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创新研究

“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创新研究
“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创新研究

的养老机构住养服务出现了一种与社会福利和社会公益法则悖行的现象:一方面是大量需要机构住养服务的介助或介护老人因支付能力不足住不进来;另一方面却是许多高收人但身体健康的自理老人占据了大量床位。”一项广西养老机构现状调查显示心1,所选32个养老机构所收养的老人一半以上都是可完全自理的老人,失能老人的比例不到五分之一。有接近五成的养老机构没有护士或没有医生,大部分养老机构依靠护理人员进行医疗服务。阎志强在研究广州养老机构收养人口的主要特征时发现b3,自理、介护人员占较大比例,特别是农村养老机构中自理人员比例超过一半。王英等调查了北京城区养老机构入住老人的生活质量H3,结果发现在九个养老机构中,虽然患病率达到86%,但接近95%的老年人是可完全自理的。孙碧竹在对吉林省养老机构发展现状的研究中也发现晦3,很多敬老院往往偏向接收身体状况较好的、照料需求不多的老年人,对于缺少照料而需要住进养老院的老人的需求无法满足,因而拒绝接收。

(2)养老机构提供医护水平低,老人医护需求难以满足。邱刚的研究结果显示¨n213,有入住意愿的老年人最关注的问题就是医护,而已入住的老年人最不满意的地方首先是费用高,其次就是医护水平低。尚振坤也指出口1,目前中国普遍反映的一个问题就是老年人的医疗问题:一是一般养老机构看病拿药不能报销,二是医院与养老机构合作不流畅,缺乏稳定联系,多为医疗机构对养老机构的单向联系,不利于满足老年人医疗需求。刘墨非在调研了北京市养老服务机构之后发现№1,全市73%的养老机构医疗服务短缺。其中,38%的养老机构既无内设医务室,也没有同周边医疗机构签订书面协议。36%的养老机构虽然与医疗机构签定了合作协议,但由于服务标准和要求不明确,缺乏监管等原因,医疗服务难以持续。

(3)老人入住养老机构支付能力不足。支付能力是影响入住意愿的重要因素,不少学者从微观需求的角度出发,选择入住意愿为衡量指标,发现老年人有较高的入住意愿№㈣阳3,但受到年龄、家庭经济状况等各方面影响,入住意愿无法转化为实际需求,而其中支付能力不足是重要因素之一拍¨卜12n州¨。刘红也指出n刳,老人及其家庭有入住养老院的意愿,但并不意味着最终入住养老院。较高的入住意愿和较低的实际入住人数的同时共存,如果从供求平衡考虑,可能推断出我国养老机构床位供给紧张,但是这又与较多的床位空闲相矛盾。

终于找到一篇能把医养结合讲清楚的文章了

终于找到一篇能把医养 结合讲清楚的文章了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在“未富先老”的背景下,深度老龄化挑战的巨大压力已经对现有养老保障体系提出了日益严峻的考验。养老问题是家事也是国事。作为社会养老的一种创新模式,医养结合将现代医护技术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满足了老年人群的特殊需求,提高了老年人生活质量,适应了老龄化发展的形势,实现了养老模式的新突破,应该成为发展中国特色养老事业的必然选择。 【一】当我们在谈“医养结合”,我们在谈什么? 医养结合是近几年逐渐兴起于各地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由于其将现代医疗服务技术与养老保障模式有效结合,实现了“有病治病、无病疗养”的养老保障模式创新,已经成为政府决策部门及学者们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1.医养结合基本内涵与特点 从内涵上来讲,医养结合具有以下基本特点:从保障目的来看,与传统养老模式一样,医养结合旨在为老年人提供老年生活服务,以使老人安度晚年; 从参与主体来看,它联合传统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旨在通过多元化的参与主体,为老年人提供一种新型的养老服务; 从服务内容来看,由于引入了现代医疗技术,它能够提供更加专业、便捷的养老服务,有效提高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 从保障对象来看,尤其适宜处于大病康复期、慢性病、易复发病患者等无法在传统养老模式中得到良好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 从人性角度来看,它同时考虑了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与医疗需求,符合现代老年人“医养共需”的基本生活需求。 从广义范畴来界定,医养结合不仅是将传统养老保障与现代医疗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型养老方式探索,还意味着一种跨越式的养老新理念。 一切将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供给方式实践,都可以被界定为医养结合的范畴。比如,近几年青岛、重庆等地开展的老年长期照护制度探索,本质上也是将养老服务与医疗服务组合提供,保障失能、半失能老人的生活照料。 因此,医养结合可以理解为“医养融合”,即超越传统养老理念中只强调单一性的养老服务,而更加注重养老服务与医疗服务的兼得性,注重老年生活保障需求中“养”与“医”的结合,其优势在于整合医疗和养老两方面的资源,提供持续性的老年照顾服务,能够满足未来高龄、失能、空巢、患病老人的多重生活料理需求。 2.医养结合与传统养老模式有何不同 首先,与传统养老模式相比,两者提供服务内容的差异最为明显。医养结合模式在提供传统养老模式所包含的养老服务的基础上,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化医疗和康复服务,实现了传统养老服务与现代医疗服务的结合。 其次,医养结合模式不同于传统养老模式具有明确的责任主体,比如居家养老的责任主体是家庭,机构养老的责任主体是各类型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没有明确的责任归属主体。在具体实践中,开展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可以是设有老年病科的医疗机构,或者是医疗机构分设、下属的养老服务单位,也可以是和医疗机构开展合作的养老院、福利院。 因此,医养结合并不是作为一种独立的养老模式而存在,更多意义上,是作为一种新型的养老服务供给方式而运转。它可以和任何传统养老模式相结合,在任何养老模式中以不同形式实现医养结合的服务供给。 3.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的优势 很久以来,我国的养老院只能提供养老而无法医疗,而医院只能医疗而不能提供养老服务,这种情况“医养分离”的结果,是养老院里的老人经常要奔波于家庭、养老院和医院之间,不仅

