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和学生一起成长

教师应和学生一起成长
教师应和学生一起成长

教师应和学生一起成长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一、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关键要在“导”字上下功夫。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设计的问题一定要有层次,要针对班级中学生的总体水平和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一些浅显的问题,可让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回答,答对了及时予以肯定和表扬,答错了不能随意批评斥责,应予以鼓励引导。对一些层次较深、难度较大的题目,可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考虑问题的思路上加以诱导,启发学生思维,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再作扼要的分析归纳,给出正确完整的答案。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设法让每一位学生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要循循善诱,启发他们积极思考问题。另外,对一些学术上有争论的问题,也要适当介绍给学生,倡导他们去研究;对一些重要的定义和定理,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允许他们得出与教材中不同的证明过程。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能力。

教师的行为对激发学生学习动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主导作用。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也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原动力。热爱学生就是把自己的爱全部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教师的主导作用能在备课中更明显地体现出来。教学是十分复杂的艺术工作,一节课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备课。因此,教师在上课前要反复认真地钻研教材,明确教材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在备课时,不仅要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还要准备如何导入课文。

教师进行严密的备课之后,进入课堂向学生讲解课程内容,传授各种知识,但不能只是把自己备课的材料以自己为主体一股脑儿地灌输给学生,应运用启发、引领、指导的方式进行拓展式、启发式的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从实践中掌握知识。教师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有效促进了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与深化。

二、学生的主体性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地位具有两个方面。第一,他们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进行认识活动的,处于受教育者的地位,是教育的客体,不能决定教学过程的进程和方向。第二,学生是学习认识活动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知识经验的获得,还是智力、能力的发展,教师都既无法代替学生读书,也无法代替学生分析思考,既不能把知识生硬地灌输到学生的头脑里,也不能把思想观点移植到学生的头脑中。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靠教师来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要靠教师来设法启发和发散。在组织教学时,教师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彻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法,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五官并用,积极主动地学习,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父母与子女一同成长

家庭教育是一门艺术,谁都不是天生的教育高手,也都不是天生就会做家长,家长教育孩子的过程,其实也是父母与孩子相互尊重、共同教育、共同成长的过程。父母是孩子的榜样,能够成为优秀孩子的背后通常都是由一个和谐的;家长并不仅仅是一个管教的过程,其实也是家长们自我的一个过程,当孩子形成不健全的人格时,也可从家中找到矛盾和冲突的因素。因此,家长应该和孩子一起成长,学习。

没有谁生来就是优秀的教育者,和孩子一起学习是十分重要的,经过后天的学习和磨合,这样才能成为孩子崇拜和学习的对象。因此,家长应积极参加培训,通过看书学习来了解青少年的教育规律和发育特点,与孩子一起成长,建立民主、和谐的家庭关系。

学习型家庭中孩子与父母是共同成长,相互影响的。他们往往通过亲子通信、亲子共读等一些成功的影响方式,为孩子创造了良好的家庭氛围。父母的成长和孩子一样,是永无止境的过程。父母的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学习,其影响是无形而深刻的。家长应对孩子感兴趣的事物都感兴趣,想方设法的与孩子展开讨论,不仅使自己与孩子有了共同的兴趣,还激励孩于不断地进取、探索;当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与孩子一起反省,并及时地改正自己不恰当的教育方式。

虽然孩子要听从家长的教导,但家长不是高高在上而不用去继续学习和思考。相反,家长也需要和孩子一起共同学习和成长,相互之间建立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为孩子今后的学习道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

教师的职业是特殊的,因为教师工作的对象是学生,是一个个具有鲜活生命和独特个性的生命个体,教师在与学生的平等交往中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因此学生成长的过程也就体现出教师成长的过程,从学生的发展足以看出教师的发展。在教学和师生交往活动中,要让自身不断提高和成长。

