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与生物学的发展

诺贝尔奖与生物学的发展
诺贝尔奖与生物学的发展

诺贝尔奖与生物学的发展- 返回 - 一、诺贝尔化学奖与生物化学的发展——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命的物质基础和阐明生命过程中化学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科学家深入到生命体的深层结构,探明构成有机体的蛋白质(包括酶)与带有遗传信息的核酸的组成、结构以及它们在生命过程中的代谢作用。现在,科学家们已可以从分子的水平上研究和解释生命现象。

毕希纳 (1860~1917) 德国生物化学家在发酵罐内,酶使麦芽等发酵,生产出啤酒

1897年发现引起发酵的物质是酶,从而把酵母细胞的生命活力与酶的化学作用联系起来,建立了酶化学。于1907年获奖。

萨姆纳 (1887~1955) 诺思罗普 (1891~

1987) 显微镜下的胰蛋白酶

美国生物化学家美国生物化学家

萨姆纳1926年首次提纯了酶,诺斯罗普1929年分离和提纯了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等,他们证明了酶是一种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于1946年获奖。

托德 (1907~1997) 酶是由数千个原子组成的非常复杂的化学物质。

英国生物化学家图为一个溶菌酶分子的模型。

首先发现并合成了核苷酸单体,证实其具有遗传特性,他还发现了核苷酸辅酶的结构。于 1957 年获奖。他的研究为揭开生命起源之谜开辟了道路。

康福思(1917~)澳大利亚裔英国化学家

60年代证明酶是一种催化效能很高的生物催化剂,某一种酶只能对某一类化学反应起催化作用,于1975年获奖。他为发展立体化学和阐明生物体内许多复杂的化学变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斯科 (1918~ ) 沃克 (1941~ ) 博耶 (1918~ )

丹麦生物化学家英国化学家美国生物化学家1957 年斯科发现了钠+、钾+-腺苷三磷酸酶; 1964至1981年博耶、沃克先后发现并阐明了腺苷三磷酸酶合成的基本酶学机制。这一成果发现了人体细胞内负责贮藏和转输能量的“离子传输酶”,从而揭开生命过程中能量转换的奥秘。三人于1997年获奖。

蛋白质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物质。美国化学家鲍林40年代中期以后提出纤维状蛋白质的螺旋结构,及蛋白质

图为电子显微镜下的蛋白质。是具有多肽链结构的物质,打开了通往蛋白质与 DNA 分子奥秘的大门。

电子显微镜下的氨基酸桑格(1918~ ) 英国生物化学家显微镜下的胰岛素结晶

40年代测定出牛胰岛素分子中全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并证明了其内部氨基酸的结合方式,于1958年获奖。这一发现首次揭示了蛋白质结构的奥秘,为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奠定了基础。

佩鲁茨(1914~ ) 肯德鲁(1917~1997)

英国生物化学家( 左) 英国分子生物学家

1960年首先测定出血红蛋白分子的原子结构,证实它由约12000个原子组成,于1962年获奖。蛋白质精密结构的发现,对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兴起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莫尔(1913~1982) 斯坦(1911~1980)

美国生物化学家英国生理化学家

1939年莫尔、斯坦合作对蛋白质进行定量分析,阐明了酶的活性与底物作用的机理; 1958年研制了用于测定蛋白质中氨基酸的自动分析仪,为测定酶和蛋白质的分子结构作出了巨大贡献。于1972年获奖。

安芬森(1916~1995) 美国生物化学家

1948年确定了核糖核酸酶分子中的氨基酸排列顺序,证明了化学合成酶的可能性,并阐明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于1972年获奖。

桑格(1918~ )英国生物化学家桑格拍摄的 RNA 中的碱基排列顺序 X 射线衍射照片

60年代确定了核糖核酸(RNA)中各种碱基的排列顺序和脱氧核糖核酸(DNA)分子中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为测定RNA和DNA分子结构打下基础。于1980年再次获奖。

P.伯格(1926~ ) 美国生物化学家

1972年把两种剪切后的DNA分子连接组成新的DNA分子,首创了基因重组技术,于1980年获奖。

吉尔伯特(1932 ~ ) 美国化学家

1975至1977年发明了精确测定DNA中核苷酸排列顺序的方法,于1980年获奖。

DNA 核苷酸排列顺序的测定和基因重组技术的诞生,标志着生物工程时代的到来。

奥尔特曼(1939~ ) 美国化学家切赫(1947~ ) 美国化学家

1978年和1981年奥尔特曼、切赫分别发现了核糖核酸(RNA)自身具有的生物催化作用,不仅为探索RNA的复制能力提供了线索,而且说明了最早的生命物质是同时具有生物催化功能和遗传功能的RNA,打破了蛋白质是生物起源的定论于1989年获奖。

M. 史密斯 (1932 ~ 2000) 加拿大生物化学家

发明了寡聚核苷酸基定点的突变技术,于1993年获奖。该技术能够改变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是生物工程中最重要的技术。

穆利斯(1945~ ) 美国生物化学家

发明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于1993年获奖。利用该技术可从极其微量的样品中大量生产DNA分子,使基因工程又获得了一个新的工具。

在21世纪,生物化学将在分子、细胞等水平上利用交叉渗透等多学科手段,对核酸、蛋白质和基因组、核糖体、生物膜等大分子体系,以及免疫、遗传、发育、衰老、死亡等重大生命现象进行综合深入的研究,为社会的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

二、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初,随着遗传学和生物化学的发展,诞生了一门新学科——分子生物学,它的任务是从分子的水平上研究生命。它的诞生本身,即表明了人类对于生命科学的研究已经从描述现象深入到阐明

生命体的物质基础和基本规律。

德尔布吕克(1906~ 1981) 德裔美国生物学家、物理学家

卢里亚(1912~1991)赫尔希(1908~1997)

意大利裔美国生物学家美国遗传学家

1943年德尔布吕克、卢里亚和赫尔希合作发现了病毒的复制机制;1952年又分别发现在上述复制机制中起决定作用的遗传物质是DNA,于1969年获奖。他们的发现不仅启发沃森、克里克建立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而且意味着分子生物学的诞生。

沃森(1928~ )美国生物学家;克里克(1916~2004)英国生物物理学家

1953年沃森、克里克在英国生物学家富兰克林(女)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提出了DNA 的双螺旋结构模型,于1962年获奖。这一模型的建立,揭开了生物遗传信息传递的秘密,从遗传物质结构变化的角度解释了遗传性状突变的原因,并标志着遗传学完成了由“经典”向“分子”时代的过渡。

奥乔亚(1905~ 1993)科恩伯格(1918 ~ ) 电子显微镜下的RNA

西班牙裔美国生物化学家美国生物化学家

1956年科恩伯格分离并提纯出了DNA聚合酶, 1957年奥乔亚与科恩伯格人工合成了DNA和RNA ,他们于1959年获奖。他们的研究成果标志着人类首次掌握了制造遗传物质的方法,为改变基因、控制遗传特征,进而为治疗癌症和各种遗传疾病开辟了道路。

雅各布(1920 ~ )莫诺(1910 ~ 1976)基因采集设备

法国生物学家、分子生物学家法国生物学家

1961年雅格布与莫诺合作提出了“信使核糖核酸”和“操纵子”概念,阐明了RNA在遗传过程中的信息传递作用和乳糖操纵子在蛋白质生物合成中的调节控制机制,于1965年获奖。

霍利(1922 ~ 1993) 美国生物化学家

1963年提出了确定核酸结构的技术。1967 年确定了丙氨酰转移核糖核酸(tRNA)的核苷酸顺序及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作用,于1968年获奖。这一成果对于后人深入研究蛋白质合成的机理及探索生命奥秘起了重要作用。

