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时评文章收集

时评文章收集(38篇)

1、苦难的历史也需要传承

作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重要活动之一,今年12月13日10时,我国将举行第二次国家公祭仪式。公祭日前后,各地将举行包括慰安妇遗址纪念馆开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新馆扩容、南京大屠杀遗属家祭、“以史为鉴警示未来”系列图书首发、烛光祭等一系列纪念活动,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者。

中国是一个具有优秀文化传统和极富创造精神的伟大民族,同时也是历经沧桑磨难、饱受外敌欺侮的多难国度。文明古国的辉煌固然是我们引以为豪的文化底蕴,但包括南京大屠杀在内的战争悲剧,同样是需要国人永久铭记并传承的历史遗产。举行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仪式,就是对那段屈辱岁月的最现实纪念和传承。

传承苦难历史,就要时刻铭记落后挨打的惨痛教训。时间定格于78年前的12月13日,日军侵占南京城,在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6师团师团长谷寿夫等法西斯分子的指挥下,对我手无寸铁的同胞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规模屠杀,造成30多万人遇难。这是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犯下的不可饶恕的滔天罪行,也给人类的文明史册上留下了黑暗一页。

南京大屠杀既是日寇侵我国土、灭绝人性的残暴行径,也是当时中国经济落后、积贫积弱的国情悲剧。两个月前,《南京大屠杀档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既让日本惨绝人寰的杀戮罪行板上钉钉,更顺应和诠释了全世界爱好和平人们的共同心声。公祭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不是为了清算旧账、延续仇恨,而是要勿忘国耻、铭记历史,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永远牢记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从而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传承苦难历史,就要大力弘扬救亡图存、百折不挠的伟大抗战精神。时势造英雄,危难显本色。一部战争苦难史,也是中华儿女不畏强暴、奋起反抗的英雄史。在抗战血与火的考验中,多少革命先烈挺身而出、共赴国难,谱写出一曲曲惊天动地、可歌可泣的民族赞歌。包括狼牙山五壮士、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血战台儿庄、夜袭阳明堡、雁门关伏击战等在内的抗战事迹,业已成为中华民族不可或缺并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

传承苦难历史,就要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珍爱和平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反对侵略、制止战争。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发展经济、提升国力、强我民族、固我国防。当下中国正处在开启“十三五”、冲刺“全面小康”的重要节点,希望与困难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国情现状,要求我们不畏艰险、不懈韧劲,改革创新、砥砺前行。只有以凤凰涅槃、跨越腾飞的强国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能切实履行抗衡霸权、遏制战争的大国担当,也才能有效防止任人宰割苦难历史的悲剧重演。

2、正能量百分百,爱国表达不再难

人生最大的不幸是生不逢时,人生最大的幸事生逢其时。当今的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早就远离了炮火纷飞的战乱时代,早就与食不果腹面露菜色“再见”。即使在这大雪纷飞的寒冬,还能坐在温暖如春的室内,在电脑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青年人成就了中国的互联网,网络也成就了中国的青年人。

“百名网络正能量榜样”、“百篇网络正能量文字作品”、“百幅网络正能量图片”、“百部网络正能量动漫音视频作品”、“百项网络正能量专题活动”——2015年“五个一百”网络正能量精品评选即将启动。这是网络版感动中国评选,这是网络正能量的大检阅,这是一个时代精神的集中展示,意义深远。

法国作家卢梭说过:没有榜样,你永远不能成功地教给儿童以任何东西。“五个一百”,作为一个时代的标杆,将为网络空间的晴朗指明方向。

在走过的2015年,许多许多人把网络当战场,把键盘当武器,一篇篇正能量的作品,一幅幅正能量的图片,一部部正能量的动漫视频作品,如一碗碗心灵的鸡汤,滋润着网民的心田,弘扬着我们这个国家的主旋律,成为社会稳定的压舱石。

在走过的2015年,也有人把网络当作“自留地”,当作“呲必中国”的跑马场。“五个一百”告诉我们,如何看待真实的中国:我们并不讳言,中国还有不如意的地方,但这不并是主流,中国的发展已由过去解决温饱的“雪中送炭”阶段,进入了全面实现小康的“锦上添花”阶段。我们要辩证看待中国,而不能一叶障目,以偏概全。

尊重每个人的偏好,并不意味着可以肆意放纵;包容每个人的话语,并不意味着可以为所欲为。互联网上需要飘着自由的气息,需要广大网民自觉去维护。“五个一百”是旗帜是引路人,我们要“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找出差距、明确方向、修身正己,端正自已的上网行为。

守护网络的上甘岭是一场持久战,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网上凝聚的爱国热情必须永远高扬,网上的长城需要日日守护。我们要以评选“五个一百”为契机,评出一批树得起、叫得响、过得硬的先进典型,让表达爱国变得不那么难。

3、人走茶凉又何妨

《民贵泰山》一书中有一段老领导的话:“我认为,还是人走茶凉好。有的人希望家里总是门庭若市,这是不可能的。人走茶非凉不可,不然就会变馊。你在一个地方当什么书记,当什么长,人家来请示工作,求你办事,你走了,这些情况就不存在了,还会门庭若市吗?”

其实,“人走茶凉”也是一种自然现象。朋友尚且如此,何况是一般的工作关系?在位时朝夕相处,自然交往频繁,离岗后相见日稀,没有那么多要事向你请示、商量,“茶”的降温便成为一种必然。

但是,时下有个别领导干部,虽然已经离退休,但对老单位的一些事情特别是敏感问题依然十分“关注”,插手过问者有之,遥控指挥者有之,变相授意者亦不乏其例。一旦其非分之举和无理要求被坚持原则的同志拒绝,轻者斥之为“人走茶凉”、“忘恩负义”,重者甚至恼羞成怒,伺机打击报复。

“还是人走茶凉好”,就在于人走茶凉是一面镜子,它能照出领导干部在位时的作为、品德和作风。有的干部在位时“心里只有群众,唯独没有自己”,这样的干部无论是否离任或退休、去世,人们总是想念着他,惦记着他,“茶”是永远不会凉的。由此说来,各级领导干部都应当从“人走茶凉”的现象中得到深刻的启迪,要好好珍惜人民赋予的权力,尽心尽责,勤政廉洁,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若能如此,“人走茶凉”又何妨。

4、“言传”更要“身教”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领导干部只重“言传”,不重“身教”。有的领导干部光说不做,是“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有的领导干部对别人马列主义,对自己自由主义。在执行政策、执行制度时手中拿着手电筒,光照别人,不照自己;还有的对上级要求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合适的就“拿来”,不合适的就“踢开”。上梁不正下梁歪,下面干部再加以效法,如法炮制,久而久之,贻误了工作不说,还败坏了党风,带坏了政风,污染了民风。

温家宝总理在《再回兴义忆耀邦》一文中发自内心呐喊“言传身教使我不敢稍有懈怠”,总理不仅这样想,这样说,而且是这样做的。他用自己在中南海25年都没有一个节假日的事实,用山南海北、田间地头的忙碌身影,向党员领导干部发出身教重于言传的要求。

工作的推进,任务的落实,“言传”少不了,“身教”更重要。领导干部要向总理学习,既当宣传者,又当实践者;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以身作则,身先士卒,用实际行动给普通干部和党员群众当好楷模。

5、骆马湖犯了谁的忌讳

江苏有着千年历史的骆马湖最近闹起了一场“改名风波”,有人擅自把湖名改成了“马上湖”!原因据说是因为“骆马”谐音“落马”,“犯了忌讳”。

国人凡事都爱图个吉利,婚丧嫁娶都要选个良辰吉日,车牌电话都要挑个吉利数字,比如说888、666等颇受青睐。骆马湖因谐音“落马”,“犯了忌讳”而“被改名”,却让人匪夷所思。无论是婚丧嫁娶选吉日还是挑车牌电话号码,那都是个人的私事,人家想怎么改、怎么挑别人都无权干涉。而骆马湖是历史名湖,属于公共资源,不是某个人的私有财产,不是谁想改名就能随便改的。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地名管理条例》第三条规定:“地名管理应当从我国地名的历史和现状出发,保持地名的相对稳定。必须命名和更名时,应当按照本条例规定的原则和审批权限报经批准。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决定。”

骆马湖悄然变身“马上湖”,在宿迁当地引发的反响很大,遭到了市民、网友、专家的一致反对,有网友评价改名为迎合庸俗的封建迷信心理,这样的媚俗太不应该。撇开骆马湖需不需要改名暂且不说,即使真的要改名,也不应该如此随意,也应该征求专家和市民的意见,不能说犯了某个人或者说某些人的忌讳就说改就改。

骆马湖“被改名”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一些官员的“心虚”。俗话说,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一个“骆马湖”何以让一些官员如此“忌讳”呢?

6、意见箱不能形同虚设

时下,一些部门纷纷挂出意见箱,广纳群言。从本质意义上说,意见箱能够广纳民意、集中民智,及时了解群众对本单位工作的要求和看法,对提高部门工作效率、改进工作作风、推动各项工作有着积极的作用。

但是,通过平时的调查了解得知,群众对一些单位设置的意见箱抱怨有加,很多人认为这是一种“作秀”,只是“摆设”而已。究其原因不外乎有三类:

一类是“意见”根本没有收集到。不少部门的意见箱挂在一些偏僻的部位,有的挂在单位内部的走廊、墙角等地方,不易被人发现,形同虚设;二类是“意见”躺在箱底睡大觉。从意见箱上面积满的灰尘可以看出,它已经许久没人“光顾”过了,连箱子上的锁都生了锈;三类是“意见”如同泥牛入海杳无音讯。一些“意见”虽然被工作人员从意见箱里取出,但种种原因造成了一些好的意见和建议没有得到采纳,群众期望的回音没能得到答复。

为此,建议那些挂出意见箱的单位和部门,要重视真正发挥意见箱的积极作用,要定期、不定期地清理意见箱,广泛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跟踪办理落实。意见箱里的意见,该群众知晓的应该及时公示于众,该自身纠正的应该及时纠正。

7、发“缺点红包”值得推广

据《重庆晚报》报道,年前,重庆江北区国税局的8名新任中层干部从领导手中领到了一个大“红包”。不过,这“红包”里装的不是钱而是缺点。打开“红包”,有人红了脸,还有人急得掉眼泪。读此新闻,让人耳目一新。

现在,不少人无论对别人的缺点还是自己的缺点,都采取一种庸俗的办法,就是少提为妙。即使提了也是转弯抹角,委婉动听,把批评说成希望,把失误说成缴学费。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有的是因为一些人不愿让别人提缺点,怕影响自己的政绩,影响自己的前途;有的则是搞庸俗的一团和气,怕被打击报复,怕惹火烧身。一些领导干部对下级也少谈缺点,怕得罪人,怕丢选票。因此,你好我好大家好,虚假的团结掩盖了丧失战斗力的实质,失去原则的团队成了腐败的温床。

俗话说“牛不知力大,人不知己过”。一个人难免有缺点,而有了缺点往往自己难以知晓,这就需要组织和同志们的提醒。有些腐败分子在案发后埋怨:早有组织的提醒,我也不会走到今天的这一步。这虽然是替自己开脱之辞,但也说明,指出同志的缺点,给同志提出批评,无论是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还是预防腐败,都有着实际的意义。

指出同志的缺点,可以召开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可以个别谈话进行提醒教育,还可以进行诫勉谈话等等。而江北区国税局发“缺点红包”的做法,更值得推广。因为这个“红包”里,有民主测评的情况,有群众评议的意见,也有党组织的集体意见。所指出的缺点应该是客观的、公正的、合理的,更是记录在册的,对当事人的触动定是深刻的。