医养结合模式的现状和发展

中国“医养结合”模式现状及发展综述 摘要 为了解国医养结合研究动态,文章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主要从必要性及意义、模式、实施困境和发展对策四个方面展开。通过研究发现,学界普遍认为,就我国老龄化现状、家庭变迁、老年人实际需求而言,医养结合势在必行。目前主要存在四种运行模式,即设模式、转化模式、合作模式、输出模式,从国际发展经验来看,输出模式是我国未来探索的重点。各模式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理念、制度、政策、人才等制约因素,在实践中应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从供给主体、顶层设计、服务延伸、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突破。今后研究应更加重视方法的综合、多元视角的引入以及研究容的延伸。 关键词: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综述 人口老龄化及其所伴随的健康问题对现行养老模式带来了严峻挑战,传统居家养老及医养分离的机构养老模式已无法满足我国人口快速老龄化的需求。对我国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人而言,除生活供养外,更需要医疗保健的照顾,在这一社会背景下,在老年人照顾方面,养老联手医疗服务已成为政策倡导的趋势。近几年来,随着政策推动及部分地区的实践探索,学界对于医养结合的关注越来越普遍。 一、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研究的现状 国关于“医养结合”这一概念的研究是在“健康老龄化”理念的推动下开始的,针对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老年人健康所带来的影响。1995年10月,在全国老年医疗保健与社会发展研讨会上,邬沧萍教授以《健康老龄化的科学含义和社会意义》为主题作了会议报告(耿爱生、文娴,2014),认为“健康老龄化”不仅是一种医疗保健目标,更有丰富的社会文化涵,应当从社会学的角度加以诠释(邬沧萍、向群,1996)。此后,诸多学者从社会学的角度关注老年人健康状况与养老模式之间的关系。宏(2005)认为,养老模式是影响中国老年人健康的关键因素,经济与生活均独立的老年夫妻有最明显的健康优

医养结合模式的现状及发展

医养结合模式的现状及发展

中国“医养结合”模式现状及发展综述 摘要 为了解国内医养结合研究动态,文章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主要从必要性及意义、模式、实施困境和发展对策四个方面展开。通过研究发现,学界普遍认为,就我国老龄化现状、家庭变迁、老年人实际需求而言,医养结合势在必行。目前主要存在四种运行模式,即内设模式、转化模式、合作模式、输出模式,从国际发展经验来看,输出模式是我国未来探索的重点。各模式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理念、制度、政策、人才等制约因素,在实践中应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从供给主体、顶层设计、服务延伸、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突破。今后研究应更加重视方法的综合、多元视角的引入以及研究内容的延伸。 关键词: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综述 人口老龄化及其所伴随的健康问题对现行养老模式带来了严峻挑战,传统居家养老及医养分离的机构养老模式已无法满足我国人口快速老龄化的需求。对我国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人而言,除生活供养外,更需要医疗保健的照顾,在这一社会背景下,在老年人照顾方面,养老联手医疗服务已成为政策倡导的趋势。近几年来,随着政策推动及部分地区的实践探索,学界对于医养结合的关注越来越普遍。 一、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研究的现状 国内关于“医养结合”这一概念的研究是在“健康老龄化”理念的推动下开始的,针对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老年人健康所带来的影响。1995年10月,在全国老年医疗保健与社会发展研讨会上,邬沧萍教授以《健康老龄化的科学含义和社会意义》为主题作了会议报告(耿爱生、杨文娴,2014),认为“健康老龄化”不仅是一种医疗保健目标,更有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应当从社会学的角度加以诠释(邬沧萍、姜向群,1996)。此后,诸多学者从社会学的角度关注老年人健康状况与养老模式之间的关系。刘宏(2005)认为,养老模式是影响中国老年人健康的关键因素,经济与生活均独立的老年夫妻有最明显的健康优势和主观幸福度优势,而依靠子女供养或政府补助的独居

医养结合的社区养老模式

医养结合的社区养老模式(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合作、医疗机构增加养老病房及养老机构加强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等多种方式)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1.社会养老服务分类方式: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细分为“居家/社区养老、居家/社区养老+家庭病床、养老机构以医养机构”医养结合的社会养老服务分类方式 2.随着我国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的下降与慢性病患病并发现象的日益普遍,当前“医”“养”分离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已经无法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需求。 3. 创新性提出了构建医养结合的社会养老服务筹资模式即“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 金划拨支付与个人缴费相结合” 目前北京、安徽、青岛等城市率先推出了医养结合模式,如:二、三级医院办养老病房、养老机构增设医务室、社会资本等多种模式。 4.医养结合服务内涵包括: 服务对象及内容:一般养老机构服务所有老年人群,而医养结合机构主要服务于患有 慢性疾病、急性疾病的恢复期、智力残疾、肢体残疾以及肿瘤晚期的老年人,为他们 提供生活、护理、医疗及康复服务。简单的理解就是在养老中增加了医疗照护,在医 疗中加入了养老服务。 服务提供者: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老龄化程度高,老年人数量庞大,单方面强调, 由某一主体来实现我国老年人的养老,是非常不现实的,老龄问题是整个社会需要面 对的问题,需要将政府、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等多方主体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各方 的积极性,整合各方资源,各司其职,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多方参与的医养结合体系。 服务模式的实现:政府主导,统筹安排。将部分医疗机构进行功能转变,转型为老年 人医院、康复医院或者护理院。传统养老机构可以与附近的医疗机构联合,建立双向 转诊等合作。同时政府应近距离规划养老和医疗的位置。 人员及机构准入:在养老机构中应增加与医疗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岗位。而医疗机构 转型的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由于老年人的生活护理任务较重,应适当增加护理员的岗位。通过人员的调整,即节约人力资源,又可以使老年人得到更好的照顾。对于医养 结合的机构,应具有基本医疗、康复、基础护理、公共卫生及急救等功能的医疗水平。 服务性质:目前对于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的性质,主要界定为养老机构的一种,需要达 到民政部门制定的养老机构准入标准。但是,随着医养结合服务的深入发展,其医疗

