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教案第二单元(2021)

三年级教案第二单元(2021)
三年级教案第二单元(2021)

中小学语文复习题 练习试卷 测试题集合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能工整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解,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略秋天美丽的景色。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感受文字美,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的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读课文的预习任务。 2.教师准备挂图,以及表现秋天情调的乐曲磁带,便于配乐朗诵。 教学时间: 3课时

中小学语文复习题 练习试卷 测试题集合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能工整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解,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略秋天美丽的景色。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感受文字美,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的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读课文的预习任务。 2.教师准备挂图,以及表现秋天情调的乐曲磁带,便于配乐朗诵。

一、说话训练,进入秋景。 同学们,你能以秋天为内容,说一句或几句描写秋天景色的句子吗?(生说话练习)

中小学语文复习题 练习试卷 测试题集合

简介杜牧)

故事发生在距今1150多年前,就是唐朝时期,有一位文学家,他从小就有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所以他刻苦学习,认真创作,25岁就考上了进士。他的诗立意新奇,优美隽永,骨气雄劲,在当时文坛别具一格。他又熟悉兵法,熟悉政治,可谓文武全才。但当时,动荡不定的社会环境,使他有志难伸。他在长安做过几年官,但没有实权,长期在江南求职,最后还到湖州做过刺史,相当于市长。对江南美景情有独钟,写下了许多诗篇。在江南如诗如画的美景前,他想起自己虽文武全才,却无人赏识,所以他的诗大部分较为低沉,但一首诗除外,这首诗以它优美清新的风格传唱千古。这首诗就是________,这位诗人就是________ 2.“山行”是什么意思?这座山在哪里呢? 湖南长沙的岳麓山。(课件:岳麓山) 岳麓山地理:位于长沙市区湘江西岸,属南岳衡山山脉的一部分,其最高峰海拔297米。爱晚亭环亭全是枫树,每逢深秋时节,这里成为观赏红叶的绝佳之处。

中小学语文复习题 练习试卷 测试题集合

行》诗“停车坐爱枫林晚”为命名来由的爱晚亭。亭的周围到处生长着一人抱不住的枫树,盘根错节,一片连一片。每到深秋,枫叶流丹,红舞秋山。岳麓山景区秀如琢玉,山上遍布名胜古迹,自西汉以来,历代都有遗迹可觅,以爱晚亭、岳麓书院、麓山寺、望湘亭等最为有名。爱晚亭环亭全是枫树,每逢深秋时节,这里就成为观赏红叶的绝佳之处。让我们一起跟随诗人去湖南长沙的岳麓山观赏红叶似火的枫叶吧。

三、感受情境,理解诗意。 1.(课件:山行)让我们一起来跟着朗读,自由朗读古诗,个别朗读。 2.学生根据注释,理解诗意。把不理解的地方找出来,准备提问。 3.小组交流诗意。 4.检查自学效果: 谁愿意来检查大家的自学情况呢?如: 我想请XX 同学回答,回答正确后这位同学有权请后面的同学回答他提出的问题。

中小学语文复习题 练习试卷 测试题集合

寒山、石径。 ①什么叫寒山?什么叫石径?“斜”是什么意思? ②第一句是什么意思?

(2)接着诗人又看到了什么?

白云、人家。 ①“生”是什么意思?

②第二句是什么意思?

(3)诗人为什么停下车来呢?“坐”是什么意思?“晚”是什么意思?第三句是什么意思? (4)“霜叶”是什么意思?“红于”呢?第四句是什么意思? 6.同桌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再自由读古诗,体会哪几个字用得特别好,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四、研究古诗,体会诗韵。 1.你认为古诗中哪些地方写得好,值得我们好好研究呢?或者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都可以提出来。(生提问) 2.生研究所提出的问题。先独立研究再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

中小学语文复习题 练习试卷 测试题集合

向山顶。

(2)“白云生处”说明山高,“有人家”使整个画面充满生机,起到静中有动的效果。使人仿佛看到了……听到了……

诗人在山脚下看到了什么?此时为什么突然停下来了呢? (3)前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是啊,画面上苍茫的山,洁白的云,隐约可见的黄土茅舍已经很美了,这时眼前突然出现了一片火红火红的枫树林,在晚霞的照射下显得格外迷人,诗人置身这红艳艳似火的满山枫林中,激动不已,怎能不停下来细细观赏。你认为第三句中哪个字最能表现诗人此时的心情──“爱”。教学目标(课件:枫树林)下面请同学们欣赏枫树,边欣赏边想,此时我们与诗人一起来到了枫树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4)夕阳下的枫树林是如此美丽,诗人突然觉得这枫叶比什么还红?(二月花) 哪个字最能表现枫叶的特点?“红”字。透过这个红字,我仿佛看到了……

中小学语文复习题 练习试卷 测试题集合 更重要的是在赞美什么呢?(请注意“霜叶”的“霜”。经霜打过的枫叶一般都是怎样的?你认为诗人在赞美一种怎样的精神呢?)枫叶那种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精神不正是诗人一生的追求吗?

五、指导诵读诗句。

诗句这么美,风景这么美,我们要怎样才能读得美呢?找出你认为重要的词句,带着赞美的语气朗读。闭眼,边背边想象刚才一路上看到的美景。(多种形式反复读,直到背诵。)

六、课外作业。 改写《山行》或画一幅山行图。 一首好诗是美的,一幅好画是美的,一篇佳作会更美,你愿意把刚才游览岳麓山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吗?你愿意把它画下来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中小学语文复习题 练习试卷 测试题集合 3.借助注解,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略秋天美丽的景色。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感受文字美,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的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读课文的预习任务。 2.教师准备挂图,以及表现秋天情调的乐曲磁带,便于配乐朗诵。

一、介绍引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苏轼吗?苏轼是我国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所以他又叫苏东坡。他很欣赏一位诗人,叫刘景文,苏东坡写了一首诗送给他,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这首诗,好吗?