“缺点红包”不仅可在年关发,也可半年发,按季发、按月发,这可以让当事人及早发现缺点,及早改正不足,从而有利于工作开展,有利于干部成长。

8、何须问道终南山

前几日,网上的一则故事引起了我的遐想。我不记得主人公的名字了,故事的梗概是这样的,说南方的一个年轻的富豪,放弃了城市舒适的生活和百万的年薪,到终南山过起了隐士的生活,餐霞饮露,云鹤为伴,逍遥清净。读罢这则故事,我有些茫然,是该佩服他的勇气,还是吐槽他的逃避。就这个问题我问过自己,尽管我没有他生活环境的优越,没有他丰厚的年薪,但我却不能放弃眼下的生活,如他般做一个隐士。

或许我成为不了一个隐士,不是我不仰慕终南山那久远流传的悟道仙境,天下修道,终南为冠。终南山作为中华文明的策源地至今久盛不衰。或许我成为不了一个隐士,也不是我不渴望一睹终南山那如梦如幻的美景,淡然飘渺的禅境。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一间茅屋,一卷松风,一帘溪水,一道彩虹。其实我知道自己终究是做不了一个隐士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家里上有老下有小,他们让我放不下,也不能放下。

世间的很多东西都是矛盾的集合,上有老下有小也是一样。仔细想想,它是一种压力,但更是一种幸福。如果只想逃避压力,你就不能感受它的幸福;如果你想享受幸福,就必须承担起这个压力。家有老,是个宝。家,有父母在,你才能安魂入梦。无论自己在外面如何打拼,进入家门喊一声爸妈,端起他们沏好的热茶,劳累和不快早已九霄云外,你会感受到那浓浓的温馨和踏实。无论是年龄多大,也不管你是多么的坚强,在父母眼里,你永远是孩子;有父母在,你也会总觉得自己还是孩子。家有老,带给我们的永远是蓬勃的朝气,不竭的活力和动力,留给我们的路还很长,等待我们实现的梦想还很多,我们只有一路朝气蓬勃地走下去。家有小,也是个宝。家,有孩子在,你才能沐浴温暖。孩子是我们生命的延续,它让我们懂得了如何去爱,怎样无怨无悔地爱。岁月的风霜,会被孩子的存在抚平;曾经的梦想,因孩子的存在被完整地装满。

小时候,我们可以为得到一个心仪的礼物而感觉幸福;上学的时候,我们会因为考了一个高分而心满意足;工作后,我们也可能因为自己小有成就而感觉幸福。到了中年,早已褪去了青春的青涩,洗尽了生活的铅华,生活和岁月教会了我们懂得感恩、回报、珍惜和付出。上有老下有小,让我们感到真实的幸福。上有老下有小的日子,才是我们最充实最幸福的时刻。

看来我是真的做不了隐士了,其实这样平常的日子已经让我感受了无比的幸福,幸福原本简单,快乐无需外求。

9、有一种社会病叫“雅贿”,得狠狠治治!

近日,“雅贿高手”江苏省徐州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丁维和经无锡市检察院提起公诉,法院以受贿和巨额财产来源不明两项罪名一审判决丁维和有期徒刑十二年,并处没收财产80万元,受贿所得441万元和巨额财产来源不明部分的违法所得503万余元予以没收,上缴国库。这真是大快人心啊!

雅贿并非新鲜事物,古已有之,但贪腐官员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将“雅贿文化”演绎得淋漓尽致。贪官丁维和无疑是深谙此道的:徐州某集团公司老总韩某敬上的范曾画作,先来个“拿走”,后附上“证书”才“欣然接受”;他曾主动退还一幅张大千书画作品,给人造成“无欲则刚”的印象。可见他道行之深,已达一定境界。某些官员附庸风雅,不仅是兴趣、爱好所需,更是贪污腐败的升级版!

相比送金钱、房产,送古董、字画更为“高雅”、更有隐蔽性。在物品价值鉴定环节上,因为专业性强,办案机关处理起来更为复杂与棘手。只有“上下联动”,才能“伤其筋,动其骨”。

各级党员干部要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三严三实武装头脑,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才能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贪官丁维和之流,其实他们智商与情商是高人一等的,说话办事是精明能干的,但却忘记了共产党员的责任与义务,忘记了人民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沉迷于物欲横流的花花世界,并取巧豪夺,钻营腐败的“升级”版,痴心妄想躲过法律的制裁,人民的审判。形成“党纪党规公开课”机制,让违法违纪当事人现身说法,是治疗腐败的一剂良药。引入提前介入预防腐败机制,效果好、成本低。

各级党员干部面对糖衣炮弹的袭击,不光要讲原则,还要高度警惕兴趣、爱好不被人利用。行贿人员练就阿谀奉承之“能事”,特别注重揣摩某些领导干部的兴趣、爱好,并且千方百计‘投其所好’,甚至“放长线,钓大鱼”,无数受贿人员掉进“温柔乡”里,不愿也无法“醒来”。共产党人需要像治理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那样,铁腕治理腐败。腐败隐藏在人民内部,腐蚀我们的肌体,侵蚀着我们的精神,铲除腐败需要像开展“外科手术式”的精准治疗才能一步步取得反腐败战争最后的胜利!

各级党员干部要严格遵守党中央、国务院治理、规范礼品方面的相关文件与精神,既要做到过年过节不收礼、也要在平时的工作中严防死守“底线”,切不可自我感觉吃一点、拿一点、赢一点,关系不大,放松警惕,“一失足造成千古恨”!有媒体经统计得出,中国每年礼品消费可能高达8000亿元之巨,毫无疑问,雅贿产业链起到了“羊群效应”及推波助澜的作用。试问:一幅字画几万元到几百万元不等,甚至上千万元,普通老百姓会有需求吗?一般没有,有也会很小。达官贵人们自己能有多大需求?更多的应是用于公关和洗钱罢了。既然是公关或洗钱,不论几万元或几千万,只要自己是赚钱的,当然都可以“泰然处之”,“一掷千金”!当“礼品”文化与市场得到卓有成效治理时,雅贿产业链也就成了无水之源,无木之本!

官员财产申报是“终极反腐”措施,是一种制度化反腐的要求。各级党员干部要严格执行、积极遵守、建言献策相关制度,使之更加丰富与完善,在万里长征的道路上,讲正气、走正路、干正事,不断的调整与修正自己,为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做个勇担当、永为民的优秀人民公仆!

10、中国应试教育

今天得知,幼儿园升入小学竟然要进行考试分好、中、差班,这么早就决定孩子未来的发展,无疑是给孩子心灵上造成巨大的创伤,让差班孩子从小就觉得不如人,好班的孩子甚至会养成高高在上的性格。这种做法无疑也是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人才损失。

在差班的孩子部分会从小养成自卑不如人的性格,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觉得比人家矮一截,对学习缺乏兴趣,对现实生活缺乏激情,从而寻找其他方式证明自己的存在。他们发现在现实生活中事事不如人,但是在虚拟的游戏世界却在其方面达到同学们无法超越的成绩。于是泡吧的小学生就被成就了。于是上课常常注意力不集中,甚至睡觉。所以被分在差班的学生也就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差生。

被分在中层的孩子,学习成绩不上不下,学习成绩特别想提高,结果却事与愿违,给孩子在心理上造成无形却又巨大的心理负担,最后走极端,最终产生厌学情绪,逐渐向差生靠拢。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将会引发难以想象的后果。

当然,被分在好班也是非常值得庆幸,和值得炫耀的一件事。但是一旦把学习成绩都比较好的分在同一班,孩子彼此之间存在的竞争压力也比较大,特别是部分家长们比较喜欢那孩子的成绩和排名来说事,对于一些在好班的孩子在整个年级排名是相当不错的,但是因为排名不再全班前三,而遭到家里人责备,这会让在好班的部分孩子会因此而感到不平衡,也会使孩子产生厌学情绪,走向极端,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并且这种厌学情绪持续的时间较长,对孩子未来的影响也是非常之大。

应试教育指脱离社会发展需要,违背自然发展规律,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是教育工作存在弊端的集中表现。

应试教育完全背离素质教育采用机械化教育方式培养学生。它以升学率高低检验学校教育质量、教师工作成绩及学生学业水平。

它以考试为目的,其教育模式与考试方法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充分发挥,所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工作要求和社会发展。

应试教育下的基础教育出现畸形发展现象,高等教育接纳的生源综合素质偏低,存在重智育、轻素质的倾向。其主要特征是,以片面追求升学率追求高分数。

高考的时候学校会不顾学生的前途劝成绩差的学生放弃高考或更改志愿,简单说,就是考试成绩决定命运,从而影响学生的一生。

过早的给孩子、学生分班不利于孩子的身心乃至心理健康!!!

11、证明“你妈是你妈”折射权力任性

5月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确定进一步简政放权、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类别时,李克强总理一连讲了三个故事:一个公民要出国旅游,有关部门要求他提供材料证明“你妈是你妈”;一位基层优秀工作者参与评选全国劳模,报送材料需要盖八个章,最后省领导特批才解决;一位台商说,在大陆营商最大的困难,不是优惠政策不够,而是知识产权得不到足够保护。李克强费解地发问:老百姓办个事儿咋就这么难?政府给老百姓办事为啥要设这么多道“障碍”?(5月6日中国网)

近日,一则“公民出游,有关部门要求提供…你妈是你妈?的证明材料”的新闻引起了广泛的关注。4月8日《人民日报》就写到:“你怎么证明你妈是你妈?”这不是《大话西游》里的台词,而是办事群众的亲身遭遇!虽然此事已经过去了一个月,最后当事人向旅行社交了60元躲过了跑断腿一劫。而一个月之后,李总理在常务会上讲述“你怎么证明你妈是你吗”的故事,当然这不是为了活跃气氛而是在质问行政机关的审查到底是出于对老百姓负责的态度,还是在故意给老百姓设置障碍?

“你妈是你妈”式的证明无疑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千古难题的“进阶版”,不但难倒了办事民众,也将个别政府部门程序冗杂,简政放权落实不到位的严峻现实暴露无遗。类似的“刁难”不胜枚举,菏泽市牡丹区就曾规定退休老人须花5元买“死没死证明”,并到场证明自己没死才能继续领退休金,否则就认定死亡。这种“你妈是你妈”、“活人证明没死”式奇葩证明完全就是个“大笑话”,权利使用得太过于任性导致于贻笑大方,这无疑是给所有政府部门敲响了警钟。

简政放权已经被提及了无数次,可是并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政府部门“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的不良作风;“工作人员动动嘴,办事民众跑断腿”的现象还有“仍然未得到彻底根除。看上去,这些工作人员是在按规程办事,但是事实上存在着很大问题。办事时部门与部门之间相互推诿扯皮,不愿承担责任;个别单位留恋权力,不愿放权等等问题。

简政放权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不仅要求政府部门之间要高度配合,而且要求市场和政府之间要划清界限。“象棋似布阵,点子如点兵”简政放权的布局就如下棋一般,要有全盘的观念。在考虑政府简政放权的同时还需要注重百姓的需求,民众对于政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望。取消那些非必须行政机关审批的规定,无论是对百姓而言还是对于市场经济而言都有很大的益处。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姜明安就表示,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可以减少市场主体、创业者进行企业注册及其他经济活动时的时间、经济成本,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高效率运转。“比如现在实行的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制度,就使现在的创业者在注册企业时不用跑那么多部门,手续简单了很多,省时省力。”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对老百姓负责的事情,就是政府应当履行的职责!”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如是说。不要让权力和利益“勾肩搭背”,“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虽不可能彻底根治,但却是治理冗余机关的良药。遍观中国历史上,但凡一个时代的政治比较“简”,让老百姓休养生息,就会被后世称为“盛世”。而中国历史上的若干次重大改革,其主线都是“删繁就简”。因此,简政放权必须要立足全局,将改革进一步完善。