多措并举创新模式,完善基层医养结合体系

多措并举创新模式,完善基层医养结合体系 据统计,预计到2034年,我国老龄人口将占总人口的22.8%,到2050年,这个数字将达到4.37亿,约占我国总人口的1/3。由此可见,我国老龄化程度呈现出逐年迅速递增趋势。5月23日,全国政协委员、山西省晋城市副市长梁丽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伴随老龄化的递增,迫切的需求就是养老与医疗结合问题。 梁丽萍介绍,目前我国近1.8亿老年人患有慢性病,患有一种及以上慢性病的比例高达75%,年均增长率达2.5%;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约4000万,年均增长率达2.9%;更有91.2%的已故老人都是死于各类慢性病。可以说,医养结合已成为我国养老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但目前基 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 一是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合作格局尚不规范。比如,有的养老院与卫生院仅相距几百米,遇到突发疾病,可以得到及时救治;有的养老院与卫生院相距十多公里,一旦遇到突发情况,医生很难及时赶到。 二是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合作内容尚不完整。目前,许多基层养老机构与所在地乡镇卫生院签订的合作协议仅为医疗救治协议,日常服务仅为高血压测量、慢性病开药等,远未实现医养结合所要求的必须提供日常医疗护理、康复治疗等功能的服务。 三是基层缺少普惠性医养结合机构。目前,基层养老机构呈现出两极化态势,公办养老院仅为五保老人提供兜底养老保障,不具备医养结合的功能;能够提供医养服务的民营养老机构却因前期投资大,运营费用高,大都会提高入住价格。很多农村老年人无力入住。 完善基层医养结合体系的任务非常迫切,为此,梁丽萍建议: 一、推动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就近联姻。凡是基层养老机构与所在乡镇卫生院相距较远,不能实现10分钟内上门服务的养老机构,可由政府扶持在乡镇卫生院附近选择合适的场所,与现有的养老院实行“置换”;或是鼓励引导乡镇卫生院派驻医护人员长期入住养老机构,实行定期轮换。 二、推进医养结合多元模式。鼓励实力较强的医院在基层设立养老机构,鼓励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通过联合经营、委托经营等方式加强合作,鼓励退休全科医生到养老机构长期坐诊,鼓励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到医院实习锻炼、掌握基本医疗护理及康复治疗等常识。 三、从制度保障医养结合深入推进。政府有关部门应尽快研究制定保险、救助、优抚等相衔接的长期护理保障政策,重点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提供护理和康复服务;建立健全农村、边远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等特殊地区养老服务公共财政长效投入机制,加大向特殊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稳定增加对特殊地区养老服务事业的财政投入。 四、加大民营养老机构的补贴扶持力度。养老机构具有公益属性,政府应采取“PPP”或“公建民营”等模式建立医养结合养老机构,运营中可出台低息无息贷款支持政策,可以让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水电气等费用享受民用价格。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提案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提案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发展,一些?老年病?的常发、易发、多发,患病、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治疗和护理问题困扰着千家万户。2013年3月北京首个?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双井恭和苑?开始试行,?医养结合?这一新型养老模式进入公众的视野,引起了全市人民的极大关注。新时期,面对逐步递增的老龄化人群,如何将?医+养?结合理念贯穿于日渐凸出的养老服务需求之中,实现医疗和养老合二为一,一举解决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问题,成为卫生和社会保障部门亟需解决的热点问题。 一、正确理解?医养结合?的概念及内涵。所谓?医养结合?是养老服务的充实和提高,是重新审视养老服务内容之间的关系,将老年人健康医疗服务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区别于传统的单纯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需求的养老服务。?医养结合?在传统的生活护理服务、精神心理服务、老年文化服务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医疗康复保健服务,涵盖医疗服务、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检查服务、疾病诊治和护理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医养结合?的?医?不等同于医院,它主要包含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急性医疗,可以在养老项目中设置医疗室,设置急救设施或是120急救车,与医院合作开通急救通道,让老人在身体出现异样时得到及时的救助和治疗。第二部分是健康管理,也是?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核心价值所在。第三部分则是康复护理,以