中小学语文复习题 练习

试卷 测试题集合 2.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5.师生交流。

三、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老师相机点拔。

3.师生交流。 4.教师读,学生看图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发挥想象,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1.教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五、想一想,议一议。

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六、指导书写。

中小学语文复习题 练习试卷 测试题集合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能工整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解,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略秋天美丽的景色。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感受文字美,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的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读课文的预习任务。 2.教师准备挂图,以及表现秋天情调的乐曲磁带,便于配乐朗诵。

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中小学语文复习题 练习试卷 测试题集合

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下这首诗。(课件显示课题——夜书所见) 二、指导看图,感知图意。

(多媒体课件放映第二张幻灯片)观察电视中图画,说说所看到的情景。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放映第三张幻灯片,重点指导生字词) 3.放映第四张幻灯片,指导古诗朗读: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中小学语文复习题 练习试卷 测试题集合

四、再读感悟,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边听边仔细看图,思考两句诗的意思。

(放映第五张幻灯片,画面中出现两个问题。)

问题一:诗中描写了哪几种事物? 问题二:这首诗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学生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各自对上面的问题发表见解。 3.(放映第六章幻灯片,画面出现参考答案:)老师重点点拨理解: 答案一:诗中描写了梧叶、秋风、儿童、灯明。 答案二: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4.有感情朗读。 五、拓展阅读。 1.你还知道哪些思乡的诗句?(放映第七张幻灯片) 《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中小学语文复习题 练习试卷 测试题集合

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教学目标:

1.认识“洼、印”等6个生字。会写“铺、泥、晶”等1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体会隐喻的写作方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4.学习作者善于发现美、描述美、赞赏美。

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善于发现美、描述美、赞赏美。

中小学语文复习题 练习

试卷 测试题

集合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洼、印”等6个生字。会写“铺、泥、晶”等1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正确工整书写生字、生词。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新课。

中小学语文复习题 练习试卷 测试题集合

让我们随作者一起去学会发现美、描述美、赞赏美!

2.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 3.作者简介:张秋生,诗人、儿童文学家,1939年8月生于上海,天津市静海县人,长期从事少儿报刊编辑工作,曾任《少年报社》总编辑,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创作集童话、诗歌、散文于一体的文学作品,作品抒情、幽默,篇幅短小,富有儿童情趣和内涵,颇受小读者喜爱。本课就选自张秋生的童话集《小巴掌童话》。 4.法国梧桐:大量传入我国约在上世纪一、二十年代,主要由法国人种植于上海的租界内,故称为“法国梧桐”,简称“法桐”或“法梧”。叶子有5个叶尖,少有3个或7个,叶子长宽差不多。正式的名称叫“三球悬铃木”,属落叶乔木,是世界著名的优良庭荫树和行道树,有“行道树之王”之称。 二、自读课文,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认读生字,指正字音。 3.边读边思考:金色巴掌指的是什么?

中小学语文复习题 练习试卷 测试题集合

2.课文分几部分,每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3.通过上下文你理解了哪些词语?

四、交流课文内容。 1.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2.提出自己的疑问(简单问题当堂解决,解决不了留待进一步读书解决。)

五、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认读、组词。

2.记忆生字,提醒学生与熟字区分比较。

3.书写点拨。

4.写生字和词语,当堂展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体会隐喻的写作方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2.学习作者善于发现美、描述美、赞赏美。 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善于发现美、描述美、赞赏美。

中小学语文复习题 练习试卷 测试题集合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回顾。

1.听写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语段。

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从哪里可以看出门前水泥道的美?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2.小组内合作交流。 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 3.采用指名读、比赛读等方式激励学生朗读。 4.比喻就是打比方,就是在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借助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把一物当作另一物来写。如,本文中“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

中小学语文复习题 练习试卷 测试题集合

6.短文描写的是什么季节?这个季节还有什么样的美景?

三、交流感悟,丰富想象。

1.“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多美的发现啊!你在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指名说一说。

四、总结感受。 1.这篇课文描写了上学路上水泥道的美。秋天一夜风雨过后天放晴了,“我”在上学路上,发现水泥道上布满了落叶,通过比喻的手法详细描写了水泥道的美,最后动情地赞赏了水泥道的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上学路上水泥道的美。 五、拓展练习。 1.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1)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 (2)梧桐树的落叶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 (3)棕红色的小雨靴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 (4)我还知道: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

中小学语文复习题 练习试卷 测试题集合 (绿油油)的麦苗 (青灵灵)的树叶

板书设计:

水泥道上布满落叶水泥道——地毯 (用比喻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落叶——小巴掌 手法描写) 小雨靴——小鸟水泥道真美 (发现)(赞赏)

6.秋天的雨

教学目标:

中小学语文复习题 练习试卷 测试题集合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

3.喜欢秋天,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对秋雨的喜爱。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1.能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方面的特点。

