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乡土地理

安徽乡土地理
安徽乡土地理

安徽乡土地理

刘瑜

一、基本概况:

安徽位于华东腹地,是我国东部襟江近海的内陆省份,跨长江、淮河中下游,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邻江西,北靠山东。安徽清初(康熙6年:公元1667年)建省时,取当时安庆、徽州两府首字得名。境内有皖山、皖水,即现今的天柱山和皖河,春秋时称为皖国,故安徽简称皖。

安徽位于东经114°54′一119°37′与北纬29°41′—34°38′之间,全省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东界距海洋最近处不到200公里,西界距海最远处约600余公里,总面积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居华东第 3位,全国第22位。全省共有17个地级市,44个市辖区,5个县级市,56个县。省会为合肥市。

二、人口:

安徽省是全国人口较多,人口较密的省份之一。2009年末,全省户籍人口6700多万人,常住人口6120多万人,流动人口较多,常年在外打工的人口有近800万人,城镇化率约40%。受自然环境、社会历史和经济条件的影响,全省人口分布、密度差异较为显着。淮北平原、沿江平原、江淮丘陵人口分布较为密集,皖南山区、大别山区人口较少。沿江河、矿区、交通线人口密集,反之人口较少。安徽省劳动力资源丰富,但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人口平均受教育的文化水平较低,城市化水平较低。安徽基本属于汉族聚集区,少数民族不到全省人口的1%,主要有回族、壮族、满族、畲族、蒙古族、苗族、彝族等,主要分布在阜阳市、亳州市、滁州市和六安市。

三、河流、气候:

安徽省地跨淮河、长江、钱塘江三大流域,河湖众多。全省共有河流2000多条,湖泊110多个,着名的有长江、淮河、新安江(钱塘江正源)和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长江在南、淮河在北横贯省境,分别流经我省长达416公里和43O公里。沿江、沿淮湖泊众多,为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由于受太阳辐射、季风环流、地理位置和地形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形成了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气候类型(在中国气候区划中,安徽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淮河以南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具有雨热同期,四季分明,春暖多变,夏雨集中,秋高气爽,冬季寒冷的气候特点。典型的天气和气候现象有梅雨、伏旱、寒潮等。安徽各地年平均气温在14℃-17℃。淮北平原、大别山区在15℃以下,沿江和皖南南部在16℃以上,南北相差2°C左右。一月平均气温在-1℃至4℃,七月平均气温在28℃至29℃,全省年平均无霜期200-250天,除少数年份外,严寒期和酷热期较为短促。日平均气温低于0℃的天数仅20?至50?天,有利于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喜温作物的安全越冬。年平均降水量800-1800毫米,有南多北少,山区多、平原丘陵少的特点。夏季雨水丰沛,沿江和江南雨季偏早,春夏雨量相当;江淮之间夏雨占年降水量的40%至50%,淮北大部份地区占50%以上。淮北正常年份降水偏少,以种植耐旱作物为主。因山区日照少,云雾多,湿度大,宜种植茶、林等作物。

由于安徽省属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气候类型,冷暖气团活动频繁,天气多变,降水年际变化大,常造成旱涝、暴雨、台风、寒潮、冰雹、霜冻、连阴雨、干热风等自然灾害。旱涝为安徽省自然灾害中范围最广、危害最大的灾害性天气,沿淮和淮北南部是全省旱涝最严重的地区。本省山区由于降水的突发性和集中性,以及大面积砍伐森林,导致山洪暴发,水土流失严重,易引起水灾,有时还会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台风影响程度南部重于北部、东部重于西部、山区重于平原。冰雹分布淮北多于淮南,常伴有狂风暴雨甚至龙卷风,危害极大。宿州市是安徽多冰雹区。干热风多发于淮北和沿淮一带,大多在5、6月,对小麦丰歉影响很大。连阴雨多出现在春秋两季,容易造成低温冻害和渍涝,无论春季或秋季出

现,都是由南向北递减。皖南出现最多,江淮之间次之,淮北地区最少。

四、地形地势:

安徽省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全省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形地貌南北迥异,复杂多样。自北向南,地形上是平原与山地丘陵相间发布。全省划分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西大别山、沿江平原和皖南山区五大自然区域。淮河以北,地势坦荡辽阔,为华北平原的一部分;江淮之间西耸崇山,东绵丘陵,山地岗丘逶迤曲折;长江两岸地势低平,河湖交错,平畴沃野,属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皖南山区层峦叠峰,峰奇岭峻,以山地丘陵为主。境内主要山峰有黄山、九华山、齐云山、天柱山、白马尖、琅琊山等,最高峰黄山莲花峰海拔1864米。

34

32

30

116 118

五、自然资源

(1)土地资源:安徽省土地资源类型复杂多样,全省耕地面积约408万公顷。复杂的地形和多样的气候为农、林、牧、渔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其特点为:①土地的适宜性较大。②区域差异性较大,利用不平衡,平原地区集中了70%的耕地,丘陵地区集中了21%的耕地,其余9%散布于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③后备土地资源不足。④山地丘陵区水土流失严重。⑤淮北平原低产田面积较大,山地丘陵区贫瘠的红壤分布较广。

(2)水资源:安徽省地处淮河中游、长江下游、钱塘江流域上游,全省水资源总量约680亿立方米。大气降水是水资源的主要补给水源,全省重要的水利工程为淠史杭灌溉工程,驷马山引江灌溉工程。安徽省水资源分布不均:南多北少,山区多,平原、丘陵少,夏多冬少。全省水能约为398万千瓦,居全国第20位。

(3)生物资源:安徽省地处我国南北交界的过渡地带,地貌类型多样,因此生物种类十分丰富,共有生物资源10917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的木本植物有 30种,珍稀野生动物54种,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分别有18种和368种。珍稀植物有五针松、醉翁楡、琅琊楡、安徽石斛等,动物以扬子鳄、白鳍豚最为珍贵。安徽省省树为黄山松,省花为皖杜鹃,省鸟为灰喜鹊。皖南歙县为枇杷之乡、宁国为山核桃之乡、广德为竹子之乡、祁门为红茶之乡,大别山金寨为板栗之乡,淮北阜南为杞柳之乡。

(4)矿产资源。安徽省是矿产资源大省,矿产种类较全,储量丰富,分布集中,地理位置优越。全省已发现有用矿种130余种,保有储量居全国前10位的矿产有38种,已探明储量的有67种。其中煤、铁、铜、硫、明矾石为五大优势矿产。安徽南部形成以铁、铜等金属矿床为优势矿种,北部以能源为优势矿种,非金属矿散布全省各地的分布特征。淮南、淮北的煤矿、马鞍山的铁矿、铜陵的铜矿全国有名。但也有部分重要矿产品位低,多是伴生矿。(5)旅游资源:安徽山河壮丽,古迹甚多,是中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现有5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琅琊山、齐云山。南方以山水着名,北方以文物古迹见长。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堪称四绝,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名录》,同时还被列为世界地质公园,令世人瞩目;九华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景色清幽,香火鼎盛,以佛教殿堂与皖南民居相结合而独树一帜;巢湖为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江、湖、山、泉并存,以水见长,“湖光、温泉、山色”是巢湖风景三绝;着名的道教圣地齐云山(四大道教名山之一),摩崖石刻、道教遗存和别具一格的丹霞地貌令人瞩目;曾被汉武帝封为“南岳”的天柱山,雄奇灵秀兼备;琅琊山以宋代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而名扬天下,它以茂林、幽洞、碧湖、流泉为特色。除国家级景区外,还有19处省级风景名胜区。安徽文化遗存丰富而别具特色,亳州、寿县、安庆、绩溪、歙县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其中歙县是历史上的徽州府所在地,新安画派、新安医学、歙派篆刻、徽派版画、徽派园林建筑、徽菜和徽剧的发祥地就在于此。集中在歙县、黟县境内的明清民居、祠堂和石舫,数以千计,历经沧桑而古貌犹存,其数量之多,构思之奇巧,石、木、砖雕之精美,举国罕见,是民间建筑的杰作,成为安徽民俗旅游的必游之地。安徽还有牯牛降、扬子鳄、鹞落坪3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3个国家森林公园、7个国家地质公园(如黄山、八公山等)、9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凤阳中都城和明皇陵遗址、“和县猿人”遗址、歙县许国石坊、亳州花戏楼等)。

六:农业生产:

