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动向

近十年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动向
近十年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动向

近十年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动向

作者:章汉学号:11203030137 班级:11城规1班

摘要: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又是城市科学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为中国城市地理学乃至世界城市地理学的发展提供了直接的营养。回顾过去几年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归纳起来呈现如下几方面的特点: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与国家经济建设的热点总体同步;在城市化、城市群/圈等领域积极参与国家战略和城市建设实践;强调定量和计量手段的科学研究悄然成为潮流;以更开放、更创新的视野,积极开创前沿性、战略性的新研究领域。展望城市地理学的学科发展趋势,中国城市地理学在城市化加速的今天,认识城市、改造城市的道路仍任重而道远。

关键字:城市地理学中国城市化城市群展望

1.引言

中国城市地理学兴起较晚,20世纪70年代中期后才获得较快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地理学成为人文经济地理学乃至整个地理学界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8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进入最旺盛的发展时期,全国各大学地理系和相关地理研究所都相继在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领域有所拓展。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为中国城市地理学乃至世界城市地理学的发展提供了直接的营养。回顾过去,中国城市地理学者几乎从白手起家,在引进国外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具体实践进行研究,不断开拓创新,基本建立了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基本与国际接轨的城市地理学学科体系。

2.中国城市地理学的最新研究进展

近年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既注重秉持“理论—假设—检证—理论”的研究范式,强调科学问题和科学价值的实现,又致力于解决本土问题的“实用研究”,基本立场是“洋为中用”,强调国外理论和方法“引进—消化—吸收—应用—创新”的实用研究方法。具体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领域、研究团队等的变化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在城市化、城市群/圈等领域的研究

作为城镇体系或者城镇化的主流形态,城市圈(群/经济区)的相关研究在近几年明显增加,城市空间结构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增长明显。城市功能和城市化的研究始终是一个热点领域。2000年以来城市地理学领域重点基金共有2项:分别是“中国的城市变化及其自组织的空间动力学(2004-2007,周一星)”,和“中国城市化格局、过程及其机理研究(2005-2008,顾朝林)”。

2.2.1城市化研究

改革开放之初,首先是地理学家借鉴国际城市化发展的总趋势,总结新中国30年来城市化过程曲折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在国内率先提出需要开展中国城市化的研究。2000年后的城市化研究则主要围绕城市结构变化和城市管制问题(交通、居住、生态、人口等)展开,具体内容包括城市化格局、城市化过程以及动力机制研究研究等。

2.2.2不断深入的城市体系/城市群的理论、实证和规划研究

2000年后,学者将注意力转移到了更小尺度的城市圈、城市群、都市连绵区、都市区等研究单元,建立了一系列面向规划的城市区域空间形态新概念。①城镇体系理论和实证研究。近年来,城市地理学者继续开展了对城镇体系的研究;同时一些学者引入分形与分维理论,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对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研究。②城镇体系规划实践。在80年代南京大学地理系宋家泰、顾朝林等城镇体系规划“三个结构一个网络”的理论基础上,近年来,在全国、省市、区域等层面,城市地理学家面对国际经济全球化和国内经济市场化的实际,又开始尝试探讨新的城镇体系规划理论和方法,进一步加强对城镇体系动态演变、合理模式、结构调整和科学预测的研究。在全国城镇体系规划、长三角地区、京津冀地区区域规划以及珠三角、辽中都市圈等区域规划的相关工作。

2.3定量和计量手段的科学研究

随着计算机、GIS等分析技术的日益成熟,以及相关数据可获取性的提高,近年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中的数量方法应用具有明显增多的趋势。这些方法中,既包括20世纪80

年代即开始应用的相关分析、因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重力模型等简单的计量,也有如分形、生态足迹、神经网络及GIS/RS技术、城市建模等新的技术方法。在城市地理学研究中,强调定量和计量手段的科学研究正在悄然成为一种潮流,研究方法数量化趋势明显。

2.4 新研究领域

近几年,在经济全球化、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趋势下,城市地理学领域学者加强了对城市结构形成的解释,如探讨职住分离、单位的作用、交通引导等等,GIS、元胞自动机等新技术也逐渐用于城市内部结构的描述和演化模拟。在全球化影响方面,中国城市地理学者在此背景下主要探讨了一些与全球化进程相连接的中国城市区域的发展,并将全球化用于对若干城市区域动态特征的解释,如开发区、新产业空间、新社会空间、城市贫困等等。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城市地理学者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低碳城市、生态城市、生态城市规划、低碳城市规划等的研究也迅速升温。相关的探讨包括城市形态、土地利用、城市结构、产业模式、交通建设、居民行为等等。

3.研究发展趋势

(1)多尺度的研究。一是全球范围内的城市体系——全球城市体系的研究;二是全球城市区域的研究(巨型城市区域的研究);三是全球城市的研究。既重视城市发展的全球背景,又关注城市发展的区域背景。从较微观层面的研究关注城市日常生活空间行为场所的微区位,尤其关注对营业性场所的微区位研究,以及城市社区地理的研究。

(2)认识路径的综合化与多元化。传统的城市地理学派正在发生一系列的转型,近来的城市地理学派更加重视城市在物质空间之上的非物质空间的研究,把物质与非物质空间融合起来研究,如:城市政治经济学派的研究;表征的方法如把符号学、体验、象征、历史等介入城市的真实空间,寻求一种综合的城市解读;从城市文化寻求对城市发展及空间的解读;城市地理的精神分析的超自然转向则是建立在心智地图基础上,关注非意识对人们行为及城市的影响。

(3)研究内容社会化趋势。国外城市地理学重视城市社会问题的研究,研究内容表现出明显的社会化趋势,许多城市地理学家,成了城市社会学家。这反映城市地理与社会学的交叉研究明显,学科界限模糊。研究包括:①城市移民、避难者的空间迁移;②城市空间的不平等、城市社会极化;③城市少数民族居住区、贫民窟、无家可归者、社会混合居住;④城市种居民的权利、公共空间的权利等;⑤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公平化问题、城市健康等。

(4)研究的“管理化”倾向。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发生了深刻的公共治理变革,以国家干预普遍推崇市场化,强调发挥市场机制在公共领域中的作用,导致了新的公共管理理论与模式的产生,引发了许多国家发展环境与治理方式的重大转型。为应对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促进城市经济增长,积极推行了各种营销战略,近年来,城市地理界关于城市管治、城市营销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顾朝林.改革开放二十年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进展.地理学,1999,19(8):320-331.

[3]刘云刚,许学强,实用主义VS科学主义: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取向.地理研究,2010.

[4]姚士谋,王成新,朱振国.城市地理学研究新的领域思考.经理,2003,23(5):625-629.