12、保护环境+保护地球=保护自己

人类是自然环境的产物,自然环境又养育着人类,人类与环境就像鱼和水一样,有着密切的关系,更不能分离,但是目前全球范围内的自然环境怎么样呢,由于人口的激增,和人为破坏引起气候异常,土地沙化,物种灭绝等,一系列问题,同时我们人类为了生存,大量发展工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又反过来,影响人口素质与人类的健康,因此环境人类至关重要,我想:人类都要珍惜环境,爱护环境,更要做到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那么怎样做到保护环境从我做起呢?首先我们应该提高对环境保护的意识,遵守社会功德和具备良好品德,也是一种公共道德,是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并存的时候,整个人类都应具有行为规范,在地球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爱护地球的环境,是地球上每一个人的责任,每个人应具有这种功德,而有的人,为了自己的私力,来破坏环境,就不具备这种功德,同时保护环境,是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存储部分,保护环境,即使物质文明的内容,又是精神文明的内容,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一定的投资,保护环境就是一句空话,但是如果人们精神不文明,哪怕再多的投资,哪怕最好的设备,也搞不好环境的保护,我们每个公民,都有了这种认识,也都具备了这种美德,也会自觉爱护树木,草地和野生动物,就会与不爱护环境的行为做斗争,从而形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社会风气。保护环境从我做起,就是要把保护环境时刻铭记在心,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几乎每时每刻各行各业全国各地都在发生,只要我们每个人,立足本身时刻想到保护环境,我们就会从大局出发,自觉的保护环境,养成爱护环境的好习惯。保护环境,从我做起,就是要随时随地,为保护环境尽自己的一份努力,保护环境不仅在工作岗位上能做出贡献,在日常生活中也同样能做出贡献,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减少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减少或不使用一次性筷子和饭盒,不使用纸巾,而使用手绢,不随便乱丢使用过的电池,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使用录音机电视机乐器时音量不过大,不为了自己的一时的方便或乐趣,践踏草地,采摘花木,不随便丢弃垃圾,不贪图享受和赶时髦去吃野生动物,如果人人的保护环境,从我做起,我们的生活环境就会有很大改善。世界上有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环境公害的困扰,经过二三十年的努力,才使环境有了较大的改观,人们已经养成爱护环境的习惯。作为具有传统美德的中华民族的成员,资本主义社会的人们也能做到,我们社会主义社会的人们也能做到,而且比他们做的更好。

保护环境,从我做起,还要有主人翁的精神,具有一种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对那些随意污染的行为敢于斗争,敢于制止。例如:一个外国人初到中国,人生地不熟的,他有一次停车在街道旁,一位妇女走了过来,严肃的对他说,要么把车开走要么把“火”熄灭。他问为什么?这位妇女的行为就是体现出热爱和保护自己生存环境的美德和责任感。

只有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保护环境,从我做起”,才能抑制目前环境日益恶化的趋势,我们的生存环境才会有较大的改观。对于一个人来说是这样,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也是这样。

保护环境=保护地球=保护自己

为了保护人类的摇篮——地球,让我们都从我做起吧!

13、校长给学生剪发惹了谁

近来一则教育新闻非常火爆,即广西一中学副校长给学生剪发的照片被传到网上后引发的连锁反映。这本是一桩不值一提的小事,因为很多中小学都是这样做的。但这件事被媒体无限放大渲染之后,该学校及当事副校长成了众矢之的,甚至不得已为此行为向公众致歉,承认做法欠妥。

我们的媒体习惯追风,一旦有一件事点燃了围观者的热情,其他媒体一定会蜂拥而上,不把当事人“炒”个人仰马翻鸡犬不宁绝不善罢甘休!我

们的网民向来喜欢盲从,遇事从来不分青红皂白,只要有人骂,一定跟着上,惟恐自己不推墙就不倒!

骂老师、骂学校、骂教育制度,越来越流行,已然成了公众泄愤的最佳方式。你辛辛苦苦教孩子规规矩矩地读书识字,众人说你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没有创新;你积极努力开展实践活动,众人说你不过是形式主义形象工程;你对孩子要求严格,众人说你没有人性;你对孩子处处包容,众人说你不负责任。你做什么,都不对!家长从来不思考自己是否有资格生孩子,却常常质疑老师是否有资格教学生!这就是时下教师的窘境。

我们的教育制度,更是国骂的靶心。无名小卒骂它也就罢了,你不能指望所有人都能理性地看待问题;有些名家大儒也骂它,而且还引领着盲目的公众一起骂!简直没有道理,因为这些名家大儒本身也是这个教育制度的产物!我总觉得他们在否定教育制度的同时,也成功地否定了自己!是的,必须承认,我们的教育制度还不够完善。那大家应该做的是好好努力去完善它、改进它,让它能更好地为公民服务,为孩子的成长服务,而不应该只是像泼妇一样谩骂。提不出合理的建议又一味否定当下的制度就像是想要快点儿到达目的地,还没找到飞机却又嫌马车慢,恨不得把马车给弃了,道理一样的。

最后,回到副校长为孩子剪发的问题上,个人觉得没什么不妥。追求个性不算错误,但严格要求同样有理。相信所有家长都不希望学校像酒吧KTV那样,谁想穿什么就穿什么、想留什么发型就留什么发型吧。追求美,无可厚非,但要美得自然,美得得体才好!

有时又觉得,我们的孩子之所以越来越不容易教育,一是很多家长从把孩子送到学校的那一刻就没准备让老师好好教育,他们只会盯着老师的缺点穷追不舍,对自己及孩子的缺点视而不见;二是我们的社会舆论肆无忌惮地攻击一切本土的教育制度,让我们的老师不知该怎样去教育!

14、“睡倒”的何止是大学生的身躯

92岁高龄的国家科技最高奖得主吴良镛院士16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坚持站着用35分钟讲完了题为《志存高远身体力行》的报告。但台下坐的首都多所高校近6000名新入学的研究生睡倒一片。(9月17日中国青年网)

看完这则大学生睡倒一片的图文,一丝悲凉倏然从心底升起,曾经留存在记忆中的大学生“风华正茂、求知若渴”的形象变得模糊起来。本来,善于倾听别人讲话是一种高雅的素养,是每一个心智健全的人必须具备的素质。善于倾听既是对别人劳动成果的尊重,更是一种研究态度,一种生活方式。从邀请学界泰斗作报告,可以看出组织者的用心是多么的良苦。先不说人民大会堂报告厅是何等神圣的地方,也不说当面聆听国家科技最高奖获得者的教诲机会多么难得,单就吴老先生耄耋之年“一手拄着拐杖,一手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一步一步缓缓走上人民大会堂报告台”的矍铄精神就足以让人为之动容,钦佩不已了。背负着家庭、国家重托的大学生们,有什么理由昏昏欲睡呢?

虽然“睡倒”只是一部分人,虽然以上看法难免有“一竹篙打翻一船人”的偏激,但我们却不能漠视这些年来不时见诸报端的大学生逃课、上课打瞌睡、沉溺游戏、考试作弊、请人代写作业种种困窘。“讲台上老师滔滔不绝,讲台下学生昏昏欲睡”,这种场景在一些高校中司空见惯。“60分万岁”、“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不挂科的大学不完整”这些话居然在大学生中颇有市场。不扪心自问青春应该如何度过,却只拿“没兴趣”作挡箭牌,不反思懒惰不爱学习的生活习惯多么有害,却只拿老师的教学水平当借口。诚然,造成这种尴尬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教育者、管理者自然需要反省。但是,当务之急要让那些“脑袋空空的,身子软软的”大学生们该醒醒了。

对于听九旬院士报告睡倒一片引发争议这件事,我们既不要上纲上线,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去口诛笔伐,但也不可等闲小视,因为此类事情的频频发生,至少折射出了当代部分大学生慵懒迷惘的现状。一个不尊重知识,不尊重老师的民族,只能是劣等的民族。身躯睡倒了,可以爬起来;而一个人的理想、信念、精神一旦“睡倒”了,就失去了赖以独立的支撑。

15、睡倒的研究生能否唤醒高校教育改革

16日下午,92岁高龄的国家科技最高奖得主吴良镛院士一手拄着拐杖,在工作人员搀扶下,一步步缓缓走上人民大会堂报告台。他坚持站着35分钟讲完了以《志存高远身体力行》为题的报告。但放眼台下,大批后排学生一片片“倒”下,趴在桌上睡去。(凤凰网9月17日) 睡倒的研究生引来许多口诛笔伐,笔者在看到这个新闻的第一反应也是对这些高学历人才的综合素质感到担忧,我在视频网站上看了很多哈佛的公开课,全都是“高朋满座”,但我真的没看到哈佛的学生出现这样的情况,这不仅让我陷入深思。

我首先想到了哈佛的学生和我们的学生哪里不同?最大的不同便是我们的学生很多是被强迫去听报告,而哈佛的学生都是自己选择去听的。说白了,我们是不管你6000学生爱听不听,全都必须来听;哈佛是我有这堂课,感兴趣的自然便会来听。6000人的教室肯定缺氧,你让哈佛的学生来他们也得睡啊!一个是靠规矩来约束人,一个是靠魅力来吸引人。这正是我们的高校教育体制需要改革的地方。

在高等学校的教学及培养人才的过程中,理念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从中外高等教育发展历史的角度来看,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内容的性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走向。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高校教育教学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教育教学理念的变革对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的影响与指导作用。

“为什么中国没有世界一流大学?”“为什么当代中国出不了大师?”,看看52年苏联化的院系调整,想必读者会有些想法了。高校改名、合并运动与综合性大学前几年各地院校掀起了改名以及合并运动,例如“株洲工学院更名为湖南工业大学”、“山东工程学院、淄博学院合并组建山东理工大学”等等,被广泛视作“教育产业化”的行为。但另一方面,这种专业院校升格为大学,单一专业学院合并为综合性大学的做法,其实也是“博雅教育”(即综合教育、素质教育)回归的表现。中国人民大学设物理、化学专业,清华大学大力建设文科,虽然未必能得到广泛认同,但也同样是为了实现这种理念——大学之谓大,不仅仅在于培养出精通某些方面技艺的专业人才,更可贵的是能够培养出具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大师。

16、那一脉相承的追求

每个时代,每个国家,甚至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不同的追求!在中国,这个古老而又神秘的国度,亦有他的追求!我们给它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中国梦!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在这里产生了无数的思想家、哲学家和诗人。而自先秦至明清,无论哪个朝代中国的古人都在追求着同一个中国梦--“天朝上国”之梦。这是一个天下统一,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稳定,万邦来朝的梦想。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历代清明的统治者都在不懈的努力着,也出现了一些比较繁华的时期,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等等。这一时期的中国梦成为历代君主和人民的共同追求,是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撑。

自1840年中国开始了一段屈辱的历史,多次败仗,签订了以一列的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流离失所,苦不堪言!而腐朽没落的统治阶级已经不能,带领中国向前发展了。中国需要一个强大稳定的政权来维护人民的利益,带领人民的发展。此时的中国梦便是独立和富强,这是历史的要求,是时代的重任。中国共产党便应运而生,艰苦创业,付出了无数的努力,一步一脚印的带领人民走出困境,夺失地,废不平等条约,建立了独立自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生的国家更是面临的无数的困难,但中华民族还是在挫折中成长起来了。但那一段艰难的探索,在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在苦难中,支撑人们走下去的还是那个梦想--独立富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文化事业等飞速发展,综合国力愈来愈强,人民安居乐业,一切都呈现出蓬勃之象。2013年3月17日,习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是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而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全民的努力,作为当代青年,我们要弘扬中国精神,就是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中国梦的早日实现做出自己的贡献。

从古代至近代再到现代,我们不难看到中国梦是一脉相承的。不同的时代,却都在强调人民的幸福和民族的强盛,当然其也有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各具特点的内容。新时代下的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为中国梦的实现做贡献。相信不久的未来,我们的中国梦定会实现!