安徽是中国主要粮食产区之一,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为主,玉米、豆类、高粱次之。经济作物有棉花、油菜籽、烤烟、茶叶、红麻、黄麻,其中茶叶产量常居全国第三位。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安徽省农业生产的地区差别较大:

(1)淮北平原农业区,是我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农业区。该区地处暖温带的南缘,光热水等条件较好,适于农业的综合发展。作物布局以旱作为主,耕作制度多为两年三熟,也有较大部分一年二熟和三年五熟,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甘薯、棉花、大豆、烤烟、高梁、芝麻、花生等。本区是我省重要的粮、棉、油、烟、麻、果产区,但目前中低产面积还很大,低产土壤约占耕地面积的60%,其中又以砂姜黑土面积最大,还有部分盐碱地。该区发展多种经营的条件较好,是我省重点水果区(砀山酥梨、萧县葡萄、太和樱桃、怀远石榴等)。区内饲草、饲料资源较好,可以用来发展畜牧业。沿淮河湖水面可以发展水产业。该区农业丰欠的主要气象灾害是春旱以及夏秋季节的旱涝,其发生机率大、危害重。其次夏收时的“烂场雨”,干热风和晚霜冻害也常有发生,造成产量低而不稳。

(2)江淮丘陵农业区,水热等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利于发展农林牧生产。江淮分水岭以北农作物以小麦、大豆、甘薯、烟草等为主,水稻占总耕地面积的20-40%,耕作制度以一年两熟和两年三熟为主。江淮分水岭以南农作物以水稻、油菜为主,水稻占耕地面积的

70-80%,双季稻和较耐寒的亚热带经济林木,如油桐、茶树、毛竹等可以种植,耕作制度以一年两熟为主,也有部分一年三熟。主要气象灾害是夏季的丘岗、河湖平原的旱涝,以及春季低温阴雨和秋季低温冷害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

(3)皖西大别山地林茶区,位于大别山东段,是大别山地的主体部分,是我省耕地最少,林茶生产具有重要地位的一个农业区。该区地处北亚热带,水热条件也较优越,但地貌类型复杂,垂直分异明显,耕作业的发展受到限制。气候条件适合松、杉、竹及茶树等亚热带经

济林木及蚕桑等发展,农业生产以林茶为主,是我省仅次于皖南山区的第二个林茶基地。经济林中以油茶、栓皮栎、漆树、板栗、油桐、乌桕在省内占重要地位。茶叶中以“六安瓜片”、“舒绿”、“齐山云雾”、“霍山黄芽”等驰名海内外,蚕桑生产也是省内重要的土特产区之一。本区有六大水库养鱼,水产养殖业也发达。该区多暴雨,常引起山洪爆发,诱发地质灾害,带来巨大损失以及伏旱和夹秋旱造成大秋作物减产。春季低温阴雨和秋季低温(秋分寒)常造成早稻烂秧,晚稻不实造成减产。冬季强寒潮侵袭,茶树、油茶造成严重冻害。(4)沿江平原农业区:本区地跨长江两岸,是全省五个农业区中人口密度最大,人均耕地较少的一个农业区。该区水热条件优越,加之以平原为主的地貌,适宜发展耕作业。农业生产以种植业为主,农作物结构以粮油(菜)棉为主,是稻油(菜)棉的生态适宜区,适合以双季稻为主的多熟高产,是全省重要的粮棉油产区。境内各县还有一定面积的闲置土地,如荒丘、荒岗以及荒滩等可供发展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种植牧草等。沿江平原河湖众多,水源充足,是我省着名的“鱼米之乡”。本区由于降雨变率较大,春夏水涝、夏秋干旱都较突出。

(5)皖南山地林茶粮区:本区位于沿江平原以南,气候温暖湿润,属于亚热带湿润地区,农业生产以林茶为主,是全省最重要的林茶基地和全国着名的茶区。休宁的“徽木”早在宋代就享有盛名,并拥有楠木、樟木以及华东黄杉等珍贵树种,其它经济林以及山区土特产在全省也占重要地位。皖南茶叶生产的经营历史悠久,目前已成为全国最主要的外销茶区。“祁红”、“屯绿”、“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等都颇负盛名,享誉国内外。粮食生产具有一定基础,以水稻种植为主,农作物可以一年两熟或三熟,全区多数县自给有余或基本自给,但由于气候条件季节变化大,水资源分布不均,春秋多连阴雨,夏半年多暴雨,常易发生水土流失、洪涝和低温冻害,7、8月常有伏旱天气,对农业生产危害较大。

七、工业、交通:

安徽已逐步形成以煤炭、电力、冶金、机械制造、汽车、石油化工、纺织、食品等为主体,门类较为齐全的现代工业生产体系。安徽襟江带淮,吴头楚尾,承东启西,是长江三角洲地区无缝对接的纵深腹地。安徽交通便捷,公路密度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倍,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 1300公里;铜陵长江大桥、芜湖长江大桥、安庆长江大桥连接南北,公路和内河运输能力分别居中部地区第 2位和第3位;京沪、京九、亚欧大陆桥等铁路纵贯境内,全省铁路通车里程已达2326公里,居华东首位;空中交通拥有合肥、黄山、芜湖、安庆、蚌埠、阜阳等6大机场。安徽邮电通讯发达,是全国第三个实现所有市县通讯数字化的省份。

八、地理界线:

秦岭-淮河线是划分我国南北方的地理界线,从安徽北部通过。在其南北气温、降水有较大不同,“橘生于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就是这个道理。秦岭-淮河线还是我国冬季0°C等温线、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我国水稻和小麦种植(水田区与旱作区)分界线、800毫米等降水线、温带落叶阔叶林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分界线、我国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分界线等等。正因为如此,安徽的很多地理现象才具有南北过渡性的特点。

九、皖江开发:

国务院于2010年1月21日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作为首个获批复的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国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又一重大举措,对于探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新途径和新模式、深入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1)《规划》要点:《规划》明确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定位为合作发展的先行区、科学发展的试验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基地。在产业结构方面,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将明确把装备制造业、原材料产业、

轻纺产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作为重点发展的六大支柱产业,并以现有的产业园区为基础,推动园区的规范、集约、特色化发展,突破行政区划制约,在皖江沿岸适宜开发地区高水平地规划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的集中区,以适应产业大规模、集群式转移的趋势。根据《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将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继续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在空间布局上以沿长江一线为发展轴,以合肥和芜湖两市为“双核”,以滁州和宣城两市为“双翼”,构筑“一轴双核两翼”产业分布的新格局。《规划》还提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还将加快技术创新升级,强化技术创新要素支撑,构建企业主体、市场导向、政府推动、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促进产业承接与自主创新相融合。根据规划,皖江城市带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共59个县(市、区)。由于紧邻我国最具活力的长三角地区,主要城市都在长三角经济区的辐射半径内,因此,皖江城市带又被称为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桥头堡”。

(2)区域优势:①地理位置优越。皖江城市带的主要城市都在长三角经济区的辐射半径内,是长三角向中部地区转移产业的最近区域。②水陆交通便利。随着皖江城市带交通网络的完善,实现与长三角交通的网络化对接,让皖江城市带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更加突出,物流成本进一步降低,承接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更加凸现。③沿江铁矿、铜矿等矿产资源丰富。④皖江城市带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相对较低。又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一批大学和国家级科研院所密集于此,安徽全省70%的科教资源在这里集中,年高校毕业生达到15万人以上,能够为产业转移和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撑。⑤皖江城市带还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综合配套能力。目前,皖江城市带已经形成冶金、汽车及零部件、建材、家电、化工等产业集群,拥有马钢、奇瑞、安庆石化、海螺水泥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现代农业、物流服务业、金融业等产业综合配套能力不断进步。在与长三角经济圈的长期融合中,形成了产业发展的共生圈,皖江城市带加工产品的50%以上为长三角配套,汽车、家电等产业所需零部件70%左右来自长三角。与此同时,皖江城市带的产业承接平台也更趋完善,共拥有5个国家级开发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高新技术开发区、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马鞍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安庆经济技术开发区),65个省级开发区,每个县都有自己的特色工业园区,支持政策也日趋完善。合肥、芜湖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深入推进,承接国内外高技术项目的优势更加凸显。⑥皖江城市带在内需拉动方面也具有优势,是国家启动内需的重点区域。无论是国内生产总值还是社会消费额,安徽及周边地区在全国占很大比重,是拓展国内市场、启动内需的关键区域。

