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联邦境内的主要蒙古族群体

俄罗斯联邦境内的主要蒙古族群体
俄罗斯联邦境内的主要蒙古族群体

俄罗斯联邦境内的主要蒙古族群体

在辽阔的俄罗斯大地上,生活着一百多个民族。在俄罗斯联邦的布里雅特共和国、卡尔梅克共和国、图瓦共和国、阿尔泰边疆区的阿尔泰共和国等地生活着的布里雅特、卡尔梅克,图瓦、阿尔泰人与蒙古族有着亲近的族源,相同的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是蒙古民族中的一些部族演变而成的,几百年来,他们同俄罗斯和其他民族一道繁衍生息,为家乡的繁荣和俄罗斯的建设作出了贡献。俄罗斯联邦境内的属于蒙古语族的是卡尔梅克(Kalmyk或Kalmuk)人和布里亚特(Buryat)人,鞑靼人和图瓦人属突厥语族,但和蒙古有很大的联系。

卡尔梅克人

卡尔梅克共和国位于俄罗斯联邦欧洲部分的伏尔加河下游地区,首府埃利斯

塔。

提起1771年率蒙古土尔扈特部从俄罗斯的伏尔加河畔历尽千难万险回到祖国的渥巴锡汗人们可能并不陌生,但对生活在俄罗斯联邦境内的卡尔梅克人可能不太了解。实际上,卡尔梅克人就是当时留在伏尔加河一带的土尔扈特人的后裔。相传,由于伏尔加河开裂,他们因无法渡河而留在了这里。“卡尔梅克”是“外来留居下来”的意思,而卡尔梅克人仍自称“卫拉特人”。

1920年,卡可梅克自治省成立,1935年成立自治共和国,1992年成为俄联邦中的卡尔梅克共和国。该共和国共33万人口(1990年),其中的17万为卡尔梅克人,15万为俄罗斯人,其余为其他民族。卡尔梅克人口主要由蒙古族的土尔扈特部、杜尔伯特部、和硕特部人组成。现人口的67%生活在城市或居民点,首都额勒斯特市共有9万

多人口。

卡尔梅克共和国位于里海北的黑土地带,面积7.61万平方公里,土地肥沃,水草丰美,适宜畜牧业和农业发展。建国70余年来工业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主要工业有机械、石油、天然气、冶金、建材等。畜产品加工和水产品加工业也较发达。

卡尔梅克人一直使用托忒蒙古文(我国新疆蒙古族使用的文字),用俄、蒙两种文字出版报刊,但只有10%的人懂蒙古文。卡尔梅克人虽长期与蒙古族分离,生活在俄罗斯和哈萨克人中间,但仍顽强保持着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近年来,随着苏联解体,民族意识增强,学习本民族语言文字、恢复传统文化的热情很高。

卡尔梅克语因为没有与其它蒙古语方言相混杂,所以保留了相当多的古代蒙古语的特征,其基本词汇和畜牧业方面的术语至今与蒙古语其它方言相一致,但其它词汇几乎全部是借用俄语的,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方面的名词术语。所以与蒙古族操其它方言的人交流有些难度,但基本上能相互理解。

卡尔梅克是欧洲人对厄鲁特(Eleut或Olot)蒙古人即卫拉特(Oyrat或Oirat)亦即元代的斡亦剌、明代的瓦剌的称呼。明末清初卫拉特蒙古人分四部:和硕特(K hoshut)、准噶尔(Dzungar或Jungar)、杜尔伯特(Dorbet)、土尔扈特(Torgut),后准噶尔部强盛,土尔扈特部不服准部统治,于1616年在首领和鄂尔勒克带领下,越过吉尔吉斯草原,同年与俄人讲和。和鄂尔勒克移居于托波尔河上游,以其女嫁西伯利亚汗后人,并征服花拉子模部分领地。1643年,和鄂尔勒克移营至伏尔加河下游阿斯特拉罕附近,与诺盖人密谋,使其脱离俄国。1650年,西伯利亚的土尔扈特部遣使向顺治皇帝表示臣服。1673年,顿河和额济勒河(伏尔加河)间的土尔扈特部首领阿玉奇,为得到俄国每年的丰厚赠礼,向沙皇表示效忠,但土尔扈特部与克里米亚汗国、达赖喇嘛、中国皇帝都继续保持联系。