霍拉纳(1922 ~ ) 印度裔美国生物化学家

1960~1966年,破译了mRNA的全部基因密码,并在蛋白质合成机制、信使核糖核酸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于1968年获奖。

遗传密码表。DNA的4种核苷酸碱基的序列代表了基因的遗传信息,决定着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的组成和排列顺序。

尼伦伯格(1927~ ) 美国生物化学家

60年代发现了细胞合成蛋白质的自然指令,打开了用化学方法破译基因密码的大门,于1968年获奖。

分子生物学发展的直接结果之一,便是导致了人类对于遗传基因中DNA、RNA分子的深入认识和DNA重组技术的诞生。用“广泛而深远”来形容它对医学、生物乃至整个社会的影响,丝毫也不过分。它已经并将继续成为生命科学领域里最令人瞩目的前沿学科。

三、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与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

当人类了解了动植物品种的优劣和自身的某些疾病是由于遗传基因所导致的之后,自然而然地就要根据人类的需要试图改变遗传基因。于是,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生物工程技术便应运而生了。

阿尔伯(1929 ~ ) 瑞士微生物遗传学家

H.O. 史密斯(1931~ ) 内森斯 (1928 ~ )

美国分子生物学家、遗传学家美国微生物遗传学家

1965年阿尔伯首次从理论上提出了生物体内存在着一种具有切割基因功能的限制性内切酶,并于1968年成功分离出I型限制性内切酶;1970年史密斯分离出了II型限制性内切酶;同年内森斯使用II型限制性内切酶首次完成了对基因的切割。他们于1978年获奖。这一研究成果为人类在分子水平上实现人工基因重组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标志着基因工程的诞生。

科学家们正在制备限制性内切酶,通过凝胶电泳可观察到 DNA 分子经过剪

限制性内切酶被称为是基因工程切后形成的片断

中的“分子剪刀”

米尔斯坦(1927 ~ ) 科勒 (1946 ~ )

阿根廷裔美国生物化学家德国免疫学家

1975年米尔斯坦与科勒合作研制出了单克隆抗体技术,于1984年获奖。单克隆抗体技术几乎对生理学和医学的所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给许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单克隆抗体技术的诞生导致了科学家于1981年首次检测出了世界上第一例艾滋病人。图为电子显微镜下的艾滋病病毒。

1996年第一只体细胞克隆羊“多莉”诞生生物工程技术是当今生物高新技术的前沿,它将为医学、农牧业带来一场革命性的变化,并为解决人类面临的环境污染、能源短缺、资源枯竭等日益迫切的问题带来全新的思路。

四、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与遗传学的发展——

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与变异规律的科学,它与诺贝尔奖同龄。它为人类揭示了物种延续与变异的奥秘,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身的某些病因和培育所需要的新物种。193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首次授予了遗传学家,这不仅意味着遗传学与生理学、医学的密切关系,而且表明了该奖对于整个生命科学的高度关注。

摩尔根(1866~1945)美国生物学家摩尔根通过果蝇实验发现了基因突变现象从1908年开始进行著名的果蝇实验,从中发现了伴性遗传规律,发展了染色体遗传理论,证实了染色体与遗传基因的关系,并创立了现代遗传学的基因学说。于1933年获奖。

H·J·缪勒(1890~ 1967)(右)美国遗传学家

20年代在果绳实验中发现用X射线照射可人工诱使遗传基因发生突变,于1946年获奖。这一研究成果导致了辐射遗传学的诞生,并有助于深入认识生物遗传进化的机理,同时也成为人工培育优良品种的理论基础。

人类的23对染色体

比德尔(1903~1989)塔特姆(1909~ 1975)莱德伯格

(1925~ ) 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

美国生物学家、遗传学家美国生物化学家美国遗传学家

1938年比德尔与塔特姆合作提出遗传基因通过一定的化学反应起作用的理论; 1946 年,塔特姆与莱德伯格合作发现了两种细菌混合培养时发生的基因重组现象——“杂交”。1952年,莱德伯格又发现了通过噬菌体“转导”实现的不同细菌间的基因重组现象。他们于1958年获奖。这一研究成果,为由经典遗传学向分子遗传学的过渡打下了基础。

麦克林托克 (1902~1992) 麦克林托克实验中培育

美国女遗传学家的“跳跃基因”玉米

1951年提出了可移动的遗传基因(即“跳跃基因”)学说──基因可从染色体的一个位置跳跃到另一个位置、甚至从一条染色体跳跃到另一条染色体,为研究遗传信息的表达与调控、生物进化与癌变提供了线索。于1983年获奖。

对于人类来说,遗传学家所要回答的绝不仅仅是我们将会生育什么样后代的问题。遗传学诞生100年来,已经为我们解开了许多有关生命起源、生物进化、人类健康等方面的谜团。但这只是冰山的一角,还有更多的遗传奥秘在等待着我们去破译。

五、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与生物化学的发展——

生物化学是一门边缘科学,它运用化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生物的化学组成和生命活动中的化学变化。它不仅是现代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和病原微生物学的基础,而且在分子水平上解释生物生长、发育、

运动和遗传现象,帮助我们了解自然界中各种生命活动的内在规律。

何赛(1887~1971)阿根廷生物学家胰岛素分子示意图

20世纪初开始研究脑下垂体前叶激素对糖代谢的作用,为临床治疗糖尿病提供了理论依据。于1947

年获奖。

G.T.科里(1896~1957) C.F.科里(1896~1984)

美国生物化学家美国生物化学家

科里夫妇从20年代起研究糖代谢中的酶促反应,为防治代谢性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于1947年获奖。

F. A. 李普曼 (1899~1986) 电子显微镜下的酶解肌球蛋白,

德裔美国物生化学家它尾部的突出物是辅酶 A 微粒。

1945年发现并分离出辅酶A,证明其对生理代谢的重要性,开重要领域,于1953年获奖。辅酶A可用于治疗某些创了代谢反应研究的一个由于代谢失调引起的疾病。

H.A. 克雷布斯(1900~1981)德裔英国生物化学家

1930年发现了哺乳动物体内尿素合成的途径。1937年又提出了三羧酸循环理论,并解释了机体内所需能量的产生过程和糖、脂肪、蛋白质的相互联系及相互转变机理。于1953年获奖。

M·S·布朗(1941~ ) 戈德斯坦(1940~ )

美国分子生物学家、遗传学家美国分子生物学家、遗传学家

60年代布朗和戈德斯坦合作研究发现了机体对胆固醇代谢的调节功能及血液胆固醇含量过高引起疾病的机理,为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于1985年获奖。

H·费希尔(1920~ ) E·G·克雷布斯(1918~ ) 胆固醇沉积在动脉壁上,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美国生物化学家美国生物化学家

费希尔和克雷布斯于50年代末发现了蛋白质可逆的磷酸化作用,于1992年获奖。这一发现成为揭示生命信息传递、动脉粥样硬化和癌症起因等奥秘的重要线索。

生物化学是20世纪中期诞生的新学科之一,其发展非常迅速。在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50年代以后的所有获奖成果中,有一半以上与生物化学有关;而在化学奖中,也有近三分之一的获奖成果属于生物化