⑦皖江城市带还将对吸纳劳动者就业起到巨大的带动作用。皖江城市带开发空间大,承接产业的能力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广阔。加之区位居中,便于缩短劳动力来回迁徙的距离,是解决就业的重要载体。⑧皖江城市带还拥有较强的环境承载能力。

(3)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主要原因:①皖江城市带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1、泛长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理由如下:一是皖江城市带与长三角地区山水相连、人缘相亲、文化相近,经济联系非常紧密;二是经济互补性强,是长三角的优质农产品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交通物流基地、旅游休闲基地和高素质劳动力供应基地;三是安徽有着强烈的加入泛长三角的愿望;四是长三角向泛长三角腹地扩展,第一站就是向安徽拓展,皖江城市带是长三角向外拓展的重点之重点。2、东中西协调发展的重要纽带。皖江城市带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既是长三角产业发展共生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三角城镇体系的延伸和补充,也是沿长江经济带中发达地区进一步扩张延伸与带动发展的纽带。加快皖江城市带的发展,进一步做强汽车、冶金、化工、家电等优势产业,培育电子信息、生物、公共安全等高技术产业,发展物流、金融、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不仅可以增强长三角腹地的支撑作用,促进长三角加快发展,也能带动沿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在全国范围

内建立更加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体系,形成东中西优势互补、产业错位、合理分工、联动发展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3、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增长极。《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形成支撑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的城市群,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皖江城市带就是其中的重点城市群之一,是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区域。在中部地区几大城市群中,皖江城市带不仅紧临长三角,发展基础良好,而且具有水资源、岸线资源和环境容量等方面的组合优势。在这一轮经济调整中,皖江城市带依托相对优势,在政策、资金、重大项目布局等方面得到国家更多的支持,正集聚国内外发展要素,加速规模扩张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推进结构升级,提升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产业辐射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在推动安徽又好又快发展和中部加快崛起中发挥着引擎和强力带动作用。

②皖江城市带是国家启动内需的重点区域。1、皖江城市带及周边区域消费市场广阔。皖江城市带处于我国人口密集、消费需求较大的最靠近东部的中部地区,以合肥为中心,半径500公里覆盖上海、江苏、浙江、河南、江西、湖北、山东七省一市,这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消费潜力巨大。2、皖江城市带投资需求潜力巨大。3、皖江城市带吸纳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大。就业问题涉及民生问题,是国家必须解决的大问题。随着东部地区加快产业转型与升级,特别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对普通劳动者特别是外来劳动力的需求将大大减少,一大批产业工人将离开长三角,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就业场所。皖江城市带开发空间广,承接产业的能力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大,而且区位居中,便于缩短劳动力来回迁移的距离,是国家扩大内需、解决就业的重要载体。③皖江城市带有良好的创新发展传统和基础等优势。1、具有创新发展的传统和基础。安徽人素有敢想敢干、改革创新的决心和勇气,具有先行先试、创新发展的良好传统和实践经验。从30年前,安徽人以“大包干”揭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到今天,安徽人从未停下改革创新的步伐。安徽在农村税费改革和农村综合改革方面开全国之先河,在全国较早探索了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较早培育了一批上市公司,并对大量国有地方工业小企业实行了“九个一批”改革。近年来,皖江城市带在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中,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取得了明显成效,在省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形成了浓厚的改革创新氛围。2、肩负科学承接产业转移的使命。皖江城市带是安徽东向发展、融入长三角的桥头堡和第一站,基础设施建设、思想观念更新率先对接长三角,是中西部地区开放程度较高、吸纳外资较多的地区,理应成为科学承接产业转移的先行区。3、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实践科学承接产业转移,必须解决当前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存在的无序、低效、重复等突出问题,推进承接产业创新提升,强化区域发展分工与合作,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关系,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皖江城市带是我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是沿海发达地区转移产业的首选地,是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领头羊,对中西部地区科学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带头和示范效应。同时,皖江城市带在自主创新、产业集群、区域合作、体制改革、城乡一体化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具有承接、创新、发展的良好基础。

十、综合训练:

(一)选择题:

读“1955~2005安徽省日照时数多年平均月变化图”,回答1~2题。

1.下列有关一年中7月和8月的日照时数较高的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①正午太阳高度较大②地球公转速度较快③昼长夜短④降水较少,晴日多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读安徽省1955~2005年年平均日照时数分布图,其走向和分布主要受下列哪些因素影响:

①纬度位置②地形③昼夜长短④能见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安徽境内名山湖泊众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九华山为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B.黄山为五岳之一

C.洪泽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中面积最小的湖泊

D.巢湖位于安徽与江苏交界处

4.下列经过安徽省的南北向铁路干线有

①陇海线②京沪线③京广线④京九线⑤焦柳线⑥宁西线⑦淮南线

A.①②③

B.②③⑥

C.②④⑦

D.④⑤⑥

5.下列铁路交汇于芜湖的是①京九线②宁铜线③淮南线④皖赣线⑤徐阜线⑥合九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 ④⑤⑥

6.治理淮河流域洪涝灾害的根本措施是

A.在受灾地区大力植树造林,防治水土流失

B.在上、中游修建蓄洪水库

C.重灾区大规模移民,并不再布局大中企业

D.在中下游疏浚并增加泄洪通道

6.安徽省境内的淮河、巢湖污染严重,其原因有

①产业结构不合理,重污染企业多②污染企业偷排偷放现象严重③沿岸农业废水多④沿岸城市化速度加快,生活废水增多⑤管理不严,污水处理不到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⑤

7.安徽省的沿江城市中,土地利用率最高的是

A.阜阳

B.芜湖

C.蚌埠

D.安庆

8.土地利用率较低,但森林覆盖率较高的地区分布于

A.淮北平原

B.沿江平原

C.江淮丘陵

D.皖南山区

(二)综合题:

9.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河流甲为,乙为。淮北平原

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沿江平原的主要粮食

是。两地农作物的变化体现了陆地环境的

分异规律。

(2)A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有

。农业发展方向

应该是

(3)淮河水系的构成特点是什么?淮河多发洪涝灾害

的原因有哪些?

(4)安徽省区域发展的有利因素以及主要问题有哪些?

应该采取哪些对策?

10.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将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继续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在空间布局上以沿长江一线为发展轴,以合肥和芜湖两市为“双核”,以滁州和宣城两市为“双翼”,构筑“一轴双核两翼”产业分布的新格局。据此回答:

(1)安徽承接产业转移对安徽和长三角区域发展有什么影响?

(2)合肥和芜湖作为皖江开发的“双核”,其优势条件是什么?

(3)皖江城市带有什么区位和资源优势?在承接产业转移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中国旅游地理试题及答案