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秋天景象的图片,或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让学生在父母的带领下到户外去感受秋天,还可查阅资料从文字图片上去感受秋天。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二单元角的度量集体备课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第七册第二单元《角的度量》集备初稿 腾飞组天府路小学汤惠玲蔡婕娜 一、单元教学目标 (一)总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认识线段、射线与直线,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线段、射线与直线,渗透分类思想。 2、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和按指定度数画角。 3、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知道平角、周角,了解角的大小之间的关系。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二)课时子目标 1、课题一《直线、射线和角》 (1)知识与技能: ①使学生认识射线、直线和线段,能识别射线、直线和线段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②使学生认识角和角的表示方法,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③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的初步能力。 ④培养学生关于射线、直线、线段和角的空间观念。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直线、射线和角的表象的形成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能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学。 2、课题二《角的度量》 (1)知识目标 ①知道1度角的大小。 ②认识量角器,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能正确度量角的度数. ③使学生学会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并认识到角的大小与两边叉 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3)情感目标 向学生渗透"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课题三《角的分类》 (1)知识目标: ①认识锐角、钝角、直角、平角、周角,学会区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 ②通过观察,掌握锐角、钝角、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2)能力目标 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情境和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标 使学生经历分类的探索过程。体会到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乐趣,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培养空间观念。

【新教材】部编版三上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 4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能工整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解,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略秋天美丽的景色。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感受文字美,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2.体会诗中的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读课文的预习任务。 2.教师准备挂图,以及表现秋天情调的乐曲磁带,便于配乐朗诵。 导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说话训练,进入秋景。 同学们,你能以秋天为内容,说一句或几句描写秋天景色的句子吗? 二、导入,揭示课题:介绍杜牧、岳麓山。 1.课件:简介杜牧 2.“山行”是什么意思?这座山在哪里呢? 湖南长沙的岳麓山。(课件:岳麓山) 三、感受情境,理解诗意。 1.(课件:山行)让我们一起来跟着朗读,自由朗读古诗,个别朗读。 2.学生根据注释,理解诗意。把不理解的地方找出来,准备提问。 3.小组交流诗意。 4.检查自学效果: 5.预设问题: (1)诗人首先远远地看到什么? 寒山、石径。 ①什么叫寒山?什么叫石径?“斜”是什么意思? ②第一句是什么意思? (2)接着诗人又看到了什么? 白云、人家。 ①“生”是什么意思? ②第二句是什么意思?

(3)诗人为什么停下车来呢?“坐”是什么意思?“晚”是什么意思?第三句是什么意思? (4)“霜叶”是什么意思?“红于”呢?第四句是什么意思? 6.同桌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再自由读古诗,体会哪几个字用得特别好,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四、研究古诗,体会诗韵。 1.你认为古诗中哪些地方写得好,值得我们好好研究呢?或者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都可以提出来。 2.生研究所提出的问题。先独立研究再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 (1)“寒山”点明了季节,这个“寒”字使人仿佛看到了…… (2)“白云生处”说明山高,“有人家”使整个画面充满生机,起到静中有动的效果。使人仿佛看到了……听到了…… (3)前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你认为第三句中哪个字最能表现诗人此时的心情──“爱”。 (4)夕阳下的枫树林是如此美丽,诗人突然觉得这枫叶比什么还红?(二月花) 哪个字最能表现枫叶的特点?“红”字。透过这个红字,我仿佛看到了……五、指导诵读诗句。 多种形式反复读,直到背诵。 第二课时 一、介绍引入。 简介苏轼。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听师读,要求:听准字音。 2.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5.师生交流。 三、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老师相机点拔。 3.师生交流。 4.教师读,学生看图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发挥想象,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1.教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五、想一想,议一议。 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三年级上册备课教案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教学内容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主要是三位数加、减三位数,加减法的验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使学生能结合情境进行估算,提高估算意识和能力。 3、理解验算的意义,会进行加减法的验算,初步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4、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估算习惯和意识。 2、培养学生能结合具体的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1、对学生进行爱护野生动物的教育。 2、培养学生认真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3、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和有错就改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1、使学生会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进一步领会加、减法估算的 基本方法,增强估算意识。 3、使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初步养成检 验和验算的习惯。 教学难点: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的计算 课时安排: 1、万以内的加法......................................3课时 2、万以内的减法......................................3课时 3、加法和减法的验算..................................3课时 4、整理和复习........................................1课时 5、机动..............................................2课时

五、作业设计: 1、我会填 百十个 7 8 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位进1。 + 3 7 十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位进1。 □□□ 2、数学医院。 3 6 6 8 9 5 + 7 9 + 7 5 + 4 7 1 0 5 8 1 8 1 3 2 3、巧填数 8 ◎ 5 7 + □ 7 + ○○ 1 0 4 1 3 0 七:教学反思: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曾苑媚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第一册第37~38页:角的大小、角的计量单位,用量角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一、设计思想 1.本节课以学生发展为本,着眼于数学方法的培养。通过用小角比较角的大小,逐步引出简易量角器,通过对简易量角器的优化,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注重引导学生充分体验量角器的构造过程,理解量角的原理,掌握角的度量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分析概括及语言表达能力。 2.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乐趣,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3.数学教学活动是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总结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二、教材分析 1.《角的度量》是课程标准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37~38页的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角会判断角的种类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角的度量,它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也是教学难点。而为了突破这个重难点,教材编写的意图是设计了大量的学生活动,希望学生能在操作活动中实现由静止的课本知识向动态的学生探索活动转变。学生学好这节课不仅能为他们后续学习角的分类和画角打下基础,同时也为学生今后学习几何知识创造条件。 2.角的度量是测量教学中难度较大的一个知识点。教材把这部分安排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角,明确了角的概念,知道角有大小之分的基础上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很多的大小不同的角,但对角的度量的知识生活中接触很少,显得比较抽象。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依然以形象具体思维为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较弱,有待进一步培养。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学生。本套教材分三个阶段编排“角的认识”这一内容。第一个阶段在二年级上册,是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和直角,