学领域。

诺贝尔生物学奖历届得主

诺贝尔生物学奖的历届得主 历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获奖名单 时间获奖人及国籍获奖原因 1901年 E . A . V . 贝林(德国人)从事有关白喉血清疗法的研究1902年 R.罗斯(英国人)从事有关疟疾的研究 1903年 N.R.芬森(丹麦人)发现利用光辐射治疗狼疮 1904年 I.P.巴甫洛夫(俄国人)从事有关消化系统生理学方面的研究 1905年 R.柯赫(德国人)从事有关结核的研究 1906年 C.戈尔季(意大利人) S.拉蒙-卡哈尔(西班牙人)从事有关神经系统精细结构的研究 1907年 C.L.A.拉韦朗(法国人)发现并阐明了原生动物在引起疾病中的作用 1908年 P.埃利希(德国人)、 E.梅奇尼科夫(俄国人)从事有关免疫力方面的研究 1909年 E.T.科歇尔(瑞士人)从事有关甲状腺的生理学、病理学以及外科学上的研究 1910年 A.科塞尔(德国人)从事有关蛋白质、核酸方面的研究 1911年 A.古尔斯特兰德(瑞典人)从事有关眼睛屈光学方面的研究1912年 A.卡雷尔(法国人)从事有关血管缝合以及脏器移植方面的研究 1913年 C.R.里谢(法国人)从事有关抗原过敏的研究 1914年 R.巴拉尼(奥地利人)从事有关内耳前庭装置生理学与病理学方面的研究 1919年 J.博尔德特(比利时人)作出了有关免疫方面的一系列发现1920年 S.A.S.克劳(丹麦人)发现了有关体液和神经因素对毛细血管运动机理的调节 1922年 A.V.希尔(英国人)从事有关肌肉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问题的研究 迈尔霍夫(德国人)从事有关肌肉中氧消耗和乳酸代谢问题的研究 1923年 F.G.班廷(加拿大) J.J.R.麦克劳德(加拿大人)发现胰岛素 1924年 W.爱因托文(荷兰人)发现心电图机理 1926年 J.A.G.菲比格(丹麦人)发现菲比格氏鼠癌(鼠实验性胃癌)1927年 J.瓦格纳-姚雷格(奥地利人)发现治疗麻痹的发热疗法 1928年 C.J.H.尼科尔(法国人)从事有关斑疹伤寒的研究 1929年 C.艾克曼(荷兰人)发现可以抗神经炎的维生素

有关细胞生物学的历届诺贝尔奖

19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她对蛋白质与核酸得研究为细胞化学做出了贡献 科塞尔发现核素就是蛋白质与核酸得复合物.她小心地水解核酸,得到了组成核酸得基本成分:鸟嘌呤、腺嘌呤、胸腺嘧啶与胞嘧啶,还有些具有糖类性质得物质与磷酸。确定了核酸这个生物大分子得组成之后,随之而来得问题就是这些物质在大分子中得比例,它们之间就是如何连接得。斯托伊德尔(H、Steudel)找到了前一个问题得答案.通过分析,她发现单糖、每种嘌呤或嘧啶碱基、磷酸得比例为1∶1∶1。科塞尔及其同事发现,如果小心地水解核酸,糖基团与含氮得基团就是连在一起得。科塞尔还对核酸与蛋白质得结合方式进行了研究。她发现有些物种得核酸与蛋白质结合比较紧密,有些则比较松散. 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发现了核酸得分子结构及其在遗传信息传递中得作用1951年,美国一位23岁得生物学博士沃森来到卡文迪许实验室,她也受到薛定谔《生命就是什么》得影响。克里克同她一见如故,开始了对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DNA分子结构得合作研究。她们虽然性格相左,但在事业上志同道合。沃森生物学基础扎实,训练有素;克里克则凭借物理学优势,又不受传统生物学观念束缚,常以一种全新得视角思考问题。她们二人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并善于吸收与借鉴当时也在研究DNA分子结构得鲍林、威尔金斯与弗兰克林等人得成果,结果不足两年时间得努力便完成了DNA分子得双螺旋结构模型。沃森与克里克在1953年4月25日得《自然》杂志上以1000多字与一幅插图得短文公布了她们得发现。在论文中,沃森与克里克以谦逊得笔调,暗示了这个结构模型在遗传上得重要性:“我们并非没有注意到,我们所推测得特殊配对立即暗示了遗传物质得复制机理."在随后发表得论文中,沃森与克里克详细地说明了DNA双螺旋模型对遗传学研究得重大意义:(1)它能够说明遗传物质得自我复制.这个“半保留复制”得设想后来被马修·麦赛尔逊(Matthew Meselson)与富兰克林·斯塔勒(FranklinW、Stahl)用同位素追踪实验证实。(2)它能够说明遗传物质就是如何携带遗传信息得。(3)它能够说明基因就是如何突变得。基因突变就是由于碱基序列发生了变化,这样得变化可以通过复制而得到保留。196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中与细胞生物学有关的奖项

细胞生物学作业 ——从2005年到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中与细胞生物学有关的奖项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根据已故的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设立的,目的在于表彰前一年世界上在生理学或医学领域有重要发现或发明的人。该奖项于1901年首次颁发,由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医科大学的卡罗琳学院负责评选,颁奖仪式于每年12月10日举行。 我认为从2005年到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中与细胞生物学有关的年份分别是:2005年、2007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 2005年: 获奖原因:发现幽门螺杆菌及其在胃炎和胃溃疡中所起的作用 获奖人物及介绍:巴里·马歇尔、罗宾·沃伦 巴里·马歇尔,出生于澳大利亚西部城市卡尔古利,澳大利亚医师,西澳大利亚大学临床微生物学教授。罗宾·沃伦,珀斯皇家医院病理学家。 认为该奖与细胞生物学有关的理由:幽门螺杆菌属于细菌,即原核生物,这两位科学家发现幽门螺杆菌后,一定仔细研究了它的结构和功能,最终发现了它在胃炎和胃溃疡中所起的作用,因此与细胞生物学中的原核细胞内容有关。 获奖经历:巴里·马歇尔与罗宾·沃伦都对胃炎感兴趣,他们一起研究了与胃炎一起出现的幽门螺杆菌。1982年,他们做出了幽门螺杆菌的初始培养体,并发展了关于胃溃疡和胃癌是由幽门螺杆菌引起的假说。但当时的科学家和医生们不相信会有细菌生活在酸性很强的胃里。1984年,在弗里曼特尔医院,马歇尔教授完成了幽门螺杆菌与胃溃疡之间的柯霍假设。2005年,卡罗琳医学院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马歇尔博士和他的长期合作伙伴罗宾·沃伦,以表彰他们发现了幽门螺杆菌以及它们在胃炎和胃溃疡中所起的作用。 获奖意义:幽门螺杆菌及其作用的发现,打破了当时已经流行多年的人们对胃炎和消化性溃疡发病机理的错误认识,被誉为是消化病学研究领域的里程碑式的革命。由于他们的发现,溃疡病从原先难以治愈反复发作的慢性病,变成了一种采用短疗程的抗生素和抑酸剂就可治愈的疾病,大幅度提高了胃溃疡等患者获得彻底治愈的机会,为改善人类生活质量作出了贡献。 2007年: 获奖原因:在利用胚胎干细胞引入特异性基因修饰的原理上的发现 获奖人物及介绍:马里奥·卡佩奇、马丁·埃文斯、奥利弗·史密斯 马里奥·卡佩奇是一位出生于意大利的美国分子遗传学家,目前是美国犹他大学医学院人类遗传学与生物学的杰出教授。马丁·埃文斯是一位英国科学家,现为英国卡迪夫大学教授、校长。奥利弗·史密斯是出生于英国的美国遗传学家,现为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教授。认为该奖与细胞生物学有关的理由:马里奥·卡佩奇、马丁·埃文斯、奥利弗·史密斯这三位