一、要深入研究学生。

学生总是千差万别的,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身心上有不同的特点,学生的性别、家庭、性格等也影响着学生,就是同一个学生在不同时期也是不同的。因此,作为教师必须深入研究学生的特点,把握学生的不同特征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才能促进他们发展。

多途径了解学生。可以通过观察、谈话等正面了解,也可以从同学、家长等侧面了解。

备课要备学生。备课不仅仅是研究教材,设计教案的过程,更要考虑学生,考虑学情。从学生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教法,设计教学方案才是有效的。

二、要关注学生发展。

课堂教学的成效应看学生的发展。一节课有没有实效,重点看学生,看学生的参与程度、思维深度和广度、情感状况和情绪状态,而不在于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动用了什么样的教学设备。学生的三维目标得以提升,这就是有实效的好课。

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即要在课堂中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更重要的是体验过程,掌握方法,升华情感及品味价值。教学过程应是精细化的,从细微之处抓住教育契机,引导和教育学生。

要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学生总有差别,而教育也不是要制造相同的产品。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差别,不必苛求学生们都达到同一高度,同一水平。只要他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我们就应该大力表扬鼓励他的进步,使之获得成就感,从而产生源源不断的动力。每个学生身上都有可赞赏之处,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这些闪光点,让每个学生都充满成功的喜悦。

三、要向学生学习。

教学的过程是总结经验、提升理论的过程,而得到的理论应再次指导自己的教学,这样就构成了教学的“反刍”。只有不断地反刍,才能使教师自身不断成长。

总之,学生是教学理论之源,要想寻求教学的活水,就必须以学生为出发点,学生会告诉我们教学的真谛。研究学生,关注学生,我们才能不脱离教学实践,向学生学习,我们才能获得不竭的动力。学生的进步便体现着我们教师的进步,学生的成长过程也就是我们教师的成长过程。和学生一起成长,我们在教学上就不会迷失方向,就能体会到更多的快乐。

四、共同成长离不开学习与思考。教育的复杂性,除了表现在学生群体的多样性与学生个体的复杂性外,还表现教学过程的永无止境。这就决定了无论学生的学还是老师的教都是永无止境的,由此也决定了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共同成长的过程。只有不断的学习与思考,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改进自己的教学手段,让自己的观念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才能使自己和学生共同成长。

五、共同成长更加体现了“教学相长”。单方面的知识传授教学模式已经快要退出教育的历史舞台了。共同成长不仅仅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与老师都得到了发展,更体现在学生的成长推动了老师的成长,老师的成长加快了学生的成长。今天的学生的智力水平、视野眼界、应变能力与以前的学生已不可同日而语。以前老师的“一桶水”早已被学生所拥有,学生需要更多的“水”,需要找到水的源头;今天的学生,早已不再满足于

老师的说教与传授,他们提倡自主,他们喜欢质疑,他们需要合作,这就促使我们不断地改进并完善着原来的教学方法。在这个意义上,与其说是教师在推动着教育的发展,还不如说是学生的发展推动着教育的进步。“教学相长”在当今时代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教师、学生的共同成长,不断地提升着教育的整体水平,推动着整个社会、整个人类不断进步。

六、与时俱进和学生一起成长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果连“神马”“浮云”都不知道,那真是“out”了。

要能与学生打成一片,首先就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知识,“这些新知识包括与学科相关的新知识、网络用语、学生流行语等。”老师要多加强学习,以一颗包容的心接受新知识,要把新鲜血液融入进学科中。与时俱进、与学生有共同的语言非常重要。除了在与学生相处时更新观念外,在课堂上也要融入进时尚新鲜的东西。“教学方式也应该与时俱进,增强互动,比如可以学学新东方老师讲课的方式,把幽默和励志的元素融入课堂。学生们都不喜欢倚老卖老的老师,老师要对新事物保持敏感,时刻保持一颗年轻的心和好奇的心,与学生共同成长。”