《中国旅游地理》试题 姓名:____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总计20分) 1. 我国纬度最高的地区是( B ) A.曾母暗沙 B漠河 C乌苏镇 D喀什乌恰 2. 世界建园最早的皇家御园是( D ) A.颐和园 B 避暑山庄 C中山公园 D北海 3. 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皇家园林是( B ) A颐和园 B避暑山庄 C北海 D豫园 4. 被联合国专家列为全球六大无污染的自然景区的是( C ) A九寨沟 B黄龙 C青山沟 D张家界 5. 西北地区最大的城市是( B ) A乌鲁木齐 B西安 C银川 D兰州 6.有“清凉山”、“华北屋脊”之称的是( B ) A恒山 B太行山 C燕山 D五台山 7.素有七朝古都之称的古都是(D ) A北京 B西安 C洛阳 D开封 8.开创于北魏孝文帝时期的石窟是( B ) A莫高窟 B龙门石窟 C麦积山石窟 D云岗石窟 9.佛教传入中国的第一座佛寺是( B ) A大相国寺 B白马寺 C大理寺 D五华寺 10. 我国最早的古塔是( A ) A四门塔 B 白塔 C六和塔 D崇圣寺三塔 11. 因特产优质葡萄酒,有“美酒海湾”之称的港口城市是( C )A辽宁大连 B江苏南通 C山东烟台 D广西北海 12. 有“万国建筑博物馆”之称的是( B ) A上海外滩 B青岛的八大关 C哈尔滨 D浦东开发区13. 古人称为“金陵第一名胜”的是( B ) A玄武湖 B莫愁湖 C太湖 D东湖 14. “中国的比萨斜塔”是( D )A小雁塔 B应县木塔 C 曼飞龙佛塔 D虎丘塔 15. 马可波罗盛赞的“全世界最美丽华贵的城市”是( B ) A大都 B杭州 C苏州 D南京 16.自古有“东南第一山”之称的是( A ) A雁荡山 B武夷山 C越秀山 D武陵源 17. 全世界海拔最高的大湖是( D) A天山天池 B卡拉库里湖 C达里诺尔湖 D纳木错 18. 古人称之为“神仙之宅、灵异之府”的是( B ) A蓬莱阁 B崂山 C泰山 D普陀山 19. 有“中国的夏威夷”之称的是( C ) A香炉湾 B大东海 C牙龙湾 D北部湾 20. 全世界最大的露天青铜坐佛是( C ) A乐山大佛 B灵山大佛 C天坛大佛 D卢舍那大佛 二.多项选择:(每个小题3分,共30分) 1.五岳中位于华夏文明中原访古旅游区的有( ABCD ) A泰山 B华山 C恒山 D嵩山 E衡山 F五台山2. 关外三陵是指( ABCDEF ) A昭陵 B福陵 C永陵 D北陵 E东陵 F兴京陵 3. 宁夏最有名的特产是( ABDEF ) A枸杞子 B甘草 C夜光杯 D滩羊皮 E发菜 F 贺兰砚4. 在陇海铁路线上的历史古都有( BCE ) A安阳 B洛阳 C开封 D郑州 E西安 F商丘 5. 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宫殿( ACE ) A大成殿 B大政殿 C太和殿 D崇政殿 E天贶殿 F金殿6. 长江沿岸有火炉之称的城市有( ACE ) A南京 B长沙 C重庆市 D上海 E武汉 F九江7. 扬州瘦西湖的主要景点有( ACDE ) A二十四桥 B浔阳楼 C小金山 D烟雨楼 E五亭桥 F金山8. 并称“江南三大名楼” 的是( ACE )

旅游地理学(保继刚著)复习资料

旅游地理学复习要点 一填空题 1. 旅游活动的主体是旅游者。 2.游憩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 3. 旅游活动的客体是旅游资源。 4.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包括生理的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自我尊重感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5.旅游地与客源地的空间互相作用的条件有互补性、替代性和可达性。 6.旅游需求预测模型中,根据历史资料推测将来形势的是趋势外推模型。 7.旅游规划是旅游业发展的纲领和蓝图。 8. 大尺度旅游空间一般采用环状旅游路线。 9. 汇率下跌,价格不变,旅游需求上升。 10. 主题公园是具有特定主题,由人工创造而成的舞台化的休闲娱乐空间,是一种休闲娱乐业。 11. 共性大,个性强是名山旅游资源的特点之一。 12. 娱乐购物属于旅游活动的提高层次。 13. 当游客量在所有时期都相同时,高峰指数等于0。 14. 旅游者以其自身的意识和生活方式介入旅游地社会中,引起旅游地居民的思想变化,产生各种影响,这种作用称为示范效应。 15. 城市游憩商业区的类型包括大型购物中心型、特色步行街型、旧城历史文化改选区型、新城文化旅游区型。 16.偶发性饱和与超载常是由于旅游地或其他附近发生了偶然性的事件,这些事件在较短时间内吸引来大量旅游者 17. 旅游区的特性有系统性、层次性、地域性和优化性。 18. 人们把进行旅游决策时收集到的各种信息摄入脑中,形成对环境的整体印象,这就是感知环境。 19. 旅游需求预测模型中,定性模型的代表是特尔菲法。 20. 中尺度旅游空间一般采用节点状旅游路线。 21. 游览观光属于旅游活动的基本层次。 22. 旅游需求的季节性强度指数越接近于零,旅游需求的时间分配越均匀。 (二)名词解释以及关系 1.闲暇和游憩 闲暇(leisure)是指人们扣除谋生活动时间、睡眠时间、个人和家庭事务活动时间之外剩余的时间。游憩(recreation)一般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游憩可以恢复人的体力和精力,它包含的范围极其广泛,从在家看电视到外出度假都属于游憩。 2.旅游需要和旅游需求关系 旅游需要:是指旅游者或潜在旅游者对某种旅游产品的渴求或欲望,它是旅游者的一种潜在需求,即旅游者自身感到缺少某种东西,又期望得到某种东西的一种心理状态。 旅游需求:旅游需求是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上,旅游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旅游产品的数量,即旅游者对某一旅游目的地所需求的数量。 3. 旅游资源和旅游地

安徽省旅游资源基本类型及其旅游区布局特点(评优的中国旅游地理学期末论文哈)

安徽省旅游资源基本类型及其旅游区布局特点 学校:上海海事大学学号:201110710205 班级:经济116 姓名:张国庆 安徽地处江淮咽喉,襟江近海,承东启西,沟通南北;安徽山河壮丽,气候温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长江和淮河自西向东横贯安徽全境,将全省划分为淮北(亦称皖北)、江淮(亦称皖中)和江南(亦称皖南)三大自然地理区域。淮河以北地势坦荡辽阔,为华北大平原的一部分。中部江淮之间,西耸崇山,东绵丘陵,山地岗丘逶迤曲折,丘波起伏,岗冲相间;长江两岸和巢湖周围地势低平,河湖交错,平畴沃野,属于著名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南部以山地、丘陵为主,皖南山区层峦叠峰,峰奇岭峻。 安徽是中国旅游资源独特丰富的省份之一,自然和人文景观星罗棋布,璨若星辰,充满着天然神韵和历史魅力。据统计,全省共有国家级、省级各类旅游点260多处。其中,有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黄山;世界文化遗产: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世界地质公园2处:黄山、天柱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0处: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琅琊山、齐云山、采石、巢湖、花山谜窟-渐江、太极洞和花亭湖;国家自然保护区6处;国家森林公园29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5个:歙县、寿县、亳州、安庆和绩溪;国家优秀旅游城市10个:黄山、合肥、亳州、马鞍山、安庆、芜湖、池州、铜陵、宣城和淮南;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6个等等。旖旎的自然风光和特色的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安徽成为名副其实的旅游胜地。 一、自然景观旅游资源 (一)地文景观 1.山岳形胜 安徽省可划归为皖赣名山旅游区,因而安徽省可以说是以名山著称,名山众多。安徽的名山,虽没有一座列入“五岳”之尊,却有世界级风景名胜区、被称为“天下第一名山”、有“黄山归来不看岳”之称的黄山,全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铁九华”---九华山,道教名山齐云山,汉武帝祭封的“南岳”南天一柱天柱山,欧阳修《醉翁亭记》中描绘的蔚然深秀的琅琊山,天下独有的“海门第一关”长江绝岛小孤山,“相看两不厌”的江南诗山敬亭山,以“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而扬名的古战场八公山,禅宗发祥地司空山,人间仙境天堂寨,国家级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牯牛降、鹞落坪等名山。以下重点介绍一下黄山和九华山。 (1)黄山 安徽旅游资源中最负盛名的当属黄山了。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境内(景区由市直辖),为三山五岳中三山之一,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美称。黄山古称黟山,因为山石黑而发亮,古称黟,因此得名。传说古代轩辕黄帝曾在这里修真炼丹,得道升天,于是唐玄宗亲自下令,改名为黄山。黄山跨黄山区、徽州区、歙县、黟县和休宁县两区三县,南北约40公里,东西约30公里,风景区方圆154平方公里,总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号称“五百里黄山”。 黄山最大的特点是旅游资源丰富,景观独特。黄山景区内无处不景、无处不奇,以奇松、怪石、温泉、云海“四绝”著称于世。徐霞客曾称赞:“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而后天下无山,观止矣。”黄山是著名的避暑胜地,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疗养避暑胜地。1985年黄山作为唯一的山岳风光入选全国十大风景名胜,1990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案