[5]许学强.百年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回顾及展望.经济地理,2009,29(9):1412-1420.

粤西雷歌研究综述及评价

粤西雷歌研究综述及评价 作者:音乐学院 13级音本一班潘开运 [摘要]本文从戏曲出发,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的整理和总结,从雷歌形成、思想内容、发展前景三个方面,对雷歌研究的现状进行了一个总结。并指出现实中的不足,以便相关学者今后进行改进探索。 [关键词]雷歌;文献综述;评价 一、关于粤西雷歌的形成的研究 相传在很久以前,雷州本土人民就有用雷州歌互相唱和﹑逗趣答辩的风习。明末清初,雷州歌对唱盛行,每逢喜庆之期,歌手汇聚,即兴而唱,随问随答,比赛歌才,都是用本土 的雷州话歌唱的。其歌词通俗易懂,还非常注重每句落尾字的押韵,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 孙建华在长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0 年第 2 期发表的《漫谈粤西雷剧音乐》中提到了雷歌的起源与发展。他根据研究,指出雷州市白沙镇麻扶桥就是当地最早的对歌台,在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 年),此地兴建“歌馆”,专供歌手住宿。直到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 年)端午节,由于雷州南渡河一年一度的赛龙舟这年发生了沉船死人事件,到了第二年,雷州市白沙镇麻扶村的村民把赛龙舟活动改为“赛歌台”,每年进行一次赛歌活动,从此,雷州歌正式登上舞台(乡里人称为“踏楼板”)。在陈湘发表的《雷剧音乐》中,我们也了解到了后来雷歌随着发

展逐渐形成雷歌班,又因有女子参加,称为“姑娘歌”。对歌唱词是口头文学、天文地理、风土民情无所不唱,随问随答,比赛歌才。姑娘歌对答如流,接近生活,乡土气息浓郁,有的姑娘歌还有歌文,内容大致是《劝世戒烟》、《劝人忠义》等劝世歌。甚至有的姑娘歌还有人物和故事情节,深受群众欢迎。如最古老的雷州歌《断机教子》就是清代干隆年间进士海康人陈昌齐写的。不久,姑娘歌的劝世歌进一步发展成为班本唱(歌班仔)。但班本唱仍没有固定的板腔,唱歌之时偃锣息鼓,十分单调。后来,借鉴了广东粤剧的艺术形式,将班本唱进行改革,模仿粤剧锣鼓、脸谱、服装、道具及表演形式,甚至连剧本也移植过来,发展成为雷歌班。清嘉庆末年,第一个雷歌班——北和雷歌班成立。 由以上研究成果来看,学者们或从时间角度对雷歌的的发展做了很详细的介绍,或单从某一时间段出发,对本时期内的雷歌发展做了分析,可以说研究是比较到位的,我们也因此得知在清末时期,雷歌班便开始活跃在雷州半岛的大小戏台了。但是这些研究成果缺乏具体的实地考究,大多都是根据前人研究所得的成果进行分析,因此缺乏自己的观点性与主观性。 所以要深入实地考究,进行采风收集当地资料,以便更好地预测雷歌的发展的趋势。 二、关于粤西雷歌的思想内容的研究 《中国歌谣集成》主编贾芝先生指出:“民歌,简直就成为那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研究》.doc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2018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同等学力加试科目考试大纲 (招生代码:1007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一、考试范围: 1.从鸦片战争到今天为止的历史进程及其客观规律,主要以重大历史事件为线索,包括: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历程,争取国家、民族出路的早期探索,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改造,改革开放等内容。 2.若干重大历史问题的专题研究:近代中国历史主题是革命还是现代化?洋务运动应如何评价?如何看待近代农民运动?如何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功过是非?如何看待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关系?等等。 二、考查重点: 1.对近现代历史的综合分析: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以及小资产阶级在近现代历史之中的地位与作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内在关系;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的历史与现实思考;改革开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与现实思考。 2.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发展与成熟: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为什么说毛泽东思想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形成时期毛

泽东本人的理论贡献,毛泽东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标志,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关系。 《政治学原理》 一、考试内容范围: 政治、政治观、政治权利、阶级阶层、政党制度、民主政治、政治发展、政治稳定、政治管理、政治文化、国际政治。 二、考查重点: 1. 马克思政治观、权利政治观、道德政治观、现代利益政治观。 2.政治权力的构成要素、政治权力体系及体系运行的制约条件;政治权利的外部特征和内在属性。 3. 阶级、阶层和社会关系 4.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现实需要、实质、优缺点;中国不照搬西方政党制度的原因和实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必然性。 5.民主的含义和主要原则;西方国家民主观的进步性、局限性和侵略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我国在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中遇到的难题和基本对策。 6.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的关系;造成政治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发展中国家实现政治稳定的基本途径。 7.电子政府的角色定位、构建步骤、发展模式、目标和经验;电子政府的商务活动;电子政府的技术安全框架和法律法规建设。

4.杜甫陆游比较文献综述

杜甫陆游比较谈文献综述 摘要:本课题的意义在于对杜甫与陆游在爱国主义诗歌内容及诗歌艺术方面进行比较,找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得出有价值性的结论。在杜甫与陆游比较的研究中,有很多的相关研究,有爱国主义诗歌方面的比较,有对其在诗学方面的比较。著作有《陆游传》、《陆游评》、《杜甫诗集》、《宋诗选注》等,搜查文献资料的资料库是“中国知网”,以关键字“杜甫”“陆游”“比较”的方式进行搜查的。参考的文献有十余篇,对本论文具有直接参考价值的有五篇。 正文:文献有三类:对论文有直接性参考价值即对杜甫陆游进行比较的;关于杜甫的诗选及相关研究;关于陆游的诗选及相关研究。笔者从文献对本论文的观点贡献角度分为两方面加以介绍,即爱国主义诗歌和诗歌艺术两个方面。 一、爱国主义诗歌的比较 1.李向娟. 杜甫,陆游爱国主义诗歌之比较[J].现代语文,2008.08 2. 杨小丽. 对杜甫和陆游爱国主义诗歌的对比研究[J].语文建设,201 3.01 3. 邱鸣皋. 陆游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10 4. 李利民. 安史之乱与三大诗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05 5. 朱东润. 陆游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01 6.云梯客. 杜甫与陆游诗中忧患意识的比较 [EB/OL].https://www.360docs.net/doc/7d13164022.html,/u/2726765677 7. 黎远方. 论屈原,杜甫,陆游爱国诗的异同[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5.12 8. 钱钟书. 宋诗选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9. 黄永年. 杜甫诗选译[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05 李向娟的《杜甫、陆游爱国主义诗歌之比较》较为系统地从杜甫陆游的爱国诗歌的内容和形式方面进行了比较,对我的启示很大。其在二者爱国主义诗歌的共同点上提到了三点,分别是忠君报国的理想志向上、揭示统治阶级的压迫以及关心民生上、渴望国家太平上。这对于我探索二者爱国主义诗歌的相同点有很大启示,特别是其“人民性”这一点对我的启示。该论文以两位诗人都是来自宦官家族为引子,点出两位诗人能够脱离其阶级局限性而贴近百姓的客观和主观原因,笔者再结合《安史之乱与三大诗人研究》、《陆游评传》和《陆游传》中对杜甫陆游生平经历的介绍,使笔者对两位诗人能够脱离其官宦阶级意识而投身对统治阶级的揭露和对人民的同情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作者为证实其观点,列举出的诗句都具有典型性。例如作者证实杜甫诗歌的“人民性”中,特别列举了杜甫在安史之乱时所作的“三吏”“三别”,而典型诗句的列举更有说服力地把这种人民性展示出来,对于我在本论文的撰写中借鉴意义很大。在对比杜甫与陆游在