养老机构为主体,但需要以医保报销为前提。与一般养老机构相比,?医养结合?服务对象重点面向患有慢性病、易复发病、大病恢复期、残障以及绝症晚期老人提供养老和医疗服务。 二、当前?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存在的难点。?医养结合?作为一种集?养、医、护?三位为一体的养老模式,在实践推行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医保结算是难点。当前,医疗和养老机构分离很大程度上源于医疗机构可实行医保,而养老机构则不能,致使许多患病老人把医院当成养老院,成了?常住户?,老人‘押床’现象频发,加剧了医疗资源的紧张,使真正需要住院的人住不进来。?医养结合?模式推行后,养老院首要解决的是将养老院附属的医务室纳入医保,由此将出现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现行医保基金账户支付无力大额康复护理费用;二是?套保?现象将频发。有些不需要住院的老年人可能会借?医养结合?长期住院,占用社会医疗资源,损害其他参保人的权益。所以在管理上如何区分好养老和住院的界限,还需研究。与此同时,医院主办养老院的形式,也将会遇到诸多法律障碍。 2、养老机构内设医务室难度大。以北京为例,2013年全市400家养老机构中,只有62家机构内设医务室,仅36家纳入医保定点,全市3700多家托老所和街乡镇养老照料

医养结合四种模式(汇编)

医养结合怎么搞?山东四大模式效果好 近日,省卫生健康委明确各地学习推广全省医养结合服务模式,进一步做好示范省创建工作,对各地探索形成的居家、社区、机构、综合等4种服务模式以及各种模式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进行了梳理。 据介绍,创建全国医养结合示范省是贯彻省委、省政府新旧动能转换重大战略部署,推动全省医养结合工作深入开展的重要任务。近年来,各级卫生健康部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东省创建全国医养结合示范省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坚持目标导向,注重因地制宜,着力改革创新,研究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和支持措施,扎实开展示范创建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其中,青岛、淄博、枣庄、烟台、济宁、日照、滨州、菏泽等地及省立三院等单位,积极探索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涌现出一批典型案例。 一、“居家医养、医护巡诊”模式 此种模式针对居家医养为主的失能、半失能老人,采取家庭医生签约、医疗机构派驻医护人员上门服务的方式,通

过设立家庭病床、建立健康档案等,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医疗护理服务。同时,将家庭病床的医护费用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大力发展长期护理保险,为失能、失智老人提供服务保障。有条件的地方,可发挥村居卫生计生专干优势,为辖区老年人提供健康养老需求评估、政策宣传、健康指导、信息收集等医养结合随访服务。 典型做法 青岛市针对老人的不同需求,通过基本公卫和长期护理保险,有针对性地开展医养服务。通过家庭医生签约,为健康老人提供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健康管理、慢病管理。通过长期护理保险的“家护”和“巡护”,对失能老人进行居家医疗护理、生活护理。鼓励医护人员多点执业,引导诊所、门诊部等社会办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开展居家医养服务,收到了家庭减负担,医保少支出,机构得发展的三方共赢效果。 济宁曲阜市针对失能半失能、长期卧床、空巢、孤寡、残障老年人等弱势群体,由医护、康复等人员联动,提供基本医疗、康复训练、中医保健、健康指导、心理疏导和基本公共卫生等居家医养服务。建立了家庭病床制度,明确了服务内容与服务规范,并将家庭病床费用纳入医疗保险,减轻了居家老人医疗费用负担。 二、“社区医养、智慧服务”模式

医养结合文章

【一】当我们在谈“医养结合”,我们在谈什么? 医养结合是近几年逐渐兴起于各地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由于其将现代医疗服务技术与养老保障模式有效结合,实现了“有病治病、无病疗养”的养老保障模式创新,已经成为政府决策部门及学者们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1. 医养结合基本内涵与特点 从内涵上来讲,医养结合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从保障目的来看,与传统养老模式一样,医养结合旨在为老年人提供老年生活服务,以使老人安度晚年; 从参与主体来看,它联合传统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旨在通过多元化的参与主体,为老年人提供一种新型的养老服务; 从服务内容来看,由于引入了现代医疗技术,它能够提供更加专业、便捷的养老服务,有效提高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 从保障对象来看,尤其适宜处于大病康复期、慢性病、易复发病患者等无法在传统养老模式中得到良好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 从人性角度来看,它同时考虑了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与医疗需求,符合现代老年人“医养共需”的基本生活需求。 从广义范畴来界定,医养结合不仅是将传统养老保障与现代医疗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型养老方式探索,还意味着一种跨越式的养老新理念。 一切将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供给方式实践,都可以被界定为医养结合的范畴。比如,近几年青岛、重庆等地开展的老年长期照护制度探索,本质上也是将养老服务与医疗服务组合提供,保障失能、半失能老人的生活照料。 因此,医养结合可以理解为“医养融合”,即超越传统养老理念中只强调单一性的养老服务,而更加注重养老服务与医疗服务的兼得性,注重老年生活保障需求中“养”与“医”的结合,其优势在于整合医疗和养老两方面的资源,提供持续性的老年照顾服务,能够满足未来高龄、失能、空巢、患病老人的多重生活料理需求。 2. 医养结合与传统养老模式有何不同 首先,与传统养老模式相比,两者提供服务内容的差异最为明显。医养结合模式在提供传统养老模式所包含的养老服务的基础上,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化医疗和康复服务,实现了传统养老服务与现代医疗服务的结合。 其次,医养结合模式不同于传统养老模式具有明确的责任主体,比如居家养老的责任主体是家庭,机构养老的责任主体是各类型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没有明确的责任归属主体。在具体实践中,开展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可以是设有老年病科的医疗机构,或者是医疗机构分设、下属的养老服务单位,也可以是和医疗机构开展合作的养老院、福利院。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问题