17、“辣”味批评“营养”十足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指导了兰考县委常委班子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民主生活会。会后,兰考县委书记王新军告诉记者:“入党31年以来,这是我参加过的最有辣味的民主生活会。我干县区委书记十几年了,从来都是我批评别人,这次也尝到了被别人批评的滋味。”(新华网)以往干部在例行的民主生活会中为避免伤感情、伤和气,绞尽脑汁想要提出无伤大雅,甚至是变相的赞美,去迎合对方的口味。殊不知,这样的意见就像“垃圾”食品一样吃着美味却“毒害”身体。笔者认为,“辣”得出汗的批评才能“杀菌消毒”,“辣一辣”更健康。

在“辣”味中提升个人修养。“爱听赞美,听不得批评”的问题在很多人身上普遍存在,尤其在一些位高权重的领导干部身上尤为严重。长期高高在上,听不得别人的意见和丝毫反对声,在赞美和迎合的肥沃土壤中使“爱搞一言堂、不民主”的官僚主义不断的根生苗壮。敢于互相揭短的批评,让领导干部勇于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在真实的批评声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抗打击能力,不断修正心态,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个人修养。

在“辣”味中拉近同志距离。古人云“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真正的战友不是阿谀奉承,不是笑意迎合,而是在对方犯错时忠言相劝。作为党员干部,只有彼此坦诚相待、共同进步,才能在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道路上为实现伟大中国梦携手奋进。

在“辣”味中重树为民服务目标。“四风”问题犹如一颗毒瘤,让某些党员干部深受侵害,迷失了为民服务的方向。只有正视自己的缺点,才能对症下药、拔出毒瘤,才能意气风发的在为民服务的征程中披荆斩棘、一往无前。

如此“营养”十足的“辣”味,你是不是也需要来一点?

18、存在,就要绽放

不要人云也云,不要浑浑噩噩,不要蹉跎岁月,不要随波逐流,不要迷失自我。我就是我,我要绽放,不畏风寒,不畏强暴,不畏权势,不畏富豪,不借口环境恶劣,不借口人言可畏。

存在,就要绽放,高歌。

河南能源化工集团永煤技师游弋如此解读人生;

西周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上海环卫工李影,自立环卫业公厕评价标准——“厕内无异味、地面无水渍、便池无积垢、门窗无灰尘、挡板无涂鸦、屋角无蛛网”成为行业准则,自己谱写“公厕工作歌……”。

青海省境内祁连山脉冰冻圈里,有对冰川科学家夫妻丈夫陈仁升妻子杨建平,长年生活在异地,不因艰辛环境而沮丧颓废堕落,陈仁升是好几个省区掌握水情水量“活数据库”,杨建平出版了冰冻圈专著。

这类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踏实尽职责,无悔书写人生。乃中国脊梁也。少,祖国精华,一个人也就一条脊柱。中国也就一个喜马拉雅山。

还有一类人,他们不是向精华致敬、学习,而是逆天而行,怨天尤人,心情失衡,牢骚满腹。一位副省长在民主生活上坦言,面对县委书记己任升迁,自己心里失衡,很不是滋味,有怨言,有怒气云云

基层有许多乡镇干部、副科长得了副科病,忽视“越往上走职位越少也是规律”,认为是组织上亏欠自己,对不起他,长吁短叹,情绪低落;或萎靡不振,无心干事,沉溺于玩乐;或丧失信念,把提拔无望当成堕落理由,忘记的职责,忘记了宗旨,忘记了最简单的对得起“工资”,花人民的钱-纳税人的税钱,就要做事做人的道理。

是花就要绽放,本性使然。

19、国人都应有家国情怀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就要来了,每到端午最为人们乐道的当属诗人屈原的故事。据《史记》记载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主张联齐抗秦,不幸遭贵族排斥,流放至江南一带。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屈原心如刀绞,先后写下《离骚》、《天问》、《怀沙》等不朽诗篇。屈原的诗歌连同他高尚的人格,早已化为人类历史夜空中的一颗明星,在无尽的暗夜中,永远温暖我们的心灵。这是民族精神、家国情怀的最高体现。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儒家文化理念的精髓,能够最好的诠释家与国,在中国人心中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这种无比宏达又无比细腻的情感归纳成为四个字----家国情怀。

国家、社会、家庭和人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我们常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从古至今爱国的仁人志士不在少数。古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陆游、“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今有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国难当头誓死救国的吉鸿昌、抗震救灾中不畏艰险的官兵战士。他们的心中都怀揣着强烈的家国情怀,他们都深知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

不得不说国人在大灾大难面前能够迅速地团结一心凝结成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爱国情怀体现得淋漓尽致。然而在近年来因钓鱼岛等诸多事件爆发的抵制日货、打砸焚烧公民日系车、进日系餐厅吃霸王餐等打着爱国的旗号去干不正当勾当的行为,实在让人气愤。爱国不是流氓打砸的庇护所。理性爱国,是一种胸襟,是一种对民族负责的态度。他需要强烈持久的行为,即自觉地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化作为报国之行。

在和平年代或许很少有大的机会能够表达自己如何爱国,然而爱国是一种崇高而神圣的情感,并不都表现为辉煌而壮烈的行动。他可以表现为爱家人,爱朋友,爱身边的每一个人;他可以表现为个人素质的提升;他可以表现为对贫困人员的帮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心怀国家,着眼当下即是最好的家国情怀。

20、四疯

官僚主义突发奇想,要让猪上树。于是便下发通知、开会动员、提出要求。

众人皆感压力山大,独形式主义满怀信心,激昂表态“请领导放心,保证完成任务”。

会后,形式主义命令手下,把树砍到,让猪趴到树叉上,从左右两侧拍下照片,并写下一份工作报告向官僚主义交差。

报告说:动员会以后,我们迅速对会议精神进行了传达贯彻,充分认识让猪上树的重要意义,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明确责任。虽然大家都觉得猪上树很难,但我们就是要迎难而上,发扬革命大无畏精神,开拓进取,创新发展,……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较好地完成了任务。

官僚主义看了照片和报告,心里很是高兴,对形式主义大加赞扬,并给予劳动模范的表彰。

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听说后,赶紧组织庆贺,杀了猪、劈了树、炖了肉、备了酒,把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全部请来,一块吃肉、喝酒、唱歌、跳舞、桑拿、打牌,一番庆贺后,大家都觉得“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老百姓没了猪、没了树,敢怒不敢言。暗骂“这帮王八蛋龟孙子,终不得好死”。

21、“放下手机抱抱我”是对亲情的呼唤

“我在写作业,妈妈陪着我,她在看手机”“临睡前,我和爸爸分享学校里的趣事,他在看手机”……读了孩子们的诗,你还忍心边陪他们边刷手机吗?最近,南京几名小学生记录下生活中最熟悉的“刷手机”场景,汇编成一首诗歌《放下手机,抱抱我吧》,孩子们质朴的呼声引发了众多家长的感慨与反思。(12月4日《北京晨报》)

虽然人在陪着你,然而心在手机里,这便是许多家长与孩子相处时的真实状况。“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相处,让孩子难免会由此产生一种冷落、疏远和落寂感。他们希望父母能够全身心的投入,而不是把所有的心思和精力,都放在刷手机上,如果这样陪与不陪其实并没有什么区别,甚至会让他们产生“还不如一部手机重要”的错觉。当手机捆绑了作父母的业务时间之后,也就意味着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情变得淡薄。

随时都要拿着手机玩,对手机已然形成了巨大的依赖,这样的人被称为手机控。手机不但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缺乏亲密与温情。智能手机的使用给人带来了方便,如果过度依赖就会让自己成为被操控者,会对周围的一切失去敏感性,也会忽视身边人的感受,那怕是最相近的人。走路、上厕所、洗澡时候都要拿着手机,睡觉前还在刷微博、醒来第一件事摸手机、没有信号会抓狂、朋友聚会时自顾玩手机。相信这样的一幕大家并不陌生,到父母家去吃饭时,吃饭的时间没有刷手机的时间多,以至于面对父母的“唠叨”,也是随意应付;夫妻两人即便同睡一床,也是各自拿出手机玩耍,很少进行沟通与交流。“不想说话,不是没钱说话没底气,而一切都是手机惹的祸。”

科学上讲,患上手机依赖症有许多信号表现,其中最主要的便是,总爱使用手机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眼神接触减少,甚至与他人目光接触时产生异样感。当你陷入“手机的世界”之后,意味着你与外界的交流越来越少,互动也变得稀缺,那怕是最亲近的人也会被无意中忽略。这对同样患有手机依赖症的年轻人来说,或许并没有什么,因为大家的情况都完全相似,然而对于“置身机外”而需要获得情感慰藉的老人和小孩来说,这种情况却让他们颇感受伤,要么抱怨,要么愤怒。

曾有媒体报道,市民张先生与弟弟妹妹相约去爷爷家吃晚饭,饭桌上老人多次想和孙子孙女说说话,但面前的孩子们却个个抱着手机玩,老人受到冷落后,一怒之下摔了盘子离席。2013年,一组来自美国的图片《现代人的社交为何注定灭亡》中,图片中的男女从第一次约会到彼此示爱,从一起看电影到共同为心爱的球队呐喊助威,都通过手机完成。它以一种近乎夸张的方式警告人们,手机正在毁掉我们正常的社交方式。现在,孩子们又用歌声告诉每个家长,手机正在毁掉他们希望的亲情,他们希望陪在自己身边的父母,是“全身心”而不是一个“手机控”。

“放下手机抱抱我”是对亲情的呼唤,只有意识到这种“冷漠的伤害”,才能更好的学会控制自己,也才能在解放自己的同时,去更好的关心周边的人。我们不拒绝对新技术的使用,但不应成为手机的奴隶,否则在迷失自我的同时,也会造成整个社会的迷失。

22、以手机党的身份给写心酸作文的孩子回封信

《爸爸去哪儿第三季》里,刘烨自顾自地玩着手机,儿子诺一突然说:“爸爸我做了一个梦,观音菩萨让我陪你聊会天……”很童真的一句话,道出了孩子内心对父母陪伴的渴望。上周五,重庆市南岸区的一名学生在《爸爸看手机》中这样写到:爸爸很爱看手机,每次有空他都会拿出手机来看。该篇作文被网友称为最心酸作文。(11月16日《重庆晚报》)

亲爱的孩子:

很抱歉如此冒昧的以这样一个身份给你写这封信,我也清楚的知道包括我在内的绝大部分网友也不愿通过这样的舆论聚焦来打扰你的生活。然而,你作文中透露出来的对一个爱玩手机的父亲的无奈以及希望父母有更多时间陪伴你的内心渴望,的确太让人触动了,况且作为和你父亲一样有

着同样爱好(玩手机)的旁观者,内心也真的有太多的话想对你讲。

你在作文中说,你的父亲特别爱玩手机,就连上厕所都要拿着手机“赏玩”好长一段时间。或许以你“有限”的经历看,你父亲的这些行为只是个案,然而,当你长大后来回顾这段“历史”便会明白,这其实是我们当下所面临的一个普遍状态。在科技无限发达的外围环境中,包括我及你父亲在内的每一个个体似乎都被一张无形的网所罩住,而手机给我们提供的那些碎片信息,更是在很大程度上肢解着我们的生活,奴役者我们的闲暇时间。这或许也正是你父亲对手机“爱不释手”的重要原因。

或许你要问,和手机长期“交流”,你父亲是不是就不爱你了?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但你却不得不面对另外一个残酷的事实:在手机的奴役下,包括我及你父亲在内的很大一部分人,却越来越丧失了与周围人相处的能力,而当面对面交流的苍白与网络间沟通的火热形成鲜明对比的时候,我们甚至都没有发现我们究竟错在哪。或许是现代数字终端带来的便捷让我们在两相对比中不愿意和周围人交流,或许是在这个陌生的城市,我们都太需要一个“媒介”去排遣我们内心的孤独,亦或许是数字终端的单纯与简单,让我们不再愿意回到这个复杂的世界中来。可是,谁又知道呢?