后来沙皇俄国不断向其征兵用于对奥斯曼土耳其作战,激起了土尔扈特人的反抗,部分土尔扈特人在首领握巴锡(阿玉奇的孙子)率领下东归故土,遭俄军和哈萨克人拦截,死伤无数,最后剩几万人到达中国新疆境内。其他未能东归的人留在伏尔加河下游地区继续受到沙俄的统治。1920年成立卡尔梅克自治州,1935年成为自治共和国,1943年自治共和国建制被撤消,1957年重设自治州,1958年重新恢复自治共和国,苏联解体后升格为俄罗斯联邦内的共和国。

卡尔梅克人至今还信奉藏传佛教,讲卫拉特蒙古语。卡尔梅克共和国是欧洲唯一的佛教国家,在首府埃利斯塔有很多佛像,还有达赖喇嘛与卡尔梅克共和国总统拥抱的巨幅海报。伊柳姆日诺夫于1993年当选卡尔梅克共和国总统,这位百万富翁承诺振兴经济,要让每个牧民人手一部手机,并为此启动了数个耗资巨大的经济项目,试图重现卡尔梅克共和国当年辉煌。身为狂热的国际象棋迷,伊柳姆日诺夫从1995年开始一直担任国际棋联主席,举办了十多次国际大型比赛。目前,他正斥资数百万英镑在卡尔梅克共和国首府埃利斯塔市郊建设“棋城”。

布里亚特人

布里雅特是蒙古族一个部的名称。布里雅特蒙古人世世代代生活在美丽富饶的贝加尔湖周围和外贝加尔地区。17世纪,蒙古各部失去了统一,在清政府征服蒙古之时,俄罗斯帝国开始向西伯利亚扩张领土。当时的蒙古王公和人民与俄罗斯帝国当局和入侵者进行了各种交涉和斗争,但最终在1646-1666年间被哥萨克领主占领了布里雅特的部分地区。1727年,中俄之间签定布连斯基条约,划定中俄中段边界(当时外蒙古属中国清朝统治),布里雅特归俄罗斯帝国。

19-20世纪,布里雅特成为沙俄农业和经济最落后的地区之一。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也震醒了贝加尔湖周围地区的各族人民,布里雅特人民驱逐了白匪统治,于1923年建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布里雅特蒙古自治共和国,后改为布里雅特自治共和国,首都定为乌兰乌德市,意为“红色大门”。

布里雅特蒙古族是个以游牧、狩猎为主的民族,建国初期,从事定居经济活动的占53.9%,从事半游牧经济活动的约占40.1%,从事狩猎业的占0.3%。建国之后,工业从无到有,得到了迅速发展。现在的主要工业有:飞机制造业、矿山工厂、林业和木材加工业、建材工业等。

布里雅特人与其它蒙古族一样,祖祖辈辈使用传统的蒙古文字,20年代中期,布里雅特进行了文字改革,以俄文替代了传统文字,这一文字一直使用至今,出版了大量的报刊书籍,对布里雅特的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对于布里雅特人的传统文化的承传却非常不利。

布里雅特蒙古人始信萨满教,17世纪自藏传佛教传入蒙古地区之后,他们也成为虔诚的喇嘛教徒。革命前,这一地区有200多座喇嘛寺。但在1937年--1938年的肃反运动中有1.1万多个文化人士遭迫害,众多寺院被毁,严重伤害了布里雅特人民的民族感情。

80年代中期,随着苏联的“改革”进程,布里雅特的政治、社会生活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92年,布里雅特自治共和国改名为布里雅特共和国,为独立发展经济、保护自然环境、发展民族文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现在,一些重要的喇嘛寺院和历史文化古迹被修复,僧侣和教徒人数逐年增多,学习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人也开始增加。

布里雅特城市人口的服饰和生活方式已基本上俄罗斯化,但牧区人口依然保持本民族语言、传统服装、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

布里雅特蒙古族在俄罗斯联邦的赤塔州、阿穆尔州,伊尔库茨克,阿卡、乌丝汀沃尔德布里雅特自治区等地也有一少部分,在蒙古国的东方省和我国的呼伦贝尔盟也居住着一些布里雅特,他们之间有许多亲属关系,所以民间往来也十分频繁。