与生物学有关的诺贝尔奖

诺贝尔化学奖 诺贝尔化学奖是诺贝尔奖的一个奖项,由瑞典皇家科学院从1901年开始负责颁发。每年于12月10日,即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颁发。诺贝尔化学奖是为了表彰前一年中在化学领域有最重要的发现或发明的人。 1901年:雅克布斯·范托夫,发现了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溶液渗透压 1902年:亚米尔·费歇尔,合成了糖类和嘌呤衍生物 1907年:爱德华·布赫纳,对酶及无细胞发酵等生化反应的研究 1915年:理查德·威尔施泰特,对植物色素的研究,特别是对叶绿素的研究 1918年:弗里茨·哈伯对合成氨的研究 1921年:弗雷德里克·索迪,对放射性物质以及同位素的研究 1929年:亚瑟·哈登, 汉斯·奥伊勒-克尔平对糖类发酵以及发酵酶研究和探索 1930年:汉斯.费歇尔对血红素和叶绿素等的研究 1937年:沃尔·诺曼·霍沃思,保罗·卡勒对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C的研究以及对类胡萝卜素,黄素和维生素A、B2的研究 1938年:理查德·库恩,对类胡罗卜素和维生素的研究 1939年:阿道夫·弗雷德里希·Johann·布特南特, 利奥波德·Ruzicka 对性激素的研究以及对聚亚甲基和高萜烯的研究 1946年:詹姆士·Batcheller·萨姆纳,约翰·霍华德·那斯罗蒲,温德尔·梅雷迪思·斯坦利发现了酶可以结晶以及在生产纯酶和病毒蛋白质方面所作的准备工作 1947年:罗伯特·鲁宾逊爵士对植物产物,特别是生物碱的研究 1948年:阿纳·威廉·考里恩·蒂塞利乌斯对电泳现象的研究和对吸附作用的分析 1955年:文森特·杜·维格诺德对含硫化合物的研究,特别是多肽激素的首次合成 1957年:亚历山大·罗伯塔斯·托德男爵研究了核苷酸和核苷酸辅酶的结构 1958年:弗雷德里克·桑格研究了蛋白质,特别是胰岛素的一级结构

有关细胞生物学的历届诺贝尔奖

19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他对蛋白质和核酸的研究为细胞化学做出了贡献 科塞尔发现核素是蛋白质和核酸的复合物。他小心地水解核酸,得到了组成核酸的基本成分:鸟嘌呤、腺嘌呤、胸腺嘧啶和胞嘧啶,还有些具有糖类性质的物质和磷酸。确定了核酸这个生物大分子的组成之后,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这些物质在大分子中的比例,它们之间是如何连接的。斯托伊德尔( H. Steudel )找到了前一个问题的答 案。通过分析,他发现单糖、每种嘌呤或嘧啶碱基、磷酸的比例为 1 : 1 :1。科塞尔及 其同事发现,如果小心地水解核酸,糖基团与含氮的基团是连在一起的。科塞尔还对核酸与蛋白质的结合方式进行了研究。他发现有些物种的核酸与蛋白质结合比较紧密,有些则比较松散。 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发现了核酸的分子结构及其在遗传信息传递中的作用 1951年,美国一位23岁的生物学博士沃森来到卡文迪许实验室,他也受到薛定谔《生命是什么》的影响。克里克同他一见如故,开始了对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DNA 分子结构的合作研究。他们虽然性格相左,但在事业上志同道合。沃森生物学基础扎实,训练有素;克里克则凭借物理学优势,又不受传统生物学观念束缚,常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思考问题。他们二人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并善于吸收和借鉴当时也在研究DNA分子结构的鲍林、威尔金斯和弗兰克林等人的成果,结果不足两年时间的努力便完成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沃森和克里克在1953年4月25日的《自然》杂志上以1000多字和一幅插图的短文公布了他们的发现。在论文中,沃森和克里克以谦逊的笔调,暗示了这个结构模型在遗传上的重要性:“我们并非没有注意到,我们所推测 的特殊配对立即暗示了遗传物质的复制机理。”在随后发表的论文中,沃森和克里克详细地说明了DNA双螺旋模型对遗传学研究的重大意义:(1)它能够说明遗传物质的自我复制。这个“半保留复制”的设想后来被马修?麦赛尔逊( Matthew Meselson )和富兰克林?斯塔勒(Franklin W. Stahl )用同位素追踪实验证实。(2)它能够说明遗传物质是如何携带遗传信息的。(3 )它能够说明基因是如何突变的。基因突变是由于碱基序列发生了变化,这样的变化

诺贝尔奖及生物学发展

诺贝尔奖与生物学的发展 一、诺贝尔化学奖与生物化学的发展——生物化学是研究生命的物质基础和阐明生命过程中化学变化规律的一 )(包括酶门科学。科学家深入到生命体的深层结构,探明构成有机体的蛋白质与带有遗传信息的核酸的组成、结构以及它们在生命过程中的代谢作用。现在,科 学家们已可以从分子的水平上研究和解释生命现象。 在1917) 毕希纳 (1860~德国生物化学家 发酵罐内,酶使麦芽等发酵,生产出啤酒年发现引起发酵的物质是酶,从而把酵母细胞的生命活力与酶的 1897 1907年获奖。化学作用联系起来,建立了酶化学。于

1987) 显微镜下的胰蛋白酶1955) ~诺思罗普 (1891~萨姆纳 (1887 美国生物化学家美国生物化学家 年分离和提纯了胃蛋白酶、诺斯罗普年首次提纯了酶,19291926萨姆纳胰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等,他们证明了酶是一种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于 1946 年获奖。1 / 19 托德 (1907~1997) 酶是由数千个原子组成的非常复杂的化学物质。 英国生物化学家图为一个溶菌酶分子的模型。 首先发现并合成了核苷酸单体,证实其具有遗传特性,他还发现了核苷酸辅酶的结构。于 1957 年获奖。他的研究为揭开生命起源之谜开辟了道路。 康福思(1917~)澳大利亚裔英国化学家 60年代证明酶是一种催化效能很高的生物催化剂,某一种酶只能对某一类化学反应起催化作用,于1975年获奖。他为发展立体化学和阐明生物体内许多

复杂的化学变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2 / 19 斯科 (1918~ ) 沃克 (1941~ ) 博耶 (1918~ ) 丹麦生物化学家英国化学家美国生物化学家 1957 年斯科发现了钠+、钾+-腺苷三磷酸酶; 1964至1981年博耶、沃克先后发现并阐明了腺苷三磷酸酶合成的基本酶学机制。这一成果发现了人体细胞内负责贮藏和转输能量的“离子传输酶”,从而揭开生命过程中能量转换的奥 秘。三人于1997年获奖。

诺贝尔奖与生物学的发展

诺贝尔奖与生物学的发展- 返回 - 一、诺贝尔化学奖与生物化学的发展——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命的物质基础和阐明生命过程中化学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科学家深入到生命体的深层结构,探明构成有机体的蛋白质(包括酶)与带有遗传信息的核酸的组成、结构以及它们在生命过程中的代谢作用。现在,科学家们已可以从分子的水平上研究和解释生命现象。 毕希纳 (1860~1917) 德国生物化学家在发酵罐内,酶使麦芽等发酵,生产出啤酒 1897年发现引起发酵的物质是酶,从而把酵母细胞的生命活力与酶的化学作用联系起来,建立了酶化学。于1907年获奖。 萨姆纳 (1887~1955) 诺思罗普(1891~1987) 显微镜下的胰蛋白酶

美国生物化学家美国生物化学家 萨姆纳1926年首次提纯了酶,诺斯罗普1929年分离和提纯了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等,他们证明了酶是一种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于1946年获奖。