近十年来情绪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近十年来情绪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摘要:本文主要综述了近10年来,情绪心理学研究中所取得的进展和将来的研究趋向。首先介绍了情绪实验研究中实验材料的标准化和成像技术应用的发展概况;其次讨沦了情绪智力的构成成分和情绪调节研究的进展;再次分析了情绪和认知之间的交互作用关系;最后探讨了感情系统的加工特征。 关键词:脑成像技术情绪智力情绪认知感情系统 1 情绪研究方法的发展 一门学科的发展与其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精密的研究手段紧密相连。近几年情绪研究所取得的进展首先表现在实验方法的发展上。其主要表现为: 1.1 实验材料的标准化 在刺激材料的选取方面,近几年,开发了系列标准化刺激材料和实验程序。如Lang等(1995)的情绪图片、Gross(1995)和Philippot (1993)的系列电影片断、Bradley等人(1994, 1997)的声音、字词材料、Gerrards一Hesse等人(1994)的故事、想象或社会交互作用等实验材料。 1.2 脑成像技术的应用 将分辨率高、无创伤性的脑认知成像手段如fMRI ,PET等应用于情绪过程,尤其是脑机制的研究是近10年来情绪研究的一个十分活跃的领域,为感情过程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如Beauregard等人(1998), Phillips等(1997,1998a,1998b)和Cabeza (2000)等人(1998)的fMRI研究,George(1995), Lane (1997), Paradiso (1997)等的PET研究。但是,fMRI ,PET技术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其瞬时清晰度仍然存在着局限性。比如fMRI的时间分辨率低,血流反应明显地落后于实际的电信号1到2秒,并且fMRI不能在一毫秒一毫秒的基础上追踪活动的变化。为了使fMRI或PET的研究更加精确化,可以通过下述测量方法进行补充研究。这些方法有事件相关脑电范式、惊跳探测方法、连续的自我报告测查、言语原始记录回顾分析、非言语图形评估方法、面部肌电描记器和对婴儿及其与之相互作用的人或事进行观察的方法。 实验室研究虽然能够严格控制相关变量,揭示出复杂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但是,实验室范式的生态效度和外部效度有时是不稳定的。因此,如何把实验室结果推广到现实生活中并改进人类的情绪,是实验室研究需要改进的目标之一。下一步研究的趋向是:在兼顾实验室内部效度、外部效度和生态效度的基础上,开展以检验特定概念假设为目的的情绪研究。将实验法、样本法和评估法等多种方法综合使用。 2 情绪智力 自1990年,美国耶鲁大学的Salovey和新罕布什尔大学的Mayer教授正式提出了“情绪智力”的概念,Goleman出版了《情绪智商》一书以来,“情绪智商”(EQ)风靡全球,广为普及,成为情绪研究中轰动最大、对人们日常生活影响最广的领域之一。情绪智力的研究

中国民间美术研究之跳岭头论文

中国民间美术研究论文 题目:跳岭头之傩舞文化 姓名:王淼文 班级:09级(1)班 指导老师:蓝学会 学号:20094106139

中国民间美术跳岭头之傩舞文化 论文摘要:“跳岭头”又叫“岭头节”、“看岭头”、“傩舞”、“颂鼓”、“岭头调”、“跳鬼僮”,是钦州最古老的一种祭祀形式的带面具舞蹈,是一种驱瘟逐疫,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为目的的祭祀仪式。 关键词:跳岭头、傩戏、岭头节。 历史介绍 柯琳在《傩文化刍论》中介绍,傩可能产生在夏代中期,到商(殷)代已有定形。西周文献记载亦已有“天子傩”的说法,可见孔子时,国有“天子傩”(即国傩),百姓有“乡傩”(即乡人傩),“傩”已有一定的体制。 据民国三年《灵山县志》卷二十二《风俗志》记载:“八、九月各村多延巫师鬼童于社前,跳跃以编,始入室驱邪疫瘴,亦乃乡傩之遗意也。”这说明灵山县的“跳岭头”与古代的乡傩有血亲关系。这种带有古傩特征的“跳岭头”习俗,其最早文献见于明嘉靖《钦州志·风俗》载:“八月中秋,假名祭报,装扮鬼像于岭头跳舞,谓之跳岭头。”;清嘉庆《灵山县志》载:“八、九月各乡村多延师巫鬼童于社坛前赛社,谓之还年例,又谓之跳岭头”。男女聚观,唱歌互答,因而淫乐,遂假夫妇,父母兄弟恬不为怪。”据灵山县秦屋山村老艺人黄业高、秦宾缘介绍,该村自秦允函、黄志能立庙、立社起,就开始在村场跳岭头了。据秦家族谱,秦允函距今已有十七代,如按每代二十年推算,秦屋山村的“跳岭头”至少有三百四十年。 风俗简介 在广西南部地区的钦州、灵山、浦北一带,每年的农历八、九月份,大部分村庄以氏族为单位,陆续过“岭头节”。“岭头节”,部分地区又称“吃庙”,其隆重程度仅次于春节。“岭头节”中最重要的祭祀活动是“跳岭头”,是一种为村屯辟邪收妖除瘟、祈求庄稼丰收、人畜平安、保护村屯清吉所进行的一种宗教活动,因其多在村边缓坡岭头上举行,故称为“跳岭头”。祭祀过程中一人击象鼓指挥全局,二人敲锣配合鼓声,老道公跟随音乐节奏,有次序地完成每一个程序。它的特点是歌时不舞,舞时不歌。各村每年都在农历八至十月这段时间内举行一次,历次遵循,已成惯例,故又称“还年例”。 主要内容 2006年,“跳岭头”被确定为广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跳岭头”又叫“岭头节”、“看岭头”、“傩舞”、“颂鼓”、“跳鬼僮”,它是钦州最古老的一种祭祀带面具舞蹈。民众用之祈求风调雨顺,年景丰收。其装演则如黄金四目,执戈扬盾之制,先于社前跳跃以遍,始入室驱邪疫瘴疠,亦乡傩之遗意也。”这种傩戏沿袭了商代傩舞的基本特征,成为桂西南地区独特的民间表演艺术。从现在还跳的几个舞蹈的特征动作---击掌转身装山字头等舞姿看来,它与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历史人物研究报告(模板)

