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防设备行业概况研究-行业概况

中国人防设备行业概况研究-行业概况

(一)行业概况

1、基本概念

人民防空,简称为人防,是指为平时防灾救灾和战时防空所实施的措施和行动,也称为民防。人防是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是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全民的社会公益事业。

人防工程是指单独建造的地下防护建筑(一般称为“单建”)或结合地面和地下其他建筑修建(一般称为“结建”)的防护建筑。人防工程战时可用于防空,为指挥和人员与物资的掩蔽提供场所,平时可在灾害(如地震)发生时为地下建筑中的人民群众提供安全庇护。

人防工程建设是提高国家整体防卫能力,提高城市抗御自然灾害和防空抗御能力的生命线工程,主要分为人防指挥工程、公用人员掩蔽疏散工程、医疗救护物资储备等专用工程以及民用建筑地下室四大类,其中:

人防专用设备是指专用于人防工程,为平时起到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战时起到防护作用要求而生产和安装的设备。人防专用设备一般分为防护设备、防化设备和警报设备。

2、人防行业发展概况

(1)世界发达国家对人防行业高度重视,已完成现代人防体系的建立人防最早出现在“二战”期间,是居民为了自救而形成的,其防护性能只限于对付空袭的间接毁伤。“二战”之后,为适应现代战争的特点,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加强了人防部门,并以法律形式明确了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城市居民在实施人防措施中应相应承担的责任。各国均增加了人防投资,重视人防专用设备、器材的生产安装,积极参加国际人防组织的活动;对普通民用设施进行改造,通过加设人防设施将其变为人防资源。各国还将人防工程建设同城市建设融为一体,实现了人防建设与城市建设有机融合。通过以上措施和手段,世界发达国家建立和发展了现代人防体系,有效地提升了国民人均人防工程面积,增强了应对突发情况的国民防护能力。

(2)中国人防建设起步较晚,但已提升到国家安全战略高度

自1950 年以来,中国人防工程建设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从应急建设到长期准备,从单一防空到防空防灾一体化,从保障民安到服务民生,整体

上有了巨大的发展。中国人民防空初创时期主要是修建防空掩体,如防空壕、防空洞和防空地下室;到目前已经将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作为人防工程事业的重要拓展推进。

但是由于中国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工作起步晚,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不小的差距。自1996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以下简称《人民防空法》)正式实施以来,人防工作的法制化建设不断完善。特别是《关于深入推进人民防空改革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出台后,国家和地方政府对人防工作前所未有的重视,不断出台刺激人防行业发展的法规、政策,将发展人防行业提升到了国家安全战略高度。

得益于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政策引导,“十二五”期间,中国人防行业取得了快速发展。在政策制定方面,国家和各级人民政府陆续出台了大量人防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有力地推动了人防产业的法制化建设,为营造良好的行业发展环境提供了保障;在社会效益方面,地下空间统一规划利用使得人防工程在平时也能充分发挥作用,有效缓解城市土地紧张、防灾减灾救灾等问题;在经济效益方面,通过建设指挥信息系统、完善人防工程和城市基础设施防护功能,延伸了相关产业链条。

2016 年5 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第七次全国人民防空会议,指出人民防空是国之大事,是国家战略,是长期战略,明确要求人防建设纳入“十三五”规划,与其他工作同步抓好。遵照本次会议精神,全国31 个省、自治

区、直辖市均已编制实施人防建设发展“十三五”规划,将人防建设纳入各地“十三五”整体部署。“十三五”期间,伴随着中国各级政府对人防行业发展的持续重视,中国人防行业仍将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与发达国家的人防发展水平差距将逐步缩小。

3、发展人防行业意义重大

(1)人防建设是现代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城市的合理发展城市是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科学文化中心,无论平时和战时规划与建设、稳定与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这种特殊地位和作用,决定了人防建设必须以城市为重点,而人防建设与城市建设的紧密结合,又将极大地促进城市的合理协调发展。