作者简介:王香香(1993),女,汉族,陕西榆林人,硕士研究生,单位:西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方向:劳动与社会保障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问题 王香香 (西北政法大学陕西西安) 摘要:我国1999年步入老龄化社会后形势日益严峻,老年人对养老服务和医疗服务的需求随之加剧。“医养结合”模式将现代医疗服务技术与医疗服务模式有效结合,成为我国未来养老服务发展的主要方向。目前而言,我国医养结合模式的发展面临诸多问题,需要更进一步做出努力加以解决,以实现我国老龄人口的健康、幸福养老。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问题 我国老年人对养老服务和医疗护理的需求与日俱增,而我国养老服务和医疗服务存在互不衔接的问题。我国如何在“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背景下,解决老年人的养老与医疗问题,成为当前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面临的重要议题[1]。“医养结合”作为“十三五”时期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养老服务新方向,其实现有一定的复杂性,同时也不能忽略现有医疗与养老服务的现实问题。本文通过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医养结合内涵进行分析,探析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现存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策略,促进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长远发展。 一.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现状 按照国际通用标准,若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占人口总数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人口总数比例达到7% 时,就认为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社会”。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发布的数据证明我国在1999年就进入了“老龄社会”[2]。任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的杨燕绥教授提出: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占人口总数的 14% 时,就是深度老龄社会[3]。在已经发布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 2013 )》中指出: 截至2012年底,我国老龄人口总数达到1. 94亿,占人口总数的14. 3%。所以,我国在2012年就进入了“深度老龄社会”。 二.我国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 2013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 简称《意见》) ,“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被列为是加快发展我国养老服务业的六大任务中其一。“医养结合”涵盖了五个方面的内容:服务主体,指服务的提供方,如各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服务客体,指服务的对象,如不同健康程度的老年人;服务内容,指服务项目,如日常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服务方式,即养老机构或社区增设医疗机构、医疗机构内设养老机构、养老机构或社区与医疗机构联合三种;管理机制,即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管理及相关政策制度,如它的管辖部门、管理方式、扶持政策的制定与落实等。 三.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问题 (一)政府多重管理加大了政策监管落实难度 《社会福利机构管理办法》规定,养老机构是民政部的审批单位,民政部是其主要管理部门,而医养结合模式的运营过程中养老结构要受到民政部门、卫生部门以及公安消防部门等多重管理,这就使得其职能分散,养老机构的扶持优惠

医养结合养老院项目可行性实施计划书

医养结合养老院(养老中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项目背景 目前我国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目前,世界上主要的养老服务模式有三种: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和家庭养老。西方发达国家建造了大量老年福利机构。养老产业是一个与众多行业相关联的朝阳产业,产业链延伸甚广,包括老年人用品、养老金融产品、医疗保健、养老机构等多个方面。同时,还能带动养老保险、老年地产等诸多行业的发展,具有显著的经济带动效应。 基于中国“未富先老”的国情,面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中国养老问题日渐严峻,在此基础上,中国出现了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养老三种养老模式。

(1)家庭照顾 中国传统养老模式以家庭养老(也称家庭照顾)为主,即养老的物质需要和生活照料由家庭成员提供。 (2)机构养老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在社会福利设施建设方面有了较大的投入,尤其是在政府对老龄化问题的重视下,机构养老的建设有了很大的改善。各种营造类家庭气氛的养老机构纷纷成立,致力于让老人在晚年获得更多家庭的温暖与感觉。此外,各种机构更加重视以人为本,以客为主的服务建设,要让老人真正成为机构的主人,从而使老年机构照顾的质量有了保证。机构服务观念的改变和政府政策的支持是机构照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3)社区养老 社区照顾,是指动员社区资源、运用非正式支持网络并联合正式服务所提供的支援服务及措施,让有需要的人在家里得到照顾,从而能够过正常生活,达到与社区的融合。 图表:中国养老模式比较

3. 家庭照顾在一定程度上舒缓了子女压力 3.“空巢”率的提高,使得老年人被边缘化,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和接纳 3.帮助老年人重新融入社会,达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目标 4.市场化的养老方式可有效提高养老服务的供给质量 3.社区养老福利色彩较浓,一般情况下,收费标准较机构养老低

2020医养结合模式的调研报告

2020医养结合模式的调研报告 医养结合调研报告范文(一) 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我国今后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民革中央一直思考的问题。 今年全国两会上,民革中央提交的37篇提案中,《关于大力发展康养产业的提案》引起广泛关注。民革中央认为,健康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养老问题则是当前我国最重要的社会热点之一。健康与养老产业(以下简称康养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头连接民生福祉,一头连接经济社会发展,可以被打造成为我国又一个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这份提案源自民革中央去年的调研。去年4月和6月,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齐续春率民革中央调研组分别赴四川攀枝花和河北秦皇岛,就健康与养老产业发展问题展开调研。 调研组发现,由于我国康养产业发展还处于探索阶段,政策体系还不完善,“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目前各地尚未形成集养老、医疗、休闲等多位一体的综合性健康与养老服务体系,致使相关产业无法得到突破性发展。调研结束后,民革中央在征求各方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形成调研报告。 2020年12月,由民革中央与四川省政协联合举办的首届中国康养产业发展论坛在四川攀枝花召开。论坛达成了《首届中国康养产业发展论坛攀枝花共识》,并推动240亿元的21个攀枝花康养产业项目成功签约,总计签约意向高达400多亿元,为康养产业发展注入一剂强针。 找准切入点,就能推动经济发展。针对当前康养产业发展面临的难题,民革中央提出,将康养产业定位为国家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要方向。“康养产业覆盖面广、产业链长,涉及医疗、社保、体育、文化、旅游、家政、信息等多方面,可以成为促进经济转型的重要抓手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大力发展健康与养老产业对扩内需、促就业、惠民生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也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满足‘健康老龄化’巨大刚性需求的长久之计。”民革中央参政议政部有关负