时移世易,我也给你讲讲我们小时候的童年生活吧。那个时候,城市还没完全被陌生人社会代替,邻里之间也尚不需要用围墙、铁门来阻隔彼此的交流。在那些放学的午后,在那无数个有着皎洁月光的夜晚,我们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和邻里的小伙伴在嬉闹中度过的。可现在,除了“家”这个狭小的空间外,你父母或许再也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地方供你去玩耍和消遣了,这是你们的童年在这个时代里的最大悲哀。不妨设想一下,如果在无聊的时间里,在没有作业压迫的那些晚上,如果你能走出家的禁锢去和其它小伙伴玩耍,或许你对你父亲玩手机的抱怨就会少很多吧?

当然,我说这些话也并不是要为我们的这些行为开脱,相反,我得感谢你,感谢你童言无忌的作文里指出了我们平常一直在说却不想改变的糟糕事实;感谢你指出了在这个浮躁的年代,作为孩子的父亲究竟该怎样去聆听孩子的心声,去和他们相处;也感谢你让我们明白,无论这个世界怎样变换,无论网络世界多么精彩,其实身边的人才更值得我们珍惜。我相信,在你这篇作文的提醒下,我们中的大多数都会去反思自己的生活,去改变自己现在被手机奴役的状态,你给我们上了很好的一课。

最后,祝你学习进步,天天开心。

一位与你不曾谋面的手机党

22、你在看明星,群众在看你

北京市朝阳区纪委今日通过北京纪委网站通报3起典型案件。其中,朝阳区房屋权属登记中心多名工作人员因娱乐明星王某到该中心办理业务时擅自脱离工作岗位,在工作区围观、拍照、索要签名,严重影响正常工作秩序。北京朝阳区纪委通报称,给予该中心主任范明悦党内警告处分。

围追堵截、机场守候、星夜等待、登整版广告、送别墅……一些追星族为了追星可谓是狂热至极,但朝阳区房屋权属登记中心多名工作人员追星追到忘记了工作,还是让人瞠目结舌。

从曝光的照片上来看,有大量群众等待办理业务,明星的到来引起骚乱,正常情形下,工作人员应当加快工作效率,维护秩序。然而,作为窗口岗位,多名工作人员置群众于不顾,擅自脱离工作岗位,在工作区围观、拍照、索要签名,俨然忘记身份和场合,把自己当作了一个狂热的追星族。

其中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小细节,在明星办理完业务离开后,经办业务的工作人员没有妥善保管工作信息,允许其他工作人员拍摄业务档案中王某的照片,也造成窗口外多名社会人员同时拍照,并被媒体网络上曝光,造成了不良影响:一者曝光了明星的隐私,侵犯公民权益;二者有利用职务便利牟取私利的嫌疑,严重违规,理应处罚。

朝阳区纪委给予该中心主任范明悦党内警告处分,朝阳区房屋管理局分别给予该中心工作人员刘珍依、韩婷婷、李楠警告处分,实属必须。无论是公务员法还是机关事业单位工作规范,都对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做出严格的纪律要求。遵守工作纪律,是公务员有效执行公务,提高办事效率的保证,而围观明星凸显纪律脱轨。不是个别,而是多名工作人员擅离职守,而且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说明这个单位纪律涣散,玩忽职守,领导失职,监管无力。每个人都有追星的自由,但要分清个人爱好与工作职责的要求,不能公私不分甚至因公肥私。若不加以惩处,下次明星再来,只怕工作区空无一人。

你在看明星,群众在看你。你若只看见明星,群众和纪律自然化为虚无。在落实八项规定、提高服务水平的背景下,公务员的一言一行体现政治体制改革的效果和力道。如何使公务员改革从表面形式到思想意识的主动转变,真正提高责任意识和工作能力,强化政府各级部门的服务理念和纪律监督,根治人浮于事、贻误工作、罔顾群众、身在曹营心在汉等“庸、懒、散”现象,树立效能政府的新形象,就该从公务员上班脱岗追星这类“小事”抓起。

23、侮辱环卫工人,仅仅是无知吗?

网曝一名身穿制服的女子在朋友圈发帖称,“环卫节,一群行尸走肉”,另附上环卫工人照片。此帖经网友转发,引发大批网友指责。经查实,该女子属瓯海环卫处的一名协管员。23日上午,记者从瓯海区城市执法与行政执法局获悉,协管员吴某已经递交辞职信。该局考虑到事情已造成严重后果,同意吴某辞职。(10月23日《成都商报》)

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成为环卫处的一名协管员,且参加了浙江省第十九个环卫工人节暨先进表彰大会,照理说,也应该受到些许感动,然而,身为协管员的女大学生竟然在朋友圈发帖称“环卫节,一群行尸走肉”,令人意想不到。究竟与环卫工什么怨什么恨?

从这位女大学生的工作性质看,可以算是环卫工的同事,为何对环卫工如此偏见?难道没有看到环卫工的辛苦?侮辱环卫工,就是侮辱她自己。虽然事后道歉,而且还被辞职,但带给我们的伤害仍然不能轻易抹去。

环卫工的工作很累,累到休息的时间和场所都无法保证。每逢看到环卫工的辛苦,我们也都从不吝啬同情心,也会力所能及去帮助环卫工人。可在现实中,却仍然有许多人是不尊重环卫工的,侮骂、甚至动手打人。这样的例子实在不少。虽然有一个“环卫工人节”,可仅凭一个节日,并不能提高环卫工的职业地位,并不能保障环卫工人的职业尊严。一个人的侮辱性语言所带来的影响并不会太大,但毫无疑问,对环卫工人的偏见却是像烙印那样深刻于许多人的心间。

这位女大学生做出令人匪夷所思的事,一方面是出于无知,不懂得尊重劳动者,另一方面可能是为了吸引眼球,是为了哗众所宠。可在现实中,对于环卫工人的不尊重的难道只有这个女大学生吗?

侮辱环卫工人令人痛心,然而更痛的还是“制度性侮辱”。即便是环卫工主管单位也会出现不尊重环卫工的行为,比如给环卫工的“慰问金”,会在领导慰问之后收回,发给环卫工的福利会大打折扣。环卫工多是临时工,工作很累,但工资却很低,有的地方环卫工只能达到最低工资水平,还会经常被扣钱。这边是环卫工的工作辛苦,甚至成为“危险行业”,那边却是待遇无法得到保障,还会受到种种的侮辱。

一个人的侮辱言语终究会消失,但环卫工的职业尊严呢?这就需要不断提高环卫工人的职业待遇,让他们工作得有尊严,能够有体面的劳动,能够获得该有的尊重。这需要给环卫工缔造出一个体面的工作环境,从制度和法治层面彰显他们的劳动者尊严。不过,于当前的现实,环卫工人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恐怕还不会就此消失。

24、“免费”也是国民素质的试金石

西湖景区免费药品不到半天全被拿完。杭州西湖景区今年国庆为方便游客,设置无人值守的健康驿站提供免费应急药品、驱蚊水等。不过,令景区管理处头疼的是,药品早上放进去,中午就全没了,藿香正气丸、红花油都是整瓶拿走,就算贴上“请勿带走,使更多人受益”的字样,还是不管用。(10月3日《今日早报》)

景区提供免费药品,既是便民举措,同时也能提升景区服务水平、树立景区的良好形象,可谓是双赢。只可惜,部分游客太不自觉,将免费药品据为己有,根本不顾及他人的利益和感受。如此一来,免费药品这样的好举措还能持续多久?会不会因个别人的问题而半途夭折?果如是,则不免令人唏嘘之余忍不住要问:难道国人的文明素养,还真的达不到享受“免费午餐”的程度?

藿香正气丸、红花油,都是常见药品,价格不是很贵,很多家庭其实也都常备。相信那些顺走药品的人,既然有能力出游,肯定不缺买药这点钱。他们之所以顺手牵羊,并非为了省多少钱,而是出于贪小便宜的心态。这种心态,很多时候也并非“故意”,而是已经形成了一种心理定势或者说是习惯,见了便宜就想贪,根本无暇顾及自己是否需要、这个便宜能带给自己多大的益处、这样做值不值。个中缘由,众说纷纭——有人说源于过去穷怕了,有人则认为自私自利已经深入某些人的骨髓。不管如何,类似尴尬现象终归是发生了,这无疑是大多数人不愿意看到的。

在发达国家,免费物品和服务很多,已经成为常态。最常见的,或许就是公共雨伞了——下雨忘带伞,谁都可以随时取用,随后再送还供他人使用,人们对此已经习以为常。遗憾的是,几年前北京地铁曾尝试免费发放雨衣,结果却遭到哄抢,有的小贩甚至10元转手倒卖。而在一些酒店的大堂内看到摆放着一排公共雨伞,其实都上了锁,需要交押金才能取用。两相对比,真的暴露出部分国人文明素质亟需提高的现实状况。

在“免费”面前表现如何,也是国民素质的试金石。如果总有人听说免费就一哄而上、一抢而空,用自己的自私自利破坏和挑战社会公德,显然无法形成良性循环,不利于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免费服务应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而不是给贪图小便宜的人制造展示自己丑陋的机会。在这方面,需要更多正直的人站出来,及时对类似不良行为予以制止。同时,社会舆论也应通过曝光、谴责等方式,更好地发挥监督和引导作用。

25、社会需要更多“变老的好人”

9月28日下午4点过,84岁的杨治清在渝北区嘉州电子校立交附近散步时,不慎摔倒在地。一名好心女子毫不犹豫地将他搀扶起来,还自掏10元钱,招了一辆出租车送他回家。昨日下午2点过,杨治清和妹夫黄民刚来到摔倒地点,试图找到帮助他们的这位女子。除了当面道谢,更多的是希望这种善举能够传承下去,不要受社会上不良现象的影响。(10月1日《重庆时报》)

正如报道所言,在岁月面前,不仅仅只有变坏的老人,也有变老的好人。事实上,尽管“扶起老人反被讹诈”的事例时常见诸媒体,但与扶起老人收获感谢相比,绝对是极其小概率事件,只是这样的事例过于平常,缺少吸引眼球的“新闻亮点”,媒体很少报道而已。遇到不慎摔倒的老人,路人及时帮助扶起,归根结底只是举手之劳,老人一句谢谢,路人一句谦让,很快便各奔东西,着实没有什么“新闻价值”。也正因为如此,占绝对比例“变老的好人”很少有媒体去关注,反倒让比例极少“变坏的老人”,不但成为舆论热议的焦点,风头甚至盖过“变老的好人”。

其实,饱经岁月风霜的老人,往往比很多年轻人普遍更明是非曲直和道德伦理,也更注重晚年的节操。对某些不良现象会更加反对,甚至以“快一辈子人了,哪能干愧对子孙的事”来表明自己的厌恶态度。而对于某些为老不尊甚至摔倒被扶起反讹诈对方的行为,更多善良老人不但非常痛斥,更对这一现象给自己带来的直接伤害深表痛心。

老人不慎摔倒,让众多中青年群体面临“扶不扶”的纠结,然最大的受害群体还是众多年老体衰的善良长者,80多岁的杨治清不慎摔倒不但过路女子及时扶起,又掏出10元钱让出租车送其回家,整个过程没有产生任何犹豫,而被扶起的杨治清事后亲手写下感谢信,执意要寻找扶起自己的女子,当面表示感谢。扶人女子和老人的这种行为,才是我们社会真正的主流生态,也更值得人们去“复制”和传承发扬。

实际上,面对媒体频频报道的“扶不扶”,某些人以“老了变坏”来诠释这种不良现象,无论是调侃还是批评,显然都是对老年群体的不尊重,我们不能因为极个别老人“变坏”,就把所有摔倒的老人都贴上“讹人”标签,正如不能因为极个别80后、90后缺乏责任感,某些人就将其概括为“垮掉的一代”等等,这种“一竿子撂倒一船人”的思维逻辑,不仅与社会现实极为不符,也是对广大年轻人的一种侮辱。

老年群体中,确实存在某些为老不尊,也不否认有“变坏的老人”,这与年轻人中同样存在极个别不讲文明甚至不讲社会公德一样,既是极少数,也纯属正常现象。有“变坏的老人”,同样有更多变老的好人;有极少数不讲社会公德甚至违法犯罪的青少年,更有数不胜数的年青一代为推动和发展我们国家各项事业的文明和发展扛起大梁。