(完整版)部编版三年级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9.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感受春天的美好,了解过年的风俗习惯。 教学重点: 1.认读生字,正确、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2.理解古诗的诗意,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的氛围。 教学难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了解过年的风俗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你们知道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每个节日有哪些风俗习惯呢? 2.板书诗题:《元日》。学生讨论交流中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重点说说春节的风俗习惯。 3.写出下面传统节日的时间。 中秋节( ) 清明节( ) 元宵节( ) 春节( )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教师范读,引导学生自读三首古诗,读准字音。 2.引导学生学习本课生字。

3.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4.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古诗。 (1)先跟随老师读古诗,圈出诗中的生字,读准字音。 (2)学习生字,正确读写生字。 (3)读写字词,同桌互相订正。 (4)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可以采取同桌互读、齐读等方式来读。 5.给下列字注音。 屠()苏() 欲()魂() 牧()异() 三、精读古诗,感悟诗情。 1.教师简单介绍作者。 2.课件出示前两句诗,思考: (1)“除”是什么意思? (2)这两句诗描绘了什么景象? 3.齐读后两句诗,思考:这首诗描写了春节的哪些习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4.课件出示春节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1)了解作者王安石。 (2)自读前两句诗,想象诗中描绘的热闹景象。小组交流讨论问题。 (3)齐读后两句诗,思考并回答问题。 (4)结合图片理解诗意,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意,进行全班交流。3.先解释带点的字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曈曈:__________________ 符:____________________ 诗意: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诵读感悟。 1.组织学生交流:现在春节的习俗与古代春节的习俗有什么异同?

2019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古诗三首教案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传统文化”这个主题安排了《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四篇文章。分别介绍了中国的三个传统节日、纸的发明、历史文化遗产赵州桥,以及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感受深厚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课文学习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搜集更多传统节日的资料,熟练运用字词进行句段的写作。 《古诗三首》要求学生掌握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内容,感受诗中景象,并深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探索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纸的发明》通过对纸的发明过程的描写,展现了中华民族先祖的聪明才智。 《赵州桥》通过对赵州桥独特的建筑风格的具体描写,赞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介绍与画面内容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这幅名画的赞美和喜爱,也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是“中华传统节日”,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 “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四个部分。要求在指导学生认识新字词的基础上,扩充学生的词汇量,加强分析句子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使用工具书查找字词。理解生字新词,掌握词语意思,并试着在习作中具体运用。 2.了解传统节日,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 3.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课前预习,教师泛读课文。 2.掌握课文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传统节日,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 教学难点 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最新三年级第二单元教案单元

第二单元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成长”这个话题,安排了三篇课文《老师领进门》、《和时间赛跑》、《发愤立志》,古诗诵读《江畔独步寻花》以及一个语文乐园。 《老师领进门》:本课作者用朴实,通俗,亲切的语言描绘了旧时教师的教学情景表达作者对老师的尊敬、热爱、感激之情。教学时从整篇课文入手,抓住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弄清田老师的课与春雨润物的内在联系,体会到田老师教学有方,如春雨“润物细无声”。最后再回归整体,落脚到课文最后一句话:“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终生难忘!”这句话的理解要在理解课文内容之上进行,让学生明白培养人才比培养树木更困难,需要地时间更长。作者之所以能够成为作家,是因为田老师的悉心教育,所以“插柳之恩,终生难忘!”课后的第二题,要在学文中,逐步引导学生由点(田老师讲一首小诗,编一段故事,娓娓动听地讲,使我听得入迷)到面(每讲一课,都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我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点点春雨,滋润着我)等具体内容来体会田老师就这样将“我”领进“门”的。 《和时间赛跑》:这篇课文语言清新,所举事例都浅显易懂,文章的结构也非常清楚。1-6自然希告诉我们为什么要珍惜时间,7——9自然段围绕着怎样珍惜时间和作者的感受写。但由于时间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年龄比较小,时间观念比较模糊,因此要感受珍惜时间的意义比较困难,所以应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帮助学生领悟文章所要说明的道理。 《发愤立志》:这篇课文语言生动形象,以两副对联的前后变化为主线,用简单、清晰的语言讲述了苏东坡从恃才傲物,狂放不羁到发愤立志,虚心好学的转变。教学时以对联的不同之外作为教学的切入点,课后第二题“苏东坡为什么要重新写那副对联?”作为主线,抓住人物神态、语言的句子深入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明理。课文层次清晰,语言精练,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读。 语文乐园通过“我来试试”引导学生查字典,自主掌握多音字的读音,并适当拓展;让学生看图读词,认识我国的五岳名山并初步了解它们各自的特点,积累词语,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背诵并书写珍惜时间的警句格言,培养学生惜时奋进的精神,教学时注意写句子要做到整洁美观;阅读短文一定要在读顺,了解了短文大意的情况下让学生思维延伸,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信、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习作教学设计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习作《介绍我自己》教学设计 设计者、执教者:从化市温泉镇第三中心小学欧阳翠宜 教材分析: 习作主题为“说说我自己”,向别人介绍自己,可以说说自己的性格、爱好,也可以说说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总之,要抓住自己的特点来说,要说真话。教学中将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训练紧密结合。教材对如何介绍自己提出了要求,“要抓住自己的特点来写,要向别人展示一个真实的自己。” 教学目标: 1、激发兴趣,愿意把自己介绍给别人,使学生能主动动笔写作文。 2、能比较清楚地把自己的特点写出来。 教学重点、难点:激发学生的兴趣,打开学生的思路,使学生主动写作文 3、乐于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他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的兴趣,打开学生的思路,使学生主动写作文。 教学准备:课件,稿纸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点拨写法。 1、互动游戏:猜一猜。(课件出示) 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2、展示自我,点拨写法。 (1)展示几位学生描写自己外貌的作品,猜作者。 (2)你是根据什么猜出来的?(点拨描写外貌的方法) 二、佳作引路,章法导写。 1、围绕选材,拓展思维 (1)课件出示:有关爱好方面的动态图片。 (2)师生交流:你们平常最爱做什么?为什么?你平常都是怎样去做的? 2、欣赏片段,领悟写法。 (1)出示描写爱好的片段:这段话写了什么?小作者到底怎样爱唱歌?