重庆大学教案 课程名称:中国旅游地理教师姓名: 授课班级: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案 课程名称:中国旅游地理适用班级:09 1-4 授课时间 3.18 班级09 1-4 授课顺序第 1 次课 课题第二章地文景观 目的要求 基本要求:理解地文景观的主要类型;掌握岩溶地貌、丹霞地貌、海岸地貌、其他地貌的成因。理解一些著名的山地资源和风景名山。 教学内容要点 第二章:地文景观 第一节:我国地貌旅游资源概况 一、类型复杂多样 (一)我国地形特点 (二)主要地形区 二、地形差异大 三、开发现状及前景 (一)开发历史悠久.历来是旅游资源之重点 (二)精品倍出.居世界重要地位 (三)开发前景广阔 第二节:我国地貌景观主要类型 一、花岗岩地貌 (一)成因与分布 (二)地貌景观的突出特点 二、岩溶地貌. (一)岩溶地貌成因及类型. 1、成因 2、主要类型:①峰林②溶洞 (二)岩溶地貌在我国的分布. 1、桂林山水 2、路南石林 3、主要溶洞. 三、熔岩地貌 (一)熔岩地貌成因及类型 1、成因 2、类型:火山锥、堰塞湖、火口湖、熔岩台地、熔岩隧 道、“地下森林” (二)在我国典型分布 1、东北地区 2、云南腾冲 3、台湾大屯 四、海岸地貌 (一)海岸地貌分类 1、山地海洋 2、平原海岸 3、生物海岸

(二)我国海岸地貌分布 五、流纹岩地貌 (一)成因与分布 (二)主要景点 六、丹霞地貌 (一)成因与特点 (二)在我国的分布 七、其他地貌简介 重 点难点 重点:地文景观的主要类型、岩溶地貌、丹霞地貌、海岸地貌以及其他地貌的成因。 难点:地貌的成因。 教 学思路与教法设计 先通过欣赏图片资料,提出什么是地文景观,引入新课;再对地文景观进行概述,通过提问和课堂讨论来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同时引用一些名胜景区来理解问题,最后归纳总结。 课后分析教学时间分配、节奏把握比较合理重点难点把握合理,教学方法恰当

中国旅游地理课后题目整理 (1)

第二章 选择题 1、在海边看日出,能观赏到红日在海平面上冉冉升起,色彩渐渐变化,金光万道,光彩夺目,这是属于()旅游资源。 A天气B天象C气象 2、旅游资源与其他资源相比,最主要的区别具有() A空间特征B美学特征C文化特征 3、中国最大、保存最好的哥特式建筑在() A北京西什库教堂B上海圣三一教堂C广州圣心大教堂D上海松江圣母大教堂4、下述旅游景点中有“火山地貌博物馆”之美誉的是() A五大连池B雁荡山C镜泊湖 5、地理纬度、海陆分布、地形起伏对()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 A天气B气象C大范围气候 6、下列哪个要素是自然中最富有活力和生气的要素?() A水光山色B气象与气候C生物景观 判断题 1、自然旅游资源中的地质、地貌、水文等要素都属于无机物,由他们构成的风景景观也有动静的变化,但这种动静的变化主要是在内外营力的作用下自然运动过程,是无生命的。() 2、自然环境的演化也会给城市的发展产生制约甚至是破坏性作用,导致城池遗址的形成。() 3、建筑物的体量可以用开间来反映,开间越多,题量越大,等级越高。() 4、构成气候气象的各种要素,如冷、热、干、湿、风、云、雨、雪、雾等,不仅具有直接造景、育景的功能,而且是人类旅游活动的基本条件。() 5、一些景区内,作为主景的并不是地质地貌的物质形象和塑造,但由于有了这些地质景观的合理搭配,却可以起到很好的烘托作用,从而强化了主景的美学特征,使山更秀,谁更美,园林更自然和谐。() 6、水体资源既可以观赏又可体验、参与,因此对于水体类旅游资源的开发颇具优势。旅游者也总对水给与青睐和厚爱,观水、戏水、漂流总是情趣无限,魅力不减,水总是能给人们刺激和愉悦的感受。() 第三章 选择题 1旅游地理区常以()为轴心。 A中心城市B骨干名胜C 交通要道D经济发达区 名词解释:旅游地理区划 第四章 选择题 1、我国三大瀑布之一的吊水楼瀑布位于() A松花江畔B镜泊湖边C长白山区D河西走廊 2、我国雾凇景观最壮观,最典型的城市是()。

中国旅游地理 一部分知识点

旅游地理学是随着现代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而兴起的地理分支学科 客体部分:旅游资源,旅游环境条件 旅游者是各旅游企业乃至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及源泉 旅游者是指为了物质和精神享受和需要,暂时离开常住地,在异国异地)至少停留24小时而作为旅行的人。旅游者的特征:异地性闲暇性享受性消费性地域性 旅游决策是指人们在外出旅游前,根据所收集的有关信息,结合自己的旅游偏好,选择和确定旅游目的地、旅游路线及旅游方式的过程。 旅游决策的基本原则是最大效益原则,即在资金和闲暇时间确定的条件下去追求最大的旅游效益 最大效益原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最小的旅游时间比,其二是最大的信息获取量或最高的满意度。旅游决策的步骤:确认旅游需求,收集旅游信息,对比评价同类旅游地,最终决策。 旅游资源评价内容:资源本身评价,开发条件评价和三大效益评价。 旅游资源评价方法: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优越的地理位置,辽阔的地理疆域。复杂多样、地域差异明显的地理环境。中国人文地理环境基本特征: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化(文字的出现,是人类文明开始的重要标志,我国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出现甲骨文),高度发达且个性鲜明的人类历史文明(我国的绘画最早出现在战国),众多的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 中国旅游资源的基本特点:种类的多样性和数量的丰富性。空间分布的广泛性和地域性。时间分布的季节性和共生性。文化内涵的深远性和独特性。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 古人类遗址旅游资源,古人类遗址是指人类发展到文字记载以前的人类历史遗址。其中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岩洞,是我国发现最早的猿人住所,也是当今世界上发现的古人类遗址中化石数量最多、材料最丰富、最齐全的一处。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 天葬、水葬、火葬、石葬、悬棺葬,现已充当旅游资源的主要有崖葬与悬棺葬,这两类主要出现在我国西南与东南山区比较常见。西南地区墓葬:悬棺葬 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灵渠也称兴安运河、京杭大运河、坎儿井。 我国四大宗教及其旅游资源:佛教大约于东晋时期传入中国,洛阳白马寺的建成及其标志。四大佛教名山_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普陀山。四大石窟_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岗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石窟。北京白云观为我国著名的道观,现为中国道教协会所在地。新疆喀什艾提尕尔淸真寺是我国最大、最著名的伊斯兰教建筑,石中国伊斯兰建筑的典范。 我国的主要城镇旅游资源:历史文化名城(我国著名的八大古都西安,北京,洛阳,开封,杭州,南京,安阳,郑州)特色小镇现代化都市。 我国主要的特色饮品,唐代陆羽-茶圣杭州西湖龙井、太湖碧螺春、黄山毛峰并称我国三大著名绿茶。 我国主要风味佳肴;四大菜系-鲁菜,川菜,粤菜,苏菜,鲁菜是北方菜的代表。八大菜系则是四大菜系上加上浙菜,闽菜,湘菜,徽菜。苏绣,湘绣,蜀绣,粤绣为中国"四大名绣"。 旅游交通的特点:在快捷、准确等方面比通用交通要求更高;追求"旅"的过程的娱乐性;具有较明显的不均衡性(表现为季节的不均衡性、方向的不均衡性和时期的不均衡性)。 北京市中心皇家建筑游览线,主要包括天坛,天安门广场,故宫,景山,北海,恭王府,鼓楼等景点。天坛是明清两代帝王的祭天祈谷之所。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广场。故宫原是清、明两代的皇宫,曾是

中国旅游地理常识

中国旅游地理常识 在中国地大物博,同时也有许多的旅游景点,那么在中国旅游都有哪些地理常识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旅游地理常识 1、四大佛教名山:五台山(山西)、峨眉山(四川)、九华山(安徽)、普陀山(浙江) 2、五岳:东岳泰山(山东)、西岳华山(陕西)、北岳恒山(山西)、南岳衡山(湖南)、中岳嵩山(河南)。它们各具特色,向以泰山之雄、华山之险、恒山之幽、嵩山之峻、衡山之秀而闻名于世。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就有“五岳归来不看山”的赞叹。 4、岩溶地貌在国际上通常称之为喀斯特地貌。它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由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受到含有二氧化碳的水的溶解和冲刷作用形成的。 5、广西桂林到阳朔漓江两岸是世界上规模做大,风景优美的岩溶景区,向有“甲天下”之誉。 7、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8、我国第二大河——黄河:注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 9、我国五大淡水湖:潘阳湖(江西)、洞庭湖(湖南)、巢湖(安徽)、太湖(江苏)、洪泽湖(江苏)。我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我国海拔最高的湖泊——纳木错湖。