老人摔倒被好心女子及时扶起,让老人的亲属感到是遇到了“福分”,举手之劳让老人的亲属如此敬重,足可见“扶不扶”在老人和有老人家庭中的份量。老吾老而及人之老,老人的今天本身就是很多人的明天,今天伸出“福分”之手,给老人一份关爱,就是为以后的自己赢得更多的“福分”,别再用“变坏的老人”来为自己的冷漠做掩饰,伸出关爱之手,则能看到更多“变老的好人”。

26、“忍”的哲学

时下,有的人特别是青少年,常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或手臂上写个“忍”字,以约束自己的言行。的确,“忍”在某种情况下,可以减少纠纷,必要时还真是忍着点好。所谓“忍得一时之气,免遭百日之忧”,“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都是说“忍”的必要性。但事有可忍不可忍之分,并非主张不分青红皂白、是非正邪、美丑善恶的“兼收并蓄”。“忍”行之于正道,就可以“仰无愧于天,俯无愧于地,行无愧于人,思无愧于心”。然而,“忍”用之于歧途,则有忍以升官,忍以作诈,忍以发横财,忍以苟且偷生之嫌。

“相公头上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这是对忍让的形象写照。忍让的襟怀像大海一样博大,忍让的风骨像高山一样浑厚。克制是忍让的门户,失去了克制,就会变成一只狂叫乱吼的猛兽;友爱是忍让的源头,失去了友爱,忍让的领地只不过是一片荒丘。对待对方的误会有勇气说一声“没关系”,也许会解开感情上的纽扣;对待对方的讥讽有涵养,做到不在乎,也许会填平心灵的鸿沟,让我们在生活中都理智地忍让一些,因为忍让也是一种美德。

忍,更是一种社会责任。我们生活在一个社会群体中,彼此之间相互依赖。往往由于你一时的冲动就会给别人带来不便和麻烦,甚至是生命的威胁。在你忍住的刹那间,你拯救了自己,也为社会营造了和谐与安定。社会需要你的忍,你的家庭更需要你的忍。善待生命,对别人负责更是对自己负责。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忍让确能带来风平浪静,不妨忍让一番;如果面对犯罪分子,还是一味容忍,如此“东郭之仁”,定会害人害己。如果几个坏人为非作歹,欺负好人,几十甚至几百旁观者明哲保身,不敢挺身而出,如此之忍,简直是麻木不仁。还有一些“忍”君子,钱财被盗不报案;少妇少女被污辱不声张,屈受淫贼牵制,如此等等,实在不可取。

其实,“忍”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孔夫子的圣训“小不忍则乱大谋”在中国妇孺皆知,几千年来逆来顺受的事司空见惯,“忍为贵”成了保平安的一剂良药,而开方的都是些财大气粗、力大欺人的歹人。这些人乘势越发壮大,更加凌人,而忍者也越发地贫弱,越发地被欺凌。几千年的循环,曾扼杀了多少人的生机,磨灭了多少人的生命,与其说积贫扶弱,莫如说“积忍积懦”。有鉴于此,关于“忍”,愚以为:当忍者则忍,忍则有益;不当忍者则不忍,忍则有害。衡量的标准是:看大小,量长短,权轻重,判是非,断善恶,识美丑,辨黑白,论正邪。此乃“忍”之正解。

27、爱心并非过剩,只是需要更新观念

2007年,为帮助贫困学生,四川攀枝花米易县得石镇中心校在网上发帖,希望网友能为孩子们捐赠一些御寒衣物,很快,爱心衣物就从四面八方寄来,为学校解了忧。8年来,来自全国各地的爱心一直没有停止,学校收到的衣物越来越多,但这却让学校犯了愁。(11月24日《华西都市报》)有媒体将这则新闻,打上了“爱心过剩”的标签。对此,笔者不这么看。事实上,在任何一个年代,爱心都是一种美德,只会越多越好,不存在过剩的问题。眼下,之所以出现受捐者为爱心所累的情况,更多还是我们表达爱心的方式有欠缺。

首先,煽情式的网上捐赠,固然可以让发帖求助者迅速得到帮助,但往往也会陷入到一种盲目的情绪当中。我们经常看到,当一则求助帖成为热点之后,会收到大量的捐赠,可这种只追热点,不求实效的做法,可能会让爱心溢出来,产生一些负效应。新闻里,旧衣物囤积,此前媒体报道的一些案例中,善款大大超过实际需求都说明了这一点。所以,即将出台的慈善法就个人募捐进行了规范。而眼下最需要做的,则是爱心人士在捐赠之前,应先核实一下情况。打个电话,虽只是举手之劳,但也是避免爱心过剩、见效最快的方法。

其次,慈善不是施舍。给一个小学生捐女士大衣、文胸,或者拿一些明显气味大、污渍多的衣物给别人。这样的行为,很难称得上是合格的捐赠。因为,在成熟的慈善理念中,捐赠之前,需要换位思考一下,自己能不能穿,穿上后会不会舒服。如果自己都觉得太脏、太邋遢,那么又何必把这种所谓的爱心“捐”给别人呢?

此外,人们为什么宁愿选择用直接捐赠的方式来表达爱心,恐怕也要进行反思。我们都知道,应该把慈善交给专业的人和团队来做。可往往,一些慈善机构出现的丑闻,会让大家担心自己的爱心被人中饱私囊。所以,更新慈善观念,同样需要让人们看到,一个健康、透明的慈善产业正在为爱心奔波。将慈善事业进行一番升级,想必发生在得石镇中心校这样“爱心过剩”的情况,概率会大减。因为,相比于个体的盲目,慈善组织的办事效率无疑是最高效的。

28、保持读书的定力

读书对我来说,似乎是一种习惯成自然的事情,已经融入生活。记得小学二年级时,我很羡慕同学有一本《唐诗三百首》,渴望自己也有一本。但这个愿望一直到上初中才得以实现。也许就是那段漫长而刻骨铭心的期待,令我犯上“书痴症”,一病不起,一往情深。

在压力大、节奏快的现代社会,站在时代发展的风口上,要想摆放一张安静的书桌、保持一种求知若渴的定力,似乎变成了一件困难的事情。对于爱书之人来说,应该怎么办?借助一句顺口溜,“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未尝不是增强读书定力的良方。

“死读书”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耐力。古人常说的“书中自有黄金屋”,其实是一种把读书当做进身之阶和“敲门砖”的态度。一旦把门敲开,书本就弃之不顾了。而真正的读书人,是把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境界向往。所谓的“死读书”,就是要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是一种“板凳要坐十年冷”“读书不为稻粱谋”的态度。我在工作之外,总会极力回避一些应酬,尽量多留一些时间潜心诵读。无论是在基层一线还是在机关部门,无论是出差路上还是过节回老家,总有那么几本书伴随着我。就算再忙,总有工作闲暇之时、客走人静之夜,手捧一卷、操持雅好,尽洗尘心、神游物外,何其快哉!

“读死书”考验的是眼力。在浩如烟海的出版物中,最吸引我的往往并不是新近流行的“快餐读物”,而是那些尘封已久、乏人问津的“古董货”,或是那些理论艰深、读起来“烧脑子”的“大部头”。这种大家都不爱看、不屑看的,大概就是所谓的“死书”吧?这些书或是年头久了“不合时宜”,

或是学术味浓“不切实际”,往往被敬而远之。但我却发现“死书”如获至宝、阅读“死书”如饥似渴。这些年我常买一些古籍,或一些学术著作,几年下来,我感到正是由于在读书上坚持“不走寻常路”、思想认识上力求“见人之未见”,下笔才能“发人之未发”,写出几篇让自己感觉尚可、亦能为周围朋友认可的文章。可以说,读书满足了个人所需的精神营养,为个人成长补了钙、充了电。当然,干部读“死书”、钻“故纸堆”,主要还是着眼于如何把“死书”读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把阅读思考的成果运用到修身做人、干事创业上。

“读书死”,大概可以算是学习定力的最高境界了。古人有“三余读书法”“三上读书法”,又有“四时读书法”等等。总之,职场中无论何业、一生中无论老少、一年中无论寒暑、一天中无论何时,都宜读书。这种“读书死”的办法,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就是“用生命在读书”。的确,读书学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对干部而言,有改造自己、改进工作的重大使命,因此随着时间推移,尽管认识水平在提高,但工作、修身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能不坚定“活到老、学到老”的信念,与时俱进地读书,直到生命的尽头。

29、老人安,则社会安

——让政府搭好“养老”这个平台

如果问我:“你心目中的和谐社会究竟是什么样子?”即使问一万次,我也会给出一个相同的答案:“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只要真正实现了这一点,整个社会必定安稳祥和,有序和谐。”

我之所以如此笃定,是因为,我在民政系统专门从事老年社会研究工作已经整整十一年了。

试想,一个人,如果他的父母是健康的、富足的,他也已经能够预见到自己的晚年同样会是安定的、富足的,那么他就很难走上极端的道路,因为他有一个美好的前景可以期待。

目前,扶贫脱困,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是十三五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党和政府给予自己的一项艰巨任务。

众所周知,加速发展,是扶贫脱困的不二法门。而在扶贫脱困的过程中,该如何对待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贫困地区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则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而且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壮年涌入城市并且长期扎根在城市谋生,继续留在偏远贫困地区的老人和孩子,已经成为了整个社会的痛点。

这些老人和孩子的健康与平安,直接关系到那个庞大的城市打工群体的安定,也就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诚然,这些年里,国家在扶助农村空巢老人方面,已经有了很多具体的举措,但空巢老人的问题不是简单的给他们一些金钱上的补助就能够解决的。

正如文章开头所言,不仅仅要“老有所养”,还要“老有所依”,这个“依”字,对老年人来说,才是更重要的。所以我认为,实现农村空巢老人集中养老,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

我参观过这样的村庄:里面建一所很大的院落,老人们每人或者每对夫妻一间房子,可以自己做饭,可以吃食堂,平时就坐在院子里,大家聊聊天,收拾收拾花草,整整蔬菜,洗洗衣服。

住在这样的院落中,有一个最大的好处,他们不孤单。而远在异乡、不得不一年甚至几年才能回来一次的儿女们,也不用担心父母摔倒了、生病了,没有人发现,没有人照顾。所以儿女们能心安。

老人安,则社会安。

尤其是在贫困地区建设这样的集中养老机构,需要所在地政府牵头给出政策,最好还能获得有爱心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和社会团体的支持。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愿意向社会贡献爱心。政府需要做的,就是搭好“养老”这个台,让那些有责任感的企业和个人在奉献自己的爱心的时候,不再盲目,可以目标精准的制定计划,有的放矢。让贫困村中的空巢老人的社会赡养,实现持续性、稳定性。

“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是现实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基础。所以,值得我们所有人为此付出更多的努力。

30、爱的坚守铸就大写的人生

80后,大多已结婚生子,有公婆帮着照看孩子,他们只管按部就班工作,享受着幸福甜蜜的生活。然而,寿光市双王城生态经济园区南木桥村29岁的张敏敏却无法感受到这种来自家庭的幸福:家有81岁的老婆婆(当地方言,即公公的妈妈),61岁的残疾公公,还有左腿被截肢的老公和年幼的孩子。家庭屡遭不幸,这个80后的女子不离不弃,用柔弱的肩膀撑起了整个家。

对于这位名符其实的中国好人张敏敏,笔者在赞叹之余发自内心地充满了钦佩。俗话说苦难是人生最好的老师,她教会了我们勇敢地面对生活。可是,把这些苦难一股脑儿放一个80后弱女子的肩上,却似乎让人明显感到上天的不公。然而,从这位以苦为乐的张敏敏的言谈举止中,我们看到的是斗志昂扬的朝气,是充满信心的活力,是坚忍不拔的锐气,是勇敢接受命运挑战的魄力!