在城市开展人防建设有利于做到地上地下统一规划,充分开发和利用地下空间,符合地下化、多功能化的未来城市发展趋势;有利于城市在人口分布、发展结构、经济布局、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调整,解决交通能源和环境污染等方面的问题,形成城市的整体发展活力;有利于克服城市建设功能不全的缺陷,增强城市战时或遭到自然灾害以及发生突发事件时的整体防护能力;有利于避免国家对城市和人防建设的双重投资,能形成一笔投资、多种效益。人防建设对于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缓解城市中心密度、促进人车立体分流、扩大基础设置容量、减少环境污染、改善城市生态、完善城市功能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

(2)防空防灾一体化建设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密切相关

和平时期,建立平战结合的人防体系,参与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急救援工作,从灾害管理到应急救援,从平时地域自然灾害、人为事故灾害、重大疫情到战时防范和减轻空袭危害,走防空防灾一体化建设的平战结合发展道路,是世界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

近十年来,中国每年因突发公共事件导致的非正常伤亡人数较多,各种灾害已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已成为一项关乎国家稳定和经济发展的战略任务,迫切需要建立职权明确、军民融合的国家灾害应急机制。

(3)人民防空为重要经济目标提供安全保障,具有战略意义

重要经济目标是对国计民生影响较大的目标,这些目标维系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主要包括重要的工矿企业、科研基地、交通枢纽、通信枢纽、桥梁、水库、油库、仓库、电站等。重要经济目标是国家的经济命脉,为人民群众的生活提供基础保障,具有数量多、单位面积大的特点,如何对这些重要经济目标进行有效防护,以能够在战时能够保存国民经济动员潜力,减少次生灾害,在平时能够提高抵御自然灾害、重大事故的能力,保障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防工作的重要课题。2016 年5 月,第七次全国人民防空会议提出,要增强重要经济目标防护功能,建立分级分类防护机制,对已建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实施防护改造,对新建目标同步落实防护措施,推动部分重要经济目标逐步转入地下。

4、人防建设涉及产业领域广泛,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人防建设涉及的产业领域十分广泛,构成了一个庞大的人防产业生态圈。主要包括:人防工程、人防设备、人防培训、人防信息系统、重要经济目标防护等产业领域。其中:

在上述五大类人防产业领域中,人防设备作为联系人防工程、人防培训、人防信息系统、重要经济目标防护的唯一纽带,重要性尤为突出。

人防设备是人防工程、重要经济目标防护中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人防培训中的重要训练器材,也是人防信息系统中的信息采集单元。人防设备行业在人防产业链中处于核心位置,这一特性决定了人防设备企业能够依靠其特有的产业定位优势,在合适的条件下向其他产业领域进行有效延伸。

5、人防行业将进入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历史机遇期,建设强大的现代人民防空体系

军民融合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深入贯彻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更好地把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将是中国未来长期坚持的国家战略。人民防空具有国防性、公益性和社会性,在组织领导体制、资源调配使用和

建设应用管理等方面,都有着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鲜明特征,是军民融合最宽广的领域和最有效的平台。2016 年5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次全国人民防空会议上强调:要转变人防建设发展方式,树立和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化改革,推进军民融合,努力实现更好质量、更高效益、更可持续的发展;本次会议还指出,要从国家发展和安全高度深刻认识人民防空工作的重要性,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坚持人防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不断提高战备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将为建设强大的现代人民防空体系指明了方向,人防行业将进入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历史机遇期。

人民防空的三大使命任务“战时防空、平时服务、应急支援”,具有融合相通、互为支撑的关系。战时防空是人防的核心使命,平时服务是军民融合的具体体现。因此,平战结合的防空地下室、重要经济目标防护、人防指挥所、地面应急指挥中心、“一网四系统”(即人防信息基础网络、人防预警报知系统、人防指挥控制系统、人防防护救援系统、人防综合保障系统)体系、北斗导航卫星系统在人防中应用、“智慧人防”建设等方面将会是人防建设中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主要体现。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