10、我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都江堰(四川)、灵渠(广西)、京杭大运河(北京——杭州)、坎儿井(新疆)。 11、我国最著名的三大石窟:敦煌的莫高窟、洛阳的龙门石窟、大同的云岗石窟。 12、我国的三大古建筑群:北京故宫、承德避暑山庄、曲阜孔庙。 13、少数民族节日:那达慕大会(蒙古族)、泼水节(傣族)、三月街(白族)、火把节(白、彝、哈尼族等)、歌圩节(壮族)、请祖节(畲族)、芦笙节(苗族)、雪顿节(藏族)。 14、伊斯兰教的三大传统节日: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 15、我国的七大古都:西安、洛阳、开封、杭州、南京、北京、安阳。 16、我国四大名绣:苏州的苏绣、长沙的湘绣、成都的蜀绣、佛山的粤绣。 17、三大名锦:南京的云锦、成都的蜀锦、杭州和苏州的宋锦。 18、三大传统手工艺品:景德镇的瓷器、北京景泰蓝、福州脱胎漆器。 19、景德镇素有“瓷都”之称。江苏宜兴有“陶都”之称。 20、黄果树瀑布群:位于贵州,是我国最大的瀑布群;壶口瀑布:位于九曲黄河之中,它是我国水流量最大的瀑布;诺日朗瀑布:瀑面宽140余米,是我国瀑布最宽的瀑布。 21、历史上称为“天下第一泉”的四大名泉是:江苏镇江中冷

安徽乡土地理复习试题(含答案)

2012年初中地理结业考试安徽乡土地理复习试题(含答案) 1.安徽省从纬度上看,地处半球 , 纬度地区。从海陆位置看,属于省份,与长江三角洲相接,距海。 2.安徽省简称。全省划分为个省辖市(原并入合肥市)。通常称为皖北,淮河与长江之间为,为皖南。行政中心是。 3.全省人口总数居全国第8位。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数量迅速。20世纪70年代实行以来,人口增长速度逐步得到有效控制。由于人口基数,每年净增人口仍然,人口形势十分严峻。人口密度远全国平均水平。淮北平原、长江沿岸平原人口密度。人口分布地域差异明显,大别山区、皖南山区人口密度。全国劳务大省。少数民族,人口数量。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口城镇化;人口老龄化速度开始;人口受教育状况显著。 4.平原、山地、丘陵相间的地形。北部为;中部为和;南部为和。全省最高峰:(黄山主峰)。 5.地处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气候的主要特征为:四季分明,明显,温和,夏雨集中。淮河以北为(温度带)(干湿地区)地区;淮河以南为(温度带)(干湿地区)地区。降水分布特点:南北,山地,平原和丘陵地区。旱涝灾旱频繁,在各种自然灾害中次数最多,范围最广,危害最大。其中尤为突出。 6.主要的河流和湖泊:横贯安徽北部,自西南向西北横贯安徽,有“八百里皖江”之称,南部的,属钱塘江水系。安徽省最大湖泊,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有“皖中明珠”之称。7.过渡性的植被和土壤:自然植被分布具有从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特征,自北向南依次为、落叶阔叶和常绿阔叶混交林、。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地植被呈分布。土壤呈现自北向南过渡的明显特点,淮北地区主要为,江淮地区为黄棕壤和黄褐土,皖南为黄壤和。在江淮和皖南地区有大片肥沃的水稻土。 8.农业大省:形成了淮北的、长江流域的和、淮北和沿江的、和的林、茶等优势产业带 9.五大优势矿产:煤炭:储量居华东地区首位,集中分布在。铁矿:分布遍及全省,以、当涂、繁昌、庐江等地最为集中。铜矿:主要分布在沿江的、池州、怀宁、庐江等地。明矾石、石灰石等非金属矿产也比较丰富。 10.工业:以和煤矿为中心的两淮能源基地历来是长江三角洲的能源供应基地。“钢城”是华东地区重要的钢铁工业中心,是我国重要的钢铁工业基地之一。有“古铜都”之称的是目前全国最大的电解铜生产基地。汽车工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建成了、等重要的汽车工业基地。家用电器工业闻名全国,、、是全省重要的家用电器工业中心。 11.高新技术产业:建成了等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12.主要铁路:南北向:、-阜淮线--、合九(九江)线 东西向:、宁(南京)西(西安)线、宁铜(铜陵)线、铜九(九江)线 13.公路运输:已形成以为总枢纽,以、、、等为区域中心的四通八达的公路网。 14.内河航运:长江、淮河、巢湖在全省内河航运中占重要地位,、是全省重要的内河港口。 15.民用航空:、是国家一类空港口岸 16.城市格局:“一点两线” (1)以为中心点的省会经济圈 (2)以、、、(简称宜)为重点的皖江沿线“马芜铜宜”城市群

中国旅游地理习题【1】

《中国旅游地理》练习题 第一编旅游地理概论 一、填空: 1、按照属性分类,旅游资源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旅游开发的类型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充分开发人文资源型、_____________________、充分利用知名度开发型和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名词解释: 1、旅游资源 三、简答: 1、中国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是什么? 2、旅游资源的特点是什么? 3、影响旅游开发的条件有哪些?

第二编中国旅游地理总论 第一章 一、填空: 1、我国国土面积___________平方公里,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15,仅次于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居世界第_______位。 2、我国大陆海岸线自北而南按其自然条件划分为__________、黄海、__________和__________四大海域。 3、我国沿海分布5000多个岛屿,其中最大的岛屿是__________,次之是__________。 4、我国著名的四大高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黄土高原和______________。 5、我国著名的四大盆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准噶尔盆地。 6、我国三大平原是______________、华北平原和______________。 7、从成因为主要依据,我国的泰山、桂林芦笛岩和福建武夷山分别是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丹霞山地。 8、我国四大佛教名山是山西的__________、安徽的__________、_________的普陀山和四川的__________。 9、长江是我国第______大长河,世界第______长河。_________是我国第二大长河。 10、珠江由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三个水系会合而成,以_________水系为主流。 11、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的云南“三江并流”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12、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是_____________,次之是___________;最大的咸水湖是____________。 13、按湖水的成因,湖泊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澙湖和岩溶湖等;按湖水的矿化程度分为____________、咸水湖和_________。 14、素有“泉城”之称的是_________。 15、我国第一名瀑是______________。 16、经测定,气温在15-18摄氏度时,能使人心情舒畅,精力充沛,即所谓的______________。 17、被称为我国植物中三大“活化石”的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18、被称为国花的是_________。

安徽省情常识(全面整理)

安徽省情常识 一、安徽概况 ㈠地理位置与面积 1.地理位置 安徽省地处江淮咽喉,襟江近海,承东启西,沟通南北。位于黄淮海大平原南部,属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东南部内陆省份。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邻江西,北靠山东,居华东地区腹地。境内有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 2.面积 安徽省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5%,居华东第3位,全国第22位。长江、淮河横贯其间,将全省分为淮北(皖北)、江淮(皖中)、江南(皖南)三大自然地理区。 ㈡人口与行政区划 1.人口 安徽是全国人口较多、人口密度较高的省份之一。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全省普查登记的户籍人口为6862.0万人,常住人口为5950.1万人,城镇化率43.01%。 阜阳市临泉县是全省人口最多的县,黄山市黟县为全省人口最少的县。(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 安徽人口年龄类型由成年型开始进入老年型。65岁及以上人口为605.7万人,占10.18%。 安徽现有少数民族55个,其中回族人口最多,其次为蒙古族、满族、苗族、彝族、壮族等。少数民族居住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沿淮淮北多且集中,沿江江南少且分散。 2.行政区划 安徽现有16个省辖市(地级市),6个县级市,56个县,43个市辖区,220个街道办事处,1716个乡镇(其中镇997个、乡719个)。 16个省辖市:合肥、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滁州、六安、马鞍山、芜湖、宣城、铜陵、池州、安庆、黄山。 6个县级市:合肥的巢湖市,阜阳的界首市,滁州的天长市、明光市,宣城的宁国市,安庆的桐城市。 安徽省省树为黄山松,省花为皖杜鹃,省鸟为灰喜鹊。 ㈢建省历史 1.安徽建省沿革 康熙6年(公元1667年)正式撤消江南省,改左布政使司为安徽布政使司、右布政使司为江苏布政使司,至此安徽正式建省(安徽省诞生纪念日:1667年8月30日)。安徽省当时辖七府(安庆、徽州、宁国、池州、太平、庐州、凤阳)、三州(和州、滁州、广德州)。乾隆25年(公元1760年),安徽布政使司衙门从江宁迁至安庆。 1949年4-5月,安徽江北、江南先后解放。以长江为界,分设皖北(驻合肥)、皖南(驻芜湖)行署区。1952年撤消皖北、皖南行署区,恢复安徽省,省会合肥市。 2.省名与简称的由来