身处逆境,身心俱疲是人的正常反应。这种情况在张敏敏那里确也曾经瞬间有过,然而她内心的良知和天性,以及她父母的鼓励给了她勇敢站起来、走下去、坚持到底的决心和力量!唯有逆境才能考验人,锻炼人,也唯有逆境才能成就人!从无数个看似平凡的小事中,我们读懂了张敏敏的内心世界:无愧于家庭,才能无愧于自己的人生!

形似柔弱,实则刚强,展现给世人的是对人生的美好追求。虽然残酷的现实让她多了些劳作、付出,少了些享受、休闲,但是正是在辛勤的劳动中,张敏敏自身的价值得到了升华。家人在,家就在,这深入骨髓的家的观念支撑着她坚持下去,赡养老人,抚养孩子,操持家务,下地劳动,搞好养殖……一双年轻柔弱的臂膀,撑起了一个上有老、下有小、丈夫残疾的完整的家!

与命运共舞,而不是简单地屈服,这位80后以生动的实践诠释着怎样迎接挑战。当初嫁到这个家庭就是因为爱,当丈夫因车祸而左腿被截肢后,仍然不离不弃与这个家庭同甘共苦,还是因为爱!这种坚忍、自信、不屈的性格,源于强大的内心世界,其核心仍然是爱!

张敏敏还非常年轻,但是她与这个家庭的深深的缘份却牢不可破、相濡以沫。我们是辩证唯物主义者,我们不相信宿命论,更不相信因果报应。可是,从她的付出、善良与坚强中,我们还是要说:好人定会有好报!付出总会有回报!

入选中国好人榜,就是这个社会给予张敏敏的认可,就是周围的人们对张敏敏行为的肯定。困难总会克服,苦难终会过去。勤劳的双手总会创造出美好的明天,幸福生活始终掌握在自己手中。张敏敏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社会、向家人、向所有年轻人交出了一张完美的答卷,书写了对家人的忠诚、对家庭的责任、对社会的回报。

敢于迎接所有的不幸,敢于挑战一切的痛苦,敢于付出再大的辛苦,仅仅凭着自己柔弱的肩膀!张敏敏以柔弱的肩膀托起一个家庭,却让全社会从她身上学会了坚强、坚守,乐观、向上!正是这爱的坚守铸就了她大写的人生,向社会传递着满满的正能量!

尽管一切的祝福都显得多余,但我们还是要说,好人一生平安,幸福正在敲门!

31、“辞职为儿办婚宴”是一种迷失

“哪怕这个村主任不当,也要把儿子的婚礼搞起来。”陕西城固县莲花街办杜家槽村村主任马某,为给独子办个像样的婚礼,向纪委报备酒席数量未获通过后,他辞去村主任职务。(11月19日中国新闻网)

“村主任辞职”不是什么新鲜事,毕竟由于工作能力、群众支持率等的影响难免造成这一结果,但是如果辞职的原因是“为儿办婚宴”就有些味道可以品了。看罢新闻,有人持反对意见:“虽然他家比较有钱,但作为村干部这样做有点太铺张了。”有人则表示理解:“他当上村主任才两年,为村上干了不少事。远的不说,就现在这条路,也是他上任以后修的。我们还是很认可他的。再说了,作为乡邻,他家独子结婚,这对他家来说绝对是件大事,我们都要来给他撑个场面的。”其实,这两种说法我们都能理解,但是作为村主任又是党员,“辞职为儿办婚宴”的举动却显得非常任性,已经违反了相关规定,对此举动的解读是不该有分歧的。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尤其是在农村,人们都比较爱面子,如果来的人少了,说明自己人缘不行,只有大操大办才是家庭条件优越的象征,才是生活条件富裕的表现,才能光宗耀祖。当这样根深蒂固的思想与现实制度发生冲突的时候,权衡较量,作为普通群众会选择“任性辞职”。但是村主任并非普通百姓,虽然不算什么正式的官员,可是在老百姓眼里,他的一举一动都代表着党和政府,因此其一言一行都必须要符合党员干部的规范,从这个意义上说“辞职为儿办婚宴”的做法就显得唐突和幼稚。

老百姓有句俗语:“官身不自由”。之所以这么说一方面是因为为官者首先要考虑的是百姓的困难和疾苦,另一方面是为官者要受到各种规章制度的严格约束。根据汉中市纪委、监察局2013年下发的《关于严格规范领导干部婚丧喜庆事宜的通知》规定,领导干部在具体操办婚丧嫁娶等事宜中,严格控制宴请规模,举办筵席符合有关规定,不准设立礼柜;不准未按规定程序报告、未如实报告或超出报告事项而操办婚丧嫁娶等事宜。这项规定不只是针对领导干部也同样适用于村干部,因此,“辞职为儿办婚宴”于情不能不顾党和政府形象,于理不能违反八项规定和廉洁自律准则,试问这种做法又有什么意义呢?

“村主任辞职为儿办婚宴”背后的逻辑思维是可怕的,是认识不到自身肩负的使命所导致的。这种面对私人利益和制度相冲突时的“大不了辞职”的心态其实是一种迷失。在党纪严于国法的前提下,党员干部必须要严于律己、遵章守制。从这点出发,对“村主任辞职为儿办婚宴”又有什么可讨论的呢?

32、与其争抢“琅琊”虚名,不如做好旅游服务

随着架空历史类权谋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琅琊榜》的热播,剧中“琅琊山”究竟在哪里也引发热议。安徽滁州、南京、山东等地展开归属地“争夺”。近日,安徽滁州琅琊山悄然把“会峰阁”更名为“琅琊阁”。其管理机构负责人16日向记者回应改名缘由时称:应游客需求,并否认了系为申请5A景区特地做的炒作。(11月17日《新京报》)

在电视剧《琅琊榜》中,有琅琊高手榜、琅琊才子榜,甚至还有琅琊富豪榜,一些武林高手为了争排名,常常锲而不舍地“约战”。而随着这部电视剧的走红,现实中,竟然也有很多地方为了“琅琊”之名发生“争夺战”,就有点让人啼笑皆非了。因为,这部电视剧虽然口碑极佳,但毕竟是架空历史的,其中的情节和人物设置大都虚构。即便剧中有些东西和现实中的有重叠,也绝不代表两者就相同或可类比,比如所谓琅琊,在历史中,确有命名为琅琊的地区,但这与小说和电视剧中的琅琊又有多大关系呢?

现实中的人,陷入了虚构的故事中而不能自拔,这发生在个人身上,并不让人惊讶,只能让人感叹入戏太深。而如今一个地区或者一个旅游景点主动沉醉于故事当中,不惜争得面红耳赤,背后必定有着更为复杂的故事。

依靠名人效应来提升某地的知名度,以便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这早已成了一些地方的宣传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一开始还是围绕着历史上确实存在的人物进行争夺,各地争论起来虽然有些嘈杂,但起码还有些文化意味;后来,这样的模式显然被玩坏了,一些地方仅仅是为了噱头就进行无底线的炒作,比如争抢所谓西门庆故里;到如今,连热播电视剧也成了争夺对象。

各地热衷于争夺虚名,无疑凸显了在旅游发展上的浮躁心态。在旅游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一些不太知名的地区和景点,想方设法来博取公众注意,不是不能理解,但却不能不顾常识和底线去炒作,毕竟历史与电视剧之间、文化与娱乐之间,都是有明确界限的。一味争抢“虚名”,可能招致公众厌恶,宣传效果最终适得其反。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次安徽滁州琅琊山将“会峰阁”更名为“琅琊阁”,竟然表示是应游客要求才改的。这更令人哭笑不得——平时游客对旅游服务有那么多意见,没见管理方吸纳,怎么偏偏这种改名要求就马上接受了?据了解,会峰阁始建于明代,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如今为一个一时火爆的电视剧就改名,岂不是舍本逐末、贻笑大方?

那些没有名山大川或著名历史遗迹的地区,或许只看到了别人的名气,以为有了虚名就解决了所有问题,其实并不是这样,优质的旅游服务远不是拥有一个著名景点那么简单,其中更包含着一地的餐饮、住宿服务水平,以及文化影响力等诸多方面。从这个意义来说,与其追逐“琅琊”虚名,不如踏踏实实将该做的事做好。随着旅游市场的发展成熟,靠噱头炒作必然不能再吸引游客,而提升优质服务、形成旅游特色才是真正值得努力的方向。

33、见义“智为”更值得提倡

近日,《武汉市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条例》将原版本中“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的表述剔除,摒弃越壮烈越英雄、越英雄越好汉的思维方式和做法,更强调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鼓励和倡导科学、合法、适当地见义智为。

在关于见义勇为的地方立法中,武汉市明确鼓励见义勇为向见义智为转变,是第一例。从舆情来看,多数人持认同态度,认为新政策“有人情味儿”,“是进步的表现”。

应该明确,见义勇为不是义务,它属于道德自治范畴,救还是不救,只取决于个体的内心秩序。也正因此,公共部门对见义勇为行为,也只能进行“鼓励”和“保护”,而不能强迫。

匹夫之勇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粗陋的、低水平的,见义勇为需要有勇有谋,正如德国法学大师拉德布鲁赫所指出的,“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至上善德只能够与至高机智相结合。”道德如果没有技术的辅助,在很多时候是无用的,甚至造成相反的结果。也基于此,很多国家会对普通民众进行救人技术的普及与训练,比如在加拿大,红十字协会和其他一些非营利组织都有专门的心肺复苏培训课程,用于日常救人。就此可以说,见义勇为向见义智为的转变,实际上是由一腔热血的道德主义向专业主义的转变。救人,不仅需要勇气,也需要“资格”。

在美国,法律规定见义勇为的前提是“量力而为,安全为上”,拨打911同样属于见义勇为;法国的《刑法典》虽然增加了“怠于给予救助罪”,但前提是“实现情况对其本人或第三人均无危险而不采取行动”,德国法律对见义勇为的规定也大致如此。就此说,武汉见义勇为新版条例鼓励见义智为早有经验可循,其价值可期。

说到底,最好的见义勇为,不是不顾一切地救人于危难之中,而是应该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佳的效果。不再鼓励盲目见义勇为,在英雄主义与个人主义之间,它给了人们更多的选择空间,缓解了人们因技术缺陷而“见义不为”所引发的道德焦虑。

34、又见“挟尸要价”,公共服务到哪儿去了

又见“挟尸要价”,金沙江上“无政府”的状态,只能表明政府理应提供的公共服务处于缺失的状况。

又见挟尸要价。这是一再重复的悲痛与悲哀,这是金沙江上的“挟尸要价”。

攀枝花市的邓钢明、董从蓉夫妇刚刚经历了丧子之痛。11月30日,儿子邓树超跳入金沙江身亡。12月3日,在金沙江与雅砻江交汇处,遗体被渔民发现。邓钢明夫妇前去认尸,渔民却要收1.8万元的捞尸费,后经协商仍然要收8000元,由于邓家拿不出这么多钱,只好眼睁睁看着儿子遗体浸泡在江中。直到12月6日,在民警的协调下,邓钢明付了5400元后,渔民将儿子遗体打捞上岸。邓钢明认为,渔民收的捞尸费太贵,是在“挟尸要价”。

这不是“挟尸要价”又是什么?!中年丧子,死生两隔,已是人生大悲,何况在此之外,邓钢明夫妇还要在连续四天时间里,眼睁睁看着儿子的尸身被捆以绳索浸泡在江水里。从人伦道德的角度,对于“挟尸要价”者的谴责是必须的。1.8万元捞尸费已是天价,漠视家属请求听任遗体浸泡江水,已是一种人性沦丧。尽管捞尸者自辩“打捞起尸体很不吉利,而且他们花了很大工夫才将遗体捞起,付出了成本”,但说到底那无非是一网之力,也无非是数人援手,能有多大成本?再说家属也并不是全不予付费。至于说到“不吉利”,也许换个角度看,那未尝是一次行善积德。

然而,对于渔民的谴责是无意义的。当江面上并没有一个可以执行的价格标准之时,所有关于人性的追问也都是空洞的。所以“挟尸以令家属”并漫天要价这样的事情能够发生,只能表明江面上开始呈现出了一种丛林化的特征,一种“无政府”的状态。如果说无助或哀伤,大概正在于此了。

在漂浮着死者尸体的金沙江面上,在家属度日如年的四天时间里,当地相关部门何在?最后民警还是介入了。民警介入之后为何仍没有相关部门联动起来,这是一个问题。更让人吃惊的是,民警所做的居然是对捞尸费用进行了“居中协调”。

无需论证的是,金沙江上“无政府”的状态,只能表明政府理应提供的公共服务处于缺失的状况。然而关于这一点,乃至对于“挟尸要价”的道德谴责,在2009年10月长江荆州段发生的同样事件中,已一再被讨论,被提请关注。然而六年时间过去,到底改变了多少?“又见挟尸要价”,这类状况值得反思。

35、有一种热新闻需要冷思考

日前,中国政法大学聘任邓亚萍为该校兼职教授一事引发社会关注。特别是在微博等自媒体上,一些法大校友和网友对邓亚萍任职法大提出质疑。更有网络大V抛出了戏谑性话语:你的法律是体育老师教的!