中国近代史人物研究报告 ——刘志丹 学院: 班级: 学号: 姓名: 2016年6月

1928年,由刘志丹等同志领导的渭华起义,是西北地区继清涧起义后规模最大的军队和农民运动相结合的一次武装起义,是我党领导武装斗争、建立苏维埃政权的伟大尝试。华起义的深远意义在于它用热血和生命为革命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刘志丹同志正是吸取了渭华起义的经验教训,在党的领导下,成功地创建了西北工农红军和西北革命根据地,

二、提出三色论 所谓“红色”,就是发动组织工农群众,建立党所独立领导和指挥的人民军队。刘志丹认为,人民军队是进行革命战争的骨干,必须走毛泽东开创的井冈山道路,才能使陕甘地区的革命斗争有光明的发展前途。他把分散的、弱小的群众武装逐步集中起来,先建立游击队,后上升为正规红军。这种办法与毛泽东建军路线是一致的。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他根据全国抗日救亡的新形势,率部同吴岱峰阎红彦等部会师,并合编为西北反帝同盟军,后来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 所谓“白色”,就是派共产党人到白军中开展兵运工作。这是刘志丹发展革命武装的大胆尝试。红石峡会议后,他返回家乡保安,采取合法的斗争方式,把该县民团改造成为党所掌握的革命武装。随后,他多次打入国民党军,以合法身份发展革命武装,多次被捕和关押。经党组织和南汉宸、杜斌丞等著名人士的营救而获释。刘志丹为了创建革命武装,以非凡胆略,一次次打入军阀部队,出生入死,毫不退缩,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英雄本色。 所谓“灰色”,就是派人争取、教育和改造绿林武装,为创建人民军队准备群众基础和武装力量。这是刘志丹发展革命武装的一项成功实践。他认为,陕甘地区有许多绿林武装,其中不少人出身贫苦,侠肝义胆,由于生活所迫,铤而走险,被“逼上梁山”。他们同官僚军阀、地主豪绅之间的矛盾相当尖锐、复杂。只要有共产党的领导和教育改造,他们就有可能走上革命的道路。 三、创造三窟论 刘志丹是实事求是的光辉典范。他创造性地开辟了西北革命根据地,为探索走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作出了独特贡献。渭华起义失败后,他深深感到根据地对于革命成功的重要意义,明确提出“向井冈山学习”,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经过广大军民的艰苦努力,成功地创建了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根据地。后来又采取“狡兔三窟”的办法,创建了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根据地。毛泽东同志高度评价说:刘志丹创建的陕甘边根据地,用“狡兔三窟”的办法,创出局面,这很高明。 四、实行正确的土地政策 刘志丹认为,中国革命战争实质上就是农民战争。领导这样的战争,必须把农民问题放在核心的位置上,引导与动员他们参加革命战争、建立革命政权。为此,他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针、政策,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

浅论柳永的都市情结

浅论柳永的都市情结 王宏飞 摘要:创作主体思想情感的倾注的角度必然影响到创作载体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貌的走向,也反映创作内心本质情感的内在集合方向。本文试图从柳永创作中深入分析其都市情结产生的特殊原因、与其创作的特殊关系,并揭示柳永都市情结所产生的时代影响和社会价值。 关键词:柳永都市情结 柳永是北宋词坛上一位杰出的词作家,他的词作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创造性的建树,特别是慢词的创作,对宋词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柳永在创作当中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大量创作反映市民阶层生活思想的俗词,也因此历代文人对柳永和其词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但柳永却深受广大市民阶层的喜爱。“俚不伤雅,雅而能俗”,收到了“雅俗共赏”之功。在当时获得“凡有井水出,皆能歌柳词”的社会效果。柳永及其词在文学史上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对此我们有必要对其作深入的研究,真正挖掘其特殊背后的本质性认知。 创作主体的生平历程必然影响到创作载体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貌的走向。问下,从其本质而言,实则也是人学,艺术本体与人的生命是同结构的,文艺风貌的形成和艺术主体活动尽管不能画上等号,却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从人的生命活动中寻得解释。1 文学作为人的心灵载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现实和心理状态,体现创作者的心路历程。对柳永生平的准确把握,方能更好地理解柳永及其词,在思想和艺术方面的特质。 柳永,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嗜卿,排行第七,又有“柳七”之称。一生立志入世,但仕途极为不顺,受挫之后又消极混迹于娼馆酒肆的下层社会当中。也正由于他能融入市民阶层当中,从心理情感上接受下层生活,也为他的词作内容革新注入一股新鲜的血液,真正反映市民阶层的思想情感,取得极大的成就。 柳永生于一个典型的“奉儒守官”的书香门第。家乡崇安文风鼎盛,“诸儒继出,蔚为文献名邦”。柳永的祖父柳崇以“义行可风,尝以待孝为由,终身‘御衣称处士’” 2 ,以儒道修身齐家。柳永的父亲柳宜,为政耿直,得君之重,“任

近现代史研究论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作业(2015-2016-1) 五邑侨乡近现代历史文化研究 ——浅谈五邑民歌 研究目标: 1.研究问题:五邑民歌在近现代是如何发展的呢?五邑民歌是一个五邑地区的名片,它反映五邑人民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而我们选择这个选择这个问题进行研究,是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五邑人民、了解五邑地区的风土人情。 2.分析问题:五邑地区的民歌起源于哪里?有哪些种类呢?各个种类又有什么特点呢?在近现代,五邑民歌有哪些发展呢?而现代社会,民歌不再广为流传,这是为什么呢? 3.解决问题:对于以上问题,我们近现代史研究小组组织了关于五邑民歌的社会调查。调查后,针对调查内容有针对性地查阅相关资料、文献。经过小组讨论、合作,列出问题答案的提纲并逐步将其完善。 4.研究目标:通过对五邑民歌的研究,我们希望能让同学们更了解五邑地区的风土人情。让更多人去了解五邑民歌,让五邑民歌文化得以传承 研究体会: 通过近现代史的调查研究,我们懂得了写论文要有问题意识。问题是发现答案的第一步。通过这次的研究,我们学会系统地收集资料,有目的的进行调查,并学会更好地和队友合作。也明白了五邑民歌文化需要我们去保护去传承。 本次研究的待改进之处:刚接触论文,对论文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对于调查研究,我们应该选择有代表性的人群。 摘要五邑民歌作为五邑地区文化的代表,它有着独特的魅力。为了更详细地了解五邑民歌及其发展,本论文首先对五邑民歌的起源进行了讲述。然后详细介绍了五邑民歌的种类及其特点。接下来详述五邑民歌在近现代的发展。最后指出五邑民歌在现代生活中不为人们熟知,引出了对五邑民歌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关键词五邑民歌种类特点起源传承