(2)小结写法并板书:中心句+具体事例 3、我是小作家:用一段话写写自己的爱好。(出示好词句) 4、集体评析(投影仪出示几个学生写好的习作) 三、回顾题目,明确要求 四、指导成篇,总结写法。 1、温馨小提示 题目 第一部分:重点写外貌特点 第二部分:用具体事例写爱好(性格、优缺点) 第三部分:结尾(总结赞美一下自己,或表达自己愿意交朋友的心情。) 2、儿歌作尾,总结写法。 自我介绍并不难, 姓名年龄女或男, 长相性格不要繁, 画龙点睛谈一谈, 兴趣爱好盘一盘, 择其一二可深谈, 一篇美文就写完。 五、布置作业 课后,请同学们继续完成这篇习作,写完后可以读给身边熟悉你的人听一听,再根据他们的建议好好修改自己的作文。 板书设计: 介绍我自己 外貌特点爱好特点(性格、优缺点) 中心句+ 具体事例

最新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 全单元教案设计

4 古诗三首 第1课时:学习《山行》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山行》。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 4.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表现秋天的美好境界,注意“径、斜”读音。 教学准备: 1.课文挂图、字理演变图、生字卡片或课件。 2.朗诵的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出示挂图(或课件出示),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深秋,天气已经很冷,远处山林中传来阵阵清脆悦耳的马铃声,诗人杜牧坐在马车上正慢慢走来,今天我们一起学一首杜牧写的古诗《山行》。 二、初读感知,识记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1.自己读,定位识字,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注意“径、斜”的读音,理解“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生处”等字词的含义。 小结:这首诗只用了二十几个字,就为我们描画了一幅这么美丽的秋景。真了不起呀!其实,这每一个字都是经过诗人精心雕琢的,你能不能沉下心来,再来细细地品味它,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三、再读感悟,背诵古诗 1.边放课件,边放古典音乐,用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人意境。(走在带有深秋寒意的山路上,看到小路盘旋曲折,斜斜地向远处的山顶延伸。诗人一边走一边向远处望去,只见那白云缭绕的地方住着几户人家。诗人走着走着,忽然停下了车,为什么呢?因为美丽的枫林晚景把他给吸引住了。诗人不禁赞叹:“霜叶红于二月花。”) 2.刚才我们跟随诗人一起观赏了秋天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你能把这感受读出来吗?(齐读)诗人写得美,你们读得也美,想不想把它背下来。(自由背) 四、指导写字 1.“雨”作偏旁时,左边竖变点,横折钩变成横钩。 2.“车”字的下横要写得伸展。 五、拓展活动 1.填字,涂色,说说你眼中的秋天。旨在要求学生巩固生字,并

[公开课]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角的度量(一)的教学设计

角的度量(一)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时 教材分析: 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发展空间观念“角的度量”属于“空间与图形”中测量的一部分,而角的度量又是测量中难度最大的,并且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利用的是角的大小的空间感觉来估计角的大小的,很少用到专业的工具去测量一个角的精确度数,所以在本课的设计中,不仅要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感受测量角的大小需要统一单位的必要性,而且还要把量角与建立学生头脑中角的大小的表象结合起来,重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关注动手操作,以亲身体验的策略展开教学。动手操作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让学生理解抽象的算理和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通过用多种方法尝试测量角的大小,帮助学生初步感知测量角的大小的方法,培养估计角的大小的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体会引入量角器的必要性,认识量角器。会 用量角器测量各种角的度数。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体会“量角的大小, 要用量角器”的必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周围环境中与角有关的某些事物具有好奇心,能主动参与数学活动。 教学重、难点: 1、认识量角器。

2、会用量角器测量各种角的度数。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引导探究。 学法:体验感悟,发现应用。 教学准备:每人准备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出示角的图片∠A、∠B,让学生比较大小 2.指名说说你是怎么比的:观察法、重合法。 3.自学课文,并动手做一做:剪出∠1,用∠1分别度量∠A、∠B的大小。4、想一想认识量角器的必要性,认识角的单位“度”,用“°”表示。 二、合作探究,认识量角器 1、认一认 (1)观察量角器你发现了什么先自己看,再小组交流,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向大家介绍。 (2)看书自学刚才没发现的.(如:度,中心,零刻度线)。 (3)认识中心点,零刻度线,以及量角器上的数字的意思。 (4)说说1°和平角。 2.试一试,量角器上看角的度数。 (1)自学试一试,说说∠A∠B各是几度,是怎么量的? 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总结用量角器量角的步骤: 第一步:中心点对准角的顶点。 第二步:零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分清是内圈的零刻度线还是外圈的零刻度线)。

部编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及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8、去年的树 教学目标: 1.能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明白的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懂本文。 3.感受童话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 4.对“信守诺言,珍惜朋友之间的情意”这句话有所感悟;体会人、动物、植物(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 教学重难点: 能读懂鸟儿心情的变化,通过相关句子,读懂它的内心世界。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引入。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二、自主读文,初步感知。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通、读懂。 2.个体质疑→组内探讨→集体释疑。 3.抽读、评议、正音。 4.感知内容:学生畅谈 鸟儿到南方去之前答应好朋友____________。 第二年春天,鸟儿从南方回来却发现__________,于是就在火柴点燃的灯火前