山东省乡土地理

山东省乡土地理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地形地貌] 山东,古代为齐鲁之地,位于中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京杭大运河的中北段,省会设在济南。陆地南北最长约420公里,东西最宽约700余公里,陆地总面积15.67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6%,居全国第十九位。西部连接内陆,从北向南分别与河北、河南、安徽、江苏四省接壤;中部高突,泰山是全境最高点;东部山东半岛伸入黄海,北隔渤海海峡与辽东半岛相对、拱卫京津与渤海湾,东隔黄海与朝鲜半岛相望,东南则临靠较宽阔的黄海、遥望东海及日本南部列岛。近年来山东亦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 山东地形,中部突起,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东部半岛大都是起伏和缓的波状丘陵区;西部、北部是黄河冲积而成的鲁西北平原区,是华北大平原的一部分。境内山地约占陆地总面积的15.5%,丘陵占13.2%,洼地占4.1%,湖沼占4.4%,平原占55%,其他占7.8%。 山东的河流分属黄河、海河、淮河流域或独流入海。全省平均河网密度为0.24公里/平方公里,长度在5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000多条,其中,长度在50公里以上的1000多条,较重要的有黄河、徒骇河、马颊河、沂河、沭河、大汶河、小清河、胶莱河、潍河、大沽河、五龙河、大沽夹河、泗河、万福河、朱赵新河等。 山东的湖泊主要分布在鲁中南山丘区与鲁西平原的接触带上,总面积1496.6平方公里,蓄水量23.53亿立方米。较大的湖泊有南四湖(由南而北依次为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和东平湖。 山东的海岸线全长3024.4公里,大陆海岸线占全国海岸线的1/6,仅次于广东省,居全国第二位。沿海岸线有天然港湾20余处;有近陆岛屿296个,其中庙岛群岛由18个岛屿组成,面积52.5平方公里,为山东沿海最大的岛屿群;沿海滩涂面积约

2012年高刘中学安徽乡土地理统一测试题(附答案)

2012年高刘中学安徽乡土地理统一测试题(含答 案) 一、选择题: 1、安徽地跨三大流域,下列流域没有经过安徽的是() A、长江 B、黄河 C、淮河 D、钱塘江 2、下列铁路,没有经过安徽的是() A、陇海线 B、京沪线 C、京九线 D、京广线 3、下列省份中,不与安徽接壤的是() A、河南省 B、江西省 C、湖南省 D、浙江省 4、合肥市电话区号是() A、0550 B、0551 C、0559 D、0566 5、安徽总人口居全国第() A、8 B、6 C、5 D、3 6、下列少数民族中,不在安徽省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行列的是() A、畲族 B、壮族 C、藏族 D、满族 7、大别山区盘结于三省边界,下列不属于这“三省”的是() A、皖 B、豫 C、赣 D、鄂

8、安徽省有全国最大的灌区,它是() A、淠史杭 B、江淮运河 C、巢湖 D、太平湖 9、主要产地不在安徽的茶叶是() A、黄山毛峰 B、太平猴魁 C、祁红 D、普洱 10、安徽省主要能源是() A、煤炭 B、石油 C、水电 D、天然气 11、安徽有“古铜都”之称的是() A、铜陵 B、淮南 C、合肥 D、马鞍山 12、安徽省著名的“钢城”是() A、铜陵 B、淮南 C、合肥 D、马鞍山 13、“奇瑞”汽车是我国第一个自主品牌轿车,总部设在() A、合肥市 B、芜湖市 C、马鞍山市 D、滁州市 14、()是安徽省内属于国家一类空港口岸。 A、芜湖、蚌埠 B、安庆、淮南 C、合肥、黄山 D、合肥、芜湖 15、()对京剧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A、黄梅戏 B、庐剧 C、徽剧 D、凤阳花鼓 二、填空题:

1、安徽省纬度位置位于 2、2011年安徽省行政区化做了调整,市并入合肥。 3、安徽省人口形势十分严峻,其特点是。 4、合肥市位于安徽省地形区。 5、安徽省行政区化调整后,湖成为合肥市的内湖。 6、安徽省危害最大、次数最多、范围最广的自然灾害是,这种自然灾害发生最严重地区是。 7、每年六、七月间江淮地区阴雨绵绵,此时正值黄梅成熟季节,故称 为。 8、中国农村改革的“发祥地”是安徽省的。 9、被称为豆腐故乡的安徽城市是。 10、中国第一个同时作为文化、自然双重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是安徽省的著名旅游景点。 11、安徽省行政中心合肥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简称。 12、合肥市地处我国东南部,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属于气候。 13、合肥市市树是;市花是、。 14、被称为安徽第一街的是合肥市的。 15、合肥市正在兴建的新的国际机场是。

《中国旅游地理》复习资料

中国旅游地理 一、名词解释: 1、旅游:是分布于广阔地理环境中的一种新型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高级消费形式,是人们以旅行游览、观光购物、交流文化、体育锻炼、考察研究、休闲度假、康体疗养、消遣娱乐、探险猎奇,宗教朝觐、品尝佳肴以及探亲访友等为目的的异地暂时居留的社会现象。 2、旅游资源:凡是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可能被利用开展旅游活动的各种自然,人文客体或其它因素,都可以称为旅游资源。 3、旅游业:是以旅游者为对象,为旅游休闲活动创造便利条件并提供其所需商品和服务的综合性产业。 4、地质作用:引起地壳物质组成、地质构造和地表形态不断变化的作用。它可分为外营力作用和内营力作用。 5、外营力作用:是地球以外的能,其中主要的是太阳辐射热能所引起的。主要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 6、内营力作用:是由来自地球内部能的影响而形成的。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运动、变质作用和地震。 7、地震:在地应力作用下,地壳岩层发生形变一般比较缓慢,当地应力超过某处岩层强度时,那里的岩层就会突然破裂或断裂错动,同时将受力时积聚起来的巨大能量骤然释放出来,并以纵波和横波形式地震波向各个方向传播,当传到地面时,地面便会发生震动,就是所谓的地震。 8、喀斯特地貌:地表水及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所产生的化学作用和机械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地貌。 9、水体旅游资源:凡能吸引旅游者进行观光游览、体验、参与的各种水体及水文现象,我们都可视为水体旅游资源。 10、构造瀑布:是由地壳运动使地层发生断层所形成的瀑布。 11、生物旅游资源:属于旅游观赏对象的部分动植物,因而具有香化,美化环境的功能和具有观赏,科研价值并能为旅游业所利用,而成为旅游资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12、寓意美:人们在长期的审美活动中,对某些植物形成了公认的相当明确的寓意,这些寓意深刻的观赏性植物能寄托相应的思想情感。 13、历史古迹:就是指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过程中留存下来的活动遗址,遗迹,遗物,遗风等。 14、古代建筑:是古代人民运用建筑技术和艺术营造的生活生产场所,反映了特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和文化意识,是人类文化的物质结晶和凝聚。 15、历史文物:不叫文化遗物,是指人类社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生产和生活中所创造的,能反映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保存至今的历史遗存物。 16、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渊源于中国的鬼神思想和流行的巫术、求仙方术和黄老思想。 17、宗教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象,它不仅能满足旅游者的求知、求美、求奇的旅游动