托德 (1907~1997) 酶是由数千个原子组成的非常复杂的化学物质。 英国生物化学家图为一个溶菌酶分子的模型。 首先发现并合成了核苷酸单体,证实其具有遗传特性,他还发现了核苷酸辅酶的结构。于 1957 年获奖。他的研究为揭开生命起源之谜开辟了道路。 康福思(1917~)澳大利亚裔英国化学家 60年代证明酶是一种催化效能很高的生物催化剂,某一种酶只能对某一类化学反应起催化作用,于1975年获奖。他为发展立体化学和阐明生物体内许多复杂的化学变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斯科 (1918~ ) 沃克 (1941~ ) 博耶 (1918~ ) 丹麦生物化学家英国化学 家美国生物化学家

历年与生物有关的诺贝尔奖

1901年(第一届诺贝尔奖颁发),德国科学家贝林(Emil von Behring)因血清疗法防治白喉、破伤风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2年,德国科学家费雪(Emil Fischer)因合成嘌呤及其衍生物多肽获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罗斯(Ronald Ross)因发现疟原虫通过疟蚊传入人体的途径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3年,丹麦科学家芬森(Niels Ryberg Finsen)因光辐射疗法治疗皮肤病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4年,俄国科学家巴浦洛夫(Ivan Pavlov)因消化生理学研究的巨大贡献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5年,德国科学家科赫(Robert Koch)因对细菌学的发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6年,意大利科学家戈尔吉(Camillo Golgi)和西班牙科学家拉蒙·卡哈尔(Santiago Ramóny Cajal)因对神经系统结构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7年,德国科学家毕希纳(L.Buchner)因发现无细胞发酵获诺贝尔化学奖。 法国科学家阿方·拉瓦拉(Alphonse Laveran)因发现疟原虫在致病中的作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8年,德国科学家埃尔利希(Paul Ehrlich)因发明“606”、俄国科学家梅奇尼科夫(Hya Mechaikov)因对免疫性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9年,瑞士科学家柯赫尔(Theodor Kocher)因对甲状腺生理、病理及外科手术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0年,俄国科学家科塞尔(Albrecht Kossel)因研究细胞化学蛋白质及核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1年,瑞典科学家古尔斯特兰(Allvar gullstrand)因研究眼的屈光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2年,法国医生卡雷尔(Alexis Carrel)因血管缝合和器官移植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3年,法国科学家里歇特(Charles Richet)因对过敏性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4年,奥地利科学家巴拉尼(Robert barany)因前庭器官方面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5年,德国科学家威尔泰特(Richard Willstatter)因对叶绿素化学结构的研究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6年,1917年,1918年,(无)1919年,比利时科学家博尔德(Jules Bordet)因发现免疫力,建立新的免疫学诊断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20年,丹麦科学家克罗格(August Krogh)因发现毛细血管的调节机理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21年,(无) 1922年,英国科学家希尔(Archibald V.Hill)因发现肌肉生热,德国科学家迈尔霍夫(Otto Meyerhof)因研究肌肉中氧的消耗和乳酸代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23年,加拿大科学家班廷(Frederick G.Banting)、英国科学家麦克劳德(John Macleod)因发现胰岛素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24年,荷兰科学家埃因托芬(Willem Einthoven)因发现心电图机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25年,(无) 1926年,丹麦医生菲比格(Johannes Fibiger)因对癌症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27年,德国科学家维兰德(Heinrich Wieland)因发现胆酸及其化学结构获诺贝尔化学奖。 奥地利医生尧雷格(Julius Wagner-Jauregg)因研究精神病学、治疗麻痹性痴呆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28年,德国科学家温道斯(Adolf Windaus)因研究丙醇及其维生素的关系获诺贝尔化学奖。 法国科学家尼科尔(C.J.H.Nicole)因对斑疹伤寒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29年,英国科学家哈登(Arthur Harden)因有关糖的发酵和酶在发酵中作用研究、瑞典科学家奥伊勒歇尔平(Hans Yon Euler-Chelpin)因有关糖的发酵和酶在发酵中作用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荷兰科学家艾克曼(Christiaan Eijkman)因发现防治脚气病的维生素B1、英国科学家霍普金斯(Sir Frederick Hopkins)因发现促进生命生长的维生素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30年,德国科学家费歇尔(Hans Fischer)因研究血红素和叶绿素,合成血红素获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兰斯坦纳(Karl Landsteiner)因研究人体血型分类、并发现四种主要血型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31年,德国科学家瓦尔堡(Otto Warburg)因发现呼吸酶的性质及作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历年诺贝尔生物学奖

1901年E . A . V . 贝林(德国人)从事有关白喉血清疗法的研究 1902年R.罗斯(英国人)从事有关疟疾的研究 1903年N.R.芬森(丹麦人)发现利用光辐射治疗狼疮 1904年I.P.巴甫洛夫(俄国人)从事有关消化系统生理学方面的研究 1905年R.柯赫(德国人)从事有关结核的研究 1906年C.戈尔季(意大利人) S.拉蒙-卡哈尔(西班牙人)从事有关神经系统精细结构的研究 1907年C.L.A.拉韦朗(法国人)发现并阐明了原生动物在引起疾病中的作用 1908年P.埃利希(德国人)、 E.梅奇尼科夫(俄国人)从事有关免疫力方面的研究 1909年E.T.科歇尔(瑞士人)从事有关甲状腺的生理学、病理学以及外科学上的研究1910年A.科塞尔(德国人)从事有关蛋白质、核酸方面的研究 1911年A.古尔斯特兰德(瑞典人)从事有关眼睛屈光学方面的研究 1912年A.卡雷尔(法国人)从事有关血管缝合以及脏器移植方面的研究 1913年C.R.里谢(法国人)从事有关抗原过敏的研究 1914年R.巴拉尼(奥地利人)从事有关内耳前庭装置生理学与病理学方面的研究 1919年J.博尔德特(比利时人)作出了有关免疫方面的一系列发现 1920年S.A.S.克劳(丹麦人)发现了有关体液和神经因素对毛细血管运动机理的调节1922年A.V.希尔(英国人)从事有关肌肉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问题的研究 迈尔霍夫(德 耍?nbsp;从事有关肌肉中氧消耗和乳酸代谢问题的研究 1923年 F.G.班廷(加拿大) J.J.R.麦克劳德(加拿大人)发现胰岛素 1924年W.爱因托文(荷兰人)发现心电图机理 1926年J.A.G.菲比格(丹麦人)发现菲比格氏鼠癌(鼠实验性胃癌) 1927年J.瓦格纳-姚雷格(奥地利人)发现治疗麻痹的发热疗法 1928年C.J.H.尼科尔(法国人)从事有关斑疹伤寒的研究 1929年C.艾克曼(荷兰人)发现可以抗神经炎的维生素 F.G.霍普金斯(英国人)发现维生素B1缺乏病并从事关于抗神经炎药物的化学研究1930年K.兰德斯坦纳(美籍奥地利人)发现血型 1931年O.H.瓦尔堡(德国人)发现呼吸酶的性质和作用方式 1932年C.S.谢林顿 E.D.艾德里安(英国人)发现神经细胞活动的机制 1933年T.H.摩尔根(美国人)发现染色体的遗传机制,创立染色体遗传理论 1934年G.R.迈诺特 W.P.墨菲发现贫血病的肝脏疗法 G.H.惠普尔(美国人) 1935年H.施佩曼(德国人)发现胚胎发育中背唇的诱导作用 1936年H.H.戴尔(英国人) O.勒韦(美籍德国人)发现神经冲动的化学传递 1937年A.森特-焦尔季(匈牙利人)发现肌肉收缩原理 1938年C.海曼斯(比利时人)发现呼吸调节中颈动脉窦和主动脉的机理 1939年G.多马克(德国人)研究和发现磺胺药 1943年C.P.H.达姆(丹麦人)发现维生素K E.A.多伊西(美国人)发现维生素K的化学性质 1944年J.厄兰格 H.S.加塞(美国人)从事有关神经纤维机制的研究