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它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对话朗读,培养语感。 师引:这篇童话中有哪些有趣的角色? (鸟儿、树、树根、门、伐木人、小姑娘、灯火……)他们还会说话呢! 1.找出角色对话。用“”画出小鸟说的话,用“____”画出、树、树根、门、伐木人、小姑娘、灯火……说的话。 2.模仿朗读(学生自主尝试)选读喜欢的角色对话。 出示对话,通过个别读、对读、组内演读、师生互读互议等方法来感悟角色,体验心情。 大树与小鸟 “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再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好的。我明年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 小鸟与树根 “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 “伐木人用斧子把他砍倒,拉到山谷里去了。” (鸟儿向山谷里飞去) 小鸟与门 “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树嘛,在厂子里给切成细条条,做成火柴,运到那边村子里卖掉了。” (鸟儿向村子里飞去) 小鸟与小姑娘 “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火柴已经用光了。可是,火柴点燃的火,还在这盏灯里亮着。” 4.想一想,说一说: 伐木人来砍大树的时候,树对伐木人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延伸拓展,自主发展。 1.师:大树还在吗?鸟儿又怎么认为的? 2.有感情地回读大树与小鸟的对话,再次体验大树与小鸟的情意。 3.出示:“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部编版新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

2018---2019第一学期正安一小集体备课教案 科目:语文 年级:三年级 主备:叶昌慧 副备:

2018年9月 第三单元 教材分析: 花儿会跳舞,星星在歌唱,童话的王国真奇妙。本单元以“童话”为主题,编排了两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一篇编童话的习作,一个《语文园地》和一个《快乐读书吧》。《去年的树》讲述了一个关于“信守诺言,珍惜友情”的故事。《那一定会很好》写了一粒种子成为一棵大树、一辆手推车、一把椅子、木地板的生命历程。《在牛肚子里旅行》讲述了蟋蟀青头和红头这一对好朋友之间的动人故事。《一块奶酪》则通过蚂蚁队长处理一丁点儿奶酪残渣,让我们看到了一位以身作则、严于律己的蚂蚁队长。围绕本单元的体裁,本单元的习作安排为编童话,通过一些词语的提示,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编写属于自己的故事。《快乐读书吧》编排了世界著名的童话集《安徒生童话》,引导学生阅读更多的童话故事。 学习目标: 1.会认、会写本单元中的重点生字、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不同的语气,体会人物心情,感受童话中的人物形象。 3.能表演童话,根据词语编童话。 4.能和同学交流自己学习童话的收获。

5.学习三种常用的修改符号,能用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习作。6.有阅读童话书的兴趣,能完整阅读《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童话书。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不同的语气,体会人物的心情。 2.感受童话中的人物形象,能和同学交流自己学习童话的收获。难点: 根据给出的词语自编童话。 单元课时分配: 《去年的树》-----------------------------------------2--3课时 课时-----------------------------------1--2《那一定会很好》 《在牛肚子里旅行》--------------------------------2--3课时 《一块奶酪》-----------------------------------------1--2课时 《习作:我来编童话》-----------------------------2--3课时 《语文园地》-----------------------------------------2--3课时 《快乐读书吧》--------------------------------------1---2课时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语文园地二【教案】

语文园地二 教学目标: 1.交流平台,交流和总结理解词语的方法。 2.词句段运用,积累描写四季的词语,练习用所学方法理解词语。 3.书写提示,学会使用钢笔写字,注意握姿和坐姿,练习写好横画和竖画,注意“横平竖直”的书写方法,把字写规范、端正、整洁。 4.借助拼音诵读,体会有关秋天的词语,帮助小学生积累词语。 重点 先看后写再对照,写的时候要注意正确的坐姿和握姿;积累有关秋天的词语。 难点 学会运用各种方法理解词语。 教学策略: 1.“交流平台”交流和总结理解词语的方法,引导学生回想自己读书时遇到不懂的词语是用什么方法去理解的。教师点拨:联系生活实际、查字典等都是很好地理解词语的方法。 2.“词句段运用”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积累描写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词语,另一个是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小组合作掌握理解词语的方法。 3.在“书写提示”中要学会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字的笔画顺序,按照“横平竖直”的方法书写汉字。如“排”的写法,提示学生一是笔画要写规范、正确、整洁,二是字的大小要适中。 4.“日积月累”用读、写、默写等方法掌握描写秋天的一些词语。 学前准备: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1.今天我们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板书:语文园地) 2.板块一:交流平台