小学生“哑巴数学”的成因与教学策略

《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有条理的、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新课标中也指出“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可见,语言训练在数学教学中同样承担重要任务,现在小学数学教材在印刷上也运用了大量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插图,这为提高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提供了有效素材。从一定意义上讲,“说题”比“做题”更难,也更重要,所以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

数学语言既是数学思维的载体,又是数学思维的具体体现,它既是表达工具,又是交流工具,数学语言能使思维逐步完善。但现在的小学生数学表达能力实在令人担忧。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这样的现象:一道题,请同学们回答如何列式解决时,纷纷举手,做完后请同学们说一说为什么这么做你是怎么想的时候,一部分同学说了半天也表达不清楚,不知道该怎么表达自己的想法,只会做不会说的现象,即“哑巴数学”比较普遍。究其原因,就是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差,不敢“动口”,不知道该怎么表达,而这又是我们数学教师容易忽视的问题,如果不重视这方面能力的培养,课堂也就成为了老师个人表演的舞台,学生怎么可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根据低年级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我结合教学实践,以所任教的六年级为研究对象,致力于小学生“哑巴数学”的成因与教学对策的研究。一、课题研究背景现在的数学课堂上,经常发生如下现象:

1.几个积极性较高的学生发言代替了全班学生的发言。

2.发言的同学语言不利索、表达不清楚或词不达意。

3.学生自信心不足,不敢站起来发言或站起来了声音却不够洪亮。

4.课堂上只听到教师的“精彩讲解”而很少听到学生的声音。

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得多、学生议论少的现象较普遍,“问而不答”或“答非所问”的现象屡见不鲜。华罗庚教授曾教育学生在数学表达上要做到“想得清楚,说得明白,写得干净”,而事实上,不少学生由于其数学表达不规范、不清晰,使老师不知所云的现象屡见不鲜。“说”本身就是思维进一步加工,提炼使之准确、条理化的过程,也是理论体系形成的一个步骤。因此数学表达务必清楚、准确、符合科学性。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掌握概念,运用定理,并逐步养成严谨、缜密的思维习惯。另外我们老师应该把

数学表达的规范、准确,作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来抓,坚持有计划地长期训练,以提高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各种数学能力。

二、课题研究目的

1、提高学生的说理能力,使学生能清楚表达解题思路,从而提高综合思维能力。

2、在能有条理清晰地表达解题思路的基础上,能用规范的格式以书面形式清楚表达解题思路。

3、经过培养和探索,促进学生理解、表达数学语言的能力,从而增强学生课堂上的参与、交流、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课题研究对象、内容

本课题我决定在我校六年级的数学课堂中进行研究。按照研究计划从各种不同的课型、教学内容对学生语言表达表达能进行研究。

我对“小学生“哑巴数学”的成因与教学对策”课题研究的内容计划如下:

1、我校六年级小学生数学表达能力的现状、成因及其常见问题分类

(1)我校六年级段小学生数学表达能力的特点

(2)影响六年级小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相关因素

(3)根据六年级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对学生数学表达能力进行分类

2、我校六年级小学生数学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的有效教学策略

(1)六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典型案例

(2)深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当中,寻找培养六年级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课堂教学策略。

(3)根据六年级小学生数学表达能力的现状分类,研究培养六年级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方法。

三、研究过程与方法

以平时的课堂教学为主,在课堂上通过倾听、示范、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等途径,了解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现状,分析语言表达困难原因,并通过恰当的方法引导启发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数学思维过程,探索提高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策略、方法和途径,本课题研究我计划分以下三个阶段:

1、前期准备。学习、查找相关理论书籍,利用网络搜集与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有关的资料,结合实际教学,充分了解目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现状,形成研究方案。

2、实施研究。在理论依据的基础上开展实践研究,结合六年级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特点,积极探索培养、提高六年级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方法。

3、总结、整理。对研究材料进行收集整理,对研究过程进行梳理和反思,撰写课题研究论文,完成结题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