细胞生物学领域诺贝尔奖

细胞生物学领域诺贝尔奖 (1952—2009) 2009年: 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伊丽莎白·布莱克本、卡萝尔·格雷德和杰克·绍斯塔克,以表彰他们“发现端粒和端粒酶是如何保护染色体的”。2008年: 生理学或医学奖:德国科学家哈拉尔德?楚尔?豪森(Harald zur Hausen)发现人乳突淋瘤病毒引发子宫颈癌;两位法国科学家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Fran?oise Barré-Sinoussi)、吕克?蒙塔尼(Luc Montagnier)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化学奖:美国科学家Osamu Shimomura 和Martin Chalfie,以及美国华裔化学家钱永健。发明多色莹光蛋白标记技术,为细胞生物学和神经生物学发展带来一场革命。 2007年: 生理学或医学奖:美国Mario R. Capecchi 、Oliver Smithies 与英国Martin J. Evans因干细胞研究获得此奖项。 2006年: 生理学或医学奖: 美国科学家安德鲁?法尔和克雷格?梅洛。他们发现了核糖核酸(RNA)干扰机制,这一机制已被广泛用作研究基因功能的一种手段。 化学奖: 美国罗杰?科恩伯格因在“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研究领域所作出的贡献而获奖。科恩伯格揭示了真核生物体内的细胞如何利用基因内存储的信息生产蛋白质,而理解这一点具有医学上的“基础性”作用,因为人类的多种疾病如癌症、心脏病等都与这一过程发生紊乱有关。 2005年: 生理学或医学奖: 澳大利亚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他们发现了导致人类罹患胃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罪魁——幽门螺杆菌,革命性地改变了世人对这些疾病的认识。 2004年: 生理学或医学奖: 美国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他们在气味受体和嗅

2000年以来与细胞生物学有关的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00年以来与细胞生物学有关的的诺贝尔 生理学或医学奖 学生姓名XXX 专业生物科学 学号2011012917

植物次生物质阿托品在临床中的应用 XXX (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摘要阿托品为抗M胆碱药,具有松弛内脏平滑肌,解除平滑肌痉挛的作用,其与平滑肌的功能状态有关。治疗量时对正常活动的平滑肌的影响较小,但对过度活动或痉挛的内脏平滑肌则有显著的解痉作用[1]。本文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查阅相关文献和请教老师来了解阿托品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关键词阿托品;青少年近视;有机磷中毒 引言阿托品又名硫酸阿托品、混旋莨菪碱,由托品碱与托品酸经酯化反应而得,是从颠茄和其他茄科植物提取出的一种有毒的生物碱,主要用其硫酸盐。英文名称Atropine,化学名称:α-(羟甲基)苯乙酸8-甲基-8-氮杂双环[3.2.1]-3-辛酯,分子式:C17H23NO3,化学结构如图一,分子量:289.37,组分含量:碳70.56%,氢8.01%,氮4.84%,氧16.59%,其为有机磷中毒解毒药,无色结晶或白色晶性粉末,无臭,味苦,遇碱性药物(如硼砂)分解,熔点190~194℃,极易溶于水,易溶于乙醇,不溶于乙醚或氯仿,水溶液呈中性。能在100℃消毒30 分钟。 图一 临床应用 阿托品是乙酰胆碱的竞争性抑制物,能与M胆碱受体可逆的结合,但无内在活性,特别是能阻断节后胆碱能神经支配的效应器细胞上的M胆碱受体,抑制神经兴奋(尤其是副交感神经)[2],对于胆碱受体M1、M2、M3亚型受体之间的作用几乎没有差别。其主要的临床应用表现为:

1.眼科 多项研究表明,阿托品眼药水对近视的预防是有效的[3],阿托品在青少年近视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1.1作用机制 McBrien等应用玻璃体腔内注射阿托品能够抑制FDM,但不抑制卡巴胆碱诱导的调节作用和光亮引起的瞳孔收缩,说明了阿托品是通过非调节机制发挥作用的。Fischer等用QA破坏视网膜胆碱能无长突细胞,能消除视网膜绝大多数M受体的免疫反应,却不能阻止实验性近视的发生及其对阿托品抑制的反应性,表明阿托品可能通过脉络膜、RPE层或巩膜上的M受体抑制眼球的生长。而后来的研究发现,阿托品处理的小鸡剥夺眼离体全巩膜及巩膜软骨层的蛋白多糖合成和细胞增殖受抑制,并且阿托品、哌仑西平(Ml受体阻滞剂)和4-DAMP(M1、M2受体阻滞剂)的抑制效应远大Gallamine(M4受体阻滞剂),表明巩膜可能是阿托品的作用部位,而且主要作用于M1受体[4]。Harmut等[5]分离出视网膜-RPE-脉络膜复合体,测其跨组织电位,发现阿托品能引起该复合体静息电位及ERG的c波下降,说明阿托品能直接作用于RPE。阿托品除了通过M受体发挥抑制作用外,还影响其他神经递质。如小鸡玻璃体腔注射阿托品后,剥夺眼视网膜多巴胺含量的上升持续较长时间;小鸡剥夺性近视眼视网膜、巩膜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明显低于对照眼,用阿托品处理后其浓度又上升[6]。由此可知,阿托品是通过多条途径抑制实验性近视。 1.2疗效分析 李科毅[7]采用1%阿托品滴眼液治疗98例青少年近视患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治疗后患者的屈光度和视力恢复情况有明显改善,治疗总有效率为94. 9%。Chua等[8]通过临床研究认为每晚1次点1%阿托品滴眼液可有效延缓低、中度近视进展,患者对阿托品治疗能很好耐受,无严重不良反应,长期使用对视网膜功能几乎无影响。Lee等[9]通过研究认为每天点用一次0.05%阿托品眼液可以控制学龄儿童的近视的发展。李元元等[10]通过临床研究发现点用0. 5%阿托品眼液能部分地减缓眼轴延长和近视屈光度的加深。阿托品还可以延缓眼轴的过度增长,从而达到预防近视眼的作用,低浓度的阿托品滴眼液的不良反应少,所以,部分专家建议对“近视可能者”应该应用0. 05%阿托品滴眼液预防近视眼的发生。在儿童近视发展较快的时期应用适当浓度阿托品滴眼液治疗近视一段时间是安全有效的,对防止近视的加深及消除视疲劳也有一定的效果。 2.解救有机磷中毒 阿托品是抗胆碱药物,临床上常用于缓解和救治有机磷中毒。其作用机制为有机磷农药的中毒是通过抑制胆碱醋酶活性,导致体内乙酞胆碱聚积,从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它能有效对抗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所致的呼吸中枢抑制、支气管痉挛、肺水肿、循环衰竭及其他毒覃碱样症状,从而抢救患者生命。有机磷农药中毒时,治疗时应尽快达到阿托品化,急性有机磷中毒的临床抢救中,阿托品的应用方法仍以间隔静脉推注为主[11]。但是,长期反复大剂量应用阿托品,可引起与有机磷农药中毒所致的中间期综合症一样的膈肌功能麻痹,导致外周型呼吸衰竭。尤其是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病人,一方面由于有机磷农药可致神经肌肉接头麻痹;另一方面,过量阿托品的反复应用,也可导致呼吸肌麻痹而加速病情恶化,促使患者死亡。因此,当临床救治有机磷农药中毒病人时,一定要适量合理使用阿托品;发现阿托品中毒时,必须立即停用,并采取积极有效地对症支持治