课件出示学习提示: 1.读书的时候如果遇到不理解的词语,你会怎样做? 2.小组交流,看看哪个小组总结的方法多。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评议,并小结。 课件出示: 生1: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我会查字典,字典就是我们无声的老师,我请教它的时候很多,它对我也很有帮助,比如:有一天我看到一句话有“忐忑”这个词语,我就是通过查字典明白它的意思的。 生2:我时常运用组合的方法来理解词语的意思。一个词语,通常由几个字或几个词构成,所以我们只要先分开理解字义、词义,再组合起来就好理解了。如“忠勇”一词,“忠”有忠诚的意思,“勇”是勇敢的意思,“忠勇”就可解释为忠诚勇敢。 生3:刚才的同学说得都不错,我有时候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意思。读书时还要瞻前顾后,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句子或段落来解释词语或句子。 生4:遇到不理解的词时,可以找这个词的近义词,如“美丽”一词,它的近义词是“好看、漂亮”等。这就是用换近义词的方法理解词语,效果也不错哟。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除了刚才你们提到的方法,还可以用换词法、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推敲揣摩把握变化去理解词语。 设计意图: 直接进入板块,然后根据学生的经验让他们放开去说,学生平时也有自己理解词语的方法,只是不善于总结归纳,老师提出问题“哪个小组总结的方法多”,激励他们动脑子去思考,去组织语言,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也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板块二:词句段运用。 1.课件出示: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第 1 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过程与方法:能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整理、分析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正确地进行两位数加法的口算,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用两位数加、减整十或一位数。 26+30 48+20 49-20 56+3 28-9 24+9 35-20 46-7 98-90 78+9 2、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23 28 35 63 20 3 ( ) ( ) ( ) ( ) ( ) ( ) 72 31 75 29 ( ) ( ) ( ) ( ) ( ) ( ) ( ) ( )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板书课题) 二、组织探究,引导建构 (一)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口算方法。 (1)观察教材第9 页的主题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消息?学生汇报。(一至五年级 参加“世博会”的各班人数) (2)出示问题: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3)提问: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求一共多少张车票就是求一年级一共有多少人,一年级一班35 人,二班34 人,用加 法计算,列式:35+34。 (4)这个算是如何计算?互相交流算法。 师:我们学习过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通过观察我们知道35+34 中的两个加数没有一个是整十数或一位数,但是我们是否可以把它们转化成我们学习过的加法然 后进行计算呢?如果可以怎么计算? 生:可以把其中的一个加数拆分成整十数加一位数。比如34 可以看成30+4,先算 35+30=65,再算65+4=69. 师:除了这种方法以外,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1:还可以拆分另一个加数35,把35 看成30+5,先算30+34=64,再算64+5=69. 生2:除此之外,同时把这两个加数拆成整十数加一位数,然后进行计算也很简便,

2014年秋四年级数学上册 第二单元 角(第三课时)角的度量教案 苏教版

角的度量(2) 总课时数:第15课时 教学目标: ⒈使学生进一点掌握量角的方法,较熟练地用量角器量指定的角。 ⒉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并获得成功的体验,能运用角的知识描述相应的生活现象,感受用实验数据说明问题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与方法。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量角的方法,较熟练地用量角器量指定的角。 教学难点: 度量位置“变式”的角 教学准备:量角器 课型:练习 教学过程:: 一、交流展示 复习旧知 量角的工具是什么?(量角器) 量角器中心一点叫什么?(中心) 它有几圈刻度?有两圈刻度(内圈和外圈) 怎样量一个角?(两重合一看数) 具体阐述、小黑板出示(指名量角) 观察板演同学的度量方法以及读数方法、交流 二、自主探究 第4题 指名读题,理解题意 看量角器上的刻度,交流角度 指名口答,集体订正 仔细观察这几个角,它们的位置一样吗?不同位置的角,我们应该怎样来量? (位置不一样) (有一条边与外圈0刻度重合,就看外圈的刻度,反之……) 指出:不论角的位置如何,量角时都要注意“两重合,一看数”,注意要分清是看外圈的刻度还是内圈的刻度。 第5题 指名读题,理解题意 模仿量出几个角的度数并交流,指名回答。 从量角器哪一边看起,看哪一圈刻度? 图1:看外圈刻度;图2.图3内圈刻度 为什么要这样摆放量角器?

讨论交流(依据:两重合一看数) 三、精讲点拔 第6题 下面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正确吗? 观察,判断,互相交流。 交流判断结果:只有图4的方法是正确的 你判断的理由是什么?结合两重合一看数回答。 请大家用正确的方法再量一次 操作,互相检查。 第7题 指名读题 图上都画了些什么? 仔细观察图,交流观察结果。 请量出图中每个角的度数(巡视) 操作,交流,错的订正。 四、运用提升 集体读题,明确要求。 图1三角形图2正方形图3五边形图4六边形 你认识这些图形吗? 请量一量图中每个角的度数 用量角器量角,指名口答(60° 90° 108° 120°) 你有什么发现(主要应该是角的情况) (引导初步感知三角形内角和) (角或边的情况,内角和的情况等等,只要是正确的,均可以) 四、课堂评价、拓展延伸。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五、达标作业 第9题 出示队旗图,你有什么发现? 观察交流:估计一下图中的三个角各有多少度?估计并填表格 请同学们用量角器验证一下自己估计的对不对?用量角器分别量三个角并填表比较估计与测量结果交流 完成思考题 指名读题,明确题意

部编三上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部编三上语文第三单元 教案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第二单元 4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能工整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解,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略秋天美丽的景色。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感受文字美,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2.体会诗中的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读课文的预习任务。 2.教师准备挂图,以及表现秋天情调的乐曲磁带,便于配乐朗诵。 导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说话训练,进入秋景。 同学们,你能以秋天为内容,说一句或几句描写秋天景色的句子吗? 二、导入,揭示课题:介绍杜牧、岳麓山。 1.课件:简介杜牧 2.“山行”是什么意思这座山在哪里呢 湖南长沙的岳麓山。(课件:岳麓山) 三、感受情境,理解诗意。 1.(课件:山行)让我们一起来跟着朗读,自由朗读古诗,个别朗读。 2.学生根据注释,理解诗意。把不理解的地方找出来,准备提问。 3.小组交流诗意。 4.检查自学效果: 5.预设问题: (1)诗人首先远远地看到什么? 寒山、石径。 ①什么叫寒山什么叫石径“斜”是什么意思? ②第一句是什么意思? (2)接着诗人又看到了什么? 白云、人家。 ①“生”是什么意思? ②第二句是什么意思? (3)诗人为什么停下车来呢?“坐”是什么意思?“晚”是什么意思第三句是什么意思 (4)“霜叶”是什么意思?“红于”呢第四句是什么意思