关于研究陆游的论文

关于研究陆游的论文 姓名:陈曼华学号:2011101143 一书法类 1.历年陆游书法研究述评 [J] 赵培峰《书法赏评》 2011年04期 2.简述陆游的书法观(一[J])向彬;郭志鸿; ;老年教育(书画艺术);2009年11期 3简论陆游的书法观(二) [J ] 向彬;郭志鸿; ;老年教育(书画艺术);2009年12期 4. 从《自书诗卷》看陆游的书法风格[J] 沈一萍书法赏评;2008年05期 5. 名岂文章著——爱国诗人陆游的书法艺术[J] 石寒 [青少年书法;2004年19期 6. 陆游的书法[J] 刘石中国书画;2006年03期 7. 陆游五帖[J] 肖燕翼;故宫博物院院刊;1983年01期 8. 曹春华;;陆游、范成大书法之比较[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9. 许国平;陆游中晚年书法四件考析[J];收藏家;2004年04期 10. 褚又君;;心空万象提寸毫老蔓缠松饱霜雪——陆游的书学思想探析[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二.词

1. 农辽林;;陆游词研究综述[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2.苏爱风;;陆游词中的“梦”“鬓”“泪”[J];文教资料;2007年07期 3. 才学娟;;试述陆游对词的认知态度及创作实践[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4. 黄连平;放翁原具自家真——浅谈陆游词的内容特色[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5. 陈晨,张明华;“英雄”的狂想与悲歌[J];语文学刊;2004年03期 6. 付桥生,刘瑞凤;陆游词的语言风格浅析[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S1期 7. 梁桂芳;陆游词的心态——兼论陆词风格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8. 宋艳;亘古放翁梦断沈园[J];职教论坛;2004年29期 9. 杜研;人日梅花分外妖娆——第十二届(癸未)人日活动在杜甫草堂举行[J];杜甫研究学刊;2003年01期 10. 文伯伦;陆游和一个四川姑娘的哀怨之歌[J];文史杂志;2002年02期 11. 陈淼;陆游词艺术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12. 张莉姗. 陆游词心初探[D]. 贵州大学 2008 13. 王平. 放翁词综论[D]. 华中师范大学 2006 14. 韦少娟. 论陆游词的艺术特色[J]. 韶关学院学报. 2007(02)

近十年国内海明威研究述评 -毕业论文

【标题】近十年国内海明威研究述评(1997—2007) 【作者】杨帆 【关键词】海明威研究述评 【指导老师】胡俊飞 【专业】汉语言文学 【正文】 引言 在人才济济的美国文坛,欧纳斯特?海明威是二十世纪最受人注目的作家、最著名的小说家,也是20世纪一位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最鲜明、至今对欧美乃至整个世界都有重大影响的作家,他对美国文学的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并在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海明威是我国读者所熟悉的美国作家之一,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老人与海》等作品受到人们的关注。90 年代,国内评论界比较关注研究海明威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观等,其分析主要集中在海明威的硬汉精神、迷惘意识、悲剧思想、死亡意识以及妇女观上,对于海明威的艺术风格和人物塑造等也有进一步拓宽和深入。从全国主要文学研究文章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近十年来国内学者从多方面对海明威进行研究,并且不断有新的评论文章出现,研究的范围也不断拓宽,研究成果的数量更是有增无减,可所谓硕果累累。虽然国内评论界在海明威研究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但我们还是应看到有些研究较粗浅,有些课题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挖掘。 因此本文将回顾近十年来文学评论界在海明威研究领域里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与存在的不足,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海明威作品研究的现状以及将来的研究发展方向,对进一步理解海明威作品的深刻内涵不无裨益,也为研究者研究其人其作提供借鉴。 一、近十年海明威作品整体研究 海明威是20世纪世界文坛最有个性的作家,是世界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大师之一,是一位把自己的传奇经历和创作完美结合的作家,在其作品中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独特眼光展示了自己对万事万物的独见之处。虽然他已去世许久,但是人们对他的小说似乎很感兴趣,研究他的人也越来越多,每年报刊、杂志的论文和专著数量是有增无减。 (一)思想主题研究 可以说海明威一生都在创作,在创作上他最钟爱的可以算是战争、死亡、硬汉气概和爱情,特别是“死亡”和“硬汉气概”贯穿在他的全部创作中,成为他作品的主要特征。 近十年来,海明威作品的思想主题众说纷纭,一直是争论的焦点,这大概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迷惘主题。海明威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特别是《永别了,武器》把“迷惘的一代”文学推向了高峰。我国学者王晓雁在她的《“迷惘的一代”的心声》中就围绕“战争”这个字眼,从典型的海明威式的故事情节、强烈的反战