2006-2013年与细胞生物学有关的诺贝尔奖获奖情况

2006-2013年与细胞生物学有关的诺贝尔奖获奖情况 2006 安德鲁·菲尔和克雷格·梅洛RNA干扰 1998年美国人安德鲁·菲尔和克雷格·梅洛在《自然》上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成果:他们首次将双链RNA导入线虫基因中,并发现双链RNA较单链RNA能更高效地特异性阻断相应基因的表达,他们称这种现象为RNA干扰。他们的这一发现也促使后来的科学家认识到,生物体的基因转化最终产物不仅仅是蛋白质,还包括相当一部分RNA。 “安德鲁·菲尔和克雷格·梅洛的重大发现,为人类对生命的研究开辟了一个非常广阔的领域。有些科学家认为,他们的这一研究成果好像宇宙学中的暗能量,是生物研究的一个全新世界。“RNA干扰”现象是在线虫实验中观察到的,安德鲁·菲尔和克雷格·梅洛将外源的双链RNA加入到线虫的基因中,发现它能抑制特定基因表达相应的蛋白质,首次证明此过程属转录后的“基因沉默”,并证明了小RNA分子是某些基因抑制现象的“幕后使者”。 2007 奥利弗·史密斯、马里奥·卡佩奇和马丁·埃文斯。“基因靶向”技术“基因靶向”技术,也通常被称作基因敲除。“基因靶向”技术利用胚胎干细胞改造老鼠体内的特定基因。在“基因靶向”技术的帮助下,科学家可以使实验鼠体内的一些“不活跃”基因失去作用,从而发现这些基因的实际功能。科学家希望借此发现人类一些疑难杂症在分子水平上的发病原因,并最终找到治疗途径。目前,“基因靶向”已被应用于对囊肿性纤维化、心脏病、糖尿病、阿尔茨海默症和癌症的研究。在公报中,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指出,“基因靶向”的应用为人类的胚胎发育以及人类对抗衰老和疾病带来了希望。 三位科学家的突破性成果在医学界和生理学界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由于老鼠有着和人类非常类似的基因,从生理学角度看,通过对小鼠体内不同基因的功能进行了解,可以进而指导对人类的基因研究。从医学角度看,通过了解基因与疾病的关系,人类可以开发出更为有效的治疗手段及药物。 2009 卡罗尔-格雷德、杰克·绍斯塔克和伊丽莎白·布莱克本端粒和端粒酶保护染色体的机理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方面称,这三人“解决了生物学上的一个重大问题”,即在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如何进行完整复制,如何免于退化。其中奥秘全部蕴藏在端粒和端粒酶上。由染色体根冠制造的端粒酶是染色体的自然脱落物,能引发衰老和癌症。端粒也被科学家称作“生命时钟”,在新细胞中,细胞每分裂一次,端粒就缩短一次,当端粒不能再缩短时,细胞就无法继续分裂而死亡。伊丽莎白·布莱克本他们发现的端粒酶,在一些失控的恶性细胞的生长中扮演重要角色。大约90%的癌细胞都有着不断增长的端粒及相对来说数量较多的端粒酶。 携带基因信息的DNA线状长分子挤压形成染色体,端粒就像一顶高帽子置于染色体头上。伊丽莎白·布莱克本和杰克·绍斯塔克发现端粒的一种独特DNA序列能保护染色体免于退化。卡罗尔·格雷德和伊丽莎白·布莱克本确定了端粒酶,端粒酶是形成端粒DNA的成分。这些发现解释了染色体的末端是如何受到端粒的保护的,而且端粒是由端粒酶形成的如果端粒缩短了,细胞就会老化。相反,如果端粒酶的活动显著,端粒的长度也就能得以保持,并且细胞衰老也将延后。癌细胞就是一个例子,癌细胞被认为是具有永久生命力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中与细胞生物学有关的奖项

细胞生物学作业 ――从2005年到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中与细胞生物学有关的奖项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根据已故的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设立的,目的在于表彰前一年世界上在生理学或医学领域有重要发现或发明的 人。该奖项于1901年首次颁发,由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医科大学的卡罗琳学院负责评选, 颁奖仪式于每年12月10日举行。 我认为从2005年到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中与细胞生物学有关的年份分别是: 2005 年、2007 年、2009 年、2010 年、2011 年、2012 年、2013 年、2014 年 2005 年: 获奖原因:发现幽门螺杆菌及其在胃炎和胃溃疡中所起的作用 获奖人物及介绍:巴里马歇尔、罗宾沃伦 巴里马歇尔,出生于澳大利亚西部城市卡尔古利,澳大利亚医师,西澳大利亚大学临床微 生物学教授。罗宾沃伦,珀斯皇家医院病理学家。 认为该奖与细胞生物学有关的理由:幽门螺杆菌属于细菌,即原核生物,这两位科学家发 现幽门螺杆菌后,一定仔细研究了它的结构和功能,最终发现了它在胃炎和胃溃疡中所起的 作用,因此与细胞生物学中的原核细胞内容有关。 获奖经历:巴里马歇尔与罗宾沃伦都对胃炎感兴趣,他们一起研究了与胃炎一起出现的幽 门螺杆菌。1982年,他们做出了幽门螺杆菌的初始培养体,并发展了关于胃溃疡和胃癌是由幽门螺杆菌引起的假说。但当时的科学家和医生们不相信会有细菌生活在酸性很强的胃里。1984年,在弗里曼特尔医院,马歇尔教授完成了幽门螺杆菌与胃溃疡之间的柯霍假设。 2005年,卡罗琳医学院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马歇尔博士和他的长期合作伙伴罗 宾沃伦,以表彰他们发现了幽门螺杆菌以及它们在胃炎和胃溃疡中所起的作用。 获奖意义:幽门螺杆菌及其作用的发现,打破了当时已经流行多年的人们对胃炎和消化性溃 疡发病机理的错误认识,被誉为是消化病学研究领域的里程碑式的革命。由于他们的发现, 溃疡病从原先难以治愈反复发作的慢性病,变成了一种采用短疗程的抗生素和抑酸剂就可治 愈的疾病,大幅度提高了胃溃疡等患者获得彻底治愈的机会,为改善人类生活质量作出了贡 献。 2007 年: 获奖原因:在利用胚胎干细胞引入特异性基因修饰的原理上的发现 获奖人物及介绍:马里奥卡佩奇、马丁埃文斯、奥利弗史密斯 马里奥卡佩奇是一位出生于意大利的美国分子遗传学家,目前是美国犹他大学医学院人类[遗传学与生物学的杰出教授。马丁埃文斯是一位英国科学家,现为英国卡迪夫大学教授、 校长。奥利弗史密斯是出生于英国的美国遗传学家,现为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教授。 认为该奖与细胞生物学有关的理由:马里奥卡佩奇、马丁埃文斯、奥利弗史密斯这三位科

诺贝尔奖与生物学的发展

诺贝尔奖与生物学的发展- 返回 - 一、诺贝尔化学奖与生物化学的发展——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命的物质基础和阐明生命过程中化学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科学家深入到生命体的深层结构,探明构成有机体的蛋白质(包括酶)与带有遗传信息的核酸的组成、结构以及它们在生命过程中的代谢作用。现在,科学家们已可以从分子的水平上研究和解释生命现象。 毕希纳 (1860~1917) 德国生物化学家在发酵罐内,酶使麦芽等发酵,生产出啤酒 1897年发现引起发酵的物质是酶,从而把酵母细胞的生命活力与酶的化学作用联系起来,建立了酶化学。于1907年获奖。 萨姆纳 (1887~1955) 诺思罗普 (1891~1987) 显微镜下的胰蛋白酶