医养结合将成为当前养老服务新模式的研究

医养结合将成为当前养老服务新模式的研究 发表时间:2016-09-09T10:38:59.133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9月第25期作者:刘运玲孙经兴卢敏张艳令[导读]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老年人对养老和医疗护理的需求与日俱增,”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是近年来国务院提出的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 (山东力明科技职业学院山东济南 250116)【摘要】目的:利用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研究新的健康服务模式,让中医药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相结合,实现社会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关键词】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研究【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5-0390-02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老年人对养老和医疗护理的需求与日俱增,”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是近年来国务院提出的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目前,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仍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护理服务问题首当其冲,明确养老机构护士的护理职责范围对于推动医养结合模式的良好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医、养分工明确,按各自职能提供服务,做好衔接,才能促进养老服务全面发展。 从近期媒体报道和群众的反应来看,医养结合背景下养老服务模式健康教育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医养知识接受困难,对中医的养生保健理论怀疑和误解的氛围较浓,甚至与江湖骗术划等号,与民众对中医健康知识需求相比,传统的健康服务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另外,我国老年人口数量的绝对增加以及经济条件的改善造成对养老需求的大幅增加以及养老需求日益多样化,但是现有社会保障体系和养老产业发展严重滞后造成机构养老服务供给严重不足及养老供需结构矛盾。为了解决上述矛盾,我们提出了医养结合背景下养老服务模式的研究“医院不能长期住,回家又没有专业护理”,这是老龄化社会中越来越突出的矛盾之一。老龄化社会如何让老年人享受高品质的养老服务,有尊严地养老,是每个家庭关心的问题, “医养结合”等养老模式需要大力创新,国家鼓励这方面的探索。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养儿防老”天经地义,“居家养老”一直是养老的主要模式。因此养老院一直是政府面向孤寡老人的公益服务,由政府“兜底”保障一部分老人的基本需求。多年来,我国养老院发展较为缓慢。虽然近年来适应多种需求的养老院在逐步兴起,但在迅速到来的老龄化社会里仍适应不了需求:“硬件不硬”、“软件太软”、“床位紧俏,养老变等老”等,是目前我国养老机构的现状。但即便是这样差强人意的养老资源,也依然是“一床”难求。“养儿防老”“居家养老”等传统模式面临严峻挑战,而养老院又无法满足有,尊严地养老需求,怎么办? 养老困境凸显市场空白。2013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养老服务产品更加丰富,市场机制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 资本的“嗅觉”向来是敏锐的,也让“夕阳产业”迎来朝阳。瞄准当前医疗资源不能长期养老、养老机构缺乏专业医疗照护的市场空白,全国首个民资建设的营利性“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山东力明科技职业学院的南丁格尔护理有限公司名下的“济南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试点项目”。 企业永远是创新的主体,在养老产业里也不例外。据了解,“幸福公社”在入住老年人的健康档案基础上,与医院合作科研项目,在老年人肌少症、防跌倒、糖尿病等老年人慢性病防治上提供大量数据和案例,将成果应用于慢性病防治。在“大数据”的基础上养老产业正在走向信息化。“幸福公社”正探索将养老机构内及附近社区老年健康档案上传至“云端”,为机构内的老人、周边社区和家庭提供日常生活管理、健康咨询、健康管理、紧急救助等服务。当前我国发展“医养结合”模式的关键是资金、筹资机制及社会保障安排等。目前国家已经在支持有这方面积极性的企业,但是力度需要加大。据了解,国际上通常采用“介护保险制度”以及与医疗保险绑定的社会护理保险,为个人购买养老服务提供资金支持。我国也应研究运用社会保险管理机制,优化社保资源配置,提高社保基金使用效益,建立以社会化护理服务为主的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这样既可减轻家庭负担,也能更好地发展养老产业。目前,带有“医养结合”性质的养老机构在各地正陆续兴起。从近期媒体报道和群众的反应来看,中医药的健康教育效果并不令人满意,中医知识接受困难,对中医的养生保健理论怀疑和误解的氛围较浓,甚至与江湖骗术划等号,与民众对中医健康知识需求相比,传统的健康服务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另外,我国老年人口数量的绝对增加以及经济条件的改善造成对养老需求的大幅增加以及养老需求日益多样化,但是现有社会保障体系和养老产业发展严重滞后造成机构养老服务供给严重不足及养老供需结构矛盾。为了解决上述矛盾,我们提出了医养结合背景下养老服务模式的研究。创新点 一是提出构建医养结合背景下养老服务模式的研究。本文最大的贡献在于从研究角度方面开拓了养老服务和医疗服务研究的之间的新领域,丰富老年社会福利理论的研究内容。本文同通过系统的研究和分析,提出了医养结合和医养结合背景下养老服务模式的研究服务相结合的问题,这是一个新的针对老年人的社会保障模式。二是加深对医养结合背景下养老服务模式的认识。加强对建立和完善养结合背景下养老服务模式务的新模式的重视程度。为针对老年人尤其是养老机构中的老年人的医疗保障,建立更有效更有针对性的措施提供正确的理论支持。也使政府相关部门对这一领域的认识将更深入。 三是提出完善医养结合背景下养老服务新模式的措施。本文将通过对以上问题的研究,探索成立养结合背景下养老服务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相关的对策和建议,希望能够引起各界人士这一领域的认识,政府部门尽快制定和实施相关的政策及措施,以期能够为实现“老有所养和老有所医”的目标做出贡献。结论:本研究通过开展医养结合背景下养老服务模式的研究,传播中医“治未病”理念、传授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和技术方法、传承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研究;对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中医药发展,推进项目实施,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中医药健康服务新模式的优势,享受到中医药改革与发展的成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参考文献】