近十年汉画像石中的汉代乐舞研究综述

近十年汉画像石中的汉代乐舞研究综述 文学院 10级1班宁夏学号:2010013666 摘要:汉代画像石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汉代歌舞是中国古代歌舞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汉代画像石上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乐舞图像将二者完美的结合,不仅再现了雄浑广博的大汉风韵,更体现了当时文化繁荣、气势恢弘的时代精神。近十年,随着汉代画像石的不断挖掘,对汉代画像石上的汉代乐舞研究也日益繁盛。本文将从汉代乐舞画像石的地区分布及特征、乐舞类型、审美以及影响四个方面对近十年来关于汉画像石上的乐舞研究进行整理。 关键字:汉乐舞画像石分布地区乐舞类型审美影响 一、汉代乐舞画像石分布地区及特征 在幅员辽阔的中国大地上,汉画像石的分布十分广布,卫雪怡在《汉画像石的乐舞研究》中对汉乐舞画像石的区域分布及特征进行了阐述。她将汉乐舞画像石分布地区分为四个大区域,分别是:画像石数量最多、分布区域最广的山东省、江苏省、安徽省、河南省中部的广大区域;以南阳为中心,包括湖北省北部地区在内的区域;以成都、重庆为轴心的川渝地区和陕北、晋西地区。以山东为首的第一个分布区域受儒家文化和道家升仙思想影响颇深;以南阳为代表的第二个区域受楚文化影响最大,长袖细腰、轻盈飘逸的楚舞风格、小型乐队的表演艺术等形式是此区域汉乐舞画像石的主要艺术特征;以成都、重庆为轴心的第三个区域深受巴渝文化影响,浓郁的西域文化风貌,手持鼗鼓和排箫的伏羲、女娲图以及独特的巴人民间舞蹈是本区乐舞汉画像石最为显著的艺术特征;陕北、晋西地区的乐舞画像石以剪影似的科化手法、鼓员敲击建鼓是动作缺乏舞蹈性、长袖舞伎人衣长袍、挥广袖舒缓而舞为主要艺术特征。除了以上四大汉乐舞画像石区域,卫雪怡还阐明散见于各省的画像石也不少,但数量有限、画面表现内容相对单一,不具有代表性和区域性特征[1]。关于汉乐舞画像石地域分布,吴金宝对于分布区域划分和特征描述与卫雪怡大致相同但稍有差异,他从深沉厚重的苏鲁豫皖边界区的艺术风格、迤逦灵动、迷离浪漫的南阳区乐舞艺术风格和博采众长、独具特色的四川去乐舞艺术风格对目前各地出土的汉代乐舞画像石的内容、形式、特征等方面进行了描述总结[2],对于相关方面的研究有一定价值。关于汉代乐舞画像石地区分布的研究梁宇在《从汉画像砖石上寻访汉代舞蹈》[3]中也有简单阐述,但是分类不如前两位清晰、描述也没有前两位详细。 除了对汉代乐舞画像石整体分布及特征的研究以外,对各代表区域的研究也层出不穷。其中对南阳地区的汉代乐舞画像石研究最为突出:王松阳从图像学角度,以汉代画像入手,探讨了百戏中舞蹈艺术的形式与内容,女乐歌舞表演的技术和韵味,“四夷”之乐与汉乐舞的融合与繁荣,以及汉代贵族间自娱性的即兴舞蹈和礼仪性舞蹈“以舞相属”风俗等方面对南阳汉代乐舞画像石进行了研究[4];黄茜文以南阳汉代画像石中的乐舞图像为主要研究对象,试图通过乐舞图像中的舞姿形态、表演形式以及对汉代社会文化娱乐生活的折射等方面来追溯汉代艺术的嬗变轨迹[5];田平以南阳汉乐舞画像石为标准从六个方面欣赏汉画像乐舞艺术的审美内涵:飘逸轻盈奔放的舞技给人一种艺术美的享受;用生动形象演绎出震人心弦的旋律美;舞蹈者妩媚动人的形象给人一种自然美的愉悦;夸张变形,出奇制胜;寓巧于拙,稚拙朴实之美;“形神兼备”——汉画乐舞具有传情达意的美学意蕴 [6];王蕊研究的是南阳汉画像石刻与汉乐舞融合所产生的双向审美效应的表现和内在成因与机制[7];王孟秋则是对南阳汉画像石中常见的几种乐舞形式——建鼓舞、长袖舞、盘鼓舞进行了探讨,讲述它们各自的舞蹈艺术特点,分析了汉代乐舞繁荣的原因。通过研究汉画像石

南开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考研

南开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考研 1919年南开大学建校时即创办历史学科,新中国成立后相继建立了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室、周恩来研究中心、中国留学教育研究中心和近代中国研究中心。1986年取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88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1994年历史系被评为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996年,本学科进入211工程,1998年取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设立博士后流动站,2000年成为中国社会历史研究重点基地的组成部分。2002年8月设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 学科师资队伍强大,有教授18人,副教授10人,其中35-45岁的教授、副教授14人,46-55岁的教授8人。学术带头人陈振江、李喜所为全国相关学术团体主要负责人,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一批青年学者,年富力强,其中两人为国家跨世纪人才。该学科特色鲜明,重点研究近代社会转型问题,极为重视社会调查、重视调查资料与文献相印证。已进行国内调查5次、国际合作调查3次。先后与日本、加拿大学者联合进行近代华北农村社会调查。保存华北农村调查等多种第一手资料九千多万字。学科对外学术交流活跃。本学科成员多次赴美、俄、法、英、德、荷、澳、日、韩和港澳台地区访问、讲学或合作研究,并邀请过井上清、齐赫文斯基、巴斯蒂、柯文、杜维明、张玉法、周锡瑞等30余名国际著名学者到校讲学和访问,主办过5次国际学术讨论会、7次全国性研讨会。 学科自1981年起招收硕士研究生,1986年起招收博士研究生,至今已有153名硕士、61名博士先后毕业。近20年来,先后承担了国家、省部委及国际合作项目31项,横向项目39项。出版了专著、教材92部,发表论文1128篇。合办有《中国社会历史评论》、《华北区域研究》刊物。本学科的科研成果,多次获得五个一奖、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全国青年社科优秀成果奖及天津市哲学社科优秀成果奖等。 1964年经国家高教部批准,南开大学同时建立了美国史、日本史、拉丁美洲史3个研究室。在著名史学家雷海宗、吴廷璆、杨生茂等老一辈学者的带领下,南开的世界史学科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美国史、日本史、拉美史和古代中世纪史等研究方向形成了明显的优势和特色。1978年,美国史和日本史同时获得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1984年两个方向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从1990年起,以张友伦教授为理事长的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秘书处设在南开大学。1988年在日本史研究室的基础上建立了日本研究中心,得到日本国际交流基金的重点资助。国家教委于1993年在南开大学建立拉丁美洲研究中心,以协调全国高校的拉美研究,以洪国起教授为理事长的中国拉美史研究会秘书处设在该中心。以王敦书教授为会长的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的会址也长期设在南开大学。1988年南开大学的世界地区史、国别史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1996年以来,在国家211工程的重点支持下,本学科点在学科建设、研究条件、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 学科具有以下优势:一,特色鲜明,美国史、日本史、亚太国际关系史等研究方向得到国内学术界的广泛承认;二,成果丰硕,具有雄厚的研究基础,1996年至2000年共出版了专著30部,编著10部,译著5部,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中国社会科学》2篇,《历史研究》12篇,许多成果获得了省部级奖;三,顺利地完成了学科带头人的新老交替,在