布里亚特元代称不里牙惕,布里亚特蒙古人从种族上是厄鲁特蒙古人近支,原游牧于外贝加尔地区,后来向北发展到叶尼塞河与勒拿河之间地区。1631年,俄人到达叶尼塞河支流通古斯卡河上游,立即与布里亚特人发生冲突。经过二十五年的战争,布里亚特人被完全压服,才臣服于俄国。但其中一部分反抗俄人到底,向南移入喀尔喀领地。另外一部分,当清军在黑龙江以西打败俄人时投向中国,被赐名巴尔虎人,编入八旗,并安置在呼伦贝尔地区。

布里亚特共和国位于贝加尔湖以东,南同蒙古国接壤,首府乌兰乌德。1923年成立布里亚特-蒙古自治共和国,1958年改为布里亚特自治共和国。1990年,苏联解体前昔升格为俄罗斯联邦内的共和国。

另外俄罗斯联邦境内还有两个布里亚特自治区在贝加尔湖以西:乌斯特奥尔丁布里亚特自治区(属伊尔库茨克州)、阿金布里亚特自治区(属赤塔州)。

阿加布里亚特自治区原为布里亚特蒙古共和国的一部分1937年按联共(布)政治局的命令将东西伯利州划成伊尔库次克州和赤塔州时,将该自治区划归赤塔州。自治区位于后贝加尔地区东南部,首府阿金斯科耶(居民9300人)距莫斯科6286公里,面积1.9万平方公里。

自治区有人口7.91万人。区内居住着30多个民族,土著布里亚特人占54.9%、俄罗斯人占40.8%、埃文克人占0.2%、其他民族总共占4.1%。

乌斯季奥尔登斯基布里亚特自治区1999年初人口为14.3万人,位于伊尔库次克州南部,东部边界距贝加尔湖约40公里。自治区首府为城市型小镇乌斯季奥尔登斯基。

自治区面积为2.24万平方公里,区内居住近40个民族,其中土著布里亚特人占36.3%、俄罗斯人56.5%、鞑靼人3.2%、乌克兰人1.7%,以上四个民族就占全部居民的97.7%。

图瓦人(Tuvas)

图瓦人(Tuvas),或译作土瓦人,自称“特瓦人”(Tyiva)。中国史籍称之为“都波人”、“萨彦乌梁海人”、“唐努乌梁海人”等。国外(主要是俄国)旧称“索约特人” (Сойоты,源自Сойон,萨彦人之意)、“唐努图瓦人”等。图瓦人的族源主要有两方面,一个是铁勒-突厥,另一个是鲜卑-蒙古。从族名来看,图瓦无疑与都播(都波)有较大的渊源。都播是九姓铁勒最北的一部之一,大致分布在今贝加尔湖西南方位、叶尼塞河上游一带,这里也是古突厥人南迁之前的摇篮。公元二世纪时,匈奴衰微,鲜卑大举进据漠北,遂与留居其地的匈奴-丁零馀部(为数尚不少)发生了大规模的混血融合,其中拓跋鲜卑迁徙最远,漠北的北部和西部都受到了影响,都播部落更为显著,其得名当与“拓跋”有关,至少其组成是加入了一些鲜卑因素的。突厥兴起後,都播役属于突厥,因其原本就是铁勒之一部,又远处僻地,故也颇怡然自得,今人研究发现图瓦语保留了许多古代突厥语的特点,应与此不无关系。按照前苏联突厥学家巴斯卡阔夫的划分法,图瓦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东匈语支-维吾尔语组-维吾尔突厥次语组。图瓦的另一个源头与乌梁海有关。“乌梁海”是清代的译法,元、明时多译作“兀良哈”。兀良哈是蒙古的一部,猛将速不台即出自兀良哈部,速不台之子兀良哈台更是蒙元帝国的得力干将,西征欧洲,南灭大理,其功业无须在此赘述。兀良哈在蒙古形成之前以“斡良该”或“愠良改”之名居于漠北的极北部,即今贝加尔湖以东以北、鄂嫩河上游一带,再往前追述,就是隋唐时的“骨力干”。骨力干是九姓铁勒最北的一部,位于都播之东北,距当时的京城长安最远,因此给著史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说来说去,最初的源头还是在铁勒,其实按蒙古是一新兴部族,虽以东胡系统的室韦诸部为主体,但加入了不少像兀良哈这样原属铁勒-突厥系统的部落(最著者如克烈部、乃蛮部等)也是毫不奇怪的。有趣的是,对于图瓦来说,都播和骨力干真可谓“殊途而同归”了。现今在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阿勒泰地区居住着一部分操图瓦语的人,其民族成分是蒙古族。不将其单独划族或划为相同语族语支、邻近地域的哈萨克族,应该主要与人数少有关,据1982年统计,仅有2000人左右;还有就是考虑到在历史上他们与哈萨克人很少有共同之处,倒是唐努乌梁海在并入苏联之前一直是属于外蒙古的;并且新疆的蒙古族大多属西蒙古,即瓦剌-厄鲁特的後裔,本来就与东蒙古有较大的差异,铁勒-突厥因素更浓,特别其先世斡剌惕部更是正好就分布于今唐努乌梁海地区,因此将阿勒泰图瓦人划入蒙古族还是有所依据的。