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报告

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根据民政部数据显示,我国 60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在 2020 年预计将达到2.43 亿,2025 年将超过3 亿。每年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口进入到老龄化的行列,到 2050 年每 4 位中国人约有 1 位是 65 岁以上的老年人,与此同时,老年人余寿带病的年限也将随着老龄化趋势不断延长。 随着老龄化的不断加深,养老服务成为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过程中所面临的严峻问题,而目前我国养老服务中普遍存在重养轻医的现象。相关文件指出要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探索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新模式。“医养结合”是将医疗与养老相融合的新型护理模式。医养结合机构则是尽可能使老年人可以在同一机构中同时得到良好的生活照顾、健康监护、疾病治疗以及临终关怀。有研究显示,实施医养结合可以提高老年慢性病病人的日常生活能力,降低再住院率,节省医疗资源,减轻家属负担,增强老年病人的安全感。 在我国,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通过对大量文献数据的分析与整理,本文将分析我国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的发展现状和不足,并提出构建和完善该种模式的意见建议。 一、我国医养结合发展现状 1.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相关政策 为推进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不断发展,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 2013 年“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到要探索医疗与养老行业合作的新模式,促进医疗养老服务资源相融合。 2015 年“关于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到养老行业,民营养老机构建立与医疗机构同等要求的行业准则规范。 2015 年“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指导意见”到 2020 年基本建立起符合国情的医养结合机制和政策法规体系,实现医疗与养老服务资源融合共享。

医养结合的18种模式

医养结合的18种模式 “医养结合”是指将老年人健康医疗服务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将护老中心和老年医院相结合,将生活照料和康复关怀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既包括传统的生活护理服务、精神心理服务、老年文化服务,更重要的是包括医疗康复保健服务,具体有医疗服务、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检查服务、疾病诊治和护理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 日前,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发布《推进实施健康中国行动2020年工作计划》,各专项行动重点任务中,涉及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合理膳食行动、全民健身行动、心理健康促进行动、健康环境促进行动、妇幼健康促进行动、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职业健康促进行动、老年健康促进行动等,有不少与大健康有关,在康养旅居大行其道的今天,同样值得卫生行业之外的旅游业界人士关注。 一“机构养老”医养结合模式 “大养老+小医疗”型 该模式是在养老机构的基础上新建小型医疗机构、新增医疗服务,以养老为主、医疗为辅。 目前大部分养老机构采取这种模式开展医养结合服务。该模式存在明显缺点:内设医疗机构只能开展门诊业务,不能解决在养老机构直接住院问题;同时医疗机构运营成本高,仅医务人员的工资就给养老机构带来很大负担,养老机构难以长期支撑。 调研发现,许多已经申请办理了内设医疗机构的养老机构,医疗机构试运行一段时间内坚持不下去而“人走楼空”。 “医疗、养老并重”型 这种模式多为新建的医养结合机构或医院转型为养老机构或护

理院,强调医和养并重发展。新建的大型养老机构,同步配套建设综合医院或护理院,实现医疗、养老并重发展;一些资源闲置的医疗机构将富余资源转型为养老服务,以开设老年专护病房或者直接转型为护理院、康复中心等方式提供医养结合型的医护服务。 调研发现,该模式将医疗与养老资源融为一体,形成以医促养、以养助医的运营态势,能基本实现非危急重病老年人在机构内医养共享。 “大医疗+小养老”型 这种模式多数是规模较大的医疗机构新建小型养老机构,通过配备相关设施、增加护理人员等举措,在医疗机构内部又新建了一个医院下属的专业养老机构。 调研发现,此模式是利用高端医疗资源兴办养老机构,优点是养老环境条件好、医疗保障好,比较高端,但也存在明显缺点:一方面对现有医院资源的利用不经济甚至浪费,另一方面是养老费用较高,经济条件中下等的普通家庭难以承受。 “大医疗+小康复”型 这种模式多数是规模较大医疗机构新建小型康复机构,如老年科室或康复科、康复中心,以医疗为主、康复为辅,多数是在原有的医疗机构新增康复、养护功能,构建医疗、照护、康复等相互衔接的服务体系。 调研发现,该模式多数发展较好,但在“医、康、养一体化”体系中“养”的比重较小。 “两院一体”型 该模式多数是将地方政府建设的敬老院由当地乡镇卫生院托管运营,乡镇卫生院与敬老院实现“一体化”,或者由乡镇卫生院直接

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

龄化社会,失能半失能老人增多,医养结合的养老方式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它的养老模式吧。 1.医疗机构拓展养老服务模式 医疗机构拓展养老服务模式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规模较小、医疗水平相对较低而空床率相对较高的医疗机构,通过拓展养老服务功能实现医养结合,逐步向康复医院或护理医院转变。这类方式解决了相当一部分慢性病老年人拖占床位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型综合医院人满为患的压力。另一类是三甲医院、大型综合医院通过增设老年科室、养老病房等服务设施,开展医养结合服务,在强化医疗功能的基础上拓展养老服务功能,在提供医疗服务的基础上增加养老照护功能。 2.养老机构增设医疗服务模式 当下我国的养老机构还没有实现医疗资质的全覆盖,养老机构增设医疗服务,满足老年人的医疗需求,获得医疗资质是关键。2014年,国家卫计委大幅度调整养老机构增设医务室、护理站、相关照护人员及设备的资质审批标准,以