李煜文献综述

李煜研究综述 李煜是我国晚唐五代影响较大的词作家。他的词作以南唐降宋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主要奢华的贵族生活,后期主要写亡国之思,现存其词作三十余首,其中后期词作占三分之一。对于李煜的创作,前人专论很少,为单篇论文的较多,但这并不代表否认他在词史上的地位。 关于李煜的词作,有人认为他的后期词作“足当太白诗篇,高奇无匹”,堪称“神秀”之作;也有人以为是“亡国之音哀以思也”,没有可取之处。就其肯定的方面来讲,对于李煜在中国词史上的地位的评价,一般来讲是从三种方面来讲: 一方面是分析“李煜词为什么能够穿越千年的历史”。其原因大概认为有以下几种。 第一,王国维说:“李重光之词,神秀也。” 李煜词的精神生动飞扬足以超过现实涵盖一切,他用白描手法通过梦境的叙述抒发内心的真实情感, 将词的意境美写到极致, 创造了一个清新自然, 坦率真切的审美艺术境界。【《以悲为美,以境为鉴——论王国维对李煜词的评价》赵青,《语文学刊》2008年04期】他善于深入到人的心灵最深处,而又能用具有高度概括性的比喻和形象的语言,把那种抽象的、可感而不可说的感情,真实具体的描述出来,完成抒情诗人自我心理形象的塑造。【汤人民《王国维“境界”说试探》《南师学报》1962年第3期】这种不经意间营造的意境,给人以深切感受,让人难以忘怀。 “赤子之心”也是其作品能引起他人共鸣的重要原因。李煜词通常直言本事,一往情深。【唐圭璋《李后主评传》《读书顾问》创刊号,1934年3月】这位“生在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王国维《人间词话》第十六则),阅世甚浅的词人,始终保有较为纯真的性格,在词中一任真实情感倾泻。他的前期词写宫廷享乐生活的感受,对自己的沉迷与陶醉不加掩饰;后期词写亡国之痛。血泪至情。无论是荒唐的生活或是亡国的无奈,本都是不可饶恕的事,但由李煜如此坦率的说出,又不禁让人为他惋惜而不忍责怪。 悲情作品承载了中国古代文人乃至整个汉民族的感伤世界。“读者往往走进诗人所创造的意境中去,往往把自己内心的主观世界融进诗人客观世界中去。”无疑,李煜词创造了亡国之痛、亡国之思、离别之苦、孤寂之恨、故国之恋的尖锐冲突,他将自身的身世之慨,上升为人类普遍情感的高度,营造了无限的忧患和惶恐的悲愤情结气氛,冲破了强烈的时间意识和廖廓的空间意念,在读者心中聚变成词学张力,荡气回肠,感人殊深。【《简论李煜词穿越历史时空的词学张力》王惠民,《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10期】

中共中央党校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考博笔记-考博重点-考博经验

中共中央党校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考博笔记-考博重点-考博经验一、专业的设置 中共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每年招收博士生4人,下设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以及马克思主义文化学两个专业。 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下设4个方向,分别是刘悦斌的中国近代化史以及中国近代化对外关系史;韩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以及中国当代政治与社会。 一共有位2博导,本专业一共有4个研究方向,可以说分类非常的全面和齐全。 二、考试的科目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①100英语(102日语103俄语)②214中国近现代史③314中国近现代文献和史料。复试加试科目:中国近代化历程、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研究。 三、导师介绍 刘悦斌,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单位:文史教研部,职务:文史教研部。 韩钢,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单位:中共党史教研部。 四、参考书目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陈先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卫兴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高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科学社会主义原理》,郑建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概论》,蒲国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6、《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党史出版社。 7、《毛泽东思想概论》,庄福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8、《邓小平理论概论》,奚广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9、《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顾海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0、《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李景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复试加试参考书同初试。 五、党校考博英语 党校的考博英语满分100分,题型有20题20分的词汇,10分的完形填空,5篇40分的阅读理解,15分的英译汉翻译,15分的作文。党校考博英语的整体难度介于六级和老托福之间,对词汇量有很高的要求,特别注重对形近字、意近词和固定搭配以及语法的考察。做阅读理解一定要遵守“实事求是”的原则,翻译这一个题型很容易丢分,要想得高分,每一天都要遵循“八步法”练习三个句子。作文对于考生的英语综合能力要求很高,要做到“厚重、灵动和美观”,复习资料建议使用育明教育考博分校编写的党校考博英语一本通。每年有大批的同学英语单科受限,对于英语基础比较差的考生,建议大家早做准备,另外考博资料获取、复习经验可咨询叩叩:柒伍陆壹,伍贰玖,叁伍。 六、党校考博专业课 考博就是考专业课,专业课定生死。对于专业课的复习,可不仅仅是看看参考书就可以的。我们育明教育考博分校针对专业课的辅导一共有五轮,第一轮是对核心参考书的分析讲解,主要是理清学科的发展史,掌握每一个阶段的主要理论,代表人物,提出背景和评价,最终构建起完整的学科框架,第二轮在第一轮的基础上进行常考专题的讲解,是对一一轮和深化和凝练,第三轮是针对真题的难度深度广度灵活度和缜密度以及出题老师的特点,就出题老师的学科背景,研