图瓦人多信喇嘛教,但萨满教还保持着较深的影响,也有少数人信俄罗斯正教;图瓦人总数接近20万左右,有约2万人分布在蒙古国境内;外国的图瓦人用基里尔字母,中国的图瓦人无文字,通用哈萨克语文或蒙古语文。图瓦人分布的地域大体上位于西伯利亚南部叶尼塞河上游,具体来说主要是指萨彦岭和唐努山之间的广阔地区。这一地区面积近20万平方公里,清代称为唐努乌梁海,设佐领四十八,分隶外蒙的乌里雅苏台的定边左副将军、哲布尊丹巴大活佛及札萨克图、三音诺颜两部。同治三年,中俄签订《塔城条约》(即《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被割去唐努乌梁海西北部十佐领之地。1914年沙俄强占乌梁海,俄国十月革命后,中国收复中东部三十六佐领,但不久又被迫撤退。从此,乌梁海东部九佐领之地,属今蒙古国,中部俄占二十七佐领之地,于1924年宣布成立唐努-图瓦人民共和国,1926年改称图瓦人民共和国(有的书说是1924年宣布成立乌梁海共和国,1926年改称唐努图瓦人民共和国),1944年加入苏联的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享有自治州的权力,1961年改为图瓦自治共和国,苏联解体后升格为俄罗斯联邦内的共和国。图瓦旧称唐努兀梁海、兀梁海是蒙古族的一个部,由于唐努兀梁海长期与突厥人相混血,形成了现在的图瓦人。“图瓦”一词是20年代之后才开始广泛流传的。有些学者将其列入突厥人之列,但他们自认为是匈奴人的后裔。有些也自称是蒙古人。

唐努兀梁海地区一直是蒙古人的领地,1921年,成立唐努一图瓦人民共和国,1944年划归俄罗斯,成立自冶州,1961年改名为自治共和国。该共和国面积为17.05万平方公里,人口为30.9万人,辖14个区,5个市和3个镇,首都为克兹勒市。

图瓦共和国居民的三分之二为图瓦人,其余三分之一为俄罗斯、哈萨克,吉尔吉斯、维吾尔族人口。图瓦人由托金、索伊特、蒙古、布里雅特、兀梁海人混合而成,信仰喇嘛教。

图瓦地处亚洲中心,在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形结合部,有萨彦岭和沙普沙利山脉,有叶尼塞河和图瓦盆地。这一地区水肥草美,森林茂密,自古就是畜牧和狩猎的好地方。现在主要工业有:采矿业、食品工业、金属加工、森林采伐、木材加工和皮毛制革业。

图瓦人的传统服饰与蒙古族人的传统服饰大同小异。语言中突厥语成份较多,但基本词汇与蒙古语基本相同. 居住在俄罗斯联邦境内的这些民族,历史上曾是蒙古帝国的一部分,但由于历史的命运而散居在不同地区。除卡尔梅克外,他们居住的地区与蒙古国和中国内蒙古、新疆相毗邻,虽然自然环境相近,但由于分属于不同的社会共同体,其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都产生很大的变化,有些正逐渐演变成其它民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