,用抽签法产生的样本代表性差的可能性很大) (2)随机数法 随机抽样中,另一个经常被采用的方法是随机数法,即利用随机数表、随机数骰子或计算机产生的随机数进行抽样。 分层抽样 简介 分层抽样主要特征分层按比例抽样,主要使用于总体中的个体有明显差异。共同点:每个个体被抽到的概率都相等N/M。 定义

一般地,在抽样时,将总体分成互不交叉的层,然后按照一定的比例,从各层独立地抽取一定数量的个体,将各层取出的个体合在一起作为样本,这种抽样方法是一种分层抽样。 整群抽样 定义 什么是整群抽样 整群抽样又称聚类抽样。是将总体中各单位归并成若干个互不交叉、互不重复的集合,称之为群;然后以群为抽样单位抽取样本的一种抽样方式。 应用整群抽样时,要求各群有较好的代表性,即群内各单位的差异要大,群间差异要小。 优缺点 整群抽样的优点是实施方便、节省经费; 整群抽样的缺点是往往由于不同群之间的差异较大,由此而引起的抽样误差往往大于简单随机抽样。 实施步骤 先将总体分为i个群,然后从i个群钟随即抽取若干个群,对这些群内所有个体或单 元均进行调查。抽样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确定分群的标注 二、总体(N)分成若干个互不重叠的部分,每个部分为一群。 三、据各样本量,确定应该抽取的群数。 四、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方法,从i群中抽取确定的群数。 例如,调查中学生患近视眼的情况,抽某一个班做统计;进行产品检验;每隔8h抽1h 生产的全部产品进行检验等。 与分层抽样的区别 整群抽样与分层抽样在形式上有相似之处,但实际上差别很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