鼓励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开展相关的医疗服务。以此为契机,一些养老机构设立了老年康复训练馆、诊室、输液室、CT室、检验科、疗区病房科室等,并定期聘请职业医师指导老年人康复,为新入院老年人进行全面体检、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配备健身康复器材,以提高为老服务的针对性,提升医养结合的有效性。 3.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模式 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是当前比较普遍的现象,也是国家鼓励和倡导的模式。这种模式主要由不具备养老条件的医疗机构和没有医疗资质的养老机构合作组建,二者之间通过相互购买服务的方式建立合作关系,实现资源有效配置。这种模式节省了投资成本,减少了审批时间,同时也降低了双方因合作而产生的风险。 4.医疗机构与社区家庭合作模式 居家养老是我国最主要、最基本的养老方式,但居家养老所遇到的最大障碍是医疗问题。由于医疗的特殊性以及我国目前的医疗技术水平,针对家庭的医疗

医养结合养老院修订稿

医养结合养老院 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医养结合养老院(养老中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关键词:养老院可行性研究报告一、项目背景 目前我国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目前,世界上主要的养老服务模式有三种: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和家庭养老。西方发达国家建造了大量老年福利机构。养老产业是一个与众多行业相关联的朝阳产业,产业链延伸甚广,包括老年人用品、养老金融产品。 ? 目前我国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目前,世界上主要的养老服务模式有三种: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和家庭养老。西方发达国家建造了大量老年福利机构。养老产业是一个与众多行业相关联的朝阳产业,产业链延伸甚广,包括老年人用品、养老金融产品、医疗保健、养老机构等多个方面。同时,还能带动养老保险、老年地产等诸多行业的发展,具有显着的经济带动效应。 基于中国“未富先老”的国情,面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中国养老问题日渐严峻,在此基础上,中国出现了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养老三种养老模式。 阳产业,产业链延伸甚广,包括老年人用品、养老金融产品、医疗保健、养老机构等多个方面。同时,还能带动养老保险、老年地产等诸多行业的发展,具有显着的经济带动效应。 基于中国“未富先老”的国情,面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中国养老问题日渐严峻,在此基础上,中国出现了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养老三种养老模式。 ? (1)家庭照顾 中国传统养老模式以家庭养老(也称家庭照顾)为主,即养老的物质需要和生活照料由家庭。 (2)机构养老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在社会福利设施建设方面有了较大的投入,尤其是在政府对老龄化问题的 重视下,机构养老的建设有了很大的改善。各种营造类家庭气氛的养老机构纷纷成立,致力于让老人在晚年获得更多家庭的暖与感觉。此外,各种机构更加重视以人为本,以客为主的服务建设要让老人真正成为机构的主人,从而使老年机构照顾的质量有了保证。机构服务 观念的改变和政府政策的支持是机构照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医养结合四种模式

医养结合怎么搞山东四大模式效果好 近日,省卫生健康委明确各地学习推广全省医养结合服务模式,进一步做好示范省创建工作,对各地探索形成的居家、社区、机构、综合等4种服务模式以及各种模式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进行了梳理。 据介绍,创建全国医养结合示范省是贯彻省委、省政府新旧动能转换重大战略部署,推动全省医养结合工作深入开展的重要任务。近年来,各级卫生健康部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东省创建全国医养结合示范省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坚持目标导向,注重因地制宜,着力改革创新,研究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和支持措施,扎实开展示范创建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其中,青岛、淄博、枣庄、烟台、济宁、日照、滨州、菏泽等地及省立三院等单位,积极探索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涌现出一批典型案例。 一、“居家医养、医护巡诊”模式 此种模式针对居家医养为主的失能、半失能老人,采取家庭医生签约、医疗机构派驻医护人员上门服务的方式,通过设立家庭病床、建立健康档案等,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医疗护理服务。同时,将家庭病床的医护费用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大力发展长期护理保险,为失能、失智老人提供服务保障。

有条件的地方,可发挥村居卫生计生专干优势,为辖区老年人提供健康养老需求评估、政策宣传、健康指导、信息收集等医养结合随访服务。 典型做法 青岛市针对老人的不同需求,通过基本公卫和长期护理保险,有针对性地开展医养服务。通过家庭医生签约,为健康老人提供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健康管理、慢病管理。通过长期护理保险的“家护”和“巡护”,对失能老人进行居家医疗护理、生活护理。鼓励医护人员多点执业,引导诊所、门诊部等社会办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开展居家医养服务,收到了家庭减负担,医保少支出,机构得发展的三方共赢效果。 济宁曲阜市针对失能半失能、长期卧床、空巢、孤寡、残障老年人等弱势群体,由医护、康复等人员联动,提供基本医疗、康复训练、中医保健、健康指导、心理疏导和基本公共卫生等居家医养服务。建立了家庭病床制度,明确了服务内容与服务规范,并将家庭病床费用纳入医疗保险,减轻了居家老人医疗费用负担。 二、“社区医养、智慧服务”模式 此种模式适用于人口相对集中、较大规模的城市社区和新农村社区。依托健康大数据中心或“12349”民政养老服务平台等智慧化居家养老系统,通过党建网格员、村居卫生计生专干,对社区居家老人实现日间照料、上门随访等医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