文献综述

关于陆游研究的文献综述 文学与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高级文员) 080104028 余艳娟 指导教师于玉贤教授 一、前言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是南宋时期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也是诗歌作品存世量最多的诗人。他一生创作诗歌无数,今存有九千多首,诗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爱国是陆游诗歌的主导思想,主要表现在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这类题材诗歌风格雄浑豪放,沉郁悲壮,是最能反映南宋时期爱国热情,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 二、对陆游研究的现状 陆游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以其显著的成就而独树一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位。从他成名到后代,一直颇受关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陆游的认识和评论、研究侧重都不同。以下就所阅读、了解的材料予以整合综述,望能有一个统一性。 一、从南宋到清代 从图书馆收集资料,知道这一时期的资料基本上都收集在孔凡礼、齐治平编写的《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陆游资料汇编》中,资料中大多数片言只语、散论方式对陆游给出评价。 (一)南宋时期这一时期的相关资料除了对陆游家世、生平经历的介绍,对陆游一些具体诗句的评述外,还涉及陆游的地位、陆游对前代诗歌的继承、陆游诗歌的特点等方面。 1.关于陆游的地位。陆游在南宋当时就有很大的名声,有“小李白”之称,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被视为“中兴之冠”。陈振孙认为他的诗“为中兴之冠”【1】,戴复古说“茶山衣钵放翁诗,南渡百年无此奇。”【1】周必大说他“高处不减曹思王、李太白,其下犹伯仲岑参、刘禹锡”【1】,林景熙将其与杜甫相比较:“天宝诗人诗有史,杜鹃再拜泪如水。龟堂一老旗鼓雄,劲气往往摩其垒。”【1】2.关于陆游对前代诗人的继承。杨万里说他“重寻子美行程旧,尽拾灵均怨句新”【1】,周必大说他“得李、杜之文章,居严、徐之侍从”【1】,姜特立认为他“不蹑江西篱下迹,远追李杜与翱翔”【1】,指出陆游学习前辈诗人,融入自身,形成自己特有的风格。 3.关于陆游诗歌的特点。姜特立在《应致远谒放翁》中说:“此翁笔力回万牛,淡中有昧枯中膏,有时奇险不可迫”【1】指出陆游诗的平淡和奇险。杨万里称其特点为“敷腴”【1】,姜夔称为“俊逸”【1】。戴复古在《读放翁先生剑南诗草》日:“人妙文章本平澹,等闲言语变瑰奇。”【1】虽然说法各不相同,但也可见陆游诗的意味醇厚而又自然的特点。 (二)元代 元代只有方同对陆游的评论最多也是最恰当。方回指出了陆游诗的渊源还有中晚唐。他说:“学唐人丁卯桥诗,逼真而又过之者:王半山、陆放翁。集中多有其作。”【1】“放翁诗出于曾茶山,而不专用江西格,间出一二耳。有晚唐,有中唐,亦有盛唐。”【1】在《瀛奎律髓》中,方回指出了陆游诗歌的特点。他反复用“熟”和“新”这两个词语来评价陆游诗。与“熟”相关的评语有“熟之又熟”、“烂熟”、“律熟”、“平熟”等,与“新”相关的词语有“生新”、“新美”、“新诡”、“新异”等。“熟”是随手拈来,自然妙成的;“新”是不落俗套,刚健清新。他还指出陆游诗歌善于描绘景物的特点,如“颇能道钱塘风物”、“此景未易得也”、“新冬野景,搜抉无遗”【1】等等。 (三)明清时期 明代评陆游的人相对较少,评者对陆游多持敬意。如祝允明《书新本渭南集后》日:“放翁文笔简健,有良史风,故为中兴大家。”【1】文彭《题放翁帖》日:“放翁以诗名天下,受知周益公、范文穆,为中兴大

近十年“了”的研究综述

近十年现代汉语“了”的研究综述 赖彩妮 (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福建,361005) 摘要:本文综述了近十年来关于“了”的用法及分类。“了”是现代汉语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虚词。目前有人把“了”分为两种用法是“了?”用在宾语或补语之前的句中位置, “了?”用在宾语或补语之后的句末位置,但现代却有人把“了”分为四种用法是“了?”、“了?”、“了?”,和“了4”。专家非常重视的是“了?”与“了?”因为这两个“了”有时候很困难分析。因此近十年来又有不少的研究者研究了“了”的语法意义作用及它的用法。 关键词:现代汉语;虚词的“了”;语法意义 引言 近十年来有不少的研究者研究“了”的语法作用,他们对“了”的研究成果日益丰富。“了”是现代汉语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虚词,不同的人,也给“了”分为不同的用法。有一些的研究者研究“了”时,把“了”分为 2个用法,也有一些的研究者认为“了”有3种用法等等。从这一点来看,可见不同的人对“了”的认识也不同,对它的认识越多的人,也会给它做的分类越来越多。原来大部分的人知道“了”的用法最多有3个用法,也可以说“了”可以分为“了?”、“了?”和“了?”,但是后来慢慢就有了“了4”。 现代汉语中“了”其实有几个用法,怎么来分析它,这是对留学生非常重要的,因为留学生学汉语的时候对“了”的用法和它的概念还不是很清楚,所以就会出现了用“了”的困难问题。 一.“了”的基本概念及分类 “了”是现代汉语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虚词,而且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语法词。在汉语中虚词的“了”是个使用很频繁的词,也是留学生学习汉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留学生用“了”的时候往往出错。 1.1“了”的基本概念 “了”在现代汉语中有两作用,“了”可以作为助词,也可以作为语气词。“了”作为时态助词的时候,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表示动作的完成或状态、变化的实现。比如:走了三天、看了两本、等等。“了”作为语气词的时候,“了”表示一种变化的新情况的出现,比如:下雨了。这句子的意思是刚才还没(邵敬敏,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30506) 一、培养目标 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比较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较好掌握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比较熟悉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动态;能承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研究、与本学科相关的教学、科研和理论宣传、党政工作等。 二、研究方向 (一)中国近现代史“三个选择”问题研究 (二)中国近现代史基本规律和主要经验研究 (三)科学历史观教育研究 三、学习年限 本专业全日制生学习期限一般为三年(要求前三个学期修满学分,后三个学期主要从事毕业论文的选题、开题、写作与答辩工作)。 四、筛选、分流 第四学期第三周至第八周进行中期筛选。结合硕士论文开题报告对硕士生进行中期筛选。考核内容包括思想表现、课程学习、科研能力、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健康状况及学科综合考试等。 学科综合考试以考核硕士生的全面业务能力为目的,内容含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两部分,由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组织的综合考试小组组织进行。 中期筛选合格者可进入硕士学位论文阶段。中期筛选不合格者,按《山东大学硕士生学籍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理。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 本专业硕士生应修满的总学分不少于33分。

1.必修课 (1)学位公共课 3门 8学分 (2)学位基础课 4门 8学分 (3)学位专业课 2门 4学分 (4)前沿讲座 2学分 (5)社会实践 1学分 前沿讲座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研究生本人在讨论班上作专题发言(不少于2次);二是听取国内外本学科或相关学科学术讲座(不少于10次)。 前沿讲座应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 考核分合格和不合格两个等级。 2.选修课 (1)公共选修课2门,共4学分 其中,跨一级学科课程不少于2学分;计算机应用(文科类)课程2学分。 (2)专业选修课(选修不少于3门),不少于6学分 3.补修课 同等学力及跨学科考入的硕士生需补修本科课程1门,成绩记入本人档案,不计学分。 具体课程设置参见本专业教学计划表。 六、实践环节 主要采取教学实践和社会调研两种方式。教学实践,一般安排本科生基础课的讲课、辅导答疑、批改作业、专题讲座等。社会调研由各研究方向根据需要和可能,安排社会实践或科研实习,包括到有代表性的工厂、农村调研,参加导师的研究课题、参加学术会议、访问有关专家和搜集材料等。一般安排在第四学期进行。各实践环节结束后,学生写出总结报告,有关组织者判定成绩,成绩按优秀、良好、中、及格、不及格五级计分,于一周内交院里。 七、培养方式 采取课堂讲授与组织讨论相结合、导师指导与自学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成绩考核采取课堂开、闭卷与撰写小论文相结合的方式,既注重考察研究生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