安徽地理

庐江四中2014/2015学年度地方课程 安徽地理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本届学生共有368人,6个班,少部分学生基础好,地理知识掌握扎实,中间部分学生基础不扎实,处于及格与高分之间,而还有一部分学生是学习成绩差,学习习惯不好,厌学、不努力,致使学生成绩两级分化严重,给课上带来难度,不能很好的兼顾每一位学生。 二、教材分析:安徽地理全册内容共分八章: 第一章位置与行政区划——本章是安徽地理的开篇,上承中国地理内容,下启安徽地理区域部分。在讲述中国地理概况、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和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差异的基础上。要求我们从宏观上把握安徽地理的概况,认识各地区的地理差异,更好的认识家乡。培养热爱家乡、关注家乡、立志报效家乡的情感。 第二章人口与城市——认识安徽的人口数量、分布以及人口流动等概况,在此基础上认识安徽的城镇化发展和主要城市概况。 第三章自然环境——通过本章重点认识安徽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如地形气候和河湖等方面,为后续讲述安徽经济发展打下基础。 第四章资源与交通——利用地图等方式学习安徽的自然资源的分布,交通运输网络的分布等以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五章农业与工业——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重点认识安徽的经济发展状况。 第六章文化与旅游——认识安徽各地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增强学生的家乡荣誉感。认识安徽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 第七章自然灾害与环境保护——认识安徽常见的自然灾害,以及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和相应的对策。 第八章区域经济发展——最后从宏观角度认识安徽的区域发展差异,对应于中国地理的最后一章。重点是让学生认识到家乡的经济发展差异和发展战略。 三、教学任务与目标: 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地理,能够对地理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通过学习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会学地理” 四、教学设想: 1、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保障每节一练,做到全批全改。 2、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4、强化对基础知识的巩固,重视知识点与时事地理的结合,进行全方位的开放性试题训练。 五、具体措施: l、钻研教学大纲,订好教学工作计划。 2、认真写好教案。 3、教学目标明确,每节课要紧紧围绕目标进行。

中国旅游地理知识竞赛试题

中国旅游地理知识竞赛试题(参考答案) [原创 2008-01-17 22:58:25] 字号:大中小1.至2007年6月,中国已有35处文化遗址和自然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居世界第3位。其中从行政区来看( A )省数量最多。 A、四川省 B、北京市 C、湖北省 D、浙江省 2.黄山奇峰怪石,造型独特,峰林深谷的地貌成因是( C ) A、凝灰岩被流水风化侵蚀而成 B、流纹岩被流水片状机械剥蚀而成 C、花岗岩被流水球状风化而成 D、石灰岩被流水溶蚀而成 3.梵净山是由( A )构成的 A、千枚岩 B、红色砂岩 C、板岩 D、片麻岩 4.张家界峰林是由( A )构成的 A、石英砂岩 B、红色砂岩 C、红色砾岩 D、石灰岩 5.以下山岳型旅游景观分别属于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景观类型的是( D ) A、三清山丹霞山峨眉山

B、黄山庐山雁荡山 C、华山黄山雁荡山 D、黄山龙虎山苍山 6.泰山和黄山旅游景观美学特征的突出表现是( D )。 A、险、幽 B、雄、秀 C、险、奇 D、雄、奇 7.云南路南石林是下列哪种地貌类型的典型代表( B ) A、熔石地貌 B、岩溶地貌 C、丹霞地貌 D、花岗岩地貌 8、“飞流直下三千尺”是李白赞誉( A )瀑布的诗句。 A、庐山 B、黄山 C、太白山 D、华山 9.下列湖泊属于风蚀作用而形成的是( D ) A. 五大连池 B. 喀纳斯湖 C. 洱海 D. 月牙泉 10.下列哪个湖泊是火山熔岩堵塞河道的结果( C ) A、滇池

C、五大连池 D、艾丁湖 11.峡谷景观多见于河流的( A )地段 A、上游 B、中游 C、下游 D、河源 12.我国最大的咸水湖位于( B ) A、西藏 B、青海 C、湖北 D、江西 13.从成因上分析,黄果树瀑布属于( D )瀑布。 A、断层侵蚀型瀑布 B、熔岩堰塞型瀑布 C、河流袭夺型瀑布 D、岩溶型瀑布 14.镜泊湖从成因角度属于以下哪种类型湖泊( A ) A、堰塞湖 B、构造湖 C、冰蚀湖 D、风成湖 15.在寒冷的天气里形成于树枝、电线等物上的白色而松软的水滴凝结物称为( A )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安徽地理》

第4课时安徽地理 课时训练融知识提能力 测控导航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5分) (2013江南十校联考)下表是安徽省2006年、2010年粮食流量与2015年粮食预测流量的流向与运输方式表。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省内外粮食流通量均呈上升趋势②省内流量在2010~2015年将超过省外流入量③省外流入增长比重超过流出省外增长比重④跨省粮食运输方式以公路为主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2.符合安徽省粮食主要流向的是( ) A.出省粮食流向主要是东南沿海省市 B.出省粮食流向主要是京津唐地区 C.省内粮食主要是从皖南、皖西南地区流向皖中、皖北地区 D.省外调入的粮食主要来自西北地区 解析:1.C 2.A 第1题,2015年预测量中,省内流量与省外流入量都为500万吨,排除②。安徽省的大宗货物跨省运输以水运和铁路运输为主,④错误。第2题,安徽省的出省粮食流量主要流向周边缺粮地区,东南沿海省市经济发达,人口和城市多,粮食需求量大。京津唐地区的周边是华北平原,为我国粮食主产区,可就近供应粮食。皖南和皖西南地区多山,人多地少,粮食需要调入。省外调入主要来自周边的产粮区,不会长距离从西北调运。 (2013名校联考)吸引机会指数是指某城镇因其人口、经济、交通等因素而对外具有一定的吸引能力。指数越大,说明其流动性越强。图甲表示2010年安徽省城镇吸引机会指数图,图乙表示2010年安庆市和黄山市完成的货运量。回答3~4题:

3.安徽省城镇吸引机会指数呈“¥”型分布,其中一条支线是皖江城市带,指数总体上最大,最主要是因为( ) A.人口迁入量最多 B.矿产最丰富 C.公路运输最方便 D.经济发达 4.2010年安庆市和黄山市货运量的结构差异较大,其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气候 B.地形 C.货物的性质 D.人们的运输习惯 解析:3.D 4.B 第3题,皖江城市带多为安徽的工业重镇,又是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的地区,经济发达,人均GDP也较高,所以城镇吸引机会指数最大。第4题,安庆市和黄山市的货运量都是以公路运输为主,但安庆市水运比重远大于黄山市,最主要是因为两市所处的地形差异,进而导致水系不同。安庆地处平原,航运便利;黄山位于山区,河流落差大,水能丰富,但航运不便。 (2012皖南联考)目前,安徽铜陵的铜矿资源九成依靠进口,这座资源型城市面临资源枯竭的难题。2012年3月22日,国家环保部门同意安徽开源金属再生产业园开展进口废五金电器、废电线电缆和废机电,发展废杂铜拆解业。据此回答5~6题:

乡土地理安徽部分杜朴

乡土地理---安徽地理 合肥梦园学校杜朴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小题的选项中,有一个是正确的,将正确的选项填在提后的括号内) 资料:2011年8月22日,安徽省宣布撤销地级巢湖市,并对原地级巢湖市所辖的一区四县行政区划进行相应调整,分别划归合肥、芜湖、马鞍山三市管辖。 此次撤销的地级巢湖市位于安徽省中部,濒临长江,因第五大淡水湖巢湖得名,下辖庐江、无为、和县、含山四县和居巢区。 1、撤销地级市巢湖后,安徽省所辖的地级市有(B )个。 A、15 B、16 C、17 D、18 2、资料中涉及的城市所属的温度带是( B ) A、暖温带 B、亚热带 C、热带 D、中温带 3、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经裕溪河入(B),也使得安徽这个中部省份成为沪宁杭工业基地的经济腹地。 A、京杭大运河 B、长江 C、淮河 D、钱塘江 二、综合题 资料:方言是民族语言的地域分支或地方变体。目前安徽境内一共存在着4大现代汉语方言区,自北向南依次是:北方方言区、赣语区、吴语区和徽语区。 1、有些同学来自淮北、宿州、阜阳等地在语言交流上,使用方言仍可以畅通沟通,但是来自池州、黄山、宣城等的同学虽然同属一个方言片,却无法正常沟通。 这主要是因为安徽省属于北方的地区地形以为主,历史上交通方便,没有地理上的阻隔,方言区内的语言差异不大,而地处南方的地区地形以为主,地理上的隔离,交通不便,语言的交流也少,使得人类的语言也朝着各自的方向发展,在一个方言片,又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答:平原山地、丘陵 2、地形不仅影响语言的形成发展,对农业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北方地形平坦,便于机械化作业,而南方可种植农作物的土地一般狭小,机械化低,这也导致不同农作物的劳动成本的差异,请举例说明哪些作物价格存在差异,对比原因。 农作物:和 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