美国生物化学家美国生物化学家 萨姆纳1926年首次提纯了酶,诺斯罗普1929年分离和提纯了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等,他们证明了酶是一种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于1946年获奖。 托德 (1907~1997) 酶是由数千个原子组成的非常复杂的化学物质。 英国生物化学家图为一个溶菌酶分子的模型。 首先发现并合成了核苷酸单体,证实其具有遗传特性,他还发现了核苷酸辅酶的结构。于 1957 年获奖。他的研究为揭开生命起源之谜开辟了道路。 康福思(1917~)澳大利亚裔英国化学家 60年代证明酶是一种催化效能很高的生物催化剂,某一种酶只能对某一类化学反应起催化作用,于1975年获奖。他为发展立体化学和阐明生物体内许多复杂的化学变化作

出了重要贡献。 斯科 (1918~ ) 沃克 (1941~ ) 博耶 (1918~ ) 丹麦生物化学家英国化学家美国生物化学家 1957 年斯科发现了钠+、钾+-腺苷三磷酸酶; 1964至1981年博耶、沃克先后发现并阐明了腺苷三磷酸酶合成的基本酶学机制。这一成果发现了人体细胞内负责贮藏和转输能量的“离子传输酶”,从而揭开生命过程中能量转换的奥秘。三人于1997年获奖。 蛋白质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物质。美国化学家鲍林40年代中期以后提出纤维状蛋白质的螺旋结构,及蛋白质

诺贝尔奖(细胞生物学)

1901 贝林格和欧利命:制成白喉抗毒素 1905年现代微生物学的鼻祖Robert(Heinrich Hermann)Koch 1915维尔斯太特:发明了植物染料 1924荷兰病理学空爱因托芬:发现心电特性 1929英国生物学家&霍普金斯荷兰科学家艾克曼:发现维生素 1932英国病理学家艾德里安&谢林顿:发现神经细胞的功能 1939 多马克:发现磺胺 1945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牛津大学的弗洛雷&钱恩:青霉素的发现 1949葡萄牙医学家莫尼斯:开创精神外科学 1955瑞典生物化学家泰奥雷尔:发现机体在有氧条件下利用营养素以产生机体可利用能量 的方式 1962美国生物学家沃森&克里克:揭示了DNA双螺旋结构 1976美国病毒学家Daniel Carleton Gajdusek:证实了Kuru系由slow virus infection 致病 1977美国医学物理学家耶洛&生理学家吉耶曼&内分泌学家沙利:发展放射性免疫检验术 1982约翰·费:研究抗炎药物 1985麦克·布朗&约瑟夫·哥斯丁:研究胆固醇代谢 1991德国生理学家Erwin Neher&Bert Sakmann:发明了「单离子通道记录法」 1992艾德蒙费雪&柯瑞伯:研究肝醣代谢 1993Philip Sharp(美国麻省理工学院)&Richard Roberts(美国冷泉港实验室):发现分裂基 因 1995Edward Lewis&Christiane Nusslein-Volhard&Eric Wieschaus:揭开了胚胎如何由一个 细胞 发育成完美的特化器官 1996杜赫提&瑞士的辛克纳吉:研究组织相容抗原 1997美国加州大学史坦利·布鲁希纳:研究疯牛症病毒 1998美国药理学家罗伯·佛契哥特&费瑞·慕拉德&路伊格纳洛:发现氧化氮在人体循环系统 中扮演传递讯 号的角色 1955瑞典生物化学家泰奥雷尔:发现机体在有氧条件下利用营养素以产生机体可利用能量的 方式 瑞典生物化学家泰奥雷尔(H.Theorell)通过对酶的研究,发现机体在有氧条件下利用营养素以产生机体可利用能量的方式,并因此而获195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62美国生物学家沃森&克里克:揭示了DNA双螺旋结构

简述生物学领域的诺贝尔奖

简述生物学领域的诺贝尔奖 1.2006年10月2日,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宣布将2006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两名美国科学家安德鲁·法尔(Andrew Z Fire)和克雷格·梅洛(Craig Mello),以表彰他们发现了“RNA干扰机制——双链RNA引起基因沉默”。 安德鲁·法尔出生于1959年,美国公民,1983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生物学博士学位,现任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病理学和遗传学教授。 克雷格·梅洛出生于1960年,美国公民,1990年获得哈佛大学生物学博士学位,现任马萨诸塞州立大学医学院分子医学教授。 基因组通过将细胞核内DNA的蛋白质合成指令发送到细胞质的蛋白质合成部位而运作。这些指令通过信使RNA(mRNA)传达。1998年,美国科学家安德鲁·法尔和克雷格·梅洛撰文指出,他们自己发现了一种可以降解某一特定基因的mRNA的机制。这种RNA干扰的机理在RNA分子作为双链出现时被激活。双链RNA激活使携带有与双链RNA相同遗传编码的mRNA分子降解的生化机制。当这种mRNA分子消失,相应的基因便会沉默,它所编码的蛋白质也不会合成。RNA干扰发生在植物、动物和人类中,它在调节基因表达、参与病毒感染的防御以及保持跳跃基因的可控性中具有重要作用。RNA干扰已经成为基础科学研究的一项广泛应用的方法,用以研究基因功能,将来有望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2.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委会2006年10月4日宣布, 将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罗杰·科恩伯格, 以奖励他在“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研究领域做出的贡献。 罗杰·科恩伯格1947年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市,他曾经在剑桥的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做博士后研究。罗杰科恩伯格是美国国家科学院和美国艺术与科学研究院院士,目前是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教授。 1974年,他观察到组蛋白H3和H4 在溶液中形成(H3)2(H4) 2形式的四聚体, 同年提出染色质的基本单位核小体是由1个组蛋白八聚体和DNA 的200 个碱基对组成,并于1977年对这个染色质模型作出补充,是迄今为止最基本的一种染色质模型。2001年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Kornberg 在实验体系中除去一种碱基,

细胞生物学(诺贝尔奖)及细胞学说

细胞学说是关于细胞是动物和植物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的学说。它是由德国生物学家马蒂亚斯·雅各布·施莱登(Matthias Jakob Schleiden)和泰奥多尔·施旺(Theodor Schwann)分别在1838年和1839年提出的。然而,其他许多科学家,例如鲁道夫·菲尔绍(Rudolf Virchow)等都有贡献于这一理论。细胞理论已经成为生物学的基础,是细胞功能的最普遍为人接受的解释。 细胞学说的三个要点如下所描述: 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 所构成。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 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新细胞可以从以前存在的活得细胞中产生。 意义 细胞学说论证了整个生物界在结构上的统一性,以及在演化上的共同起源。这一学说的建立地推动了生物学的发展,并为辩证唯物论提供了重要的自然科学依据。恩格斯曾把细胞学说誉为19世纪最重大的发现之一。 细胞生物学领域的诺贝尔奖 1、1910年—— 德国人A. Kossel(科塞尔)因研究细胞化学蛋白质及核质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他首先分离出腺嘌呤、胸腺嘧啶和组氨酸。 2、1955年—— 美国人Vincent Du Vigneaud(迪维格诺德)因第一次人工合成多肽激素而获诺贝尔奖。 3、1961年—— 英国人P. Mitchell (米切尔)因研究生物系统中的能量转移过程,即提出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偶联的化学渗透学说,获1978年诺贝尔化学奖。 4、1970年—— 美国人D. Baltimore(巴尔的摩)、R. Dulbecco(杜尔贝科)和H. Temin(特明)因研究肿瘤病毒与遗传物质相互关系时,由于发现在RNA肿瘤病毒中存在以RNA为模板,逆转录生成DNA的逆转录酶,而三人共享1975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5、1975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