而稍加搜索,我们就不难发现,事实上,而今的邓亚萍的学识和学历并不差。她拥有国内外多所高校的学位,并且其工作简历也十分亮眼。可是,在现实中,提及邓亚萍,很多人还是会下意识地想到乒乓球,想到她的前国家队运动员身份。这里面存在一种刻板印象。故而,看过这则聘用新闻,有人会先入为主地做出悬空式判断。

这种判断大致存在如此逻辑:在高校任兼职教授的高层次人才一般具有教授、研究员等正高级别的专业技术职务,并且在该学术领域内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一定的知名度和较为广泛的影响。因为中国政法大学是我国知名的政法类学校,所以,邓亚萍的求学和任职经历并不能反映上述要求。

可最新的消息显示,中国政法大学聘请邓亚萍女士为兼职教授,是由该校体育教学部向学校提出申请,由该校人事处根据《中国政法大学兼职教授聘任规定》的条件和程序通过该申请,聘请邓亚萍女士为体育教学部兼职教授,其主要工作是支持学校高水平乒乓球运动队的建设发展。

也就是说,“一个打乒乓球的教法律不靠谱”是一种误判。因为,邓亚萍不是来教法律的,而是来教体育的,并且还是教她闻名于世的手艺——乒乓球。这里反映的是:因为对事情没有进行全面的了解,所以很多人的焦虑感并不存在事实性地基。

在这起事件中,有学生说,大学是学术的殿堂,建设一流名校就需要引进对口的优秀人才。毫无疑问,学校当然不能罔顾学科建设发展规律,通过拓宽交际资源的办法盲目引入名人来校任职。若如此,那一方面会浪费教学资源,另一方面会败坏学校的学术风气,不利于学科建设和学校发展。然而,这样的推断虽然正确,但并不适合本则新闻。从这个剖面看,我们有必要反思这类新闻热的原因。

一如此前“大学生掏鸟窝被判十年”的热闻一样,人们脱离了就事论事的原则,所以容易产生误判。在这种现象里,很多人只是凭着一种刻板的成见,就去做倾向性判断,既失去了理性,也失去了对他人应有的尊重。此类热新闻当然与网络小编们的标题党思维有关,但说到底还是反映了一些人缺乏审慎和节制的思维弱点。从这个角度来看,这类热新闻无疑值得很多人进行冷思考。

36、行节俭人人有责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行中国人在欧洲一家餐厅用餐后,由于桌上剩了1/3的饭菜被罚款50马克。工作人员解释道,虽然吃饭的钱是你们的,但资源是社会的,谁都没有理由浪费。

在全社会掀起反对浪费的热潮中,这则故事发人深省。常听到有人振振有词:花钱消费是个人自由,浪不浪费他人无权干涉。殊不知,浪费行为的“溢出效应”侵蚀了社会资源,浪费就不仅是个人领域的事情,更关乎公共利益;厉行节约也不仅是一种个人私德,更是一种社会公德,从这个角度看,厉行节俭、人人有责。

今天,中国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生活富了、腰包鼓了,不少人认为浪费一点也无妨。的确,随着人们的消费习惯从“生存型”转向“发展型”,适当提高消费水平可以理解,但这决不能成为丢掉勤俭这个传家宝的理由。且不论农村仍有一亿多扶贫对象,也不说人均GDP在世界排名仍然靠后,任何时候富裕都不是浪费的通行证,我们又怎能未富先奢?

也有一种浪费行为,源于扭曲的消费观。或是“面子消费”,认为大操大办、宁剩毋缺、宁多毋少面子上才挂得住;或是“炫耀消费”,不选对的、专炒贵的,以此炫耀财富、夸饰身份、显示地位。任由扭曲的消费观滋生蔓延,就会产生“绑架”现象,讲面子、好排场、相互攀比,大家这样、我也这样,必然助长奢靡之风。然而,个人虚荣满足了,社会资源却浪费了,这笔账怎么算?

经济学家说过,奢侈是公众的大敌,节俭是社会的恩人。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如果人人躬行节俭,集腋成裘、聚沙成塔,那将是多么巨大的财富?相反,浪费起来,又将是多么巨大的损失?从这个意义而言,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是每一位公民应有的社会责任和道德素养,也是一个民族基本的现代文明素养。

春节将至,让我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把节俭新风写在生活点滴间。

37、情满珠水义薄云天

3月1日下午,有游客在珠江边拍照,不慎落水。路过的武警部队警官郑益龙闻讯,飞奔着纵身跳入江中,托住急流中挣扎的落水者。在随后经过此地并跳入江中救人的路志辉及岸边市民的帮助下,落水者得救了,但郑益龙却不幸遇难。

云山顿首,颂不尽义薄云天的慷慨;珠水呜咽,道不完大爱无疆的悲壮。英雄,以他如日中天的生命,化作催人泪下的音符,谱写了一曲对生命大爱的交响曲。

14秒,见证了郑益龙从一位平凡警官到救人英雄的伟岸一刻。用14秒冲刺,纵身跃入江中的那一刻,你在想什么?我们只知道英雄郑益龙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一句话:“你不要怕,我会救你的!”

这一句,诠释英雄见义勇为的大爱情怀。这一跃,彰显英雄珍爱生命,对生命无限崇敬的境界。

3天里,你走来,他走来。广州市民纷纷自发走到江边,向着滔滔江水摆放鲜花,祭奠英雄,寄托感动,寄托敬仰。“英雄,你还是走了!你的形象、你的情怀将永远留在广州人民心中。英雄,广州向你致敬!”郑益龙,你以生命的壮举,赢得的不仅仅是一座城市的敬重,收到的不仅仅是广州无数市民的敬仰。

谁说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谁说人情淡漠,好人稀缺?当社会处于危急,时代呼唤英雄,军人、市民、保安、司机……总会有人挺身而出,没有豪言壮语,他们就像一滴水、一缕阳光,以善小而为的义举,慰藉他人,温暖你我;甚至于,“见义勇发,不计祸福”,置个人生死于度外,以舍生取义的高标,拯他人于水火,解他们于倒悬。

2012年,广州市见义勇为基金会共慰问见义勇为人员1469人次。从牛作涛到郑益龙,从“托举哥”到“夺刀侠”,层出不穷的救人英雄、广州好人,以一桩桩感人至深的义举,一个个感天动地的壮举,谱写出一曲曲大爱广州的如歌行板。拒绝冷漠,融化冰霜,大隐于芸芸众生中的平民英雄,在他人危难时刻表现出来的勇气与大爱,正成为这个时代的道德标杆,在社会中散播着、传递着感人的正能量,照亮、温润着每一位前行的人。行动者越来越多,得益于制度救济的供应。为弘扬社会正气,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各地修改完善了相关法规和措施,例如广州大幅提高奖励慰问金,解决就医、就业、子女教育、住房、入户等多方面的问题;前几日,《深圳经济特区助人行为保护条例(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对救助人适用无过错推定原则,只要救助人尽到通常注意义务的,不对救助不成功的后果承担责任。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及时融化了冷漠的坚冰。

需要“见义”的环境,更要“勇为”的个体。你怎样,广州便怎样;你怎样,世界便怎样。只有每个人的切实行动,才能肩负起良善期待。此次事件中,除了郑益龙,我们还要记住那位当时默默离开的路人路志辉以及“围观”的市民。是他紧随郑益龙,跳下水里救人,并将救生圈推给了落水者,是“围观”群众合力将落水者拉上来。正所谓:感动者,感而动之,行动才是对郑益龙的最高敬意。

守望相助,见义勇为。50年前,雷锋精神感动了中华大地。今天郑益龙的事迹告诉我们,雷锋精神,永不过时、永不衰老,雷锋精神,是幸福生活、美丽中国不可或缺的元素。无论社会进入什么时代,社会成员之间的关心与关爱,永远是人类社会的主旋律。让我们在为郑益龙感动的同时,更在倡导、践行守望相助、互相关爱中携手前行。

英雄走好!我们永远怀念你!

38、让善文化火起来

2012年,“最美”中国人频出,中国领导人频提“正能量”。“最美”的灵魂,是“善”。善,就有正能量。自古至今,善文化产生了极大影响力。2013年,要让善文化更加火起来。

让善文化火起来,可以借鉴各种宗教。以佛教为例,主张随缘济众,行善积德。明代《了凡四训》提出,行善包括:一,与人为善;二,爱敬存心;三,成人之美;四,劝人为善;五,救人危急;六,兴建大利;七,舍财作福;八,护持正法;九,敬重尊长;十,爱惜物命。无论是“十诫”、“五戒”,还是“善德”、“善行”,都是提倡善的,可以为我所用。

中国向来为礼仪之邦,追求和实践真善美。真善美是一体的,核心是善。传统文化主张为善,反对伪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人者,天地之心。人不善,则天地之心病。心病则耳目贸乱,血脉荣卫交错,而百病作。”

这些提倡善的思想,均涉及到对待天地和人的关系,也涉及到对自己的关系。提倡善文化,就要善待天地、善待群体、善待自己。

“上善若水任方圆”,要善待天地万物。一草一木,一山一石,花鸟鱼虫,飞禽走兽,都是人类的朋友。《了凡四训》:“凡人之所以为人者,惟此恻隐之心而已;求仁者求此,积德者积此。……前辈有四不食之戒,谓闻杀不食、见杀不食、自养者不食、专为我杀者不食。”“渐渐增进,慈心愈长。不特杀生当戒,蠢动含灵,皆为物命。……古诗云: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何其仁也?”要用万物一体之仁的心态对待它们,谨记白居易诗句:“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待母归”。有了这种心态,虐猫、虐狗等丑恶现象就不复存在了。善待天地万物,人类得到的回报就是:天变蓝,地变洁,环境不再污染,空气不再污浊,饮水不再肮脏,食物不再有毒,人类自然更为健康。所以善待天地万物是大善。

要善待人群。“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季羡林先生晚年提倡“人生四要”,也是处理这种群我关系的:爱国、孝亲、尊师、重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友包括国内外,应该一视同仁,有一种“天下一家”“世界大同”的概念。

要善待自己。不仅仅是善待生活、善待生命,还要有善心、善信。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所以善待自己的最高境界是克服自我。在权钱色面前,怎么把握自己?理学因为提倡“存天理,灭人欲”,而被指斥为用“理”杀人。人是不能灭欲的,灭欲就等于不让人有物质追求,使人无法生活。禁欲说和灭欲说在现实社会中是行不通的。寡欲说和节欲说是可以提倡的。善待自己的最高境界,是达到宋代邵雍在《安乐吟》中的那种境界:无贫无贱,无富无贵。无将无迎,无拘无忌。……不佞禅伯,不谀方士。不出户庭,直际天地……

人人善待天地、群体、自己,我们就离美丽中国不远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