6.同桌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再自由读古诗,体会哪几个字用得特别好,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四、研究古诗,体会诗韵。 1.你认为古诗中哪些地方写得好,值得我们好好研究呢?或者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都可以提出来。 2.生研究所提出的问题。先独立研究再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 (1)“寒山”点明了季节,这个“寒”字使人仿佛看到了…… (2)“白云生处”说明山高,“有人家”使整个画面充满生机,起到静中有动的效果。使人仿佛看到了……听到了…… (3)前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你认为第三句中哪个字最能表现诗人此时的心情──“爱”。 (4)夕阳下的枫树林是如此美丽,诗人突然觉得这枫叶比什么还红?(二月花) 哪个字最能表现枫叶的特点?“红”字。透过这个红字,我仿佛看到了…… 五、指导诵读诗句。 多种形式反复读,直到背诵。 第二课时 一、介绍引入。 简介苏轼。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听师读,要求:听准字音。 2.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5.师生交流。 三、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老师相机点拔。 3.师生交流。 4.教师读,学生看图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发挥想象,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1.教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五、想一想,议一议。 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六、指导书写。 1.师写生看。 2.生抄写生字,师个别指导。 第三课时 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下这首诗。(课件显示课题——夜书所见)

三年级上册语文大单元主题阅读教学设计第2单元

三上语文第二单元教案设计 备课教师:陈思祺 【单元概述】 本单元以“金秋时节”为主题,编排了《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三首古诗和《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三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展现了秋天别样的风景。《古诗三首》是古代诗文人眼中的秋景,或咏景言志,或借景劝勉朋友,或借景表达思乡怀旧之情;《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以儿童的视角,描写了深秋时节铺满落叶的水泥道美景;《秋天的雨》从多角度描绘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听听,秋天的声音》描写了秋天里大自然的各种声音。篇章页的插图描绘了两个孩子骑着自行车穿行于深秋道路的画面,视野宏阔,意境深远。 【设计理念】 以“单元主题”为主线,以“单元主题阅读教学法”策略为指导,以“读”为主线,以“阅读教学”为重点,通过“以文带文、师生双主读、分角色朗读”等方法,完成29篇文章的学习。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低年级安排过借助图画、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等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本单元是在此基础上的延展和提升,旨在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选择合适的方法,并逐步做到迁移运用。其中《古诗三首》侧重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古诗中难懂的词语;《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侧重引导学生运用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词语;《秋天的雨》以“五彩缤纷”为示例,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引导学生总结理解词语的方法,“词句段运用”的第二题安排了实践运用的练习。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学习写日记”。日记是三年级习作起步练习的一个重要形式,选材灵活,写法自由,学生可以无拘无束地记录自己的生活。本单元的习作编排,旨在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初步学习积累习作的素材,并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教学内容】 1.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一主”教材第二单元4篇课文:《古诗三首》、《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 2. 《新主题阅读》文章9篇:《火红的枫叶》、《秋,永远的菊(节选)》、《我爱家乡的秋夜》、《中秋寻月》、《秋天的梧桐叶》、《落叶》、《秋色赋(节选)》、《秋色如画》、《秋的声音》。 3. 《你读我诵》文章16篇:《苏幕遮·怀旧(节选)》、《不第后赋菊》、《对联(一)》、《秋词二首(其一)》、《秋词二首(其二)》、《秋天向我们微笑》、《秋夕》、《诗经·豳风·七月(节选)》、《豆叶上,一只蝈蝈在叫(节选—)》、《落叶》、《秋天在你手心里跳》、《秋天》、《秋凉晚步》、《秋歌?之一(节选)》、《我们去听秋的声音(节选)》、《成语(三)》。 【教学目标】 “一主”目标: 1. 能正确认识并理解课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书后田字格中的生字。 2. 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积累好词佳句,理清文章内容。 “两翼”目标: 1. 阅读《新主题阅读》9篇,《你读我诵》16篇,背诵喜爱的优秀诗歌。 2. 在阅读中积累有新鲜感的词句,在朗读中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 【教学重难点】 本单元课文语言优美,适合朗读训练,要引导学生读出秋天韵味,读出秋天的美好,在理解、朗读、背诵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语言感受力,再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要注意依托课后题和泡泡示

第二单元 角的度量_教案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角的度量 第二单元角的度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 (2)使学生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和按指定度数画角。 (3)通过探索活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加深对角的认识,形成画角和量角的技能,初步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教学难点:直角的认识、周角的含义。 教学关键:加强操作活动,弄清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 课时划分:4课时 直线、射线和角………………1课时 角的度量…………………………1课时 角的分类…………………………1课时 画角………………………………1课时 第一课时 课题:直线、射线和角 教学内容:射线、直线和线段的认识及它们的联系和区别,角的定义。(课文第35-36页的内容,相应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射线,直线,能识别射线、直线和线段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认识角和角的表示方法,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的初步能力。 4、培养学生关于射线、直线、线段和角的空间观念。 5、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直线、射线和角的表象的形成过程。 6、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能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学。 教学重点:角的意义。 教学难点:射线、直线和线段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课件、活动角、尺或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认识射线,直线 1、复习线段的特点。 出示线段:它有什么特点? 2、认识射线。 (1)课件显示,学生感知线段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 (2)射线有什么特点? (3)生活中你见过射线吗? 指导学生用尺或三角板画射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